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语录10篇

任正非语录篇1

1、(从部队)走入地方后,不适应商品经济,也无驾驭它的能力,一开始我在一个电子公司当经理也栽过跟斗,被人骗过。后来也是无处可以就业,才被迫创建华为的。

2、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3、一个人离开家奋斗是为了获得美好的生活,爱情又是美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爱情就像独木桥一样,人家过了,你就不能过。离家已经五年,在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时候,面对自横的独木桥,真不知别人是否已经过去,心爱的姑娘可安在。那种惆怅,那种失落,那种迷茫,成功了又能怎么样?

4、我认为人是怕痛的,太痛了也不太好。

5、人是有差距的,要承认差距存在,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有满足感,不要不断地攀比。你们没有对自己付出的努力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不断地折磨自己,和痛苦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这不是宿命,宿命是人知道差距后,而不努力去改变。

6、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7、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8、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把建设自己祖国的信心建立在信任自己的基础上,只能在***自主的基础上,才会获得平等与尊重。

9、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在引进新管理体系时,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10、要敢想敢做,要勇于走向孤独。不流俗、不平庸,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生命充实激越起来的根本途径。

11、“王小二卖豆浆,能卖一块钱一碗,为什么要卖五毛钱?我们产品的毛利,要限定在一定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合适。”

注解:有时,自己给自己的优势产品降价,不要等竞争对手进入后再降价,用抬高进入的门槛,来阻止新的竞争者进入,反而能够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INTEL就是典范。

12、2001年,杨元庆来华为参观时,杨元庆表示联想要加大研发投入,做高科技的联想,任正非以一位长者的口吻对他说:“开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做好投入几十个亿,几年不冒泡的准备。”

注解:研发作为一种战略性投资,其利益与风险同时存在。

13、时光不能倒流,如果人能够从80岁开始倒过来活的话,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

注解:年轻人不要光从书本上学习,一定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经历的失败和磨难中学习。

14、任正非问人力资源部员工:“如果***到华为公司应聘,我们是否录用?”

注解: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人/职的匹配,***不是不能用,但是先要考虑清楚用来干什么?

15、1999年,内地某副市长来华为考察参观,在欢迎晚宴上,副市长问任正非:“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府究竟应该干些什么?”任正非笑着回答到:“***府什么也不要干,***府只要把道路修好、把城市绿化好,就是对企业最大的帮助。”

注解:***府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可以多听听来自企业的意见。

16、我们的战略规划办,是研究公司3——5年的发展战略,不是研究公司10年、20年之后的发展战略,我不知道公司是否能够活过20年,如果谁要能够说出20年之后华为做什么话,我就可以论证:20年后人类将不吃粮食,改吃大粪,我的道理是……

注解: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规划和预测五年的发展,已经非常的困难,预测20年的人,可以成为未来学家,但绝不是在企业里。

17、在华为的员工大会上,任正非提问:“2000年后华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大家回答:不知道。任正非告诉大家:是钱多得不知道如何花,你们家买房子的时候,客厅可以小一点、卧室可以小一点,但是阳台一定要大一点,还要买一个大耙子,天气好的时候,别忘了经常在阳台上晒钱,否则你的钱就全发霉了。

注解:钱多未必就是好事,不懂的如何合理的利用资金的话,再多的钱也会发霉。

18、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注解:华为才发展了十几年,绝不能算作成功,能够长期持续的存活,成就百年基业,也许才是成功。

19、任正非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提问:“我的水平为什么比你们高?”,大家回答:不知道。任正非说:“因为我从每一件事情(成功或失败)中,都能比你们多体悟一点点东西,事情做多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注解:勤于思考,注重在实践中积累和学习。

20、“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要想成为院士,就不要来华为。”

注解:“院土”,即任正非所说的“工程商人”。企业搞产品研发,不是搞发明创造,不是要破解歌德巴赫猜想,而是要对产品的市场成功(商业成功)负责

21、华为一新员工,刚到华为时,就公司的经营战略问题,写了一封“万言书”给任正非,任正非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注解:“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员工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本职工作,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构思“宏伟蓝***”、做“天下大事”上面。作为一名新员工,对企业没有任何的理解,怎么可能提出合乎实际的建议。

22、在一次华为公司总裁办公会上,任正非问:“***会打***吗?谁见过***打***?他要打***恐怕要打到自己的脚趾头上。但是***会运动群众,会运动干部。”

任正非语录篇2

文中涉及到的中国商人舆情指数是中国企业舆情研究院华声IM舆情监测系统,参考包括中国商人杂志在内的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报道量,网络媒体新闻转载、量总和加权得出。本期舆情监测时间为10月1日至10月25日。

中国商人舆情关注榜第一名:马云

中国商人舆情指数:97分

角色: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

语录:我从没想过当中国内地首富,也没想过当浙江杭州首富,我连我的小区首富都不想做,这个没有任何意义。钱是资源,是用来做事情的,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我说过我最快乐的日子是一个月拿90块人民币的时候。

中国商人舆情关注榜第二名:李嘉诚

中国商人舆情指数:95分

角色:长和系***

语录:对于有可能争取到的顾客,要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于那些根本没可能做成生意的客户,则应当机立断,决不磨蹭,决不耗费半点心机。我一生最好的经商锻炼,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这是我今天用10亿元也买不来的。

中国商人舆情关注榜第三名:任正非

中国商人舆情指数:92分

角色:华为创始人

语录:我们的奋斗,主观上是为了客户,因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客户,最后的收益是我们客观获得生存。当一个领导不把功劳归于自己,能够公正评价属下与协作部门的贡献时,就一定会焕发出群体巨大的力量,难道还有什么不能胜利的吗?其结果最大的受益者反而是你,这就是无私是最大的“自私”。

中国商人舆情关注榜第四名:沈南鹏

中国商人舆情指数:88分

角色:红杉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语录:我接触过很多 85 后创业者,我相信新一代会比上一辈创业者更加出彩。原因是这批年轻人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国际化的视野。TMT领域早期创业项目到了 85 后、90 后主唱的时代,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开放,对市场痛点和机会的捕捉能力更加敏锐,我们酷爱他们的激情与梦想。

中国商人舆情关注榜第五名:史玉柱

中国商人舆情指数:84分

角色:巨人网络董事长

语录:员工为什么要跟你干?第一,我跟你干,要获得一个好的收入,我要改善我的生活,提高我的生活质量。既然非常正当,就可以放在桌面上去说,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应该满足他,所以上级对下级一定不能抠。第二,追求是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个人的价值实现想得到上级、同事以及同行的认可,你就要创造这样一个环境,你要给他搭舞台。

中国商人舆情关注榜第六名:郁亮

中国商人舆情指数:83分

角色:万科集团总裁

语录:互联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尤其要对客户好。如何找到客户非常关键,并且不能完全把找客户的事情交给别人,任何时候万科都必须掌握自己的客户在哪里。

中国商人舆情关注榜第七名:雷***

中国商人舆情指数:81分

角色:小米科技创始人

语录:5年内小米超过格力的可能性是99.99%,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小米员工多能干,我雷***多能干。格力是工业时代制造业的骄傲,小米却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中国商人舆情关注榜第八名:任志强

中国商人舆情指数:80分

角色:华远地产原董事长

语录:只要中央还在北京,北京就永远是(高房价的)先锋,北京不可能开放限购。现在的经济形势是打着吊瓶的非健康状态,决定温度的是这个吊瓶,如果高兴就给打一针。比如今年已经出现了两次定向降准,***策周期越来越短,也没办法去猜。

中国商人舆情关注榜并列第八名:陈一舟

中国商人舆情指数:80分

角色:千橡互动集团董事长兼CEO

语录: 我不会离开SNS另起炉灶,但我为什么一定要和腾讯干到底?我可以和它不一样。要看看我们在黑土地上活得更好,需要什么化肥。这种化肥肯定不是钱,我们有钱,而是能让庄稼生长得更好的一些环境。

中国商人舆情关注榜第十名:黄鸣

中国商人舆情指数:77分

任正非语录篇3

一、在争取听课机会时一定要积极主动,态度诚恳。

由于初到实习学校,所以要求听自己指导教师外的英语课比较难,这时候自己一定要积极主动,尽力争取。要让老师理解你好学上进的决心以及诚恳的态度。在实习中也要和指导老师积极沟通,尤其是平课的时候,要多请指导老师为自己的课提建议。在取经路上,将老师上课的出彩点收入囊中非常重要,因而胆子要大,心思要细,这两点是实习学习中最重要的。

二、帮老师做事时要态度端正,争取每一个机会积极锻炼自己。

虽然实习工作很苦,同学们每一天都得往返于学校和实习学校之间来回奔波。但是,同学们都非常珍惜教育实习这个机会,都能够按照要求主动帮助指导老师完成各种任务。除了观察课堂、认真观摩指导老师的课堂教学,精心上好自己的每堂课,保质保量完成教学日志和教学观察研究以外,还跟随参与班主任日常工作,如:参加早读、自修、班会等活动。这些都是我们提前锻炼自己教师技能的好机会,这些将为我们以后的的教师生涯积累有用经验。

三、在实习中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总结:

1、实习老师对学生的纪律管理存在困难。

除了班主任及所谓的“主科”老师通过一些手段能很好的维持记录外,其余老师在场时很难控制记录。特别是当学生面对实习老师此类新老师时更是如此,在校长和主人安排的“看班”任务中我们有深刻体会。通过学生对待实习老师及其他课任老师的态度,我认为不论什么老师,其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这将导致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待你的态度。所以到学校伊始就要让学生明白你即便作为老师也是按章办事,奖惩分明的。在维持记录时要采取小组约束,以小组内部力量去约束各位小组成员。比如,可以采用扣分加分制度,给记录良好的小组加分,并给予一定奖励,给记录差的小组扣分,并给以相应的惩罚。同时还可将记录分数与学生学期成绩挂钩,在同福中路一小,每位学生的英语最终成绩都由测验成绩+背书成绩+纪律成绩组成。通过这样的约束形式,学生自然会看重纪律成绩,看重自己在学校,在课堂上的纪律表现,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当然这种措施也更利于老师管理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2、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如何给予学生即使有效的反馈:

同福中路一小的英语老师为了给以学生英语学习的即使反馈,通常批改作业都非常及时,以便给予学生即使的刺激和反馈,从而更能给予学生有效地指导,改作业的时候还要注意“改错”,即批改学生作业错误的地方。同时,该学校教师在布置作业方面都会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量的方面,作业量一定要控制在三十分钟以内;二是作业的全面性,作业需要涉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通过这几天“海量”地批改作业,我认识到学生们普遍很看重老师批改作业时给予的反馈及评价。

其实,经过教育实习观察研究后,我认为教师也可以在运用多媒体促进英语教学多元性评价。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应注重激励、反馈与调整。在多媒体运用中,教师轻易地就能使教学评价达到多元化。比如在显示屏上展示一个个活动的哭笑脸就可以胜过一句“好”、“真棒!”等,课件中设计好的鼓掌声也可以作为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一个闪动的卡通笑脸,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亢奋起来,学习兴趣高涨。教学中设计好的每个由易到难的任务都可以伴随不同的难度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激发学生不断向新的任务进行挑战。很多教师忽视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教学的多元化评价。

3、加强自身示范技能。

任正非语录篇4

摘要:文章就题名和责任者检索点的规范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编目机构和编目人员对编目规范控制工作的重视。

中***分类号:G2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7-0098-03

根据文献编目规则,凡文献特征具有检索意义的,都应尽可能地提供检索点,以满足书目使用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检索的需求。检索点必须规范、一致,以利于提高检索效率,其规范形式的确定一般应以常用、惯用、通用为原则,符合一般检索规律[1]。题名和责任者是读者最常用的检索途径,其检索点的规范问题会对检索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1题名检索点的规范问题

1.1题名检索点的规范处理与著录问题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24.2指出:题名检索点一般应按文献所载题名形式描述,不需要进行规范,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便于汇集文献或统一著录形式,可对题名检索点进行规范化处理,这种处理不涉及统一题名的选取问题。规则中明确规定需进行规范处理的三种情况:①具有连续出版特点的各类文献,在分散著录时,若其题名中含有逐期而变的年份或会议届次,在选取题名检索点时应进行规范处理,年份若是公元纪年可采用阿拉伯数字,非公元纪年则依原题,以达到集中检索的效果。②丛编文献题名或附属丛编题名发生变化,应取多数单册趋同的丛编题名为规范检索点。③多卷文献总题名及分卷(册)题名发生改变,一般应以首卷(册)总题名或多数单册趋同的总题名为规范检索点。《中国文献编目规则》24.1.2.5指出:并列题名作检索点时,其中无检索意义的冠词应予省略。在编目实践中,由于题名形式复杂多样,题名的规范化处理比较混乱,不同编目机构之间或同一编目机构对题名的规范化处理存在不同,规范处理后的题名著录也存在差异。

例1:

200 1# $a魔鬼与天使之谜$e原子、核能事件探秘$f王志坚编著

517 1# $a原子、核能事件探秘

例2:

200 1# $a魔鬼与天使之谜$e原子、核能事件探秘$f王志坚编著

517 1# $a原子核能事件探秘

例3:

200 1# $a白蛇传$d= The legend of white snake$f顾希佳编著$g黄茹樱,叶艳萍译

510 1# $aThe legend of white snake$zeng

例4:

200 1# $a牛郎织女$d= The oxherd and the weaving maiden$f顾希佳编著$g周远梅译

510 1# $aOxherd and the weaving maiden$zeng

例5:

200 1# $a刑事诉讼平衡论$f杨立新著

312 ## $a封面英文题名:The theory of balance in criminal procedure

510 1# $aTheory of balance in criminal procedure$zeng

例6:

200 1# $a21世纪的营销$f(荷)保尔・保斯特曼(Paul Postma)著$g张春萌等译

510 1# $aThe new marketing Era$zeng

注:例1、例2分别是国家***书馆联机公共目录(以下简称“国***”)和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联合目录的书目数据,副题名在517字段生成检索点时国***未做规范处理,CALIS做了规范处理;例3、例4是CALIS的书目数据,例5、例6是国***的书目数据,两大编目机构内部对于并列题名作检索点时的规范处理存在差异,有的规范处理,有的不规范处理。

例7:

200 1# $a新编大学英语

517 1# $a大学英语

注:一些编目人员将经过规范处理后的正题名著录在517字段[2-3],是不正确的著录。正题名前冠有的“钦定”“校订”“白话”“新编”“简明”等非排检成分的,为集中文献和方便读者检索,应进行规范处理,排除非排检成分,并将规范处理后的题名作为编目员补充的附加题名著录在540字段,而非517字段。因为540字段包含文献上未出现的、又非统一题名的关键词题名和通俗题名,也可为由正题名衍生出来的题名提供检索点。

例8:

200 1# $a生物技术与疾病$e兼论人类基因***

540 1# $a人类基因***

注:有观点认为,经过规范处理的有检索意义的副题名应该选择540字段做检索点,不应使用517字段[4]。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欠妥,因为517字段本身就是用于生成包括副题名在内的其他题名的检索点,记录的应该是规范的检索点形式,因此,经过规范处理后的副题名做检索点时仍应使用517字段。同样,经过规范处理后的并列题名做检索点时也应使用510字段,而不是540字段。

1.2统一题名的确定与著录问题

统一题名是由编目机构选取的特定题名,为编目需要,以该特定题名标识那些拥有多个题名的同一作品。统一题名的主要作用在于汇集或区分相关文献。当同一种文献的不同版本或译本具有不同题名形式,应根据文献的不同情况及实际需要选取其中著称或常用的题名形式为统一题名。专著文献是否使用统一题名,应根据文献的知名度、不同版本或译本的多寡、不同版本或译本有无必要集中检索、学科性质是否需要集中等情况做出选择。专著按照著称的、常用的、较早出现的题名为序确定统一题名。不同的编目机构或编目员在统一题名的使用上出入较大,比如一些古典名著未使用统一题名,译著的统一题名选取存在差异等。

例1:

200 1# $a三国志通俗演义$f罗贯中著$g沈伯俊校注

注:本例是国***的书目数据,未使用统一题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三国演义》的原名,《三国演义》另有题名《三国志演义》《绣像全***三国演义》等,应取《三国演义》为统一题名。

例2:

200 1# $a增像全***三国演义$f(明)罗贯中著$g(清)毛宗岗重编

517 1# $a三国演义

注:本例是国***的书目数据,《三国演义》应作为统一题名著录,不应该作为其他题名著录,517字段改为500字段。

例3:

200 1# $a孤女飘零记$f夏罗德・布纶忒(Charlotte Bronte)著$g伍光建译

500 10 $aJane Eyre

注:本例是CALIS的著录方式。对于译著的统一题名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以译著的原题名作为统一题名,便于集中文献;另一种观点认为,译著的统一题名应选用著称的汉语意译名。《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24.3.2.3(b)规定:中外近现代名著具有不同题名,应以其著称者为统一题名,并以《简・爱》为例加以说明。《国际编目原则声明》指出:“当一个名称以几种语言或文字表达时,规范检索点的语言和文字应当首先依据以原语言或文字表达的作品的载体表现中出现的信息,但是,若原语言或文字并非在目录中正式使用的语言或文字,则规范检索点可依据载体表现或参考来源中出现的,以最适合目录用户的一种语言或文字表达的形式。”[5]即在中文编目中,译著的统一题名应该选取用户熟悉的中文形式表达的著称的汉语意译名,而不宜采用译著的原题名。《Jane Eyre》有《孤女飘零记》《简・爱》《简・爱自传》等多种译名,应该选择著称的《简・爱》为统一题名。

2责任者检索点的规范问题

2.1责任者检索点的规范处理问题

根据著录规则,701、702、711、712字段记录的责任者名称形式应遵循著录规则中标目法的规定,必须是规范的检索点形式。根据标目法的相关规定,确定个人名称规范检索点的原则是:个人名称一般只能有一个规范形式;如一个人具有多个名称,应选择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名称形式;如一个人具有多个名称,无法确定何者最为人熟知,可依据以下顺序选择:在本人著作中最常见的名称,参考工具书中最常见的名称,本人最近使用的名称;个别著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领域以不同名称题署文献,都很知名,按照严格控制原则,可分别建立规范标目,并作相关参照。外国个人责任者的规范名称不能直接采用原文形式,应选取著作上出现的中译姓氏、中译姓名或中译惯用名称为标目主要成分;若著作只题有姓名原文,而无中译名称,应根据《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等权威工具书译出其姓或名称,作为标目主要成分;若存在多种中译名称,应选择其中最常见或最新的中译名称为标目。团体名称规范检索点确定的原则是:同时具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名称,应选择其中最著称者为标目,若无法确定,依以下先后顺序选择:在出版物中最常用的名称,各种参考信息源中最常用的名称,对同一团体履行不同职能所使用的不同名称,应分别建立规范标目,并作相关参照。外国团体本身有中文名称的,以中文名称为标目,无中文名称,以中文译名为标目,无中文译名,应参考相关信息源或权威文献确定其中译名,中译名以意译名优先,无法意译的可采用音译名。不同编目机构或编目员对责任者检索点的规范处理存在差异,如有的不做规范处理,直接按题名页所题著录,有的虽进行规范化处理,但选择的规范名称却不符合标目法,且同一编目机构选取的规范名称存在差异。

例1:

200 1# $a百合云梯$f沈静著

314 ## $a沈静,台湾屏东人,本名周芬伶,笔名沈静,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任教。

701 #0 $a沈静$4著

注:沈静的本名周芬伶,本名更为人熟知,因此需对责任者名称做规范处理,应以本名周芬伶为规范名称。

例2:

200 1# $a回忆陈仪$f全国***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

711 02 $a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b文史和学习委员会$4编

注:***协全国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或直属机构,前冠“全国***协”为标目,而不用“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全称。规范名称应该是“全国***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例3:

(记录1)

200 1# $a澳门风物志$f唐思编著

701 #0 $a唐思$4著

(记录2)

200 1# $a 澳门风物志$f唐思著

314 ## $a唐思,广东新会人,原名伍松俭,常用笔名徐敏、唐思,现为《澳门日报》编辑主任。

701 #0 $a徐敏$4著

注:此例是CALIS的两条书目记录,分别取不同的笔名为规范名称,CALIS对同一责任者建有两条规范名称记录。由于唐思较徐敏更为人熟知,因此,应以唐思为规范名称。

2.2责任者检索点的著录问题

由于编目规范控制工作并未引起编目机构的足够重视,加之规范控制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只有少数大型编目机构建立名称规范数据库。对于大多数未建立规范名称数据库的编目机构而言,一方面,由于对常用、惯用、通用名称的判断常常会因人而异,不同编目人员对责任者规范检索点的处理存在差异,不利于读者检索和文献集中;另一方面,读者不了解编目规则,或者不清楚规范名称,他们常常以自己了解的名称进行检索,难以迎合编目员确定的规范检索点形式,容易导致检索失败,影响检索效率。为提高检全率和检准率,有必要灵活运用著录规则,改进责任者检索点的著录方式,可使用730字段,为非规范名称进行著录,提供更多的责任者检索点。

例:

200 1# $a白色的梦$f洪雪著

314 ## $a洪雪,原名任尊洪,笔名洪水、洪雪,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

701 #0 $a任尊洪$4著

730 1# $a洪雪$4著

3结语

题名和责任者检索点规范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缘于编目机构对规范控制工作的不重视。规范控制是为了实现书目的检索功能与汇集功能,保证目录体系中检索点的一致性和唯一性,保证书目记录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而进行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编目机构不重视规范控制既有对规范控制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人力物力局限的因素。编目机构应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规范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协作,共同参与,共建共享规范数据库,以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规范数据库建设工作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对未建立规范数据库的编目机构而言,检索点的制作应当充分考虑用户的检索习惯,分析用户查找文献的各种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检全率和检准率。同时,在题名和责任者检索点的著录中,应严格遵循编目规则,正确理解著录格式,重视题名的规范化处理与著录工作,确定正确的责任者检索点,避免题名和责任者检索点著录的差异,以实现书目数据的共建共享。尤其是译著的统一题名的选取问题,国***和CALIS两大编目机构存在分歧,应尽快统一。对于著录中存在的分歧问题,不仅影响用户利用,也不利于书目数据共享。笔者认为编目工作应始终以“用户便利”为宗旨,重视规范控制,统一著录格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方便用户查找、获取和利用文献。

参考文献:

[1] 国家***书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M].北京:北京***书馆出版社,2005:331,370-373,374,333-368.

[2] 余红.517字段著录之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9):38-39.

[3] 孟英华.关于CNMARC中题名检索途径著录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17-19.

[4] 李晓文,刘士新.试谈题名检索点的规范著录[J].***书馆,2013(6):109-110.

任正非语录篇5

【关键词】英语听力能力 影响 因素 听力微机能训练 教材 专项练习 精听

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其中听是其他技能的基础。"听"就是用耳朵接受声音,从而使听者获得信息。语言教学中的听,实质上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它处于被动和隐形的地位。听要听得准,理解快,记得牢。听要具有较强的听话品评能力和听话组合能力。会听者,闻一知三;不会听者,充耳不闻。经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听力能力是可以提高的。下面我浅谈一下影响英语听力能力的因素及提高听力能力的点滴方法。

1. 影响英语听力的几大因素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感到最难提高的是听力。我在从事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学生交流、开座谈会、单独辅导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发现影响学生听力能力提高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10大因素。1、听音材料语速快,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反应不过来。在平时上课时,教师讲课的语速都不快。而听力材料内容一般是按英语国家正常语速录制的,语音流畅,语速快。这使很多学生一下适应不了,对听的内容反应不过来。2、生词多,学生听不懂。有些学生词汇量达不到,如果听的内容生词达到8个以上,就会对学生的听力产生很大影响。3、对英语的语调和连读不熟悉。听力材料一般由英美本土人士朗读,他们会根据材料内容加上自己的感彩,表现在语调中,这就使语调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语言中的连读学生最难听明白。有时是很简单的词,学生也会错误地理解成其他的词。4、听力课上容易犯困。有的学生为了更好地听音,闭上眼睛哪也不看,时间一长造成犯困。5、思想过于紧张,造成头脑不清,反而捕捉不到信息。6、听音方法不正确,没有以句子、意群为单位,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每个单词上,造成词与词之间不连贯。7、中西方语言的思维不一样,语言表达的语序也不一样。8、有的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边听边翻译,如果前边的内容没理解,后边的内容又来了,速度自然也难以跟上。9、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了解不够,没有亲身体验,似懂非懂难以确定。10、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时态、语态及短语反应不灵敏。

2.提高英语听力能力的方法

2.1 听力的过程中注重听力微技能的训练

听力技能的获得是积累的过程。有一定的量才能有质的产生。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学生听力微技能 的训练。就听力交际而言,理解有声语言的交际过程可能是一种估计、猜测、预料、推断、想象等技能积极地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实际上所具备的听力理解能力也必须是由各种听力微技能所组成的。这些听力微技能分别是:

2.1.1 辨别连贯表达中的语音技能

在快速的英语语流中,很自然会产生略音、重轻及连读等现象,而学生一般不熟悉或不太善于发现这种现象。不少学生有一定的词汇量,但不熟悉它们的用法,尤其当这些词出现在口语语流中时往往难以辨认。原因是他们多是以书面形式掌握的。因此在听音过程中明明是已经知道的词却听不出来。因为词汇到了语流中发音往往发生变化,如:"as...as"句中第一个"as" 常弱读,听音能力差的学生开始是无法辨别的。除此之外还有"mustn't、 can't、isn't、haven't" 等中的否定形式。学生常把这类形式听成强调句。又如:"should've、could've、would've"等形式中的"have"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听力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安排正规与非正规语音语调的比较练习。通过大量的正常语速的日常对话,使学生逐步熟悉掌握语音、语调、停顿、节奏、重读形式等。通过安排单句、对话、短文、主题对话等让学生去发现和识别连贯表达中的语音变化,包括语音省略、强弱和轻重等。

2.1.2 准确理解概念意义的技能

训练学生能熟练听懂各种数字、电话号码。依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听数字时,一定要大声读给自己听几遍。这样做对听数字、记电话号码有非常明显的帮助。另外还要能准确辨别方向、方位等。

2.1.3 培养学生捕捉要点和重要信息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接收信息的能力。因为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的听力理解题,都是以选择正确答案、判断正误等形式出现。所以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种筛取有用信息的环境,给学生人为地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目的,以训练学生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材料的某些关键部分,而不是每个词或每一句话上。听力练习可采取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在练习中,学生必须从录音材料中筛选必要信息去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任务型教学,而完成听力的任务就是,通过听来运用,对别人进行采访。

2.1.4 培养作笔记的能力

作笔记是听力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项训练难度较大。在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1)笔记格式,学生只写关键词,并注意词之间、要点之间的关系要清楚;

(2)缩写和记录速度要提高;

(3)要点要醒目;

(4)注意一些关键性的细节;

(5)要抓住说话人的真实意***。

任正非语录篇6

人类学纪录片在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的纪录(专题)片不在少数。在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首播,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江西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联合制作的10集高清人文纪录片《庐山:人文圣山》,对庐山这座世界名山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现。片中内容涉及佛学、道学、隐学、理学、新儒学、中外比较文学以及美学、建筑学、地质学、动植物学等十几个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南昌电视台2005年开播的《解密南昌》则是一档本土文化类电视栏目,所讲的故事有南昌的名胜古迹、老字号、古街小巷。比如:《千年绳金塔》《仙女下凡洗马池》《古井遗韵》《寻访书院街》等。有南昌近代历史时期的事件或物件。如:《牛行与南浔铁路》《神秘的张勋公馆》等。有表现南昌城市建筑的新旧变迁、经济发展变化的坎坷历程。如《南昌路灯百年》《十字街今昔》《经济大楼再回首》《回首万岁馆》等。①还有类似的题材散见在不同电视媒体制作的电视纪录(专题)片以及旅游宣传片中。如中央电视台摄制的《话说长江》,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天津电视台摄制的《寻找逝去的家园》等。此类电视作品由于制作周期紧、拍摄选取地域过于广泛,对于江西省内的风土人情都只是浮光掠影的摄取,其中并没有出现制作精良、具备研究价值的人类学影片。

《庐山:人文圣山》《解密南昌》等电视纪录(专题)片能否被视为民俗影视片?这类影片或多或少都具备了影视人类学的特质,但如果把其等同于人类学纪录片,则是对民俗学研究的误解。这些艺术性较高的纪录片,充满了阐释性解说,却没有传统承载,也很少记录现行的民俗活动事件。而人类学影片是把人类学的所有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几乎所有研究对象囊括进来,强调运用民俗学的视角是记录眼下的民俗世象、追忆展现前人、剖析精神上的文化家园的文化方式。人类学影片题材本身不仅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更具有人类学研究的文献价值,注重将民俗乡土题材置于与之共时的现代文明语境中审视,对过去时态的文明形态的现在时关注,使其具有历史的厚度和现代意义。一方面要积极地抢救和记录那些“正在消亡的世界”,另一方面,又要抓紧摄取和记录那些“正在变化的世界”。②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学纪录片在这片赣地上是缺席的。

利用人类学纪录片保护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之一,又是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江西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历代文人有朱耷、黄庭坚、欧阳修、王安石、陶渊明等。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有滕王阁、山人故居、绳金塔、景德镇、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庐山风景区、井冈山风景区、婺源风景区、三清山风景区、龙虎山风景区等,其中婺源县被文化部命名为部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江西省内各市县辖区,项目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等九类,这些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的“活”的文化形式。它主要通过语言、形态、姿势等媒介记载,将人类学与艺术有机地结合,是一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挖掘、抢救、整理这些文化资料,迫在眉睫。而纵观这些传统文化的留存方式更多是以***片、文献、实物进行展示,鲜有影像的方式纪录保存、展示。整理真实的生活***景资料,自然的社会关系体现比文字的记载更加具体和直观,从而可以为我们评价自己的生活提供多角度的、比较客观公正的参照,进而可以在现代化进程中衡量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人类学理论与影视表现技巧的兼容结果必然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巨大功能。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存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弘扬和崇尚民族精神的必要条件。中国民间文化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早期电影与戏曲的结缘、电影、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兴起给了戏曲、说唱、杂技等民间文化形式新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也可以依照此规律,通过视觉听觉的多角度展演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记录这些宝贵的遗产,并且承担起延续文化命脉的责任。而跨学科的多元视角,为在人类学视野中探讨***像传播和视觉叙事提供了新思维,影视手段应用于人类学研究是为了使人类学更好地研究人类和人类文化,它的出现不仅是由于现代技术发展的推动,更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的需要休戚相关。将鲜为人知的人类生存状态展现在众人面前,反映富于审美趣味的人文艺术,调动寓意、隐喻、象征等各种表达方式,能将―种情感的力量传达给观众,形成一种审美愉悦。同时促进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流,为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们与前工业社会其他人群的生活进行比较提供了视角。

结语

江西省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了解与认识赣地文化的重要窗口。江西本土纪录片的拍摄与全国纪录片创作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更是稀缺。纪录片不再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辅助手段,它和文字语言的人类学著作具有相等的学术地位。以赣地历史和文化为蓝本,摸索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人类学纪录片角色,形成具备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影像仓库,人类学纪录片应当承担起保护与开发被现代文明边缘化、濒危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树立理性的遗产保护与传承观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详尽的田野调查,并作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储存记录媒介方式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更完善的保护,达到保护与开发的目的。随着影视人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学纪录片在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南昌大学2009年度社会科学校研究基金项目:人类学纪录片在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09XJC02”)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注释:

任正非语录篇7

口述档案的整理

口述档案的建立并不是采访结束后就大功告成,访谈者面临的新任务就是对访谈内容的整理(即口述档案的整理或抄本的制作)、分析、诠释及保管。访谈过程中形成的音频、视频或文字记录仅仅是毛坯,还须通过整理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口述档案,整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口述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口述档案的整理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 抄本的制作

访谈过程形成的音频、视频等声像记录对存储介质有依赖性,一旦发生意外,访谈记录极有可能受到破坏,另外有些研究者喜好选择抄本开展工作。为此,须及时将访谈过程中形成的声像记录逐字逐句转录成文字稿,即制作抄本。

(1)抄本的格式以问答式为主

原始性为档案的属性之一,因此建立口述档案时,抄本的制作格式应尽可能按照访谈过程中提问及回答的先后顺序,即采用问答的形式整理。与其他格式的抄本相比,问答式的优势在于再现访谈情境,体现抄本的原始性及访谈者与受访者间的互动性,能够保留比较丰富的口语形式和口语信息,便于通过文本分析验证访谈逻辑。但是问答式抄本的缺点在于有时断句不完整造成语意不连贯。

(2)抄本制作者的选择

访谈内容反映了受访者对访谈主题或历史事件的看法,对日后口述档案的价值分析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抄本的制作者应持有谨慎而认真的态度。抄本的制作看似简单,实际非常繁重。因为抄本的制作非常耗时,平均每l小时的访谈大约需要6~8小时的抄本制作时间,同时还有更费时的监听编审工作,须回放或重播声像记录,检查声像内容与抄本是否一致。抄本制作者重任在肩,因此成功的抄本需要一位专业的、有高度责任感的抄本制作者。选择抄本的制作者时,一般可考虑如下人选:①专业的抄本制作者。在经费充足的前提下,请专业的抄本制作者不失为良策。他们既有口述档案经验,又有很快的领悟能力及打字速度。②访谈者。除受访者外,访谈者是对访谈内容及访谈情景最熟悉的人,因此往往是整理访谈记录的最佳人选。③新闻传媒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生。围绕口述档案工作,构建学生资源站。先让学生按照声像记录初步完成抄本的制作,然后再由访谈者仔细核对,在档案馆人手紧张的条件下,从人力上确保口述抄本的顺利完成。

(3)抄本制作不得任意删减受访者原意

抄本不同于文学作品,也不同于新闻报道,制作者首先必须充分理解受访者的言语要义,对访谈中含混不清的语音,需前后回放,直至听清。对实在难以听清的词语,应做好标识。访谈中涉及的历史事件背景、内容、人物姓名,访谈者应尽可能多途径了解或核实相关资料,以免曲解受访者原意,绝不能不清楚时就放弃或索性等待受访者后续的校核,否则受访者会质疑访谈者的诚意及口述档案交给访谈者的安全性,进而可能影响后续合作。其次必须尊重和保留受访者的原意,不用制作者的语言进行概述或删减。即便受访者谈及的事件背景、内容与所查核的资料不一致或访谈中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制作者也不应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或所了解的客观事实进行修改,应保留受访者的原意,同时做好标识,以便后续与受访者核对。

(4)尽量保留口语信息、口语形式及非语言行为

制作抄本时,还应尽量保留访谈过程中受访者的口语信息与口语形式,以及受访者的一些肢体语言、表情等非语言行为。制作者要及时记录或观看摄像记录,在抄本中做好注释,这不仅可以渲染访谈过程的现场,而且对口述档案的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声音记录转换为文字记录时,总会出现口语信息的流失,即便采用问答式抄本,虽然能够保留较为丰富的口语形式和口语信息,但是从口语到文字的转换,不可避免会造成口语信息的流失。为降低这一现象的不利影响,可利用语言学领域的分支一话语分析中使用的记音方式,详细地记录访谈过程中受访者的语言特征,如停顿、犹豫等,但是这种口述文本更费时,对’没有受过语言学训练的抄本制作者构成较大的挑战。

2 抄本的校核

老人是历史的见证者,访谈中他们对重大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讲述不为人知的史实。在访谈过程中,由于老人年龄较大,面对摄像镜头时稍带紧张,难免会对部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等产生模糊或错误的回忆;还有一些老人虽然亲历了一些重大事件,但不很健谈,所以口述抄本的原始稿整理好后须请受访者校核和补充,进而丰富口述档案的内容,提升口述档案的准确性。也许有人会质疑事后再给受访者校核,能否保持口述档案的原始性。受访者可能会删去某些访谈内容,也可能会增加访谈中未提及的内容——这种情况确有可能。但即便如此,访谈者也须将抄本交给受访者校核,因为他们是访谈话题的主角,不能剥夺他们的审核权。此外,档案部门最好留存一份抄本的原始稿。

口述档案的分析

口述档案收集、整理完后,口述档案的建立就进入了最后的环节,即分析和研究。这一环节研究者不仅需要查阅大量的档案或文献资料,而且需具备社会学、史学、逻辑分析、统计学等多门学识,难度确实大,从而致使部分口述档案的研究工作仅停留在对访谈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管,未能对口述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分析提炼。笔者认为,只有对口述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整合口述档案的信息资源及提升口述档案的史料价值。口述档案的分析包括对访谈内容的核证、分析与诠释。

1 考证与核实

相对于纸质档案或文献资料,口述档案需要考证、核实分析的成分更多,因为口述档案是一种回忆式的收集档案资料,因此在研究口述档案时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征集,审慎运用”。

在考证、核实口述档案时,经常利用纸质档案、文献资料等多途径比对。当口述档案与纸质档案或文献资料矛盾时,口述档案研究者就需深入挖掘,决定究竟哪一方更为准确。但如果不能进一步核证而难以取合时,暂以纸质档案或文献资料为准。在核证口述档案时,如果无法通过现有的纸质档案及文献资料比对,而现有的受访者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意见存在分歧时,不妨适当拓宽采访范围,合理确定采访对象,接着对访谈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及对受访者的经历、接受教育程度、个性等因素进行剖析,最后下结论。如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反映该校组建时期第一任校长的馆藏纸质档案及文献资料非常少,为此在启动口述档案之初采访了一些组建时期的老教师、老教授,采访中他们对首任校长的看法存在差异,接下来就需要访谈者必须对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剖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然后再对该校长的性格特征进行归纳。

2 分析与诠释

口述访谈是口述档案研究者出于研究、挖掘历史、弥补断层记忆等目的而开展的,收集与整理好访谈内容或抄本,并对口述档案的历史性与准确性核证后,研究者还需将所有访谈内容或抄本展开,进行多角度剖析、归类、探究,对关键信息进行梳理,提炼受访者口述背后的核心理念,思考如何将众多个案的共性与个性有效串联起来,对问题进行梳理与探索,进而实现口述档案研究的逻辑框架与核心概念认识上的突破。

分析口述档案时,研究者首先要明确建立口述档案的预期目标,接着反复观看摄像记录或阅读访谈内容或抄本,再对访谈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留同存异,萃取精华。以华南理工大学为迎接校庆60周年而开展的“口述华工”为例,建立口述档案的目的非常清晰,即回顾办学历程、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提练华工的精神及华工的特色文化,讲述老华工的故事。研究者就38位老华工对华工的回忆与叙说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受访者对华工的办学历程、培养目标及办学理念等问题,看法较为集中,对华工人的精神和华工特色文化的解读,则呈现波动,但异中有同,究其原因,精神和特色文化都是长期积淀的产物,比较抽象,具体到受访者的认知,则受他们的经历、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因素影响,38位老人的共识则展现了华工人的主流精神,已为大家所公认和接受。

此外,在分析口述档案阶段,口述档案的研究组成员更应强化团队合作的意识,定期分享、探讨每位受访者及研究成员观点或结论,最后形成对人物、事件、历史较为全面的理解。

总之,口述档案整理与分析进展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口述档案的信息资源能否有效利用,口述档案的研究者需理性面对这项工作的挑战,尽可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翔实的史料知识与便捷的利用平台。

档案部门开展口述档案,在拓展其社会服务功能、促进档案资源整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建立口述档案是档案部门的一项责无旁贷的工作,它包括访谈对象的确定、受访者背景资料的查阅、访谈提纲的制定、访谈器材设施的准备、正式访谈、访谈内容的整理(抄本的制作)、分析及保管利用。面对这样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不能急于求成,任一环节都很耗时且急需口述档案研究者认真核证。

口述档案的整理

口述档案的建立并不是采访结束后就大功告成,访谈者面临的新任务就是对访谈内容的整理(即口述档案的整理或抄本的制作)、分析、诠释及保管。访谈过程中形成的音频、视频或文字记录仅仅是毛坯,还须通过整理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口述档案,整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口述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口述档案的整理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 抄本的制作

访谈过程形成的音频、视频等声像记录对存储介质有依赖性,一旦发生意外,访谈记录极有可能受到破坏,另外有些研究者喜好选择抄本开展工作。为此,须及时将访谈过程中形成的声像记录逐字逐句转录成文字稿,即制作抄本。

(1)抄本的格式以问答式为主

原始性为档案的属性之一,因此建立口述档案时,抄本的制作格式应尽可能按照访谈过程中提问及回答的先后顺序,即采用问答的形式整理。与其他格式的抄本相比,问答式的优势在于再现访谈情境,体现抄本的原始性及访谈者与受访者间的互动性,能够保留比较丰富的口语形式和口语信息,便于通过文本分析验证访谈逻辑。但是问答式抄本的缺点在于有时断句不完整造成语意不连贯。

(2)抄本制作者的选择

访谈内容反映了受访者对访谈主题或历史事件的看法,对日后口述档案的价值分析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抄本的制作者应持有谨慎而认真的态度。抄本的制作看似简单,实际非常繁重。因为抄本的制作非常耗时,平均每l小时的访谈大约需要6~8小时的抄本制作时间,同时还有更费时的监听编审工作,须回放或重播声像记录,检查声像内容与抄本是否一致。抄本制作者重任在肩,因此成功的抄本需要一位专业的、有高度责任感的抄本制作者。选择抄本的制作者时,一般可考虑如下人选:①专业的抄本制作者。在经费充足的前提下,请专业的抄本制作者不失为良策。他们既有口述档案经验,又有很快的领悟能力及打字速度。②访谈者。除受访者外,访谈者是对访谈内容及访谈情景最熟悉的人,因此往往是整理访谈记录的最佳人选。③新闻传媒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生。围绕口述档案工作,构建学生资源站。先让学生按照声像记录初步完成抄本的制作,然后再由访谈者仔细核对,在档案馆人手紧张的条件下,从人力上确保口述抄本的顺利完成。

(3)抄本制作不得任意删减受访者原意

抄本不同于文学作品,也不同于新闻报道,制作者首先必须充分理解受访者的言语要义,对访谈中含混不清的语音,需前后回放,直至听清。对实在难以听清的词语,应做好标识。访谈中涉及的历史事件背景、内容、人物姓名,访谈者应尽可能多途径了解或核实相关资料,以免曲解受访者原意,绝不能不清楚时就放弃或索性等待受访者后续的校核,否则受访者会质疑访谈者的诚意及口述档案交给访谈者的安全性,进而可能影响后续合作。其次必须尊重和保留受访者的原意,不用制作者的语言进行概述或删减。即便受访者谈及的事件背景、内容与所查核的资料不一致或访谈中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制作者也不应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或所了解的客观事实进行修改,应保留受访者的原意,同时做好标识,以便后续与受访者核对。

(4)尽量保留口语信息、口语形式及非语言行为

制作抄本时,还应尽量保留访谈过程中受访者的口语信息与口语形式,以及受访者的一些肢体语言、表情等非语言行为。制作者要及时记录或观看摄像记录,在抄本中做好注释,这不仅可以渲染访谈过程的现场,而且对口述档案的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声音记录转换为文字记录时,总会出现口语信息的流失,即便采用问答式抄本,虽然能够保留较为丰富的口语形式和口语信息,但是从口语到文字的转换,不可避免会造成口语信息的流失。为降低这一现象的不利影响,可利用语言学领域的分支一话语分析中使用的记音方式,详细地记录访谈过程中受访者的语言特征,如停顿、犹豫等,但是这种口述文本更费时,对’没有受过语言学训练的抄本制作者构成较大的挑战。

2 抄本的校核

老人是历史的见证者,访谈中他们对重大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讲述不为人知的史实。在访谈过程中,由于老人年龄较大,面对摄像镜头时稍带紧张,难免会对部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等产生模糊或错误的回忆;还有一些老人虽然亲历了一些重大事件,但不很健谈,所以口述抄本的原始稿整理好后须请受访者校核和补充,进而丰富口述档案的内容,提升口述档案的准确性。也许有人会质疑事后再给受访者校核,能否保持口述档案的原始性。受访者可能会删去某些访谈内容,也可能会增加访谈中未提及的内容——这种情况确有可能。但即便如此,访谈者也须将抄本交给受访者校核,因为他们是访谈话题的主角,不能剥夺他们的审核权。此外,档案部门最好留存一份抄本的原始稿。

口述档案的分析

口述档案收集、整理完后,口述档案的建立就进入了最后的环节,即分析和研究。这一环节研究者不仅需要查阅大量的档案或文献资料,而且需具备社会学、史学、逻辑分析、统计学等多门学识,难度确实大,从而致使部分口述档案的研究工作仅停留在对访谈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管,未能对口述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分析提炼。笔者认为,只有对口述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整合口述档案的信息资源及提升口述档案的史料价值。口述档案的分析包括对访谈内容的核证、分析与诠释。

1 考证与核实

相对于纸质档案或文献资料,口述档案需要考证、核实分析的成分更多,因为口述档案是一种回忆式的收集档案资料,因此在研究口述档案时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征集,审慎运用”。

在考证、核实口述档案时,经常利用纸质档案、文献资料等多途径比对。当口述档案与纸质档案或文献资料矛盾时,口述档案研究者就需深入挖掘,决定究竟哪一方更为准确。但如果不能进一步核证而难以取合时,暂以纸质档案或文献资料为准。在核证口述档案时,如果无法通过现有的纸质档案及文献资料比对,而现有的受访者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意见存在分歧时,不妨适当拓宽采访范围,合理确定采访对象,接着对访谈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及对受访者的经历、接受教育程度、个性等因素进行剖析,最后下结论。如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反映该校组建时期第一任校长的馆藏纸质档案及文献资料非常少,为此在启动口述档案之初采访了一些组建时期的老教师、老教授,采访中他们对首任校长的看法存在差异,接下来就需要访谈者必须对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剖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然后再对该校长的性格特征进行归纳。

2 分析与诠释

口述访谈是口述档案研究者出于研究、挖掘历史、弥补断层记忆等目的而开展的,收集与整理好访谈内容或抄本,并对口述档案的历史性与准确性核证后,研究者还需将所有访谈内容或抄本展开,进行多角度剖析、归类、探究,对关键信息进行梳理,提炼受访者口述背后的核心理念,思考如何将众多个案的共性与个性有效串联起来,对问题进行梳理与探索,进而实现口述档案研究的逻辑框架与核心概念认识上的突破。

分析口述档案时,研究者首先要明确建立口述档案的预期目标,接着反复观看摄像记录或阅读访谈内容或抄本,再对访谈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留同存异,萃取精华。以华南理工大学为迎接校庆60周年而开展的“口述华工”为例,建立口述档案的目的非常清晰,即回顾办学历程、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提练华工的精神及华工的特色文化,讲述老华工的故事。研究者就38位老华工对华工的回忆与叙说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受访者对华工的办学历程、培养目标及办学理念等问题,看法较为集中,对华工人的精神和华工特色文化的解读,则呈现波动,但异中有同,究其原因,精神和特色文化都是长期积淀的产物,比较抽象,具体到受访者的认知,则受他们的经历、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因素影响,38位老人的共识则展现了华工人的主流精神,已为大家所公认和接受。

此外,在分析口述档案阶段,口述档案的研究组成员更应强化团队合作的意识,定期分享、探讨每位受访者及研究成员观点或结论,最后形成对人物、事件、历史较为全面的理解。

任正非语录篇8

字的构造和词的构造性质完全不同。语言单位的构造可以分为原理上的创造方法和空间上的结构方式。正确认识它们,对语言及其文字的研究和应用非常有意义。

字的创造方法包括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简化、随意等。词的创造方法包括模拟声音、语素比拟、随意等方法。葛本仪对汉语词的造词法和构词法进行严格的逻辑区分[4],具有普通语言学价值。

字的结构是单纯的形体上的问题,分为部件和笔画等下属层次单位。字的结构方式是在平面上展开,包括左右、上下、内外等方式。词的结构是声音和意义结合形成符号实体的问题,分为语素组、语素等下属层次单位。虽然对于表示词或者语素的字在形体上可能与意义有关系,但是词或者语素的意义绝对不是由字的一定形体部分的“意义”构成的。词的结构方式是***条顺序上展开,包括主谓、述宾、定中、状中、中补、联合等方式。

下面拿汉语“猫”作为例子来分析。

从词的角度来看,造词法是模拟词义对象的声音拟声法,构词法是一个单纯语素充当的单纯法。从字的角度来看,造字法是跟一个词义特征和词的相似声音取得联系的形声法,构字法是义旁和音旁左右结构的复合法。构成的“猫”的两个部件又可以进行笔画分解,笔画的结构又分为分离、接近、交叉3种方式。

下面再举例说明字和词在结构关系等方面的不同。一个词可能用一个字记录,例如英语的“i”,汉语的“我”;也可能用多个字记录,例如英语的“we”,汉语的“我们”。但是正常情况下很难让一个字记录几个词,除非用速记符号的形式。词有一个语素充当的单纯词,例如英语的“write”,汉语的“写”;也有几个语素构成的复合词,例如英语的“writer”,汉语的“作者”。同样字有一个部件充当的单纯字,例如英语的“e”,汉语的“人”;也有几个部件构成的复合字,例如汉语的“从”。英语的字没有部件,不要奇怪,因为英语的字总数很少,通过简单的笔画就可以区分,当然没有必要通过部件这个中间层次进行编码。这正如,一个比较小的大学直接分系,没有必要形成中间层次的学院。

但是,在这样一些看起来像常识的道理上,不少人仍然出现认识错误。林语堂说:研究汉字形体构造与研究西方语法形态有相同的地方[5]。但是,如果把这种比喻性的相似关系当做性质相同的关系就会发生错误。可是,潘文国还把这个说法当做证据,说中国语言学落后,就是没有注意这种概念混淆的传统观点[7]。

徐通锵把汉字中的形声字内部的形旁和声旁这样的部件,当做词中的词根和词缀这样的语素。他说:“‘声’与‘形’所表示的两种意义,好像一纵一横的两个轴,交叉点就是某个字的意义”。他认为“浅”是形旁“水”和声旁“戋(小)”的意义交叉的结果,“盏”是形旁“皿”和声旁“戋(小)”的意义交叉的结果,等等[10][p.105]。

如果当初用来代表“qiǎn”这个概念的音节是另外的声音呢?如果当初创造书写“qiǎn”这个单纯词的字,用的形旁不是“水”,而是“土”、“灰”、“谷”等等呢?难道“浅”的概念跟现在的声音和形体有必然的联系?这不是违背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吗?

这是严重混淆文字和语言,混淆字的构造和词的构造的表现。这跟蔡勇飞提出“单字词的构词法”[2][p.105]是一样的错误。

我们应该承认,创造形声字的人肯定是在分析了语言单位的声音和意义以后,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字的形体设计的。但是,这只是许多设计方案中的一个,所以古代异体字多。我们由于无法直接认识古代汉语的意义,所以通过字的结构分析找到语义分析的线索,但是不能把这种线索跟语言意义本身等同起来。因为特定语言单位的意义只有一个,但是为它设计字的线索有很多。赵元任说:“有些字的来历可以帮助咱们记忆”,不过,字记录的词或者语素“的实际意义本身还得要学习。”[13]

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在没有这些形声字或者没有汉字以前的汉语怎么分析?如果“字”是汉语的基本单位,那么没有文字的原始汉语,就没有基本单位?同样,现在还没有文字的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又怎么进行这种“字”的分析?如果汉语像越南语言一样把汉字改革成拉丁文字,那么“qiǎn”怎么进行这种分析?

即使字的形旁和声旁的关系,跟词的词根和词缀的关系一样,也不能从这种结构分析去直接分析语义。从字来看,“形旁只是表示某个语义类别,不跟语言中的具体词语相联系”。[3][p.261]声旁也是一样。有的形旁和声旁甚至跟具体词语的意义是背道而驰的。例如,“碗”、“桥”的形旁是“石”、“木”,可是,“石”、“木”即使当时有道理,但是跟现代汉语中这两个词的意义已经没有多少联系了。

同样,从词来看,也是这个道理。词根和词缀这样的语素在词中的语义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的意义,但是不等于词的完整的真正意义。例如,“国家”不是“正确处理国家和家庭的关系”中的“国”和“家”加起来的意义,“打手”不是“他打了一下我的手”中“打”和“手”加起来的意义。如果说词组中的词和词的语义是加法关系,那么词中的语素和语素的关系是乘法关系。

明白了字和词的不同结构性质,我们就不会简单地拿学习3500个汉字跟学习几万个英语单词进行没有逻辑共性的比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正确区分不同文字类型的可靠依据。

2.“字”和文字类型

文字类型应该根据字记录口语单位的主体功能确定。

裘锡圭认为文字体系的类型由字符(构字符号)来决定,并且把字符分为“音符”、“义符”、“记号”3种。[8]这好像只是把构词单位语素分为实语素和虚语素,并没有给词本身分类。

“既然文字用来表达言语,所以书写符号的***形就应该根据它们表达言语的不同单位来分成各种类型。”[12][p.31]古老的文字一般用一个字记录一个词,后来在语言经济原则的作用下,这些词被当作词的结构单位,成为更多的复合词中的语素,就出现了一个字记录一个语素的局面,自然就出现了几个字记录一个词的现象。虽然词、语素比较容易识别,但是数量太多。于是,人们用一个字直接记录语音单位音节或者音素。这样只需要少量的字。如果这种语言的音节数量少,例如日语大约100个,音节字不再分解。否则,像朝鲜的音节字比较多,就进一步在里面用不同笔画代替音节中的不同音素。这种音素化的音节字,不能叫做音素字,因为表示音素的笔画不是自由的形体。同样道理,阿拉伯文字是突出辅音的音素化音节文字,元音不在字上面体现出来,或者用附加部件在字上体现出来。[15][p.216]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字记录语言单位的主体状况,把文字分成2种大类型,4种小类型:

表意文字(1)词文字:古代汉字(2)语素文字:现代汉字表音文字(3)音节文字:整体音节文字:日语的假名音素化音节文字:朝鲜的谚文辅音突出的音素化音节文字:阿拉伯文字(4)音素文字:英语等许多语言的文字。把文字分成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并不是说有的文字只能表达口语的意义,有的文字只能表达口语的声音。只是从单字的直接功能出发,看它是跟有意义的语言实体单位,还是跟没有意义的语音形式单位直接联系。

为了避免理解的分歧,我们也可以把“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分别叫做“语符文字”和“语音文字”。“语符文字”中的字直接对应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口头语言的符号单位,包括词、语素。“语音文字”中的字直接对应口头语言的形式单位包括音节、音素。汉字不是“音节文字”。

每个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在声音形式上一般是一个音节,所以有人把汉字叫做“语素-音节文字”。这种名称实际上是把字跟语素的关系和字跟音节的关系错误地等同起来。

在汉语中字跟语素基本上是一个对应一个的关系,所以汉字是语素文字。但是,字跟音节的关系一般是多个对应一个的关系,例如“yí”音节就对应“咦、仪(式)、移(动)、姨(妈)、遗(失)、疑(问)、彝(族)、(适)宜、贻(笑大方)……”这么多的字。但是,如果汉字像日语的音节文字假名一样记录一个抽象的音节,只需要一个字。现代汉语有大约1300个音节,如果采用音节文字只需要大约1300个字。可是现代汉语通用的字就有7000个,字和音节的数量是1比5。可见,汉语的字记录的是具体词语中的“具体音节,而不是从汉语中抽象出来的音节”[9]。所以“它是记录单音节的词和语素以及音节的文字”[14]中的“以及音节”应该去掉。

善于类推的人也许会不满意地说:汉字也不是跟语素一一对应的啊,例如“开花”和“花钱”中的“花”。是的,但是这种情况相对来说,非常少,而且如果有人带头,完全可以用“扌+化”创造一个新的字来记录“花钱”的“花”,即使两个“花”的语音本来就相同。

3.文字类型和字数、偏旁、字组

字的总数量跟特定语言单位需要的字数构成反比例关系。

“在书法家那里,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造型单位……但是拼音文字的数量,无论哪个民族都不能与汉字相比拟,它们至多也不过数十个,造型单位太有限了。”[6]这是“外行人”说了内行话。

为什么字母的数量比汉语的字的数量要少?因为字母是表音文字中的字,字母直接对应的是语音单位。汉字是表意文字,字直接对应的是有意义的语素,有的是单音节的词。语音单位中的音节、音素自然比语言单位中的词、语素在数量上少。

不过,事物总是辨证统一的。在用表意汉字记录的汉语中,字的总数多,但是记录一个词需要的字却少,平均只要2个左右。例如:“人”、“国家”、“现代化”。相反,英语的“字”(字母)的总数只有26个,但是记录一个词需要的字,平均需要6个左右。例如:“a”、“do”、“get”、“note”、“study”、“deadly”、“inverse”、“national”、“beautiful”、“naturalize”、“originality”、“unfrequented”、“rearrangement”、“unexceptionable”、“impressionability”。

这种反比例关系,如同数学上的十进制跟二进制的关系。十进制虽然有“0、1、2、3、4、5、6、7、8、9”十个符号形式单位,但是表示“”这个数目只要1位数字“5”。然而,二进制虽然只要“0、1”两个符号形式单位,但是这个数目需要3位数字“101”。这是系统自我平衡的需要。古代汉语的音节数量多,所以单音节的词多;现代汉语音节数量少,所以多音节的词多。其中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部件和字组在不同文字类型中有不同的表现。

什么文字需要用部件对字进行内部结构再编码?如果一种文字的总的数量超过一定数量,例如超过100个,人们就会想办法对字进行内部再结构,使相对无限变成相对有限,使相对混乱变成相对有规律。

例如,词文字、语素文字因为直接与成千上万的词或者语素发生联系,因此字数量必然成千上万。因此,包括词文字和语素文字的表意文字必然会有部件。这些部件根据词或者语素的声音和意义的全部或者局部进行形体上的设计,但是不是等同它们的声音和意义。表意文字中的部件,因此可以分为“义旁”、“音旁”。有人把“义旁”、“音旁”分别叫做“义符”、“音符”[8]。有的部件因为在设计、演变和改革中没有或者失去这种明显的声音和意义联系,就只能叫做“记号”,例如“赵”里面的“×”。

造字方法中的“象形字”是由一个“义旁”构成,“会意字”是由几个“义旁”构成,“形声字”是由“义旁”和“音旁”构成,“指事字”是由“义旁”和“记号”构成,“假借字”是由一个转变功能的“音旁”构成。

表音文字中的音素文字不会出现部件。因为一种语言经过音位归纳的音素是非常有限的,不过几十个。因此音素文字往往只有几十个字,用简单的几种笔画就可以设计这些字的形体,不需要再分解成部件层次。

但是,表音文字中的音节文字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有的语言音节数量不多,例如日语只有大约100个,所以日语设计的音节文字,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不需要把这个音节再区分部件。然而,朝鲜语言的音节有几千个,作为音节文字的朝鲜文字,必然会有几千个对应音节的字。几千个字,如果不再分解,记忆起来相当困难。所以,它在内部又根据构成音节的音素的不同分别用不同部件代表。如果朝鲜文字不是局限在传统文字汉字的音节方块的影响中,那么可以把这些表示音素的部件直接变成***的字,就变成更加方便的音素文字。表音文字的部件必然是单纯的“音旁”。

4.字和文字类型的错误认识

如果把字和词的关系等同起来,就会误解或者颠倒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例如安子介为了保持汉字的外表不变化,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统一声旁的读音”[1]试***改良那些不合理的形声字记录的语素的声音。他说用“非”做声旁的字有17个,如果这17个字统一读“非”就很方便。他用“非”的声音读了“悲哀、悲伤、悲痛、悲凉……可悲……”一共28个词,没有出现一个跟“非常、非凡……除非……”等词同音的现象。可是,谁能够说和听“非哀、非伤、非痛、非凉……可非……”这样的词呢?文字可以改革,语言却不能这样大面积改革。这个起码的语言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但是,即使文字可以全面改革,对于文字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因为不容易就否定文字改革的普遍性规律也是不对的。

徐通锵完全放弃原来的《语言学纲要》对文字的功能分类,只是从来源上把文字分为“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10]。这就好像把中国人不分工人、农民、等,只是分本地人和外国人。但是,有些地方又提到文字的功能类型,例如“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与印欧语的表音文字体系不同”。

徐通锵因为“不少语言文字学家为实现汉字的拼音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而没有最后使汉字被汉语拼音彻底代替,所以提出语言结构特点制约文字发展方向的理论,证明“汉字难以实现拼音化的改革”。[10][p.386,382,385]仅仅100年时间,在汉语拼音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就给文字改革这样一项需要长时期才能完成的工作下这样的结论,显得太性急太武断了。

胡明扬不仅明确从文字的功能分类的角度,把文字分为词语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而且批评了汉字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11][p.163]的不准确的说法,认为“语言的特点制约文字的特点”“缺乏证据”。“同一语言可以采用不同的书写符号系统”,对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献的文字进行改革,特别是进行文字类型转变的改革,必须非常慎重”,才能避免遭到多数人的反对。[3][p.247,251,266]

主要参考文献

[1]安子介.劈文切字集[m].香港:香港瑞福有限公司,1987.

[2]蔡勇飞.汉字的构形法和构词法[j].成都:走向未来,1987,(4).

[3]胡明扬主编.语言学概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4]葛本仪主编.汉语词汇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5]林语堂.语文学习法[a].林语堂选集[c].北京:读书出版社1969.

[6]毛万宝.试论书法艺术的共同美[j].上海:书法研究,1985,(2).

[7]潘文国.试论“中国语言学的落后”[a].语文论丛7[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9]王伯熙.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特点[j].北京:《中国语文》,1984,(2)

[10]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2]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3]赵元任.北京口语语法[a].李荣.语文论衡(附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任正非语录篇9

关键词:纪录片话语 话语的运作 话语权力 视听语言

英国的文化研究学者霍尔指出,文本的意义并不只在于传者所传递的信息,更多地在于受众所接受的内容、能够接受到什么程度,以及在接受的过程中,再次产生了哪些效应。也就是说,对于文本的阅读,尤其是纪录片阅读,受众的接受程度和认知经验是影响其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在一部分受众看来,纪录片所展现的是事件全貌,是客观的、是毫无疑问的、是值得信赖的,正如很多受众对电视的信赖一样。这样一来,受众无形中对纪录片所展现的事件深信不疑,无主动性地陷入到纪录片独有的收看场域中,忽略了纪录片的真正意指。这就涉及纪录片话语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就提出了有关话语的概念,“在福柯看来,话语并非一个名词或者一个范畴,它是除‘言语’和‘语言’之外的第三者。它并非词汇与句子简单的组合,也不仅仅限于语法规则的控制,而是蕴涵了极为复杂的权力关系”①。随着人们对媒介传播方式日渐广泛的应用,一部分学者将话语理论应用到媒介传播领域。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话语理论尤其是媒介话语理论已经有所重视。但是,运用话语理论探讨纪录片相关问题的研究仍然相当有限。2009年,邢勇在《理论搜索》上发表的题为《话语:审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全新视角》的文章引起了国内纪录片理论界的关注。邢勇认为:“纪录片话语,是一种言说方式,它通过纪录片表现出来,背后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力量。”②尽管如此,对纪录片话语的相关研究仍然为数尚少。

鉴于此,笔者运用福柯的话语理论重新审视纪录片,并着重分析纪录片话语的建构和运作过程。研究发现,纪录片是客观、真实的,但其中是存在纪录片话语的。只不过纪录片话语通过制作者的运作呈现出一种较为隐蔽的形态存在,使其长期以来一直被受众所忽略。

纪录片话语

影像是以卢米埃尔兄弟的实验性影片为开端的,现在看来,也是纪录片。为了获取连续性画面,卢米埃尔兄弟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发明了“活动摄影机”,并选取类似火车进站、工人下班、园丁浇花这样的简单事件进行拍摄。鉴于当时的影片尚处于试验性阶段,没有剪辑技术,两兄弟只好将摄影机架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用一个镜头拍摄下整个事件。例如,在《工厂大门》中,两兄弟将摄影机架在工厂门外,用大全景收录了工人下班时的情景。此后,为了收录事件的全貌,纪录片多采用固定的全景镜头进行拍摄。

在战争时期,为了宣传战事、鼓动民众,大量的制作者将创作重心转移到了战争前线。为了不错过任何重要信息,拍摄者坚持手持摄影机,与作战部队同行,以求获得完整的影像。在拍摄过程中,拍摄者无法将镜头的焦距和位置预先调试好,而是随着拍摄对象的移动和更换,随时准备改变镜头光圈和拍摄角度。所以,在纪录片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拍摄者在转换拍摄对象时的镜头对焦过程,这在“一切都被事先安排好”的剧情片中是看不到的。

另外,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或发生一些突发性事件,使拍摄者不得不将镜头转移到那些更加重要的信息上。第一时间拍摄到“9・11”事件的法国摄影师诺代兄弟,便是在采访一名消防员的时候,听到头顶飞机的轰鸣声,立即举起摄影机拍摄到第一架飞机撞向世贸中心大楼时的情景,并且在当时极其危险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手持摄影机,记录下世贸中心倒塌时的珍贵画面。尽管镜头在此过程中始终是晃动的,甚至是颠簸的,然而,这并不影响摄影机在场所带来的震撼力。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逐渐提高,制作者对纪录片的创作也逐步走向专业化。在创作的探索中,制作者们发现,对视听语言的合理运用给受众造成的心理预期和观影感受并不相同。例如,固定镜头(一般是全景镜头)会给观众带来摄影机可以收录事件全貌的心理预期。当摄影机的高度与常人的视线角度基本一致时,受众便会犹如亲身体会一般。而长镜头使事件看起来并没有因为电影技术的进步(这里单指剪辑技术的发明)而虚构,更没有经过制作者的虚构或重组,而是仍然保持着事件最初发生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另外,跟镜头和摇镜头看起来比切换镜头的现场性和完整性更强。然而,摄影机镜头的对焦过程会让观众觉得影片没有经过事先的编排和后期的处理。主观镜头,尤其是伴随着晃动的主观镜头,就像是摄影机被赋予在观众身上,摄影机之所及便是观众的视角之所及。片中若使用同期声而不是后期配音的话,观众便会认为影片看起来是真实发生的。

纪录片在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早期科学技术的局限和社会背景等客观性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拍摄模式和风格。然而,发明创造往往源于出其不意,看似局限的因素也会收到超出预期的成效。纪录片通过这些“不得已而为之”的视听语言给观众造成的观影感受和心理预期的不同,建构了纪录片话语。

纪录片话语的运作

正如福柯所说:“人类的一切认知都是通过‘话语’来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的关系。”③纪录片也不例外。福柯指出,话语是“一份有它自己显现规则但也有它自己使用和运行条件的财产”④。故笔者根据话语的运作规则归纳了纪录片话语的运作(如表1所示)。言说者通过发生器和文本的使用条件,以及对语言和言语的组合作用,依靠被言说者对言说者地位和权力的隐蔽性认同,实现其话语的运作;而纪录片则是靠摄影机和事件的使用条件,通过制作者对画面和声音共同构成的视听语言的运用,以及受众对制作者这一社会角色的隐蔽性认同,实现了对话语的运作。

制作者对纪录片话语的运作首先体现在对视听语言的安排和运用上。制作者通常会用全景式的固定镜头展现事件的客观性,同时,用长镜头为事件做在场性的证明。预期使观众产生“亲眼所见”的观影感受,拍摄者通常会调整摄影机的高度使之与常人视角接近或直接肩扛摄影机,有时甚至会模仿人的主观视角进行拍摄,无形中也将制作者和摄影机的存在巧妙地隐藏起来了。在加强观众的亲身感受方面,拍摄者有时甚至放下三角支架,选择手持或肩扛摄影机。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Garrett Brown发明了摄影机的稳定器斯坦尼康,但大多数拍摄者仍然选择不携带斯坦尼康,甚至会故意使摄影机颠簸、摇晃,旨在达到真实的拍摄效果,制作者有时会故意在转换拍摄对象的时候将镜头的对焦过程展现给观众。为了使得事件看起来更加毫无疑问,在声音处理上,制作者通常会运用同期声作为还原事件的最有力证词,等等。这样一来,一切都好像真的如制作者所说:“我的摄影机就像钉在墙上的苍蝇一样。”不干预、不介入,“我的摄影机从不撒谎”。

纪录片制作者通过摄影机的在场和对视听语言的合理运用,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去召唤意识中真实的形象感,顺理成章地给观众一个隐含的承诺――纪录片所展现的是事件的全貌,没有刻意突出也没有刻意隐瞒任何信息。加之制作者对受众长期以来反复的引导和强化,逐步实现了纪录片话语的运作。

此外,受众对制作者的认同也是不容忽视的。福柯指出:“话语不但意味着一种言说方式,而且意味着对言说者地位和权力的隐蔽性认同。”⑤受到个体主观因素和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受众对纪录片或者说对纪录片制作者存在一种认同,这种认同正是福柯所说的隐蔽性认同。在受众的意识甚至潜意识里,纪录片展现了事件的全貌。例如,学生对老师的认同,读者对作者的认同等。所谓“不唯上、不唯书”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这种状况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深入骨髓的,以至于连受众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长此以往,受众便形成了一种固化的、意识形态式的“纪录片展现了事件的全貌”的认知。

另外,福柯指出:“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⑥制作者通过运作使纪录片话语获得了合法化身份。久而久之,纪录片话语成为一种自然化的、意识形态化的标志,正如罗兰・巴特所说的符码。这样一来,受众便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忽略了纪录片话语,并处于长期以来一直忽略的态势。

纪录片话语之被忽略

纪录片是运用摄影机等科学技术手段,通过拍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件而建立的一种影像系统。鉴于其对真实的人、事件的记录等因素,使得记录片中的人为因素无形中被削弱了。然而,话语理论指出,话语通过运作势必会导致个体被支配、控。制作者通过对纪录片话语的运作,将信任感和真正的创作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众,使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毫无主动性地陷入纪录片客观、真实的收看场域中,不自觉地忽略了纪录片话语的运作。

甚至一些剧情片通过对纪录片话语的合理运用,大大加强了其真实感。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是第82届奥斯卡一举荣获包括金像奖等六项大奖的影片《拆弹部队》。这部剧情片运用大量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进行制作,不仅使影片看起来更真实、客观,还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还有一部分观众观赏后,误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可以说,通过对纪录片话语的合理运作,可以使一部剧情片看起来像纪录片。

可见,纪录片是客观的、真实的,但这种真实是被制作者建构并运作的,是一种带有“人为操控性”的真实。纪录片是存在话语的,但是通过制作者的运作,使受众对纪录片长期处于一种深信不疑的心理预期,从而对纪录片话语有所忽略。

结语

研究表明,纪录片是客观的、真实的,但其中是存在纪录片话语的。只不过纪录片话语通过制作者的运作呈现出一种较为隐蔽的形态存在,使其长期以来一直被受众所忽略。此外,当下有关于纪录片话语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例如,纪录片话语是如何获得权力的,当下中国的纪录片话语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态势,等等。这需要引起大众,尤其是相关学者的重视和警觉。纪录片话语的研究领域在我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注 释:

①林莺:《话语权成因之哲学反思》,《中州学刊》,2008(11),第256

页。

②邢勇:《话语审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全新视角》,《理论探索》,2009(2),第70页。

③王彦超、任春晓:《关于网络传播时代话语权问题的思考》,《今传媒》,2009(6),第81页。

④路易丝・麦克尼:《福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⑤游鱼、罗双根:《话语权与公共***策价值取向的应然逻辑》,《求索》,2008(11),第55页。

⑥王治河:《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任正非语录篇10

关键词:声调教学 汉语声调 双音节声调 汉语第二语言声调 对外汉语声调

一、背景综述

(一)声调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赵元任(1959)认为,声调在汉语中承担非常重的负担[1]。声调比声母、韵母重要。声调对意义识别的影响比声母、韵母更大[2][3](马燕华,1994;林焘,1996)。传统教法教材正好与此相反[4]。(关键,2000)

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反对的声音。例如,有人说语境能帮助识别意义,因此声调并不那么重要(《声调性质作用的再认识与声调教学》,2004),这种观点并不能站住脚。笔者在2011年撰文对此作了反驳,关键问题是初级学生声调水平不高,别意的问题尚不严重,但到了中高级,原来偏误严重的声调就使学生产生混乱了[5]。(方湘,2011)

还有一种来自英语世界的想法(师生都可能有)是,当英语的发音不那么标准时,并不太影响意义的区别,就像印巴英语、欧洲口音、非洲口音的英语等,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英语语音变体。同理,汉语也应该如此,发音不准确不太影响意义区别。但事实并非如此,汉语中双音节组合占74.14%,三音节组合占11.99%,四音节组合占7.18%[6](丁雷,2013),据此可推算出单音节占比6.69%。也就是说,单音节和双音节组合合计占到80%以上,音节如此之少的词语如果声调偏误比较严重的话,就完全失去了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为提高准确性,汉语除了语境、音高和调型外,还包括韵律层级,来共同辅助识别意义。

(二)传统的声调教学

1.传统声调教学的内容

传统声调教学的内容是以单音节,也就是以字调或者字典调为基础的,内容非常有限,而且几十年来未有任何突破,教学效果欠佳,洋腔洋调比比皆是。大量教材中仅有以下内容:

(1)四个声调的调值(赵元任五度标调法):

高平55,上升35,拐调214,下降51;而且***形过于简单,无法反映音高及音高变化的基本要素。

(2)三声变调(还有很多师生双方都不清楚变调规则):

在三声前变为二声,在非三声前变为半三声。

(3)轻声只有音高没有音长,音高有四个调值。

(4)“一”和“不”的变调(但“一”作序数词时不变调)。

2.传统声调教学的弊端

传统声调教学是建立在单音节基础上的,正如关键所说,声调教学长期以来存在计划弱、教材弱、手段弱的缺陷,缺乏层次性、有序性。教学方法单调、不直观,也不客观,存在着无法与语言交际衔接的弊端。至今没有兼顾声调语调训练的教材[7](关键,2000)。池扬琴指出,声调教学只在语音阶段重视,到了基础阶段就不太关注了[8](池扬琴,2005)。笔者再加上一条:在纠调方法上,“示范―模仿”泛滥成灾。关于节奏韵律练习,除个别教材加了重音练习以外,其他几乎完全没有。

(1)传统标调法误导学生

传统的声调标调法对师生具有很大的误导作用。

1)误导1

大家普遍认为只要单纯发出四声就可以了,完全没有体现出语流中各种声调之间的关系。另外,三声变调规则在传统标调法中完全无法体现,余霭芹称之为“以一概二”[9](余霭芹,1998),需要学生在说话的一刹那自行进行规则转换,严重影响了流利度和正确率。

2)误导2

学生依据这样的标调法,会误认为每个音节声音的大小和长度都是相等的。

因此,传统单音节教法对于长短的差异完全没有任何体现,而它们在语***上看是各不相同的。如***1。

***1:

(2)学生对于汉语声调的困惑

为什么汉语声调,教一套却说另一套;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四声规则(高平一声,上升二声,下降四声,拐调三声,再加轻声),说出来后总是不能让人满意呢?可是单独发音时,老师说我们都发得正确啊?

(3)教学效果上2:8现象普遍存在

传统的单音节声调教学法教出来的学生,多数学完后还是洋腔洋调。只有少数学生发音清晰自然,显然这些少数人不是教出来的,只是他们个人天赋所至罢了。

(4)大师的理论没有得到全面的继承

传统单音节声调教学法仅采用了赵元任的五度标调法来标调值,片面理解了大师的学说。其实大师自己都说“类不混”[10],一些后继学者,如林焘也讲“分清调类”[11],都是要重视声调的特征[12](王安红,2006),而非强调绝对的调值。赵元任还提到,声调和语调的关系是小波浪跨在***浪上,是代数和[13](w元任,1968、1979);提出中性语调和口气语调[14](赵元任,1929)、表情语调[15](赵元任,1933、1935)、橡皮带说[16](赵元任,1922);并提到有关调域的例子,如“电报、电话”,不是他以前说的53+51,而是前字是一个小51加后字一个大51;最重要的是,赵元任指出,汉语中任何声跟任何声连起来,头一个总是轻一点儿,后一个总是重一点儿(除掉第二个是完全轻的时候),等等[17](赵元任,北京再版1980、台北1959、再版1968)。这都证明了短长格式的存在,并且对汉语初学者来说,我们只能重视中性语调。要全面继承赵元任的理论体系,不能割裂为仅剩下单音节的5度标调法,那会造成断章取义的后果。

长期以来,职业语言教师不满足于传统单音节声调教法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成功率。大家期待具有更高成功率的新系统的出现,就是这套“非单教学法”。

3.如何从单音节教学法走向非单教学法

调域问题暂不考虑,因为目前尚不影响教学,同时它也是语调范畴的问题。

***2:

***3:

***2、***3说明,所谓汉语标准的单音节声调是不存在的,相同的声调在语流中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如果让机器/软件扫码,它能认识语***,一定能发出母语者的音。可是人类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出路就是找到一个中间途径,把机器码,也就是物理***,转换成人类可接受的,但又不失自然风格的符号(音高+音长),也就是心理***。这就是“中文声调非单音节教学法”(non-monosyllable approach),以下简称“非单教学法”。既然是非单音,就一定会考虑韵律。目前的韵律只有长短,淡化音强。为了摆脱单音节教学法,我们重新作了归纳。

二、非单教学法所使用的语音规则及其标调符号

(一)全部规则介绍

1.规则1:汉语是内紧外松型的语言,而非重轻型的语言[18](王洪君,2008)

小规则a:音步(foot)①是汉语句子的基本节奏单位。

小规则b:音节组成音步的规则是“二常规,一、三可容,四受限”②。

小则c:汉语句子节奏的规则是“音步趋于等长,音断气不断”。

小规则d:摩拉(mora)是汉语中最小的节奏单位。轻声组双音节前字是标准的双摩拉长度,后字是标准的单摩拉长度。非轻声组双音节无法用摩拉衡量,只能说前短后长。也许前字是1.3摩拉,后字是1.7摩拉,目前无人测定。现在认识到轻重在汉语里应该是短长。赵元任、徐世荣[19]都认为非轻声组中,短长型的占多数(赵元任,北京再版1980、台北1959、再版1968:68)(徐世荣,1982)。

小规则e:汉语的音长比音强重要。强调时主要用音长来表现,而非音强[20]。(林焘、王理嘉,1985)

2.规则2:声调的关键点③[21](陈,2006)

小规则a:四声的起点和二声的终点都是关键点,配型***中用方框表示。

二声的关键点导致二声成为西方人学习汉语时最难发正确的声调[22]。(毕芳,2011)

小规则b:四声的起点是所有声调中的最高点,一声不是最高点[23]。(林焘、王理嘉,1985)

3.规则3:关于3声的规则

小规则a:全三声很少用。语流中“全上”占三声音节总数的4.7%,而“半上”占三声音节总数的82.4%[24]。(陈明远、朱竹、刘骥,1983;胡炳忠,1989)

小规则b:三声的本质是“低”,而非“拐”。赵元任(1948)将“半上”作为***声调教授。此外还有吴宗济(1992)[25],余霭芹(1988),赵金铭(1988),马燕华(2000),陈明远、朱竹、刘骥(1983),胡炳忠(1989),蒋以亮(1998),杜秦还(1992),曹文(2002)[26],王安红(2006)等。

小规则c:上声在非轻声组的前字和后字的位置上都变为短低音,在轻声组的前字位置上变为长低平音,即不要轻易往上拐。除非在强调时读全三声,这在低年级的汉语学习中很少遇到。

4.规则4:将轻声与短的半三声归并为短高与短低

小规则a:在双音节中,轻声不再区分调值,将原来一度、二度、三度的轻声归入短低音,四度的轻声归入短高音。

小规则b:把短的半三声也并入短低音。

小规则c:在双音节中,淡化可轻声,把可轻声也并入短低音。

小规则d:但是在三音节组合和四音节组合中,需要把短音进一步区分于稍长一些的可轻声和轻声的短音。如:普通组“***”和轻声组“脾气大”的区别就在于这两组中字的长度很不一样(本篇暂不讨论)。

5.规则5:保留传统的“一、不”变调规则

(二)非单教学法的基本标调符号

至此,将上述规则进行综合考虑,提炼出非单教学法的基本标调符号――八调***。见***4。

***4:

由***4可以看到,高音一长一短;低音一长一短;二声一长一短。四声一长一短;用这八个调号可以标出任一双音节组合的声调。

(三)非单教学法双音节声调配型***

综合上述所有规则,运用八调***标调,制出汉语双音节声调的各种配型***。最终学生心中的规则变得非常简单,只有高低、升降、长短3对要素。***5即我们在课堂上教授、操练和纠正学生声调的基本参照,同时也是未来非单教学法发展的基础与起点。见***5(在纠调时使用,普通拼音写法不变)。

***5:

在***5中④,需要解释的是那些与单音节声调教法不同的部分:

1.以双音节组合作为声调教学的基础单位

因为汉语双音节是常规的音步(foot),即二常规。初学者发音不流利,不自觉地会停顿,如果停在母语者偏好之处,还是能够接受的。另外,双音节同时是语法的接口(关于韵律与语法的关系略,参看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

2.关于方框

长二声的终点和长四声的起点(都是高点)是关键点,用方框标注。

由于短二声发音也有一定难度,因此,短二声的终点也加了方框。

3.关于二声和四声上的关节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西方学生音域较中国人窄,二声和四声的起点都发不到位。因此,需要运用好类似关节的线条对起点做相当的提示,从而使声带有所准备,进而发出音域够宽、音程够长的二声和四声。

4.关于半三声的***形

由全三声变来的短低音和长低音这两个***形的最后部分,做了进一步下降的提示,是根据赵元任所指三声的低点是“creaky voice”嘎裂声(像打开木制大门时的门轴儿声),但由于声音已经不悦耳了,因此画为虚线。

5.关于左边区域和右边区域

左边三栏为短长型区域,右边二栏为长短型区域,也就是轻声组。左边区域中的半三声,在前字位置,都变为短低音。右边区域融合了由三声变来的短低音组和长低音组,长低音只有最后右下角那一组。

6.关于配型数量

右边两栏按颜色深浅归并,共4组,左边三栏12组,总共16组。也就是说,汉语双音节组合一共有16种旋律需要学生烂熟于心。

三、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教学策略

1.主要强调两次转换。第一次转换是培养学生看到传统的拼音标调能转换为上述双音节配型***的读法的能力(之所以说是第一次转换,是因为还有第二次转换,后续讨论)。

2.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对上述16种旋律烂熟于心,内化到自动性,最终能在需要时脱口而出,并以此为参照,由此及彼地学习新词语,从而收到纠正声调高效省力,而母语者听起来感觉清晰自然的效果。

(二)教学步骤和流程

1.每天上课前五分钟输入操练,纠正学生读音,还可以用有意义的特殊句子来训练学生双音节配型。句子由几个双音节构成,看似一句包含几个音节,但实际上每两个音节所包含的双音配型只有一个。

2.课堂上纠正。

3.课后让学生听双音节配型***的录音及其分解幼魍嫉穆家簟

4.总结扫尾式的语音诊所。

5.各课之间衔接,贯穿始终。

(三)课堂纠正声调的具体方法,简称“纠调七法”。要求是纠音纠到措施上而非使“示范―模仿”泛滥。

“纠调七法”分别为:对比法;音阶法;夸张法;变速法;手势、画***法;增加注意力法;小板块集中突破,粘贴回语流(chunking)。具体操作限于篇幅,本文暂不详述。

四、有效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介绍

1.本文的实验材料

本文调查的对象是以西方语言为母语的学生⑤。采用的调查实验方法是:对我校在读的西方学生进行录音采访和问卷调查,录音采访经过分析统计成为客观数据;由于评分者仅为本人,需要再辅以问卷调查的主观数据,一共9项,来验证客观数据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主观数据印证了客观数据的准确性。限于篇幅,主观数据本文略。这里只展示主要客观数据。录音测试题内容是:

第一类朗读双音词或词组,共20种双音基础模型,每个两组,共40组。

第二类朗读6个句子,这6个句子包含了主要的双音节声调配型(附录1)。

2.评分标准

对学生发音正误的判断标准分为三级:正确,可接受但带有瑕疵和错误。成绩采用宽式成功率和严式成功率相结合的综合标准进行统计。宽式成功率是以听话人不会误判或不属于彻底无法识别的发音为标准,严式成功率是以比较纯正的发音为标准,除上述两种情况外,听话人可能误判或无法识别的发音都算作失败。这样做有利于提高评判的准确性。

3.具体实验过程

本次调查中录音采访共60例,被调查者来自西方18个国家。如果加上对比分析5例的第二次采访,总共65人次。参加录音的学生分为4组:

第一组是我校36名汉语非零起点的在校生,平均学过2~12个月不等,个别学生学习汉语超过一年。此时长与外校非零起点的入校新生学过汉语的时长大致相等(下文简称:非零老生或非零在校生)。

第二组是我校9名零起点的学生(简称:我校零起点学生)。

第三组是15名来自外校的汉语非零起点入校新生(简称:非零入校生)。

第四组是上述15名非零入校生中的5名学生,对其刚入校时的录音和平均学习2个月之后的第二次录音相比较。

4.客观数据的计算方法

第一题的平均数计算分母为40,因为配型***有20个格子,每种配型出现两次。将“非常好”的数量除以规定的分母,得出严成功率,再计算其余的瑕疵率,将这两类成功率相加,得出宽成功率。第二题平均数计算分母为18,是因为本来20组配型-4组(上声在停顿前是非强调音节,类似于轻声,被并入短低音)=16个,加两个配型重复的双音节结构(8号和16号,详见附录1),共18个,即分母为18。第二题计算方法同上。最后再将两类题的宽成功率和严成功率进行平均计算,得出单独念双音词和在句中读双音节配型的最大平均成功率(宽式和严式)。需要强调,得出的宽成功率和严成功率是双音节词语朗读和句中朗读的综合成绩。

例如比利时人Koen的成绩:

(标准解释:G代表good;N代表中性的,稍带瑕疵,但属正确)

第一题:32G,2N 第二题:14G,3N

严成功率:32G/40=80% 严成功率:14G/18=77.78%

瑕疵率2N/40=5% 瑕疵率3N/18=16.67%

宽成功率:80%+5%=85% 宽成功率:77.78%+16.67%=94.45%

宽成功率平均分:(85%+94.45%)/2=89.73%

严成功率平均分:(80%+77.78%)/2=78.89%

(二)实验数据:

1.从成功者在各组中人数的比例看教学效果

零起点组考察9人,仅1人失败。比例为88.89%。

非零起点组共36例,26人达到成功要求。10人被定为失败,成功者人数占72.22%

非零新生(外校组)考查15人,其中刚入校就已经很成功的有4人,11人不理想,视为失败。成功者人数占26.67%,为最低。上述数据***表化后,详见***6。

2.从成功率分数看教学效果(见***7)

将宽式和严式除以2平均,可以看得更清楚些。学习时长为2~12个月混算,周期为X。

(1)零起点学生成功率出试为(0%+0%)/2=0% X后为(82.38%+75.37%)/2=78.875%

(2)非零外校生成功率初始为(54.72%+46.11%)/2=50.415% X后为(78.12%+71.03%)/2=74.575%

(3)我校零起和非零外校生的成功率基本都达到了75%~80%这一区域。

(4)非零外校生刚入校时成功率只有50.415%,学后成绩提高74.575%-50.415%)=24.16%,大s提高了1/4。

(5)在校零起点学生学完后比非零入校生原始成绩高出(83.38%+75.37%)/2-(54.72%+46.11%)/2=28.96%,比1/4略高些,将近30%。

3.从短期学生两次测试的对比看教学效果(见***8)

***8:

5名非零新生经过2个月的汉语指导学习之后,其成功率的平均分比第一次录音提高(15.24+23.28)/2=19.26个百分点,将近20%。

由于学生出勤和离校时间不可控等因素,我们无法找到更多案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但仅此数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结论的有效性。

五、最终结论

成功者人数占比80%;

测试成功率(成绩)达到80%;

非零外校生原始成功率仅为50.415%;

学后成功率可提高20~30%,最终达到70~80%;

经过2~12个月不等的汉语学习后,我校学生比外校学生的原始成功率高出30%;

刚入校的非零学生,经过短期2个月的学习后,成绩大约能提高20%。

六、结语

通过以上几组概念化的数字,可以充分证明汉语声调非单音节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笔者主持过的语言培训公司的学生,在考勤完全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尚能取得如此成绩,其他机构的学生如有考勤保障,必将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

注释:

①普通话韵律层级单位标志是语调段-大停延段-小停延段-音步-摩拉(mora)。一般两三个音节为一个音步,双音节为常规音步。音步是

汉语基本的节奏单位。音步内部较为紧密,音步之间较为松散。一个句子当中,各个音步趋于等长。(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8-263.)

②“二常规,一、三可容,四受限”是说,由两个音节构成一个常规音步,一个或三个音节构成的音步可以容忍,四个音节构成音步需要

语法标记限制。(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③声调关键点假说,这一概念是陈运用南开大学石峰教授的“稳态段”概念,通过语音学实验确认的声调关键点。对本系统最有意义的

是二声的终点和四声的起点。只要关键点正确,该声调听起来就都正确。(陈.苏格兰留学生汉语普通话单字音声调音高的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6,(2):99-109;石锋.实验音系学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④左侧1+1、1+2、1+4列是绿色的;右侧1+3、1+0格是粉色的;2+3、2+0、3+3格是青色的;4+3、4+0格是米黄色的;3+0是黄

色的。在右侧两列中,相同颜色的格子,双音节组合的配型是相同的。

⑤我们说的西方学生主要指以西方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包括南美洲、西班牙语区和葡萄牙语区的学生,非洲说法语、英语的学生,还包括

个别东欧国家学生,甚至包括说希伯来语的以色列学生,因为他们普遍英语较好,可能会受到英语的负迁移影响。

参考文献:

[1]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马燕华.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普通话声调误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88-93.

[3]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3):18-21.

[4]关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4):51-54.

[5]方湘.对欧美学生进行汉语声调教学的实践方法[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3):127-133.

[6]丁雷.谈谈汉语教学中如何看待汉语单音节声调与双音节声调的关系――以日本大学二外汉语教学为例[Z].岛根大学学术情报网,2013.

[7]关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4):51-54.

[8]池杨琴.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述评[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55-58.

[9]余霭芹.声调教法的商榷[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229-235.

[10]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11]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3):18-21.

[12]王安红.汉语声调特征教学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3):70-75.

[13]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湘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8).

[14]赵元任.北平语调的研究[A].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5]赵元任.汉语的字调跟语调[A].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6]赵元任.中国言语字调底实验研究法[J].科学,1922,(9).

[17]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8]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3-146.

[19]徐世荣.双音节词的音量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2):4-19.

[20]石锋.实验音系学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8,78.

[21]陈.苏格兰留学生汉语普通话单字音声调音高的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6,(2):99-109.

[22]毕芳.欧美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中的难点――阳平[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7):124-126.

[23]林焘,王理嘉.北京语音实验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2-24.

[24]陈明远,朱竹,刘骥.第三声的性能及其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3.

[25]吴宗济.现代汉语语音概要[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2:165.

任正非语录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任正非语录10篇

学习

信封怎么写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信封怎么写10篇,内容包括怎么写信封内容,信封怎么写很好看。我想我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话语给你讲,只想透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交流一下,并告诉你,人生还很漫长,你将来需要走的路很漫长。作为家长,我们期望自我的孩子就是健康快乐的

学习

快乐暑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快乐暑假10篇,内容包括快乐暑假美篇范例,暑假快乐感言。第二乐章:电脑之曲如今是科技时代,信息化时代,我应该懂一些电脑知识。于是,我每天利用半小时来学习电脑,有时查找资料,有时和同学聊聊天,有时听听音乐,真是其乐无穷啊!第三乐章

学习

平明寻白羽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平明寻白羽10篇,内容包括平明寻白羽谜底,平明寻白羽。是一只黑色的长尾雉在说话,他浑身披着墨黑的羽毛,胖嘟嘟的,像一个球,两只眼睛滴溜溜地乱转。这应该就是阿帝了。他坐在屋内一截高高的木桩上,像个皇帝似的对琴鸣和小白羽说:“

学习

白天黑夜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白天黑夜10篇,内容包括白天黑夜阅读感悟,白天与黑夜美篇。临海市巾山实验小学四年级董海涛

学习

会计自我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自我总结,内容包括会计自我总结不足之处,会计年终个人总结参考8篇。由于是年后实习,主要归拢工作已经结束,起初我只是接触一些会计凭证的整理工作,主要是把相应的内容发票等附在相应的凭证后予以整理粘贴归档。虽然这是个

学习

老公的英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老公的英文10篇,内容包括老公的英文昵称有哪些,老公的英文句子怎么读。这两个人就要回到自己的国家了,他们把树下的那座房子送给了老槐树。传说那天就是复活节,那个荒岛就是现在的复活岛~~

学习

加油站竞聘报告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加油站竞聘报告,内容包括加油站经理竞聘报告,加油站竞聘演讲稿5分钟以内。新鲜的事物总是伴随着全新的契机,伟大的企业、伟大的改革,通过这一制度的不断完善,必将对深化加油站用人分配机制起决定性的作用,为企业的做大、做强奠

学习

心驰神往造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心驰神往造句10篇,内容包括心驰神往造句十个字左右,心驰神往造句优美句子。3、不但使无人居住的荒漠星球变成绿洲,还种下了大量的桂花树,使月球成为世人心驰神往的地方。4、神秘而迷人的九寨风光令人心驰神往。5、桃花源的和

学习

业务员工作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业务员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业务员工作总结及心得,业务员每日工作总结范文。从刚开始接触业务的时候,心态确实不那么端正。反反复复的,总是觉得自己不适合这种工作,还是去找份安稳的工作吧,周而复始的延续那种日子吧,但这时也会有另

学习

人教版小学英语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人教版小学英语10篇,内容包括小学英语必背十篇范文,人教版小学英语典型范文。我们在学习语言的也通常都是在学习文化的过程,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英语的学者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底蕴。当然的小

学习

王维送别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王维送别10篇,内容包括王维送别诗,王维送别诗大全100首。送别诗在王维诗歌中占有不小的比重。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所辑,王维现存诗四百二十余首,送别诗有七十余首之多,并且也很出色,有着不容忽视的思想与艺术价值。送别时

学习

和婶婶10篇

阅读(25)

那里有一座破败的木屋。天一黑,木屋内就会亮起灯光,直到黎明时才会悄然熄去。“那是一座‘鬼屋’。”很小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对阿丘说。“鬼屋?”“对哦,在那里住过的护林员早已不在,可是灯光却始终如一地亮着,肯定是有鬼魅作祟。”爸爸说。阿丘

学习

心里难受的句子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心里难受的句子10篇,内容包括心里难受的十几个句子,心里难受的句子通用15篇。3、爱,突然走了,阻断了一份感情的二十四小时,昨天还在的人,今天没有委婉的离开。4、命运,有时候像一双没有方向的翅膀,飞到错的地方才明白,原来自己还渴

学习

写荷花的诗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写荷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荷花诗句经典名句,写荷花荷叶的诗句。2、并蒂芙蓉: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芙蓉:荷花别名。两朵荷花并生一蒂。比喻夫妻相亲相爱。也比喻两者可以相媲美。3、菊老荷枯:菊花凋零,荷花枯萎。比喻女子

学习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语录10篇,内容包括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全集免费,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完整电影。4、“如果还有来生,你想做什么?”“除了做人,什么都行。”5、人一旦习惯了孤独,那才是比悲伤更悲伤的事。6、有一种悲伤,是你的名

学习

卡夫卡语录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卡夫卡语录10篇,内容包括卡夫卡语录大全,卡夫卡经典语录阅读。3、我所追求的强壮不是一争胜负的强壮。我不希求用于反击外力的强壮。我希求的是接受外力、忍耐外力的强壮,是能够静静地忍受不公平、不走运、不理解、误解和悲

学习

经典语录太经典了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语录太经典了10篇,内容包括经典语录10篇,经典文学作品经典语录。3、男人有了烟,有了啤酒,也就有了故事;女人有了钱,有了姿色,也就有了悲剧……4、天空爱上大地,但却离大地太远。于是,每当天空想大地的时候,就会下起倾盆大雨……

学习

一句话经典语录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一句话经典语录10篇,内容包括一句话经典的语录精选15篇,品牌一句话经典语录。3、怕爹是孝顺,怕老婆是爱情。4、我们走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5、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变。6、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

学习

网络经典语录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经典语录10篇,内容包括网络最红经典语录大全,100个网络经典语录。2)很黑的深夜,我突然想要学习,可是当我找到蜡烛的时候,天已经亮了3)现在的硕士学位,就像脚底的一粒米,不拿不舒服,拿了又不能吃4)我把一万句誓言装在机***里向

学习

语录大全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语录大全10篇,内容包括精选语录100条,人生励志语录长篇小说十篇。3、不要迷恋哥,嫂子会揍你。4、多谢你的绝情,让我学会死心5、上班的心情比上坟还要沉重。6、別說我很高傲,只昰我拒絕与禽獸打交道!7、都说女人是衣服,姐是你

学习

语录励志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语录励志10篇,内容包括精选励志语录合集100条,300字励志美文摘抄十篇。青春只有在拼搏与奉献中才能彰显精彩。2.我们必须勇往直前,因为我们承载着祖国的荣耀,人民的信任,***人的责任。3.带着拼劲上训练场,更要带着脑袋上训练场

学习

李碧华语录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李碧华语录10篇,内容包括李碧华语录100句,李碧华语录摘抄句子有哪些。到20世纪90年代,内地对改编自金庸武侠小说为电影的研究(以下简称为金庸电影)乏善可陈。陈墨在1996年出版的《刀光剑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1]提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