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目字的成语篇1
一、英语、汉语被动句式之相似
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式有一些相似之处。英语的被动句式常常表示为被动语态:“be + Verb (Past Participle)”, 而汉语的被动句式常用“被”字句来表达。英语的被动语态与汉语中的“被”字句都用来表示被动的含义,句子的主语都是动作的接受者,两者都可以省略动作的发出者,两者所使用的谓语动词都必须是及物动词,在构成上都可以出现明显的语法标记。英语中表现为“be/get + 动词的过去分词”,与之相似的是,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也可以表现为带有标记特征的“被”字句,或者“被”字句的文言格式“为……所……”具体用法视情况而定。除此之外有趣的是,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式还都可以表现为没有任何明显的语法标记。比如:
英文:The flower needs watering. /The door locks easily.
中文:过江隧道修好了。/ 他得到了支持。/ 这本字典是2000年出版的。
二、英语、汉语被动句式之相异
英语和汉语毕竟分属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的差异往往大于它们之间的相似。本文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从语言形式的变化上来看,英语被动语态的基本构成是“be+动词的过去分词”,其中“be”要根据不同的人称、数量和时态转变为相应的形式,而汉语没有繁复的变位、变格以及形态变化,所以被动句式中的“被”字之后的动词不需要改变本身的形态。
第二,从语言的语义来看,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英语在很多情况下都会使用被动语态,比如动作的发出者不为人知或是不想让人知道或者不那么重要,或者读者对动作的承受者更加感兴趣而因此忽视了动作的发出者,或者文章本身强调文字表达的客观性和非情绪化,亦或是出于修辞的考虑,比如表达委婉的语气,如:You are supposed to come here on time. 而对于汉语来说,情况有所不同。“被”字句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描述不愉快、不如意的人和事,比如:
他受到了批评/这个地方遭了水灾。/她被开除了。
可见,英语中被动语态所表达的语义可能是愉悦的情绪,也可能是不如意的情绪,也有可能是中性的情绪,而汉语中“被”字句往往与不愉快相联系。但是,语言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正如王力先生[1]所说,“直到现在,被动式所叙述的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并非一切的叙述句都可变为被动句……现代欧化的文章里,就不依照这一种习惯了;因为西文里如意的事或企望的事也都可用被动式,于是凡西方能用的,中国人也跟着用(尤其是翻译),许多从前不说的话现在也说了”。
第三,从使用频率来看。英语的被动语态不与某种消极情绪相关,即可用于表示积极情绪的句子,又可表示积极情绪的或是中性情绪的,所以使用频率高。而汉语因为“被”字句所携带的消极情绪而使用频率不高。
第四,从语法结构来看,英语里双宾语句一般可以转化为被动语态,有时可以用主动结构中的直接宾语作主语,有时可以用间接宾语作主语,比如:
We made a phone call to Tom. / A phone call was made to Tom. / Tom was made a phone call.
而在汉语里双宾语却不能用“被”来表示被动,比如:
毕老师教孩子们音乐。 / (错误)孩子们被毕老师教音乐。/ (错误)音乐被毕老师教孩子们。
三、从二语习得的中介语偏误分析来看
基于汉英被动句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我们需要通过对二语习得所产生的中介语进行偏误分析,来进一步研究英汉被动句式的差异对于学习者和使用者所产生的干扰和影响。
韩阳在其论文《欧美学生“被”字句习得情况考察》中分析研究了欧美学生在学习汉语被动句时出现的错误,他将初级阶段欧美学习者“被”字句习得的典型偏误总结为以下几类:“第一类:‘被’字句语义方面的偏误。‘被’字句的语义多表示遭受义,但是这一阶段的欧美学习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在翻译题、判断并改正题中出现大量‘被’字句泛化问题。例如:工作被做得很好……第二类:‘是……的’句与‘被’字句的纠结问题。在分析初级阶段欧美学习者“被”字句的习得情况时,我们发现很多如下句子:那是被我写的。/桌子是被木头做的。/手术是被张大夫做的……第三类:‘被’字句的补语问题。欧美学习者在‘被’字句补语方面的偏误率高达75%,仅次于语义方面的偏误率。这说明补语是欧美学习者“被”字句习得过程中的难点。欧美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汉语‘被’字句的补语是必有成分,是绝对不能省略的。如:房子被花园围了。/它被盖了。” 他发现在高级阶段的欧美学习者身上,偏误率较高的方面是补语、受事定指和“由”字句。”
刘瑶在进行英汉被动句偏误的对比分析时,对偏误较为集中地九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其结果用两张表格表示出来。现引用如下。
可以看到,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在作为二语进行学习时,九个进行对比的方面中有八个的偏误率相差不大,只有其中一个即第六项的差别很大。差别很大的这一项是补语偏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被动句时出现的补语偏误率为12%,而欧美学生学习中文被动结构时补语偏误率高达74%。这说明,英汉语在这一点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从汉语到英语的翻译错误率会低于从英文译为中文时的错误率。
四、关于翻译被动句式的建议
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式,有的有语法标记,有的没有语法标记,有的被动句式有被动含义,而有的被动句式没有被动含义。根据是否带有语法标记和是否带有被动含义这两点,可以将被动句式进行分类。
被动句可以分为这样四类:有语法标记又有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有语法标记但无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无语法标记但有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无语法标记又无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
根据上面这四种分类,再加上以修辞为目的的被动句式,本文大致将被动句式的翻译归纳为下面五类。
第一大类是源语中有语法标记带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在目的语中译为有语法标记带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
在这一类翻译中,往往源语和目的语的被动句式都带有明显语法标记,英语的“be + Verb (Past Participle)”和汉语的“被”字句在语义和结构上刚好能够对等,比如:At the end of the month he was fired for incompetence.月底,他因自己无能而被解雇。“解雇”这个行为能够引起人不愉快的情绪,这就刚好符合汉语“被”字句所携带的语义特点,所以直接译为“被”字句较为恰当。在翻译中还可以使用作为“被”字句文言格式的“为……所”结构,如:As soon as all the facts have been found out, we can begin to formulate a theory[2].一旦所有的事实为人们所发现,理论即可形成。翻译时除使用“被 + 动词”结构,还可以使用“遭、受、挨 + 动词”,这些动词本身也具有被动的意思。
同理,含有“被、遭、受、挨 + 动词”和“为……所”的汉语句子在译为英语时,也要相应地译为英语的被动句式。如:这个地区洪水。The area was flooded.
需要注意的是,“被”字句一定要有补语,因为“被”字句以受事主语为表达中心,强调受事在事件过程中所受的影响,所以译为汉语“被”字句后要注意检查是否补充了补语,比如:As the hole is bEing drilled, a steel pipe is pushed down to prevent the sides from falling in[2].当孔钻成时,放入钢管防止孔壁坍塌。这句译文如果去掉“成”和“入“,汉语句子本身就会成为病句,从而降低译文的可读性。
这一类是被动句式直接对译为被动句式,简洁明了,易于操作,但是正如贾钰(1999)所发现的那样,英语被动句式与汉语被动结构直接对译的比例很低,只有9%,因此,大部分的英语被动句式在翻译为汉语时需要转换其结构。
第二大类是源语中有语法标记且带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在目的语中译为主动句式。
汉语的“被”字句常常含有不愉快的语义,而英语被动语态没有像汉语那样紧密地与情绪相关联,且使用频率很高。所以,在英译汉的时候常常需要作出考虑,以避免出现不当译文,或者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出现“被”字句泛化的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带有明显语法标记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如果使用“被”,那么整个句子的语义色彩会人为地带有“不愉快”的情绪,翻译时可以使用“由+动词”、 “受+动词”和“是……的”的结构,既能保证传达原文的客观性又能避免“被”字句的“不如意”色彩。根据吕文华(1994)[3]的研究,“由”字句的谓语对主体进行描述和评议;“N(受)+V”句中的谓语不是表示主语的施动或者被动,而是表示受事主语所代表事物的情状;“是……的”句是判断句,着重肯定说明某个事实,不含有“不如意”的感彩。比如:
Every moment of every day, energy is being transformed from one form into another. 每时每刻,能量都在由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4]。
The novel was written by Mark Twain. 这本小说是马克吐温写的。
其次,英语的双宾语句可以转化为被动语态,而汉语的双宾语句不可以。由英语双宾语句转化形成的被动句式在译为汉语时要转译为汉语的主动句。比如:A new approach to solve the problem was given to him by me.我送给他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再次,英语的被动语态还可以翻译为汉语无主句。如:Many books on this subject have been published in the past 3 years.在过去的三年里,出版了许多有关这个课题的书籍。
第三大类是源语中带被动含义的主动句式在目的语中译为被动句式。
这一类句子主要是指汉语中带被动含义的主动句式在英语中要译为被动句式。这样的句子在汉语中为数不少,它们在形式上一般都有主语,也有谓语动词,但是从语义上看,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谓语动作的发出者,真正的动作发出者并没有出现,所以句子含有被动的含义。比如:
这座桥明年建成。The bridge will have been built next year.
决议一致通过。The solution has been unanimously adopted.
来宾要求出示入场券。Visitors are requested to show their tickets.
几天之内全国武装起来了。The whole country was armed in a few days.
还有一些汉语句子以“我们”、“人们”、“大家”等泛指性代词作主语,在翻译成英语时不翻译主语,同时把英语译文转化为被动句式。转化后的英文译句往往带有“be + known,seen,found,said,supposed,estimated,believed, reported,suggested,expected……”等被动结构。比如:如果这项实验成功了,我们就说这个方法是可行的。If the research is successful,the method is believed to be workable.如果直译为“we”或者“people”,势必会增加译文中的主观性。
第四大类是源语中带被动含义的主动句式在目的语中译为主动句式。
这一类句子是带有被动含义的主动句,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谓语动词的特征,比如:
The flower needs watering. 花得要浇水了。
门很好锁。The door locks easily.
运动会什么时候开? When will the sports meeting?
第五大类出于修辞目的译为带语法标记但无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
这一类句子在翻译过程中出于要强调句子的某一个成分或突出某种语气而使用被动语态,译文虽然使用被动句式,但是不携带被动的含义。比如:
我国各族人民每年都要热烈庆祝十一国庆节。National Day is enthusiastically celebrated on Oct. 1 by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every year.
他一出现在舞台上观众就热烈鼓掌。He appeared on the stage and was warmly applauded by the audience.[4]
英语中还有一些常用的句型是用来表达委婉的语气的,它们有明显的语法标记,但不带被动含义。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要将主动句式转译为被动句式,比如:
你们下午在这里碰一下头。You are supposed to meet here this afternoon.
你最好能按时完成。You are expected to finish it on time.
据说,地球是圆的。It is said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带有目字的成语篇2
关键词:畏 惧 语义 功能
语义
1. 《说文》:“畏,恶也。……鬼头而虎爪可畏也。”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注:“契文象鬼执杖之形,可畏之象也。”甲骨文中表示“害怕”义只收录了“畏”字。作为同义词“惧”在当时并没有出现。“畏”是象形字,依鬼执杖之形。从古文字和上古较早的文献来推测,“畏”的对象最早该是灾难、上帝、天命或鬼神。例如:(1)予畏上帝。(《尚书・汤誓》)
后来逐渐扩大到对人或事物,依然是常常指对有威严、声威、威势的人或事物产生的恐惧心理。例如:(2)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尚书・武成》)孔颖达疏:“大邦力足拒敌,故言‘畏其力’,小邦必畏矣。”
由于“畏”最早的意义来自对鬼神、天命的敬畏,所以“畏”又引申为敬义。例如:(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孔颖达疏:“言年少之人足以积学成德,诚可畏也,安知将来者之道德不如我今日也。”
2.“惧”最早出现在商周的青铜器上。它也有害怕的意思,但它更侧重由于害怕而产生的警惕、戒惧的心理。张自烈《正字通》:“惧,戒惧。”因而“惧”所表示的“害怕”含有“警惕、自戒”的意思,当它和“畏”出现在同一句中时,其中的差异就显而易见了。例如:
(4)民畏而惧。(《管子・版法解》)
(5)不畏于天,将何能保?以乱取国,奉礼以夺,忧惧不终。(《左传・文公十五年》)
《说文》:“惧,恐也。从心瞿声。”“惧”为形声字,段玉裁注释为形声兼会意字。“瞿”《说文・羊部》:“鹰隼之视也。从心从瞿。瞿亦声。”它的本义是“惊视貌”,引申为“内心的恐惧”、“警惕”。例如:
(6)“免丧之外,行于道路。见似目瞿,闻名心瞿。”(《礼记・杂记下》)孔颖达疏:“既除丧之后,若见他人形状似其亲,则目瞿瞿然。”这里“目瞿”是“瞿”的本义,“心瞿”是它的引申义。“惧”是后起的分化字,专为表示“瞿”的引申义“心惧”,即“警惕”、“戒惧”为“惧”的本义。例如:
(7)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孔颖达疏:“又言行三***所与之人,必须临事而能戒惧,好谋而有成功者,吾则与之行三***之事也。”
(8)其避辱也惧,其行道也勇。(《荀子・修身》)王先谦注:“王引之曰:‘惧,怯也。’故与勇对文。《吕氏春秋・知度篇》‘工拙愚智勇。’亦以惧对勇。”
功能
1.“在先秦汉语里,对大量的单音词来说,词汇意义对词的语法功能和句子结构模式的制约是更为直接和强烈的。”词的语法功能和搭配特点,往往成为词的意义所反映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词义上看,“畏”是外向的,它的对象是外物,是对现实中的某件事害怕,它总是与外物发生联系。所以“畏”在语法功能上多是及物动词,后面多带体词性宾语。“惧”释为“戒惧”,是内向的,表达的是内心的感受,常常用于警戒自己,怕由于自己的不慎而遭不幸,所以它多没有对象,作不及物动词使用,不带宾语。在实际的句子应用中也表现了“畏”、“惧”的不可替换。例如:(9)予小子夙夜只惧。(《尚书・泰誓》)
“只畏”和“只惧”不能互换,因为“只畏”是敬畏元孙武王。“只惧”是指自己敬畏、戒惧的心情。“只惧”是无须对象的,只能找出“惧”的原因。
有些“畏”虽然不带宾语,但我们总可以找出“畏”的对象。例如:
(10)无独斯畏。(《诗・大雅・板》)
(11)不罚而民畏。(《庄子・天地第十二》)
例10是否定句,应理解为“无独畏斯”,代词宾语“斯”提到了“畏”前面。例11“畏”的宾语“之”省略了。
“畏”作不及物动词,应当看做是特例。例如:
(12)天下不知之,则俨然***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荀子・性恶》)
(13)立刑罚以威其下,下有畏于上。(《管子・明法解第六十六》)
“畏”、“惧”这种用法特点在专书中表现更鲜明。如《孟子》中“畏”出现14次,11次都带宾语。例如:
(14)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也。(《公孙丑上》)
(15)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腾文公上》)
“惧”出现5次,全部为不及物动词。例如:
(16)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公孙丑上》)
(17)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腾文公下》)
2.多数学者认为,“畏”与宾语为动宾关系,“惧”不带宾语为常。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是不全面的。“惧”后带宾语并不像前贤认为的多为使动用法。“惧”后宾语的类型一直以来常被忽视。考查“惧”字出现频率较高的《左传》,共224句。其中带宾语100句,为使动用法的9句。如:
(18)隋***崇仇,而惧诸侯,或者难以霸乎。(《哀公》)
(19)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文公十二》)
大多数都不能用使动用法解释。“一般说来,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是表里关系。语法形式也总是表示着语法意义。”“惧”带宾语又不用作使动用法这一形式,是由于“惧”由表示含有“警惕、自戒”的害怕引申为“担心、忧虑”。当它义为“担心、忧虑”时,后面一般都带有宾语,表示“惧”的原因。如:
(20)楚惧不可用也。(《僖公四年》)
(21)栾氏之力臣曰督戎,国人皆惧之。(《襄公二十八年》)
3.“惧”可以表示程度较深的害怕,这是和“畏”成为同义词的基点。这时多为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上宾语,多为使动用法。也可以表示程度较轻的“担心、忧虑”,这时多带宾语,与“畏”不同,“畏”的宾语多为简单的名词或动词,以体词性成分居多。这缘于充当“畏”对象的多为人、事、物。而“惧”的宾语多为谓词性成分,如例(20)。和其他的心理动词一样,“惧”还可以用小句作宾语。这种小句相对***,它的各个成分特别是它的主语不和大句的谓语动词发生动宾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例(21),“惧”后为体词性成分。周光庆先生在《古汉语词汇简论》中提到:“惧”的宾语是一个词组,而不是一个指称具体对象的单词。周国光、李向农两位先生在他们的《同义词》一书中指出:“惧”作使动用法时,多带体词性宾语。如“公执戈以惧之,乃走”(《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同样出现在《左传》的例(21)句中“惧之”的“之”指督戎,是有具体对象的,其后的体词性宾语却不能为使动。据笔者分析先秦文献中例句,比较而言,周国光、李向农两位先生的观点更能有力解释“惧”带体词性宾语这一现象。“惧”带体词性宾语,又不用作使动,似乎只出现在《左传》中。
“畏”、“惧”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谓语,但是语言在实际运用中是灵活的,有时可以做定语和宾语,例如:
(22)惧者甚众矣。(《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23)方其峻而高其树,长其畏而薄其敝。(《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
综上所述,上古时代“畏”、“惧”语义方面的不同多是两个字在造字之初就已经决定了。因为“词的本义就是凭借汉字字形体现出来的一个单音词最早的词义”。语法意义决定语法形式,“畏”多为及物动词,宾语多为体词性成分,宾语为单句并不多见。“惧”多为不及物动词,如果带宾语为体词性成分,多为使动。在这方面,很多学者已达成了共识。常常忽视的是“惧”当“担心、忧虑”讲时,后面常常带谓词性的成分作宾语,不用作使动用法。与“畏”不同,有时“惧”还可以带小句作宾语。[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课题《诠释传统文化新内涵的〈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刍议》(课题编号:sz080709)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
2.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8年版。
3.周光庆:《古汉语词汇简论》,华中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
4.阮元[清]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带有目字的成语篇3
长期的教改实验和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意识到:全面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必须从低年级抓起,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打好识字、识词的基础,为学生的读写创造条件;要重视语文教学纵横交错的联系,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把字、词、句、段、篇看成一个整体,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克服教学的单一性;要积极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不仅要在识字教学中进行观察、分析、推理的思维训练,而且要在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中“有策略”地帮助学生学会“运思”,养成“多思、乐思、善思”的习惯。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多思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特例除外)。 所以,我们认为,教师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时,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孤立的字和词,而应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小学生年龄小,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维不成熟,一方面有较强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又满足于一知半解, 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入门,必须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途径,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尝到学习的快乐,满足心理需要。
三、实验研究的价值及策略
本次教改实验研究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出发,以思维为中心,以多思为主线,以乐思、善思、学好语文为目标的教学理念,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多思”和“整体”两个层面:一是将“多思”教学引入低年级语文教学领域,通过思维训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理性的认识过程;二是突破过去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研究以单项为主的格局,采取从整体入手,将“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三线并举,综合改革的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识字教学。以实现识字教学科学化和为低年级学生提早读写打好学语文的基础为目标开展,我们的实验研究解决了以下问题:①落实了在低年级(第一学段)的识字量和先识的字群。②落实了识字教学的新程序,如先教什么、后教什么。③落实了识字教学科学化,以“集中识字”为主,兼容“字理”“溯源”“韵文”识字教学法,在实验中让学生科学地、理性地分析汉字的构字规律,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和识字的巩固率。
2.阅读教学。为了克服低年段阅读教学高段化,我们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出发,重点进行词、句训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领略语言文字的精要。通过“多思”教学,着力于指导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优化思维的方式、方法,充分运用感性材料和直观手段来帮助学生凭借思维能力,主动去获取学习的成功和自身的发展。
3.习作教学(说话、写话)。为了克服低年段习作内容稀缺问题,我们加强了有顺序、有系统,由易到难的顺序训练,解决了学生“写什么”“如何写”的问题,提早做好了习作教学的起步训练。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特点,侧重于“有策略”地帮助学生学会“运思”,既要扩散学生的思维,又要让学生注重构思习作的具体内容和表达的方式方法。
根据“多思理论”和“整体性”原则,在实验中,我们采用的实验研究总的策略是: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提出整体改革的方向、内容及目标,用“多思教学”的理性认识过程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方法和途径,以保证实验目标的达成。
四、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实验研究分为两大阶段和两大重点进行。第一大阶段重点是识字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为目标。“以需引思”“以趣诱思”是其主要教学特征;第二大阶段重点是习作(说话、写话)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为目标,“以疑激思”“以难促思”为主要教学特征。“阅读”教学作为衔接“识字”教学和“说、写(写作)”教学两个阶段的纽带,为“巩固识字”和“习作积累”服务。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如下:
第一阶段(一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其中二年级上册为两个阶段的过渡,时间定为2007年9月~2009年2月):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兼顾阅读教学。本阶段的实验研究具体目标及程序是:集中大量识字。确定小学低年级(第一学段)识字总量为2 800~3 000个常用汉字,除去原教材中的1 600~1 800个汉字,实际增识1 000~1 200个常用汉字。低年级在两年内基本完成识字教学任务,以后为复习巩固阶段。要求做到“低要保底”(认识1 600~1 800个“课标”要求的识字量)“上不封顶”(多识不限),识写分流,增识不写。当学生掌握一定的识字量后直接转入韵文阅读训练,为说、写进行积累。同时,在本阶段还要做好以下工作:制订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对象和实验研究措施,建立实验领导机构,培训实验教师,组织编写实验补充校本教材。同时,明确实验与研究的内容,即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将“三思训练”(要思、多思、善思)作为实验的主要改革内容,把识字教学与发展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掌握汉字理据,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第二阶段(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其中一年级下册为两个阶段的过渡,时间定于2009年2月~2010年9月):以读、说、写为教学重点。本阶段确定的研究目标及程序是:“识字、阅读、习作”三线并举,提早读写,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突出重点,简化教学,加强整合,重视阅读积累、感悟和熏陶是本阶段教学的主要特征。根据低年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维尚不成熟、逻辑思维能力低、条理性差”的现状,将思维训练融入各个教学环节是实验的主要任务。
五、实验研究的实践及成果
(一)重建识字教学的新程序
我们改变过去先用三到四周的时间教学汉语拼音,然后进行识字教学的传统教法,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重新调整了识字教学的顺序。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小学低年级是儿童识字的最佳时期,认识2 500个左右常用汉字,掌握与此有关的更多知识,其生理上完全能够承受。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近些年也曾进行集中识字实验,学生在两年内识字2 500个已有先例。为了及早发展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提早进入读写,在低年级主张基本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任务(2 500~2 800个左右常用汉字),为学生自主识字创造必要的条件。因为汉字是有规律的,只要顺其规律,即可化难为易。比如汉字形成的规律是:先笔画少的,后笔画多的;先结构简单的,后结构复杂的;先独体字,后合体字。只要顺应汉字的这些固有规律来进行教学,就会一顺百顺,势如破竹。我们遵循这一规律,让学生掌握汉字笔画、笔顺规则后,再掌握200~300个汉字部件(偏旁部首、基本字),同时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然后进行普通教材中的随课文识字和识字补充教材的集中识字教学。(如下***)
(二)构建了“多思”整体教学模式
1.构建“六重三结合”识字教学模式。“六重三结合”识字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是:①重字形、重理据,坚持字理、溯源教学相结合。②重字音、重字义,坚持音义教学相结合。③重个体、重系统,坚持举一反三,学一个带一组的集中、分散识字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做到“形难重形,音难重音,义难重义”,根据生字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形、音、义教学的重点。对于笔画繁多,笔顺难记,字形几经演变(简化),已经完全失去构字理据,难以从字形上分析构字规律的汉字,可作为“字形”教学的重点;对于受地方方言影响较难认读的翘舌音、唇齿音、前鼻音、后鼻音等字以及多音字,可作为“字音”教学的重点;对于义项繁多、生僻、抽象的生字,可作为“字义”教学的重点。如果发现个别生字“形、音、义”都比较难的,可根据“学情”灵活处理。
现将“六重三结合”识字教学的操作过程介绍如下:
第一,重字形,重理据,坚持字理、溯源相结合。以“脑”字为例:
师:“头脑”的“脑”字,“月”字旁左边加“ ”,我们前面通过学习偏旁部首已经知道“月”与“肉”有关;而“ ”的繁体是“ ”,“”表示丝绒之类的东西。那么,“脑”字可以怎样识记呢?
生1:“月”表示“肉月旁”,右边“ ”上边像头发,“ ”内把“文”放,文化知识里面装的就是“脑”字。
师:形义结合得很好,大家再想想还可以怎样记?
生2:“肉月旁”,右边“山”无竖,文字里边住,学习文化多动脑,才能记得住。
师:说得合情合理,记住了字形,又记住了字义。
生3:“脑”字“肉月旁”,右边“文”字装满“ ”(筐),科学文化学得多,脑子聪明不会错。
师:能联系课文来识记“脑”字。“脑”字的繁体是“ ”。“鸟巢”“辎重”都有“”,“鸟巢”表示巢中有“羽毛”,“辎重”是***车上有部队的戎装,所以都用“”表示。“脑”本义指人和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是“脑”。它是思维器官,用心想实为用脑想;脑是肉体的一部分,所以又用“肉月旁”表示。同学们能根据“月”和“ ”的形义结合起来理解“脑”字的“形”和“义”,并说出脑子的功能和作用,非常好。
第二,重字音、重字义,坚持形音义相结合。我们要求在识字教学中务必做到:首先要读准字音,然后才能找到字义;理解字义,才能找到字形(这就是运用字典、词典进行音序查字法的操作过程)。同时,也是形音义相结合的识字过程和思维训练过程。现以“钻”(多音)字为例,教学步骤如下:
1.正音。教师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字的读音规律和字义的不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
如:
师:哪个同学说说这两组用“钻”字组成的词语读音的不同点和形、义的不同点?
生1:两组词语都有一个“钻”字,“钻”是“金”字旁,表示与金属有关。
生2:第一组词语都有表示动作的意思,第二组词语都表示物体的名称。
生3:表示动作的词语读“zuān”(钻);表示名称的词语都读“zuàn”(钻)。
师:同学们观察分析得很正确。(zuān 钻)多用于打眼子,造窟窿,有穿过或向深度钻的意思,(zuàn 钻)多用于打眼子的工具和物体的名称。今后大家在阅读时,应注意读准字音。
2.释义。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每一个生字用得准确,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字义上。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理解字义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确定字义。比如教师要求学生从字典、词典中查出“钻”字的字义分别有“①用尖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造成窟窿;②穿过;③钻研;④指钻营(谋求私利);⑤打眼的工具;⑥指钻石”等6个义项。接着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3个句子:
①你能不能从洞里钻过去,先要用尺子量一量。
②这台钻塔竖得真高啊!
③请你帮我在这块玉的上方钻一个眼子,好用红线把它挂起来。
师:这3个句子中都有一个“钻”字,它们分别在以上句子中的确切含义是哪一项?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回答:
生1:第①句话中的“钻”是穿过、进入的意思。
生2:第②句话中的“钻”是钻塔的“钻”,意思是打眼用的大型设备(名称)。
生3:第③句话中的“钻”是用尖锐的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打成眼子的意思。
以上教学,让学生结合字、词的具体环境“正其音”“释其义”,通过分析揣摩,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生字读音,理解字义,通过思维去学习和识记生字,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三,重个体,重系统,坚持集中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每个汉字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其他相关的汉字构建成不同的系统。所以,科学的识字教学,既要把握单字的理据,又要把握好该字的连带系统,其目的是让学生学好字,多识字,记得牢。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做好单字理据的个体突破;二是把握该字的连带系统,做到“举一形而统众形”“学一个而带一群”。最后,将生字放回到课文中进行正音、朗读、释义,把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结合起来。
例如,我们使用的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是分散识字教材。尽管如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强调生字的整合性。整合是为了把分散识字变为局部集中识字,力争做到“部首归类”“基本字带字”。我们的原则是“能带就带、能靠就靠、能联就联、能比就比”。现仍以小学语文S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1课为例:本课生字共21个,其中要求会认13个、会写8个。整合如下:
(1)部首归类:突破“脑”字的形、义教学,可带出“肥、肿、脸、胡”等字,还可联系“狡猾”进行教学;突破“钻”的音、义教学,又可带出“镜”字。
(2)以“义”相联:(把)胡(子)刮(干)净(小猫)刮胡(子)(先抹上)肥皂(才能)刮(干)净。(以上带出的字为本课生字。)
通过以上的“带”和“联”就整合了13个生字进行集中教学,其余未能整合的就放到课文中进行分散教学。在实验中我们兼容了“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的两大优势,既运用了“集中识字”汉字学的部首系统,带出相关的一组字,又突出了随文分散识字的特点,将字与词、句、段、篇相融,有利于理解字义的优点,发挥了汉字的系统作用,大大加快了识字进度和识记能力。
2.构建了以“多思”为主线的识字、阅读、习作三线并举的教学模式。“三线并举”的教学模式解决了长期以来低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以识字为重点抓好综合训练,整体提高;二是克服单纯的机械记忆,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把思维的方法、途径、过程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见下***)
3.突出学生为主体,渗透思维训练的“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所谓“三三制”,即每节课40分钟里,“课内预习,师生互动教学,课内训练”各占1/3时间。
A.教学模式要求:第1课时
①目标任务:识字、学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表达顺序)。②内容步骤:第一,破题读文(包括解析题目、引出课题、导入新课及文章背景介绍)。第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落实预习要求(感知课文大意)。第三,理解词语,扫清阅读障碍(了解全文,理清叙述脉络)。第四,朗读课文,交流整体感知。第五,再读课文,品评词句、感悟、体会思想感情。第六,总结全文,比较阅读,领会表达方法,落实语言训练重点。
B.教学模式要求:第2课时
①目标任务: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②内容步骤: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第1课时)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第二,抓住主要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的能力。第三,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设计课中预设。第四,明确本课教学重点,并以问题(质疑)整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一般指对重点部分的理解,品读或体会关键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和效果,或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或侧重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某一种学习方法)。第五,回归整体,赏读课文或积累语言,或将文章写法迁移进行综合小练笔。
(三)各种实验指标凸显实验的优越性
经过两年的实验,通过对一、二年级实验班共587名学生的平均识字量、平均写字量、平均课外阅读量、平均写话字数(篇)等方面进行检测,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在识字量、写字量方面远远高出课标提出的低年段学生识字、写字的要求。优秀学生的识字量已经超过了3 000字,会写的字超过1 500个,80%的学生在二年级结束时已完成小学六年的识字量,且会写1 300~1 500个常用高频字。我们的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识字量的增加,为学生提前阅读提供了保证,实验班的学生阅读兴趣浓厚,课外阅读量也大大超出了课标的规定。大量的识字、阅读,促进了学生说、写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一、二年级实验班的学生能熟练地说话、写话,能用学过的词语写通顺、完整、意思连贯的一句话、一段话,还能根据***意或要求写出字数在400字左右的作文。
此外,通过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的听说能力的检测,阅读成绩及作文成绩对比,我们同样发现实验班学生在听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作文表达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非实验班学生。学生普遍充满了主动识字、阅读、表达的激情和欲望,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非实验班的学生表现得更加活跃,心智发展更加迅速,各方面能力更强,综合素质更高。在实验中,学生掌握了许多科学有效的识字方法,增强了识字能力,提高了识字的兴趣,识字量大大增加。大量的识字为阅读打下了基础,丰富的阅读积累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语文能力整体得到了提升。
随着课题实验深入、有序地开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得以不断转变、更新,科研意识和教学能力不断增强,教师素质全面提升,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得以形成,实验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得丰厚的成果。近三年来,36名实验教师共有86篇教学论文在各级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10篇论文在各级教学刊物上发表。谭晓帆、廖丽华、王晓英等教师在自治区、市(区)举行的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中均荣获一等奖。
通过近三年来的改革实验,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的改革等方面获得了突破,教改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各学科考试成绩稳居同类学校前列。语文教学彻底告别了“塌腰”现象,学生告别了繁重的课外作业,个人兴趣和特长得到全面发展,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实验成果引起了社会各届的关注,深受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的欢迎!学校于2009年5月和2010年6月先后两次就该实验的阶段性成果向家长进行展示。一、二、三年级近千名实验班学生在家长和社会媒体的监督下,现场进行识字、阅读、作文展示。家长现场抽检孩子的识字、阅读成果,当堂出题让学生写话,要求40分钟内完成。结果绝大部分学生在30分钟内交卷,学生最多能写出800字,最少能写出400字左右语句通顺、具体、连贯的习作,学生书写字迹工整,基本不用拼音代替汉字。展示会上还展示了42本实验班学生优秀作文集和学生优秀习作板报。实验的显著效果以及丰硕的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许多兄弟学校的领导看到实验带来的变化而深受启发、鼓舞,纷纷表示要把这些好的教改经验带回去学习、研究、推广。
带有目字的成语篇4
[关键词]外宣影片;翻译;重要性;特点;策略
众所周知,对外宣传(外宣)是***中央和国家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外宣的主要目的是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平等友好、团结进取、坦诚负责的良好国家形象,介绍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刻内涵,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灿烂文明、发展进步和和平愿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宣传工作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如今,外宣已经被放到越来越突出的位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到经贸洽谈会、***府文件,小到广告、电视、影片、报纸等,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对外宣传的任务和要求。国产影片凝聚着我国浓厚的文化底蕴,将我国优秀国产影片推广到全世界,可以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然而,世界各国有着自己的语言,要将我国影片成功推广出去,离不开翻译工作。由此一来,外宣影片的翻译就成了一门学问。本文主要以外宣影片翻译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外宣影片翻译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形式也是种类繁多。作为各种交流形式中一种人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电影得到了大多数人群的欢迎与青睐。
在百年的时间里,世界电影发展蓬勃,日益成熟。21世纪将我们带入信息化的时代,中国影片与世界电影的交流互动不断加强。通过凝聚我国传统文化的影片向世界推广中国形象再好不过。但是中文与外语毕竟有很大区别。如此一来,影片字幕的翻译就成了一个新兴领域,产生了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字幕不仅要传达影片的内容信息,还担负着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作用。所以翻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时,一定要考虑到影视语言和目的语言的特点,兼顾目的语观众的文化背景等因素,尽量使译语让观众接受。从这个角度而言,外宣影片翻译的载体——字幕就成了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相互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媒介,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二、外宣影片翻译的特点
(一)属于文学翻译范畴
从某种角度而言,外宣影片字幕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因为影视语言既包含一般文学的要素,也具备自身特点,如综合性、聆听性、通俗性和瞬间性。影视语言的这些特点也对目的语字幕提出了要求,即字幕翻译不仅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而且还要达到源语字幕的艺术效果。为了起到文学性的渲染效果,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仅以一般汉英翻译标准逐字逐句(直译)地进行英译。这样只会让外国观众“食之无味”。
以国产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片名翻译为例,这是一部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电影,在国外也有很好的票房纪录。按照直译规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片名应该是“The Whole City is Covered in Golden Armor”,但实际上,这部电影在北美上映时,所用的片名翻译是“the Curse of Golden Flower”。“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句话出自我国唐朝末年黄巢诗作《不第后赋菊》,为了真实呈现影片中刀光剑影的场景,也为了顾及到国外观众的文化背景,译者没有采用直译手法,而是用“Golden Flower”形容电影,因为在我国古代是皇室和高贵的象征,而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发生在皇室成员身上的悲剧故事似乎暗含着一种因果报应,翻译成“the Curse of Golden Flower”可以加深国外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同时也增加文学效果,渲染电影情境。
另外,字幕的文学性特点使得其在翻译过程中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要借助多种技巧才能完成外宣的目的。如句子成分的增删、语气的再现、变换角度表达、抽象与具体的转换等。中文中经常使用修饰性词语,而在译成英文时,都可省略。如:“不幸遇难”译成“bekilled”而无需在killed前加unfortunately一词;“圆满结束”只需译成“complete with success”即可,而不必译成“complete with entire success”。这些都是在外宣影片翻译时所具备的特点。
(二)受到时间的限制
由于国外观众所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理解程度也不一样,他们在观看同一字幕时,从看完到理解,所需要的时间也是各不相同的。换言之,观众的阅读时间与字幕的显示时间之间有一定落差。一般而言,影视画面转瞬即逝,一闪而过,这种时间的短暂性要求字幕翻译在保证通顺流畅的基础上要选用国外观众熟悉的译语,或者选用他们经常使用的词汇,尽量使译文避免冗长繁复,啰里吧嗦,尽量少用过长的插入成分。另外,当影片画面转换的时候,翻译字幕要尽可能完全传递源语影片的信息,让观众听到声音的同时也看到字幕,实现同步化。由于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上的差别,很多我们明白易懂的俗语、典故对外国观众来说,不是那么好理解。所以,字幕停留的时间要考虑到国外观众的需求,要保证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扫视完字幕。电影《谁说我不在乎》里有这样一段话:“那两天我怎么看我妈都像个地主婆。整个就是一个白毛女里的黄世仁他妈。”首先,这段中文比较长,在翻译的时候要考虑到屏幕闪过的时间。其次,台词中的“地主婆”在英文中是一个中性名词“landlady”,不包含任何汉语中所饱含的贬义意味。但是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地主婆”是一个专有文化词汇,同时,“白毛女”和“黄世仁”在汉语中也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在翻译成英语时,译者必须了解国外观众的文化背景,要把台词中的意思用合适的翻译词汇准确地传达给他们。因此,上述台词可以翻译成:“To me,Mum looked like a mean old fishwife.She reminds me of the evil mans mother in that film.”将黄世仁翻译成evil(恶魔),对于国外观众理解黄世仁所代表的含义再合适不过。
三、外宣影片翻译的策略
从上文得知,外宣影片翻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翻译不仅要具备文学性,还要考虑到字幕闪过的时间,为了兼顾这些特点,外宣影片翻译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确保外宣目的的实现。
(一)译语要尊重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习惯
我们都知道汉语和英语在词语排列顺序上有很大差别,如汉语的修饰成分通常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而英语的修饰成分,尤其是比较长的修饰成分往往要放在中心词的后边。外语译文当然要按照外语的习惯来排列词语,那么多数情况下译文的语序会与原文不同,这就有可能产生一个问题,即翻译出来的外语对白可能与人物的表情、动作不配合。比如以红遍全球的《金陵十三钗》来说,影片中有这么一幕,演员黄海波饰演的国***跟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说:“教导队就剩下十几号弟兄了,再一步就出城。”这句台词意味很深,国***其实可以逃出生天,但是他们选择留下来战斗。为了体现这些国***的人性挣扎与抉择,体现出人性光辉,这句汉语台词可以翻译为:“We should leave the city now.We are the last ones left.”尊重目的语国家观众的理解思维,相信他们可以感同身受,心神领会影片所传达的意境。
(二)使用归化策略
归化策略就是以目的语的文化传统来处理源语,上一点已经谈到要尊重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其实更重要的是使用目的语的文化传统来处理外宣影片。归化就是以译入语观众的需求为核心,通过意译、创译等翻译方法,将原文带到观众面前,使目的语观众能根据自己的见解更好地领会影片内容。
以香港电影《无间道》的片名翻译为例,要翻译好这个片名,首先要弄清楚“无间”是什么意思,在中国典故里,“无间”是指地狱,无间地狱是一个专有名词。是佛经典故中地狱之一,其实也是最苦的地狱,永远没有解脱的希望。本片以《无间道》为名,显然是包含着众多意味。片中的两个男主角苦苦挣扎,就是想寻找轮回。很显然,这样一个佛教意味甚重的片名想要国外观众透彻理解是不太现实的。所以,译者在翻译这个片名时采用了归化手法,从影片内容入手,再结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风俗,将《无间道》翻译成“Internal affairs”。
再以《花样年华》片名翻译为例,将其翻译成“In the Mood for Love”也是使用了归化的手法,“In the mood for”表示“想要做什么”,“In the Mood for Love”无形中就渲染着一种浪漫的氛围,表达出对爱的渴望,这样的片名翻译很好地传达出影片的浪漫主题。
(三)使用异化策略
所谓异化策略,就是以源语的文化传统为归宿,来处理目的语,力求在译文中凸显出“异国情调”。要使用异化策略,译者可以采用音译或者创译等办法,将源语的语音形式和字面意思转换成目的语的语音形式。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国外观众充满兴趣地去感受和理解译文所带来的异域风情。如《南京大屠杀》被翻译成“Nanjing Massacre”,《林则徐》被翻译成“Linzexu”,等等,这样的翻译方式可以帮助国外观众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
事实证明,外宣影片的异化处理可以促进我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比如说汉语中的“龙”代表褒义,象征着吉祥、神奇和繁荣,而英语中的“dragon”代表贬义,象征着邪恶和恐惧,将《卧虎藏龙》翻译成“C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可以让国外观众更好地理解我国的龙文化,让国外观众明白龙并不是邪恶的象征,而是力量的代表,这样就可以使我国的龙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扬。
四、结语
一部外宣影片翻译得是否得当,对白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海外观众对影片内容的认可和理解,也直接影响到这部影片的海外拓展。外宣影片翻译有其特殊性,译者必须尊重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同时将影片中所蕴含的意境衬托出来,尽量缩小国产影片与外国观众在语言文化上的差距,使外国观众在观看中国影片时心神意会,这样外宣影片翻译才算成功!
[参考文献]
[1] 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 2000(01).
[2] 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 2001 (04).
[3] 赵春梅.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中国翻译, 2002(04).
[4] 龙千红.《花样年华》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报, 2006(04).
带有目字的成语篇5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50-02
1 外语多媒体学习环境
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这里介绍一下中南民族大学语言学习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语言学习中心由13个数字语言实验室、1个同声传译学习系统,5个自主学习教室组成。数字语言实验室系统采用ATM网络协议和以太网构建,用于音频、视频信号的传输与处理。语言学习中心局域网为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习中心所有语言实验室的电脑与语言学习平台联网,学生机则根据教师的要求关闭或开放。学习中心对校园网开放,学生在宿舍也可以访问语言学习中心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1]。
目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语言学习平台上配置有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雅信达智能口语学习系统、卫星直播节目(CNN、BBC、NHK、TV5、NOW、Bloomberg、ABC、Bw-TV)、外语学习资源库。其中学习资源库内容包括音像资料室收集的大量音像资料,经过再开发后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作为公共资源供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与科研使用。
2 音像资料的管理现状与开发
音像资料管理现状 外语音像资料的传统模式是磁带、录相带、CD、CD-ROM、VCD、DVD。这些资料有的是根据教学需要采购的,也有教师、学生在教学与实验中收集的宝贵资料,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达到相当大的数量。其中有教材配套的资料,也有大量的辅助教学用的音视频资料。目前这些资料都是按类别分类、编号,供教师上课、教研借阅。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语言实验室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步从传统的语音室转变为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大量的新型教学设备和方法、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外语电化教学中,传统的音像资料管理已经不适合新环境下外语语言学习的需要,外语音像资料管理亟待转换管理方式。为了更好地为师生的教与学做好服务,这就要求通过现有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对音像资料进行开发利用,将这些实物的资料转换成可以存储在学习平台服务器硬盘上的数字资料文件,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中的资源整合与利用[1]。
音像资料的开发
1)磁带音频文件的数字化处理。盒式磁带是一种传统的音频资料,自外语学院成立以来就一直保存至今,许多年以来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大量使用磁带。语音资料室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收集了大量的磁带资料,如大学生演讲比赛、名著、小故事等,收集的这些资料中有许多至今还在使用,也一部分是有保存价值的。为了适应新的语言学习新环境,要将磁带上的模拟信号音频文件转换成数字音频文件保存下来。
需要一台电脑、一台高品质的录放机、一条优质音频连接线,用录放机播放,电脑声卡录制就可以完成。音频录制软件众多,可从Internet网上免费获得。目前,学院使用较多的是Cool Edit Pro 2.0音频处理软件。
用音频连接线连接好计算机与录放机的音频接口,录放机正常播放磁带。录放机音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录制的音频文件的音量,所以录制时要调整好音量。在电脑右下角喇叭***标上点鼠标右键,在音频属性里选择录音,再选择线路输入、点击确定。打开Cool Edit Pro软件,采用较高采样频率(如44 kHz),16位的采样精度是一种合适的参数选择[2],将磁带信息录音为波形文件WAV或者转化为MP3文件。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容易操作,只需要录放机及计算机声卡性能良好,就能得到优质的数字化音频文件。
2)光盘文件的转换。光盘的类型主要有CD、VCD、DVD。CD光盘上主要是存储的音频文件,如MP3、WAV,VCD、DVD光盘上主要存储的视频文件。这些资料要想作为网络学习资源,还需要通过一些工具软件,对光盘上的文件进行提取、格式转换、存储、上传等一系列工作才能完成。下面就介绍一下工作中所用到的几种方法。
1)CD光盘上文件的提取。把CD光盘放入电脑光驱,从电脑左下角“开始”菜单进入程序找到“Windows Media Player”点击打开,在页面左边点击放入电脑光驱中的光盘文件,光盘里的文件就全部显示出来;再点击上边工具栏上“翻录CD”,就可以完成对CD光盘上文件的翻录。翻录后的文件存放在页面左边“音乐”目录栏里面,再把这些文件整理放到电脑硬盘相应的文件夹里,如果需要音频格式转换就用相应的软件处理。目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用得比较多的是Cool Edit Pro2.0、格式工厂等音频文件处理软件。
2)VCD光盘文件的复制。VCD光盘的复制不能采用上述方法,只能在计算机上打开VCD光盘上的文件,复制MPEGAV目录下的文件,放在电脑对应的文件夹里就可以了。这些视频文件可以直接用VLC Media Player播放器播放。
3)DVD光盘文件的复制。DVD光盘容量比较大,而且DVD视频文件上的音频、文字信息很多,为了在复制中完整地保存光盘上的信息,首先在电脑上装一个虚拟光驱(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如何安装虚拟光驱),将DVD光盘放入电脑光驱,打开“我的电脑”,在光驱上选择UltraISO6制作光盘映像文件,保存到电脑相应的文件夹里,这样DVD光盘上的信息就完整地复制了下来。保存到电脑的映像文件,用VLC Media Player播放器播放,光盘的各种语音、文字都可以任意选择。
音像资料的开发有助于语言学习平台资源的建设 外语音像资料的开发,是为了适应新的语言学习环境,让资源实现共享,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提供更丰富的资源。由于音像资料的文件很多,经过数字化处理以及格式转换后的文件已超过3 T,需要的存储空间很大,而音像资料室工作电脑上硬盘只有800 G左右,所以在工作中采取开发一批文件上传一批文件,通过FlashFXP软件来实现。文件上传到语言学习系统资源服务器上的硬盘上,再通过资源库管理软件进行分类管理。
3 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音像资料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继承和发展音像资料的传统管理 传统的管理方式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音像资料都是以实物的方式保存,实物的音像资料不会因为电脑、网络的问题而丢失数据,影响正常使用。音像资料经过管理人员的长期收集,其价值不能低估,而且需要实时补充、更新。
利用和开发现有的音像资料 现有音像资料数量大、价值高,而多媒体语言学习资料库资源目前来说还是比较贫乏,开发利用音像资料对语言学习平台资源库的建设起着重大的作用。因为现有的音像资料繁多,对这些资料的采集和数字化工作是一项繁重和长期的工作,需要管理人员细心、耐心地去完成。对开发的资料要注意保护,数字资料会因为设备、网络的问题而丢失,要随着资料和设备的更新而不断备份。
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音像资料管理人员的工作已经不再是只管理音像资料了,还要管理语言学习平台资源库,因此,管理人员既要有资料管理知识,又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管理的知识。管理人员既要不断地收集新的音像资料,整理和入库,及时补充和完善,又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管理和建设多媒体语言学习资源库,让音像资料能更大地发挥它的作用和价值。
带有目字的成语篇6
[关键词]数字口译 数级 转换 综合训练
数字口译,即数字的口头翻译,不论是对经验丰富的口译员,或者初涉口译的学习者来说,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因此,探究数字口译的特点与有效方法对教学与实战都至关重要。
一、数字口译特点
数字口译为何困难,究其本质,数字信息与一般语义信息的口译相比,具有高信息量、低预测性、低相关性与低冗余度等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给数字口译造成难度,给译员带来压力。北京外国语学院方生平先生通过“预断概率”推算出,数字信息所携带的信息量比一般的语义信息所携带的信息量大出约20倍,这就意味着译员在进行数字口译时承受较一般演讲性口译较大的信息压力。同时,由于数字本身的***性,数字所代表的信息相对原语话语语境具有相当的***性,它并不像语义信息那样,遵循某种语法、语境、逻辑及其他各种认知提示的内在规律,以相互串联的语义耦合形式组织成串(鲍刚:2005:188)。也正是由于这种***性,造成数字在信息单位之间的“割断”特征,使译员几乎无法凭借语境预测数字信息,难以像语义信息那样进行有效的“语义组块”,其低预测性从侧面也说明了数字口译的难度。从信息论角度看,话语中各个信息之间的相关性越大,其信息冗余度也越大,可变化的余地也越大,译员的信息压力则变小;反之,信息间相关性越小,可变化的余地也越小,译员所需处理的信息压力却变大。数字信息的低相关性也给译员造成困难。
除了以上特点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数级差异”带来的干扰。在教学中,笔者也时常碰到类似例子,学生往往闻数色变,常因紧张或者熟练度不够,胡乱转换数级,准确率不高。而如果是在经济、商贸、外事等谈判中,译员错译或者漏译数字,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数字口译并不完全是外语表达的问题,还有数字互换熟练度的问题。
二、数字口译方法
在交传中,对付数字口译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记笔记。释义派理论主要代表人物D.塞莱斯科维奇也认为数字、专有名词、技术术语、题目等必须用笔记才能有效地保存下去,因为人的脑力是有限的(塞莱斯科维奇:2007:56)。因此,如何迅速、准确地记录原语数字,是数字口译的成败所在。总结数字口译的笔记法,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是“表格”或“标尺”法,即提前做好数级“表格”或“标尺”,并清楚地标出中文和英文的数位,在口译时将数字填进相应的位置即可。此法适用于初学者熟悉数级转换,其缺陷在于操作性不强,较为死板,在即时性上也有所缺失。
二是直接使用阿拉伯数字笔记,不采用任何符号。这样做虽然避免开了数级,但在出现多位“零”时便有所不便。
三是数字加缩略语法。该法主要是阿拉伯数字结合“B”、“M”、“K”等缩略语来记录,在听辨原语的同时立即译成译语,如“seven billion thirty five million nine hundred and twelve thousand four hundred and fifty six”记录成“7 B 35 M 912 K 456”。此法的前提是译员已经非常熟悉数级的转换,基本功硬,缺陷在于读成汉语时依然要进行再次转换。
四是小数点法。该法主要用小数点将较大或较复杂的数字转化成单位较少、相对简单的数字。如“八百三十四万两千”可记录成“8.342 M”;又如“九亿七千万”可记录成“0.97 B”。“三十二亿六千五百万”记录为“3.265 B”。此法适合于多位整数的口译。
五是分节号记录法。此法用分节号表示单位,从千位开始每节换一个单位,并且在书面形式上用逗号隔开。如“千”用一个分节号“,”表示;“百万”用两个分节号“,,”表示,“十亿”用三个分节号“,,,”表示。此法适合于英译中,译员在听到英语数字时,可以迅速根据其节数分档,将数字放入相应的档位中,如“five thousand two hundred”可记录为“5,2”,“seven million”,可记录为“7,,”“one billion three hundred and twenty million”可记录为“1,,,320,,”。此法的缺点是需要译员牢记规则,否则容易出错。
六是“点三杠四”法,也称“点线法”,即英文三位一组记录,汉语四位一竖记录,这也是目前普遍认可并推广的方法。中译英如“十二亿七百二十一万四百七十二”可先记录为“12/ 0721 /0472”,再打逗号记录为“1,2/ 07,21 /0,472”译出。英译中如“Five hundred forty-nine million nine hundred forty-six thousand seven hundred and sixty-eight square meters”则可先记录为“549,946,768”,再划线记录为“5/ 49,94/ 6,768”译出。此法将数字化繁为简,分割记录,一目了然。
三、数字口译教学
面对数字,通过综合训练,让学生根据个人对数字的敏感度及思维习惯寻求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击破这个“压力源”,从根本上提升口译能力。笔者遵循数字口译特点,主要通过三个阶段的训练来提高学习者的能力。
1.数级差异强化训练
第一阶段通过数字的强化训练,让学生熟悉并内化中英数级差异机制,做到迅速准确地进行数级转换。教师可先列出***表展示差异,指出难点在于汉语中的“万”、“十万”、“千万”、“亿”、“百亿”、“千亿”等在英语中没有如对应的表达,必须转换成“ten thousand”、“one hundred thousand”、“ten million”、“one hundred million”、“ten billion”、“one hundred billion”等。教学可从整数开始,如3位一组到10位一组的整数,由小到大,然后再过渡到繁杂零琐的数字,如此反复练习。
2.一数多译灵活训练
第二阶段启发和引导学生先尝试用不同方法口译同一数字,然后找出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这种训练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口译数字,掌握三种常用方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阔了思路,提高了数字敏感度和处理能力。如“Five hundred forty-nine million nine hundred forty-six thousand seven hundred and sixty-eight square meters.”可用数字加缩略语法记录为“5 h 49 m 9 h 46 th 7 h 68 sqm”或者“549 m 946 th 768 sqm”译出;也可采用点线法“5/ 49,94/ 6,768 sqm”或者“549,946,768 sqm”译出;甚至小数点法“549.946768 M sqm”。通过训练,学生的数字感知和处理能力明显提高。
3.数字加信息综合训练
在口译中,意义的传达必不可少。孤立的数字除了大小没有实际意义,在口译中,数字通常与相关信息结合产生意义,因此,数字口译必须结合信息进行训练。教师可将数字带上度量衡单位,如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不同单位,通过练习让学生熟悉常用的英美制和公制单位。再将数字信息放入语段之中,将数字训练穿插在笔记和记忆训练之中,提高口译综合能力。
通过一定量的强化与综合训练,让学生对数字口译的技能在理论上有所了解,并在实践中领悟要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做到训练有素,功夫到家,保证数字口译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刘泌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带有目字的成语篇7
关键词:英语;语音教学
一、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内容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体现在以字母带音标,以音标带单词,以单词带句子或以句子学单词,以单词带音标,以音标带字母,字母音标一体教学,字母、音素、单词三位一体教学,音标词汇归类教学等互相渗透,反复循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具有全面性,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对听、说的感性认识,这样需要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时既要练好单音,更要始终注重在英语语流中练习语音和语调。有的教师在教英语语音时,使用的语音和语调不自然,刻意模仿,不是在真实交际中应该使用的语音语调,而是唱读或其他形式的语音语调 ,这就容易使儿童在一开始学习英语时就养成不正确的语音语调习惯。
二、小学英语语音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语音发不准,语调不当,会给英语学习带来一连串的困难。首先,发音不准,口语交际就会有困难,语音不好还会直接影响到朗读和词汇的记忆。因此,语音关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第一关,是小学生英语学习人们和继续学习,不断发展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小学生初次接触英语语音总会有一种新鲜感,再加上小学生听觉灵敏、适应性强、善于模仿,因此,他们一开始很容易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但随着内容的深入,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很多学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从语音不过关,单词不会拼读开始的。因此,语音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保持持久的英语学习的兴趣。
此外,在英语语音现象中有许多易混的内容,如清浊辅音的发音、声带振动与否、陈述句的降调、一般疑问句的升调等,学生在学习时特别容易混淆。还有学习一些字母组合的发音,某些不同的字母组合发相同的音,如“ir,er,ur”发[e:],“ear”在单词的前边、中间也发[e:],某些相同的字母组合却又发不同的音,如“ow”可发[eu],又可发[?%?]等。遇到此类情况,一定要通过对比,结合读、练、分清异同,强化记忆。为了避免单音教学的枯燥、单调、单音练习可结合活动进行以增加其趣味性,比如朗读竞赛、英语童谣、歌曲、游戏等。
三、小学英语语音教学方法创新
(一)语音教学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语音教学游戏,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以练习发音和听音为主要目的、有规则的游戏。它将教学任务与游戏结合起来,寓语音训练于游戏之中,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类游戏以练习正确发音、提高辨音能力为目的,形式生动有趣,结构简单。游戏中,可以让小学生着重练习他们感到困难的或容易发错的语音,但每次练习的语音不要过多,以免难点集中,影响效果。一般说初学者进行语音训练,可以多用些这类游戏。
例如,师生共同复习26个英文字母,在黑板上写出5个元音字母,师生共唱ABC字母歌,边唱边拍手,当唱到元音字母时不拍手但要举起手,如果继续拍手算犯规,犯规者要求在全班学生面前单独或与其他人一起用已所学过的对话、套话做一个英语对话节目。师生要先回忆复习5个元音字母并写在黑板上,对刚学完字母的小学生来说,也许有的同学对5个元音不太熟悉,做此游戏的目的为了让学生的有意注意,再加上后面游戏巩固可使学生产生趣味记忆,达到良好记忆效果。
(二)强化区别正误——单项练习。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英汉对比练习。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已经掌握了汉语的语音,形成了汉语语音的习惯。当他们初学英语语音时往往会受到汉语语音发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英汉发音进行分析比较,促使两者分离。学生才能使自己的发音纳入英语语音系统,从而正确地感知和复现外语语音。如教字母“E”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听发音、看口形的基础上,掌握“E”的发音部位和方法。同时和汉语“衣”进行对比,造成视、听形象的优势,这样才能找出差别、区别正误,有条件的要把学生的发音用录音下,然后再放给他们听。这对正音和辨音很有帮助。
(三)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会因为没听清、没听准、或虽听清听准了,但发音口形掌握不好,发音器官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发错词、读错词句,或用错语调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听的内容,结合适当的口形、舌位等讲解发音要领后,再模仿练习。如讲[?%D]的发音部位和方法:舌
[1] [2]
带有目字的成语篇8
关键词:英语;语音教学
一、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内容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体现在以字母带音标,以音标带单词,以单词带句子或以句子学单词,以单词带音标,以音标带字母,字母音标一体教学,字母、音素、单词三位一体教学,音标词汇归类教学等互相渗透,反复循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具有全面性,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对听、说的感性认识,这样需要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时既要练好单音,更要始终注重在英语语流中练习语音和语调。有的教师在教英语语音时,使用的语音和语调不自然,刻意模仿,不是在真实交际中应该使用的语音语调,而是唱读或其他形式的语音语调 ,这就容易使儿童在一开始学习英语时就养成不正确的语音语调习惯。
二、小学英语语音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语音发不准,语调不当,会给英语学习带来一连串的困难。首先,发音不准,口语交际就会有困难,语音不好还会直接影响到朗读和词汇的记忆。因此,语音关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第一关,是小学生英语学习人们和继续学习,不断发展的基础,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小学生初次接触英语语音总会有一种新鲜感,再加上小学生听觉灵敏、适应性强、善于模仿,因此,他们一开始很容易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但随着内容的深入,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很多学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从语音不过关,单词不会拼读开始的。因此,语音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保持持久的英语学习的兴趣。
此外,在英语语音现象中有许多易混的内容,如清浊辅音的发音、声带振动与否、陈述句的降调、一般疑问句的升调等,学生在学习时特别容易混淆。还有学习一些字母组合的发音,某些不同的字母组合发相同的音,如“ir,er,ur”发[e:],“ear”在单词的前边、中间也发[e:],某些相同的字母组合却又发不同的音,如“ow”可发[eu],又可发[?%?]等。遇到此类情况,一定要通过对比,结合读、练、分清异同,强化记忆。为了避免单音教学的枯燥、单调、单音练习可结合活动进行以增加其趣味性,比如朗读竞赛、英语童谣、歌曲、游戏等。
三、小学英语语音教学方法创新
(一)语音教学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语音教学游戏,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以练习发音和听音为主要目的、有规则的游戏。它将教学任务与游戏结合起来,寓语音训练于游戏之中,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类游戏以练习正确发音、提高辨音能力为目的,形式生动有趣,结构简单。游戏中,可以让小学生着重练习他们感到困难的或容易发错的语音,但每次练习的语音不要过多,以免难点集中,影响效果。一般说初学者进行语音训练,可以多用些这类游戏。
例如,师生共同复习26个英文字母,在黑板上写出5个元音字母,师生共唱abc字母歌,边唱边拍手,当唱到元音字母时不拍手但要举起手,如果继续拍手算犯规,犯规者要求在全班学生面前单独或与其他人一起用已所学过的对话、套话做一个英语对话节目。师生要先回忆复习5个元音字母并写在黑板上,对刚学完字母的小学生来说,也许有的同学对5个元音不太熟悉,做此游戏的目的为了让学生的有意注意,再加上后面游戏巩固可使学生产生趣味记忆,达到良好记忆效果。
(二)强化区别正误——单项练习。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英汉对比练习。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已经掌握了汉语的语音,形成了汉语语音的习惯。当他们初学英语语音时往往会受到汉语语音发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英汉发音进行分析比较,促使两者分离。学生才能使自己的发音纳入英语语音系统,从而正确地感知和复现外语语音。如教字母“e”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听发音、看口形的基础上,掌握“e”的发音部位和方法。同时和汉语“衣”进行对比,造成视、听形象的优势,这样才能找出差别、区别正误,有条件的要把学生的发音用录音下,然后再放给他们听。这对正音和辨音很有帮助。
(三)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会因为没听清、没听准、或虽听清听准了,但发音口形掌握不好,发音器官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发错词、读错词句,或用错语调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听的内容,结合适当的口形、舌位等讲解发音要领后,再模仿练习。如讲[?%d]的发音部位和方法:舌放
带有目字的成语篇9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但是,目前,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师整堂课没有离开鼠标;又有人给有关作品提供的文字配画,输入电脑,学生整堂课没有离开读连环画。
可见,目前,相当一部分人误认为只在把教材搬进电脑,或简单地给文字配以***象、声音;然后播放,便是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这一点勿庸置疑。但以上种种做法都有为用电脑而用电脑的倾向,而对于学生是否受益,受益什么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电脑的使用成为一种肤浅的赶时髦,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其他教学媒体的运用一样,不是盲目、无原则、杂乱无章的、应该十分注意这种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用恰当,会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可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理由如下:
其一,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其二,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式。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汉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带有目字的成语篇10
关键词:短板原理;华人汉语学习;个案研究;教学反思
中***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85-02
一、引言
1.语言学习中的“短板原理”(Short plate theory)。张旺熹(2013):“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听说读写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学习者整体的语言能力,这就是木桶效应。”
不平衡现象不仅发生在学习者个体身上,一些中文教育机构也存在教学观念上的偏差。如一味强调口头表达的重要,无限容忍对学习汉字的畏难情绪,造成教学上的“瘸腿”现象。换句话说,学校、教师对于“短板”现象负有责任。
2.美籍华人华裔汉语学习现状。赵金铭(2011):“在全世界4000多万汉语学习者中,华侨、华人学习者竟占70%。”“‘华文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应据此全面思考有关华文教学的问题,针对华人、华侨的特点,加强华文教学的教材、教法和师资问题的研究。”
目前,在美国中文教学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带有浓厚家庭背景的华裔学生也开始对选修中文感兴趣”,“总的趋势是增加的”(吴星云,2008)。研究者也注意到,相比其他学习者,海外华人华裔汉语学习者最突出的特点是汉语知识与能力的“短板”现象,即听说及口头表达远好于非华裔学生;对于基本句型、句法的学习和掌握也明显快于非华裔学生;汉字书写认读能力差,进而影响到词汇量的增加以及丰富而有条理的表达(吴星云,2008)。华语和国际汉语教师在指导不同学习者群体时,应充分注意其异同,研究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具体的情况,设定科学的、适宜的教学目的,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总之,如何利用其已有的“长板”,迅速有效地接长“短板”,值得教学指导者、教材编纂者研究。
二、案例
1.学习对象的基本情况。美国女高中生,18岁,中美混血,生长在美国,第一语言为英语。家庭无汉语使用环境,凭幼时数次来北京姥姥家习得汉语基础口语及听力,能够与中国人进行简单日常交流,并已积累了一定语感,结构方面没有大问题,但不知拼音,不会读写,认识10个以内的汉字。
2.学习目的和现有条件。在北京与七旬姥姥一起住,姐姐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汉语,她有时去那里小住。打算读中国传媒大学本科,被要求考HSK五级,准备参加当年4月的HSK网考。计划学习时间:2月末~3月底,每天2~3个小时。可用工具:笔记本电脑、《汉语教程》初级教材。
3.学习步骤与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汉语声、韵、调;听中文句子,用搜狗输入法在电脑上键入字母(拼音),根据出现的汉字,检查拼音掌握情况。所给句子均不超过十个汉字,并敲入对应的英语意思。熟悉拼音,打出正确的句子;熟悉汉字,但不要求记住。第二步:利用汉字卡片,指导其归纳偏旁,结合字义解释偏旁的功能,以达到“形音义”完整记忆的效果;卡片“识字组词”,进而组成词组、结构句子;继续用电脑打句子,增加长度,并作为课后作业,听读,键入,并对照检查。第三步:第八天开始做HSK一级真题,每日一套,五套题全对。HSK二级真题除因“妻子”、“丈夫”不懂而选错外,其余题目全部做对。每次将真题带回,作为课后作业重复练习。熟悉即将面对的考试方式,并以此成功自我激励。第四步:加强偏旁归纳进度,阅读部分练习“跳跃法”、“排除法”,有成效。试做脱离拼音辅助的HSK三级真题,有一两次凭语感甚至读出了全句。鼓励在路上看汉字招牌,根据实地语境猜想其意义,认出路边“卖雨伞”三个字,很受鼓舞。
4.学习收效及检验。45个小时,学会使用汉语拼音;从仅能认出招生简章上的3个汉字,到掌握200余汉字的形音字并能组词造句;能正确说出合体字的部首;能认出、懂意思且能用来猜字义的部首:亻、女、氵、艹、冫、宀、扌、犭、疒、口、饣、纟、辶、门、钅等15个;学会使用词语180个以上。
能够在“搜狗”中文输入环境下,用学过的或听懂的词语打出合格的句子,4号字打满A4纸3页,并能自我检查打出的汉字是否正确;新HSK一级5套、二级5套真题基本全对,每套用时不超过50分钟,三级(无拼音)5套真题中听力做对了80%,阅读做对了20%。
三、反思
1.以拼音为重要辅助工具,利用电脑巩固拼音熟悉汉字。搜狗输入法的连续输入避开了选字环节,基本保证了所用汉字的正确。
2.充分利用偏旁部首的语义联想作用,帮助汉字的理解与记忆。结合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介绍造字原理,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对字形的记忆。
3.以卡片帮助认识、熟悉、记忆汉字,从字到词、从词到句,持续扩展。利用学习者的汉语听力基础,推动其记忆中音与形的关联过程。
4.以做考试真题带动学习。学习者在实战中取得的成功是最好的激励,能够激发其学习热情,保持其学习积极性,同时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
5.汉字学习坚持“先认后写”、“认写分开”的原则,结合其学习汉语的近期目的,不急于练习动手书写,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完整辨认和理解记忆上。
6.借助目的语学习环境的有利因素,努力营造能输入条件,尽可能输入超出其能力的语言信息。成年人的理性知识胜于未成年人,能够接受更多的输入。
四、讨论
1.“短板”与“长板”。如何认识并利用其自身的长板,带动其短板变长呢?首先要了解学习者的长板及短板何在。魏延***等(2013)指出,“由于家庭语言使用环境的原因,优先发展的是听说能力”,“美国华裔母语保持四项技能之间发展不平衡,其中,口语能力低于听力能力,听说好于读写。”在非中文大环境、不完整中文小环境里长大的“香蕉人”普遍存在“勉强可以听和说,完全不会读和写”的状况,因此此个案带有普遍性。
2.新工具老办法VS老工具新办法。本案例引入了电脑,不换键盘便能练习拼音、认识汉字,实属一举多得。首先,练习巩固汉语拼音的学习成果;其次,听到什么音就敲什么字母,敲对了字母就看见了与音相关联的汉字,多次反复促使学习者更快地将声音与字形连接起来,有助于熟悉进而记住汉字;再次,“搜狗输入法”连续键入保证了汉字字符的正确,使电脑服务于汉语学习成为可能,大大方便了学习者认识、熟悉、掌握汉字字符。
3.根据华裔子弟大多输出(output)少于输入(input)的状况,要加强学习过程中的输出环节。秉持“输出过程即是学习过程”的理念,输入后尽可能紧接输出,输出的内容即是刚刚输入的内容,且让二者尽可能接近;注重形、音、义结合的整体输出,尽量避免无意义的机械性重复;根据学习情况逐步加大输出难度,一步步推动其的有效输出:从简单词汇到成句表达,再到段落输出;输出内容尽可能贴近其生活现状、家人、愿望……越贴近越有兴趣,吸收(intake)效果越好。
4.成功的关键在于学习态度,态度决定动力。多篇关注海外华人华裔(包括混血后代)母语保持问题的文章(蓝杨 2009,马慧 2012,张婧 2011),均谈到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对于学习热情的影响与牵制,华裔子弟往往表现出多维动力,如汉语文化基础的动力、考入中国大学的动力、自身取得成就的动力,更有动力来自于工具性动机(魏延***等 2012)调查得出:“欧美华裔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动机”,即以汉语为进***中国不可或缺的工具。
5.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四项传统技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关系摆对可以互相推动、相互促进,反之有可能互拖后腿、相互牵扯,总之它们是互为正负能量。打好听力基础首先对提高说的能力有直接的作用,反过头来,口头表达也促进了听的进步(听自己说也是听)。同时,听力训练不单对提高听力有帮助,同时对学习者熟悉、掌握语言结构也有极大的好处。听不行,说就不行,因为该语言结构尚不牢固。
一种语言的阅读与写练应当与听说同步进行,这与“先认后写”并不矛盾。可怕的是以为语言学习可以止步于听说,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对于书面语的生疏与隔膜,即使能够听出来是什么,会模仿,却不能理解、吸收,就像上文案例里的“妻子”、“丈夫”,等于有音无义的“零信息”,听就成了无用功。实际上阅读能力最终牵制着听说能力的发展,阅读好比牵着表达的线,阅读跟不上,汉字的线性排列不能在其头脑里建立起有意义的组合,表达也不会飞得很高。
注释:
①该案例中的学习者非纯华裔,但因其在语言环境、汉语文化认知等诸方面均与华裔有相同之处,故将其归入华裔范畴。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短板原理[EB/OL].2010-08-03.
/
[2]郭熙.多元语言文化背景下母语维持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8,(4).
[3]黄季青.“短板原理”对我教育教学的几点启示[EB/OL].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培训项目.
[4]蓝杨.美国华裔家庭下一代学习中文的动机及其教学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2009,22(7).
[5]马慧.美国新生代华裔子女中文学习的调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论文,2012.
[6]魏岩***,王建勤,魏惠琳,闻亭,李可.影响美国华裔母语保持的个体及社会心理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1).
[7]魏岩***,等.美国华裔母语保持与转用调查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带有目字的成语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