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篇1
【关键词】有效性 歌唱 欣赏 课堂教学
一、有效性教学的理论指导
布鲁纳强调应该广泛应用“发现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奥苏伯尔按照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英国朗曼出版公司于1993年出版的一套有效教学丛书,其中的一本就是《教学即沟通》(Teaching as communication),书中提出师生交往、沟通的方式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倡一种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
二、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
1.有效的导入。利用故事导入,如《猎人合唱》教学时利用歌剧《自由射手》基本剧情导入;《龙船调》用学说湖北方言导入;《鳟鱼五重奏》教学用鳟鱼主题的音乐铃声导入;《森林之声》从学跳圆舞曲导入;《大海啊故乡》用来自海边的大自然声响导入等等。
2.有效的提问。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和表现音乐,因此每个问题在设置时要针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要素如力度、速度、节奏以及情绪的起伏变化等进行分析,课堂谈论话题紧紧围绕音乐作品而展开:“音乐在诉说什么?”“这段音乐是怎样的速度,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心情?”“作品的音色变化暗示我们什么?”“音乐主题起了什么变化?”等等(八年级教材《梁祝》教学)。
3.有效的评价。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分层式评价是促进音乐教学更有续更合理进行的有效依托。由于评价是对一个学生现有能力的即时认定,评价结果总有优劣差异,评价不当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的兴趣。为了使学生无论处于任何层次时,都不会因为自己差于其他同学而失去音乐学习兴趣,因而在进入课堂教学时就提出以个体学习为主要参照,根据不同阶段的进步与否为评价依据,并设计不同的学习要求。课堂内评价以鼓励为主,课外形成性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以乐报、乐评、歌唱表演、器乐演奏等多种形式进行音乐成绩的汇报。尤其是在歌唱考查中――按照歌曲的难易程度给每首歌曲下设不同的评价分值,学生可以量力而考。
4.有效的综合。(1)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其他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歌曲《走进》的齐唱部分就很有舞蹈性,我设计了简单的藏族弦子舞动作配合歌唱教学,当身体随着音乐进行律动时学生的歌唱情绪和参与热情明显高涨;再如《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欣赏教学中,学生本对历史性和严肃性的歌曲缺乏兴趣,但是在运用曲艺中的快板形式让学生对歌词进行节奏创编后,学生在聆听中变得专注起来。(2)由于学生的音乐注意力是有一定的时间段的,因此一节课中最好唱歌和欣赏相结合,一方面能避免学生过度用嗓产生疲劳,也能避免长时间的聆听造成审美听觉疲劳,当然这样的综合一定要有侧重:唱歌课以歌唱与表现教学为主,欣赏课以聆听与感受音乐为主。
5.有效的多媒体辅助。现代科学技术教学手段提供的有效***片能帮助创设情景与想象空间,视听资料提供学生多方位的感观体验,教学中音乐段落的自由选听,便捷的音乐素材超链接和教学各阶段过程的反复和回顾,使音乐学习充满乐趣。
6.有效的学习环境。音乐课堂上创设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为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激发创作热情创造有利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一种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时,便会乐于发言、乐于表现自我,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也相对活跃。这时的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主动的、合作的建构式学习过程,它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之中,师生成为课堂“共同体”,一起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在活动中交流、沟通,共同探讨音乐话题。
可见,只有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有生命力的教学!音乐课作为一门技能艺术课,必须在课堂中设置一定量的音乐活动,它既是一种音乐能力的操练,更是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展示。
同时,音乐教学必须遵从人们音乐学习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虽然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计音乐教学内容和目标时会有所不同,但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年龄差异更体现于学生对音乐理解能力的差异,而倾听音乐和感受音乐的生理心理过程是相同的。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掌握一种艺术语言和基本技能,用它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在多彩的生命运动中获取美的情感和乐趣,这将使我们的音乐教学充满意义。
有效教学篇2
一、课堂有效提问的意义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精彩迭出的提问。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提问除了语言或文字必要的规范性、准确性之外,更要讲艺术性。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恰当而有效的提问,使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然后在探索顿悟中可以感受到思考的乐趣,犹如“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进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说,我们的课堂就要通过一个个巧妙的提问,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点燃学生想象创新的火花,最终实现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弊端
1.提问随意性较大。在一堂课中,有的教师提问多达三十多个问题,少则一两个,甚至没有。根据什么需要设置问题?一些老师对此把握是模糊的,随意的。我认为:问题不宜太多,要少而精,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否则,就会变成“满堂问”。
2.提问缺乏思考的价值。有的提问缺乏探究性,不能引发学生思维活动。如在教学《雪》这篇课文时,有的老师就这样导入了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雪吗?雪是什么颜色的啊?下面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见过,白颜色的。这样的提问似乎能够营造一种形式上的热闹氛围,却很难想象它的价值所在。
3.提问缺乏艺术性。由于问题过于呆板、机械,或者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很多时候成了“应声虫”,异口同声“是”或“不是”。 例如:教《甜甜的泥土》时,老师问:“同学们,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你们说是不是?”这些问题过于直白,没有艺术性,不能激起学生思维,纯属多余。
4.提问深度把握不准。有些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有些问题过于深奥或者带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使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紫藤萝瀑布》时,直接问:“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由于现在初中生生活与“十年”相去甚远,所以,理解这句话之前让学生先了解写作背景,否则,是“无从下手”的。
三、课堂有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教师就要围绕这些内容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激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维,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2.渐进性原则: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但是问题过于肤浅,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如坠云雾,不能激发学生思考,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坡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趣味性原则:语文课在讲授说明文、文言文等文体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学来也是谈然无味,如果老师能根据讲课内容提出一些有趣味的问题,创设一个愉悦的环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整个课堂都变得生动有趣。
4.适时性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常常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时机。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不足,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引不出学生回答问题的动力。如何把握提问的契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5.全体性原则:在公开课中,你常常看到教师提了问题后,指名回答的学生都是对答如流,为什么正确率这么高呢?有一次,在听了某老师的课后,我问了那个班的学生,“回答问题的都是些什么样的学生?”“都是尖子生,有的是老师事先已经安排好的”,这样的课堂提问怎能说是“面向全体”呢?只有兼顾到优生和差生的提问,才能算是面向全体,才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有效提问的几种方式
1.激趣问
指在激发学生学习或思考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在开始学习新课文时提出。比如一位教师在讲述朱自清的《春》时正值初冬,在精心设计导语时。老师引用了雪莱的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记住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请背给大家听。”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你一句,他一句。在背出十句后,老师适时转移话题:“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的吧!”学生带着激情和热情进入了对《春》的学习。
2.启发问
课堂上所有的提问都应具有启发性,这里的“启发问”,特指在阐明事理、事例的基础上,提出可以引起学生联想而有所领悟的问题。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这样问:“假使于勒从美洲发财回来,‘我’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这个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我”父母的态度与金钱的直接关系。
3.探究问
指老师提出探索、追究事物、事理原因方面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沿着认知材料提供的思路进行扩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探究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本文学习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4.质疑问
就教材中可能引起歧义之点或偶然的失误、败笔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例如:于漪老师在讲《七根火柴》时问:“前面说,他(指无名战士)已经不能动了,为什么后面说,他能够推开卢进勇的胳膊,而且,还能指着自己的左腋窝?”一位教师教《食物从何处来》时问:“‘我们皮肤上不会长出叶绿素’,是一句大空话,本来可以不写,作者却写上了,有什么作用?”这些质疑问的思维力度很强,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作用。
5.迁移问
指在新的情境中,提出需要运用学过的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变式训练,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两个发散思维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提问,让学生想得深远,想得广博,并把提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迁移发展,同时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6.比较问
指针对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所设计的问题,旨在判定他们的同与异、优与劣。设计这类问题必须注意事物之间的可比性,“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不宜在课上引导学生去比较。最常见的比较问有近义词的选用,比较用那个好,并说明为什么。另外还有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比较,同体裁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表现手法的比较,人物前后性格变化的比较等等。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多样性、艺术性,把握提问的时机,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最终,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而极大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篇3
一、有效教学的科学内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关于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对“科学”和“效率”的追求,“科学管理原理”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引发人们特别关注教学的效率。有效教学的理念就此应运而生了。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是有效教学的本质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满足广大学生的情感需求、认知需求和升学需求;二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追求教学效益。在教学的质和量上,更注重质;在教学速度和效益上,更注重效益;“有效”和“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效是目的,教学是手段。
二、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我们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安排。
1.统筹规划,心中有局
兵法云“上兵伐谋”,是说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谋划。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决定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进程,应该有全局意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例如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检测等。
2.备好学生,心中有人
备课时若忽略了学习者的因素,往往就会出现“对牛弹琴”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学”,就无所谓“教”。学是教的前提,教是学的需要,以学生为本,就应该关注学生。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就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确定合理的教学期望。教学期望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合理的教学期望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此外,教学期望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我们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在准备教学时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要想办法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3.备好教材,心中有书
要想避免“照本宣科”,就要正确认识教材的作用。教材只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传递知识信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载体。教材是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从学科价值的高度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对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重组,提高教材的可懂度,将最精华、最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教学。
4.备好目标,心中有度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坚持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教师在选择和采用教学行为、教学步骤、方法、媒介等时,都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目标决定教法,目标决定教学流程和结果评价。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定要首先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并加以细化。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什么(含认知技能和操作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什么?都应该明确无误,并紧紧围绕这些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5.备好教法,心中有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践中,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现状,合理运用讲授与探究等教学方法,不能为了迎合新课改理念,盲目的一律运用探究法教学。没必要的探究实际上是浪费学生的时间。我们选择什么教学方法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巩固和应用,是否有利于学生构建新的知识***式,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6.备好过程,心中有序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因教学目标、对象、内容、方法的不同,具体活动、具体步骤也不尽相同。但不管什么样的课堂教学,都会遵循一定的流程模型。根据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理论,人们提出“六步三阶段教学”模型,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模型。包括①导入问题,告知目标;②唤起回忆;③呈现新知;④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⑤检测与评价;⑥变式练习,促进迁移,建立新的知识***式。
7.备好媒介,心中有底
在实践中我们有时会发现,有的老师教学设计不可谓不完美,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媒介的准备不足,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正所谓百密一疏,在备课过程中对于有实验的科目,教师一定要提前试做一次演示实验,就不会在现课堂上出现漏带仪器与药品的问题;有运用多媒体的教师,若能提前将课件在上课的多媒体教室演示一遍,就不会在课堂上出现因课件无法播放而出现慌乱与冷场的局面。因此,备好媒介,才能心中有底。
三、有效教学的行为策略
简而言之,教学行为就是指教师主导、控制课堂教学的行为方式。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控制、主导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1.摆正教师角色,实施对课堂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没有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是造成无效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环境、信息的传递与接收等多边活动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实施对课堂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首先,在走进课堂之前,教师应做好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管理,做到教学内容问题化、结构化、生活化和可操作化。对每一个要传递的知识信息均选择了科学的方法,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有不同的预案。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帮助、激励学生的主导作用,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导入、讲授、评价、练习、辅导、监测、作业等环节的安排疏密有致,流程清晰,过渡自然;课堂问题的设置科学合理,即要兼顾学生层次,也要兼顾知识的内在层次,能给学生留出充分讨论与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对于学生的回答,能及时予以反馈,对学生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具体情况变化,灵活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始终将注意力和兴奋点集中在课堂问题的讨论中,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2.注重教师呈示行为的有效性
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动呈示行为主要有语言呈示、板书呈示、示范呈示等。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应力争用最科学简练的语言将必要的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减少学生接收信息的负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板书是课堂上对学生直观的视觉刺激,如果板书设计合理,工整美观,条理清晰,必能帮助学生抓住必要的教学信息,强化刺激,增强记忆和理解。
教师的示范行为无疑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演示示范行为的规范性,无论是文科的朗读示范还是理科的实验演示,老师都要率先垂范,确保演示过程准确无误,提高学生认知的准确性。
3.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则有利于课堂教学,运用得不好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和其他辅助媒介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尽可能发挥媒介的正向影响。
四、有效教学的管理策略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据统计,在课堂上,25%-30%的学生有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教师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就必须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
1.制定规则,指导行为
通过建立制度化的课堂规则,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例如,课堂自主阅读行为、合作讨论行为、实验探究行为、记笔记行为、回答问题行为、练习行为等。
2.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
一般来说,课堂问题行为主要分为中性课堂行为和消极课堂行为两大类。中性课堂行为是既不促进也不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例如坐在座位上但不听课,望着窗外发呆,阅读课外书籍,安静睡觉等。消极课堂行为则是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例如大声喧哗,打闹、戏弄同学,顶撞老师等。
对于中,虽然影响自身的学习,但毕竟没有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教师不宜在课堂上停止教学而公开指责他们,以免成为其他同学的注意中心,反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暗示、提问、靠近控制、排除诱因、课后谈话等措施,以便于把中转变为积极行为。
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给予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不可以采用讽刺、挖苦、威胁、隔离、剥夺听课权、体罚等手段,以免造成严重的师生冲突,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效教学篇4
在教学常规检查中,时有下列现象:1.教师座谈会上,部分教师自述:没有使用自己写的教案,教案是供检查用的。他们感到自己的教案操作性不强。2.有的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经常是所查的课与所查的教案分离,他们认为教师的课可以反映教师的教案编制水平。3.教研员反映说:“一些年轻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只是抄写课文的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搬家。”4.随机听课检查发现,有的教师整个教学过程采用网上***的教案或抽取他人设计的教学过程片段进行课堂即时整合教学,课后以记录反思弥补没有编写完整的教案的缺失,将课后的反思行为与课前的教学设计混为一谈。
上述的现象反映出目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在思想上有梳理教学过程,但对教学设计的原理、系统要素和表现方法理解不深且编制教案能力不强;二是忽略了有效教学设计在有效教学中的作用。有效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如何适当把握教学内容的分寸;如何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且给学生***、完整地思考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如何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机智如何使教学实施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换一句话说,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决定着不同的教学过程)等等课堂教学过程要素。三是多年以来省内没有规范教学设计方案的一般格式。多数农村学校对教师备课的常规管理一般停留在县区教育局下发的常规管理文件层面,大多数学校尚未根据省市县(区)教学常规要求,研制出可供学科教师操作的教学设计方案格式,教学管理欠规范。四是了解所教的内容但对如何教这些内容未精心设计。一些教龄比较长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在某种程度上比年轻教师熟练,对教学内容的梳理比较系统流畅,课“讲”得好,但对学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欠考虑,教学过程中捕捉问题、确定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到位;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教学手段及多媒体工具的选择,也是课堂教学实施的重要要素;学习评价与教学方法究竟如何统一,施教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估并提供反馈,选择哪些主要教学目标学习评估,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设计。
二、用教学设计格式规范教学设计行为。
上述这些问题已引起普遍关注,如何提升教师教学设计的技术水平,有效参考、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文本、***片、音视频、动画、多媒体等),使之内化为教师自己的行为;如何在教学设计特别是在难点环节――教学过程设计中,帮助教师真正考虑应用教学策略,把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学得怎么样”可操作地直观地显示出来;如何使教学常规检查发挥规范和指导作用?这些都是当下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难点,为此我们将教学设计格式化成下表形式,形成一般性的规范要求。
课时教学设计方案格式
三、用教学设计格式编制教学设计方案
案例:中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片段教学(20分钟)
(一)教学过程设计:
一份规范的地理教学设计方案应由上述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等10多个要素构成,教案的书写没有固定的格式,以上格式可以作为一般要求。教学过程设计的难点是编制教学设计方案,上面的案例可供教师使用教学过程设计格式时参考。
另外,在编写教学手段和教具这部分内容时,要体现媒体、教具在教学中的作用,如“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呈现过程,形成表象”等等;在编制教学处理方法时,要体现教师教学活动行为的关键词(如:回忆提问、评价提问等等)和媒体的使用方式(如:讲解――播放――概括、播放――提问――讲解等等),这样,教学过程设计才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使用该教学设计方案格式后,他们感到:一是系统地把握了教学设计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学过程设计格式可以促使教师用概括、精炼的语言描述教学内容并提出教学处理方法、教学问题等,用行为动词表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直观地显示教与学的关系和比重,改变了只关注教师讲的行为,进而从教学设计的源头落实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三是引用了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流程***,是浓缩了的教学过程,简明扼要有层次地表达了教学活动过程各个环节实施的程序,一目了然地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各要素结构、教学实施顺序用关系***表呈现出来,实现了教学内容流程与教学组织流程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教学活动形成优化运行的机制,发挥了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作用和行动纲领作用,方便教师自行编制和使用。四是教学过程设计发扬了黑板及板书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新背景下的作用。精心设计板书仍然是地理教师必须掌握的课堂教学技能,板书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浓缩,也可以作为教师调控教学进程的手段,成为联系师生双边互动的纽带。
有效教学篇5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的教;有效的学
中***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22-03
“有效教学”自提出就获得了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全世界的青睐,到如今如火如荼的各种实践与各种衍生理论更是让人应接不暇,然而各种有关有效教学的实践活动在时间的见证下,却未能获得理想的结果,此时,重新审视我们之前大力推广的理论与实践,笔者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本文将从“有效教学”的应然和实然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应然
“应然”探究的是,事物应该是怎样的,或者是事物的理想状态是如何的。从“有效教学”的研究历史来看,它的起点来源于研究者对好教师、好教学的相关特征的探究,最终提出了“有效教学”。
对于有效教学的概念,很多学者简略谈之,有些甚至避而不谈。崔允■在他的文中提出,所谓“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1]。这一概念普遍得到了国内学者的认同。陈晓端将西方学者对有效教学的解释归纳为四种基本取向:着眼于教学目标的定义、着眼于教学技能的定义、着眼于学习成就的定义、着眼于教学全过程的定义,从中发现,在西方学者目前流行的视角里,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2]2-7。从此可见,国内外对有效教学的概念解读基本一致,认为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即实施所有教学活动的最终受益人直接是学生。
此外,对于有效教学的有效性,有研究者认为包括三重意蕴:即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然而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对这三重意蕴都存在着混用的现象。闫祯对有效教学研究反思时,系统地梳理了这三者的内涵与区别,并进行了“澄清”,从中发现,有效教学这个概念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它至少涉及有效与无效、高效与低效、显效与隐效、短效与长效等若干对关系,而每一对关系之间又有关系,可谓是错综复杂[3]。所以,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概念与本质的不同解读是必要的,而且解读的方式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迁而变化,不同时代的不同研究者会赋予有效教学更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虽然“有效教学”是effective teaching的中文翻译,在英文指教师的有效的教,然而这个说法引进到历史悠久的中国,必将在内涵和外延上获得更深更广的解读。尽管它的起点是教师的教,但它的终点绝不会停留在教师的教。
通过研究和反思,笔者认为,“有效教学”,从字面表达看,既是教的有效,又是学的有效;既是有效的教,又是有效的学,但是,教和学是同时发生不可分离的活动统一体,所以,从教学活动的本质上看,我们不能说,有效教学既是有效的教,又是有效的学,应该说,有效教学是有效的教、有效的学。前者的说法我们可以解读为,有效教学是有效的教,有效教学是有效的学,这明显地将密不可分的教学活动割裂为两个部分,认为教和学的发生有先后时间顺序,即教在前、学在后,违背了教学的统一性特征。
有效教学是有效的教、有效的学,这样的教学涉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共有体。而教师的有效的教、学生的有效的学以及教学主体间有效作用的共同结果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二、实然
“实然”探究的是,实际的情况或者现实的状态。对于实然的有效教学,我们需要分别探究一下国外和国内各自的实然。
(一)国外
有文献显示,西方学者开始有明确的有效教学痕迹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距今已有80载,当然,起初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并非直接是有效教学,而是关注好教师的特征。对于有效教学研究的发展历史,陈晓端将其大体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好教师的品质研究(20世纪30年代初——60年代末);二是好教学的特点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三是有效教学的综合研究(90年代初期至今)[2]7-13。从这样的时间阶段划分,我们能清楚地看出,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进步,有效教学的研究重点也发生着变化,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两方面:教师的特征或品质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师特征或品质研究
教师的教学有效性首先被认为是教师拥有某些特点,特别是人格特征或品质的结果,教师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因而侧重研究这些特征或品质。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要求被研究者如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等指出或发现被标定为有效的教师所具有的特征或品质,或是比较有效教师与低效、负效、无效教师在特征或品质上的差异;二是要求被研究者发表对有效教师所具有特征或品质的看法,或是要求他们列举自己认为的有效教师的特征或品质。到20世纪70年代初,已经出版了一万多项教师有效性方面的研究,它们给出了有效教师具有什么特征或品质、应该有什么特征或品质的大量信息。这些特征或品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或品质,如个人外表、魅力、整洁、善良和亲切、智力、机智、开放、热情、幽默等;二是与教学工作相关的特征或品质,如体谅学生、对学生有高要求、教学能力强、学科知识丰富、教学的适应性等等。这些研究促使教师意识到,自己要成为有效教师,就必须培养有效教师所具有的或应该具有的特征或品质。侧重教师特征或品质的研究虽然发现有效教师的确具有将其教学导向有效的特征或品质,但是不能回答教师的这些特征或品质怎样影响教师的行为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问题。
2.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至今仍然是学者们的关注热点,是有效教学研究的一大分支。而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缘由之一就是教师特征研究的缺陷。到20世纪60年代末,大量的教师特征或品质出版并没能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而且研究开始进入死胡同,因为只关注教师的特征或品质无法深入解释它们是如何影响教师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此时,Dunkin&Biddle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工作成为研究重点转向的另一大动因。他们认为,有四类变量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它们是预定变量、环境变量、结果变量和过程变量。其中,过程变量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过程变量是决定结果变量(教学效果)进而反映教师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变量,因为过程和结果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对应的,由一定的过程可以推知一定的结果,因此,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要研究过程变量和结果变量的相关性及相关程度[4]94-125。因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过程变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此基础上架构起来的研究格外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并且研究者通过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效果的相关性研究,力***发现可以推广至所有教师、课堂和教学情境的有效教学行为。其研究成果表明,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具有相关性,进而推出教师教学行为不同导致作为教学效果的学生学习结果不同的结论。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结果的内在联系,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然而,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也存在相应的问题,总结下来主要包括: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别是学生学习时的认知活动;导致教学的模式化、简单化;研究方法仍需进一步的整合和改进。
(二)国内
相关文献显示,我国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教学”研究受到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王鉴、申群芳根据1997年至2007年十年间有关“有效教学”的文章发表,按照发表年代、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统计。他们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的“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97年—1999年)、发展阶段(2000年—2003年)、繁荣阶段(2004年—2007年)[5]。在我国学者开始探索研究到现阶段繁荣发展,这十几年间在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
然而,在我国学术研究的快速高产的发展中,有效教学的研究发展也存在着弊端。如在第六届全国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所名誉所长钟启泉提出了当今课堂评价的“新八股”,其八股之一就是“重视‘教’的评价,轻视‘学’的评价”[6]。在梳理有效教学的文献时,笔者也发现我国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师有效的教”,包括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效教学行为、教师高效教学的特征等等,而对于“学生有效的学”,虽然也有学者提出相关看法,但是至此,并未形成统一的体系,是该领域的研究薄弱点。
教学,主要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有两大主体,即教师和学生。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最终受益人应该直接是学生,应该直接是学生所学,包括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即有效教学的最终关注点应该是学生所学,那么要评价有效教学的实施结果如何,关注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并非终点,还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有效的教是保障学生有效的学的前提,但是教师有效的教不一定就能得到学生有效的学,这样的例子在当下学校教学中屡见不鲜,典型的是,现在的大学里不乏著名的学者和教授,他们应该是教学改革的先驱,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逃课、挂科。因此,只有学生真正地有效的学习到了所教内容,才能称得上有效教学。
其实,我们一直忽略了教学的另一主体——学生,他们才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学的主体,是教学成果的直接受益人,所以,要谈有效教学,除了研究教师有效的教,更应该探究学生有效的学,探究学生、探究学生的学、探究学生如何能有效的学、高效的学,尤其在学习环境发生巨变的21世纪,学生的学习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关注学生有效的学更是新时代的要求。在此,笔者对于学生有效的学在“有效教学”研究领域被忽略的原因作了以下总结探究与归纳。
1.历史原因
传统教育“教师中心”的长远影响。我们知道,从 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研究者就开始了好教师的特征或品质的尝试性研究,也成为“有效教学”的研究起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开始成为美国教育的指导思想,而在这之前处于长期统治地位以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为指导思想的传统教育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仍然指导着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即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仍是第一位,教师的某些特征或品质可能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有密切联系,需要深入探究。加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研究方法的使用更具科学性。如1931年,Cattell就好教师特征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教育行***官员、教师培训者、学校教师和学生。最后经过频率分析得出一个好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1951年,Gilbert Highet 在其所著《教学艺术》(The Art of Teaching)一书中又明确提出了好教师三个必备的条件:一是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并且要不断地学习;二是教师必须喜欢所教学科,并对教学充满热情;三是教师必须喜欢学生,否则的话,最好放弃教学职业[2]7-8。而“教师中心”的教育其实从未彻底被改变,在现代教学的实践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学生的学、有效的学被忽视也是有其重要的历史渊源。
2.现实原因
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不对等。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泛智”思想下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他认为,班级授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自此,班级授课以其高效、普及的特点赢得了全世界的青睐,这种“独霸”地位一直延续至今。班级授课的确给教育的普及带来了可能,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它的弊端也不断显现,尤其是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现在的“大班”现象,即一位老师要面对好几十个学生,这样的差异悬殊的本身比例就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不对等。班级授课制的初衷是好的,可以提高效率、普及教育,然而学生总量与教师需求量的不匹配必然导致现在的“大班”现象,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尽力顾及所有的学生,然而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很难做到,所以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能兼顾班里2/3的学生,因为学生量太多,加之学生又各有差异,对于教师而言,任务太重,只能有所取舍,而且在无法兼顾、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的地位必然高于学生,甚至会“只见教师、不言学生”。因此,笔者认为,“大班”式的集体授课从量的角度已经成为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不对等的一大现实原因,而这种不对等的天平更多地指向了教师,让教师在“任务重、责任大”的掩盖下成为研究者期盼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以及课堂中教师的教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学。
3.操作原因
教师教学易量化,学生学习难测量。对教师的量化研究主要是关注教师的教学成果,即学生的学业成绩。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研究又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方向,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教师课堂表现的多种行为的分类,发现哪些行为有助于启发学生,从而在教师培训中可以加以实施,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关于教师的评价方法有了迅猛的发展,而且教师的评价标准愈加细化、科学。然而对于学生的评价,仍然需要花大功夫。因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功,不仅仅要看学业成绩,还要包括能力、品德,这些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能力、品德本身就很难量化,也非一两次测验能真实测量,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学生作为有个性的主体,除了本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外,又彼此差异较大,在这些差异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这些东西是如何影响学生的认知,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哪些学习行为才真正地体现出了他在有效的学?要探究进而评价学生的学,绝非一门学科能及,需要多学科间的配合,这不仅对研究人员,更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操作起来较困难。
三、结语
“有效教学”的提出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指引理论研究及实践,然而在长期的应用中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有效的学,因此本文对“有效教学”提出了新的解读,即有效教学是有效的教、有效的学,在此指出要关注学生有效的学。而学生有效的学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究其原因有三,包括传统教育“教师中心”的历史原因;实践中主体地位不对等的现实原因;教师教学易评价、学生学习难测量的操作原因。但是,对于进一步地关注学生的学,如何关注学生有效的学,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仍然需要广大研究者深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
[2]陈晓端,等.有效教学理念与实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闫祯.回归教学本源:有效教学研究的反思与梳理[J].教学与管理.2012,(18).
[4]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有效教学篇6
关照现实,作为一线的教师,认定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既不能盲目而固执地沉湎于自我认定的简单层面,也不能被动地成为他人教学评价的奴隶,更没必要长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生活在别人的教学评价的樊篱之中。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建构自己的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用于随时审视/卜人教学的“有效”。那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才能是真正的有效教学呢?笔者认为,有效彭学可从以下五点来简单理解。
一、有效教学是一种“活”的教学
一般说来,教材上的内容是间接的知识,相对而言是死的,而教学中让学生走进生活、接触社会则可以获得直接的、鲜活的体验。教学目标既要有相对死的预设,又要有教学过程中活的生成;教学规程既要有相对死的规定,又要有活的实施;教学方法既要有相对死的要求,又要有根据学生实际活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克服单纯的知识传授、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改变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发展需要而强迫灌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得活、用得活,在“活”中求“获”,在“活”中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
二、有效教学是一种“动”的教学
知识的获得效率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的发挥程度。如果学生在认知上表现为***思考、善于提问、敢于质疑,在过程上表现为多元对话、互动、体验、合作:探究、总结,学生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而非被动机械地接受,就是最好的效率。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注意设计有效性强的活动,如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离学生生活比较近,情境真实的活动;面向不同层次学生、参与面广的活动;有明确目的、难易适中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眼、多动耳,敞开思路,广开言路,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动”起来。
有效教学篇7
一、教学内容兴趣化
不可否认,兴趣是促进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充分的激发学生兴趣后,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简单来说实现教学内容兴趣化有以下几个办法:第一,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有效的联系起来。面对着学生熟知的问题,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者是看法,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解郁达夫先生《江南的冬景》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抽出文章当中描绘江南冬天的语句,对学生进行提问,文中描绘的冬景和我们现在的冬景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如果让你进行描绘冬天的景色,你会怎样去描述?在这些问题抛出之后,学生就会将自己记忆中冬天的景色和文中的描述进行对比,并且会采用自身的语言将周围的景色有效的描绘出来。在这样过程当中学生既能通过对比,有效的提升自身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第二,通过对文本背景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当前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当中很多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感觉到厌烦,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古文难以理解所造成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不仅需要教师的深入浅出的讲解,更需要教师通过对于文本内容的拓展,在第一时间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故事是最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所以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就可以将背景资料或文中的典故进行讲解。例如,在讲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讲述辛弃疾先生戎马一生的故事,将学生带入到那个金戈铁马的岁月,使学生在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在去体会词当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第三,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兴趣。文本和文本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通过对于不同文本之间的互相对比,就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先生的《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一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问:在你们阅读过的其它文章当中是怎样描绘秋天的?在这样的提问之后,学生就会充分的开动自己的脑筋,想到《观沧海》当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到《枫桥夜泊》当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在讲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先生的《沁园春・雪》当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怀,并且对于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塑造。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大部分是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忙于做笔记,实际上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和有效教学所要求的目标相差甚远。所以,为了让有效教学这一理念在中职语文课堂上得到良好的体现,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简单说来,目前适合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教师就可以选取电视剧《三国演义》当中有关于赤壁的画面,使学生将词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和实际的画面有效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的感觉到作者形容妙处。第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必须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就要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时间。在对课文讲解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事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交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说出自身的看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在互相讨论的过程当中,还能够有效的弥补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使学生能够对于文本知识有一个全面且客观的了解,对于自身的不足之处也能够更好的把握,并且进行改正。第三,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文本设计出相应表演活动。例如,在讲解《雷雨》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在学生进行登台表演之后,由其它学生进行评价,指出表演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够更有效的体会到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将其精髓有效的体现出来。在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过程当中,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并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充分的展示出自身的长处,并且认识到自身的缺点,最终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教师讲解针对化
有效教学篇8
关键词:声乐;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不懂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控掘出生的声乐潜能,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在现行声乐教学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缓慢的低效教学,还存在着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更有甚者,导致学生声乐水平倒退和坏嗓的严重的教学失误也时有发生。
造成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声乐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歌唱艺术的真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因而无法引导学生顺利地进行声乐学习;二是声乐教师不懂得或不遵循声乐教学心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三是学生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嗓音条件、乐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必须迅速扭转声乐教学中大量存在着的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倡并实施声乐的效教学。
我认为,实施声乐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声乐“选苗”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首先必须重视“选苗”。没有好的声乐“苗子”,再好的声乐教师,再伟大的声乐教育家也将在声乐教学上无所作为。
为了确保选准声乐“苗子”,首先必须合理设置考试科目,改革考试内容。一方面在专业上不能过分强调演唱水平、形象和嗓音条件,要重视考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其次,招生学校要把好专业面试关。一是要坚决刹住招生考试中找关系、走后门等舞弊行为。把“关系生”、“后门生”拒之门外;二是要加强对考生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的考查,真正选拔出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俱佳、思想品德优良和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考生作为未来的培养对象。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和招生院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近几年来,由于盲目扩招,生源质量明显呈下降趋势,许多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甚至五音不全的考生也鱼目混珠进入校园,给声乐有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加强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和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的确如此,声乐学生如果遇不到一位好教师,还不如不学或者自学,而声乐要完全靠自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第一,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第二,要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靠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作出调整。教师不应该只是掌握一大把方法,方法固然重要,如果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
第三,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每一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把声乐学生比喻为患者,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训练手段必须是又多又好,以解决好声乐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 第四,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一位具有较高的舞台演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必定同时具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好的范唱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出来。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不仅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试看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意大利的巴拉、吉诺·贝基,我国的沈湘、周小燕他们都是集演唱与教学于一身的“双料”大师。而不具备良好舞台演唱与范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在他的教学环节中就会因为缺少这一环,令人感到遗憾。
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也是上好声乐课不可或缺的。好的歌曲伴奏可以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去,完美地表达作品。
第五,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和科学知识。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他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并知晓一些姊妹艺术,同时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生理解剖知识,并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总之,声乐教师的修养越全面、知识结构越完备,越有可能成为声乐教育家,越有可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
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更以其特殊的“师徒”关系,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良好的互动。
1987年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教学新动向》的报告,该报告在总结美国高校50年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良好本科教育的七项原则,其中首项原则就是鼓励师生间的接触。该报告认为课堂内外学生与教师经常的接触是影响学生动机和参与的最重要因素。教师的关心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学生很好地了解一些教师的情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追求,鼓励他们对自身的价值和未来进行思考。
传统的声乐教学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言听计从的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实现。
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声乐教师与声乐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也就失败了。因此,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其次,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和益友,学生也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
四、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谓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应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声乐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培养学生对学生歌唱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真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真正把学生吸引到歌唱中来,全身心地投入声乐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按照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声乐教师就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或与同学结成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式的声乐学习;大学生的认识能力较强,尤其是思维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教师就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探索式地进行声乐学习和研究;大学生的理想大都比较明确而富有社会意义,声乐教师就应该热情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的前途,当好他们的参谋。
有效教学篇9
1、有效备课:想做到有效备课,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学生学情,有效利用教材,准备有效教学资源,审视预设方法,并且采取灵活多样的备课形式。
2、有效指导:我们应该如何评判教师的指导是否有效呢?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界定一下:适时,即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指导;适度,既突出主题,不包办代替,指导并不是完全的告诉和给予;适当,即指导的内容做到针对性强,学生想了解的内容、难以解决的问题才给他指导;适合,即根据活动主题的特点和该年段学生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指导;适应,即关注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心理需求。
3、有效互动:互动要有计划性和预见性;注意动态的生成性和不可控制性;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注意活动的多向性与交互性;强调互动的整体性与师生关系的和谐性。
4、有效管理:有效管理要讲究策略,首先是课堂上,有秩序的课堂环境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前提;课堂需要鼓励,学生学习内驱力是有效管理的生命力体现;课堂需要协调,和谐融洽的课堂人际关系是有效管理的生产力;课堂需要威信,树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威信是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课堂需要控制,课堂纪律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课堂需要引导,创建一种对学习负责任的环境是有效管理的出发点;课堂需要安全,有效的课堂管理需要降低学生的焦虑。
5、有效练习: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巩固所学知识,我们需要给他们布置一些作业,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二者缺一不可。课堂作业需要遵循的原则是:必须紧扣和服务于教学目的,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必须对学生有意义、有价值、有趣,必须难易适度,必须具有变化性、多样性,必须具有促使学生进步的特性,作业量必须适中,学生能够完成;家庭作业要目的明确,数量适当,与课内教学相关,有趣,难度适中,必做和选做相结合。
6、有效策略:它包括问题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情景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等。
除了以上的各种因素,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
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教师既要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师要优化课堂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合作互动不能天南海北而要联系教材。 字 优化板书。过繁的板书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因此,板书要提纲挈领,克服冗长。对的确需板书且容量又大的内容要提前写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约时间。
调节情绪。教师要合理调节情绪,保持良好教学心态,始终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模范影响,高效组织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有效教学篇10
关键词:兴趣;有效教学;内因;外因;课内;课外
中***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4-0125-02
衡量有效课堂的三个指标是时间、结果和体验,其中结果是关键,体验是灵魂。可无论是结果还是体验,其衡量的对象都是学生。而如今实际的英语课堂学生又是如何呢?
现象一:“又是上英语课,我看到这个老师就头痛,于是轻则这里摸摸,那里看看,或做其它科作业,更有甚者与老师顶撞、逃课等等。”
现象二:“讲台上老师滔滔不绝,激情澎湃,讲台下学生恹恹欲睡,死气沉沉,错误屡讲屡犯,效率何从谈起。”
出现这样的局面,还谈什么有效教学?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听你教的东西。”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方动的“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的确,比尔盖茨在中学时代就是有名的“计算机谜”。是兴趣缔造了他的微软帝国。可农村学生在初学英语时由于种种原因而缺少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兴趣,真正搞好英语有效教学呢?
一、外因与内因齐头并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搞好有效教学。
1.利用老师的自身魅力,注入培养学生兴趣的“催化剂”
教学是一项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一举一动,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老师可以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广泛的文化素养、娴熟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学机智营造出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并在此氛围中充分发挥自身的魅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如第一堂课老师用“English”来陈述一番时,他们觉得挺新鲜,很好奇,好象面对的就是外国人,觉得了不起,此时此刻,那种“我也要那样,我一定要学好英语的想法”就会油然而生。教师就以此作为切入点,给学生讲述成功人士学好外语的典型例子,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就会自然产生!同时,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用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热爱。并经常鼓励学生。表扬和鼓励是维系学生学习兴趣长盛不衰的一剂良药。
2.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启动培养学生兴趣的“原动力”
作为教师,笔者深谙“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大多数孩子好动、爱面子、好表现等等,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他们的这些个性,让学生全方位动起来,来学习并表现自己。例如8A unit2 Find the right place,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一个游戏:全班学生分为五组,按不同线路进行校园寻宝,找到的宝物便是各自的奖品。这样学生肩负着任务进行游戏活动,能使原本枯燥、机械的单词学习和句型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再如采用全部动作反应法,引发兴趣。在教人体部位单词时,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我让学生摸着自己的头或别人的头、脸、鼻、眼睛等,然后发指令:touchyour head 、 face、 nose、eye,学生随即做动作,并在小组间开展竞赛,并随之加快转换速度,学生在动作中眼、口、耳、手多种感官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脑筋快速运转,反应灵敏,印象深刻,同时也感受到了浓厚的乐趣。
二、课内与课外相得益彰,巩固学生学习兴趣,搞好有效教学
形象生动的课堂是吸引学生、培养兴趣的主阵地,更是搞好英语有效教学的着力点。那如何才能让你的课堂有磁力呢?
1.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巩固学生兴趣的“原材料”
中学英语教材课本中有许多色彩鲜明的插***,***文并茂,配套的磁带、教学挂***等,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唤起学生共鸣,激起学生的兴趣。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挖掘都可成为英语课的“兴趣点”,如书本中插***--汽车、电话机等。教师利用汽车的牌号,电话号码进行0-10的数字教学。学生会觉得这些数字离自己很近。因此在完成数字教学后,教师引出What's your bike number?等句型让学生分组展开活动。这样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巩固了数字,而且还学会了用英语问及号码的句型。教师要熟悉和把握教材体系,充分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兴趣点,活用教材。
2.强化多媒体的利用,添加巩固学生兴趣的“粘接剂”
农村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在学习中仅仅局限于英语教材的狭隘范围,仅仅依赖于课堂上被动地听取教师的讲解,仅仅忙碌于应付各类考试的书面练习。久而久之,兴趣将被疲惫、厌恶所代替。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普及,录音机、VCD、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提供了听、视觉的新感受。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增进学生的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比如实物投影,在教学中大量引入鲜艳的***片和实物,会使整堂课显得生动,形象。学生的注意力就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甚至在进行小组对话训练时,如果把对话情景通过小摄像头拍入银幕,那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大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再如多媒体课件,课件制作能把文本、***像、声音、动画等素材根据人的思维习惯和教学要求,把所有资料链接在一起,极大地方便教学。还可随放随停、反复使用。这种声音和形象的有效结合,创造了良好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受到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很快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提高英语课的有效教学也就得到充分的保证。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构建巩固学生兴趣的“平台”
兴趣与成功是一对双胞胎。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可使人永不满足而求索不止。这对英语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用英文互相问候,多组织学生看通俗易懂英文卡通VCD,指导学生讲谚语、英文故事与小幽默,对话表演,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戏剧小品、单词竞赛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辅助教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就要想办法使这种兴趣能持久地巩固下去。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为了稳定学习兴趣,适当的做些游戏、唱歌、说绕口令、背小诗等等,通过适时地唱唱玩玩,培养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提高学生英语课堂效率的方法很多,但本人觉得最主要和最根本的还是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兴趣点”,展示“兴趣点”,在各个环节中找准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引发“静水投石”的中心辐射效应,使“兴趣”的培养、激发、挖掘和巩固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从而大面积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春洞.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