教育心理学课程10篇

教育心理学课程篇1

(一)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传统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以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有意或无意忽视了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和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导致课程的内容与中小学实际教学的需要严重脱节。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多数学校已开始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惟命是从的“乖孩子”。教师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如何引导学生的情绪等等问题,在现今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中都很难找到相应的答案。

(二)重理论阐述、轻实践应用

长期以来,高师生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多以普通心理学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这对于以此为专业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适当的,但对高师生来说,则是不适当的。教育心理学虽是师范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但高师生学习这一专业课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该课程应该不同,后者学习的侧重点在于学科理论本身,为日后从事该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服务,而前者学习的侧重点在于学科理论与教育实际的联系,为日后的教书育人工作服务。正是这一差别,决定了高师生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应该特别重视实践应用,而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由于课程定位的错位,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上是给学生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讲解教育教学中心理学基本规律的内容,而鲜有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内容。由此导致高师生往往有轻视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老毛病”,在他们看来专业课程可以提升自己能力,而因为教育心理学课程由于实用性不强,只要临考背背过关就行了,从而缺乏对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

作为培养高师生未来教师能力的课程之一,教育心理学课程应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应重视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作为高师生公共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却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型模式,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arr和Tagg早在1995年即指出,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新的范式正在形成,传统的教师讲授范式正在被学生学习范式所取代。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将学生看成自己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构建者,而不是将学生看成“被动的容器”,由教师来给学生填充知识。全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典型,山东杜郎口中学即是通过强制规定教师在课堂上最多只能讲10分钟的方式,逼迫教师从学生的学上下功夫,让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杜郎口中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后,连续多年教学成绩突出,特别是该中学升入高中以后的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学习优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心理学课程确实存在教学上的弊端。

二、情绪劳动能力培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设计

(一)自我情绪体验与调控课程设计

生活中,人们会由于需要是否被满足而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对自我情绪的体验是个体认知自我情绪状态的重要前提,也是个体自我情绪调控的基础。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自我情绪的体验与调控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通过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设计,可以而且应该让教育心理学课程肩负起培养高师生情绪劳动能力的任务。自我情绪体验与调控的课程可以采用情境回忆、情境创设等模式进行,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最高兴、最受打击等生活事件,然后请学生回忆当时的情绪感受,并指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提示学生回忆自己是如何从负性情绪中恢复过来的,并让学生讨论这其中有没有情绪调控的内容,调控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合理等等。情境创设则是教师创设某个能让学生产生较强情绪体验的情境,并引导学生感受和调控自己的情绪。情境创设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比较难掌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慎重使用。

(二)他人情绪理解与调控课程设计

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调控是高师生情绪劳动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方面,该课程的设计可以采用故事回放、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形式进行课程的教学。故事回放是教师选取典型的情绪情感故事,采用录像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先观看故事,然后请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绪与情感,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享;角色扮演的课程设计则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情绪与情感,这种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所扮演的角色中去,因此教师对故事情节的设计很重要,另外就是教师还需努力营造一种与故事情节相一致的情境,尽力让学生投入到角色之中,获得更深刻的他人情绪体验。对他人情绪的调控培养则需要教师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教授学生必要的调控技能,并安排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调控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在培养高师生情绪劳动能力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收集学生应用情绪调控技能处理生活问题的实际案例,以作为今后教学的重要展示材料。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课程篇2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治教育,运用“思想***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三、对“思想***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教育心理学课程篇3

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心理剧、脑力激荡、视频教学、心理行为训练、心理测验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感受领悟心理学的知识和应对技能,再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体验式教学的“引入—创设具体的体验情境—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体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5阶段模式安排教学。针对不同的心理专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法:讲授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师呈现案例,教师分析的方法,而是要求学生提前提供给教师他们身边的具体案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然后再做点评;心理测验法:课前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针对量表中学生反应的突出心理问题利用课堂时间给予讲解;行为训练或心理剧:模拟学生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每个角色和行为的心理反应,教师指出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呈现的问题,给予指导。

2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形式是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交1份论文或是进行课堂开卷考试,简单依据1张试卷给出成绩。这样无法反映学生的实际听课效果,因此改为采用阶段式的考核评价方式,形式可以是每一个心理专题学习完后的自我体验报告、心理测试报告、心理行为训练表现等。例如,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阶段性考核方式是平时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30%;其余的70%由4次作业成绩平均得出。第1次作业:完成1份自我分析报告;第2次作业:提交1份自我人际关系评估报告;第3次作业:设计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方案;第4次作业:课程全部结束后写一份心理体验报告。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3.1教学内容医学院校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习压力、课余生活的单一化及对未来医生职业的高期望等因素导致医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别于非医学专业,表现的更为复杂和多样,所以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使教学内容贴近医学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2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目标的学科,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应有别于常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体验为主,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在情绪唤醒状态下自觉、自主地进行心理体验,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课程篇4

1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条件

加强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建设十分有必要,其能够满足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从小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正确面对现如今多元化的文化思潮。思***建设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目标上来说,心理学课程教育目标和思***任务目标相统一。心理学课程关注于学生的心灵,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其教学目标并不只是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而是强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旨在教会学生管理情绪,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应周围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和思想***治教育中的立德树人相统一,同样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挖掘;其次,从内容上来说,心理学课程内容补充了思想***治教育,两者的结合不仅加强了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培育,树立正确价值观,还强调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关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走出误区,正确对待多元化的世界;最后,心理学课程具备隐性课程功能。相较于心理学课程来说,思想***治教育更具有体系化,其主要是以课本内容为主,多属于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态度较为消极。而心理学课程属于隐性课程,其并没有精确的系统化内容,充分体现了言传身教,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可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1]。

2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建设的目标原则

2.1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建设的目标

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思***建设的目标在于以心理课程内容为依据,有效渗透思想***治教育内容,防止过于生硬地嫁接而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消极对待心理课程学习。通过课程思***建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意识,积极乐观地生活态度,形成***个性,学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是学生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2]。在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建设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2.2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建设的原则

在进行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建设的时候,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要遵循发展性原则。指的是要明确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主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为基础,来不断地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二是要遵循积极性原则。指的是在实施小学心理课程教育的时候,既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从正面予以学生积极指导,帮助学生完善自我,使之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获得更多的正能量[3];三是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指的是在开展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时候,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扰,使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3加强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建设的有效措施

3.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将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融入其中,正确认识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本质,不仅仅着眼于课程内容或是学生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而是要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体现,简而言之指的是在实际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其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并予以其更多的信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深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彼此之间通过和谐的沟通交流、分享互动,来形成健康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成长[4]。在实施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作出示范,介绍自己,然后让学生也来介绍自己,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学生互相熟悉。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或是提出一个话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此来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或是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2开展主题体验式教育

从构建主义理论知识来说,其认为所谓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构建理解的过程。基于此,在开展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过程中,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变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予以学生更多的鼓舞和激励。可实施主题体验式教育活动,围绕某一中心,将其作为思想***治课程开展的主题。比如说,在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得到与失去”为主题来进行探讨,让学生学会面对困境,并从中发现真善美[5]。具体操作如下:教师拿出学生最喜欢的物品,然后学生通过参与比赛的方式来获取奖品,获胜者可得到此物品,其他学生则无法获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比赛的成功与失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得失观,并且在失败后保持积极雷管的态度,并去体会比赛过程中的收获,以促使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又如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或是分小组共同完成某一个项目,通过这种合作体验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且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体谅对方、尊重伙伴、包容朋友。

3.3重视本土文化导入

在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本土文化导入,这是因为当前受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各类文化思潮涌入,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为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高效的心理健康本土化教育。例如,虽然小学生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相对来说较小些,但同样需要引导其管理自己的情绪,积极面对所遇到的压力,基于这种情况则可将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身心和谐统一观念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通过运动、唱歌、调节呼吸等方式来进行放松。

3.4坚持与时俱进,提升心理健康教师教学水平

加强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思***建设工作,离不开心理教师的作用,其需要贯彻落实我国***门的相关指导纲要,明确心理课程思***建设工作的必要性,从自身做起,有效融合心理课程教育和思想***治教育,以提高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教学水平,完成思***建设任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全面了解心理课程思***的时代价值,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全方位、全面化、全过程地开展育人工作。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课程思***建设认知理念,不断地学习新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从而实现心理课程思***目标;第二,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水平。对于心理教师来说,其不仅仅是为学生解答疑惑,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作为心理教师其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意识,要明确自身职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学生扎实的心理知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培育,实现育人目标,升华心理课程,满足思***建设要求;三是加强教师的思想***治意识培训。指的是心理教师应当坚定***治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将其融入于小学心理课程教育中,正确理解课程思***的内涵,围绕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挖掘更多的思***因素,开创全新的协同式育人模式。

4结束语

教育心理学课程篇5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课程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的难度之大,放眼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发现其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中学心理健康课程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但时至今日,这门课程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程处于虚设状态,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态度,存在明显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需要

我国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的历史仅有20多年,作为一门年轻的课程,仍有很多的学校对其教育目标的认识模糊,将这门课仅仅理解为一门教育课程,过分强调课程的教育性,希望通过这门课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样板、成为教育者所希望的具有共同的社会规范的个体,但这种忽视学生年龄特点和主体特点和需要的教育目标指导下的教育效果却不尽人意.

(二)教学内容缺乏渗透性

中学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我国学校课程建设的进步,但一些学校由此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将所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推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其它课程教学中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将学生当成了任意灌装知识技能的容器,这种众多教育课程心理教育渗透性的缺乏既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也导致心理健康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孤***奋战,缺少了心理教育理念和应用的支持,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课程模式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本身也存在着内容随意性大,呈现出无序状态等诸多问题,相当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套用一般教科书的写作路子,没能实现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忽略了突出中小学生的活动、体验与践行,缺乏灵活性与开放性,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本应具有的“个性”与特色。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定位及特征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定位

心理健康教育课既不是单纯的学科课程,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课程,它是融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于一体的一门综合课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新型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独自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性。

(2)相符性。

(3)趣味性。

(4)活动性。

三、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需要各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体现相互和谐和助长,一方面,个体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各门课程都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以呼应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与渗透教学在时空方面处于趋同状态,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时候,学生心理品质也在逐渐形成,也更好的促进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在中学生成长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连续性和科学性

在基础教育中,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内容应具有衔接性。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变化和发展时期,是自我意识高涨和同一性形成的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在延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性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学习心理教育、能力训练等的同时还应重视性心理教育、考试心理引导、升学和就业指导教育、消费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对一些延续性的心理教育问题,应结合各年龄特点和本校实际情况,有的放矢。

(三)科学运作教学模式

1.传统学科教学模式。

2.团体训练教学模式。

3.活动课教学模式。

四、我校应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问题任务及措施

(一)加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我校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引进高素质人才。目前我校有两名专职专业心理教师,我校配备的专职专业心理教师突出的特点是――专职专用。我校在职心理学硕士1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2人。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辅导两个方面。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参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学校针对各年级各个阶段的角色任务以及心态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各个年级侧重的心理健康课的主题在保证深入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变化。

(三)完善心理咨询中心,规范心理咨询室职能

我校继续健全和完善心理辅导室的各个功能场室(教师办公室、心理咨询室、音乐放松室、心理发泄室、团体辅导室等等),使心理辅导室成为设备齐全,硬件配置在全区处于领先位置,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家园,成为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场所。

心理咨询师坚持每天开放,除了安排专职心理老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外,心理辅导室的部分功能室(音乐放松室、心理宣泄室)同时预约开发,致力于满足了我校师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同时坚持做好心理咨询记录。

同时,确保心理咨询工作卓有成效,及时有效地减轻甚至消除学生的各类心理障碍,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使我校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心理咨询,不再把它神秘化,而能普遍地接受和主动地寻求咨询,大部分学生通过心理咨询后能全面、科学地认识自身问题,并提高了对心理保健的兴趣与重视程度。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确定讲座的专题,如青春期心理辅导、高考、中考考前辅导等,原则上每学期举行一至两次讲座。心理讲座由专职心理老师负责,也可请心理专家来学校为师生举行讲座。

(五)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要通过黑板报、宣传展板、橱窗、广播、校园网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如心理保健常识、调节情绪的方法等等。通过教师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人文因素,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康人格。通过创建良好的校风、班风、考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提高心理素质。

教育心理学课程篇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和压力加剧,致使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各高校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教学也因此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本文立足于课程实效性目标,着眼于课程建设,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

1  课程定位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解析心理异常现象。这就将心理健康意识放在了首位,是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相符的。从我国的现状看,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跨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几乎是空白。所以,依照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宗旨,从入校之日起就应该使学生接受系统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需要和社会要求出发,在大学新生中开展以心理健康必修课为基础的普及教育,其他各年级开展以选修课为辅的系列教育、以活动化课程为补充的实践训练、以报告讲座为拓展的学术活动,从而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2  课程目标

   

与一般课程比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其特殊性。首先,从教学效果的时间性角度分析,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现实性,不但要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而且更应在大学生当前的生活中发挥现实性作用。其次,从教学效果的针对性角度分析,主要在研究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针对他们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领域进行指导式教学,以切实提高大学生应对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实际能力。第三,从教学效果的表现形式分析,其教学效果具有综合性,即通过课程教学,不但要提高大学生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且应使其具备对各种心理问题的科学认识能力,进而为其未来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打下科学的心理认识基础。因此,该课程教学结果的表现形式应具有认识内隐性与行为外显性相结合的综合特征,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以围绕着理论与技能相结合来确立,即课程教学既能提高大学生科学认识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又能增加大学生应对各种心理冲突和问题的实践技能。

3  课程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具体的技能和本领,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所以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各高校这些年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广泛调查,结果均显示,大学生的主要的心理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问题和生涯规划问题等[1]。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具体安排上,还应该考虑到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目前,高校开设的有关“心理”方面的课程很多,如《人际交往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用心理学》等。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课程名称不一样,但讲授的内容大同小异,致使不少学生重复选课。课堂教学是一个综合过程,在高校师资紧缺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高校的办学原则。当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多开一些与“心理”相关的选修课,但学校必须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防止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混乱。尽管许多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都有帮助,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最系统最直接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因此各高校应优化学校资源。

4  教学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课,而是实际应用课;不是说教课,而是师生互动课。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切忌为了达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而“满堂灌”和“一言堂”。课堂上积极的师生互动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自身的实际问题进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机会提出自己的疑惑与问题,在教师的指引下共同讨论,从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勇于创新,针对学生的特点,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重视学生个体经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课堂理论讲授、心理测试、心理影片录像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演讲、辩论、训练、新概念作业、网上辅导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

5  教学评价

   

许多高校在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忽视该课程的专业特殊性,常常以传统课程的评价模式来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的关注点主要是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教师课堂教学的“表演性”,如,任课教师的语言表达等;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则主要关注笔试分数的量化评价,忽视对实际心理技能和心理健康维护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导向使许多大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发生方向性错误,只突出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相关技能的发展,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

   

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特性,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结果同样具有内隐的特性,这在客观上给课程教学结果的评价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在本课程的教学评价特别是学生学业评价中,以单一考试的量化手段对大学生的学习进行分等划类的传统评价方式是不恰当的。该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要求必须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大学生经教学之后对自己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这不仅是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还是课程实施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历史不到20 a,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在许多高校都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但还有不少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深入研究,将对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能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课程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建设

中***分类号:G6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33-02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学者钱曼君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神经症行为,习惯异常,厌恶社交的、的行为,行动过度的行为,和别的学生处不好关系,和父母关系有障碍等6类问题。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面临就业等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而与心理问题呈正相关。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在众多的研究中,对边远地区大学生的关注较少。以学校教改项目为契机,对本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压力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总结如下:

一、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依赖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和恰当,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影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地实现,也影响到受教育者今后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力和适应能力。我校地处我国西南偏远地区,学生主要来自桂、滇、黔的贫困边远地区。同时,医学院校学习任务重,学生压力大。虽然我院已经建立一套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随着学校扩招,学生的增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造成影响。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服务。

笔者在校从事2年的辅导员工作中发现,与综合性院校以及师范院校相比,医学院校大学生课程繁重,周末上课现象严重。课程结束以后,复习时间不足,

差1分挂科现象严重。本项目对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方面得分较高。对近2年休学同学的原因进行统计,发现由于精神问题退学的占退学原因的大多数。

二、教学改进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1.组建专业师资队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体而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在不断扩大。但是,就我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还很薄弱,心理健康课程授课教师非心理学专业出身,只是具备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首先应从学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和工作岗位分布上做到优化组合,尽量确保心理学专业人员、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较大比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专项培训,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因此,应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参加培训,培训工作应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强对班主任的心理学知识培训。

(二)改变授课教师教学策略

1.思维方式的转变。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基丁老师思维活跃、教学方式不局常规,不仅注重教育知识,更注重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思维方式的突破和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应该秉承这种观点,转变思维方式,在授课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保健的能力。

2.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课程改革要寻求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习惯了以前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改革中,难免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因此大大削弱了课程改革的力度,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也更加困难。改变这些现象,在新课程改革中应打破积重难返、极具惯性色彩的“***策依赖”倾向。心理健康课作为一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课程,应避免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而要结合实际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获得知识。同时,将教学目标有知识目标更多的转向能力目标。

3.实现角色的转换。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导师。“导师”的职责是向导、伙伴、顾问,教育者应置于学生中间,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组织和指导。针对本校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做好心理健康的引路人的角色。

参考文献:

[1]王春芳.大学生价值观与其压力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7.

[2]李虹,林崇德.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J].心理学报,2003,35(2).

[3]李海丽.农村高中生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

[4]刘小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新西部,2008,(14).

[5][6]王洪席,郝德永.经典管理定律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9B).

[7]张璐.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社会科学,2009,(05).

[8]朱丽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学教育(中),2011,(05).

[9]王婷.音乐欣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6).

[10]纪红旗,祖磊,张慧敏.浅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消费导刊,2008,(22).

[11]樊华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2]曲世伟.网络时代与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13]胡永.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维参与[J].教育探索,2008,(09).

[14]许素梅,孙福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初探——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15]陈锋正,苗彦恺,谢桂英.刍论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04).

[16]聚精会神抓质量求真务实谋发展[N].黑龙江日报,2009.

[17]童小***.美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下)[N].中国社会报,2007.

[18]王贵贤.建设高校思想***治理论新课程[N].社会科学报,2006.

[19]冼绍祥,方熙茹,陈茂珍,郭文海,张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改革中医临床教学体系[N].中国中医药报,2009.

[20]张立信.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

[21]王金辉.以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

[22]黄继灵.浅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利与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

教育心理学课程篇8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案

中***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19-02 收稿日期:2016-10-12

作者简介:叶钰涓(1981―),女,福建泰宁人,福建省邮电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学。

现阶段,中职学校对于生命教育这一课程的开设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对于课程有十分明确的课时安排,教师也会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教研备课,但是现阶段的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其实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不仅是教学方式的不恰当,也包括了教师自身对于教学理念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因此,要意识到生命教育在心理学课程中体现出的作用,要认识到这一课程在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文章将对于生命教育这一课程在学校的心理学课程中体现出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教育方案改革的阐述。

一、生命教育在心理学课程中的作用

生命教育在心理学课程中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生命教育这一课程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必须做到认真对教材以及课程标准中所给出的基本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做出准确的理解。不仅需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引导学生关爱、尊重生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纠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让学生感悟生命,并意识到一个健康的心理状况是比较重要的基础。一部分学生由于多种因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重新看待生命,其实是整个过程的根本。比如,在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分享展示与自然生命有关的视频及***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出生命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

二、生命教育在心理学课程中的不足

目前最大的不足是教师未把握住课程整体教学目标。生命教育的整体教学目标其实就是这一课程的核心内容以及一个整体的价值导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很多教师都没有做到结合以及良好的把握,在教学中甚至出现了偏离教学目标等类似的情况,尤其是一些教师将理论知识的学习比重放到最大,过分地偏重理论知识,忽视了技能的学习和操练,也忽视了生命教育这一课程中需要投入的情感以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当然被忽视的内容也包括价值观和价值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单纯地灌输概念,要求学生生硬理解,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让学生感悟生命的道理,可以从社交网络的真人真事出发,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尊重生命等教学目标。学生的心理状况是难以琢磨、但是又有迹可循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以及课下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观察,在心理学课上反而应该尽量避免单独指出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也是教导学生尊重生命和差异的另一种方式。

三、生命教育在心理学课程中的教育方案改革

针对上文提出的生命教育在现阶段的心理学课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和学生的心理发展步调保持一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充实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不仅仅需要将生命教育这一教材的内容在心理学课上讲授给学生,更需要让学生围绕这一课题,或者是每一个分节标题以及其中心内容进行相应的实践,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完成对知识的进一步实践和应用。好奇心也是学生心理状态的一种,因此心理学课堂上,学生本身就对课程内容以及主题有着不同程度的好奇,而这一心理状态必须加以引导和利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生命教育这一课程的学习和知识的讲授,其实不应该只是局限在学校以及校内的心理学课堂之中,在任何地方都是可以进行的。如果学生的学习意识不够强烈,教师需要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在社会、自然环境以及家庭中也可以接收到生命教育的知识内容。并且学校作为主导者,也要定期组织学生对一些和生命教育相关的机构或者是公益性单位进行参观和了解,例如,科技馆、医院,等等。如在参观指定场所前,为学生布置思考题,并且在参观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正在进行的参观活动结合起来。

2.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教师不仅仅是在讲授知识,也是在组织一场关于心理学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备课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年级进行详细的划分,并且根据课程规定和标准,制订出适合各个年级学生的课程内容以及相配套的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们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来学习,理解生命教育真正的内容,感悟这一学科的实际意义。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制订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学生乐于接受,并且可以全身心投入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活动的中心内容,也就是每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保持一致的,而对于教学活动的采用,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在一节课中安排多个活动,但是活动的选择也是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来进行的。即便是在安排教学活动,教师也需要明白,活动只是教学的辅助形式,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不能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心理学课堂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多进行安排,准备多个备选项,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并且不应限定选择的内容和方式。比如,在选择参观地点以及教学道具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自行给出建议和想法,并不一定局限于固定场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住心理学这一主题内容,而不是让学生可以不受控制地选择地点和活动。

3.营造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氛围

因为生命教育这一课程会影响并且触及每一位学生内心的课程以及教育活动,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需要做的是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系数很高,而且真正平等和谐的氛围。

对于学生的心声,更是需要做到耐心倾听,并且放下身份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好教师以及其他角色的身份转换。对于学生之间的秘密,也要做到尊重,并且予以保密,这些都是为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一种师生互助的良性关系,从而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一种归属感。

在心理学课堂中,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进行互动,以感悟生命并且分享心得为例,教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回答都应该进行引导和交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合理的,如果是不合理的也会得到及时的纠正。因为是心理学课程,所以教师在进行材料选取的时候,应该透过材料本身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材料是否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材料衍生出的内容是否真的贴合学生的心理发展。

在心理学课程中,生命教育可以看作整个课程的基础内容,尊重生命就是这一课程的基本内容,因此,在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⒖嘉南祝

林 艳.“生命的成长”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效果研究.南宁:广西大学,2015.

教育心理学课程篇9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教育;挑战;新课程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的、文化的、***治的等各种信息都涌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使大学生接触世界的途径更加开阔。尤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不仅要面临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还需要接受互联网世界的影响。处于这种双重环境影响下的大学生群体,思想状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一、当前高校心理教育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

社会环境的快速转换,给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提出了巨大挑战。与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相比,高校心理教育工作往往具有滞后性。一般而言,一种教育方法的更新往往是在原有工作模式面临巨大挑战时才会引起变革的注意。从我国当前心理教育工作方式与方法看,大多数高校还停留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作状态,教学理念落后,教育模式单一。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与当前社会发展对高校大学生多元化的心理发展状况极不适应。从当前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互联网中大量的不良信息严重损伤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形中影响了心理教育的效果,增大了心理教育的难度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效果不佳,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在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从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看,主要表现在互联网上的各种负面信息对学生健康心理的腐蚀与错误引导作用。“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不良思想和不良文化的宣传论调,……,网络上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冲突势必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些不良信息会使大学生的三观产生倾斜,从很大程度上削弱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激励效果。”[1]试想,一个长期处于虚拟世界中、整天浸泡在由各种不良网络信息构成的环境下,这样的大学生对于学习对于人生会有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勇气么?当前,高校大学心理健康疾病呈现出多发态势,常见一些大学生选择极端方式来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其中,互联网对他们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导致这些问题多发的重要原因。

2、传统的心理教育方法已经跟不上时展要求,需要更新心理教育的思想观念,提高心理教育的水平

原来的心理学教育方法,一般为教师所独有,学生们对其充满热情和期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们可以非常便捷的掌握到各种现代心理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由于他们在思想观念中已经对这些方法有了一个前设性的了解,对教师在课题上所讲授的各种心理学方面很容易产生疲倦感。“大学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 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 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在互联网时代,[2]学生们的学习方式日益多元化,开展自主学习的途径相对于以往而言,更加便捷。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深感疲倦,这时候教师如果不能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变化的情况制定新的教学思路,必然会导致教学问题的产生。因而,教师需要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及时更新心理教育的方法思想,以切实提高心理教育效果。

二、推进高校心理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在影响高校心理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中,高校心理学教学体系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影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依据心理学家陈家麟的观点,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挖掘心理潜能,完成自我实现。”[3]而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疑是实现以上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

从开展新课程教学体系的意义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新课程体系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在对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下,对原有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模式做出综合性的调整。在新课程体系建设中,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对原有课程教学体系进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心理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新课程体系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对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关系、心理教学实验和心理案例关系等各层面的内容。并且,在新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汲取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主张在多元化的教学途径中突出对学生个体性的强调。这样的教学体系,在指导思想方面突出了“以生为本”的特征。

第三,新课程教学体系明确了高校心理学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对传统心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传统的心理学教育课程体系的缺点很多,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主要是一些基本心理健康知识,以及预防、调节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方法和技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对以消极取向为主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3]新课程教学体系,在对传统心理学教育体系的优缺点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

三、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快新教学体系建设步伐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要加快心理教育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步伐,需要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入手,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探索构建当代心理教育体系的新模式。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课改意识

在高校心理学工作中,高校教师处于关键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社会转型期,心理教育工作承担的任务更加艰巨,教育的内容也更加复杂。要胜任新时期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教师们需要积极转变工作理念,在充分认识到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基础上,提高服务的责任意识,提高教育与教学能力。

2、更新工作方式与方法,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第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构建心理教学内容体系新课程教学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涵盖环境适应教育、学习心理教育、挫折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心理学教育原则。

第二,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设立不同的教育与教学体系,并且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应以各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会性发展的水平、特点及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要求为出发点、 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各有侧重的培养和训练,制定各年级的教育要求 和内容,这是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4]只有这样,才能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贯彻到心理教育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张凤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分层干预模式浅析[J].广东教 育学院学报,2003(1).

[2] 刘正荣,陈家麟.论科学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J].扬州大学学报,2005(4).

[3] 陆斯琦.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

[4] 徐娟、杨鑫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探[J].2009(11).

教育心理学课程篇10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如果单纯地介绍心理学知识、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帮助甚微。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去学科化,要将学生心灵的成长,增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作为重点,课程传授内容要能够运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生活幸福奠定基础。所以,中学的心理课不需要学生掌握和记忆心理学理论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使“去学科化”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导向。

一、 研究目标

心理健康课有其特殊性。

就课堂形式而言,心理课是一种体验性课堂,提倡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倡学生多沟通、多合作,提倡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就讨论内容而言,心理课上所提出的大多数问题,答案是开放的,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答案。

就课程内容而言,心理教师对教学主题的选择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授课的主题和内容,不受心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限制。

基于心理课以上的特殊性,本文将以“我的气质类型”一课为例,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对心理健康教育该如何“去学科化”进行探讨。“我的气质类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促进学生对自我的探索,更加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但是“气质”一词带有非常浓重的心理学学科色彩,必然要依托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如何将这节课讲得生动形象,让学生在自我认识上有所收获,做到“去心理学学科化”,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研究准备

教学对象为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的初一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关注“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别人怎么看待“我”,“我”喜欢什么,“我”有什么样的兴趣,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属于什么样的气质类型。气质跟个体的神经生理结构有关,与生俱来,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也是个体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关键。因此让学生正确理解“气质”以及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对于促进他们有意识地完善自我非常有帮助;发现自身气质的特征和特点,培养自尊心、自信心,在青春期这一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尤为重要。

三、研究过程

环节1(分享):“气质”的含义

提问:“你怎么理解气质?”“心理学中的‘气质’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某个人气质真好’的这个‘气质’是一样的吗?”帮助学生区分心理学中“气质”的含义。

环节2(拓展):希波克拉底及体液学说

通过ppt呈现希波克拉底的照片、生平以及其提出的“体液学说”,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3(挖掘):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

结合气质类型的特点和典型代表人物,让学生掌握四种气质类型的核心特征,这是本课程的重点环节,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纳自己和他人。

环节4(巩固):“猜一猜”系列活动

首先呈现李白的诗句、贝多芬的交响曲,以及诸葛亮和林黛玉的***片,让学生猜一猜他们的气质类型;然后呈现春、夏、秋、冬四张***片,让学生将四季的特点与四种气质类型进行匹配,并简述原因;最后让学生猜一猜自己的气质类型(与测评结果进行比较)。

环节5(体验):心理小短剧表演

设置张飞、林黛玉、王熙凤和诸葛亮四个人一起去看话剧迟到的情境,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他们当时可能的表现。

环节6(总结):判断正误

结合气质的特点,呈现相关描述,让学生判断对错。

(一)课程的可取之处

“气质”这个主题带有浓厚的心理学色彩,内容比较抽象。在介绍概念的时候教师采用了学生感兴趣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首先,使用音频、视频、***片等多媒体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材料中人物的气质类型,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之后的环节作铺垫;然后,采用“猜一猜”的形式,选取学生所熟悉的典型人物,帮助学生巩固每种气质类型的特点,在师生的互动中引发学生的思考,也加深了学生对每种气质类型的认识;紧接着让学生参与到小话剧的表演当中,扮演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人物,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升了对气质类型的认识。

(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该课例先后进行了两次磨课。第一次实际课堂教学后邀请听课老师点评,老师们肯定了课堂上的积极因素,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气质”含义的解释欠充分

问题环节:在第一环节对“气质”含义的分享中,教师并没有过多解释“气质”的心理学意义,而是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让学生积极分享以及如何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馈上。

问题研讨:由于对气质含义阐释得不足,学生对其内涵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在最后判断句子时,教师说到气质是先天的、难以改变的,有些学生不能理解,反驳教师的观点说:“老师,我认为气质是可以改变的,我小时候基本不哭,但是现在反而变得爱哭了,所以气质是可以改变的。”如果课上对“气质”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解释,就可以避免学生在之后环节上的误解。对此,评课老师指出:“学生没有真正把心理学上的‘气质’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某人气质真好’区分开。”

改进及效果:在第二次试课中,增加了对“气质”的解释,也列举了例子帮助学生区分课堂上讲的“气质”与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某个人气质好”这个“气质”。从教学效果看,本次学生在句子判断环节中对气质特点的理解更好。学生明白了气质是先天的,每种气质类型都有其固有的优势和劣势,我们虽然不能改变自己的气质类型,但是可以在了解自己气质类型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去塑造自己的性格,完善性格。

可见,本节课虽然不需要学生把气质的心理学定义背诵出来,但需要学生真正理解气质是什么。“去学科化”虽然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传授心理专业知识,但有时让学生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作为学科背景,也是必要的。

2.课堂提问答案不惟一

问题环节:让学生结合春、夏、秋、冬的季节特征,说一说在他(她)看来,春、夏、秋、冬各属于哪一种气质类型。

问题研讨:这个问题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对四季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秋天是萧条的,满地落叶,会使人多愁善感,是抑郁质。有的学生认为秋天是收获、沉静的季节,给人一种稳重踏实的感觉,是粘液质。但是部分学生可能适应了教师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再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来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的模式,所以对教师“同学们说的都是有道理的”这一反馈表示不能接受,甚至有学生想极力反驳别人的答案是错误的,只有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事实上,本环节中没有惟一标准答案的设置是希望在课上给学生一个特别的机会,让其有更广阔的空间去思考,去表达,不仅锻炼其发散思维,也培养其接受多元的思想。

改进及效果:在第二次试课中,完善了这一环节。在抛出这个问题之前,教师提前向学生说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其复杂性,即使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件事,在不同时间也可能有不同的反应,所以一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有很多种,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能得到不同的答案,只要你们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答案就是恰当的,你们有充足的发挥空间,积极思考与表达的过程才是老师最期待的。”

调整之后,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学生有了心理准备,接受起来就容易很多,也能够积极地思考,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课堂节奏更加流畅,气氛也更加活跃,涌现出了很多别出心裁的看法。

3.教学中的细节

评课老师还指出了课程中存在一些细节问题。

(1)缩小提问范围。在介绍完某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点后,让学生思考该气质类型对应的典型的代表人物,“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作品或者名人中,你认为谁是这种气质类型的代表?”可以将其修改成“回忆四大名著中,哪些人物的个性特征符合这种气质类型?”使提问更有针对性。修改后学生的参与程度明显提高,问题涉及范围太大,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把范围缩小,方便学生思考。

(2)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在挖掘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时,列举的代表人物有些是现在的中学生不太熟悉的,如《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和王熙凤,这降低了代表人物帮助学生理解气质类型特点的预期效果。对于这些不熟悉的人物,仅用***片的方式呈现还不够,可以借助简短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人物的个性特征。

(3)表演小话剧的环节非常受欢迎,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很多学生都期待能有机会在课堂上展示演绎,但受到课程时间的限制,只邀请了一组学生展示,其他学生以观看的方式参与该活动。在研讨的过程中,评课老师提议:“在该环节中,可以先向学生讲清活动规则,然后几组同学同时准备,1分钟后几组同学轮流表演,这样既可以增加该活动的覆盖面,还能够节约课堂时间,高效地利用课堂。”第二次教学中,这种方式让参与该活动的人数有所增加,学生也很喜欢这样的课程安排,课下通过与学生交流,得知学生很喜欢这样的体验式活动,收获很大。

四、形成的结论和观点

(一)“去学科化”不等于“去概念化”

“去学科化”并不意味着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忽略,课例最开始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准确,影响了后续知识的学习。传授心理学知识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之间并不对立,教师需要掌握好分寸,显然中学心理课堂全部传授心理学知识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但完全忽略心理学基础知识,无异于“空中建房”,也会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造成阻碍。虽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在于掌握心理学知识,但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很多时候需要以基础的心理学知识为依托。本课例中对“气质”概念的充分讲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身气质的特点,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接纳自己的劣势,有意识地去塑造、完善自己的理想性格。

(二)“去学科化”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在课堂讨论中,限定惟一的答案是不可取的,多元的答案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发散性思维。心理课堂上提出的很多问题,答案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学生的发言不是讲给老师一个人听的,而是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分享。因此,在心理课上抛出没有惟一答案,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是值得提倡的,学生需要这样的机会。春、夏、秋、冬四季各有各的特点,秋天既能引发人们叶落花黄的伤感,又昭示了收获的欣喜,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合理的见解,远比一个“标准答案”更有价值。

(三)“去学科化”更应该注重教学中的细节

准备一节心理课,虽然有很多可供选择的素材,但可以直接模仿的范本却很少,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课程。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如教学基本环节的确定、暖身游戏的选择、课堂问题的拟定、课程环节的过渡、对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引导等,都需要教师在上课前斟酌好每一个细节,才能使一节课变得生动、有血有肉,真正促进学生成长。

有时候在教案纸上呈现的两个课程环节看似流畅,但是由于细节上的功夫做得不足,就会在真实的课堂中显得突兀,影响课程的流畅性。本课例中,在第一次教学实例的基础上,修改并调整了很多细节,如增加学生不太熟悉的典型人物的视频、提问时注意缩小学生的思考范围等,使得第二次教学过程顺畅很多。

(四)“去学科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多特殊性,如课程中对师生的参与和投入的要求很高,需要师生更多的互动,需要设置情境和活动,让学生有所体验和收获等。这些特殊性使得学生在丰富的活动和开放的提问中表现得千差百异,学生“别出心裁”的发言,对教师的应激反应能力是一种考验。教师要想能够很好地应对学生,就要不断修炼自己的专业功底,加强平时的积累,使自己逐渐做到敏锐地判断学生反应的心理学含义,以言简意赅的方式点出其性质,揭示其价值。再棘手的问题也抵不住反复用心琢磨,教师可以将平时上课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问题记录下来,课下和同事们讨论或者自己反复思考,不断让自己成长。

(五)“去学科化”提倡课程形式的多样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本节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工具,利用学生对气质类型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教学过程中做到了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并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教育心理学课程10篇

学习

国际金融学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金融学10篇,内容包括国际金融学的题目在哪里可以搜,国际金融学专业。

学习

思想品德课题论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思想品德课题论文,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论文推荐,初中思想品德论文范文。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对思想品德课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已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嗣后,《中

学习

课程整合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课程整合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课程整合论文,课程小论文大全。目前,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这个领域中,市场上已有一定数量的理科教学软件,但能够真正适合教学的却不多,加上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是很高,很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

学习

国际金融课程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金融课程10篇,内容包括国际金融课程总结心得,国际金融课程的主要内容。从事高职教育近十年以来,本人一直从事金融类课程教学,如主要负责国际商务系国际商务专业《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以及也参与过电子商务专业的《证券与

学习

医疗机构年度总结模板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医疗机构年度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医疗机构年度工作总结范文,医疗机构年度校验工作总结模板。ZhuhaiBranch,BeijingNormalUniversity,GuangdongProvince,Zhuhai519087,China[Abstract]Anotableeffectofoutpa

学习

电子商务毕业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电子商务毕业10篇,内容包括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电子商务毕业题目及内容怎么写。你或许还难以置信,因为你是个最实际的消费者,你从不放心在网上看货、交款;又或者你曾经也上网购物,觉得电子商务也不过尔尔。999年到2001年是中

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书。1、是新时期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日渐深入我

学习

体育课程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课程10篇,内容包括体育校本教材100篇免费,体育课程总结大全。(二)体育教学模式僵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低部分教师教学模式单一陈旧,不注重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

学习

新课程改革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新课程改革10篇,内容包括新课程改革20年来的故事,新课程改革讨论内容。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课改实验运作两年多来,我们真切地感到新课改的春风已吹进了校园,吹进了课堂。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

学习

幼儿园课程改革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课程改革10篇,内容包括幼儿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范文,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一、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1.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进行,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新课程教学模式,如建构课程、整

学习

审计风险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风险10篇,内容包括审计风险度高案例,审计风险事例及感悟。(一)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最狭义的审计风险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就是如此,包括国际审计准则在内的大多数的国家的审计准则也是这样理解的。原因在

学习

国际贸易课程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贸易课程10篇,内容包括国际贸易要学哪些课程,国际贸易课程。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

学习

统计学课程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统计学课程10篇,内容包括统计学内容及学习过程,统计学课程表。基于网络的辅助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针对课堂教学的小型远程系统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顺畅,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网络的

学习

教育学心理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学心理学,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各种理论汇总,教育学心理学合集。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这两方面都必须以心理

学习

课程整合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课程整合论文10篇,内容包括课程整合论文,课程小论文大全。目前,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这个领域中,市场上已有一定数量的理科教学软件,但能够真正适合教学的却不多,加上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是很高,很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

学习

国际金融课程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金融课程10篇,内容包括国际金融课程总结心得,国际金融课程的主要内容。从事高职教育近十年以来,本人一直从事金融类课程教学,如主要负责国际商务系国际商务专业《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以及也参与过电子商务专业的《证券与

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书。1、是新时期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日渐深入我

学习

数学微课程设计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微课程设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数学微课小论文题目,数学微课比较新颖的论文。Designandresearchofmicro-lecturebasedonubiquitouslearningHanYujuan(ZhejiangRadioandTelevisionUniversity,Han

学习

计算机网络课程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网络课程10篇,内容包括关于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归纳。这门课程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面向网络管理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是一门面向职业岗位的专业基础类课程

学习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基于微课的教学论文题目,关于微课程论文。一、微课程的简介“微课程”最早是在2008年由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他认为微课程是将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的内容压缩成在60秒内的知

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篇,内容包括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问答。(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

学习

战略管理课程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战略管理课程10篇,内容包括战略管理课程综述4000字,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课程感悟。一、OBE教育理念下的《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定位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主干课程。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