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的名言篇1
1、上人生的旅路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有岛武郎
2、让我们的生活就象我们的面孔一样吧,不要有一丝皱纹,甚至于也不要有欢笑的皱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的成为文明的人。——高尔斯华绥
3、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向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将来。——蒙田
4、不要慨叹生活底痛苦!慨叹是弱者……
5、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问个为什么。
6、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也爱他。名人名言——佚名
7、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8、生命是愉快的,恐怖的,美好的,可怕的,甘甜的,苦涩的而那便是一切。——佚名
9、把每一个黎明看作是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你生命的小结。——罗斯金
10、生活的真缔老躲着我,想来也将永远躲着我,不过,我还是照样爱它。——埃尔温·怀特
11、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角,都不会走回头,你一旦明白和接受这一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穆尔
1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13、不要慨叹生活底痛苦!慨叹是弱者……
14、我比以前更热爱人生。因此,人生快要终结的时候,我受不了,越爱人生,就越不能服膺生活者的条件。如果只为了凝视人生,要意识做什么呢?
15、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16、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孟德斯***
17、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18、人的青春时期一过,就会出现象秋天一样的优美成熟时期,这时,生命的果实象熟稻子似的在美丽的平静的气氛中等待收获。——泰戈尔
19、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
20、我比以前更热爱人生。因此,人生快要终结的时候,我受不了,越爱人生,就越不能服膺生活者的条件。如果只为了凝视人生,要意识做什么呢 ——杜·伽尔
21、我比以前更热爱人生。因此,人生快要终结的时候,我受不了,越爱人生,就越不能服膺生活者的条件。如果只为了凝视人生,要意识做什么呢?——杜·伽尔
22、斗争是甜蜜的。关于热爱生活的名言——雨果
23、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
24、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25、一个人要先经过困难,然后踏入顺境,才觉得受用,舒服。
26、生活的本意是爱,谁不会爱,谁就不能理解生活。——谚语
27、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平静和愉快。生活就是这样,我们也必须对待生活,要勇敢、无畏、含着笑容地不管一切如何。
28、人生是非常短暂的,但是如果只注意到其短暂那就连一点价值都没有了。——沃韦纳戈
29、生活的真缔老躲着我,想来也将永远躲着我,不过,我还是照样爱它。
30、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31、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32、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33、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也爱他。——佚名
3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35、上人生的旅路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36、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
37、为了美好的生活,必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生活的平等的、完全的主人。
38、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向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将来。
关于生活的名言篇2
2、是他给了你恩惠,是他给了你现在,去感恩他吧!
3、吃遍天下盐好,走遍天下娘好。
4、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5、可能你一天的爱心,可以换来别人一生的感激。
6、用点滴的心去品味生活,用感恩的心去环视周遭。
7、我们可以通过感恩的桥梁,走向光明的未来。
8、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9、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亲是坚强的。
关于生活的名言篇3
关键词:巧析;文言实词;活用
新课改对于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了高度的要求,要想形成更高的语文素质,学生就需要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因为不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而读不懂文章,在翻译语句时出现失误。而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分值也是稳中有升,学生失分也较多,如何促使学生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怎样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呢?
首先要掌握文言实词的五个特点,即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通假性和活用性。本文重点探讨的就是怎样使学生掌握巧析文言实词的活用性的方法。
文言实词的活用性,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可以按照习惯临时改变意义和功能,用作其他词类。
文言实词一般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代词五大类。代词一般不活用,所以本文重点探讨的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活用现象及 规律 。
那么,怎样发现文言实词活用了呢?
首先,可以结合语境思考,做到字不离句,名不离段,段不离篇。如果该实词按照它本身的词性和固有意义去理解,可是翻译不通时,该实词就可能出现活用。如《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其中的“义”字,你如果按照“正义”或“道义”去理解,肯定翻译不通,因此只能把义字翻译成为一个动词性短语(在本处是一个动宾短语)——坚持正义,这就是名词“义”活用作动词了。
其次,可以使用语法分析法,去定词性,划成分,猜意义。不光 现代 汉语的单句可以划分句子成分,其实对于古文的语句同样可以使用成分分析法。
第一,可以先把现代汉语单句的成分划分口诀教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去实践,在不断的练习中去熟练掌握方法。口诀如下:“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划分先找中心语,谓前是状谓后补。定语必居主宾前,的定地状得后补。”也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例句,再用符号法标注出来。如主语下标双横线,谓语下标单横线,宾语下标曲线,定语标小括号,状语标中括号,补语标尖括号。如:
(精通武功)的武松[在景阳冈]打<死了>(一只)(猛)虎。
第二,使学生比照尝试着对文言语句划分成分。当然,这需要注意实词所处的句法环境。如是省略句,在划分前应补出省略成分;如是变式句,在划分前应调好顺序;如有需要删除的虚词(主要是连词、语气词、音节助词和偏义复词中没有意义的词语)要先删除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左右[欲] 刃 相如。”很明显,刃字是名词动用,用刀杀。
第三,要对学生进行词类活用的分类指导,使学生能够结合语境,用好成分分析法,随机应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提高。可以先列出词类活用简表如下:
就以名词活用作动词为例:
判断名词用动词,大致有以下方法:一是当用这个名词的原义在句中解释不通,而换上一个与相关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可以解释通的时候,这个名词就用作动词了。二是从语法结构上看它是否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以及它前后的词和它构成的关系。要用动词和动词性短语来解释。具体情况如下:
两个名词连用,两个名词都不作主语且不形成动宾关系,全句也没有谓语动词时,则前一个名词用作状语,后一个名词用作谓语动词。如《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秦的统治者)[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石子。
当名词前有“能”“欲”等能愿动词时,名词用作动词。如《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名作动。
名词前面是副词时,该名词用作动词。如《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目”前有副词,“数”故活用为“使眼色”。
名词前有“所”字时,名词用作动词。如《陈涉世家》:“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前有“所”,故活用为“用鱼网捕”。
名词后有介宾短语或有表处所的名词,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如《游褒禅山记》:“(唐)浮***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舍”活用作“盖房子定居”。
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主谓关系,则后一个名词活用(表判断的名词谓语句除外)。如《烛之武退秦师》:“晋***函陵。” ***,名作动,驻***。
名词后面带有宾语或补语,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如《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名作动,推究。
一个名词之前之后用“而”连接,特点是“而”的另一端是动词,则该名词必定用作动词,这时的“而”起的是连动作用,如《侍坐》:“子路从而后。”后,名作动,落在后面。
关于生活的名言篇4
一、名言警句教学的内涵
要了解名言警句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要明确名言警句的内涵。何谓名言警句呢?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或普通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便于理解记忆,是人生经验教训浓缩的精华。就业名言警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赏识、感悟、应用就业方面的名言警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名言警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与就业有关的名言警句是人们在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是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对职业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
就业名言警句,是人生智慧的精华,对人的思想性格有着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这些就业名言警句,包含着励志、勤奋、坚强、惜时、敬业等内容。例如:“业精于勤,荒于嬉”,勉励人们要勤奋学习、工作,否则,会一事无成;“学好技术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读书增知是照亮梦想之路的明灯”让学生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有信念不一定成功,没信念一定会失败”让学生知道信念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所谓天才,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让学生明确要想成才就必须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让学生从现在开始就要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树立坚定的信心,不断走向成功彼岸等等。
通^对这些启迪工作、学习的名言警句的学习理解,能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成才,培养良好的品德,塑造健康而富有魅力的人格,为今后从事职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感悟思辨能力
中职生是即将走出社会工作的青年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必须在校时就要提高分辨是非、感悟人生的能力,将来他们走向社会时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例如,在感悟环节的活动中,学生学习了“为了成功想方法,不为失误找理由”这个警句后,写下了这样的感悟:方法总比问题多,为了成功找方法。在学习了“什么风水都要转,唯有积德行善;什么靠山都要倒,唯有劳动创造。”学生学习后写下了这样感悟的话:靠天靠地不靠自己,只有劳动才有幸福。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课程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段话:“引导学生掌握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染,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重视感悟教育,让其透过事物的表面,想到更深层的内涵,从而得到一种审美教育。
(三)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在我们学校的工科实训大楼的走廊,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既是语文学习的好句子,也是学生理解未来职业的好教材。如“优秀的员工不要怕错误,不要放过错误,不要重犯错误”这条警句对于人人怕犯的“错误”是多么好的一种阐释;又如“优秀员工的特质:敬业、专业、精业”,简简单单的六个字,高度概括了一个优秀员工应该具备思想及素质,使人一看就明确做一个优秀员工的努力方向;再如“成功找方法,失败找借口。比对手多坚持一会,你就能脱颖而出。”说明一个员工要成功的态度和途径;还有对于问题处理的法子的名言警句:“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以上名言警句都是我们这些即将走向职业岗位学生最好的座右铭。
三、名言警句实践活动开展过程探索与实践
为了使到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就业名言警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顺利而又有成效,笔者把活动分成几个步骤:
(一)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组
在活动开始之前,先把收集的内容分成五个方面:励志、成才、安全、管理、效益等五类,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组别,学生就会积极、主动、不知疲倦地收集那些能引起他们的感悟、共鸣的名言警句,对他们将来的就业会更有指导作用。
(二)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名言警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开战之前,应该通过谈话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方法是先用名人的名言和事例引入,如用“听君一言,胜读十年书”的名言;再说明活动开展的意义:开展名言警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提高大家语文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更是为了使大家通过简明的名言警句了解社会、了解就业的需要,提前做好就业的准备。经过以上的讲话铺垫,以下活动的开展就水到渠成了。
(三)出示征集就业名言警句启事
为了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活动前笔者就准备好一份就业名言警句征集启事,启事的内容既有挑战性、趣味性,又要有简单明了,使人看了容易明白做法。如我们这次征集活动的启事就先说明征集的目的,再具体提出征集的分组内容,最后说明截止时间。另外,还通过广播站的形式播发,从而增添活动的气氛。
征集启事播发后,教师还要提示学生通过何种方式搜集相关资料,同时请学生注明获得相关资料的渠道:是从何处获得的,如学校的走廊,还是公司的门口、车间,是***书馆、网络、词典,还是别人的口中得到。
(四)赏识、感悟,运用、延伸
这个阶段,是活动收获阶段,也是活动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里,一定要搞得有声有色,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1.分组选拔
各小组对照征集启事的要求,选出自己组最喜欢的一两则优秀名言警句,出来评比。经过小组评比推荐,各组都推出了自己组最喜欢的名言警句。励志组: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成才组:所谓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安全组:劳动创造财富,安全带来幸福;管理组:不在知,而在行;效益组:用个性化的产品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执行的武器就是速度。
2.分析、感悟
很多名言都是饱含深意的句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必须要求学生分析他们选出来的名言警句的含义,并由此生出感悟,这才算基本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对于“轻视公司,就是轻视自己”这个名言警句,选出来的小组代表分析说:公司是自己立足发展的平台,是自己选择的。如果轻视公司,无疑就是否定了自己,那当然是属于轻视自己了。再例如“企业制胜的武器就是速度。”谈到这个警句r,学生有感而发:商场如战场,战场上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抢占制高点;一个企业如果发展的速度慢,就会被其他企业所代替。所以,我们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工作,都必须先人一步,这样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感悟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现象到本质的感想、悟道。学生通过这个综合实践环节,学会感悟,对他们一生的成长都会带来莫大的好处。
3.应用、延展
对于中职生来说,学习是为了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在综合实践的最后阶段,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名言警句来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例如综合实践结束前,笔者对参加综合实践的学生说了这样的话:“大家为了将来就业的准备推荐名言警句花了不少心思,可是只能评出五个人,实际上,其他同学的名言警句也不错。你们认为哪一条好?准备赠送给谁呢?”有学生说:“我喜欢‘优秀员工不要怕错误,不要放过错误,不要重犯错误’这条警句,想把他送给我的哥哥,他在公司工作,想提醒他不要怕犯错误,敢于改革创新。”也有不少学生都说要把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找出来的就业好名言、好警句送给工作中的爸爸妈妈、要好的师兄师姐;还有更多的学生说要选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做座右铭,时时警醒自己,以使自己将来的职业工作做得更好、更成功。
关于生活的名言篇5
关键词:词类活用;名词;特征;类别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虎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这个句子中的“蹄”本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作动词,作谓语。这种现象叫词类的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和名词活用作动词这两种特殊语法现象是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本文试通过分析两者的基本特征和判断标准,并结合初中课本中的一些典型例词进行分析,使这一问题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
一、文言文名词活用作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可以作状语修饰动词,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里已基本消失,但在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一)名词用作状语的判断
王力先生提出了一个通过普通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判断其用作状语的标准,他认为:“用作状语和用作主语的名词一样,其位置都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因此,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谓语)的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从王力先生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作状语一般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这个名词必须是具体指某一类人或事物的,或者是表示时间的名词;第二,这个名词必须是用在动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形容词之前;第三,这个名词必须用以修饰动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形容词,表明动作发生的时间、方位、处所,或事物发生变化的状态、性质、频数。
(二)名词用作状语的类别
1.表示动作行为的情况,有比喻修辞色彩,可译为“像……一样”。
例: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坐着)《狼》
2.表示动作行为的规格或对人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一样”,“把……当作……”。
例: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侍奉)《鸿门宴》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可译为“用……”,“按……”。
例:船载以入(用船载着)《黔之驴》
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方式、时间。
(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
例:上使外将兵(在外面)《陈涉世家》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例:岁赋其二(每年)《捕蛇者说》
二、文言文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为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一)名词用作动词的判断
关于古代汉语中名词作动词用这一特殊语法现象,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中是这样表述的:“凡是被助动词、副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带宾语或补语,活用为动词。名词前面有‘所’,或者前后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可以认为,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充当动词拥有三个基本的判断特征:第一,这个名词之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第二,这个名词后面有一个表示人名、地名、物名之类的名词或代词,并对它们发出一个动作,共同构成一个动宾词组;第三,这个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这三个基本特征具备其中之一,即可将这一个名词判断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类别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
例:(1)皆指目陈胜(用手指,用眼看)《陈涉世家》
“指目陈胜”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指”活用作动词,作动宾结构中的动语部分。
(2)非显者刺(投名帖)《于园》
“显者刺”是主谓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后一个名词“刺”活用作动词,做主谓结构中的谓语部分。
2.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富人于五所园也(修建园子)《于园》
“园”是园子,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修建园子”。
3.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人不得上(上去)《于园》
“上”本是方位名词,受能愿动词“不得”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上去”。
上文关于名词作状语用和名词作动词用的基本语法特征和类别的分析,希望能帮助我们有效地阅读文言文,并有益于我们正确理解文言文中一些语句的真正意思。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名词活用现象的这些基本特征和类别,并引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一个名词是不是活用,那么名词的两种活用现象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薛金星.初中文言文全解[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2]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M].中华书局,1981.
关于生活的名言篇6
关键词:名言;哲学教学;实效
中***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47-01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新教材文字分正文和辅助文。正文是学习的主体内容,辅助文设三个栏目:“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和“名言”。“名言”与其他二者相比,用楷体字书写并专门用更大的蓝色底纹标注框起来,其具体内容更是用绿色底纹框刊出来,安置在相应正文教学内容的一侧,非常醒目和显眼。虽然所占教材的比重微乎其微,但它以丰富的内涵、发人深省的哲理,提高教学的可信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深入探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哲学是一门使人智慧的学科,更是一门德育课程,它不需要深邃的理论和教条,需要的是各种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实例,言简意赅的名言为上活哲学课,提高哲学教学实效提供重要途径。
一、研究教材,领会用意
名言作为教材的“新事物”,按内容和用意分为知识性名言、说理性名言、教育性名言、勉励性名言和警戒性名言等,是新教材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线。它摘录的往往是与原理相关的思想家的言论,是对生活经验教训所提炼和总结的文化精粹。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深入领会名言设置的用意,发挥它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如在讲马哲物质定义时,充分利用恩格斯的名言“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所揭示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一般与个别的正确关系,把马哲与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区分开来。同时利用列宁名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所揭示的物质
二、突破难点,画龙点睛
哲学理论深奥难懂,抽象度高,将其进行具体形象的生活化处理,会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老师总是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术寻找课外教学资料进行精心预设和生成,虽能达到扩展视野、释疑解惑的教学效果,但会增加教学的负担,违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更是与轻负高质的新课改背道而驰。因此,运用名言中名人对哲学的生活化形象比喻,能化抽象为具体,较好引起学生共鸣,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值得尝试。
在突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学难点时,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纯粹的逻辑演绎或者理论说教会扼杀哲学学科思辩的活力。作为中国缔造者的传奇人物,历经苦难,对生活感悟其深,
因此,在进行概念或原理阐述时,适时巧妙地运用名言,将深奥原理通俗化、形象化,能轻松化解教学难点,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实际功效。
三、加深理解,提升素养
名言是浓缩的语言精华,内涵丰富,往往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实现知识的迁移,不仅能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觉悟、培养习惯的教学目标,而且其特点鲜明的思想性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和素养的提升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如在讲授“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个教学内容时,用多媒体呈现教材上的名人名言:爱因斯坦的“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韩愈的“不畏义死,不荣幸生”……面对这些熟悉的名句,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主动架构起学科间的联系,不仅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在被名人的伟大情怀和高尚的情操的感染下洗礼灵魂,砥砺自我,起到“余音饶梁,三日而不绝的良好教育效果。
因此,历经生活浪花洗礼的名言因饱含深刻哲理而绵远悠长,因生动形象而广为传唱,自然增加对古今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境界起着积极作用。
四、立足高考,试题引领
哲学教材中的名言经过深入浅出的教学,虽能有理解,但对其的巩固需经过一定的试题训练。
如何增强学生专注学习名言的认同感,高考真题的演绎更具有现实的说服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突破“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教学难点时,通过马克思名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划分的标准,通过恩格斯和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的名言来区分辩证唯物主义
和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区分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时,对概念进行了“唯我论”和“客观精神论”的强化,在此基础上出示09年广东高考试题第25题,对于题意中考查的“苹果的形状就是我的存在在认识上属于哪一种”,仔细研究发现它是书本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具体演绎;再如10年江苏高考卷25题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是什么,其中四个题肢选项涉及书本的名人名言……以这样的高考试题呈现引领学生钻研高考试题,研究高考出题的规律,从而达到让学生自觉重视名言的学习并升华对其的认知。
名言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的精髓,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使用名言进行哲学教学可以印证教材的观点,增强说理的可信度;同时名言所具有的简约而有力量的特点,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意注意,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诗画般的哲学课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哲学课堂的实效,
起到其他教具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巧用名言,上活哲学课,能够让灵动的智慧在哲学课堂熠熠生辉,让学生在生命灵动的课堂焕发应有的活力,让名言教学实现不约而至的异样精彩。
作者单位:浙江海宁紫微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姜根华.中学***治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性及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关于生活的名言篇7
关键词:漫画;名言;哲学课;教学
在***治学科的高考试题中,哲学试题的背景材料,常用一些漫画、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等设计选择题考查哲学知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下,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正确合理地运用漫画、名言、***片等教学方法。
一、漫画在教学中的应用
漫画在教学中已不是单纯的点缀物,俨然担当起了释疑解惑的重任。现行《生活与哲学》教材中共出现了12幅漫画,它以讽刺和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哲理和反映现实,在给人带来愉快的同时,也给人以思考、警示及教育,起着其他教具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教师正确合理地使用好这些漫画,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漫画设置的用意,找准漫画解读的切入点
漫画是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形象化的教材,反映的是相关的教学内容。漫画由标题、构***和文字表述三部分组成,构***是文字表述的延伸,是为了说明、理解、深化文字内容。所以要解读漫画,就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这样才能把握漫画设置的目的,找准漫画解读的切入点,这也是正确使用漫画的前提条件。如《生活与哲学》第58页的漫画“木桶和木板的对话”(木桶效应),学生看了漫画马上会想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但漫画设置在“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标题之下,说明漫画也有揭示事物内部要素的有序性,统筹考虑,优化组合的用意。
2.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深入领会漫画所反映的内涵
漫画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此,教师必须对漫画进行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弄懂漫画所要表达的意思和隐含的寓意。尤其是对含蓄的隐性哲理,必须深入挖掘,综合分析,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意到寓意的飞跃,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课本第71页的漫画,表面上来看好像是苹果与水果的问题,但通过对漫画的综合分析,理性把握,寓意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既能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又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使漫画体现出它的应有价值。
3.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漫画
漫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理解,进而透过现象分析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拟好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放开思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统一。一般设计问题应从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三个角度进行。如教材第67页的漫画可设置如下问题:漫画反映了什么哲学观点?他为什么不敢烧断绳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矛盾?
二、名言在哲学课教学中的应用
据统计,现行《生活与哲学》教材中共设置了六十多条名言,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好这些名言,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含义,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研究教材,领会名言设置的用意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对名言的使用不够重视,使名言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名言也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材相关内容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深入领会名言设置的目的。如思格斯的名言:“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则名言除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观点外,因它设置在“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标题之下,所以此名言的重要用意是说明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所处的社会密切相关。如果教师没有吃透教材,就会使学生不能全面地理解知识。
2.正确理解名言的含义
名言言简意赅,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哲学观点。哲学教材中的名言都设置在相关内容之下,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教材,综合教材内容来理解名言的含义。如荀子的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则名言结合教材内容说明了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则名言结合教材说明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只有正确理解名言的含义,在教学中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引导学生选择相关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对中学生的思想、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的格调高雅、引人向上、激人奋进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勉励自己、警戒自己、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比如,教师可以把爱因斯坦的名言“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作为学生的座右铭,以引导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应用漫画、名言的教学方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哲学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我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下,漫画、名言必将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关于生活的名言篇8
关键词:道德失范 对策 广告 名人
名人即指在社会上有较高知名度和一定美誉度,能为社会公众心理所接受,其行为能对社会公众产生较大影响的公众人物。从广义的范围上来看,名人包含体育娱乐文化明星、专家学者、英雄模范、知名企业家和***治领袖。本文所指的名人主要是体育娱乐文化明星。名人代言广告是名人利用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应广告主聘请推广商品或信息的行为。中国现代名人广告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过20年的发展已占广告市场的半壁江山。而近年来,由于广告法规的滞后,名人广告管理不力、审查不严,媒体及部分名人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名人广告纠纷不断。名人在广告中的道德失范问题也随即产生,并且日益突出。
名人在广告中道德失范的表现
代言虚假广告,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广告的真实性是广告的生命之所在,也是法律对广告所做出的原则性规定。一般来说,广告的目的就是说服广大受众接受并购买它所宣传的商品或服务,它是一种有责任的宣传,具有引导消费的作用。名人因其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其言行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因此,名人代言广告应更加谨慎。但目前名人广告市场鱼龙混杂,虚假广告频频出现。
所谓虚假广告是指采用欺骗的方法或者引人误解的陈述,对商品或者服务的主要内容作不真实宣传的广告。名人代言虚假广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代言的广告内容虚假,即名人在广告中的证言内容与产品的质量不符或承诺虚假。二是代言的广告内容与名人自身情况不一致。代言的广告内容与名人自身情况不一致,具体表现在名人或在广告中无病,或在不了解产品的情况下进行宣传,或在没有亲自使用过的情况下就说某某产品好,或出现广告内容与名人自己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等等。国内一项调查表明:70%以上的人不相信名人本人当真是他们宣传产品的使用者。
代言活动中权利与义务失衡,违背公平原则。法治社会是一个强调权利和义务平衡的社会,这种平衡不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平衡,也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缺少平衡,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谁的权利都不能依法得到保障。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任何民事主体在享受权利时,都必须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这种权利义务对等即公平原则一旦被打破,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将无法形成,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目前,名人在代言广告活动中就出现了明显的权利与义务失衡。名人代言广告既可以获得巨额报酬,也可以借助所代言的广告提高出境率,保持较高人气,而且不用为后续工作或引发的各种社会、法律问题负责。
代言庸俗低劣的广告,违背健康向上原则。第一,形式上而言,名人代言的广告往往缺乏艺术品位。美国一位历史学家曾指出:“现代广告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与具有悠久传统的教会及学校相匹敌。”而目前的名人广告多局限于王婆卖瓜或自我陶醉式的框架里,名人在广告中基本上都是用“我信赖”、“相信我,没错的”、“真不错,我一直用它”等之类的话语来不厌其烦地硬性推销一些连他们自己也可能不用的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第二,从内容上来看,名人在广告中往往宣扬超现实观,误导人们的价值观。《广告活动道德规范》第7条规定:“广告主商业广告,应当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良好风尚,不应以哗众取宠、故弄玄虚、低级趣味等方式,片面追求广告的感官刺激和轰动效应,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第16条规定:“广告经营者应当注重广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坚持商业广告创意设计中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导向,积极参与公益广告活动,倡导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尚。”
规范名人广告代言行为的对策
名人在广告活动中频频出现代言虚假广告、权利与义务失衡、代言的广告庸俗低劣等违背诚信、公平、健康等广告伦理原则的现象,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主观原因,比如名人片面追求私利,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二是客观原因,如行业自律组织建设滞后、法律制度不健全、社会监管不力等。针对这些造成名人广告代言行为失范的原因,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名人个体道德修养。名人往往是社会公众人物,较普通人而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是大众心目中的榜样和典范,其在广告活动中的言行举止及所推崇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等深刻地影响着广大消费者。因此,名人更应该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广告道德规范,在广告活动中做到诚实守信、义利兼顾、弘扬科学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约束名人广告代言行为。名人的个体自律即自我约束往往是个体道德水平较高的体现,而目前要规范名人在代言广告活动中的行为仅仅依靠个体自律显然是行不通的。首先,应建立一个名人自律联盟;其次,制定规范,明确责任;再次,加强宣传和教育。具体而言,一是可以开辟网络渠道,即在广告协会、消协或相关***府职能部门的网站上开辟名人广告专栏,刊载有关的法律条文、道德规范等,便于名人自主学习;二是积极开展一些交流、座谈等活动,探讨名人广告代言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一步完善相关道德准则并加强宣传和教育;三是定期或不定期通过新闻媒体宣传相关道德准则也是可行途径之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名人的权利与义务。法律是***的前提。健康的法制是社会安定和谐的保证。笔者认为,首先,应将广告代言人纳入《广告法》调整的主体之列。其次,明确广告代言者的权利和义务,加大处罚力度,尤其是对代言虚假广告的代言者的处罚规定。再次,积极探索和推进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一般是指任何组织或个人包括有关国家机关、法人、非法人组织及个人,对违反法律,侵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有权向法院,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的活动。公益诉讼成立的前提可以只有违法行为,只要被告有违法行为,无论是否有损害国家利益或社会秩序的结果,原告都可以。公益诉讼制度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社会大众的利益,也可以遏制名人的不法行径,以营造和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此外,除了完善我国广告法体系,将明星代言纳入其中外,***府部门还应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医药、保健品广告审批制度,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从源头控制。
完善行***监管机制,实行名人广告预审制度。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广告监管职能,必须建立一个既不属于***府广告管理机关,也不属于行业自律组织或广告社会监督组织的***的广告监管机构,并提供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因权、利、情而出现“审而不查”、“查而不管”的现象。
目前,我国仅对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等媒介的药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等广告做出了必须在广告之前由广告审查机关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的规定,但尚未建立完备的预审制度。构建完备的广告预审制度,对包括名人广告在内的所有待的广告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审查,把未经审查自行播放的广告均视为非法广告,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从源头上把违法、违背道德的名人广告隔离在市场之外。
预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虽然能够有效地从源头上杜绝名人问题广告的出现,但是不可能全方位地监管广告。在现实社会中,不少广告主、广告经营者送审的广告内容是一套,播出的广告又是另一套,因此,还要不断拓宽监管渠道、加大日常监管力度。
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发动广大消费者的力量。健全社会监督体系是规范名人广告代言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广告的社会监督体系主要由舆论监督和消费者监督两大部分构成。在社会实践中,应把舆论监督与消费者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第一,要增强媒体社会责任感,强化舆论监督;第二,要建立***的消费者组织,增强消费者的广告监督意识;第三,要通过法律完善监管人员的权力和责任,处罚权、暂扣权、调查权要加大,同时责任要增加,严格***;第四,应建立违法广告举报奖励制度,用经济手段激励社会公众举报违法广告,这样才能调动公众的积极性。
目前,随着名人广告的飞速发展,名人代言广告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名人在广告活动中道德问题频出,这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还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给消费者带来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损失,也对名人自身的名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只有从根本上端正名人的价值观和广告道德,营造有法可循、有制度保障、有监管和监督体系的外部环境,才能真正规范名人在广告活动中的行为,使名人广告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肖继***:《我国广告领域伦理失范现象探析》,《改革与战略》,2006(1)。
2.张明新:《名人广告何以能大行其道》,《传媒观察》,2003(12)。
3.国家工商局广告司,《关于广告审查员制度的有关问题》,《工商行***管理》,1998(15)。
4.王怀明:《国外名人广告效果研究》,《现代广告》,1998(3)。
关于生活的名言篇9
关键词:动物词语; 语义表达; 英汉对比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中华民族传统的的十二生肖动物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词典、文献资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动物名称的相关词语,在进一步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各种意义,进而挖掘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一)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
英汉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 its way 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 snake in the 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又如,鸡(cock)的生活习性之一是清早鸣叫,因而汉语中有“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词语,英语中有“cock-crow(黎明)”等词语。[1]260根据“蜜蜂(bee)”、“猪(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规律和生理特点,英汉语言中都有“忙碌”、“懒惰”、“精明、淘气”等语义。
(二)根据人们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所表达的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和各种动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们对动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这些动物词语的褒贬意义,赋予语言以丰富的感情色彩。
对待某些动物,由于各民族呈现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态度,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表达相同的语言意义。例如,英汉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种善良、温顺、柔弱的动物,因而在其意义表达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态度。汉语中有“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英语中有“as gentle as a lamb / as meek as a sheep”。“猪(pig)”的生活习性、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
对待另外一些动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表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呈现不同的、个性化的褒贬语义。例如在对待“鸡(chick)”、“鱼(fish)”、“蝙蝠(bat)”等词语方面,由于这些动物名称发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国人的青睐,被赋予褒义色彩。[2]33-36而在英语民族中则无此谐音,这些词语的褒贬色彩便产生分化,英语语言中此类词语多含贬义,例如“chick-hearted(怯懦、胆小)”、“fishwife(泼妇)”等。“龙(dragon)”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传承。在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中,“龙”是帝王、权力、富贵的象征,因而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如:“潜龙”、“卧龙”、“龙凤呈祥”、“卧虎藏龙”、“望子成龙”等,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巨龙自称。而英语中“龙”则是贬义,象征魔鬼、邪恶。所以西方人在看到中国人如此钟爱雕刻有龙的东西时会表示诧异。在对待“狗(dog)”的情感上,中国人多持消极态度,含有“狗”的词语几乎都含贬义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癞皮狗、狗头***师、狗仗人势、狗彘不若、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3]391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的宠物,人们对狗充满了爱怜、褒扬之词,如:“a lucky dog(幸运的人)”、“a clever dog(聪明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爱吾及犬)”。[4]269-271
二、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
对等性是指英汉语言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语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和文化特征。
(一)英汉语言中有关动物词语的语义完全对等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蛇行”和“snake its way through /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又如“as slippery as an eel(像泥鳅一样圆滑)”。[5]293-295
2.由于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 paper tiger”。英语中有“a bird’s view”,汉语中就出现了“鸟瞰”一词。又例如:“a dark horse(黑马)”,“an ugly duck(丑小鸭)”,“bull market(牛市)”等。[1]107
3.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他们在两种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例如,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a dark horse(黑马)”,“a willing horse(积极工作的人)”,“a trojan 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等。汉语中有狡猾的狐狸,英语里有“a sly/ crafty fox”,“as cunning as a fox”等。又例如:“a 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as timid as a mouse(胆小如鼠)”,“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6]161-162,“as strong as a horse(人强马壮)”,“wolf down(狼吞虎咽)”,“a case of dog eat dog(狗咬狗)”等。此类例子都体现了两种语言在借用动物名称表达语义的完全对等性。
(二)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部分对等性
所谓动物词语的语义表达部分对等性,是指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语言在使用动物名称会不尽相同。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相同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会变为借用其他动物名称的词语。但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都借助了动物名称,因而在表达形式上是部分对等的。
英语中“owl”是智慧、庄严的象征,例“as wise as an owl”(猴精)。而汉语里它是不祥之鸟,倒霉、厄运的象征,汉语用“猴”象征聪明、机灵。“bat”在英语里具有消极否定意义,象征盲目,丑陋、罪恶和吸血鬼,例“as blind as a bat”。[1]207-217而汉语里“蝙蝠”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幸福、好运、富裕,因为它和“福”谐音。又例如下列词语里,表达同一意义英汉语言里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般的生活
have /hold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
a fly in the 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
ike a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like a drowned rat——落汤鸡
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杀鸡儆猴
donkey’s years——猴年马月[8](57-59)
牛饮——drink like a fish
吹牛——talk horse
害群之马——black sheep
对牛弹琴——cast/ throw pearl before swine
一丘之貉——birds of the same feather
(三)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
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某一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这些动物名称则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动物名称。反映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时,选择词语的不同,即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动物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动物名称去表达,这些词语不能盲目的直译和套用。例如,汉语里“白象”是一种电子产品,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里意为“累赘,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所以不可译为“white elephant”。汉语里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英语里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拍马屁——lick sb’s boots
蜻蜓点水——scratch the surface
黔驴技穷——at one’s wit’s / at the end of one’s rope
马到成功——immediate success upon arrival
英语里也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
a cat-and-dog life——经常吵架的生活
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
money will make the mare to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动物词语体现的文化特征
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动物鼠、牛、虎、兔、蛇、龙、马、羊、猴、鸡、狗、猪以及猫、狼、狮子、鱼、蜜蜂、鸟、蝙蝠等31种动物形成的各种词语,包括成语、习俗语、俚语、格言。就英汉语言中这些动物所代表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比喻、联想、象征意义的探讨,挖掘了它们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这些有关动物的词语中,中国文化侧重品德和人格意义,注重他们的内在特征,而西方文化侧重外在形象和体征意义,注重他们的外在特征,因而产生了这些词语文化方面的差别。通过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这些动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义的差异,找到产生这些语言差异的文化根源,避免语言交流的障碍和误解。
参考文献:
[1]hornby 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陈美芳.英汉词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1):33-3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 张廷芳.狗年话狗[m]//教育与文化发展新论.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gu yueguo.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关于生活的名言篇10
【关键词】文言文 词类活用 动宾关系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新课程下,语文教师教学文言文词类活用时,不能只是教学生记住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法结构意识特别是动宾关系,引导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实现知识的积累与整合。
一、从动宾关系看名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一)在现代汉语中,能带宾语的是动词和介词,形成动宾短语和介宾短语。而介词是虚词,没有活用情况,据此可推断出:
1.“名词+名词(代词)”,加点名词活用为动词
既然名词不具备支配功能,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或一个名词后带代词,而又不存在并列、同位、修饰等关系,需要一方支配另一方时,第一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因为能带宾语的是动词。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中“籍”本来是名词“户籍”的意思,但由于后面带宾语“吏民”且与动词“封”相对应,所以活用为动词“登记”。“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中的“礼”是个名词,但由于后面带宾语“奇才”,所以活用为动词“礼遇”。再如:
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装”,《伶官传序》)
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处”,《廉颇蔺相如列传》)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瓮作、用绳子系”《过秦论》)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当做、把宝玉当做、把金子当做、把珍珠当做”《阿房宫赋》)
然后从而刑之。(“惩罚”《齐桓晋文之事》)
2.“形容词+名词(代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现代汉语的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动词才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不是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远”和“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本来是形容词,但由于后面带宾语“庖厨”、”留侯张良”,所以活用为动词。再如: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屈原列传》)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远离”《冯婉贞》)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重视”《寡人之于国也》)
(二)在现代汉语中,作宾语的一般是名词和代词,而代词在古代汉语中属于虚词,没有活用情况,据此也可推断出:
1.“动词+动词”,后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从语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并受前一个动词支配作宾语时,即可判断这个动词活用成了名词。如:“追亡逐北”(《过秦论》)中的“亡”和“北”本是动词“逃亡”和“败北”,但由于受动词“追”和“逐”的支配而作宾语,所以活用为名词“逃亡的***队”。再如: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动词“死”作“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死了的人”。《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和“死”分别作“养”和“丧”的宾语,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和“死了的人”。《寡人之于国也》)
2.“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果一个动词后带一个形容词,并且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那么形容词在句中作宾语,现代汉语中作宾语的一般是名词,所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择善而从之”中的“善”本是形容词,因受动词“择”的支配作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的人”。“尊贤而重士”中的“贤”本是形容词,因受动词“尊”的支配作宾语,活用为名词“贤才”。再如以下句子中的加点词都是形容词,因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而都活用为名词: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长远的打算”《触龙说赵太后》)
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直”“密”“正”分别作动词“斫”“删”“锄”的宾语,都活用为名词。《病梅馆记》)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固塞浅陋的见解”《报任安书》)
将***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史记·陈涉世家》)
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即使动和意动是宾语施事,且受主语的影响而成立,使动用法要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来理解,而意动用法要按“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以宾语为什么(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来理解。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和形容词都不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名词或形容词后面还带名词或代词作宾语,除了活用为动词外,还需考虑是否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然后用前三句理解套用一下,就可判断。反之,如果不是动宾关系,就谈不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的看法。
(一)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例如:
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先攻破秦***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史记·项羽本记》)
齐威王欲将孙膑。──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史记·孙膑》)
再如: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我”即“使我当王(君王)”《史记·项羽本纪》)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肉骨”即“使白骨上生肉”《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宦士三百人于吴。(“宦士”即“使士作奴仆”《勾践灭吴》)
用为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
“臣”即“臣之”,“使之成为臣”的意思。“友”即“友之”,“使之成为朋友”的意思。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再如: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是“使国家强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远我”是“使我距离远”。《冯婉贞》)
春风又绿江南岸(“又绿江南岸”是“使江南岸绿”。《泊船瓜州》)
(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例如:“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客我”是“以我为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宾客”。再如: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赤壁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师说》)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郑”是“把郑国作为它的边境’。《烛之武退秦师》)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贵五谷”即“认为五谷重要”。“贱金玉”即“认为金玉不重要”。再如以下句子中加点词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大铁锥传》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秋水》)
需要注意的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时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一致的,有时却是不一致的。例如“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上:指汉宣帝。“上老之”:汉宣帝认为赵充国年纪老了。——这种看法,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再如“农夫渔父过而陋之。”(《钴潭西小丘记》)“陋之”是“认为小丘不美”,陋:丑。这种看法与客观实际是不相符合的,“小丘”实际上是非常美丽的。
由此可见,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不在于宾语的实际情况是否与主观看法相一致,而是重在表明主语的主观看法如何。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为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不及物动词“活”就要译为“使……活”。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例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愚公移山》)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捕蛇者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
又数刀,毙之。(“毙”是使毙,即杀死。《狼》)
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流血漂橹。(“使橹漂起来”《过秦论》)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使同列朝拜”《过秦论》)
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百余骑跟随”《鸿门宴》)
故久立车骑市中。(“使车骑立于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生活的名言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