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反思篇1
学校优秀的教育前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总结出了5+6新教学模式,成为了指导年轻一代教师教学活动的宝典。
5+6新教学模式要求上课要有5个环节,6个标准。5个环节分别为导、议、展、评、测。我理解的5个环节、6个标准是这样的:
导-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巧设情景不是为博学生眼球而故弄玄虚,而是从学生内心出发,探索学生真正感兴趣并想要为之努力学习的内容,从根本上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教师布置的一系列教学任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学术的研究过程并产生深刻的自我体会。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学会与人相处,在学校这个小环境中完善个人人格,适应以后社会上的大环境。
展-激情展示,质疑纠错。通过在课堂的充分的展示,他人质疑纠错的环节,让学生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对疑点难点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同时通过在课堂上尽情的展示,让学生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团结的班级关系,表现自我的能力。
评-精讲点拨,总结升华。在把课堂充分的还给学生之后,教师行使引导鼓励的职能。对学生予以充分的肯定,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点拨,让学生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充分掌握,形成高效的学习模式。
测-达标测试,扩展延伸。通过设计难易适中的题目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以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同时对于课本外的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更深的知识内容,拓展他们的眼界与思想。从而明白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
看似简单的一节课,想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趣同时又能掌握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课下做很多功课,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应当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设计一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一次高效的讨论,创造一次高效点评的机会,安排一次高效的训练,注重一次有效的反思,教给学生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这6个标准应当落实到教师的每节课当中!
一、记成功之笔
记得在上美术鉴赏第一课《培养审美的眼睛》,讲到美术的分类时,传统上美术划分为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设计等。这样平铺直叙的讲述概念在同学们听起来枯燥无味,甚至因为可能需要考试背诵而产生反感抵触的情绪。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同时在第一节课让学生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运用了5+6教学模式。首先进行了兴趣导入:我引入了《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唐伯虎作画的一段视频。视频内容夸张搞笑,同学们一下子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振作了起来。紧接着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同学们认为唐伯虎有才华吗?你们羡慕他的才华吗?那就学美术吧!”瞬间引出了一片笑声。正当学生兴致勃勃时,我立马抛出第二个问题:“美术只有传统绘画吗?就没有别的学科了吗? ”同学们不由的开始讨论起来,我找了两个同学提问了一下,但由于缺少对美术的关注,同学们并没有得出太多的新意。然后我进行了总结点评,难道我们的艺术真的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无用的,走像了死亡。突遭一盆冷水,同学们顿时感到了压抑,觉得美术枯燥起来。正当学生情绪低落到极点时,我又抛出第三个问题:“那么在大学与生活中又有哪些分类呢?”同学们的情绪又一次得到了调动,对!在大学与生活中又有哪些呢?同学们从刚才的沉寂与压抑中又活跃起来。从而我给同学们进行了展示,除了传统,美术在大学与生活中还包含(一)理论类(二)设计类(三)造型类。尤其是设计类,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包装设计,舞台设计,服装设计等,而我又把室内设计单独拿出来,让同学们进行了讨论,巧设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室内设计师,将怎样打造自己的装饰帝国?每6人一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个代表对讨论结果进行展示汇报。同学们听到自己要当老板,当设计师,又被点燃了热情,激情澎湃的讨论起来,最后同学们讨论的很好,并写出了自己的公司理念,我也给同学们做出了精讲点拨,对大家进行了肯定,大家回答很好,很有想法和创意,然后给同学们进行了展示,而后又对大家进行了测试。再问美术只有传统形式吗?大家此次回答已完全改变了以往的想法,美术不但有很多学科,还很有用,它就在我们身边。
这次课在5+6模式的基础上,我注重了课堂上学生情绪的调动。通过导入,提问,点评,再提问再点评,同时学生的情绪随着教学情节由平稳到低落,再由低落到高潮,再到平稳,让学生参与到了教学中,由教师的主导性变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诱发启导使一个具有平行关系的美术作品的分类,有了波澜与起伏。
二、记败笔之处
由于多年的传统教学,已习惯了课堂老师的主导性,不知不觉中忽视了我们学生的主体性,不由的讲多了,因此学生的互动性自然就少了,让学生体会与自我的表现机会也就少了。同时对学生整体学情把握不足,由于我教班级较多,并不能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与特点,从而因材施教适当引导,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上,提问谁,怎么问,准备不足。因此,以后还需要多下功夫,让美术课上的更精彩。
三、记再教设计或今后教学努力方向。
上好一堂课,教学设计很重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设计环节很重要,要注重选材,通过设计充分调动课堂氛围,在5+6模式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以后的课程中,我一定认真研究新课改5+6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学设计,充分把优秀的课改精神发挥到教学中去,真正使课改精神变为实践武器,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做出贡献。
四、记细节之处
美术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美术;教学;反思
美术课是培养我们学生审美观和道德情操的一门很好的自然学科,它的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不要求学生在美术方面有多么大的成就,但是最起码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要掌握,这也是高中美术课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到我们的社会和学校,小到我们的老师、家长和学生把美术当成副课,而且从学生上学开始就有这种思想,认为美术课学不学无所谓,只要将数理化语外学好就行。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因为每一门自然科学课程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引起我们每一个老师和学生的重视。本人根据多年的美术实践教学经验反思如下,有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首先要运用直观体验的教学方式进行美术教学。高中美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以欣赏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感知和体验来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往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会阻碍学生兴趣的培养。所以我们必须在美术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如在进行美术色彩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颜色,虽然学生对于各种颜色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于颜色之间的变化规律和调配方法并不清楚,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拿出颜料自由调配,让他们自己来体会各种颜料之间的变化规律,也可以给出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用颜料调配出来,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于颜料的认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地也得到了锻炼。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我们不但要求具有基本的绘画知识和技巧,更要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材钻研、课件设计、教学方式上下大力气进行研究,总结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了解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高考集训 默写 设计课 心理辅导 家长职能
在近几年的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我的一个突出感受就是在当前的美术教学、特别是高考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高中美术教学从业者反思。
在结合历届高考集训教学实践,对学生高考上线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我对美术高考集训教学进行了以下总结和反思。
一、课时安排应凸显美术专业课特点
对于高考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言,文化课与专业课不能顾此失彼。因此美术专业课程得不到充足的课时保障也在情理之中。但我认为,美术专业课与文化课在教学中存在明显差异。基于美术专业课在学习规律上的特殊性,学生需要用相比文化课长得多的时间来进入状态和进行持续强化练习。因此,我建议学校针对美术专业教学的这种特殊性,在课时设计上,特别是针对高一和高二阶段的专业课安排上进行适当倾斜,合理安排课程,尊重和凸显美术专业教学的特点。美术专业课程的合理和优化设计将使学生专业知识的“消化期”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期”整体前移,从而为高三阶段的集训教学减压。
二、联考牵制,“默写”成应届考生的短板
学校和学生都必须兼顾联考和外省院校测试这两项考试。由于这两项考试在考察侧重点和考试方式上虽有共同性(考察基本功),但是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比如联考内容主要考察学生人物素描、速写的写生和色彩默写能力,而省外的大部分院校则更侧重于考察学生默写能力。还有,有的美院会考到色彩头像、半身像、创作等。这样不仅分散了学生精力,而且压缩了学生练习默写的训练课时。因此,默写,特别是素描默写,成了多数应届学生考取外省院校的短板。面对很多外省院校比较刁钻的素描试题,学生考试结果往往不是很理想。所以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应该更早的让学生接触默写,掌握、总结绘画中的规律。
三、侧重基础课程,“设计课”被边缘化
高中美术教学的另外一个现状是:素描、色彩和速写作为基础课程贯穿高中美术教学始终,而设计课所占课时极为有限。但从清华和央美等院校历年高考过线情况来看,由于应届生硬拼专业并不占优势,竞争强度大,所以不少人选择了“学设计”这条路。
单从高考的功利角度来讲,那些基础不是很扎实,但又有绘画天分的学生选择“学设计”的确是一条避重就轻的捷径,而且也是提高学校专业升学率的一个办法。无论是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还是学生和学校出于追求自身利益的目的,学校都应该改变设计课被边缘化的现状,认真、科学地研究和安排设计课程。
四、侧重教学,师生心理辅导不到位
进入高三年级,一方面学校课时安排紧迫,另一方面,高考临近,来自外界的压力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压力与日俱增,不少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因此,学校一定要重视学生考前心理辅导,使其能够从容、自信、积极地备战高考。
在这短短几个月内,美术专业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进度,同时还要最大化地提高教学成绩,根本无暇顾及学生心理辅导。本人曾经努力做过一些尝试,但专业课老师在心理辅导方面的精力和能力都非常有限。而针对美术考生,“心态决定一切”更为重要。
所以学校完全有必要专门针对高三年级学生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同时,专业课老师同样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升学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心理辅导的对象不仅限于学生,专业课老师也存在迫切的心理辅导需求。
五、家长职能缺失
家长职能缺失可以说是困扰美术专业教学的问题之一。在配合学校教育和教学上,不少家长严重脱离教学实际,一方面,平时疏于学生管理,不能与专业老师保持积极沟通。另一方面,在学生择校和人生规划上表现得异常强势、盲目和主观,与学生、老师产生矛盾和分歧。
美术教学反思篇4
一、美术教学中传统思维的特点和缺陷
(一)将教师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在美术教学的传统思维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各种各样的教学参考资料,向学生讲授各种理论知识,并希望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好这些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维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并没有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甚至不关心学生的接受现状。这就直接导致美术教学的课堂氛围差,教学效果不明显,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教学过于保守和模式化
众所周知,美术教学的实践性比较强。传统思维影响下的美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美术实践时,往往会限定好学生所要绘画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对其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以后再作画。其实,这样的教学思维体现出了中国绘画理论中的“意在笔先”的相关内容,其特点是能够事先掌控好整个绘画的大致方向和流程,但这也会造成在绘画上没有新意,过于拘泥于条条框框,还会使美术教学过于保守和模式化。
(三)不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思维下进行的美术教学,往往会忽略对学生自主能动性的挖掘与发展,总是用一些比较模式化的固定思维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这可能会使学生在相应的绘画技术上得到一定的提高,但也会使学生过分拘泥于相应的形式和内容,创造性思维受到了抑制,无法进行具有创新性的创作。此外,一些教师在面对学生自我创作的作品,往往会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打击了学生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对美术教学中传统思维的继承与发展
美术教学中的传统思维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与现代美术教学和美术创作之间有一些不协调和不适应。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继承一些传统思维,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和发展一些新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推动美术教学的不断发展。
(一)“意在笔先”思维观念的优点和作用
“意在笔先”本是指在进行绘画创作之前要做到心中有画。可以是在现实中见过相关物品或者是浏览过其他人的相关作品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可以是根据相关内容自己再进行相关调整后呈现于脑海中的。“意在笔先”的教学思维是指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或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美术创作的时候,会对整个过程进行事先的预估与把握,以实现比较清晰的教学思路,还能培养学生的相应思维。
这种“心中有画”的思维观念,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已有的相关经验或者对经验的总结进行教学活动,使其通过一种比较有规划和逻辑思路的方式实现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此外,这种思维观念还会使教师在给学生绘画创作进行相应指导时,注重对学生相应的绘画技巧的培养,也会有意识地去提高学生在思维上整体把握绘画内容的能力。
(二)“意随笔走”思维观念的优点和作用
“意随笔走”本是指在进行绘画创作时,相关人员不对自己的创作进行思路上或者整体上的预设定,而是随着自己的创作思维的发展与变化进行更加随意性的创作。这种思维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比较有创造性和创新性。“意随笔走”的教学思维是指美术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活动之前不刻意的设定教学流程或教学模式,而是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或参与情况进行一些临时性的教学方式或内容的变化。
这种“意随笔走”的思维观念,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表现和反应,也能使教师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同时,这种思维模式还会使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挖掘和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对美术教学传统思维的有效改革
(一)合理运用“意在笔先”的思维理念
“意在笔先”的教学思维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教师可以在进行美术理论教学中运用这种“意在笔先”的思维理念,以使学生能够在整体上对相关理论和教学流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养成条理清晰的学习习惯。
(二)积极推行“意随笔走”的教学理念
“意随笔走”的教学思维具有灵活性和激发性,能够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应尽可能多地在实践课和理论课的相应课堂环节中运用这种教学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形式,通过想象,学生能够对一些感性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从而呈现出更具有主观色彩的作品。高校美术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还可以通过素描、色彩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激发出他们思维中的创造性。
2.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并能激发起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创作的潜力。美术教师在进行基础专业教学时,可通过各种形式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意境表达同一主题,或者让学生创作出一个主题的不同侧面。
3.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性思维对学生的创造性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它能够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萌生出一些比较好的创作灵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加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对他们提出的一些奇怪的或者突然的想法进行鼓励和引导,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充分注意和运用自己的直觉思维。
4.让学生的思维保持流动性和创意性
美术创作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流动性和创意性的思维能给学生的创作带来持续的新意,也能最大限度的去发挥其创造力。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速写训练等方式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流畅地表达出来,还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地去发掘一些新奇的、有创意的想法。这些都能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更多帮助,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对学生的专业创作和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对传统思维进行发展和创新,以使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能够适应新时代的教学环境。相对保守的“意在笔先”的思维理念和推崇创造性的“意随笔后”思维理念都各有特色,只要合理运用,就能够促进学生技术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冲突与反思――论传统美术和当代高校美术教育[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3(1)
[2]贾霞.高校美术教育改革浅谈[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
[3]邱毅琳.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 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浅析文人画创作[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美术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新时期;美术教育教学体系;反思;重构
从目前情况分析,新时期对美术教育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打破以往的教育壁垒,从多个层面积极推进美术教育实现新的突破与进展,帮助学生能够构建良好的美术学习体系,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美术教育相较于以往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重构美术教育认知
美术教育教学体系之所以无法突破以往的限制,究其原因在于对美术教育未能提出有效的质疑,而且对其存在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加以认知,教学体系僵化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教学的弊端,则必须要从整体上认知美术的本真,回溯历史,了解到美术教育的历史形态的多元化,并且清楚认知到发展轨迹。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其本质上具有广泛的指向性,重新解读美术教育的内涵,打破美术教育的限制,如此能够为教师提供比较全面的教学思想,从而碰撞出我国美术教育的新纪元。与此同时,还需注意的是,我们需要重新评估美术教育,考察教学内容,构建更为科学合理化的教学体系。不断丰富美术教育的元素,挖掘美术教育的本质意义,将复杂、宏阔、细微等特征的美术教育予以重组,不再是简单的归纳与简单的判断。教师能够将美术教育内容予以结构重组,进行分门别类,予以强行推广,形成条理清晰的美术教育。
二、丰富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重构美术教育,可以打破其教学体系的局限,开展积极有效的反思及批评,从而可以让教学体系更为活络,让教师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以往有很大的进步。为了从根本上避免当前教学体系存在的弊端,在构建新的教学体系过程中,必须要在自主、局部的尝试之中,通过逐级形成不断整合,这样的美术教育改革才能获得更理想的效果,而且在内容上更为丰富。开放与全面的美术教育具有极为现实的教育意义,真正打破教条主义,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搭建实践性的选择,从而促使差异化教学路径的形成,重组美术教育教学新体系。一般情况下,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学校在推行改革过程中,必须要有足够的自信与胆识,继而推动教学课程改革取得极好的成效,增加美术教学内容及门类,让美术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与多元化。例如:以绘画为主,除去绘画为主的教学内容之外,还需要适当增加雕塑、工艺美术等等比重,这样不仅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让学生对美术认知能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绘画训练存在不同的方法及方式,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态度,以包容与开化的态度,保障学生绘画基础训练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表达方式及语言上突破现状,追求个性化,在师生平等交流之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避免给予学生单一的绘画技能教学,这会限制学生思维的扩散与发展。教师在展开因材施教过程中,需要将美术传统的丰富形态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此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能够自由表达,进一步促使美术教育教学体系重组能够真正得以有效的落实。
三、贴近现实,创新美术教育
实践美术教学,从某种层面来说,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其一,美术教育实践创新;其二,美术教学实践行为创新。从目前情况分析,当代艺术观念的不断更新,在形式与媒介上也相较于以往有了极大的突破,从而促使更多人意识到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对美术教育理念创新予以良好的契机。美术教育必须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并且要立足现实情况,这样才能凸显实践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显现出形势的紧迫性。面对当前美术教育存在的多重困境,首要任务就是必须要勇于突破限制,探讨全新的美术教育的内容及形式,在新的教学体系中,教师则需要保持开放及实验性。而教学质量评估也相较于以往获得极大的进步,在改革上争取最大的自由度,并且获取到最大的空间度。此外,在教学安排上,需要开设全新的课程,并且引入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以全新的观念及形式突破美术教学的困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入到教学之中,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美术知识构造更为完善,鼓励学生可以增强他们的表现欲,释放潜能,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身个性化的特征,形成自我表现方法。多元化的艺术形态是美术教育的特点及发展形态,这在某种程度对学校美术教育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如何突破教学的局限是现阶段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这样才能推动美术教育真正实现教学改革,积极与社会现实生活不断融合。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随着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的不断增多,美术教育则必须要与现实接轨,同时打破教育局限,扩大美术教学的内容。新时期美术教育教学体系必须要实现新的教学创新,真正推动美术教学在以往的基础上得以最大的进步,并且帮助学生更全面提升美术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新的突破。
美术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 社会文化观 符号处理式思想 山水画教学
分析社会文化观和建构主义两个学习理论,比较其异同与相互关系,阐释两个观点给教学与学习者、教师的关系所带来的变化与启示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建立新的学习理念并将其用于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实践,进一步分析、评价、批判、反思山水画教学实践。
一、解析建构主义符号处理式思想、社会文化观等学习理念,建立新学习理念
科布建构主义观认为学习是“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就是情境式思想,其学习观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一起行动,他们会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符号处理式思想也称认知主义学习,是一个通过操纵符号而进行的知识习得过程;教师发放知识表象,学习者处理表象或符号所包含的信息”。②
布鲁纳认为符号处理式思想的问题,在于这个观点对思想加诸了一些规则和操作限制主导着信息系统的规则和操作方式,不容许系统在建立意义时出现混乱、模棱两可及受环境影响的情况。但布鲁纳视这种意义建立的过程,为情境式思想观点即建构主义所关注的事项。因此布鲁纳认为这两种取向即符号处理式与建构主义并非势不两立,务要除掉对方以取得优势。相反这两种了解思想的取向就是建立意义及完善的资料处理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笔者认同布鲁纳的观点,学习观是见仁见智的,符号处理式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各有利弊,相辅相成、相互协作、渗透、整合与互动更能创生出新的学习观。
科布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有关学习的论点中,相同点是两者都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社会文化观着重把活动与社群文化中有组织的实践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建构主义观强调个别学生的感觉运动和认知活动。不同点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学习的求知方式。社会文化观认为学习活动其实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很密切的关系。“建构主义着重学生个人的概念重组,社会文化观则认为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的文化而产生的”③。“但建构活动只在有认知的个体与社群里的成员互动时才发生”④。格拉斯菲尔德倾向个体建构的求知方式,波斯菲德强调“学习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对事物意义的协商而主观地对社会的方法和模式作出重新建构”⑤。这样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组成课堂微观文化的师生互动过程中。科布认为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互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并且各自都对学习提供了一半的解释,需要两种学习理论兼容并包并相互构成对方的后景,与其把学习理论归纳在一个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理论之下,倒不如在处理具体的学习问题时,尝试协调两个不同的观点,不断进行反思,并把反思记录下来。再不必寻求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观点,而是在实践中面对与特定情境有关的问题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科布认为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应相辅相成,应从实用的角度来检视理论。布雷多认为“符号处理的认知观点视为一种二元论,而把情境的认知观点看成是多元论”⑥。所以,无论是主张系统化或环境化的派别都要虚心,共同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建立一种逐渐形成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把认知与环境、科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显然,建立的有关人类认知的理论,应该表现出这种开放和演进式的思想。
根据以上分析比较,笔者认为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不仅在实践的层面上相辅相成,更应在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互相开放和相互整合,演进更能适合学习者学习的实践方法和基础理论。在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激活兴趣、相互协作、合作探究、相互碰撞式的生态式创生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暂且把它称为“以任务为本的学习”。任务式学习是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开放式和演进式相整合的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之为“以任务为本的学习”。
同时,教学与学习者、教师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教学变成了学习,教学不再是威严的说教和权威的传授,更不是在话语霸权下的压制和强迫,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情境中上下求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成为学习者的独特特征。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变成了学习者的首席,再不是威严的说教者、压制者,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迫塑造者,话语的霸权者与独角戏演员,而是学习活动的创设者,学习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学习者一起建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一起建构学习的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总之,科布的论点使教学、学习者、教师的角色与关系发生了质的转变,但三者还是存在的,并没有消解和解构,而是重新阐释和建构。
二、运用学习理念反思并评鉴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学习)实践
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课程内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史等紧密结合,山水画教学(学习)方法部分采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山水画临摹、写生、创作时突出学画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这些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艺术学习观,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具体的山水画临摹、写生或创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具体的绘画情境环境一起行动,学习者会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学习者通过搜集资料、提问、观察、临摹,以及教师手把手传授笔墨技法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体现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学习)方法也采用了社会文化观的教学(学习)方法,例如学习(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山水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生(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教师与学习者共同商议完成山水画课程的教学(学习要求)。这些教学(学习)方法体现出社会文化学习观的学习方法。“社会文化学习观强调教学(学习)活动其实与社会情景和文化情境有很密切的关系。”⑦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景中了解、把握、接触与山水画课程内容有关的知识、能力、文化素养和文艺形式以及技能、用笔、用墨和认识笔、墨、纸、砚的性能等。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和文化艺术以及创作山水画的素养。这样的教学(学习)活动就是社会文化观要求的教学(学习)活动。
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在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实践中并不是相对立而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兼容、相互协作的,正如科布所认为的是相辅相成而存在的。例如,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中(参观画展,访山水画家,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了解相关的山水画知识与能力,接触多样的艺术形式,初步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这里所运用的了解、接触、初步形成等词语就有建构的成分在其中。再例如,体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学习活动中,其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具体问题、创作、表现绘画过程、展示作品等活动中就包含社会文化观的学习方法,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在具体的环境、情境等一定的社会空间中进行的。
当然两种学习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两难困境。首先,在社会生活中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实际生活中发表见解,看起来非常开放、容易做,实际上学习者很难把握具体操作的方法,时间是否允许?这样做出来的成绩是否能得到美术学院教育主管者的认同?在我国,考试大多不考这些学习者的体验、见解和多样的文艺形式,学生操作的时候热情高涨,考试的时候成绩上不去,学生、学院、家长、社会、学院教育管理部门怎样来评价这样的学习方法?这都是切实存在的问题。再如学习者所进行的搜集资料等一系列综合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但存在的问题确实非常严重。首先是评估的方法难于把握,山水画教学实践中采用质性评估和过程性评估,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估,这些评估的具体操作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具体的质和量的衡量度,是一个软指标,是开放的评估,是学习者、教师、家长、普通社会成员等都可以参与的评估,这样的评估的质与量就带有很强的可塑性。还有考试也不考这样的题目,得不到家长、学院、学院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再加上这样的活动还需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的支持,因此,一两次的实验课、听课、评优样板课可以搞这样的活动,真正作为现实教学活动恐怕难于实施,这就是当今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之,不论是建构主义学习观或社会文化学习观,在应然的层面上都是当前先进的学习理论,在实然的层面上恐怕是举步维艰。
教学过程中,笔者还采用了以“任务为本的山水画学习法”与“合法理的周边参与山水画学习法”⑧,学习者通过共同参与,从处理次要任务逐步迈向处理核心任务的过程,使参与成为学习的方式,即把山水画课程内容所要求学习掌握的笔法、墨法、章法、勾、皴、点、染等学习任务与内容分配给学习者,教师在手把手传授的同时,学习者通过探究性学习选取学习方式,例如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问题,以及创作、表现、展示等综合学习方式,完成具体的学习要求和具体的山水画任务要求,在综合活动中接触了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了文化艺术素养,在学习者相互展示表现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例如学习山水画的艺术史论,学习者可以分组学习,一组学习山水画的历史,二组学习山水画的理论,在相互讨论、探究、互动的过程中,学习者建构自己独特的山水画的历史观与理论观,创生出具有反思批判性的、创新性的山水画艺术史论观。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包含了社会文化观,也含有建构主义学习观,并扩展了两种学习观,初步解决了教学与学习评估所存在的两难困境。也能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开放性考察中评估学习者学习山水画整合的能力,这样学生既能应考,也能得到家长、学院、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学生也乐于参与,兴趣倍增地投入实践活动,使应然与实然在实践的层面上初步整合。总之,在探究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层面上,方法是无穷无尽的。
结语
本文分析比较了社会文化观和建构主义观以及符号处理式思想的不同学习理论,建立了以任务为本的学习观,用三个不同的学习观分析、评价、批判、反思了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实践,指出社会文化观与建构主义观在实然与应然层面上的两难困境,并总结出以“任务为本的山水画学习法”与“合法理的周边参与山水画学习法”在实然与应然层面上对社会文化观与建构主义观相互整合与补充的作用。
注释:
①③④⑦Cobb.思想在哪里.学习者、学习与评估[M].冯施钰珩,等译,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3:381,382,384.
②Bruner.文化・思想与教育.环境与课程[M].冯施钰珩,等译,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3:278.
⑤Bredo.教育心理学的重建.学习者、学习与评估[M].冯施钰珩,等译,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2003:388.
美术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美术欣赏反思传递情感激励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因此,普通中小学美术学习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被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一高中艺术教学内容以欣赏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心到”、“眼到”
艺术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设计教学模式和寻求教学方法时可能花了不少工夫,而在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兴趣点却有所不同,如:中国古代绘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外国近代绘画,学生对这些内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差别很大,而女同学喜欢服装的多一些,在教学“现代服饰艺术”这部分内容时可能比较专注,“心”到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心”到与否,全由教师组织调度;整齐与否,决定其最终的教学效果。WWw.133229.cOm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多种美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合理运用尤为重要,适当设置并提出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的问题,激励学生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愉快和积极的体验。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尤为重要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蔽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要求和体现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秦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高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理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理解,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三美术艺术课需要学生的介入和意志的投入
艺术课原本是最让人心动的。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单一的欣赏内容,教师力求“活”而有趣,但千变万化始终是一个欣赏,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持久,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心”找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对于艺术课他们也就开始走过场,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们上课,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艺术课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习课或休闲课。高中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又说又表演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合,“表演”课自然是不会出现的,偶尔的“故事会”也不能多用,“快乐的大本营”到了超级大班,拥挤的空间会让你喘不过气来。到这个时候,学生不用意志来控制自己,艺术课决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艺术课同样需要学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四美术课要增加实际操作练习,增强学习兴趣
美术教学反思篇8
一、把握教学理念,“与幼儿园接轨”
幼师手工课的开设与幼儿园五大领域中艺术类的活动项目相照应。想开设好手工课,必须先了解幼儿园五大领域艺术课的内容,才能更有利于手工制作所学内容的实用性提高。把握住教学理念,把所讲手工课与幼儿园接轨,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结合实际,摆正幼师手工课与幼儿园活动课的关系
在幼儿园的活动课中,五大领域课程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影响、联系的,而不是单独存在的。手工课是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又提高幼儿的审美意识,手、眼、脑、口并用,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幼师手工课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
(二)学以致用,幼师手工课与幼儿园活动课接轨
幼儿园的教育提倡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学,让孩子们在成长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更注重于品质教学,学习的品质融入到五大领域,没有脱离具体的学习环境是抽象的学习品质,手工课也一样,幼儿教师在幼师学校学习的手工制作技巧,如何应用到幼儿园的教学中,与幼儿园的教学相接轨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手工制作前,应明白这节手工课的意义所在?需要做哪些准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达到那种预期目标?整个手工制作课程应如何设计?第二,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应该照顾到动手能力不同的学生,如何解决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项?如何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乐于动手、乐于思考?如何让不会制作的学生主动地和老师、同学沟通?第三,在手工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把废弃物主动地放到垃圾桶里,从而加强对学生爱护环境的教育。幼儿教师在幼师学校学会了手工制作之后,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还要加以整理和设计,这样幼儿教师才能把在幼师学习的手工课与幼儿园的教学更好的结合起来。
二、扎实课堂内容,“向四十五分钟课堂要质量”
幼师手工课的课堂时间安排一般是一节课45分钟,两节课连在一起上课,中间下课10分钟。在每小节课的45分钟之内,既有教师的讲解示范,又有学生的练习制作,只有合理分配好教师和学生的制作的时间和内容,才能使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幼师手工课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学习的内容要与将来的实际应用相衔接,为将来的幼儿园工作服务。所以,对教学内容选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趣味性强、儿童较容易接受的、简单容易制作的题材,表现形式要易于操作,符合幼儿园小朋友的制作能力和条件。比如:折纸、剪纸、废弃物的制作、编织、简单的橡皮泥制作等,都比较适合幼儿园的小朋友学习。
(二)示范教学的“启发性”
幼师手工课属于技能性很强的操作课,所以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以示范教学为主,在示范教学之前,教师要熟悉教材,熟练掌握所授新课的操作技巧,在直观的教学过程中能把讲解和示范相结合,各种教具应用自如。在示范教学的同时,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使学生在接受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又能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发现新的问题,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和内容。比如:在讲解折纸玫瑰花时,教师讲解了玫瑰花之后,又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不同的技巧制作了山茶花。果然,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她们用同样的方法不同的技巧又制作了满天星。学生制作的作品非常好,教师给予肯定和积极的引导,更增强了学生创作的兴趣。
(三)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性”
幼师手工课的开展,主要是为幼儿教师将来到幼儿园的工作做准备的,而幼儿园的手工课又不是单纯的手工课,所以在幼师开展手工课要与其他学科积极结合起来。如做《小熊盖房子》的纸贴画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小熊盖房子的故事,让孩子对小熊为什么盖房子,盖什么样的房子,怎样盖房子等,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进行纸贴画制作。这样与讲故事相连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开展课外活动,“延伸课堂学习”
开展手工课课外活动是手工课课堂学习的延伸,能补充课内教学的不足,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技能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幼师手工课的教学特点,采取以下课外活动形式:
(一)鼓励自主学习,开办手工兴趣小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兴趣小组就是把各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手工制作活动,互相交流,共同学习,既增长学生的手工知识,又增强了学生手工制作的能力。兴趣小组经常开展校园文化活樱活跃校园艺术气氛,为校园的学习建设增加了不少色彩,同时让学生所学的手工制作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既锻炼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提倡相互学习,举办手工作品展览
作品展览是学生进行手工学习的互相提高的一个捷径。手工展览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课内的作业展览;第二,课外活动展览。
首先课内作业展览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自己班内的小型展览,每做一次作业之后,教师应该选出一部分好的作品,在班内的合适位置进行展览,对程度好的同学,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对程度差的同学,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手工制作学习。其二是开展大型的校内展览,让整个学校的学生都能参观学习到他们的成功作品,更好的参观学习,有利于整体学生的制作水平提高。
第二,课外活动展览。主要指兴趣小组展览,或者以重大节日为题材进行的全体学生作品评选展览,组织师生进行欣赏、评选、颁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展览让学生相互学习,广泛交流,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增加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美术教学反思篇9
一、造就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
美术教科书上,每一课都只有几张插***,不涉及其他的内容,所以我们上一堂课就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备课中,我力争以充实的内容来吸引学生,通过课堂授课、师生讨论、课堂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如“纸工饰物”这一课中,我结合现在的天气情况,是因为夏天快到了,它要去捉害虫,所以分外地着急,它要到小石洞去冬眠了。学生制做好了以后,我让学生思考小青蛙能否站立呢,使他们发挥想象力。问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并且将好几种方案都列了出来,然后我再让他们将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案制作出来。小青蛙做好后就可以让学生制作其他动物了,一堂课既轻松快乐又严谨地完成了。
当然,“无规矩不成成方圆”。良好的秩序是保证活动质量的前提条件。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都有比一比的愿望,唯恐落后,课堂气氛可能会非常活跃,有点难以控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如何分配人员,如何安排顺序,游戏规则均应交代清楚。这样,才可以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以爱为基础,拉近师生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精彩的话: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幼小的心灵。学生稚嫩的心灵需要教师用心地呵护,通过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体会到作为一名科任教师,要促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配合,与学生建立友谊,产生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切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爱为基础。或许在这方面我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表现得更加小心细致,结果初一年级的学生比初二年级的学生更喜欢上我的美术课,每当我走进教室,学生便会兴奋地欢呼“耶!”在学生那活泼又充满稚气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快乐!学生的反应让我了解他们在学习中也能体验快乐。然而,面对初二年级我却常常犯同一个错误,喜欢从个人感受和专业的角度去设想每个学生都会像我那样关心和热衷于美术学科的学习,我也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尽可能多地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但事实上,学校美术课向来被大家认为是“副课”,不受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美术又不要统考,不必认真学美术”的观念使得学生也不愿学,而教师没兴趣教也形成恶性循环。
三、调动学生上美术课的兴趣
学生学***历的影响来自这个班集体,如果班集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曾参加过社会上的美术学习班或部分学生有较好的美术天赋,他们会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者同学的崇拜,这就是所谓“榜样的力量”。只要班集体中有这样的学生存在,那么这个班的美术教学一定是比较容易开展的。学生美术兴趣差异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班级不同的美术兴趣点,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并善于发现,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教材,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上美术课的兴趣。新接手一个班级,我们要从师生两个方面去调查了解这个班的美术学情。教师方面,这个班有哪些任课教师,他们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特长是什么,经常为班级体开展哪些活动,怎么样开展的;学生方面,教师也可以直接向学生了解美术学习现状,采取问卷调查,通过学生一件最满意的美术作品总结学生的学习现状。之后的教学应该是发挥学生的长处,让学生感到美术既好学又有趣,使他们的兴趣找到生发点,步步推进,不断生发新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完成学期美术目标。
四、注重想象力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如《未来的交通工具》是着重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内容。课前我准备了很多说明交通工具历史发展的资料及***片,在课堂上,我抓住科技材料与功能要求的关系的线索,结合恰当的问题,向学生介绍交通工具的发展,让学生了解交通工具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一般规律以及想象力的重要性。接着,我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充分发表想法,提出如:你是如何来上学的,路况怎么样,你想对你的交通工具有怎样的改进等问题。学生的回答很积极,设想也很大胆,甚至有的成了“妄想”。这时我没有打断学生的思路,而是结合安全这一最基本要求,让学生改进设计。于是学生马上向我解释他们是如何保证安全的。然后,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将自己的设计以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我允许学生必要的时候用文字的形式将无法画出来的内容在旁说明。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而且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看,这堂课的目的基本达到了。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学生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学生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学生合作完成,学生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动态的教学手段,课堂也会显得杂乱。国外的教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学生坐得端端正正,他们会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创作,学生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迎风玩一玩小风车,并制作手工彩练、挂饰;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美术教学反思篇10
通过《中国古代石雕》这一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对上述认识更加肯定,并有了更全面的补充。
首先,高中生普遍感到压力很大,学业负担过重,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考学的双重影响下,高中生习惯性的把美术欣赏课视为副课、休息课,而得不到学生的足够重视,不能正确认识学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的真正用意和目的。这样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由于基础学科学习压力大,高中生不愿意在他们认为对高考无用的学科上花费精力来获取新的知识。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会拒绝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有趣的新知识。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否能够把你所讲的内容很好地寓教于乐,是能否达到预期授课目的的首要环节。
再次,由于高中生课内外阅读量的增加,对于美术欣赏课本中的***片、文字资料大多比较熟悉,因此过多局限于书本知识的美术欣赏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毫无吸引力的,他们渴望获得书本以外的更多有趣的知识。
在《中国古代石雕》这一讲,考虑到学生们的以上诸多问题,我做了一些十分有益的课前准备工作,首先基于课本查阅大量史实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几大重要发展时期,上网了解与作品密切相关的几个重要人物以及佛教的传入发展概况,同时要通读一些关于本课内容的文学评论(李泽厚《美的历程》关于汉代以及佛教艺术文化的论述)。这样均是为了增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找到课本外有益的知识,故事,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让学生们从历史故事中更好地了解人以及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创造出来的艺术。在本课中,我利用昭陵六骏的被盗史,引出了一个很好的点——国宝的流失,中国的耻辱,平凡人的爱国心,以激起同学们的一种自发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的强国心,效果十分明显。
此外,美术课不能光高高在上的谈经典,这样会使学生对艺术产生距离感,从而使他们失去对艺术的兴趣。因此,美术更应该接近生活接近学生。由于古代石雕本身已是时代久远的一种艺术形式,距离感的产生很自然,我要做的就是使同学们感受到现代生活中雕塑的存在,雕塑产生的一种自然性,必然性与其制作的传统手法。对此,在讲课之初,我便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整体提问的形式,引出雕塑的分类及定义,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反应及整堂课的最终效果能够看出这样做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