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10篇

桃花源记篇1

阳春三月,正值桃花盛开的时节,再次踏进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时,扑面而来的现代文明之笔将古老的桃花源***画涂抹得浓墨重彩。今日的桃花源人远不是陶老夫子笔下所描写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避秦者之后裔,而是一群争做改革弄潮儿的时代新人。他们将古老的桃花源描绘得繁华似锦,更加妖娆。

一踏进桃花源景区,我们便迫不及待奔向水府阁。

水府阁又名黄闻阁,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为三层砖木结构。该阁高踞黄闻山顶,悬崖如削,壁立千仞,曾被誉为潇湘第一阁。

当我们气喘吁吁地登上水府阁,极目远眺,但见被淡淡雾霭笼罩的江水中。一叶叶回家的小舟不急不慢地朝夕阳深处划去。

突然,在水府阁不远处的白磷洲旁的小河与沅江的交汇处,闪烁着数十个铜盘大的夕阳。白磷洲似一尾欢腾雀跃的鲤鱼,一头扎进沅江。江面在夕阳和云霞的映补下,由通红而金黄,由金黄而淡红,进而使蔚蓝的江水溶进玫瑰般的色彩。渔村的炊烟和渐渐变得灰蒙的天空,使江面随之映出淡灰色、深灰色,再后是浓重的云块吞噬了落日。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水阁府,渔舟唱晚的宁静和夕阳西下的辉煌深深地刻入了我的脑海……

我们踏着片片落叶,快步走进桃川宫。该宫为桃花源最早的建筑物之一。据《嘉庆常德府志》记载:“桃川宫,晋人建”。桃川宫至唐代已初具规模,宋、明两代,规模已极为宏伟。历代诗人词家纷纷泼墨于宫墙之上,万千香客信徒日复一日地膜拜于宫中,一时香火之盛,独步天下。元末明初,该宫数次毁于兵燹。但1993年修复竣工的桃川宫,规模远胜于前,道观宽敞,古木垂荫,水咽笙簧,香火更旺……触摸写满创伤的宫墙,我们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声声呐喊。

暮色苍茫时分,我们来到天宁碑院,但见碑坊、碑屏、碑石、碑亭、碑廊、碑室等组成的仿古院落式建筑群,古朴宁静,灵光闪动。这是古人智慧的陈列,更是桃花源文化精华之展览。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浸润着五湖山水,四海骚人墨客的灵气和心智。

“紫云白鹤去不返,惟有桃花溪水流”。是啊,一切虚荣纷争,一切利禄浮名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飞云散,唯有桃花溪畔那潺潺不息的流水在唱着一支千年不变的歌谣……

如果说,桃花源景区的古建筑肃穆雄奇,像一座座里程碑似的,层次分明地屹立在历史深处的话,那么,桃花源景区的景点则如满天星斗,似不经意,却又有规划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一楼一亭、一瓦一砖、一草一木饱含着历史的沉淀,更紧地与陶渊明的田园之梦联在一起。

缓缓走过细水长流的桃花溪,想当年,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瘦文人多次徘徊在这桃花溪畔,望着片片桃花跌落溪水,随水飘流,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他挥毫泼墨,要抒发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这种声音难道真的是陶渊明心态的真实反映?

走过秦人古洞,站在半山腰,朝东望去,便是豁然台。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所描写“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指的就是这里。豁然台前面便是大名鼎鼎的秦人村。只见这里竹林掩映茅舍座座,炊烟袅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好一幅人间仙境***!

继续攀登,一鼓作气来到高举阁。登阁四顾,目极千里,徒生高举凌云。飘然欲仙之感。稍事休息后,我们便开始下山。过摩顶松,穿桃花观,赏集贤祠,均各有所得。沿途万树吐翠,鸟语花香,彩蝶翩舞,尽收眼底。

桃花源记篇2

《桃花源记》介绍: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于永初二年作,文章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世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

(来源:文章屋网 )

桃花源记篇3

府前守兵甲:来者何人?所为何事?

答之:吾乃武陵平民,有要事告之太守大人,望且通报而谢之。

府前守兵乙:太守大人近日忙于公务,时间紧也。尔等不可多加拖延。吾已通报,汝自前行。

渔人:余谢之。

渔人到府中,见太守,于禀之:大人,余近日发现一世外桃源,乃前朝遗民之处所,吾不敢自断,特来见大人,望且定夺。

太守:武陵郡竟有此事,汝可领吾手下一探究竟?

渔人:谨遵大人吩咐。

太守“:如此甚好。

约一炷香之时,渔人与数十官兵一同出发,只见路上寂静非常,凄凉无比,两旁树木直冲云霄,遮天蔽日,实为罕见,官兵见之,无不心生寒意,忽,一官兵摔于路边之石上,足断,不得已,兵头差两兵抬之回营,余下之人继走。

众人来到桃源进口,渔人找到所标之记号,不甚欢喜,遂领众人随记号而走,走之久也,却不曾见一人,反似两旁树林阴翳,看似平常,却暗藏杀机,一官兵触碰周边竹子,却牵一发而动全身,整片竹林摇来摇去,似是竹林机关也。官兵四处逃跑,个个面带恐惧之色。

待停下来时,渔人四处张望,所剩官兵为数不多也,不禁仰天长啸,以诉心中之伤,渔人与其余下官兵继前行,忽见前面地势开阔,鸟语花香,一副美好景象,以是到了桃源,一官兵不甚欢喜,却忽掉下万丈深渊,崖底绝声,待到仔细一看,石碑上狂草之字:断肠崖。渔人不甚恐慌,迅走之。

再前行,只见前方无路可寻,只见一木桥,长达百米,似无尽头,渔人、官兵路无可选,于上桥前行,桥到尽头,众人下之,木桥突自断而毁,前出无路,后桥自断,只见忽然间风云变色,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骤然而至,岂入万山丛岭无人之处,余人皆不知如何是好也,只得仰天独自无语耶。

桃花源记篇4

《桃花源记》是田园生活的代表作,世人眼里代表的是宁静淡泊的伟大情操,而在我眼里却仅代表最寻常不过的生活氛围。幼时读它,犹如白水一杯,感觉也无非就是善作者笔下的农村生活。今日读它,却已大相径庭,面目全非。找不出什么能够确切形容的词句,只记得有首歌名叫作:往事只能回味!自认也非黛玉般的多愁善感,是不是七零后的我也已濒临退化?现代流行语:适应不了时展,就注定被淘汰!本人就那么“犯贱”,还省了他的淘汰!从来没觉得条条宽敞的马路就比泥石混杂的小路来得舒坦。尖叫呼啸的汽车远比行人来得多,所以交通事故又有了上升率,尾气的肆虐排放,让环境质量又有了新的指数。常为屋旁的河流自豪,享有盛誉的太湖是它的源头,俗人无雅语,称之为“活水”,文人墨客笔下的清澈见底也就有了最好的诠释。有时候也疑惑,洗米、洗菜、洗衣服甚至涮马桶都在这里完成,却丝毫影响不了它的清澈度。而如今处处环保高调下却再不见往日洁净,也因此所谓的科学研究部门才有了新的课题!很多人都羡慕高楼大厦,关上那道门时就是与世俗的隔绝,想当然的远离是非,远离纷争。却不知也隔断了人类的情感联系!农村的房子结构不同于现在的混凝土,它是由黄石泥土组成,条件好的往上垒一层,就是二层楼了。耕作归来,闲暇之时,村落随处可见三五成群者唠嗑家常,虽免不了邻里是非,却也是其乐融融。尤其年老者更是。现代社会主张“老有所养”,不能否认是一种进步,只是好像更多的强调了物质经济。为事业所累,为生活奔波,大前提下养老院是年老者最好归依。普通的称作敬老院,档次高些的则称作老年公寓,颐养院。无非也就是以经济条件做了划分线。现代人很多专注于研究男女间情感,却不知道有没有人研究过老年人的心理?温饱之余他们还需要些什么?是不是环境条件就足以让他们颐养天年?而农村的这种环境结构解决了这个难题。搬个小凳随意找一角落,尽管多是海阔天空,神马浮云,哪怕只是聆听,没有发言,总也是一大精神寄托。我就听老人说过,能看着小辈忙碌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社会发展的趋势,让很多田地被高楼替代,仅有的一些也被专业承包,所以随之而来的就是类似带膨胀剂的西瓜、涂了荧光剂的菌菇……估计再往后看到的都将是人工造就的一切!周立波曾戏言当代拆迁:拆哪?拆那!简单的四个字描绘的是人性的专制与强悍!所以陶渊明带着壮志走了!所以桃花源记被遗忘了!

初三:1414470424

桃花源记篇5

1、《桃花源记》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全文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展出出一个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世外桃源,从而抒发诗人渴望远离世俗现实的的心情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2、《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来源:文章屋网 )

桃花源记篇6

桃花源记的中心思想:桃花源记是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心中的社会理想,即远离战乱,社会平等,人民安居乐业, 写作目的是暗暗的讽刺当时社会上一些腐败的官员不管国家、只顾自己的荣华富贵。

(来源:文章屋网 .wzu)

桃花源记篇7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经担任江州祭酒、建威参***、镇***参***、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著有《陶渊明集》。

(来源:文章屋网 .wzu)

桃花源记篇8

关键词:文化符号;艺术作品;《桃花源记》;语际翻译;符际翻译;影像;绘画;艺术传播

中***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北宋高僧赞宁对翻译的阐释,耐人寻味。所谓“翻”,“翻也者, 如翻锦绮, 背面俱花, 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①所谓“译”,“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所无也。譬诸积橘焉,由易土而殖,橘化为枳。枳橘之呼虽殊, 而辛芳干叶无异。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 即东夏之杨柳, 名虽不同, 树体是一。”② 有学者据此认为,译,象也(仿象,象似);译,易也(交换或交流、改变、变化);译,化(转变)也。③可见,翻译在于借助“易”的手段,实现“通”的目的;“翻”与“译”,都是通过符号作为中介的。

雅各布森将符号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与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④。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改变说法”。语际翻译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来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这就是通常严格意义上的翻译。符际翻译则是通过非语言符号解释语言符号。据此,将古汉语“易”成现代汉语,属于语内翻译;将汉语“易”成英语,属于语际翻译;将语言“易”成符号,属于符际翻译。本文以《桃花源记》为例,侧重探讨语际与符际两种翻译类别,以观察“易”的艺术效果。前者指汉译英的文字层面,后者则指影像与绘画方面。

一林语堂、方重、罗经国、孙大雨、汪榕培、A. R. Davis、J. R. Hightower、Rick Davis 和 David Steelman等翻译家都英文翻译过《桃花源记》。这证明了《桃花源记》的文学魅力,证明了翻译家让经典走出去的价值取向。重译的价值表明,对文本理解的逻辑正确以及表达的得体全面,因翻译家个体而存在差异,不同翻译家的译作如同展开的层层锦绮,相得益彰,各放异彩。尽管翻译研究领域先后出现了语言转向与文化转向,由关注文本内的语言层面而扩大至文本内外所涉及的文化层面,由文本翻译的生产更多地兼顾到译本的接受及其产生的影响,但是无论是生产还是传播、接受等环节,文本是中介,文字是载体,这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对《桃花源记》的英译研究,仍必要从传统的文字翻译的视角切入,继而再扩大翻译的定义,研究由语际而延伸至更广泛的符际层面。《桃花源记》标题的英译值得玩味。包括林语堂在内的“本土”翻译家,深谙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对“桃花”意念重生,譬如,人面桃花、桃之夭夭、桃灼呈祥,等等。对桃花的这些积极意义的前理解,符合《桃花源记》的文本语境,因而翻译家们将“桃花”一律译为“peach blossom”,不会引起任何歧义。但是,对“源”的英译,则产生了很多分歧,有林语堂的“colony”,J. R. Hightower、方重、罗经国的“spring”,A. R. Davis的“source”,孙大雨的“visionary land”,Rick Davis和David Steelman的合作译文中,则将其译为“Shangri-la”。是否可以认为,spring和source视“源”为“源头”,colony视“源”为“田园”(a territory distant from the state having jurisdiction or control over it),visionary land与Shangri-la与“田园”意思更近,但都有了浪漫色彩。尤其是Shangri-la,不仅使译文靠近其读者,在读者心目中产生美好的意象,而且强化了《桃花源记》的乌托邦色彩,是文化翻译的典型例证。《桃花源记》的叙事始于“晋太元中”,神奇之处在于,桃花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寥寥数语中,朝代更替,别有洞天,将“时空”与“虚实”巧妙结合,将武陵人的遭遇——误入桃花源、享受桃花源、惜别桃花源、重觅桃花源,自始至终都置身于一种幻境之中。然而,若使译文读者享受到这种晃世的感觉,对“朝代”翻译的处理还是值得烦神的。客观情况是,除了林语堂外,其他中国译者似乎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到此处翻译存在的“陷阱”可能导致译文读者接受与反应的“障碍”,因此众多译者对朝代仅用音译处理。林语堂在相应位置不仅采用括号内加注的方法来处理,而且对时间“去陌生化”表述,如“汉”译为the Han Dynasty (two centuries before to two centuries after Christ)。至于美国汉学家James Robert Hightower仅用音译法,可能是早已“汉化”了吧。而A. R. Davis的处理则是一目了然,譬如,Han (206 BC-220AD)。Rick Davis 和 David Steelman用尾注处理年代翻译,可能会影响译文读者的阅读速度,从而影响读者对文本的全面理解与接受效果。毕竟,朝代的频频更替、次第出现,蕴含着陶渊明及其文本的写作意***。林语堂学贯中西,精于英文创作,对《桃花源记》的理解与表达环节自然游刃有余。也许正因如此,林译本在句式方面较之他人更富特色。简而言之,林译本的句子简短,表述灵活,将《桃花源记》作为圣经故事一般娓娓道来,情节完备而又不拘小节。譬如,全文第一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译为:“During the reign of Taiyuan of Chin, there was a fisherman of Wuling. 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 After having gone a certain distance,….”所谓情节完备,译文伊始就是典型的英文故事模式“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至于不拘小节,尤其体现在对“行”与“忘”的处理,前者应为“划船前行”,后者则为“没有介意”,但在译文中显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至于林语堂对驾驭中英文本的自信,还表现在他能自如地拆分中文句读,如该句的英文就与下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用逗号将两个句群衔接到一起。相比之下,汉学家的译文较为忠实,句式也因此复杂但不冗长。譬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林语堂仅译为“dogs and chickens were running about”,而A. R. Davis则译为“The field dykes intersected; cocks crowed and dogs barked to each other”。后者的信息没有流失,而且意境栩栩如生。基于上述对语际翻译的分析,可以主张,译者在对叙事情节翻译时,要尽可能使自己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理解与表达源语文本中蕴含的符合逻辑的意义。当然,这仅是一种理想境地,有对“度”的把握问题。譬如,武陵人受到殷勤款待,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被很多译者理解为“不必要”、“不值得”,即,There is no need…或There is not worth…。林语堂和A. R. Davis则将其设身处地地理解为“求您别”、“千万别”,全句分别译为:“The villagers begged him not to tell the people outside about their colony.” / “The people of this place said to him:‘You should not speak of this to those outside’” 。林语堂的翻译采用间接引语,刻画了桃花源人的善良谦恭以及唯恐小国寡民的宁静生活被外来人从此打破的顾虑。A. R. Davis则用直接引语对武陵人做出了警告,体现了仁义尽至的桃花源人“友情提醒,礼貌在先”的处世哲学,意味着“……否则,你永远不可能再入此地了。”这种不同的翻译方法是否多少也体现了两位译者文化身份的自觉呢,不得而知。

《桃花源记》为符际翻译成影像提供了素材。该文仅三百余字,但它是文化的一面多棱镜,其中“看”与“被看”是一道景观。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着渔人的传奇经历、桃花源人的善良安逸、陶渊明的精神诉求。在桃花源的和谐生态中,渔人与桃花源人遭遇到文化的“陌生化”。“渔人甚异之”、“见渔人,乃大惊”。时空隔阂自然使得渔人认为桃花源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而桃花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其实,文本中的渔人、桃花源人与21世纪的读者同样构成了“看”与“被看”的关系。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在反复制造编码和解码的时代,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影像的手段直观呈现、重构文本。《桃花源记》有两个动画版本,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符际翻译。台湾版的《桃花源记》片幅不足八分钟,国画风格,中文字幕根据陶渊明的原作逐句呈现,配以相应的英文字幕翻译,画面随情节徐徐变换。风景山清水秀,人物栩栩如生。“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每一行字幕所能蕴含的可能意象,都一律得以展现,在中英文字幕实现语际翻译的同时,文字与画面情景交融地进行着符际翻译,不但给中文观众带来了用多种符号艺术阐释文本所提供的视觉,而且使外国观众身临其境地享受到东方乌托邦所能提供的文化演绎空间。翻译是一门永远存在缺憾的艺术。语际翻译的缺憾在于,译者虽经百般解释依然无法说清好多文化专有项。符际翻译虽然可以通过画面提供多维视角的切换对语际翻译留有的缺憾尽力弥补,而且这种符际翻译给中文观众同样提供了补充固有理解欠缺的机会,但是,画面的定格化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文本可能潜在的更多想象空间。如果说不足八分钟的台湾版《桃花源记》是对陶渊明文本字里行间的“忠实”翻译,属于直译,那么大陆版《桃花源记》则属于典型的编译,明显具有“变”和“易”的特征。其中,英语世界的观众对《桃花源记》所刻画的生态、人物、世界之间又构成了一种“看”与“被看”的跨文化关系。

据报道,深圳环球数码出品的动画作品《桃花源记》片幅不足十七分钟,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皮影、剪纸、大写意等,实现了三维动画的无缝衔接。此片曾先后获得东京TBS亚洲数字作品大赛最优秀奖、中国国际动漫节美猴奖等。该片于2012年12月8日至2013年4月14日应邀参加了澳大利亚昆士兰艺术馆/昆士兰新现代艺术馆举行的第七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的主题展“山水情”,呈现了中国传统水墨动画的魅力⑤。该部作品在题材、画面元素及动画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等各方面都有突破。片中的潺潺水流和缤纷桃花,以及人物形体动作的流畅、面部表情的丰富、细节动感的逼真,使得整个画面将传统的艺术符号升华到崭新的视觉体验。落英缤纷、升平歌舞、洞天福地,带给国内外观众一种飘飘欲仙的新奇感受。这种符号带来的异域享受,还得益于该片的语言文字与故事情节。深圳版《桃花源记》充分体现了二度创作的特色,且明显具有使中国经典文学走出去的意识。英文片名The Legend of Shangri-La反映了扑面而来的浓郁的跨文化气息,古朴的中文台词配以现代的英文字幕,亦庄亦谐的动作、触及魂灵的独白、民族特色的音乐,引人入胜。尤其是叙事层面,将陶渊明作品中的顺叙处理成倒叙和插叙的方式,情节发展显得跌宕起伏,属于典型的“变”与“易”,或者是编译。不过,从片首的渔人遭太守鞭笞、刘子骥策马相救、渔人描绘桃花源奇遇、刘子骥欣然前往而未果,情节虽似曾相识,但主题不偏不离,属于典型的“形散而神不散”。现实的残酷、奇遇的美妙、未来的无望,使得渔人自己最终感慨“没有人再相信我的故事了”。由此,他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不是一个讲经历的人。这种悲哀,更加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增添了观众对渔人的同情、羡慕与不屑。同情他的现实遭遇,羡慕他的人生偶遇、不屑他的违背诺言。可以说,通过影像符际翻译《桃花源记》,文本的抽象与文字的意象,都得到了形象的呈现。当然,这种呈现并不局限于影像这种动态的流感画面。

将《桃花源记》的文字用绘画描述出来,用非语言符号解释语言符号,同样属于符际翻译,难度超过临摹,临摹是根据原作进行书法或绘画的模仿。临摹以原作为依据,关键在模仿(imitation),而用绘画实现符际翻译《桃花源记》的关键则在于对像似的创造(creation)。袁行霈认为:“历代以《桃花源记》为题材的作品很多,这些画中并没有陶渊明的形象,但是因为这篇作品表现了陶渊明的理想,而这理想反映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愿望,深受历代读者喜爱,所以也成为画家常用的题材。”⑥其实,除了陶渊明和该作品表现的理想外,作品的叙事技巧及文字意象所产生的意境,尤其适合绘画,适合符际翻译。譬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些都是一幅幅动静交融、人禽睦处、生态祥和的神往***像。“象也者,像也。”二者都是人类符号化把握世界的两种模式。不过,“象”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诉诸心灵的内视,是可感、可思的;而“像”则具有形象性和固定性,诉诸眼睛的直观。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物象总在“似与非之间”,从而要求“象外之言”、“象象组合”,以营造一种意境,达到境内之象与象外之境的理想状态,这也使得《桃花源记》达到了“诗中画,画中诗”的像境状态。将心灵之悦诉诸泼墨之间便构成了视觉之美,《桃花源记》的符际翻译家个个都是丹青高手,仅袁行霈的著作《陶渊明影像:文学史与绘画史之交叉研究》就收录、介绍了十九幅以《桃花源记》为题材的历代绘画名作。其中八幅收藏于台北,其他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扬州、重庆,以及美国、日本等。据袁先生考证,唐代韩愈所作七古《桃源***》,已经提到根据《桃花源记》绘***的情况,而且明代杨慎认为,“唐人画桃源***,极为工妙。”不过,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有的***绘桃花源故事较为完整,如南宋马和之的作品,最右端溪水中停泊一小船,从右至左依次展开五组人物,有渔人与桃源中人对话的情景,众人下棋的情景,也有众人聚饮的情景。中间点缀以树木、屋舍、溪水、耕牛、小犬等,全是农家景色。但左端云雾中露出楼台,楼顶巍峨,又是仙境。⑦还有明代文徵明所绘的《桃源别境***》,共分为四大段。第一段只画群山、溪水、桃花,乃是进入洞口之前的那一段路。在一巨石之下,倒挂着的桃树掩映之中一小船停泊其间。第二段从一座桥开始,渐次进入桃花源中。***中五人体态各异,其中最右边的白衣者似乎是那渔人,正张开臂膀似乎在询问着什么。向左是一手持拐杖的老者。第三段还是从一座桥开始,人物中有担柴的农夫、水田中耕作的农人,也有闲坐的老者。还有一只小犬在篱笆前面,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第四段还是从一座桥开始,上面是一道瀑布,将左右画面明显地划分开来。桥上站着一位正在观瀑的高士,身后跟着一个书童,腋下夹一张琴。右面还出现了一个女性,似乎是刚刚晒了衣物,颇有生活气息。画的最左端是几道瀑布,下面激起层层浪花,气势非凡。袁先生以为:“在今天所能见到的所有桃源***中,这一幅画对内容的取舍最具匠心。”⑧ 然而,类似的桃花源全景***似乎并不多。其他画家多是把握故事的某些特定场景或细节。文徵明次子文嘉立意很有特色,但仅***绘了渔人舍舟登岸欲入山洞的情景。明代宋旭的《桃花源***》先是画出一段山溪,两岸点缀以桃花,溪水尽头停一小舟,山间一小洞,再向左展开则是良田美池,阡陌交通,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怡然自乐。渔人手持船桨,正与桃源中人对话。这些绘画虽非全景***,但对于陶渊明的文本而言,形散而神不散,因为渔人、小舟、桃花等都是《桃源***》的独特标识性符号。美国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藏有明代仇英的《桃源***》卷,画面重岩叠嶂,点缀以桃花,右部溪水中隐约一船,中部和左部绘桃源景色,屋舍俨然,良田美池,往来种作。袁先生认为该作更为接近《桃花源记》原作的内容。⑨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桃花源***》的主体部分是渔人与桃源中人见面的情景,人物形象的勾勒,笔墨简练,十分传神。以《桃花源记》为题材的绘画,也有出自朝鲜画家之手的。李朝的安坚画过《梦游桃源***》,***中奇峰耸然,红色的桃花点染其间,俨然是神仙世界。从这幅***可见陶渊明以及中国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对朝鲜的影响何其深远。⑩袁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最能展现想象中的山水之美,成为山水画家喜爱的题材。而且,它有简单的情节,便于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传统的卷轴形式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于其时空的设计,画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既可以将不同时空的情节置于同一幅画中,让人物反复出现,也可以选取一个固定的时间与地点,着重表现某一特定时刻的情景,画家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B11不过,小溪、渔船、桃花等,作为《桃花源记》的标志性符号,始终揭示着该部经典作品的主题,有效地实现了符际翻译的效果。

四、结语

文字、影像、绘画,共构叙事,在多视角展现中国传统艺术魅力的同时,重构了《桃花源记》的经典性,使其跨出传统的叙事模式,跨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学的奇葩。在讨论世界文学是如何通过生产、翻译和流通而形成时,戴姆拉什曾提出一个专注世界、文本和读者的三重定义:1. 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简略折射。2. 世界文学是在翻译中有所获的作品。3. 世界文学并非一套固定的经典,而是一种阅读模式:是超然地去接触我们的时空之外的不同世界的一种模式。B12当然,对于陶渊明《桃花源记》而言,这还要归功于作品的“经典性”所具有的可译性。所谓可译性,“是某些作品的本质特征,但这并不是说对于正在被翻译的作品本身是本质的。它意味着内在于原作中的某种特定的含义在可译性中得以自我展示。显然,任何译作不管多么优秀,较之原作都不具有任何意义。然而,它确实由于原作本身的可译性而接近原作;事实上,这种关联更加紧密,因为它不再对原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将它叫做一种自然的关联,或更具体地说,一种至关重要的关联。正如生命的各种形式与生命现象本身紧密关联而对生命并没有什么意义一样,译作虽来源于原作,但它与其说来自原作的生命,倒不如说来自其来世生命。”B13可见,翻译不再局限于文字,影像、绘画也是翻译,这种认识为通过语际翻译与符际翻译将民族的《桃花源记》在异域寻求到它的来世,提供了资源保障,使得“世外桃源”与“香格里拉”成为人们生活和精神追求的一种模式。对这种认识的接受,可以使类似于《桃花源记》的其他民族作品,今世找到来世,经典更为经典。

① 赞宁《宋高僧传》(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2-53页。

② 同①。

③ 张佩瑶《钱钟书对翻译概念的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中国翻译》,2009年第5期,第30页。

④ Roman Jakobson,“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In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 of Chicago P, 1992:144-151.

⑤ 《深圳动画〈桃花园记〉亮相奥大利亚》,《深圳商报》,2012年12月13日,第C05版。

⑥ 袁行霈《陶渊明影像:文学史与绘画史之交叉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1,82,99,117页。

⑦ 同⑥。

⑧ 同⑥。

⑨ 同⑥。

⑩ 同⑥。

B11 同⑥。

B12 David Damrosch,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Princeton & Oxfro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281.

B13 Walter Benjamin,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in Rainer Schulte & John Biguenet (eds.),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72-73.

Semiotic Translation of Tao Hua Yuan Ji

HU Mu1,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Cultur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2.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桃花源记篇9

1、桃花源记意思。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2、白话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3、各段赏析。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桃花源记篇10

关键词:桃花源记;落英;训诂

中***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89-01

《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解释历来就存在着争议,重点就在“落英”一词上。其中“英”字的解释毫无异义,指的是“花”,但是“落”字就众说纷纭了。《汉语大字典》中“落”字的义项有27个,将有关的义项与之联系起来,能得出的也不止一种解释。我们所熟悉的中学教科书将“落英”解释为“坠落的花瓣”,这是我们通常认同的一种解释。然而,此外也有不少人将“落英”的“落”看作“开始”义,解释为“始开的花”,原因大致有二。其一认为“落”作“始”讲,是词义中的互为反训现象。其二是通过文中具体语境认为“坠落、飘落的花瓣”应该是暮春时节的景象,与文中“芳草鲜美”这样春意盎然的氛围搭配起来并不和谐,所以应释为“初开的花”。

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对比及思考,我仍认为该文中“落英”应解释为“坠落的花瓣”较为合理,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分析。

一、“落”之本义

《说文・H部》:“落,凡H曰零,木曰落。从H,洛声”,即草木凋衰之意。《汉语大字典》对“落”字给予的第一个义项便是“树叶脱落”,当然不乏其例。《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四:“木落秋叶黄,登高望戎虏。”又指落叶。《史记・汲郑列传》:“至于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晋张华《励志诗》:“凉风振落,熠d宵征。”宋代苏轼《北归次韵》:“秋风卷黄落,朝雨洗绿净。”此外,《汉语大字典》对“落”字还有一个相关义项是“稀少;衰谢;零落”。《管子・宙合》:“盛而不落者,未之有也。”《史记・汲郑列传》:“家贫,宾客益落。”北周庾信《秋日》:“苍茫望落景,羁旅对穷秋。”《水浒全传》第六十三回:“赶的李成***马四分五落。”由此可见,“落”字自古以来都是有“坠落”、“零落”、“脱落”等含义的。

至于不少人所提到的“落”字的“初始”义,见于《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m。落。权。舆。始也。”《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经考证,其成书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说文》是东汉时期成书,而《桃花源记》是东晋时人陶渊明所作,与先秦时隔已久,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随着变化,“落”字并不一定是“初始”之义,并且在陶渊明在其他作品中,也未见到作“初始”义的“落”字。

二、“落英”见之于他作

“落英”一词绝不仅仅出现在这一文之中,有很多文章都出现“落英”这一意象,表示“零落的花”。例如屈原《楚辞・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其中的“落”字我将其释为“零落”。“朝饮木兰之坠露”与“夕餐秋菊之落英”是一个对仗工整的句子,于是“落”与“坠”相对应,应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不仅如此,在《离骚》中除了出现有“落英”,还有“落蕊”,“揽木根以结兮,贯薜荔之落蕊”,同样出自屈原的作品,其构词方式相同,若“落英”之“落”释为“开始”义,那么“落蕊”之“落”亦应如此,但此处不成立,故此处“落英”仍应释为“零落的花”。在此之后,“落英”作“零落的花”更是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意象了。《全唐诗》有“海鸟衔初实,吴姬扫落英”,“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斜日渐移影,落英纷委尘”等等; 《宋书・白舞》有“百草凋索花落英”;《苏轼集》中更不乏这样的例子,如“落英不满掬,何以慰朝饥”,“独依古寺种秋菊,要伴骚人餐落英”,“空烦左手持新蟹,漫绕东篱嗅落英”等等,都表示的是“坠落的花瓣”或“零落的花”;《红楼梦》中有“落英布地,步移何藉金莲;细草成茵,手掇奚胜翠羽”,既然“布地”,就一定不是“初放的花”了;《隋唐演义》有“有如落英,复缀枝头”,后文一个“复”字表明这花一定是凋落了的无疑,定不能解释为“初开的花”。

三、基于文意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为《桃花源记》中的原句,基于原文来讲,实应是表现的一个美好的意境。若我们将注意力放在“缤纷”一词上面,可以查到大致也有两种解释,一种为“凌乱纷繁的样子”,另一义为“繁盛”。若此处将“落英”解释作“初开的花”,后面用“凌乱纷繁”来形容花,很明显与前文“芳草鲜美”的宁静意境有很大反差;但若用“繁盛”来形容“初开的花”又未免不太妥当。所以此处的“落英”如果释作“初开的花”,那么“缤纷”一词无论采何解释都与文意不太相符。再者,零落下来的桃花瓣并不是凋败的意象,反之,通常我们在桃花盛开的时节去赏花时,会发现地上也是落满了花瓣,时不时也能看见桃花从树上落下的场景,但是看上去实在是雅致、美好。若再与“芳草鲜美”结合起来,确是一番好景致。基于文意,我认为将此处的“落花”讲成是坠落的花瓣也丝毫不影响文意的表达,是行得通的。

综上,对于《桃花源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落英”一词,本人认为将其训为“坠落的花瓣”更符合字词源流的发展和文中意境的表达。

参考文献:

[1]郭茂倩.乐府诗集・桃花源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桃花源记10篇

学习

专科升本科的学校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专科升本科的学校10篇,内容包括最近两年专科升本科的学校,专科怎么升全日制本科。1.我校经济类专业学生数学水平分析自1999年以来高考连续十余年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在

学习

中国梦我的梦读后感10篇

阅读(25)

现在的我是多么的幸福,在这么优良的学校,有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培育我,有着强健的身体,我们更应首先树立起自己的梦想,然后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一步步的靠近梦想,并且实现梦想,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且为着它努力奋取吧!让一个个的梦

学习

招商部月度工作计划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招商部月度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招商部门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公司招商部月工作计划怎么写。为完成好**区***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年策划、包装高质量项目不少于30个,引进项目不少于20个,力争引进资金8亿元”的目标任务,在项目的

学习

冲刺期末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冲刺期末10篇,内容包括冲刺期末的美篇题目,冲刺期末高一稿件。同学们,时间老人把我们推到了期末考试的前沿,冲刺期末的号角已经吹响。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期末考试的战鼓已经擂响,我们别无选择。电视剧《亮剑

学习

国际法试题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国际法试题10篇,内容包括国际法期末试题及答案,国际法试题及答案。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学习

大学生社团活动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社团活动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社团活动举办心得,大学生社团特色活动手册。前不久,我们篮球俱乐部举办了一场面向全院学生的“3对3”争霸赛,由于我进入社团的时间不长,也并未参加过什么大型活动,所以在起初筹备活动的工作中

学习

爱情经典话语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经典话语10篇,内容包括爱情话语大全短句子,爱情话语大全100句。3、在这世界发展与进步中的爱情,谁又能说清楚是悲是喜。然而,我们心中都很清楚,不管是什么时期的人类发展,利弊总是相互形成、好坏对比而生的。只要我们人类自

学习

初中化学实验题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化学实验题10篇,内容包括初中化学实验题技巧和方法,初中化学常见实验题总结归纳大全。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实验教师配备不足,专业不强。目前我国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依旧欠缺,部分地方教师资源匮乏,这些

学习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10篇,内容包括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归纳,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资料推荐。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半球***片全貌***片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置和范围1、亚洲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学习

中秋节幽默短信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幽默短信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祝福搞笑短信推荐,中秋节有趣的幽默短信。2、祝“中秋节”快乐,奖金多多再翻一倍,事业发达再进一步,人气直升再火一点,身体安康再棒一点,人见人爱身边美女再多一群。3、桂花飘香明月照,中秋佳节

学习

经营医疗器械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经营医疗器械10篇,内容包括医疗器械经营好的做法,医疗器械经营及业务优势介绍。二、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未按照规定进行整改的;擅自变更经营场所或者库房地址,扩大经营范围或者擅自设立库房

学习

内控汇报材料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内控汇报材料,内容包括内控整改汇报材料ppt范例,内控管理汇报材料。二、不断健全内控外防机制,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做好日常安全保卫基础工作。首先是积极组织全行员工认真学习《中国工商银行员工行为守则》(以下简称

学习

咀嚼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咀嚼作文10篇,内容包括咀嚼生活的滋味1000字作文,咀嚼半命题作文。

学习

经典语句搞笑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语句搞笑10篇,内容包括十大搞笑句子,搞笑十大语句。3、不,请别送我鲜花儿!!花儿是植物的生殖器,我可不想捧着一堆生殖器和你漫无目的地散步在校园里。4、女孩按相貌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来自天上,一种来自民间,一种来自阴间。5、

学习

浅谈《桃花源记》的创作根源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桃花源记》的创作根源,内容包括桃花源记文学常识,桃花源记的创作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一时之思、一时之作,而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陶渊明出身寒微,历次出仕,因不能适应官场的污浊虚伪,最终辞官隐退,躬耕田园。考

学习

《桃花源记》赏读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桃花源记》赏读,内容包括桃花源记翻译全文,桃花源记原文跟读。摘要: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是《桃花源诗》的“序文”,然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推崇备至。《桃花源记》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它那仿佛真

学习

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陶渊明与《桃花源记》,内容包括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陶渊明桃花源记全文。古代文魁给湖南留下了两篇名文,一篇是《岳阳搂记》,另一篇是《桃花源记》。桃花源植根于武陵的桃源,岳阳楼定位于巴陵的洞庭,游客前来访古、探幽,在不知

学习

新“桃花源记”

阅读(66)

本文为您介绍新“桃花源记”,内容包括新桃花源记全文阅读,桃花源记全文。要说桃花、桃果,龙泉驿是蜀中的翘楚。

学习

动画电影《桃花源记》的艺术特征分析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动画电影《桃花源记》的艺术特征分析,内容包括动画短片桃花源记的元素,桃花源记艺术特色分析。[摘要]在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上,水墨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词汇。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凭借《小蝌蚪找妈妈》《牧童短笛》《山水情》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