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战争的诗句篇1
楚秦曾于河南丹阳和陕西兰田交战。楚国在这两次战争中都吃了败仗。《国殇》即是以这两次战役为题材的作品。
全诗可分为两段。前十句记叙死难将士英勇作战和壮烈牺牲的经过;后八句是诗人热烈赞颂为国捐躯将士的歌词。
诗一开始就描写一场激烈的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的程度:“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这就为楚国将士英勇杀敌和壮烈牺牲准备了典型的环境。前句写披坚执锐的将士的威武形态,后句写敌我双方战车交错、短兵相接的激战情景。这两句,勾勒了一幅广阔而又悲壮的战争***画,像磁石一样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战马驰骋、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上。
“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极言敌***之众多,来势之凶猛。它直叙敌方势力的强大,为下文进一步描写战斗的激烈和战场的悲壮作铺垫。随即,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则是一幅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画面:“矢交坠兮士争先”。“矢交坠”写敌我双方如雨般的利箭互射的情景,表明战斗的激烈和形势的危机。可是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更为感人的是:楚***将士却奋力“争先”。“士争先”三字,把楚***将士不怕牺牲争先恐后,奋勇杀敌的形态刻划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形象地表现了楚***将士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对楚***将士的倾慕和颂扬之情。
接着,描写战斗的场面更加激烈了:“凌余阵兮躐余行。”这句写敌***已冲入楚***阵地和队伍之中,楚***正处于千钧一发之际。“凌”、“躐”两个动词都是贬义词,表现了诗人对敌人的刻骨仇恨。而此时诗人又对楚***的阵地和队伍亲切地称“余地”“余行”。两相对照,褒贬昭然,憎爱分明。“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兮击鸣鼓”三句,更进一层描写楚***在战事节节失利的情况下,将士们仍顽强地作战的情形。高度集中地描写了楚***将士临危不惧、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战车左边的战马已战死,右边的战马又负伤,但将士们不怕牺牲,埋好车轮,拴住战马,举起玉,紧擂战鼓,拼命杀敌。这种奋不顾身,鏖战疆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真是气贯长虹,可歌可泣。
最后,诗人先议论后写实,交待了这场战争的结果:“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天象怨恨,鬼神愤怒,这是议论;将士殇尽,尸体遍野,这是写实。“严杀尽兮弃原野”,这是一个何等悲壮的场面啊!
以上十句,九句写实,一句议论,主要描写了楚***将士壮烈牺牲的经过,字字句句渗透着诗人对死难将士的无限景仰和热烈赞颂之情。
诗的后八句,写诗人对以身殉国的楚***将士的热烈颂扬和深切悼念。由于内容上的连贯和协调,因此,在结构上,这两部分的承接显得十分自然。“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怒兮路超远”,写出了出征将士们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决心,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死难将士的无限真挚而深沉的悼念之情。读之,仿佛看到诗人悲痛欲绝,而对苍天述说着死难将士出征时振臂宣誓的动人情景。
描写战争的诗句篇2
杨炯的主要成就在五律方面,善于运用乐府歌行来作律诗。《从***行》原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此题多写***旅战争之事,杨炯却用来就律,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唐代初期,西北方突厥等贵族***事集团,常常侵扰边境,威胁着祖国边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唐王朝或被迫迎击,或以主动出击的手段来捍卫和巩固边疆。因此,边塞战争颇为频繁,杨炯去过边塞,对边塞生活有一定的体验和认识,所以,写了不少具有现实主义的边塞诗。这首《从***行》就是属于这类作品,杨炯此篇之可贵,在于他把保卫祖国看作无尚光荣,激励士子投笔从戎,倾吐了一个知识分子爱国的心声。
前两名写边境告急,激起了志士慷慨赴边的热情。情况究竟如何危急呢?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却说“烽火照西京”。“西京”,即长安,说战争的火警已照到长安来了。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来渲染***情的紧急。一个“照”字,非常形象,传神地把边境危急的情况传达给人们,使之仿佛就置身于战火的笼罩之下,有人可能会问,边塞的烽火再猛也照不到西京那么远啊?这当然是作者的夸张之词,写意之说,正因为诗人用了这个“照”字,使全诗的起势峭拔,意境阔大,从而振领全篇。那么***情既然如此紧急,当然会引起人们的严密关注。这样接下去诗人便脱口而出:“心中自不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敌人的猖獗,诗人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他不愿再把青春的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决心投笔从戎,捍土卫疆。一个“自”字,笔意深重,它倾吐了一个书生志士由衷的爱国热情,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崇高的精神境界。这样前一句交待了“从***行”的客观原因,后一句说明了“从***行”的主观条件,从而给诗的主题的展开开辟了道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队辞京出征的情景。“牙璋”,是古代调兵的信符,分两块,两相嵌合处称“牙”。调兵遣将时,一半皇帝自留,一半交给主帅执掌。“凤阙”,指朝廷。汉武帝所建章宫的上面有金凤,称凤阙,此处以凤阙代指皇帝。诗人之所以从“牙璋”,“凤阙”取材,是有其用意的,一是在于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是奉皇帝之命;另一方面也在于显示出征场面的隆重,庄严和威武雄壮,这是一支强有力的***队!这样就为下句“铁骑绕龙城”的出现作好了有力的铺垫。“铁骑”,精悍的骑兵。“龙城”,匈奴君主祭天地、祖宗、鬼神和大会诸部落的地方,这里泛指敌人驻所。意思是说,精壮的骑兵已重重包围了敌人的城堡。“铁骑”,显示了唐***兵强马壮,所向无敌。“龙城”,显示了敌***的垂死挣扎,负隅顽抗。这里“铁骑”,“龙城”相对,渲染了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已是力重千钧,它生动地体现了唐***处在主动出击的地位。这两句,语似驰缓而实峭拔,意似平淡而实激荡,这是一种决战前的平静!
描写战争的诗句篇3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前言】
《还陕述怀》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平关东胜利回师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短排。此诗描写战争场面,抒发时事感慨,充满浩然正气。在艺术表现上,全诗熔议论、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
【注释】
⑴慨然:长叹的样子。抚长剑:手抚腰间的长剑。
⑵济世:济世救民。邀名:争名夺利。
⑶星旂、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形容行动迅猛,纪律严明。旂:即“旗”。
⑷遍野:满山遍野。
⑸登山、背水:形容地形比较复杂。麾武节、纵神兵:形容战斗指挥比较灵活。
⑹昔:昨天。
⑺平:和平统一。
【翻译】
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这一切都是为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啊。战争的场面如电闪,***情火急,动作迅猛。满山遍野驻宅了千***万马。战场如登山一样,指挥也需要灵活。昨天的战争必修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
【鉴赏】
全诗分三层。首联一层:“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诗人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凯旋班师,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战争的艰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中间三联为第二层,分别描述行***、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是全诗核心部分。“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场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现在读者眼前。“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扎场面,千***万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则写战斗场面,“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事行动,从列队行***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描写战争的诗句篇4
《雁门太守行》赏析
从有关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渲染了敌***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城内的守***,以与城外的敌***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敌***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诗人引用“黄金台”的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唯其奇诡,愈觉新颖;唯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凉州词》赏析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场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赵其均)
说来有趣,知道王翰的《凉州词》,源于自己从书中看到的一则故事,“葡萄美酒夜光杯”,因这句诗,我便深深喜爱上了《凉州词》。
起初,“葡萄美酒夜光杯”是以晶莹剔透、玲珑纯净的美好画面留在我的脑海中的,年龄渐渐增长,也略读了些诗词,方知它的背景远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温馨浪漫,且越来越感受到诗境的苍凉与凝重。
在我看来,这首在盛唐边塞诗中颇有地位的诗作,最值得体味的是其中的一个“醉”字。多数人认为,战争类的边塞诗无外乎两类:歌颂战争或者暴露战争。但是我却总觉得王翰的这首《凉州词》很难被划分为它们中的任何一类,因为我既无法明确感受到作者对战争的赞美,也无法触摸到他浓烈的厌战情绪;也或者这两者兼而有之,所以我们便模糊了。我突然大胆地想象,是不是王翰自己也没有想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只是呈现一种真实的状态。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就不得不承认“醉”字用得奇妙无比。
难道不是吗?盛唐江山,地域辽阔,纵然边境受扰,也灭不掉大唐雄风,所以,一醉方休其实是当时参战将士们的豪迈胸怀。而即便是威武七尺铁甲勇士,也是肉体凡胎,阵阵催发的琵琶声使他们更多体会到激战的临近,心中有不舍,有无奈,但又能怎样,醉了或许更好,以此解忧。而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看似豪情万丈的宣言,其实更是对历来战争的清醒认识。所以,醉只是暂时的,是化解心绪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戛然而止的艺术力量,那种纵情欢乐的旷达、借酒浇愁的无奈、欲言又止的矛盾,真被一个“醉”字表达得意味无穷。
五味杂陈,这就是“醉”字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凉州词》的味道。
链接中考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压”字妙在何处?
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笔下的画面。
3. 《雁门太守行》及《凉州词》两首诗都写战争,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 一个“压”字,把敌***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描写战争的诗句篇5
一、王维边塞诗的内容分类
(一)战争类
战争类的边塞诗在王维所创作的诗词中占据主体地位,有描写危险战争场面的,体现边关战士勇敢杀敌、不惧生死,想要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比如从***行燕支行等,这些边塞诗具有相同的特征,即不会直接描写具体的战争,而是利用侧面刻画、紧张气氛的烘托等方式来叙述战争场面.比如陇西行当中,通过对士兵飞速报告***事情况的动态化描写,来体现战争的紧张.此外,战争类的边塞诗也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即诗中含有诗人强烈的个人理想主义,大部分战争最终都获得了胜利,并且所有战士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特别是在燕支行这首诗中,王维更是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完全的战士形象,虽然体现的豪情壮志、慷慨淋漓,但整体显得过于夸张,少了一丝温情感.王维在亲自抵达边塞后,对塞外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因而开始揭穿并批判***队当中赏罚不明以及有功不及时奖励的弊病,体现对战士不公待遇的同情和不满,也更加关心边塞战士的情感世界,比如从***辞行陇头吟等.其中在陇头吟中这样写道:“关西地区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再如老将行中,形象生动的总结了老将英勇壮烈的一生,青年参***勇敢善战、中年战绩赫赫却从没有得到任何赏赐、晚年为了国家重新披上战衣.整首诗流露着浓浓的悲凉之意,表达了王维对老将的深深同情.
(二)送别类
送别类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王维送别亲人和朋友远赴边疆时所创作的,表达了他对亲人和朋友去边疆的深切祝福以及对他们在边疆报效祖国的美好期望.比如在送陆员外送元二使安西送刘司直赴安西送崔三往密州觐省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等.这些送别类的边塞诗存在的共同之处,都是对边疆地区的景色的描写,借此来体现路途的辛苦,并且诗的结尾都是对朋友或亲人的祝福和鼓励,表达作者希望他们能够建功立业.由此能够看出,王维创作的送别类边塞诗过于相似,并且诗的形式也如出一辙,都是描写景色及抒发情感、遥祝和寄托的创作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类边塞诗的情感真挚程度,因而其成就也不是太高.但这些诗词中却也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送别类的边塞诗对于边疆景色的描写的确体现了边塞地区雄伟壮丽的风光,为读者绘制了一幅与众不同的边塞风景***.
二、王维边塞诗的审美艺术表现
(一)通过边塞景色表达审美意趣
使至塞上是王维刚到两周河西时所创作的边塞诗,诗中这样写道:“乘坐单车想去慰问边关,途径的属国已过居延.向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达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达燕然.”该首诗中的前两句表述的是此次出行的阵仗,即交通工具是单车,出行目的地是边关,途中经过居延,并且根据大雁北归能够判断出当时是夏季.看似平淡的表述,实际上诗人想要表达的是独自上路的无助和落寞.后两句是王维最擅长的创作手法,即以诗作画.茫茫沙漠一眼望不到边际,晴空万里却看不到一丝云彩,只有天上的一缕狼烟,在诉说着战争故事.转眼间到了傍晚,长河中倒映着红日.这其中,王维使用了对比方法来构***,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比.其一是形状上的对比,广阔的沙漠与一缕狼烟.狼烟是孤单的,而沙漠则是宽广无边的,一小一大的形状比较,让一缕孤烟更加醒目,沙漠更加广袤.其二是颜色的对比,沙漠的金黄色、天空的浅蓝色以及落日的火红色.蓝天下,一轮火红的落日垂在河上,在河面留下血红的倒影,为沙丘穿上了金色的外套.不同色彩之间彼此映衬,画面颜色凝重,反面衬托出边塞夜晚的凄凉,进一步表达出王维受朝廷排挤而难以诉说的情感.
(二)通过边塞故事抒发审美情感
相对于王维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来说,他的边塞诗通常会利用动态化的描写来突出阳刚之气,因为描写战胜需要进行动态化的烘托,否则将无法表现出刀剑齐动、铁骑驰逐的壮烈场面.若是将使至塞上视为一幅恬静的画卷,那么王维创作的陇西行则是一幅让人震撼的动态画面.诗中写道:“告急的***使跃马扬鞭,一走就是十里,一扬鞭就是五里,漫长的路程风驰电掣般一闪而过.这是西北都护府的***使,他传来加急的***书,报告匈奴大***已将我大唐西域重镇酒泉全部包围.在收到***书后,抬头向西望去,只见漫天飞雪,望断关山也看不见烽烟的痕迹,原来***中的烽火早已中断.”王维在创作这首诗时,题材选择的角度极其独到,并没有像其他边塞诗人那样直接描写战争,而是通过报送***书这一片段来间接的描写.王维立足点既不是***书被送出之前边关遭受围堵,也不是***书送到后派遣援***,而是精细到快马告急这一微小的片段.他利用工整对仗的词句,通过夸张地语言描写出了***书送到途中的焦急、忐忑的氛围,根据漫天大雪中断了烽火信号,来突出快马传书的迫在眉睫.而对于战争的详细情况,则让广大读者自己展开想象.王维利用“烽火”“快马”“漫天飞雪”等意象,将读者带进了战争局势紧张、忧愁压抑、大雪纷飞的情景中,通过实景来体现虚景,让有形与无形有机结合,让具象和抽象深度融合.这种巧妙的构思,独特而细致,真正让他的边塞诗成为了一幅艺术作品,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
(三)通过边塞音乐体现审美理想
王维在音乐方面具有深厚的天赋,创作过程中不仅有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能准确地控制有限的音响,善于利用声音来描绘画面,体现生动的战争场面.比如从***行这首诗,就是一首集聚各种声音的边塞诗,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各种声音在耳边回响.其中这样写道:“阵阵的号角声,惊醒了正在熟睡的士兵,士兵们开始紧张的准备出发.敌***已经吹响了胡笳,战马嗅到战争的气息也兴奋地叫起来,双方都在争抢黄河.太阳落到沙漠的边地,战士们的厮杀声弥漫在整个沙漠中.战士们消灭了敌***,擒获了首领,将绳子套在他们的脖子上带回来献给天子.”该首诗中出现的吹角集合、战马嘶吼、胡笳悲鸣、马蹄踏水、硝烟拼杀等多种声音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不仅展现了战争的艰辛,也歌颂了战士们勇敢拼搏、浴血奋战,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根据听觉的多种感受来描写战斗的场景,每个场景之间的衔接变成叙事过程.这样的创作视角,与众不同、充满创意,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无限的意境.王维年轻期间曾担任太乐丞,当他达到河西时,对边塞风土民情,特别是音乐方面,有着独到的角度和想法.大部分的边塞诗一般将“羌笛”赋予“强烈的思乡”含义,但王维却另辟蹊径,在其创作的凉州赛神这首诗中,他真实地描写了羌笛在边塞风俗民情中的作用.诗中这样写道:“凉州城外街道上行人不多,百里以外的烽火台依旧能够看到虏骑所到之处飞扬的尘土.塞神的边塞***士敲鼓吹乐,与城东骑射一绝的大神共同比赛.”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边塞中迎神赛会的场景,通过对乐器声音的直接描写,让其成为读者眼中的客观对象,不仅体现了边塞生活,同时又描写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让人赞叹整首诗的韵律之美.
描写战争的诗句篇6
渲染,原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目的是使画面形象更为突出,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主体形象。渲染与烘托不同之处在于:渲染是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则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如贺铸的《青玉案》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中的“闲愁”,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突出其愁之浓重,用的是渲染;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里描写的是周围环境的寂静,说明听者完全沉浸在动人的艺术境界中,从侧面写出了音乐的美妙动人,用的是烘托。渲染手法能凸显画面及人物的情感,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写俯仰之间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和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杜甫的《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句中的“微风”“桅樯”烘托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近年高考真题索引
2012年全国课标卷、广东卷,2010年安徽卷,2005年江苏卷,2004年福建卷均涉及渲染题。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
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先答出渲染的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渲染手法的,最后指出运用渲染手法所起的作用。
答题范式:
本诗运用了渲染的手法,诗人通过对( )渲染了( )氛围,表现诗人( )的感情,有着( )的作用。
现场练习
岁 暮①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6分)
(2010年安徽卷)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先理解诗词内容。首联说自己在岁尾年末,不能跟家人团聚,边地战事依旧,油然而生一种凄凉之意。颔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大,“烟尘”涨天侵犯雪岭,“鼓角”铮鸣,惊动江城,此联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营造一种战争的氛围,渲染战争的凶猛可怕。“犯”“动”揭示出敌人来犯的气势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冲击。颈联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真是惨不忍睹,以“流血”来渲染战争的恐怖,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这里用汉代终***请缨的故事,也暗示当时朝廷中没有以身殉国难的人。尾联先用反问“济时敢爱死”,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然后用“寂寞壮心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的无奈和悲愤。但诗人是不甘心这样寂寞的,所以才会有“壮心惊”的心情。
题目所问的表达技巧包含三大方面内容,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那么从不同角度思考,会出现很多答案,例如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
对偶,如“烟尘犯雪岭”与“鼓角动江城”。
借代,如“烟尘”“鼓角”代边境战争。
双关,如 “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反问,如“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写出了朝中无人为国分忧的情景。
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 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针对本题,从渲染的角度作答为:本诗运用了渲染的手法(1分)。“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恐怖,渲染了时局的艰危(1分),流露出作者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和无路请缨的悲愤之情(1分)。(本题另一鉴赏可从上段分析文字中任选其一即可)
强化训练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①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①苗发、司空曙:李益诗友。
描写战争的诗句篇7
关键词:海燕;艺术美;高尔基
散文诗是自由灵活的散文形式与精湛优美的诗意内容的有机结合体,从不同的角度凸显出一种特立独行的美。《海燕》中,高尔基把诗的音乐美、结构美和散文的意境美、绘画美完美结合,以饱满的热情、敏锐的艺术感悟力,成功地塑造出了“海燕”这一具有鲜明时代性和超强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一、音乐美
音乐美是指作品语言节奏感强,音调和谐,铿锵悦耳,如一首优美的乐曲给人听觉上以美的享受。
《海燕》的语言以短句为主,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鲜明,语气短促,感情强烈,具有战斗性。如“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以跳跃性的语言刻画了海燕勇敢高傲的形象;“黑色的闪电”“穿过乌云”“掠起波浪的飞沫”以具有鲜明节奏感的语言描绘了海燕矫健的身姿和一连串的快速敏捷的行动;“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感情强烈,写出了大海积极主动的战斗热情和乐观勇敢的精神;“狂风吼叫……雷声轰响……”则用短促句式表现了越来越恶劣的环境和斗争白热化的紧张气氛。
作品中的不少感叹句使语言铿锵有力,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表现了海燕的乐观和无畏;“——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表达了海燕对***风暴的满腔热情。
作者还用反复手法使音节回环往复,增强气势,如“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里,乌云听出愤怒的……”。较多的句中停顿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如“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写出了海燕渴望暴风雨到来的兴奋、快乐心情;写海鸥“着,——着”,形象地揭示了不***者对***风暴的惧怕的内心世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
《海燕》虽然不像一般诗歌那样押韵,但是通过多种句式和手法使语言节奏强烈鲜明,音调在和谐之中又铿锵有力,读来朗朗上口,如同一首战斗进行曲,使人在音乐美的愉悦中升华感情,奋发上进。
二、结构美
结构美也称建筑美,是指作品句式整齐匀称,具有建筑的形美。《海燕》并不像一般诗歌那样讲究分节分行,有整齐匀称的句式,但并不影响它的结构美。
(1)作品按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层层推进的三个场景安排结构,环环紧扣,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海燕的形象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每一场景都首先描绘大海的景象,然后再刻画海燕的形象,而描绘大海景象是为了烘托出海燕的战斗英姿和高大形象。因此,从全篇结构特点来看,《海燕》完全讲究结构的整齐匀称和形美。
(2)作品运用对比手法刻画海燕形象。如对暴风雨充满恐惧的“海鸥”,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的“海鸭”,畏缩起身子藏在崖岸下的“企鹅”,文章抓住这些海鸟的声音、行动、情态,状写它们惊慌失措、惊恐万状的丑态,与“高傲地飞翔”“黑色的闪电”“叫喊”“大笑”的海燕的迅捷、欢乐、豪壮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
(3)破折号的运用也紧密地联接了上下语句,使语句间结构紧凑,语意清楚。如海鸥“着,——着”破折号将两个“着”连起来,更突出其恐惧的内心;“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第一个破折号补述海燕搏击、飞翔的神态、色彩和环境,突出海燕傲视群伦、英姿勃勃的“精灵”本质,第二个破折号表示意思的延续和跃进;“——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两句开头以破折号连接前后,使这两句话与上下文明显区别开来,表明这是胜利的“预言家”海燕的呼喊。
总之,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破折号,或解释说明、或蓄势停顿、或转换跃进,收到了极好的传情达意、优化结构的艺术效果。
三、意境美
意境美是指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景与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形象生动优美,使人受到感染。
作者依据自己的美学选择,以象征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作品的意境美,赋予笔下的自然景观以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大海暴风雨前的景象背后,是一幅***与反***殊死较量的战斗***画。文中的大海、狂风、乌云、电闪雷鸣,创设了一个气氛紧张、色彩阴沉的背景环境。“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乌云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狂风……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一堆堆乌云……燃烧”明写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自然气象变化,随着暴风雨的来临,气氛愈来愈紧张,暗指黑暗势力与***人民的斗争愈来愈激烈,反映了1905年俄国***前急剧发展的***形势,暴风雨象征了***风暴,“与狂风争鸣”、熄灭闪电的大海象征了***人民的强大力量,狂风、乌云、电闪雷鸣象征了最终将被人民消灭的沙皇反***势力。
作者把海燕的形象置于此危险恶劣的环境中进行刻画。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它飞舞着,像个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写出了海燕的矫健、勇敢、乐观和反抗;“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表现海燕对***胜利充满信心。因此这位胜利的预言家满腔热情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海燕象征俄国无产阶级***先驱者,作者借助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段,使象征的主客体之间达到和谐境地。通过海燕的形象,读者看到了***人民的勇敢乐观和大无畏斗争精神,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激情,这一切都令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这就是《海燕》的意境美。
四、绘画美
作品描绘了大海面临狂风暴雨、波涛翻腾的三幅壮丽***画。第一幅展示的是暴风雨将起的景象,从行动、情态、声音描绘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雄姿;第二幅描绘的是雷电轰响,风暴越来越大的景象,首先描绘海浪与天空的激烈搏击画面,再集中笔墨描绘在这样紧张激烈背景下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场面;第三幅描绘的是风雷交加、闪电袭击、暴风雨一触即发的景象,依然以描摹起势,写大海与闪电的殊死搏斗。三幅***极力渲染恶浪腾空、雷电交加、狂风怒吼的紧张气氛,状写出油画般浓烈、鲜明的色彩,塑造出一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艺术形象,充分显示了有节律和动感的绘画美,给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散文诗不受格律和韵脚的束缚,兼散文与诗歌之长,更重于形式上散文一样的无拘无束,更长于内容上诗一样的抒情言志。《海燕》不愧为散文诗写作的一个典范。
参考文献:
描写战争的诗句篇8
古往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真是太多了,但大多带有悲观色彩,及时行乐的一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很典型的。全诗只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愈是“念天地之悠悠”,便愈是“感人生之短暂”,前瞻后顾,孤独悲凉,再加上人生坎坷,处处失意,便不免“怆然而涕下”了。这里有说“人生易老天难老”且不是悲观面对,而是告诫我们大自然的规律不容回避,应该珍惜生命,造福人类。虽然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家这么一说,便没有悲观的味了。这就是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之处。
这首词的核心句子,或者说最足以代表这首词的精神的,便是那句“战地黄花分外香”了。这是对***战争的由衷赞美。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难的。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一是对***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一是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他就不会对“战地黄花”有一种“分外香”的感觉了。这如同当年马克思回答他女儿的话。女儿问他:“你的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只回答她两个字:“斗争。”这就是说,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才是他最大的幸福。可见,与马克思的人生态度多么一致。
这样的世界观,带给他的是***的乐观情绪。这在的诗词中,不止一处可以看到。如《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也是一例。村壁上留下一些弹痕,按常理说有什么好看的呵?但是在伟大的***家笔下就是与常人不同。那些弹洞村壁,在斜阳、彩虹如带的映照下,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这是词的上半阕。
描写战争的诗句篇9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具有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的功能,如《题李凝幽居》《邯郸冬至夜思家》《书愤》《春夜喜雨》《哀江头》。
2.看作者
了解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
3.看题材
①别离诗(去国、离家、别人):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氛围,抒发依依不舍(眷恋)或别后思念或安慰劝勉之情。
②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自然山水或田园风光,创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意境或宁静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景,或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厌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追求恬淡悠闲的隐逸生活;或表达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
③边塞诗:通过对边塞景象或***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或表现舍身杀敌的英勇无畏,或表现将士凯旋的豪迈,或表现将士对亲人、故乡的思念,或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④写景咏物诗:或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或表达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
⑤羁旅行役诗:或表现游子异乡生活的孤寂凄凉,或表现漂泊无依、归途艰难的愁绪,或表现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或抒发不被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
⑥咏史怀古诗:通过史事人物、历史遗迹的追述、评价,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或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⑦闺怨诗:写闺房女子或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和独居闺中的孤独,或对远在边塞征戍夫君的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控诉。
4.看意象
根据意向既定的意义来揣摩诗歌的思想情感。
5.看写景的“冷”“暖”色调
如杜甫《水槛遣心二首》,诗人先用“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优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诗人通过描绘“暖”色之景,抒发了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6.看关键词句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全诗的诗眼。
7.看所用典故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一句化用前人诗句,表现出怀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描写战争的诗句篇10
经典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常读常新,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审美空间,为读者第二次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特质使经典作品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展。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语言表现力最强,这就是因为诗人创作时给读者预留的审美空间较大。当下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状况堪忧,虽然其中原因众多,但我认为关键所在是学生所写作文缺少一种独特的“韵味”。那么,这种“韵味”如何而来呢?我们可以借鉴诗歌的写法为记叙文写作留足审美空间,并以此来提升记叙文的“韵味”。
一、闻声识人――犹抱琵琶半遮面
记叙文写作,塑造人物形象尤为重要。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塑造人物的基本技法,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在记叙文写作时,多学生都能对人物进行精细的典型的刻画,能够形象地把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然而,很多时候读者阅读之后看见了这个人,也能感受到了这个人,但仔细品读就会觉得少一点什么,也就是这“一点”让作文未能达到上层佳作的境界。到底少了什么呢?下面我阅读几首诗歌,看看诗歌中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例如,韦庄《菩萨蛮》(其二)“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首诗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其一就是作者自己,其二是酒家之女。诗人对酒家女的塑造如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就是对诗人的亵渎,神来之笔不能言喻。江南的一切都好,美女也好,但是怎样才能写出江南美女的共同特征,诗人可以说是一番精致雕琢。江南水乡,水润肤色,诗人便抓住了江南女子肤色“白皙”的特点,以点带面地写出江南女人之美。然而作者并没有对酒家之女做全面细致的描摹,全面细致的描摹也许只能做到“惟妙惟肖”,却难以写出江南女人的神韵。诗人先写酒家之女似月般美好的总体印象,再腕白皙到“霜雪”的程度这个典型细节,十个字便传神的从一面一点两个角度将此美人的神韵现出。然则除了“皓腕”便再无可写之处了吗?不,正相反,正因为“皓腕”这一细节,引发了读者无尽的联想,酒家之女美不在笔下,而在每个读者的心中。我们阅读之后,似乎没有看见这个酒家之女,又似乎看见了酒家之女,这便是诗人高明之处,留足了想象的空间,让后来读者能够根据审美特质去无限地填充补全酒家之女的形象。再如,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中的“凌波不过横塘路”都是运用这种方式来描绘美女。这样的例子在古代诗词中比比皆是,这绝不是偶然的出现,而是一种必然的写法,这种手法却长期的被我们所忽视。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人的审美情趣可能发生了变化,但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然而“美”又如何界定呢,不同时代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界定。古代诗人们就是抓这个特征,才在诗歌创作时留下足够的审美空间,让后世之人根据自己的审美特征尽情的想象、补充,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二、景中藏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记叙文写作抒情是必不可少的。而当下中学生记叙文中的抒情很是让人生厌,其原因多是无病,高喊口号。学生在记叙文写作时不懂得如何“隐藏自己的思想脉络”,而是全方位的把“思想脉络”暴露给读者。这势必会让读者感觉这种情感好像是作者硬塞给读者的,而读者却不一定认同。那么,如何“隐藏自己的思想脉络”就成为记叙文抒情的关键所在。下面我阅读一首诗歌,来感受一下诗歌中是如何“隐藏思想脉络”的。例如,宋代诗人梅尧臣《东溪》“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本诗起句便写了诗人乘船到东溪去看水,到了东溪,登上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地留恋忘返。中间两联用“野凫”“老树”“蒲耳”“沙石”四个意象写出东溪景色的“美”与“闲”,推己及物,物我两忘。尾联两句之中“情虽不厌住不得”是直接抒情,而“薄暮归来车马疲”便是以景结情。薄暮催人归去,车和马也劳顿了一天。既体现了诗人公务缠身不能久留的无奈,又体现了诗人东溪赏景的闲情逸致。我们虽没有直接读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但“薄暮”和“疲”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与穿透力,让每位读者能与诗人达到精神上的共鸣,或喜,或泣。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从***行》中的“高高秋月照长城”、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中的“荒矾鸥鸟满烟芜”,都是在Y句中“隐藏自己的思想脉络”,并以此来拓展诗歌的情感意蕴,把有限变成了无限。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抒之情更富感染力与穿透力,别具一种不言而喻的情韵。记叙文写作也应如此,有时候不直接言说也许比直接言说表现出来的意蕴更加广阔、深厚,真正高明的写作要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
三、跳跃叙事――拨弦转轴三两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战争的诗句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