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新闻篇1
内容提要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闻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并且是主力***.我们要认真看待新闻娱乐化,遵循新闻规律.关键词:娱乐新闻娱乐化新闻规律
乍一看这两个词组,似乎同出一辙,两者都是新闻,并且都有娱乐二字.但经仔细推敲,还是不难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有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l娱乐新闻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如果简单地描?鲇槔中挛诺亩ㄒ澹笤伎梢运担歉菹执说哪持中枰隼垂┮徊糠秩讼训男畔⒉贰6槔中挛糯笮衅涞烙胛夜母髦治幕?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l新闻的娱乐化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那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在人们对媒介投入过多关注时,他们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传媒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某某导演和某某演员的花边新闻,某某明星又缠进三角恋,某某局长***等等,黄豆大的事也炒成头版.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之类作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施拉姆说过一句话:“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性程度加深,也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l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在前两点的论述中,分别就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的定义,成因作了一点探导.可以说,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换句话说,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娱乐新闻可以说是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更平常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来阐述,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因为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没见过国家大事、时***评论等(诸如两会、入世、领导人讲话等)做成娱乐报道的.而娱乐新闻首当其冲地应成为主力***.在这样的大潮中,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注意力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引起了全球轰动,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获得巨大收益,?啃挛懦醋鞯姆蚋径搜杆俅芎?而观众也满足了自身探究明星生活的欲望,可谓一石三鸟.媒体对此次婚礼的关注也从侧面生动反映出时下新闻界流行的娱乐化倾向,尤其是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忽视严肃新闻,而乐于以轻松心态阅读娱乐化的新闻,满足自身的好奇心、窥探欲。关注明星,并不关注其演艺成就,而是关注其兴趣爱好、诽闻逸事等私生活。贝克汉姆结婚的新闻中就包涵着诸多娱乐化要素:球星结婚本来就是体育类报纸关注的题材,属于体育赛事报道之为颇有娱乐性的“软新闻”;小贝本人长相俊朗,有明星气质,跟出生名门的也同是明星的辣妹结婚,不免令人感到好奇。从这个角度看,这场婚礼既是体育新闻,更是娱乐新闻,也很好地说明了新闻娱乐化的大势所趋.l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信息共享,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言之凿凿?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是毫无道理的。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高低深浅,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所以,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娱乐新闻,还是别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祸害无穷.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在那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捷、高超、美感,将成为竞争的焦点。稍有不慎,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被遗忘,或被淘汰,很难"东山再起",重振雄风。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所迷惑,不要被浅薄的狭隘认识所束缚,,尽力放开目光,加快步伐,遵循新闻的规律,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杜荣进等.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1990刘宏娱乐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中华传媒网2002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吴飞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张星传媒媚俗化原因解析现代传播2002
娱乐新闻篇2
一个情趣高雅的人,偶尔也会翻翻小报,而趣味庸俗的人则绝不可能去欣赏高雅艺术,娱乐新闻是大众需求的产物。
从去年开始,更多的爆炸性娱乐新闻不断出现,刺激着我们的感官和神经。那些早期传递着港台娱乐八卦当作奇闻的媒体们,现在也有板有眼地挖掘起了本土化的娱乐猛料。令人吃惊的是,我们的娱乐新闻一点也不比舶来品逊色多少,更加令圈内圈外都为之头疼的是,因为娱乐新闻本身的特性,加上某些商业利益的推动,现在报纸上的娱乐猛料的真实性越来越受到质疑,常常一番头头是道的说辞,都是无风起浪的演绎编造,惹得看客也累了:“娱乐圈那帮人,都是乱七八遭的。”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造假手段:扑朔迷离的手法游戏
一个对娱乐界比较关心的人其实能从假新闻里嗅出蛛丝马迹,尽管造假者手法越来越高明。
手法一:臆断推论,听风是雨。也许我们的报纸娱乐版真是过剩了,以大家公认的娱乐新闻可信度最低的某城市为例,“早报”、“晚报”、“商报”、“都市报”……五六家日报每天都有娱乐版面,每家都要求不时有点独家新闻,因为行业竞争的关系,一条新闻人家报了我哪怕晚一天就不要了。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下,记者们惟恐漏报被扣钱,只好抢。于是,听说什么消息,来不及核实,马上先发出来再说。前不久“陈凯歌要拍瞌睡女孩”、“《天龙八部》定下赵薇”就是这样的新闻。这样的记者也经常被希望通过炒作成名的项目或公司利用,一听到某个放风的说法,也不去向当事人核实,有个别的是收了红包不好深究,先把消息发出来再说,比如“***要演妈祖”就是标准的“据说”型的新闻。所以经常关心娱乐新闻的人都知道,某制片人说:“我打算请某某来演。”或者“我们会请某某来演”之类的,其实都是一相情愿的博取注意力而已。至于把这个演员如何欣然接受,演员经纪人如何高兴地洽谈什么的细节都说出来的,也未必就是真的。
手法二:翻云覆雨,自问自答。这是第一种手法的发挥运用。当某方面希望狠狠地炒作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设计出这种自问自答的游戏来。比如有名的南方某炒作大师,就经常放出消息说,要重用某某某,其实这时候他跟人家刚见一面,等合作没谈成,就说,某某某艺德不好,或形象太什么什么,我不用了,假如恰好心情不好,还有可能气愤地说,我要封杀他。其实那个演员实际上是根本就没有答应过演出,但是这位炒作大师就有本事说成是自己非常主动地“看上”了,后来又非常坚决的“弃用”了。更有某著名的电视剧角色网络选举,先放了好几个月的风,说要请某明星出演,等此明星说清楚不会参加以后,又搞网络选举,把人家放在候选人里还发传真问人家愿意参加网络选举吗,明星不愿意参加已经放弃过的竞争,他们就站出来表示“惊讶”,暗示明星年轻不懂事,不尊重观众,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一家公司的一部戏成了所有观众的代表。这几来几去,事情还没影呢,他们得到了“眼球”。这种娱乐新闻还非常有影响力,别看他们自娱自乐好像对着墙打乒乓球,还真有练得乐此不疲的呢。可怜的是关心自己偶像的观众,云里雾里,不知道哪条消息是真的。
手法三:随风就势,恶意编造。如果说,出于商业目的的编造还有迹可寻,那么完全没有边际的恶意编造则非常可怕地破坏了娱乐圈和媒体的公信力。近几年最严重的莫过于毛宁事件中的“小玉”和最近向赵薇泼粪另有其人的恶性造谣事件了。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却有人抢着向媒体承认和演绎,媒体不经过慎重核实居然发表了。这样的谣言,之所以能诞生,不仅暴露了造谣者的心理疾病,更暴露出我们的媒体在媚俗猎奇的路上已经走得太远了。像这样的重量级假新闻稍微有点意识的媒体就应该经过确切核实,如此轻率地被造谣者“骗了”,只能说明我们的某些媒体不太专业,甚至有怂恿夸大的嫌疑。假泼粪者的见光,在媒体引导下说出“后悔”“想读书”,以及后来真泼粪者其实毫不后悔并依然偏执的真相,对比之下真是比任何一部批判性的电影都要寓意深刻,在其中曾经是正方的媒体,马上显露出了另一副嘴脸,并没有比赵薇多出多少警觉。并不是所有的娱乐新闻都能被当作快餐快速消化的,如此迅速地包装和消化只会搞坏肠胃,在我们一次次和稀泥捣糨糊之后,在如此恶劣的假新闻事件面前,如果还不反省的话,只能说是对观众、读者的极不负责了。
最近,谣言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已经完成了摸索阶段,进入发展阶段了。明显的几个征兆是,首先,谣言传播速度依靠网络载体更加快捷,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只要被大网站娱乐版编辑随手贴过去,马上就成了事实,或至少是谈资。不少编辑记者在采编访谈的时候偷懒,经常引用网上的“资料”,于是又造成了以讹传讹的恶性循环。娱乐新闻毕竟无关民生,艺人,尤其是搞创作的,未必有精力去辟谣或者申明,即使申明了那个网站编辑也未必高兴贴啊,其次,造谣者为了使谣言更像事实,也颇费一番脑筋,造得越来越“专业”。如春节期间京城某报登出来的雪村口出狂言骂导演的消息,后来被证明是条假新闻,但第一眼看见那些言论的读者,肯定都会觉得,语气很像雪村的呀,编写的人其实是照着雪村的语气来的,这种度身定做的优待经常降临在一些性格鲜明的公众人物身上。另外,造谣者也知道,爆炸性的东西我不敢编,无关痛痒的总可以随便说说吧,于是他们更加懂得了在造谣同时用温和的模棱两可的语气来保护自己。明明没有求证过的事情,一五一十写上“记者就此向其经纪人求证,对方表示有兴趣并正在考虑中”,“据某圈内权威人士透露”等等,有时还用肉麻语气夸一夸被造谣者,你抓不到我小辫子,又奈我何。
假新闻的养料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人孜孜不倦地经营制造假新闻?
利益当然是第一目的。今年电视剧市场的缩小肯定又会造成更多短期投机的制片商把更多砝码压在炒作上,毕竟这是用最少的钱,让更多人知道自己项目的捷径啊,总有人相信捷径的,尤其是本身实力不强,市场又不乐观的情况下。弄个口服液请明星作广告还要花钱,影视业做的就是最受注意的明星,不花钱的广告资源谁不愿意用,看看去年到今年,有多少电视剧扬言请赵薇陆毅,就知道,总会有人把这种三板斧式的炒作进行到底的。
另一种培养假新闻的土壤就是媒体的利益,用爆炸新闻来引起读者注意。现在社会资金进入媒体的杂了,好处是多元,坏处是素质不齐,为了媒体自己的销量而牺牲一点新闻公德,反正事后可以装作不知道不为过。
娱乐新闻需要道德底线吗?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你们娱乐圈,本来就真真假假,真有必要较真吗?而实际上,假新闻,和假新闻滋生的土壤――急功近利的媒体传播环境,对文化产业的危害是深远的。
不知道那些规定记者漏新闻要扣钱的报社,发现记者发假新闻的时候扣不扣。做生意的人都知道,没有诚信是不可能长久地经营下去的,娱乐是玩的东西,但是无论***府***策的支持,还是民间资本的介入,都鲜明地飞快地体现着文化必须产业化的趋势。如果我们的娱乐媒体没有公信力,我们将使整个产业为其所累。小地方看,一个正常的家长怎么可能允许小孩子去仰慕一个经常在报纸上出丑闻的明星,让孩子把零花钱用于购买这个明星今天中招明天辟谣的所谓新闻?一个读了报纸上有偿评论而进电影院却接连三次上当的观众还会接着去第四次吗?
娱乐新闻篇3
一、娱乐新闻的“喜和忧”
“娱乐新闻,即新闻媒介对新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娱乐性事实的报道。”①由此可见,娱乐新闻是以反映社会文化娱乐为己任的,也正是娱乐新闻话题的轻松与活泼受到观众的喜爱,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闻样式。然而,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获取商业利益,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娱乐新闻的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关注明星绯闻却不关注其演艺成就,关注丑恶却不关注善美,过多的炒作隐私和花边新闻,捏造流言,于是“媒体追求轻松活泼的过程中,却有一种趋势慢慢扩展开来,那就是文化娱乐新闻的媚俗化倾向”②,娱乐新闻的媚俗化低俗化倾向严重阻碍了其所呈现的娱乐性的发展,这的确让人担忧。
新闻娱乐化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媒介追求商业利益,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由此容易使新闻产品庸俗化,导致媒体公信力削弱。其实,我们既要重视和尊重市场 经济 下媒介产品的娱乐功能,并且要发展和完善新闻娱乐化的内容和手段,实现受众面的最大化。Www.133229.COM正确的引导娱乐新闻的发展,使新闻的报道具有娱乐性,那么娱乐新闻终究是让人欢喜而不是让人忧的。
二、娱乐新闻的娱乐性
“娱乐”本来就是娱乐新闻的题中之义,是娱乐新闻的报道对象和主体,娱乐新闻究其根本是为了带给人们轻松与休闲,新闻的价值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被分为获知价值、激励价值、实利价值和娱乐价值,“娱乐价值是指从新闻中获得乐趣、陶冶情操或获得轻松感。新闻的娱乐性是许多软新闻的效应,可给人们提供精神享乐,也可从中获得有趣的知识。”③所以,娱乐新闻的本质应是“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④。
在某种意义上,新闻的娱乐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新闻传播 规律 的 自然 现象”。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以关怀普通平民阶层,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重视生命意义的完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的新闻产品,赢得了消费社会中大众的支持。为了争取最大量的消费群体,传媒不得不选择接受、采纳和融入大众文化的要素之一——娱乐性。而事实上,新闻的娱乐化出现在媒体上已不再是稀奇之事了,尼克.史蒂文森先生提出“为了使新闻更加通俗,它需要有能力娱乐性的吸引受众。”有关媒体对央视春晚收视的调查取题为“北方热南方冷”,这个标题不是一种死板的话语来标题的,而是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了调查结果,这样既能吸引观众又能给人以娱乐之感。同样,有一则新闻对于一女生的报道取题为“女生砍人6刀判刑 出狱成央视‘非常明星’”。还有,把一老人中暑说成是“酷毙”,把一人被楼顶仍的垃圾砸到说成是“”……这些是以观众为本位,把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娱乐化,用幽默风趣的言语表现新闻的娱乐功能,巧妙的把娱乐和新闻价值结合在一起。
娱乐新闻既要“娱乐”,又是“新闻”,看似左右逢源,其实,把握稍有不当,就会陷入“两头不是人”的尴尬境地。从新闻内容的本质看,那些娱乐新闻只是花里胡哨的搞了一堆噱头,事实上除了三角恋、婚外情等等已被炒烂的东西外,少有新鲜、有益的内容。可以说一些国内的娱乐新闻已经和国外的低俗报纸相差无几,很多新闻彻底违背了娱乐新闻真、善、美的本意,滑向相反的一面,“腥”、“星”、“性”的东西屡见不鲜,而明星的“绯闻”、“丑闻”更被娱乐记者视为“珍宝”,于是娱乐新闻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在其背后,娱乐报道出现“帕帕拉齐”现象也日益突显(“帕帕拉齐”是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⑤因此,为了娱乐新闻更好的发展,应寻求“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平衡。
三、娱乐新闻的背后——娱乐性的新闻语言艺术
有这样一则新闻:以“双色球5071万元再次‘炸响’珠海”为标题,写珠海人们买彩球中奖事件,文中多次用了谐音双关,以牛年“牛气冲天”为背景,引人发笑,这是新闻的娱乐性的体现。同样,以“千万点击‘引爆’《男人战争》”为标题,写《男人战争》这本书的受欢迎,通过“千万点击”“引爆”修饰“男人战争”,这里运用了夸张和双关的手法。
语言的艺术在新闻中很常见,如果娱乐新闻只注重时尚化、媚俗化,用粗俗、拙劣的形式来吊观众的胃口那就是艺术上的失败。真正的艺术应以娱乐新闻的本质为基础,即上文所说的“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运用语言的艺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娱乐新闻篇4
【关键词】娱乐新闻 概念泛化
目前,业界比较认同狭义的娱乐新闻定义是:娱乐新闻是关于影、视、歌等大众文化的娱乐作品或明星人物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而广义的娱乐新闻则是指报道娱乐行业的新闻,涉及影、视、歌领域。
实际上,娱乐新闻在我国产生之初的实际形态已悄然发生变化,出现了娱乐新闻“概念泛化”现象。本文主要结合理论上新闻的定义和实践中媒体的惯常做法,旨在针对新闻实务中的这一现象进行剖析与研究。
一、娱乐新闻“概念泛化”的主要表现
娱乐新闻“概念泛化”是指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娱乐新闻超越了原有的理论界定,即实践范围大于理论范围。这一现象应区别于“泛娱乐化”,因为“泛娱乐化”的主体是非娱乐新闻,如***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等。“泛娱乐化”主要是指非娱乐新闻借鉴娱乐新闻的形式,对非娱乐人物或事件进行娱乐化的处理。
娱乐新闻“概念泛化”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娱乐新闻的报道领域拓宽
依据上述定义,娱乐新闻局限于影、视、歌等大众文化领域的人物或事件,也就是说,仅涉及娱乐行业。但就目前的媒体实情来看,体育明星、文化名流、媒体专业人士等也逐渐出现在报纸的娱乐版上、广播电视的娱乐栏目中、新闻网站的娱乐频道里。中国娱乐网是一家专门提供娱乐资讯的网站,它的栏目设置中专辟“体育花边”一栏,可见娱乐新闻对体育明星关注之深。文化名流出现在娱乐新闻之中也屡见不鲜,如杨振宁与翁帆的忘年婚恋,王朔屡传绯闻,易中天开“百家骂坛”,于丹遭追拍冷对记者等。媒体专业人士专指与娱乐行业无关的媒体从业者,如非娱乐新闻的主播、严肃访谈节目的主持人等。近年来关于主持人的绯闻不少,而这些往往被列入娱乐新闻进行报道。
2、娱乐新闻报道内容的重点偏离定义本身
按照娱乐新闻在中国最早出现的形态来看,“娱乐行业中有关娱乐产品包括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等的制作、完成、流通消费等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娱乐潮流、娱乐事件、娱乐人物的动态等等”是娱乐新闻报道的重点。但是目前的娱乐新闻却并非如此,娱乐人物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占据了大半江山,“隐私八卦”正成为娱乐新闻的主体部分。以2009年11月17日人民网的娱乐专区为例,其显著位置共18个新闻标题链接,其中仅7条属于原有定义中的娱乐新闻,而且全被放在第9条以后。这也是对娱乐新闻“概念泛化”现象的印证。
3、娱乐新闻的报道手法向非新闻写作的“主观写作”发展
娱乐新闻从属于“新闻”这一大类,因此,它应该遵循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真实、客观。换句话说,也就是娱乐记者应保持中立,不发表偏向于任何一方的评论,只提供客观、平衡的信息,在写作中消除“存在感”。但事实上,娱乐新闻却并非如此,娱乐记者本人在新闻中随处可见,口述一般娓娓道来,间或发表感慨。这种写法偏离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使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特性被削弱,可以说,这也是娱乐新闻“概念泛化”的表现之一。
二、娱乐新闻“概念泛化”的原因分析
1、解读“娱乐新闻的报道领域拓宽”
很多人在提及娱乐新闻涉足体育、文化等领域时,都持负面评价,将其与“泛娱乐化”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娱乐新闻魔爪伸得过长的表现。其实,这一现象自有其合理性。有一句俗语叫做“文体不分家”,在新闻行业,此语经常用来暗指“文艺和体育水融,难以明分”。许多报社设立“文体中心”采写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网站开设“文体”专区囊括文化、娱乐、体育等内容。应该说,学界和业界在探讨“娱乐新闻的报道领域拓宽”这一问题时,所持的立场是不同的。学界多将“娱乐”视为名词,即上文所述的狭义;而业界则是从娱乐新闻的广义出发,即“娱乐”是动词,“使人轻松、快乐,供人休闲、消遣的,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都是娱乐新闻。根据这一定义,娱乐新闻与体育新闻、文化新闻乃至社会新闻都产生交集,它们中能供人消遣、使人愉悦的软新闻稍经修饰便足以成为娱乐新闻。因此,体育明星、文化名人、媒体专业人士等见诸娱乐新闻是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2、解读“娱乐新闻报道内容的重点偏离定义本身”
这一现象的出现应归因于“消费主义”在我国的出现。我国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在其著作《消费文化学》中这样定义“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在西方国家曾经流行过的一种消费思潮,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
在新闻学的研究语境之下,消费主义对受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闻消费取向的转变上,即受众的喜好由“硬新闻”向“软新闻”过渡。“软新闻”在满足受众的如窥私、探密等某些欲望上比“硬新闻”更有优势。同时,受众在“软新闻”中可以获取炫耀性的符号价值,如时尚、潮流等,享乐亦包含在这一过程之中。具体到娱乐新闻,受众倾向于获取明星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形式通俗、趣味性浓厚的信息,而并非娱乐产品、人物、事件的专业性强的新闻。可以说,前者是受众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的自然选择。
消费主义对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媒体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使其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及日常消费。二是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围绕自身产品(传播内容)的“可消费性”来组织生产。毫无疑问,明星的私人生活是传播消费主义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们甚至引领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向。同时,明星的私人生活也具有相当的“可消费性”,是大众所期待的内容。所以,“娱乐新闻报道内容的重点偏离定义本身”的现象,可以说是大众与媒体在消费主义时代合谋的产物。
3、解读“娱乐新闻的报道手法向‘主观写作’发展”
对这一现象的解读可以有两种方式:
(1)娱乐新闻的自我澄清或曰自我纠正。娱乐新闻最大的问题在于真实性。目前许多受众读娱乐新闻纯粹是为了用笑料来愉悦心情、用审丑来平衡落差,至于其真实与否,受众要么不闻不问,要么在心底承认其虚假。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娱乐新闻的公信力十分低下。这与娱乐新闻普遍缺乏新闻来源、广泛运用猜测有关。譬如娱乐记者常用“传”、“曝”等字眼,但究竟谁“传”、谁“曝”往往没有交代,而紧接着,却有绘声绘色的现场描述。而当前娱乐新闻出于本能的自我澄清或自我纠正,刻意在新闻文本中出现“我”(记者本人)的身影,以此强调新闻来源的可靠、相关见闻的真实、后续推测的正确。但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其可行性值得探讨。
(2)娱乐记者对“娱乐新闻”与“八卦”的理解有偏差。当前娱乐记者很少严格区分这两个概念。在娱乐圈中,八卦是指非正式的小道消息或者新闻,通常是某个明星的隐私等。娱乐新闻目前已经有很大部分成为“八卦”,娱乐记者本人在文本中絮絮叨叨,对明星隐私如数家珍,同时不遗余力发表看法、做出预见,都是“八卦”的典型特征。
娱乐新闻篇5
关键词:新闻 娱乐化 现象
新闻娱乐化
对于新闻娱乐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相应的规定。本人认为新闻娱乐化就是从严肃的***治、经济中挖掘其娱乐价值,新闻娱乐化是最具消费主义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之一。
“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斯科特・麦克凯恩曾这样说道。事实上,在当代中国,将娱乐进行到底已成为商业运作的标志性特征。通过娱乐化包装和媒体的迅速放大作用,各类利益相关者最终均能得到可观的商业回报。新闻娱乐化,其本质上追求的是娱乐化背后的商业诉求和利益。
对于大众来说,新闻信息带给他们的娱乐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娱乐顺应了受众原有的认知体系,娱乐使我们直接感觉兴奋起来时,并不要求精神的努力,它使人获得而不需要心理上的改变,不用动脑就可以完成;娱乐化新闻受视觉文化的影响,强调新闻的现场感和描述性,强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这样的新闻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具体,也更容易使受众接受和理解。新闻娱乐化就是选择和加工出了相对容易让受众注意和理解的新闻信息,而有意回避了受众潜意识中不愿意接受的或不容易接受的信息。新闻娱乐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趣味性及刺激性在报道内容上体现。减少严肃性的***治、经济新闻的比例,多报道些“软新闻”。所谓软新闻是指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报道形式多种多样。近几年来,新闻报道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电视新闻由以前的播报转变为现在的“说新闻”、“聊新闻”以及“侃新闻”等形式。目前,任职于上海东方卫视的周立波之《壹周立波秀》在全国颇受好评,以这种类似脱口秀的形式播报新闻现在是非常流行的。目前,在新闻编辑上,大多都采用大标题、多照片,有的甚至在版面上采用大幅的标题和彩色的页面以及采用组合式的结构或者连续剧式的结构。
新闻娱乐化成因
社会转型期的躁动。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多元化社会转型时期,即市场经济的建立、探索与逐步完善时期。此时多种经济、社会体制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新的体制还没有建构和完善时,由于生活及工作的影响,人类往往容易产生诸多的紧张和压抑等情绪,此时人们需要更大的娱乐方式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宣泄和释放。娱乐的方式有许多种,但是与其他娱乐方式相比,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等节目形式以及报道手段是最省的一种,它们用轻松快活的言语以及幽默的风格帮助人们暂时逃避日常生活中的紧张和压力。
近几年率先从网络媒体热炒起来的“哥文化”(犀利哥)、“姐文化”(芙蓉姐姐)等,无不折射出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们心灵上的空虚和精神上的颓废,通过一系列另类的恶搞,既吸引了社会的眼球,又满足了自身空虚和躁动的需要,无疑这是社会的悲哀。
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我国目前报纸种类、电视台以及各种电视节目是非常多的,媒体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新闻我国还是有一大部分人不喜欢看,觉得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也带来不了什么益处,特别是年轻人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新闻为了迎合受众、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以及抢夺市场份额而走向了娱乐化道路。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于2008年完成全港首个“香港传媒表现问卷调查”,发现香港14份收费报纸的新闻报道呈现***治新闻娱乐化、批评性报道比重少等现象。调查发现香港媒体因应时代变迁发展,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但由于缺乏深度报道,香港的***治新闻难免出现***治娱乐化的趋势。
利润最大化的追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媒体也由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化为一定程度的自负盈亏的企业。因此,新闻媒体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与利润。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新闻已经真正地被市场改写,曾经的新闻理念(客观性以及真实性)已经被丢弃,经媒体精心策划的、有可能畅销的新闻商品被捧上。并且采编人员受一些奖惩制度的影响,受利益驱使,捕风捉影。经济效益第一的原则是使新闻走向娱乐化的必然趋势。
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新闻道德价值取向崇高的传媒和新闻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当前新闻道德失范的客观存在和复杂背景,切实肩负起社会责任、时代责任、历史责任的重担。
目前,有很多新闻报道都把新闻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淡化新闻中所蕴涵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及舆论导向,缺乏挖掘深度和用于探索的精神。许多媒体,对于社会责任、时代责任、历史责任早已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使其抛之脑后,在市场的利诱下,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如曾流传这样一段笑话:某都市报记者正坐在电脑旁写稿,突然接到热线电话称有人想跳楼,他的第一反应是叫跳楼者先别急着跳,要等他传完稿赶到现场摆好架势拍照后再跳。姑且不论笑话真假,在利益至上的今天,媒体的职业道德不断沦陷是新闻人必须直面的社会现实。
受众的心理需求。媒体把严肃的“硬新闻”变成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能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甚至在一些重大社会***治事件的报道中,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尤为重要。
让受众亲身参加媒体活动,同媒体融为一体已经是时下非常流行的方式,如《开心辞典》、《三星智力快车》、《全家总动员》、《星光大道》等一直是受众非常喜爱的节目。从只是看、听媒体到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受众和媒体跨越了一大步,受众与媒体零距离接触使得受众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跨文化传播的冲击。文化传播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随着各国之间的频繁往来,各国交往也不断地扩大,因此,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是必然的。处在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固有的社会文化构成正在被跨文化的传播改变。因此,我国新闻界受西方国家新闻界的影响是必不可免的。所以,跨文化传播也是促进我国新闻娱乐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中国***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媒体间的一次新闻大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明星代表委员已成为两会记者追逐的重点。严肃的两会采访,在一些记者那里似乎变成娱乐采访了。新闻娱乐化的趋势从前几年就开始了,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香港媒体的影响。民生的采访却很少,真是一样的代表,不一样的对待,这种现象令人担忧。把精力投放在娱乐上,不仅是对两会资源的浪费,更是对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是对新闻事业的亵渎。
新闻娱乐化对媒体新闻报道的影响
新闻娱乐化的过度会造成对新闻价值判断的失准。新闻过分追求新奇刺激,例如,对于去年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事件而言,新闻媒体过度注重播放员工跳楼视频,不对员工心理进行分析、不对员工跳楼的社会原因进行深度思考,只是一味地关心富士康集团对此事件的回应。过分关注富士康使得新闻真正的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一些媒体对富士康事件的报道,反映出社会公器在新闻娱乐化过程中的不断沦陷,折射出的则是媒体和社会共同的悲哀。
新闻娱乐化过度使新闻失真。新闻的真实性具体要求:(1)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2)交代清楚新闻的“五个W”。(3)连续性的事件,全过程都要进行报道,反映事物的全貌和真相、整体与局部、主流与支流、得与失、喜与忧。(4)重要的事实应作深度报道。过分追求新闻娱乐化,会降低受众的价值判断水平。为了迎合受众,新闻过分娱乐化,会造成受众口味媚俗,审美鉴赏力下降,最终导致受众的价值判断水平降低。其实这样也使传媒大大受到影响。如此进行下去,最终受害的不仅仅是受众,媒体自身也不能幸免。
新闻媒体应如何去做
从新闻娱乐化的起源看,可以发现新闻娱乐化是媒介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它是根据受众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闻娱乐化使得媒介真正走向大众,而且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如果“度”不把握好,它也将是传媒之祸。以下是避免新闻娱乐化成为传媒之祸的几点做法。
坚守新闻媒体神圣使命,建立正确的传媒价值意识。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承担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在新闻中,就是在新闻报道价值取向上要树立自觉的主流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受众提供健康、积极的信息,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
建构合理的媒介生态。首先,在内容上鼓励创新。近年来,由于各种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下来,就需要创新。事实上,现在许多节目都大同小异,大众也已经产生视觉疲劳。因此,个性的创造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在强化娱乐的同时注意引导。如果媒体的新闻仅仅是为了迎合大众而注重娱乐,忽视认知和教育等功能,则会降低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水平。通俗媒体不是指简单的流行以及内容的肤浅,它是有待于提高大众精神素质的方式,因此,它同样可以制作出相当有品位的作品。再次,通俗媒体对新闻处理的娱乐化要谨慎。由于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新闻节目里增加点趣味性的东西也是一件好事。
“软”、“硬”新闻分流发展。从市场经济的内在精神及其新闻媒介自身主功能来看,新闻娱乐化必然位于真实、客观、公正、迅速、权威的新闻之上。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完全取消新闻娱乐化是不现实的,过度的新闻娱乐化也是不科学的,应该实施以“硬新闻”为主流,“软新闻”为支流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
克服原有“硬新闻”报道空泛的弊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报道来展示社会生活。这种“硬新闻”报道思路和模式的转变,对受众产生极大的吸引。对于“软新闻”而言,应通俗化而不是庸俗化,通俗化不等于娱乐化。当代媒介传播的理念是从受众需要出发进行传播。因此,媒体应进行“软新闻”、“硬新闻”分流发展。
对于各式各样的新闻节目,让所有新闻都承担娱乐的任务,势必会本末倒置,最终可能会导致新闻媒体背离自己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
结语
今后在中国新闻娱乐化实践之路上,新闻娱乐层级化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通过层级定位,新闻娱乐化可以经过市场调节和媒体人的自我约束控制实行自我救赎。此过程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是各类媒体早晚都要面对的。新闻娱乐化只有发展到此层级才能真正发挥其自身的价值,才能实现正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罗映纯:《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暨南大学, 2003年。
2.何海巍:《关于新闻传播娱乐化倾向的深层思考》,暨南大学, 2003年。
3.陈琦:《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倾向探析》,西北大学,2006年。
4.廖波:《新闻面对娱乐化该何去何从》,《法制与社会》,2009(13)。
5.李良荣:《娱乐化 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新闻记者》,2000(10)。
6.陈宇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波下搏击――关于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娱乐化倾向的思考》,《安徽体育科技》,2005(4)。
7.关明杰:《浅析新闻娱乐化的社会意义》,《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娱乐新闻篇6
1.受众需求
媒体的各类节目,包括新闻类节目,都是为听众和观众设立的。一个没有观众的节目,无论是高雅的还是庸俗的,其结果只能是坐以待毙,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几十年来,我国的媒体在播报新闻时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导语、主体、五个W。但随着我国大众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国外新闻报道新理念的不断涌入,人们也迫切需要在亲切、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取信息,用娱乐化手段包装晚间新闻类节目正适应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所以,晚间电视新闻、电台新闻纷纷以“软新闻”为主,根据观众的口味调整自己的定位,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走大众化道路,以争取更多的受众。
同样,一些报纸的新闻版面,很多报道是百姓生活的一些琐碎事情,或者是让老百姓茶余饭后消遣、笑谈的文章。
受众在新闻娱乐化的地位是“催化剂”,是他们促进了新闻娱乐化进程。媒体的议程设置也容易被受众牵着鼻子走。
2.媒体的利益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10年来,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所以,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投资媒体的衡量尺度。
3.国际媒体理念的撞击
国外特别是美国,都在强调电视节目(包括某些新闻和广告)的娱乐功能。施拉姆曾提出:“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大部分畅销杂志;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类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等等,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娱乐的功能。”
这种新理念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的媒体界,他们也大胆地结合了一些符合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特点,形成自己特色的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受众让新闻娱乐化成为必然,下面让我们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看“娱乐化”的具体表现:一是新闻信息的娱乐化倾向日益显著。二是新闻和娱乐互相渗透,新闻和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三是我国新闻娱乐化表现越来越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传媒纷纷将娱乐化作为争夺受众的杀手锏,尤其是网络媒体,比如国内某著名的门户网站就在“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的名义下,多次刊载以暴露性***片为主的新闻消息。网络媒体上“性”新闻比比皆是,读者想要避开不看都难。
媒体对娱乐新闻的关注就更为突出。媒体对娱乐圈的明星不厌其烦地大肆渲染,比如 2003年4月1日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身亡后,第二天众多媒体就将这则新闻放到头版显著的位置,与此同时,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也遭不幸,却没有得到媒体同样的礼遇,以致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对科学家的冷遇和对艺人的炒作引起了人们的警惕,据网上调查,结果38.1%的人认为“媒体丧失了自身的责任感”。
媒体以娱乐化的口吻报道新闻,不论国内还是国外,起决定作用的是各国的受众群体。从媒体发展历史轨迹来看,已经从媒体绝对引导受众的“魔弹论”时代,过渡到了受众左右媒体的“娱乐化”时代,特别在资本市场发达的西方国家,新闻受众已经实质上改变成为新闻消费者。
受众在新闻娱乐化进程中的作用
受众这一媒体主要针对者,在新闻娱乐化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1.受众需求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新闻娱乐化中,媒体在内容的选择和新闻的表现上满足了人们原始的心理需求。有学者这样描述受众接受信息的情况:“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把《人民日报》从头版头条读到8版末条,或者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忠实地从头看到尾。他们最多看一下新闻标题、新闻提要,他们关注的新闻更多是股票行情、体育新闻、明星轶事、交通新闻和天气预报。”
2.受众在引导媒体的同时,应警惕被媒体愚弄
重大新闻受到淡化。有的新闻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单纯追逐“噱头”、刺激,以此来迎合受众的低俗性需求。而对于有关领导人、外交、***事等重要的严肃性的问题,却表现得过于淡漠。一个典型的例子,最近中国成功发射天宫一号,随后与神州八号对接,一些报纸只是在头版出了一个标题,在内版上简单介绍,而对于深圳联防队员妇女一事则大篇幅报道。
由于媒体过分地强调“软新闻”的吸引力,过分追求娱乐效应,由于受众文化水平的制约,很容易将大众化衍化为庸俗化,把通俗扭曲为媚俗,使新闻报道丧失原有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所以,受众在不自觉中给自己挖了个陷阱:媒体在千丝万缕中反作用着他们自己。
正确引导新闻娱乐化
1.观念上把三个“一切”标准和坚持四个规律相结合
牢牢把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新闻传播要以受众为中心,同时要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即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
2.***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目前,我国有关新闻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也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合理的***策和规范。所以出台相应的法规,用法律的效力来对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规范是很重要的。
3.传媒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
大众媒体的功能包括娱乐性,但不能无限膨胀,颠倒主次。面对新闻娱乐化,传媒必须把握适当的“度”,即:贴近受众,但不能一味迎合。因为娱乐化不等于低俗化。
4.受众要摆正自己在新闻娱乐中的位置
受众作为新闻消费者,由他们来监督媒体是最好不过,也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综上所述,在我国市场经济初期,新闻娱乐化的某些做法,比如形式多样化、内容趣味化等等,从客观上讲,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要求解压、追求娱乐的需求。但是,新闻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娱乐节目。新闻的基本功能是报道事实、提供信息。新闻娱乐化终究只能是新闻传播的一种边缘化现象。
当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越来越高,硬性新闻需要趋势转旺时,以真实、迅速、客观、公正取胜的新闻应该是新闻传播的主流。作为新闻消费者的受众,要明确自己的地位,不要热衷于一些小道消息,或者是花边新闻;要不断自我充电,提高自己的品位和层次。
娱乐新闻篇7
关键词:新闻的娱乐化;市场经济;受众心理
Abstract:Underdriveofmarketeconomy,newsamusementbecomescurrentmassmediageneralphenomenonofactivity.Strikeetc.theamusementeffectformedwithcontent,flexibleform,strongvisionfullofinterest,hasofferedtherelaxedandjoyfulatmosphereofacceptingtoaudience.However,seethroughnumerousandcomplicatedandlivelyamusementrepresentation,ontheotherhand,theamusementofthenewsmakesthedemarcationlinebetweenthenewsandamusementfuzzydaybydayagain,theseriousnewsofthemainstreamisstruck,andthetraditionalnewsvaluealsohasdangerofbeingsubverted.Tothepresentamusementtrendofnewsofourcountry,thistextdefinestheamusementintensionofthenews,sumuptheamusementcharacteristicofthenews,combinethefocusthatthemediareports,hottopic,probeintomassesmedianewsamusementprofoundreasonthattrendappear.
Keywords:Amusementofthenews;Marketeconomy;Audience’spsychology
市场经济大潮的出现,促使我国的传媒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商业化取向,也催生了我国的新闻的娱乐化潮流。针对当前我国新闻的娱乐化的趋势,本文在界定了新闻的娱乐化内涵的基础上,归纳了新闻的娱乐化的特点,并结合媒体报道的焦点、热点话题,探讨了新闻的娱乐化的利弊,并试***对其提出一些规范化建议。
一、新闻的娱乐化的内涵及其表现
新闻的娱乐化现象虽然在我国90年代中期才渐入高潮,但就整个媒介发展历程而言,它并不是一种新现象,这股潮流早在西方大众报纸产生之时就已经出现并达到相当程度。
(一)新闻的娱乐化的内涵
新闻的娱乐化就是新闻媒体在报道严肃性的***治、法制、经济、科技和社会新闻时,摒弃严肃、与深刻,代之以煽情、搞笑或刺激的方式,将严肃新闻庸俗化、浅薄化甚至低劣化,使之具有猎奇性或感官刺激性,此种现象是为新闻的娱乐化。新闻的娱乐化的实质是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经济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其总体特征是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只关注眼前的际遇感受,满足离奇与感官刺激。
(一)重拾新闻的尊严
新闻的尊严来源于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随着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越来越高,受众对硬性参考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极一时的新闻娱乐潮必然让位于以真实、迅速、权威、客观、公正取胜的严肃新闻,以适应社会的真实需要。唯其如此,才能重拾新闻的尊严。
重拾新闻的尊严,新闻媒体必须认识到新闻的娱乐化现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定阶段的产物,而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介主流,并在实际操作中自觉地跳出新闻的娱乐化的束缚。而这一点,已从中外媒介发展历程和现实中得到明证。
从市场经济层面上来讲,市场经济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多元化,加之中国整个社会正处于迅速深刻的变革时期,受众需求呈现多元化,新闻传播也应该相应地增加信息的多元性。况且,伴随着空前的市场化竞争,对于信誉良好的值得尊重的产品的需要也变得更加重要。而新闻的娱乐化却为求得最低层次的共性而降低眼光和目标,并以此来满足媒体自身的经济利益,实际上是一股表面顺应市场而内在背离市场的媒介逆流。
近年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等以大众舆论监督、批评报道、平民维权见长的严肃媒体广受欢迎,不少最初以“软”起家的都市报也都开始转向追求和强化硬性内容光焕发的含量。传媒界越来越认同“内容为王”的理念,坚持“内容为王”的市场战略,保证新闻内容的质量和可信度。媒体越来越意识到,信誉、品牌是媒体立足市场的无形资产,是传媒业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报向往大报风,正是市场对媒介误区的“自然矫正”。新闻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从中,我们也看到了重拾新闻尊严的希望。
(二)端正媒体的社会角色定位
尽管新闻化现象的泛滥折射出了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下降,却在另一层面反映了媒体社会责任感之于新闻信息传播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面对新闻的娱乐化现象,新闻媒体应端正自身的社会文化角色定位。
首先,媒体应是新闻信息的“管家”和“滤网”。从新闻发展史上看,“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是人类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及时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利于自身的决策和行动,是人类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动因。”传播实用的新闻信息以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新闻媒体最主要的社会文化功能,也是新闻媒体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成熟,对实用的决策参考信息的需求日益凸显。而这部分大多属于严肃的***治、经济和社会内容,可见“一软到底”的新闻的娱乐化并不能使百姓获知更多的事实真相,倒被一大堆信息垃圾所埋葬。因此大众媒介应站在实用的立场上去追寻有决策参考价值新闻线索、有决策参考价值新闻信息,才能无愧于新闻信息守门人和把关人的角色。
其次,媒体应是社会的良心。有人形容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闻界是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晴雨表。从事新闻舆监督的记者应当有时代的斗士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自由的精神以及勇担责任的精神,以一种对人民的良知与热爱,以一种对自己生存空间负责任的态度,不懈坚持新闻在文明社会里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去为一种社会信念和理想而呐喊,而不是只对反映收视阅读率的商业数字或商业***表感兴趣;应该将眼光向下看、向低层看,让弱势者有声,使无助者得力,让仿徨者前行,而不应只顾一味娱乐所谓的大众,将眼球放在一些庸俗低级、光怪陆离的事件追踪上;应该惩恶扬善,揭黑扶弱,承载信息,传播文明,达民情,怡民心,启民智,树民风,而不是用琐碎的、庸俗的、浅薄的信息垃圾去混淆视听,麻醉民众,使之丧失战斗的品性和怀疑的精神。唯其如此,新闻媒体才能无愧于“社会的良心”,新闻记者“才能无愧于艰难的人民与前进着的历史。”
媒体还应是社会的守望者。为此,媒体的新闻报道应立足于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心,保持浓厚的时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以具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启迪性与前瞻性的新闻和具有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人物或事件的典型,给公众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从而进发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奋发向上的最大潜能。而新闻的娱乐化的媒体让全社会沉溺于一种无名的娱乐之风中,我醉、你醉,人人皆醉,忘记一切忧愁与悲苦,使个人和群体只关注眼前的得失际遇,不仅是对现实的误导,更遑论对社会环境的监测了。
这三种角色定位,只有当媒体勇于担当之时,新闻娱乐风方有刹住之日,一个理性而非浮躁的社会的塑造也才有可待之期。
(三)增强媒体的责任意识
新闻媒体是舆论的引导者。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也是媒体的责任与义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生命。新闻舆论能否健康、自由发展,直接维系着这个社会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功能。因此,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与责任,向来备受关注舆论导向又主要体现在***治导向、经济导向和价值导向上,新闻媒体只有在这三个方面同时加强舆论导向,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尤其在当今的中国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各种机制和体制都在转变;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规范等都处于变革或重塑阶段;人员的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都正变得频繁;人们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充满了危机感。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媒体更要增强***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引导舆论,努力凝聚人心,保持正确思想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新闻的娱乐化现象所造成的舆论贻害使得媒体舆论导向的社会责任显得比以往更加地重要而迫切,更加地任重而道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这是我们的新闻媒介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高。媒体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牟婕.谈新闻娱乐化[J].山东视听,2005,(01)
[2]章旭清.浅论新闻娱乐化倾向[J].新闻爱好者,2004,(02)
[3]黄和节,陈荣美.新闻娱乐化:形式与功能的错位——对当前新闻的娱乐化倾向的新探索[J].当代传播,2002,(05)
[4]肖云.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5)
[5]刘红霞.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成因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6]王彦.新闻娱乐化的源与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
[7]宋楠.新闻娱乐化的价值分析[J].记者摇篮,2007,(03)
[8]杨金鹏.新闻娱乐化与传媒责任[J].青年记者,2004,(09)
[9]唐晓煜,王强,朱文峰.新闻娱乐化趋势之反思[J].新闻前哨,2004,(07)
[10]陈新.也说新闻娱乐化[J].新闻知识,2007,(01)
[11]李希光.畸变的媒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胡黎明.“焦点现象”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13]胡任.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M].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娱乐新闻篇8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新闻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和或缺的一部分。新闻,传播着***治思想、社会生活和金融经济等信息,使广大人民群众解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各类事件,加强了人们对所报道的***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水平提高也有很大帮助。网络传播具有信息化、全球化、实时性、互动性等优势,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电台、报纸、电视台之后的又一种重要媒体[1]。这四种媒体代表着我国的主流媒体,是我国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大,新闻娱乐化成为媒体的主流发展方向。
1 新闻娱乐化给新闻和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
新闻日益趋向娱乐化给新闻和社会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在市场压力不断加剧的环境下,媒体竞争也日益激烈,使得媒体不断变换形式,应对竞争提高收视率和关注度。这样的竞争也使得新闻不断地发展,打破传统模式,以新颖的形式来满足观众的需求。多样化的新闻形式,能全面的宣传和讲解各类信息知识,生活事件、法制新闻、体育信息等无一不起到这些作用[2]。通过这些新闻信息,我们能够加强自身知识的广度和宽度,同时还可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对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人们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生理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压力,为能够减轻情绪负担缓解心理压力,人们必然会选择娱乐性新闻。因此,一味的否定新闻娱乐化也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应从中看的,它对社会,国家和个人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推动。
2 如何正确引导新闻娱乐化方向
2.1 新闻仍要有一定的严肃性和***治性
任何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新闻走向娱乐化也不例外。在媒体的激烈竞争中,一味的追求高收视率和高关注度,就将严肃性新闻删去或减少也是不可取的。新闻媒体作为***、***府和人民群众传播信息的工具,可以通达社情民意、传递人文关怀、凝聚百姓意愿[3]。在密切***群关系、倾听群众呼声、体察国情民意、反映现实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等方面,新闻的社会作用尤为重要。因此,新闻仍要有一定的严肃性和***治性。
2.2 新闻仍要有一定的公信力和真实性
公信力是传媒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群众中的信誉度。代表着媒体的重要形象。新闻的内容是影响媒体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新闻不能够实事求是的报道或者报道一些低俗的事件,群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会大大降低,致使群众对媒体丧失信心,无法真正相信新闻的真实性。
2.3 新闻要减少和避免娱乐低级庸俗化
新闻娱乐化现象中,出现的一些低俗的,不利于良好发展的报导应当减少或删除。通过增加一些良性报导,帮助观众减轻压力,提高各方面水平才是新闻娱乐化立足的根本[4]。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实用的***治决策需求对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要,其中大部分还是属于***治、经济和社会等严肃性内容。可见新闻娱乐化也不是新闻发展的唯一重点,要从多元化的角度发展新闻。
2.4 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具备专业过硬素质
将新闻日益趋向娱乐化向着正确的、健康、向上和良好的道路上引导,应从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及群众的自身素质着手。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进入这一行业的人员比较广泛,人员的素质也是高低不等,群众对新闻工作者所报道的一些新闻会进行评论,因此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否过硬也有很大的要求。新闻媒体有着对新闻内容的监督和检验的职责,传播实用的新闻信息,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也是新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此外,新闻工作者也有正确引导舆论的职责。
2.5 注重新的网络新闻发展
网络新闻具有的互动性,信息的多元性,所以从新闻信息的实时性优于传统媒体,因此对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新闻能否以公正和理性的引导舆论的走向也是很重要的。
2.6 新闻关注人群的广泛性
新闻娱乐化地同时,还应注重观众人群。关注新闻的人群非常广泛,这对于未成年人和高校学生的一些特殊人群是否会带来不利影响。增强科技知识和避免特殊人群的不良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引导能提高个人及家庭思想素质水平,反之不但会影响个人及家庭,还会给社会带来不和谐因素。因此,注重新闻关注人群的广泛性是新闻媒体在选择新闻内容的又一课题。
新闻娱乐化是必然的,我们就应该积极面对,正确的引导,这样才有利于新闻在我国的发展。新闻发展的过程是漫长的,其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方方面面的,我们要解决的不只有这几点。与人的成长相同,新闻的发展也是逐步的完善自身,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发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宏伟.自律他律“双管”提升娱乐新闻品位.传媒观察,2005(1):57.
[2] 威鸣,刘朝霞. 新闻娱乐化的背后. 转载新华网,2006-4-6.
娱乐新闻篇9
人类的传播活动本身就具有娱乐消遣功能,只不过在理论上认识上有一个过程。传播学的先驱拉斯菲尔在分析传播的功能时,也只谈到了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三大功能。美国学者查尔斯・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对此进行补充,提出:传播还具有娱乐的功能,即通过传播使人获得一种满足和,从此,传播的四大功能成为经典。
从新闻价值的角度来说,体育活动具有天然的新鲜性、趣味性、刺激性。由于竞技运动的激烈性、悬念性、情感性,决定了受众群体对竞技运动新闻报道的偏好,同时也决定了体育新闻必然要突出竞技报道,以满足目标受众群体的需求。
但是,现在体育新闻已经很少有震撼人心的内容,失去了本质,更多的给予人们表面化的欢乐。体育明星同影视明星一样,是各大媒体争相追逐的目标,他们的私生活成为了受众关注的热点。国内的体育报道也呈现出和目前美国媒体类似的娱乐化倾向,甚至连中央电视台也开始报道前奥运冠***伏明霞与香港特别行***区财***长官梁锦松的恋情。看来,如何将娱乐化引向健康的方向也是体育报道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不能将体育新闻的娱乐化,演变成“媚俗化”。
体育新闻娱乐化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被众多媒体所推行,迅速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与兴趣,不得不承认在现阶段有其合理的特性。体育新闻的读者本身是比较挑剔的一个群体.他们除了对新闻事实的追求外,更看重阅读的.而传统只描述事实,重理性分析,轻感性表达的模式根本无法满足读者的这种需求。另外,由于体育新闻领域专业内容有限,如果不拓展报道方式手法,不倡导新的审美趣味和阅读趣味,体育新闻报道难免千人一面。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盲目推崇而造成的直接印象就是,娱乐化逐渐演变为媚俗化、***化,而这种趋势又必然会给受众在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方面带来恶劣负面影响。人们在关注体育比赛时,注意力将从比赛内容是否精彩、技术含量是否够高、技术技巧是否更新上,转向体育明星们今天的新发型、近期的绯闻有没有令他们在比赛时不愉快等方面上。
在近10余年来的媒介产业化、大众化浪潮中,通俗类媒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成为媒介市场的生力***。不少人据此即认为娱乐化是媒介市场化的必由之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当然选择,中外皆然,其中也包括新闻产品。
从中外新闻媒介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现象和必经的发展阶段,但它不可能长久地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介主流。
娱乐新闻篇10
【关键词】电视新闻;限娱令;泛娱乐化;广电总局
电视新闻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有关***治、经济等严肃新闻的比例,同时,电视新闻的娱乐化还竭力地从严肃的***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传媒界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现象。面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业内人士褒贬不一。但是事实上,新闻娱乐化势在必行,但要把握一个度。
2011年10月25日,广电总局在其***网站上公布了“限娱令”的公告,宣布从2012年1月1日起,包括央视综合频道在内的34家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控制娱乐节目,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倾向。此公告一出,各家卫视相继出新招,在增加新闻节目的同时,更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嗅到了“娱乐元素“,这样是否会引起电视新闻泛娱乐化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解读“限娱令”下电视新闻泛娱乐化现象
国家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重申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是以新闻宣传为主的综合频道,要扩大新闻、经济、文化、科教、少儿、纪录片等多种类型节目播出比例。它是为了防止娱乐节目泛滥,避免电视真的陷入到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所谈到的那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限娱令”推出之后,各大卫视都在找寻生存之道。而一直以娱乐制胜的湖南卫视根据***策的改变,主推了法制和新闻类节目,准备在2012年推出三档新闻类栏目《新闻当事人》、《新闻公开课》,《7点播报》,这三档节目各具特色,不同于以往的新闻节目过于严肃,为了吸引年轻人关注,将新闻节目注入了“类娱乐因素”。有专家担心,“限娱令”的推出是不是会把电视新闻节目也推向泛娱乐化的浪潮?而以后的发展问题就值得深思了。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现象的出现是在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迎合了受众的需求的情况下才大规模发展起来的。在新闻中适当加入人情味,故事化,趣味性要素,不仅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可看性,改变了传统的新闻表达方式,还可以在时空上扩大新闻的传播效果,从而提高新闻的价值,亦会让电视台提高了收视率。
但所谓的“限娱令”并不是限制娱乐,也不是限制娱乐节目,所以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增加娱乐元素以吸引受众的目光,是现在各大电视台的首要任务。在“限娱令”之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会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限娱令下”电视新闻泛娱乐化的趋向探析
1.主持人化
为了追求高收视率和节目效果,出现了一些个性十足的主持人,他们有的装扮扎眼,有的举止夸张,有的词锋犀利,有的风趣机智,当然也有油嘴滑舌,不着边际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尤其是民生节目,主持人已经成为节目的标志和个性。
2.个人化
在一些重大事件中,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往往会将新闻聚焦在某一个身上,用对个人体验的微观观照来代替对社会历史背景的宏观考察。如在汶川地震中媒体集体塑造了一批感动大众的媒体明星,比如小林浩,“吊瓶男孩”﹑“可乐男孩”等。
3.戏剧化
新闻策划和包装观念的引入导致新闻报道的真实与戏剧性虚构之间严格界限的消解。电视新闻出现了混同于肥皂剧或情节剧的趋向,甚至将重大社会***治事件中纷繁复杂的矛盾简化为简单的善恶对立,其实在很多事情中并没有所谓的绝对。***治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不是戏剧,不是小说,这样的新闻节目只会削弱节目的新闻真实性。
4.快餐化
如今观众的收视习惯和制作成本的压力,使得电视媒体越来越倾向于简明新闻,这类新闻被业界人士称为“快餐“或”胶囊“式的电视新闻。为了使新闻出彩,让画面说话,而忽略了事件的背景和事件背后的深度分析。更为极端的表现是为新闻报道设立主题词,为受众预设新闻框架。
5.片段化
现在新闻节目为了追求时效性,追求现场感,在并不是很了解整个事件的情况下,将简短新闻先发表,这不是对受众的知情权的重视,这样没头没尾,支离破碎的新闻画面并没有帮助受众全面了解和把握新闻的事实,在有些新闻事件中,这样的情况甚至会引起受众不了解全部详情,陷入恐慌。
6.庸俗化
为了追求高的收视率,在新闻节目量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吸引受众的眼球成为电视考虑的问题,于是庸俗化现象应运而生。庸俗化不仅仅是针对新闻事件本身,更是针对主持人,尤其是非上星电视台。
三、电视新闻泛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在“限娱令”增加大量新闻节目的播出量,在大批量的新闻节目中,为了争取观众,夺得高的收视率,赢得广告收入,各个电视台将会在电视新闻节目上做足功夫,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过度报道软新闻,把名人轶事,带有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以及花边新闻等作为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治新闻,经济变动中挖掘娱乐价值,过分强调故事性,情节化。这必会陷入专家所说的;新闻节目可能会泛娱乐化。而它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将会是:
1. 泛娱乐化对电视新闻业的影响
⑴新闻价值的迷失
随着泛娱乐化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电视新闻越来越娱乐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电视新闻节目缩减严肃的***治,经济类新闻,将受众的视线转移到明星和***府人员的私事上,过度放大明星奢靡的生活,舞台上的光鲜亮丽,成为了大众模仿的对象,尤其是青少年。同时人们了解世界的视线受到了阻碍,局限于娱乐化的社会之下。一些新闻猎艳逐奇,追求感官轰炸,暴力刺激,热衷对社会畸形现象的渲染,这种唯收视为王,唯受众为单一动机的传播目标,将新闻的大众化沦落为了庸俗化,严重损害了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
⑵新闻真实性受质疑
媒体从业人员重“编”不重“采”,电视画面花哨,但内容却没有实质内容。甚至有些记者为了猎奇,满足受众的窥探心理,背离了记者所应站立的立场,放弃了客观,公正的报道,专注于明星感情和丑闻的报道,忽视了新闻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传播规律及舆论监督等专业主义原则。假新闻有蔓延之势。这对我国尚不成熟的新闻专业主义和媒介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⑶人文关怀的缺失
由于过度追求新闻娱乐化,记者流于表象,专注于挖掘人们尤其是名人的情感,新闻普遍缺乏了对大众真正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缺失是现时条件下各大媒体的统一弊病。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而大量猎奇,对真正需要关注的新闻时间缺乏耐心,甚至对受害者不够尊重都充斥在整个电视荧屏。比如联防队员当着丈夫的面妻子,在画面中,我们看到记者直接把话筒递到伤痛欲绝的受害者面前,严重缺失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素养。
2.电视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毒害
不否认新闻迎合了受众的需求,使得受众的视听得以满足。但是正如“格雷沙姆”法则: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正规的严肃新闻遭遇煽情,畸趣性,丑陋性的劣质新闻排挤甚至驱逐。电视新闻过度娱乐化,观众将自己的事业从严肃的***治,经济,文化报道中转向花边新闻,转向有关家长里短,转向繁杂的小事,长久之下,这会降低观众的思考能力,审美取向等等,并且严重占据了观众收看以一些真正可以了解社会,受到教育的节目的时间。
最严重的是电视新闻娱乐化对于青少年的毒害,青少年的整个心理都没有建构完整,电视无论是新闻还是其他节目的过度娱乐化会使得青少年把追星作为自己的生活,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电视的主要宣传,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比如,疯狂追星女杨丽娟自1994年迷上刘德华后,父母为达成女儿心愿倾家荡产。父亲去年为让女儿筹募旅费,甚至想到了卖肾;如今,杨丽娟已如愿当面见到刘德华,可仍不满足于只与偶像留影纪念。3月26日,其父在香港跳海自杀,留下的遗愿竟是希望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
3.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大量的社会新闻,对社会阴暗面和畸形现象的报道,让受众对当前的社会以及价值观等产生错误的认识,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
影响了国家声音的有效传达。电视新闻泛娱乐化促使传统***治、经济新闻被娱乐化的软新闻、地方奇闻轶事埋没,另外,娱乐化的媒体的权威性会降低,最终导致重要的精神无法传达,是国家的呼声和权威变弱。
媒体在娱乐化过程中过度追求娱乐化,减弱了应有的教化受众、提高社会风尚、服务百姓的职能,甚至会成为侵蚀社会的毒药。一旦电视媒体在娱乐化,特别是新闻娱乐化的道路上迷失新闻本位,违背公众和社会利益,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著名电视人闾丘露薇说过:“媒体的严肃新闻娱乐化是因为有自己的苦衷,而一个社会看重和追求表象的完美,却让人觉得有点点可悲,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品尝自己酿成的苦果。”
四、“限娱令”之后电视新闻的发展举措
为了防止泛娱乐化,首先,需要国家做出相应的对策,在中国的媒体自律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今天,***府的***策是限制电视新闻过度娱乐化的法宝。***府应该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防止和抑制电视新闻异化现象的发生。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使新闻媒介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当然,最重要是媒介组织内部的行业自律。媒介从业人员应该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新闻专业主义,本着把观众最需要的信息传达给观众,本着客观,公正的行业精神来采集播报新闻。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人民疾苦,充满人文关怀。做出真正高质量的能够满足观众了解社会,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的新闻节目。
当然,大量新闻节目的出现除了会形成泛娱乐化的局面之外,还会造成同质化。《南京零距离》造就了民生新闻,各大电视台都竞相模仿。出现了节目定位、题材、报道角度、主持风格相同等问题。同质化新闻对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一种损害,同一传媒集团下的同质化竞争无异于内耗。为提高收视率,易导致电视新闻的低俗化现象越来越泛滥。电视新闻要避免同质化必须创新,要明确定位,进行差异化经营,加强品牌维护,为观众量身定做新闻节目。
五、结语
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是媒体发展必然的阶段,“限娱令”看似是在限制娱乐化,但事实上,“限娱令”的颁布促进了电视新闻的泛娱乐化倾向。电视新闻娱乐化在中国有其生长的肥沃的土壤,它是适合我国当前的***治经济环境,适合观众的收视习惯的,但是我们要防止电视新闻节目过度娱乐化。在’限娱令“之下,电视新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该“硬”的时候就要“硬”,以报道真实客观公正迅速的新闻为主要内容,但适时的“软”度也可以让观众绷紧的神经得以放松。切实遵循真实性、客观性等新闻传播规律,远离浮躁和低级趣味,这是新闻要把握的娱乐尺度,也是新闻娱乐化的底线,更是电视新闻娱乐化发展的王道。
【参考文献】
[1]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