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探究

摘 要:在庄子看来,万物齐一、是非齐一,要想成为大圣,必须黜聪明,即达到大智若愚的境界。宇宙万物,世界人文,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展现形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准则,那么,万物的差异该如何去区分,每个人的是非又该如何去判断呢?庄子明确地给出了答案:齐万物、泯别异。事物无差异,是非无标准,即庄子看待人世的态度。最终,庄子要提出的就是“天人合一”这一观念,即天道不可违,人要遵循天道做事,天与人合而为一。

关键词:齐万物 泯别异 天人合一

一、以道观物,万物齐一

宇宙万物的根本在哪里,在庄子看来,“以道观物”就是其根本所在。庄子强调道与宇宙万物并生。在庄子看来,天下万物的根本为道。道具有自己的信念与感情,没有具体的形态和规定,道可以代代相传但是不可以亲身讲述,由此可见,可以得道却不可以看见道。道本来就存在于万物之中,是万物的根本,比天地的生成更久远,是本来就有。有了天和地后,更显得道有多深厚,多高尚。而且道是永恒的。以及万物的生与死,各种形态变化,都不知道它们的根本到底是什么,在万物之中的道是不可改变的。大的事物离不开道的发生变化,小的事物也离不开道的形形态态,万事万物的生死都是依照道运行的,四季的交替也是依照道的规律进行是。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的根本,可以参照天道的运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么看来,道是根,万物就是枝叶。它们组合到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机体。道与万物互相脱离都只能说是不完整的,只有两者结合才可以说是完整的。那么,道与万物是一个整体,道与万物单独罗列出来,都只能算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如果万物各行其是,不与道有机的联系,就不能展现各自的生命活力了。万物中的道是固有的,而且关系着事物之间的变化规律。庄子在这里谈到道的普遍性,以及抽象的道与具体的物之间的统一关系。在此意义上,庄子提出万物齐一。万物都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在“道”面前,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对于人来说,人在“道”面前也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世界只有一个,只能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寻找“道”。

二、是非为一,泯别异

在庄子看来,事物是不存在明确的是与非的,如果人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只顾自己的立场和站在自己的角度,事物的存在就]有自身的意义可言了。这便可以看出,庄子所理解的事物是一种现实的、可见的。但是事物是不存在是与非的,争辩事物的是与非是没有意义的。道隐藏在万物之中,没有真伪一说,道就是万物存在的真理。人的语言措辞是不可以用是非标准来判定的,道只有在有所收获之后才可以得到,语言的好坏是不可谈论的。想要清楚地知道一件事的是与非,那就要用道来评判。庄子以“道” 的方法去认识和观察事物,这样出现可以超脱真伪、是非的现象的概率就会很小。在他看来,事物中不存在彼与此以及是与非。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是非是不明智的,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就可以看出是非曲直的不确定性。认为自己是对的,是因为只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生和死只是人们的一念之差,没有明确的区分。做事情不必非得遵从是非的原则,自己认为合理便去作为。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追求自己内心的信念即可。但不可违背天道。是非彼此不用分的那么清楚,也就是所谓的道一。在庄子看来,事物彼与此是没有明确区分的,彼与此便可以成为认识和判断对方的把握标准。万物的生与死都是相对的,这种存在的状态是难以捉摸的,是与非又是难以辩解的。对于圣人而言,不走是非难辨的路,而用天道去观察事物。因此,实际上不存在彼与此,也不存在是与非,而这种超脱了彼此、是非的存在,庄子称之为”一”的关系。庄子提出了一种超脱彼此、是非的认识方法,即“道枢”。然而“道枢”实际上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庄子认为,两个人争是非是可笑的,双方各自坚持着自己说的是有道理的,可是那么多的人和事,各自又有各自的看法,是和非是很难说清楚的,所以庄子强调不要光顾着追求是与非,从而使双方陷入一种无知的状态,而是要站在客观的观察事物的角度分析问题,这样便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按照庄子的说法,无论是谁提出是非之道,或者无论与谁争论是非,都是争论不清的,谁是谁非是没有标准的,而且是无法判定的。是非是无法辩驳的,在庄子看来,不必争论谁是谁非,只有等待造化了。由此看来,庄子深刻认识到是非标准的不确定性,并指出了导致不确定性的原因,人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位置上来观察事物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庄子认为事物都是没有特定性质的,即事物没有绝对如此,或者绝对如彼。庄子认为,从道一的角度看待,事物之间是不存在差别的,都是相等的。站在自身的角度看待事物,认为只有自己是正确的,相互之间就会有所嫌隙。站在人生世俗的角度来看,事物自身是不存在贵与贱的。事物之间是存在差距的,站在有所作为以及自身利益的角度,人生的价值通过有所成就才会有所体现,这样一来,人们相互之间的差距也有大小之分。人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起事来就会觉得这么做是正确的。在庄子看来,道、物、俗、差、功、趣等都是判断事物的标准,按照这些标准来看待事物,所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事物本身是不存在差异性的,只在于人们观察以及判断事物的角度。站在不同事物的立场,它们呈现的状态也会不同。在庄子看来,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从根本上来讲是一。庄子认为,想要对事物进行深刻的认识,就得认识到事物的客观存在,从事物自身的角度,深入到其本质属性的认识。即在概念与事物,抽象与具体之间,庄子似乎更倾向于把具体事物作为判断的依据。但是庄子真正要说的是事物没有定性:“道行之而成,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齐物论》)在庄子看来,概念与事物,抽象与具体,马与白马是没有什么不同的。由此看来,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不管是美的还是丑的,大的还是小的,此形态还是彼形态的,如果遵循道的运行,都是“一”。庄子指出,天下的事物如果有互相之间的对比,就会显现出各自存在的价值。天与地还有我是道同时造出来的,并且天地万物都是与我合而为一的。在空间上,万物之间没有大与小的分别;在时间上,万物之间没有久与暂的分别。因此万物是“一”。但是,庄子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了事物之间的差别,事物之间的同是从“道一”的角度来看的。而从事物之间差异的角度来看,美是美,丑是丑,小草是小草,柱子是柱子。庄子强调的是万物齐一,更愿意从“一”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个事物。

但是当人们过分注重差异,就会被误导,使自己和现实割裂开来。就可能把“我”和“非我”对立起来,从而造成心灵的混乱,不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就永远不会去“我”而与道为一,从而难以获得“至乐”,而且还不大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现实认识,也得不到道家那种顺自然、抱朴素之生活所带来的真正的快乐。

庄子在是非问题上提出了“黜智力”。庄子认为万物没有差异性,以及是非是没有标准的。对待差异与是非的态度应该从“一”的角度来看待,应该宏观的看待事物,而不是仅仅纠结于事物本身和两事物的对比。庄子在人智力方面的态度为:“黜智力”,这样就可以使人深入到宇宙世界之中,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于事物的本质,庄子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并且认为人不可能认识它,因为认识事物的标准是不确定的,而且人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人是不可能完全掌握事物的知识的。更加显示了人在道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无知。庄子认为人不知道事物的相同点,对世界万物究竟能不能被人知道仍持怀疑的态度;而且,一个人的内心对于知道还是不知道,外人是无从知晓的。这样看来,人的智力与浩瀚的宇宙相比是极其渺小的。在事物无限的知识面前,人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更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要想使人的智力起到良好的作用,就必须使人从"道”出发,使自己的内心与道相适应。

三、齐物论的现代价值

庄子在人生处世方面主张无为。他认为,无为是最大的有为,通俗的说也就是与世无争,无争也就是人生的最大作为。人在作为的时候应该顺应自然,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顺其自然”。按照庄子的说法,动物是不应该屈从于人类的,因为人和动物同样是道生出来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并且动物和人应该遵从各自的发展规律来生存,人和动物都有自己的道,人不能改变动物的道。庄子视“自然无为”的天道为人道的最高原则。他认为一切“人为”对于自然都是有害的,而且这都是违背天道自然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帝应王》)“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庄子?达生》)。在庄子看来,只有自然之道是人做事时必须依照的方法,人们遵从的道是有规律可循的,人是不能违背天道的。想要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就要去掉人世的浊气,恢复淳朴的自然素质。人要遵循天道做事,使天与人合而为一。

庄子讲述的“天”也就是道家所讲的“道”。在人生观方面,庄子主张“与道为一”,即在“道”的指导下,追寻精神的绝对自由。人应当以道为精神追求的目标,得道是最高的精神境界。从宇宙的角度看待人,人只是宇宙中的一部分,生于宇宙,归于宇宙,宇宙是无穷大的,人却是渺小的,想要得到精神的自由,必须从宇宙中寻得道的真理。人和万物是处于同等地位的,没有所谓的人比动物尊贵一说。庄子把人“去尊贵化”,目的是想人看清自己的真实存在。

齐万物、泯别异,是庄子看待事物的主要态度,这表现了他深刻的认识能力。庄子主要强调“道同”,在他看来,事物无差异,是非无定性,物与人都应该遵循道的发展规律,不可逆道而行,也就是说“道一”。知识是无限的,人获得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想要获得更高更深的知识,庄子表明要“黜聪明”。知识掌握的越深,表面上看起来就越“愚”,也就是现在讲的大智若愚。想要获得真知,就要保持内心的纯洁,从而能把知识学的更透彻。

参考文献

[1] 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 刘坤生.《庄子》九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探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探究

学习

双语教育的基本定义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双语教育的基本定义,内容包括双语教育研究是正规期刊吗,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含义和区别。摘要:近些年来,“双语教育”在我国的不少大中城市逐步兴旺发达起来。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者”和“双语教育”?关于这个问题,国内

学习

浅谈商业伦理法则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商业伦理法则,内容包括公司治理中的商业伦理,最新事件商业伦理分析。【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大,为了能够在市场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创造更大的利润,有些企业不择手段竞争,对企业、消费者、社会都造成

学习

浅析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二胡

阅读(207)

【摘要】二胡,又称"二弦"、"南胡"、"楠胡"、"嗡嗡"、"嗡子"等,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广泛流传于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

学习

丈夫的谎言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丈夫的谎言,内容包括丈夫的谎言全文免费,丈夫的谎言完整版。话没落音,丈夫就答话了:“咳,瞧你那小心的样子,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小事一桩,你看我的。”冲着老公的背影,我喊道:“别蛮来,妈妈舍不得就算了。”

学习

浅谈变电站电缆沟施工方法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变电站电缆沟施工方法,内容包括变电站电缆沟施工全过程,广东变电站电缆沟盖板厂家直销。摘要:电缆沟是电网系统中变电站、开关站的重要建筑工程,如果提高电缆沟施工质量,采用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使得电缆沟侧壁平整;在

学习

浅谈桥头跳车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桥头跳车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内容包括浅谈桥头跳车,浅析桥头跳车的原因。摘要:从桥头跳车的危害切入,分析了桥头跳车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桥头跳车的措施:在设计时要勘清桥梁处的地质状况,并根据实际的地质条件进行设计;在施工时

学习

信息公告管理制度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信息公告管理制度,内容包括信息公告管理制度,信息上报标准及模板。第一章总则

学习

务工合同范文精选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务工合同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务工协议书简单格式模板,务工合同怎么写范文。务工合同篇1班里老少

学习

网络流行语“一言不合就”探析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流行语“一言不合就”探析,内容包括一言不合就上天网络用语,网络用语难登大雅之堂。摘要:“一言不合就XX”是2016年比较“火”的网络流行语。文章着重分析了“一言不合就XX”的语法特点和“XX”的构成,揭示其语义和表达效

学习

如何写好新闻英语中的导语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写好新闻英语中的导语,内容包括新闻英语中的导语怎么写,如何写好英文新闻报道。新闻英语导语的涵义

学习

漫谈中西方的文化观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漫谈中西方的文化观,内容包括谈论中西方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发展。国有国情,域有异俗。人类虽同住地球而地方不同,其风土人情、思维定势常表殊异。以节日送礼为例。在中国中秋、岁暮成了赠礼的代名词;西方人

学习

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内容包括初中立定跳远动作要领,女生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关键词:立定跳远动作要领蹬摆

学习

月亮是什么颜色的?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月亮是什么颜色的?,内容包括月亮是什么颜色的作业,月亮是什么颜色的故事。有一天,同事的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在办公室里画画,走来走去的人们难免忍不住要看一眼小姑娘画了什么,又忍不住要说上一句“哇,果果画的小鱼真漂亮啊!”小

学习

河南地方戏“怀梆”起源探究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河南地方戏“怀梆”起源探究,内容包括河南怀梆戏,河南地方戏曲老怀梆。摘要:怀梆,亦称“怀庆梆子”、“老怀梆”,是河南地方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剧种。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怀梆音乐》载:现在怀梆的流行区域为河南省

学习

《荷塘月色》主题思想的人文性探究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荷塘月色》主题思想的人文性探究,内容包括荷塘月色品读与探讨答案,荷塘月色思考题。《荷塘月色》历来就是备受人们推崇的大家名篇,不同层次的读者,带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情感去品读《荷塘月色》,就出现了对其主题和情感

学习

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特征分析及其技战术探究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特征分析及其技战术探究,内容包括皮划艇激流回旋划艇桨到哪里合适,一分钟了解皮划艇激流回旋的规则。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一项稳中求快而又灵活多变的复杂的技巧性运动项目。本文通过对该项目特征与技战术

学习

桩基摩擦桩问题探究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桩基摩擦桩问题探究,内容包括桥梁桩基摩擦桩与柱桩的区别,摩擦桩桩基承载力计算公式。摘要:摩擦桩如果桩穿过并支撑在各种压缩土层时,主要依靠桩侧土的摩阻力支撑垂直荷载,这样的桩就称为摩擦桩。主要用于岩层埋置很深的地基。

学习

“探”出语文思想 “究”出人生品行

阅读(20)

摘要:初中语文课有着其独特的学科特色和教学目标,而探究教学也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二者相结合,则是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出真知,并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即是笔者所认为的“探”出语文思想

学习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思想之异同点比较

阅读(13)

摘要:“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两种思想是在中日两国面对外国入侵,作为处理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指导思想提出来的,其提出的背景及最终目的相同,但两国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后,两国现代化出现了极大反差,这反应出两种指导思想的侧重

学习

匀减速直线运动类型的探究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匀减速直线运动类型的探究,内容包括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框架。我们知道,当运动物体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指a与v的夹角θ在0≤θ<90°)时,则物体将加速运动;当运动物体加速度与速度反向(指a与v的夹角θ在90°<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