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老师的诗句篇1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4、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
6、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7、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8、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9、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10、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11、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12、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13、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14、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15、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16、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1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18、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19、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20、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2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22、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
23、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
2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5、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26、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7、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28、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29、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30、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3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32、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33、老师,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
有关老师的诗句篇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几年前就下过一个结论:现在的中国是全世界“去传统化”最厉害的国家。这是好听一点的,说难听一点,忘祖最厉害的是中国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好古诗课,让古诗文的经典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融入孩子的血液,成为他们的基因,对学生成长是一件很有意思、功德无量的事情。
一、关注文体,开掘“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从小学低段就开始出现,粗粗统计了一下,低年级有6首,中年级有12首,高年级有诗12首,词3首。古诗的量从四年级开始逐渐增多,五年级开始出现词,从教科书编者看,大多是按照古诗的内容进行编排的。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编在五年级的古诗两首中,描写的是西湖的一动一静,《闻官***收河南河北》、《示儿》是六年级的爱国诗篇,《石灰吟》、《墨梅》是六年级的两首借物言志诗。
在小学进行古诗这一类文体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第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第二,促进人的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这样叙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学阶段学生要求背诵古诗文160篇(首),其中课标推荐了70首古诗词。
古诗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淀作用,老师都很清楚,可是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却让我们有喜有忧。古诗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惑着老师。于是我们在各类公开教学中经常难觅古诗的踪影,有幸听到的也是这样的课堂:要么是让孩子不停地重复地背,背得口干舌燥,背得天昏地暗;要么是老师不停地讲,讲得支离破碎,讲得体无完肤。大量的经典古诗进入课文以后,它所遭遇的命运,非常让人同情。
很多古诗课堂往往“滑进”这样的误区,“把理解诗意作为教学的全部”、“以为有深度才有内涵”,教学千课一面。“析词――解句――入境――拓引”似乎已成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模式化,年段特征不明显,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
古诗教学价值的缺失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么如何根据文体特征,基于学情,挖掘诗歌类文体独有的语文教学价值,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课堂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摇曳多姿,展现古诗词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
语文课程课标中对不同年段的古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低年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教什么?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首先是把握诗意,了解诗的内容,这部分必须扎实;其次是意境,古诗描绘的场景,怎么样让学生置身其中,这是一门艺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是体会诗人的情感。但一节课中情感体会到什么程度?教师应有所选择。古诗距今有上千年,诗的情感与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人生境遇都有联系,今天我们很难再现当时的情形。教学中我们坚持这样的落脚点:关注诗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二、基于学情,研设“这一首”的教学内容
以《绝句》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
先看教学内容。《绝句》这首诗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把夏天西湖满池的荷花作为描摹对象,前两句是议论,后两句是写景,明为表达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与热爱,实则抒发诗人对朋友林子方的眷恋之情,是“送别诗”的佳作。而且这种整首诗写景,但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作在小学阶段是第一次出现,其表现手法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手法,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是一首“别样”的送别诗。
再看学情。《绝句》是中年级的古诗,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古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正是孩子们喜爱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高年级的一首诗,古诗学习一般分为“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悟诗情”四个环节,五年级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古诗的经验,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解决前三个环节(“读古诗”、“明诗意”、“入意境”)。但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都在描绘西湖荷花,体会诗人如何寓情于景,抒发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希望学生能通过学好这首送别诗带动这一类古诗的学习。
最后看课堂。《绝句》可以分五步教学:激情导入“期待美”,初读古诗“节奏美”,赏读古诗“画面美”,诵读古诗“情感美”,拓展古诗“延伸美”。从教学中可以看出,作为三年级的古诗教学,老师较低年级已有了明显的年段差别,这首诗具有明显的主题。学生对基本的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只有少数生字词需要学生学习。所以,老师在中年级古诗教学中首先侧重的是学生对诗的认知,将诗意说明白,领悟“含”字的意思。其次老师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想象再现诗人看到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最后是引导学生对经典的阅读背诵,为将来在语文学科的发展打基础。这样的课堂教学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节中年级的古诗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可以呈现以下几个教学特点:第一,注重吟诵,让学生得其韵。读诗句时,不仅要关注读正确,读出节奏,还要注意押韵。第二,注重情境,让学生入境。如老师出示西湖十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写其他景,而独写此景。诗人是如何写出这别样之美的?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景色的美,更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写作方法。第三,注重悟情,体会这首诗的别样之处。这是一首五年级下册的送别诗,教材中前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平时积累有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些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但这首不同,单单诵读诗句,让人感悟到的是一幅壮美的夏日荷花***,但勾连题目,浓浓送别情才浮出水面。如何在五年级初识一般送别诗的基础上拾阶而上,体会诗人表情达意的不同写法呢?老师不仅要关注诗文,还要研读诗人的经历,写作的背景,这样文中蕴含的情学生体会时就水到渠成。
这节课是高年级的古诗教学,比较中年级,我们发现诗的思想感情比中年级更进一步。作为高年级的古诗佳偶写,老师教学的侧重,已不仅仅是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还是培养学生对古诗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学形式的独特审美能力,感受古诗凝练的语言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
有关老师的诗句篇3
1.用读、唱、吟、舞四种方式学习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达到自主学习古诗的目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导古诗
小朋友们,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名句吧?今天我们开一个“小小赛诗会”,希望每位同学能背一首古诗。孩子们,你们背得真好!老师也来背一首,请大家认真听。(师背诵《春雨》)请问这首诗是写那个季节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春晓》。
师生共同写课题。
二、趣学古诗
(一)读诗
1.正确读,读得流畅。
师:请打开《经典伴我成长》第6页,仔细看拼音,把这首诗读准确、读流利。
学生读古诗。
2.节奏读,读出韵味。
师: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也很重要。请大家看着大屏幕上的节奏***读一读这首诗。(出示课件)
学生根据节奏示意读古诗。
3.平仄读,读出意境。
师:孩子们,你们读得真好,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读诗的吗?(播放音乐,师加手势范读)
师:我和你们读得有什么不同?是呀,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五言律诗讲究一三不论,二四五分明。请大家看着大屏幕上的平仄规律试着读一读吧!(出示课件)
生看着大屏幕上平仄规律,跟着老师的手势读古诗。
(1)生读第一句。(加手势)
师:为什么把“眠”字读这么长呢?那你能读出这长长的一夜吗?
生跟着老师的手势读。
师:我听着你把“觉”也读得很长,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把诗人睡得很香很沉读出来吗?
学生开火车读。
(2)学习第二句。
师:发挥想象,春天来了,__飞回来了,__飞回来了,__飞回来了。(出示课件)
生完成填空。
师:这么多的鸟儿发出各种各样动听的声音,好像是在开一场音乐会,诗人听了心里会感到非常――高兴、开心。
师:(相机板书“高兴”)你能把诗人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分组读第二句。(加手势)
(3)学习第三句。
师:听着动听的鸟叫声,诗人突然想起昨天夜里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加手势)
师:风雨声怎么没把诗人给吵醒呢?这就是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所以我们要把“声”读得长而轻。
女生齐读。
(4)学习第四句。
师:这时诗人突然想起了什么?现在请大家推开窗户,让我们一起看看他家院里都种了些什么花?
生想象回答。
师:此时,诗人最担心什么?(相机板书“花落”)那究竟落了多少花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全体学生跟老师手势读最后一句。
师:看到那些掉落下的花瓣,诗人心里觉得很――
生回答。
师:(相机板书“惋惜”)孩子们,学完这首诗,你知道“晓”是什么意思吗?那么“春晓”就是――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春晓》,去感受那个春天的早晨吧!
生齐读古诗。
(二)吟诗
师:孩子们,你们读得这么好,真像一位小诗人!如果把这首诗吟一吟,就更有趣了。
生自由练习并展示。
师:孩子们,你们吟得太精彩了!老师告诉大家,古诗还可以一唱一和地吟。
(三)唱诗、舞诗
师:孩子们,古诗不光能读、能吟,而且还能唱、能舞呢!想不想试试?
生自由创编并展示。
师: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老师也给这首诗创编了动作,想不想跟老师学学?
(播放音乐)
师:孩子们,请全体起立!让我们跟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吧!
生跟音乐边唱边跳。
三、趣结古诗
(音乐渐弱)
有关老师的诗句篇4
一、兴趣,在古诗学习场中激发
诗歌教学中的情感场运用十分重要,因为古代诗歌和我们现代的生活、白话文是有距离的。但是,情感是没有距离的,经典的诗歌能够穿越千年,依靠它的情感感染力,抵达我们的心灵。因此,在《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中,执教者新课之前营造了一个古诗学习的情感场,用场的力量感染、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场的共振下,感受诗歌的美。这个做法是很符合小学诗歌教学规律的。而且,她营造的这个场不靠声势压人,也与教师个人光鲜靓丽的形象无关,它是教师独特的气质,是学识与智慧,是灵动与智巧,是丰厚与真诚。比如开课之初,让孩子听听音乐,静下心来。音乐是《送别》,老师问,听着这样的音乐,你是什么心情?你是什么感觉?有没有静下心来?接着让孩子们回顾自己学过的送别诗,教师小结说:有时候,离别是一种“千帆皆不是,唯有孟浩然”的无限惆怅,有时是一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洒脱不羁。教师娓娓道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学习古诗词的场,为文本的情感打下了一个基调,孩子们浸润其中,被吸引,被感染。
二、诗境,在想象诵读中丰盈
课标对中年段孩子学习古诗文提出的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话,向我们透露了两个关键词:一是诵读,一是想象。在诵读中想象诗情画意,带着想象融入到诵读中去,通过“读”领“”,这是李老师课堂教学的第二大亮点。
李老师与孩子们的诵读大约经历了这样几个层次:自由读诗——读准、读通,老师领读——读出语感、读明白诗意,想象诵读——读出诗的意境,理解诵读——加深了解、背诵。授课层次十分清晰。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李老师说,苏轼评价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一位同学读一、二句,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个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完,老师由衷地表示:你的朗读这么出色,李老师的脑袋里出现了好多的美好画面。孩子们,你们想到了什么画面?这样一幅画它的主色调是什么颜色?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把你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去……阳关以西那么遥远,你能想象那是个什么地方吗?李老师和孩子们通过想象构造的***画与诗句相补充,极大地丰盈了“西出阳关”这么一个简单的意象。诵读是利用声音对诗歌的第二次创造,它凭借语言的张力,用声音把画面有效地再现出来。在想象中诵读,无疑,李老师的把握是相对不错的。
三、语言,在表达训练中生长
如同雨花方阵的宣言:我们追求语文课堂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有限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孩子的语文素养是什么?就是美的体会和发现,就是通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发现这种美,理解这种美,并在发现和理解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技巧。
孩子的语文素养靠什么提高?我以为是靠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我们具体来看看李老师在课堂上对孩子语文能力的训练:指导读诗题,要求根据自己的语感和理解,注意停顿;指导解诗意,要求不讲大白话,讲话要有语文味。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时候,李老师要求学生把诗意连起来说一说,这个环节看上去很不经意,其实蕴涵了教师对学生语言训练的指导,一方面学生要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一方面要学会组织自己的语言,这是一种语言内化并加以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轻轻一点拨,要求不讲大白话,于是孩子们说出了“杨柳翠滴”“尘土一扫而光”等精彩语句,这不仅仅停留在把诗句的意思说明白,孩子们还在试着有技巧地、更生动地表达。
四、情感,在体验感悟中升华
有关老师的诗句篇5
教学评价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和确定,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的导引、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学过程的调控等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发现造成困难的原因,从而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遗憾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大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吃透新课程标准精神,他们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评价,只学会了新课程评价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一味追求多元化、新鲜化的评价,完全不看时机正当与否。不分情境,方式单一,因为评价的时机不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思维得不到启发,资源得不到开发。这样的评价会使得课堂教学不能有效推进,学生的思维没有一个正确的导向,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如何真正把握新课程评价的精髓,发挥课堂适时的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这正是我们要思考和努力的。
【案例呈现】
一位老师在教学二年级的《登鹳鹊楼》这一首古诗时,就没有抓住评价的时机,且看以下的一个教学片段:师:现在老师读,听听觉得老师读的怎么样?(老师开始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师:小朋友,觉得老师的朗读怎么样?生:老师的声音很好听。生:老师读的很有感情。生:老师读的很好。师:你们听得真认真。那你也能勇敢地来读一读吗? 师:这里的“白日”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白天的太阳。师:你真聪明。“依山”呢?生:是靠着山。师:真棒。师:“尽”呢?生:(学生说不出来)师:傍晚的太阳要怎么样啊?想想看。生:落山了。师:真聪明。师:那么站在鹳雀楼上,还能看见什么呢?生:看见黄河流入大海。师:你能来读读这一句吗?生读(声音比较轻,比较慢)师:这样读对吗?生再读(还是这样轻轻的)师:还是不对。听老师读。生学着老师读。师:想看到更美的景色,还有什么办法呢?诗人也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谁来读第三、四句。(学生争先恐后举手)生(读)师:好!生(读)师:不错,有味儿了。师: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配乐)
【分析诊断】
《登鹳雀楼》是一首低年级的古诗。古诗,本身就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古诗的语句十分凝练,用字精当,我们学习古诗就要首先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从而能诱发学生的情感。而这位执教的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只是停留在原始的古诗教学的方法上,解释字词,读顺诗句,了解诗意,最终简单完成了教学任务,却丢弃了“让孩子领会古诗内涵与意境”的目标。在苍白无力的教学进程中,老师忽视了教学评价在教学行为中所起的促进作用,即没有利用好评价的正确时机进行引导、点拨以及发散。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改进策略】
1.评价要恰到好处——把握评价节奏。在课堂上,教师中肯的评价中包含着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微笑,营造了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但评价如果流于形式,一味地赞美、鼓励,就会使孩子失去思考的主动性、探究的积极性。
2.评价要有的放矢——把握评价目标。针对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目的,能够自我教育,坚定学习信心并获得进一步探究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其发展的特点就使教学评价中渗透着期望性、动态性。
3.评价要推进教学——把握评价场合。“评价的价值就在于它所引发的行动。”教师通过评价时机的把握,有效推进课堂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评价的价值,也在时机的把握中得以体现。
【教学评价】
1.在适切的评价中借诗看景。“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抓住时机评价学生的发言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导向、促进作用。适时地推动评价,会如火种点燃孩子思想的火苗,进而迸发其情感的喷口,特别面对凝练隽永的诗歌时,老师不失时机地轻轻一语,带动孩子的思维自由“舞蹈”起来,使课堂呈现一派勃勃的生机。
2.在发展的评价中由景入境。古诗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究意境,这是诗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观现实的高度统一,是一种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学习的目标不光是理解字、句意思,还得进一步把孩子带入文字所产生的情景中。老师充分关照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发展教师评价时机,催化了孩子丰富的感悟。
有关老师的诗句篇6
——南充市高中语文黄***名师工作室11月研修活动纪要
蓉城十一月,天公作美,暖阳如春。南充市高中语文黄***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在黄***老师的带领下,于11月6日上午准时到达成都市石室中学文庙校区参加高考语文名师示范课观摩活动及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分析与备考策略培训活动。本次活动主要有三大内容:观摩示范课,听讲座,参加主题沙龙。
(一)示范课:花开三朵各傲枝
〈一〉
11月6日下午,冯小琼老师献上了一堂极具实践价值的示范课:《现代文阅读模块概括能力的复习》。
冯老师基于学生学情,步步引导,让学生树立了一种观念:答题思路就在题干中,答案就在文本中。并在师生合作中,让学生学会了摘抄法、连缀法、转换法等概括方法,要求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做到四有:有序、有数、有术、有为。
〈二〉
11月7日上午,陈维贤老师呈现了一堂既有深度,又有高度的示范课:《诗歌鉴赏之读懂诗句》。
陈老师首先提出了诗歌鉴赏要三方面并重,实现综合突破的策略,即知识、能力、方法三方面并重,并从真正读懂、题型方法、精准表达三个层次上进行训练突破。
教学过程中,陈老师以探讨如何读懂诗句,研讨理解诗句题做题方法,探讨与诗句理解相关选项的解决之道,整理、构建、内化等四重任务为推手,步步推进,在“读懂(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方法和认识的突破。学生认识到:在做题过程中,要真正理解诗句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不仅要积累必备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和能力。
〈三〉
11月7日下午,默文婷老师从学生解题能力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默老师从具体生动的题例中教会了学生读懂诗歌的重要方法,并把它们总结成四句话:还原现汉常态,填补内容空白,琢磨语句修辞,思考表现手法。
(二)专题讲座:名师频出有真经
〈一〉
11月6日下午,冯小琼老师作了名为《深研高考语文命题,导向课堂提质增效》的讲座。
冯老师指出,高考命题有三次变革,从考是什么(知识立意),到怎么做(能力立意),再到如今的考思维方法(素养立意)。她从评价体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教语文,他认为,学生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应该构建起自己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并打通各个复习模块间的联系,综合归并一些系统和训练,做到化繁为简,以求高效。
〈二〉
11月6日下午,罗小维老师作了关于高考作文复习策略方面的讲座:《阅卷忧思与指导策略》。
罗老师有六年的担任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组组长的经历,对高考作文的写作和评改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主要从高考阅卷的情况引发的十大忧思出发来展开论述,指导高三的作文复习和备考策略。罗老师特别强调了老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指出了老师写下水作文的重要性。
〈二〉
11月7日上午,黄怡老师作了一堂生动而务实的讲座:《高考语文薄弱模块复习与优生提升策略》。黄老师认为:学习一定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牵涉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思维活动过程;考试一定是一场越来越关乎素养的测试。
黄老师特别强调了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和做好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列举了一系列学生做的优秀的读书笔记案例,以实际的案例证明了读书笔记在高考复习中突破学生薄弱环节的重要性。
黄老师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介绍了自己在教学中和学生开展的阅读时光、我看天下、书写规范等语文教学活动,讲解了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这些活动是她在教学中实现突破与培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黄老师还强调一定要严选试题,要严,要全,要活,要透;同时,她还介绍了对高三学生进行心理调试的做法,要百炼成钢,也要有法有方。
(三)专题沙龙:群策群力话培优
有关老师的诗句篇7
1.自主读懂诗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朋 友间的深情厚谊。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2.对诗歌意象(“酒”)的理解;正确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 “更”“尽”把握诗人的心境。
一、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课前板书古诗,“■”字暂不写)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送别诗?
(生背诵《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有时候,离别是一种“千帆皆不是,唯有孟浩然”的无限惆怅,有时候又是一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洒脱不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送别诗,看看这首诗要表达怎样的感情。都说题目是诗的眼睛,谁愿意试着谈谈?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安西是地名,使是去的意思,连在一起就是送元二去安西,所以这样读。
师:看来,你是根据自己的语感和理解读出停顿和节奏。真好!“使”就是出使,那么,谁送元二呢?
生:王维。
师:你对王维有哪些了解?(生沉默)
师:这样吧,老师这里有关于王维的简介,给你30秒的时间,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记下来,出示灯片(生记忆)。
生1:王维是唐朝的著名诗人,有“诗佛”之称。
生2:王维最擅长山水诗,苏轼评价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生3:王维还精通音乐。
师:真好,把大家说的合在一起就比较全面了,我们再对照灯片一起回顾一遍。(生齐读简介)
二、学习全诗,理解诗意
师:知道了题目的意思,对诗人也有初步的了解,能不能准确无误地读读这首诗呢?对照黑板试试看。
生:老师,漏了一个字。
师:(故作惊讶)是吗?漏了什么字?
生:“■”。
师:哦,“■”字怎么写?
生:左边“氵”,右边的上面是个“口”字,下面是个“巴”字
师:跟我一起写,“■”是什么意思呢?
生:“湿润”。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注释里有。
师:很会利用资源,对照课文注释理解是个好方法,“■”字要写正确,对于四年级的同学来说很简单,怎样写美观呢?
生:右边写的时候上窄下宽。
师:很好,按照她说的工工整整地把“■”字写两遍,注意你的姿势。(生练写)
师:现在自由去读读吧。(生练读)
师:谁愿意站起来试试?
生1:(读诗)(舍读成shě,“无故人”读成“无敌人”,“朝”读成cháo)
生2:是“zhāo”,不是“cháo”。
师:你为什么读“zhāo”。
生:早晨的意思就读“zhāo”。
生:是故人,不是敌人。
师: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
师:是呀,老朋友怎么就变成敌人了呢?还有舍字,你仔细看它的造型,像什么?
生:房子。
师:是呀,客舍,就是旅馆,在这里读“shè”,我们再来试试看。(生齐读)
师:很好,字正腔圆。可是,古诗和音乐一样,是有节奏和韵律的,比如老师会这样读(范读第一句和第二句),你们能试着读一读吗?(生读,师用/划出停顿)
师:一开始就能读出字的节奏,其实,凭的就是你的语感,这是一种能力。同学们很不错,那老师要让你们挑战更高难度的。请看大屏幕,你能对照下面的注释想想古诗里包含着什么意思吗?(生思考,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思考和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王维劝元二再喝一杯酒,因为西出阳关后就没有我这样的老朋友了。
师:你敏锐地抓住了“更”字,更就是“再”的意思。你看,抓住了最关键的词去理解,整句诗也就不难理解了。
生2:我知道了渭城的早晨下了一场雨。
师:一场什么雨?倾盆大雨吗?
生2:是很小很小的雨。
师:蒙蒙细雨。语文课上,咱们的语言应该有浓浓的语文味,我们试着说有语文味的话好吗?
生:因为湿润了灰尘。
师:一个“■”字告诉了你是蒙蒙细雨。
生:我还知道了,柳树经过雨的冲洗显得更加绿了。
师:那你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渭城早晨的小雨湿润了灰尘,客舍旁边的柳树经过雨的滋润更加鲜艳,劝你再喝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
师:真好!每个关键的、难理解的词都说得很准确,古诗的意思自然很明了,是呀,出了阳关去哪里啊?
生:安西。
师:你去过安西吗?
生:没有。
师:(出示地***),请看大屏幕,安西就在今天的***附近,安西都护府就是当时唐朝在这里设立的最高***事机构,而长安,是当时唐朝的京城,王维和元二都住在这里。猜猜看,从长安到安西,在唐朝骑千里马去要多长时间?
生1:一两天。
师:呵呵,是坐飞机吗?还是高铁?
生2:一个星期。
师:远远不够。
生3:两个月?
生4:八个月。
师:差不多,至少半年。去这么遥远的地方,作为好友,王维当然要去送了,于是往西走,有一座城叫——?
生:渭城。
师:所以这首诗也叫《渭城曲》。分别前的晚上,两个朋友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通宵达旦地喝酒聊天,所以第二天早晨,他们才会看到这样美的景色,(板书“景”)读——
生: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送到渭城,元二就孤身上路了,继续往西走,走到阳关(***片)。阳关在当时一直都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出了阳关,就离开自己的故乡,诗中这样说——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那这样一首送别诗的题目该怎样读,这首诗又该怎样读呢?还能那么高亢、快乐地读吗?(生有感情地读题)
师:我听出了淡淡的哀愁。这首诗又该怎样读呢?(生有感情地读诗)
三、想象画面,升华情感
师:我们刚才知道了,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诗如好茶,需要你细细地品,慢慢地悟(板书:品悟)。请一个同学读第一句和第二句,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象画面。(生读一二句)
师:你出色的朗读,让我的脑海里有画面了,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1:我看到了蒙蒙细雨,客舍旁边的柳树翠滴。
师:《诗经》中有一句话是“杨柳依依”,一说到“依依”我们便会想到哪个词?
生:依依不舍。
师:那古人送别时折柳表达什么感情呢?
生:依依不舍的感情。
师: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客舍,翠滴的柳色,这样一幅画的主色调是什么?
生:绿色。
师: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生:清新,美丽。
师:把你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去。(生读第一、二句)
师:美得清新,美得令人陶醉。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早晨,好朋友要分别了。蒙蒙细雨、杨柳依依更加勾起诗人心中的离情别意。现在,你的感受也许更深了,一起来读读。(生读第一、二句)
师:如今,好友要走了,王维设宴为好友送行,宴席上,诗人不知道好友西出阳关何日能再见,于是举起酒杯对好友说——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当时阳关以西那么遥远,你能想象那是个什么地方吗?
生1:沙漠。
生2:荒无人烟。
师:你看,这不是越说越有语文味了吗?唐代诗人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出示幻灯片,生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达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你从诗中感受到什么?
生1:马的四只脚都被石头划破了。
师:坚硬的马蹄尚且流血,何况是人呐!
生1:我知道了从早到晚风不停。
师:你深刻地理解了“终朝”的意思。
师:这就是元二一路所经之处,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生1:这是一条危险的路。
生2:这是一条生死难料的路。
生3:这是一条死亡之路。
师:所以,临别时,王维对元二说——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西出阳关只是见不到老朋友我了吗?
生1:还见不到家里的***亲。
生2:见不到儿时的玩伴。
师:听不到什么?
生1:听不到亲切的家乡话。
生2:听不到母亲的唠叨、儿女的欢笑声。
师:尝不到什么?
生1:尝不到美味的酒。
生2:尝不到家乡的特产。
师:所有的一切都浓缩在一个“无”字中,那西出阳关后有的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幻灯显示)
师:渭城蒙蒙细雨,杨柳依依。安西却——
生1:干旱。
师:你发现了吗?老师前面是四字词语哦,为了读起来更上口,你应该说——
生2:寸草不生。
师:渭城温暖如春,生机勃勃,而安西却——
生1:车水马龙。
师:你知道车水马龙是什么意思吗?
生1:就是车很多,马很多。
师:是呀,你理解得很正确,可是,刚才不是说“荒无人烟”吗?怎么又成“车水马龙”了呢?
生1:那里打仗会有很多人很多车,会死很多人。
师:哦,我明白了,那叫“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表达要准确哦,否则,很容易给人造成误解。
生2:死气沉沉。
师:渭城有可以一起饮酒作诗的朋友,而安西却——
生1:一无所有。
生2:生死未卜。
师:是呀,形单影只,孤身一人,举目无亲。夕阳西下,只有元二和那匹孤独的骆驼,这一去,不知何日是归期。此刻,王维,你想对元二说什么?
生1:元二,再见。
生2:元二,你放心去吧,家里我会替你照顾好。
师:那样一条危险重重的路,那样一条生死未卜的路呀!还会说什么呢?
生3:元二,你一定要平安回来啊!
生4:元二,那边天气不好,你要多穿衣服保暖呀!
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啊?
生1: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生2:这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3:这是一杯兄弟情深的酒。
生4:这是一杯回忆的酒。
师:这是一杯盛满了诗人真挚情谊的酒,这是一杯饱含深深祝福的酒,这样的酒喝了多少杯?
生:无数杯。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更”字。
师:是怎么喝?
生:大口大口地喝,有个“尽”字。
师:这样一杯一杯地一饮而尽,他们不会醉吗?
生1:他们借酒消愁。
生2:酒不醉人人自醉。
师:醉了才好啊!醉了时间才能停下来!女生,让我们怀着复杂的感情劝元二一杯——
女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难复还。男生,用你们的朗读表达此刻的心情。
男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多少往昔追忆,多少离愁别绪,多少殷殷嘱咐,都在这一杯杯浓浓的酒中。这哪是酒啊,这分明是——
生:浓浓的情(师板书:“情”)。
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再喝一杯,元二就该启程了,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生齐读)
师:西出阳关的元二啊。无论走多远,无论在哪里,记得回来,记得还有故人的牵挂和祝福……然而,王维终没能等到元二回来。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便去世了,元二听到噩耗,痛哭流涕,日夜兼程地 赶回来,然而,如今陪伴他的只有冰冷的墓碑(PPT音乐起),站在墓碑前,元二思潮起伏——
有关老师的诗句篇8
(版面所限,此处略。)
二、品读《阳光》,尝试改诗
师:要我把你们一个个都变成小诗人,那我们就要先来看看诗人是怎么写诗的。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师出示诗句:
阳光
台湾 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字正腔圆,第一遍就能读成这样,真不错!如果能把诗的味儿读出来就更好了。阳光在花上“笑着”,读到这儿,我要看看你们笑了没有。我来听听你们读全诗的感觉。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读得很好。)
师:这一次的感觉好多了。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呢?你来说。
(生说喜欢的句子,师相机评价。)
师:孙老师有个疑问,阳光既没有手,又没有脚,怎么会在窗上爬着呢?我不明白,谁来告诉我?
生:这句话是拟人句,阳光本来没有手和脚,不可能在窗上爬,现在有脚了,会走路了,我好像看见阳光在窗上慢慢地移动,就像孩子在窗上爬动一样。
师:噢,这是你的理解。你们还有不同的理解吗?说说你们不一样的理解。
生:我觉得“爬着”应该就是阳光照在窗子上的,其实并不是在窗上爬着。
师:那如果我把它改成“阳光在窗上照着”行吗?你们说是“照着”好呢,还是“爬着”好呢?
生(齐):爬着。
师:那作者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照”呢?
生:作者是想让句子变得更活泼,“阳光在窗上照着”干巴巴的不好听,也不美。
师:这个小朋友说得真好!“爬着”显得特别活泼,“照着”就不活泼了。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爬着”就活泼了呢?
生:“爬着”说明阳光照在窗上不停地移动,就像孩子们爬
过留下了一个一个的小脚印,很
活泼。
师:嗯,阳光在窗上留下小脚印,很活泼。阳光像小朋友一样活了,能动了,对不对?
生(齐):对!
师:那么“阳光在窗上爬着”还说明了什么?
生:这里还说明阳光非常可爱,阳光会动,阳光有脚,是拟人句,把太阳比作人。
师:说明阳光原来是在窗台下面,慢慢地爬到窗户上面去了,说明时间在流逝,时间在走动,对不对啊?阳光像一个可爱的小朋友一样,有动作,有生命了,多好玩啊!一起再把第一句读读。
(生齐读第一句)
师:诗人写诗的时候用词特别讲究,怎么讲究呢?你们看,说“阳光在窗上爬着”而不说“照着”,照着的阳光就没有生命了,爬着就有生命,可爱了。“阳光在花上笑着”,多么可爱的笑脸啊!第三句“阳光在溪上流着”,我对这一句不满意,溪水是流着,阳光照在那个流动的溪水上,我认为这句话可以改一个字,改得比诗人的更好,谁来帮诗人改一改?阳光在溪上――看,班上现在出现了小诗人了,能改诗就是小诗人!
生:我觉得应该改成“阳光在溪上跳着”,因为小溪上有波纹,在太阳的照射下一闪一闪的,像阳光在跳一样。
(师生鼓掌)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王曦。
师:跟我们小王诗人握个手。(师生握手)“阳光在溪上跳着”,一起读!
生(齐):阳光在溪上跳着。
师:你看,“跳”比“流”好,比诗人高明。谁再来改?
生:我觉得可以改成“阳光在溪上跑着”,因为小溪在流动,阳光和它一起流动,所以我觉得可以改成“阳光在溪上跑着”。
师:你大声把你这句读一读。
生:阳光在溪上跑着。
师:掌声给她!(掌声)你叫什么名字?
生:葛咏梅。
师:葛咏梅,葛诗人。我们的小葛诗人又有了“阳光在溪上跑着”,多好啊!
生:我想说“阳光在溪上飞着”,因为阳光轻柔地照在水面上,溪水又是流动的,就像飞一样。
师:哎呀,阳光越来越快乐了,越来越活泼了,跳着,跑着,现在又“飞”起来了,多好玩呀!还有吗?你来改。
生:阳光在溪上跃着。
师:是“跳跃”的“跃”吗?
生:是。
师:说得多好!阳光随着溪水调皮地“跳跃”,很好。还有谁来改?你来。
生:阳光在溪上游着。
师:嗯,阳光像孩子一样在水里游泳,不错!还有吗?(看到还有很多学生举手)还有啊?
生(齐):有!
师:那你再来改一个。
生:阳光在溪上滑着。
师:滑?怎么滑?为什么说“阳光在溪上滑着”呢?
生:因为我从第一句“阳光在窗上爬着”感觉阳光像个小孩子,“阳光在溪上滑着”,就像一个小朋友在起伏的山坡上滑雪,忽上忽下,姿态很优美。
师:哦,滑上滑下,姿态优美、轻盈。多好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呢!让我看看你的小脑袋,这可是了不起的小脑袋。(生大笑,气氛活跃。)还有吗?(众生举手)我都不敢相信,你们太厉害了!
生:阳光在溪上舞着。阳光在溪上闪烁,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
(师生热烈鼓掌)
师:一个“舞”字,多妙呀!你真是个大诗人!(学生乐滋滋地坐下)大家把手放下,等会儿老师还会给你们创作的机会。什么是诗呢?就是用恰当的语言,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充满生命活力,写得和小朋友们一样活泼可爱。阳光在溪上跳着,好玩;阳光在溪上跑着,好玩;阳光在溪上舞着,多美呀!这就是写诗。诗中写了四句,阳光在窗上怎么样,在花上怎么样,在溪上怎么样,在妈妈的眼里怎么样,你们能不能给这首诗加一句,阳光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同桌讨论讨论。
师:下面我来看看我们班谁像一位真正的诗人,哇!这么多人举手呀,举手的都是诗人,你来。
生:阳光在树上睡着。
(生鼓掌)
师:阳光在树上睡着,一个“睡”字,让我们好像看到了阳
光那张恬静的脸,写得多好,有诗意!
……
(众生说,师评价鼓励。生都很得意、兴奋。)
师:阳光有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阳光有嘴,亲吻着我们,都不错。老师发现你们个个都是诗人,写得比原诗的作者都好,是不是呀?
生:是!
师:同学们,你们能写得这么好,还是要感谢这首诗,它是我们的老师。(指屏幕上的《阳光》这首诗)一起读。
(生齐读)
三、诵读《太阳》,创编诗句
师:嗯,读得不错。现在我们三(3)班的同学都是小诗人了。下面我们还要继续变,变成什
么呀?
生(齐):大诗人。
师:你们想做大诗人呀?
生:想呀。
师:到底能不能做大诗人,下面就看你们的了。我们来看第二首诗《太阳》。
(师课件出示:
太 阳
梁上泉
在大海,
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
在平原,
太阳是从土里冒出来的;
在山村,
太阳是被雄鸡叫出来的;
在森林,
太阳是被鸟声闹出来的;
……
哦!
整个世界,
是被太阳照出来的。)
师:谁来读?
(一生读)
师:读得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读,我读上半句,你们读下半句,题目一起读。
(师生对读诗歌)
师:读完这首诗,我就纳闷了,太阳怎么会从水里跳出来呢?
生:我看过夕阳,大海非常大,太阳就像跳出来一样。
师:那看到的太阳不是跳出来,而是一个猛子扎进去了。
(生大笑)
生:呵呵,我刚才说错了。大海上波涛起伏,太阳升起时,就像在海面上跳动,给人的感觉就像从海里跳出来似的。
师:这次说得有道理,请
坐!诗中说太阳从土里怎么出来的呀?
生(齐):冒出来的。
师:怎么冒出来?
生: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就像是从土里冒出来一样。
师:哦,冒出来的,如果让你把“冒”字改一下的话,你会改成什么字?诗人写的也能改。谁来?
(众生说,师评价鼓励。)
师:好了,不说了,下面考考你们是不是大诗人。
(师课件出示:
在山顶,
太阳是被 ;
在学校,
太阳是被 。)
师:这个可是有难度了,如果你能说一句,老师就很佩服了。在山顶,太阳是被――
生:在山顶,太阳是被吓出来的。
(众生笑)
师:为什么是被吓出来的呢?
生:因为山顶有动物在叫,太阳就被吓出来了。
(生说完,自己笑了。)
师:哎呀,太阳和你的胆子一样小,你说得完整一点,太阳是被什么吓出来的?
生:在山顶,太阳是被狼嚎吓出来的。
师:哦,是被狼嚎吓出来的,这是个胆小的太阳。
生:在山顶,太阳是被风声吹出来的。
师:不是被风声吹出来的,是被风吹出来的。看来这个太阳像气球一样,轻飘飘的,是吗?(生:是。)一吹就吹出来了。
生:太阳是个小懒虫,早上天冷钻在被窝不肯起床,被妈妈打屁股打出来了。
师:孙老师明白了,原来这是个小懒虫太阳。
生:在山顶,太阳是被雏鹰喊起来的。
师:哦,是被喊起来的,你想象力真丰富。
生:在山顶,太阳是被山峰托出来的。
师:很好玩,山峰用手托出太阳,真是个大力士呀。
……
(众生说,师评价鼓励。)
师:不错。写诗,不仅要写得可爱、活泼,还要写得优美。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句,跟你们有关,“在学校,太阳是被――”
生:在学校,太阳是被老师叫出来的。
生:在学校,太阳是被小升旗手升起来的。
师:真好!在学校,太阳和我们的国旗一起,是被我们的小小升旗手冉冉升起来的。
生:在学校,太阳是被我们的朗朗读书声召唤出来的。
师:太阳也想读书呢,被我们的读书声吸引了。
生:在学校,太阳是被我们的笑声唤出来的。
师:是被笑声唤出来的,多美呀,你们银铃般的笑声吸引了太阳。好的,谁再来一句?
生:太阳是被食堂里的香味引出来的。
师:是被食堂里的香味引出来的,这个妙!但如果把“引”字换一个词,就更妙了。
生:引诱。
师:“引诱”不太准确。
生:在学校,太阳是被食堂里的香味馋出来的。
(生不由自主地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你最好的肯定,我们好像看到了,太阳在――
生:流口水了。
师:一个“馋”字,多形象呀!老师感觉我们三(3)班的孩子人人都是诗人,太厉害了。下面,我们连起来读一读,后面两句你
想怎么加就怎么读,不一样没
关系。
(生齐读《太阳》)
四、展开想象,创作小诗
师:你们自己创作一首诗,可以吗?
生:可以!
师:同学们,能写一句是小诗人,写两句也是小诗人,写三句就是中诗人了,如果你能写四句,你就是大诗人了。如果能写到五句,写到六句,就是什么呀?
生(齐):大大诗人。
师:来试试看,你可以仿照《阳光》,把同学们发言时优美的句子组织好,汇成一首诗,也可以仿照《太阳》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首诗,也可以自己自由发挥创作一首诗。请大家打开本子,每人创作一首诗,先写题目,再写上你的大名。
(生各自打开作业本静静地写诗)
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谁先来展示一下自己创作的诗歌?
生(读):
太阳
在大海,
太阳是被浪花拍打出来的。
在山顶,
太阳是被云彩吸引出来的。
在学校,
太阳是被朗朗的读书声召换出来的。
在山村,
太阳是被袅袅的炊烟熏出来的。
(读完后大家热烈鼓掌。)
师:了不起,大诗人呀,一下子就写了四句。(师发现学生诗中有一个错字,“召唤”的“唤”写成了“换”字。)我问你,“召唤”是用什么召唤呀?
生:用嘴呀。
师:你再看看你是用什么召唤的?你要是用手召唤太阳,人家还敢出来吗?(生发现自己写错了,不好意思地笑着跑回座位修改。)
师:再请一位读自创的小诗。
生(大声朗读):
阳光
阳光在树枝上荡着,
阳光在草地上躺着,
阳光在小溪上舞着,
阳光在我们的脸上乐着。
(全班鼓掌)
师:最后这个“乐”字“乐”得好呀,我好像看到了阳光下你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师:请你来读读你创作的诗。
生(读):
《月亮》
三(3) 江玮烨
月亮是被白云拖出来的,
月亮是被花香馋出来的,
月亮是被微风吹出来的,
月亮是被大树摇出来的,
月亮是被泉声敲出来的,
月亮是被大山捧出来的,
一切都闪耀在如水的月光里。
(全班鼓掌)
师:一切都沐浴在月亮的光辉中,写得太美了!今天的课堂上,我看到了你们高高举起的小手,看到了你们饱含激情的脸庞,感受到了你们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读到了你们创作的优美的小诗。你们让孙老师很感动,谢谢你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评析】
情智田野里绽放的一朵奇葩
说到孙双金,自然想到他的“12岁以前的语文”,自然想起他的“情智语文”。“12岁以前的语文”“情智语文”编织成了孙双金的语文世界。在这个世界里,“12岁以前的语文”是他研究的领域和对象,像是一片蔚蓝、纯净的天空;“情智语文”则是他坚守的教育核心理念和所追求的境界,像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在蓝天下,在他的田野里,常常绽放出一朵朵绚丽的鲜花。近日,我欣赏到一朵小花,名字叫“儿童诗”。不仅是我,所有听课的人都为之击掌,兴奋不已。
其实,说小并不小。言其小,是因为它太可爱了;言其不小,是因为它小中见大是奇葩,透射出浓浓的情趣和大智慧。而这样的透射,又是“潜伏”着的,是悄悄的,因而,它仍然是“小”的。也许,这正是孙双金语文世界的魅力。让我们来欣赏这朵奇葩,看看孙双金是如何揭开童诗教学密码的。
1.崇高的立意:让孩子们会说“我赞美”。
孙双金的“儿童诗”教学之所以如此有魅力,是因为在他自己的心灵深处对诗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记着孔子的话,“不学诗,无以言”;他记着日本作家池田大作的话,“诗是联结人、社会、宇宙的心”;他也记着高尔基的话,“诗不是属于现实部分的事实,而是属于那比现实更高部分的事实”;他还记着雪莱的话,“诗人是立法者,是民族和时代的先知”。孙双金之所以在教过李白、杜甫等古典诗词以后,又以“儿童诗”为专题,自选教材进行教学,正是掂量到“诗”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对儿童心灵的陶冶,对语言敏感性、高尚性的捕捉,对想象力的激发,有着微妙的又是不可估量的影响。因而,他的教学立意是很高的。从整堂课看来,孩子们在孙双金的带领下,沉浸在《阳光》和《太阳》的诗境之中。课中,我们听到的孩子们一个个回答、一次次吟诵、一句句创作,似乎只是三个字:“我赞美”“我快乐”“我幸福”。孙双金构筑童诗的教学,让孩子们会自觉地“我赞美”,就是引导孩子们追求伟大与崇高。这是孙双金教学的立意。从这个角度看,孙双金正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语文世界的“立法者”、崇高的“引领者”。
2.坚定的信念:让“未被承认的天才”真正成为天才。
孙双金的“儿童诗”教学之所以这么有魅力,是因为在他的心灵深处永远住着儿童。他首先是一个儿童研究者。在孙双金的语文世界里,“语文教学”与“儿童研究”是一回事,是融和在一起的。在孙双金的这堂课中,你分不清哪儿是在教学,哪儿是在研究儿童,研究儿童已不仅仅是教学的前提条件、基础,而是已“融化”在教学之中。在孙双金看来,儿童首先是天才,因为在他们的生命内部隐藏着巨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这是他坚定的信念。他承认儿童是天才,才会在教学一开始就说,要把孩子们“变”成诗人,才会让孩子们去改诗。他的那段话:“同学们,能写一句是小诗人,写两句也是小诗人,写三句就是中诗人了,如果你能写四句,你就是大诗人了。如果能写到五句,写到六句,就是什么呀?”(生:大大诗人。)尽管“大大诗人”是孩子们自己说的,但这一切不是戏说,不是“忽悠”,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与赞赏。孙双金的这一堂课,包括他所上的其他课,都是让“未被承认的天才”真正成为天才,成为真正的天才。可以这么说,孙双金的语文世界,是激发儿童成为诗人的世界,是儿童在登山过程中成为天才的过程。要知道,坚定的信念会变成伟大的力量。
3.诗与儿童特质的对接: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
孙双金的“儿童诗”教学的魅力,还在于他准确地把握住了诗的特质:想象。而且,他也准确地把握住了儿童思维的特质:想象。孙双金正是把诗的特质和儿童思维的特质连接起来,让想象在教学中“接榫”。想象是自由的,是飞翔的。只有想象尚未抵达的地方,没有想象不可抵达的地方。有人说:你可以限制我的脚步,但约束不了我想象的翅膀;你可以遮蔽我的双眼,但遮不住我心中想象的光芒。孙双金则说:想象可以越过高山,越过平原,穿过森林,穿过大江,进入儿童的心灵。是的,想象是诗之所以成为诗的密码与力量,想象是儿童发展的第三种力量与密码。当密码与密码对接的时候,当力量与力量融合的时候,“儿童诗”教学成功的奥秘就自然被解开。你听,孩子们为诗加上的每一句话,何止是语言运用,更重要的是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就在这飞翔、探测的时候,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心灵开放了,智慧与情趣都飞起来了,第三种力量已成为儿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4.动词开发:让诗充溢生命的力量和灵性。
孙双金注重词性的教学,他抓住动词进行教学是很有道理的。老舍曾说过:“好的文字是心中炼制出来的;多用些泛泛的形容词或生僻字去敷衍,不会有美好的风格。”孙双金深谙此道,深谙诗歌中动词的重要,于是,他整个一堂课都在致力于动词的开发。他从原诗中的四个动词“爬”“笑”“流”“亮”开始,让儿童读出韵味,想象出画面,想象出阳光是个调皮可爱的小孩;然后引导学生生发出数不清的动词:跳、跑、跃、滑、舞、睡、荡、玩、亲、冒、馋、闹、叫、探、拍打、抚摸、召唤,等等,等等。一个动词就是一个生命,一个动词就是一种情景,一个动词就是一种情感。动词在孩子们心里飘荡着,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跳跃着,在孩子们的想象中舞动着,于是,诗有了生命,教学有了生命,孩子们的思维和想象有了生命、有了灵性。这是动词开发的最大价值。我们的讨论再往远处走一走,“12岁以前的语文”天空之所以如此美丽而宽广,“情智语文”之所以如此生动而深刻,都可能是因为孙双金善于用动词去开发文本的生命,再去开发语文的生命,再去开发孩子们的生命。于是,灵性自然就“探”出了小脑袋,就会像小脚丫在阳光下爬着、滑着、跃着、舞着……
5.学会学习的诱导:让自己变成儿童。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孙双金既像老师,又不像老师。像老师,是因为他确实比孩子们懂得更多也更深,他始终在引导,在教学。不像老师,是因为他像个儿童,这也“不懂”,那也“不行”,总是在恳求孩子们帮助他。孙双金就是在“像”与“不像”中穿梭,变换角色,改变方式,诱导孩子们自己学,创造性地学。准确地说,孙双金寻找到了诱导儿童学习的根本办法,那就是让自己“矮下去”,让自己成为学生“帮助”的对象。一是他像孩子一般发出疑问:“阳光没有手,又没有脚,怎么爬呢?”二是他像孩子一般体味:“嗯,阳光在窗下留下小脚印,很活泼,阳光像小朋友,阳光和人一样活了,能动了,对不对?”三是像孩子一般发出赞叹:“你真是个大诗人,你太厉害了。”四是故意带有“威吓”,激将孩子:“诗人写的也能改呀?谁来?”他把自己变成儿童,是一种艺术和智慧。当大家都在为“以学生的学为核心”而苦苦寻找办法的时候,孙双金却巧妙地化解了难题,他成功了。因为,他把自己当作了儿童,“让”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让”出了学生创造的空间,“让”出了极为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关老师的诗句篇9
济源市克井镇克井小学 田鹏鹏
教学目标:
1、为熟悉并喜欢的古诗或故古诗中的某一句配画。
2、运用已学过的构***知识、色彩知识、绘画技巧表达古诗的意境。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诗配画的创作,让学生感受诗情画意的独特魅力,提高绘画创作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通过合理的构***和创意,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一到两首喜欢的、能够背诵、理解的古诗及绘画工具。教师收集了解一至五年级学生学过的古诗,并收集相关绘画作品。
教学方法:讲授 欣赏 观察 示范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一定学过很多古诗吧?
生:......
师: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老师就考考大家。大家不要紧张,老师不是让大家背诗,我们先来看大屏幕。(教师播放课件《悯农》插***)
师:大家来猜猜这幅画表现的是哪一首诗?
生:《悯农》
师:大家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预计回答):太阳、汗水、锄地的动作等。
师:对,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中国的古诗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相互配合,诗描写了一个画面,而画又描绘的是诗的内涵。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诗情画意》。(教师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通过猜诗,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了解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初步认识诗情画意的表现形式。
二、发展阶段
1、赏诗,体会诗意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古诗,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的聆听,感受一下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师播放课件《咏柳》诗配画)
生:朗读《咏柳》
师:好了,大家可以睁开眼睛了,我找个同学问一下,刚才你在闭上眼睛听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报名学生回答)
生1:......
生2:......
设计意***:通过赏诗,让学生理解诗意,并能够用语言描绘出诗表现的情景,为以后的创作提供帮助。
2、配画,把握要义
师:嗯,同学们描述的很精彩,这是一幅通过描绘柳树而表现春天的画面。看来大家都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那如果让大家把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画下来,大家会画吗?
生(预计回答):会。
师:真的吗?在同学们画之前,我想让同学们来看看老师为《咏鹅》这首诗配的画,试试大家的眼力,看老师配的***行不行,好吗?(教师出示课件《咏鹅》诗配画)
师:谁能告诉老师,老师配的这幅画行不行?(教师报名学生回答)
生1:不行,......(如果学生回答行,教师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是否体现了诗意)
生2:不行,......
师:对,同学们观察得非常准确,这幅画中的鹅呆呆地站在地上,没有体现“曲项向天歌”和“白毛浮绿水”这两句诗意。
师:我们再来看这一幅,行不行呢?(教师播放课件《咏鹅》另一幅诗配画)
生:行
师:为什么这一幅可以呢?我们一起说。
生:......
师:对,这幅画中的鹅从它张着嘴的神态和游泳的姿态上来看,生动的表现出了“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三句关键句的诗意。
设计意***:通过对比配画,让学生自主、直观的感受到抓住诗中的关键句子能够使配画符合诗意,才能生动的表现出诗的意境。
3、回顾,总结步骤
师:好,通过我们欣赏《咏柳》,后来又分析了《咏鹅》的配画,大家觉得如果要为一首诗配上画,首先应怎样?然后还要怎样呢?(教师引导学生集体回答,并播放诗配画作画步骤课件)
生:......
师:对,最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构***创作了。
师:好了,我看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了,下面大家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把这首古诗画出来吧!
设计意***:总结作画步骤,让学生能够准确、合理的为古诗配画。
三、实践阶段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作画,从画面的构***以及画面意境的表达上引导学生。
四、展示评价阶段
教师挑选优秀的作品,让学生根据诗意讲解自己的画面。
生1......
生2......
教师对这些学生提出表扬,对没有完成作品的学生给与鼓励。
有关老师的诗句篇10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古诗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今天马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孙老师执教的《长征》,“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八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今天的马老师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孙老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红***长征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其实是巧妙地“扶”。当学生对古诗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通过集体交流了解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决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该“扶”,又该怎么“扶”。通过“扶”,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境做好了准备。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老师在让学生明诗意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读懂前两句诗,再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紧接着就放手让自学第二句古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情适当的进行概括和提升。孙老师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语更是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华。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诵读,悟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今天这两节课在朗读环节两位教师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融的艺术境界呢?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朗读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马老师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孙老师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迁移运用,创诗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有关老师的诗句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