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雪有关的诗句10篇

与雪有关的诗句篇1

1、这首诗告诉我们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们应当用全面的、相互影响的观点看待事物。写诗是这样,对待其他事情也应如此。

2、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雪梅二首》是南宋诗人卢梅坡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3、这首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缺一不可,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美丽的春*。首句写梅与雪之间的关系,次句写雪与诗之间的关系。后两句写梅、雪与诗之间的关系,梅花开放而还没下雪,所以还缺乏诗意。两首诗写得妙趣横生,富有韵味。

(来源:文章屋网 )

与雪有关的诗句篇2

9.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风景诗。诗人选取了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雪梅》这首诗写出了梅与雪的特点。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学情分析: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通过初读解字词,熟读知大意,品悟情感的思路推进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和“新月东升***”)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设计:

白____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与雪有关的诗句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美

诗词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他们的佳词美诗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学生读一点诗词,背一点诗词,不仅能开阔视野,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感悟古诗的语言美,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是我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指导诵读,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绝句》时,老师提炼讲解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控制教师在课内的活动总量,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成诵。使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感悟诗的韵律美。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意象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蓝田烟雨***》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颇具匠心,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景物间的存在对应关系:大与小,虚与实,背景与中心,构成了一幅为后人叫绝的雪景画面――寒江钓雪。引导学生把《江雪》的语言描述成画面,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首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变成生动具体的形象,使简练的语言成为联想和想象的依据,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歌语言形象化、意象具体化。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口述画面: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中,没有一个“雪”字,但写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境界,具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味。“千山”、“万径”极平常的用语措辞,既扣住了永州多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又把漫天的雪景写得无限开阔,远远超出了视力所及,给人以无涯的想象。“鸟飞绝”、“人踪灭”启发读者去想象雪之大。后两句是画面的中心,因潇水在严冬不结冰,才有了披蓑戴笠的渔翁垂钓寒江的这幅画面。孤独的渔翁与大雪背景形成对照,因为有渔翁,雪的背景被反衬得更加辽阔、深远。因为有漫天雪景的映衬,渔翁也越发显得生动而有内涵。

三、诗画对照,再现古诗意境美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片。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根据诗意绘制一幅活动的幻灯片。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

四、斟词酌句,感悟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通过幻灯片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

总之,古诗以美为载体,以美为内容,以美为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学时,只有通过深层次的不断挖掘,学生才能领略到作者构思写作之巧,平常词句中隐含的深意,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元勋.小学古诗意境教学浅探.教育艺术***,2008(11)。

与雪有关的诗句篇4

一.移步换景

景物随着诗人行踪的变化而变化,即以行踪为线索串连一系列景物的艺术,可称为移步换景。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所作。诗题中有“春行”(此处之“行”,非表歌行体的“琵琶行”之“行”,此处为“行走”之意)二字,所以除去首联两句分别点明钱塘湖与春天,尾联两句抒发感叹――最留恋湖东白沙堤一带景色以外,中间四句着重写“春行”之所见:

首先写的是天气暖和了,几处树上都有了黄莺清脆的歌声。“几处”二字,表明诗人在一边走一边数的状态,神情毕肖。接着写,再往前走,又看到燕子衔泥飞来飞去。“谁家”二字很有神韵,似乎看到作者在停下脚步搜寻燕字的来龙去脉了。上面颔联的两句写仰视。下面颈联写俯视:越往前走,花儿越多,多得使人眼花缭乱;而地上的青草绿茸茸的,不长不短,当马儿走过时,刚好淹没了马蹄。“渐欲”,正是缓缓行进时的特殊感受,“才能”则是行进中心里的掂量。

这四句诗,运用“移步换景”的艺术,以行踪为线索,把境界一步一步向前开拓,使人感受到诗人正在边走边欣赏景色。从而创造出“春行”的意境,表达了早春之美给予诗人融和愉悦的感受。

如果说《钱塘湖春行》只有中间四句是“移步换景”的话,那么,刘的《阙题》则句句用了此法: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让我们跟着诗人的行踪,领略沿途的景物吧:

一开始就已踏上了高山之上白云尽处通往一座别墅的小路,而伴随山路的是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是繁花盛草,显示出盎然春意。这春意伴随着溪水悠远绵长,给了诗人边走边欣赏美景的机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至”与“随”,用拟人手法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同时,也暗示诗人正在漫步中,“时有”正是漫步赏花的独特体会。落花漂在水中,水也散发香气。一路行走,一路观赏,不知不觉,山中别墅已近在眼前:面向山路的是“闲门”,何其僻静;走进院中,柳条拂地,何其幽雅!原来,这就是主人的“读书堂”。尾联进一步抒写别墅的光景:即使是白天,这里也有着深山密林的清幽,连衣服上也映着清幽的山色。

全诗句句写景,又句句有人,有人的行动。景物的变化随行踪而变化,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移时换景

诗中根据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即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串连不同景物的组合艺术称为“移时换景”。如宋代道潜的七绝《江上秋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这首七绝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从阴雨逐步转晴的变化过程。全诗四句四景,分别表现阴雨、风起、风停和浮云将散未散透出阳光的景象,烘托出江上秋夜由昏暗渐入静谧的过程。在时间推移过程中,最能表现变化的景物是云和风。“雨暗”之“暗”实际指乌云阴沉,最后变成“浮云”,表明乌云被风吹散了,天气将要转晴;风开始很小,只凭“井梧翻叶”才能判断起了风。诗中省去了风越吹越大的描写,只写“夜半风吹断”。根据经验,一定是呼呼大风停下来才听得出风歇。诗人很准确地抓住不同时刻的景物特征,写得层次分明。

运用这种技巧,还可以概括人的一生的感受,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间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为宋元更替时的作者,晚年回忆他年轻时,中过进士的短暂欢娱,然后就是宋亡后的战乱中长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直到晚年的极端孤寂和无可奈何。全词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表现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场景。少年时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个歌楼内景使人联想到青春与欢乐,含有“少年不知愁滋味”之意。到了壮年,则是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孤雁哀鸣的江舟秋雨***。这正是作者在兵荒马乱中漂泊四方的遭遇的一个横截面。最后一幅***画是写当前的老年处境的。一位白发老人在僧庐之下万念皆灰、无可奈何,任凭阶前雨声点点滴滴捱到天亮。这是作者在江山易主以后孤寂到极点、痛苦到极点的生动写照。通观全词,作者通过少年至壮年至晚年的时间推移展现的三幅画面的关系是:第一幅是第二、三幅***的反衬,第二幅为第三幅的陪衬。这与《江上秋夜》四景之间的连贯关系大不相同。

三.移视换景

诗词中通过视角或视线的转换描写不同景物的艺术称为“移视换景”。运用这种艺术,可使笔下的景物或高或低,或远或近,或内或外,从而全方位地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如白居易的《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本诗以题目中的“望”字串连起七处景物,集中而全面地描绘了杭州春日景色。首联写登楼远望城外东南雄伟壮丽的景色:旭日升腾,霞光灿烂;钱塘江水,澎湃奔流;护江长堤,银光闪耀。颔联把视角从城外转到城内:描写了杭州城内曾助吴灭楚、越却反为吴王所杀的伍子胥之庙和杭州名妓苏小小曾住过的秦楼楚馆。上联还借助“涛声夜入”的想象以突出伍员壮烈的阳刚之美,下联以门前之柳衬托繁华杭州的阴柔之美。颈联仍写城内近景:游人沽饮,妇女织绫;梨花飘舞,酒旗招展;红袖翻飞,彩绫绮丽。杭州素称丝绸之乡,这一描写,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杭州特点。尾联把目光投向远处,描写了最能体现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和烟柳葱茏、春草芊绵的白堤景色。诗中借助视角的转换,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层次井然又错落有致地把杭州春色表现得妩媚无比。

除状春外,描写冬景也有用这种技巧的,如孟郊的《洛桥晚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此诗也是以“望”字领起全诗。第一句写俯视:洛阳桥下刚刚结冰,可见是初冬。第二句写平视:洛阳道路上无人行走了。第三句写近观:榆树柳树已叶落枝残,伴随着悄无人声的楼台亭阁。第四句大笔一转,把视线由近推向远方:一轮皎月之下,遥远的嵩山白雪皑皑,使人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回过头来看,虽然运用了俯视转平视,近观转远眺的“移视换 景”艺术,但笔下之景却有着主次之别,照应之脉。前三景为次,后一景为主,前面的萧疏枯寂是为了衬托最后的明月雪山的开阔明亮。而“冰初结”意指寒冷至极,从而导致“人行绝”、“榆柳萧疏”也导致“楼阁闲”。“楼阁闲”又同“人行绝”相照应;而“榆柳萧疏”,没有繁枝密叶挡住,才可能借助月光“直见嵩山雪”,可见也是照应关系。在此衬托与照应之下,明月与白雪所象征的作者的冰清玉洁的襟怀就显得十分突出了。

四.易觉换景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觉随着运用感官之不同而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不同类型。诗人通过改变人的感觉类型而写出各种不同景物的艺术可称为“易觉换景”(这里的“易觉”,不同于表通感修辞格的“移觉”)。成功运用“易觉换景”的艺术,可以使读者对所描述的景物感同身受,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共鸣。如王建的《江馆》:

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这首五言绝句,是一幅清新的江馆夜市的素描。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调动触觉、听觉和视觉写出对江馆夜市不一般的感受。

从末句“夜”来看,写的是夜晚的集市。除第三句交代客馆临市这一可作全诗枢纽的环境特点以外,其余三句都是运用易觉换景的艺术写的。“水面细风生”,既然是夜市,“风”是看不到的,尤其是使水波微兴的“细风”是不可能诉诸视觉的,只有触觉才能感受得到那种微风带来的凉意和,从而为全诗定下了轻柔的基调。“菱歌慢慢声”,是转从听觉来写景。既是“菱歌”,当然与上句的“水面”有关,但因在暗夜,不大可能下水,故当是采菱女在集市里清唱。“慢慢声”表现菱歌的舒缓悠扬,从而描绘出江馆夜市特有的风情。第四句写视觉:“灯火夜妆明。”一个“明”字一箭双雕:一指灯火把夜市照明,二指在灯火照耀下赶集的盛妆女子的明艳出众。全诗借助感觉类型的变化,从正面写出对江边夜市的欣喜而又悠闲的独特感受。还有运用“易觉换景”艺术从侧面写景的,如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写夜雪的诗,先从触觉写起:“已讶衾枕冷”。人早已睡下,加之雪落地无声,故开始浑然不觉。待到雪越落越大,寒气越来越重,足以使肌肤感到衾枕冷时,于是“讶”然。接着写视觉,可是,人在衾枕之间是难以看到夜雪的。只有写窗户,写窗户明暗示雪大而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透过窗户带来亮光。后两句构成倒装的因果关系――因时时听到大雪压折竹枝之声而推知雪势有增无减,越来越大,积雪越来越重。这是通过听觉形象来表现雪之大之厚之重,同时也衬托冬夜的寂静与诗人的彻夜无眠,从而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的孤寂心情。全诗无一句正面描写,却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转换侧面写出夜雪的温度、亮度和厚度,使夜雪形象鲜明,耐人回味。

与雪有关的诗句篇5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咏雪

南朝・梁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韩愈描绘初春时节。雪花飞舞。赋予雪以人的情感,要给人带来春的气息。为诗增添了浪漫气息,似一幅优美的“白雪飘飞盼春***”;吴均摹写细雪纷纷、天地皆白的迷人景致,笔触细腻,似十八少女手持银针绣出一幅“庭院观雪思人***”。仔细品读,前首诗构思新巧,独具风采,后首诗笔触细腻,情景交融。

韩愈的《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是他的小诗中的佼佼者。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元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单纯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诗人为二月刚见草芽而吃惊、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怅惘、遗憾,而是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称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一翻再翻,使读者如人山***上。有应接不暇之感。

吴均的《咏雪》笔触细腻,主要体现在情与景的自然结合上。

前两句着重绘景。微风起,庭树摇,细雪纷纷,飘下帘隙;“微”、“细”抓住景物特征,“庭”、“帘”点明观雪处所。起笔开门见山。直写雪景又带出观雪之情事。笔墨简洁。三、四两句通过比喻写景,“萦空”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如雾转”突出其飘飘洒洒的动态美,这是仰视之景;“凝阶”绘雪花凝聚台阶之状,“似花积”展现出雪花的静态美,这是俯视之景;连用两个贴切比喻,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五、六句用反衬法过渡。“杨柳春”是联想之景,是虚写,“桂枝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白”字从色彩上暗合“雪”。“不见”、“徒见”对比鲜明,突出了雪后玉树琼枝的美丽景象。其实,这两句的作用又不止于此。在“不见”、“徒见”的顿挫间还透露出诗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这一联是由写景转入抒情的关键,尾联直陈诗人心迹。原来他正在思念着一个人!或许此人曾与诗人相聚,但不久又分别,他们约于来年杨柳吐翠的春日再见。互诉万千心曲、别绪离情。可眼下时值隆冬,距离相见之期犹有数月。他孤处庭院帘幕之中,目睹雾转花积的雪景,千言万语无人诉说,相思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泪水涟涟,空自叹息。可他转而又想,相思何益?还是不想的好吧,但内心那萦回荡漾的感情波澜又如何平静得了啊!

与雪有关的诗句篇6

关键词:弗罗斯特 雪夜停林边 叙事特色 分析

中***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381-01

前言: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诗人,其所创作的诗歌大多数都是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作为背景,诗句中表达了很多关于乡村生活的体验,因此被称为20世纪的田园诗人。弗罗斯特的作品中,一方面蕴含了传统诗歌的特色,另一方面又有十足的创新性,展现出诗歌创作的个性化特征。《雪夜停林边》是他的代表作品,在中国广为传颂,本文就对这一诗歌进行研究。

一、《雪夜停林边》的叙事语言分析

弗罗斯特在创作《雪夜停林边》时,延续了其田园风格,诗歌中采用平白质朴的语言进行叙述,将故事情景直接展现给读者,同时又在这些语言中添加了抒情成分,将故事的内涵蕴含在其中。诗中的主角是一人一马,在一个雪夜途经一片树林,主人和马在此处作了短暂的停歇,欣赏雪景,而后离去。叙事过程中可谓平铺直叙,没有使用很多华丽的叙事技巧,但是所采用的节奏性和韵律性的手法又使叙事语言不同于大白话,具有一种简单却深邃的美。

而从思想上来说,弗罗斯特将深刻思想蕴含在简单质朴的语言之中,可以说“微言见深意”。例如,在描绘雪夜树林景色时,使用了诸如万籁俱寂、深幽等词语,这些词语再现了林中美景,雪夜、树林等景色仿佛就在眼前。同时,这些词语又是迷茫内心的一种象征,代表诗人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景色虽美却不能久留,为结局做好铺垫[1]。

二、《雪夜停林边》的叙事视角分析

从叙事视角来分析,这篇诗歌里的叙事视角共有三个,一是主人公本身,二是马,三是这片树林的主人。从主人公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叙述了自己来到这片树林以后所看见的和所感受到的;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这幅美景的喜爱和不舍之情。诗人将叙述的重点放在以上两个角度上,使我们忽视了主人公的来历、身份、姓名等,一个人、一匹马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稍作停留,我们更加关注他的所见所感,可以说主人公的身份信息扑朔迷离,也可以说在这样的景色和情感中,他的身份信息已经不重要了[2]。

而从马的视角来说,则表现出了与主人不同的情感,这部分叙述主要集中在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原诗中有这样一句:小马轻轻摇颈上的缰铃,仿佛是想问主人是否弄错。小马并不知道自己的主人已经被林子的雪景吸引,表现出了一种疑惑之感:还没有看见农舍,主人就停了下来,是不是弄错了呢?叙述到此处之后,又将视角切换回到了主人这里,继续描写林中景色。这种叙事视角的转化大大提升了诗歌的趣味性,表达了一种双重情感,对于主人来说,对这片林子是留恋的,对于马来说确是困惑的,画面感非常强。

从林子主人的视角来看,与主人公一样,没有介绍他的身份和来历,甚至不知道主人公在他的林子里停留,欣赏雪景。通过以上三个视角叙述以后,诗人通过双重视角作为结局:究竟是停留,还是前行。从主人的视角来说,他被雪景所吸引,对于去留产生犹豫,但是最终从诱惑中走出,决定继续前行;从马的角度来说,它一如既往的跟随主人的脚步:主人终于明白自己是“弄错了”,所以小马面对继续前行这个选择,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舒畅的、愉悦的心情。双重视角的矛盾最终达成统一:徘徊之后选择继续前行,停歇只是短暂,前行才是最终的选择。

三、《雪夜停林边》的叙事艺术分析

叙事艺术代表一种风格,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魅力,弗罗斯特在《雪夜停林边》中使用了留白以及悬念两种叙事手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是留白,就是不对某种叙述进行解释,省略原因、经过或者是结果,读者需要通读整篇诗歌,对诗人的思想进行深入思考。例如,结尾处就使用了这样一句话:安歇前还需走漫长的路。用这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了主人公的选择,对于后续的事没有继续描述,主人公究竟要去哪里?最终在哪里安歇?读者需要根据整篇诗歌的思想自己去揣测。采用留白这种方式具有以下两个特征:首先,从留白这种手法本身的特征来说,可以充分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其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对诗歌的词、句乃至中心思想进行深度剖析;其次,从《雪夜停林边》这首诗歌的角度来说,诗中多处使用留白,最大的亮点当然还还在结尾处,将主人公的选择与未来这一概念紧密联系起来,使整篇诗歌显得意蕴悠长,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其次是悬念,就是在作品中的某处提出问题,但是不去直接回答,以此引发发问。与留白不同的是,悬念的疑问点往往更加明确,有可能会解决,也有可能不会解决,但是不会留下多种可能性。例如,诗歌一开始就提到了林子的主人:我深知林子的主人是谁。主人公在林子里徘徊、欣赏雪景,他知道林子的主人是谁,但是林子的主人却不知道他在此处停留。诗中没有再去介绍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对这一疑问做出解答,最终却将这种手法与留白联合起来使用,留下新的问题,引发读者的无限思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结:《雪夜停林边》这首诗歌中采用了叙事方式,用简单的语言讲述了主人与马在雪夜林中停留,随即又离去的故事。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简单的诗句中,从人和马以及林子主人的视角叙事,采用留白和悬念的手法达到一种艺术境界,引发读者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杨莉.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语言背后的秘密――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4)06:193-195+225.

与雪有关的诗句篇7

【关键词】诗歌翻译;主语;忠实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汉语的思维模式,以主题为主。明确了主题,主语不说,也无碍对语意的理解。英语则不然,属于语法型的文字系统,主、谓、宾等,必须完全,才能准确表达意思;缺少了一部分,就是残句,根本无法表达,更无法理解。汉语的这种思维模式,在古汉语里表现,尤其突出。白话运动之后,西学渐进,现在汉语的表达,西化已很深,主谓齐全,句子很长,中西的这种差异,似在缩小,实际是汉语的传统,正在受到挑战,或者说正在受到侵害。唐诗是中国的文化瑰宝,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可谓一诗一画;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汉语的这种主题型思维模式,在唐诗里,也表现得最为突出。这里,笔者拿两首唐诗的不同译文,分析一下汉语对主语的省略而引起的英译本歧义。依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为例:“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首先这首诗的题目,就引起翻译的麻烦。这个“逢雪宿芙蓉山人”指的是谁?汉语读者可能根本不问这个问题,但翻译成英语,非弄清楚不可。有这么两种可能:一,作者本人;二,某个旅行者而不是作者,也就是说,作者站在旁观的角度写成。三,甚至不排除,作者站在“夜归人”家人的角度写成;譬如,可能是“夜归人”的妻子。许渊冲先生对该诗的翻译,是这样的:Seeking shelter in Lotus Hill on a Snowy Night / At sunset hillside village still seems far; / Cold and deserted the thatched cottage are./ At wicket gate a dog is heard to bark; / With wind and snow I come when night is dark.。这里,翻译的优美,自不必说。标题是用的分词结构,回避了主语的问题。从第四句判断,这个“夜归人”指的就是“我”,即诗人本人。

还有一个翻译,刘***平译,题为“Putting Up at the Hibiscus Mountain”:The dark mountains lose themselves as dusk draws near. / In the coldness I see the thatched house for the poor. / Approaching the wooden gate I could hear a dog’s bark, / It’s me the traveler who arrives after the storm dark。这个翻译,四句话里有三句,都直接提到“我”。这个理解,就“夜归人”的指向而言,与许渊冲一致,指的就是作者自己。下面,还有两个翻译,都是外国人的理解。第一个,弗莱切(W. J. B. Fletcher),题为“A Winter Scene”: The daylight is far dawning across the purple hill, / And white the houses of the poor with the winter’s beautiful chill. / The house dog’s sudden barking, which hears the wicket go, / Greets us at night returning through driving gale and snow。第二个版本,戴尔(Dell R. Hales)的翻译,题为“Encountering a snowstorm, I Stay with the Recluse of Mount Hibiscus”:Dark hills distant in the setting sun, / Thatched hut stark under wintry skies, / A dog barks at the brushwood gate / As someone heads home this windy, snowy night[3]。

以上两段翻译,第一个,弗莱切的翻译,最后一句的宾语是“us”,指的“我们”,由此可见,译者把“风雪夜归人”理解为“我”,同时还有与我同行的其他人。这又牵涉到英语有单复数之分,异于汉语,属于另外一个问题,此不赘述。总之,是作者本人。第二首,从最后一句判断,这个“夜归人”指的是某个旅行者而不是作者,也就是说,作者站在旁观的角度写成。一般但从逻辑上讲,这么一个雪天寒夜,“旁观者”可能性很小,所以可以理解为“作者本人”的会较多些。但是,也不能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写这首诗不会发生。因为对于诗歌创作,不能像历史的考证那样;诗的创作,其形象思维是纵横驰骋的。把作者理解为站在“夜归人”家人的角度写成,也有。例如,王道余就有这么一种翻译,题目是“Stopover with My Host in Mount Furong on a Snowy Night”:As night fell the mountains loomèd dark and distant; / The weather was cold the thatched house pallid and broke. / Hearing a barking dog at the cottage door I knew / Braving wind and night snow my host had come back late。这首诗的翻译,有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它的题目和行文后两句所指的陪伴“主人”的人,地点不一致。题目表示“我”在随着主人,很晚才回;行文显示的,似乎“我”在“白屋”,听到狗叫,知道“主人”回来了。尽管有这点不一致,从行文上看,译者没有把“夜归人”理解为诗人自己,而是诗人的“家人”。还有一首,译者不详,题目叫作“Staying at a Cottage of Mt. Hibiscus on a Night of Snow”: 也是这样的理解:When the mountains lurk dim in the pale dark, / The cottage of shabby looks stands lone in twilight. / By the wattle gate now I hear dogs loudly bark, / The master has come home in the snow of night。这个很明显,“我”听到了狗叫声,知道“主人”回来了。本文作者也是一直理解这首诗的“暗含”主语;这里,有一个因素,关键在“夜归人”的“归”字上,容易让人理解为说的是别人。

汉语无需准确表述其主语,只需表达主题,或者更准确地说表达出了意境,即达到汉诗的最高境界;汉语的表达,也无需非得指出主语不可。但对英语而言,这即是主语的缺失,翻译时一定补上。这个“补上”的过程,实际是对译者对汉语诗歌理解的过程。各人理解不同,对于主语的选择也就不同。主语选择的不同,决定了审视的角度不同。如第一首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不同的翻译,有译作诗人本人,或某个旅行者,或旅行者的陪伴者,或旁观者。第二首孟浩然的《春晓》,不同的翻译,译作诗人本人,或者是“我们”这些人,或者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指所有的人。由于这个主题的限制,对整首诗歌理解的立足点,完全不一样,因为审视的角度不一样,也牵涉到对其余诗句的意义把握。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若后两句的主语翻译成“旅行者”,那么,头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两句所展示的***画,即是旅行者远远看到的景象,知道前面有可能投宿的地方;若主语是“旅行者的家人”,那么,即是这位家人看到“日暮苍山远”的景色,继而想到自己“天寒白屋贫”的情况,再进一步想到远游的人。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也是,主语是谁,就是谁听到的“犬吠”,也就是谁感叹的“风雪夜归人”。孟浩然的《春晓》也是这样,所引用的几个译本,把“春眠不觉晓”的主语分别译成“我”、“我们”、“你”、“任何人”、“睡眠的人”等等。那么, 接下来“处处闻啼鸟”的人,就分别不一样了;因而,对“也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发出感慨的主人公,也都分属不同的人了。

从这些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霍华德(Howard)翻译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题目是“Lodging in the Hibiscus Mountain on a Snowy Night”,还有林同济孟浩然的《春晓》,题目是“Spring Dawn”,都回避了主语的问题,或者说忠实于原诗的形式,译文向汉语的原初形式靠近;至于主语是谁,全凭读者自己的感悟了,这样达到了汉语原诗的效果。至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属于较好的译文。

与雪有关的诗句篇8

关键词:李少鹤 高密派 冷诗

李少鹤是清代乾嘉年间“高密诗派”的代表人物,山东高密时期其与胞兄怀民(石桐)效法唐张为《诗人主客***》,编定《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取唐元和以后诸家五律,辨其体格,奉张籍、贾岛为主,朱庆余,李洞以下为客,发起了一场声势不小的中晚唐诗歌运动。与此同时,少鹤个人也进行了大量诗歌创作,得诗凡681首,主要收录于嘉庆刻本《少鹤先生诗抄(十三卷)》中。袁枚则称其诗“高淡可喜”,其人为“今之苏子瞻也”。(《随园诗话》)近人汪辟疆在谈到高密诗派的影响时,也说:“胡森亦以江西人,与少鹤往来,自是江西诗人多有传其《中晚唐诗主客***》者,于是,江西有高密诗派。孙顾崖以吴人官粤西,而最服膺石桐少鹤诗说,……于是东吴有高密诗派。”[1]由此可见,宪乔之诗对当时诗坛的影响。

作为高密诗派的核心人物,宪乔在宗师的选择,“规模较阔,出入唐宋诸大家,能运以己意,虽巉削不伤真气。”[2]这里的“唐宋诸大家”,具体指唐代韩愈、张籍、贾岛和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汪辟疆说:“少鹤五言,近贾为多……惟五七言古体,则尝出入韩苏,气体较大,……要皆不失为高密派重镇也。”(《论高密诗派》)汪氏指出了少鹤宗师所自和学诗辨体的特点。对于宗韩之诗,其诗中多有自述,暂且不表,在此我们专门谈谈其宗岛之诗。“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这两句诗是贾岛《早秋寄天竺灵隐寺》一诗中的句子,不过用来概括李宪乔“冷派诗”的艺术特征倒显得形象贴切。其大部分五言古诗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偏暗、偏冷、偏孤静,约而言之,孤冷二字是也,下面结合作品分别论说。

首先是色调偏暗的诗,这是从视觉感受方面说的。李宪乔诗歌选择的典型时刻,总是或在黄昏,或在月夜,或在阴天,或在暗室,即使艳阳高照之时,也必然处在浓荫里,要之,他的诗像一只怕光的蝙蝠。“暝舷不能寐,兀立吊江东。“(《夜半舟中望燕子矶作寄子才》)这是在暗室;“孤馆当昏坐,荒钟隔雨闻。”(《和石桐闻钟寄子迄》)“残雪暮归寺,夕阳深闭门。”(《兴胜寺》)这是在昏馆暮寺;“游子半夜棹,严城千里冰。”(《月夜次长江》之二)这是在夜半;“州城接孤岭,昏雪没巑岏。”(《有感祝舍人大雪宿蔚州北山作》)“荒江迥望绝沿洄,雾瞀氛昏到晚开。”(《泊龙头矶闻鹧鸪》)这是在黄昏;“鸡鸣江水白,江月堕混茫。”(《鸡鸣》)这是在黎明月下;类似的例子随手可举。他是一个惯于在黄昏月夜出没的诗人,他偏爱黄昏、月亮甚于白昼、太阳,后文将对黄昏、月夜这两个高频意象作专节分析,这里从略。

一个饶有兴味的现象是贾岛诗的色调也偏暗,试举数例,“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送无可上人》)白昼里他选择光线较弱的潭底、树荫下;“地寒春雪盛,山浅夕风轻。”(《别徐明府》)虽然炽照,但已近黄昏;“流星透疏木,走月递行云。”(《宿山寺》)“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过河联句》)二句在朦胧的月光之下;“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暮过山村》)“荷翻团露惊秋近,柳转斜阳过水来。”(《题虢州三堂赠吴郎中》)等句,所选景物的背景都是在日暮时分,色彩昏暗。二位诗人,不知是性情偏嗜一样,还是后人模仿前人,艺术面貌惊人的相似。

其次是偏冷的诗。偏冷与偏暗是联为一体,互为作用的,二者在心理上都给人造成阴郁的感觉,故色彩学上把昏暗的色彩划为冷色调。少鹤选择意象时,着意择取雨水、冽泉、雪霰、冷雾等冰质事物,为他的诗境笼上了冷的氛围。写雨的诗篇在他整个诗集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在后面分析意象时将要重点解释,此处从略。单列写冷江、寒雾的诗句。“暗露缀虚网,晴虫上湿柯。”(《寄曲江翁》)“松高云始驻,涧僻水偏寒。”(《书情寄兰公敬之廉夫》)“寺前西涧水,数里见寒澄。”(《题延庆寺》)“石泉寒更澈,霜柳雨中疏”(《怀林云表》)“泉声出荒草,霜气涌孤祠。”(《游长白山澧泉谒范文正公祠》)……从常理上讲,太阳、烟灯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但诗人也要为它蒙上冷色。“冻烟开磵曙,高雪入楼晴。”(《登九仙山西观楼见远道人题壁》)“带湿秋阳犹作暑,倦游行客只如闲。”(《雨后龙山道中》)“溪近夜风激,店荒灯焰寒。”(《旅夜检校亡友单子迄集书卷尾》)烟至于“冻”,秋阳至于“湿”,灯焰至于“寒”,都是作者心理上的极端反应。由于偏冷,选择意象时不离江湖雨雪雾泉,因而他的诗又显得湿,冷湿便成为少鹤“冷派诗”风格的感性形式。

三是静寂的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是写静的大师。王摩诘中晚年写诗复参禅,禅、诗双栖,“静”是他生活、思想、作品的主要特色。“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对静的感觉,他大多舍去正面描写,而用画家的借景手法,以动态、音籁,设色去衬托,创造了独特的境界。少鹤学过韦王一派,诗中累有痕迹。少鹤对佛禅之事,始终热衷,其诗集里表现他流连寺刹,与高人道友论道的诗篇也不在少数,如《冬夜与远师同宿》、《赠法逸人》、《石溪西亭赠翼上人》、《游龙洞圣寿禅院》、《寻东磵僧》等等。他笔下的静物、寂境也写得很有特色,有些佳句幽境直追王维;即使在写法上,二者也深有渊源:

(1)以声衬静。王维是以声衬静的高手,“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雀噪荒村,鸡鸣空馆”,等等。将细小声响与巨大背景对比,凸显“蝉噪林益静,鸟鸣山更幽”的寂静效果,少鹤诗中也不乏这类成功诗句,“瀑喧停午时,诗径独行迟。尽日有雷处,孤云竟不知。远禽醒磔磔,蛮蔓湿垂垂。只此足闲逸,安心更莫疑。”(《佛子岭瀑布》)诗作以瀑布、鸟翅与巨大质实的空山对比,所写之物与背景差距巨大,因此虽然着意在写响动,但实际上更显幽静。(2)以动衬静。在静态的背景中,运动着的刺激物也更易被知觉到,少鹤以诗人的直觉揭示了这一事实。以动衬静的佳构如下诗:“初披入山径,数滴石淙翻。及到孤禅处,千寻瀑布根。昼清鹤过影,寺近井通源。只对莓苔地,经年无屐痕。”(《寻东涧僧》)此诗借助滴水、飞鹤、流瀑等数个运动物,放入空山的背景中,反衬出了一片寂静。还有类似效果的句子,如“僧共无灯夜,禽惊落雪枝。”(《寄祝厚臣舍人》)以落雪、禽动衬静;“甖空和冻螘,枝动恋巢禽。”(《寺居雪夜寄萧检讨》)以枝摇、禽动衬静。(3)以色显静。王维诗画双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以色显静之妙深有悟解。王维设色的特点多用冷色,冷色中首推青绿;少鹤也多用冷色,但冷色中偏向青灰、枯淡。前者如“青草肃澄陂,白云移翠岭”,“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商山包楚郢,积翠霭沉沉”,“翡翠香烟合,潮来天地青”,等等。后者如“竹间深阁色,烟际读书声”,“泉声出荒草,霜气涌孤祠”,“残雪暮归寺,夕阳深闭门”,“石扇响空碧,肃然山观清”,等等。

说到李宪乔与郊岛的诗学渊源,汪辟疆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现迻录于此作为本小节的总结:“以寒瘦为高境;以独造为本领;以真挚见情景;以融合见苦辛;而所谓起沈疴者,即戒熟戒俗不作一平直语,而能直穷造化神理混含而已。”(《论高密诗派》)在我们看来,其所借鉴的东西有三,其一,学习郊岛对诗歌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其二,仿效郊岛所擅长的五古诗体;其三,崇尚郊岛清幽冷僻、尽洗佻滑的冷派诗风。

注释:

[1]汪辟疆:《论高密诗派》,《中华文史论丛》1962年(2辑)。

与雪有关的诗句篇9

1. 概括这类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

2. 归纳此类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

3. 了解此类诗歌常见的考点。

教学过程:

一、概念阐释:以描写边塞的***旅征战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

二、分析概括此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1. 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报国和建功立业。如①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王昌龄的《从***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③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 抒写边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如①王昌龄的《从***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无奈,只无法消除思亲之愁]②李益的《从***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回乐烽均为地名]

3. 表达作者对战争深层思索,或写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或写对和平的向往,或写对***中某些现象(譬如苦乐不均、将帅无能)的不满。如①常建的《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②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③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百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金河、青冢、黑山均是地名]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以上只是大致的归纳,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诗中呈现出的情感也是很复杂的。如王翰的《凉州词》中既充满慷慨之气,又夹杂着一种悲凉。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其中既有对家乡深沉的思念,又隐含着将士戍边报国的责任,二者交织,慷慨悲凉。

三、归纳此类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

标示边疆、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关山、青海、玉门关、楼兰、边、燕然、沙场、大漠;

边塞特有的事物:烽火、城楼、(细柳)营、琵琶、戍鼓、横笛、羌笛、芦管、芦笛;

与战争有关的武器:角弓、鞍、马、刀、号角;

与战争有关的人称称谓及历史名人:将***、都护、兵、***、征人、李广(龙城飞将);

表达征人思乡常用的意象:月、羌笛、芦管、雁;

与战争有关的关键词:征、战。

四、与此类诗歌相关的考点阐释

1. 形象

1)鉴赏诗中出现的景物(即画面)的整体特征

例如读王昌龄《从***行》,诗的第一、二句描摹了一幅?摇 ?摇?摇?摇?摇?摇?摇的画面。(开阔、悲壮、迷蒙、暗淡)

2)鉴赏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例如,读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试鉴赏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参考模式:诗中塑造了(什么样)的(谁)的形象。“什么样的”应指出人物在什么环境下干什么、想什么所表现的精神品质,“谁”应指出是哪一类人的形象(例如农民、工人、思妇、征人等),并应关注本诗诗眼(即最后两句)。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在恶劣的环境中不畏艰苦、英勇奋战,

立业的边疆将士的形象。(注:必须有对诗眼的阐释)

3)鉴赏诗歌表现的情感内容

例如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语言

1)鉴赏诗歌整体语言风格

例如读陈羽《从***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这首绝句写风雪行***,十分壮美。试从语言角度,分析一下“壮美”的特点。

参考答案:首句用了一个“裂”字,次句用了一个“折”字,点染了严酷悲壮的背景:天山脚下寒风尽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吹断。尾句用了“直上”一词,展现出一幅壮美行***画面: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这“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勃。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2)考查炼字技巧

例如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为地名、回乐烽为烽火台名]分析第四句中“尽”字的妙处所在。回答此类题一定要有固定的思路。即释句、释词,析妙处,连主旨。

参考答案:不知哪里传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于是征人一整夜都朝故乡的方向遥望。“尽”字既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望乡,点出望乡人之多。一个“尽”字,把征人思乡的主旨表现得淋漓尽致。

3. 表达技巧

1)考查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例如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前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开头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远观,回乐烽下,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观,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光,如秋霜那样望而生寒。这些正是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从另一角度说,如雪之沙,如霜之月光,既形象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切合了征人思乡凄凉、哀怨的心境,景与情紧密交融在一起。

2)考查塑造人物所运用技巧(从描写角度可分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从描写内容可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从用笔墨多少可分白描、工笔等)

例如读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设题:请结合诗句对如何刻画将***这一形象略作分析。这首诗通过写将***夜猎这一典型情节,成功地刻画了警觉、镇定、勇武的将***的形象。这首诗首句写将***夜猎场所是幽暗的山林,杂生茂密之草。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这里运用了环境烘托。一“惊”字,渲染了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是何等警惕。第二句写将***动作:弯弓猛射。“夜引弓”的“引”,让人想象、体味将***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后两句写天亮一看,箭竟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结尾箭入石中,或许带有一点夸张色彩,却侧面展现了将***的神勇。

3)考查诗中运用的抒情技巧(一定要分清问得是作者的抒情方式还是诗中人物的抒情方式)

例如读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辨析诗中最后两句的抒情手法。参考答案:直抒胸臆。

五、典型例题

例1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前两句通过对严寒景物的描写,反映了?摇?摇?摇?摇?摇,

采用了?摇?摇 ?摇?摇?摇描写的方法。

(2)五、 六句选取了一天的生活进行具体描写,表现了?摇 ?摇?摇?摇?摇?摇?摇,采用的是?摇?摇?摇 ?摇?摇描写的方法。

(3) 七、八句采用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将士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三问中“反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是针对内容的考查,应联系诗歌主旨(即塑造英勇的将士形象)回答。关于“描法”的考查和对“抒情方式”的考查属于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问得比较明确,只要有相关的知识积累即可。

学生组织答案。

例2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看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说得对不对?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分析:本题是针对炼字技巧进行的考查。回答的要点应包含:①对全句意思的把握(即句子翻译),②这个字突出了景什么样的特征,③对画面整体特征的阐述,④景与作者情感是如何交融的。[一般的炼字技巧的题都可参考这个思路]学生组织答案。

与雪有关的诗句篇10

小说中李纨的象征物是梅花,在书中她多次以梅花自喻。元妃省亲之时,李纨一句“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以落梅自比,高洁,境界优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之时的花名签,隐喻了各人的品格和命运。宝钗牡丹花,艳丽动人但却终身寂寞;黛玉芙蓉花,娇艳淡雅却红颜薄命;探春杏花,预示远嫁不归的命运;袭人桃花,预示后来嫁与蒋玉菡之事。李纨抽到的是梅花签,签上画着一枝老梅,写着“霜晓寒姿”,有句旧诗:竹篱茅舍自甘心。这句旧诗出自宋代王琪的咏梅诗,其全诗是:“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又有北宋诗人林逋,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他的诗以《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最著名。梅花乃高洁品格之花,寒冬腊月百花凋零之际,一枝寒梅傲立雪中。梅花在文人心中为极淡雅、不畏严寒的高洁之花,与后面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相映成趣。曹雪芹笔下的雪与梅花寄予了作者的心血,在小说中写得极其美丽。小说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中李纨罚宝玉到栊翠庵取红梅后,大家的咏梅花诗精彩纷呈。邢岫烟的“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它冰雪中”,喻指梅花品性高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薛宝琴的“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更有种无形的美丽和惆怅,形成高远深沉的意境。而曹雪芹自号“雪芹”,更是取自苏轼诗意,对雪及雪中景可谓情有独钟。足见曹公对笔下的形象李纨寄予了多么深厚的情谊。《红楼梦》中人物所居环境与人物性格都是相得益彰的。探春所居秋爽斋透着舒朗大气,可以说斋如其人,室内文墨书香四溢,而斋里的大案、大幅山水画都隐隐透出探春的、须眉之风、巾帼才气。黛玉的潇湘馆拥有千杆翠竹,“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象征了黛玉高洁的品格。李纨所居稻香村,那接近自然的格调虽不及黛玉的风雅,但也不失陶渊明的田园气象。在佳疏菜花的掩映下,“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自然古朴,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小说第十七回题大观园诸景对额时大家对此地就很感兴趣,连一向以古板著称的贾***也有了归农之意。宝玉拟的对额是“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虽然宝玉不喜读科举应试之书,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极好的读书之处,日后贾兰正是在这里用功苦读,勤奋上进,而李纨的苦心也得到回报———“戴珠冠,披凤袄”。黛玉在元春省亲时代宝玉题诗就有“杏帘在望”一首,因其天然的意境加上黛玉的才气,受到元春的高度评价,并命人将原定的“浣葛山庄”改为了“稻香村”。此地符合了李纨的性情淡泊、绝世而***的精神品格。

二、圆融温厚的处事方式

善于平衡协调关系。能平衡好黛玉和宝钗之间的关系,又能照顾到姐妹间的感受。在大观园诗社中,黛玉和宝钗都是写诗高手,除了个性、情感的不同,水平不相上下,李纨很善于平衡宝黛的关系,显示了她很高的修养和能力。海棠诗社,薛宝钗的诗句“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高端大气,而黛玉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巧妙别致,二人难分上下,李纨的点评别具眼光,很有水平:“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黛玉),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衡稿。”到了题诗,衡芜、潇湘、枕霞、蕉下客、怡红五位共写十二首参评,李纨虽各有赞语,评黛玉之诗“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点评公正到位,宝钗、黛玉一人一次冠***,又注意平衡二人关系,让人心服口服。注意保护弱者迎春、惜春的感受。在诗社给大家起雅号时她提醒大家别忘记给不善作诗的迎春和惜春也取个号,并提出由迎春、惜春二人出任副社长,并分配了工作,体现出她的细心、体贴,很温暖,也极大地调动了全体的积极性。凤姐生病,她协理探春管家时,虽出任第一把手,并不专制独裁,全力支持探春的改革计划,在探春和宝钗三者间,不争锋要强,是如水一般的黏合剂。在下人眼里她随和宽容,是善德人,温婉动人,公平公正,如贾琏的小厮兴儿所说:“我们家这位寡妇奶奶,她的诨名叫大菩萨,第一个善德人。”本文来自于《安徽文学》杂志。安徽文学杂志简介详见

三、幽默雅趣的诗心慧质

与雪有关的诗句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与雪有关的诗句10篇

学习

形容人多的词语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人多的词语10篇,内容包括形容人多的词语100个,形容人流量多的词语。4、张袂成阴、熙来攘往、人满为患、宾客如云(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中国民间艺术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民间艺术论文,内容包括中国民间艺术论文1000字,民间艺术论文答辩。(三)剪纸艺术的用途。剪纸有形式多样的***案样式,有广泛的表现形式,且剪纸本身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可以作为装饰品,直接张贴在门窗上或墙壁上;可以作为刺绣的底

学习

录播室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录播室10篇,内容包括录播室设备,录播室美篇。一、系统构成录播教室的建设可实现对教学过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课堂实录及网络实时直播,录制的内容不仅包含老师、学生授课听课的场景,还包含教师讲课所用的课件内容。本系统具有

学习

出纳思想及工作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出纳思想及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出纳月工作总结和下月计划合集,出纳管理思想工作总结简短精辟。思想***治上,深入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群众路线教育,认真把握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切实体会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富强

学习

拼音字母歌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拼音字母歌10篇,内容包括100个汉语拼音字母歌,26个完整版的拼音字母歌。嘴巴扁扁eee小棍加点iii嘴巴吹笛uuuu上两点üüü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两个门洞mmm爷爷拐杖fff左下半圆ddd雨伞巴儿ttt一扇小门nnn一根小棍lll豆芽

学习

彩虹伞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彩虹伞10篇,内容包括彩虹伞美篇,彩虹伞的100种。(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这也是课堂10篇

阅读(21)

生活中的课堂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锻炼体魄,磨练意志、使心灵得到进化,智能得到开发,我们不仅仅在学校的课堂学习,而且还要在生活中的课堂学习,每当遇到一件事情我们可以说“这也是课堂”。

学习

江南风景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江南风景10篇,内容包括江南风景推荐,江南美景欣赏。浙菜是菜系中的江南一帜,其菜品格局醇正、鲜嫩、细腻、典雅,尤以清鲜味真见胜。而苏菜也是十分有影响力的,乾隆时,曾下旨编制苏杭菜谱,许多苏菜也因乾隆名扬四海。如“文思豆腐

学习

高温瑜伽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高温瑜伽10篇,内容包括高温瑜伽的全面教程,高温瑜伽精髓100例。之所以要在40℃左右的温度下练习,是为了还原印度当地的炎热气温,让高温瑜伽的效力自然爆发出来。此外,在身体未预热的情况下练习瑜伽很容易受伤,而对于这种讲究身

学习

财务培训工作建议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培训工作建议,内容包括财务培训建议或者意见,财务培训要求和个人进步建议。1、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存在学历教育“影子”由于长期的学历教育与任职培训混为一体的办学体系,武警部队院校仍然习惯于用学历教育的模式发展任职

学习

我的业余生活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业余生活10篇,内容包括我的业余生活4000字,我的业余生活作文。总结我一周的业余生活,大约四分之一给了学生,一周两次值班虽不足四分之一的周业余,但再加上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编制试卷,为教育教学搜集资料,与家长交流等,业余的

学习

山水诗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山水诗句10篇,内容包括山水诗词十首,山水诗句大全100首。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5、横看成岭侧成

学习

长歌行的古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长歌行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长歌行古诗10首,长歌行的古诗意思。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赏析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

学习

乡镇护士事迹材料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乡镇护士事迹材料,内容包括乡镇护士主要事迹怎么写,基层护士先进事迹材料范文。还比如输液这样的事,乡亲们觉得在自己家里输液,不仅自己自在,照看的人还可以做别的家务活,于是要求她们上门服务。其实,这样做如果遇到意外,处理起来

学习

春节诗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春节诗句10篇,内容包括春节诗句大全集,关于春节的诗句12篇。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2、钱来苏《新年有感》: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勤劳无逸

学习

关于理想的诗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理想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表达理想抱负的诗句,理想与现实差距诗句。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古诗词的意象,往往都倾注了诗人的情感。它不仅仅是读者看到的一花一草,更是诗人情感的

学习

苏轼的诗句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苏轼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苏轼写春的诗句,苏轼小众的诗句。宋人绝句的一大创获,就是在题材内容上对唐人的开拓与突破,绝句不仅可以用来反映重大的社会题材,更可以抒写日常生活的小情趣。在绝句从“唐音”变为“宋调”的演进历程

学习

关于立冬的诗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立冬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立冬的诗句唯美句子,今日立冬最好的诗句。一、在《初中语文第四册》中“将***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一句,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却是“将***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猶着。”。两种版本中,除

学习

描写松树的诗句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松树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松树诗句最出名诗句,描写松树坚韧不拔的诗句。3.有声有色古诗在描写中,经常运用多种感官,从而达到有声有色,形神兼备。王维的《过香积寺》中,在描写途中景物时就调用了多种感官,“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

学习

赞美教师的诗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教师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赞美即将退休教师的诗句,关于赞美教师的诗句。(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惊蛰诗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惊蛰诗句10篇,内容包括惊蛰诗词原创集锦,认识惊蛰诗句。4、雨催惊蛰候,风作勒花开。5、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6、春柳卧生根,早雷惊蛰户。7、恰似春雷未惊蛰,髯龙头角暂皤泥。8、堪笑不能惊蛰户,空将胡蝶梦魂惊。9、浮云集。轻

学习

含有风的诗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含有风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古诗中含有风和月二字的诗句,含有风字的诗句飞花令100句。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自己千思万绪凝结定格于一个画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怀,手法之娴熟、令人叹为观止。2.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