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给人类的启示篇1
我也要向科学家们学习,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出小发明。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科学家们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了许多启示。例如:以前的电视塔不牢固,猛烈的风一秒钟就可以飞行80米远,像这样的风,就可能把电视塔吹倒,人们从杉树身上得到了启示,把电视塔修得像杉树一样的形状,这样就好了,不管风吹雨打,电视塔也倒不了;科学家还从鲨鱼的皮肤上也得到了启示,发明了游泳衣,减少了水的阻力……
我也要向科学家们学习,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出小发明。
壁虎的手脚非常有吸引力,可以很容易地往墙壁上爬,而不会掉下来。我要设计出一种像壁虎手脚那样的鞋,这种鞋的名字叫“吸力无敌”。可方便了,在工人刷墙时,不用带上梯子,只需要一双“吸力无敌”鞋就可以开工了,它不仅吸附力,还可以减轻你的体重,即使是倒着刷墙也不会掉下来,鞋的右边有两个按钮,按一下绿色的按钮,它就可以让你在墙上上下移动,绝不会摔下来,按红色的按钮就可以下来了。你们觉得方便吗?等以后我真的发明了“吸力无敌”,我一定会送给刷洗、修建房屋的工人们。
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我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设计出更多的小发明。
动植物给人类的启示篇2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科学家们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了许多启示。例如:以前的电视塔不牢固,猛烈的风一秒钟就可以飞行80米远,像这样的风,就可能把电视塔吹倒,人们从杉树身上得到了启示,把电视塔修得像杉树一样的形状,这样就好了,不管风吹雨打,电视塔也倒不了;科学家还从鲨鱼的皮肤上也得到了启示,发明了游泳衣,减少了水的阻力……。
我也要向科学家们学习,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出小发明。
壁虎的手脚非常有吸引力,可以很容易地往墙壁上爬,而不会掉下来。我要设计出一种像壁虎手脚那样的鞋,这种鞋的名字叫“吸力无敌”。可方便了,在工人刷墙时,不用带上梯子,只需要一双“吸力无敌”鞋就可以开工了,它不仅吸附力,还可以减轻你的体重,即使是倒着刷墙也不会掉下来,鞋的右边有两个按钮,按一下绿色的按钮,它就可以让你在墙上上下移动,绝不会摔下来,按红色的按钮就可以下来了。你们觉得方便吗?等以后我真的发明了“吸力无敌”,我一定会送给刷洗、修建房屋的工人们。
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我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设计出更多的小发明。
动植物给人类的启示篇3
“长寿食谱”参考10个长寿国家数据
这个饱受争议的食谱出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据报告的牵头人——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介绍,《报告》分析了世界上131个国家从1700年至目前的现代化进程,得出了2050年中国现代化水平的一个参考值。被热议的“长寿食谱”,出自“农业现代化研究”部分。
何传启表示,为了计算中国人均营养水平,他们对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营养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借鉴了世界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并适度考虑中国人的特点,推导出了《报告》里的结论。其中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推荐了健康长寿的人均每天营养标准。具体为,人均营养供应3300千卡,其中植物营养2300千卡,动物营养1000千卡,动物营养占30%;蛋白质100克,脂肪150克。根据年龄和性别差异,不同人的营养标准可以有所调整。
第二,推荐了健康长寿的参考食谱。植物性营养指标包括:六两粮食六两菜,半斤水果一两油(植物油);动物性营养指标包括:四两肉食一斤奶,一两鸡蛋二两鱼。简单地说,六两粮食四两肉,六两蔬菜一两油(植物油),一两鸡蛋二两鱼,半斤水果一斤奶。不同家庭可以根据家庭结构,调整自己的食谱。
第三,参考世界营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世界人均营养供应与生活质量(平均预期寿命)的研究结果,以及世界上平均寿命最长国家的经验值,将研究制定出《中国人营养指南》。
其中,“长寿食谱”的主要参考依据为2008年世界上平均预期寿命最长国家的经验值,包括日本、瑞士、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瑞典等10个国家,其平均预期寿命均超过80岁。这10个国家的饮食结构为:植物性营养方面,人均年消费谷物(食用)118公斤、植物油21公斤、蔬菜117公斤和水果114公斤;动物性营养方面,人均年消费肉食88公斤、蛋类12公斤、奶类232公斤和鱼类32公斤。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的营养结构中,动物性营养比例偏低,植物性营养比例偏高。
何传启表示,由于中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可以有所区别。比如,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居民消费可以直接参考这个食谱;发展水平稍差的地区,可以借鉴这个食谱;西部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可以有选择地参考这个食谱。
中国人是吃得太多还是不够
对此,很多营养学家并不认可,质疑的焦点在于:食谱建议的热量太高和动物营养过多,不利于大部分人的身体健康。在众多反对声中,来自中国营养学会的声音最响亮。
中国营养学会在其***网站了评论文章。文章指出,《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成人每日能量推荐摄入量为2100~2400千卡,蛋白质65~75克,脂肪占能量的20%~30%。卫生部的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天能量摄入为2250千卡、蛋白质66克、脂肪76克,脂肪供能比达到了29.6%。可见我国居民的总热量、蛋白质摄入量已达到或接近建议标准,而脂肪供能的比例也接近了30%的上限。显然,按照何传启所推荐的食谱,蛋白质、脂肪等的摄入量会大大超标。
此外,中国营养学会指出,因膳食不均衡导致的营养不良、能量过剩才是目前最突出的健康问题,中国社会由此已经进入了慢性病高发期。2010年慢性病监测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9.7%;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30.6%,肥胖率12.0%,比2002年分别增加了34%和69%。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程义勇表示,何传启研究员推出的“长寿食谱”缺乏科学证据,违背了营养学界提倡的平衡膳食原则,脱离了中国居民目前的实际饮食情况。
“食谱中脂肪能量竟然占到41%~60%,如果这样吃,中国肥胖人口5年内会增加100%,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高血脂会增加50%以上。”哈佛大学营养流行病博士、弗吉尼亚医学院助理教授宁毅在微博上回应,“看看美国,肥胖和相关疾病已经达到流行暴发的程度,难道不是前车之鉴吗?实际上,该食谱推荐的总能量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农业部的饮食推荐量。”
营养指南不能脱离国情
对于“长寿食谱”的研究方法,很多营养学者也提出了质疑。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中科院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营养统计数据”所公布的食物数量,如果指的是食物购买量,应考虑到家庭储藏中的食物损失,以及烹调前处理的损失,还要去掉食物中的不可食部分(骨头、刺、皮、核、老叶、根等),才是实际食物摄入量,前后有很大出入。如果推荐每日购买300克蔬菜,实际上消费者能吃进去的蔬菜可能不到200克,而这完全达不到健康的需要。另外,一个国家的年人群消费谷物量不仅包括直接入口的谷物,还包括酿酒、制糖、加工等消耗。因此,以这个数据来判断食谱,并不准确。“发达国家的食物结构也未必理想,欧美国家的营养学家也一直致力于改善居民的食谱,提倡吃更多的蔬菜和水果、较少的肉类和适度的奶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则认为,不同国家、地区居民的饮食受当地食物生产、文化、习惯等影响,有其特点,不能不顾国情,脱离实际去提出“指南”和“建议”。马冠生指出,长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饮食因素,还包括环境因素、医疗条件、精神压力等,不能简单地把长寿国家的人的现有食谱当作“长寿食谱”来推荐。中国人的传统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研究证明,这种膳食模式是有利于预防慢性疾病的。西方发达国家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特点,已经给他们带来了慢性病高发的灾难,我们绝不能步其后尘。
动植物给人类的启示篇4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重要性;人类;启示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体现
没有生物多样性,就不会感受到来自树林的绿意、海洋的蔚蓝,当然,也不会有空气、食物和水。
生物多样性就像一个超级市场。我们所吃的所有食物都属于它。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货物”越来越少。例如,在印尼,超过1500种稻米已经在过去的15年里灭绝了。而且,在世界范围内,474种家禽已变得稀少,617种自1892年起已濒临灭绝。仅在欧洲,11000种高等植物中的2400种已处于危险之中。可以说现在是继650万年前恐龙灭绝后最大的生物生存危机。也许,将来美丽的大自然风景将只会出现在画布上。
二、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其实大自然是一个仁慈的“人”,她在每时每刻都给予我们健康和美丽。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依赖自然环境去恢复我们的健康。多少年来,人们从自然世界中寻找着疗法。植物为现代医学研究出新型药物提供原料。特别是青霉素的诞生,挽救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报道说专家们在太平洋紫杉树和马达加斯加长春花中发现了用于***癌症的植物成分,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发现可以***艾滋病、白血病的成分。
然而,正是由于它的魅力,来自人类的威胁也就越来越多:对食物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不断增加的需求;缺乏对生物多样性的经济利益进行鉴别;收集大量的珍稀动物做标本等等。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减少生物的多样性,就肯定会减弱未来大自然抵御威胁的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生物多样性给了我们太多,也忍耐了太多。最近几年到处都发生着奇怪的事情:珊瑚礁突然大批死亡,大型山体滑坡塌倒的泥石流,不寻常的倾盆大雨,一些地区的持续干旱。这其实就是来自大自然的惩罚。无论人类怎样预防,它都会缠绕着我们。毕竟生物多样性问题并不仅仅关系到那些生活在污染区、辐射区附近的人们。
也许,不久的将来,生物多样性的美丽只能出现在画板上,到那时,人类的忏悔将会无济于事。
动植物给人类的启示篇5
关键词:竹类植物;园林景观;应用
前言:在我国,具有传统色彩的观赏性植物有许许多多,然而其中的竹类植物最属特别,它聚集了传统文化的美学,是观赏性极高的一种植物。在古代,竹类植物就早已出现在园林中,在现代,竹类植物依旧是人们最喜欢的造景植物之一,因为竹子造出来的景色给人一种历史感,具有极高的传统艺术美感。在我国园林的不断发展下,竹类植物被更多园林景观设计师所采用,竹类植物在园林造景中所起的作用值得让人们研究讨论,研究成果对今后的园林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竹文化与竹类植物造景的结合
运用竹子在园林中造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竹文化它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累,往往给人们一种对美的无限憧憬及向往,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竹文化就是一种人生的思考。一般情况下,所讲的竹子哲学与竹类植物相互结合所构成的景色,其方式有 3 种:(1)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构建园林景色。竹不仅有端正的形体,还有深藏的寓意,把竹子的特殊形体与人们理解的寓意相互结合。(2)竹子的历史感渲染整个园林环境。把竹子的年代感引用到一些名胜古迹当中,可以激发起游客们无限的遐想,从而使竹文化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北京的紫竹公园就是借此来吸引游客,主要是用君山的斑竹为主题,营造出美不胜收的景色,在公园的山谷中、假山上、种植池中都栽种了斑竹,再加上娥皇、女英等景观,使其景色更加美丽。把悠久的历史融入竹文化中,再把传统的竹文化与其景色相结合,更进一步地提高竹文化含义,激发出人们的遐想,给园林观赏带来不一样的乐趣。(3)有着传统的诗、书、画、印 4 种文化气息。竹文化的艺术作品也是园林造景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在北京紫竹公园的八宜轩景区中,一边是竹子所构建的美景,一边则是以竹文化为元素的诗、书、画、印等艺术展览。在竹文化的作品中感悟竹子的气息,具备观赏性的同时,也给游客带来更多乐趣。
2借物抒情在景观效果营造中的应用
当所要栽种植物的面积有限时,可以栽种较少的竹子,借助周围的环境带给人们一种想象,实现以小见大的造景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 3 种方式:(1)把竹子投影在白粉的墙壁上,这种组合形式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白粉墙壁上投影几棵竹影,竹子在这白色的墙壁上会显得格外翠绿。当人们站在远处观望时,白墙像纸一样,上面画着一棵棵“墨竹”。(2)“移竹当窗”。在古代,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在自己书房的窗外种上竹子,然后通过窗户观赏美丽的竹景,就好比一幅水墨画镶嵌在窗框上。把竹子移动到自己的窗前是静中有动、虚实结合的做法。现代园林中应用这一手法,游客可以通过一排的窗口去观赏窗外的美景,在游客移动的过程中,眼前的景色也会随之移动,带给人们一种忽明忽暗的感觉。除了窗景外还有一些门洞、天窗及围合建筑也可以采用这种造景方式。(3)竹石艺术,就是借竹子在奇峰怪石间构建美景,这种造景方式,竹子一般在古典园林中扮演配角,种植在墙角,它能独自成景,还可以掩盖一些生硬的景色。把它应用到空间压抑之处或者一口井旁,“一方天井,修数棵竹”从而在狭小的面积中带给人们自然万物的景色。
3丰富多样的造景手法
把竹子应用到园林造景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有几种方式:(1)大片面积种植竹子造竹成海。主要种植散生竹子,在大面积的竹林中建造一条悠长的小径,给人带来深邃的感觉。(2)丛植。将丛生竹按照一定的距离栽种,使得栽种的极有层次感,也可以将丛生竹栽种在河水边,竹影倒影在水中,又是一种美景的呈现。(3)列植。把竹子按照一定的行间距种植在道路两旁,构成一条竹景走廊。(4)散点种植。在一些假山旁边或者园林墙角、窗户旁种几棵竹子,以便更好地凸显出园林的主题。(5)混合种植。在以竹子为主题的园林中,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种植形式,比如,矮的菲黄竹构成地被,把一些中等高的竹子,比如观音竹构成绿篱,把高大的竹子采用丛植的方式,这些可以根据造景需求去科学地搭配,构建一个别具一格的竹林景观。除此之外,有些竹子还适合盆栽,放置在建筑物的两旁形成对称的景色。
4竹子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应用实践
竹子在现代园林绿化建设中应用广泛,特别是近 10 年来,随着竹子研究的逐步深入,引种、栽培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把竹子研究成果、单纯竹自然景观和渊源流长的竹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自己的造园特色,丰富了竹文化内涵,创造出优美的园林意境。
4.1 竹文化与竹类植物造景的结合。竹子入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积淀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带出了无限美感与神往,且上升为人生哲学。竹子造景的意境创造是以竹类植物为载体,以竹文化为基础,通过诗词、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运用比拟和联想等手段创造园林意境。表现形式通常为“以竹比兴、以竹比德”、“历史典故”、“诗书画印”等。
4.1.1 运用比拟手法创造园林意境。人们喜爱竹子不仅是由于它得自然外观,更多的是由于它“比德”的意义,即将竹子的自然形态与人得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4.1.2 以竹的历史典创造园林意境。历史典故应用可在游客游览过程中启迪人的想象,深化园林意境内涵。北京紫竹院公园的“斑竹麓”以君山的斑竹为主要造景元素,在两山对峙的山谷中,以自然式假山,园路围合的种植池内栽植斑竹,结合抽象的娥皇、女英雕塑,造景点题。以历史典故为主题,将渊源流长的竹文化与以竹造景融合,深化园林文化内涵,启迪人的想象,增加观赏情趣。
4.1.3 运用诗、书、画、印四种文化艺术。以竹为题材的文化艺术作品更是浩如烟海是园林造景创意的宝贵资源,紫竹院公园的八宜轩景区正是利用竹的自然造景,以竹文化为题材的诗、书、画、印等艺术表现形式浓缩竹的四种时态景观的一处范例。从竹文化艺术作品中联想到竹之自然美,进一步增加对竹的审美情趣。
4.2 竹类植物用于园林造景的典型模式
4.2.1 专类园。集秀园作为收集展示竹亚科植物为主的专类园,经过多年建设,逐步形成竹林景观。形成一座集展示、种植、收集竹品种为主要功能的专类园。
4.2.2 竹林大道、竹林绿岛。竹子作为行道树,作为道路隔离的材料,营造出片片浓荫。如历史上的紫竹院路和现在的西直门以东小街桥以西主干道南侧是北京市很有特色的以竹作为分道植物的道路,在紫竹桥至今仍采取竹林绿岛的形式,结合中国绘画艺术的竹叶***案进行绿化美化,竹成为该条道路的明显标志。
结束语
构建园林景色要有合理的植物搭配和文化底蕴,文人墨客构建的园林提高了竹文化在园林造景中的地位,同时竹文化也影响着园林的发展。基于此,从竹文化去研究讨论竹类植物,对我国的竹文化和园林造景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动植物给人类的启示篇6
大自然中最缺少不了的就是植物了,打开历史的相册,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数也数不清: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长大后,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百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名著《本草纲目》。
炎帝神农,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尝遍百草,为人类造了福。4000多年前,天下大乱,一种病毒从天而降,使人们痛不欲生。神农为了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去荒山野岭找药材,可却总未找到,结果使自己血流不止。上帝看了非常感动,后来给神农一棵草药拯救生命,还让他找到了我们今天得以充饥的五谷,因而造福了人类。
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造出了潜水艇。可以说,鱼儿是人类的老师。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从前,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飞机,只是大家看到鸟儿,有造飞机的梦想罢了,但没过多久,第一架飞机问世了,可翅膀老会断,于是,人们观察蜻蜓的翅膀,造出了机翼更加坚固的飞机。后来,人们不断研究其他动物,不断学习改善,造出了更多又快又坚固的飞机。
地球上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物种类有明显差异,因而构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它们给予我们人类丰富的物产及新鲜的空气。
动植物给人类的启示篇7
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无处不在。比如,生活中,我们与植物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又有谁留意过植物的一些奥秘呢?现在,我就给大家说一说植物生理的过程。
一个星期天,平时对植物就很有兴趣的我突然对植物的生理过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正当我为花儿浇水的时候,我想:植物里面会不会隐藏着什么秘密呢?想着就直奔对植物很有研究的爸爸那里。爸爸见我对植物这么有兴趣,便放下手中的活儿,兴致勃勃地说起来:“早在一百万年前,植物就作为最古老的生命在地球上出现,并且已经和人类相伴多年。但今天科学家们大都谦虚的认为;对于植物,人们理解的还远远不够,诸如开花结果,生长发育这些最基本的生理过程,人类的教科书还无法具体描述。”
除此,爸爸还对我说:“其实,每一宗植物体内都有异常激烈的接力赛。在我们眼里,扎根于土壤的植物是平静的,但科学家却发现,植物体内却充满了纷繁复杂的运动。”
爸爸还对我说:“中国的科学家正在试***描述植物体内的一田径比赛。这是一场被冠名为光合作用的接力赛。光信号是接力棒,他首先被植物体内的光线接收“接力棒”随后通过下面的蛋白质“接力手”层层传递,最终到达植物细胞信息处理中心。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传递蓝光信号的一好和二号“接力手”,但都是那些蛋白质“接力手”参与了比赛?每一位“接力手”承担了什么功能?目前还不清楚。如果能找到所有的光信号传导的“接力手”,那么就可以构建起一个植物体内的光信号传递,按照植物育种的各种需要来改良农作物。”
通过我和爸爸的对话,我对植物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其实,大自然就像人类的老师,就像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等待别人去发现他,就像一个为我们指路的好心人------
动植物给人类的启示篇8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日益重视。虽然各地***府纷纷开始重视绿地建设,但是,城市可供绿化的用地却很紧张。因此在有限的用地限制下,垂直绿化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绿视率高,丰富绿化层次,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地率。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在垂直绿化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本文将以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墙面绿化为例,分析国外垂直绿化的发展经验,探讨其对中国城市绿地的纵向延伸所能带来的经验与启示。
1. 城市绿地中的垂直绿化体系及其发展
1.1 垂直绿化体系
在欧洲、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垂直绿化体系是一个关于不同的绿墙系统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分别聚焦于建造垂直绿化结构的实际应用层面以及世界各地绿墙建造的案例。而在我国垂直绿化体系主要是由不同类型的垂直绿化形式构成的,这些形式主要包括:墙面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立交绿化、护坡绿化以及柱廊绿化。[1]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下,许多大中型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与绿化用地之间的矛盾愈发的激化。因此,垂直绿化与平面绿化的结合不仅可以解决城市的用地问题,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绿视率,丰富绿化层次,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地率。
1.2 城市绿地中的垂直绿化的发展
人类在20世纪80成功地实现了无土栽培技术的实现,自此开始在都市中的各种建筑物外立面展开了一系列创造性与艺术性的创造性活动。在20多年后的今天,在欧美及日本等城市的公共空间已经出现了不少令人惊叹的与建筑和景观结合的垂直绿化装置。如今,谈到城市绿地中的垂直绿化设计,派崔克•布朗克(Patrick•Blanc)的作品无法让人回避。他设计的巴黎的凯布朗利博物馆和人气很旺的BHV百货公司的外立面,使垂直绿化迅速变成一种流行与时尚。不同质感、色彩、形状的植物被巧妙地穿插组合,交织成一副流畅的、饱满的“绿色交响诗”——他为台湾 “国家音乐厅”所建造的墙面绿化正是这个名字。[2]当今的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促使建筑师、景观设计师、植物学家与公众共同积极地思考与行动。“垂直绿化”更为实际、环保以及操作上的易于实现,很快就要成为一种新的绿地风潮。
2. 国外城市绿地垂直绿化的案例分析
2.1 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墙面绿化(The Vertical Garden of Musée du quai Branly)设计
2.1.1 项目概况
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Musée du Quai Branly)于2006年6月落成,紧靠埃菲尔铁塔,法国媒体还习惯于称它为“原始艺术博物馆”。博物馆由几个建筑,一个多媒体室和一个花园组成,是由法国建筑师基恩•努维尔(Jean Nouvel)主持设计的。而这个建筑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长200米,高12米墙面垂直花园。它覆盖了整个西北门面墙面,由派崔克•布朗克(Patrick• Blanc)设计而成。。
2.1.2 绿化形式
派崔克•布朗克(Patrick• Blanc)在凯布朗利博物馆这个项目中选择了墙面绿化的形式,而这种选择这种形式的灵感来源于热带雨林的垂直生态系统:在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的植物只需要少量的水和一些必要的矿物质就能够在一些环境苛刻的地方生存。这个墙面绿化的灌溉系统则模仿自然界中的瀑布,再辅以水耕法以及无土栽培人造基质上的一些技术,完成了派崔克•布朗克较为成熟稳定的垂直绿化系统[6]。
派崔克•布朗克的垂直绿化系统主要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1)外部结构,金属框架起到承重作用。而且在这个金属框架内含有灌溉的管线,支架底部的智能灌溉系统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提供给植物生存所必须的营养物质。(2)隔离结构,10mm厚的PVC层。这个PVC层不仅能够阻隔水和营养液对金属框架和墙面的腐蚀,还能够解决植物根系的穿刺问题。(3)栽植层,3mm厚的毛毡层。其实用来替换传统的无土栽培基质,为植物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
2.1.3 植物选择
派崔克•布朗克在室内的墙面绿化中选择的植物主要来自热带那些非常耐阴的植物,这些植物大部分生存在森林冠层以下的空间中,而他室外的墙面绿化其实面临的环境挑战更加的残酷,即使是这样可供选择的植物依然存在很多。在凯布朗利博物馆的这个绿化墙上包含了来自非洲、大洋洲、亚洲和美洲的150种共15000株植物。整个墙面植物的布置是在布朗克的指示下完成的,每一株植物的选择和位置等。从而形成了质感丰富的绿色“挂毯“。这些植物包:虎耳草属植物、风铃草属植物、天竺葵、矾根属植物、蕨类植物、长春藤、鼠尾草、婆婆纳、醉鱼草、荚莲属植物、绣球花、忍冬和莎草等。在这些植物之间生成了厚厚的苔藓,这使得整个墙面就像是一个天然的湿润的岩石表面。
3. 国外垂直绿化的经验与启示
3.1 垂直绿化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定位是首要目标
虽然垂直绿化的绿化效益与其他形式的平面绿化相比是最低的,但是这样一种节约土地的绿化方式已经在国外成熟起来。众所周知,中国当下的垂直绿化尚处于启蒙阶段,还仅仅是停留在少数攀缘植物的简单种植与花盆的立体摆放。造成这样一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在中国没有***策给垂直绿化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正名,还由于其后期较为昂贵的维护费用等等。但是未来城市逐渐向高空发展,垂直绿化作为一种补偿性的绿化方式,并将成为城市绿地中一种重要的绿化手段。因此我国现阶段首先要把平面上的绿化做好、做足,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对垂直绿化进行探索式的尝试,从最简单易行的屋顶绿化开始逐渐向国外靠拢。
3.2 植物的选择是垂直绿化的灵魂
派崔克•布朗克的绿化墙开始让人们意识到,墙面绿化同样可以成为一种时尚,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那100多种顽强的植物。布朗克利用这些植物进行丰富多彩的组合,让人们摆脱了墙面绿化就是利用攀缘植物覆盖墙壁的传统认识,并且其他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在其作品当中所用到植物遍布世界各地,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世界各地都可以设计出这样令人赞叹的墙面绿化。
4. 结语
在中国,地面绿化已经日趋成熟,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好作品也层出不穷,而垂直绿化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不温不火可以说既有***策上的原因、也有其成本制约。但是作为未来一种主流的绿化形式,我们已经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成功案例的经验来进行自己的尝试了。相信在度过这个探索时期之后,垂直绿化同样也可以作为一种稳定的“生态系统”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赵立曦. 立体绿化在城市中的应用[J]. 山西林业科技,2010,(04).
[2] 谢明洋. 生命的交响诗—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垂直绿化设计初探[J]. 美术大观,2011,(08).
[3] 戴耕. 绿色律动——建筑垂直绿化在上海世博会场馆设计中的运用[J]. 安徽建筑,2011(02).
[4] 廖晶. 拓宽绿化空间,丰富城市景观——垂直绿化[J]. 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 (04).
[5] 陈正铁. 当代建筑屋顶绿化设计分析[J]. 中国园艺文摘,2011,(04).
动植物给人类的启示篇9
一、教材分析
《有趣的食物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第三课内容。本节从具体的食物关系引入食物链的概念,展现生物间复杂的食物联系,再由此启发学生思考食物关系断裂后会造成连锁反应,思考人类破坏自然界食物关系的严重后果。并为下一课“生态平衡”的学习打基础。
教学重点:知道生物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找、画食物链。
教学准备:动物卡片、挂***、PPT课件等。
二、教学设想
本课我先用猜谜语导入引起学生兴趣,之后我又通过视频、挂***继续强化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探究食物链遭受破坏的影响的问题时,我让学生先展开小组讨论等一系列的活动,并交流想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食物链上的每个生物都是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知道食物链的营养来自于绿色植物。
过程与方法:
能依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写出简单的食物链。会辨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食物链被破坏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从小增强保护生态平衡。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
(一)初步了解食物链
1.谜语导入: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猜两个小谜语。﹝出示谜语: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然后来了一群狼
(打一水果名称)﹞
2.学生回答,揭示谜底:草莓
杨梅。
谈话:谜语是说谁把谁吃了(生:羊把草吃了,狼把羊吃了。),
怎样用箭头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贴卡片,并用箭头表示出来。
教师根据板书:草羊狼,提问:
这三种生物是因为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呢?(生:因为食物。)谁是谁的食物?(生:草是羊的食物,羊是狼的食物。)
讲述:它们这三种生物是因为食物而联系在一起,生物学家把这种像链条一样的食物联系称之为食物链。(板书课题:有趣食物链)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食物链。
【设计意***:因为学生以前就知道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对食物链有所了解,用谜语导入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到本课情境中来。】
(二)认识食物链的构成
1.大家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吗?谁能简要介绍一下这个成语说的是什么?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这样几种生物——(板书:蝉
螳螂
黄雀)
这三种生物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结合学生汇报,师板书箭头)
那谁又知道蝉吃什么?黄雀会被什么吃呢?蛇呢?
结合学生回答,完整板书:树叶蝉螳螂黄雀老鹰
现在,这个食物链就比较完整了。
【设计意***:通过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2.小结:在大自然中,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都是通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形成食物链的。像这样的食物链还存在好多条,看看你能写出多少条。(出示挂***)
小组同学边研究边写。指名板演
3、谈话:老师看同学们写出了好多条食物链,看看黑板有没有什么问题?(生:观察改正)观察一下我们写的这些食物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师提示:一条一条地看,再竖着看)每一条食物链的源头都是自然界的哪一类生物?终点又是些什么动物?(生回答,师补充:每一条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动物结束。﹝
结合回答,出示食物链的特点﹞
4.生物学家还给食物链上的这些不同生物分了类,各起了名字呢。你看(指板书)位于食物链源头的这些绿色植物就是属于生产者,其他的都是消费者。﹝出示生产者、消费者视频﹞
5.位于食物链源头的绿色植物的营养是从哪里来的,谁知道?那么土壤中的腐殖质是怎样形成的?生回答后师补充:大自然中除了生产者、消费者,还有一种生物的存在,叫分解者。
这类生物专门吃动植物的残骸或排泄物,同时留下可以被植物重新利用的物质,在自然界中像屎壳郎、蚯蚓、霉菌、蘑菇等都属于分解者。﹝出示分解者的视频﹞
6.现在老师又找来一种小生物,再请你看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食物链的源头在植物,终点在凶猛的食肉动物。并且懂得食物链上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其作用。】
8、观察所写的食物链,和老鹰相连的有几条,这些食物链纵横交错交叉在一起,你们觉得像什么?﹝出示食物网概念﹞
(三)了解食物链破坏所带来的后果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到底有多紧密?其中一种生物对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影响有多大呢?
2.谈话:在这个食物网中,如果有一条食物链断了,会发生什么情况?现在我们还是以“草羊狼”这条食物链为例进行分析一下,我在羊的身上打了一个X,表示生物圈中的羊全部消失,那么我们试想,这样会带来什么后果呢?(生:小草就会疯狂的生长,那么狼肯定会被饿死。)
3.提问:这种影响仅仅体现在这条食物链上吗?其他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又会是怎样的?你说食物链断了,食物网还存在吗?
4.谈话:再想想看,如果我们向地里喷洒了过多的农药,会给生活在那里的生物带来怎样的后果呢?(生:像蚯蚓等就会死掉,没有了分解者,植物缺少营养就会枯萎、死亡,就会影响到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破坏食物链,破坏食物网,甚至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5、谈话: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各种野生动植物,保护好我们周围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完整。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
【设计意***:知道食物链被破坏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意识。】
(四)总结拓展
1、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内容?你们有哪些收获?
2、延伸。
试画出包括人在内的食物网。
【设计意***:让学生学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与实际生活,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板书设计:
有趣的食物链
草羊狼
动植物给人类的启示篇10
现在,经过长期探索,猪的器官移植给人已渐行渐近,而且在局部有所突破,也意味着猪器官移植给人部分成为现实。
猪眼看世界
国际爱眼日(6月6日)到来之前,英国广播公司(BBC)以“中国的科学***”为题,报道了中国在五大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天文观察(天眼看星空――FAST望远镜)、生命科学(猪眼看世界――猪角膜移植人体)、中微子探测(寻找奇怪的粒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深海科考(探险幽深的海洋――彩虹鱼无人潜水器)和航天(飞向浩瀚的太空――载人航天和探月计划)。
猪角膜(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成为世界顶尖的科学探索之一的原因在于,移植动物器官拯救人类生命、***疾病和改善人的健康一直是人类的理想,而且这一理想终于在中国初步实现,在科技史上跨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因角膜受损而失明的人可以通过猪的角膜来看世界。2016年1月和2月,武汉和广州分别报道了成功移植猪角膜――艾欣瞳的病例。艾欣瞳是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全球首个也是唯一完成临床试验的生物工程角膜。
2016年2月25日,来自江西的一名14岁少年在广州接受生物工程角膜移植,获得成功。生物工程角膜就是猪角膜,移植后一星期,这位少年的视力已经达到0.1。在移植手术前,孩子的右眼仅有眼前指动,接近于盲人。在随后的康复过程中,孩子的视力有望恢复到 0.6。
用猪眼看世界是因为人的角膜“一膜难求”。在中国,因角膜病变导致的失明患者约500万人,而且仍在进一步增加,也成为中国第二大的致盲原因。但是,每年靠捐赠的人体角膜进行移植的手术不到5000例,也意味着能重见光明的人的比例是千分之一。因此,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扩大角膜的获取和使用,猪便成为一个最为适宜的来源。如果猪角膜能广泛使用,意味着在中国全部500万角膜眼盲病人中,有1/3~1/2的患者可以利用这一技术重见光明。此前,人类还打算采用猪的其他器官供移植,如猪的心、肝、肺等。
猪角膜移植成为现实既让因角膜受损的人可以看清世界,也因为是用猪眼看世界而是朦胧的,因为,现在移植猪角膜后,最好的视力也只能达到1.2。尽管这已经是猪角膜移植的最好效果了,但显然还可以有更好的结果,但这需要更多的探索。
猪角膜移植给人最需要关注的是,这种异种器官(准确地说是组织)移植之后受者的安全。其实,就这个问题中国研究人员已经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并有了充分的准备。
选取的猪角膜必须通过脱细胞技术完全去除原本附带的细胞,只保留基质胶原本身。剩下的角膜还需要经过钴60的放射性辐照予以严格消毒,以确保一些猪源性疾病不会因为移植而感染人。同时,移植猪角膜还有着严格的适应症,如患者是患有角膜内皮失代偿或者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引起的角膜溃疡患者而需要全层移植的患者并不适合应用该技术。而且,在完成移植手术后,患者需要使用抗排异反应的滴眼液一年以上。
猪角膜移植不同于争议很大的肿瘤免***疗法之处在于,前者经过了安全的临床试验,有115名志愿者参加(男性75例、女性40例,年龄在18~75岁,平均年龄54岁)。术后随访复查显示,猪角膜与原来正常角膜结构高度融合,使用安全,最佳视力达到1.2。多中心临床数据也显示,角膜移植后的总有效率高达94.44%,愈后效果接近人体捐赠角膜。因此,2015年4月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为艾欣瞳颁发了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猪的大器官移植还有难度
现在能把猪的角膜移植给人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是,角膜不是大的器官,甚至在严格意义上并非器官,而是组织。猪的一些大的器官,如心脏、肝脏等的移植还一直处于试验阶段,而且只是动物试验,没有进入人体试验。尽管如此,现在的一些研究表明,猪的大型器官移植给人也只是时间问题。最令人鼓舞的是猪心移植的试验。
猪的器官移植给人最大的问题是排异反应,其次是猪器官上面的一些致病原(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病毒等)可能导致疾病。针对这些问题,美国研究人员对狒狒进行猪心移植,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种移植是间接移植,因为并没有摘除狒狒自身的心脏。
2016年4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和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把猪心移植给狒狒能长时间保持狒狒的健康生存,最长可达两年多(945天)。以穆希乌丁为首的团队把5个猪的心脏移植到5只狒狒腹部,其中一个心脏在狒狒体内保持了近3年的健康状态。虽然这些数据还不足以说明临床试验的可行性,但是这个结果表明,把猪的大型器官移植给人又前进了一步。
把猪的大型器官移植给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免***排异。当同种异体(人的器官移植)都会发生免***排异反应时,异种异体(如猪的器官移植给人)更要发生强烈的免***排异反应,也即移植的器官会受到宿主免***系统发起的猛烈攻击。
1993年,匹兹堡大学北美器官移植中心的库珀等人发现,在移植猪的器官后几分钟内,人类免***系统会启动免***排异反应,引起人类机体产生抗体,进而导致血栓形成。引起免***排异的抗原是一种猪器官的细胞表面抗原,即一种糖分子,称为α-1,3-半***糖,这是器官排异反应的启动因素。α-1,3-半***糖转移酶是产生这种糖必须的酶,理论上讲,如果抑制这种酶或敲除这种酶的基因就可以避免排异反应。
2001年,研究人员研发出缺少α-1,3-半***糖转移酶基因的基因工程猪,但是把这样的猪器官移植给狒狒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仍然只能让受者存活数月。另外,接受移植的动物需要通过药物抑制免***系统,避免排斥外源性器官,但同时也使它们易于受到感染。这些研究提示,仅仅敲除猪的某些基因以去除其细胞表面抗原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器官移植的受者给予药物,进行免***抑制(抑制体内免***系统的功能)。
此后,穆希乌丁等人进行了许多靶向药物筛选,希望找到既可以保护移植器官,又不会将受者免***系统全部破坏的药物。其中最好的是一种能够抗CD40的抗体。此外,研究人员对基因工程猪也做了进一步的改进,除了敲除α-1,3-半***糖转移酶基因,还添加了两种人类基因,可以帮助抑制血栓的形成,然后把这样的猪心脏移植给5只狒狒。同时,研究人员让这5只狒狒服用能够抗CD40的抗体和血液稀释药物肝素。
这个试验的另一个特殊之处是,研究人员没有将狒狒自身的心脏摘除,而是将猪心与狒狒腹部的血管相连。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可避免进行复杂的心脏手术,同时还可以研究免***排异反应。此后,为了观察狒狒体内的免***排异反应,研究人员把抗CD40抗体撤出,结果发现,一旦停止使用抗体,狒狒的免***系统就开始排斥猪心。其中一只狒狒在停药前进行了一年的免***抑制,其体内移植的猪心可以在低剂量的药物作用下维持存活,这表明低剂量的免***抑制药物仍然是有效的,但这也意味着这种移植方法还是需要终生进行免***抑制。
而且,这次的移植猪心也是间接的,因为没有摘除狒狒原来的心脏,因此不能确定移植给狒狒的猪心是否有正常功能,以及能否代替狒狒原来的心脏。
猪器官移植的其他安全问题
实际上,在猪的器官入选前,人们也考虑过人类的近亲――猴子、黑猩猩或狒狒的器官。但是,尽管与人类是近亲,猴子或狒狒的器官对于人来说也是异种异体器官,此前的移植试验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1963~1964年,苏联***拉大学的科研小组称,他们将13个黑猩猩的肾移植给了人类。一名23岁的女子接受移植后生存了9个月,这是已知接受异种器官移植存活最长的人类病例。1984年,美国洛马林达大学医学院将一个狒狒的心脏移植给了一个患有严重心脏病的新生儿,后者只存活了20天。
即便灵长类动物的器官能移植给人,安全问题也让人担心。例如,猴子体内潜藏着诸如埃博拉、马堡猴病毒和猴免***缺陷病毒(SIV),人的艾滋病病毒就来源于猴免***缺陷病毒,将猴子的器官移植给人也可能引发额外的疾病。
把猪的器官移植给人也有这种担忧,因为猪身上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就可能让人致病,这种病毒是嵌在猪细胞内基因组中的病毒,在猪身体里不会有毒性。但当猪的细胞和人的细胞接触时,这种病毒会从猪的基因组转移到人的基因组中。因此,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成为人体移植利用猪器官面临的一个重大医疗风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哈佛大学的杨璐菡带领10个人的科研团队,利用新的基因剪刀CRISPR-Cas9,剔除了猪基因组中可能的致病基因。
大多数的基因改造都是在一个基因层面上的修改,而一个猪细胞内有62个拷贝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需要修改,并且必须保持基因组的完整性。采用CRISPR-Cas9基因剪刀剪除猪细胞基因组中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后,再把改造后的猪细胞和人细胞一起培养,结果发现猪病毒侵染率下降到了以前的千分之一。
虽然利用基因剪刀还不能完全切除猪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但已经能剪除绝大部分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了。这也意味着,采用安全的猪器官供人类移植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当然,对于猪器官的利用还有其他的探索方向。2014年,美国的联合***公司与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合作成立了一个5000万美元的合成基因组学(SGI)项目,SGI不是简单地敲除抗原基因,而是结合组织工程学,以特别的方式回避免***排斥,如以猪细胞产生的表面受体作为分子海绵,吸收会攻击器官的人类免***信号分子。同时,该公司的研究人员还计划在猪的胚胎上改变细胞表面抗原的20多个基因,孕育不能诱发人的免***反应的猪,并用这样的猪器官来进行移植。但是,这些尝试都还需要时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动植物给人类的启示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