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常识篇1
关键词:生活常识 探索学习 教学建议
化学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初三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刚开始的学习阶段,必要的基础知识灌输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体系有简单直观的了解,但这种方法不宜长期使用。对于现在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结合现状,做到“润物细无声”,从学生密切接触的食品、健康等问题,还有女孩子最爱的美容瘦身等话题出发,来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努力给学生灌输化学知识就在身边的思想。这样,孩子们不但克服了初学化学知识迷茫、无头绪的盲点,还能树立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引导、启发孩子们积极学习,使他们形成这样的观念:化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化学,简单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化学知识。教师若能长期在教学中尤其是化学教学中一以贯之这种思想,无疑,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关注生活、主动思考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向高中乃至大学学习的过度是大有裨益的。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化学知识渗透在生活的各个环节,作为教师,合理科学地运用这些人们日常熟知、乐于关注又十分有用的知识,能够化枯燥的知识灌输为有趣实用的探索发现和研究,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技能、化学素养的习得和培养。数年的一线教学和教学理论研究也表明,灵活新颖同时结合当代青少年学生认知特点的教授模式,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加硒盐、加碘盐、加硒酸牛奶中蕴涵的化学知识
虽然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生活常识,但这并非学生自身不愿学习,客观上了解渠道少、学习环境封闭等原因不容忽视。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结合化学课的特点,适当引入生活常识,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仅丰富了生活常识,而且也是一举多得的尝试。现在资讯媒体十分丰富,大家可以利于课余时间查资料搜集相关信息。然后利用课堂上的时间,交流大家的成果,根据学生之间的交流反馈,总结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扩充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通过把简单的生活常识引入课堂兴趣化,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非常的高。比如大家知道了微量元素硒的防癌抗癌作用,硒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被誉为“生命的火种”;硒在人体组织内含量虽少,但它与铁、锌、碘等微量元素一样,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有提高人体的免***力、清除自由基、保护视神经、保护心脏和肝脏、防止体内产生毒性物质等重要功能,人类的“克山病”(一种心肌萎缩疾病)、肝病、贫血、冠心病、大骨节病、糖尿病、癌症等四十多种疾病与缺硒密切相关。
对于加碘盐,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碘的化学性质怎样,有什么样的用途,引导大家积极思考讨论。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向学生讲解:1811年人们发现了碘,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物质。随着人们对其不断的研究,发现它不仅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农业、染料、冶金、合成橡胶、国防及尖端技术等方面也有广泛的用途。在学生能接受的知识范围内简单介绍碘的化学性质:
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
氯置换碘:Cl2+2I-=2Cl-+I
碘单质的氧化性:Fe+I2=FeI2
碘单质的还原性:
I2+5Cl2+6H2O=2HIO3+10HCl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成人体中约有20~50毫克的碘,其中有很多聚集在甲状腺内,是形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元素。它可以延长电灯寿命,是制造无机或有机碘化物的基本原料,又是人体或植物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在医药、农业、染料、冶金、合成橡胶、国防及尖端技术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还具有强烈的杀菌消毒作用,主要用于医药方面,在农业上,碘是制造农药的原料,还有其他很多用处。
二、传授化学知识,关注日常饮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从各种渠道得知有很多食物是不能一起食用的,初三化学课本也有关于营养方面的介绍。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的化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知道食物中毒与金属中毒等知识与解救技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例如,教师可以与课堂间隙或者当学生思想不集中的时候,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解生活常识。通俗地介绍生活小常识,同时结合初中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学习的效果会比简单的传授优异得多。教师可以参考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对于少年期的学生,要发展他们有意义记忆的能力,发展借助于表象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发展创造性能力及探索精神,指导学生建立一定的兴趣和爱好。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探索、发现学习,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化学的重要性,分析思考其中的化学知识,主动探索,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掌握基本的探索发现方法,提高思维技能,对后续学习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近几年来提出的“三生教育”值得我们借鉴,知识的习得首先要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这种成长不仅仅是体质上的,还有心理和思想上的。比如,讲到有关金属的章节,教师可以介绍铅的毒性与解救等相关知识:铅是重金属,摄入铅无疑是有危害的。铅主要危害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造血系统,铅的污染性、毒害性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认识,铅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铅的毒性对造血,神经,消化,泌尿系统都有破坏作用,人们对铅中毒的意识逐步提高,使用无铅汽油,无铅器具,无铅化妆品等;日常生活中潜在铅危害是十分惊人的,蓄电池、电子、电器产品、化妆品等等。急性铅中毒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各种症状严重者还会危及生命。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还让学生了解铅的毒性与危害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类科技发展至此仍无法避免科技这把双刃剑所带来的伤害,引导学生时刻关注与警惕身边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学会思考,掌握科学常识,学好化学知识,利用科技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高秋华,徐辉碧主编.硒和癌、硒的化学、生物化学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M]第1版.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209~226.
[2]徐辉碧,范华汉.硒――生命科学中的微量元素[M]第2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6.650~652.
[3]洪法水,王玲,吴康.Pb2+对胰蛋白酶活性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3,19(2):129-132.
[4]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第2版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0~230.
化学常识篇2
关键词:科学素养;新课程;生活常识
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不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而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目的不是将来去“研究化学”,而是去“用化学”,即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去理解和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去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并通过学习化学课程来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基本素质,形成自己的个性、完善人格。高中化学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是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规律,它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因此,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要用到化学制品,我们的生存环境到处可以看到化学现象。既然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化学,我们就能够把化学知识同生活常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利用它去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这样使他们感觉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仅掌握了化学知识,而且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紧密结合,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我们把化学学科的特点、新课程标准教科书、新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发展规律综合起来,让“化学教学与生活常识相结合”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一、化学课程标准与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际相统一
课程标准所涉及的空气污染及防治、水资源保护、无土栽培、金属冶炼和利用、废弃金属回收、化肥鉴别、酸雨的来源及危害、土壤改良、石油加工、海水淡化、合成材料、微量元素等方面的化学知识和相应的活动要求被有机的分布在不同的章节,这样的安排大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觉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熟悉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并对有关社会问题做出判定决策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熟悉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二、教材内容与生活常识联系密切
教科书中从必修1“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起让学生们从生活中的多种多样的物质开始走进化学,到必修2“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各章节中都渗透着化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如:生活中铝制品的正确使用,灭火器的使用原理,氮肥的使用,硫酸的生产工艺,汽车尾气的处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无不体现化学科学与人类的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化学与信息、生命、材料、环境、能源、地球、和核科学等新兴学科也有紧密的联系。课本内容通过生动、具体、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课题,以点带面的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科学,运用化学知识,把重视常见生活现象、化学知识、学生经验兴趣、科学过程和方法综合统一起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化学科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能够体现和反映化学科学与个人生活、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以及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课程内容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要强调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当代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化石能源日益枯竭、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需要化学科学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希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学生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再有就是有利于学生从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综合的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局限和科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关系。
三、时代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有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化学意识
了解化学,懂得生活。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方面,化学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例如洗衣粉和肥皂是家用去污的好产品,啤酒是人们喜欢的饮料,蒸馒头时放些苏打,馒头又大又白又好吃等等。另一方面,化学给人类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比如汽车尾气排放,造成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异常,酸雨在破坏着人类生存的环境等。我们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强调环保意识,使环境保护成为未来公民的自觉行动。例如: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四、与生活实际联系,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如何将生活中的知识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的学好知识,学活知识,是我们在新课标教学中必须要深思的问题。生活与化学是密切相关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离不开实际,只有把生活实际与化学教学联系起来,才能使化学更有趣、更易懂。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一些通俗的生活实例,教学效果能达到事半功倍,而且学生也会越来越有兴趣。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时,让学生亲自调查家庭使用的煤气、液化石油气、煤等的热能利用效率,在交流的基础上提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合理建议。再有,通过各种媒体的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以及未来的新型能源。化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就能知道化学,这样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在实际中培养了化学意识,在生活中学到了化学知识。
新课程教学树立了新的教材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思路、制定方案、分析错误、辨别是非,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把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注重知识的社会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学生感到化学的学习与工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是贴近的,当学生看到化学知识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多的应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化学的学习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觉和主动。真正做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和“科学探究”相结合,把知识从课堂引向课外,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立体大课堂。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的化学教学应该与生活常识相结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逐渐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柳若芍.走进高中化学教学现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化学常识篇3
关键词:化学知识;融入生活;自主学习
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需要教师以更好的方式引导他们入门。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科也是如此。对于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对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渴望,而有的孩子却毫无兴趣,觉得是很抽象的东西,根本就无法把握,面对不同的学生要使化学教学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必须找到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与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把握初中化学新教材的知识系统
初中化学新教材上册首先从三个方面带领学生开启化学之门:一是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阐述了化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所涉猎的方方面面;二是化学研究些什么,阐述了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结构及用途与方法;三是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主要是从实验、科学探究及化学符号突出化学学科的特征。接着从我们身边的化学开始,如性质活泼的氧气、奇妙的二氧化碳及自然界的水,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介绍物质构成的奥秘,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世界万物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最后再讲认识化学变化,从燃烧现象入手,进一步了解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金属的冶炼与利用收尾,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二、如何把化学知识融入生活
1.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发现身边的化学知识
要让化学真真实实地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发现自己身边的化学知识,把生活中的常识化学知识化。如在野外烧烤后,临走时候要把自己用完的炭火用沙子和泥土掩埋,这样的常识是为了避免发生火灾,引入化学知识就是切断燃烧物和氧气的接触渠道,以保证没有燃烧的条件;马桶结垢要用洁厕灵清洗,这个常识所引入的化学知识就是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铁容器装食用盐或者咸菜过一段时间铁容器就会生锈,引入化学知识就是铁在盐水中易被腐蚀。
2.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化学的知识解答
化学教师经常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用化学知识来解答,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铁锅炒菜有哪些优点,为什么晴天晒衣服比阴天容易干,为什么夏天自行车车胎容易爆胎,为什么夏天坟墓旁会出现“鬼火”等。
三、丰富课堂内容
1.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必要手段,有的教师因为怕麻烦会把化学实验课省略掉,而进行课堂教学,这对化学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化学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是相辅相成的。另外,化学实验是学生亲自动手,感受各种化学现象和制造另一种物质,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乐趣,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的工具也在向现代化迈进,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演示物质的生成与各种化学变化,能使化学知识更为具体,更接近生活。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化学知识与动画相结合,用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也会从中感受到化学的乐趣与奥妙,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主动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多媒体教学方式会给化学教学带来更多的方便和更好的教学效果。
3.带领学生走进化学的世界
要使化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化学的世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和无所不在的能力。带领学生走进工厂,感受工厂是如何利用化学知识进行生产的,比如,进入炼钢厂,让他们知道化学在冶金行业的巨大作用;进入化工厂,让他们知道化学在新材料行业的巨大作用;进入服装厂,让他们知道化学在印染行业的巨大作用。只有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化学无处不在,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提高他们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化学的认识,从而使教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常识篇4
关键词:文化常识;语文教学;理解;知识体系
一、在高中阶段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了这个民族优秀的精神,让中华民族能够一直傲立在地球的东方。但在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被淡化甚至已经消失,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理解日渐模糊。而在本应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应试的压力,教学只为高分的现象极为普遍。经典古文未能涵咏,诗词名篇未及吟哦,使得学生与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失之交臂。
为贯彻***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精神,***于2014年3月26日,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16年10月,***考试中心的《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版块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目标。
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做不做或者什么时候做的问题,而是一个当下必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二、关于高中阶段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从时间跨度看,从夏商周上先圣三代,一直到晚清;从内容上看,其主体应该是儒家文化,辅以道家、佛教、法家等文化形态。
研究近年来,北大、人大、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国学院的培养计划,可以看到教学内容从古代哲学、古代***治、古代经济到古代文学、古代史学、古代民俗……包罗万象,无一不有。然而,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现实的因素制约了我们不可能像高等教育一样,将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
以课程标准和2016年的新考纲的实际要求,笔者梳理了现行通用的人教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常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古代历法常识。如古文中经常涉及到的纪年方式、计时方式等。
2.古代星宿相关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涉及到的星宿分野的知识。
3.古代姓名称谓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姓、氏、名、字的相关知识。
4.古代职官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官名和官职变动的词语。
5.古代年龄的称呼。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一些表示年龄的词语。
6.古代的礼仪制度。如婚恋诗中涉及到的出嫁礼仪。
7.古代的节庆常识。如古代重要的节日的时间和主要的民俗。
三、关于教学途径的一些简单尝试和构想
由于急功近利的教学环境,一线教师们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是罗列出所谓“常见的文化常识”,然后让学生们强行记忆。笔者所加入的各种教学交流群中,散见的皆是《高考文化常识100题》。然而,我们知道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根本无法长久的,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和相关经验介绍后,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1.立足教材,用有限的教学资料拓展整合教学内容。文化常识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唯一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要进行文化常识教学,首先就需要我们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涉及到文化常识内容进行足够地拓展和有效地整合。
比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遇到“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时就可以针对“孝悌”拓展延伸儒家的“八德”。不仅如此,还可以从“四维”(礼、义、廉、耻)到“五常”(仁、义、礼、智、信)再到“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演变,延伸到“孝”的地位在传统文化中的日趋提升。并且讲到古代越来越重视“孝”,是因为伴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功能日益突出。这样,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相关的文化常识,也加深了学生对宗法制社会和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社会的认识。
2.注重理解,调动既有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加深记忆。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无法长久的,靠死记硬背明显不是积累文化常识的好方法。文化常识虽然是古代的,但是许多优秀之处依然被传承了下来,镌刻入了我们的基因之中。学生无法理解某些文化常识,是因为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调动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弥补这些问题。
3.构建知识体系,让思维做到有的放矢。有些文化常识不论讲多少遍学生总是记不住,有些文化常识学生明明记住了但是一做题就出错。归根究底,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没有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知识杂乱无章。因此,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体系。
4.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如果教学文化常识,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或者坐而论道,就显得有些狭隘了。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所以,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后还是要学以致用。由此,进行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
四、小结
在当下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在语文学科之中进行文化常识教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更是迫切的。教学文化常识,不应是急功近利的,而应真正站在树立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的立足点上,让学生了解、感知、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所探讨的一些教学途径,主要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希望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通过理解记忆而后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能够影响自身的价值观和处世方式。
⒖嘉南祝
[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程达.语文学科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化学常识篇5
关键词:医科大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 语言文化常识 掌握情况
中***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152-0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化常识作为承载传统文化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语言的流行以及电脑的普遍使用,人们日渐淡忘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当前,在高等学府里,语文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有的高校甚至不开,这些现象都向我们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没落,人们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方式以发放问卷为主。这次调查发放问卷共600份,收回489份,回收率81.5%。我们以川北医学院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各专业抽取部分学生对其做问卷调查,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川北医学院大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回收问卷之后,用excel表格对调查的问卷进行统计,然后根据数据和统计结果进行系统分析。
二、调查内容与数据与数据分析
调查医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我们主要从对语言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生活中了解语言文化常识的途径及语言文化常识的使用情况。从这几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常识了解程度不足。川北医学院作为一所医学院,由于医学生在校学习课业较重,自身兴趣,学校不重视,了解途径少等因素,造成了当代医学生对于传统语言文化常识的不了解。
从表1看出,调查的大部分学生表明不知道是如何形成的,知道传统语言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仅占28.22%。从这些大的方面显示出川北医学院学生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和认知度不足,需要加强语言文化常识方面的学习。
从表2看出,大学生日常对语言文化的积累情况,大学生由于各种网络语言的使用,而降低了对各种广告用词规范程度的关注度,当代大学生查阅工具的习惯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三、可行性建议或讨论
中国文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而语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1] 。语言文化常识在人类的发展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人们的道德素质得以提升,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因此我们因多多加强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学习。通过调查和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增强大学生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认知力。
1.学校科学合理的开设语文、文化、语言常识类课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常识,可以增加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程度,再者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提升,展示个人综合素质的平台。大学生语言、文学、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是高校培养综合高素质的高层次人才目标的体现[2]。
2.开展丰富的有关语言文化常识类的活动,如办讲座,做宣传等。通过宣传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化的教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语言与各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3]。学习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爱国意识,扩大中国在世界的文化感染力有很大帮助。
3.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多途径学习语言文化常识。利用大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的特点,开设语言文化常识网络课程,增强大学生对语言文化常识的了解程度。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有意识的去了解一些关于语言文化方面的常识,如多看一些有关中国文化历史的书籍,报刊,杂志,或观看网络和电视节目。作为医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素质文化修养,增强对语言文化常识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川北医学院是一所医学院,是中国西南地区医学院的一个代表。从这个调查反映出的医学生对于语言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还不足。根据数据结果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同样可以适用于其他医学高校。
参考文献
[1]周雪,张焕香,王盼盼,张宋磊,吴昌佶. 大学生中西方语言文化现状及策略分析――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 中国地质教育,2012,04:158-161.
化学常识篇6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中国古代文化就是指古代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古人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语文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提出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的要求。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教材中的古诗文无不蕴含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显得有些散乱,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有必要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梳理,以利于学生的积累。
一、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积累
对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积累,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日常教学,二是中考复习。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重视对课文注释的了解积累外,还要适当补充介绍该作家所代表的思想。如学习《〈论语〉十则》,就要补充介绍孔子的儒家思想,如孔子的“仁爱”、“礼义”思想;学习《〈孟子〉两章》,要补充介绍孟子的“仁***”、“民贵君轻”、性善论等儒家思想;学习《公输》,要补充介绍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墨家思想;学习《〈庄子〉故事两则》,要补充介绍庄子的“天道无为”的道家思想、朴素的辩证思维和唯心哲学;学习《智子疑邻》,要补充介绍韩非的以法为本,“法”、“术”、“势”三者结合,“好利恶害”的人性论等法家思想。同时要学生注意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比如与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联系等。在课外拓展阅读时可以选择与这些代表人物有关的文言片段进行阅读,使学生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学说的了解。中考复习时,教师可按作家的思想文化倾向进行归类,如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并了解这些人物的共同思想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了解积累儒家的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等。也可按朝代分类,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潮,如“唐宋八大家”,不但要知晓“唐宋八大家”对散文的共同主张,尤其要了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散文的不同风格。“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从上古到近代,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杜甫的《石壕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诸葛亮的《出师表》、墨翟的《公输》等,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芒。但由于所处历史时期不同,他们的爱国情感也深深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教师在让学生积累其核心的爱国主义思想时,也需要让学生注意其时代的局限性,如诸葛亮的狭隘的忠君思想。
二、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成语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学生的文化素养。现行中学教材古诗文中有许多成语和典故。据初步统计,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成语有: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怡然称快、夏蚊成雷(《童趣》);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历历在目(《山市》);磨刀霍霍、扑朔迷离(《木兰诗》);刮目相看、吴下阿蒙(《孙权劝学》);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英缤纷、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桃花源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 说》);水落石出、历历可数(《核舟记》);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老有所终(《大道之行》);如履平地(《观潮》);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游山西村》);不求甚解、环堵萧然(《五柳先生传》);犬牙差互(《小石潭记》);***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峰回路转、水落石出、山肴野蔌、醉翁之意不在酒、觥筹交错(《醉翁亭记》);汗流浃背(《满井游记》);鸿鹄之志、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如鱼得水(《隆中对》);三顾茅庐、妄自菲薄(《出师表》);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一鼓作气、辙乱旗靡(《曹刿论战》);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些古代寓言、神话故事或议论短文的题目就是一个成语,如《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夸父逐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等。对于这些成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其意思,学会运用;中考复习时,再加以系统整理。
在初中古诗文中还有许多典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积累。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灏《黄鹤楼》;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今日又南冠——夏完淳《别云间》;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等等。对于典故,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还要理解其含义,领会运用典故的好处,以使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典故,体现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民俗文化、礼仪文化等的了解和积累
1.古人纪日的方法和纪时的方法。
古人纪日最常用的是“月相纪日法”,通常用“朔”(初一)、“望”(月中,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既望”(望之后的一天)、“晦”(每月最后一天)。在《观潮》中就出现过“既望”一词。如“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古代的纪时法有“五更”纪时法: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3点)、五更(3-5点)。如张岱《湖心亭看雪》中出现过“更定”一词:“是日更定矣” 。另外用“平明(清晨)”、“日中“(正午)、“日暮(黄昏)、“夜阑(深夜)”纪时,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传统的节日文化。
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写除夕、春节的,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元宵的,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清明的,如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七夕的,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写中秋的,如苏轼《水调歌头》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重阳的,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古代的礼仪文化。
古代礼仪文化,有吉礼,主要指祭祀神和祖先的礼仪,如“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曹刿论战》中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有成人礼,有关个人成长的礼节,主要是“冠礼”和“笄礼”。所谓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仪礼,男子20岁行冠礼。笄礼则指女子的成年仪礼,女子15岁行笄礼。《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化学常识篇7
[关键词]消费;消费文化;审美文化;意识形态
根据《文化研究新词典》对“消费”onsumption)的解释,早在人类学诞生之初,就一些资料涉及到有关消费的描述。不过在早期人类学研究中,消费只是一些问题的附属,从未为***的研究领域。在那个时候,研究者更重视是生产和分配。通常人们都认为:生产在时序上于消费,因而蕴含着更多的社会关系。
于是,“消”在一定程度上被冷落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20纪80年代以来,消费开始逐渐得到人文社科研者的关注,学者们试***从本质上揭示消费活动存在的支配与操纵。一、消费与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文化的变迁消费是指对商品的消费,而商品则是物质文的构成要素。消费源于需要,需要又可以被制。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典型的消费社会,其最质的特征是资产阶级以最大限度攫取财富为目,主动为大众制造需要。但是,“消费绝不仅仅是满足特定需要的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1](P166)结构主义的理论来看,消费涉及到文化符号与征,消费不仅以需要为基础,也必然建立在欲望上。鲍德里亚把符号学与***治经济学批判结合一起,在《物的体系》一书中给消费下了这样一定义:“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践,也不是一种裕现象学,它既不是依据我们的食物、服饰及驾驶的汽车来界定的,也不是依据形象与信息的视觉与声音实体来界定的,而是通过把所有这些东西组成意义实体来界定的。消费是在具有某种程度连贯性的话语中所呈现的所有物品和信息的真实总体性。因此,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2](P27)二十世纪后半叶,消费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后现代的分析范畴中,消费被看作主要的社会与文化过程,而消费主义则成为一种意识型态。费瑟斯通区分了关于消费文化的三种主要视角:第一种视角认为“消费文化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为前提预设”;第二种更为严格的社会学观点认为,“人们为了建立社会联系或社会区别,会以不同方式去消费商品”;第三种视角“关心的是消费时的情感快乐及梦想与欲望等问题”。在区分了这三种视角之后,他认为,“重要的是要着重研究变得越来越显著的消费文化,而不仅仅将消费看作是生产过程的顺理成章的结果”。[1](P18-19)可以说,消费文化的演变不仅仅是喜好、品位、生活方式、审美及购物习惯的改变,而且带来了人们对时间、空间、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等概念在认识和理解上的***性转变。一个社会大众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改变可从个社会的大众偶像的变化上窥见一斑,法兰克学派的批判理论家洛文塔尔正是通过对美国世纪流行杂志中的人传记进行抽样调查与史比较研究,将美国社会大众偶像的历史变迁相应的大众价值观念的渐变联系在一起。他发:二十世纪初期的20年中,传记主人公绝大多是来源于生产性领域的生产偶像,他们体现的一种个人奋斗的价值取向与人生观念,这在很程度上归功于鼓励创业、理性经营但制约消费、制奢华的新教伦理。就像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样,“这种世俗的新教禁欲主义与自发的财产享强烈地对抗着;它束缚着消费,尤其是奢侈品的费。而另一方面它又有着把获取财产从传统伦的禁锢中解脱出来的心理效果。它不仅使获利动合法化,而且把它看作上帝的直接意”。[3](P134)从40年代开始,流行杂志中的传记人转向消费偶像,如体育明星、演艺明星,而他们过是时尚的先锋和取媚于消费者的商品。洛文尔认为,这个过程表明,在40年代,消费已经取生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兴趣的中心,也表明物消费取代精神生活、追求享乐与舒适取代劳动创业成为人的生活目标。当然,这种***性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而制造和调整资主义消费文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成为产阶级消费意识形态得以在全社会蔓延浸***的力武器,不同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与资本主义经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从而促进了消费文化全球化发展:
(1)工业化初期,新教伦理、清教徒神以及对世俗享乐主义的遗弃等意识形态成为产阶级的盟友,旨在消除封建贵族长期以来养的挥霍浪费习气对社会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资的积累和不断的扩大再生产;
(2)为了进一步的本积累,资产阶级选择优先发展推广电话而不广播,这一方面是“禁欲”策略的延续,另一方面促进了都市化的发展,为消费文化的出现奠定基础;
(3)随着资本的扩大和商品的大批量生,如何扩大市场销售商品成为资产阶级面临的要问题,百货商场和广告是引导和刺激消费的要途径,它们的繁荣也标志着以“人欲”为核心资产阶级消费文化的初步形成;
(4)在资本主义费文化完全成熟的阶段,广播电视功不可没,它仅极度地张扬了商品的符号价值,而且消解了统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从而使消费意识形态成为大众社会生活的主宰;
(5)先广播电视后电话的媒体发展模式使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入人心,为全球化从文化上做好了准备。[4](P97-99)詹姆逊受到蒙代尔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分期方法(市场资本主义、垄断或帝国主义时期,以及后工业时期或多国资本主义)的启迪,创立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阶段”三阶段的文化分期方法。[5](P190-191)这三个阶段对应于三次扩张:国内市场和旧的帝国主义体系的扩张,以及在全球的第三次巨大的、规模空前的扩张。他宣称,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第三次扩张,“一个全新型的社会已经到来并已开始,这个社会最流行的名称是‘后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语),但也常常被称作消费社会、媒介社会、信息社会、电子社会或‘高技术’社会,等等”。[5](P154)
二、中国大陆消费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如果 说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先抑制后诱导刺激的过程,中国大陆的消费文化也走过一个类似的历程。建国初始,百废待兴,由于物资的极端缺乏,人们都是“勒紧裤腰带”以饱满的***热情进行生产建设的。肚子都吃不饱,消费几乎无异于浪费了。从***到三年自然灾害再到***,人们始终在“建设社会主义,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的激励下,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实行物资定量供应的时期,各种票证决定着人们的日常消费,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需要的东西。长期的物资匮乏使中国人非常注重节约,并视之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说,几乎每一个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都能背诵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与之相对应的是,追求消费和享乐一直被当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受到批判和抵制。改革开放***策的制定和提出,把中国社会带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随着一系列改革***策和措施的具体实施,人们的思想和干劲获得极大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小康目标深入人心,中国文化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世俗化的阶段。中国文化历来就有浓厚的世俗色彩,这是由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封闭保守的特点使得人们特别看重人际之间的天然血缘关系,以致这种14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然血缘关系成为中国人用以支撑整个国家的基和维系全部社会成员的纽带”。[6](P187-188)新的历阶段赋予中国文化的世俗化以新的意义,“首先一种对偏激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的反叛,…以一种更加实际和现实的观念来看待社会生。……另外,世俗化还指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改善,中国会正在蔓延着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一种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7](P301)近二十多年的消费意识形态在中国大陆的蔓延表现在许多面,再以大众偶像为例,把中国的情况与美国的一比较之后可以发现,“在中国,生产偶像向消偶像的转化以及相应的大众生活观念的改变是更快得多的速度完成的,差不多可以说是‘转眼间’。在80年代初期与中期,中国的主要媒体中偶像性人物是陈景润、乔光朴、陆文婷等生产性像,他/她们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个人奋斗与积极取的生产性伦理。但是到了90年代,充斥于各大众流行报刊(比如《时尚》、《女友》等)的封面物与传记主人公几乎一律都是消费偶像——演界的各种明星”。[8](P74)当西方社会的学者们大谈“后现代主义”的时,中国大陆的学者则普遍认为,由于中国的悠久史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当代中国大陆的社文化呈现出前现代的(抑或传统的)、现代的以后现代的成分错综交织的形态,消费文化作为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亦是如此。中国大陆消文化的变迁过程,我们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表:延续、变迁、颠覆和创立。实质上,这四种表征时间上并没有明确的先后顺序,每时每刻,它们是相互交织在一起,互为作用,共同发展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仍然在当的中国大陆消费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也原有消费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石。例如,中国统的春节,虽然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旅或其他的方式过节,但是贴春联、放鞭炮、吃年饭仍是大多数人心目中“过年”不可或缺的形;近几年来,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虽然有很多人抱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的“老套”,然而看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人根深蒂固的“习惯”之一。在传承文明的同时,中国大陆消费文化不可免地受到外来消费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一个越越明显的事实是,不光年轻人,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年人、老年人开始接受西方传统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这代表了当前中国大陆消费文化的西方化倾向,也体现出中国大陆消费文化对于外来元素的吸纳和包容。人们最初是通过电视电影等各种媒体了解到西方消费文化的,因此随着跨国公司陆续进入中国市场,西方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在中国得到推广。人们兜里装着各种各样的会员卡和银行卡,找寻VIP和“做上帝”的感觉。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由于中国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在消费文化的变迁上,往往是经济发达地区远远领先于西部地区。这无疑是在告诉我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物质生活的质量,与消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文化是各种流行元素“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各种传统的、现代的、精英的审美理念被颠覆,流行文化大行其道,喜剧取代崇高成为中国当前审美的中心范畴。但是,颠覆并不是毁灭,而是从全新的角度诠释既有的现实。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香港演员周星驰主演的影片《大话西游》。剔除爱情,《大话西游》对《西游记》的“篡改”可谓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正义、友情、师恩的背叛和解构亦达极至。人文主义也好,后现代主义也好,批判和反抗都是它们内在的核心力量,其目的就是否定权威和绝对真理,肯定以前所谓“不可能”的可能。诸如此类的颠覆更像是一种“启蒙”,尽管存在争议,但是周星驰及《大话西游》在大学校园的广大师生中拥有极高的支持率,在新浪、网易、搜狐、中华等网站上都有热心网友参与的、高点击率的专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思想***后的人们对于张扬个性的渴望。在延续传统、引进外来、颠覆正统的同时,中国大陆消费文化也在开创着新的领域,体现出新的生存发展观和人性进化的新要求。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手机进入中国市场,短短十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拥有国。更令西方人想不到的是,手机的辅助功能之一的短信,在中国还具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中国大陆手机拥有量大约占全球的10%以下,而手机短信的发送量却能占到全球的1/3以上,仅去年除夕这一天,中国移动的短信发送量就达约10亿条,中国联通的短信量最少也在1亿条以上。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这样一个事实:短信已演变为一种表达情感、节日问候以及游戏文字开心逗乐的工具。人们乐于接收那些诙谐的短信,并随手将它们转发出去,其目的就是153期游建荣 走向日常生活的美学意识形态一乐”。这种习惯不仅让人们喜闻乐见,而且也救了当时在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濒临崩盘的中国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和搜狐。综上所述,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大陆费文化表现出快速变化和更迭的现象,在这个态变化过程中,中国大陆消费文化不断寻求着的拓展、变迁和重建。三、走向日常生活的美学意识形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代中国和其他第三世国家都在受到西方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主义文的深刻影响。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商业以及西方当代的生活方通过各种媒介展示在世界面前,即使在偏僻的落里也能感受到它的气息和影响。“由于消费在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日益重要和显著的作用,20年来,对消费文化的研究也逐渐从学术研究边缘进入到中心,受到来自不同学科、属于不同论派别的学者的广泛关注”。
[2]消费文化带给社会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当代常生活的充分审美化”。一个多世纪以前,英国美主义者倡导“为艺术而生活”(life for art' ske)的原则,寻求一种感性的、艺术的生存方式,达了一种非理性的冲动。不过,“唯美主义的日生活的审美化仅仅停留在理论倡导和个人实践面。而在当代,审美化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生活式。”[9](P209)当今艺术与生活的界线已经消失,术的价值已经渗透到社会与个人生活的各个方:“从广 告形象到服装设计,从室内装潢到城市划,唯美主义者在一个世纪之前所梦想的日常活的审美化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实,而且其象化、艺术化的程度远远超出他们当年的想”。[9](P210)消费社会中这一被鲍德里亚称作“审美泛化审美价值的扩散”的现象,促使审美文化从少数美主义者的实践变为普通大众的自觉要求。对,李西建指出,“与传统审美注重精神性、情感感性等相比较,当代审美文化更加突出了消费性征。这里,所谓审美文化的消费性,指的是审美体在生活过程和生存方式上对审美文化产品的接使用和占有,它促使艺术和审美从过去那种定的神圣文化圈中走出来,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众真实的生存状态。……从最本质的意义看,这审美文化的消费性表明了生活与审美的同”。[10](P43)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在休闲娱乐的消费方面有了更多的审美需求。一大批与生活艺术化领域相关的文化人生长起来,他们不断地消解着传统的和精英主义的艺术审美观,将审美理性原则和实用主义结合起来,成为时尚的“弄潮儿”。审美意识向非艺术领域的广泛渗透,促进了“当代人审美个性的生成,强化了他们积极的生存意识,使个人的精神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从而导致当代人由传统的道德实用型人格向审美型自觉人格积极地转化”。[11](P136)应该说,生活审美化和美学生活化是有积极意义的:以审美的方式生活有助于人的存在向本真状态的回归;美学走进生活使它不再曲高和寡,满足了更多人的精神诉求。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一现象的另一面:审美的泛化带来了审美价值的贬值,更有甚者,审美活动已渐变成控制人的感性存在的一种有效方式。十八世纪末,当席勒撰写《美育书简》时,他赋予审美对抗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力量。在他看来,审美能够以艺术的方式把人从物化及人性***的过程中***出来,使人重新获得整体性。二百多年后,当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后现代主义阶段后,“无意识以及美学领域完全渗透了资本和资本的逻辑”(詹姆逊语),美充斥着世界,但已不再是人心灵的慰藉,而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席勒当初寄希望于审美的批判力量和***功能已难以寻觅。可以说,“从意识形态角度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所代表的常常是某个社会集团在占有社会文化资本的要求下对自身进行感性塑造的过程。对审美感性进行规范化、结构化是为自己取得主导地位的必要条件”。[9](P213)因此,不难想象,当资本家试***推广自己的消费意识形态以便更好地销售商品时,他们首先会利用各种媒介,通过大量的形象和符号重塑、规范、控制人们的感性领域,把人们变成听话的消费者。意识形态是抽象的观念,因此消费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资本家和商人变成一种观念的行为,人们消费的不再仅仅物品,而是由各种形象和符号唤起的深层欲望的满足,消费社会进而也就成为一个由各式各样的媒介构建的符号体系。在鲍德里亚给消费下的定义中我们看到,“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与此相类似,费瑟斯通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16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心地位:“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作与生活方领域之中”。[1](P123)费瑟斯通还对鲍德里亚关于品—记号”的理论作了如下的阐述:“面向大众商品生产运动的重要特征,是在资本主义交换值支配下,原有的‘自然’实用价值消失了,从而商品变成了索绪尔意义上的记号,其意义可以意地由它再能指的自我参考系统中的位置来确。因此,消费就决不能理解为对使用价值、实物途的消费,而应主要看作是对记号的消”。[1](P124)商品的符号价值是身份、名望、风格、性的象征,商人通过把大众世俗的日常消费品高贵、奇异、美丽、浪漫等文化特性联系在一起,大众在消费的海洋中失去对现实的把握,沦落***纵的消费机器。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文化演进过程中,广播电视和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在不遗余力地强化张扬着商品的符号价值,当些符号形象充斥世界时,真实的问题变得无足重,人们也无处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传统的计划经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新形势下,伴随着息时代的到来,中国大陆的消费社会真正来临。以说,在市场经济强大力量的支配之下,当代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把公民转换成了消费者。在样的消费社会里,每个人都很难拒绝消费的诱,但消费文化在为人们提供新的自由和快乐的时,也为人们设下了精神陷阱。就审美文化而,“消费性特征使当代审美文化成为日常生活本,成为人的一种本真、自然的生存过程”。[10](P43 )是,“那些以物欲满足和利益导向为目的的消,也常常生产、制造出畸形的文化消费行为,其动形式和效果或低级庸俗,或盲目愚昧。这些特殊的现象与状态,虽不能代表一个社会文化消费的全部,但它足以导致道德的滑坡、文化发展的畸形,软化和改变脆弱的人性,因而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10](P44-45 )承认消费文化这一趋势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清醒的价值评判。如果说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基本上就是一种文化批评,有着现实的批评性活动的特性。那么,消费文化的研究更是要主动、广泛地考虑到当代大众日常生活的具体利益和要求,站在现实文化的起点上,面向现实的文化存在与实践过程,以文化批评为自己的有效方式,直接介入到文化建设的具体进程之中。
参考文献
[1]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 罗刚,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前言[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4] 杨伯溆,李凌凌.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演变、媒体的作用和全球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1).
[5]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 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7]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 陶东风.广告的文化解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9] 周小仪.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消费文化[A].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M]第三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化学常识篇8
关键字:生活;初中化学;教学方式
【分类号】G633.8
生活中处处都在发生着变化。化学与实际的生产、生活都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科技性要求比较高的医药、材料以及环保、能源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将生活知识应用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互动与实际知识的掌握也有十分明显的效果。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教学从过去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转而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大纲中曾经明确的指出“初中化学的教学要更加注重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联系,进而实现让学生在通过化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不断联系来更好的分析社会现象。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中应该紧密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化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1、与生活结合起来的初中化学教育方式的探讨
1.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挖掘来提高教学效率
现今的生活环境中化学现象随处可见,但是却是需要逐渐的发现,因此教师在教学生活中需要培养学生观察的爱好和习惯,通过细心的观察来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敏感性。诸如,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切过酸性的刀更容易生锈呢?等诸如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讲课堂教学的范围逐渐扩大,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的体验来了解化学生活中的奥秘,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进行课堂内容的导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上课注意力,例如通过为什么要留档的文件需要用碳素笔写而不用铅笔?这种大家生活中都十分熟悉的内容来导入,进而引进碳的化学知识内容,这样就把枯燥乏味的化学定义变得更加的生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理论学习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1.2通过课堂的引导来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缩短生活与化学之间的距离
化学作为初中学习的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主要研究的灵感主要就是来自于生活,但是由于之前错误的教学观念和认识观念使得人们认为化学与生活之间没有存在联系,进而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割裂了。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堂设置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进行更加生动的讲解,并且引导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知识之后在生活中寻找与之相关的例子,并且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进行解释。例如,生活中发生火灾时如何逃离?为什么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离开现场?这里面就有很多化学小常识,因为火灾中会出现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由于温度高而上升,因此需要弯腰逃离,而毛巾蘸水之后捂住口鼻就能够缓解和减少烟尘的吸入等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来进行解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来选择更加适合的背景素材,久而久之能够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1.3通过化学小知识来解决生活常见问题,进而让学生产生自豪感
化学具有十分大的实用性,因此其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与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紧密相连。因此通过化学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生活小难题,进而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解决生活困难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学习化学知识的好处和自豪感,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并且能够为学习提供动力。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辨别真金等实用性相对较强的知识能够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进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1.4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际,利用化学知识解读日常生活
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之中,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巩固更是一种升华和扩展。如果只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体现在练习本和考试卷上是行为是不正确的,只有在学习之中让学生结合实践活动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学习知识的价值和重要性。例如,在讲解化学成为氢氧化钙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拿着瓜子或者雪饼中带的干燥剂来进行实验,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进行科学的解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沟通来为学生提供亲切之感,减少与化学知识在精神上的距离,在课堂中注重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寓教于乐,并且能够让学生自觉的运用在课堂之中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面对的问题,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还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5通过生活性的化学实验的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化学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化学实验也是化学学科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的设计中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产品来代替专业仪器,进而使之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例如,在化学仪器的选择上可以用废弃的注射器来代替滴管,用废弃的输液管来代替导管等等的方式来将生活种常见的废品变为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器材;同时还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代替实验药品,例如在二氧化碳是实验中可以太难过大理石块和食醋来进行反应实验。这种通过家庭小实验的方式来让学生仍是到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并不远,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2、结语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掌握必要的技能,只有学会了生活才能够更好的学习。而学习的媒介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关联大,就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时刻牢记自身的重要职责,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化学课堂的新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让刻板的文字变为生动的片段,进而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豪感,进而促进课堂效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润芳.中学化学教学与生活科学[J].教学与管理,2004(1):73.
化学常识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新课导入;课堂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离不开学生日常生活,从生活现象引入教学内容,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密切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还能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对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具有积极作用。文章探讨分析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并提出有效方法,希望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启示与参考。
一、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密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生活现象引入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包括浮力、自由落体、弹簧、电流等内容,让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促进物理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方便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
2.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兴趣
教学生活化注重从生活中引入物理知识的学习,在物理知识学习中融入生活化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
3.提高学生物理知识应用能力
采用生活化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能增进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切实感到生活中存在物理现象,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和应用知识,分析周围生活现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方法
1.新课导入生活化
新课导入时,将生活中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现象、生产生活活动与新课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概念,加深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如学习变阻器这节内容时,教师以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现象为例,将学生有效引入教学活动中。调节电视机亮度旋钮,荧光屏上画面为什么会变化?为什么舞台灯光会随剧情变化而时强时弱?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迫不及待地探寻答案,理解其中的奥秘。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解答疑惑。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求知欲望,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内容讲解生活化
在对初中物理知识讲解时,要尽量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如学习声音的特征这节内容时,教师为学生播放不同类型音乐,让学生对声音的传播、音质等内容有更为直观形象的了解。讲解物态变化时,将学生引入食堂观察气化、液化、升华、凝华等自然现象,让学生对其有更为直观全面的了解。如讲解机械结构时,将自行车搬入课堂,分析其中的结构、构件、功能等内容,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整个课文内容讲解时,通过引入生活化现象,能让内容学习变得直观形象,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3.课堂实验生活化
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拉近实验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悟到科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例如:进行惯性、密度、压强实验时,可利用石块、木块、木条、水等进行实验。电学实验可利用打火机、旧导线等材料完成实验。这样既节约成本,保证实验效果,让物理实验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4.课后习题生活化
将课后习题与生活常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例如:小明买一戒指质量为8.9g,投入量筒排开水的体积为10ml,利用密度知识初步鉴定是否为纯金戒指。习题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和探究,不仅能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到实验现象无处不在。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动力,更好地完成课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技能。
5.知识应用生活化
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让学生安装简单的电路环境,排查生活中简单的电路故障,对学校物理实验器材改进,从而有效完成实验。设计微型实验,减少环境污染。改进家中的燃具,提高燃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在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
三、结束语
物理是初中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采取有效对策,促进物理教学生活化,增进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提高物理知识应用技能和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施秀英.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5(5):52-53.
[2]谭龙飞.简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教学与管理,2010(3):53-54.
化学常识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培养兴趣;实践能力
一、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化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的一门课程。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化学基本知识和化学基本理论进行教学,平常对于一些化学实验常常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想象。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往往提不起对于化学课堂的兴趣,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对一些化学现象并不能通过实践去思考,这样的化学课堂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非常乏味的,自然,课堂效率并不高。同时,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一般不进行课堂化学实验,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相应的化学器材和实验室。学生不能通过化学实验来对化学知识有一个真正的了解,不能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可见,以往的化学教学方法并不能帮助学校培养出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化学课程创新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充足的准备是打造一个高效化学课堂的基础
课程改革后,化学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要求,对于新课改后化学课程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只有在找到目标后,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初中学校中,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刚接触,在化学知识上没有自己的思考,在上课中只能跟着教师的讲解走,教师在化学课堂上通常不会去考虑学生的感受,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一些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同时,在部分初中学校化学教师通常不会在课前进行备课。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方面应该制定一些相关的规定,使化学教师在固定的时间都要去集体备课,在备课中,教师可以交流各自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这样教师可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科学,这样更容易实现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任务。化学教师在平常生活中,也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保持一个先进的教学水平,在发展迅速的化学教学中不落伍。同时,教师也应该在化学课堂上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对于化学知识方面的疑惑,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化学成绩,建立一个高效的化学课堂。
(二)培养学生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刚接触化学知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有着学习兴趣无疑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化学课堂上沉闷的氛围,将化学知识有趣地讲解给学生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在课堂开始前化学知识怎样导入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分解反应”这一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前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平常生活中认为是分解反应的现象,然后教师再帮学生解答这一现象是否是真的分解反应现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知识是琐碎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与“质量守恒定律”这两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把这两章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章的内容,使学生将氧化还原反应和质量守恒定律联系起来,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化学课本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关于“催化剂”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化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这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做化学实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催化剂在反应中的作用,使学生对于催化剂的知识点牢记于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对于这些化学现象进行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中进行学习,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初中化学教师要在课堂前做好备课,拓宽视野保证自己先进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化学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使学生对于化学现象有着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马宁宁.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