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心情的成语篇1
1、回光返照:指太阳刚落山时,由于光线反射而发生的天空中短时发亮的现象。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表面兴旺。
2、春风得意: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3、眉花眼笑:形容非常高兴、兴奋的样子。
4、耳热眼花: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
5、忘乎其形:犹忘形。形容得意或兴奋得失去常态。
6、欢呼鼓舞:形容欢乐兴奋之极。
7、回光反照:指日落时由于反射作用而天空中短时发亮。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短暂兴旺。
8、眉飞色舞:色:脸色。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
9、神采飞扬: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10、豪情逸致:豪情:指兴奋豪放的感情;逸致:悠闲脱俗的情趣。兴奋豪放的情感和洒脱的情趣。
11、酒酣耳熟:酒酣:饮酒尽兴而痛快。耳热:指面红过耳,非常兴奋。形容酒兴很浓,喝得痛快。
12、哗世取名:用浮夸的言行使世人兴奋激动,博取虚名。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2
关键词:暗示;竞技状态;影响
前言
在运动竞赛中,暗示作用会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映和变化,继而影响到竞技水平的发挥。本文探讨暗示在运动竞赛中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影响,运用暗示在竞赛中的积极作用,以保持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
1、暗示概述
暗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我国学者时蓉华把暗示定义为“在无对抗条件下,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法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日本千叶康则认为“以一般脑机能为基础,语言介入其中,行为因之发生,对这种情况不妨称之为暗示。”暗示对人的生理及心理作用也早已被一些生理和心理学家的实验所证明,如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克斯和谢布鲁做过的著名的“视觉悬垂”实验等。
2、暗示对运动员的影响
在运动竞赛中,成功的暗示可以鼓舞士气,增强信心,对比赛产生安全感,失败的暗示致使运动员情绪产生波动,自信心下降,继而影响到运动员体、技能的发挥和战术的运用,最终影响到比赛的结果。
2.1 他人暗示的影响
所谓他人暗示,就是指在交往中,由个人或团体(或集体)向其他人或集体发出的暗示,把一定的概念、信念、意见、判断、行为准则等灌输到另一个人的意识中,它是为别人指明方向,推动人们去做一件事或完成一个行为,同时阻止人们去干其它事情,它促成或抑制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利用潜在的体力和脑力。在运动竞赛中他人对运动员的暗示主要来自观众、教练员和队友三个方面。
2.1.1 观众暗示的影响
观众的临场感受、情绪反映以及表现出来的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喝彩、助威、奚落、起哄等)的变化构成了体育比赛的观众氛围,对运动员形成了一种环境暗示。运动员在这种环境作用下,不同神经类型和心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映。一些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能在观众的“喝倒彩、奚落、叫骂、起哄”下,做到临危不乱,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稳定性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比赛中,其技术水平能正常发挥。相反,有些运动员在这种环境暗示作用的影响下,兴奋性降低,对比赛失去信心,比赛中精神不集中,技术动作变形,成绩不尽人意。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加强比赛现场模拟训练,营造多种比赛氛围,使运动员能够适应不同的比赛环境。
2.1.2 教练员暗示的影响
在比赛中,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对比赛获胜甚至起着关键的作用。赛场上,教练员的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一句话都会对运动员产生暗示作用,使其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因此,在运动场上教练员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比赛形势,做出合适的动作、表情和语言,万不可使运动员思想情绪受到不良影响。
2.1.3 队友暗示的影响
在体育比赛中特别是集体项目比赛中同伴之间的暗示作用是非常大的,同伴之间常常通过不自觉的动作或语言给同伴以暗示作用,使同伴的心理发生变化。比如队员通过一个手势,一种眼神等默契“语言”给队友以暗示,来进行各种技、战术配合,这种默契“语言”使队员间的配合出神入化,暗示的积极功效在比赛中发挥的淋漓尽致。相反,队友的暗示也有起消极影响的时候。比如,一个队员失误了,队友给予的不是鼓励、安慰的语言或表情,而是挖苦、嘲笑,这样会对这个队员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运动技、战术会更加发挥失常。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加强队员之间的团结和队员之间“暗示”配合,使他们在比赛场上能够运用自如。
2.2 自我暗示的影响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暗示能够提高运动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比如在比赛中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运动员可以借助一些套语,通过默念和想象,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例如“我能行”、“我很棒”、“我发挥的很好”等,通过积极、肯定的暗示语言,振奋精神,唤醒斗志,使比赛发生逆转。相反,若比赛成绩大大好于赛前预期目标或处于领先的境地,运动员就容易沾沾自喜,产生***松劲的思想情绪。这时运动员要通过一些如“集中注意力”、“安静、小心”等暗示语言,使比较浮躁的情绪稳定下来。因此,在平时,教练员要加强对运动员进行自我暗示的心理训练。
转贴于 3、运用暗示方法的注意事项
3.1 语言暗示
暗示语有积极、肯定的,也有消极、否定的。只有积极、肯定的暗示语才能激发运动员的心理潜能,极大调动运动员的生理能量。在运动比赛中教练员与运动员都要自觉运用积极、肯定暗示语,避免消极暗示语。语言暗示要间接明了、通俗易懂,便于及时传递,方便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教练的意***。
3.1.2 暗示语应该多考虑比赛的过程性问题,少考虑结果性问题
赛场上,运动员紧张不安,不是来自比赛本身,而在于对比赛结果产生的想法。因此,缓解紧张心理的办法就是消除这种想法,诱导到单纯比赛和情绪稳定的心境中去,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比赛上,才能发挥出色。
3.1.3 暗示语的语调
暗示语应采用中音或低音进行,而且要求发音清晰,节奏缓慢,音调要适当拖长。因为受暗示者对暗示的语言信息具有较高的反映性。
3.2 动作和表情暗示
在竞赛过程中,除了语言暗示外,常见的还有动作暗示和表情暗示。尤其在比赛过程中,教练员在场外经常通过眼神、动作来提醒运动员注意什么和去做什么,但在传递暗示的过程中,教练员经常把无意识的表情暗示传递给运动员。尤其是运动员发挥不理想时,教练员的消极表情(焦急、生气等)无意的传给运动员,致使运动员心理更加紧张。因此教练员在暗示过程中始终保持自信的表情。
3.3 暗示训练与其他心理训练方法相结合
实践证明,在运动竞赛中,多种心理训练方法结合运用,效果会更好。例如,在即将到来的比赛前面,你产生了过于紧张的心理状态,这时,你如果采用暗示方法和想象训练方法相结合,采用暗示语“我现在很放松”“镇静”“我状态很好”,想象自己最近取得成功的一场比赛的情景,体会当时比赛的感觉。因为这样会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
3.4 暗示训练应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
心理技能训练必须经过千百次的系统练习,才能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发挥效力。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该注意把心理训练和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相融合。暗示训练作为心理训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平时的训练中,反复加以运用。
4、结论
(1)在运动竞赛中影响运动员的暗示主要有二个方面:一个是自我暗示;另一个是他人暗示,如来自观众、教练员和队友等几个方面。
(2)在平时的训练中,多用积极、肯定、明了的暗示语训练运动员,运用暗示方法的要点和技巧,使暗示方法的作用在运动竞赛中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无声语言;运用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211-03
前言:无声语言在体育教学中是沟通协调有声语言的手段,帮助体育教师表情达意,也作为体育教师了解学生内心的透镜,是体育教师教学和管理课堂的武器。无声语言包括动态无声语言和静态无声语言。
一、动态无声语言
1、灵动的无声语言――头部语言
头部语言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头部的上下或左右摆动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评价的无声语言。教师点头是表示同意,赞成或仅仅表示在倾听,这是对学生肯定的暗示。摇头则表示否定,不同意,遗憾,无奈等。案例:学生练习时,教师在发现其动作技术有进步,或不敢做动作时,点头则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学生受到无声的鼓励和表扬,必定会更加刻苦的练习;当见到个别学生纪律松懈,随便讲话,嬉闹或注意力分散时,向违反纪律的学生摇头,他可立刻意识到老师的制止动作。这样既能避免直呼其名或在众目之下进行批评,也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使教学过程不受干扰而顺利进行。体育教师恰当的使用头部语言在结合相应的眼神、手势、课堂效果会更好。
2、注视的无声语言――目光语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在体育教学中即传递信息,也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的眼神,目光代表着不同的意思――赞许,认同,表扬,不满,鼓励,理解等。体育教师应该使自己的目光与每一个学生的目光交替“交流”把握信息反馈。教师可通过目光来观察学生面部表情和在他们的目光中反映出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来判断教材教法是否合理,课的密度和运动量是否恰当,时间安排是否适当,如有不合理之处下次课的内容安排进行调整改进,有效的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案例:学生在自主练习时,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练习,打闹、嬉笑,很容易造成意外的伤害,这时教师及时的运用蹙眉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们,他们接到老师在立刻禁止他们继续玩闹的指令,并及时终止自己的行为,眼神目光的无声语言在此时就彰显了它的非凡作用。
3、丰富的无声语言 ――表情语言
表情语言是人类语言中无声传达感情或反映信息接收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决定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气氛的重要的无声语言。
(1)表情语言运用是要适度。
体育教师的面部表情变化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学生对教师的面部表情变化也极为敏感。如果老师的面部语言是表现的是及其夸张的嘲笑某位同学时,这位学生,不仅仅是当时的不开心,心灵上可能也受到了重创。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唤起学生的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不同的表情赞许,鼓励,肯定,提醒或约束学生的行为。表情语言要把握好自身面目表情的。
(2)表情语言要适时。
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掌握好运用表情语言的时机,例如,在教师巡回观察,个别指导时,有个别学生因为动作失误而看见教师惊讶或厌烦的表情时,这位同学会表现出的尴尬,没有信心继续完成动作,也有可能有逃避的心理,这时及时的鼓励非常重要,以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愤怒或过于严厉的表情使学生避而远之,课堂气氛则沉闷,甚至学生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习氛围轻松愉悦是教与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案例:在形体课时,教师要保持嘴角上扬微笑的表情,向学生展示一种独特的气质,现身说法的感染学生,学生体会到了美感带来的快乐,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充满怒气的来上课,学生看见了,他们会小心翼翼的学习内容,教学效果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4、灵活的无声语言――手势语言
手势无声语言是教师通过手及手臂的空间运动形成的轨迹和静态姿势对学生的课堂言行给予的指示。
(1)手势语言要约定俗成,让其有固定的涵义。
体育教师的手势动作已经成为体育课教学中某种意义的固定符号,而这种固定的符号表达着体育教师传递的信息、有强调示范、点拨引导、明确位置和方向站位等作用,如握拳表示加油,鼓励;竖大拇指表示肯定,赞同,鼓励;手臂由上快速向下表示开始或结束等。
(2)手势语言要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自然融合为一体,使用手势要自然,得体,动作舒展大方。
如在教授篮球裁判手势时,体育教师做出走步的手势,这个手势是表示学生在进行比赛时己经犯规,裁判立刻给出的判罚指示,是准确无误的,所以准确严禁的手势是用来传达教学意***和表达教学警示的一种指示。
(3)体育教师的手势贵在精简,切忌泛滥;贵在变化,切忌死板。
每节体育课体育教师都会运用多种手势语言, 这些灵活多变,准确,适度的手势语言,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而且有利于其准确的表达感情和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对体育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手势语言的涵义:
案例1:夸张的手势搭配固定的符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生在练习垫上技巧时,有一位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强,当她顺利的将一套动作连贯的完成了,其她的同学都充满着羡慕的神情,我这时双手向她竖起大拇指上下的摆动,让学生看到了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其他的同学同样也受到激励和鼓舞,更好的投入到练习中去,这就是无声语言的魅力。
案例2:肯定的评价手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健美操课上,老师安排个人展示时间,有位被同学推荐上来的学生,这位学生平时胆子很小,同学们也希望她能够得到锻炼,当时看见她很有畏难紧张情绪时,我双手握拳以示加油并拍拍她的肩膀,这时所有的同学都双手握拳为她加油,整个课堂都是加油的气氛,这位学生勇敢的完成了动作,之后我又给了她一个拥抱以示她战胜自我的勇敢和力量。拥抱是教师传递学生的安慰信息,学生之间的拥抱是相互鼓励,团结的爱心表达。
案例3:指示手势的准确运用是学生能够准确完成动作的无声语言。
在篮球课上我的手指向左方向,学生就会向左方向运球,如果手向上动,学生接到的指令是高运球,所以指示的手势要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的默契上。
5、展示的无声语言――示范语言
示范语言是体育教师通过标准,准确的把动作完美的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无声语言。具有真实性和激励性。,
(1)示范语言要准确规范,让其一目了然。
示范是有目的的演示,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是指尽快地掌握好技术动作,一个漂亮,规范的示范动作可把动作的形象,概念,路线,速度,空间方位,力量多种知识信息同时传达给学生,而且形象完整的同时会使学生更加佩服教师,尤其在做重点难点的动作上,更加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2)示范语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例如健美操的动作有时单用语言讲解,学生常常不能迅速做出反应,此时将规范的动作以身体姿态展现,学生立刻会明白并正确的做出反应,使教师的输出信息更好的转化为学生的主动输出信息,这样示范语言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示范语言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水平;示范要正确,舒展。
体育教师的示范语言要根据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的个体进行示范;体育教师漂亮,流畅的动作示范语言的运用,可引起学生的注意,羡慕和模仿,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的兴趣,增强完成身体动作的信息。
6、直观的无声语言――***解语言
***解语言是体育课上向学生传达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在新授课上,对将要学习的技术动作制作一张***解,加上动作要点的文字提示,让学会了解整个动作的轨迹,动作结构等。案例:学生在学习篮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时,作为第一次课,学生接受的比较慢,看着他们茫然的表情时,我微笑了一下,这时我分给学生已经提前制作好的***解,***解上并配有动作要领“一大,二小,三高”学生开始分组讨论学习,看着他们讨论时的积极热情的场面,我感到非常开心,就是这张***解轻松的解决了学生的困扰。
二、静态无声语言
1、引领的无声语言――时间语言
时间无声语言主要是关于控制“时间学”,专门研究对时间安排和控制在信息沟通中的意义和作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各部分的时间安排和控制,某个时间安排热身运动,某个时间安排游戏导入,某个时间安排学练,注意讲解与纠错动作的时机,控制练习密度等,这些不同时间选择不同内容会向学生传递不同信息,例如学生在练习完成整套动作时不要轻易中断他的练习,以免破坏他的练习节奏,引起学生的困惑,也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不必要的意外发生,如有纠正要等他练习结束在给予告知,也使学生及时的纠正错误,所以时间语言是考验一位体育教师对时间,节奏的控制能力。
2、互动的无声语言――时间语言
空间的语言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互动位置的远近(即空间距离),以此作为象征性信息符号来传递信息,并根据其位置变化来表现交流者之间的关系和态度。案例:当有学生扭伤时,教师迅速的感到现场,查看伤势,并做出快速的处理方法,这种师生之间距离的缩小,会使学生感到很大的安慰同时也消除了其他同学的紧张感,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在学习垫上技巧时,有些动作是需要保护和帮助的,这时学生老师的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如果这时有同学在打闹,这时教师不用语言,而只是靠近这两位学生,学生通过距离立刻会接到教师传来的信息是停止打闹,集中注意练习,保护好同学的安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运用师生之间的远近高低不同的距离,及时的给予安慰和警示的无声语言提示,会给体育课堂带来意外的效果。
3、观赏的无声语言――物品语言
物品语言是通过教师的服饰,场地器材,传达给学生的心理活动的无声语言。学生上课前的直观感觉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影响。例如篮球课,学生看见场地上已经摆设好的篮球器材,会非常的开心兴奋,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有的学生会拿起篮球运几次再放回去。本节课同学会快速的集合,认真模仿,积极主动的体会动作要领,小组合作积极热情,有时下课还迟迟不愿离去,期待着下一课,这就是体育教师充分的运用场地器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学好技术动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无声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真爱”学生是使用无声语言的基础和前提。体育教师的无声语言之所以能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源于体育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平时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师是他们学习上和生活上的朋友,这就是最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实施无声语言的基础和前提。
2、师生之间的默契是传达无声语言的有效途径。无声语言要使用在已经建立起来的班级环境,只有让学生能看的懂的无声语言才是课堂中适用的无声语言,而这种默契是体育教师和学生长期积累起来的固定符号。
3、无声语言要准确的、及时的、传达教师的意***。
4、无声语言具有差异性,根据体育教学的自身特点及学生的性别,年龄,心理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无声语言,要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
5、实现“无声胜有声”,使其在体育教学中显示出重要的作用。
(1)“无声”胜“有声”是以“无声”为前提,这样才能行使它的本意。
例如学生在做“贴人”的游戏时,讲解的游戏规则很繁琐,学生不易懂,缺少直观上的感觉,这时运用示范、手势、目光,表情等无声语言去演示游戏的规则,传达的信息很直观准确,通俗易懂,这时体现了无声语言的重要性。
(2)多种无声语言融合使用,可以使无声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学生可以在快乐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并掌握技术动作,体育教师也可以在和谐的环境里教授课程。
(3)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协调的使用。
无声语言的使用价值与有声语言的使用价值相比,无声语言的表现方式更细腻,更含蓄,而有声语言更直接的表达意思。如在学习健美操动作时,教师面带微笑配合有声语言说“用力”“伸直”“很棒”这样学生更容易懂,更容易接受。把无声语言和有声语言相结合的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来,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正确运用这两种语言课时体育课变的更生动,更受学生的喜爱。
四、结论
体育教学中无声语言的运用可以迅速的传达着教师的意***和情感,生动、微妙的无声语言在教学中及时、合理、恰当地运用,会使信息传递的效果更为显著,有时无声语言也是一种辅助的表达,不可完全的代替语言,与有声语言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带来意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 聪.论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动态无声评价,2013.9.7
[2] 范运祥 马卫平.《无声胜有声: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2010 02-094-04
[3] 王***棉.《身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2012.05.29
[4] 《体育教学中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运用》[OL],2009.03.10
[5] 张 建.《润物无声胜有声》 《中国学校体育》[J],2015.10
[6] 姜***.例析无声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15.10
[7] 穆乃国.活用手势 激情促趣[J].《中国学校体育》,2015.10
[8] 吴美.无声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学校体育》[J],2015.10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4
关键词: 主观性英语时体认知角度
1.引言
动词的时(tense)、体(aspect)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均属语法范畴。就其意义与用法而言,已有大量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部分局限于对英语时、体形式及其相关的语言成分进行静态的句法、语义分析,因而并没有对时、体形式在具体使用中所蕴涵的信息内涵作出合理的解释。笔者认为,要对英语时、体作出全面的解释,除了对话语中表层的语义成分作句法、语义分析外。还须对隐藏在表层语义成分下面的尤其是说话人在说话时所表明的立场、态度和情感等话语主观性作动态的语用分析。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英语动词时体中所体现的话语主观性,揭示英语时、体形式在交际中所蕴涵的信息内涵及表意魅力。
2.英语动词的时体范畴
时(tense)、体(aspect)是某些语言(包括英语在内)表示时间的语法范畴。“时”是关于话语中表示相对于说话人“现在”时刻的事件(situation)时间的语法形式,“体”则是表达事件的“内在时间构成”(internal temporal constituency)(Comrie,1976)的语法手段。英语时体范畴有“两时”和“两体”之说。“两时”即指现在时和过去时。“两体”指的是进行体和完成体。英语时态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并非总是与自然时间对应,而应以语言时间(linguistic time)为研究框架。语言时间是指语言交际者所感知的一种“心理时间”(psychological time),带有语言交际的主观色彩,这种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交际者依据其语用目的对时态形式进行选择,因而所承载的信息就更丰富、更复杂了。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1987)指出,说话,或者一般地使用语言以表达情感或交流信息,是一种经常不断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被语言或非语言所左右的语言选择。维氏所指的非语言原因其实就包括了说话者的语言选择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动机:说话人在说话时所要表明的立场、态度和情感等话语主观性。英语时体用法的选择也不例外。在可用不止一种表达方式的情况下,选择哪一种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语用意***。
2.1 英语时体范畴的结构
我们知道范畴是以典型成员为中心,通过家族相似性原则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的。英语时态的范畴化过程也具有这种延展性,它以主要时体(primary tense)为中心成员和典型样本(prototypical example),以次要时体(secondary tense)为边缘成员不断向外扩张,形成时体意义链(meaning chain),最终构成一个时体网络微系统。当谈及英语时体范畴时,首先反映在我们大脑中的是它的原型样本――主要时体即“现在时”和“过去时”。然后根据家族相似形原则并以主要时体为中心和参照点,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展从而建立起次要时体。英语语法中的八种基本时体可分为两大类:现在时体和过去时体,以每一类时体为中心和参照点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展从而建立起四个次级时体。英语主要时体及其次要时体范畴的结构可用表1表示。
表1
2.2 英语时体范畴的特征
如上文所述,英语动词的时体是以主要时体为中心和参照点,根据家族相似性的原则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张,从而建立起次要时体。因此,英语动词时体具有延伸性的特征。此外,还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典型理论在英语时态范畴化过程中的认知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时态范畴对语境的依赖性也是不容置疑的。原型理论认为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因此时态范畴的边界也具有模糊性。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英语时体范畴具有延伸性和模糊性的特征,话语主观性才能在时体范畴中得以体现。
3.语言的主观性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说话人的语言表达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即说话人在说话时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Finegan认为对话语主观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3)说话人的认识(epistemic modality)(Finegan,1995:4)。
语言主观性能够使发话者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正如诸多学者所指出的,我们平时在说话或写作中不可能不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视角,事实上言语作品中的一切都是说话者的产物,都包含了说话者“自我”表达,都会带上说话者的印记。Benvenister(1971:225)甚至强调:“语言带有的主观性印记是如此之深刻,以至人们可以发问:语言假若不这样构造的话究竟还能不能名副其实地叫做语言。”Fauconnier(1985),Lakoff(1987),Langacker(1985)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意义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真值条件,也不能看作是语言成分与现实中的实体的直接对应。Langacker(2000)认为任何心理体验都可能导致概念的形成。概念化既包括已存在的概念也包括新出现的概念;既可以指抽象的概念也可以指即时产生的情绪、心理体验;概念的形成是动态的,可在对语言加工(processing)的过程之中形成;概念化还包括对自然、社会及语言环境的完整理解意义,因而被认为是人脑心理活动的产物。
4.话语主观性在时体范畴中的认知分析
如上文所言,话语主观性的分析主要包含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认识三个层面的内容。当然,这三个层面互有交叉和联系,很难截然分开。为了更清楚地探讨话语主观性在时体范畴框架的语义,这里,我们将以英语两种时体即现在时体和过去时体为横轴,以说话人的视角、情感及认识情态这三个方面为纵轴进行分析。
4.1 话语主观性在现在时体中的语义
说话人的“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最典型的例子是动词的现在完成体。请比较下面两个英语句子:
(1)a.Mike broke his right arm.
b.Mike has broken his right arm.
当说话者使用(1a)时,他只是对这个“过去”的事实感兴趣:迈克摔断了胳膊,影响了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没有体现出说话者的任何情感。但是,如果选择了(1b),他对迈克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因此,(1b)的主观性程度高于(1a)。
说话人的“情感”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2)a.I miss you.(我想你)
b.I am missing you terrible.(我可真是想死你了)
(2a)只是客观地陈述当前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英语中,表示状态的动词一般没有进行时,一旦运用了进行时态就带有一定的感彩。如(2b)中现在进行时态的使用,句中说话人对受话人强烈的思念之情不言而喻。因此(2b)的主观性程度高于(2a)。
(3)a.How are you liking this new job?
b.How do you like this new job.
(3a)表示目前的态度,为改变主意留有余地,(3b)则显得过于正经、唐突之嫌。
这两组例子表明,进行体代替非进行体能产生礼貌、委婉、友好、随意、得体等交际效果。进行体不仅在交际中表达说话者的态度,而且也用于文学作品中,发挥它的情感功能。
说话人的“认识情态”主要跟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有关。就语言的“主观性”而言,要数这方面的研究最为深入。例如:
(3)a.She must be married.(她必须结婚了。)
b.She must be married.(她必定结婚了。)
英语情态动词 must表示“必须”时属于行动情态或义务情态(deonticmodality),如(3a)是表示客观上她有采取某项行为(结婚)的必要;而表示“必定”时属于认识情态(epistemicmodality),如(3b)是说话人主观人对命题“她结婚了”是否真实所出的判断。换一个角度说,(3a)句的she是“句子主语”或“语法主语”,(3b)句除了这个语法主语,还隐含一个高层次的“言者主语”,是说话人认定“她结婚了”。显然,(3b)句的主观性比(3a)句强。
4.2 话语主观性在过去时体范畴中的语义
Palmer(1974)认为过去时“距离性”时态表示时间方面或真实性方面的距离,郭滨、易仲良(2005)还加上了心理方面的距离性(remote in psychology)。秦建栋(2005)认为从过去时的时间距离到真实性距离再到心理距离,这种移位现象恰巧说明了叙事视点的移动和转换,也反映了过去时的隐喻认知过程:时间距离映射到现时距离表虚拟,然后进一步映射到心理距离,用来表示礼貌委婉。笔者认为,这种从时间距离映射到现实距离再到心理距离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话语主观化的过程。试比较下列一组句子:
(4)a.Did you want me?
b.Yes,I hoped you would give me a hand with the painting.
这里虽然用了过去时态,并不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交流思想的主题却是说话人现在的想法。在这种场合现在时和过去时尽管可以互换,但使用现在时在语气上会显得有点唐突,有所要求,甚至显得无礼,而过去时则隐含着说话人主观上认为自己与受话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即双方的关系还没有达到那种亲密无间的程度。而运用过去时态是出于说话人为了表示对受话人的客气、礼貌,从而表达说话人的一种感情或态度。请再看下一个例子:
(5)If only I had a lot of knowledge.(虚拟)
(5)中的过去时态表示的是与真实性的距离,即“had”所表示的状态并非真实,而是与真实状态存在距离,表示说话者的一种主观愿望,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5.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时、体意义的构成和选择隐含着说话人在说话时所表明的立场、态度和情感等话语主观性。说话人通过使用这些主观性动词形式,不仅表达了时间信息,还表达了他希望表达的情感,从而获得表意的舒张。因此我们在说话或写作时应注意时态的选择和把握。
参考文献:
[1]Benveniste,E.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M].Trans.M.E.Meek.Coral Gablres,FL: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1971.
[2]Comrie,Bernard.Aspec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3]Fauconnier,Gilles.Mental Space:Aspect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5.
[4]Finegan,E.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ation:an introduction[A].In Stein&Wright,1995:1-15.
[5]Langacker,R.W.“Observations and Speculations on Subjectivity.”In John Haiman,ed.,Iconicity in Syntax,109-50.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5.
[6]Palmer,E.R.The English Verb[M].London:Longman.1974.
[7]郭滨,易仲良.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隐喻认知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6):96.
[8]秦建栋.英语一般时态的视点阐释.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2.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5
【关键词】双音节 同形异义词 对比 教学策略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84-03
中华文明悠久灿烂,源远流长,对周边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汉字。韩民族是最早接纳汉字并通过汉字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之一。韩国曾用汉字记录自己本民族的历史,韩国权威性的史书《三国史记》、《高丽史》、《李朝实录》均用古汉语写成。汉字对韩国文字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韩语中仍保留了大量的汉字词,据韩国学者李庸周先生的统计 ,汉字词除去专有名词外有81362个,占整个韩语词汇的52.1%。
历史原因造成中韩两国语言中存在着很多同形词,这为中国的韩语学习者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形同而异义的,中国学生由于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习得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偏误。
一、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的词义比较
同形异义汉字词是指汉字字形相同,但意义、词性、用法不同的汉字词。单音节的汉字词很少,三四音节以上的成语也颇少见。因此选定双音节的汉字词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的同形汉字词来源于延世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韩国语教程》。词义参考韩国字典《???????》第五版(2001)、《韩中辞典》(2003)和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2014)、《辞海》(2009)、《辞源》(2009)。
韩语和汉语中的双音节同形异义词可分为两类,即同形完全不同义和同形部分同义。
1.同形完全不同义
同形完全不同义指韩语和汉语字形相同,但意义完全不同。这类词是词义发生转移的结果,词所表示的新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代替了原来旧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词义转移后,该词就不再指称原来的旧事物,不再表示原来的旧概念,韩汉同形异义词绝大多数属于这一类,如:
决胜:汉语指决出最后的胜负,韩语指决赛。
竞走:汉语指一种田径项目,韩语指比赛、赛跑。
工夫:汉语指时间,韩语指学习。
勤务:汉语指专门做杂务工作的人,韩语指工作。
多情:汉语指重感情、易伤感,韩语指亲密。
病故:汉语指因病去世,韩语指生病。
受苦:汉语指遭受痛苦,韩语指辛苦、受累。
抑郁:汉语指情绪低落、不高兴,韩语指委屈、冤枉
2.同形部分同义
同形部分同义指汉字字形相同,但意义上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可细分为韩语词义义项大于汉语,韩语词义义项小于汉语,韩汉词义义项部分相同部分不同。这种情况的出现是词义从单义向多义发展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取决于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基本词义的基础上运用借贷、引申、比喻、特指的造词方法,韩汉同形部分同义词都是运用这样的方法实现词义的多义化。
(1)韩语词义义项大于汉语
监督:汉语指察看并管理,韩语还指导演
果实:汉语指植物结的果或比喻收获,韩语还指水果
课题:汉语指研究的问题,韩语还指任务、作业
气氛:汉语指环境的氛围,韩语还指心情
内外:汉语指内和外,韩语还指夫妻
道具:汉语指演戏时所用的器物,韩语统称工具。
爱情:汉语指男女间的爱恋,韩语还指对事物的喜爱
(2)韩语词义义项小于汉语
东西:汉语有①东和西②泛指事物③特指人或动物(带有喜爱或厌恶的情感),
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对象:汉语有①目标②特指恋爱的对方,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气象:汉语有①气候、天象②景象、景色,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保养:汉语有①保护调养②保护修理,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生气:汉语有①发怒②活力,韩语只有汉语②的义项
可怜:汉语有①值得怜悯②指数量少或质量差,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3)韩汉词义义项部分相同部分不同
人情:韩语和汉语中都表示人的感情,韩语中还可表示‘同情心、爱心’和‘人心、人性’,汉语中还有‘情面’和‘礼节应酬’的意思
调理:韩语和汉语都表示调养身体,韩语还可表示‘配料’,汉语还表示‘管教、训练’
人事:韩语和汉语都表示对人员的录用、调配、奖赏工作,韩语中还表示‘问候、寒暄’,汉语中还表示‘事理人情’和‘人的意识’
神经:韩语和汉语都表示(生理)神经,韩语还可表示‘费心、劳神’,汉语还表示‘精神失常的状态’
不便:韩语和汉语都可表示不方便,韩语还可表示‘心里或身体不舒服’,汉语还可表示‘不适宜做某事’
发达:韩语和汉语都表示事物已充分发展,韩语还表示‘规模逐渐变大’,汉语还可表示‘发迹、显达’
二、学生在习得过程中发生的偏误类型
本文出现的偏误例句是本人在教授韩语的过程中收集到的学生在运用韩汉同形异义词时发生的一些偏误,主要是学生的作业、翻译句子和口语表达出现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词性不同造成的偏误
韩语和汉语中的部分同形异义词词性不同,中国学生受母语的影响容易把汉语的词性照搬到韩语中来。
例句1:?? ?? ?? ??? ????. (√??? ??)
(他很关心我的学习成绩。)
这个句子中汉字词‘??(关心)’在汉语中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韩
语中只能做名词,想要表达对什么事情或人关心,应用 ‘-? ??? ??’
这样的表达方式。
例句2:??? ??? ??? ??? ? ??.(√???? ? ? ??.)
(读书能丰富知识。)
汉字词‘????(丰富)’汉语中动词形容词皆可但在韩语中词性只有形容词一种,在这个句子中必须加上使动形式‘-???’整个句子表达才准确,意思是读书能使知识变得丰富。
例句3:?? ?? ???? ?(√???? ?) ?? ?? ???.
(经过学校门前时看到了王英。)
汉字词‘??’在韩语中只做名词使用,因此后面不能加‘??’变成动词,表示经过某个地方要用‘????’这个词。
例句4:? ??? ?? ??? ???? ???(√??? ?? ???) ??? ??? ??? ???.
(那位皇帝会勤于朝***来巩固自己的***权。)
汉字词‘??(巩固)’在韩语中没有动词这一属性,后面加‘??’变成形
容词‘????’加‘?’变成副词‘???’。
2.词义不同造成的偏误
例句5:??? ???? ????(√????? ????)??? ??
??????.
(最近机票很紧张,不知如何是好。)
汉语中的紧张一词有三个义项①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兴奋不安②激烈或紧迫③供应不足,难于应付。这个句子中出现的紧张属于第三种情况。而韩语中的‘??( 紧张)’只用于第一种情况。
例句6:?? ????? ???? ????. (√??? ?????.)
( 他爷爷去年病故。)
韩语中‘??(病故)’指生病的意思,在汉语中病故一词的意思是因病去世。二者意思完全不一样。
例句7:?? ??? ?? ??? ?? ???(√??) ? ? ?? ?? ??? ??? ??? ? ? ????.
(我们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和失误,却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好品质。)
汉语中品质一词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也指
物品的质量。韩语中??(品质)’只表示物品的质量,修饰人应使用‘??’。
例句8:? ?? ?? ?? ??(√???)???.
(这位是我们公司的经理。)
汉字词‘??(经理)’在韩语中的意思是公司负责管理财务的人员,与汉语中经理一词的意思也不一致。
例句9:?? ? ????? ??????.(√??? ?????.)
(事情已经解决了,放心吧!)
‘??’一词在韩语中的意思是疏忽、不小心,不是安心、放心的意思。
例句10:?? ??? ? ??? ??? ??? (√??)??? ???.
昨天见到的那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词在韩语中表示严肃或严重的意思,如‘?????’、‘??? ??’
例句11:? ??? ???? ? ??? ????.( √???.)
(地震给这个地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一词韩语中就是建造的意思,而汉语中造成指导致不好的结果发生。
例句12:?? ???? (√???? ???) ??? ??? ??? ???.
(由于他的失职,使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一词在韩语中表示失业,汉语中有失职和失业两种意思。
例句13:?? ??(√??)? ?????
提高生活水平。
(韩语中的‘??’一词只表示横向、水平,而汉语中还表示某一领域达到的高度。)
3.词语感彩不同造成的偏误
例句14:??? ?? ???? ??? ??. (√??? ??.)
(我们是老朋友了,感情很深。)
本句中感情一词汉语中指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是褒义词。而韩语‘??(感情)’带有贬义色彩,指对他人报有怨恨。常用的表达有‘??? ?? ??’‘?? ??? ?? ????’.
例句15:?? ?? ????? ?? ?????. (√?????)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很骄傲。)
汉语中骄傲一有褒义色彩,也可用于贬义。而韩语‘??’常用于贬义的情况较多。
例句16:?? ? ???? ?? ????? (√?????)? ???.
(我们班的同学互相帮助,关系融洽。)
‘帮助’一词汉语中指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带有褒义色彩。而韩语汉字词‘??’指坏人相互勾结,只用于贬义的情况。
4.构词法不同造成的偏误
例句17:?? ???(√????) ???? ??? ? ??? ????.
( 我非常高兴我能考入理想中的大学。)
例句18:??? ?? ???(√????) ????.
(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理想’和‘普遍’在汉语中是名词,修饰另外的名词需加上助词‘的’,但在韩语中表示事物的性质,汉字词后面应加上‘-?’。
三、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的教学策略
多年来韩语语音和语法教学被放置在了比词汇教学更重要的位置上,有关韩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很少,韩汉同形异义词的‘似是而非’颇让学习者感到头疼,如何才能让韩语学习者正确地掌握韩语和汉语中的同形异义词呢?
首先,加强韩汉同形异义词的词义对比,消除学生头脑中对等词的观念。
在外语教学中,对比释义法经常被运用到词汇教学中来。教师在讲解同形异义词词义时应予以强调,明确告诉学生词义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清楚讲解这个同形异义词在韩语和汉语中的搭配关系和使用范围。如‘看病’一词,汉语中表示自己不舒服去医院检查,韩语是看护病人的意思。‘选手’一词汉语表示比赛入选的人,韩语有两种意思,一个是体育运动员,一个是高手、能手的意思。再比如‘募集’一词,汉语表示筹集钱财或物品,韩语还可用于招募人员。‘关心’一词汉语可以做动词也可做名词,韩语只做名词使用,对人、事、物关心用‘-? ??? ??/??’这样的惯用搭配。
其次,将韩汉同形异义汉字词的比较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虽然韩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很少,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前人对韩汉汉字词的比较研究成果,根据汉字词的分类进行总结学习,从这些研究中找到中国学生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的原因,对韩汉同形异义词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误提前预测,把研究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第三,建立错题集,针对学生出现的偏误强化练习。
单靠单词释义有时很难纠正偏误,为了能在实际中少犯错误、正确使用,需要给出恰当的语境进行练习,运用情景交际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搭配习惯。收集学生的作业、翻译句子及口语表达中出现的偏误,设计练习题,进行集中的讲解,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和工具书
由于部分教材和工具书的释义不完整,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使用偏误。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不完整的部分应予以补充,对学生只知道意思不知道用法的,应多给学生举例子,让学生从例子中明白用法。如‘深刻’一词,词典上的翻译是‘????’,于是就出现了误用例句11?? ??? ? ??? ??? ??? (√??)??? ???.而‘????’一词在韩语中表示严肃或严重的意思,不是深刻的意思。
四、结语
本文以韩国语教材《韩国语教程》中的韩汉同形异义词为研究对象,3592个词汇中共筛选出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154个,其中同形完全不同义有75个,同形部分同义79个。韩语词义义项大于汉语的词有42个,韩语词义义项小于汉语的词有28个,韩汉词义义项部分相同部分不同有9个。然后结合本教材的教学实践分析学生在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习得过程中产生偏误的类型,主要有四种:1.词性不同造成的偏误;2.词义不同造成的偏误;3.词语感彩不同造成的偏误;4.构词法不同造成的偏误。最后提出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帮助韩语学习者更好地、更准确地掌握韩语汉字词。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次研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针对韩汉同形异义词的教学策略还很不完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能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崔地希.中韩汉字词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0.
[2]齐晓峰.韩国语汉字词的母语迁移与教学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
[3]金香兰.韩语汉字词对学生习得汉语词语的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报刊,2006.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6
[关键词]“动词+味”感觉名词 语义特征 语法特征 结构分类
[中***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071-02
一、感觉名词“味”的语义特征
根据新村出(1998)《广辞苑》(第五版),“味”可以分为味觉器官能够感知到的食物本身的味道以及人在生活中获得的心情、感情等心理体验。感觉器官能够直接感知的物理性的“味”作为基本语义表示“身体感觉”,感觉器官不能直接感知的心理性的“味”作为扩张语义表示“精神感受”。因此,味觉名词“味”具有从物理层面向心理层面扩张的特征,即“味”具有从物理到心理的隐喻表现。
二、动词性定语的类型
(一)语义类型
本文对《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语料进行了大量的收集,经过分类整理,以动词性定语的意义特点为分类依据,把修饰“味”的定语分为“附加特征型”“心理状态型”“味觉感受型”“具体事象型”“内在性质型”。其中,“附加特征型”定语的名称在一些先行研究中已有提及,本文作进一步的界定,其他几种类型是笔者结合定语的语义进行的分类。
附加特征型:被修饰名词本身不具有某些特征,但通过定语的描述在特定的场合下具有了某些外在特征。心理状态型:表示人的静态的心理状态。味觉感受型:通过味觉器官舌头及吃、舔等动作感受食物或其他物体的味道。具体事象型:表示具体的情景,一般出现在心理性“味”前面,在意义上前后不吻合。内在性质型:指定语中含有相当于被修饰名词深层含义的表达,这一表达正好表示被修饰名词的内在性质。
(二)语法类型
本文从语法的角度把动词性定语分为“时态性定语”,即既有修饰限定功能又表示具体时态的定语,分为ル形和タ形;“非时态性定语”,即只有修饰限定功能,不表示时态的定语,也分为ル形和タ形。
三、感觉名词为物理性的“味”
(一)附加特征型
这一类型的定语可以为被修饰名词“味”在特定场合下附加其本身不具有的特征,这时的“味”不表示其本来的属性。
(1)消M者の反辘狭激、大学vS者は“iみを抑えた味、大学名と京都bをかけた品名が好u”と分析する。
(i有侣)
(2)出された茶は、iみの少ない、甘みの冥る味だった。庭を眺めながらの一服に、十分英荬蝠Bえた。
(i有侣)
例(1)、例(2)的茶本身也带苦涩的“味”,但是定语部分所展现出的却是不同于事物自身的“味”,是有附加特征的。例(1)指经过处理的降低苦涩指数的绿茶的“味”,例(2)指少有苦味、甘甜的茶的“味”。虽然例句中具体的“味”各有不同,但共同点是,定语所表示的不是事物本来所具有的一般意义上的“味”,而是特定场合下的附加特征。
从语法上看,例(1)是对某物的与其自身特征不同的特殊性进行说明,要表示在特殊的时点做出的动作,及这个动作完成之后留下的状态,用タ形。这时定语的动作出现在主句动作之前,表示相对时态,属于“时态性定语”。例(2)中,动词性定语用了ル形,动词为非人为动词,具有某种特征的“味”是一般概念的“味”,所以ル形只起到定语修饰的作用,不表示相对时态,属于“非时态性定语”。
此类型定语的动作和主句的动作没有r间上的关系时,定语中的动词只是起纯粹的修饰限定作用,属于“非时态性定语”,一般以ル形出现在“味”之前。当定语的动作和主句的动作存在时间上的关系时,定语属于“时态性定语”,表示相对时态,这时“味”之前可以出现タ形。
(二)心理状态型
“心理状态型”定语虽然是静态的心理,但这种场合下的被修饰名词却是物理性的“味”。
(3)そんなことを思いながら、はしをつけていると、40年近く前の、Qしてうまくはないが_愁に氦沥课钉、だんだんとdってきた。(i有侣)
山梨正明(1991)把在语法规则上与后续的被修饰名词相匹配,但意义上却和上下文中的其他部分构成修饰关系的定语表现形式称为“转移修饰表现”。本文对山梨正明(1991)“转移修饰表现”的说法作进一步的界定,把形式上直接和感觉名词相连,意义上和定语外的主体构成修饰关系的表现认定为“转移修饰表现”。例(3)即属于“转移修饰表现”,通过食物的“味”回想起的是大约40年前的乡愁。这种心理状态的描写,不是更详细地说明了具体的物理性的“味”,而是把重点引向了人的内心。“味”是引起作者产生某种情绪的媒介物。
金水敏(1994)把类似形容词用法的动词称为“词汇性状态动词”。包含在“词汇性状态动词”内的“连体词性状态动词”作为形容词性用法的固定化方向,动词所修饰的名词不是动作的发出者。结构上动词和被修饰名词相连,意义上却并无修饰关系,所以笔者认为出现在这样的“转移修饰表现”中的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可以看作“连体词性状态动词”。例(3)中的定语动词即属于这类动词,用タ形表示单纯的状态,和主句动作不存在时间上的前后关系,属于“非时态性定语”。
这一类型的被修饰名词“味”是物理性的,但定语动词是表示心理状态而非动作行为,即定语本身没有时间的概念,和主句的动作不构成时间上的关系。定语动词在功能上相当于形容词,一般用タ形,只是起单纯的修饰限定作用。
(三)味觉感受型
因为物体本身带有“味”,只要有物体存在,就有相应的“味”。即使没有感受到“味”,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味觉感受型”定语即是包含这种为了感受到“味”的存在而做味觉感受动作的定语。
(4)夏によく食べる味は“さっぱり”“スパイシ`”“辛い”“すっぱい”“薄い・あっさり”“c辛い・しょっぱい”などが上位にあがっています。(朝日新)
(5)一rのQ生日のrに舐めた味を思い出したみたいです。(朝日新)
例(4)和例(5)中,“食べる”、“舐める”不是产生“味”的动作,而是感受“味”的动作,且定语内的动词既可以出现ル形,也可以出现タ形。用ル形时,只表示一般概念,起单纯的修饰作用,属于“非时态性定语”。例(5)中一岁时的“舐めた”与主句中的“思い出した”相比发生在前,用タ形表示过去的动作、相对时态,属于“时态性定语”。
这种类型的被修饰名词“味”是物理性的,定语动词所表示的是为了感受“味”所做的动作,如果单纯表示一般概念,定语本身没有时间概念时,用ル形;定语中的动作出现在主句动作之前时,用タ形表示相对时态。
四、感觉名词为心理性的“味”
(一)具体事象型
动词性定语表示事物具体的样子或情景,而被修饰名词却是抽象地表示人内心所感受到的气氛或情趣。
(6)趣のある古材を使った味のある家を建ててみては”としている。(i有侣)
例(6)中,“味”指的是通过内心可以感受到的事物的品质,定语描述的具体事象是感受被修饰名词所指事物的媒介。定语内的动词是表示人为动作的动词,タ形在这里表示动作结束之后所残留的状态。因为此时的动作在“家を建ててみては”之前,所以表示相对时态,属于“时态性定语”。
由于这一类型的被修饰名词“味”属于心理性的,定语部分表示具体情景,所以一般已经发生过了,用タ形表示先于主句动作的相对时态。
(二)内在性质型
这种类型的定语的特征是其中体现了被修饰名词所表达的内在深层含义。
(7)成Lを示す`った味の伽颏みしめ、嬉し泣きした。(朝日新)
(8)人物の言~遣いは独特で、会にユ`モアあふれた味が出る。(日文亚马逊)
例(7)中的“味”指的是“成L”,例(8)中的“味”指“ユ`モア”,“味”根据不同的场合,其深层含义也是不同的。此时,“味”所包含的意义与定语内部的某个名词是对应的,即“味”的内在性质被展现出来。根据金水敏(1994)关于“词汇性状态动词”的论述,“`った”可以看作其中的“‘第五种动词’性形状动词”,“あふれた”可以看作“典型的第四种动词”,两者都属于“词汇性状态动词”。定语内的动词用タ形表示单纯的状态,与主句没有前后关系,这时的定语属于“非时态性定语”。
这一类型的“味”也是心理性的,定语部分暗含了“味”的深层含义,定语动词用タ形,不表示具体的行为动作,本身没有时间概念,起单纯的修饰限定作用。
五、“动词+味”的结构分类
奥津敬一郎(1974)将定语结构“V+N”划分为“同一名词定语结构”和“附加名词定语结构”,其中“附加名词定语结构”又进一步分为“同格名词定语结构”和“相对名词定语结构”。在“同格名词定语结构”中,定语和被修饰名词之间是说明解释的关系,两者之间可以插入“という”。在“相对名词定语结构”中,定语和被修饰名词之间是因果或补充的关系,两者之间不能插入“という”。
“附加特征型”定Z从外部补充被修饰名词“味”在特殊场合下具有的特征,由于不是解释说明被修饰名词的属性,因此定语和被修饰名词之间不构成同格的关系。“心理状态型”定语在意义上和表示物理感觉的被修饰名词不相关,属于“转移修饰的表现”,故也不是同格的关系。“味觉感受型”定语中的动词表示的是为了感受到“味”而做的动作,在定语和被修饰名词之间是不能插入“という”的。“具体事象型”定语与“味”存在时间上的前后关系,不能称为同格。“内在性质型”定语中含有相当于被修饰名词“味”的深层含义的表达,即定语是解释说明心理性的“味”的深层含义的,故定语与“味”之间是同格的关系。
六、结语
在语义特征方面,“味”可以分为物理性的和心理性的,定语可以分为“附加特征型”“味觉感受型”“心理状态型”“具体事象型”“内在性质型”。前四种定语与物理性的被修饰名词一起构成“相对名词定语结构”,“内在性质型”定语与心理性的被修饰名词一起构成“同格名词定语结构”。在语法特征方面,定语分为“时态性定语”和“非时态性定语”,其采用ル形还是タ形、是否表示时态意义与定语的语义特征有关。
除味觉名词外,还有视觉、听觉、嗅觉及触觉名词,希望本文的研究方法能够为“动词+感觉名词”的系统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奥津敬一郎.生成日本文法[M].大修^店,1974.
[2]金水敏.B体修の“タ”について.日本Zの名~修表F(田D行t)[M].くろしお出版,1994.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7
摘要: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使用与理解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并且在特定语境下它们还具有丰富的人际功能,而非仅仅被用于传递信息。借用维索尔论(1999)从语用功能综观论的角度提出的语言使用的顺应论理论,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出发,探讨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问题,即语言使用者如何通过选择指示语来表达语用移情。
一、言语交际中的顺应
维索尔论(1999)指出,语言使用过程就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这是因为语言具有一定的顺应性特征。顺应论告诉我们,在使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语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且是不断变化的。语言选择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和交际策略的选择,并且这些选择可以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上发生。因为语言具有顺应性,人类才可以自由地使用语言。
二、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人际语用移情
移情最初是来自美学的概念,冉永平(2007)指出,移情是一种主动的情感移入,多体现为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移情主要体现了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及心理趋同的顺应。语用学上的移情是指言语交际中,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人际语用移情包含语用语言移情和社交语用移情两个方面。
1.语用语言移情简言之就是语言使用者向听话人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以使听话人准确领悟话语的用意,这是一种换位思考,力求达到情感趋同,从而缩短双方心理距离的顺应。例如:“What a bit of luck that I am placed next to you.”此句为两人相邻而坐时,一方礼貌性地对另一人说的一句非常得体的话。这是说话者移情的说法,他认为自己被安排在对方旁边是一种荣幸(何自然冉永平,2002)。说话人尽量抬举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如果说话者不采用移情手段,而说“What a bit of luck that you are placed next to me”,就会使对方觉得说话者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相反,采用移情说法,缩短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
2.社交语用移情
社交语用移情即指语言使用双方从尊重对方的感情出发,努力达到在使用语言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目的(何自然冉永平,2002)。比如,可通过“come”“here”等指示语的选择来实现移情。例如:“One shouldn't waste a drop of water."此例用不定代词one代替人称代词you,使批评或指责性言语更委婉。如果将one换成you,就会伤害对方面子。反之,one代替you,看起来似乎是说话人发表某种评论,而不是直接批评或指责对方。所以说社交语用移情是出于人情世故的考虑,是体现其素质和气质的需要。
三、英语语言中空间指示语的移情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8
一、体育教学体态语言的消极表现
(一)缺乏经验和信心,紧张失态
新教师第一次上课或初次站在陌生学生面前,由于心情紧张、激动,而导致目光吊滞,心慌意乱,颠三倒四,神情窘迫。甚至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公开课时,也可能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类体态语言是人的潜意识的自然流露。教师只要在课前早期投入 解适应、勇于锻炼、增强自信,这些现象是容易克服的。
(二)准备不充分,示范失误
示范和讲解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方法。讲解是口语表达,示范则是体态语言表现,它能够最直接地把技术动作概念信息传递给学生。如果教师在课前没有对所教授的技术动作做好充分、细致地准备和练习,示范过程中出现失误或动作不规范、不优美,不符合该项目技术动作的特点和风格,动作不伦不类。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和干扰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增加了学生心理压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平时要不断练习教材中的技术动作,提高业务水平。课中也要做好准备活动,不要盲目示范。服装要整齐,避免因服装挂带器械、鞋子脱掉等因素造成的示范失误。
(三)不良动作习惯、不拘小节、体态不雅
有些教师上课讲解时身体东摇西摆,连续无意识地重复某一个动作或手势;身体倚靠在器械上或坐在凳子上讲解;两手插在裤兜里;下达了立正口令,自己还稍息姿势;衣冠不整,懒散随便;不爱护器械,乱踢乱扔;酒后上课,废话连篇。个别体育教师平时不注意形体的锻炼和保持,大腹便便。这类体态语言所表露出的品行、态度和形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参加体育锻炼健身、健美的意识,无疑地起到了反面影响,有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平时的自身修养,保持健美的体魄,形成自然潇洒的风度和气质。以优美的形象和模范的行为,去熏陶和感染学生。
(四)情绪不稳,好恶溢于言表
良好教学气氛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心理情绪,而有的教师就不能自觉地调控情绪。情绪好时课上就眉飞色舞,宽宏大量,对学生在课中错误的行为也无原则地容忍不去管教。如在工作和生活中遇有不顺心的事,上课时情绪低落,面色阴沉呆板,对学生无端发火,横眉立目。学生稍有不轨,动辄施以体罚。有些教师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就表现出欣赏偏爱之情;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生,就面色严俊,常存“有意督过”之心。教师的情绪不稳,容易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情绪,并丧失了做教师最起码的道德和责任;好恶溢于言表,容易使后进生产生逆反情绪,大多数学生会形成教师不公正的印象。
二、体育教学体态语言的积极作用
(一)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当学生面对的教师:精神饱满、举止得体、目光期待、表情和蔼,面带微笑,并伴以生动的语言,刚毅果敢良好的运动性格和气质风度。这样会对学生的运动行为有很大的感染力,师生之间会产生一系列的积极情感,形成一种和谐、快乐、活跃的氛围。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表情、行为也应随之变化。队列练习,要挺拔威严;游戏活动,要快乐活泼;技术动作示范,要一丝不苟;教学比赛,要认真公正。这类丰富的体态语言,无疑会使体育课的教学和运动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和练习轻松愉快,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二)交通示范,辅助口语
体育技术动作的示范,一般是整个身体运动的展示。但是在有些技术动作的讲解分析、纠正错误时,常常运用一些变更的示范动作。如在体操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手臂来代替身体,伴随口语比划讲解,说明动作技术环节和运动形式等。有些竞赛裁判手势(如暂停、交换场地等)和代表某种意向的特定手势与动作。在体育教学中通常代表或辅助口语指挥学生和组织教学。这样既增强了口语的效果,而又能牵制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三)交流情感,组织教学
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触发学生情感的因素。热情、关心、照顾等体态语言的表达,能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关系融洽,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有时课中会遇到学生不认真听讲,教师不要停止讲解,点名训斥,应给“开小差者”递一个提醒的眼视,或做出专门与他讨论所讲内容的神态,给他一个暗示,这样就不会因当众挨批挫伤他的自尊心,避免产生抵触情绪。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学生在无意识的与稍纵即逝的体态语言中表露出来的下意识感情或欲望,察颜观色。从神态、表情和行为动作的表现中,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各种反应,掌握心理动态,把握教学时机,及时调节教学内容和节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控制督促,激励进取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9
摘 要:状语语序比较灵活自由,但是多项状语共现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顺序,不仅汉语如此,其他语言也有相似情况。本文通过5种语言——汉语、韩语、泰语、法语、英语中状语排列顺序的考察,认为状语语序与语言类型相关,但一些类型的状语在不同语言中距离谓语动词的距离相对稳定。状语语序与信息传递有关,反映句子所代表的事件框架,多项状语句的***生成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
关键词 :状语语序 语言类型 信息传递 事件域框架 概念整合
一、多项状语语序的类型学表现及研究方法
(一)不同语言的状语在句子中位置不同,例如汉语中状语在谓语动词前,而英语的状语则位于谓语动词后。
1.汉语:主语+状语+谓语
(1)我在***书馆找到了那本书。
2.英语:主语+谓语+状语
(2)I found that book in the library.
(二)单个状语在不同语言中的差异尚且如此,多项状语在句中共现时,这种差异则表现得更加明显。
1.汉语:主语+状语1(处所)+状语2(程度)+状语3(情状)+谓语
(3)他在舞池里非常优美地跳了一支舞。
2.英语:主语+谓语+状语1(程度)+状语2(情状)+状语3(处所)
(4)He danced very gracefully on the dance floor.
虽然存在差异,但二者也存在共性,表示程度的状语都在表示情状的状语之前。这些差异和共性是否在汉语、英语中其他句子中也存在,多项状语的语序在其他语言中是否也是异同兼备,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为了进一步研究,我们把考察对象扩大为5种语言:汉语、韩语、泰语、法语、英语。在这里有必要对研究方法进行说明,由于状语种类繁多,本文列举了15种状语,分别表示原因、条件、时间、处所、语气、频率、范围、否定、程度、情状、凭借、工具/材料、方位、对象、数量。如果两两进行周遍性地排列比较,按照数学中排列组合原理,每种语言至少要调查的句子数量为:
这是一个庞大的工作量,在自然语言中,7项以上状语共现的句子已经极其少见,更不要说有7项以上状语共现。此外,由于谓语内部的逻辑关系和表意的需要,状语排序比较自由,但又遵循一定的规律。我们研究多项状语语序,实质就是为了确定不同状语的相对位置。因此在调查时,我们首先考虑状语数量出现尽可能多的情况,考察每一项的相对位置,再把遗漏项纳入其中分别考察相对位置。
二、不同语言类型的状语分布特点
根据调查,我们得出“汉语、韩语、泰语、法语、英语”这5种语言中状语的优势语序。分别为:
(一)外位状语、非外位状语及状语的前置与后置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表示原因、时间、处所、条件的状语通常前后相邻,整体位置位于所有状语的最前或最后,即位于句子的最。英语中把句子的位置称为“外位”,处在“外位”位置上的状语叫作“外位状语”。从分布位置上看,这种说法显然也符合其他四种语言,因而我们可以把这四类状语统称为外位状语,其他种类状语称为非外位状语。由于外位状语位置灵活,我们把外位状语统一提前,则可以一目了然地观察出5种语言中主语、状语、谓语的相对顺序如下表所示:
汉语、韩语的非外位状语均前置于谓语动词,为状语前置语序。即:
外位状语-主语-非外位状语-谓语
泰语、法语、英语的非外位状语均后置于谓语动词,为状语后置语序。即:
外位状语-主语-谓语-非外位状语
(二)非外位状语的相对语序
非外位状语呈线性分布在谓语前后,但由于种类繁多,难以观察。为了方便对非外位状语的相对位置进行尽可能精确的量化,我们假设紧靠谓语动词的状语距离为0,相隔一个状语的距离为1,相隔两个状语的距离为2,以此类推算出每项状语与谓语的相对距离值:
从表中0~10的取值可以看出,表示语气的状语距离值多为极值,说明位置处在所有非外位状语序列的边缘位置,而表示程度、情状的状语距离值居中,说明处于状语序列较中间的位置。此外,在5种语言中常出现成对相邻的状语,如表示频率的状语在“汉语、韩语、英语”这3种语言中与“语气”具有相邻值,表示范围、否定的状语在“汉语、泰语、法语、英语”这4种语言中都具有相邻值,表示程度、情状的状语在这5种语言中都具有相邻值,表示方位、对象、数量、工具/材料的状语或两两相邻、或全部相邻。
这些取值中相似、相邻的现象提示我们,各项状语的相对位置在这5种语言中是相对稳定的。我们根据距离值求平均值:
再根据均值综合出一个多项状语的相对位置序列,它不能精确反映任意两项状语在每种语言中的位置,但是通过分组,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各组之间的相对位置倾向稳定:
前置语序:
语气-频率——程度-情状——凭借-范围-方位——工具/材料-数量-对象——否定+谓语动词②
后置语序:
谓语动词+否定——对象-数量-工具/材料——方位-范围-凭借——情状-程度——频率-语气
在状语前置语序的语言里,表示程度、情状的状语一般在表示工具/材料、数量、对象的状语之前,而在状语后置语序的语言里,表示程度、范围的状语一般在表示工具/材料、数量、对象的状语之后,说明了平均语序存在合理性③:
韩语:?? ? ??? ??? ?? ????? ??? ??? ???? ?? ??? ??? ????.
(5)我 为了咱们的报告 昨天 在***书馆 又 都 仔细地 用电脑 对所有材料 做了核对。
泰语:?????????????????????????????????????????????????????????????????????????????????????????????④
(6)昨天 在现场 我们 都 没有 进行检查 对所有物品 一箱箱地 为了你 仔细地 非常地 确实。
三、状语语序的认知机制:信息传递与信息量
言语交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交际双方不断从交际过程中获得新信息(New Information)来更新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达到交际的目的。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句子是主要的传递单位(Information Unit),新信息和已知信息都由句子携带。新信息反映在概念结构中则形成心理谓语(psychological predicate),心理谓语与实际谓语相似,但是能反映传递者的心理结构(psychological structure)。Lambrecht(1994)提出心理结构是语言中除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外的另一重要结构,它主要通过语序和语调表达。句子的心理谓语由重心(weight)承担,表现句子所要强调的内容,是新信息中的重要信息。状语是谓语动词的修饰语,是心理谓语的一部分,因而要承担起表现心理谓语的任务。句子重心和语调、重音、语序都有关系,但在没有语调和重音影响的情况下,语序与强调部分呈正相关关系。在多项状语句中,状语位置的差异在信息交流中主要表现在句子重心位置的不同。
汉语、韩语在传递信息时,倾向于先说重要信息,甚至干脆直接放在句首,是句首重心语言。例如:(7)你在哪捡到的这本书?——在公园我捡到了这本书。
(8)哪个是你在公园捡到的?——这本书是我在公园捡到的。
“在公园我捡到了这本书”侧重强调处所——公园,适合于回答“你在哪捡到的这本书”;“这本书是我在公园捡到的”侧重强调捡到的对象——这本书,适合于回答“哪个是你在公园捡到的”。⑤
韩语与汉语相似,在句子中表示强调的部分,一般置于句首:
?? ?? ??? ?? ???? ??? ? ?? ??.
(9)在这种情况下 我 专心写作业 没法。
英语则倾向于把信息重心放在句尾,是句尾重心语言:
(10)Where did you pick the book? ——I picked this book in the park.
(11)What did you pick in the park? ——In the park I picked this book.
“你在哪捡到的书”的答句是“我捡到书在公园”,“你在公园捡到什么”的答句是“在公园我捡到这本书”,强调的重心倾向放在句尾的位置,是句尾重心。
泰语与英语相同,张美珍(1991)在谈到汉语、泰语的区别时,指出泰语倾向于把强调部分置于句尾,而汉语倾向于把强调部分提前。
由于状语要承担传递重要信息的任务,表达句子重心,因此句首重心语言汉语和韩语倾向于把状语置于谓语之前,形成状语前置的现象;句尾重心语言英语和泰语倾向于把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形成状语后置现象。
状语语序不仅和信息的重要程度有关,与信息的多少也有密切关系。袁毓林(1999)考察了多个副词连用的情况,认为副词都是按照其跟谓语动词语义关系的紧密程度由远及近地排列的,是一种语义接近原则。我们得到的5种语言多项状语语序以及前置状语和后置状语的倾向性语序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表示对象、工具/材料、方位的状语位置一般相邻,距离谓语动词也最近,这是由于这些状语主要表示方式,与动词联系更加紧密。但是,状语位置的相邻与否与层次也有关系。在多项状语中,表示程度的状语与表示情状的总是前后相随,这是因为在句法树上“情状”与其他状语“方位”“数量”处于同一层次,而“程度”是修饰“情状”的,处在下一个层次,由于这种修饰关系导致二者位置必须相邻,以保证它们生成的合理性。
另外,袁毓林(1999)针对汉语,通过研究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得出多项定语共现于同一个句子中的时候,信息量小的定语总是比信息量大的定语语序位置靠前。这个规则同时也适用于汉语的多项状语排序:工具/材料、数量、方位这些状语所含有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程度、情状等,即前者可供选择的信息数目要远多于后者,因此信息量小的成分在语序上要比信息量大的靠前。但是这一规则似乎与泰语、法语、英语的语序正好相反。原来,这3种语言是状语后置语序,因此信息量大的成分正好在信息量小的成分之前,信息量规则在不同语言类型中表现在:信息量小的成分距离谓语动词较远,而信息量大的成分距离谓语动词近。例如:
四、状语语序的认知处理:事件域框架与概念整合
状语修饰谓语,主要反映谓语的特征,谓语表达一个事件核心,因此状语则是事件中的不同特征角色,如方位状语说明动作发生方向、情状状语说明动作情态。状语的特征角色和谓语的事件核心共同构成一个事件域框架(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
王寅(2007)把ECM的基本思想***示如下:
一个基本事件(EVENT)包括两大核心要素:行为(Action)和事体(Being),行为和事体都由很多子个体(A1、A2…An及B1、B2…Bn)构成,子行为或子事体还可以带有很多典型的特征性信息(D1…Dn)或分类性信息(C1…Cn)。在描述一个事件时,人们只选择那些他们认为最突出的成分、与事件相关度最大的成分加以组合,一个整体事件通过过滤的方式体现出来。过滤方式的表现之一则是语序的选择,在多项状语句的线性语序中,不同的状语是事件中不同的特征信息。例如“今天下午我在公园里居然非常认真地对她说了整个事件的经过”这个事件,共包括n个子行为,每一个子行为的特征信息都是一个特征角色:
事件时间——今天下午我说了整个事件的经过。
事件地点——我在公园说了整个事件的经过。
动作情态——我说整件事情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
动作语气——我本以为自己不会认真对待这件事,但是我却表现得非常认真。
动作对象——我是对她说的这整件事情的经过。
把所有的特征角色加以整合时,重要的角色往往要放在突出的位置,或者最前、或者最后、或者距离事件核心——谓语距离最近,因此表示事件发生的基础要素——时间、地点、缘由等则倾向于放在句子的最,描述句子整个事件。例如,汉语中外位状语一般放在句首或主语后、所有状语前,最初的解释是黎锦熙(1924)的“副夺主位”说,认为表示时间等要素的状语本来应位于副位,位于句首时是一种提前的手法。后来的学者多采用黄伯荣、廖旭东(1990)“句首状语”的说法,句首状语的作用多被认为是修饰全句,如胡裕树(1981)认为它是“全句修饰语”。这都说明了时间、处所、原因等状语是整个事件的基础要素,因此需要位于句子的最。
除了外位状语,非外位状语的位置也可以印证事件框架这一解释。例如,在句子中与说话人相关度排名第二密切的则是说话人本身想传达的态度,在句子中使用一些表示语气的副词来实现,因此表示语气的状语倾向于出现在句子的“次”。例如:
事件框架首先帮助语言使用者确定了不同特征角色构成事件的顺序,但并没有还原语言***处理的认知过程。多个特征角色输入人脑后,构成了不同的概念空间,再通过跨空间映射(mapping)进行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才形成多项状语序列,最后构成语句,这是多项状语进行***处理和排序时的基本认知过程。以英语为注,举例如下:
(16)The children looked towards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with the telescope very curiously.
孩子们 看过去 朝着山顶 用望远镜 非常 好奇地。
每一步整合过程都包括四个基础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储存输入空间共有属性)、输入空间I(Input Space I)、输入空间II(Input Space II)、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因此首先在人脑中形成一个基础的整合框架:
基础框架形成后,人脑开始进行信息填充。当表示程度、情状和表示工具、方位等特征的角色共同出现在一个事件中时,大脑首先根据特征角色与事件主体的紧密程度把角色分为两组,程度、情状和工具、方位,两组角色首先各自进行整合排序,再把结果再次投射进输入空间,这时四种状语的共有属性是描述事件行为所使用的特征角色,通过再次整合形成状语的语序序列。
当某一事件具备更多类型的特征角色时,有更多类型的状语进入句子,上面的整合网络则会一步步扩大,最后形成多项状语的语序。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意合特征研究与大型知识库和语料库建设”[批准号:12&ZD175]的资助,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注释:
①这里表示时间的状语多数指时间名词,汉语里的时间状语也可以由时间副词充当,时间副词作状语时,一般位于语气副词之前,如“他居然早就知道了”。但把时间副词列入考察对象在跨语言调查中有相当的难度,如何处理表示时间的状语的周遍性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做细致的研究。
②根据平均值计算出来的顺序本应为:语气-频率-程度-情状-凭借-范围-方位-工具-数量-否定-对象,但是考虑到实际的原始语序,五种语言中有四种语言否定词距离谓语动词最近,距离值为0,得到平均值为1.4,主要由于汉语中距离值为7,影响了实际结果,因此这里稍作调整,调换表示否定的状语和表示对象的状语的顺序。
③由于调查的语言类型数量有限,我们只能根据现有材料得出一个总体的相对语序和倾向特征的解释,至于它是否也适用于其他更多的语言类型,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
④表示原因的状语一般在主语前面或主语和范围之间,这里由于语义上对原因有所强调所以强调部分后置。
⑤单说“这本书是我在公园捡到的”时,也可以作为“这本书你是在哪里捡到的”的回答,但这时说答句的时候重音落在“在公园”上面,没有重音来强调的时候,汉语倾向于把强调的部分放在前面。
参考文献:
[1]单亦祯.通用英语句法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1]顾嘉琛.法语系统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3]黄河.常用副词共现时的顺序[A].缀玉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李杰.现代汉语状语的多角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5]潘国英.汉语状语语序研究及其类型学意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J].中国社会科学,1999,(2).
[8]张美珍.汉泰语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位置词序对比研究[D].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硕士毕业论文,1991.
[9]周丽颖.现代汉语语序研究[M].北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0]***熙.定语和状语[M].北京:新知识出版社,1957.
[11]***熙.***熙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2]Fauconnier,Gilles.&Turner,Mark.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2).
[13]Fauconnier,G.& Turner,M.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Basic Books,2002.
[14]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10
关键词:对外汉语 定语 的 隐现 偏误 规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的结构助词“的”的使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语言现象。杨寄洲(1999)编写的教材对于“的”字的解释代表了大多数汉语教材对于“的”字的处理意见。他把“的”看成是“定语的形式标志”,认为单音节形容词充当定语一般不带“的”,带“的”时有强调作用;双音节形容词充当定语一般要带“的”;形容词的重叠式、状态形容词等充当定语一般都要带“的”。
一、“的”的隐现
(一)用“的”的定语
1.表示领属关系、时间和处所的名词用“的”。
朋友的书 爸爸的车 今天的报纸 右边的房子
2.表示领属关系、处所、方式和式样的代词用“的”。
你的本子 这儿的习俗 这样的学法 那样的***片
3.表示强调的单音节形容词、前边有表程度的副词、双音节形容词和重叠形式的形容词用“的”。
新的杂志 最好的朋友 美丽的姑娘 干干净净的教室
4.动词作定语一般要用“的”。
买的书 送的花 销售的货物 跑步的学生
5.短语作定语一般都要用“的”。
五点开的火车 洗干净的衣服 坐南朝北的房子
(二)不用“的”的定语
1.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和固定组合的名词不用“的”。
中国人 玻璃杯 首都机场 奥运场馆
2.表示亲属关系、在表示集体单位名词前、“这”“那”在数量短语前、“什么”“多少”在名词前的代词不用“的”。
我妈妈 我爸爸/我国 我们公司
这四本 那张/什么人 多少钱
3.单音节形容词、“多”、“少”前边用“很”时,一般不用“的”。
新同学 老朋友/很多人 不少人
4.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的动词不用“的”。如:
清洁工作 校庆活动 学习资料 销售清单
5.量词或数量短语不用“的”。
件件衣服 条条大道 一本书 这些人
二、有关“的”的偏误现象分析
(一)该用结构助词“的”的情况
(1)*那是一个国家很大。
那是一个很大的国家。
形容词“很”组成的偏正词组作定语时,除“很多”等少数例外,与中心语之间须用结构助词“的”。
(2)*今天五个月以前我离开了祖国。
五个月以前的今天我离开了祖国。
表示时间的名词作定语时,与中心语之间该用结构助词“的”。
(3)*你一定要学习榜样你爸爸。
你一定要学习你爸爸的榜样。
名词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时,与中心语之间该用结构助词“的”。
(4)*这是一个工厂在大连的南边。
这是大连南边的一个工厂。
定语该放在中心语之前,方位名词“南边”作定语时,与中心语之间该用结构助词“的”。
(5)*听了这个不好消息,小张非常着急。
听了这个不好的消息,小张非常着急。
形容词词组作定语,除“很多”“不少”等外,与中心语之间该用结构助词“的”。
(6)*他写汉字很整齐。
他写的汉字很整齐。
主谓词组作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该用结构助词“的”。
(7)*参观博物馆同学今天下午一点集合。
参观博物馆的同学今天下午一点集合。
动词或动宾词组作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该用结构助词“的”。
(8)*他们千言万语说不尽对祖国感激和热爱。
他们千言万语说不尽对祖国的感激和热爱。
介宾结构作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该用结构助词“的”。
(9)*在那次战斗中,一个十六岁战士在路上消灭了五个敌人。
在那次战斗中,一个十六岁的战士在路上消灭了五个敌人。
数量词作定语表示修饰关系,与中心语之间该用结构助词“的”。
(10)*我房间旁边是我朋友房间。
我房间旁边是我朋友的房间。
名词作定语表领属关系时,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该用结构助词“的”。
(11)*老师回答了我们问题。
老师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指示代词作定语表示修饰关系时,与中心语之间要用结构助词“的”,如“这样的环境”“那样的环境”。
(12)*他是一个谦虚女孩。
他是一个谦虚的女孩。
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修饰双音节名词时,一般要用结构助词“的”。只有定语和中心语结合得非常紧密已成较固定的词组时才不用,如“先进集体”“重大问题”。
(13)*我很喜欢这里安安静静环境。
我很喜欢这里安安静静的环境。
形容词重叠作定语时,与中心语之间该用结构助词“的”。
(14)*杭州是个名副其实花园城市。
杭州是个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
四字格成语作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该用结构助词“的”。
(二)不该用结构助词“的”的情况
(15)*因为是她的第一次住院,她很着急。
因为是她第一次住院,她很着急。
“他”“她”作主语时,主语和谓语之间不该用结构助词“的”。
(16)*医生热情地给病人的送药上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表示心情的成语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