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简介10篇

鲁迅先生的简介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照顺序观察***画的能力,使学生弄清空间方位和室内陈设。

2、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三味书屋及鲁迅,导入课文。

1、课前,我们满怀兴趣的查找与课文有关的的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介绍自己的资料?

2、学生介绍鲁迅的资料:(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1936年逝世。他是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青年时代赴日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他用笔做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派做坚决的斗争。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被人们称作巨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家。他童年时期家境不好,父亲多病。鲁迅在帮助妈妈照顾爸爸和做家务的同时,仍坚持在私塾里读书。)

3、教师导语: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私塾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学习的,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说一说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是几笔写成的?指出笔顺笔划。

(3)用生字组词。(注意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不同的位置组词。)

2、重点指导。

(1)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

绍()馆()段()厉()弛()

招()管()断()历()驰()

(2)区别字义:在比较以上几组字形异同的基础上,进行字义的比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

3、归纳多音字。

4、理解词语的含义。

戒尺——过去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木板或竹板。形状象尺子,所以叫戒尺。

料理——办理,处理。

来历——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课文中是指“早”字这件事的历史。

当铺——专门用实物抵押借钱给人的铺子。旧社会,当铺是剥削穷苦人的地方。穷人把东西抵押给当铺,当铺根据东西的质量估给钱。到期还钱时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东西赎回来。如果到期不赎,抵押品就成了当铺的了。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想法。文中是指鲁迅先生自己认为不该迟到,要做到时时早,事事早。

毫不松弛——松弛,一般指(纪律、制度)执行不严格。毫不松弛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三、默读课文,结合***画内容,理解文章。

1、思考: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

2、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自然段:概述三味书屋。

第二自然段: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当年的学习情况。

第三自然段:“早”字的来历和它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指导朗读;继续指导学生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画,理解***文内容;学习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并且概括本段的段意;试着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进一步学习分层,概括层意和段意。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检查上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书塾”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讲了几个意思?

3、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汇报学习效果。

(1)所谓“书塾”是指过去私人讲学的场所。这个场所也可以称之为教室。

(2)这段讲了三个意思:

A.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

B.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说明鲁迅与三味书屋有密切的联系。

C.三味书屋现在是绍兴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

三、***文对照,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理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2)按照顺序说说这段运用了哪些方位词语,顺序是怎样的?(从中间到四周)

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西南角上)

(3)根据这种记叙的顺序和课文中对三味书屋外部陈设的介绍,简单画出草***。(使学生由抽象印象变为具体的认识)

(4)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绘制的草***,与课文的插***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

2、***文对照,品味词句。

(1)理解“照从前的样子”、“分列”等词语。

(2)请学生在插***中找出鲁迅的书桌,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出示多媒体投影:(书中插***彩色版)请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三味书屋的样子。

4、通过学习,你对三味书屋有怎样的印象?(古朴,整洁)

四、品味词句,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组学习:

(1)交待学习任务:小组自学,想想这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组自学。

(3)交流汇报。(先写了“早”字的形状,再写“早”字的来历,最后写“早”字的作用。)

2、抓住重点进行理解。。

(1)投影出示: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学讨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当时家境十分困难,也体现了鲁迅一面读书,一面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不易。进而理解“料理”“一面……一面”等词语的含义。这是鲁迅刻“早”的外部原因。)

(3)继续读文体会:鲁迅在受到寿老先生的批评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虚心承受先生的批评,后悔不应该迟到。)

(4)鲁迅刻“早”时,心情如何?(既后悔不应该迟到,又痛下决心,今后永远不迟到。)

(5)他为什么要刻这个“早”字?(要时时刻刻用它来要求自己。)

(6)他“把这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是“早”)这个“早”对他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7)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理解“时时”“事事”“毫不松懈”。启发学生想象、思维,展开讨论。

“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他时时早,事事早。”难道他再也不需要给父亲买药吗?不需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吗?在这之中,鲁迅克制了多少困难?他是怎样克制的?

(8)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和对鲁迅的了解。具体理解“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建议学生引用实例。)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指导练习给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层。

第一层:(1——2)“早”字是谁刻的以及“早”字的样子。

第二层:(3——6)介绍“早”字的来历。

第三层:(7)从那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过到,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5、在分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早”字的来历以及这件事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全文。

鲁迅先生的简介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方法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进行革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对学生厌恶阅读、遇到阅读题时草草阅读、马虎了事、阅读成绩不理想的现状作出改变,也应以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为导向,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方式。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多种方法,比如,口头介绍作家的生平故事、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历史、故事等,也可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对这些内容进行介绍。

比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故乡》一课之前,先介绍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故事,通过多媒体播放鲁迅先生的照片、鲁迅家乡、鲁迅故居的***片和视频,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杂文和小说,介绍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介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多,比如:(1)悬念阅读。根据标题提出问题和假设,带着悬念和疑问进行阅读,疑问起初可由老师帮忙提出,但是随着阅读学习的深入,学生要能自己提出疑问,制造假设。(2)标记阅读。即在阅读的过程中做标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力,比如,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自己认为可概括段落意思或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语句等。

三、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国长期以来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边阅读课文,边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从课文的作者、写作背景一直到最后的主题思想都由教师进行知识灌输式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留机会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应该做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时间,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得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将阅读的任务归还给学生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任务是从阅读方式、重难点句子的理解、中心思想的归纳等方面启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阅读。

鲁迅先生的简介篇3

关键词:写作背景;回归童真;环境描写

不少学生怕学鲁迅的文章,认为读起来拗口,又难以理解。其实,教师对这部分课文的教学要抓住一些要领。

一、详细介绍写作背景

鲁迅先生的主要创作时代距今已七八十年。而初中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缺乏全面的了解。因此,在教授相关的文章时,教师应把当时的社会状况详细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体会鲁迅当时的写作心情,让学生带着作者的情绪再去品读课文,学生对作品的内涵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充满了鲁迅的唯物主义观点,充满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以此作为题目?当时的中国处在一种什么样状况下?不解决这两个基本问题,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难以理解。我在教学中首先向学生作简要介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我国的侵略和蚕食,国土日益沦丧。******府于1934年派亲日分子乞求和平,遭到日本公使的拒绝,日***深入华北,悲观气氛笼罩在部分国人的心头。当时的资产阶级在《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自信力,为******府推卸责任。针对这种情况,鲁迅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第一个星期发表本文,指出: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在了解这些情况以后,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有了较为详细的掌握,便能深深体会鲁迅先生那时的悲愤、那时的自信。对于《纪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也应如此。鲁迅先生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他的文章皆是有感而发。所以,我们品读鲁迅,首先要品读那个年代。

二、引导学生回归童真

作为一代文豪,鲁迅的不少作品却也充满了童真童趣。初中生刚刚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小学时有太多美好的回忆。在鲁迅部分篇目的教学中,教师不妨让时光倒流,让学生重温难忘的童年,与鲁迅先生共同品味童年的喜怒哀乐。如,鲁迅先生的《社戏》同样追忆了自己童年的一段美好时光,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写到由于种种原因,母亲不让自己去看戏时,“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要让学生理解少年鲁迅此时的感受,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有学生回忆说小学时学校组织春游,自己苦苦盼了一星期,却在去的前一天发高烧。春游那天,自己躺在床上,脑子里尽是同学们在野外嬉戏的情景。我适时点拨:你说得很好,那时的鲁迅也“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正所谓追忆往事,感同身受。

三、注重作品的环境描写

在对鲁迅文章的教学中,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可忽视。正是这些环境描写,透出作者的心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如,《风筝》开篇写到:“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读到这里,我们不仅要问:“惊异”“悲哀”从何而来?这段环境描写透露给我们哪些信息?带着这两个疑问读完全文,通过分析,学生发现:作者用了铺垫的手法,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伏笔。同时,把情和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灰黑色的秃树枝”给人一种消极压抑的感觉。鲁迅通过对这种色彩的描写,向我们传达了自己的真实情绪。开篇的环境描写,衬托了鲁迅的真实心境。“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说明作者对童年的这件事是刻骨铭心的。我们再来看看《社戏》中的环境描写,“月夜行船”这一部分尤为精彩。这段环境描写运用了视觉(月色朦胧,连山起伏)、嗅觉(夹杂着水汽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出来的清香)、听觉(横笛宛转、悠扬),穿插着比喻(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还有几个动词(“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的“跑”照应本段的“飞”,表现了船行之快,“踊跃的铁的兽脊”的“踊跃”给人以强烈的动态),再配合人物的心理感受(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更使这一段洋溢着热烈的抒情气息,增添了文章的迷人色彩,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妙不可言。

综上所述,作为经典篇目,鲁迅先生的作品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这种美。经典一定精彩,但不一定深奥。只要教师为学生找到开启经典的钥匙,紧扣要领,让学生慢慢品味,学生定能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得后.鲁迅杂文全编[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鲁迅先生的简介篇4

一、链接内外,走进人物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作者周晔叙述了伯父笑谈“碰壁”的事。何谓“碰壁”?伯父为什么会“碰壁”?有的学生简单地以为这只是伯父和“我”开玩笑,理解力稍强的同学会明白“碰壁”是指伯父遇上了一些挫折。这时候,教师再怎么强调当时的社会黑暗,也无法树立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苦苦寻求民族***之路,不屈不挠与黑暗势力斗争的“战士”形象。因此,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链接――屡换笔名的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府腐败无能,老百姓生活悲苦。他常常拿起手中的笔,揭露腐败***府的罪行,于是经常遭到通缉和迫害,甚至还有特务的跟踪和暗杀。为了顺利发表文章,他竟然使用了120多个笔名。如笔名之一:隋洛文,1930年浙江省***部通缉“堕落文人鲁迅”,伯父就取名隋洛文,以示讽刺。

师:了解了伯父的笔名,你觉得伯父碰的还是墙壁吗?

生:我觉得是通缉和迫害他的人。

生:就是特务的***口和刀口。

生:我想伯父碰的壁是当时社会的黑暗。

(此时此刻,学生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也让他们深深折服。)

师:120多个笔名,就是伯父与敌人的120多次斗争,就是伯父与特务的120多次较量。从这次笑谈“碰壁”,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呢?

生:一个坚持不懈与黑暗势力斗争的鲁迅。

生:一个不屈不挠的鲁迅。

生:我看到了一个骨头很硬的鲁迅。

生:一个很爱国的鲁迅。

……

教学中,从文本的“笑谈‘碰壁’”出发,结合“120个笔名”的史实,引发学生对鲁迅品格的思考,让学生知道了鲁迅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还是一个***家。

二、链接内外,重绘历史

北洋***阀统治时期的黑暗、白色恐怖年代的可怕、***先烈的伟大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能光靠文本中的语言和想象来领悟。我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父亲的“早出晚归”,运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了“在1927年的日程略记”。

生平略记

1927年春,同志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积极开展***工作。

1927年春,同志领导思想先进的青年,在京师一中、艺文、今是、崇实、朝阳、汇文等中学建立了共青团的组织。

1927年2月,同志陆续转移一些***的机密文件。

1927年3月,同志给工人朋友们讲授先进的共产主义理论。

通过介绍,让学生从繁忙的日程中感受到这是一个工作忙碌的,更是一个忙于为***事业做贡献的。

在理解父亲“不肯离开”的坚决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当时局势的严峻,我在教学中插入了“三一八惨案”的介绍。

三一八惨案

1927年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同志为大会***之一,并发表讲话。之后,亲自带领群众赴执***府请愿。段祺瑞******府对群众实行了有预谋、有组织的大屠杀,被称为“三一八”惨案,死者四十七人,伤二百多人,同志头部和双手负伤。

通过选择合适的史料来还原历史,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和女儿李星华的思想,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思考,走进文本。

三、链接内外,解读文化

教学北宋王安石诗作《元日》时,学生经过初读和精读解决了部分字音、字义后,能感受到诗中恭贺新年,鞭炮连天,喜换新符,喜气洋洋的景象和气氛,却不理解“屠苏”是什么。因为学生没有这样的文化积累。如果只是简单的介绍古人在春节时都要饮“屠苏酒”,不是把这一有趣的文化现象一带而过了吗?在此我链接了“屠苏酒”的资料,又引入了相关的诗句进行印证。

屠苏酒――它是除夕之夜,人们将最新鲜的屠苏浸入酒中,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欢聚一堂来喝这屠苏酒,据说可以消除灾害,辟邪祈福。

师:古代人在饮“屠苏酒”的时候,讲究礼仪,一般讲究先幼后长,和普通的先长后幼的礼仪习惯不一样。有诗为证:“不觉老将春共至,手把屠苏让少年。”正因为新春开元,年轻人又长了一岁,充满着朝气和活力,长辈们希望他们在新年里能有新的作为。

教师在介绍“饮屠苏”这一古老的文化背景下,恰当地引入了相关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到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产生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向往和探究的兴趣。

四、链接内外,升化主题

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时,通过聚焦英子的童年往事,让学生沉浸在英子的童年之中,感受到英子对童年的珍视。但在结尾处,作者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告诉我们,虽然童年过去了,她心灵的童年仍在。作者在眷恋和思念中道出的“故土”情怀和透出的淡淡感伤却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于是,我在小结全文的时候,链接了作者林海音在《苦念北平》中的一段话。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乐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鲁迅先生的简介篇5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家、文学家。其深邃的思想、崇高的人格、绝妙的华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世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比较起其他古今中外的作家,他的作品最多。所以,研究和探讨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里,笔者就此谈两点意见。

一、科学评价鲁迅作品中的历史名人

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而混乱的时代,各种***治和文艺思潮风起云涌,有正确的,有错误的,因而也就有了激烈的论争。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对***派的黑暗统治和凶残本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对论敌进行了有力的挖苦和讽刺。几十年潮起潮落,斗转星移。今天的我们,恐怕应该要用新的眼光来评价鲁迅的论敌即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名人了。

比如,鲁迅论敌中的最后一位作古者梁实秋,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个散文家、学者。1949 年移居台湾后,长期执教于台湾师大,在教学、创作、翻译等方面颇为勤奋。其散文隽永简洁,堪称大家;学术研究上很有造诣;翻译上贡献卓著。《记念刘和珍君》中被鲁迅指责过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1925年8月被免职后,南下无锡,在家乡继续致力于教育事业。1938年,日***侵入苏南,烧杀掠***,无恶不作。杨精通日语,一旦见此,怒詈日***,尽力保护妇女,终被日***秘密***杀。杨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敬业精神可嘉;以一弱女子而慷慨捐躯,民族气节可敬!《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及到的“反面人物”章士钊,早年是反对满清的激进派;“五四”运动前后,资助过到欧洲求学的留学生。1949年,作为的代表参加和平谈判,因***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遂留北平。此后,作为爱国民主人士,曾多次为国仗义执言,直至上书***。此外,林语堂、胡适、周作人、陈源(陈西滢)等,现在出版了他们的许多著作,也有许多介绍他们的文章,有的还对他们给予很高的评价。

我们在教学鲁迅作品,涉及有关历史名人时,就不能不引导学生去科学地评价他们,回避是不可取的,随意处理也不行。我们对这些历史名人,既不能低评,也不能高估。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既要考虑他们的***治态度、思想认识,又要考虑他们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全面评价他们的功过是非。同时,我们应当向学生讲明这样几点。1、对一个人盖棺论定,是后人的事;鲁迅没有,也不可能对他的论敌作出全面的评价。2、鲁迅一生,从未与强权结盟,他对他的论敌的批评,无法律效力,也无行***措施,对对方不构成人身伤害。3、最重要的一点,鲁迅与他们的论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如林语堂,鲁迅与之交往较多。鲁迅撰写《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直接原因,确实就在于林的《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一文。在该文中,林认为“对于失败者不应再施攻击”,主张“费厄泼赖”。在大***高潮中,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当的。于是鲁迅撰文加以批评。在鲁迅的批评和“三·一八”事实的教育下,林很快认识自己的错误,积极参加了“学生的示威运动,用旗杆和砖石与警察相斗”(《林语堂自传》),并成了《语丝》全盛时代“打狗”的先锋。1926年5 月,林离京去厦门,鲁迅为他饯行,并摄影留念。同年7 月,鲁迅接受林的邀请,到厦门大学任教。鲁迅在厦大的一段生活中,受到林的悉心照顾。可见他们的情谊还是很深的。至于后来他们的分手,是另外的原因。从他们关系的疏密反复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对某一论敌的批评,仅仅是限于某一个特定时期;离开这一个特定时期,鲁迅是不会批评这一个人的。

二、规范鲁迅作品中的语言文字

由于历史的原因,鲁迅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与现行语言文字规范相悖的现象。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因为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敬畏而讳莫如深,就势必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因“名人效应”的影响而盲目模仿,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就难以完成,祖国的语言文字就不能正确地被运用。

鲁迅作品中语言文字不规范的现象,主要在三个 方面。

一是词语不规范。例如:

(1)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祝福》)

(2)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怜俐起来的希望。(同上)

(3)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为了忘却的记念》)

例(1)中的“那里”应该写作“哪里”,因为只有后者可以用于反问句,表示意在否定。至于例(2)中的“怜俐”,恐怕所有的学生不需要翻工具书,就能知道它应该写作“伶俐”。例(3)中的“绍介”,有这样的说法,但今天一般是说成“介绍”,所以还是按现在的说法为好。

二是标点符号不规范。例如:

(4)“实在,我说不清……。”(《祝福》)

(5)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吧;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6)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药》)

以上三例,都有标点符号用错了。例(4)中的句号属多余,因为省略号的使用有个原则:省略号前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就用什么标点符号(如果是顿号、逗号,也可以不用),省略号后不必再用标点符号(问号、感叹号除外)。例(5)中“她就正告我”后面的逗号应该改为冒号,因为后面的内容是“她”说的完完整整的话。同理,例(6)中的逗号也应改为冒号。

三是语法不规范。例如:

(7)它的事业,只是以伶俐的皮毛,获得贵人的豢养……(《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8)定眼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药》)

(9)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祝福》)

例(7)中的“伶俐”是聪明、灵活的意思,怎么能修饰“皮毛”呢?例(8)显然缺乏宾语中心词,应该在“奇怪”后加“现象”一词方可通顺。例(9)读来别扭,“一见”的宾语应是“眼”而不是“我的”,应该把“眼”移到“我的”后面。

当然,鲁

迅的作品,写于现代白话文兴起之初,语言文字尚未规范,是一种特定时期的现象,本不应该苛求于他。但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向学生指出这些不规范的地方,并且应当向学生讲清这是特定时期的现象,不必学习和模仿。

鲁迅先生的简介篇6

关键词:新兴版画;赞助人;鲁迅;木刻运动

0 引言

鲁迅,我国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奠基人和倡导者,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艺术活动实践家和艺术的“赞助人”,为我国的近现代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其倡导实行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更是将当时的国家命运和人民的现实生活有效的描绘出来了,突出而鲜明地反映了那时代的版画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的那样,这些版画艺术的创作者们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对祖国的满腔热情,通过新兴版画创作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因此,在中国新兴版画的众多艺术作品中,有着创作者们不可抑制的激情,从而使我国新兴版画艺术时刻充满了永恒的生命力与激情[1]。

1 中国新兴版画的发展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疯狂侵略中国。在这样一个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开始了。

与传统的版画不同,新兴版画更多的彰显出个性鲜明、手法明快简练、风格多样灵活的特点,同时普遍具有写实性倾向,更多关注的是时代的发展,具有人文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深度。其艺术特点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萌芽时期(1931~1937年)和成长发展时期(1937~1949年)。萌芽期的新兴版画主要是以黑白木刻为主,作者均为热血的青年,他们积极学习和吸收原苏联和德国的版画,将其再创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之作。同时,他们的版画创作刀锋有利,饱含着其***激情,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之美,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版画作家和不朽的版画作品。成长发展时期主要指的是八年抗战时期和四年***战争时期。在这12年的***战争时期,版画作家们用他们满腔的热情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战时民众生活的优秀版画[4]。如版画家李烨于30年代在全民族反帝救亡热潮中创作的木刻作品《怒吼吧,中国》(见***1)。

2 鲁迅与新兴版画运动

中国的版画艺术在经历了明清两季的鼎盛之后,在近代时期逐渐的走向衰落,正是这时候,鲁迅先生将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等人的版画作品介绍到中国,有力的推动了中国新兴版画艺术的蓬勃发展。而在前几年,珂勒惠支的版画在北京、武汉、南京的巡回展出,艺术家曾梵志将自己收藏的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自画像》捐赠给了母校湖北美术学院。这一举动又重新引起了人们对这位德国女艺术家的强烈关注,更是引发了人们重新思考鲁迅与中国新兴版画之间的关系 [5]。

鲁迅,中国版画运动的开拓者和艺术的“推动者”及“赞助人”,在1929年创办的《艺苑朝年》中,发起了中国的新型木刻版画运动,作为中国新型版画的发展起点。此后,他又陆续引导人们创立从事新型版画创作和研究的团体,将中国现代版画运动的序幕从此拉开。同时,鲁迅,也可以说是将珂勒惠支版画介绍来中国的第一人,在1931年的《北斗》创刊号上他就选用了珂勒惠支木刻组画《战争》中的第一幅《牺牲》,用以纪念“左联”柔石等五***。其后,鲁迅陆续将其的版画作品传入中国,来鼓励当时的从事木刻创作的青年人从外来的文化中汲取营养,重点关注现实生活,创作出反应当时中国社会面貌的版画作品。总结鲁迅与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了两个方面:“以洋入中”和“以古入今”。前者主要表现在鲁迅将西方的优秀版画作品积极的传入中国,鼓励国内版画创作家们积极吸收外来版画文化的优秀成分。而后者,主要表现在鲁迅在介绍外来版画文化的同时,还积极收集了大量以汉代石刻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线条造型艺术的拓片,就像他说的“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也。[6]”在其的思想领导下,创造出了大量优秀的版画作品。

3 鲁迅的版画情结

在鲁迅的临终遗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7]”这就充分的说明了鲁迅对美术的喜爱并不亚于文学。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却在晚年积极倡导版画艺术,并紧紧以一己之力就推动了中国的新木刻运动。他是将西洋版画传入中国的第一人,先后编印了九种外国版画集;积极创办木刻讲习班,指导美术青年进行版画创作;逐渐的将版画提升到与国画、油画、雕塑相同的地位,成为中国的四大画种之一。但是,鲁迅为什么有提倡版画创作呢?他与版画之间有着怎样的情结呢?

有人认为,鲁迅之所有要积极倡导版画的创作,是由于当时的***背景所致。这样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鲁迅将西方版画引入中国的时间大致是在20世纪30年代,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战争当中,为了更好的将人们的现实生活有效的反映出来,版画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形式。正如1934年鲁迅收藏的几幅木刻作品:《某女工》、《三农夫》、《灾民》、《白色恐怖》、《五一纪念》、《挑担者》等都鲜明的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矛盾,因此,鲁迅将版画称为“***的中国之新艺术”。鲁迅在版画身上,无疑是想让其作为自己的思想载体。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可以说是鲁迅开辟的在文学之外的第二个战场,是其启蒙精神的延续。他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时时刻刻的告诫在受苦受难的中国人,他在“呐喊”。

在鲁迅看来,民间的东西都是积极向上,富有无穷生命力的,因此,他大力提倡版画艺术,有效的将民间的视野吸收到版画的创作中,来全面的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同时,鲁迅积极提倡版画的举动也突破了当时的主流美术界,重视中国画的发展,突破文人画的局限,抵制全盘西化,并积极奉行“拿来主义”,在民间视野的基础上,有效的汲取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的优秀成分,从而造就出具有特色的新兴版画艺术。

4 鲁迅对中国新兴木刻版画发展的贡献

4.1 动机明确

我们知道,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抗日战争当中,鲁迅认为木刻这一大众性的文艺活动可以达到文字所无法企及的文化宣传功能,可以有效的成为唤醒和组织人民大众的有力武器。因此,在新兴版画倡导之初,鲁迅就引导一大批的对***拥有满腔热情的年轻人,借助新兴木刻这一全新的文艺运动,指引中华民族***战争引走向一条更加宽广的光明大道上[7]。

如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开始收藏浮世绘,现存的有60多幅,如1930年10月9日日本朋友赠送的歌川丰春绘制的《深川永代凉***》,另外他还化重金购买了野口米次郎编著的“六大浮世绘丛书”。鲁迅一生共收藏了2100多幅由16个国家280多位版画家的作品。如美国记者沫特莱,托德国留学的徐诗荃、旅居前苏联的作家曹靖华,帮他购买国外的比如:德国、比利时等国的版画,如珂勒惠支的《牺牲》、《面包》、《俘虏》等、比珂夫的《抒情诗集》插***和克拉甫兼珂的《静静的顿河》木刻插***等。同时,他不仅收藏版画,还举办过多次原拓作品展览,并编印了《比亚兹莱画选》,《一个人受难》、《苏联版画选》、《近代木刻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引玉集》、《新俄画选》、《路谷虹儿画选》、《死魂灵百***》、《士敏士之***》等11册版画选集,大力推动我国的新兴木刻运动。那时,鲁迅为了收藏版画,他花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如在《鲁迅日记》中就有记载:1930年7月15日,“收诗筌所寄Kathe Kollwitz画集五种。”1931年6月23日,“收到诗筌所寄Kathe Kollwitz画选”一贴。1931年4月7日,“托A·Smedley寄K·Kollwitz一百马克买版画”。1931年5月24日,“收到Kathe Kollwitz版画十二枚,值百二十元”。1931年7月24日,“得Kathe Kollwitz作版画十枚,共泉百十四元”。此外,他还赞助了许多国内的版画作家为其创作版画肖像,如赵延年、李以泰的版画作品。

4.2 有力的行动

30年代鲁迅就指出“要技艺进步,看本国人的作品是不行的,因为他们自己还有着缺点,必须看外国名家之作。[7]”因此,在新兴版画的倡导之初,鲁迅就积极的引进外国的优秀版画作品,以举办外国版画展览的形式让国人清楚的认识到欧洲版画艺术的优秀之处。他收藏的众多外国版画画册、版画原拓都是及其丰富且来之不易的。

我们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查到对赞助人(patron)一词的解释是:“提供具有影响力的支持以促进某人、某项事业、某种艺术……等的利益的人,另外,在商业用语中指某位常客。”而鲁迅就是这样一位常客,。在这样一个充满危机的环境中,鲁迅不畏艰险,积极致力于将推动我国的新兴木刻运动。他在上海先后举办和协办过四次的国外艺术家的版画展览,分别是1930年10月“西洋木刻展览会”、1932年6月“德国作家版画展”、1933年10月“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1933年12月“俄法书籍插画展览会”。而且,这四次版画展览会的所有的事都是鲁迅亲力亲为的,足以可见其对我国新兴版画的倡导力度之深[8]。

(1)西洋木刻展览会:这次展览会是中国第一次外国版画展览,这是展会展出了英国、意大利、美国、俄国、日本、法国、瑞典作家的70余幅版画作品,。而且据许广平回忆,该展会的作品选定。编号等工作都是鲁迅亲手完成的。

(2)举办了德国作家版画展:这次的展览筹划是由鲁迅与当时寓居上海的第三国际人员、瀛寰***公司的经历德国人汉堡嘉夫人共同准备了半年之久才完成的。在此次展会中,鲁迅更将其珍藏的珂勒惠支所做的铜版画《农民战争》和格罗斯所做的石版画等作品展出,以供广大版画青年爱好者学习和鉴赏。

(3)现代作家木刻画展览:该次展会展出的作品主要是苏联和德国的版画作品,因此,又可称为“德俄版画展览会”。展会由鲁迅亲自筹划完成,在展出期间,更是在会场积极接待观众,并耐心的向他们介绍和讲解展会的版画作品。

(4)俄法书籍插画展览会:该次展会共展出了苏联和法国的木刻插画100余幅,并且鲁迅在这次展会的主要意***是向国人介绍苏联的木刻作品,将苏联作家的版画作品中所创作出来的精神思想以这种非常直接的方式传达给正在战斗且彷徨的中国人民,鼓舞国人的斗争意识,并推动我国的新兴木刻运动朝着更加蓬勃的方向发展。

在这四次版画展会中,所展出的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随着展览的都是在不断的进步的,而且尤以苏联版画作品居多。我们知道,让国人了解其版画作品,不仅可以学习到其优秀的版画艺术成就,而且可以从其国的发展进程中看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形势,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正是由于这四次展览会的成功举办,使我国的新兴版画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落叶归根”[9]。

4.3 非凡的贡献

鲁迅对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所举办的外国版画展,有力的影响着中国的***和新兴木刻的发展。国外艺术家的版画展览的举行,增强了人民在思想上的战斗力并且开阔了中国青年艺术家的视野,大大的提高了他们在版画艺术创作中的版画艺术技能。在当时的中国,由于还没有正规的教师来进行木刻的技能培训,而外国版画作品展览的举办,大大的吸引了广大青年对木刻艺术的极大地兴趣。从而不断的提高他们的版画创作能力,壮大新兴木刻运动的队伍。并且促进了中外版画艺术的交流。展会的举办不仅可以将国外优秀的版画作品传入国内,供人们学习与借鉴,同时,也有利于将本国的版画介绍出去,两者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就像当时的《巴黎午报》专栏作家就发文赞扬中国的木刻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是街上活生生的形象,然而几乎都是悲惨。他们大刀阔斧——即使他们的艺术粗糙了些,但却极有表现力——描绘了苦难的人民,罢工,行进中的农民,***,工人,苦力,白色恐怖……[10]”

5 结束语

中国的新兴版画艺术从20世纪30年代由鲁迅倡导、介绍到中国以来,经历了八年抗战时期、四年***战争时期,不断的发展与壮大,并逐渐成为了一门***而独特的美术门类,这无不和鲁迅的推介及赞助有关,作为新兴版画艺术的推动者,我们不能忘了我国新兴版画艺术的赞助人——鲁迅,在铭记中国新兴版画艺术光辉灿烂的历史进程的时候,是他在自身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不遗余力的将欧洲的版画艺术的优秀成分传入中国,我们应该铭记这历史时段。

参考文献:

[1] 刘小玄.极具生命力的中国新兴版画艺术[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9,20(3):12-15.

[2] 方麟.鲁迅的版画情结[J].语文建设,2009(11).

[3] 田达治.也说鲁迅与新兴版画运动[J].美术报,2010(8).

[4] 谢春.鲁迅对近代中国新兴木刻发展的贡献[J].求索,2009(12):172-175.

[5] 董宁宁.鲁迅文艺精神与中国现代版画发端[J].云梦学刊,2012,33(3):97-100.

[6] 沈刚.生命力度与历史理性——由新兴版画的形式意味看鲁迅的文化性格[J].江西社会科学,2010(5):55-60.

[7] 黄显功.中国新兴版画的历史记录——早期版画出版物举隅[J].上海艺术家,2011(4):239-241.

[8] 恩泉.鲁迅先生于中国新兴版画运动[J].检查风云,2010(20):121-123.

鲁迅先生的简介篇7

随着全球化不断的前进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之间不仅仅是经济方面交流愈加频繁,文学上的沟通交流在不断的发展。而要促使国家之间交流的顺畅就要借助于翻译手段,翻译在全球化的发展环境之下越来越重要。在下文中笔者就从翻译批评的角度去看现如今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这也是从中法两国的文学交流去看中国走向世界文学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方面,在现如今的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

翻译批评;中国现代文学;译介;接受

一、法国的译介与接受综述

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这不仅仅是满足了新世纪的发展需求,也会在无形之中不断的推动我国文学的发展。而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之下中国文学的国外语言翻译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好的翻译可以将文学自身的思想表现出来,可以让外国人更加客观的了解我国文学的发展情况,也可以加大我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这在我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中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是拓展我国文学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二、翻译批评与译介接受之间的关系

(一)译介活动应当有清晰的批评意识

中法两国的文学交流已经有了很长一段历史,最早的时候是一些传教士将中国的纯文学作品带到法国,还在法国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学热。而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从鲁迅先生的作品开始的。译介其本身从来都不是盲目的也不能是盲目的,在译介的过程中要有着清晰的目标,而翻译批评在这个过程中就起到了一种目标性的作用。虽然在整个译介的发展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没有目标性的译介形式,很多的翻译工作都是一种自觉性的活动,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其文学作品的翻译还是有着自身明确的目标性。翻译批评是一种在翻译过程中的自省,翻译批评可以很好的确立翻译的目标,也可以不断的提升翻译的质量水平,以此来确保中法两国文学交流的顺利进行。而从一些研究上来看,在中法两国文学交流的过程中,每一个时期文学作品译介的目的都是不同的,这就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两国国情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想更好的掌握不同时期译介的不同目的与不同特点,就要从翻译批评的角度入手,这也就显示出了翻译批评与译介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翻译批评是译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译介过程中翻译者自身对于要翻译的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其中思想的体会与内容的把握,这些都决定了作品翻译的质量。而翻译批评恰恰就是要关注到这些,将翻译出来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抓住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关键与核心的语句,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翻译的质量,促进两国文化的更深刻沟通。所以在译介活动中翻译批评一直是贯穿始终的,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翻译批评不仅仅是要关注翻译文本的本身与翻译者和其翻译作品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要关注其翻译文本所处的特定语境,从中去很好的把控译介活动的整体方向。

(三)翻译批评的介入有助于译介活动的健康发展

其实从翻译批评与译介活动两者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的话,可以很清晰的发现这两者处在一种互动关系之中,一般情况下译介活动越活跃翻译批评的空间就越大,而随着这种空间的不断增大译介活动也会越来越活跃,这就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不仅如此从翻译批评的角度去看文学作品在国外的译介与接受,可以更加客观去分析译介活动,从而可以深入了解活动的实质所在,确保活动发展的正确走向推动译介活动的健康发展。

三、翻译批评角度下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的特点———以鲁迅作品为例

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而最早接触的中国现代小说就是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这部小说使得法国人真正的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小说,也开启了两国之间的文学译介交流。而从《阿Q正传》开始鲁迅的作品就不断的被译介与传播,在法国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个期间译介的作品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鲁迅文集》等等,这些作品在法国广泛传播,甚至在七十年代还在法国引发了鲁迅热潮。而在这些作品的译介过程中也有重复译介的现象,《阿Q正传》就有很多法文版本,当然其翻译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的过程中有着几个较为明显的发展特征。

(一)特殊语境下的特殊理解与接受

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交流活动,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有着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翻译活动与当时社会的***治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鲁迅的作品在法国掀起热潮是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这与法国当时的***治文化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时的法国对于无产阶级***有着很高的热情,一些作家、学生、诗人等等都是激进分子,这种热浪很快就席卷了法国的文学界,在法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法式主义思想。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鲁迅的作品无疑成为了一种***的强心针,受到法国知识分子的高度关注与追捧。译介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文学的再创作,翻译者根据自身对于作品的理解结合着自身思想的表达进行翻译,而在那个时期之下众多的翻译者都将鲁迅的作品翻译成了一种***思想研究文学,很多的作品已经脱离了纯文学的范畴之内,这就表明译介活动的一种主观性能。这些作品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与语境之下被进行特殊化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对于文学作品本身意义与思想的曲解,很多时候这种译介活动让作品本身失去了传播的意义,损害了作品本身的价值。

(二)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批评的形式与作用

在译介的过程中翻译简介与书评也是译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一般都与翻译的文学作品分开,是一种阅读的导向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吸引读者去阅读,以此来增加文学作品的影响力。这种简介导向在国外有着很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虽然字数不多有的就一两段主要是介绍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中心思想,但是这种内容对于外国人来说就相当的有吸引力,不断的推动文学作品在国外的传播。但是这种简介导向有的时候也有弊端,有的简介内容与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不相符,导致了一种作品价值观的误导,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的体会到作品本身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大大降低了文学作品的传播价值。在法国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批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现代文学的大家身上,其中就有鲁迅、老舍、巴金,这三位作家的作品在法国的传播范围很广,译介的作品数量也很多,所以在研究上也达到了较深程度,在法国对于他们作品的批评文章与研究书籍还是很多的。翻译批评虽然在中法文学翻译交流过程中表现的不怎么活跃,但是还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法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批评性质的文章可以很好的吸引普通读者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致去读这本书,这也就起到了一种宣传的作用。还有就是翻译批评可以更好的让法国文学界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学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于译介活动形成一种反思性的研究。

(三)新时期文学作品的回归

到了新世纪中法两国的译介活动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纪元,在开始阶段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与国外的交流逐渐的频繁,这也使得法国人民更加清晰的了解到了中国,同时也打破了自身的***幻想,这个时期鲁迅的译介作品进入到了一个沉寂的阶段,人们开始逐渐的忘却了鲁迅文学,因为在他们看来鲁迅文学已经失去了其***意义。到了新时期塞巴斯蒂安•韦重新翻译了《彷徨》,在这部翻译文本中翻译者正视了书中所要表达的真实思想,脱离了强烈的***意***,真正的从一个纯文学的角度进行翻译,认真的分析了书中的内涵与时代背景,让法国人民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了鲁迅文学,减少了法国人对于鲁迅小说的误解,促使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传播与译介以一种全新的形象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四、对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的几点看法

在上述文中可以看出来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翻译批评活动不活跃,很多的地方都存在着不足,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两个具体的原因,其一是因为中国的现代文学在法国的影响力有限,没有得到法国主流批评界的关注,致使整体的批评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二是因为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其深度还是不够,思想没有达到某一特定的程度,这也是中法文学译介活动不活跃的主要原因。

(一)翻译批评角度受到限制

光是从翻译批评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批评主要还是集中在广义批评上,对于译介作品的批评集中在作品的整体语境,与作品产生的主要环境还有就是作品中的经济***治意识形态等等。这些方面都十分的广泛,使得作品的批评不能深入到作品的内部,不能真正的关注到作品的具体语句与段落的内涵中,让作品译介批评显得十分的空泛。而这种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译介到法国的发展过程中是极为常见的,在法国文学界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关注主要还是集中在作品自身的社会意义与***治意识形态上,而很少去关注作品本身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法国就很难获得文学上的正面批评,也很难实现作品自身的文学价值。

(二)翻译批评的新形势

上述文中所说的是在之前中法文学译介发展的基础上做出一个简略的总结,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法文学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法国文学批评界对于中国文学开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翻译批评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形势之中。法国文学界开始关注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其文本自身的价值,开始淡化其中的某些***治含义,真正的开始欣赏其中语句的魅力,中国文学自身的价值也在逐渐的提高。还有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开始重视文学价值的体现,对于之前的一些译介的作品也进行了重新的复译,拓宽了文学作品的发展空间。

(三)文学作品的译介与接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同的国家之间作品的译介与接受一直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就如鲁迅的作品在开始的时候由于***治原因,在译介上出现了很多的误区,让人误解了他的作品之后还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时期。但是真正的到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之后他的作品又重新得到了关注,也赋予了新的时代思想,走出了被人误解的时期。不仅仅是鲁迅的作品还有很多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都经历了这样的一个时期,虽然期间会有起伏但是随着中法两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对于作品的误解也会逐渐的消除,其作品最终还是会实现自身的价值。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社会***治经济环境的差异国情的差异等等原因致使很多的文学作品在译介的过程中都有了一定的***治内涵,但是很多时候这种意识形态的表达都是错误的,让人误解了作品本身的实质价值,也阻碍了译介活动的发展。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国际间交流的逐渐频繁,这种误解终有一天会消除,中国现代作品在法国也会真正的实现自身的应有价值。

作者:张晓雨 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亚欧语系

[参考文献]

[1]鲍晓英.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王婉秋.西方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1917-1937[D].吉林大学,2014.

鲁迅先生的简介篇8

作者:周令飞 主编

出版社:江苏文艺

出版日期:2009年3月

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文坛出现过很多伟大的人物,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文化的走向,鲁迅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鲁迅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独树一帜。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斗士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在他快意恩仇的背后也有柔情一面,《鲁迅的艺术世界》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在艺术的世界里卸下盔甲,放下荷戟流露真性情真爱好的鲁迅,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的鲁迅更加接近真实的自我,如果没有那个风起云涌的黑暗时代,没有那些让他无法沉默的黑暗现实,鲁迅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徜徉在艺术世界里的悠游文人,而非斗士。

这本经过精心编选的《鲁迅的艺术世界》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在文学成就之外,所涉猎的书法、绘画、设计、篆刻、版画、收藏等的惊人艺术成就。据许季说:“鲁迅的爱好艺术,自幼已然,爱看戏,爱描画;中年则研究汉代画像;晚年则提倡版画。工作的范围很广。”在《鲁迅的艺术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具有扎实的素描功底,他所描绘的***案画像都栩栩如生,流畅自然,颇得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这本书其实应该更早一些出现,更早地让我们见识到文学之外的鲁迅,他那另一面绝不亚于文学的成就。鲁迅自己也曾说过:“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以今天为世人所熟知的鲁迅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文坛巨匠,他身上所担负的文化使命和历史使命比我们所认知和熟知的要多得多。研究鲁迅的艺术世界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那个时代乃至今天文艺发展的脉络。

康有为、***、蔡元培等人提出的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遥相呼应的“美术***”思潮真实地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以美育代宗教说”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中国近代的各项文化艺术运动的根本就是为了“疗救国魂”。鲁迅也早早意识到了美术之目的与致用:一在于表见文化,二可以辅翼道德,三足以救援经济,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最利于传播的莫过于版画,他从1929年1月开始编印《近代木刻选集》直到逝世前编印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一生总共编选了10多本版画选集。1928年11月,鲁迅和他的学生柔石、王方仁、崔真吾等在上海创办了旨在介绍东欧、北欧文学,输入外国版画,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的朝花社。12月6日创刊了《朝花周刊》,在1929年5月16日出版第20期后停刊。鲁迅将一系列的日本和欧美的版画介绍到中国,希望借助版画的黑白分明和深沉有力来揭露人生的痛苦和世界的黑暗。在鲁迅的倡导下,珂勒惠支、谷虹儿、达格力秀、永濑义郎等版画家的作品都被带到了中国。鲁迅一生收藏外国版画原拓作品达2100多幅,涉及16个国家的200多位版画家,可以说鲁迅为中国版画收藏第一人。因为鲁迅的倡导,木刻版画运动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尤其是在八年抗战时期,在红色区域,木刻艺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像一把把犀利的匕首,直刺黑暗的中心,把丑陋的现实揭露得淋漓尽致,而这一切与鲁迅的宣传和推广有着极大的关联。

鲁迅的艺术世界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项就是书籍装帧设计。很多人称陶元庆是“中国近代书装第一人”。然而陶元庆的艺术成就和鲁迅的提携不无关系。只可惜陶元庆英年早逝。鲁迅先生称赞陶元庆说:“他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要字面免得流于玄虚,则就是:民族性……我想,必须用存在于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心里的尺来量,这才懂得他的艺术”。在二十世纪初始,中国的印刷技术和工艺革新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书、报刊、杂志等各种形式出版物越来越多,伴随着出版业的兴盛,书籍装帧设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演变成了一种新型的艺术门类。鲁迅、闻一多、叶灵凤、倪贻德、沈从文、胡风、巴金、艾青、卞之琳、萧红等都设计过自己***书的封面。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刘半农、叶圣陶、郭沫若、周作人、魏建功、郑振铎等都不止一次地为自己或者别人的***书题写书名。可以说他们的热心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奠定了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石,而鲁迅是其中最为著名、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实践家,他提倡继承传统,融合外来文化,他的“拿来主义”思想为现代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一生大约设计了60多个书刊封面,他的装帧设计具有简洁朴素的装饰美和形式感,在好多作品中,都能体现出他所主张的时代感和民族性的融合。

鲁迅先生的简介篇9

[关键词] 乡土文学理论 乡土文学的基本要素 思考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理论,自诞生以来,就存在分歧,这种基于不同立场、不同学术背景、***治背景的分歧,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在建国后的十七年、新时期乃至后新时期,学界对于“乡土文学”理解的分歧仍在继续。

当下学界谈论的乡土文学有多个不同内涵,一个可以说是“经典乡土文学”,其内涵和外延都有较为明确的界限,那就是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所界说的“乡土文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对鲁迅在这篇影响深远的历史文献中所提及的乡土文学作家、作品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整理、开掘与阐释。鲁迅对“乡土文学”所作的定义是到目前为止影响最大的乡土文学理论,然而也最容易产生歧义,围绕鲁迅的理论观点可以说是聚讼纷纭,其中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鲁迅理论思想的精髓,有个别学者过于拘泥于鲁迅所提及的作家作品,而没有很好地掌握鲁迅理论观点的精神,这种研究方法已为大多数学者所不取:“乡土文学”的另一个所指是根据鲁迅、茅盾、周作人等人的有关理论思想,对20世纪20至40年代的有关作品的概括和归类,其中30、40年代的作品,无论是鲁迅、茅盾还是周作人,都很少直接以“乡土文学”来命名,也没有从“乡土文学”的视角来品评作品,但后世学者的研究立场、方法和尺度都是源自20世纪初期鲁迅等的有关论述;“乡土文学”的第三个所指是基于“乡土”即“地方”的观点,把所有的“地方文学”都归为“乡土文学”,大都市自然也是“地方”,“都市文学”也是“乡土文学”,这种观点最大的失误是没有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中考察“乡土文学”产生的历史原由及其审美属性;“乡土文学”的第四个所指是针对新时期以来出现的,在思想性和审美性方面承续了20世纪20、30年代乡土小说的某些重要特征的小说文本,学界多以“新乡土小说”名之。以上仅就大陆学界对“乡土文学”概念的理解作简单的分析,台湾对于“乡土文学”的理解要复杂得多,涉及民族性与现代性、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这里不拟讨论。

当下的分歧不可能是20世纪20、30年代学界分歧的重演或重现,新的时代使命和新的***治文化环境都促使作家、理论家赋予乡土文学及其理论以新的内涵,然而,乡土文学新的内涵也并非与历史上的分歧完全无涉,如果不从分歧的源头出发,重新考察乡土文学的概念、理论,就很难对当代有关乡土文学理论的分歧作出明确的判断。我们认为,在使用“乡土文学”这个概念时,既不能寻章摘句。也不应异想天开,空穴来风,而应该从“乡土文学”理论与创作发轫之时的思想倾向、美学属性出发,结合中国现代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特征。从中总结出“乡土文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并在这一意义上使用“乡土文学”的概念。

宏观地考察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理论,不难看出,由于时代环境的特殊性,理论的时效性、导向性、简明性要求是非常明确的,因而在现代文学史上,没有也不可能产生西方那样体系完整的理论,乡土文学理论也是如此,往往是以三言两语,点到即止的方式呈现的。虽然从理论体系的角度来看,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但正是这些片言只语式的理论主张曾经引导了某个流派、甚至某个历史时段的乡土文学创作,理论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而且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乡土文学理论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这一独特的价值追求使之既有别于传统,又有别于西方,凝聚了中国理论家、作家在现代中国文学语境下的独特思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是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接触之后产生的,此前,主宰人们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还是传统的封建意识、观念、道德,西方社会的现代观念,尤其是关于“人”和“人性”的观念进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思想界影响巨大。从事乡土文学创作的作家,大都感受并接受了这种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西方现代观念,同时,传统士子家国天下的理想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情怀,因此,他们思考民族、国家、社会、个人与人生的视角必然是现代的国家意识和人生观念,在描写、表现故乡人生时。因为有了西方现代观念的参照,往往批判甚于赞美,逃离甚于眷恋,然而,作家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故乡闭塞、保守、不合理的人生有所改变,在批判与逃离中又常常伴有赞美和眷恋之情,种种矛盾心态都呈现在文本中,为后人解读文本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导致某些作家的思想倾向被指为反现代性的,其实,深入透视那些充满矛盾的、含混的文本,没有一个乡土作家是反现代性的,恰恰相反,现代视野是乡土文学最显著的特征。自2。世纪之初至今,中国乡土文学的发轫、发展及繁荣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追求之间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古老国度来说,中国现代化需要最迫切、难度最大的无疑是农村。由于历史原因,在清王朝宣告结束以前,中国广大农村基本上是以自给自足、封闭保守的生存方式以求得种族的繁衍,然而,令人奇怪而又理所当然的是,在这样一种类似于自生自灭的生活圈里,封建思想却蔓延得最为广泛,封建统治也最为稳定。贫乏的物质、低下的生产力、封闭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历经千百年禁锢而被压抑、被泯灭的个性要求,致使农村形成了极具惰性的文化逻辑,因而,揭示农民病苦,唤醒民众,引导农民,就成为中国新文学延续至今的重大主题之一,而这一重大主题主要是由中国新文学中的乡土文学所承担的。因此,追求现代性不仅是那个时代作家的使命,也是当时整个知识界的共同使命。作家们的现代性追求落实到与之血脉相连的乡土上,就是乡土世界的现代化呼唤,换言之,在描写乡土故事或表现乡土人生时,作家们是以现代情怀来打量、思考、讲述乡土世界的喜怒哀乐的,鲁迅在为白莽诗集《孩儿塔》听作的序里就很鲜明地表明了这种价值取向: “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因为这诗属于另一世界。”尽管鲁迅在这里并不是针对乡土文学说的,但表现出的价值倾向足以显示鲁迅的文学立场,作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情系乡土世界,无疑,这一立场也包括鲁迅的乡土文学立场。鲁迅再次抨击朱光潜提倡的“静穆幽远”的美学观点,敏感于人事的人,总以为鲁迅在人事纠葛中容易意气用事,鲁迅确实常常反复批评、讽刺某些人或者某一观点,但是,纵观鲁迅一生,他都在不遗余力地反对旧文化、 旧思想,特别是新文化队伍中的先驱出现向后转——转向传统、保守、封建的时候,他总是明确地予以批评、反对,不管其身份是归国博士、学界新秀,还是交谊深厚、位高权重的长者,私交私情私怨在他公开发表的文章里是很少见的。对朱光潜的批评也是如此。在当时兵连祸结、外辱不断的时局中,朱光潜从西方古典美学思想和中国传统诗学中提炼出极具保守、避世倾向的审美理想,与新文化致力于与西方近现代文明接轨的整体价值取向基本上是背道而驰的,鲁迅多次在文章中对其进行批评、讽刺也就不足为奇。鲁迅的思想及笔战不止的生命历程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显得那样卓然***,但鲁迅并非“独战者”,虽然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艰难曲折,但总的方向一直是追求现代化。可以说,现代情怀是自晚清以来有远见的中国知识分子谋求民族***与国家富强的最根本的价值立场,也是一代代有良知的中国作家凝视萧瑟乡土世界的眼睛。

“乡土文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题材范围问题。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没有对乡土文学的题材范围加以严格的规定,他强调的是作者的“故乡”,而作者的故乡有的是真正的乡村,有的是象绍兴、遵义这样的城市,这就导致了后来学者对乡土文学题材范围的不同理解。关键的问题是发生在城市的故事能不能归为“乡土文学”?笼统地回答这个问题,当然是“城市文学”不能划归“乡土文学”,否则,随着题材范围的扩大实际上就取消了“乡土文学”。要对“乡土文学”的题材范围作细致的分析,还是要回到鲁迅的理论观点。鲁迅当初的命名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深谋远虑,他没有把“乡土文学”在题材上等同于“乡村文学”“农村文学”或“农民文学”,而是强调作者在北京这样的文化前沿叙述、关心着故乡,“乡愁”隐现其中,当然,鲁迅所说的“乡愁”决不单纯地等同于“思乡”,而是文化之“愁”——为故乡的愚昧、落后而发愁,愚昧、落后是不合理的社会文化制度酝酿的苦果,换言之,只要文本讲述的故事是与现代文明相隔甚远,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受制于愚昧落后的思想文化制度,而作者、隐含作者或者故事叙述人站在现性的立场来讲述故事,那么,不管故事是发生在“烟村四五家”的小村,还是人口百万的城市,都同样是“乡土小说”,只要这样的城市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都市,当然,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这样远离现代文明的城市是不存在的,但我们也不能据此拒绝作家创作这样的乡土世界的自由和可能。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第三个重要特征是作者的深度介入,在文本中体现为“乡愁”,从中可以离析出诸如乡土眷恋、乡土批判、爱乡、恨乡等多重内涵,但最根本的还是作者渴望故乡走上现代人生的迫切愿望,纵使是在强烈的乡土批判中,依然不难体察作者对故乡的拳拳之心,其中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因此,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不是传奇故事,作者根本无意于以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或风土人情来打动读者,更不可能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冷静地讲述自己故乡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之类的故事,鲁迅曾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们对故乡普遍的关切之情:“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简言之,作者们在“叙述”中是“关心”着故乡的。因此,凡是能称之为“乡土文学”的,都应该具有对乡土世界的至真至切的关怀之情,如果缺少了这一点,就失去了乡土文学的精神和灵魂。

鲁迅先生的简介篇10

笔者一直想收藏一通沈从文的手札,不仅是因为沈从文先生的章草在中国现代书坛占有重要一席,还因为仰止一代宗师的文学成就和自由主义精神。

我一直期待着与沈大9币的章草结缘,而且等了多年。正如大师说过的:“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这份良缘终于在几年前得以喜结(***1),便是那通与我有缘的沈从文的手札,笔者试释文如下:

朱溪:

谢谢你来信总不忘劝我的话。自己真是中年无用人了,除去牢骚,所谓生活,就剩余无多了。近来大致是天气不行,只想与世界离开,文章是写来也全无意思的,我似乎在做文章以外还应当做一点其他事情。但目下则除了这样写写一块五一千字的小说以外就是坐到家中发自己的脾气,或者世界上也应有这种人点缀,所以无法与命运争持了。

身体不好则只想回此平清,可是还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我可以来去自由。目下则一离开上海就得饿死。有人在我《龙朱》一文上又称我为天才,可不知道这天才写完文章倒到床上时是何等情形,前说写《雨后》时有灵感可以自豪,我倒将为我一面想到病倒在床的母亲一面写出《龙朱》与《雨后》那样文章为奇事了。不死之前大约还得写五百篇罢,自己想起自己,却真只能笑的。日子是快过年了,只愿你好好过日子。我们太容易老了,能在年青时荒唐一点就不妨荒唐,不要太老成,幸福得多。

沈从文廿日

这通手札是沈从文写给程朱溪的。程朱溪(1906~1952年),安徽绩溪人。民国14年(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开始诗歌、小说的学习和创作。后来在国民***府担任要职。出版有散文诗《天鹅集》,中篇小说《父与子》。根据《沈从文文集》中的记载,此通手札应写于1929年。当时,浓从文在上海专事写作,与胡也频、丁玲一起创办《人间》《红黑》杂志,信中提到的《龙朱》一文就发表在《红黑》第1期。但由于经营不善,《人间》《红黑》相继停刊,沈从文陷入了债务的泥潭,仅靠写作来维持家庭生活。在信中写道:“我似乎在做文章以外还应当做一点其他事情,但目下则除了这样写写一块五一千字的小说以外就是坐到家中发自己的脾气……目下则一离开上海就得饿死。”从字里行间能感到沈从文此时此刻生活的窘迫和事业上的挫败。

鲁迅手札中记载 徐梵澄与鲁迅的关系缘于版画 张瑞田

鲁迅在1929年至1930年的日记中屡次提及徐梵澄。1928年9月13日,鲁迅写道:“晴。上午收杨慧修所寄赠之《除夕》一本。午后收大江书店版税泉三百,雪峰交来。得诗桁信。下午得张天翼信。得诗荃信。晚得钦文信,夜复。寄协和信并泉百五十。假柔石泉廿。”1929年10月25日、11月30日、12月14日、12月29日,均提到诗荃,要么得诗荃信,要么给诗荃寄信、谈画、寄书。

鲁迅墨迹中有一通与诗荃的手札,研究鲁迅书法的人无不对此津津乐道。

诗荃,即徐梵澄,生于1909年,卒于2000年,原名琥,谱名诗荃,字季海,湖南长沙人。1945年底,徐梵澄赴印度参加中印文化交流,先后任教于泰戈尔国际大学和室利阿罗频多学院。1978年回国,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徐梵澄是著名的精神哲学家、印度学专家、宗教学家、翻译家、诗人,有十六卷《徐梵澄文集》存世。

上世纪80年代,在《读书》杂志上看到徐梵澄的文章,但不知道此人就是鲁迅日记中的诗荃。此后,徐梵澄的光芒被更多的学人沐浴,我们才顿悟,同时代还有这样一位清洁、高贵的读书人。

徐梵澄与鲁迅的关系缘于文章、版画。1929年8月,徐梵澄赴德国留学前夕,去向鲁迅辞行。鲁迅知道徐梵澄即将远行时,感叹道:在中国没有24小时了。停顿片刻,鲁迅又说:哦!你还有点稿费在这里。然后,鲁迅把一叠钞票交给徐梵澄。几十年后,徐梵澄在《星花旧影》一文中深情写道:“当时我颇写些杂文和短篇小说,不时寄给先生。刊登后便去领些稿费。或多或少,总是每干字五元。这次回来一数,实在优待了一点,几乎是八元一千字,一共三十余元。――出国的计划,我早先告诉过先生,这时也毋庸多话了。”

到德国的徐梵澄一直与鲁迅保持联系,其中重要的纽带就是版画。

现代作家中,鲁迅对美术的态度严肃、认真。陈丹青说:“清末民初、‘五四’前后,重要的文人而能单来举说和美术的关系者,似乎很有限:康有为、梁启超、胡适、***、周作人,鲜有长期而深度介入美术活动的记录。”

鲜有,不等于说没有,鲁迅就有“长期而深度介入美术活动的记录”。鲁迅与版画的关系,就是证明。

1998年,纽约古根海姆现代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中国美术大展,从1900年至1980年的各个专题,展现了民国与新中国几代人的代表作品,有国画、油画、版画和书籍装帧。时在美国游学的陈丹青参观了这个展览,他直言不讳地说道:民初那代人的新国画,既过时,也比不得古人;徐悲鸿、林风眠的早期油画,虽令人尊敬,但实在过时了,且在纽约的语境中,显得简单、脆弱、幼稚。使我吃惊的是,左翼木刻,包括鲁迅设计的几件书籍装帧,不但依旧生猛、强烈、好看、耐看,而且毫不过时,比我记得的印象更醒目、更优秀――纵向比较,左翼木刻相对明清旧版画,是全新的、超前的,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横向比较,与上世纪初德国、英国、苏俄及东欧的表现主义绘画,也是即刻响应、同期跟进的。

关心木刻的鲁迅,当然关心徐梵澄前往的德国。陈丹青不是说了吗,鲁迅木刻的眼光“与上世纪初德国、英国、苏俄及东欧的表现主义绘画,也是即刻响应、同期跟进的”。他给徐梵澄写信,请这位学生代他在德国收购版画。徐梵澄也是严谨、认真的人,他不敢让鲁迅失望,常常去海德堡等地的画廊寻找鲁迅的所要。为了提高自己对版画的审美能力,徐梵澄拜德国木刻家瓦德博先生学习木刻。鲁迅于1930年4月30日的日记写道:“昙。上午同广平携海婴往福民医院诊。午后同三弟往齿科医院。往内山书店。三弟赠野山茶三包。收诗荃所寄在德国搜得之木刻画十一幅,其直百六十三马克,约合中币百二十元。又书籍九种九本,约六十八元。”这批作品,是徐梵澄为鲁迅代购的第一批德国版画作品。此后,徐梵澄又陆续代鲁迅购买了20多幅版画作品。因徐梵澄有瓦德博先生的指点,他代鲁迅购买的版画均是名家作品,其中包括塔尔曼、梅斐尔德、巴尔拉赫等人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鲁迅先生的简介10篇

学习

积重难返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积重难返10篇,内容包括积重难返读音,积重难返典故要点。3、在承认经济羸弱积重难返等一系列问题的同时,他也描绘了一个拥有核动力飞船和超级计算机的俄罗斯。4、但腐败,不受保护的财产权,税收及监管等负面因素积重难返,使这些全

学习

你是我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你是我10篇,内容包括你是我的散文诗集,你是我的美篇。听话哲学,有其不合理之处:一直被要求听话的孩子,他的精神生命正逐渐被扼杀;也有其合理之处:若孩子不听话,很多家长就会觉得生不如死。2014年4月4日,四川省广元县发生一桩悲剧,一

学习

未来世界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未来世界10篇,内容包括未来世界简短的内容,未来世界的真实故事。未来世界,空气、水源等都不会受到破坏。污染空气的汽车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太阳能汽车,太阳能汽车靠太阳发电,所以不会污染空气。未来的世界,天空永远是那么的蓝,空

学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10篇,内容包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故事感悟,没规矩不成方圆的来历。圆圆脸蛋圆圆眼,长大定能当城管。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拿着奶瓶吸着圆圆的奶嘴,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满足,都说爱吃奶嘴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我想我就

学习

勇攀高峰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勇攀高峰10篇,内容包括登山勇攀高峰软文,勇攀高峰对联。1991年,来自东台城脚下的农民儿子梅志勇进入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化工专业学习。在校期间,他并没有因为中考的失利而颓废,“在哪里跌倒了还得在哪里爬起来!”这是支撑他

学习

秋天最走心的精辟句子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秋天最走心的精辟句子10篇,内容包括秋天最走心的精辟句子怎么写,秋天的感悟精辟句子。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

学习

机械设计与制造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机械设计与制造,内容包括机械设计与制造学习资料,机械设计与制造论文讲解。主办单位:辽宁省机械研究院出版周期:月刊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际刊号:1001-3997国内刊号:21-1140/TH邮发代号:8-131发行范围:创刊时

学习

期末考试动员班会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期末考试动员班会,内容包括七年级期末考试动员主题班会,期末考试的主题班会6篇。活动准备:1、写出自己曾经为班级做过的事情。2、写出一个班里发生过的你最感动的事情。活动过程:一、导入主题我们在一起走过了近一年的风风雨

学习

国庆英语手抄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英语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国庆英语手抄报内容100个,国庆英语手抄报高难度。Oct.1stisthenationaldayofChina.In1949.Oct.1st,wasthefirstyearofthenationaldayofChina.Atthattime,peoplewereve

学习

等待戈多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等待戈多10篇,内容包括等待戈多长篇独白,等待戈多讲述的故事。登场人物爱斯特拉冈弗拉季米尔波卓幸运儿一个孩子第一幕[乡间一条路。一棵树。[黄昏。[爱斯特拉冈坐在一个低低的土墩上,想脱掉靴子。他用两手使劲拉着,直喘气。

学习

电气设计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电气设计论文,内容包括电气设计论文怎么写,电气设计毕业论文范例。2,1照明光源的选择根据光源的光效、色温、显色指数、寿命和价格选择高效节能型光源。现在通常使用的T5、T8荧光灯管比以往的普通荧光灯管在单位功率上的光通

学习

主题班会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主题班会10篇,内容包括主题班会内容100个,期末主题班会。

学习

办公室文员工作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办公室文员工作,内容包括办公室文员每日工作内容,办公室文员工作大全。一、***建工作计划1、做好***员发展对象的推荐、测评、培养、***审等工作,完成全年***员发展计划。2、积极做好入***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为***组织培养后

学习

至少还有你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至少还有你10篇,内容包括至少还有你的文案,至少还有你甄妮。噢,原来是她。不过,他和她已分开了很久了。他冷静了一下,看了看窗外的月亮。“我为什么……”他还没说完,电话那边又尖叫出来:“你快给我出来!是你说过的,无论任何时候,至

学习

王勃简介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王勃简介10篇,内容包括王勃的故事及简介,王勃简介及生平事迹50字。从《简・爱》出版之初所引起的轰动性效应,到“作家三姐妹”公开亮相后人们争相撰写和阅读勃朗台家族人物传记的所谓“勃朗特热”,到夏洛蒂情书被发现时的震动

学习

温庭筠简介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温庭筠简介10篇,内容包括温庭筠的生平事迹简短,温庭筠简介及生平。一、意境营造:“鸡声茅店月”与“画屏金鹧鸪”缪钺认为“词的特质,在乎取资于精美之事物,而造成要眇之意境”。温庭筠就是选取具有“密而隐”(夏承焘语)特点的意

学习

鲁迅生平简介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鲁迅生平简介10篇,内容包括鲁迅生平十篇文章内容简介,近代文学家鲁迅的生平简介。教学要点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2.解读鲁迅精神。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学习

铁凝简介10篇

阅读(44)

一、高速铁路桥梁的深桩基的简单介绍高速铁路的桥梁总体设计由于要达到技术的要求标准,必须要与周边的实际情况协调,做到科学设计以及科学建构,减轻噪音污染。桥梁的深桩基作为高速铁路轨道的下半部分结构组织,必须要具有高稳定性、高安全性

学习

杜牧简介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杜牧简介10篇,内容包括杜牧简介及作品特点,杜牧简介。(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百年孤独简介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百年孤独简介10篇,内容包括百年孤独简介100个字,百年孤独十篇。《百年孤独》,却缺乏这种积极的精神,只有偶尔几个积极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岁的乌苏娜,他一直活到十几章(本书一共才20章),那个时候他的曾曾孙子都出世。了总的来

学习

杜甫草堂简介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杜甫草堂简介10篇,内容包括杜甫草堂10个字介绍,杜甫草堂特点简介。杜甫在成都草堂,终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到了秋天的时候,刮了一阵大风,杜甫的茅屋居然被大风吹破了。屋顶上盖着的茅草被大风吹着乱飞,风很大,有些草

学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缺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及反思。3.理解谈《水浒传》,感受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2.练习给各部分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