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古诗篇1
2、原文: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夜书所见古诗篇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材简介]
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冬日寒夜,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沉醉书房,啃读诗书。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情感,毅然挥就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这首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短短的四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诗的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陆游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是做学问的诀窍。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品味诗句的大意,努力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语文阅读,“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还适时地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延伸。
[设计思路]
《冬夜读书示子聿》寓理于诗。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诗意,我采用了“适度延伸”的方法:如由“古人学问无遗力”,交流古人勤学的故事;由“纸上得来终觉浅”,联想到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等。
这首诗还在一个特点,就是比中明理。在教学中,我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领悟事理一是“少”与“老”的对比:古人读书不遗余力,十分刻苦,少壮时下了苦工夫,到老时方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学问多么艰辛不易;二是“知”与“行”形成对比:少壮时下苦工夫读书,固然可贵,但如果止于读书,到后来未必有成,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必须亲自实践。
[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1、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主义诗人,你知道那些?(自由畅谈自己所了解的爱国诗人)
2、关于陆游你知道多少?(联系第四课学过的《示儿》来谈陆游,感受他的爱国情怀。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你还背过哪些陆游的诗句?
3、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陆游的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题目中有个生字,指“聿”,是哪些字的一部分?该读什么音?子聿是陆游的小儿子。
引导讨论:诗题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示”可作什么理解?他在读书时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下面看诗的内容。
(二)适度拓展,理解诗句。
1、反复诵读。
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熟读古诗。
2、自主学习。
(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学生借助注释)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3、畅谈感悟。
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相应的诗句)
4、拓展理解。
第一句:指名学生背出第一句,由“无遗力”引出成语“不遗余力”,引出古人学习十分刻苦。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第二句:指名学生背出第二句,由“少壮”到“老”引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三句:背出第三句,理解“纸上”、“浅”,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第四句:指名背出第四句,理解“绝”“躬”再说出句意。5、创意表演。
表演要领点拨: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子聿听完后会说些什么? (同桌互练,注意人物语气和态度,以此加深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三)运用对比,感悟道理。
1、抓“少”与“老”,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少壮工夫老始成”要使年老的时候有所成就,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结合古人的学习,来谈今天的学习)
可结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等诗句来感悟,将短短的七个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2、悟“知”与“行”,明白读书学习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结合刚才“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3、从“古诗”到“生活”,进一步明理。
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这首诗。
学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引导从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身上总结得出: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四)课外延伸,加强阅读。
1、陆游的诗作很多,课后搜集几首,读一读,试着把它背下来。
(推荐阅读:《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书愤》)
2、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诗人卡片”。
夜书所见古诗篇3
关键词:教师;意境开阔;思乡;同工异曲
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已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课本中。作者是洛阳人,玄宗年间进士。“次北固山下”,即泊舟停宿在北固山下。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面,三面临江,形势险固。诗人家住洛阳,漫游江南,“往来吴、楚间”。当舟行至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时近年关,身在异地,顿生乡关何处之感,于是写出千古名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是写驿道向青山外伸延,我在碧波荡漾的江上乘船向前。此对偶,工丽跳脱,写客路青山、行舟绿水,暗含奔波之意,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羁旅情怀。后来欧阳修的《踏莎行》后两句有:“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却是说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首词上片写离愁,下片是遥想,写思妇别恨。全词含蓄地写出了“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有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最后两句是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不见君的情景。那楼头一往情深的思妇,凝眸远望、神驰天外――正越过春山,伴渐行渐远的征人直至海角天涯,情意深长、哀婉欲绝。但是否受到“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的启发,还有待研究。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春潮涨涌,两岸江面更显得空阔无边;顺风行进,有一帆高悬。这是写船上所见。潮平岸阔而风正帆悬,诗人扬帆东下,眼前是江水涨涌平阔的情景,恢宏阔大而意象丰富。“潮平”更显“两岸阔”“风正”方能“一帆悬”。写景而寓理,耐人寻味。这一句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及“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可谓同工异曲。前者是杜甫《旅夜书怀》之名句,写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所见。诗人独坐舟中,星垂野阔,月涌江流,孤独凄怆,四顾茫然。他先是写“旅夜”情景,而后“书怀”,用形单影孤的沙鸥以寄托功业未成的慨叹,表达了漂泊无依的苦闷伤感。与王湾句对比相似,又同是写空阔,羁旅漂泊。但“潮平两岸”与“星垂平野”昼夜不同,基调有异。杜甫是用雄浑阔大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风格沉郁,使人感受其心情如奔涌江流澎湃难平。《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而“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渡荆门送别》中的一句,是李白出蜀漫游途中所作。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书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这里写山逐渐消失,眼前的原野平旷无际;长江一泻千里,流入大荒之地。这是岸边所见,抒写喜悦开朗的心情。也是写空阔,与王湾、杜甫诗句相似,意境却迥然不同。但三人的诗句是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写潮平岸阔而江中日早。红日升起,于残夜未退之时;暖春早到,在旧年将尽之际。这是既写景而又点出时令。海,古诗中也以海指江。还有人认为:海,有四海之内意;江,可指大江南北――是互文见义,也不无道理,如此意象更雄浑开阔。毕竟时过境迁,我非古人,意会其所想也不能武断地非此即彼呀。这第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工稳而隐含哲理,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日生残夜”“春入旧年”,时序交替,岁月匆匆,而离家日久,怎不叫人顿生乡思?这里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景象:残夜未尽而红日早升,旧岁未除而春意萌动,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遐想,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给人以鼓舞与希望。与诗人同时代的“燕许大手笔”燕公张说将此联“手题***事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誉其“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晚唐诗人郑谷在《卷末偶题三首》中又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钦羡激赏之情溢于言表,真可谓传诵当时而蜚声后世。与此相似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诗句则较早一点,出自初唐诗人杜审言(约645年~708年)的《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全诗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春景,历历如画。这是说太阳升起于海面,云霞升腾初染,曙光乍现;梅红柳绿,仿佛春色渡过长江一般。云霞海曙,梅柳江春,意象更明丽。但此诗抒写的却是诗人宦游他乡,晓天春色而不能归省的伤感。由“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一句可知。二人诗句皆对仗工整而字字锤炼,章法细密而格律谨严,境界阔大而意象雄浑,挫江海天地于笔端,可称妙绝。
尾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写家书将何处寄达?烦劳北归的鸿雁捎到洛阳那边。讲见雁思亲,望归雁传书,全篇笼罩的是淡淡的乡思愁绪,不像杜审言“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那样的伤感,也不像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自叹飘零。
诗人际遇心绪不同,即使描写境界相似,所托情怀自然也不尽相同。《次北固山下》景象开阔,抒写了羁旅思乡的情怀。诗人云帆高挂,泛舟东行,在青山绿水间,逢春潮涌动、江天缈远、潮平岸阔而风正帆悬,残夜将尽而红日初生,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早,见归雁而顿生乡思,欲托雁传书,以慰漂泊羁旅之念――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诗情沉郁而迂回,言辞隽永而婉曲,格调壮美、意境开阔,令人激赏而叹为观止,堪称妙绝千古的名篇。
参考文献:
[1]霍松林.唐宋诗文鉴赏举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夜书所见古诗篇4
【关键词】盛唐 文人 夜
盛唐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史上的盛唐既包括开元盛世,也包括安史之乱。作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对诗歌创作同样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文人生活轨迹走向多元,驱使诗歌内容与情感表达进一步分野,从而更为全面地呈现社会风貌。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农户一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于城市市民,夜聚晓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被严格禁止的。唐高宗永徽年间设立的法典《唐律疏议》记载:“五更三筹,顺天门击鼓,听人行。昼漏尽,顺天门击鼓四百褪讫,闭门。后更击六百槌,坊门皆闭,禁人行……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这种严格的宵禁制度直到晚唐才逐渐松懈。5对于文人来说,夜晚的静谧更容易触发诗思,且相对较长的独处能使诗人更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从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等盛唐诗人的作品可见,盛唐文人的夜生活主要有夜怀、夜游、夜饮和夜征四个方面。
一、夜怀
长夜寂寥,月色无边,月亮是夜间一个重要的自然景观标志,也是与夜相关的诗歌一个极其重要的意象。月亮亘古不变,而人事往往沧海桑田,因此月夜能诱发文人很多敏感而细腻的心绪,望月抒怀也成为文人夜间最常见的活动,主要可分为怀人与怀乡两种。如: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握,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九龄遭奸臣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罢相,被贬为荆州长史6。在背井离乡之地,张九龄彻夜思念远方的亲人难以入眠,只能抬头望月,以找到自己仍与亲人共处同一时空,自己并非孤身一人的慰藉。
2、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此诗对写离情。杜甫于天宝十五年八月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李亨,途中被安史叛***掳至长安,正处于一个孤立无援只能无奈静候转机的困局之中。杜甫在月夜思念妻子,却设想成妻子对月思念自己,在同一片月光下,两人相同的思念之情得到交融,分隔异地多时的夫妻二人只能以这种想象的方式实现“团圆”。
二、夜游
盛唐时期宵禁制度严格,但这里的夜游与此并不相违背,因为宵禁制度主要是一种城市管理制度。古代交通不便,行旅条件艰苦,时间跨度长,一般以月为单位,因此反映夜游的诗作不一定是文人一时兴起夜游一宿而作,而更多为文人在长期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他们或辞官远游,闲适逍遥,或因被贬而颠簸数月到地方任职,阅尽民间百态。如: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行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本诗写于开元十四年,李白从犍为清溪去重庆的水路上7,是其辞亲远游纪程诗之一。秋夜行船,诗人历经五个地方: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用诗句为读者展开一幅千里蜀江行旅***。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永泰元年四月,杜甫在城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去世,离蜀东下。本诗作于舟经渝州、忠州途中。诗人孤身一人夜泊江边,在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以及灿烂的星月下愈显渺小,想起自己被排挤而无奈辞官的痛苦遭遇,更觉漂泊无依,恰似天地间无所依存的沙鸥。以乐景写哀情,宏阔非凡的江边夜景对诗人想传达的孤寂感起到烘托作用。
三、夜饮
盛唐诗人李白自称“酒中仙”,每日必饮,每饮必醉,继而诗兴大发。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3、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以上三句均为李白夜里饮酒赏月所作,或与朋共饮,或独自举杯。借着酒气,诗人敞开情怀,任情感爆发,写下充满妙想的诗句。在《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作者夜饮,继而生发对人生对光阴对世间万物的思考,平常的赏月,能上升到对哲学人生的思辨。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4、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值得注意的是,此为答诗,所以应先有“王十二”寒夜独酌怀李白的赠诗。这从侧面反映,对于盛唐文人来说,夜酌写诗怀人是常见的生活形态。
四、夜征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士大夫文人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诉求,于是积极参与到边塞战争中。夜征是***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多参***的文人亲历的。
1、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金甲夜不脱,半夜***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出师西征》)
天宝十三年至十四年,岑参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居于轮台8,目睹了很多***人夜征的场景。第一首诗人写两***对垒,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形势。第二首诗人写了西北苦寒的自然环境和将士寒夜行***的艰难。
盛唐是封建社会中最为繁华的时期之一,开放的社会环境让人们的夜生活格外兴盛。诗歌作为唐代最主要的文学体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现实。夜怀、夜游、夜饮、夜征这四个方面仅仅是从有限的几位盛唐诗人不完全的诗歌作品中归纳出的夜间生活景象,但是其多元化的特点还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4
[2]曹础基等.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册[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3]余恕诚.唐诗风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10
[4]刘洪忠.论唐诗中的夜情境[D].泉州:华侨大学文学院,2012.3
[5]朱耀华.唐代长安宵禁制度与都市文学[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13.4
[6]王赛时.唐代的夜生活[J].东岳论丛,2000.7,21(4):104-108
朱耀华.唐代长安宵禁制度与都市文学[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13.4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4:54-58
夜书所见古诗篇5
各位游客:说起寒山寺,大家都会想起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诗:“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当年张继进京考试名落孙山,归途中夜泊枫桥,写下的千古绝唱。寒山寺的钟声使他消除了烦恼,继续寒窗苦读,后来再次赴京应试,终于得中了进士。因而,苏州寒山寺的钟声能消除人们心中的烦恼,启迪心灵的智慧,寄托幸福的期望,给您带来美好吉祥的预兆。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前往寒山寺游览。【寒山寺创建历史—寒山寺大钟】寒山寺位于苏州阀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寒山寺最初的名字叫“妙利普明塔院”。后来在唐代贞观年间,这里来了两位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才改名为“寒山寺”的。传说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后来被人识破,两人就双双乘鹤而去。又传说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飘洋过海东渡日本,到了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文化。在寒山寺,最为游人感兴趣的就是那口大钟了。寒山寺的钟,历来受到诗人们的题咏,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相传张继诗中所涉及的钟,历经沧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寒山先生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在日本明治38年(1906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口送来苏州寒山寺,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史册中写下了美好的一页。在日本,苏州寒山寺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在日本的小学里,甚至把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作为课文来讲授和背诵。自1979年12月31日除夕夜,苏州举办首届除夕寒山寺听钟声活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了20届。20个除夕,近3万以日本人为主的海内外游人来寒山寺聆听夜半钟声。【景区概况—寒山别院】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进人寒山寺景区了。寒山寺景区拥有“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古寺即寒山寺。古桥指寒山寺两侧大运河上的江村桥和枫桥,即张继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这两座桥。古关指大运河和上塘河交汇处的铁铃关,建于1557年,为明代抗击倭寇的关隘,城楼雄伟,现设抗倭史迹陈列室。铁铃关、浒墅关、白虎关是历史上有名的“苏州三关”。古镇就是枫桥镇,粉墙黛瓦,一派姑苏水乡风光。古运河即开凿于隋场帝时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从寺前流过。各位游客:前面那座金碧辉煌,宏伟庄重的主塔就是寒山寺的普明塔,等一会儿我们进了寺内再去参观。现在我们取道寒山别院去寒山寺。寒山别院是1993年修筑的,满园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怕,苍松、翠竹、桂花、樱花、腊梅、草坪与落月池、映月亭、愁眠坡、寒山桥、听钟坪、觅诗廊等,景物交相晖映。园中的那座松茂亭内,于1993年立了一块碑,碑文为我国无产阶级***家李大钊30岁时用行草书写的《枫桥夜泊》诗。1956年,他的女儿李星华将这幅原作捐献给国家,现存于中国***博物馆。寒山寺内还珍藏着宋代、明代、清代、民国年间以及现代文人学者写的枫桥夜泊诗碑。【照壁—山门—主庭院—五百罗汉堂】穿过寒山别院,各位看到前面的那座石拱古桥就是江枫桥。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山门前的照壁,黄墙上“寒山寺”三个大字,是由浙江东湖名土陶浚宣所写,字体古朴苍劲,给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刹增添了庄重感。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大家发现没有,寒山寺的山门是朝西的。通常的民居建筑或寺院建筑都以坐北朝南为最佳,而寒山寺的庙门为何要朝西呢?据德高望重的寒山寺老方丈性空法师说,这乃是“因地制宜”。原来苏州是水乡。隋代开的那条运河正位于寒山寺的西边。唐宋之际,水上交通日益发展和繁忙,为便于路过的商人、船民、农民、信徒乘船来此朝拜进香,庙门便朝两靠河边开了。还有,人们都知道《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两天是佛祖居住地,西天又称极乐世界,光明圣洁,无一烦恼,所以庙门朝西开,也表示崇敬向往佛国圣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再者,寺院多火烛,历代寺僧都以大运河的水来消防灭火。按中国五行学说,水能克火,从风水上来克制火灾。然而,和尚们的苦心仍逃不脱人间的灾难。历史上的寒山寺也避免不了战火和火灾,前后共五次火毁。破坏最严重的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与太平***交战,一把大火,将古寺楼阁化为尘埃,除诗碑外无复留存。现在的寒山寺是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重建的,宣统二年(1910年)又加修缮,重建大殿,一时成为吴中名刹。寒山寺现存主要建筑和古迹有:大雄宝殿、庑殿、藏经楼、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钟楼、枫江楼等。下面让我们进内参观。各位请看:这块“古寒山寺”的匾额,是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的手笔。进入山门,迎面是慈颜常笑的弥勒佛坐像,背面是韦驮的威武立像。穿过山门,我们来到了寒山寺的主庭园,园内青松挺拔,回廊曲折通幽,左侧的花坛两面嵌有两块石刻,一为明代崇祯年间刻的“寒拾遗踪”;另一为程德全写的“妙利宗风”。妙利指的是初建时的寺名“妙利普明塔院”。这两块石刻概括了寒山寺的历史渊源。接着我们来看看左侧的五百罗汉堂。这些都是清代留下的小型香樟木雕成的镀金五百罗汉,在罗汉堂中央矗立着一尊于1995年落成的观音铜像,高2.5米,重1.5吨,是由日本宗教画院、日本禅宗画家协会赠送的,于1995年落成。【大雄宝殿—释迦牟尼像—十八罗汉像—大铜钟】在进大雄宝殿前,我们先留意一下大雄宝殿前的汉白玉栏杆,全长34.50米,柱高1.5米,栏板高0.7米,采用莲花宝座和海棠的***案。这只铁香炉上铸有“大化陶熔”四字,暗示了佛的神通广大,意为佛的教化可以造就信徒成为大器。大殿前的一对石柱,称为“露盘”,是和尚就餐前放饭盛水,以供所谓饿鬼食用的器具。殿内正中供奉的是释迎牟尼佛木雕像,左边长者为迦叶,右边年轻的叫阿难,他们是如来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后,迦叶在灵鹫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的第一次集会;阿难是佛祖的从弟,聪明有智慧,擅长记忆,跟随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的讲经说法都写在贝叶树的叶子上,成了佛经。1924年“戊戌变法”改良家康有为参拜寒山寺,曾写了一副“真经书贝叶,法果证菩提”的对联,点出了佛经的历史,墨宝现珍藏在寒山寺枫江楼里,成为寒山寺重要文物。大殿两侧沿墙分列着明代时从山西五台山清来的铁铸十八罗汉金身坐像。释迪牟尼佛像背后东墙上嵌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画的寒山、拾得石刻。寒山右手指地,拾得担胸笑颜,画面上还有讲述寒山、拾得劝人和好欢颜的诗篇:“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南墙上嵌有清代佛教居士大鹤山人郑文焯于1880年在枫桥船中所作的指画丰子像石碑。据说丰干和尚是寒山、拾得的师傅。大殿后测东南角悬挂的这口大铜钟就是由日本山田寒山赠送的,铜钟高80多厘米,直径近70厘米,周围铸有阳文汉字《姑苏寒山寺钟铭》,为1905年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所写。【普明塔—寒拾殿—藏经阁—钟楼】出大雄宝殿,左通普明宝塔和方丈室,右边是名闻遐迩的听“夜半钟声”的钟楼,正前方的两层楼即是寒拾殿。屋顶上雕了唐僧、孙悟空等西天取经的塑像。我们先登塔远眺。寒山寺始建时,就有“妙利普明塔”,后毁于战火,北宋重建宝塔,元代末年又毁,后600多年来寒山寺一直无塔,建塔是寺僧们的心愿。此塔是1995年秋建成,1996年10月30日举行隆重的开光典礼。塔高42.2米,5层,呈正方形,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塔;塔刹为铜铸镀金,高9.6米,重12吨,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塔外四周挂有108个风铃,塔内各层都有木梯可供游人登临。登上宝塔,东可望苏州古城,南观苏州新区和大运河,北眺虎丘和西面的狮子山,吴中美景几乎尽收眼底。塔院四周建有回廊,廊间可观赏古代名人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碑。下了普明塔,让我们去参观一下“寒拾殿”。请看:门上方这三个字的匾额为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写。进入殿内,抬头可见在一座巨大的莲花座盘上,有两个祖胸***、蓬头赤足的胖子:两手一上一下、手拿方桂圆口净瓶的叫寒山;左手持腰带、右手持一枝荷花的就是拾得,那副眉开眼笑的样子,好像在跟我们游人逗乐呢。寒山、拾得确有其人,是唐代诗僧。寒山曾隐居浙江天台寒岩,自号“寒山子”,他善于作诗,人称诗僧,其诗内容有释道思想,语言通俗,把深奥的佛学玄理用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有《寒山子诗集》流传于世。拾得原是个孤儿,被大台国清寺高僧车于在赤城山道上抬得收养为僧,故名拾得。在《全唐诗》中收有寒山诗一卷,共有303首;收拾得诗一卷,共50来首。据说寒山、拾得本是七世冤家,经丰干禅师点化,终于和好,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他们三人经常聚会谈禅,寒山、拾得以友善而齐名。你看他俩一持荷花,一捧净瓶,一“荷”一“瓶”,其谐音就为“和”“平”了。意为和和气气,平平安安,百年好合。清代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为“和圣”,抬得为“合圣”。所以民问讲的和、合二仙,就是寒山、拾得。寒山、拾得有一段对话值得我们品味。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日: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寒拾殿的楼上是藏经阁,上面秘藏珍贵佛经、书籍共7300多卷。寒拾殿后墙的背面正中供奉的刻有千手于眼观音、韦驮和关公等人物的巨碑,刀法细腻,形象生动。内墙环壁嵌有的《金刚般着波罗密经》石刻和董其昌的题跋41块。这些都是传世珍品。现在我们到钟楼去看看那只声音洪亮,清越深远的铁钟。楼上悬挂的铁钟是江苏巡抚陈菱龙重修寒山寺时,为保存古迹,仿旧钟式样铸造的,铁钟高1.2米,直径约1.2米,重约2吨。铸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寒山寺的钟声历来被诗人们题咏,那悠扬的钟声已深入人心。那寺院的钟声为何要敲108响呢?唐代大智禅师怀海创立“百丈清规”佛教典仪中规定在晨昏二时鸡大钟108声,以“觉醒百八烦恼之迷梦”。根据我国佛教经典和风俗,108响钟声有3种含意:第一种含意是因为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古代称五天为一候,按农历360天计,一年分为知候),把12、24、72相加正好是108,既代表一年,又符合108种烦恼之数。所以要听108下钟声,表示回顾旧岁,迎接新春的意思。第二种含意是表示对佛门108位だ系幕衬睢5谌?质撬等松?龈O嘁溃?粮∥蕹#?荒曛杏?08个烦恼,佛经上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所以敲一下钟声能除去一个烦恼,敲108下,就除尽所有烦恼,一年中化凶为吉,平平安安。每年除夕夜半,寒山寺僧敲钟108响,最后一个钟声正好是新年零点开始。各位游客,不妨今年的除夕夜再到寒山寺来,聆听这108响钟声,消除人世的108个烦恼。【碑廊—弘法堂—“机江第一楼”】寒山寺的碑刻素来闻名,而其中最着名的首推《枫桥夜泊》诗碑了。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到碑廊去观赏一下。自古至今,寺中《枫桥夜泊》诗碑到底有几块呢?答案是:一诗七碑。北宋翰林学士殉国公王珪(1019—1085年)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石刻,为张继诗第一石,可借此碑早年失传。为恢复历史遗迹,弘扬民族文化,在海峡两岸有关人士的努力下,于1996年用王珪字迹集成的张继诗第一石又重立于普明塔旁。这要感谢台湾博斯年***书馆,他们无偿慷慨惠赠3000余字的王珪手迹墓志铭拓片,经苏州着名书法家费之雄集字,苏州碑刻博物馆雕刻艺术家时忠德重刻,又向世人展示了张继诗第一石的神采,为了解王珪书体特征和风格提供了实物。全诗集字只有28字,但能直接选用的王珪完整原字只有14个,即:月、满、天、江、火、对、姑、城、外、寒、山、寺、夜、半,其余的都是通过原字部首组合而成。如:“霜”,用“雨”和“相”结合;部民”以“目”和“民”组合等等。字作为正楷,介于颜、柳书体之间。碑石选用了有一定年代的无字旧青石碑,总高2.5米,宽0.84米,厚0.2米,高1.66米,每字约13厘米见方。诗碑碑拓于1996年9月已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第二块碑是明代文微明所写,因寺失火,仅存残碑一块,剩下不到10字,现展示在碑廊墙内。第三块碑为清代俞樾所写,保存完好,现市面上常见的《枫桥夜泊》条幅即是俞樾书碑的拓本。该碑陈列在碑廊内。第四块碑是与唐代的张继同姓同名的河北沧州人张继于1947年12月14日书写的。张继写好此碑,想不到第二天便碎然逝世,这幅墨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绝笔了。这块诗碑保存较好,现陈列在普明塔院内,诗的原件保存在台湾中国***中央史馆。第五块碑我们在寒山别院松茂亭内,已先睹为快了,就是李大钊书写的那块。第六块碑是当代书画大家刘海粟的作品。1981年冬,时年86岁高龄的画家把自己关在房内约5个小时,用整个身心完成了一件力作——行草《枫桥夜泊》。刘老完成这件作品后病倒了多天,但他对这幅作品非常满意,认为不亚于俞樾所书。根据刘老生前愿望,这块碑于1994年镌刻完成后置于寒山寺碑廊内。第七块碑是1998年新竖在“枫桥诗碑廊”内的由***前辈***所书,原件是他82岁时赠给评弹名家刘韵若的。碑廊内与俞樾手书碑相对而立的是康有为1920年在寒山寺题的诗:“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到不空空。”康有为曾慷慨于古钟流失到日本,他风趣地说:也怪丰干和尚多嘴多舌,向浙江台州太守阁邱点破了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菩萨化身的天机。若不是泄露天机,再有转世者到来,寺内就不会空空地连古钟也保不住了。碑廊斜对面是弘法堂,里面供有三尊铜像。正中为唐代高僧玄奘,他于629年去西天取经,645年返回长安,翻译了大量的佛经,还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在《西游记》里,他是孙悟空的师傅唐僧,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形象。右侧是唐代高僧鉴真,他五次东渡日本失败,第六次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于753年在苏州张家港黄泅浦起航,这次历尽千辛万苦,成功抵达日本,传播佛教、建筑、雕刻、农业、文学、医学、书法等知识和技术,被誉为日本律宗始祖。763年,76岁的鉴真在奈良后招提寺病逝。左侧还供奉着日本高僧空海的铜像,804年,他随日本遣唐使来华,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抵苏州,二十三日乘船到枫桥参拜寒山寺,最后到达唐京城长安,学习佛学、诗文、绘画等,三年后回国成为日本真言宗密教创始人,被誉为“日本的鉴真大师”。852年去世,日本天皇追赐“弘法大师”谥号。游客们:参观完碑廊和钟楼之后,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以登上“枫江第一楼”。枫江楼在寺的南面,上下两层,飞檐斗角。旧时的枫江楼在***前就坍塌了,现在的这座楼是***后从苏州城里移来的一座着名的花篮楼。因楼的底层南部比一般厅堂少用两根楹柱,即省去二步柱,而在大殿前檐处换上了两个雕刻精细的木质花篮,故名“花篮楼”。花篮楼的楼梯就像南京灵谷寺塔里的楼梯一样,围绕着中心柱盘旋而上,十分精致奇特。顺着楼梯,登上楼顶,临窗眺望,远山近水,风光如画。怪不得文人墨客到此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各位游客:寒山寺的参观就到此为止,但愿寒山寺的钟声能给您带来美好的祝愿。
夜书所见古诗篇6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按序出示:“品、评、诵、演、唱、画、赏诗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1)师: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想要领略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师:诗句不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大家从诗句中还想到些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自己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千里、万里之外看到视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而达到这目的的唯一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从“欲穷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着诗人许许多多的希望、许许多多的向往,诗人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从诗句“更上一层楼”领略到诗人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评古诗:
1.媒体出示:磅礴的瀑布声,直泻而下的庐山瀑布***
(1)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闻其声,此声此景,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一诗句来形容?
(2)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师:媒体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评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赞美了庐山瀑布从青翠的山壁中间跌落下来。形容水流用“飞”(媒体加点)来表现出庐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体加点)可见山势很陡。“三千尺”(媒体划出)更是体现了庐山瀑布的高而长。可是这样写诗人还是觉得没有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写够。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云里落下来的。这里不用“真”(媒体出示)而是用“疑”(媒体加点),给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觉,使人觉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进一步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奇丽。
(5)教师小结:讲得太精彩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大家一起来赞颂一番。
(6)诵读:(范读——齐读)
2.媒体出示:黄鹂鸣叫、白鹭上青天的《绝句》***
(1)师:从这幅生动的画面中,你想到哪位诗人写的哪一首诗?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绝句》一诗诗句内容。
(3)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评析:
我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景色非常美。诗中描绘了四个画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山有水色彩丰富、艳丽(媒体出示:b有近有远、视野开阔)画面静中有动、形象活泼(媒体出示:静中有动、形象活泼):黄鹂欢歌、白鹭直上青天,真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
(4)诵读:
过渡:为了开展这次赏诗会,我班同学编排了一些节目。瞧,大诗人李白、杜甫也来参加我们的赏诗会啦,大家欢迎。『 1
(四)诗人相会:
甲学生扮演杜甫、乙学生扮演李白相互品评古诗《静夜思》、《江畔独步寻花》
乙:李兄,你也来参加赏诗会?
甲:对、对、对,今天真是幸会啊!
乙:幸会,幸会。
甲:杜老弟,刚才同学们都在夸你写的诗呢!你看——(手指向媒体《绝句》一诗)
乙:哪里,哪里,还是李兄的诗令人赞不绝口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静夜思》这首诗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静夜思》
乙:诗句写得多好啊,寂静的夜晚,月光照射到床前,一片银白色,还以为是秋霜降落到床前,抬起头来,向天空中望去,看到碧空中一轮明月,不知不觉低下头来思念故乡。这首诗勾起了多少身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呀!
甲:惭愧,惭愧,比起杜老弟的《江畔独步寻花》那就逊色罗!同学们,你们会背吗?
全班同学:齐声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甲:诗句描绘的意境是多么优美啊!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戏蝶飞舞、黄莺高歌、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真是妙笔生辉、栩栩如生啊!
乙:过奖了,过奖了,咱们还是下去吧,别耽误了同学们开赏诗会。
甲:好,好。
过渡:古代诗人斟字酌句,创作的诗篇独具匠心,古诗太美了,真不愧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真想诵读一番。我班---------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大家欢迎。
(五)诵古诗:
1.配乐朗诵《舟夜书所见》
a.-------同学独诵
b.-------同学解释古诗(喜爱这首诗的原因)
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个优美的意境: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静悄悄的,一盏渔灯在河面上闪现。那盏渔灯的光亮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河面上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无数颗星星在河面上闪现。美极了!
c.齐声诵读
过渡: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诗(媒体出示:《游园不值》、《草》诗***及诗句)
2.配乐朗诵《游园不值》、《草》
过渡:古诗能诵,也能演。我班四位同学自编自演了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看——
(六)古诗小品剧:
1.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生甲(解说):一天中午,姐弟俩正在家里吃午饭,小弟弟大口大口地吃着。
学生乙(弟弟):(动作:大口大口吃,胡乱地搅)呸!真难吃!
学生丙(姐姐):弟弟,你看,桌上、桌下、你的衣服上全是米饭。
乙:不用你管!(动作:用力横抹桌面、拍衣服、抖衣角)
甲:这时,爸爸走了过来。
学生丁(爸爸):孩子,这样吃饭太浪费粮食了,粮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俗话说“一粒粮食一滴汗。”要爱惜呀!
丙:爸爸,你说的对,我学过一首诗叫《锄禾》,让我讲给弟弟听一听。(操作电脑媒体出示:《锄禾》诗***及诗句)
丁:好。
丙:朗诵诗句。
乙:(动作:点头)
丁:你讲得真好。
乙:爸爸,我错了。
全班同学:齐唱《锄禾》
2.表演唱《锄禾》,学生伴奏。
过渡:同学们深深地被小品剧感染,情不自禁唱起了歌。下面我们一起唱一下上学期所教的古诗《宿建德江》(媒体出示:《宿建德江》歌曲)
(七)唱古诗
1.古诗合唱《宿建德江》。
2.配唱《静夜思》。(媒体出示:《静夜思》歌词)
3.延伸:课外练唱《春晓》。
过渡:同学们,领悟诗的意境,唱得有腔有调,很有韵味,古诗确实太美了,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妙的画面,真所谓“诗中有画”呀。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喜爱的古诗,画古诗简笔画。
(八)画古诗:(播放音乐)
1.小组自由绘画自己喜爱的诗歌。
2.学生板演
3.学生作品实物投影,学生自评自析,他评他析。
(九)小结:(学生谈感受)
夜书所见古诗篇7
关键词:乐府诗 文学 音乐
一、魏晋乐府诗现状分析
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意蕴,体现了高雅的审美情趣,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歌诗始于吟唱,吟唱即须依乐。吾国诗歌,与音乐之关系,至为密切,盖乐以诗为本而诗以乐为用,二者相依,不可或缺。文献学研究是魏晋乐府诗音乐与文学研究展开的重要基础。前人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过不少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魏晋乐府诗的辑录、选释、考订等诸多方面。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无疑是一部乐府歌辞的集大成之作,但是《乐府诗集》所收录的是历代相沿而见诸文献的乐府诗,而实际上魏晋时代的某些乐府诗在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失传、缺佚的现象十分严重。
如果要对魏晋乐府诗进行全面研究,首先须将魏晋所有乐府诗的创作情况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复原出来。从西晋苟勖《苟氏录》、崔豹《古今注》、无名氏《歌录》、刘宋张永《元嘉正声伎录》、萧齐王僧虔《大明三年宴乐技录》、梁沈约《宋书・乐志》、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等相关文献中,我们仍可补辑部分缺佚的魏晋乐府诗题或曲名。例如:相和歌辞中的清调曲:武帝《董逃行》“白日”。魏武帝曾作有《董逃行》“上谒”歌辞,见于《苟录》、王僧虔《技录》,后失传。
二、魏晋时期乐府诗的主体研究
宋代郭茂倩认为:“自黄帝以后,至于三代,千有徐年,而其礼乐之备,可以考而知者,唯周而已。”传说中的夏、商、周三代的乐舞,尤以周代乐舞对后代乐府发展的影响有直接、深远的意义。周王朝十分重视礼乐建设,它承接殷商旧制,建立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宫廷雅乐乐舞体系和制度。周朝从公元前1058年便开始制订礼乐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如下三方面:
第一,在礼乐的行***管理方面,设立了专门的乐舞机关―“大司乐”;第二,重视乐舞的教育作用,规定世子和国子从13岁至20岁期间,必须循序渐进地掌握有关音乐美学理论、演唱艺术和舞蹈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三,礼乐表演方面建立起正统的宫廷雅乐体系。
此外,周代的民间主要分成散乐和四夷乐两种。散乐是俗乐与戏弄、杂技的配合。四夷乐是王朝周边各族的乐舞。当时的乐舞机关甚至设立了专门管理外族乐舞的官员。由此可见,周王朝对四方外族的乐舞已经相当熟悉,并且已将外族乐舞用于宗庙祭祀和宴饮娱乐之中。
周代的雅乐体系包括了后代的郊祀乐舞、宗庙乐舞、燕射乐舞和鼓吹乐舞等。自此以后,历代历朝都十分重视礼乐建设,并且仿照周代建立本朝的雅乐体系。汉代也不例外。继承周以来礼乐建设的成果和范式,仍然是汉乐府创作的基本主题。除了已见的汉乐府创作都是郊庙祭祀内容之外,我们在讨论汉乐府时常用到《汉书・礼乐志》中记载:
(武帝)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斌,略论律吕,以和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圈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
后人常用它来讨论汉乐府采集诗歌的民间性质。根据张永鑫先生《汉乐府研究》的解释:“夜诵”一词中的“夜”是因汉时祀太一尊神祭典由昏夜至明而得名;“诵”则是音乐术语,意为“独奏”。所以“夜诵”是指专门祀太一尊神的祭歌独奏者。《汉书・礼乐志》提到的采诗制度,与古代采诗制的缘起不同,它是在先代雅乐曲调并未传世的情况下,只能从民间各地采集曲调以配古辞。而司马相如等人创作的乐辞,因“多尔雅之文”,过于艰深古奥,连通一经之士都不能完全领会歌辞,所以难于理解,难于合乐。于是,有必要对文人乐辞加以挑选方能入乐。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称得上是“采诗”。因此,张先生从汉武帝“定郊祀礼”取辞合乐的两个途径来得出结论,古代采诗是采集民歌怨刺之诗,而汉初的“采诗”却是创制内容典雅,改造民间曲调的新雅乐;汉武帝时的乐府并不是一个完全以采集、搜集民歌为主要职能的机构,西汉乐府的制礼作乐大多与民歌无关。
秦统一六国之前,古代的雅乐便已经衰落,俗乐已经拥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俗乐得到了当时统治者和儒家的重视和提倡:
至于六国,魏文侯最为好古,而谓子夏曰:“寡人听古乐则欲寐,及闻郑、卫,余不知倦焉。”子夏辞而辫之,终不见纳,自此礼乐丧也。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夫击瓮叩击,弹筝搏稗,而歌呼呜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甲击击瓮而就郑、卫,退弹争而取韶度,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类。
考察两汉郊祀礼受到重视的原因,它主要是迎合了汉代统治者巩固***治的需要。汉初推行“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策。汉高祖刘邦在建国之初曾向陆贾询问治国之道,陆贾认为新朝应该吸取赢秦速胜速亡的经验和教训。“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可以推测,西汉的礼乐建设应该包括了吸取秦代礼乐文化的成分。而后来武帝接受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大大加强了礼乐制度的建设。
西汉的乐府自武帝兴盛以后,延续数百年大体仍遵从其旧制。至东汉明帝时,改称郊祀乐为“大予乐”,负责郊祀乐的乐官改称为“大予乐令”。至此,大予乐仍是东汉雅乐的主体。
值得一提的是,对当时的音乐起到促进作用的还有东汉乐府的“举谣言”制。“举谣言”制据《汉书》、《后汉书》记载,开始于西汉末王莽时代。朝廷派出使者到民间推行皇帝的恩德,询问民间的疾苦,以此考察***教得失,行险官吏。平民百姓也借此机会,利用歌谣的形式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现百姓们生活中美丑善恶的标准,所以《宋书・乐志》所载的街陌讴谣大多出自东汉的民间乐府,这不能不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综上所述,汉代的音乐文学创作基本服从传统的礼乐精神,其主体是雅乐。
三、结语
综上所述,魏晋时代,各家思想竞相齐放,层出不穷,人的本性和生命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使得乐府诗能够获得公开认可和传播。乐府诗呈现出文人化和娱乐化的倾向,这是音乐文学体现在文化上的特点。乐府文人化的趋势是在文人介入了音乐文学创作以后才发生的文化现象,也是文学剥离音乐,***发展的显著表现之一。作为文学作品的乐府诗在内容上成为了士子们立言写志的载体;形式上趋于齐整。古代先人们经历了从天神崇拜、祖先崇拜到人性觉醒,一路走来,至此,乐府诗能与人的心灵契合,是更本质的特性。
参考文献
夜书所见古诗篇8
关键词:曹寅 楝亭*** 启功 题跋
中***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6-0137-07
启功先生是著名的书画大师,也是书画鉴定家、古典文献学家,正如他所自述的有“两条腿”的优势,既“擅长考辨材料之学”,又“会写会画”。[1]他以书法为世人所知,也有绘画作品传世(封面***、***一、***二、***五、***七、***八、***九、***十一、***十二、***十四、***十五)。他曾过眼无数古代书画作品,在鉴定过程中,题写了大量跋语(***三、***六、***十),“或署于绫边,或跋于卷尾,或应景撰为诗词,或详考拓为长跋,对佳品名迹则振笔大书,洋洋洒洒,犹可想见其欣赏赞叹之心态。”这些题跋不仅鉴定书画的文物价值,也论述其文献价值,“也是他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其文笔之隽永、书法之秀美也独具欣赏价值。”[2]本文仅以两篇题跋为例,读解启功先生对书画文献进行品评的标准以及考证的方法,并借以窥探康熙朝以***咏为载体的文人交往活动的特点。
1 ***咏的缘起及题跋的由来
启功先生曾经先后鉴定两种与曹寅相关的***咏类文献,写了二篇文章,一是《记卷》[3],一是《跋》。
启功先生自少年学习书画起,结交了多位书画界名人和收藏家。《楝亭夜话***》的收藏者是叶恭绰,启功先生是在叶恭绰处观赏《楝亭夜话***》并题写跋语的:“遐翁先生宝此有年,一再题识,俱关掌故,间出命题,谨志获观之幸。”[4]据张伯驹《关于》一文,“《楝亭夜话***》为番禺叶遐庵让于余者”;而《楝亭***咏》原为张伯驹所收藏。[5]由此可知,启功先生的《跋》作于叶恭绰将***让于张伯驹之前。
这两幅书画均与楝亭有关。《楝亭***咏》的缘起是,曹寅的父亲曹玺任江宁织造时,曾建造一座小亭,并手植一棵楝树。曹玺去世后,曹寅继其父职,也任江宁织造,看到旧亭倒塌,为了追怀其父的“遗爱”,出资重建。由于亭旁是那棵楝树,故名为楝亭。曹寅以楝亭作别号,其诗文集也名为《楝亭集》。为此,曹寅请友人为楝亭作画、题文,作为纪念。启功先生所见“《楝亭***咏》现存四卷,内容是清初许多名家所画的《楝亭***》和题咏楝亭的诗、词和赋。”[6]而《楝亭夜话***》是张纯修所绘,***中描绘曹寅、张纯修和施世纶在楝亭夜话的情景,三人各赋古诗纪事,***后有顾梁汾等人的跋语(***四、***十三)。
在清朝,文人喜欢以写真***、交友***等形式,相互题咏,作为纪念。这种绘画具有写实性,有特定的事由,而题咏的诗文因***而作,阐释画作的背景、缘由和含义,也有丰富的内容,因此,***咏是文人交游的风雅韵事,也是文人关系的真实写照。然而,曹寅是康熙朝有特殊地位的人物,有关楝亭的两幅***咏,不仅题咏的规模非同一般,其意义也更为复杂。如果说《楝亭夜话***》是曹寅与友人相聚夜话的产物,《楝亭***咏》则是由曹寅发起的“命题”式创作了,包括绘画、诗赋文字,还有书法等多种作品。
2 品评书画的标准及考证方法
启功先生广泛阅读古代书画理论,在鉴赏《楝亭夜话***》时,针对“三品”之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法书名画,昔人每以三品论之,盖谓‘神’与‘妙’与‘能’也,窃尝以为未尽。夫徒侈高名,康觚为宝,所谓古董羹,只供好事家陈设者,下品也。笔精墨妙,足豁心目者,中品也。或以见先贤之行谊,或以测艺海之渊源,文献堪徵,展卷如与古人相悟语,则无论零缣断墨,罔非上品。况诸贤手迹,萃于一轴,如斯卷者乎?”[7]他将古代书画的文献价值放在了首位,认为《楝亭夜话***》汇集了诸贤的手迹,还能考证先贤的交往关系,应该列为上品。这就超越了以书画本身技艺为依据的品评标准。
对于这两幅楝亭***及题咏的文献价值,启功先生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考证。一是品评其绘画、书法字迹、题款、装池等细节,提出他人根据一般文献所不能有的见解。他在观赏《楝亭***咏》时,根据绘画的特征来考察参与者的心态:“恽寿平尽管画的非常潦草、不题上款,从画上几乎听到他说‘爱要不要!’,但究竟还得写上‘楝亭***’三个字。”关于王士禛的一事也有考证,王士禛“曾累次在他著作的笔记中说明他不善写字”,他的字都是他的门人的。而“见到这幅《楝亭诗》,知道他果有用的时候”。[8]
二是分析书画的历史痕迹,论证***咏的史料价值。启功先生指出:“近年看到《楝亭***咏》,不但可以印证楝亭别号的来源,还从中看到若干历史痕迹。若从曹雪芹和他的著作方面看,虽不能得到直接的资料,但可以看到他的家世、生活和当时曹家的***治地位及社会地位。所以这份***咏不仅是名人书画真迹,更是重要的文献资料……从这四卷中初步看到许多对于研究当时历史情况有关的迹象。”[9]由于保存了这些历史痕迹,即使零缣断墨也可称为“上品”,更不用说是如此多卷、多人题写的书画文献了。
三是引述相关书画,作为考证资料。启功先生对书画文献见多识广,触类旁通,往往信手拈来,相互印证。他看到《楝亭夜话***》,便想到“近年见楝亭***四巨卷,及饮水词人致张见阳手札廿九通,顾梁汾等六家跋尾,诸贤交谊之笃,俱足为此卷本事注脚。”[10] 除了《楝亭***咏》与《楝亭夜话***》有联系,启功先生另有《成容若手札卷跋》,考证了张纯修与纳兰成德的关系,可以解释《楝亭夜话***》中曹寅题诗怀念纳兰成德的缘由。而将这几篇题跋结合起来,可以看出启功先生非常关注康熙朝各类著名人物之间的交往关系,一手的书画文献无疑提供了有史料价值的信息。
3 ***咏所涉人物关系考证
由于曹寅是康熙皇帝的亲信,也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所以,这两种楝亭***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启功先生已经指出了《楝亭***咏》所涉及的人物交往关系,并进行了初步梳理和考证,试***探讨曹寅发起题咏的***治目的。他详细记录了所见的《楝亭***咏》“四卷共有***十幅,作画者有九人,题咏者计四十五。”而人物身份复杂,“这里边有明朝的遗民,有清朝的新贵,也有明臣入清的人物。有诗人,有学者,有画家,更有当时‘炙手可热’的大官僚,也有比较冷的名头。”[11]曹寅广泛征求题咏的动机是什么?他为什么能够笼络如此多的人物为其题诗作画?这些人物与曹寅之间有什么关系?启功先生说“我自愧谫陋,一时还没有查出他们的事迹”,但他已经指出了***咏的缘起、清代“包衣人”的特殊地位以及曹家受到皇帝特殊信任的缘由,并考证了几位人物的特殊身份,推测他们对曹寅的不同态度。下面结合有关考证资料,略加梳理和补充。
3.1 关键人物:曹寅、纳兰成德、张纯修
现存《楝亭***咏》“四卷中有纪年的七段”,其中最早的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上面有纳兰成德的题咏。《楝亭夜话***》为张纯修所画,描绘了曹寅、张纯修、施世纶在楝亭夜话的情景。此时,纳兰成德已经去世,曹寅触景伤怀,在题诗中写下了“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的句子。启功先生考证,“容若卒于康熙廿四年乙丑”、王宓草跋“署年丁丑,实康熙卅六年,则夜话胜事,盖在乙丁十一年间也”。[12]张伯驹则认为“事在康熙三十四年秋”。[13]
张纯修与曹寅两家为世交,他们同为满洲籍正白旗包衣。[14]张纯修不仅是《楝亭夜话***》的作者,还曾代曹寅为《楝亭***咏》征集题咏。《楝亭***咏》中有姜宸英所作《楝亭记》,就提到康熙三十年“辛未五月,与见阳张司马并舟而南,司马出是帖,令记而书之。舟居累月,精力刓敝,文体书格,俱不足观,聊应好友之命,为荔翁先生家藏故事耳。” [15]
张纯修与纳兰成德的关系更为密切。启功先生指出:“再看成德和汉***张纯修是莫逆之交,今传世有他给张的二十九札,可以看到他们的友谊深厚。成德死后,张曾为他刻《饮水诗词》。又传世有《楝亭夜话***》是张纯修所画。内容是画他和曹寅、施世纶同在楝亭中夜话的纪念***。后有曹、施的题跋。” [16]启功先生早年曾鉴定纳兰成德给张纯修的手札,在题跋中表达了对纳兰成德的特殊感情“每思披寻尺素,以寄仰止之思”。从他所抄录的纳兰成德手札中,可以看出纳兰成德与张纯修的亲密关系:“昨竟大饱而归,又承吾哥不以贵游相待,而以朋友待之,真不啻既饱以德也。谢谢!此真知我者也。当***一知己之报于吾哥之前,然不得以寻常酬答目之。一人知己,可以无恨,余与张子,有同心矣。” [17]
关于纳兰成德与曹寅的关系,周汝昌曾考证:康熙二十四年“春,纳兰容若为词题楝亭,并作记”;“《楝亭***》第一卷纳兰成德跋语《曹司空手植楝树记》……因为赋长短句一阕”。[18]张伯驹认为“曹寅、纳兰二人气息相通, 又幼同侍康熙, 同年中举, 交情之深可以想见。”至于两人为什么多好结交江南文人,“余意纳兰容若与曹寅为同希康熙意旨, 而笼络故明文人遗士者。”[19]
3.2 晚明遗民人物:余怀、恽寿平、陈恭尹等
关于《楝亭***咏》的缘起,启功先生指出曹寅“为了宣扬他父亲的‘遗爱’”,请人作画、作诗、作文来作纪念;并抄录画卷中姜宸英的《楝亭记》作为说明。《楝亭记》结尾称颂“今天子”对“两省织造,俱用亲近大臣廉静知大体者为之,而曹氏父子,后先继美。及是亭之复,缙绅大夫,闻先侍郎之风,追慕兴感,与户部公特诗歌唱酬而已。则夫生长太平无事,所以养斯世于和平之福者何如。”[20]为什么要如此广泛地征集题咏,其中还包括几位明遗民,启功先生推测说:“明遗民像恽寿平、陈恭尹、杜浚、余怀等,在当时‘故国之思’是非常明显的,操行也相当坚定的,但也不能不敷衍曹寅。恽寿平尽管画的非常潦草、不题上款,从画上几乎听到他说‘爱要不要!’,但究竟还得写上‘楝亭***’三个字。陈恭尹等,不管他的诗是否收入集子,也仍然要赋咏那个楝亭的题目。这些可以见到曹寅的势力,如果深一步推测,这些书画的背后,也即透露着曹寅拉拢这般人的痕迹。”[21]究竟是曹寅有意拉拢,还是遗民画家在敷衍,双方是什么关系,启功先生提出了在***咏文献背后有待考证的问题。
参考近年来的有关论证,曹寅与余怀多有交往。康熙二十九年,曹寅曾同余怀等人“赴尤侗揖青亭约,会饮赋诗,并下画师作《会饮***》”。[22]还有文章指出:“余怀手稿本《玉琴斋词》以及《月波楼杂抄》、《茶史补》,是曹氏楝亭藏书中的三种,尤其是《玉琴斋词》,因是余怀手迹、吴梅村序、楝亭藏,人称‘三绝’。二人之交往,体现了曹寅与明遗民之间彼此在身份和传统文化价值上的深切认同。”[23]
启功先生在题跋中从王士禛事说起,根据《楝亭***咏》中尤侗所题的诗序“予在京师,于王阮亭祭酒座中得识曹子荔轩”句,发现“原来曹寅早是王士禛的座上客。那么私室宴谈是一种‘交情’,赋诗题字又是一种面目。他恐怕没有想到这个两重人格无意中被尤侗给透露了。”[24]由此可以进一步追踪王士禛与曹寅的关系。近年有文考证:“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六月曹玺卒于江宁织造任上。此时曹寅年方二十七岁。曹寅自京城奔丧江宁,哀痛稍定,就先人之亭、树乞名家作画题咏。这年十一月王士禛奉命祭告南海,第二年春至粤,与屈大均、陈恭尹等岭南诗人交游唱和,并请二人题咏楝亭***。”[25]由此可知:王士禛与曹寅关系非同一般,而陈恭尹《楝亭》诗是由王士禛为曹寅征求得来的,连屈大均这样的遗民人物也写了《楝亭诗为曹君作》。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陈恭尹是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本人也参与抗清活动,并曾入狱,但是,他晚年在接交方面有所变化,“贵人有折节下交者,无不礼接。于是冠盖往来,人人得其欢心。议者或疑其前后易辙,不知其避祸既深,迹弥近而心弥苦矣。”[26]有文章论述陈恭尹在康熙十七年之后在交游方面的转变,说明他对康熙帝及其统治的接受与认可。[27]由此推论,陈恭尹为曹寅题写《楝亭》诗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如启功先生所说,《楝亭***咏》“卷中绘画的人,多是当时的大名家,题咏的尤其多是当时的大名人、大官僚。”四卷中各家所题纪年,最早的是康熙二十三年,最晚的是康熙三十年。题咏一事历时多年,涉及诸多著名人物的绘画、书法和诗文。其中值得注意的人物,还有徐乾学、王鸿绪等具有特殊地位的***治人物;***龄、秦松龄、严绳孙、尤侗等博学鸿儒。曹寅以《楝亭***咏》为线索,与各类人物广泛交往,这不仅显示出曹寅在当时的特殊身份和影响力,也透露了在康熙朝“文治”背景下,博学鸿儒以及遗民人物的心态变化。
综上所述,启功先生有关曹寅楝亭***的两篇题跋,不仅鉴定***咏各卷的文物价值,也考证其史料价值,从而丰富了品鉴书画的标准,拓展了书画文物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或者说,他“提出法书名画也可以起到‘考史证史’的作用,这又是先生学术与艺术贯通,能取得他人所不能得的成果的例子。”[28]明清以来,这种以***纪事、以***写真的题咏活动很多,这类***卷文物以及见于文集的题咏之作也很多,无论根据书法、绘画的真迹,还是根据诗文的内容,都可以考察当时人物的行谊关系,“看到许多对于研究当时历史情况有关的迹象”,因而,启功先生的两篇题跋,为从文献学角度研究书画文物的价值提供了具体范例。
谨以此文纪念启功先生诞辰百年。
参考文献:
[1]启功.启功口述历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1.
[2][28]傅熹年.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与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读《启功题跋书画碑帖选》[A].启功题跋书画碑帖选[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少文(启功笔名).记《楝亭***咏》卷[J].文物,1963(6).
[4][6][7][8][9][10][11][12][15][16][17][20][21][24]启功.启功丛稿?题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330,237,330,242,237-241,330,238,330,240,
242,319,239,241-242,243.
[5][13][19]张伯驹.关于《楝亭夜话***》[J].红楼梦学刊,1981,(1):302-303.
[18][22]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231,234,243.
[14]张一民.从张见阳与曹寅的交往看曹雪芹祖籍[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09-112.
[23]朱志远.《板桥杂记》的作者余怀与曹寅交游考[J].明清小说研究,2008,(3):282-290.
[25]王富鹏.曹寅与王士禛关系考[J],红楼梦学刊,2007,(6):143-155.
[26]赵园:聚合与流散——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125.
夜书所见古诗篇9
无昨夜之喧嚣,独得万籁此都寂,倚卧椅于阳台,左持古诗集一卷,右持一绢扇,天地间唯有月相伴。何其惬意!不知千百年前古人赏月是否亦如此?无须举头,睁眼则可赏明月,方便至极!翻了翻书,随而照着书中念了起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心中不禁叹道,东坡诗篇果真名不虚传,常日里吟得只觉泛泛,今月下吟咏,于此情此景,配得此诗,诗景相融,令人沉醉,实属别有一番韵味。又看了几页,未见得涉月之诗,故觉乏味,便阖其书来,置于一旁。轻摇绢扇,所造之风习习,心自怡然。又见那明月于当空之中,皎洁如冰清,月光铺洒于全身,合闭双眼,有若置于天地之间,惹得无尽遐思。
相传明月乃是上古大神右眼所化,想来倒也有趣,如今我赏此明月,岂不就与那开天辟地的大神相对而视了么?这该是何等大幸!随而又想了一想,略数起了与明月有关的传说典故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数着数着,徐徐而觉身心皆弛,便随着那思绪飞往了九霄天外……任其四处逍遥游荡,游着游着,便去到了那夜空银盘之前,想起了刚才所数的那几个典故,不禁欲问,嫦娥窃药悔之否?吴刚伐桂疲之否?玉兔今犹捣药否?可惜,这些疑问我都觅不得其答复!是时信口诌得一诗,“身心轻飘然,神游天地间。广寒宫殿内,何寻月中仙?”随即,自拂袖而去。幸得月辉一路遣随,引我游历世间,经洛阳,过长安,赏杭州西湖之胜景,观京都卢沟之晓月……尽赏得月下景之美。
归心神于己身,睁开双眼,又赏这眼前月,岂知此时这月儿早已行至我头顶间了,方晓得时光荏苒,稍稍顿足则乾坤互变。心正感慨,却仍抵不过那无尽遐思,此番不欲蔽眼,便凭这肉眼去赏我头上明月,见夜空深邃惟这圆轮冰蟾挂在中间,眼瞧得虽是不大,但其冷冽清辉倒是令人神怡心旷。古人常说得,花前月下,由来自是人间美景,胜似那天界的瑶池仙台,可惜早已过了百花争艳之季。看不得那万紫千红了。然而今时虽不在花前,然于月下,独得此情此景,却也令我,心满意足了。看得这明月,想它上千年来,照过千秋万代,古今名人雅士同赏此月,自圆至缺,自缺又圆。想想该是何其荣幸!明月,自古来照过一人的兴衰,也照过了一个朝代的兴衰,见证着历史的不竭洪流,千百年来,在这月下,又都发生了哪些事?数千年前,想那萧何,便是在这月下,亲身追回的韩信。千百年前,想那明皇,便是在这月下,欣赏舞着霓裳的贵妃。数百年前,想那明太祖,不也就在这月下,借饼藏书召起义的么?尽如此者,不胜枚举。于我们而言,数千年历史悠悠,何其漫漫!于明月而言,亦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不由得,空嗟人生之短暂,盛叹宇宙之浩瀚。忽的不知何处来得一抹浅白,遮住了我所赏之物。也断绝了于我身上的皎洁清辉。不禁问,这朵夜云,是故意来捣我的么?也罢,遂不再守着那银盘,移了视线转而赏起夜空。咦!这万里深邃长空一黑一白相得益彰,怎让我忽地想起那神童苏福《三十夜月诗》中的“浑似先天太极***”一句来?想必,这种美景,便是道所生的吧!《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时之景,不正阖了这句话么?这深邃一黑,则为阴,这浅淡之白,则为阳。两股气相互冲撞故而能得以调和,万物也因此方得和谐。凡事皆有对立面,有美必有丑,有善必有恶,有好必有坏,这样才得以处在平衡,人世间才得以不混乱。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想必所言的便是此理吧!既是如此,我又何须嗟叹呢?世上本无恼,庸人自扰之,呵!我也当了一回庸人!才晓得,方那一抹浅白,并非是来捣我的,缘是来启我的!呵!罢了,不多思了,且闭目,作一小眠,将己投于这乾坤混沌之中……
一阵手机铃声顿响,捣醒了我,疑这深夜是何人致电来?扰我清眠,可也怨不得了。便接起了来电。原是昨夜相聚一故友归了远方校舍,打一电话前来问候。随即又向我诉其当午离家不舍,今夜思家之情。聊得三两言,彼此寒暄,便挂断了电话。而此时我揉了揉惺忪眼,见得此时身上又铺满了月光,夜空中那一抹浅白也早已不知去向。也罢,坐起身来伸了伸懒腰,欲往卧房而去。恰巧此时父母亲及兄长端得冒烟水壶,红瓷茶具,清香茶叶,美味甜食而来,只见得兄长对我言道:“昨夜你不在,便无法若去年一般举家在此阳台沏茶赏月,实是一憾!然而常言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夜的月亮当比昨夜更圆,不妨就此赏月沏茶,便无憾于中秋了。”“如此自是最好,无异于又一中秋佳夜!”说罢,便收起卧椅,摆起各式茶具,沏起清茶,一家人聚于月下品茗。闲话家常,谈笑风生,实为人生一大乐事!心觉大快。故而赋诗一首,名曰《十六月下夜遐思》,兼怀方才思家之友:
倚卧楼台夜凭轩,兔轮银辉洒此间。
河汉圆魄长相照,他乡异客犹未眠。
举杯太白添对影,把酒东坡问青天。
可怜年少不饮酒,且将清茗邀月仙。
夜已深矣,置笔一旁,自当眠去……
夜书所见古诗篇10
关键词:杜甫;秦州;行迹活动
一
秦州,唐时属陇右道。开元二十二年以地震徙成纪的敬亲川,天宝元年改为天水郡,还治上。乾元元年复为秦州。杜甫是在乾元二年立秋后离开华州去往秦州,当时州治在上,但已复称之为秦州。按《旧唐书・地理志》载:“(秦州)天宝领县五,户二万四千八百二十七,口十万九千七百。在京师西七百八十里,至东都一千六百五里。”可见,秦州称得上是陇右道的一个大州。杜甫迁居此地应该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贻阮隐居》中写道:“塞上得阮生,迥继先父祖。”塞上代指秦州地域,仇兆鳌注此诗:“公秦州、夔州诗,每用塞上字,盖秦界羌夷,夔界五溪蛮,二州皆有关隘之设。”作此诗时,杜甫已行至秦州之境,拜访了阮P,并以此诗表露出对阮P隐居山野而安贫自得,性古情真的赞许。当然,此时杜甫尚未到达秦州城内,因为之后的《遣兴三首》都是杜甫途中感知所见所闻创作出来的,过古战场凄凉而悲无将帅守疆,秋寒登高南望讽邺城兵败,路睹秋成感贤士不遇。杜甫思维敏感,一景一物都极易引起他的感情波动,秦州诗中的遣兴诗多发自于此。从华州到秦州不单单是路途遥远道路险阻。杜甫的内心也一直激荡不安,时情时景诱发出他无限的诗思和长叹。
《遣兴三首》只是发端,初入秦州的杜甫虽然已经远离***治喧嚣,内心却是十分不平静,《留花门》、《佳人》、《遣兴》等诗中或表露出对时事的关心;或悲叹贤士不遇流离草莽间。从这些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来看,杜甫虽然依然寄情家国,但积极性早已不胜之前,诗句常常流露出一种避世保身的想法。再从地理方位来看,秦州地处边陲,与吐蕃接壤。而当时河南贼虐,安史之乱尚未平息,秦州是属于大后方。杜甫弃官举家西迁至秦州应是为了避乱以求生计。
二
杜甫到达秦州之后,居住在何处,一直没有可确信的记载。但我们可以从秦州诗中梳理出杜甫在秦州时的一个行踪线路,从而大概猜想杜甫在秦州居所在何处。
《秦州杂诗二十首》可以确信为杜甫到达秦州所作的大型组诗,这组诗歌记录了杜甫在秦州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了解杜甫秦州时期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的重要资料。秦州杂诗其二:“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记游城北古寺,荒凉之景引发诗人愁思。此时,杜甫应该是已经在秦州安身,不然不会有此闲情游览古迹。其六:“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杜甫能听到秦州城楼上的胡笳声,亲见***士列阵远涉。可见杜甫所居之地离秦州城不远或者就在城中。再看杂诗其九:“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从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贰!毙存渫ぞ爸掠氖ぃ若能旅居在此,不异于隐居在郊地。由此可以确认,杜甫初到秦州时是住在城内的。
《秦州杂诗二十首》中还有写南郭寺、仇池穴、东柯谷的诗歌。杜甫游览这些地方是纯粹的游玩还是寻置寓居的场所不可考证。不过从后来杜甫寻置草堂的行为来看,杜甫应该是抱着卜居的心态去游览的。作于同时期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戍鼓是边防驻***的鼓声,只有在秦州城内才能听到,这也是杜甫居住在秦州城内有力的证明。
不过杜甫没有放弃在城外寻置一处安静幽致的地方作为居处的想法。在秦州的这段时间里,杜甫一直在城郊游览。《宿赞公房》一诗写在城外偶遇赞公,夜宿赞公禅房,触景生情。赞公本是京师大云寺主,被贬谪至秦州。两人异地相逢,难免感慨。夜宿之景,陇月之圆,都成为杜甫笔下的诗情。《赤谷西崦人家》:“如行武陵暮,欲问桃源宿。”写游至西崦,暮宿西崦人家,记其胜景。据《旧唐书・地理志》载:“秦州有崦嵫山,在赤谷之西,故曰西崦。”《一统志》载:“赤谷在秦州西南七十里,中有赤谷川。崦嵫山,在秦州西五十里。”可见,杜甫在秦州的行迹较广,常常因为游玩未归而夜宿人家。当然他游览这些地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寻置草堂地以供其居住。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房二首》中杜甫就明确的说出想要在秦州近郭择地建屋,闲居于此。这次出行卜居,不是杜甫独行,还有赞公伴行。其一:“怡然共携手,恣意同远步。扪萝瑟先登,陟t眩反顾。”两人携手远步,登高足倦,林深路迷。“卜居意未展,杖策回且暮。层巅余落日,草蔓已多露。”杜甫二人卜居未成,天暮日落,只好回宿土室。此次卜居,杜甫无功而返,可他依然没有放弃。在《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房二首》其二:“幽寻岂一路,远色有诸岭。晨光稍朦胧,更越西南顶。”杜甫吐露出明朝再寻胜地,安置草堂的期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杜甫四处游览卜居,打听到在西枝之西有一山谷,宜人可居。于是他萌生了迁居此地的想法,《寄赞上人》一诗中写道:“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杜甫携家来到秦州既为生计,对这种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的地方当然向往。乾元二年十月,杜甫启程去往同谷,诗《别赞上人》:“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我生苦飘荡,何时有终极。”杜甫倾诉自己苦于飘零,无终极时,对于同谷地方十分向往。
三
乾元二年十月,杜甫到达同谷。此时距离他于乾元二年立秋后从华州之秦不过短短两个月,他的秦州之旅到此结束了。原本想长期居住此地,可是秦州地处偏寒,又有边患,实在不宜久居。再加上,杜甫多次在城外卜居未成,只好迁徙南方,以求生计。
经过对杜甫秦州诗的一番梳理,杜甫在秦州的踪迹已经略微清晰。他于乾元二年秋后到达秦州,先在城内寻置一蔽庐旧舍住下。安顿好家人以后,他在城外四处游览卜居,先后到过南郭寺、隗嚣宫、仇池穴等地,最后打听到东柯谷、西枝村西谷(即同谷)闲居之趣,物产之盛,意欲迁往此处。
杜甫在秦州停留时间不久,足迹却遍及秦州城内外诸多古迹胜地。他或睹物思人,或即目寓情,或览胜兴怀,秦州的一点一滴都被他融入诗篇之中。来到秦州后,杜甫不再是那个只关怀天下,系心家国的杜甫,他将眼光投向即情即景,熔铸为诗。离开秦州后的杜甫,在同谷待了不足月就发车迁居蜀地,一路上写下纪行诗十二首,为后人留下他离陇度蜀的行迹证明。
注释:
《旧唐书・地理志》
《旧唐书・地理志》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 第574页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 第589页
仇兆鳌《杜诗详注》 第593页
参考文献:
[1]刘d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W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杜甫撰,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