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的作文篇1
“人生”一个充满着神秘的字眼,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字眼,一个辛酸而又幸福的字眼,在我们人生道路中,会遇到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困难与痛苦,有些人就知难而退,但是有些人也会奋不顾身的勇往直前,最终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人站在成功的舞台上,不管他们经历了多少辛酸,但在这一秒中,他们所付出的,都是值得的,而面对困难退缩的人,得到的终究上是命运对他们残酷的惩罚,也许他们会抱怨为什么老天爷对他们不公,其实他们都错了,老天爷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不去努力,不去创造,不去改变,自然而然你得到的也不是什么美好的结果;人生就像是踏上一趟列车,没有回头,我们都是在一如既往的奔赴死亡,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没有对与错,只有胜与败,在这趟列车上,就是所谓的过程,我们会遇到形形的人,也会经历很多,你可以对这些人无视,也可以对你的成功放弃,那就要问你的心愿不愿意,要知道这个世界很大,我们很小。但是只要你的心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大”一个渺小的字,却有着神奇的力量,那是要你的努力,才能取得“大”的信任,你就可以与“大”成为知音,你就可以享受“大”给你带来无比的快乐。人生就只有这么一次,之所以我们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痛苦,必须要尝尽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总是为了一些小事而大吵大闹,为什么不好好谈谈呢?非要弄的两败俱伤才甘心,那时你们知道吗?最为你们担心的是谁?是你们可怜的孩子。为你们这样的行为而感到羞愧的是谁?是你们辛辛苦苦抚养的孩子。因为你们无辜的孩子在众人面前永远都抬不起头了,我真的想不通,为什么你们的痛苦要承载在这些孩子的身上,你们为他们想过吗?你们比魔鬼还残忍,你们千辛万苦的去挣钱来给你得孩子上学,孩子长大后你们就开始拼命的吵架,孩子都已经长大了,不是两三岁的孩子了,他有分辨能力,此时此刻他也许会想;‘为什么我要来到这世界,要承受那么多的痛苦,为什么我不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有着安定的生活,整天跟都是快乐健康的成长,而我呢?唉!你们这些大人也都应该醒醒了,想想你们的孩子,在想想别人的孩子,自己应该怎么做,自己该做些什么事情。世界其实就是这么的无情无义,但只要我们有着胜利的心,有着前进的心,有着美好的心,有着……。我想我们一定会是一个成功的人士,世界就不会遗忘我们的了,有些有钱家的孩子一天只知道玩手机,玩电脑,崇拜明星,而没钱家的孩子呢?只能拼命的读书,也只有拼命的读书才是他唯一的出路,有钱的孩子不知道珍惜现在,现在你们有一座金山,但也有坐吃山空的时候,没钱的孩子我想长大以后肯定会是一个有用的人才,被掌声,鲜花包围着;这样的人生才叫真真正正的人生,俗话说得好;人穷志不穷。我们从小活的卑微,胆小,生怕做错了事情,会给自己带来了麻烦,即使这样我们也要为自己而活,即使我们在卑微成长,但我们也为自己笑过,对自己美好的人生充满着期待与盼望。加油,我相信转身、就是未来!
贵州黔东南凯里市第十二中附小六年级:杨梦莹
人生感悟的作文篇2
2.我讨厌现在的自己,一边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一边装作没事的样子,一到深夜就彻底崩溃,天亮后还要继续微笑面对一切。
3.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4.你可以看到别人的光芒,但也要信仰自己的力量。
5.人们总是喜欢高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的价值,而忽视自己本身所拥有的东西。
6.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7.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
8.个人与不一样的人在一起也会出现不一样的价值!一个人与不一样的平台也会体现不同的价值。
9.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所谓成功,并不是看你有多聪明,也不是要你出卖自己,而是看你能否笑着渡过难关。
10.当你全心全意为一个人付出时,这个人往往会背叛你。因为你已经全然付出,从而毫无新鲜感和利用价值。
11.人面对的最大困难始终是自己,有时候是一根羽毛落下来就不行了,有时候泰山压下来都没问题。
12.成功没有奇迹,只有轨迹;成功不靠条件,只靠信念!
13.不惊扰别人的宁静,就是慈悲;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就是善良。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
14.人生在世最大的勇气不是不怕死亡,而是坚强的活着,勇敢的面对生活带给的压力和考验!
15.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16.时间在走,我们在长大。时间可不会为了你而倒退,它们仍在努力向前进,似乎世界的悲欢离合都与他们无关。可是你错了,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有的,别人也会有,别人有的,你自然也会拥有。
17.风雨人生,错错对对,不要计较太多。人生没有彩排,写好的剧本可以更改,人生无法从头再来。错的对的无法涂鸦,不如坦然面对,对了,就一笑而过,绝不张扬;错了,就吸取教训,学着长大。行走于尘世,要无愧于内心,活得坦坦荡荡,活的从从容容。
18.既然选择远方,当不负青春,砥砺前行。
人生感悟的作文篇3
2、不同的人,为你做同一件事,你会感到天壤之别。
3、因为我们在意的,往往不是人做的事,而只是做事的人。
4、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人生感悟的作文篇4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化,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感悟试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感悟式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和文化固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文化;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必须经历感悟,主动学习,拥有***的见解和批判性思维,包括母语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
感悟式教学中的积累、运用、感悟都是基于对学生语文的学习、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感悟是我们的目标,只有感悟才能反映学生的人文提升。积累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生活的积累、经验的积累。重感悟就是的要求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揣摩比较、感悟思想。有了感悟才会有兴趣继续学习。
感悟式教学是以语用为原则,通过创设情境,达到增强语感为目的。结合上下文的语感和语境,去感悟。语用的原则体现在多运用上,第一是口头表达能力,其次是写作能力,专注于学生的个人经历,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在运用中积累感悟。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了评价方式的转变,语文应该是人文的语言,但也是艺术、精神的享受,不能简单的以分数来衡量。因此,抓住感悟式教学的内涵有助于指导感悟式教学的实施,因此,在感悟试教学实践之前,应仔细反复研究,把握感悟式教学的内涵,这样在采取实际行动时会心领神会,得心应手。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有它的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感悟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文本教学,也不同于其他的语文教学方法。把握好感悟式教学的特征,有利于在实践中良好地运用感悟式教学。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具有学科性特征。语文学科表现在以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工具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等是它的教学内容。客观现实可通过文学作品而反映出来,不仅具有语言学习的价值还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决定了它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文化内涵。语言学科的教学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自古以来,语文学科一直是修身养性的一门学问。以语文学科的人文素质教育为中心,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活着,从而使学生了解人类,了解人性,重视人权。感悟式教学不仅符合这些语文学科的特点,并充分发挥语文的功能。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具有思维性特征。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感悟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感悟出道理。感悟教学强调学生的语言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感悟式教学的成功与否是衡量学生能否感悟出道理为标准的。语言学习不应囫囵吞枣,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应该是充满想象力,有自己的思想。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具有针对性特征。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针对的是小学生,虽然有些感悟是相同的,但在感悟的内容,方法,速度等方面都具有小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强。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方法,应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进行。充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的学习、感知,在好奇中质疑。学生质疑或感悟出的道理可能很简单或者比较稚嫩,但是这毕竟是孩子的感悟,对他们的成长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宝贵的援助。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法的实施,就是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们感悟文章中丰富的感情并获得美的享受,如:
阅读中的感悟式教学。阅读中的感悟就是对文章的审美和情感的感悟。教师通过对文章的审美,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育目标,确定了我们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合在教学中。自古以来,这么多感人的文学巨著,被传送的经久不衰,因为作家的笔墨饱蘸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情动而辞发”的文章,都是带有强烈感情的产物。学生通过阅读语文教材,理解和掌握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深刻的情感熏陶。
人生感悟的作文篇5
语文学习中的感悟具有循序性的特点。感悟、感悟,先感后悟。“感”表现为心智的沉潜。“悟”表现为神思的飞扬。任何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都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儿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尽管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已有了萌芽,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主要还是以感为主,感应该占据他们思维活动较大的进程,为悟作量变的积累。这样,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应实施由感到悟的策略,应重视感性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在感性认识方面多多启发学生。感得充分了,悟也就获得了生成的基础,理性认识则是水到渠成之事。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感悟”是学习者用心灵去感受语文材料,去领悟语言内涵,使理解和认知得以展开,联想和想象得以跃进,使情感体验得以加深。人格得以升华。因而,“感悟”是一座神奇的桥梁。通过“感悟”学生在心灵深处与文本对话,浸润于作者用语言文字营造的美好氛围,“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达到与文本意义的认同。“感悟”,就是让小朋友体会被春雷“唤醒”的春笋“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那样的活泼劲儿;体会“小雨点”或者睡觉、或者散步、或者奔跑、或者跳跃那样的顽皮劲儿;体会“小池塘”的明艳、“春到梅花山”的美丽、“草原早晨”的欢乐……“感悟”就是让儿童感受“蚕姑娘”的可爱、“月亮湾”的纯美、“节日”的快乐和“雨后”的童趣……“感悟”,就是让学生认识“长城和运河”的古老和壮丽、“美丽的南沙群岛”的富饶和迷人、“庐山的云雾”的神奇和美妙……
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感悟”又具有升华性特点。它是学习者积极的发现、主动的构建和潜在的创造。感悟、感悟,由感到悟,是心灵的顿开,是情感的升华,是心智运筹的胜利。感悟教学既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又要重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情感、情趣。也就是说在发展智商的同时又发展情商。母语教学尤其是汉语文教学中,认知与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因为语文材料本来就是认知元素与情感元素的集合体。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通过从一个感悟到又一个感悟的积累,养成才华和灵气,充实内在的底蕴和素质,形成丰厚的文化素养和美好的情操。
这样说来,“感悟”又是一把通灵的钥匙,通过“感悟”,让学生打开心扉,静心倾听作者的诉说,敞开情怀,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和喜事同喜,与乐人共乐,“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感悟”,就是让小朋友知道“敢跟高手比才能获得奖励”。懂得“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才会换来一次不被摔下来”,认识“***爷爷”小时候学习是怎样用功,理解“”孝敬母亲的真情……“感悟”,就是让儿童真切体会到“母亲的恩情”和“沉香”“木兰”对父母的孝心,懂得只有专心致志地学习(做事)才会取得成功……感悟,就是让学生领略祖国的“鸟岛”“蝴蝶谷”的美丽和生机,感受傣族人民“泼水节”的欢乐……“感悟”就是让学生体验“赶海”的欢腾、观“荷花”的情趣、“七颗钻石”的妙理……感悟,就是认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守约和“放飞蜻蜓”的环保意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感悟教学尤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实行教学民主化,采取“趋异避同”的策略。在培养学生规范性思维品质的前提下,着力激发和鼓励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对同一语文材料从不同的视角去感悟。尝试用不同的体验去悟:在把握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导向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努力避免循规蹈矩,墨守成见;尽力克服认识唯一,消磨灵性。
人生感悟的作文篇6
那么,什么是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感悟能力呢?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感悟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心有灵犀一点通”所指的其实也就是感悟能力。感悟能力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智商与知识层次乃至外界启发都有一定的关系。一个人的感悟能力并非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学生阶段是一个人综合能力(包括感悟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关键时期。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哪些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培养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
一、在阅读中培养感悟能力
关于阅读,叶圣陶有过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借助所刻画的人物,所叙述的事情,所描绘的景物,所抒发的情感等艺术地表现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感悟。而我们的阅读,就是要将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
在具体的教学引导中,我们可按“读、思、评、品、悟”五个步骤进行。前四步是基础,只要我们对这几步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对作品有感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且是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悟、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从而完成在阅读过程中对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例如阅读《紫藤萝瀑布》一文,通过教师对创作背景的介绍,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对关键词句的讨论、分析品味,学生很容易得到“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这样的感悟。这是作者的创作本意,而通过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把握,有的同学还得出了“越是在艰难的环境中,越需要努力地开花”这样独特的感悟。我认为这就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他们的感悟能力提不高呢?何愁激发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二、在生活和写作实践中培养感悟能力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说明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是学生创作之源。生活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但如何从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的生活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呢?这就要平时引导学生“留心”于生活,“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在平时我们除了教育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这些好习惯外,还要告诉他们,他所记的那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很有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的并能给人启迪的哲理。这一点对于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尤为重要。比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生活,也就是说不要满足于纯客观的收集材料,而应亲身加以体验,融入自己的感受。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到不平凡甚至是伟大的一面。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也才可能写出感动自己,乃至感动别人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才会有深度。
三、在综合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文教学一直提倡大语文教育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例如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中的《我爱我家》,通过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三个环节,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亲情的温馨,而且也使他们进一步感悟到用心去领会、用心去珍藏人生中美丽的风景。所以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思想、认真设计、精心组织每一次的语文综合实践课,让学生有机会在活动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感悟能力。
人生感悟的作文篇7
关键词:感悟;创新意识;语言感受;行为习惯 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遇此情况,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究其实质就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由此可见,“感悟”便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体现在语文课堂的独特感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特的感悟与体验呢?
一、运用独特的创新意识来培养感悟
“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就决定了“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目标和手段。感悟必须以充分地“读”为前提。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外,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就必须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读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感悟那小屋周围的山外青山、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生活在这样的小屋,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小屋的幽美与安谧让学生感悟到美的熏陶、智的启迪!优美的语言是散文的“活”灵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的不同文本让学生自主进行情感体验、感悟。
二、运用独特的语言感受来培养感悟
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语感的培养。反之,利用独特的语言感受来培养感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基础,形成思想意识,学生的语感将会变得更加敏锐。
语感是一个人言语智慧的集中体现。学生利用语感进行感悟是语文课堂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但现在语文的语感感悟很少有人提出,其实语文的语感感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培养了语感就会引起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其实语文课堂学的就是语感,重在对语言的感悟。新课标呼唤语文教师有强烈的语感。同时也呼唤学生用心灵去理解、用心灵去撞击,激发人生追求的一道无与伦比的风景。
三、运用独特的行为习惯来培养感悟
语文的本质决定语文课堂必须要有独特的感悟,这是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的要求。没有感悟的语文课堂,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谈不上是一堂理想的好课。语文课堂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是学生与文本的内在交流,是对文本的内涵的感悟。教师要用自己特有的个性调适、丰富、发展这种全面交流,只有学生不同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才是课堂教学中迸发出的交流的火花,才是最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独特的感悟的学生。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体验,培养学生的“学、问、思、辩”的学习习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文只是范例,只是“影子”,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文本的解读达到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从而达到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逐步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如,《我与地坛》一文的第二部分,学生可通过母亲让我独自一人到地坛里散心、远远目送我、暗中跟踪我等细节体验到母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生命之灯因思考而明亮,教师让学生在这样的思考中进行感悟,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对课文的感悟,从而自然地达到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能力。
人生感悟的作文篇8
关键词:感悟 语文 感悟学习 实施策略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说文解字》:“感,动人心也;悟,觉也。”感悟也可以说是在心动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本质,最终达到一种自我的觉醒和提高。语文感悟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象,通过体味、领悟来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进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良好的个性的一种整体性学习方式。
一、语文感悟学习的特点
(一)主体性
中国的禅宗讲求顿悟,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迦叶微笑是因为他领悟了佛法真谛。语文感悟学习也要学生自己“微笑”,这样就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叶老说过“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教师所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教师只是起一个“拈花者”的作用。如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的一样:“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也正是因为语文感悟学习具有主体性,所以我们更应看到主体间的差异性,尊重主体的个性。
(二)情感性
情感是感悟的动力,也是语文感悟学习的起点。所以在语文感悟学习中,情感是必不可少的。文本中的语言不仅只是单个的文字符号。而且也是一种情感符号,这里面融入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调动自身的情感,在与文本情感的交融共鸣中,才能感悟到文本的内涵。语文感悟学习要达到的是一种对意义的体悟,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如果仅有意义的生成,没有情感反应,那么这种学习方式与单纯的接受学习,与单纯的认知活动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可以说语文感悟学习是一种伴随着情感反应的意义生成学习。
(三)整体性
语文感悟学习已经超越了对语音、词义、语法的抽象的条分缕析,它是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方面的整体把握,它获得的不仅是语言的表面意义和语素意义,而且是隐含意义和非语素意义、内部语境意义和外部语境意义的总和。这种整体的多种意义的总和根本不可能被机械地割裂。正如我们不可能将“黑夜”单纯地感悟为“白昼的反面”,将“田园”感悟为“种菜的地方”一样,我们应该更多地把握“黑夜”和“田园”中蕴涵的深层意义。
(四)灵活性
语文感悟学习打破了以往学习中教师单纯地讲,学生单纯地听的局面,感悟的内容从单纯的课本转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感悟的方法也由原来的听讲转到运用各种方法,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感悟,在上下文的联系中可以感悟,在不同的参照对比中可以感悟;学习的环境也由课堂扩展到社会;评价感悟结果的方法也要坚持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感悟学习不可能是封闭、单一的,而是灵活多样的。
二、语文感悟学习的实施策略
具体实施语文感悟学习,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一)从学生这方面来说
1、生活感知是语文感悟学习的源泉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指出:“要使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都知道,亲身经历某种事物往往更容易产生感悟。以前的学习限于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拘泥于课堂,囿于课本,学校的高墙将外面多彩的世界隔绝起来,忽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正是因为这样,语文学习一直在幽暗的低谷中徘徊,所以我们更应该走出课堂,让学生充分感悟生活,实现自我的全面自由发展。
感知生活过程就是积累经验的过程,积累是语文感悟学习的关键。中国古代许多理论家都强调积累,如“读万卷书”、“积水成渊”、“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这些都在强调积累。很多语文教育家都强调背诵,其实背诵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在语文感悟学习中,积累显得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素养”就把“丰富的语言积累”看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情感和想象是语文感悟学习的动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可见在一定意义上情感是文章的灵魂。积极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动力,语文感悟学习中的“情感”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情感的统一,教师要注意引发、调动学生的情感去把握文本中蕴涵的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情感的动力作用。
想象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方式。丰富敏锐的想象力是语文感悟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文本“言外之意”的体会、对“味外之味”的把握这才是真正的感悟,通过想象方能捕捉到文本隐含的意义。同时想象的跳跃性、自由性也能使感悟主体迅速在记忆的经验积累中搜索与此境相关的契合点,从而完成感悟的使命。优秀的文本都存在着很大的张力空间,存在着很多意义的未定点,这些“召唤结构”的填补还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理解和对话是感悟的条件
语文感悟学习不仅是要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所有,而且要通过学生的理解反省,使外在的知识促成自我人格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文中,文章的最后多次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只有我们真正理解了在掌柜眼中孔乙己的生命还不值十九个钱以后,我们才能真正感悟出鲁迅写此文的用意,预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淡,世态炎凉。
语文感悟学习是学生与感悟对象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只有两者互动、交流、对话,学生才有充分发展的空间,才能真正发挥主动性,感悟才能实现。这里的对话更多地强调一种情感的对话,只有用情感对话、交流、碰撞,我们才能读出《故都之秋》的清净悲凉;《荷塘月色》的静美优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迈情怀……
(二)从教师这方面来说
虽然感悟是学生的事,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是情境创设的领导者。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教师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所做的这一切,角色转换带来的直接成果就是为学生更好地感悟创造条件,所以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感悟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首先,教师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一种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整体感悟创造适宜的条件。例如在学习《最后一次演讲》时,教师可以预先渲染当时的***治环境、残酷的暴行、闻一多的凛然正义,然后再用激情的声调去朗读,这样学生就容易初步感悟到文章的内涵。
在感悟的深层阶段,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调动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入探索文本的内涵,在感知的基础上,把握语言符号背后蕴涵的深层意味,深层感知作者的情感内涵。在学习《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它的深意,要领会文章的内涵是“忘却”还是“纪念”?当读到“我于是就逃走”这句话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的内涵:作者真的怕死吗?
人生感悟的作文篇9
对写作而言,第一位的还是在于掌握材料(事实和道理)的多寡以及作者对这些材料所具感情的丰歉。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就中学生而言,他们已基本上学会了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只要掌握的故事是具体的,形象是明晰的,认识是明确的,他们就可以说得清楚,只要不是故意矫揉造作,一般不会出太大毛病,即使有点毛病,对于作文的成败也只是第二位的问题。我经常对学生这样说:你写的文章是否丰富生动,首先不在于语言的丰富生动,而在于内容的丰富生动;你写的文章是否深刻,首先不在于语言是否深刻,而在于思想认识是否深刻。有了真材实料,有了成熟见解,有激情涌动于胸,不在乎模式框架并不熟练,仍可自然迸发出好的文章。我可以列举大量的事例来加以证明:学生写在日记本或随笔本子上的文章总比交给老师的命题作文好,写得有内容,有感受,有激情。我认为对中学生作文训练的焦点问题是培养感悟能力,指导学生善于获得感悟、表达感悟。
感悟是什么?感,是感觉、感动、感想、感慨,它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悟,是觉悟、领悟、颖悟、开悟、彻悟,它属于认识领域的活动。感悟是作文的内容,是思想,是情感。感悟是生命体验,是个性的体现。强调作文的感悟,是尊重人本的思想。
本来作文的内容都是广义的“生活”,为什么又不提“生活作文”,而提“感悟作文”呢?因为生活只是素材,当它进入文章时,总是要经过写作者的分析、认识、提炼才凝聚到文章中去的,感悟正是对生活的这一消化过程。对已具有很强感悟能力的作家而言,他们要不断丰富写作的源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生活;而对尚不会感悟的中学生而言,更迫切的是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架通从生活到写作的桥梁,使生活不至于闲置一旁而不能进入写作中来。生活是本源,靠感悟去开发,去消化,去利用。所以还是倡导写“感悟作文”。
感悟是一种思想情感活动,其总的着眼点是开发思维,增强感悟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为此,可以大致提出以下思维训练序列。
1. 观察。观察是人通过各种感观活动获取对外部世界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因此也是写作中能细致描写的一个重要源泉。许多学生写不具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观察,对事物只能获得粗略的朦胧的印象。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养成爱观察的习惯,还要指导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集中注意力观察,有目的地观察,作好观察的准备,有时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要观察事物的特点,由观察静态物体到动态物体,再到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观察事物的表象:形状、颜色、声音、情态、人的表情、动作等,要引导在观察时善辨多思。观察不等于消极地盯着,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良好的观察品质还在于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在于透过表象去探寻内在的东西。
2. 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对开拓作文的题材,使文章写得丰富、生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作文内容单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想象贫乏,联想枯竭。因此,我把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列为思维训练序列的重要项目。经常训练学生把观察所得的形象与广阔世界的其他事物加以比较,找到联系,告诉学生联想的方法,由相似,或由相反,或由相关展开联想。并指导学生把联想所得灵动地用于写作之中,诸如言语中比喻的运用,写作手法上象征的运用等,便可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重要的是创造性想象,不拘于常态,不囿于原型,不屈于权威,去追求独创、新颖与奇特,张扬个性,在写作中塑造新形象,阐发新见解。
3. 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从整体中区分出个别特性。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部分或不同特性联合起来。这是两种最基本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随时都会用到它们。如果是命题作文,第一关审题就要分析,确定主题,选择题材,铺排段落,采用写法,都是不断地通过分析进行选择。特别是写议论性文章,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是正确的有什么道理,靠什么支撑;对方的论点有什么缺失,凭什么去反驳,无一不需要分析。分析能力增强可以推进认识的深化,认识深入又可在更新的层面进行分析。
4. 鉴赏与评价。这里不单是指对文学作品,而是指对所有的事物的鉴赏与评价。它们所依赖的思维活动也还是分析、比较,但特指对事物的价值品赏评定,所以常带有审美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鉴赏总相随观察而生,指导学生观察总要指导鉴赏。文章是鉴赏的重要对象,阅读教学就教会学生鉴赏,学生在学会鉴赏的同时,也就逐步学会该怎么写。这种见机而作的写法指导,凭借着实例,依托着感受,比作文课写作前讲一通方法要有效得多。
5. 感动与体悟。感动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感动的前提是情感丰富,感动的取向是是非观明确。情感冷漠的人必然写不出激情洋溢的文章。作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做人,具有人性的善良,有同情心,有为正义而鼓呼的勇气,有对邪恶愤慨的无畏。自己先受感动才能写出能感动别人的文章,情感的贫乏是任何写作技巧无法补救的。
体悟是认识领域的思维活动,要指导学生善于体悟,提倡独到的体悟。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完全可能有不同的体悟。
感动与体悟合起来就是感悟,前一个字说“情”,后一个字说“识”。识与情是写作的两大支柱。《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识和情与文章的关系:识到哪里,文就到哪里;情到哪里,文就到哪里。
人生感悟的作文篇10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学生感悟 个性化思考
在诸多语文课堂教学,其课堂气氛多比较活跃,因为教学媒体先进,学生表达踊跃,相互之间的讨论显得极其热烈。这样的课堂应当算得上是高效课堂,但进行比较仔细的思考,其课堂气氛活跃之余,总感到有所失,当从语文课程学习的最明显的特征看,似乎让相关风景予以自不自觉或者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消失。现我结合平时教学,谈谈阅读教学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的相关思考。
一、阅读教学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学生当有自读的时空
多媒体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将给学生的感悟带来很大的便捷,譬如对文学作品的朗读,简单一点就能搜索到相关名人朗读的课件,其播放出来的录音是那样声情并茂,在播放音频时还让学生欣赏到相关的配置音乐,学生置身于如此的学习氛围中,自然其乐融融。这样的读,这样的气氛渲染意义上的读,对学生的悟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否就没有缺陷?其回答应当予以肯定,其缺陷还是有的,所存在的不良是比较严重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没有进行充分读的时空,那么能够感悟吗?能够产生真实意义上的自我感悟吗?最起码很少。对此,我们应当得出的结论是,语文课程的学习,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其最基本的是让学生自己读,而且是学生比较充分意义上的读。平时教学,坚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读的风景不消失,学生的阅读感悟还是能够出现奇效的。初中生的读,不必再让其进行大声的读,学生课堂上大声读,达不到多少悟的效果,因为相互之间的读对悟是有很大干扰的,窃以为一般多以学生的默读为妥。但对一些语言情感基调比较浓的文学作品,则可让学生进行一定层面上的朗读,当然也完全可以就是诵读,有时也当让学生进行一定意义上的唱读。但需要学生在充分进行阅读感悟之境界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可以通过读增强相关文学作品的感染效果。
二、阅读教学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学生当有自悟的时空
应当说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读是手段,能够在读的基础上悟是根本宗旨,让学生产生比较独特的悟是最理想的阅读感悟境界。人们多提倡语文学习对文本的感悟应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必须让学生自己悟的。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时候学生的悟是不可能实现的,仍然还是教师的讲授替代学生的悟,还是多以相互之间的合作讨论替代一个个学生的悟,整个课堂上都不能呈现学生自悟的风景,有时虽然也在让学生自悟,但学生的自悟总是出现不了极靓丽的色彩,难怪学生在中考时那些主观阅读感悟判断题屡屡失分。所以,无论从近功讲,还是从远利讲,都要让学生有自悟的时空。学生的自悟虽然与我们所需要的感悟会有一定的距离,或者就是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偏向,但学生的所悟应当是不无道理的。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在基本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神游于作品的字里行间,学生不仅仅悟出属于自己所感悟的作品主人翁,还感悟出属于自己感悟的人物形象。如学生感到作品的主人翁就应当是作品中的“我”,学生的所言是有一定道理的。学生对于勒则作出如此意义上的评价,说于勒不是十足的败家子,是社会上还没有得到关注的弱势群体。倘若于勒不处于那样的社会,于勒根本不可能变得这样,于勒就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产物,是难以摆脱生存于如此社会那极其悲惨之命运的。学生的自悟真让我们感到眼前骤然一亮。
三、阅读教学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学生当有自表的时空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见解,是人们所有目共睹的。但在不少的课堂学生虽然多在读着、悟着,但很少有表达的份额,其表达的权利和权力都被教师在自不自觉地剥夺。譬如为了应试,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就是在那样为学生画地为牢,教学都以教师的见解让学生从作品中找出能够表现的文字和语句;为了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不那样让学生进行磨洋工的学生意义上的充分表达,一般都是在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后来个教师的一言以蔽之。这应当说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养形成是格格不入的,也是与人才培养的需求格格不入的,更是与当今中学生的学习需求所格格不入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立即做出这样的抉择,课堂上给予学生表达的权利和权力。因此,平时,多让学生表达见解,出现许许多多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精彩。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阅读教材文本,而且让学生阅读杜甫和陆游的诗,更让学生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节选。再让学生表达见解时,学生那样令人感动。如学生从罗贯中对诸葛亮的着力渲染中表达出对诸葛亮的见解,说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学生从杜甫的《蜀相》诗中得出这样的见解,杜甫对诸葛亮如此崇敬和怀念,完全可以说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那样的雄才大略,但也是那样的壮志未酬。学生还从“《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中表达出这样的见解,说《出师表》不仅仅就是诸葛亮赤忱辅佐两朝内心的表达,从中还领略到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的表达是这样恰如其分,更是这样恰到好处,我们应当为学生有这样的表达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语文教学不让个性化阅读感悟的风景消失,需要我们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需要我们进行研究的领域还是那样深广。我们应当看到的现实是研究的道路上荆棘丛生,但只要披荆斩棘,肯定就能够获取探究的奇特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享受与幸福[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人生感悟的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