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10篇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篇1

[关键词]张艺谋 武侠片 《英雄》 《十面埋伏》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佼佼者,除了他创造的“张艺谋的颜色”外,更可贵的是他对中国文化深刻的思考。《英雄》和《十面埋伏》是张艺谋两部武侠片,分别从“大人物”和“小人物”两个层面探讨了两种不同的生存处境与精神境界在“理性”的精神境界中,“英雄”的精神体现的是“大我”的境界,每个人的努力都在为他人:而在“感性”的精神世界中,“十面埋伏”就是“小人物”的生存境遇,每个人都挣扎在“小我”中。

一、《英雄》

《英雄》是张艺谋第一部武侠电影,讲述的是赵国遗孤“无名”(李连杰饰),为刺秦王(陈道明饰)苦练绝技,练成后,说服秦王通缉的大侠“长空”(甄子丹饰)“飞雪”(张曼玉饰)“残剑”(梁朝伟饰)当众受其一剑,以掩人耳目,达到接近并刺杀秦王目的,却最终为了“天下”放弃了计划的故事。张艺谋通过影片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诠释了中华文化中“英雄”的本意,同时也讨论了中华文化(儒、道、法等)的理性思辨,张显了中华文化。

英雄者,浩然正气超出一般平庸者也,一个非小人物所理解所达到的“大”的境界――“大谋大略”、“大智大勇”、“大仁大义”。一定意义上说,《英雄》中出现的人都是英雄,是灰色人物无法理解的失败(孤独)的英雄,人格上的英雄。

首先是“大谋大略”。其实英雄“无名”的历史就是一部大的“谋”史,从始至终,无名都在苦心经营,筹划刺秦。他痛下苦功练成一剑――“十步一杀”,这是专门对付秦王的招式,为此他展开了自己的计划。说服“长空”“飞雪”,编出足以乱真的“神话”,为的就是接近秦王,为国复仇,为死于秦***下的英魂复仇。谋不可谓不深,志不可谓不大,所以叫他“大谋”,因他运筹十年,又决非为一己之利。

再说“大略”。情侣“残剑”、“飞雪”三年无话,就是因为残剑曾放弃了诛杀秦王的计划。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残剑放弃了刺秦的计划?那就是秦王的“大略”:他的“深谋远略”,他的“文韬武略”,他的“雄才大略”。同样,几年后,这位气吞如虎的英雄,大侠刺客无名也被秦王的“大略”所折服,被秦王那睿智严密层层深入不得不让人敬佩的推理、那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天下再无战争的豪情壮志、那统一文字废除杂七杂八的未来美景所震慑。

其次是“大智大勇”。无名编出一个“天衣无缝”的诛杀长空、飞雪、残剑的“佳话”,却未瞒住过秦王的慧眼、秦王对“侠”的理解。无名虽从小生于秦国,今又力诛秦王下令通缉的刺客,已是秦王的功臣,却仍被秦王识破。这凭借的仅仅是秦王宫殿上的烛火,可以说秦王已具备了那种观人于微,见微知著的智慧,但这也并非大智慧。“大智慧”是。秦王知道对这样一位英雄、一位义士、一位同样睿智的大侠是无需动用“机心”的。因有机心者都属小聪明,小聪明不足以应大勇者,因大勇者亦兼具大智慧,同样可把机心识破。所以秦王此时只以豪情激荡心胸,放弃了丝毫的机心与机巧,以待大勇者,并悟得了“剑义”。所以,此时并非谁胜了谁,而是共同面临着一个必然的决则,只要他们都大智大勇,那么结局不会有第二个。秦王同样也具有大勇,因能痛下决心杀一个“知己”(指无名),这是需要平庸者无法想象的勇气的。

而无名从刺秦的第一步起,就具有了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大将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这也是秦舞阳之流无法可及的“大勇”的境界。而当秦王识破无名诛杀三剑客的假话后,无名也坦诚相见,告诉秦王残剑也并非他所想象的“侠”(超出了秦王心中狭义之上的侠),并在已知结局情况下作他还能做的举动,希望秦王真的心怀天下。所以大智须具大勇,而大勇必备大智。否则只能叫“鲁莽”和“狡诈”。而面对大勇必以大智待之,方可有“大”的结局。

再次是“大仁大义”。其实影片中处处都体现着大仁大义。无名专心一剑,为复国仇,更是为六国的黎民不再受秦***杀戮,为千万人而牺牲自我,冒险行刺秦王,这本身就带有“大仁”与“大义”。

残剑为什么放弃了刺秦计划,在无名临行前,我们知道了他是为了“天下”,不知观众在此前猜到没有,仇恨是自己的。放到天下也就不是仇恨了。六国不统一,年年战乱,受苦的仍是百姓,只有统一后百姓才能正常生活。“仁者爱人”爱天下之人,方为“大仁”。那么无名呢?无名也同样走上了残剑的路,此也不失为“大仁”者。而无名所求得的剑字,也就是残剑所写的剑道,后来被秦王所悟得的剑义,核心正在于此――“仁者无敌”,最好的剑是无剑,最妙的杀是不杀,最高的境界是以怀包容天下。

故事发生在先秦,那正是一个“义”的青年时代、黄金时代,人格上的辉煌时期。到处都体现着“义”:是侠义,是仗义,是情义,是仁义,是道义――是大义。长空为助无名成功而捐出银抢,飞雪为相信无名计划而献上玉剑,残剑为曾经的一句诺言捧出短刀,而他们的刀剑是他们的命。这也正是时代的铁骨铮铮的武士风度,肝胆相照是非分明的英雄气概,也因此秦王才看穿了无名编的假话(残剑飞雪因私情私利而斗也就不配称为“侠”了)。而飞雪为无名、为长空向自己的“心爱”刺出无情的一剑,因为是他,是他害了无名、害了长空(作无谓的牺牲)、害了赵国。这也是“大义”,大义灭亲的大义。飞雪不理解残剑的行为,可能是性别和性格的缘故,而等飞雪相信了残剑,残剑已踏上了不归路,注定飞雪也必将会走向另一世界,因为残剑除了天下,还有爱,还有他的梦,但这些都藏在他的英雄之下了。

此外,影片运用电影语言,完美地注解了中华文化。儒家的有为,儒家的仁义,儒家的智礼;道家的“万物相通,虚怀若谷”、“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法家的“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的治世之道及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等,互转互包互融互化,把中华文化的思想精义以含蓄的电影语言表述出来。而在这些阐释文化内涵的叙述中,导演又不缺少东方所特有的写意式的情感渲染:仅仅用“一滴血”就把听到如月临死前道出实情,飞雪的心境表达出来:簌簌而下的金色树叶,随着飞雪剑上那滴殷红的血滴滴下,而变成纷纷而坠的红色,这是飞雪的心在黯然流血。同样仅仅用“一滴水”就把飞雪捐躯后,残剑看破一切,魂销魄散的心境表达出来:自己誓与无名决一高下,绝不容许任何东西再伤害飞雪了,而打斗中还是有一个水滴飞溅到飞雪的额上,当残剑静静地轻轻地伏在飞雪身旁为安详的飞雪擦拭的时候,他已不再顾及胜与败生与死了,他的心已不属于这个世界了。

二、《十面埋伏》

影片《十面埋伏》讲述的是北宋年间,“飞刀门”为重振声威,欲打一次胜仗,派小妹(张子怡饰)扮作盲女歌妓去诱敌深入;而捕快们也想彻底剿灭“飞刀门”,派金捕头(金城武饰)刘捕头(刘德华饰)一明一暗,假意救出小妹并随之去暗查飞刀门的巢穴以一网打尽,为此双方展开斗智斗勇的较量。张艺谋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阐释了他对小人物世界的理织――“十面埋伏”。这既是一个探讨人类生存困境的形而上的当代命题,又是一个揭示当代社会小人物命运的形而下的现实问题。

《十面埋伏》中的美丽都有寓意。结尾,景色美到极致,那是生命的可爱。小妹的绿衫与绿竹相容,她的心也同样融入到自然的纯境中。灿烂的金秋那是在展示他们绚烂的生命。而当刘捕头与金捕头打斗中却突然下起了雪,这是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但在拍摄中除了用“寒雪”,似乎我们真的找不到一种景色可以更深刻的表现主人公那种因爱成恨,热血冻结,由纯洁的爱,爱的执著,才造成的惨切。那种心死之哀,那种彻寒透骨的凄惨,那种撕心裂肺的绝望,那种造化弄人的无奈。只有“六月飞霜”“八月飞雪”情动天地,以凄风冷雪才足以映之。风雪之寒犹不足抵内心之寒,加之配以悲怆的音乐,如注如泼的鲜血。“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美好的生活,那只是幻想,风一般的日子,那只是希望,现实太残酷,玄机太深。爱恨情仇无是非,风寒雪大心本无过,那么世界的天寒地彻又是何以造成。这是影片中最大的埋伏,我们必须看到。

影片的情节中,处处都能体味一种“美”的享受,象用“升格”拍摄金捕头的快箭,动作有先后,但射出的箭却是并列起飞,足见射手射技的高超。小妹的飞刀,用声音才可以判断它运动节奏的快慢。而就在这些如此美的情节中,却蕴含着无限“埋伏”。

第一次埋伏:盲女变成刺客,歌妓的埋伏观众始料不及。这位柔情百媚的盲女歌妓经核实,却是飞刀门前任老帮主的独生女儿一小妹,要为父报仇,前来行刺。

第二次埋伏:捕头暗探,大侠的埋伏。这是一个明埋伏,观众知,但不知小妹知不知她身边的这位仗义相救的“随风”大侠是金捕头假扮的暗探。

第三次埋伏:追兵杀手赶至,陷入总部头的埋伏。落到“格杀勿论”的绝境,这是最初“胸有成竹”的“设计”的刘、金两捕头也始料未及的。

第四次埋伏:飞刀出现,追杀者陷入飞刀帮的包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原来这一切都是飞刀帮设下的诱敌之策,追杀而来的捕快们全部中了飞刀帮的埋伏。

第五次埋伏:小妹不盲,盲女诱饵的埋伏。随风是假的,小妹也是假的。她不仅不盲,而且也非刘老帮主的女儿,她只是普普通通飞刀帮的千百个小妹中的一个,这是金捕头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第六次埋伏:妓院老妈妈――大姐(宋丹丹饰)也是假的,假帮主的埋伏。这位统筹全局的飞刀门大姐。也被刘捕头识破,她并不是真的“大姐”。

第七次埋伏:捕快变内应,当年刘老帮主设下的埋伏。一路尾随而来的刘捕头最后竟是飞刀门的弟子。

第八次埋伏:一路上与金捕头打情骂俏的小妹,原来是刘捕头的恋人,这是一次情感埋伏,也是最能上升到人性“角度”的埋伏。刘捕头与金捕头的友情是假(―假捕―真捕),金捕头与小妹的儿女情长是假(最初都为诱敌),最后连刘捕头与小妹的真恋情也变成假的了(小妹心中已多了一人)。金捕头为小妹设下埋伏,反中了小妹的埋伏;小妹结束了现实的埋伏,而又陷入情感的埋伏;刘捕头是别人始料不及的隐得最深的埋伏,却也钻进了他所始料不及的更大更深的埋伏,朋友成了情敌,假戏却被他们真做。到底人间有多少埋伏。

第九次埋伏双刀夺命,结局的埋伏。这里双刀是埋伏,双刀的主人也是埋伏,小妹误以为是单刀,结果中刀倒地,而杀她的是她的情人也是恩人。

第十次埋伏:山下追兵赶至。到底谁中了谁的埋伏。一场新的厮杀正在悄然中。

这里列举了十次埋伏。但十面埋伏并不是十次,也非实指。它只是说,天地八方,人生处处是埋伏。虽然眼前的世界如画,但十面埋伏却在悄然中。《十面埋伏》探讨的是“人类的生存困境”,但没有过分突出“残酷”,而是表现出一种美,凄丽的美,美得震撼,美得让人心碎。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篇2

[关键词]武侠大片;受众;情感缺失

所谓中国武侠大片,是指本世纪初兴起的“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大导演、大市场”以武侠为题材的华语影片,如《十面埋伏》、《英雄》、《夜宴》等。可以说,在全球化语境下,这些武侠大片扛起了商业巨片之旗,在跨文化抗衡好莱坞、展现东方文化、向国际主流市场挺进等方面功不可没。

综观中国武侠大片,它们近乎一个模式:豪华的演出阵容和制作班底、精美的服装和造型设计、宏大的电脑特技制作及动作场面……大片以无可指责的硬性条件给观众捧出一场视觉盛宴,但视觉狂欢后的观众表现与导演拍摄初衷出现了分歧:

张伟平说《十面埋伏》是一部令人流泪的电影,媒体报道却说上映中出现笑场。

陈凯歌宣称《无极》是部有幸福感的电影,观众却觉得和幸福不沾边。

有观众指出,《夜宴》缺少以往冯小刚作品最可贵的“人崃儿”。冯小刚对于“恶意批评”出语“彼此没有殷切的期待,所以就不存在辜负”。

“整体看来,电影首先是一桩事实(an fair),它牵涉到的问题包括了美学、社会学、符号学以及理解和领悟的心理学。”中国武侠大片注重电影的美学,但是缺少对受众情感、理解、领悟能力的关注,由于受众缺乏对影片的情感体验,最终导致其表现与导演的意***南辕北辙。为什么中国武侠大片会出现如此处境?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冲击高票房迎合西方口味,影片的东方魅力不足

中国人的武侠情结自古而然,而“功夫”中所蕴涵的东方文化也深深吸引着西方人。华语武侠大片找到了打开东西方市场的连接点,李安的《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多项殊荣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D・麦奎尔认为,如果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因此华语武侠大片的受众是海内外对东方武侠文化感兴趣的人的集合体。该受众群决定了中国武侠大片要兼顾东西方受众的情感体验。

“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换句话说,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获得高票房和国外大奖,中国武侠大片出手就是太手笔。《十面埋伏》制作投资达2.9亿元,《无极》耗资3.41亿元,《夜宴》耗资1.5亿元……大投入意味着高票房才能收回制作成本。“《英雄》约合2.7亿人民币投资……《英雄》从票房拿回的收益也不过9千万人民币,再加上1700万人民币的音像版权出售,所得也不到制片方公布的影片总投入的一半。”剩下的钱要从何而来?从海外市场来。

中国武侠大片,把捞回成本的希望寄托在西方市场上。因此,中国武侠大片在拍摄之初就考虑要迎合西方人的审美趣味。《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中,导演在某种程度上摒除含蓄肉敛的东方审美风格,采用西方裸的、热烈而直白的表达方式,《十面埋伏》里二姐直白浅露地给小妹挑明爱情与帮派之义的冲突,《无极》仿照《指环王》运用魔幻手法,《夜宴》直接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但是这种对西方艺术的模仿和对西方受众接受心理的迎合,其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仅搞糊涂了中国观众,而且西方观众也不领情。一位法国记者在看过《夜宴》后表示:“前30分钟过分渲染武打特技,这段戏过于冗长,差点让人看不下去,后半部分就好多了。这个故事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很容易看出取材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但总而言之并不特别精彩。”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长期以来,中国“功夫”吸引受众的主要是东方化的视觉奇观,而中国武侠大片为了取得高票房,却过多迎合西方人审美风格,造成影片的东方元素张力不够饱和,东方武侠的“原点”魅力不足,缺乏中国传统艺术给人启发、耐人寻味的独特魅力。

二、过多以古时为电影背景,模糊了受众的时空认知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论人的延伸》中说:“作家和制片人的职责,就是将读者或者是观众从一个世界即他自己的世界,迁移到另一个世界中去,即印刷和胶片造成的世界中去。这一迁移极为明显,极为圆满,所以身历其境的人下意识地、毫无批判知觉地接受了这种迁移。”

电影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可以进入的世界。借此世界,受众可以找到与己相关的时空认知。如何让受众的情感迁移到电影世界中,这就要取决于影片能否得到受众的时空和情感认知。中国武侠大片的故事场景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离观众很远的历史背景,让观众在短暂时间中体验导演眼中久远的历史江湖,这样就拉远了观众与影片的时空距离。

《英雄》的发生背景是战国末期六国征战时期。《无极》干脆模糊时代背景,讲述的是一个不存在的东方无极世界中的爱恨情仇。《十面埋伏》讲的是唐大中十三年,飞刀门与官府之间的争斗。《夜宴》讲述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皇宫贵族的尔虞我诈。

故事的背景很重要,它有利于观众能迅速地进入电影虚构的世界中去。“或者正如S,――玛赫(Severin-Mars)所说:‘哪一种艺术会具有……融虚构和现实于一体的梦幻呢!从这一立场出发,电影就体现了一种完全无法比拟的表现方式。只有那些具有高尚思维方式的人,在他们生活经历的那些最完美的、充满神秘色彩的瞬间才能进到电影的氛围中。’”根据传播学的接近性原则,受众只对与已相关或者相近的事情感兴趣。中国武侠大片模糊的古时背景,使得观众不知影片之所云,很难取得时空的认同感和情感体验。

三、长于表现手法和叙事技巧,弱化故事情节

中国武侠大片注重渲染:美不胜收的山林对决,气势磅礴的杀戮场面、金碧辉煌的华厅丽屋……所有的故事就在如此大的铺展下展开。中国武侠大片也非常注重叙述技巧,《英雄》借鉴《罗生门》的叙事手法,《无极》运用多重角度进行讲述,《十面埋伏》通过爱情纠葛来讲述一个沉重的关于反叛的话题。

在如此精心制作下,受众看到的却仅仅是叙事技巧和组组精美的画面,却找不到导演要讲的故事。正如西方电影界评论《英雄》时说: “浓烈的色彩和形式压得人几乎透不过气来,而故事主线却只是‘蜻蜓点水’,被湮没在宛如时空倒错般的叙事结构申”。的确, 《英雄》仅仅是“荆轲刺秦”的故事,《无极》简而化之就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夜宴》是《王子复仇计》的翻版,但在导演过多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技巧下,受众却搞不清导演究竟在表述着什么。

“在电影的诸社会功能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人与机器间的平衡。……电影通过根据其脚本的特写拍摄,通过对我们所熟悉道具中隐匿细节的强调,通过摄像机的出色引导对乏味环境的探索,一方面对主宰我们生活之必然性发展的洞察,另一方面给我们保证了一个巨大的、料想不到的活动余地。”真正精彩的影片,就是当观众走出影院的时候,仍然沉浸在电影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中,或者是能引发关于人性善良与邪恶争辩的影片,而不是对电影质量的争议中。中国武侠大片过多注重影片的形式,却忽略了受众的观看目的。

四、过多运用宏大叙事,缺少人情世故减弱影片亲和力

《英雄》里面是天下和平统一的主题,《十面埋伏》讲述的是反叛者与官府之间的抗争,《夜宴》讲述的是关于王位的争夺,几乎每个影片都在讲述着国恨家仇,每个影片都是刀光剑影、流血杀戮。

由于宏大叙事。中国武侠大片中的“情”引不起受众的共鸣。《夜宴》中:太子无鸾很可悲,心爱的女人被父亲娶了,叔叔又篡夺了父亲的皇位;婉后爱着一个捧不起的阿斗式人物……这一个个悲剧人物都是没有生命与意义的符号,他们在他们的宫廷中讲述着自身的故事。他们死与活,一点激不起受众的内心震荡。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篇3

借《雷雨》的人物设置和故事框架,张艺谋试***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表现他自己的“思”:权力、阴谋和贪欲。虽然大场面和大制作能带来票房,但是在投资与回报的轮回之中,电影的“主脑”丢失了,电影对人心的感动和人生的关爱,对人性的探索也随之丢失了。

【关键词】 主脑 张艺谋 批判

《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简称《黄金甲》)正在全国各大城市热映,据说第一周的票房已经超过亿元。有幸先睹为快的娱记和影评人,早已将他们的赞美之词抛撒在大大小小的报纸和形形的网站上。有人甚至预言:张艺谋大片“高票房,低口碑”的历史已经结束,《黄金甲》问鼎奥斯卡指日可待。

凭心而论,《黄金甲》确实有超出《英雄》和《十面埋伏》的地方,不是指这类大片经常使用的3件“大”:大明星、大场面、大色块;而是张艺谋又开始讲故事和刻画人物了。看着银幕上一袭黄金凤袍的巩俐,我们仿佛又看到高粱地里腰系红肚兜的九妹,看到大染房里白衣白裤的菊豆,看到在尘土飞扬的官道上艰难跋涉的陕北大嫂秋菊。不是说巩俐塑造的这些银幕形象有什么共通之处,而是从《黄金甲》的人物和故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上一个世纪的张艺谋,看到了热衷于拍大片之前的张艺谋。那个时代的张艺谋不带黄金甲,但是有“主脑”。

说起“主脑”,须得从明末清初的李渔谈起。李渔在他那个时代,也算是演艺界的大腕,而且是全才:能编、能导、能演、能评,还是剧团的老板。其《闲情偶记》之《词曲》、《演习》、《声容》3部(后人辑为《李笠翁曲话》),是中国戏曲理论史上的经典之作。湖上笠翁的戏曲理论本色当行、系统周全,因立足于舞台演出而独树一帜且影响深远。李渔的戏曲理论是一套三字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立主脑”3个字。李渔说:“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李渔所说的“主脑”,至少应包含3个“一”:一意(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一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一事(作品的中心事件)。

西方戏剧理论讲“三一律”,李渔讲“三个一”,说法不同,旨趣相近:都是强调故事和人物对于表达作者本意乃至作品思想的决定性意义。对照李渔的观点,《黄金甲》从《雷雨》那里借来了主脑,然而,其人、其事、其思,都没有超越《雷雨》设定的框架。

先说其人。周公馆的男女主人公周朴园和繁漪,穿上张艺谋的黄金大袍,摇身一变,成了后唐五代的大王和王后;周萍,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儿子,是繁漪的养子和恋人,在张艺谋的皇宫里,相应地成为太子元祥;周冲是周萍的弟弟,元杰自然是元祥的弟弟;董事长的男仆鲁贵及其美丽的女儿四凤,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王的仆人蒋太医及其美丽的女儿蒋禅。将《黄金甲》与《雷雨》两剧中的主要人物一一对应之后,我们会发现《黄金甲》里多出一个三太子元成,其实他可以对应鲁大海,因为两人都是叛逆者。《黄金甲》不仅人物照搬《雷雨》,很多台词也是照搬的,如“谁指使你这么做的?”“母亲不喝药你就一直这样跪着!”当然也有改动之处,如《雷雨》中的周冲是一个阳光男孩,而与之对应的杰王子却清醒得神经兮兮,聪明得糊里糊涂。

次说其事。既然两剧的人物如此相似,两剧的故事就很难有质的区别了。《黄金甲》最扣人心弦的无非是3件事:一是继母与养子那虽为人不齿却刻骨铭心的爱;二是长兄与妹妹那热情如火却阴差阳错的爱;三是男主人对自己的妻与子之间之爱的深仇大恨。这两爱一恨既构成《黄金甲》的叙事框架、情节主线和戏剧矛盾,同时也构成人物性格发展和突变的主要心理动因和情感缘由。倘若没有了剧中主要人物的这两爱一恨,《黄金甲》满城的皑甲、满殿的、漫天飞舞的弯刀和***戟,铺天盖地的和靓女,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可是,这两爱一恨亦是借鉴了《雷雨》的基本线索。当然,《黄金甲》在借用《雷雨》之事的同时也作了一些修改,而这些修改多为败笔,比如:大王为娶梁王之女而残害王后及其全家已是令人生疑,小王子无端杀死长兄更是莫名其妙,父王鞭打幼子至死尚不肯住手更是匪夷所思。

末说其思。《雷雨》所要表达的,是令人窒息的阴沉和郁热,是撕裂夜空的雷电和骤雨,是一个近乎无解的悖论:爱与恨缠绕交错的雷雨,在撕裂黑夜的同时也毁灭了爱着与恨着的人……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周萍开***自杀,青春的第二代全死于雷雨之中,只剩下悲痛欲绝的父母。《黄金甲》有着大体相似的结局,元祥、元杰、元成还有蒋禅,青春的第二代全死了,只剩下他们绝望的父王。借《雷雨》的人物设置和故事框架,张艺谋想表现他自己的“思”:权力、阴谋和贪欲。相较于《雷雨》的家族罪恶,《黄金甲》削弱了造成的罪恶,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到由权力与欲望所产生的“内乱”上。他以为将周公馆的故事搬到五代的皇宫,将曹禺的郁热和暴雨改为他的和金甲,就能变《雷雨》的“思”为《黄金甲》的思。曹禺在《雷雨》中引入了忏悔,但张艺谋除了炫目的武打场面,实在没有给观众留下多少震憾的东西。

张艺谋所心仪的黑泽明成功过。黑泽明的《乱》用了莎士比亚《李尔王》的人物和故事,但黑泽明只是借用了莎翁的老瓶子,装的是他自己精心酿造的新酒。而张艺谋从曹禺那里借来的,既是瓶子也是酒,只是换了包装和商标。虽然张艺谋在出道之初就学会了黑泽明的大色块,为缝制黄金甲还花重金请来黑泽明的服装师;但是,张艺谋能借来黑泽明的大色块和服装师,却借不来黑泽明的点石成金、脱胎换骨之术。大场面和大制作固然能带来票房,但是在投资与回报的轮回之中,电影的“主脑”丢失了,电影对人心的感动、对人生的关爱、对人性的探索也随之丢失了。

张艺谋是老导演,不会不深谙基本的戏曲理论。他上个世纪的作品,如《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活着》等等,成功在有“主脑”,有“三个一”。比如《秋菊打官司》,从标题就可以看出3个“一”:一人,农妇秋菊;一事,打官司,讨说法;一意,底层人通过法律的手段讨回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这3个“一”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一人”、“一事”最为要紧,舍此,如何言说“一意”?当然,这还是在一个浅表的层面讨论问题。往深处说,《秋菊打官司》人物性格刻画的细腻和准确,故事讲述的层次感和起伏感,在张艺谋21世纪的大片中再难看到;而《秋菊打官司》对生活原生形态的出色传达,对社会变迁和时代脉动的敏锐把握,对底层民众和普通人命运的真诚关爱,在张艺谋后来的大制作中几乎荡然无存。

张艺谋凭借着前期作品的“主脑”(3个“一”),打动了千千万万普通中国观众的心,也打动了大大小小电影节的国外评委的心。张艺谋21世纪的电影,其导演策略发生了质的变化:由3个“一”走向了3件“大”。我们看《英雄》和《十面埋伏》,无论是皇廷、后宫还是沙场、林莽,无论是将士的呐喊还是的弹唱,张艺谋都是在不遗余力地追求视觉和听觉意义上的“大”,而本该居于主脑位置的一人、一事、一思,只能居其次了。严格地说,张艺谋的大片已经没有了主脑,《十面埋伏》的“事”已是漏洞百出,《英雄》的“人”和“思”更是频遭诟病。仅仅过去两三年的时间,再来努力回忆这两部大片,除了《英雄》的黑色(大色块),《十面埋伏》的打斗(大场面),以及李连杰、刘德华、陈道明、章子怡这些大牌明星,我们还能记起什么?

张艺谋并不是不清楚这一致命的缺陷。其实,早在拍《千里走单骑》时,他就显露出要重觅“主脑”的意***。虽然这是一部为高仓健量身定做的作品,但影片中的其人其事其思,仍然有着张艺谋前期作品的某些痕迹。没有大的场面,也没有大块的色彩,只是想老老实实地讲一个父亲与儿子的故事。可是,叙述这种跨国界的故事不是张艺谋的长处;或者说白了,张艺谋本人并没有能力为他所崇敬的高仓健提供“一人”、“一事”、“一思”。他所擅长的是从既成的文学作品中借来“主脑”,像他的前期影片那样。没有了“主脑”,又不便于炫耀大场面和大色块,《千里走单骑》的失败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挑剔的观众在掏钱消费了张艺谋的大餐之后,却有“贾不本物”之怨;或者这样说,他花大钱制作的3件“大”,并不能够真正地打动观众。长此以往,他的观众或许会流失,他的票房纪录或许会下滑,好不容易打下的天下、占领的市场会落入他人之手。张艺谋毕竟是“神乎技”的庖丁,面对电影市场这头怪牛,他真的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是官知止而神欲行了。他的技是什么?一方面,3件“大”不能丢,因为他不能没有投资;另一方面,他要重新找回3个“一”,要认认真真地“立主脑”, 因为他不能没有票房。于是,就有了《黄金甲》。但是,行走在市场和艺术两个领域的张艺谋,并不能挣脱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咒语。

在中国电影界,这并非个别现象。比如陈凯歌,本来是一个擅长讲故事和刻画人物的导演,他的《霸王别姬》,故事讲得回肠荡气,人物写得惊心动魄,对人性、友谊、爱情的演绎更是淋漓尽致。不幸走上3件“大”的套路之后,就有了《无极》这一大败笔。《无极》的“大”,远胜过《英雄》和《十面埋伏》:大明星是跨国界的,大色块是超音速的,大场面是超时空的。《无极》也不是没有3个“一”,片名就是它的“一意”,无欢和馒头分别是它的“一人”、“一事”。只是它的“意”太泛太虚以至成为毫无内涵的无极叙事,它的人和事也太假太空以至于成为笑柄。再比如冯小刚,是一个更会讲故事更会刻画人物的导演,可是,等到他模仿张艺谋和陈凯歌而终于拍出一部《夜宴》时,他的“大”就令观众哭笑不得了。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篇4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当电影里传来坚定、雄壮的旋律,我心中不禁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

《地道战》《地道战》这部影片讲述了旋律,我心中不禁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战火1942~1944年间,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进行旋律,我心中不禁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战火“大扫荡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冀中人民团结一心,利用结合了冀中人民智慧与力量的地道战来消灭日本侵略***的故事。面对日本侵略***旋律,我心中不禁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战火“杀光、烧光、抢光神兵千百万……”当电影里传来坚定、雄壮的”的旋律,我心中不禁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战火“三光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策,他们毫不畏惧,利用百里长的地道和冀中人民的智慧、勇敢和力量,把鬼子打得惊慌逃窜、片甲不留。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

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小小的屏幕牵动着我的心,时而激动紧张、时而放松开怀。印象最深刻的是冀中人民用墙上的小眼儿左打一***,右放一炮,鬼子们在十字路口窜来跑去,我们捧腹大笑。此刻,我恨不得钻进屏幕,亲手扛起***,把鬼子打个稀巴烂!旋律,我心中不禁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百里的地道蜿蜒曲折,埋伏着的神兵充满了智慧。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机智勇猛,赢得胜利?是他们必胜的信心,是他们机智的头脑,是他们团结的力量。虽然他们没有高科技的武器,但他们有最“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聪明“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的;《地道战》“土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办法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地道。他们有共同的民族魂旋律,我心中不禁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战火——爱国情。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会为?I卫自己的尊严而不屈奋斗;不管敌人多么强大和残忍,只要团结坚持就一定能胜利!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篇5

张艺谋,原名张诒谋,1950年出生于西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毕业于黄埔***校,***前曾在***队任少校***需一职,在“”中成为“历史反***”。父亲没有收入,全靠做医生的母亲那点微簿的收入来维持全家五口人的生活。这样的家庭背景给张艺谋带来了***治上的歧视、经济上的困窘、精神上的压抑以及家庭所笼罩的苦闷。用张艺谋的话来说“我实际上是被人从门缝儿里看着长大的。许多干部子弟‘’中家庭也受到了冲击,吃了不少苦。但‘’之后他们就翻过来了。而我们这种人,却不存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问题,永远是河这边的。”这种压抑、苦闷、总觉得自己跟人家不一样的心理,使幼小的张艺谋过早地失去了儿童的天真活泼,造就了他沉稳、内向、敏感、善思的性格和决心出人头地的志向。再加上下乡插队和当工人的特殊经历,使他懂得了天下还有许多比他活得更艰难的百姓。因此,他十分同情那些生活在困苦中的人们,他也不在乎自己吃苦受累,只是不甘心就这样平平淡淡地生活下去。进入电影学院后,他更是憋足了一口气,家庭的压抑、学校的冷遇,促使他越加勤奋,想超越自己,追求卓越。

依据张艺谋导演创作的经历,我们可以把他这种崇尚生命意识的艺术思想分为三个发展期:

一、张扬期

这一时期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主要以高度主观化、强烈的视觉性、丰富的象征性的物象造型来表现他对普通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反思,个性化、风格化都非常强,是“第五代”电影中的典范。这些影片包括《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

《红高粱》是张艺谋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它从正面表现了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可以说是张艺谋最具个性风格的作品。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把他心中已压抑了三十多年的生命感觉尽情地抒发出来,将他理想中所追求的“爱的热烈和生命的辉煌”表现得轰轰烈烈、张张扬扬。对于为什么把小说《红高粱》改编成电影,他说:“我一口气读完了它,并深深地被小说中那种生命的冲动、那无边无际的红高粱地里生长出的男人和女人所感染

它的新意在于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人的洒脱,一种自由而强烈的生命意识……我这个人一向喜欢具有粗犷浓郁的风格和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品,而《红高粱》正是这种风格的作品”。可见,正是《红高粱》小说中所蕴含的生命冲动激起了张艺谋内心强烈的生命意识,这样他才有意识地在《红高粱》电影中表现那种自由的生命状态、顽强地生命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的感性张扬。同时,从另一面也可以看出张艺谋对中国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他深切地体现会到中国人活得太累,缺乏生命活力,所以,“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就到艺术里去寻找。《红高粱》实际上是我创造的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同时也征服了柏林电影节的所有西方评委,从而获得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金熊奖。

及至《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又从反面来表达其深沉的生命意识。这两部影片都意在揭示封建传统文化与宗法制度对人的生命的摧残,通过表现个体生命的压抑,从反面对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菊豆》是由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改编而成的,刘恒是在“寻根文学”的热潮中走上中国文坛的,他的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思索人性。孟子说“食、色,性也”,人性最基本的两个内容就是吃饭和。刘恒的《伏羲伏羲》也没有突破“寻根文学”范畴,其视点就是“人性”――男人、女人之间不正常的性心理与,放置于生存环境中,与社会伦理道德及历史背景共同深化主题。张艺谋看中刘恒的《伏羲伏羲》,也是基于这一视点。他试***通过《菊豆》来表现人性,表现人的生命欲望在压抑之中如何进发,以及在封建传统文化与宗法制度的扼杀下生命所遭到的毁灭。他说“我看中的正是刘恒这种对人物的刻画,所以我的菊豆也是随着《伏羲伏羲》中的那种人物感觉、人物命运、环境压力面前极想表达什么的那种感觉拍摄的……而生命要突破这种东西,人本能地要自由、要呐喊,所以就形成了冲突和斗争,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这种表现生命意识的方式与《红高粱》形成鲜明的对比,“影片《红高粱》是表现大胆,表现敢爱敢恨这样一种热烈的生命态度……我把《菊豆》看作是《红高粱》的姊妹篇。”如果说《红高粱》写的是张扬,那么《菊豆》则写的是压抑;如果说《红高粱》表现的是没规矩没王法,那么《菊豆》则写那规矩把人逼到墙角,置人于死地。《大红灯笼高高挂》与《菊豆》相比,则表现的更压抑,它以陈府中几个女性之间的你死我尖的争宠斗争为表现内容,表现了封建制对女性生命的摧残。张艺谋之所以会选择这样一个旧时代的故事来拍,一是认为当代的事情很难拍,二是因为一个旧时代的故事只要和现代的某种问题结合起来了,照样有现实意义。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影片的现实意义,他从影片造型到人物形象都作了极致的处理,使影像高度主观化、人物形象符号化、主题意念化,从而透露出他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同时也渗透着深沉的女性忧患意识。正如张艺谋本人所说:“从风格上来说,《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第五代风格发挥到极致的作品。它有强烈的造型、强烈的意念、强烈的象征和氛围,还有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二、平和期

如果说《红高粱》、《菊豆》与《大红灯笼高高挂》还只是用历史的眼光来传达其强烈的生命意识,那么从《秋菊打官司》开始,张艺谋则以现实的视角,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展示他对现实的人的理解与反思。这也表明了他对普通人的生命意识的感悟与认识的深刻、成熟与务实。

与张扬期的电影强调影像造型的表现风格不同,张艺谋转而以纪实的方式,在《秋菊打官司》中讲述了一个农民媳妇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以后带着身孕四处告状,最后将村长告倒的故事。在这个平常的故事之中,张艺谋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中国现代农民的存在与生存状态作了深刻的审视与思考。在谈到影片主题时,张艺谋让影片编剧刘恒作了详细的阐述:“我们觉得这个故事的内涵可以分为几层。一、最外在、最肤浅的同时又是具有一定社会性的层面,一个民告官 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与基层作斗争的故事。二、人物命脉运和性格的层面:一个受到损害的弱者维护自身尊严的故事。三、存在主义命题的层面:人在维护自身尊严的同时,很可能以损害对方为代价。这就上升到人类的自我折磨。完成这个形而上的思考之后,再回到形而下,从最具体的人物最朴素的故事写起。”存在主义命题的层面也就是反思的层面,也就是对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反思。关于这一点,张艺谋作了具体的阐述:“我们想通过表现秋菊打官司的过程,让观众更多地看到现代农村生活的原貌和现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这种以平和的心态对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关注的艺术思想,延续到张艺谋的下部影片《活着》之中,并在其中得以强化。《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福贵一家三代人九死一生的生活经历,这个故事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反思性,即对生命的意义和命运的思考。之所以改编这部小说,张艺谋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活着》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写出了中国人身上那种默默承受的韧性和顽强求生存的精神。”“我看中它,是因为它写的是平常人的故事。而我那时正想用最朴实的手法,以平常人的心态来拍平常人的故事,以此对自己来次彻底的‘***’”。《活着》用最朴实的手法把普通人的生命意识揭示得非常深刻,台湾著名影评人焦雄屏对它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认为“这是第五代导演拍摄的第一部通俗剧……是以一颗普通人的心去展示人物的心态,这让她很感动。”可见,到《活着》为止,张艺谋对人的生命意识的表现已由张扬变得平淡,变得更加含蓄。难怪连张艺谋自己也说:“这次我可能会让评论家们失望。因为他们从《活着》中再也找不到张艺谋。张艺谋躲到了幕后。站在幕前的是徐福贵、家珍这普普通通的一家人。这正是拍《活着》想达到的境界、想追求的目标。”

到影片《有话好好说》,张艺谋第一次把镜头从农村转达向城市,他对人的生命意识的关注也由农民而转到一般的小市民。张艺谋用一种更冷静、更平淡、更轻松的创作心态在影片中传达了“现代都市人躁动不安的情绪和感觉”正如张艺谋所说“我这一次是最轻松的一次,也是笑得最多的一次……实际上,我在创作状态上要比以前轻松得多,是近年来拍电影最轻松的一次。”在影片中,张艺谋用一种全新的镜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个原本具有悲剧意义的喜剧场面,让我们在嘻笑调侃之后,不自觉地对影片主人公荒诞的结局进行反思。可见,张艺谋对普通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反思比以前更深刻,其创作手法更成熟。

随后的《一个都不能少》对中国农村落后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深情的关注。张艺谋在此依然保持着固有的生命意识。针对中国电影的商业化、娱乐化潮流,张艺谋没有动心,他说:“我们国家这几年在***治、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发展得很快,许多方面都已经或者逐步地与国际接轨,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电影市场却实际上处于一种下滑趋势,作为一名已从事多年电影行业的导演,内心感到不安……所以我的心里就有这样一个冲动拍两个小题材,两个现在没人愿意拍的小题材。”为了在这个小题材中体现出对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思索,张艺谋采用纪实的拍摄方法,并全部启用非职业演员,有意在对客观真实事件的描述中追求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影片通过一个13岁的小学代课老师魏敏芝为了高老师的“一个都不能少”的嘱托而到城里寻找辍学打工的学生张慧科的故事,让我们在这平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孩子们之间真实的情感,同时又引起我们对这故事所蕴含的深层意义的思考: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就学问题、农村教育问题、农村居民的生存状态。这正是张艺谋所追求的那种平淡、单纯的生命境界。

三、调整期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张艺谋的创作视点经历了一个从历史到现实、从农村到城市、由关注个人感受到关注世情的转变过程,同时他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也经历了由《红高粱》时的张扬,到《活着》以后的平和。这些都表明张艺谋祟尚生命意识的艺术思想已经完全成熟。然而在中国经济与文化高速发展变化的新世纪,张艺谋再也“平和”不下去了,他一方面考虑的是如何保留其以前的艺术个性,而另一方面考虑的更多的是观众在新的现实情势下的消费文化需求。因此,张艺谋的电影创作观念也发生了一点转变,从而进入其导演创作的调整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英雄》、《十面埋伏》以及《千里走单骑》。

《英雄》是张艺谋由艺术片转向商业片的第一部作品。对于这种转变,张艺谋作了辩护“电影始终要讲类型,就好像男女、老人、小孩子,如果不讲类型就很难定位。”很显然这个解释很牵强。对于这部武侠片,张艺谋当初的创作构想是:他绝不会注重表面武打场面,而将着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和人文内涵。然而在作品展示出来以后,我们却看到的是一个个精美的武打场面,至于其中的侠义精神和人文内涵,却变成了英雄口中的一个空洞的概念。但是张艺谋对此却没有意识到,他已完全沉浸到他所制造的生命樊笼之中“拍《英雄》是我的选择,是我喜欢做的事,特别是这部影片创作自由度很大,想象力的翱翔、创作力的紧张,为了一个明确的理想和追求去拼搏,这个过程本身就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燃烧的快乐,是很美好的一种体验。”对于初次尝试武侠片的张艺谋,一方面他力***放下以前“精英文化”的身份而投向大众文化的怀抱,但另一方面却又不想放下他一如既往的艺术个性的追求,这导致他在《英雄》中既符合了作为武侠片类型化、商业化的一面,又保留了他艺术个性中一贯痴迷的人文内涵。然而,这一切都表明张艺谋的创作思想已经发生了偏移。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着力于挖掘普通人的生命意识,而是上升到对所谓的英雄人物、国家群体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上,因而也脱离了现实人生。除了极高的票房收入与创新的市场观念之外,《英雄》在艺术上的价值与意义与其早期的作品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与《英雄》抽象的主题决然相反,《十面埋伏》表达的是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用张艺谋的话来说,“我觉得就是两个方向,《英雄》讨论武侠的形而上,这部片子(指《十面埋伏》)讨论武侠的形而下,也就是《英雄》谈的是思想、意念,《十面埋伏》谈的是爱、恨、情、仇”。可见,张艺谋终于放弃了“形而上”的抽象概念的阐述,而又回到对普通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上。这部电影也不是武侠片,张艺谋说:“实际上《十面埋伏》里蕴涵着另外一个主题,就是想用人性做一个对于武侠类型的反叛。最后这三个人已经完全抛弃了‘侠’所代表的江湖利益和责任,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进行爱恨的厮杀和争斗。”可见,这是一部“惟情至上”的爱情片。作为一部爱情片,影片中展示的正是个体生命内心的生命感受,人物的武打动作也只是这种生命感受的一种外延而已。三个主角虽处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开始都有着自己各自的阴谋与目的,但在爱情的召唤下,深埋在他们内心强烈的生命意识终于喷涌出来,并走向自 我的情感世界之中。可见,《十面埋伏》讲的纯粹是个体的生命体验,关注的是个体生命意识。然而,作为一部商业片,它追求的是纯粹的娱乐性,没有多少思想上与艺术上的价值。影片对爱情的大势演染无非是作为一种煽情因素而为吸引观众服务的。因此,《十面埋伏》对普通人生命价值的反思已不如以前那些影片深沉,而所谓的“形而下的”情感叙事并非仅仅就是关注人性,而更像是好莱坞式的情节剧模式。正如《英雄》一样,张艺谋力***向商业性靠拢,但又想保持其关注人性的艺术思想。但我们只能说,此时的张艺谋靠的只是先进的电影技术与老到的经验,他对于影片内涵的发掘、对于人性的思考已经止步。

但张艺谋并没有放弃对生命意识的发掘,在导演了倍受争议的《英雄》与《十面埋伏》之后,终于转向了他所擅长的艺术片,由《千里走单骑》开始探索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其实,张艺谋五年前就开始了《千里走单骑》剧本的写作。影片是根据云南丽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讲述的是对日本父子和一对中国父子各自之间深深的心灵隔阂和试***达到相互理解的故事。张艺谋把镜头又转向我们生活中的小人物,重新探索普通人的真实的情感生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北海道阴郁的天空、宁静的大海以及高原的红土、玉龙雪山的白雪,让人透过这些纯净的画面看到一颗澄净的内心。儿子身患绝症,高田不顾自己的年迈,为解除父子之间深深的心灵隔阂,只身前往异国他乡完成儿子最后的愿望,从而也踏上了寻找人性最美好的情感的修复之旅。这是一部以真情打动观众的故事,表明张艺谋又努力回归到其以往的艺术个性――对普通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反思,而且更加深入地向人们展示他对人性的积极思索。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篇6

    [论文摘要]故事是衡量一个社会正常与健康的标尺;故事是影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其生态环境——制度的制约,可以说,故事、制度以及影视间有着微妙的审美关系。 

    故事是什么?福斯特说:“故事是对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从人类早期开始,人们就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达信息,教育他人,从口语到文本到传媒,故事在人类的心理过程中慢慢积淀,并渐渐发展成后来的叙事传统。人们导故事,文本讲故事,影视演故事,这样,故事便长久不衰地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阐释自身的基本方式。 

    理论家曾为我们总结了两种叙述故事的方式“讲述”(telling)和“展示”(showlng),“讲述”是由一个叙述者来讲故事,而“展示”是由人物直接呈现,尽量忽略叙述者的介入和评论。而本文将试从讲述故事的生态环境之一——“制度”和“展示”故事的方式之一——“影视”入手谈谈其间微妙的审美关系。 

    一、当故事遭遇制度 

    可以说,健康成长的人和健康发展的文化需要多种多样的故事,对一种理想的文化生态来说,丰富多彩的故事是必须的。故事是衡量一个社会的正常与健康的标尺,故事的乏味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世界出了问题。 

    一切故事都是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怀。哈维尔有句话说:“极权主义制度在本质上和其原则上是敌视故事的”。这句话曾经很令人费解。浙江大学徐岱先生在《基础诗学》里解释说故事与专制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原因如下:凡故事都承纳并要求个性,没有独一无二的、互相间可以区别的个人,故事就不能成为好故事。个性和故事像如胶似漆的双胞胎那样不能分离。但是,个性与专制制度却水火不容。不错,我们都清楚,好故事应该要有独特的情节,新鲜的人物,并呈现出“多元化”的性质。多样化的故事将造就多元化的人生风景。只有丰富的故事才能让人们的眼界开阔起来,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个性,从而让自己的个性成熟和独特起来。 

    同时,故事具有道德化的倾向。然而,多元化却是极权制度所痛恨的,专制制度希望的是艺术为***治服务,希望的是所有的人成为没有思想、没有个性的奴隶。在其看来,多元化等于个性,个性等于反叛的可能。难以想象在一个没有故事发生,没有故事聆听,没有故事欣赏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将会何其贫弱?我们可以拒绝一个观点,但不能够拒绝一个故事。回头想想那个让国家几亿人集体疯狂了十年的时期,在当时的专制制度下,人们的个性被磨平。很多故事被禁止,很多故事被隐藏,就连仅剩的八部样板戏情节也单一得很,里面的人除了***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干。面对那个故事生态环境畸形和故事思想资源匮乏的时期,不得不令人再次深刻地注视那些故事背后的历史反思与理性回想。 

    二、当故事淡出影视 

    几千年的叙事传统在受众心中形成一种心理认知***式,这种认知***式使受众在接受故事时都具有一种审美的期待视野。而当故事走进影像画面之后,光与影的结合又给了人们另一个空间去享受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影视作为叙事艺术在当代的一种重要形式,不停地发掘有趣的故事以满足受众对世界永不停息的好奇心所激发出的审美期待,于是故事成为媒体传播最持久、最普遍的形式。 

    可以说,故事在影视中的动态呈现满足了人们几千年来享受故事的愿望,而故事在影视中同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几乎是一部影片的内核,它能不断激活人们的欲望和期待。然而,故事却一度成为逆反的对象。3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先锋派电影反故事反情节,他们要求以抽象的***像、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试***使电影“纯化”:而到了60年代的现代派电影中,除淡化情节外,呈现出更为强烈的个性化色彩,疯狂地“书写”着人类的梦幻和下意识活动,影片往往呈现的是一些一个狂欢的时间之流,而留下的却是沉重的沉思。于是,人们脸上开始挂着“看不懂”的无奈和无所适从的尴尬。

    而在今天,国内媒体内容的故事情节似乎也有着淡化的倾向。也许是我们的故事生态在长期的积弱之后,影视也渐渐变得脆弱,难以强大。故事艺术性的淡出和人文精神的淡出一时在国内电影届竞相抽苗。在当前影视中,爱与生命这些远离制度和***治意识形态、远离社会基础性现实的故事在武侠电影里被碎片拼凑,如在《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影片里面我们看到的似乎是无主题,无连贯情节的故事,内容单薄而平淡,没有留下多少使人激动的东西。几部影片中的故事都被唯美的自然风光和高超的功夫技巧所冲淡,似乎纯粹是为了形式而形式,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视觉效果和艺术空间化的处理上,忽视了故事性和人文性。或许是由于武侠电影没有过多的文化负担、没有过多的制度和意识形态束缚,所以它最能表达英雄艺术的无国界性。 

    三、故事、制度以及影视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篇7

地宫,那是小时候常听老年人嘴里讲述的故事,会跑的年龄便好奇的带上几个小伙伴跑进沙漠里去寻找。趟过东河套,爬过白茫茫的沙漠,穿过茂密的山林,每一次要跑上大半天才能找到地方。那是一片起伏连绵的大沙漠,四周围古木葱茏,漫山遍野长满奇花异草,戈壁古木瀑着远古的风味。阳光穿透原始森林,紫气萦绕,花香鸟语,整个大漠又无不充满了灵气、仙气、神气,可谓是一处上天赐予的风水宝地。洁白无暇的沙漠中间,荒草间古老的青砖、瓦砾散落着一片,如刚刚倒塌的一个王朝,疑惑走进一个遥远的年代,让人感觉充满了奇幻与神秘。尤其不少青砖还完好无损的保存着,一半埋在沙土里,一半露在外面,让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们也都想入非非,是哪个王公贵族的宫殿,还是埋在沙漠里远古时期的村落!?

年龄大了,也经过了许多。尤其是经常在广播电视,书刊报纸上听到看到哪里发掘一座古墓,那块发现一个古代村落,就会不由自主地让我连想起老家,想起老人们讲那地宫的故事,以及小时候看到坨子里方方正正的青砖、片瓦,就会不停想像百里见不到一粒石子的家乡沙漠地带,古人是从哪里运来的砖瓦呢!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也就不断回想不谙世事年龄听到看到的奇闻异事,不过那时只是猜想远古这里住过人,可是这种念头一产生就被否定掉了,如此绵绵大漠如何生存,他们又为什么走了,到哪里去了。后来听老人们讲,这里是古代坟墓,汗毛立刻颤栗起来。据说在中华民国末年,在距离地宫三十里外一个叫哈拉嘎台村驻扎着***的一个连,连长姓金,叫金占奎,是本村大户金老财主的少公子。他家牛羊成群,土地万顷。他的马群从哈拉嘎台村放出去尾在村子,头马就到了地宫地界了。这一天,金连长的马倌赶着马群与往常一样经过九龙口,去基部根查干放马,突然骑马前蹄***沙漠里不能自拔,情急之下他跳下马来仔细瞧看,发现那马腿紧紧掐在青砖夹缝中,那马倌好生奇怪,这千百年白茫茫沙漠,几百里地无人居住,哪来得砖头呢!他俯下身子赶紧分开马腿周围沙子,用马鞭杆子撬开一块青砖抽出马腿,却又有了一个惊天的大发现,这砖下是一个洞穴,再仔细看去黑洞洞的砖里竟然有灯光闪烁,他又惊又奇,如遇见鬼了一般,战战兢兢翻身上马直往家里飞驰而去,把遇见的情况一五一十的禀告给了主子。金连长老太爷是一个心中有数的人,听这话觉得其中必有蹊跷,还没待老太爷醒过神来,年轻好胜的金连长已带上马倌直奔九龙口地宫而去。

说时迟那时快,转瞬间大队人马来到这块神奇的地方。奸诈狡猾的金连长俯下身子一看,那黑洞里果然还有灯光在闪烁呢。经过一番推说,将马倌腰间系上一条绳子放了下去。当绳子放到三五米,只听到里面叫喊,有宝贝。外面是框子一阵急送,上上下下足有百十来回合,地上金银玉器堆了一堆,这时里面回话宝贝没有了,金连长听罢,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话也没有回,惟恐盗宝走漏了风声,倒弄个人财两空。命手下亲信七手八脚,任凭里面哭喊声不断,转瞬间将洞口堵个严严实实,哪曾想给主子卖了一辈子命,又赚得一把浮财,可怜的马倌最后却把自己给埋在这沙漠之下,如果他知道有这样的结果,无论如何也不会告诉主子啊!。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篇8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音乐欣赏课 导入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音乐兴趣的重要途径。导言是学生学习新课的开端,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前五分钟是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最佳的时期,音乐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精心设计开场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能设计好每一节的导课环节,那么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增强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一、用语言导入

语言是教师以饱满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欣赏主体的一种导入方式。例如:在欣赏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时,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说道:“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古以来人们以黄河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你们熟知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一部在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名曲。该曲塑造了抗日战争年代全国人民为了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奋勇杀敌的英雄形象,你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你们想听听黄河如何发出怒吼的声音吗?那么就请跟我一起听听吧!”运用这样激昂的情绪和高亢有力的语调导入新课,极大地感染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新课做好了铺垫。

二、用多媒体导入

如:欣赏《红色娘子***》时,我先放一段芭蕾舞剧《四小天鹅》,让学生一边欣赏优美多姿的舞蹈一边听欢快的音乐,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我再顺其自然地引出今天的欣赏内容:“中国也有自己的舞剧,今天我们来欣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教师通过欣赏音像的方式导入新课,能使后面的教学衔接得更加自然、巧妙,同时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用范唱、范奏导入

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演奏可以使音乐所表达的形象更加直观、生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欣赏欲望,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音乐形象,全面了解作品。例如在学习西洋乐器时,由于学生对西洋乐器了解得少之又少,只靠语言的描述不够直观、具体,于是在上课时我拿了一个精致的小箱子进入教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先卖关子不告诉他们,而是慢慢地打开箱子,小心地安装后吹奏了一曲《梁祝》,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然后告诉他们答案:这是西洋乐器长笛。我通过这样的演奏导入自然地过渡到本课的知识点:西洋乐器,从而调动学生了解西洋乐器的兴趣。

四、用故事导入

上课前教师用一些历史故事、名人传记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时,我先找学生讲讲四面楚歌的典故,再加以补充:“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带领楚***与汉王刘邦带领的汉***在垓下决战,汉***设下十面埋伏,最后逼迫项羽走投无路,乌江自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四面楚歌就是其中的一个典故。”利用生动的历史故事进行导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学生很容易地便融入到故事里面,更好地理解了作品,为新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五、用***画导入

***画具有直接的视觉效果,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先出示十九世纪俄罗斯画家列宾的著名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画中是什么人?正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姿态是怎样的?学生可以将音乐与画结合起来欣赏,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形象。

六、用舞蹈导入

教师通过舞蹈表演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也是一种既简单又直观的导入方式。如欣赏***族民歌《阿拉木汗》时,我先表演几个典型的***族舞蹈动作,让学生答出是哪个民族的舞蹈,然后引出民歌的欣赏。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欣赏民歌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能带动学生进入到民族意境中来。

七、用设问导入

设问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创设悬念,由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欣赏唢呐曲《百鸟朝凤》前,我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进行欣赏:演奏乐曲是什么?模仿的是什么动物?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非常认真地欣赏乐曲,并产生丰富的联想。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辨力和想象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用律动导入

律动是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有规律地完成动作,如拍手、跺脚、捻指、拍腿等。如:欣赏非洲音乐鼓舞《男孩之舞》时,让学生模仿老师做几组具有非洲特点的节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被带动起来积极模仿,让他们多练几遍,这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老师再交待本科欣赏的乐曲是以节奏为主的作品,节奏是其灵魂,再欣赏乐曲《男孩之舞》。这种律动的方式不仅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节课堂气氛,而且可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音乐的特点,了解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当然,音乐欣赏课的导入多种多样,数不胜数,如:做游戏、分组讨论、才艺表演、竞赛等,也可将几种形式结合交替进行,但不论用哪种形式,都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来进行,即不能跑题,否则导入就成了画蛇添足,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花费心思、精心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上好一节生动、精彩的音乐课拉开序幕。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篇9

《红高粱》中的高粱地被日寇打破了原本的平静。原本占山为王的土匪花脖子、有一帮兄弟的余占鳌以及子女都牺牲了的县长,单家年轻的当家女人——九儿,多股力量集结在一齐打鬼子,与妄想侵占自我家乡的日本鬼子巧妙周旋。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红高粱电影观后感,请您阅读。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1我没看过电影《红高粱》,当然这之前也没看过原着。直到这次读书苑提到,于是上网找来阅读。感觉莫言一方面倾注了大量的感情,一方面熟练地卖弄着小说的技巧,倒叙插叙,让整个时间线索混乱,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也给了我不少的考验。

全书的高潮“余司令伏击鬼子,‘我奶奶’牺牲”被安排在最前面,后面抽丝剥茧般地展开余占鳌和“我奶奶”的爱恨情仇,讲述“我奶奶”生前身后的各种故事。

整体以胶平公路的伏击战为主线,其间穿插着回忆,使人不断联想在这片高粱地里发生的故事。字里行间都弥漫着红高粱的气息,那应该是东北乡才有的气息。粗狂、野性又火辣辣的充斥着热情。

让我很难懂得,对这样的高粱地是什么样的感觉,一开始的死尸、血腥、恶臭、污泥、吞噬尸体的野狼和蠕动于其间的虫子,混杂在高粱地里,混杂在黑土地里,就有种说不出的厌恶。以至于在读到刘罗汉被拨皮的那段,除了心里的一种被割伤的悲痛之外,更多的是一股翻江倒海般的恶心,于是不敢往下想。

小说中个性的女性人物很多,但是在那高密的红高粱地里,“我奶奶”像一团烈火熊熊燃烧,释放她生命的色彩。甚至她的死也与众不同是为余占鳌的队伍送饭时被敌人打死。痛痛快快地生,轰轰烈烈地死,使“奶奶”成为小说中的一大亮点。

莫名其妙冒出的想法有很多,却不知道哪里来的,大概是对战争触目惊心的描写,或者我根本没有读懂。但是,内心总有那么一点抽搐。但书中那些英雄豪杰加流氓的气魄,却正是借助了那股子初生牛犊之蛮劲,让我深深地记住它是一个发生在东北高粱地里的抗日故事。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2红高粱作为《红高粱家族》的第一部分,整体以胶平公路的伏击战为主线,其间以意识流的结构穿插着回忆,使人不断联想在这片高粱地里发生的故事。叙述主体在“我”“父亲”“爷爷”“奶奶”之间自由转换。看似凌乱的剧情发展够成了意识流叙述风格的特色。

在山东高密县东北乡一带,生活着一群有血性的人种。有个叫戴凤莲的女子,该当要出嫁的年龄了,爱财的爹妈将她许配给烧酒作坊单家做媳妇。哪知单家之子患有不治之症麻风病,流脓血淌黄水谁嫁他谁就毁了。轿子头余占鳌实际上是土匪头子,也许是出于拯救戴凤莲的目的,在她嫁到单家没两天,他就将单家父子杀了,并在高粱地里要了她。

戴凤莲留住准备散伙的长工们,成了烧酒作坊的新主人。为头的罗汉大叔,继续主事。他还负责饲养东家的两头大黑骡子。

日本人说来就来。进村抓民伕为他们修公路,刘罗汉与骡子一起被抓去。公路横跨墨水河,河上原木桥不行了,不可以载重汽车,要修石桥。罗汉大叔搬石块过程中遭遇监工毒打,产生逃跑念头。夜间本已成功脱逃,因要一同解救出骡子而再次被捉。日本人将刘罗汉剥皮示众,激起民愤。

一民女喜欢上余司令下属任副官,前往找他时误入余司令叔父处,并遭其强奸。任副官以离任相要挟,要求正法余大牙。千兵易聚,一将难求。余司令为严肃***纪,挥泪斩叔。

“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小说集中笔力,讲述一次抗击日***的伏击战的经过。余占鳌率部队在公路两侧的高粱地里埋伏,准备狙击从桥上经过的日本人的汽车队,为罗汉大叔报仇。戴凤莲亲自为部队战士送饭,途中被前来的鬼子***弹击中。余占鳌与敌人激战,烧了敌人汽车,击毙鬼子一少将,双方伤亡惨重。戴凤莲血洒高粱地,成为抗日***。

作者着重歌颂一群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群。“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他们之中,有余占鳌,有刘罗汉,也有戴凤莲。

戴凤莲在弥留之际,有一段对生命的留恋和热爱的话:“天赐我情人,天赐我儿子,天赐我财富,天赐我三十年红高粱般充实的生活。天,你既然给了我,就不要再收回,你宽恕了我吧!”“天,什么叫贞节?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什么都不怕。但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几眼这个美丽的世界。

莫名其妙的有很多感触,却不知道来自哪里,因为触目惊心的赤裸的战争描写,还是离我遥远却感觉似曾相识的高密乡的味道。或者,这些我根本没有懂得,或许我什么也没有从这本书得来,但是,内心总有那么一点抽搐。我会想象着静静的躺在高粱地里,嗅着黑土地的芬芳,听着烈风拂过高粱头颅的瑟瑟之声,还有渗透在空气里甘冽的高粱酒的醇香。抹去眼里的那份聪明伶俐,摘下头上的家兔耳朵,纯粹的沉浸在这片高粱地里,浸泡在浓浓的高粱酒香里。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3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是张艺谋“摄而优则导”的一鸣惊人之作。本片曾获得多项大奖,同时也捧红了不少演员。一向想好好地看一下这片子。

以为从没有看过《红高粱》,但当我再次听到那狂放的将近吼出来的歌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头,莫回头……”时,我才依稀记起,第一次看《红高粱》是在小学的时候。当时什么都不懂得,只记得有一大片的高粱犹如一波又一波的海浪随风起伏,一碗又一碗的红酒洒向空中,洒出了上世纪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与野性。

《红高粱》所描述的并一个不完整的故事,如果必须要把它凑成一个故事的话,那也是一个很乏味的故事。《红高粱》主要是透过颠轿、野合、祭酒和埋雷炸日本鬼子等故事情节来向观众展现出一种敢爱敢恨,敢生敢死,没有太多理性羁绊的原始生命力。

看完《红高粱》后,影片里最后那个画面在脑海中还是挥之不去,那是在这部片子里我最喜爱的地方。那机***招来的爆炸和爆炸所招来的日全食的漫天红,姜文所饰的“我的爷爷”站在日全食之景里,那已不仅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我的爷爷”,而是一个超现实的,有点神化的人物。那是展现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的追求。《红高粱》正是以这种超现实的、超自然的神话赢得大家的喜爱,让人们压抑在内心已久的人本有的野性得到了释放。

在影片里,无处不表现出了那种张扬狂放的原始生命力。比如开头那段搞笑的,很吸引观众的颠轿。一群汉子裸露真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弱小女子,这构成了极大的反差。不管是出嫁或迎亲的,都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在中国,这是不合乎情理的。还有,“我爷爷”的一泡尿竟然酿成了好酒十八里红。等等,似乎都是一些不合乎情理的事情。然而,恰恰是这些不合乎情理的事情把人们那种原始的生命力展现了出来,古朴与野性,张扬与狂放。

成功的艺术不必居于生活的真实性,它只要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就好。在拍摄《红高粱》那个年代里,人们对现实的生活缺少的就是那种张扬狂放的个性,而《红高粱》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4《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个小说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书的主题。“是要透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首先,《红高粱》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文字感受来完成。作者着重歌颂一群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群。“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他们之中,有余占鳌,有刘罗汉,也有戴凤莲。

其次,当我们应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红高粱》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莫言用他独特而强悍的语言,与众不一样的文体安排,在高梁地里生动深刻地展现了那一时期的血与泪,强烈刺激着情感麻木的现一代人,演绎也什么是伤与痛,什么是真实与历史,什么才是人生,怎样铸就自己的一生,没有思想与作痛相溶合的摸爬滚打,怎能造就一部传奇。

第三,《红高粱》的空间环境与造型描述,都在发奋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一切琐细的比较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红高粱》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红高粱》上描述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红高粱》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红高粱》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潮。在那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证明。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

记不清在哪里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反映现实的。过去的历史是血淋淋的历史,是无数双眼睛证明的,像记忆中的烙印一样。无法磨平,更不允许篡改。尊重事实是人最起码的良知。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5大概在一个月前,看了电影《红高粱》,当时就想写点感想,这几天网间疯传莫言是诺奖大热门,这天中午又看了一遍。晚上,小说《红高粱》的作者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趁机赶风头说一说。

之前,我并没有在意电影《红高粱》是由小说《红高粱》改拍的。因此对其中的微词都是针对编剧和导演。这是对广大小说被改成电影的作者的不重视,深感抱歉。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我并没感到丝毫的自豪和骄傲,但有点庆幸的是,诺贝尔奖也许会因此不是敏感词了吧,诺贝尔文学奖是断然不会了,还会成为这段时刻的喉舌媒体关键词大肆鼓噪。不知道诺贝尔和平奖会不会因此也不再敏感呢。如果继续敏感,这无疑是给诺贝尔奖操作机构一记响亮的耳光,拍马粘了一手屎。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篇10

哈利·波特系列书主要讲了哈利与他的伙伴罗恩、赫敏对抗邪恶的伏地魔和与伏地魔手下切磋的种种故事,最后终于把一次次起死回生的伏地魔杀死了,演绎着光明与黑暗的次次较量;哈利大难不死的传奇故事。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哈利波特》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1

我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名字叫做《哈利·波特》系列,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名叫哈利詹姆波特的男孩刚刚出生,一家人就遭到了杀人不眨眼的黑巫师——伏地魔的攻击,哈利的爸爸为了保护哈利的妈妈和哈利,战死了,哈利的妈妈为了保护哈利而用一种奇怪的力量使他躲过一劫,自己却牺牲了,在哈利的额头上,也留下了一道闪电形的伤疤。

在阿不思邓布利多的帮助下,哈利在霍格沃茨学习了六年,并接受了邓布利多六年的教诲,和罗恩和赫敏的帮助下,终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巫师;可是邓布利多是伏地魔最害怕的一个人,一旦他死去,伏地魔就又会胡作非为,于是在他快要与世长辞的时候,将无敌的老魔杖赐给了哈利,希望他能战胜伏地魔。

可是,必须要收集起三样死亡圣器,才能将伏地魔置于死地,但死亡圣器里的复活石已经被摧毁,老魔杖也被伏地魔夺走了,只剩下一件隐形衣,哈利和伏地魔生死决斗的时候到了,伏地魔再一次地使出了必死咒——阿瓦达索命,不要以为没用生命的东西就没有情感,就连魔杖也不愿对自己的主人施魔法,于是魔杖便将魔法反弹了回来,射到了伏地魔的身上,伏地魔一命呜呼了。

这个故事让我学到了,真正无敌的是团结,是无坚不摧的友谊,之所以我将这一本书推荐给大家,是因为我希望大家能够团结成兄弟,让我们不再为一些小事而产生矛盾,因为,朋友能和你一起共度难关,朋友是你伤心时最好的安慰!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2魔法,魔法!

虚幻的事物在这里变成了现实,有巫师,有怪兽,有精灵,也有恶魔。他们与普通麻瓜(不会魔法的人)住在一起,分享着整个世界。与以往的奇幻小说不同,罗琳通过魔法与现实的连接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魔法,仿佛伦敦国王十字车站第九与第十站台之间的灰墙真的可以通往一个隐秘于凡世之外的仙境。

猫头鹰穿梭送信,孩子们骑着飞天扫帚比赛,国际象棋可以自行思考,画像中的人物可以来回走动串门……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有这样的梦想:挥一挥魔杖,念几句咒语,就可以实现愿望。毫无疑问,《哈利·波特》满足了我们潜意识里的渴望。

然而,这并不是古典神话,魔法世界也有自己的规则。所以,枯燥的魔法理论一样需要背诵,毕业考试一样让人神经紧张,食物不能凭空变出,人也不可以死而复生。作者给现实披上一层华丽的外套,我们就轻易沉浸其中了。

可是,那些看不透,理解不了的道理,也随着这一本一本的书,给我拨开了迷雾。作为现实世界的另一个版本,罗琳用另一种笔调,告诉了我一些关于成长的故事。

总要面对的阴暗角落,“每个人都能从镜子里看见内心深处最迫切最强烈的渴望,但是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这是一个爱的世界,

“哈利,尽管伏地魔非常强大,但是你拥有一种他一生也不能理解,不能知晓的能量,那就是爱。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3这个寒假,爸爸借了几本《哈利·波特》的书给我看,读完后我喜欢上了那个小巫师——哈利·波特。

并不是每一个人出生就可以理解到友谊的重要,我们总是在磕磕碰碰的伤害中摸清彼此的想法与感情。所以铁三角也会发生争吵,罗恩还曾一度离开,可因为有爱的联系,最终大家还是会走到一起。

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作为陪伴我一路成长的著作,它用最简单的方式让我领会到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那么直白的爱。我开始注意到父亲每天都会变换花样的早饭,开始感谢母亲每晚放在桌边的新鲜核桃仁,开始感谢朋友发来的问候短信,开始开始用心铭记帮助过我的老师,朋友,甚至路人。

生活里没有书中的生死,却一样充满着爱。不再埋怨家庭的贫穷,不再叹息星光的暗淡,因为我知道,有那么多爱我的和我爱的人,我们希望彼此能够快乐的生活,而不仅仅只达到是物质上的富裕。我有自己的责任,爱给我力量。不能成为第二个比尔盖茨,不能做第二个撒切尔夫人,至少我可以追求温暖与幸福,享受连威力无比的伏地魔都不能拥有的爱的世界。

慢慢体会到,似乎人类的每一种知识体系都是对这个世界的描述,只不过运用了不同的语言。比如既可以把一种颜色作为光谱分析,也可以单纯审美的看待其中的情趣。开始不后悔曾经学习理科知识,多了一种思考与认识的角度罢了。

读了《哈利·波特》,我喜欢上了魔法的世界,让我感到的是哈利和罗恩赫敏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他们所经历的种种故事都令我难忘。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4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哈利·波特》。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因为我喜欢魔法,而且这部书非常精彩:这套书讲得是一个父母双亡的普通男孩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和他的朋友一起刻苦学习魔法,最终成为一个出色的巫师的故事。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三个小青年哈利·波特、罗恩和赫敏一起冒险的故事。

哈利·波特小的时候父母就被伏地魔给封印起来了,他的姨妈和姨夫把他给收养了下来。在他们家里,哈利·波特遭到了折磨,姨夫把他关在阁楼里,给他剩菜剩饭吃,就连他的表哥达力也整天捉弄他,把他当玩具打,当橡皮泥一样捏。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叫海格的大巨人来到了这里,他把哈利·波特带到了魔法学校教他魔法和巫术。从此,哈利·波特就在魔法学校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虽然在魔法学校里,但是他仍然受到别人的欺负。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讲得是哈利从教室储藏柜里翻到一本魔药课本,它的前任主人是“混血王子”,从此哈利在神秘王子的帮助下成为魔药奇才。校长邓不利多开始了给哈利的单独授课,但奇怪的是,邓不利多却经常离开学校外出。在邓不利多的课上,哈利经历了几段关于少年伏地魔的惊心动魄的回忆,揭开了伏地魔不同寻常的身世之谜。

后来哈利·波特凭着自己的魔法、勇敢和智慧,战胜了重重困难,打倒了伏地魔,救出了被封印数百年的父母。这本书终于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什么叫正义,什么叫邪恶;什么叫光明,什么叫黑暗。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要想打败邪恶,并不需要蛮干,而是需要勇敢和智慧。看了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不怕吃苦,面对困难时,不能向困难低头。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5耳濡目染后,原以为自己不会沉迷于这样的虚幻小说,却没有料到一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这离奇的故事和可爱的主人公——一个西方人笔下戴着黑框眼镜、模样羞涩、气质沉稳、头发蓬乱的小巫师。

故事用神奇的魔法来渲染全文,成了整部小说的看点,也成了吸引我们的亮点,让每个“麻瓜”们总是不停地说:“如果我有魔杖就好了。”“如果我也会魔法就好了。”“如果我们这也有霍格沃茨就好了”……在哈利的带领下,我经过了霍格沃茨学校的一道道关卡,推开了古堡的一间间房门,努力揭开一个个迷团,久违了的这种娓娓道来、穷极想象的刺激和快乐让我爱不释手。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作者无边无际的想象力:光轮2000的'飞天扫帚、带羽毛的魔杖、闪电形的疤痕、咧嘴唱歌的分院帽……

再回首此书时,我才发现,《哈利·波特》不仅仅只侧重于神奇的魔法,在罗琳的笔下还表达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的生活方式以及一种拼搏、勇敢、坚强的精神。凡事都用一颗纯真的心去看待,拥有坚定的信念,勇于与黑暗势力做斗争。读一本书,要注意到它所要表达的积极思想。就像《哈利·波特》一样,我们必须看到哈利的乐观与向上,他没有因为父母双亡而整天活在郁闷、伤心中,没有因为姨妈的不公平对待而自惭形秽,更没有因为他的名字赫赫有名而自高自傲。他有的正是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哈利最后能够战胜伏地魔取得魔法石的原因何尝不是他这种性格为他带来的呢?这就是这个虚拟的世界另一个值的我们去读的地方,让我们能够真正了解到作者写书所要传达的一种精神。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6我从小到大,看过上百本书,最令我回味无穷的要数英国作家J·k罗琳写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本书讲了哈利·波特在霍格沃兹魔法学院经过了三年的磨炼和学习,逐渐成为一个出色的巫师。新学年开始前,哈利、罗恩和赫敏一起去观看精彩的魁地奇世界杯赛,无意间发现了消失了十三年的黒魔标记。三个好友之间的友情一波三折,忽晴忽雨。哈利本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年级学生,可哈利注定不能平平常常。哈利渴望在三强争霸赛中战胜自我,完成了三个高难度的任务,可是这原本就是场阴谋。哈利必须在这场敌强我弱的斗争中战胜邪恶,拯救魔法世界。

我十分佩服主人公哈利的勇敢,敢和伏地魔做斗争,从来不放弃,他身边的两位朋友也是如此。如果换做是我,想都不敢想与凶暴残忍,杀人不眨眼的伏地魔作对,早就躲得远远的。看来我缺乏哈利与他伙伴们的正义感,光这一点精神,就值得我去借鉴学习。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10篇

学习

机械运动教案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机械运动教案,内容包括机械运动二教案,简单机械复习教案。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

学习

滕王阁序赏析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滕王阁序赏析10篇,内容包括滕王阁序赏析,滕王阁序赏析一览表。二、如何赏析四美具的《滕王阁序》鉴于我们对《滕王阁序》一文美学基础的认识,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将其充分利用起来,使学生有意识地以此为目标进行学习,而教师则起到

学习

公益广告策划书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公益广告策划书,内容包括公益广告策划书,公益广告策划书范文。1、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承担社会责任的行列中来2、帮助需要帮助的朋友,献上我们的微薄之力,积聚更多人的爱心。3、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在活动中体会到奉献快乐的精神

学习

初三化学课程总结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初三化学课程总结,内容包括初三化学教学总结大全,初三化学必学课笔记。一、课堂小结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数学学科在初中教学中,是一门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的学科,在各个知识结构中具有较大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总

学习

本科文凭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文凭10篇,内容包括本科文凭怎么写,成人本科文凭。

学习

读书小报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读书小报10篇,内容包括读书小报范文10篇,读书小报内容文并茂。(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舞狮艺术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舞狮艺术论文,内容包括舞狮艺术论文,舞龙舞狮发展论文一千字。二、狮舞的地域性特质在狮舞长期发展和流传中,不同地域的民间艺人通过不断的艺术加工和再创造,逐渐形成了各具地区特色的舞狮风格。现今我国流行的舞狮形式主要有

学习

少数民族预科班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少数民族预科班10篇,内容包括少数民族预科班历年资料,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基本简介。第三,在生活上,个体差异引发矛盾。预科班学生都来自不同的民族,各个民族的风俗文化和生活习惯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相处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

学习

谈中国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谈中国诗10篇,内容包括人民日报点评中国诗40篇,中国诗和外国诗总结。(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学习

原则管理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原则管理论文,内容包括经典管理论文范文,管理策略论文。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笼统地探讨管理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次;二是决策支持层次;三是执行与控制层次。因此,管理会计原则体系应当围绕决策与控

学习

向前走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向前走10篇,内容包括向前走林强,向前走文章展示。

学习

抗洪救灾先进事迹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抗洪救灾先进事迹,内容包括1998抗洪救灾党员事迹,抗洪救灾的和感人事迹。××位于河中游,县内有五河三湖,防汛任务十分艰巨.××作为县防汛指挥长,对防汛工作高度重视.6月初,他就防汛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召开了全县防汛工作会

学习

我的弟第10篇

阅读(28)

这个“老鼠眼”的小表弟在不经意间给我上了一课,加上妈妈的教导,让我知道除了电脑游戏还有其他健康的玩法,电脑可成为我们的敌人,可成为我们的朋友,只要合理运用它,它就是我们永远的朋友。真高兴,我有这么一个勤学好问的、懂事的“鼠老弟”。同

学习

三十年是什么婚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三十年是什么婚10篇,内容包括结婚三十年叫什么婚代表什么,结婚三十年叫什么婚。

学习

神话传说故事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神话传说故事10篇,内容包括神话故事十篇,神话传说故事长篇故事。3、传说和神话都具有超现实性的幻想。传说的人物和情节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传说的故事追求传奇性,而许多传说效果是靠超现实性的魔幻情节来制造的。(来源:

学习

现代故事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故事10篇,内容包括现代爱情故事,讲述现代故事汇总大全。窗外的雪还在不停地下着,房顶,车辆,柏树······一切都被染上了一抹白色,我随手扔下肩上的背包,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怎么样,下雪了,没摔着吧。”妈妈坐在沙发的另一

学习

探险故事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探险故事10篇,内容包括中外探险故事精选,探险故事简短100个。1.造成孔内事故的原因在钻探过程中,钻头不断地破碎岩石,孔壁岩石失去了原来的支撑条件,呈现出不稳定状态,如果钻探措施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就会造成孔内诸多复杂情况和

学习

画蛇添足故事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画蛇添足故事10篇,内容包括画蛇添足的故事文字版,画蛇添足小故事20个。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再想显示自己的本领,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

学习

情人节的故事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情人节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情人节的故事大全集,情人节来历故事。在台湾地区,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青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栝、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

学习

洛阳纸贵的故事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洛阳纸贵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洛阳纸贵的故事简介,洛阳纸贵是历史故事吗。《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

学习

智谋故事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智谋故事10篇,内容包括历史上十大智谋故事,10个经典智谋故事。【辨形】:谋;不能写成“煤”。【足智多谋的意思】:足:充足。有丰富的智慧,很多的计谋。【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近义词】:好

学习

励志成长故事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励志成长故事10篇,内容包括女性成长励志故事,小孩成长励志经典故事。我在生活中也经历了许多挫折。但那一次竞选班长的挫折最令我难忘,因为我在那次挫折中成长了。记得在那次班长竞选中,我以三票之差失利了,不能连任班长。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