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篇1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成功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会产生极大的作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把教学的各个环节用现代化技术表现出来,会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把枯燥的文字用有动感旋律的音乐、栩栩如生的画面表现出来,学生隐藏的激情就会被完美地调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享受的过程。例如,教学《音乐之城维也纳》一课时,把迷人壮观的多瑙河用大屏幕播放出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多瑙河非同寻常的魅力,让学生对文中所介绍的遗迹、雕像、纪念碑、故宫博物院等有个初步的印象,接着在美妙的音乐中认识贝多芬,了解到在维也纳居住的人把音乐家也理解为当之无愧的英雄。学生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中对课文有了全面的认识,从而知道音乐成了维也纳人生活的一部分,与他们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能深刻体会“维也纳拥有的一切就是音乐所拥有的一切”的含义。在课堂中与学生面对面谈话,让他们说一说在成长过程中对哪首乐曲或歌曲有深刻的印象,或者对他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样自然地把课文与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打破传统的老师一味教,学生被迫学的模式,使学生乐于成为学习探索的角色。
二、把平面知识转换成立体知识
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学生会感受到生命的律动,迸发出智慧火花,使课堂充满活力,在发展智力的基础上,还会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苏武牧羊》一课时,先让学生看一幅冰天雪地的画面,谈谈观后感,知道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文中主人公苏武19年牧羊的生活多么艰难,体会到苏武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贵精神。在缓慢苍凉的音乐中让学生听这首正气之歌,在虔诚聆听感人肺腑的乐曲中,认识这位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都没有成功的英雄,由衷地佩服苏武不辱使命,体会到人间浩然正气。让学生融入创设的情境里,在音乐氛围中体验角色的互换。在设计的体验游戏中,给每个孩子手中倒入一小勺雪,在观看寒风入骨、天寒地冻的画面时,感触手中的凉意,融入角色所处的环境中更能深刻体会苏武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那样恶劣的条件,渴了饮雪,饿了吞毡,依然初衷不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崇高的民族气节,从而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地学习,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三、信息技术元素的运用会让学生踊跃表现自己,乐于上进,变得迫切地想去探索和发现
充分合理地使用画面和音乐,会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全文共分为六个片段,设六个不同的音乐背景和环境。第一个画面:雨来游泳本领高。用轻快柔美的音乐来烘托,表现出晋察冀边区芦花村的美和小英雄雨来的调皮可爱。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他们同龄人天真可爱的一面,这样小英雄平易近人的形象跃然于胸。第二个画面:小英雄雨来去夜校。播放欢喜快乐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三个画面:雨来掩护李大叔。播放让人紧张、心悬一线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那种令人紧张恐惧的氛围,从而更加佩服雨来的小英雄气概。第四个画面:雨来坚强不屈。播放令人震撼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鬼子狡猾狰狞的一面,从而对雨来心生敬佩之情。第五个画面:河沿的***声。播放悲伤的音乐,体会到村民痛惜雨来的心情。第六个画面:雨来没有死。先播放令人惆怅的音罚使学生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心里产生共鸣。再转换音乐风格,播放令人惊喜的乐曲,让学生的心随着音乐进入到看到雨来没死的惊喜和高兴的情境中。整篇故事用六种不同风格的乐曲呈现,让学生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同悲同喜。了解到开篇布局为下文展开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正因为雨来“水性好”“上夜校”为下文的跳水和深深的爱国之情做了伏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浓浓的爱国之情和人民群众的智慧。音乐和课文的完美演绎,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有灵魂的碰撞,充分地融入自己全身心的感受,更会使学生记忆犹新。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篇2
新课程的阅读教学该怎么教?我想,就普通教师的常态课来说,其实用不着费尽心思琢磨怎么教出花样来,只要沿着“初读—品读—拓展”三步走的思路,扎扎实实抓好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运用即可。
一、初读——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读准字音,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这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第一步。除此之外,初读还应该完成一个任务,那就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在低年级学段,初读之后,可以让学生按照一定的句式说说课文的内容。比如,初读《这个办法好》后提问学生:课文写了谁在干什么?初读《春雨的色彩》后让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谁和谁在争论什么?中、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逐渐增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相对有了一定的难度,这时可以允许学生先用自己的话复述,根据学生的复述,教师再相机引导他们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整体把握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品读——感悟重点,悟语、悟情、悟法
1.从整体着手,切入重点句段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后,怎么自然地进入重点段的感悟呢?可以采用“从内容到内容”或者“从情感到情感”两种办法进入重点段的学习。如《春雨的色彩》,学生把握了课文写的是“小燕子、小麻雀、小黄莺在争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这一内容后,教师紧接着就可以发问:“课文哪些地方具体写了它们争论的话呢?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拿起笔来,把争论的部分画出来。”这样,很自然地就切入到对话部分的品读中。再如《我不能忘记祖国》一文,学生把握了“***爱国”这一整体情感后,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段感受到她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的?再读课文,把你找到的句子画出来。”巧妙地过渡到重点段的学习。
2.围绕重点句段,悟语、悟情、悟法
对于重点句段的阅读,教与学的任务一般有两点:一是品词、品句、品读,体会句段的内容和情感;二是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教学中可以两者并重,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设定的教学目标有选择地侧重某一方面的训练。
如学习《我不能忘记祖国》,学生找到***反驳美国同学的话后,我们可以这样设计:1.找句子——学生读***反驳美国同学的话,画出***坚信中国不会被淘汰的两个理由;2.找关键词——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理解,引导学生解读“仁人志士”一词,为学生介绍近代史上那些为中国崛起而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再引导解读“广阔的土地、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优良的传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产生情感共鸣;3.品读——通过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体会出句段所表达的情感,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情感。
在表达方法上,有特点并且值得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的文章,在感悟、品读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比如,学习《庐山的云雾》第二、第三段后,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迁移运用设计:1.课件出示网络搜索到的其他形态的云雾***片,让学生用“……如……”“……像……”“……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式描述云雾的姿态和变化;2.模仿作者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用两段话写一写。
三、拓展——迁移运用,开阔视野
拓展环节是在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把握、对重点句段有了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设计适当、适量的语言文字的拓展性训练。这种训练可以在课堂上用短短的数分钟来完成,也可以作为课外作业完成。
1.口语表达训练
这是低年段经常用到的课堂拓展训练方式。比如,学习《世界多美呀》一课后,让学生说一说:我想对小鸡说……;学习《假如》一文后,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什么?
2.书面表达训练
这一训练方式一般用在作者的表达方法值得学生迁移运用的文章中。比如,前面提到的《庐山的云雾》的构段方法和表达方法的仿写运用。只要教师有读写结合的意识,就一定能从不同文章的教学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拓展性阅读或观赏
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开展表达能力训练的,有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比如,学习《孔明借箭》,可让学生找来《三国演义》看看;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可介绍学生读一读冰心的其他作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性观赏。如学习《小英雄雨来》后,可让学生网上搜索电影《小英雄雨来》看一看;学习《西风胡杨》后,可让学生在网上找来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最后的胡杨》看一看。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篇3
【关键词】 活化地*** 策略 应用
一、“活化地***”的概念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地理教学的最基本特色。本文从初中生地***学习心理出发,提出“活化地***”的概念,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静态的、平面地***的画面感和立体感,把“死”地***变成“活”地***,增加学生在学习地***过程中的“感知”刺激,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读***兴趣,收拢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快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陶冶情操。
二、“活化地***”策略的应用
2.1形象记忆法活化地***
形象记忆法对初中学段的学生来说,一方面把抽象知识形象化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另一方面形象化的***形、***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形***象法:把某一国家和地区按本来的特征画成***。如欧洲大陆像个平行四边形,非洲大陆像一个三角形加上一个半圆形,南美洲像一直角三角形。
2.物体形象法:如英国像一只向大西洋张望的兔子,意大利像一只高跟皮靴在踢足球,中国像高唱的雄鸡,云南像个只开屏的孔雀,陕西像兵马俑,等等。
3.数字记忆法:多哥共和国像1字,越南像3字,朝鲜像5字,索马里像7字。
4.字母形象法:如黑海像F,波罗的海像K,佛罗里达半岛像J字等。
2.2手势法活化地***
1、巧用象形性手势,描述静态地理事物。。案例1:在地***这一节教学不同的山体形态时,让学生自己,手握成拳头,其实我们的手就是一座五指山,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峰,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向手背洒些水,水顺着手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山体的集水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如***所示)右边是该地形区的平面***,左边是它的等高线***,用你的拳头对照着比比看,你会发现什么?不妨试一试。
2、活用演示性手势,描述动态地理事物。。案例2:在讲授地球自转方向时,运用“南左北右”规律进行手势演示,即南半球的极点俯视用左手,北半球的极点俯视用右手,双手竖起大拇指,四指握拳,右手大拇指代表北极方向,四指弯曲方向俯视成逆时针,为地球自转方向;左手大拇指代表南极方向,四指弯曲方向俯视成顺时针,为地球的自转方向。地球自转两极俯视方向“北逆南顺”就一目了然了。
2.3用简笔画教学活化地***
1、使用简笔画可以使静态的过程动态化,教学的过程趣味化。案例3:在讲长江的内容时,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给学生讲干流象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在W的第一个转弯处是洞庭湖,在W的第二个转弯处是鄱阳湖,用绿色粉笔画上两个湖泊,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红色粉笔标在干流上;并说明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简笔画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使用简笔画可以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学习的内容理解化。案例4:讲锋面雨带随夏季风在我国东部移动的规律时,一边画简笔***,一边用兴奋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年5月份,源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趁机登陆,在南岭一带受到冷空气的阻挡,冷暖两种气团在此交锋,用土黄色粉笔勾画出南岭,蓝色粉笔勾出珠江,这里首先进入雨季,珠江水流开始上涨。尔后,夏季风的“援兵”赶来,势力增大,于6月份向北挺进到长江流域。冷暖空气又在江淮之间交锋,势均力敌,相持摆动一个月左右,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连绵的天气,因此时恰逢黄梅成熟季节,人们称这时的降水为“梅雨”。“梅雨”结束后,夏季风乘胜北进,势如破竹,于7―8月份连克华北和东北,夏季风一统神州。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冬季风不甘失败,马上气势汹汹,大兵压境。在9月份,夏季风被迫退到长江流域,10月份无可奈何地离开大陆。就这样锋面雨带随夏季风有规律地移动,造成了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而北方则开始晚、结束早的特征。有关锋面天气系统的知识要到高中地理才学,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但通过课上简单的勾画,既启到了突破教学重点的作用,活跃了课堂,又剖析了科学内容,顺理成章地轻松完成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任务,教学双方互赢,这也许就是实“画”实说的魅力所在。
结语:通过教学实践,以上“活化地***”的策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参 考 文 献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篇4
一、细致读文,潜心会意
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关键。但不是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告诸往而知来者”。
1.细读深思。适度拓展,挖掘作者深意
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们不仅要推敲词语和句式,还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更要体悟作者的心境。读岳飞的《满江红》,我们如果细究历史,会有新的发现。先别说败,如果胜了,岳飞要接二帝还朝,置高宗于何地?!要么自己辞职,要么头上顶个不忠不孝的罪名,假如这两个人回来再作乱呢?与其日后生变,不如不救,借敌之手而杀之,岂不两全其美。况且,宋朝立国之时就确定尊文贬武的国策。但岳飞管不了那么多,坚决要收复失地,鞠躬尽瘁,死而后经。这样一来,再读《满江红》就别有苍凉之感。可以说“怒发冲冠”“仰天长啸”“空悲切”这三个词集中体现诗人的心境。
岳飞是否了解自己的处境呢,笔者认为,他是很清楚的,但他明知凶多吉少,背上的“精忠报国”已经在他心灵中深深烙上了忠君报国之印,自古以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岳飞是读书人,受之影响很深。祖宗之国,忠君即忠国。试听他的悲鸣: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应该体现了诗人的内心复杂的情感。细读文章,猜摸作者心意,做古人知音,才称得上是读出了艺术三昧。
读《鸿门宴》从座位中看出项羽性格,初步理清人物的命运脉络。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樊哙从良坐。”从坐席位置来看,项王、项伯东向最上,次之亚父,再次沛公,最下张良樊哙。在项羽的心目中,刘邦的地位远在己下。眼里并不觉得刘邦是自己的对手或劲敌。目无对手。其势必败。在鸿门宴上,原已定好的杀刘计划被项羽随意改变,他不杀刘邦并不是心软,而是觉得刘邦不是自己对手。即使发展了也不会成为劲敌。所以。尽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结果让刘邦轻易逃脱。相反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一段,曹操与刘备只二人对饮,曹操看出暂时实力不足却有大志的刘备称得上当时的英雄,在刘备列数了好多所谓英雄之后,曹操却说,当今英雄唯吾与使君尔。这就显得曹操大气魄。项羽性格中的缺陷往往决定悲剧的命运。从其性格看来,他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读文章,要细细体味,深深思考才有味。真正做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创造性的解读,读出文本中的“新知”
创造性解读,能获真知,有意义。我们所说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作者意义,即作者欲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意***;二是文本意义,即在具体的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语词意义;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实际意义。这三个层面既互相依存,但又有差异。因为文本往往不能完全传达作家直观意***,因此文本意义和作者意义就有距离。读者通过文本来理解作者意义肯定存在差异。所以说依据文本,适度开掘――进行创造性解读。如在《孔乙己》一文讲解的过程中,叫学生上黑板画酒店格局***,让学生做“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的动作,这种创造性的活动,容易使学生获得新知。
3.看准对象,深入浅出现真知
尽管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特,但如果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他们向前。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张磊、王燕设计的教具,非常切合文本内容,也切合学生的心理。这些,都是有益于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还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解释更浅显易懂。你坐在漂亮的姑娘旁边,一小时好像一分钟:如果坐在火炉旁边,一分钟好像一小时。这样的解释,虽然没有专业性的东西,但可以类比推理知道要旨。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一些童话、寓言故事对儿童来说就是深入浅出的良好读物。课堂教学,切忌浅入浅出,浅入深出就更糟糕了。叶圣陶曾说“翻箱倒柜容易,画龙点睛难。”做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重视这个问题。课堂导人,问题阐述,往往要一语中的,不要满嘴“文辞”七绕八绕,弄得学生晕头转向,不知所云。
二、巧设计,真投入,常让学生体悟真情
朱光潜《谈美》中说:慢慢走,欣赏啊!读书更是欣赏一道风景,优秀作品值得我们慢慢走,欣赏啊!我们完全可以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
1.有感情的朗读
读柳永《雨霖铃》注意音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一――有干――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人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如有条件再配上昆曲,那就更有意境了。这样,学生自然而然获得美的享受,全然忘记在课堂了。从心理学角度,是引起学生无意注意,接受效果会更好。
2.角色朗读,把握人物心情
《西厢记一长亭送别》段,前几句已经有了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词句及秋景凄凉的意境。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渲染了霜叶由青变红,泪染霜林,文辞既美,意象又耐人寻味。着一“晓”字,暗喻霜林的由青转红,似乎只经过短短的一夜时间。接下来,不同人物对张生的态度不一样。如:(老夫人、长老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宴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这几句速度应该稍快,因为他们心急,最希望张生早走。相反,崔莺莺的话要慢而伤感。(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恼人也啊!“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这样不仅能增强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对其艺术风格有所感悟。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篇5
[关键词]对联;课堂;历史教学;妙用
[中***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048-02[ZW(N]
[作者简介]尹克勇(1974―),男,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九龙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对联,又称“对子”“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不仅以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实用性见长,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对联的最大优点是集史实和文学于一身,通过精妙绝伦的联语向人们展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演绎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刻画劳动人民的酸甜苦辣,控诉历史罪人的昭昭恶行……总之,一副副的联语,勾画出了一幅幅雄伟瑰丽、气壮山河、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历史教学中有选择性地引对联入课堂,能够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我们可以用一副常见的对联导入新课:“砌墓修城,残士毁文,多行暴***千夫指;并国设县,铸钱定制,一统神州万代功。”让学生猜猜对联里说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学生通过阅读对联,很快就会猜到是秦始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秦始皇是否真的如对联说的那样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秦朝,学习《秦王扫六合》这一课。”在教学《血肉筑长城》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展现抗日战争胜利时举国欢庆的情景,笔者搜索到当时成都某报集三个国家名字出句的征联――“中国捷克日本”,让学生来对下联。很快,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跃跃欲试,说了很多下联。最后,笔者公布了答案――“南京重庆成都”。并向学生进行了解释。上联汇集了三个国家名字,“中国”是主语,“捷克”在这里别解为“快速战胜”之意,做谓语,“日本”是“克”的对象,做宾语,说明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下联汇集中国三个城市名字,“南京”是主语,“重庆”做谓语,别解为“再次庆祝”,“成都”做宾语,说明抗战胜利、还都南京之事。这副对联最大的优点是新颖别致,颇有趣味,把当时中国人民欢庆的情景巧妙地展现出来了。因此,课堂上巧用对联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二、剖析重难点问题,加强识记与理解
在分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时,笔者引用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败绩,割地求和。”此联揭示出正是清***府的避战求和、妥协退让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它暴露了清***府的腐败无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为了突破辛亥***结果这一难点,笔者引用民国初年民间的一副对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这副对联间接地反映了辛亥***的不彻底性,辛亥***虽然成立了“中华民国”,也使得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了广泛传播,但封建思想依然存在,为此,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宣传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思想。
三、课堂小结,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
在评价秦始皇时,笔者引用了一副对联――“身前一把火,焚书坑儒,一统列国情何壮;身后一把火,阿房成灰,二世亡秦事可哀”,引导学生归纳对联讲的秦始皇的功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上联讲了秦始皇统一全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等;下联讲了秦始皇实行暴***,统治时大兴土木,建造巨大宫殿阿房宫,终致大秦帝国二世短命而亡。该联形象地概括了秦始皇的功与过,简单明了,意味深长。
[HTH]四、渗透德育,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HT]
初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对联具有鲜明的观点、立场和强烈的感彩,褒贬有致,爱憎分明。因此,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历史对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使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八上第一单元时,笔者用章太炎1904年为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所作的讽联,概括慈禧太后40年的血腥罪恶史: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以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庆歌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笔者引导学生对此联进行分析。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认识到慈禧太后为了个人贪欲,不顾人民死活,一次次地给国家带来丧权失地的灾难。特别是上下联末句把媚语“一人有庆,万寿无疆”,颠倒用之,讽刺辛辣,妙手天成。
[HTH]五、激发审美情趣,培养思维品质[HT]
对联具有对称美、音乐美、参差美、意境美,思想性、艺术性俱佳,可让人领略汉语独特的美。如的“浮舟沧海,立马昆仑”,寥寥八字,就生动地描绘出了***战士的英雄气概。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进入司马迁的心灵,使其体验汉语的无穷魅力。
中学生不但要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感悟。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提供生动的历史材料,创设鲜活的历史情境,提出新颖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这些是我们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对联就是很好的素材。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笔者直接引用光绪帝挽邓世昌联“是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威”,并设计了相应的问题:“是日”是指哪一年?“公”是指谁?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说说他的主要事迹。如此设问,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由知识及能力,全面考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对联配合教材进行教学,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同时,对联的运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深化,并使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余德泉,孟成英.古今绝妙对联汇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篇6
一、对文本留白的续写或扩写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当“以用为主”。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词句的品悟、美读逐步感受到了文本的深层内涵,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句,体味情感,还要通过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宣泄自我阅读的情感。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们总有对完美事物追求的心理,当看到某些事物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时,大脑就会产生积极兴奋的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的“留白”,让学生在留白处放飞思绪,对文本进行扩写或续写,这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学习、宣泄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习过程中积累的语言、形成的价值取向等在实际应用中得以体现与展示。而长期、有效的此类训练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其读写能力的平衡发展。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小英雄雨来》时,教师在备课中发现,课文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响起***声……”这段话对老人们的叙述较简略。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留白处展开想象,对老人们惋惜悲痛的语言、行动等进行扩写练习。有了对前文的理解和对雨来的情感体验的铺垫,学生大胆想象,在习作中融入自己对雨来的敬佩、赞赏、痛惜之情。再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时,在反复阅读、理解、品悟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延伸想象:“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会发生什么事?桑娜和渔夫以后的生活会怎样?”这样的延伸想象式练笔符合学生追求故事完整性的心理,促使学生书写内心的理解、感悟,使学生的阅读情感得以延续,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二、以文为范的仿写训练
现代认知迁移理论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识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迁移的实质就是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的原有观念,对新课题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在提示新旧课题共同本质基础上发生的学习的转移。模仿文本进行的仿写练笔正是运用迁移的原理,将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仿写训练符合小学生爱模仿的心理特点,遵循从效仿到创作的语言学习规律,促进了学生语言的持续发展。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注意寻找读写切入点,让学生模仿文段的某些特点进行语言运用训练,教会他们“描”得合情合理,“仿”得恰如其分。学生对范文中的遣词造句、中心思想产生认同感,自然能够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有助于为其语言风格的形成、逻辑思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学习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介绍小艇的写法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某一事物的特点,运用比喻、列数字等方法介绍一种新型事物——软性铅笔。由于课文提供了生动的范例,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软性铅笔长、软的特点,并在教师的点拨下写出了一段介绍软性铅笔的生动文字。
三、角色转换的语言重组训练
语言的重组转换训练是一种形式多变的语言创新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这样的转换训练包括句式的转换重组、文章繁简的转换重组、文体的转换重组等。在阅读教学研究中,侧重于根据文本阅读经验所进行的角色转换的语言重组训练。新课程改革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学习成为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教师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创设便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得以参与自主、探究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点的体验更为深入、深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新型玻璃》中,教师与学生一同创设推销产品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推销员,给自己喜欢的一种新型玻璃写一段新产品解说词。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抓住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对课文语言进行修改、加工、想象重组后,写出了具体、生动、有趣的片段。教师再次指导学生转换角色,以新型玻璃自述的方式描述玻璃的特点与作用。学生在自述过程中创造性地为新型玻璃添加了人的个性特征,不仅使文本内容铭刻于心,更为课堂学习平添了几分生趣。
四、师生互动的学后感笔记
学后感笔记与一般的读书笔记不同,它侧重于记录学生学习后的感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习作教学则强调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与他人分享写作的快乐”。学后感笔记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设置的课堂延伸性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还要注重师生互动的学后感笔记的积累,使不同的思想意识得以交流,促使新感悟的产生,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展。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篇7
一 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但纵观多年来,语文教学采和的却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理争得深透,老师唯有不停地讲,岂不知越讲解得多,教学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症结就地于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我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
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
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小语第九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中涉及到7篇,共1090字,平均每天背诵却不足10个字。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数字!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3.每学期补充八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一代伟人酷爱读书,许多名篇熟读成诵。***访日进,主人问他访问的结果怎样。他顺口吟诵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这两例,不正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背诵古诗文和名篇受益不浅"吗?现用教材虽有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但数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习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二 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1.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目标尚在起步阶段,一套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仍未问世,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我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的:①省编的《小学业生阅读文选》与教材配套,便于学生迁移自学,是阅读的好材料。②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要求他们人人订阅《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和《小学生优秀作文》外,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③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书馆、书店借阅。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俗语云:"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用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3.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我的做法是①每周星期六的语文活动课,便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谭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②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采蜜集"和"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业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 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俄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巧红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俄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四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
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在情感交融处。
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我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童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3.练在思维的发散点。
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4.练在情节的空白处。
如《小英雄雨来》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呼了几***。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我安排了一次扩写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篇8
【摘 要】体育教学是由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组成的,而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学的任务已经不再是单纯传授学生运动技巧,培养学生的运动素养,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品格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还能够锤炼学生的意志力,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小学体育课堂中。简单来讲,品格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其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性。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品格教育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品格教育;小学体育;重要性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发展和充实知识,而是要注重培养搞上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因此品格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品格教育并未真正地落实到学校教育中,而使沦为一句“口号”。归根究底,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品格教育是班主任的任务,而没有认识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品格教育的重担,切实不可推卸的。作为当代一线的小学体育教师,笔者切身感受到这样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都较为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很少甚至忽视学生品格方面的教育,导致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若长期以往,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下文中,笔者从教师自身素养、队列练习以及运动训练三个方面,论述了品格教育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1品格教育渗透在体育教师自身素养的重要性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甚至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可见,教师的言行举止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最好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还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仪表以及修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都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应付了事。为了帮助学生摆正学习态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自己的态度,使学生不自觉地给予体育课足够的重视,进而慢慢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穿适合运动的衣裤,如冬天不戴帽子、手套;夏天不穿拖鞋,女生不穿裙子等。笔者不仅这样要求学生,还要求自己。体育课上,笔者就会一身身着运动衣裤出现在学生面前,且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闷热的夏天,永远都是神采奕奕。受到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小学生对于体育课并不感兴趣,甚至会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导致体育课沦为“副课”,而笔者身穿运动衣裤,精神饱满的出现在课堂上,这样坚持4周后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成教师的要求,课堂上,学生也不再是“敷衍了事”的态度,而是认真地对待课堂上的相关知识。日常的体育课堂上,教师严格要求自身的言行举止,朝气蓬勃、健康阳关的出现,能够使学生养成严格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的良好品格。
2品格教育渗透在队列练习中的重要性
队列练习是小学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它相对比较枯燥,大部分学生对于它并无兴趣,甚至可以说厌恶。队列练习往往是要求学生根据口令完整协调、一致的动作,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性、记录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应急能力。小学生天动,对于队列练习这一枯燥、机械的内容,确实提不起兴趣,而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掌握技术的要领。例如,如在教学直立的时候要求学生要两脚并紧稍稍分开站立,五指并拢紧贴裤缝两侧,抬头挺胸眼看前方,这个简单对于小学生来讲,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小学生刚刚从幼儿园出来随意性太大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时采用“我是一个兵”的方法,首先给孩子们讲了几个的英雄事迹,如、、等,让孩子们了解事迹为英雄感动,从而对那些英雄肃然起敬,甚至崇拜他们。接着问哪位叔叔是你学习的榜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做回小小好吗?这时候的学习氛围相当好,学生的兴趣开始提高了,注意力也相当集中,显然模仿老师的动作也有模有样了,真把自己当作了。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爱国主义情操。
3品格教育渗透到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
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训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运动技能,还能够锻炼学生的一直品质。但是,运动训练不仅是一件非常辛苦、劳动的事情,还是一件非常枯燥乏味的事件,因此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闻‘训练’变色的情况出现,甚至部分学生参与训练的中途就会放弃。学生之所以不能够坚持到训练结束,不仅是因为小学生的天动,训练枯燥乏味与小学生的天性违背,更主要的是因为运动训练辛苦、劳动,而当代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就犹如一朵温室花朵,根本经不起风吹雨打。学生不可能永远在家长、师长的保护下生长,而是要走上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展现自身的价值,而这些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坚强意志,不畏艰险、不畏辛苦。因此,必须要将品格教育渗透到运动训练中,更主要的是认识到品格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训练学生踢毽时,有几名学生在未告知笔者的情况下,就自行不来参加训练。笔者为了了解清楚缘由,分别找到这几名同学进行谈话。这几名学生不参与训练的缘由就是:踢毽训练又辛劳又枯燥,每天都是满头大汗,且犹如一个机器人,不停的重负一个动作,他们不感兴趣了。知道原因后,笔者并未出言苛责,而是告知他们,毽子踢的非常棒,且训练并不是为了自己在训练,而是在未来可能代表班级乃至学校进行比赛,为班级、学校争光。
综上所述,品格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当代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清楚体育学科的特点,同时将品格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抽象的品格教育变为具象的,同时还要建立一个科学、客观、合理的品德教育评价系统,使体育教学的品格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11)
[2]宏.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策略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5(14)
[3]田宝霞.体育课必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才智.2011(21)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篇9
一、根据不同年龄层次设计,丰富预习作业内容
1.预习内容多样化。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都有差异,在课文预习的理解程度上应该区分任务界限。对于有一定语文功底的学生,可以在预习作业中布置动脑思考的问题。例如在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预习任务中,“吃水不忘挖井人”本身作为一句俗语,可增加让学生课下询问或者搜查其他一些类似的、感恩助人方面的俗语和句子,这样既丰富了预习内容形式,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拓展更多的语文知识,加以牢记。例如课文《永生的眼睛》的预习作业中,老师可以布置学生通读全文,然后让学生写下自己阅读后的感想,并提问学生琳达一家所表达出来的是怎样的情操及精神。
2.总结课文中心大意。
把握课文中心大意是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有效的预习要求学生必须抓住文章关键词、关键句和主要段落,老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题材设计课文的预习备课。例如要了解的外国名著《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及《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些长课文,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如在经典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预习中,学生需要身临其境,将自我情绪和主人公的情绪结合,以此理解故事的中心大意,老师可以布置读后感作业,让学生表达对文中小女孩悲剧酿成原因的认知,引导学生挖掘文章更深的意义。
3.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在学生自主预习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所难免,老师在设计语文预习作业备课中应该把罗列问题也作为一项任务,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提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请其他理解这个问题的学生进行解答,因每个人在预习过程中所搜集的问题各异,在帮助别人解答问题的时候,自己也在进步,并且巩固自己的知识,最后最难的问题留给老师,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的预习中,学生提出骆驼为什么要挂铃铛?“我”为什么那么喜欢骆驼?前一个问题则可以请平时涉猎较广的学生作答,而后一个问题涉及文章主题大意,则可以留给老师解答。例如在课文《小英雄雨来》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前阅读相关年代的英雄故事,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学习抗日英雄的爱国情怀。
二、抓住预习作业本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文预习作业本来就是为课堂有序开展而服务的,在拓展预习任务、丰富预习内容的同时,一定不能脱离课文预习作业的本质,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课文教材作为预习的整体,合理、有效地研究课文内容,所以老师布置预习作业的系统性很重要。
例如在预习《金色的鱼钩》任务中,笔者设计了如下预习任务单:(1)认真阅读课文内容三遍以上,自主查字典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2)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的社会现状,人民的生活方式;(3)总结每一段落的大意,结合课后练习题理解课文主旨;(4)划分课文结构,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5)摘抄课文中你喜欢或者触动你的句子、段落。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篇10
初中课外阅读个人心得1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本人觉得在教学上真是受益匪浅,以前总是注重课内阅读而忽略课外阅读,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狭隘,视野也不得拓展,经过学习,我知道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单单地一学期学习那么二十几课文而已,而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掌握课内阅读,并且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课外阅读。
我们语文课内课文学习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应该重点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很少看课外书报。有些学生则完全沉迷于课外书中,不重视课内学习,甚至影响了学习成绩,这两种现象都是不健康、不科学的。大家知道,课堂学习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部分,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来丰富课内。
在教学中,老师善于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以强化课外阅读的功效,让学生得以在课堂上展示课外阅读的本领,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学了《春晓》这首古诗,我就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咏柳》等有关春天的诗歌。学了《乌鸦喝水》,就可以让学生去看有关动物如何运用自己聪明来摆脱困境的寓言故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要协调好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使两者能完好的结合,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初中课外阅读个人心得2
书是一叶扁舟,能带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是一阵轻风,为我们驱除夏日酷热。书,是一座阶梯,使人们一步一步地向前进发。所以,我喜欢读书,喜欢阅读,喜欢读书给我带来的快乐。
小时候,望着蔚蓝的天空,坐在妈妈怀中,听那几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慢慢的思考着,沉思着。理解着人物的个性,心理活动。渐渐的,我开始喜欢上书了。
小学一年级时,慢慢地我已开始学会认字了。妈妈的阅读已经不能满足我的兴趣了。于是我便尝试着读书啊。虽然有些字显然我市不懂的。但我仍慢慢地领悟着,渐渐得,我真的能开始阅读了。我又找来了几本书,又尝试慢慢地阅读,这次我一字一字地看,看看能否找到四字词语,以便***后的积累。
渐渐的,我开始领悟书中人物的个性,因为我之前看书就像囫囵吞枣。读到五年级时,我开始“博览群书”。看《水浒传》中林冲的刚正不阿,宋江的仁义待人,李逵的直肠直肚。《三国演义》中赵云的长坂坡救阿斗胆量过人,关云长的单刀赴会,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都让我无不动容。就这样,一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真的喜欢上了阅读。
萨士比亚曾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自从阅读后,我的思维敏捷多了。也让我们一起读书,增添精神粮食吧!
初中课外阅读个人心得3
记得一放寒假,我就匆匆地赶到书店,挑选起我喜爱的课外书。当我看到盼望已久的《希腊神话故事》时,别提有多开心了!新书一买到后,我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希腊神话故事》里面的人物可真多啊,有:众神之主宙斯,天后赫拉,海王波塞冬,智慧女神雅典娜,射术神及光明神阿波罗……,还有一些英雄人物:赫拉克勒斯、阿喀琉斯伊阿宋、柏勒洛丰、忒修斯……
在这么多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英雄人物阿喀琉斯了。书中讲到:古希腊那时期是一个城邦制的奴隶社会,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国家。各个***的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有时结成同盟,奉强大的城邦为盟主。而不属于希腊诸城邦的则被他们称为“异邦人”。有一天,“异邦人”特洛亚人突然打开了特洛亚的城门,攻击毫无准备的希腊人的船队。海洋女神的儿子阿喀琉斯带领着士兵勇敢地出现在战场上。最后,所有的敌人都被击退了,特洛亚人又紧紧关上城门。之后,特洛亚人和附近的科罗奈人结盟,带着庞大的***队又去攻击希腊。最终,希腊人阿喀琉斯依然带领着士兵勇敢地与敌人作战,又一次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阿喀琉斯在战场上英勇的样子。他戴着头盔,一手执着盾牌,一手挥动着长矛向敌人投去。“擒贼先擒王”,阿喀琉斯用手抓住科罗奈国王库克诺斯的背,把他完全摔倒在地,用盾牌和膝盖压住他的胸膛,用自己头盔上的皮带紧紧勒住他的喉咙……。为了保护城邦,阿喀琉斯不顾牺牲,顽强作战的伟大精神真让我佩服!
看完了《希腊神话故事》,不仅使我更了解了希腊,而且使我学习了勇敢、顽强、无私的英雄精神,真使我受益非浅。
初中课外阅读个人心得4
它是知识的殿堂,它是智慧的黄藏,它是通向真理的路,我是遨游知识海洋的舟,他就是我的好朋友——书。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好科学的阶梯,是生命的摇篮,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生活中没有书籍,犹如生活没有阳光,鸟儿没有翅膀。
书,蕴含了悲喜,溢满了成败,教会我要善待成长,哪怕风雨侵蚀,书籍会给你流去心中的委屈,悲伤,可以引发你心中各式各样的情感,可以让你的心情得到放松,沉醉在书籍的丛林中,其乐无穷,啊!我阅读我快乐。
我爱读书!书是一匹马,让我在知识的原野中奔跑!书是一双翅膀!让我在奇妙的世界里自由飞翔!书是多彩的笔,在我的心中画着知识的蓝***,书更是我最好的朋友,带我走进生活,教我如何做人,如何面对,书——我的挚友。
书可以医治愚昧,书可以使人聪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掩饰着成长的途径,每当我捧起书,就会有一种亲切感,书里的知识是宝贵的,不读书,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没有书的世界是乏味的,没有认真阅读过人的生命是不完整的,没有阅读的生活也是苍白的,没有色彩,读书的人是快乐的,我的人生因读书而变得灿烂而绚丽多彩。
书是无穷的宝藏,它为我增添了丰富的经验,书里蕴含着快乐的天堂,让我忘记了所有的庸俗,书还像一团温暖的火焰,照亮了我的人生隐藏在黑暗之中的路。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懂得了遇事要坚强,同时也吸取了战胜困难的经验。:书山有路勤为径,苦海无涯苦作舟。“阅读带给我无尽的快乐。我在阅读中成长,也在阅读中收获。
阅读让我成长,书香让我振奋,只有不断的阅读,知识的甘泉才不会干涸,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阅读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阅读让我快乐,阅读让我成长……
初中课外阅读个人心得5
钢铁是信念、意志、毅力的象征。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它经过了千锤万击,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成形的。所以,它是那么坚不可摧!我们的人生是困难打磨出来的,只有经历挫折,才会炼就百折不挠的韧劲。钢铁的坚硬正是因为它承受了不计其数的敲打,才会有一具“刀***不入”的身心!
掩卷而思,标题赫然入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生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他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而斗争!他的身上有着不计其数的伤痕:眼睛、脊椎、腿......但他绝不轻言放弃,一次次从跌倒的地方重新爬起。他的一番话令我感慨万千——“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作为一名学生不也应该珍惜时间,多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吗?就像保尔柯察金那样,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做到问心无愧!我并不善于抓紧时间,也做不到迎难而上,就像做题也一样。有一次,我碰到了一只“拦路虎”,我看着题目,却始终找不到思绪,百思不得其解。正准备轻言放弃的时候,我发现保尔在桌上似乎对我微笑,他高举着剑,在战场上英勇奋战。面对呼啸而来的子弹,他依然临危不惧,生与死,都是变幻莫测的,他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我眼前的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我“热血沸腾”地拿起笔,在草稿纸上一遍又一遍孜孜不倦地演算着。我的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唤:不要放弃!我灵光一现,在***上添了一条辅助线,一道难题迎刃而解。我面对来之不易的答案,激动万分。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包含了我坚持不懈的努力。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不要为了时光流逝而哭泣,因为只有你付出了努力,才不会觉得失落。不要为了一事无成而悔恨,因为只有经历了挫折,才不会空虚。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这么说过。其实不仅仅是为了***事业,在生活中,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才会更加坚强!如果你不想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人,那就多多直面困难和挫折吧,这样你就能具有钢铁般的意志,成为一个像保尔一样百折不挠的“英雄”。
初中课外阅读个人心得6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的延伸,是“大语文观”的集中体现,有机地将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下面,课外阅读指导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始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书籍充满兴趣,他们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古今中外的风俗人情。但也有不少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喜欢看书。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这一部分学生与喜欢读书的学生搭配在一起,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切不可用强制、武断的方法。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方法。
1、资料交流法。可让学生在看名著之前,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名著的资料,然后在班级交流所搜集到的材料,从而主动对名著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观看视频法。让学生观看一些名著的影视作品,从而激发学生详细了解名著的欲望。
3、故事梗概法。由老师先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述故事的大概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名著的欲望。
二、良好的开始是阅读课成功的一半
第一节阅读课的成功开展往往会决定今后阅读课的质量,因而需要充分准备,以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氛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如:在教室看书,可以事先写一些关于读书的标语,可由学生自己动手写;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配一些轻音乐;还可以摆放一些盆景,用以装点教室。
2、准备好必备的阅读工具。如:笔记本、工具书等。
3、、做好小组的搭配。阅读能力好、中、差的学生搭配在一起有助于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4、阅读后及时交流阅读的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成就。方式很多,如:写读后感、开展演讲比赛、名著知识竞猜,等等。
三、让方法贯穿阅读课的全过程
开展阅读课,一方面,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性情;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为其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阅读方法的教学一定要贯穿阅读课的全部,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批注,对一些优美的词、句、段可以进行摘抄,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2、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对于一些中、长篇小说,应教给学生“跳读”的一些技巧,在一些精彩的部分可适当作些停留,仔细研读,作深一层次的思考。
3、将课内阅读分析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可以将课内一些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运用到课外的作品中,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小英雄雨来课堂笔记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