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10篇

教学改革篇1

一、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本次教学改革的特点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学改革已经在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许多学校在教育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对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问题,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涌现了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有些经理论概括后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本次教学改革的起点和基础。

但从总的形势来看,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机制的不完善,80年代以来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中有许多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且以局部的、单项的改革和操作性的修修补补居多,局限性较大;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这里,既有教学改革本身不够到位的原因,也有受课程制约的因素。因此。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是本次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次教学改革,一方面因为有了80年代以来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作为基础,因此可望在一个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层次上展开;另一方面因为有了深刻的反思,有了对存在问题的检讨和共识,因此可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改革是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学改革因此可望有实质性的、全方位的推进!

那么,本次教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当前中小学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而在应试教育观念尚未获得根本转变的情形下,学校所实施的教学改革也因此变得缺乏成效或事倍功半。我们一定要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组织学习与培训,开展反思与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来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现出来,此外,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从这个角度讲,教学改革是场攻坚战。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再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在转变观念和方式的同时,重建制度,这同样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言,观念更新、方式转变的最大阻力来自落后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来管理和评价教师,怎么可能让教师生发出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呢?对于本次课程和教学改革,教师反映最强烈的也就是教学管理和评价问题。他们盼望、呼吁与新课程、新教学相适应的新管理、新评价。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具有核心性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当然。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本身需要在进。

二、教学观与学生观

2、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本次教学改革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课程改革的呼应。所以,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但是,课程究竟是教学的“枷锁”,还是“跳板”?是教学的“控制者”,还是“促进者”?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前接受者和吸收者。这就是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对立。二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句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改革只能是打战,“戴着钦拷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c总之,这种教学改革最多只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奖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人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与自由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这是从课程层面给教学带来的一种“***”,一这种“***”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3、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第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性、***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对教师而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4、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该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当然,不同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不同,其探究过程和方祛论也存在区别。但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儿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方法的地位。

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过程,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反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话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重结论,过程,从学习的角度来讲,也即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扩提出问题,是一种创新学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的不断的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的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沉重要面临问题的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表现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迪却是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丰厚的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的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5、教学关注学习还是关注人?

中小学教学是分学科进行的,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学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的使命。从实践层面讲,以学科为本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的表现为:

第一,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的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围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正如苏联教学讼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粮食很少,因而引起了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的去学习。”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

第二,重教书上轻育人。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育从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读者》上有一段利奥.巴恩格利亚先生写的话:“我们整天在干些什么?我们如皮忙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没有教莉亚妮任何她真正需要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生活着,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教给她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教学过程不能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的失职。总之,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及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人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转向以人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李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和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的体验。学生在堂上是兴高采烈日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科学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6、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助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三、学生是具有***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做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做具有***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步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恩他们的思想,引导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帅H能学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在现代社会,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是一个法律上的责权主体。同时,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待定的伦理权利,也是伦理上的责权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学区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会法权利Z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视学生为责权主体的观念,是建立民主、道德、合法的教育关系的基本前提。强化这一观念,是时代的要求。

7、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当前,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师生伦理关系万间的问题主要是: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学生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许多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特别是侵犯学生人身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学生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忽视、侵犯学生的权利。必然会导致师生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紊乱。师生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素乱,还表现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为学生寿划一切,包办代替。这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质上是忽视学生的***既,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论是侵犯学生权利过是包办代替,都不是恰当的师生伦理关系。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看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帅生伦理关系。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褡。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严感和幸福感。

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法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是侵犯学生权利现象屡屡发生和广泛存在的内在原因。所队教师一定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也要加强教育制度伦理建现使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更加明晰并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规定,切实保护学生的会法权利。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即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我们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和能力。同时,也要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师生关系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

总之,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最亮丽的风景线。

师生情感关系问题虽然比较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但是,从整体上说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仍难以令人满意,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

三、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8、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作为学生惟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Z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菜臼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而是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Z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Z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能力。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而与社区行生活毫无关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要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社区也要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正地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9.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的变化。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③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位学生的独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力祛和思维,问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仆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件发展和白越成任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后患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再次,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

四、学习方式

10、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像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转变学习方式究竞意味着什么?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11、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但是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认识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

一、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二、***性

***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的要求,都有一种现自己***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和日益独的过程。低估、漠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的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性,积极鼓励学生***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性,培养***学习的能力。值得强调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性和***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

三、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持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正如多元智力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意味着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独特性因此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四、体验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围,它已经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公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已的脑子思考,而且要伯自已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喾珠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得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成为儿童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就会失去其教育意义的发展的价值。

五、问题性

教学改革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改革探索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的全面实施,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有计划地进行,《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改变。这不仅仅体现在教材的变动,而且对从事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数学课程改革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变化体现在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上,提出了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改革教法的要求。这些变革相应地对培养中小学教师后备***的高师数学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培养数学教师基本数学教学技能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以下称《教法》)课程必须适应《标准》的要求。然而,很多高师院校数学专业的《教法》课程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却反映迟钝,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课程的教法陈旧,不能及时体现《标准》的新要求,结果是学生学习前对该《教法》课程期望值高,以为能寻求到把握最新数学教育的金钥匙,但随着教学的深入,传统的内容与教法逐渐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以至于在实习、求职试讲中与中学的要求脱节,最终失去课程设置本来的目的。如何改变现状,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满足学生要面对残酷就业竞争的要求,笔者认为,《教法》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革。

一、开展《标准》专题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为推动高师数学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首先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师院校教师在头脑中要时刻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高素质的教师,要改变别人,必先改变自己,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师的自我定位应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从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形式从封闭式转化为开放式的三个转变,只有进行观念的充分准备,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才能在教育环境中掌握好方向。其次是组织学生学习《标准》理念、课程目标、评价方式,开设《标准》专题学习并积极开展讨论,分析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角色、能力、工作方式、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数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结合《标准》改革《教法》教学内容

1.结合课改,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

数学和数学教育都在不断地发展,教法与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还不很协调,有些教学内容陈旧,未能与当前的思想观念、生活实际和学科的发展同步,没有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理论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应走出课本,在保持《教法》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增加数学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该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状况,形成较为先进的数学教育观念。同时特别要联系目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实施现状,介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法》要在学习《标准》的前提下,开设中学数学发展的专题课程,明确符合时展的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学***跟时代的要求,实行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的开放,建立开放型知识结构。

2.对《标准》新增内容进行研究

新的中学数学课程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的变化,突出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标准》强化了概率统计,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有些具体内容在教法课程中从未涉及乃至现行的高师数学课程中较薄弱和不能完全覆盖。如,算法、框***、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开关代数与布尔代数、优选法与实验设计、风险与决策、数列与差分等[1],结合其高师专业课程的相应改革,专门补充讨论新增内容设置原因,正确把握《标准》对新增内容的定位,并对其教法及相关问题开展讨论研究。

3.调整教学顺序

《教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开设的,通常是先学习了解研究对象、任务、特点,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讲教学原则、逻辑知识和教学方法,最后介绍中学数学教学工作[2]。如果先让学生明确中学数学教学应做哪些工作,再介绍做该工作具备的知识、原则、方法,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素质与课改要求的差距明显显露出来。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要具有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其变化的实质就是教法、学法上的改进,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许多有效的学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高师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高师生经历“大学教法—学习方法—中学教法”的过程,作为《教法》课,更应该在新的教育教学观指导下从“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中解脱出来,运用探究、参与、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从被动听、做笔记、围绕解题、练习、考试关心分数向***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转变。

1.强化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面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选取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引导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分析常规教学模式,并探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探究式数学教学、数学质疑教学模式、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型数学教学模式整体教学与范例教学)[3];学习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深入学习分析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既可体现学科特点,又可将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知识运用其中,学生又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创造性地获得学科教学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决策能力,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充分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观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未来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发展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进而形成一定的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2.加强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标准》提倡使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体会信息技术不仅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更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加强实践环节中的理论分析和技能培训

《教法》课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师范性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技能。然而,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要体现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就应该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机制,创设一种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活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开展合作交流的研究性活动中把握数学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然而,长期以来,《教法》课重理论轻教学技能训练,同时大学在追求学术高品位时,不可避免地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因此,教法课程必须由重理论轻技能转向借理论促技能,并将其作为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其理想的改革方式是实行开放式教学,发展专业发展学校,让学生经常到中学去见习,参与教研和教改活动,尝试教学设计和实施。这是一种互惠的行动,它不仅有利于大学教师、学生和中学教师双方的专业提高和发展,而且对师范生的知识应用和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但由于教育体制和条件的限制,这种方式难以实施。因此,在目前的状况下,只有加强和改进教学活动,活动始终以尝试教学设计、模拟课堂教学为中心,同时兼顾专业和技能的训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个人的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具体做法:改变将《教法》课与试教课分离的现状,在《教法》课学习理论的同时,就开始分小组对中学的典型课题进行试讲,小组既作为教学基本功训练小组,又作为学习理论小组和反思研讨小组。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形成一种合作交流、相互切磋、共同发展、和谐统一的学习氛围,增进知识的应用,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的认识,继而在以后的全面试讲和教育实习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反思阶段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矛盾与分歧,例如结合《标准》理念,分析《标准》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以及不足等,提出研究探讨课题,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毕业选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能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式和手段,善于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既能从事数学教学又能从事数学教育科研的高质量的数学教师[5]。

五、实行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教学观念、内容、方法的改革,《教法》所采用的传统的一张考试卷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已经无法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效果,因此,评价内容和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完善。一方面,利用多渠道多种方式评价,如采取笔试、口试、教学研究小三结合的方式评定学生成绩,具体可包括课堂讨论、小、调查报告、平时作业、动手作业、课堂示范、书面考试等方面综合评价作为最后成绩。另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平时成绩比例增大为30%,期中和期末各占20%、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等成绩,期中和期末考题改封闭型占主体为开放型占主体,主要考查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平时就积极投入到教法课的学习与活动中,促进教育理论的掌握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初步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振威,章士藻.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教学改革篇3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不断变化,我们的教材也在跟随社会的发展在变。新教材不仅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变,教师的教学要变,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要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得当,可以激发生活乐趣,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化学教学。

新教材在理论知识上难度降低了,只是加强了化学与现实生活和现代科学的联系。比如,化学反应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同的蜡烛在不同的容器中燃烧的时间长短不同?如何防止水的污染?如何净化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这些类似"生活小常识"的知识在新版化学课本上有较多体现。教师上课时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联系生活,付出真实感情,喜怒哀乐油然而生,化学课堂将更加丰满、真实,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学习化学将成为一件乐事。

一、探索崭新的教学模式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教师在讲台上讲成就、谈关系,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对化学缺乏兴趣的意念。而如果在课堂上结合教材的内容播放有关的录像内容:五光十色的塑料、巧夺天工的合成纤维、去除污垢的合成洗涤剂、除疾去病的药品等化学工业产品,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取得的巨大变化、化学科学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化学与建设祖国的密切关系等。奇妙的化学世界展现在学生的跟前,学生不由地产生旺盛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进行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分小组探讨有关实验的操作标准、仪器设备正确使用的方法,并作好各种记录,然后展示标准的典型示范,找出自己实验的不足。这样不仅节省大量的时间,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既规范了操作,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现代化的事业是一个互利互惠的事业,具有合作意识,拥有合作精神是开创事业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的课题。学生的相互探讨、相互合作是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关键。如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有的学生准备蜡烛,有的准备秒表,有的观察记录,他们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很快就完成了实验,同时他们相互释疑,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现象也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利用多种手段优化教学组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意义无庸置疑。然而,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反应装置规模小而教室范围大,多数学生观察现象模糊。我们可以优化使用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录像机等,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适当地选用媒体。例如可用实物投影仪投影演示实验,而不单纯以计算机模拟。由于投影仪具有投影放大的功能,扩大演示物的可见度,使全体学生在同一时间都能看到演示实验的现象变化过程,加强直观性教学。要让学生从感性上得到认识,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理论的生成是为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使学生了解理论指导实践是改革者最大的初衷。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探索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中的生活。回顾历史发展,我们发现化学对人类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新材料,也更新了人类的观念。就象新教材开始说的那样要是没有了化学,我们的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完全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由想像。火的掌握为人类赶走了野兽,提供了熟食,与茹毛饮血时代划清了界线,身体更加强壮,不再怕寒冬,不再怕黑夜。取火方式也历经"自然火--钻木取火--火柴"到如今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取火。再比如在家里烧火做饭,原来是烧柴草,每次都要生火,后来烧煤球不必每次都要生火,但烟熏火燎,气味难闻,火候难控制,再后来用煤气,火候易控制却带来了煤气中毒的危险,现在通过石油化工的分馏、裂化等过程我们有了液化石油气,方便易用,随用随开,不必烟熏也可以烧出美味可口的饭菜。历史上的青铜器、铁器自不待言。我国的精美的陶瓷曾经与黄金等价,甚至于China(中国)也是由china(瓷器)而生,许多瓷器既实用又美观简直是一种享受。由于化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新材料不断涌现,比如说我们的吃穿住行越来越舒适,比如说借助高科技人类已经实现几千年来的梦想,上天、登月、探测火星、遨游太空,神舟六号的成功更体现了这一点。

三、完善新教学模式,合理利用多媒体

有的教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学工具的***,即用电脑代替教师、黑板、粉笔,产生了"电脑万能观",误认为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有的几乎整节课都在播放内容,动态的画面、千姿的文字等,可谓十分丰富。教师成了"放映员",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所以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主张化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当然对一些限于条件所致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那是很可取的。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望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和教师的教学有机结合。每种多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一种多媒体的局限性往往又可由其他多媒体的优越性来补充。我们知道任何所谓好的课件,它无法预测课堂变化,它也无法进行课堂秩序的调节。多媒体教学并没有排他性,传统教学的精华我们不能抛弃,应该发扬。在教学过程中,要继续运用传统教学媒体中的合理部分,恰当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有机结合。

总之,教学改革的本质是教学模式的更新问题,教学模式的更新,其本质是模式教学的不断创新问题,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加强素质教育,把新教材作为教育科研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目中都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和合作意识培养,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走入老路,我们的教改就会失败。

参考文献

[1]李晓莉,郭飞君,李梅.开设综合化学实验的探索与尝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2)

教学改革篇4

要做好教学改革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有态度才有可能。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要认识到教学改革是早搞早受益,晚搞晚受益,不搞不受益。现实中,往往是需要改的不想改,没有谦虚的态度,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怎么能获得进步?要知道,当伸出一根手指去指责他人时,同时会有四根手指指向自己。不能一开始就对教学改革有所排斥,认为这是走形式。因为适当的形式是完全必要的,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形式不存在了,自然也就没有了内容。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有观念

要做好教学改革就必须转变观念,观念转变了,什么办法都是好办法;观念不转变,再好的办法也不能称其为办法。观念制约行为,观念不变,一切免谈。教育观念虽然无形,但内化为人的认识,外显为人的行为。观就是一个人的看法,念就是一个人的想法,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想法和看法,就会有什么样的做法,有什么样的做法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莫过于教师自己相信什么。

三、有方向

要做好教学改革就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做决定时要慎之又慎。只有认清方向,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的作为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方向错了,任何努力都是罪过;方向对了,点滴的进步也是发展。教学改革不能搞形式,不能瞎折腾,因为我们的实验对象是学生,细微的偏差就可能改变孩子们的一生,我们赔不起!

四、有榜样

要将以点带面与以点促面相结合。以点带面是指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而不是仅靠行***推动,打铁还得自身硬,你若不行,说了谁听?以面促点是指要从最后一名教师抓起,置之死地而后生,有必要也有动机,因为不改已经这样,研究一下又能如何?越是成绩好的教师越容易满足现状,不思改变,对教学改革缺少积极性。要做好教学改革,就必须让老师们看到希望,这样才更有说服力。只有口服心服,老师们才会自发地投入,否则就算是在重压之下,也只是会做个花架子应付而已。

五、有行动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坐而论道不如身体力行。做就有50%的成功可能,不做成功率只能是零。姚明说:“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其实,成功的方法很简单,立即做就可以了。“说一丈,不如行一寸”,只有把理想和行动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功。

六、有特色

一切的改革都应该是扬弃,既要创新,也要传承。要做到知己知彼,找准继承与发展的对象,保留自己的成功经验与特色,却不能以此为借口来拒绝改革。适当的借鉴、效仿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融进自己的思考,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适合自己的东西。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成功之处,知道应该坚持、学习、放弃什么。模式不是束缚,决不能比着葫芦画瓢。邯郸学步,很可能别人怎么走没学会,自己怎么走倒忘了。金庸先生《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吸收了别人的八股真气,自己无法驾驭,反而武功全失。教学改革一定要化他人为自己,化腐朽为神奇。

七、有分寸

要目标单纯,不可急功近利,要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入格,合格,升格,出格,顺序不可随意更改。有人说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不过是因为他们能够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低入高出,普通招术练到极致就是绝招。所以越简单的事,越要认真做,小办法有大效果。不盲目求大、求多、求快,一次只做一件事,用小课题做大文章。积跬步,方至千里;积细流,乃成江河。

八、有依托

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不要做空中楼阁,镜花水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于解决身边的问题,真正服务于自己的教学。我们应该跳出自己现有的经验系统,重新质询一下:我的技能与方法,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我的设想与改变,是否适合自己和学生?学习提升也不一定非得走出去、请进来,其实三人行必有我师,七步之内必有芳草,自己的得失应该总结,身边的经验值得学习,从教学相长的角度看,学生亦可以为吾师。

九、有恒心

教学改革,有问题是正常的。这是前进中的问题,要能够及时反思,绝不能因噎废食。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了是提高,有思考也是进步。不怕有问题,就怕不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失败是成功之母,坚持是成功之父。多坚持一天,我们距离成功就近了一点。

十、有支撑

教学改革篇5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媒体的对比实验,探索科学地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模式,为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地应用数学CAI能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还就如何有效开展数学CAI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教育技术;数学CAI;改革一、课题研究背景、目的与依据(一)背景与目的21世纪,人类面临着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世界各国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因此,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采取措施试***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这种形势,***部长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吕福源副部长也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探索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育改革,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从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效率低,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够;二是缺乏理想的教学媒体,使某些概念难以描述清楚;三是无法及时反馈,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四是重教轻学,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因而,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教学整体优化,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本课题实验旨在探索科学地应用数学CAI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数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模式,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二)实验依据1、传播学理论。按照传播学理论,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传播现象,一切用于教学的传播媒介,都必须从传播的有效性出发,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使信息接收者易于接受和领会。传播学的有效性理论对于我们研究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教学内容的数量、速度和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另一个人,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使本理论的实施成为可能。3、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等。CAI以其到交互性强、运算速度快、***文音象并茂、及时反馈结果等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我思维能力的空间。4、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了能应对21世纪的挑战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的应当是具有更多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不应当是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二、实验方法、原则与内容(一)实验方法1、实验对象:本实验选择福州屏东中学初二(3)班为实验班,初二(6)班为对比班,两班人数分别为53人和54人,其数学前测成绩见附表1~3。2、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比班采用传统媒体教学。3、实验变量及其控制:(1)自变量:教学媒体的运用方法。(2)因变量:学期末两班学生接受同一份测验的成绩。(3)干扰变量的控制: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数量、基础、师资力量基本相当,教材、课时、作业、测试内容、评分标准完全相同;在实验过程中,不让学生知道在参加实验。4、数据分析处理:本实验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不相等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并采用***样本的Z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二)实验的教学工作原则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本实验要求,在实验中我们坚持以下三大教学原则:一是效率原则。CAI的目标是解决传统教学所面临的低效问题。因此,必须在教学时间、精力,费用投入相对恒定的情况下,追求最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二是与传统教学媒体优势互补原则。计算机具有交互性强、运算速度快、***文音象并茂、及时反馈结果等优势,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用计算机,有的内容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很好解决,就不必采用计算机处理,应当运用CAI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实现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媒体的优势互补;三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原则。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必须按照这个原则来进行教学设计。(三)实验内容在教学中以《几何画板》为基本软件,并教会学生使用,教师讲课时可采用现有的工具软件(如Word,Powrrpoint等)作为辅助软件,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课题实验的目的,我们构建了数学CAI的课堂教学结构,其过程如下***所示。其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内容是:1、创设情景:良好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为掌握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其方法和途径是:(1)在教学过程一开始,提出对一节课起关键作用的、富有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以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学习新课题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2)围绕教学内容的引入、递进、深化,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3)围绕教学环节的衔接、转折延伸,创设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情绪激动的教学情境。2、引导探究: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形式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数学,进而领悟数学中的精神和思想方法,必须要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CAI为学生的数学活动营造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在数学CAI课上,学生可以观看教师演示或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从动态中观察、探索、归纳,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对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数学素养是大有裨益的。3、组织交流:数学学习需要交流,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学习数学不仅需要听,而且更需要自己做和说,有机会探究观察,交流数学概念或原理的形成过程和答案。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而取得对知识本质共识的课。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运转状态,知识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交流反馈,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方式而获得。4、变式训练:学生在探究、交流中获得的初步概念与技能,只有通过深化和熟练,才能切实掌握和应用,变式训练就是使之深化、熟练的基本环节。通过变式训练一是有助于排除非本质特性的干扰、容易混淆情况的干扰和复杂***形背景的干扰,同时还可提高新旧知识的可分辨性;二是扩大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应用的范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三是摆脱了"示范--模仿--练习"的习题训练单一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5、归纳小结:本环节是对已经得到的新知识或概念进行进一步的疏理、概括、归纳和强化。即通过必要的讲解或设问引导学生对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适时归纳出带有一般性的结论,使其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或对原有知识系统进行改造、扩充、提高,使之包容它们,从而构建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6、反馈调节: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反馈调节可以两方面进行,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课堂巡视、课内练习等途径及时了解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和讲解。二是学生通过网络教室的人机交互,立即反馈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自我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偏差,弥补知识缺陷,提高学习效果。

(四)实验结果1、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附表1~7直观地反映了本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班在前测成绩相近的情况情况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班的优秀率比对比班提高了23.2个百分点,表6表示两班后测分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结果,两班的平均分数相差7.73分,计算Z=3.14,P<0.01,说明实验班和对比班在测验的平均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从表中还可以看到实验班的标准差明显小于对比班,这说明实验班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成绩分布相对集中,处于较好的稳定状态。而对比班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属于不均衡发展。表3和表7是实验班与对比班前、后测标准分比较分布***,从***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仅与对比班相比有显著提高,而且与年级平均成绩相比也有显著提高。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计算机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班学生不仅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而且计算机操作水平、应用意识有很大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计算机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第四届科技文化节中,我组织班级同学利用"几何画板"和"PowerPoint"软件,自选课题制作课件并展示。陆娜等同学的"用运动的观点,特殊化的手段,复习四边形",以新的视角,创造性地对四边形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潘仲贤等同学的"菱形的画法",综合应用"几何画板"及几何的有关知识总结出菱形的六种画法,陈耀斌同学的"多边形内角和定理证明",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得到了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四种证法,这些课件均获得了听课老师好评。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现代教学媒体对改进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三、讨论与思考(一)CAI技术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原因分析CAI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概括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CAI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从外在形式上看,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形、***表,而多媒体信息符号不仅有文字,还包含***形、动画、***象、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形成一种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结合体,具有表现形式丰富、生动的特点;从内在结构上看,传统的文字教材及其辅导材料都是以线性结构来组织学科知识结构,顺序性很强,学生一般只能在教师的教授下获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而多媒体教材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非线性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的,其基本结构由节点和链组成。节点表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节点内容可以是文本、语音、***形、动画、***像或一段活动影像,节点大小可以是一个窗口,也可以是一帧或若干帧所包含的数据,链是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这种非线性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联想原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其次,CAI技术使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CAI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单一形式,教师可以用大屏幕或网络的广播功能完成班级集体授课,也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电脑,每一台电脑相当于一位助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控制学习进度,教师通过点对点的操作与学生交流,或通过巡回辅导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帮助,使得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个别化教学得以真正实现。第三,CAI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体现在:一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听讲"、"记笔记"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时以视觉获取的信息量最大,占83%,听觉次之,占11%,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讲强得多,而且还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三是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反馈。研究表明,学生记忆的半衰期一般为24小时,因而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利用CAI交互性强的特点,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可直接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并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正确的结果得以强化,错误之处得以及时矫正。(二)开展数学CAI应避免的误区首先,应用数学CAI要留足师生活动的空间。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优点,改变了教师作***、板书费时,课堂节奏缓慢的状态,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有的老师片面追求这种快节奏、高效率,把整节课的所有教学内容和板书都存储在电脑中,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多媒体成了"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机器操作者",学生整堂课面对着屏幕,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了高效的"机灌",笔者曾听过一节多媒体公开课《椭圆》,从定义的引入到标准方程的推导,整节课老师没写过一个字的板书,所有内容全部由屏幕显示,教学速度之快连听课的教师都来不及记听课笔记,很难想象学生的思路能跟得上,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数学CAI教学应注意留留足师生活动的空间。第二,应用数学CAI要注意选好切入点。CAI有许多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交互性强、***文并茂、实时计算、运算绘***迅速准确等特点和动画、***形变换等功能,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但不顾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过多过滥地使用计算机,,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笔者曾见过一个辅助教学软件演示椭圆的画法及定义,软件利用计算机绘***的功能,动态地把椭圆画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给出椭圆的定义。虽然生动有效,但实际上老师在数学课上带上一根绳两个***钉,就能非常直观地画出椭圆,并由此很方便地导出椭圆的定义;又如立几中柱、锥、台概念的教学,用立几模型也比用CAI更直观,效果更好。因此,数学CAI要注意选好切入点,应当运用CAI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应用数学CAI要注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CAI可通过动画、过程演示等手段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复杂的数学思维过程被更好地展现出来,变得易于理解,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若只是一味地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使学生轻易得到答案,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师必须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去思考、发现、探索,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第四,应用数学CAI切忌盲目追求"多媒体"功能。开展数学CAI切忌立足于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来设计教学活动,一味地追求视听新异刺激。如有的CAI课,整节课几乎充满了影视画面或动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答对了,就出现鼓掌声或来一段欢快的音乐,并出现一个笑嘻嘻的孩子的画面,当学生答错了,出现砸碎玻璃杯声或一串怪叫声并出现一个哭泣的孩子的画面。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喧宾夺主,干扰学生思考,削弱课堂教学效果。第五,数学CAI应尽量创设实验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目前数学CAI中,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少,大多数课件都起着帮助教师讲解演示的作用。然而,把计算机引入教学仅仅是用大屏幕显示出来是不够的,还应尽量创设实验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实验操作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亲历数学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提高数学素养。[参考文献]1.张君达、郭春彦:《数学教育实验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22.潘懋德、唐玲、王珏:《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教材》(应用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3.周灵:《CAI实践中若干问题的思考》福建中学教学.2001.44.顾玲沅等:《青浦实验启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05.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66.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世界***书出版公司1993.1

教学改革篇6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效果

物理化学是从研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入手,探求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药学、药剂、制药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技能,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一些与药学实践有关的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物理化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主要是因为概念较多、公式较多,而且又涉及物理学、高等数学及其它化学的一些知识,使用的又是定量的语言,逻辑性很强,十分严谨。对于药学等专业的学生,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课时少,要掌握的内容多,难度就更加大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在多年的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最关键的一点是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都从高年级的同学那里听说物理化学这门课理论性较强,比较难学,对这门课往往有一种畏难和抵触心理。同时,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学习物理化学没有用处,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放弃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基于此,在绪论中我们除重点介绍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外,还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介绍物理化学在药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了解课程的特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并介绍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可以消除他们的这种畏难和抵触心理,对物理化学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明确物理化学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讲到相关理论时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答,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不会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空洞抽象。比如,在相平衡中学习固液平衡体系时,举例在大雪过后,环卫工人为什么在大街上洒盐水,以及在化工生产中为什么经常用盐水溶液做冷冻液;在讲到相***在药学中的应用时,举例说明为什么用氯霉素与尿素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可以改善氯霉素的溶解和吸收;从江河入海处三角洲的形成让学生进一步知道胶体的聚沉作用;从城市晚上的霓虹灯现象引出丁达尔效应;通过测定血液中红细胞的电泳率就可判定人体的肝功能是否正常;从树干的高度引入渗透压的概念;从高压锅的使用联系克-克方程。通过这些实例的阐述,可使学生加深印象,从而改善教学效果,使教与学产生共鸣[1]。另外,我们也结合科研中的一些亲身经历来讲解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间的共鸣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革新教学内容和方式[2]

1.理清思路,突出重点

物理化学课程在内容上既有丰富的理论推导,又有大量***表,学生会感到内容上很乱。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讲述每一章之前,我们先向学生介绍该章的内容结构和研究思路,使学生先从宏观上把握该章内容的来龙去脉。然后在具体讲课时,始终注意思路清晰、线条清楚、难点细讲、突出医药专业所需的应用重点。对部分易懂的内容和一些无关大局的杂乱内容略去不讲,留给学生课后自学,同时留给学生一些问题和习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课后复习、自学,通过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每讲完一章内容后,利用辅导课及时地给学生做一次复结,强调重难点,再次从思路上回顾一下。通过这样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使学生不仅容易掌握该章的内容,而且还能够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2.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讲述课本中的内容外,还把国内外生产、科研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对学科的进一步认识,更加明确物理化学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学媒体日趋增多。由于计算机的人机交互功能以及它的***、文、声、色、光、动画等强烈地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物理化学教学枯燥的特点,让一些抽象模糊或需学生想像的现象变得形象、具体可感,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创造出最佳的学习环境和最好的教学效果[3]。例如:气体膨胀过程、精馏过程、Langmuir吸附过程、丁达尔现象、渗透压现象、结晶分离提纯等,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透过黑板、教材、挂***等只能看到它们的平面***或结构***,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起来,感觉很枯燥。而利用PowerPoint和Flash将上述素材制成相应的课件,因其***画形象逼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授起来轻松,学生也理解得很清楚。

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以及网络课程和网络资源进行网络环境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交互以及课程的互动教学,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4]。为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我们着手本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研制工作,并取得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作为教学改革的项目立项。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已开发出基本能满足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要求的《网络环境下物理化学辅助教学系统》软件,该平台设有概念辨析、公式及应用、练习测试、动画演示等栏目,可以帮助学生自学、自习和自测,起到辅教、辅学的作用。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一平台有利于自学,扩大知识面,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很有帮助。

l4.编写辅导教材、增设选修课

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比较抽象,公式特别多,而且在公式的推导及应用时,都有各种严格的限制条件,稍不注意,就会出错,这就使学生学习时感到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配合学生的学习,我们参编了《物理化学习题与解题指南》,该书的内容由各章的重点提要、例题解析、典型习题和参考答案四部分组成,可供学生参考选用,也有利于学生考研。

选修课可以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具有对跨领域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和跨学科合作的潜力。基于这些思考,我们为药学、药剂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物理药剂学这门课程。物理药剂学是以物理化学理论与实验方法为主导,研究和阐述药物剂型设计、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价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它是在物理化学和药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5]。

另外,我们以写读书报告、科技综述文章,组织讨论课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深化实验改革[6]

1.改变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很多都是局限于验证原理、单纯掌握操作技术以及依附于理论课程的情况,这样的实验给学生一种错觉,那就是物理化学实验的单一性、验证性,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是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能力强、素质高的药学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们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力充实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实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的实验模式。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能、实验数据处理以及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全面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修订实验教材、制作实验录像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重新编写了物理化学实验教材,把更新和改进的方法、仪器及时用于实验教学中。物化实验项目较多,由于受实验条件和课时数的限制,不可能把教材中所列项目全部对学生开设,按新大纲要求,我们对实验学时进行精心的分配,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基础实验项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不愿意动脑筋深入的思考问题,不会发现和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做完实验得不到应有的启发、巩固和提高。于是,我们拍摄和制作了实验教学录像,其主要内容包括原理、方法、仪器装置、基本操作、注意事项、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可供课堂教学和学生预习使用,能够较好的演示各实验环节。在实验前组织学生观看,有力地加强和配合了实验课的教学。

3.开放实验室

以前的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指定时间内进行,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为了更好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对学生开放了实验室,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时间,选择实验项目。如果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完成实验或发现实验结果有问题,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到实验室重新进行实验。在保证完成基础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所增开的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有:“交联壳聚糖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复方中药软膏的研制”、“溶胶的制备及电泳的测定”和“溶液吸附测定活性炭的比表面”等。参与这些实验项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对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培养、科研能力的提高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在近几届本科生的教学实践表明,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主要体现为如下几方面:克服了学生学习物理化学无用和难学等偏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对这种教学反映普遍满意;教学成果显著,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次、鼓励奖1次;在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3次,三等奖2次。随着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将会对药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广东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改革与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田清平,丁红,刑桂琴.物理化学在药学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4):360-361.

[2]李成蓉.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药学教育,2003,19(1):28-29.

[3]赵艳茹,赵建勋,温亚丽.多媒体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17(2):74-75.

[4]何广平,袁中直,李星华,等.网络化的互动教学法及其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51-53.

教学改革篇7

《标准》以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即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融入了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例如: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安全、营养、保健等,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新课程结构。

《标准》的正确实施就是要真正关注学生健康、锻炼和卫生习惯的养成,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始终贯穿于课程实施整个过程。目前,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应试教育还比较严重,体育也不例外。中学体育大部分还以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体育为主。

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减少体育课时量,甚至牺牲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占为他用,致使满足不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需求。还有的学生为了考取高级学校,明知自己的身体素质不行,但还要刻苦练习,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

学校体育教学不单单是通过学生练习,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起到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到体育课是快乐的,而不是一种负担。我们要把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下大力气,使教学改革不流于形式。

二、打破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建立新的体育评价体系

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单一,过于强调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榨了学生的发展空间,着重于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侧重于运动技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心理、社会适应、学生的创新、不同需求、个别学生的身体体能等诸多方面。

在学生的体育考核中不能做到区别对待,例如,个体差异、先天条件、兴趣爱好等。且容易造成差生的心理波动:抑郁、自卑、害怕、沮丧,甚至对体育失去兴趣,影响同学间的交往及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标准》的实施对教学做了很多具体的说明,把学生健康发展放在首位,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营造一个师生互相学习、互相观察、互相帮助的体育氛围;为学生提供机会突出创新教学,突出学生个性,培养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尝试学习;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让学生收集综合社会信息,体育信息,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和社会健康问题责任感;发扬民主,鼓励大胆创新,听取学生意见,改进教学,提高兴趣,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另外,还要建立新的体育评价体系,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侧重于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形式的研究,在评价学生成绩时,除了身体素质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出勤、态度、创新、自我锻炼的能力、进步的速度等因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我们可以采用体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教师观察、测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综合方法来评定。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学习的潜能,做到师生互动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不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在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特别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在教学中,不要过于统一标准,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个性差异的,要多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嘴的机会,鼓励自主和尝试创新学习,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励学生前进,体验到自己的喜悦,使其增强自信。例如:在课上的准备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出要求让其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活动,并且教师要积极全面参与,做到互动,既可以拉近师生关系,又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

四、深化教学及课程结构和内容,利用各种因素、手段,为体育教学改革服务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结合教学改革精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出发,制定出符合教学改革,符合学生成长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新大纲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各占50%,其中选修课程分为限选和任选两个部分。新大纲的调整和《标准》的出台,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提高了难度,制定计划的时候,我们要对全体学生进行调查,例如:学生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特长、发育情况、兴趣等等,在计划的制定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每周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搭配,特别是活动课,活动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自己的活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自身机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在说一下选修课程,选修教学有较大的灵活性,应根据确定的体育教学内容、本校情况,以及教育性和安全性,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选用。在教学计划中还要注重某单个项目的层次性,例:足球在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要以简单的技术、基本战术为重点。要掌握好内容的难易程度,在第一层次里就不能出现难度大的技术和战术。另外,还要注重新兴运动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资源的利用。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靠体育教师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师要发挥最大能量,注意人力、设施资源的开发。我们可以动员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学生、校医、及当地校外的体育名人为教学改革服务,起到督促、帮助、榜样的作用。设施资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体育教师要与领导多沟通,结合实际,有计划,有步骤配齐体育器材,发挥作用。

五、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并且把这一点作为重中之中

教学改革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建构主义语言应用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一、引言

英语是当代最通用的国际交际语言,也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综观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十多年

前,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第一位,这与当时国际交流较少、毕业生主要是依靠文献资料来了解国外科技经济发展的社会是适应的,如今,随着我国同国际的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强,***在2004年颁布新规定,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开始了全国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二、语言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建立“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提出者是认知发展领域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维果斯基(Vogotsgy),布鲁纳(Bruner)。

建构主义者主张: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就教学模式而言,建构主义提倡“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对传统的“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与互动理论和社会文化论相吻合,学习者是在互动活动中通过协商合作的过程而学习的,因此,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建构主义理论把教师看作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加,所以对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的观点还可以在Johnson&Johnson的合作学习理论中得到印证。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学生的相互依赖和人际技巧可以得到充分锻炼,沟通策略的能力得以发挥。

围绕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环境的研究有很多分支。如认知论,互动论,任务型教学思想,以及以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为其理论基础的浸入式教学法等等。总之,现代外语教学的研究前沿趋向于多元化的特点,从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不同宏观视角提出不同的理论,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更为注重环境对语言学习的作用。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整合理念,制定措施。

1.在课程设置上,尽管还是以综合、阅读、听说等课型为主,但内容应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其原则是最终要走向注重开发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将综合英语、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语言文化和专业英语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尤其是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要致力于网上教学的开发,推进英语软件教学;实现基于局域网和校园网或者互联网的多媒体听说课程和基于课堂的读写译课程的设置。这种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使他们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无限制的训练,保证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总之,教学模式的改变对于发展和培养学生迫切需要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的学习能力都有很深远的意义。

2.在教学评估上,坚持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教师如何通过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实现“优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做好分层次教学”的目的。课外活动提供平时课堂教学难以实施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学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第二课堂指导小组,由外语教师负责组织筹划具体的英语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团体、校园电台、校园网等的作用,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的角色上来,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自身素质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并不是外语教师的优势的现实情况下,培养英语师资应是重中之重,可以通过积极鼓励教改实践,参与教改项目的研究、开展同行的学习交流,不断加深对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和教改方向的认识,形成良好的氛围,使教改取得成效。

四、结束语

对于教学对象,外语教学更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需要从更新教学理念、确立新型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上述的分析是笔者对近年外语教学的背景,现状和方向进行的浅显的思考,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同行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2004.

教学改革篇9

一、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多年来,我们音乐教师都不断地述说着教材老、线谱难等实际教学困难,寄希望于***门及早更改教材。现在,终于盼来了新课改。但当我们欣喜地拿到“新课标” 和“新教材” 的时候,我们的脸上并没有洋溢出喜悦的笑容,因为对于“新标准” 和“新教材” 的大变革,我们一时还无法领悟,教学中感到无所适从。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标准” 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一场挑战。

为了尽快尽早适应和执行“新课标” 的精神,在教研员过佳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大量的新课改理论,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研讨活动,尤其是对音乐的新课标多次学习理解消化,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明确了音乐教育不应仅局限于在“知识”“学科” 等狭隘的范畴内理解,而是要把“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的素质教育思想。

通过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及现代教育意识的培训与强化,可以说我已能较深刻地理解新课程全面改革的意义与精神,转变了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并不断地付诸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

二、全面贯彻精神,改革课堂教与学

有了充分的理论作指导,教学实践就有了一定的方向性。我注意用新思想、新理念来支配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力求全面贯彻课改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下,都生动活泼地学习,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让学生的身体和思维真正地“动”起来。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下,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的状态最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只有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心理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对学习环境与氛围的创设,取得较好的效果。

1.开放座位。

座位模式是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有着深刻影响。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单调刻板,只能让学生感到纪律的约束,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活动与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为了让学生在每堂课走进教室都能感受到强烈的音乐气氛,唤起学生们的学习愿望,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半圆形、方形、台阶形等座位模式,有时因活动需要,干脆移开方凳,师生围圈坐在地中央,尽情地唱啊、跳啊,从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学习中,我知道他们非常喜欢这种全新、自由的座位编排方式。

2.板书设计。

音乐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运用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与多层次美的教学氛围,还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板书中感受到音符的形态美、结构美;音乐语言的简捷美;音乐表现的形象美。在以往的教学中,自己不重视板书的设计,认为音乐课重在教唱歌曲,进行表演,再加之自己缺少美术细胞,很少去设计、构画板书。在新一轮教改中,把音乐审美摆在了核心位置。起初是逼迫自己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板书设计,创设情境,逐渐尝到了***文并茂的板书为音乐教学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我每堂课都尽可能地变换花样地设计板书,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学习氛围,既体现了新课标“潜移默化培养美的情感” 精神,又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都喜欢音乐,乐于自我表现。可如果总是单调呆板地教学,就违背了孩子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时间长了,孩子的兴趣就会丧失。大部分的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每堂课只有少部分的好学生来勉强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活动,长此下去又怎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呢?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恶性循环,我在备课中注重备学生、备教法,采用灵活可行的教学形式来组织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可能和空间。

1.师生互动,主动参与。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定学,即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不愿学也不会学。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在课堂中能够摆正教师的主导位置,主动自觉地做好角色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同行者与促进者,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与发展,让自己的课堂建立起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一年级编织声音故事《小白兔盖新房》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进行模仿与创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教材来让学生看***想象编讲故事。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一些道具与乐器,并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编织声音故事,进行学习汇报。当学生排练完毕邀请我来当他们的免妈妈时,我欣然戴上头饰、加入了他们的表演行列,和他们一起忘情地表演起来。由于教师的参与,学生积极性高涨,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表演着,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2.合作学习,鼓励创造。

音乐学科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需要学生的各个感官都积极参与,而且更需要学生形成一股合力,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尤其是处在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今天,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留点“交往”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共同去探究新知、获得新知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因为有了这层思想上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就比较注重学生小组学习与竞赛的环节设计,抓住教材中生动有趣味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地合作创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集体学习的乐趣,都分享集体合作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一年级歌曲《在动物园里》短小的四乐句,欢快上口的旋律唱出了狮子、猴子、小鸟的形态动作特点,学生们非常喜欢唱。我抓住这一良好的学习时机,结合这吸引学十的有趣内容,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四人一小组,一人一句,来共同编唱一首新的《在动物园里》,并逐一进行汇报演唱。孩子们积极投入创编,演唱了十几首《在动物园里》,可谓千姿百态、百花齐放。

3.重视实践,培养能力。

教学改革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虽然不像数学课程的改革那样受到重视,理论性也不够。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在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是做了许多尝试,并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当前,我国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正处在一个高原期,回顾和反思我国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所走过的风雨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无疑对我国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走出高原期和新课程的成功实施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30年来我国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综述

数学教学方法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率先进行了改革,通,过吸收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国情,国内数学教育界走上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之路,标志之一即为数学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在全国普遍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少数学教学方法走上了科学化,理论化的道路,上升为与之对应的教学模式,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实验只是昙花一现,目前只有少数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在实际教学中仍发挥着作用。

进入21世纪后,学者们对改革实验进行了经验总结,指出数学教学方法改革中存在的弊端,同时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素质教育合作学习方式,高效率教学以及有效教学等先进理念,为新时期数学教学方法积极进行理论探究献计献策;还有部分研究者针对数学教学方法选用的现状,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方法的选用改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对现有数学教学方法的整合及优化。如何使现有数学教学方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数学教育评价体系相协调,努力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将是未来数学教学方法研究必然要考虑的问题。

二、改革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

2.1 建国以来至“”前

建国初期,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界盛行的教学方法是“讲深讲透”,至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又发展为“精讲多练”。从“讲深讲透”到“精讲多练”也可看作是数学教学方法的一次改革。但那时的“讲深讲透”和“精讲多练”实质上都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是自上而下地学习苏联、学习凯洛夫《教育学》的结果。

2.2 “”时期

在此期间,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尽管广大教师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努力开展一些教学活动,然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无从谈起。

2.3 1977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是教学改革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方面。这次改革的特点是:1)以当代国内外先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逐渐普及为前提;2)着重研究“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与“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3)研究与实践、引进与创新相结合;4)地域广、持续时间长、内容丰富;5)一反以往各次教学改革“自上而下”的常规,完全是由基层发展起来的,具有群众性。这一时期的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2.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

在这期间人们开始认识到: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巩固和发展实验成果,需要与教学领域其他方面的改革相配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我国教学领域的改革逐步向整体、综合的方向发展,这就给教学方法的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以此为契机,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旨在提高全民族的数学素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学力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阶段。

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成果的分析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者为了使其教学方法的名称能充分体现其改革的内容特色,显现与众不同的新意,在方法的命名上都下了一番工夫。从笔者整理的这115篇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文献资料分析结果来看,约有1/5的教学方法是按教改的基本阶段或基本环节的多少命名的,如“三环式”教学法(第一环:信息的输入;第二环:解决问题;第三环:信息的强化),“三段式”教学法(自学辅导―指导训练―检查与小结),“三段六环”教学法(提纲、认同预习、讨论(课堂段)讲解、辩论评讲、引探(课后段)分类、建构作业、反馈)。约有2 /5的教学方法是按基本的操作程序或基本改革步骤命名的,如“自学―议论―讲解―练习”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教学法。约有2 /5的教学方法是根据方法的内涵和改革思路命名的,如“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课堂自学,边讲边练”教学法,“自学,引导,反馈”教学法,“数学启导自学教学法”,“数学小单元教学法”。按理说,对方法的命名是无可厚非的,它仅是改革者对其运用的教学方法的一种称谓。然而,当我们把名称与内容结合起来作一比较研究时,就会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对数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4.1 理论研究仍然薄弱

改革中对某些概念的本质特征及某些问题的探讨不够,许多文章中认识不一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如什么是“教学方法”、“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科学还是艺术,课前预习值得提倡还是不值得提倡,平面几何用自学法合适吗,发现法有助于大面积提高质量还是会扩大两极分化等等,这些方面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很好解决。

4.2 促进了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传播和吸收

以布鲁纳、赞可夫等人为代表的现展教学观,以及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原则”等现代教学理论的传播,对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师探索新的数学教学方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教学改革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教学改革10篇

学习

一年级数学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一年级数学10篇,内容包括一年级数学口诀,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导语激趣课堂第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堂导入,成功导入可以帮助学生自主追求新知,激发学习兴趣,所谓良好的开端乃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在上课开始的时候,用有趣味的导

学习

体育教学案例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教学案例10篇,内容包括体育优秀教学案例模板,体育教学基本部分案例。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弹跳能力及掷远能力。三、教学内

学习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中学体育课堂教学10篇,内容包括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体育教学心得。(二)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过于单调课堂设计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课堂设计包含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重难点、教学评价等的总体设计

学习

化学教学策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教学策略10篇,内容包括化学教学分析及问题策略,化学有效教学策略范文。一、反馈教学信息化学课程评价主要的功能是为化学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教学决策过程是化学教师依据化学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资源和社会

学习

四年级英语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四年级英语10篇,内容包括四年级英语范文100篇,四年级上册英语。四年级英语作文:TheTreeinFrontofMyHouseThereisatalltreeinfrontofmyhouse.Iloveitverymuch.Whenspringcomes,thethickleavesm

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核心内容,一年级上册语文大纲。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听说方面,主要从听说内容、方法和习惯的培养上提出要求。如“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听话集中注意

学习

美术教学反思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美术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美术教学反思小学,电脑美术教学反思。导-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巧设情景不是为博学生眼球而故弄玄虚,而是从学生内心出发,探索学生真正感兴趣并想要为之努力学习的内容,从根本上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驱

学习

化学教学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教学10篇,内容包括化学教案模板精选10篇文库,化学优秀教案合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

学习

有效教学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有效教学10篇,内容包括有效教学第十讲心得,有效教学摘抄及感悟。布鲁纳强调应该广泛应用“发现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奥苏伯尔按照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有意

学习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10篇,内容包括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咋教,中职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一、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第一,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个体差异,因

学习

工程监理工作思路模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监理工作思路模板,内容包括工程监理工作思路,工程监理总结及建议。当前我国的公路工程监理工作一般都采用混合型监理模式,指的是甲方(即业主或者是建设单位)与社会监理机构一起进行监理的工作模式。在这种监理工作模式中

学习

网络教学平台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教学平台10篇,内容包括教学资源网络平台有哪些,网络教学平台排行榜。并没有深刻意识到形成性评价对医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只是为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应付教学改革的要求。2.在准备环节教师在个人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没有

学习

教学法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教学法10篇,内容包括从备课开始的50个创意教学法摘抄,教学法范例特点。六步教学法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劳动模范魏书生老师在教改实践中,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观科学与民主,创造出一系列新的

学习

小学识字教学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识字教学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识字教学方法大全,小学生识字教学教案。过去的大纲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并不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课程标准》则是将知识、技能与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习

高校教学改革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教学改革10篇,内容包括高校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怎么写,高校教学改革心得体会。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国际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我们培养不出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管理等各类人才,国家

学习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舞蹈教育论文题目推荐,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一、高职舞蹈专业教学改革的现存问题高职舞蹈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是必要的,迈出改革的步伐更是值得欣慰的,但就目前的高职舞蹈专业教学

学习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论文10篇,内容包括钢琴教学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一、初识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一般的钢琴教育教学仅仅是为了培养个别具有钢琴才能的学者,而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钢琴教育则是培

学习

高校美术教学改革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美术教学改革10篇,内容包括美术高考改革最新方案,美术教学现状及改革。1.建立科学的美术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高校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作为教学的主

学习

能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能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内容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改革,工程专业改革。一、我国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发展现状我国的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正式成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时,设立了农业生物

学习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阅读(22)

针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教学改革。改革过程中,充分利用Emu8086和Proteus软件,紧抓课程理论讲解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软硬件开发能力。关键词:微机原理;接口技术;教学

学习

计算机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包括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实施什么法,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理念。引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一门关键的学科,它的应用遍及社会的各行各业,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就是为社会输送优

学习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背景下的电子员英语教学改革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背景下的电子员英语教学改革,内容包括stcw马尼拉修正案什么时候生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摘要]文章在分析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海船电子员英语适任能力新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关于电子电气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