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案例篇1
以“健康第一”为宗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自主创新学习;关注差异,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二、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弹跳能力及掷远能力。
三、教学内容
打兔子(垒球投掷)
四、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本校四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特点和教材实际,选择了“打兔子”为内容,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弹跳能力及掷远能力,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以及迎难而上的精神。在教学方法上选用了游戏、探究等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性的协调发展,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五、案例分析
1.课前插曲。上课铃一响,学生便聚集到体育场地。当看到场地上的一个个“小兔子”,老师手中的一张张白纸等器材后,便开始小声的嘀咕着……。“钱老师,今天上什么内容呀?”有两位女学生略带怯意地问。“今天我们上投掷课。”老师回答。“啊!”两位女同学发出“痛苦”的声音。有许多学生脸上也泛起愁云。的确,常规的投掷课,是有些不招人喜欢。学生们倒是对场上的“小兔子”和老师手中的一张张白纸表现出了几分许好奇。
2.尝试合作探究学习。打兔子。(课前老师在圆形场地中央摆放20只“兔子”,每一只“兔子”自由摆放,相隔一定的距离,圆的半径大概10-15米,圆形四周是开始打兔子的区域。)
师:刚才同学们个个都朝气蓬勃,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在我们来帮农民伯伯“打兔子”了,看谁打的准,打到的“兔子”多。
教师向学生说明游戏规则并引导学生进行“打兔子”游戏,先每生试投掌握最好的投准角度,再分组进行投准比赛,看哪一队打中的“兔子”个数最多,那么就哪一队获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该游戏,既有竞争又要合作,相互学习。学生散点分布在圆型外,用垒球当“子弹”往到圆内打兔子,看谁打的准。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打“小兔子”容易吗?
生:老师这个很容易啊,能来点难度的吗?
师:恩,很好,老师正有此意呢,同学们你们想想,现实中兔子可是活蹦乱跳,跑的可快了,那么就让我们跑起来听着音乐去打兔子怎么样啊?
生:好啊,好啊,老师快开始吧!
师:打完了“兔子”,那么老师要来提个问题了,大家试一试,怎么样才能把垒球投的远?为什么?(自主探索、自由交流,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乐、玩中育”。)
师:比一比,看谁投的远?为什么?(运用运动经验、科学知识,来分析掷远要素,促进知识的纵横联系,拓展体育的教学功能,使课内向课外延伸,有助于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3.愉悦身心。背景:兔子舞音乐响起来,让我们欢快的跳着兔子舞,离开田野,回到了现实的大城市中……课要结束的时候,学生的参与热情仍然很高。(积极休整,交流感受,教师点评学练情况,收回器材,宣布下课。)
六、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过程顺利实现。本案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打兔子”创新体验,来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本案例主要让四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设计投掷方式,并以“打兔子”集体竞赛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在享受投掷乐趣之余,体验集体合作获取成功的喜悦心情,从而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2.淡化投掷教学的竞技性色彩,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通过运动参与的形式得以实现的。本案例淡化投掷技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进行“打兔子”的投掷动作创新体验与练习,既提高了投掷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引出了垒球投掷的主要内容,实现了运动技能的教学。轻松欢快的“欢庆舞”引领教学进入高潮
3.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案例中。老师始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整堂课的各项投掷、各项单脚跳的体验活动中。师生间没有隔阂,平等的对话呈现了一种民主氛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体育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体育人文社会学;应用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兴起发生在近几年,它的兴起可以说使得教育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极大地满足了当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并且在课程开展过程中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很多教师在开展体育人文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案例教学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得以发展的,教育工作者发现其在体育人文社会学教学过程性的应用是能够起到有效作用的,从而使得教学能够稳定开展。
1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特点及进行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1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特点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不仅是一种体育课程,它的提出是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学、自然学及技术科学的研究,旨在利用这些理论性研究对体育教学的开展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从而提升体育课程教学的效率。这门学科顾名思义就是将体育与社会活动联系起来的教学,它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其中最基础的就是体育原理和体育社会学,另外还包括健身学、体育产业与经营等,这些都是将体育与社会活动进行有效结合的课程内容。就学科的发展方向来说,它主要往体育经济学、社会体育发展及体育法制建设等方向发展,这是这门学科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将它与一般的体育教学区别开来。
1.2案例教学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体育人文社会学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对它的研究还是具有很大的发展和想象空间,因为它是近几年才在部分地区开始实行的学科教学。对于这种新兴的并且综合性又比较强的学科就应该应用综合手段开展教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本身是与社会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联的,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同样综合性较强并且能够结合真实的社会活动和实践的教学方式,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中的应用就能够使得学生利用自身的生活和社会经验对理论知识有更加详细的了解。综合性知识的教学结合社会活动相关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课程本身意义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独特的理解,并且能够投身于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将其当做一种社会技能和实践,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教学案例的开发
2.1教学情境的应用
在开发教学案例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明确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就一般的情况来说,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中应用的教学案例是需要以情境设置为基础的,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而情境的应用则能够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这对于综合性课程的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种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在开发教学案例的过程中,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社会活动和理论知识,将其带入教学情境中,从而达到提升体育人文社会学教学效果的作用。
2.2多角度思考
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方式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寻找的案例的内容,并且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多角度地分析案例,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看待和理解教学内容。虽然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地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在体育人文社会学这种综合性较强并且对教师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的学科来说,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教师依然是作为主体存在的。教学案例实现其价值的方式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现,并且最终取得有效的结果,这种价值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要严格把握案例的重点,在实践过程要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身的教学方式,并且教师要针对案例教学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给学生提供真实并且距离较近的案例,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真实感受。
2.3教育目标的实现
针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来说,虽然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但是这也是有一定的条件和前提的。当前,我国在开发教学案例这方面,资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匮乏,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选择合理的案例,使其能够符合学科教育的目标。案例教学法本身是具有较强的多变性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这种多变性进行控制,虽然教师的教学具有多种目标定向,但是在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实际的教学时,教师就要把握案例教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连结的关键,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2.4提升案例研究和开发的积极性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中的案例研究自课程开展以来就被视为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但是在实际研究案例的过程中,部分研究人员持有的态度是比较怀疑的,因为这项研究的经验有限,并且是一种新兴的学科,因此在学术界就会出现较多质疑的声音。在已经开展体育人文社会学这门课程的学校中,大部分都是将其放在层次比较低的学院,因为这种经验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在很多学校都是被排斥的,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其在学校中的开课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学习成果,甚至对学校的发展没有根本的意义。要改变这种认知,最基本的就是让课程研究人员清楚地认识到这门学科对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并且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提升案例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使得案例研究和开发能够更上一层楼。
3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法
3.1启发诱导
在开展人文社会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的具体方式,只有应用正确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的教学重点并不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启发诱导,这既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地方,也是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教师在体育人文社会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要充分应用学科特点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诱导,开发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当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喜欢和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地观点,并且通过相互交流提升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教师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诱导,从而提升学生之间的讨论效果。
3.2精选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这是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的一点。虽然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但是在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应该避免一些内容过于繁杂的案例,而应该遵从案例教学法的案例挑选原则,选取一些内容丰富但是不繁杂,并且篇幅比较精悍的案例。
4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应用对课程教学的开展是有重要作用的,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实现案例应用的目的,采取正确的方式开展教学,达到体育人文社会写学科的综合性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飏.案例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0):92.
[2]任晓峰.案例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大学教育,2016(6):45-46.
[3]程花.浅析体育教学管理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5,7(33):242-243.
体育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体育统计;案例教学;效果
中***分类号:G8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3-0098-03
An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the Teaching of the Case Study in S port Statistics Course
HUANG Liuqi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 in 537000, Guangxi China)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e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case study in s port statistics course for promoting a proper design of education and cases in t he course of sport statistics. It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 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o analyze the data. It finds that the compa 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in this co urse has been greatly promoted(P
Key words: sport statistics; the teaching of case study; effect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和手段,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中,通过 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积极参与,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对话与研讨,对案例进行分析 、评价,并寻找对策,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 力创造有利环境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教学方法[1]。郑金洲教授认为: 案例教学 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案例所提 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2]。孙***业教授认为:案例教学是叙述发生在一个真实教育情境中的 、蕴涵一 定的教育道理、能启发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教育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包含有一个或 多个教育疑难问题或矛盾冲突,并且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的教学[3]。由于体育统计 学科具有 运动性特征、综合性特征和客观性特征,因此,体育统计案例教学是按照该学科的随机性特 点所设计和组织的具体教学、训练、锻炼和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并对计算过程和结 果进行评价,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实践性的、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过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西玉林师范学院体育系2006级体育教育专 业本科学生136人,其中01教学班(对照班)有68人,02教学班(实验班)有68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以及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期刊等,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科学研究 该文奠定了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均在玉林师范学院教务系统网上进行,时间是在大部分课程结束或期 末考试之前两周进行,以教学班为单位,由教师所在的系部(院)组织,在网上评价表对任 课教师进行评价打分。其中对照班参评学生人数为67人,有效参评学生人数为61人;实验班 参评学生人数为60人,有效参评学生人数54人。问卷的具体指标内容与结果见表1。该文主 要选取一级评价指标中教学
投稿日期:2009-12-14
基金项目:玉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07Y***G023)。
作者简介:黄柳倩,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论和体育统计学。 效果指标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基础理论知识水平的评价分析基础理论知识是学习其他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可以明显 减缓学习新知识的曲线。也就是说,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新知识 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越好,越能灵活运用知识,则 对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该文研究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基础理论知识( 表2)的差异性是极其必要与关键的。这表明,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方差 齐性检验(表3),是检验实施案例教学后对照班与实验班的体育统计课程考核成绩差异性 的前提,是进一步检验实施体育统计案例教学是否有效的方法。
表2 实验班与对照班高考文化成绩统计
序号对照班实验班135730222953163301315………663263106730331068343322注:学生的高考文化成绩来源于玉林师范学院招生办公室。
表3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高考成绩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
对照班实验班 均值329.9 558 824326.1 911 765方差1 272.042 801958.6 643 986观测值6868df6767F1.326 890 623P(F0.05),认为两样本的的总体方差齐性,其均值的差异是由于随机误差引起的。因 此, 可以通过高考文化成绩,检验学生经过一学期学习体育统计后期考成绩是否有差异,从而检 验实施案例教学是否有效。
2.2 实验后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教学过程的理论表明,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 学的主体,教学效果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教师的教学是否已经使学生满意或是否获得了预 期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内容,因而学生对教学评价最具有发言权[4 ]。从 而可见,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评价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效 果的重要指标。
2.2.1 体育统计期考成绩效果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受到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思 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5]。从表4和表5可知,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统计期考成绩有 非常显著 的提高(P
表4 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统计期考成绩统计
序号对照班实验班178702765536853………668191675678687788表5 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统计期考成绩t-检验
对照班实验班 均值65.27 941 17672.95 588 235方差156.7 715 101254.3 711 589观测值6868合并方差205.5 713 345假设平均差0df134t Stat-3.121 905 632P(T
***1是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其指标来源于表1的一级评价指标中的教学效 果指标(其中对照班、实验班的有效参评学生人数分别61人、54人)。
从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满意度***1可知,实验班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知识掌 握程度、学习收获程度、学生满意程度均优于对照班的,这表明,通过案例教学,全面提高 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满意度较高,教学效果良好。
***1 课堂教学效果效果满意度评价***2.2.2.1 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普遍满意 体育统计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其原理 和计算公式较多,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掌握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案例教学不但具有 提供理论知识的功能,赋予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和实践性,还具有对同一问题尝试多种策 略的思维,以及对实际问题进行交互式探索的功能。通过案例教学的剖析,不但能加深学生 对书本理论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还能让学生领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统计思想与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自我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案例教学 的情境是可以相互讨论且丰富多彩的,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是在轻松氛围中进行,符合学生的 心理取向,因此学生普遍满意。
2.2.2.2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收获很大 案例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 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 8]。 案例教学实质上可归为一种研究性学习,即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通过案例 的分析,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 运用案例 教学方法授课,学生在统计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上收获很大,不但能把握统计指标的应用, 能结合专业知识,去寻找分析资料、处理数据等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还能进一步对自己 所关心和所学习专业的实际问题,做出具有一定效度、精确度的描述、预测和判断,并达到 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案例教学能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整合,提高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与掌握。
2) 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深入细致分析和评价问题,促进对难点和 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案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领悟能力,有效启发并拓展了学生解决 问题的思维,从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认知能力,提高应用能力。
4) 案例教学有效促进了教与学的密切配合,提升了师生的智慧,实现了教学相长。 并且促进了教师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2 建议
1) 实施体育统计案例教学应遵循实用性原则:体育统计案例教学内容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体育实践中的具体 例子为原则,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需要而编制。通过实用性案例教学的分析、讲解 、研究等模拟性的教学活动,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能解决体育 教学、科研、训练以及管理等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高应用能力,获得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
2) 实施体育统计案例教学应遵循实践性原则: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践教学, 而案例教学是立足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撰 写于调查统计之后的实践教学[10]。通过实践性案例分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事 件的真实 情景中,为学生创造一个防真环境,通过互动交流,讨论、分析与评价,能提高学生的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点,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培养学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实施体育统计案例教学应遵循典型性原则:典型性案例教学不仅教会学生初步分析和评价一般的案例,还教会学生获得一种分析问 题的规律。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学生能分析、归纳与整理相关的资料,能从多视角、多方 向地观察问题,能提炼与掌握具体的统计方法,能有效领悟、获取解决问题的规律,并提升 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拓展学习的思路,从而能进行一些实地调研,提高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力 。
4) 实施体育统计案例教学应遵循互动性原则:互动教学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导向开展人际合作的 教学过程[11]。通过互动案例教学不但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活动中师生与生生之间的 互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原理、要点与难点,引 导学生注重理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体育统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应 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瑞林.论体育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方法[J].体育科学,2003,23(6):4 4-48.
[2]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3] 孙***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8-19.
[4] 宋彩萍,王江红.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改革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8,39转11 .
[5] 王孝玲.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36-237.
[6] 宋彩萍,王江红.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2):28- 31.
[7] 魏红.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 13)3,68-72.
[8] 谢安.浅析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J].统计教育,2005,4:9-10.
[9] 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3 (5):54-59.
体育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 高中体育 耐久跑 教学模式
在耐力素质课程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两极分化,体能好的学生很积极,体能差的学生则比较消极,面对这种情况,以具体案例分析高中体育耐久跑教学[1]。为阐述当前高中体育学生耐久跑教学模式,对此展开相关案例分析。
1.教学过程
耐久跑教学开始前,带领学生做好热身准备工作,使学生审题基本保持微热状态,根据学生人数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并选出小组长,向各组小组长发放任务卡,需要小组长随时和其他组员联系。具体比赛规则为,将标志固定在场地周边,发出比赛信号之后,跑向标志点完成标记任务。待学生明白规则后,各小组学生喊口号。吹哨声响起后,开始第一轮的游戏,学生都热情投入游戏中,教师不断提醒学生注意调整呼吸。课堂氛围非常热烈,学生持续奔跑的积极性都很高,游戏达到了耐力练习的效果。发现一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好,能够完成耐久跑任务,有些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但是也能够坚持完成任务。
第一轮比赛结束后,有学生欢呼,也有学生沮丧,教师作为比赛的指导者,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提高耐力素质,要求学生自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分享出来,此时很多学生展开讨论:如果耐久跑场地是跑道,不容易产生疲劳感,同时可根据自身条件和速度调整奔跑长度;在每周课外活动中养成跑几圈的习惯,跑到大口喘气、全身出汗,然而身体与腿部肌肉不累,此为最佳耐久跑效果,而且在跑步过程中避免用嘴呼吸,后跟着地,控制好奔跑的节奏;跑步能够提升心肺功能,增强体质,能够提高自身免***力,有助于降低感冒发生率。教师将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包括长跑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肌供养状态,然后分析每组学生在跑步中采取的各种策略,并指出如果学生能够注意到耐久跑的技巧,就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将耐久跑技术要领详细介绍给学生,同时重点强调如何应对耐久跑极点现象,学生都认真听讲,有的学生还会提出问题,教师一一作答。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后,需要学生将耐久跑要点总结出来,同时为第二轮比赛做相关准备。
在第二轮游戏比赛中,竞争更加激烈,与第一轮耐久跑比赛相比,该轮学生能够沉着应对。在该轮比赛中,学生耐久性和心理得到显著提高,能够坦然面对结果,学习产生的快乐感明显比第一轮的成败感高,教师在对此感到欣慰的同时,总结与评价了该轮比赛,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并进行奖励,鼓励比赛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同时充分肯定学生彼此产生的团结精神,提高学生耐久跑运动能力的主要方式是日常训练,确保学生能够养成优良的健身习惯。
2.教学反思
近些年我国体育课程中频繁出现耐久跑安全事故,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很多学者与研究者开始深入思考我国体育耐久跑教学问题。一般耐久跑教学都是在操场进行,教学内容单一,而且较为艰苦枯燥[2]。耐久跑是高中体育最基本的运动技能,还是高中体育教学的关键组成环节。该案例重点基于具有较差身体素质的学生进行的耐久跑教学实践,目的在于将运动尝试传授给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耐力素质与心肺功能等得到不断提升。我国新课程标准明确表示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融入游戏过程,提高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主动锻炼,达到教学目的。本案例中采用游戏比赛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发性[3]。在教学中,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并能锻炼学生交际表达能力。课程结束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耐久跑成绩角度分析,只有70%的学生能够基本达标,部分学生由于身体等原因无法坚持完成,体能还需要提高。今后教学中还需要重视学生的运动习惯,耐久跑教学中,引入定向运动,重视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控制好整个教学环节。
3.评析
结束该耐久跑课程之后,总结与反思本次教学,尽管总体感觉很好,但依旧存在需要改进之处:①根据新课程标准营造的教学氛围仅仅是将更理想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新课程提出的要求并非表面热闹,重点是对学生体育学习中主体作用发挥与否进行检查,在学习中能否体会到合作学习与互帮互学的重要性;②新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知识方面提出相应要求。观察学生考核成绩发现,大多数学生可掌握体育耐久跑技术要点与运动技能,而且知识方面存在一定提升。然而,分析学生耐久跑成绩可知,基本达标的学生并不是特别多,很多女生身体素质较差,原因是这些学生在日常缺乏运动与锻炼,造成无法在耐久跑中跑完全程,还需要提高这些学生的体能。
4.结语
通过详细阐述高中体育生耐久跑教学主题、背景细节、评估反思等,为高中体育教学更好地执行***提出的新课程标准提供重要的实践依据,同时为高中生耐久跑提供更新方向与思路。
参考文献:
[1]林燕.跑出快乐跑出健康――高中体育女生耐久跑教学案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4,4(5):160-161.
体育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多媒体案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牟书(1974-),女,四川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社交网站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编号:PHR20118388)成果之一。
中***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30-03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采用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1]。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
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并非总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二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并对总结了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多媒体案例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2]: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 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找到符合标准的多媒体案例并不容易,教师可以考虑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拍摄相应的情景剧。情景剧取材于中职生中职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拍摄。
以“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按照表达、倾听、礼节、心灵四个部分,拍摄了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AB剧的方式呈现。AB剧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在本研究中则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沟通结果,其中一种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导致误会、矛盾和冲突,另一种则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是互相理解、顺利解决问题。
除了AB剧情之外,还加入了专家分析,动画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专家访谈的形式,让专家点明A剧和B剧中沟通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沟通原理和技巧。当专家解释时,辅助以动画、情节重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个小故事的最后,设立了一个问题环节,即给出一个虚拟的沟通情景,要求学生选择在该情节中会怎样采取行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便对本段内容有更深入认识,并且能够真正达到训练沟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体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的使用
我们在北京某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案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A、B两个班在一节课内都学习案例1和案例2,分别以文本和视频形式呈现。其中A班先学文本案例1,再学视频案例2;B班先学多媒体案例1,再学文本案例2。每个案例看完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之后,教师均根据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上课的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课程结束以后,让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在5点量表上打分。
结果表明,对于先学习文本案例,再学习多媒体案例的A班,在兴趣量表上,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与文本案例的兴趣差异边缘显著(P=0.06),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大于文本案例。课堂观察也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案例部分的教学更投入,全班出现多次笑声,分组讨论时也更加积极,在全班讨论时有8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平均回答时间为20秒。对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则较为分散,在全班讨论时有6名学生主动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观看多媒体案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涉及自己的感受较多,而观看文本案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围绕案例本身来进行。A班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先学习多媒体案例,再学习文本案例的B班,在兴趣的得分上,两种形式的案例差异不显著(P=0.55)。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多媒体案例时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学生开小差,课堂较为嘈杂。分组讨论时,有3名学生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5秒。在观看文本案例时,学生们分神的状态依然较严重,但课堂较为安静。分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在2分钟之后很多组就停止了讨论。全班讨论时,只有1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后对AB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个班的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案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文本则较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对本课的评价低于A班,认为这个课程的用处不大。以往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主张首先利用多媒体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体案例并不适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本片采用的情景剧案例他课堂常用的“纪录片”式案例不同,由于与真实生活情景非常接近,其中所含的人际沟通知识也是内隐性的,并没有将主题用显而易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观看中注意的焦点不够集中,在后面的讨论也只能限于肤浅的表面理解,导致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深度。
其次,由于学生长期接受“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开展的方式已经有了预期,一般的课堂开始时,学生是从下课时的“松”进入上课时“紧”的状态,随着课堂内容的开展,教师会适当地让学生再“松”,然后再次“紧”。但是在B班,教师一开始向学生呈现视频,让学生直接进入“松”的状态,打破了学生已经习惯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来不及调节自身的状态,导致对多媒体案例注意不足,对随后讨论的兴趣也不高。对于后面的文本案例,学生觉得更加枯燥,出现了完全不在状态的情况。相反,对于A班来说,文本案例的呈现方式与平时较为接近,提供了一个缓冲调整的时间,后面的多媒体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授课形式、师生互动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强调体验式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常用游戏、训练,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但是传统课堂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其它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对课堂的呈现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猛然转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心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往往不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但如果是在放学后的课外活动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就能够非常积极。两者的差别正是由于学生对“正式课堂”和“课外课堂”的预期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必须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中设计一定的过渡环节,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活动、讨论的参与程度。
二、基于多媒体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多媒体案例为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但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其优势,还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和精心的教学设计。Dooley & Skinner(1977)指出,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是进行通常宣讲式的教学,而是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即教师只批评与提问,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3]。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案例进行教学时,要采用以案例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交互为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4]。
经过前期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熟悉有关视频片段,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沟通理论和技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3-5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在15-20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致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
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学生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目标有了解,知道本课的内容,最好在课下有过相关的观察和思考。
(二)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在教学开始时,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这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提问、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讲授、让学生进入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思考状态,以便学生能在后面的案例学习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三)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并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案例中的人物所遭遇的情景和冲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冲突场景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对该问题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完心理多媒体案例之后,教师根据多媒体案例,结合本课的内容给出几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开阔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再次重复播放多媒体案例材料。学生第一次观看多媒体案例时,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未能抓住案例的重点。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形成了对问题新的看法,这时再次观看案例,学生能根据讨论所形成的想法更仔细地观察多媒体案例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体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只播放多媒体案例中普遍被忽略的重点细节,引导学生去体会、思考。
(五)案例反思和行为训练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和案例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全班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强调心理知识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在这个环节,教师还可以给出几个其他情景下的类似案例,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处理类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倪坚.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职教论坛,2010(29):40.
[2]牟书.曾美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视频案例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7):67-69.
体育教学案例篇6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案例教学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启发式问答法”便是它的教学雏形。案例教学的系统化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1918 年人们把哈佛大学法学院和商学院结合实例进行教学的方法正式称为“案例教学”。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获得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他们主办的“校际案例交流所”以及案例教学研讨会为案例教学在美国的推广和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1980年夏,美国教师团与中国教师对特许开放的四座城市的20 余家企业进行采访,编成80余篇案例,并在大连培训中心首期厂长、经理研修班的教学中试用。自此,我国在管理教学中开始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开始在我国应用于教育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育者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与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等方式加强学习者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习者批判反思意识、团体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它与讲授法相对立。中学思想***治课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具体案例的呈现,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常识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这些特殊的社会情境进行研究、讨论,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对案例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模式。对《思想***治》教学而言,案例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事实上,在***治课的案例教学中潜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很值得***治教师进行深入的挖掘,使***治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让案例教学闪耀出德育的智慧。
思想***治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许多教师更注重前两个目标的实现,而忽略第三个目标的达成。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学生是更为有用的,因为它能指导学生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作为思想***治课教师我们不能只教书,而忽略了育人! 在实践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受到教师的广泛青睐,特别是在***治课教学中,更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二、中学生思想***治课案例教学中体现的德育教育
***治学科是一门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显性课程,性质上有其独特性。它除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决定了我们***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哲学、经济学、***治学的基本常识以外,还要使学生在学习中不能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也不能为了德育而讲德育。当素质教育的号角吹响的时候,我们那套“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它已无法适应新时期思想***治课实效性、焦点性的要求。而案例教学成为我们教学改革中一致注目的焦点。
案例讨论,提升学习品质。学习品质是学生在学习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质。在今天,学生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主要不是学习智力的差异,而是学习品质的差异。帮助学生矫正异常学习行为,克服不良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品质,也就成了***治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如在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中,讲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时,我借用明朝文嘉的《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这首诗很好地说明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的道理。我在这一知识目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这首诗能够带给我们的启示,使学生明确这样一个道理:时间就是生命,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运用知识的机会,就是抓住了希望,绝不能把今天的宝贵时光虚掷给明天。虚度光阴,就是折损生命,及时努力,就是开辟理想。学生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使自己的学习品质得到逐步的提升。
案例移植,提升生活品质。生活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如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等,表示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品味和质量,展示着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文明素质等。今天的学生生活在市场经济年代,信息社会更是给他们带来了与外界广泛而又便捷的联系。在生活上,他们追求***,崇尚另类,张扬个性,充分彰显了青少年学生的无限生命活力。但由于他们还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他们的社会阅历相对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对生活品质的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甚至有不同程度的曲解,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地表现出一些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矫正,以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案例点评,提升心理品质。学生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同时也直接关系着未来社会的人才素质,它是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和高尚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品质,把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中来。如《经济生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中,我在介绍“科学发展观”时。介绍了人类思想发展史上蕴含的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包括儒家的“仁”.“和而不同”.“中和”.“和为贵”.“天人合一”,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等。在同学明白和谐思想重要性的同时,我做了进一步的点评:我们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担当起重任,除了要有过硬的知识本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尤其要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要学会尊重.忠诚.正直.善解人意,克服自己人性中的弱点,杜绝狭隘和自私,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适应未来社会,并有所作为,仅有科学文化素质是不够的,还必须练就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变化的心理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
体育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体育院校;篮球课;案例教学方法;调研;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体育院校学生培养质量,如何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如何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学生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过去那种灌输式教育、被动接受式教育已经不再被学生所接受,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急需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教学改革不断的深入,如何把应试教育逐步改变为素质教育,如何培养高级篮球专门人才,对学生的教育进行教学改革也就势在必行。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因其实用性及互动性的特点,被许多课程教学所采用。在篮球比赛中,特别是重大国际篮球比赛中的典型案例指导篮球理论教学,并在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案例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篮球专项理论教学,然后再用经过实践总结出的理论再去指导未来中的实践,这就是研究和探讨篮球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和意义。
1 调研与效果
在教与学这个问题上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并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想象性,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取长补短、教学互补、教学共长之目的是至关重要的,这正是进行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本文对2010, 2011和2012级篮球专业方向本科生进行了教学实践,收到明显的效果,同时,对2010级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了解教学应用效果。反馈情况如下:
1.1 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的发挥
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是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分析案例,学生由一个被动的听讲者变成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调查中显示:在被调查的60名学生中,有48人(占被调查人数80%)同意案例教学改变了一言堂现象,并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分析与讨论中来;有12人(占被调查对象20%)不同意上述观点。这项调查显示80%的同学都认为案例式教学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教师上课一言堂的现象,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案例式教学法的认同。
1.2 案例教学的方式创造了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在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的方式和内容的选择是否能使课堂教学更轻松、更活跃、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调查中显示:有5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5%)同意案例教学的方式和内容的选择能使课堂教学更轻松、更活跃、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有9人(占被调查人数15%)不同意上述观点。改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宽松、活跃的条件下来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更易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案例式教学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1.3 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对案例教学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调查显示:有54人(占被调查人数90%)的人认为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有6人(占被调查人数10%)不同意上述观点。
1.4 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调查问卷中显示:有57人(占被调查人数95%)认为案例教学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3人(占被调查人数5%)不同意上述观点。这项调查显示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更容易接受。
1.5 学生希望在今后的篮球专项理论课中更多的采用案例式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在今后的篮球专项理论课中是否希望更多的采用案例式教学的调查问卷中显示:有57人(占被调查人数95%)都希望在今后的篮球专项理论课中更多的采用案例式教学;有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不同意上述观点。这项调查显示案例式教学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并希望在今后的篮球专项理论课中更多的采用案例式教学。
2 案例分析及应用
采用花式篮球实例来说明案例教学方法的作用与优势。
2.1 学生身体素质、技能、技巧的发展
通过对花式篮球的学习,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及一些小关节(比如手指)的力量得到了发展,为日后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篮球技能,技巧比其他没有受过花式篮球训练的同学有显著的提高。比如,手指拨球能10次(由胸前一直拨球到头顶再回到胸前为一次)不掉球;跨下8字运球能运10次以上,好的学生甚至能20次不出现失误;身体绕球(由腰一头一腰一膝关节一跨下)能重复做5次甚至10次不出现失误等。而没有受过训练的同学只要球一接触左手(以右手作为优势手为例)立即出现失误或掉球。
2.2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生活质量
通过多媒休教学,观看国内外街头篮球的视频,了解自己生活环境以外的世界和现代文化,同时,对篮球技能的了解、掌握后能开始逐渐懂得如何去欣赏篮球运动。由篮球一个点发展到欣赏身边周围其它的事物,使学生学习到书木上没有的知识。学生通过对花式篮球的学习,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同时学会欣赏篮球比赛。花式篮球是现代文化的产物,是各种文化的集合体,对它的认识不能只局限在篮球运动上,要从音乐、服装、民族文化等多个角度来解释它,这样才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更多元的知识,才能真正全面发展。
2.3 学生个性的建立
由于花式篮球自身特有的文化(个性、自由、创造、灵感、流畅、动感、活力),所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受到其感染。学生开始有意识地追求“和别人不一样”,开始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我,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想法和节奏把以前学会的单个动作创编起来。有的同学甚至已经把自创的这些动作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随时都准备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思想。
2.4 实际效果
通过为时一个学期的学习和有计划的练习,实验组的60名同学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第一,学生开始对花式篮球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由被动地接受到主动要求学。从学生的出勤率这项指标中就能明显地表现出来。
第二,教师充分地运用了鼓励教学法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乐趣,学生不会因为出现失误而被批评。
第三,学生自信程度、渴望被关注程度明显提高。学生从一开始的羞涩到中后期渴望在别的同学面前表演,从表演中得到赞同,得到自我价值的认可。
第四,学生由干渴望被关注,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就变得更加密切起来。时常主动帮助别的同学学习和完成自己会做,但别的同学完成不了或有困难的动作。
第五,学生个性表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服装上的变化。从一开始的统一着装到各具特色的衣服;从一开始的统一队形授课到学生自行分散练习,整个过程都充分说明了每个学生在不违反大原则的情况下,都在朝着各自喜欢的个性方向发展。从学生的穿着、练习场地的选择都可以看出学生开始自主地去感知花式篮球,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它。
3 结语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改变学生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真实、客观、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改变刻板、没有朝气的和缺乏想象力的教学方式,而且还能唤起学生对篮球理论课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勇气,并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来,从而培养和取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立.花式篮球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运用研究[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范民运.高层次篮球理论课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3 陆俊元.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及其适用性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
4 陈媛媛.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8(4)
体育教学案例篇8
比赛因其趣味性强、竞争激烈,学生参与积极性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如果运用合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运动技术、技能的运用和形成,增加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提高课的效率,如果运用不当,把握不好比赛的规则和方法,会导致学生为比赛而比赛,忽视运动技术,破坏技术动作,使比赛与教学脱节,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笔者通过对四个比赛案例剖析,探讨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比赛的方法,达到让比赛服务于教学。
一、因势利导法
“小学四年级前滚翻的5——4课时,前滚翻技术练习后,笔者设计了一个比赛,学生先做一个前滚翻后接加速跑20米绕过一个标志物跑回和第二名学生击掌,以接力方式看哪组学生最先完成,一时间,练习场地沸腾了,学生兴致很高,但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追求速度,前滚翻草草完成,动作变形,并且不少学生前滚翻接加速跑动作不连贯,甚至有摔倒的,笔者一时感到很茫然。”在案例中教师出现茫然很正常,在这种情形下,教师顺应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求知欲,不要立即制止比赛进行,也不要去强调前滚翻的动作变形,不要顾及摔倒学生而停止比赛,而是让学生在比赛中去发现问题,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对课堂中比赛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和点拨,保证课堂教学高效进行。教师提供的游戏方法:各队站在起跑线后,采用站立式起跑,鸣出发信号后开始计时,各队排头的同学迅速做一个前滚翻后接加速跑20米绕过一个标志物跑回和第二名学生击掌,以此类推,最后一名同学超越终点开始计时,哪组耗时最短,哪组胜利。
二、趁热加工法
“水平四,初三年级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的4——3课时,学生练习一段时间后,积极性不高,笔者就采用个人比远的方法进行练习,以巩固提高学生对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技能的掌握,学生听后兴致勃勃,一开始还有序地进行着,但是练习一会儿后,笔者看到一些男生为了求远,投掷实心球用单手抛、侧抛等方法,学习的动作技术完全抛于脑后了。投掷练习采用长时间单调、机械重复的方法,学生肯定会感到枯燥、乏味、情绪低落,如果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趁热打铁,采用游戏和比赛的方法效果更好。 教师提供的参考游戏:如在场地上画一条起掷线,线前3、4、5、6、7、8米处分别画6条平行线,规定掷过3米线者得一分、4米2分,依次类推,让学生发挥全力向远处掷出,积分多者为胜。
三、共同探讨法
一位教师首次运用球类项目三门球进课堂,学生对球类新颖项目非常感兴趣,开始部分师生互动非常好,可是到了准备部分,教师选用“赶猪崽”游戏作为游戏环节,每组规定用两个三门球(一个为棍棒,一个为小猪)完成,教学中选择游戏与教材内容不符,学生尝试不到比赛的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案例中教师肯定知道自己用了一个错误的游戏,这时不要惊慌,可以灵机一动对全班学生说:“现在我要考考同学们,你们为什么不喜欢这个游戏,但是老师还是选择,你们想老师这个游戏究竟错在哪里呢?”全班学生都说,没有在球场上进行激烈的比赛。”回答非常好!现在就跟老师一起去尝试,一起去探讨三门球带来的乐趣。教师提供参考游戏:把游戏者分成人数相等的甲乙两队,如以男队为例,上场队员女队员1名、男队员5名,共6名,女队员手持竹筐站在指定同心圆内(所谓公主圈),女队员不准踏出公主圈区域.游戏开始,裁判员手持三门球(所谓蔑鸡蛋)在中线组织甲乙两队跳球,当三门球抛向空中后,双方队员奋力争抢三门球后,迅速将球传递给前场同伴,并合理运用掩护、假动作和奔跑等方法将球投向本方公主圈区域,女队员果断用竹筐接住本队四面八方的投掷球,另一方则积极拦截、追赶、搂报和抢断等方法阻止对方进攻。至于规则裁判员可参考篮球、橄榄球、手球等球类项目的规则进行全场操控,在规定时间内,公主圈内接住投掷球的多少来定输赢,以得分多的队为胜队。
四、改编创新法
体育教学案例篇9
为了搞好护生的临床实习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护理部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护生的实习安全管理教育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具体做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2011年2月实习护生120人,其中大专生6人,中专生114人,年16~20岁。按统计学随机法将其分入对照组(n=60)和实验组(n=60)。
实施方法:实验组在传统的教学安全管理方法的基础上以护理安全管理为导向,采用案例教学法,并把案例教学法贯穿于岗前培训、每个月1次的实习带教联系会中。对照组仍用传统的教学安全管理方法。①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护理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提高护理质量、防范不良事件的最基本条件。②护患沟通的教育培训:目前许多医院正在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目标之一是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几年来,实习的护生年龄小,学历低,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是她们的共性,要培养她们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不是一堂课就能解决的,而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引导培养和锻炼。培训的目标是让护生牢记沟通的重要性。实验组将近年来因沟通不当引起的医疗纠纷案例。③操作技能的安全管理教育培训:传统的方法是老师示范,护生练习,但大部分护生因年小,不懂事,认为操作简单,马虎练习几篇,敷衍了事,难以达到提高技术的目的。实验组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案例教学法,将医院发生过的因操作不当引起的医疗事故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制作成影视资料,先放映给护生看,然后对资料进行讨论,让护生知道错在哪,为何会引发医疗事故,使护生明白过硬的操作技术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前题,学习时应苦练技能,努力提高技术水平。
结果
两组护生发生医疗事故、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比较,见表1。
两组护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试综合成绩评价比较,见表2。
讨论
案例教学法在护生实习安全管理教育中应用效果好,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案例来源于临床实践,它具有知识性、典型性、真实性,可把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具体化,能充分调动护生的思维,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护生从思想上得到转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通过统计,发现自觉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劳动纪律的护生增多了,学习风气明显好转。
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如何搞好护生实习安全管理,已成为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案例教学法在临床护生安全管理教育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体育教学案例篇10
近日,切合主题教育之机,本人学习了该警示教育读本,书中鲜活的各类腐败案例一一展现在我面前。除位高权重的原国土资源厅矿产开发管理处副处长王忆穷、甘孜州原国土资源局***书记、局长昂波、德阳市原规划局局长钟建川等的案例外,特别是书中最后乡镇国土所的案例,让我对警示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这些案件的依法惩处,再次展现了我国中央到地方,全面从严治***、依法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一、重新认识腐败产生的根源
腐败产生的根源并不是高级别干部的专属问题,根源不在干部级别,而在是否有权力。乡镇国土所的干部级别非常小,但他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就连一个司机,如果不能正确运用权力,也会偷公家油往自己包里塞。权力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腐败之所以产生,在于拥有了权力。如果正确运用权力,可以用来有序控制和科学管理社会,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相反,如果权力被滥用,就可以践踏社会公共秩序,贻害于社会,贻害于人民。由于权力的双重作用,它既可以为社会公众服务,也可以成为权力占有者谋取私利的工具;既可以使人大有作为,也可以诱使人走向堕落。因此,***员领导干部要懂得权力的双重性,正确行使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分清私人利益和公共权力的界限,防微杜渐,警钟长鸣,要时刻思贪欲之祸,时刻除非分之想。
二、权力必须要有制衡
权力不能没有制衡,领导干部不能脱离组织,失去监督。一切权力的运作都需要监督,一切权力的运作也都离不开监督。我们***员领导们***员领导干部的权力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乡镇国土所在农房修建审核,违法用地巡查方面拥有审批和管理权,看似级别小,但权力没有约束,非常容易被滥用,从小恩小惠到吃拿卡要,都是一步一步走向深渊的,越是基层,越是前线,越要加强监管,权力需要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