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0篇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篇1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黑种人或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娅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的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美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有些小气了?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很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不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素材运用:

《永恒的托尔斯泰》起首便出乎意料,故意引用曲笔,正话反说,引人入胜,写出新意。“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先抑后扬的写法让托尔斯泰的形象更加伟大,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接下来,作者运用对比和举例的手法,将托尔斯泰的艺术风格与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等作家相比,从而将其作品的优点展现得一览无余。与托尔斯泰相比,现代派作品显得过于浮躁、失落、异化、颓唐,实验主义小说有点“小家子气”,寻根文学则有点可笑。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篇2

    有此计划并已开始加以实施的是纽约眺望出版社(The Overlook Press)。该出版社成立于一九七一年,社长彼得.梅耶数十年来一直喜爱俄国文学,在他先前长期担任企鹅***书公司总经理时就结识了不少学者、翻译和作家,出版了很多俄国***书。二二年,他收购了一家俄国文学英译作品出版社。经最近一年半的周密策划,并与俄国有关机构联络商定,终于在今年年初正式宣布其“俄罗斯文库”计划。

    记者问梅耶,他如何发现自己对俄国文学情有独钟。他答道:“读书就是了!就是阅读,没有任何奥秘。”他又补充说:“我在当学生时就对俄国文学发生了兴趣,后来这个兴趣贯串了我整个出版生涯。我在企鹅时,我们出版的俄国书都是最佳经典作品,不是所有书,但相当多。”他今年七十七岁,他说:“我已到了这把年纪,不能永远做下去了,但我喜欢以‘俄罗斯文库’来告别出版业和世界文学。”

    梅耶说,“俄罗斯文库”就如“美国文库”,是一套庞大的献给一个国家的文学的丛书, 是英译俄国小说、诗歌和戏剧的集大成。翻译出版一整套另一个国家的文学丛书,这在美国还是第一次。先前美国也出版过法、德等国的文学丛书,但都是用原文而非英语出版。

    他说,“俄罗斯文库”也并非单为美国和英国出版,因为世界各国懂英语的读者很多,所以这是一个国际性计划。它将历时较久,代价甚高,并无清晰的经济目标,不期望销售百万册,只盼有较多***书馆和有关学者能予收藏,最终将做成电子书。

    梅耶说,这完全是一个非商业性的出版计划,但有人文目的:“我希望,通过文学,俄罗斯文库将把人们聚集在一起。”

    这套丛书将包括一千年来先后问世的俄国文学经典着作,既有“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的作品,也会有苏联时期的作品;既有名着,也有在俄国之外罕有人知的书,从而使读者对俄国文化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在答记者问时,梅耶随口举了一些要收入的作家和书的名字, 如伊.爱伦堡、米.布尔加科夫、安.普拉托诺夫,阿.赫尔岑的《谁之罪?》、格.乌斯宾斯基的《土地的力量》、康.西蒙诺夫的《生者与死者》。

    文库绝大部分作品将委托资深俄英翻译家重译或首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等大作家的作品大多已有多种译本,究竟用不用已有译本或选择何种译本,恐怕尚需斟酌。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从一八八六年至二八年,至少有九种译本,其中两种评价都很高,而这两种译本中,究竟是用康斯坦斯.加尼特一九一年的老译本,还是用佩维厄和沃罗洪斯基夫妇二年的新译本,现在很难说。新译本经二四年“奥普拉读书俱乐部”电视节目推荐后,印数高达一百万册。译者夫妇后来又成功地重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契诃夫的小说。

    梅耶的这一计划,可说是美国读者、尤其是美国作家热爱俄罗斯文学这一传统的延续,并将深化美国及其他英语国家读者对俄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和研究。

    俄国大作家的不少作品很早就译成英文,历来深受美国作家的喜爱。如普希金的诗作一八二六年开始有了英语译文。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问世于一八四七年,至一八五二年就有了英译本。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于一八八六年都有了英译本。契诃夫的戏剧一八九一年开始被翻译介绍到美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罪与罚》分别于一九一二、一九一四年由加尼特夫人译成英语……一部部俄国文学名着插着英语的翅膀飞到了北美大陆,扎下根来,让一代代美国读者享受阅读的愉悦,汲取精神上的滋养。

    不少美国作家都特别喜爱屠格涅夫,并在写作上受其影响。舍伍德.安德森最喜欢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书中关于俄罗斯乡村生活的诗一般的描写,对安德森来说,是“所有文学中最甜美的东西”。

    海明威在巴黎莎士比亚公司英文***书馆借的第一本书就是加尼特夫人译的《猎人笔记》,后来又借阅了三次,此外还借阅过《春潮》、《前夜》、《父与子》和《贵族之家》,其读后感是“屠格涅夫是前所未有的最伟大作家”。海明威自己的小说,从题材、主题到篇名、风格,显然都有屠格涅夫留给他的印迹。

    亨利.詹姆斯曾有机会在巴黎与屠格涅夫相见晤谈,对他淳朴、自然、谦虚、温厚的性格推崇备至,发现自己起初对他用“贵族气质”这样的赞语显得愚蠢可笑,其实是他身上的“民主精神”让人感到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与托尔斯泰失和后,屠格涅夫仍写信给他,恳求这位“俄罗斯国土上的伟大作家”不要放弃写作,“快回到文学活动中来”,詹姆斯觉得,“这无疑是古往今来一个伟大的心灵向另一个伟大的心灵所吐露的最感人肺腑的言词”。詹姆斯认为,屠格涅夫是“小说家的小说家”,是诗人,他的作品除了美与真实外,还有深沉和忧郁这两个特色,其艺术影响异常珍贵,而且确立得根深蒂固。他后来撰写了长篇纪念文字《伊凡.屠格涅夫》,在一百一十年之后,我们今天仍可以在互联网上读到这篇情意深长的文章。

    对托尔斯泰,美国作家们更是称赞不已,也羡慕不止。豪威尔斯几乎读了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深感托尔斯泰帮助他认识了自己,觉得这位俄国文豪虽住在十分遥远的地方,却是世界上他感到“最最亲切的人”,他的良知,他的威力,都“迫使你去深思、去体会迫切的重要问题”。

    德莱塞年轻时在托尔斯泰的影响下开始写作生涯。他认为,托尔斯泰的伟大永垂不朽,但并不在于他的社会学说和道德学说,而是表现于他的长篇小说,其作品是真正的艺术创作,不仅真实地反映现实,而且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他在《曙光》一文中写道:“他的作品在我眼前展现一幅又一幅的***画,它们的生命力使我非常震惊,非常赞赏,我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当一个作家该有多妙。只要真能像托尔斯泰那样写作,迫使整个世界都听命于你的文字!”

    海明威最爱托尔斯泰描写战争的书——《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和《战争与和平》。他说,战争是文学中最重大的主题之一,托尔斯泰当过兵,亲身经历过战争,所以描写战争的作品,就“没有比托尔斯泰的作品更好的了”。他在《战争的人们》序言中写道:“我爱《战争与和平》,爱它对战争和人的绝妙的、深刻的、真实的描写。”但他又坦率直言,他没有相信过“这位伟大的伯爵的议论”,不喜欢他的“沉闷的、救世主式的思想”,因为这些思想和议论并不见得比那些福音传教士式的历史教授高明。

    赫德林.加兰则十分尊敬作为“改革家”的托尔斯泰。他写道, 他重读托尔斯泰的论文,觉得它们惊人的朴素、真诚,而且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有最为直接的关系,这些论文“在我脑海里重现了一幅又一幅鲜明的***画,我仿佛看见这位‘俄国苏格拉底’扶犁耕地,或是手持做皮靴的锥子坐着——因为他渴望他的生活符合他的改造社会、使社会公正的学说”。

    威廉.萨洛在《天才》一文中写道:“我所认识的美国人,只要他们一般读点什么的话,那一定读过托尔斯泰的书,而且会继续读并继续喜爱他的书——他的卓越的长篇小说,出色的短篇小说, 他的哲学论文(这些论文常常有点古怪,但仍然非常重要,因为它们都是他为真理、正义和人类尊严而坚决斗争的证明)、他的日记、书信以及关于他的论着。我所认识的美国人都尊敬托尔斯泰,把他看作自己的朋友,看作一位贤明的,有时有点怪诞而严厉,但总是为爱而激动的老人。他的天才是在一位强有力的巨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全人类的天才;他大概也意识到这一点,因而凡使天涯海角的人感到痛心的事也都使他深感痛心。”

    诺曼.梅勒至死一直遗憾自己没有写出一部像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那样的史诗作品,一部“把社会与个体、公众与私人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托尔斯泰式的杰作”,尽管他自己一生写了十多部题材广泛的长篇巨着。二七年逝世前不久,他还认为“至今尚无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即使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和福克纳也没能把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执于掌中,却使之缩小成为细微的局部,因为美国今天的生活方式已使美国小说家们不能像十九世纪俄国作家那样从根本上领悟世界。他感叹道:“文学失败了。事情都让电影、电视去做了。大众的觉悟和国家的文化都陷入了泥淖。”

    关于契诃夫在美国受欢迎的程度,笔者已在《契诃夫在美国》一文中作了介绍,此处不再重述,而只想用一句话加以概括:许多美国作家认为契诃夫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因其先进的世界观,他又是一个可以代表当今时代的人。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篇3

有此计划并已开始加以实施的是纽约眺望出版社(The Overlook Press)。该出版社成立于一九七一年,社长彼得.梅耶数十年来一直喜爱俄国文学,在他先前长期担任企鹅***书公司总经理时就结识了不少学者、翻译和作家,出版了很多俄国***书。二二年,他收购了一家俄国文学英译作品出版社。经最近一年半的周密策划,并与俄国有关机构联络商定,终于在今年年初正式宣布其“俄罗斯文库”计划。

记者问梅耶,他如何发现自己对俄国文学情有独钟。他答道:“读书就是了!就是阅读,没有任何奥秘。”他又补充说:“我在当学生时就对俄国文学发生了兴趣,后来这个兴趣贯串了我整个出版生涯。我在企鹅时,我们出版的俄国书都是最佳经典作品,不是所有书,但相当多。”他今年七十七岁,他说:“我已到了这把年纪,不能永远做下去了,但我喜欢以‘俄罗斯文库’来告别出版业和世界文学。”

梅耶说,“俄罗斯文库”就如“美国文库”,是一套庞大的献给一个国家的文学的丛书, 是英译俄国小说、诗歌和戏剧的集大成。翻译出版一整套另一个国家的文学丛书,这在美国还是第一次。先前美国也出版过法、德等国的文学丛书,但都是用原文而非英语出版。

他说,“俄罗斯文库”也并非单为美国和英国出版,因为世界各国懂英语的读者很多,所以这是一个国际性计划。它将历时较久,代价甚高,并无清晰的经济目标,不期望销售百万册,只盼有较多***书馆和有关学者能予收藏,最终将做成电子书。

梅耶说,这完全是一个非商业性的出版计划,但有人文目的:“我希望,通过文学,俄罗斯文库将把人们聚集在一起。”

这套丛书将包括一千年来先后问世的俄国文学经典著作,既有“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的作品,也会有苏联时期的作品;既有名著,也有在俄国之外罕有人知的书,从而使读者对俄国文化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在答记者问时,梅耶随口举了一些要收入的作家和书的名字, 如伊.爱伦堡、米.布尔加科夫、安.普拉托诺夫,阿.赫尔岑的《谁之罪?》、格.乌斯宾斯基的《土地的力量》、康.西蒙诺夫的《生者与死者》。

文库绝大部分作品将委托资深俄英翻译家重译或首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等大作家的作品大多已有多种译本,究竟用不用已有译本或选择何种译本,恐怕尚需斟酌。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从一八八六年至二八年,至少有九种译本,其中两种评价都很高,而这两种译本中,究竟是用康斯坦斯.加尼特一九一年的老译本,还是用佩维厄和沃罗洪斯基夫妇二年的新译本,现在很难说。新译本经二四年“奥普拉读书俱乐部”电视节目推荐后,印数高达一百万册。译者夫妇后来又成功地重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契诃夫的小说。

梅耶的这一计划,可说是美国读者、尤其是美国作家热爱俄罗斯文学这一传统的延续,并将深化美国及其他英语国家读者对俄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和研究。

俄国大作家的不少作品很早就译成英文,历来深受美国作家的喜爱。如普希金的诗作一八二六年开始有了英语译文。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问世于一八四七年,至一八五二年就有了英译本。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于一八八六年都有了英译本。契诃夫的戏剧一八九一年开始被翻译介绍到美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罪与罚》分别于一九一二、一九一四年由加尼特夫人译成英语……一部部俄国文学名著插着英语的翅膀飞到了北美大陆,扎下根来,让一代代美国读者享受阅读的愉悦,汲取精神上的滋养。

不少美国作家都特别喜爱屠格涅夫,并在写作上受其影响。舍伍德.安德森最喜欢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书中关于俄罗斯乡村生活的诗一般的描写,对安德森来说,是“所有文学中最甜美的东西”。

海明威在巴黎莎士比亚公司英文***书馆借的第一本书就是加尼特夫人译的《猎人笔记》,后来又借阅了三次,此外还借阅过《春潮》、《前夜》、《父与子》和《贵族之家》,其读后感是“屠格涅夫是前所未有的最伟大作家”。海明威自己的小说,从题材、主题到篇名、风格,显然都有屠格涅夫留给他的印迹。

亨利.詹姆斯曾有机会在巴黎与屠格涅夫相见晤谈,对他淳朴、自然、谦虚、温厚的性格推崇备至,发现自己起初对他用“贵族气质”这样的赞语显得愚蠢可笑,其实是他身上的“民主精神”让人感到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与托尔斯泰失和后,屠格涅夫仍写信给他,恳求这位“俄罗斯国土上的伟大作家”不要放弃写作,“快回到文学活动中来”,詹姆斯觉得,“这无疑是古往今来一个伟大的心灵向另一个伟大的心灵所吐露的最感人肺腑的言词”。詹姆斯认为,屠格涅夫是“小说家的小说家”,是诗人,他的作品除了美与真实外,还有深沉和忧郁这两个特色,其艺术影响异常珍贵,而且确立得根深蒂固。他后来撰写了长篇纪念文字《伊凡.屠格涅夫》,在一百一十年之后,我们今天仍可以在互联网上读到这篇情意深长的文章。

对托尔斯泰,美国作家们更是称赞不已,也羡慕不止。豪威尔斯几乎读了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深感托尔斯泰帮助他认识了自己,觉得这位俄国文豪虽住在十分遥远的地方,却是世界上他感到“最最亲切的人”,他的良知,他的威力,都“迫使你去深思、去体会迫切的重要问题”。

德莱塞年轻时在托尔斯泰的影响下开始写作生涯。他认为,托尔斯泰的伟大永垂不朽,但并不在于他的社会学说和道德学说,而是表现于他的长篇小说,其作品是真正的艺术创作,不仅真实地反映现实,而且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他在《曙光》一文中写道:“他的作品在我眼前展现一幅又一幅的***画,它们的生命力使我非常震惊,非常赞赏,我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当一个作家该有多妙。只要真能像托尔斯泰那样写作,迫使整个世界都听命于你的文字!”

海明威最爱托尔斯泰描写战争的书——《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和《战争与和平》。他说,战争是文学中最重大的主题之一,托尔斯泰当过兵,亲身经历过战争,所以描写战争的作品,就“没有比托尔斯泰的作品更好的了”。他在《战争的人们》序言中写道:“我爱《战争与和平》,爱它对战争和人的绝妙的、深刻的、真实的描写。”但他又坦率直言,他没有相信过“这位伟大的伯爵的议论”,不喜欢他的“沉闷的、救世主式的思想”,因为这些思想和议论并不见得比那些福音传教士式的历史教授高明。

赫德林.加兰则十分尊敬作为“改革家”的托尔斯泰。他写道, 他重读托尔斯泰的论文,觉得它们惊人的朴素、真诚,而且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有最为直接的关系,这些论文“在我脑海里重现了一幅又一幅鲜明的***画,我仿佛看见这位‘俄国苏格拉底’扶犁耕地,或是手持做皮靴的锥子坐着——因为他渴望他的生活符合他的改造社会、使社会公正的学说”。

威廉.萨洛在《天才》一文中写道:“我所认识的美国人,只要他们一般读点什么的话,那一定读过托尔斯泰的书,而且会继续读并继续喜爱他的书——他的卓越的长篇小说,出色的短篇小说, 他的哲学论文(这些论文常常有点古怪,但仍然非常重要,因为它们都是他为真理、正义和人类尊严而坚决斗争的证明)、他的日记、书信以及关于他的论著。我所认识的美国人都尊敬托尔斯泰,把他看作自己的朋友,看作一位贤明的,有时有点怪诞而严厉,但总是为爱而激动的老人。他的天才是在一位强有力的巨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全人类的天才;他大概也意识到这一点,因而凡使天涯海角的人感到痛心的事也都使他深感痛心。”

诺曼.梅勒至死一直遗憾自己没有写出一部像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那样的史诗作品,一部“把社会与个体、公众与私人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托尔斯泰式的杰作”,尽管他自己一生写了十多部题材广泛的长篇巨著。二七年逝世前不久,他还认为“至今尚无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即使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和福克纳也没能把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执于掌中,却使之缩小成为细微的局部,因为美国今天的生活方式已使美国小说家们不能像十九世纪俄国作家那样从根本上领悟世界。他感叹道:“文学失败了。事情都让电影、电视去做了。大众的觉悟和国家的文化都陷入了泥淖。”

关于契诃夫在美国受欢迎的程度,笔者已在《契诃夫在美国》一文中作了介绍,此处不再重述,而只想用一句话加以概括:许多美国作家认为契诃夫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因其先进的世界观,他又是一个可以代表当今时代的人。

美国人持续的“俄罗斯文学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时期冷却了下来。敌对意识形态使美国与苏联成了两个不共戴天的仇敌,连在文学艺术上也互相蔑视、戒忌,甚少交流往来,也就很少有俄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当代俄国作家,除了《古拉格群岛》的作者索尔仁尼琴、《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以外,年轻的美国人似乎就不知道还有谁了。

苏联解体后的九十年代,也即所谓“苏联后早期”,俄国文坛充斥慌乱、迷惘、盲从现象,写作上商业化气息十分浓重,自然出不了好作家、好作品,世界各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因此而感到忧虑、失望。但是,俄国毕竟是一个拥有深厚人文精神和优秀文学传统的国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俄国作家们似已痛定思痛,开始明确应该放弃什么、坚持什么,应该朝什么方向前行,文学界因此开始以喜人情势引人瞩目,文学出版业开始显示欣欣向荣的气象,以致二一一年伦敦书展邀请俄国当主宾国。

在美国不乏俄罗斯文学研究者,不少大学教授、学者在不断观察、分析俄国文坛的动静、变化。如弗吉尼亚大学就设有斯拉夫文学和语言系,编辑出版《当代俄罗斯文学》杂志。该杂志主编伊琳娜.迪莫夫曾在俄国留学,获得俄国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学位。她既执教,教授俄罗斯文学和文化,也从事翻译,译过约瑟夫.布罗茨基和玛利亚.雷巴科娃的诗歌。

在不久前发表的论文《新现实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中,迪莫夫详细介绍了俄国文学的现状。她写道,本世纪初,在争论不休而前途未卜的当代俄罗斯文坛,开始出现一种可喜现象:不少纯文学作品比九十年代的商业化通俗作品更能吸引读者。当代俄国作家多姿多彩,才华横溢,正做着一件完全可能做成的事情:在由***府控制文学数十年之后,他们在恢复公众对文学的信任,让人们重新尊敬作家,像前人一样认识到“作家是贤哲之士”、“作家是导师”、“文学通向真理”。

在本世纪初新文学的潮头,有不少作家为俄罗斯文学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迪莫夫认为,其中三人最为突出,他们是:维克多.佩列文、柳德米拉.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弗拉基米尔.索罗金。佩列文的《恰巴耶夫和普斯托塔》,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午夜时分》,索罗金的《暴风雪》,还有米哈伊尔.叶利扎洛夫的《***书馆员》,都属于当代最佳文学作品。

迪莫夫认为,很多俄国作家正在回归更为传统的文学,回归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时代首创的重真实、写真话的传统,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比较冷静地谈论痛苦的历史,展望俄国的未来。有些作家因在作品中糅合幻想、神奇的内容而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如奥尔加.斯拉夫尼科娃,但她的代表作、获得二六年布克奖的《二一七年》,描写她家乡乌拉尔山区一个极为有趣的爱情故事,其实还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她的有些作品显然会令人联想起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美国作家肯·卡尔福斯对俄国很感兴趣,曾在莫斯科生活多年,有些小说即以俄国为背景,曾被译成俄语出版。在接受《俄罗斯报》记者采访时,他谈到俄罗斯文学在美国的一些情况,似可将其答问摘译如下。

问:美国人是否了解俄罗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

答:一个有代表性的美国读者会喜欢读更多十九世纪俄国作家的书,比任何其他国家的作家都多,包括美国在内。苏联时期的作家我们知道得比较少,但是巴别尔(笔者注:《骑兵***》作者,一九四年被秘密处决于狱中)、扎米亚京(笔者注:1924年代表作《我们》英译本在国外出版后被迫退出作家协会,流亡法国,客死巴黎)、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他们的作品连续出版很多。对苏联后作家,美国读者知道得不多,但每年都总有几本书出版,受到评论界的重视。我自己不久前就为《纽约时报》写过关于弗拉基米尔.索罗金和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的评论。《纽约时报》、《纽约客》和《纽约***书评论》等报刊都发表过评论俄国新作家的文章。

问:谁在美国推荐俄罗斯文学?人们怎么知道这个或那个俄国作家?谁在作选择?

答:美国没有什么机构专门推荐俄国文学。一般而言,美国出版社的编辑会从***书目录上取得信息,伦敦书展和法兰克福书展提供的书目应是最有用的。外国作家及其英文译者也可通过《纽约客》、《哈珀氏》、《巴黎评论》等文学杂志发表文章来让人知晓,译者一般都会这样做。

问:为了更好地介绍俄罗斯文学,美国译者是否应到我国去生活一段时间?

答:似乎不一定要这样做,但译者必须与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翻译最重要的是要译得准确、雅致、流畅。在美国出版更多外国作品的最大障碍是译文质量低劣。译者的母语最好是译本读者的语言,而非被译作家的语言。

问:俄国文学中,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

答:我最喜欢的当代俄国作家中包括达吉亚娜.托尔斯托娅和柳德米拉.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后者的小说《从前有一个想杀死她邻居孩子的女人》令人感到震惊。

进入新世纪后,美国与俄国之间的文学交流、作家互访活动显著增多。冷战时期的“铁幕”已经不存在,“苏联后早期”的动荡也逐渐平息,于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与纽约、波士顿之间,就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和作品的互相往来。

苏联解体前实施的“公开性”***策为英语增添了一个词汇——glasnost,一九九一年“格拉斯”(Glas)出版社在莫斯科应运而生。这是由美国和英国的翻译家与俄国出版社的编辑、书评家合办的联营企业, 由俄方选择俄罗斯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由美、英方翻译成英文,出版专门推荐文学新作品的杂志型文学丛书《格拉斯》。

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媒体对这个“公开性的女儿”甚为重视,备加称赞。如《纽约客》写道:“由于《格拉斯》,西方读者现在也能读到俄国许多新作家的作品。”《伦敦观察家》写道:“《格拉斯》是一流丛书,策划得好,翻译得好。对俄国、对好书有兴趣的人,都应找来一读。”《蒙特利尔报》写道:“俄国仍是一个拥有杰出作家的国家,《格拉斯》丛书以英语译文介绍俄国作品,并提供难得的俄罗斯文学现状概貌。”

《格拉斯》相当重视发现、提携俄国年轻作家。佩列文和乌利茨卡娅就是首先由《格拉斯》发现的。《静水深流》一书编选了七个女作家写的短篇小说,其中一人生于一九七九年,其余均为“八后”。长篇小说《感觉》的作者、“新秀奖”获得者阿斯兰.哈萨沃夫也是“八后”。新秀奖奖掖俄国“新秀代”,也即“八后”的青年作家,奥尔加.斯拉夫尼科娃是该奖基金会统筹者。

除《格拉斯》外,美国读者现在能读到的俄国文学英文杂志还有一份《美国读者》。这是由新秀奖基金会创刊于二一二年十月的月刊和电子杂志,旨在鼓励美国“Y一代”(18至35岁)读者把俄罗斯文学置于他们平时阅读和谈论的适当位置。第一期上刊登了斯拉夫尼科娃的短篇小说《俄罗斯子弹》。一名纽约读者很喜欢《美国读者》,说它是“《纽约客》的妹妹”,“比《纽约客》还酷”。

二一二年二月,奥尔加.斯拉夫尼科娃,这名热情提携新秀,又热衷于俄美文学交流的当红女作家,终于带着一批年轻作家到美国访问来了。她早在二一一年伦敦书展上就说过:“如今,不同凡响的富有天才的一代进入了俄罗斯文学,我们的文学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这样朝气蓬勃的人才的涌流了。”她也要让美国读者分享她为俄罗斯文学开始复兴而感到的喜悦。

同年三月,有二十五名俄国作家,还有许多出版家,到纽约来参加以“阅读俄国”为主题的环球市场讨论会。作家中有德米特里.贝科夫,他是小说家、诗人、广播节目主持人,《帕斯捷尔纳克传》作者,在俄国影响很大,被誉为“公民诗人”,但一般美国读者都不知道他,因为他的作品尚未译成英文。“阅读俄国”讨论会的主题就是如何翻译、出版更多优秀的俄国文学作品。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篇4

初三八班 高艺

“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

———题记

《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获得更多。

本书的首位译者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承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正如傅雷所说《名人传》的三个主人公他们的骨子里都有那么一种品格叫顽强;有一种精神叫不屈;有一种人格叫奉献,这就叫做伟人。

像贝多芬那样坚强、泼辣而又富有人情的人物,他的振撼和扶掖我们,不用多说了。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特别是米氏,都是具有很大弱点的人,可是我们在传记里和他们接触,却感奋地分了他们的痛苦、失败,同时也分了他们的诚挚和成功。我们的生命和他们的差不多融成一片,决不只“枕着他们休息一会”而已。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有了一个定位,在世界上可以站在哪个位置,让大家都彼此得清醒着,不要再自欺欺人.

名人传读后感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三位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艺术家,他们看似不同,却有着相同坎坷的人生:冷漠的童年、被人嘲笑的成年、被病痛折磨的老年。但当他们面对这些苦难时,都同样以博爱的情怀,顽强地抗争着。

先说说贝多芬先生。在读《名人传》以前,我只明白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他创作的《英雄交响曲》、《月光奏鸣曲》、《命运交响曲》等曲目在世界家喻户晓,

听者无一不为之陶醉、动容、震撼,即便是不懂音乐的人,也会为这激动人心的节奏与曲调而感动,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贝多芬苦难而伟大的一生。从贝多芬的一张肖像中,不难看出他的悲苦:蓬乱而逆立的头发泛着灰白,冷漠深邃的瞳仁射出一道道孤独。更难以忍受的是失聪,作为音乐家,不能听到自己呕心沥血创作的乐曲,该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但是,贝多芬是个英雄,他将如潮水般涌来的痛苦化作音乐的结晶,一部部作品也就应运而生。当他最痛苦危难时竟创作了《欢乐颂》,那沉郁有力的曲子,不知鼓励了多少人,这该是多大的毅力与坚持呀。这一切,都让我对贝多芬————这位巨人,在困境中执着而刚强的神色予以由衷的叹服。

再说说米开朗基罗。他相比贝多芬,更为羞涩与优柔一些。他在生活中也曾遭到嘲笑和讥讽,但是米开朗基罗只是抛弃一切烦恼,自悲自弃地沉浸在忘我的情怀中创作,《大卫》是他的名作之一,从大卫苍劲有力的胳膊、微微的笑容中足以看出米开朗基罗的苦心。相比抗争,米开朗基罗似乎更是在躲避,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有了更多的传世佳作,这样的一生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沉寂的抗争吧。

最后谈谈托尔斯泰。他虽出身名门,却厌烦贵族生活,而对下层生活十分向往。当他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问世并轰动后不久,他就和贵族生活彻底决裂了,与下层人民生活在一起。但是,朋友们、家人们都无法理解他,甚至连他所投身的下层居民们也对他没有信心,最终抱病而死。托尔斯泰的抗争似乎与前两者不同,贝多芬与米开朗基罗是身处下层与上层抗争,而列夫则是身为上层却要投身到下层,是对当时世俗社会的抗争。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告诉我们,悲惨的命运不只降临于普通人,伟人也是如此。虽享有盛名却并不能使他们免于痛苦,然而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承受痛苦的勇气和力量,这也可以使得我们从绝望中看到希望。

像贝多芬的《欢乐颂》一样,他们也鼓励了我。

名人传读后感

人们常说:“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他们的主人公分别为音乐家、雕塑家和小说家,不过,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面对痛苦、面对孤独,贝多芬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作为一个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音乐家,他给人一种傲慢的错觉,对于***治上的专制统治,无情的战乱,他却选择了反抗,为了和平,贝多芬曾说:“只要是为了获得更美的事物,任何规律都可以破除。”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他当时反对专制的心理,而米开朗基罗又何尝不是呢?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本想他的人生理想中。而托尔斯泰则用他的笔杆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篇5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2000字左右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治学、经济学、***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读后感)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如果说当我手捧《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的话,那么,当我读完《战争与和平》这本书时,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此之前,关于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已经听说不少,今天,当我完整地学习了《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后,对小说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认识。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上几乎无人能与之媲美的伟大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体裁丰富,被誉为19世纪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象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的社会变动。

  《战争与和平》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XX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同法***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入侵~、莫斯科大火、拿破仑***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

  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觉得,《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小说,对我来说,虽然有点深奥而新鲜,但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这样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学习欲望。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2000字左右

  今天我再次看完了老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第一卷,安德莱公爵之“死”深深地感动了我。

  “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安德莱语)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给了安娜·米哈洛芙娜钱时,安娜·米哈洛芙娜已经紧紧地抱了她,并且哭了,伯爵夫人也哭了,她们哭,因为她们是朋友,因为她们有好心肠;因为她们从小是朋友,却为金钱这样庸俗的事烦心;还因为她们的青春都过去了……但两人的眼泪都是愉快的。基督信徒的爱,对于别人的爱,对于仇敌的爱,比起一个青年的美丽的眼睛在像您这样诗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价值,更甜蜜,更美丽。(这是安德莱公爵的妹妹玛丽亚写给她的朋友尤丽的信),以上几段所表达的只有一个字:“爱”。

  但也明显地分类为两种类型,这是托氏思想的核心所在。一种是情感之爱,如两位夫人的爱以及日常我们一贯所宣传的那种类型;另一种则是我们生活中很少考虑到的,并且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很讲求实际价值的中国人所不承认存在这种类型的爱。即玛丽亚小姐所表述的这种类型的爱。这种类型的爱是高尚的,相信它的人也是高尚的,如迷惘的托氏、悲天悯人的雨果、热情澎湃的罗曼·罗兰等。尼考拉·罗斯托夫转过身来,好象在找寻什么,他望着远处,望着多瑙河的水,望着天和太阳,天是多么美丽、多么蔚蓝、宁静而遥远呵!夕阳是多么明亮而壮丽哦!而遥远的多瑙河里的水闪灼得多么亲切而灿烂呵!更美丽的是多瑙河那边遥远的蓝色的山峦,修道院,神密的峡谷,顶上弥漫着烟雾的松林……那里又宁静又幸福……

  “只要我能在那里,我便什么,什么也不需要了,什么也不需要了,”罗斯托夫想。“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注:这是罗斯托夫上马冲锋之前看到伤兵后的感想)。

  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在他(注:安德莱负伤“临死”前躺在奥斯特里兹战场上)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有灰云静静地移动着的天,没有别的了。“多么静穆、安宁、严肃呵,完全不象我那样地跑,”安德莱公爵想,“不象我们那样地奔跑、喊叫、斗争;互相争夺炮帚,——云在这个崇高无极的天空移动着,完全不象我们那样的哦。为什么我从前没有看过这崇高的天?我终于发现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一切都是空虚的,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天,什么,什么都没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没有的,除了静穆与安宁,什么也没有。谢谢上帝!……”

  以上内容我觉得是这本书最令人感动的内容了,这种体验并非仅仅是看破红尘,而是对一种永恒的礼赞。对一种宁静,安详,辽远的憧憬。是对幸福的终极定义。这段内容对我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使我从此一改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而升华到人类的良心上来感觉世事了。庄严、蔚蓝色的、宁静而悠远的天空,超脱于人类所有痛苦、欢乐之上的永恒和安宁,只有它才是我内心深处真正的精神寄托。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篇6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艺术特色;荒诞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创作时期可谓群星云集,就在这些大家中有一个人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这个人就是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孙女-托尔斯泰娅。托尔斯泰娅从1983年在俄罗斯杂志《阿芙乐尔》上发表处女作《在金色的台阶上……》开始,直到1998年,共发表20余篇短片小说如《索尼娅》、《夜》、《魔术师》、《彼得斯》《亲爱的舒拉》等,均属上乘之作。这一时期。正值“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进入第三个阶段――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娅不得不说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其中给我印象颇深的就是小说《夜》。《夜》之所以吸引我的原因不仅在于他独特的创作视角,随意质朴的语言,还在于其怪诞离奇的内容以及充满希望的启迪和对母爱的歌颂。下面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她的作品的这些独特之处。

一、独特的创作视角

《夜》的主要内容是对一个智障儿和她母亲“一天”生活的描写,通过他们的“一天”之内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对他们的生活状态给以最全面的诠释。主人公阿列克谢•彼得洛维奇是一个秃顶的,不受人喜爱的,四十多岁的,中年智障儿,。他与八十岁的***亲生活在一起。作者就是从这样一个智障者的眼睛里看世界的。作家把视角聚焦在一个痴呆儿的身上,他的心智水平怕还不及不谙世事的稚童的三分之一。然而,正是这个留之无用、弃之不忍的呆儿,正是他所遭受到的命运,也正是他那稚嫩可笑、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却更牢牢地攫住了读者的心。例如,他意识错乱,时空观念错位。他把早晨的来临看做事妈妈站在大船的桅杆上乘风破浪的前进。让人看来不禁一笑。这种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常人意识的人物展现让人眼前一亮,兴趣浓厚。这个智障虽然思想不健全但他过着普通人一样平淡的生活。靠糊药盒生活,对美女有着欲望,喜欢女人的大腿,又裸的表现出来,招人殴打。甚至还有着自己的崇高理想――成为一名像普希金一样的作家。这理想又是让人敬佩的。作者没去描写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而去选择智障进行描写。他的幻想、他的欲望、他的妄想,真是别出心裁。

二、随意质朴的语言

通篇的阅读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的华丽修饰过的痕迹。作者只是在平静的叙述着整个事件。甚至自然的几近不被察觉地消除了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之间的界限,有时甚至连叙事者的身份也很是模糊。话语的叙述者是主人公又仿佛是作者本人,叙述相当的自由,打造出一个无限大的空间。作者简单纯朴的叙述还表现在对人物心理单纯的转述,读者从未感到作者的情绪和思想左右了主人公的思想。作者从未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加之于主人公的活动当中。阿列克谢•彼得洛维奇是完全自由的按自我意识行动的人,以的思想过着生活的人。《夜》中,我们从来找不到哪怕一句来自作者或代表作者的评价、议论,而是把回味的余地、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读者,显示出作品的巨大张力。作者也从未表达那种以往的对弱者的怜悯、厌恶之情。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又是那么与众不同。读者们认为托尔斯泰娅“从不在作品中教训人”。正如其他作家所言.她“天生就是个观察家”.她一边记录着她所观察到的这个生活大舞台.一边邀请读者一同思考舞台上的冷酷与温暖、崇高与滑稽、可笑与可怕。

三、怪诞离奇的内容

当然作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托尔斯泰娅自然也受着其他作家怪诞离奇的思想的影响,在作品中呈现出怪诞离奇的内容。《夜》本身的创作角度可说就是怪诞的异乎于常人的。的视角已经很独特了。其内容更有怪诞的成分。在阿列克谢的眼里。世界是童话般的,清晨是“夜的王国砰然一声关上大门”,黑夜是“白天累了,展开白色的翅膀,向西方飞去”。世界是混沌的,只有“男”和“女”,“波浪起伏的美人……像条狗”;世界是危险的,坐电梯时“两腿被扯住,一个劲地往下拽”。“每当躺到床上想睡觉的时候,阿列克谢•彼得洛维奇觉得两只脚在一个劲地往下长,头却不停地向上升……”“一个阿列克谢•彼得洛维奇,也就是内心的他,紧缩成一团,越来越小……另一个阿列克谢•彼得洛维奇,外表的他,则硕大无比,像造船用的参天大树,晃动着身躯,越长越高……”“老太婆向锅里放着毒草根要毒死我。”这些思想不可谓不怪诞。真是让人想象不到的场景。托尔斯泰娅将主人公片段性的,无序性的幻想就这样信手拈来的组合到一起。也让人不得不感叹大师的深厚的的文学功底。

四、充满希望的启迪

虽然阿列克谢不被社会承认,并遭到社会的遗弃,但在阿列克谢妈妈的心中,自己的孩子还是有希望的。妈妈对阿列克谢说如果你想当作家,你就一定能当上。一到晚上,她把眼镜低低地压在鼻梁上,为他朗读诗歌,不管他是否听懂仍然鼓励他努力向上。在他痛苦地发作的时候“跑来,气喘吁吁,伸出双手,呼天抢地,一把抱住他,紧紧地贴在胸前,抚摸着,亲吻着”。可见,任何人都是有希望的,谁都会被他人关心、爱护。任何人也都有表达梦想的权利,也有坚信梦想会实现的权利。读者受到了这样的启迪,更加会珍惜生活,珍惜现在,让自己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希望。

五、对母爱的歌颂

通过全篇的阅读我们似乎并没有从作者的语言中看到任何歌颂母爱的痕迹。让我们再仔细回味一下。在妈妈的平时语言表达中句句都与“崇高的、规范的”传统文本语言相去甚远:“不要脸的东西!我让你滚开!真是的.连病人你都不肯放过!”正是这样一个被生活磨掉了“温文尔雅”的女人告诉他弱智的儿子“你一定能当上作家。想当。你就能当上”她时常抚摸着,亲吻着自己的孩子。我们会不自觉的去考虑,世上有谁能这样无私的奉献自己,用八十岁的身躯去照顾一个智障的孩子?恐怕只有母亲这样心甘情愿的付出,这是小人物最真实得母爱的流漏。作者让读者也不能不被这位母亲所感动。这不是另一种对母爱的歌颂和倡导吗。我又不自觉的想这样的母亲又会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是不是对女性形象的歌颂呢?不管作者的意***如何,作为读者的我情不自禁的为之动容。

总之,读托尔斯泰娅的作品,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她的作品是与众不同的,很容易引起注目的,却又如此复杂、深奥、神秘的。就像一个人人都认得却需要透过看似漫不经心的外表才能走入她深邃内心世界的女子。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正如《夜》不是简单易读的作品,但《夜》的语言不乏女性语言的体贴感,细腻,流畅,丝丝入扣,引人人胜。尤其是阿列克谢的心理描写,异常贴切的天真幼稚.完全符合一个弱智者的心智水平,让人读来虽感荒诞,却不觉得可笑,让读者在阿列克谢•彼得洛维奇的感染下,不知不觉地拿起手中的万花筒,眼前顿时呈现出一个别样的世界。(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36)

参考文献: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篇7

“俄罗斯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师”

1828年9月9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出生于距莫斯科不远的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出身名门,是彼得大帝时代承袭下来的贵族,世袭伯爵。托尔斯泰2岁丧母,9岁逝父,从小由姑妈照料长大。由于家境殷实,童年起就有家庭教师精心照管他的生活和学习。16岁时,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系。3年后,他中断学业,回家经营庄园。1851年,托尔斯泰到他哥哥所在的***队当了一名下级***官,在高加索地区参加了沙俄与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他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战役中,托尔斯泰英勇善战,屡建战功。

从1852年开始,《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中篇小说《童年》,这是他步入文坛的处女作。在《童年》中,托尔斯泰通过对小主人公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微描写,展示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聪颖、敏感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到出版4卷本选集的1864年,托尔斯泰已经发表了20多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研究“心灵辩证法”的自传体三步曲《童年》《少年》和《青年》,反映高加索***旅生活的《袭击》《伐木》等,以及描绘战争条件下***人思想感情的《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3篇,体现俄国农奴制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以寻求道德思想为主题的《哥萨克》等。尽管托尔斯泰个人认为上述这些作品不过是“小试牛刀”,但事实上仅凭此就足以让他有资格置身于俄罗斯一流作家的行列。

如果说他在19世纪60年代还仅仅是俄罗斯伟大作家的话,随着《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篇长篇巨著的先后问世,托尔斯泰开始赢得了世界声誉,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开始于1864年,托尔斯泰以俄罗斯抵抗拿破仑侵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高度现实主义的描写,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众多人物编织成一幅19世纪初期俄国生活的历史***景。罗曼・罗兰说,《战争与和平》是“我们的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从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用5年时间完成了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动笔之初,他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最后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发生了改变,主要描述了农奴制度被废除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贵族走向没落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分推崇,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从1889年开始,托尔斯泰耗时10年,在71岁的时候完成了《复活》这一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作品中,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这是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它撕去了贵族资产阶级俄国的一切假面具,无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

托尔斯泰的“摇篮和坟墓”――雅斯纳亚-波良纳

雅斯纳亚・波良纳,俄语意思为“明媚的林中空地”,位于距离俄首都莫斯科以南约200公里的***拉市。托尔斯泰曾经深情地写道:“如果没有雅斯纳亚・波良纳,俄罗斯就不可能给我这种感觉;如果没有雅斯纳亚・波良纳,我也许会对祖国有更清醒的认识,但却不可能如此热爱她。”这里被人们称为托尔斯泰的“摇篮和坟墓”,如今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自从托尔斯泰1910年安息于此后,他的庄园就没有一天真正地平静过。百年来,俄罗斯以及世界各地的读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个文化圣地,期望亲身感受文学巨匠的气息。

庄园占地380公顷,树木成荫,风景优美,里面有森林、河流、湖泊、草地等,仅苹果园就有30多公顷。在这里,托尔斯泰前后度过了60年,他那无比浩瀚、无比丰厚的作品、他的理想与学说无不与这座庄园息息相关。

进入庄园,左侧是被托尔斯泰称为“静穆而华丽”的池塘:童年,小列夫和小伙伴在池中游泳、钓鱼;晚年,老托尔斯泰曾足登冰鞋在池面上疾驰、舒展筋骨。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篇8

我读了一本名为《名人传》的书,作者罗曼·罗兰在书中主要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三位名人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讴歌了他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崇高精神。下面由来给大家分享名人传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名人传读书心得1《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最后,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够记住贝多芬,并像贝多芬那样活着。

名人传读书心得2《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名人传读书心得3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著的《名人传》,分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着力刻画了他们三人为追求完美幸福生活的长期忍受艰难困苦的人生。

第一个人是音乐天才贝多芬,贝多芬有着过人的音乐天赋,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丝毫不顾他的想法,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一整天,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成了酒鬼。这些不幸导致贝多芬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堕落,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到了音乐事业中去,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在享受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于耳朵,这对他打击十分沉重。最后,他终于逝世了。

米开朗琪罗则忍受着另一番痛苦,他夜以继日的工作,他是被迫的。米开朗琪罗不停地接受命令,可是大部分雕塑都无法完工。当他70岁时接受了圣彼得大教堂建筑师兼总监的职务,他认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他甚至不肯接受应得的薪水。带着内心对自己以及对社会的怨恨,米开朗琪罗终于与世长辞。他在《诗集》中说:“让我痛苦吧!痛苦!过去没有一天属于我。”他在这种痛苦中挣扎一生。

托尔斯泰则让家庭成了自己心中的阴影。他的思想,他从事的事业。与他家人的生活方式发生格格不入。他不能离开他所爱的家人。他开始计划抛弃家庭,但当他看到即将逝去的一切时他无法继续。托尔斯泰注定陷入了的矛盾和痛苦。不能按自己的信仰生活使他痛苦万分。直到一天,他离开了自己“温暖”的家。最终一病不起,死在了陌生的小城。“信仰是生命的力量。人没有信仰,就不能生存。信仰给予人生之密的答案中包含了人类最深刻的智慧。”——托尔斯泰。

三位世界名人,三个人非同寻常的人生,同样悲惨的结局。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罗曼·罗兰让我认识到慎重选择脚下的道路是多么重要。

名人传读书心得4阅读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著作《名人传》后,深有感触,对那三位名人十分敬佩。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一位是音乐家,一位是雕塑家,一位是小说家,虽然他们的职业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梦想、真理作出努力。他们的意志力如钢铁般坚强。

在这三位伟人中,我最敬佩的还是米开朗基罗,他表面上比贝多芬幸运多了,它既不贫穷,又不残疾,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市民家庭,从小接受贵族教育,又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但是,在精神上他却比贝多芬更受折磨,有着更大的压力。他是孤独过了一生,他的家族从未给过他任何温暖与鼓励,只是在他身上谋权取益。他到处遭遇嫉妒和陷害,生活环境和奴隶差不多。贝多芬从精神上还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可米开朗基罗却没有自由,他不得不为教皇们服务,她们拿米开朗基罗当牛马使唤,他一辈子都像拉磨的驴一样拴在教皇的磨坊里。如果米开朗基罗没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许它就不再那么痛苦,生活在折磨之中,就会以教皇赏识为荣,更追求表现尊严与意志。

读完后,我也认为这些伟人背后的生活是艰辛的,在成功之前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们勇敢的为理想而奋斗,我们要忘掉生活中的不如意,因为生活好似一个五味瓶,有着酸、甜、苦、辣、咸,要重新获得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这三位名人的传记中,也透露出了他们的缺点,比如:贝多芬的暴躁脾气,米开朗基罗的软弱,列夫·托尔斯泰的固执。其实《名人传》告诉我们:那些名人或英雄也并非十全十美,都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人,不是神仙,但是这些问题并不阻碍他们的理想事业。悲惨的命运同样也会降临在他们的身上,所以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冷静地去思索方法,怎样可以解决,不要总去埋怨,多想想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英雄和名人们,坚定自己的信仰,去努力。

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虽然人的一生中会经历种种磨难,但是我们不可以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也要不屈不挠,才能有所成就。

名人传读书心得5“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 ————贝多芬

“愈是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基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

这是《名人传》中出现的三个人,而《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描写的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一个是小说家。他们虽然各自所处的领域不同,但是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他们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们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韧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一味地沉沦,那么就一定能冲破肉体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我最佩服的就是贝多芬了。他们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是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他的头上,在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愈治,而且会很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永远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能顽强地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这么多不朽的作品的原因吧,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我们该学的。

作为现在的6年级学生,学习上的苦难越来越多了,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和压力,我们是不是也要向贝多芬那样的精神呢?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篇9

我读了一本名为《名人传》的书,作者罗曼·罗兰在书中主要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三位名人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讴歌了他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崇高精神。下面由来给大家分享名人传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名人传读书心得1《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最后,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够记住贝多芬,并像贝多芬那样活着。

名人传读书心得2《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名人传读书心得3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著的《名人传》,分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着力刻画了他们三人为追求完美幸福生活的长期忍受艰难困苦的人生。

第一个人是音乐天才贝多芬,贝多芬有着过人的音乐天赋,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丝毫不顾他的想法,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一整天,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成了酒鬼。这些不幸导致贝多芬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堕落,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到了音乐事业中去,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在享受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于耳朵,这对他打击十分沉重。最后,他终于逝世了。

米开朗琪罗则忍受着另一番痛苦,他夜以继日的工作,他是被迫的。米开朗琪罗不停地接受命令,可是大部分雕塑都无法完工。当他70岁时接受了圣彼得大教堂建筑师兼总监的职务,他认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他甚至不肯接受应得的薪水。带着内心对自己以及对社会的怨恨,米开朗琪罗终于与世长辞。他在《诗集》中说:“让我痛苦吧!痛苦!过去没有一天属于我。”他在这种痛苦中挣扎一生。

托尔斯泰则让家庭成了自己心中的阴影。他的思想,他从事的事业。与他家人的生活方式发生格格不入。他不能离开他所爱的家人。他开始计划抛弃家庭,但当他看到即将逝去的一切时他无法继续。托尔斯泰注定陷入了的矛盾和痛苦。不能按自己的信仰生活使他痛苦万分。直到一天,他离开了自己“温暖”的家。最终一病不起,死在了陌生的小城。“信仰是生命的力量。人没有信仰,就不能生存。信仰给予人生之密的答案中包含了人类最深刻的智慧。”——托尔斯泰。

三位世界名人,三个人非同寻常的人生,同样悲惨的结局。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罗曼·罗兰让我认识到慎重选择脚下的道路是多么重要。

名人传读书心得4阅读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著作《名人传》后,深有感触,对那三位名人十分敬佩。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一位是音乐家,一位是雕塑家,一位是小说家,虽然他们的职业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梦想、真理作出努力。他们的意志力如钢铁般坚强。

在这三位伟人中,我最敬佩的还是米开朗基罗,他表面上比贝多芬幸运多了,它既不贫穷,又不残疾,出生于佛罗伦萨的市民家庭,从小接受贵族教育,又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但是,在精神上他却比贝多芬更受折磨,有着更大的压力。他是孤独过了一生,他的家族从未给过他任何温暖与鼓励,只是在他身上谋权取益。他到处遭遇嫉妒和陷害,生活环境和奴隶差不多。贝多芬从精神上还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可米开朗基罗却没有自由,他不得不为教皇们服务,她们拿米开朗基罗当牛马使唤,他一辈子都像拉磨的驴一样拴在教皇的磨坊里。如果米开朗基罗没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许它就不再那么痛苦,生活在折磨之中,就会以教皇赏识为荣,更追求表现尊严与意志。

读完后,我也认为这些伟人背后的生活是艰辛的,在成功之前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们勇敢的为理想而奋斗,我们要忘掉生活中的不如意,因为生活好似一个五味瓶,有着酸、甜、苦、辣、咸,要重新获得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这三位名人的传记中,也透露出了他们的缺点,比如:贝多芬的暴躁脾气,米开朗基罗的软弱,列夫·托尔斯泰的固执。其实《名人传》告诉我们:那些名人或英雄也并非十全十美,都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人,不是神仙,但是这些问题并不阻碍他们的理想事业。悲惨的命运同样也会降临在他们的身上,所以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冷静地去思索方法,怎样可以解决,不要总去埋怨,多想想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英雄和名人们,坚定自己的信仰,去努力。

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虽然人的一生中会经历种种磨难,但是我们不可以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也要不屈不挠,才能有所成就。

名人传读书心得5“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 ————贝多芬

“愈是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基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

这是《名人传》中出现的三个人,而《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描写的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一个是小说家。他们虽然各自所处的领域不同,但是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他们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们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韧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一味地沉沦,那么就一定能冲破肉体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我最佩服的就是贝多芬了。他们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是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他的头上,在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愈治,而且会很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永远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能顽强地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这么多不朽的作品的原因吧,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我们该学的。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篇10

论文摘要: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它深受东正教福音教义的影响,理想主义色彩相当浓厚;另一方面,无情的现实又不断侵蚀和冲击着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托尔斯泰的内心时刻道受着痛苦的煎熬,他的文学作品《复活》深刻而直观的反映了这一点。

宗教思想是托尔斯泰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理解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尤其是其中所折射出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无论是对托尔斯泰研究还是对与他同时期的其他西方文学家及其作品的研究,都意义重大。为了生动、具体地再现托尔斯泰宗教思想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本文拟以小说《复活》为例对此作一简要分析。

一上帝法则

“理性,爱叶罪恶卜暴力”。对这个***式中罪恶,有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一是用“理性、爱”去挽救;二是用“暴力”去摧毁。当然,不同的人基于自身不同的思想、立场和经历会采取不同的方式。那么,对上述问题,作为一代文豪的托尔斯泰又持怎样的态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托尔斯泰主义中来。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结合个人、结合俄国和西方以及整个世界的 历史 和现实、结合各民族、各时代的社会思想和人生 哲学 ,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对比和选择,最终形成的学说。这个学说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均源自东正教的福音教义,其精神实质也是与原始基督教一脉相承的。一直以来,托尔斯泰都固守着东正教的福音教义,然而现实却总是在不断地解构,摧毁它。但即便如此,托尔斯泰仍然向前探索着。

在托尔斯泰主义中,“勿以暴力抗恶”是其基本思想,同时“博爱”的精神也贯穿其中。它一方面反对以恶抗恶,另一方面又主张用“人类爱”去宽恕,去感化。托尔斯泰反复声明:“勿以暴力抗恶,决不是任暴行肆虐,而是真正根除暴行和罪恶所用的方法就是理性和爱。”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由此使得托尔斯泰选择了这样的一种特殊方式。

“勿以暴力抗恶”和“人类爱”是托尔斯泰宗教思想道德学说的重要方面。对于“勿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自己也做了如下的阐释:“暴力产生暴力,避免暴力的唯一手段只有不参加暴力。要使人们摆脱恶劣的社会制度,也只有一种方法,就是禁止暴力。”在《复活》中,托尔斯泰反对主张用暴力的***者,而对那些道德改善的人倍加赞赏。他塑造的众多的***者,虽然赋予他们的 ***治 理想不尽相同,但托尔斯泰只肯定那些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如***者“西蒙松”就是其中最明显的表现者之一。托尔斯泰在这部作品里,自己也形成了一种“宗教性学说”,即“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活的,根本没有死的东西,所以我认为是死的和无机物体无非是我的所不能理解的一个宏大的有机体的某些部分而已。因此人作为这个大有机体的小部分,其任务维护……生命……他认为消灭活物是犯罪,才反对战争和死刑,不但反对用任何方式杀人,甚至反对屠宰牲畜”。关于婚姻,作者认为西蒙松推崇的是柏拉***式的爱情,他之所以与玛丝洛娃结婚,不是出于内心的激情,而是一种道德的行为:帮助她,减轻她的厄运。另一个人是农民出身的***者纳巴托夫,他自称是“共产主义者”,但主张的却是“改良主义”道路。他认为“***不应当摧毁整个大厦,只应当把这个美丽、坚固、宏伟,为他所热烈喜爱的古老大厦的内部任务换个方式分配一下罢了。肯定地说,这样的***者是不彻底的,改良的道路就如昙花一现,匆忙而又短暂。

列宁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镜子》一文中说过:“托尔斯泰的思想反映了幻想的不成熟,***治素养的缺乏和***的软弱”。他主张的不以暴力抗恶也是俄国第一次***失败的重要原因。人们虽无法抹杀这个学说的局限性,但是,不以暴力抗恶并不表示不抗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托尔斯泰算是一个理想的***者,他否定现存的以暴力(不仅指武力,更多的指强权、邪恶等***治行为)为中心的世界法则而确立了建立在现实观照和理论阐述基础上的“上帝法则”即“爱的法则”。

二爱的法则

“爱的法则”又是怎样体现的呢?总的说来,托尔斯泰所主张的“博爱”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爱”字。爱自己、爱别人、爱仇敌、爱一切人,只有所有的人都相亲相爱,那么一个道德完善的、没有暴力的宁静而永恒的宗法制社会就会出现。这是托尔斯泰一生苦苦探索的理想。他认为,要推倒贵族老爷和农民之间彼此阻碍的高墙,唯一的办法就是人们都从“爱”出发。一方面,贵族老爷减少对农民的剥削,少收地租,或者放弃私有财产,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另一方面,农奴也“不以暴力抗恶”。如此,他们之间便可以和睦相处。写于作者晚期的《复活》已充分地体现出托尔斯泰已经由贵族立场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观点上来。小说的第二部分集中写聂赫留朵夫处理“土地”的问题。尽管从结果来看,聂赫留朵夫的种种改革方案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他的所作也无法让人们理解。然而在处理过程中,托尔斯泰却认识到,人民贫困的原因在于人民仅有的能够用来养家活口的土地被地主夺去。他借聂赫留朵夫之口:“只有消灭土地私有,土地才不会像现在这样荒废”“现在那些地主就像狗霸马槽一样,既不会让种的人来种,自己也不会耕耘土地。”在这里,托尔斯泰深刻的揭露了土地占有制的实质。他从“爱”的基地出发,力***来解决贵族与农民之间的矛盾。虽然结果可想而知,但从中也体现出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一条爱的探索之路。

不仅如此,爱的学说在不断地延伸着它的基本含义:一切从“爱”出发。“道德的自我完善,博爱,勿以暴力抗恶”等救世良方都在“宗教”的大题目下衍生开来。“主的旨意,,就是让我们相亲相爱。我们的最高理想境界就是追寻“一个道德完善的,没有暴力的宁静而永恒的大国世界—天国。

托尔斯泰不仅用“爱”去解决贵族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接下去还力***用“爱”让每个人实现自生的道德完善。用“爱”去宽恕一切的罪恶。在《天国在你的心中》一文里,托尔斯泰明确提出:“只要人人开始尽其天职。只要人人开始照着其内心中的良知生活,那样,一切的心灵都在渴望着的‘天国’,不久就会到了……”内心中的良知又指什么呢?这就是原始基督教教义中的各种教条。一言以敝之,即“爱”的法则。原始基督教教义宣扬的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的本性就是有罪的应该通过忏悔把心奉献给上帝,而不是强调牺牲和烦琐的礼仪、上帝能够拯救人类的灵魂·····一直以来,托尔斯泰遵照原始基督教教义来立足于现实。然而,现实中的一切却在无情地摧毁他所构造的梦想。托尔斯泰在寻找它的精神拯救之路。《复活》中体现出的腐朽的国家制度,虚伪的教会制度,不平等的一切因素都在解构托尔斯泰的“爱”的法则。托尔斯泰开始走向他的精神拯救之路。

三精神拯救之路

随着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在俄国的迅猛 发展 ,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以西方资本和俄国宗法制农民为代表的两种文化不断冲突。托尔斯泰的思想也因此出现了以文化冲突为核心的严重危机。一方面反对俄国的***府教会,另一方面反对西方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在长久的现实探索而不得出路之后。在用一切西方哲学和 科学 学说都无能解释和摆脱这种莫名的仿徨和恐惧之后,托尔斯泰终于在俄国宗法制农民的启示下找到了潜藏在他的灵魂和意识深处的情结所在,即“对上帝的虔诚和热爱”。这是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俄罗斯精神。

社会的 发展 、文化的冲突、现实的冲击、思想的变化使得托尔斯泰相信上帝。上帝指引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于是在《复活》里托尔斯泰在“博爱”的前提下,以“道德的自我完善”为新药,让他笔下的男女主人公通过“忏悔”和“宽恕”走向精神和道德的“复活”。托尔斯泰企***通过两人的复活来体现他所提倡的道德自我完善,让“爱”在人物身上充分体现。然而现实却并没有让他实现这个愿望。在此,我们不能不说是现实的虚伪让托尔斯泰选择了这样的道路。我们也不能不说是现实的伪基督教义歪曲,裹读了原始基督教教义,使得托尔斯泰走上了这样的道路。托尔斯泰只能从《福音书》中去寻找真正的宗教真理。可是现实总在抹杀这个真理。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思想被现实无情地毁灭更痛苦的呢?是的,痛苦也罢,托尔斯泰始终没有退缩。他公然地反对世俗的教会,反对虚伪的、庸俗的和形式化的宗教仪式。他以第一人称“我”作为“我们的上层社会”的泛指,,辛辣地揭露道:“我们都是弟兄,可是我却拿了薪傣去宣传一种我自己并不相信的伪基督教义。我拿了薪傣,当着牧师和主教,在一个对人们十分重要的问题上欺骗人们。”托尔斯泰用《复活》第39章的“礼拜”仪式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伪基督教义的虚伪。作者看来本应庄严,肃穆的仪式过程却充满了“喧哗与骚动”。本应虔诚崇拜的信徒却便得滑稽可笑。事实上,他的所做的一切正是基督教所禁止的读神法术,所有这些用基督教名义干出来的事情正是对基督教本人的嘲弄。托尔斯泰在《复活》里,以精神宗教的名义公开背弃教会,甚至对发送《圣经》却不得真谛的牧师嗤之以鼻,同时得出“基督教不是神仙学,而是对于生活的最新理解”。所谓最新理解,也就是说,信仰只存在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对于“上帝”,他认为上帝以何种形式存在只在于个人的理解。他否认传统基督教所决定的上帝存在,也就是说,他不把上帝理解为万物的本源和世界的主宰即物质的而是理解为赋予所有生命以“意义”的某种精神事物;或者说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共同遵守的一种法,即“爱”。于是,我们发现这似乎又回到了“爱的法则”上来。我们看到托尔斯泰在《复活》中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道德自我完善来宣扬他的博爱精神。在《复活》中宣扬他的宗教 哲学 去寻找真正的宗教真理。他不断地撕掉罩在国家教会, 法律 ,道德之上的庄严而虚伪的面纱,不断地阐述着生活给予我们的新理解。

人是矛盾的共同体,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理性与情感的碰撞,真理与谬论的对立。人,只要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就不可能不牵涉到矛盾中去。因为存在矛盾,也因为人总是企***去解决矛盾,所以痛苦也就难免。托尔斯泰并非圣贤,在屡屡出现的矛盾中他感到了苦闷,他的一生就是想为他们寻找人间的伊甸园—小国寡民,清欲无为的宗法制庄园里的完满的理想生活之路。因此,他反对沙皇和教会,反“文明”与“进步”,反对裹读原始宗教界的伪宗教。他从《福音书》中找答案,并由此开始他的救世良方。但是,一切可行吗?托尔斯泰一方面对沙皇专制制度进行激烈地抨击与揭露,而另一方面却是对恶的不抵抗。在他的作品中,他抨击和反抗的余音,不是号召农民起来与罪恶制度作斗争的密锣紧鼓,而是软弱无力的宗教说教和幻想中企求解决矛盾的陈词的喋喋不休声。现实验证了这些方法的无效性。可是,托尔斯泰仍然将“爱”的学说不断延伸,赋予爱神奇的力量。他让爱来惩罚人,代替上帝惩罚安娜。“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他让爱来救人,彼埃尔与法国将***对视的一霎那,挽救了他的生命。他还让爱来使人获得新生,聂赫留朵夫在宗教五条诫训中找到生活的真义,玛丝洛娃实现了灵魂的复活。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看:一方面,这种爱无疑地体现着人性“善”的一面;另二方面,这种爱又忽略人性“恶”的一面。这两方面代表着不同的方向,它们之间在不断地进行着拉锯式的斗争。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疑问:“代表着不同方向的问题我们能否用同样的一种方式去解决呢?”托尔斯泰用“博爱”的宗教思想去探求道路,指出不仅爱自己,爱别人,还要爱仇敌,爱一切“恶”的东西。客观地说,托尔斯泰的爱的学说已经超出了道德的原则,缺乏衡量事物好坏的标准,走到了一个极端。《复活》中他所进行的种种宗教宣传与说教也在此有了一个不太合理的解释。对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大概托尔斯泰基于宣扬他的博爱精神,以一种“道德”方式来代替“暴力”的方式。这是他个人的理想而已。至于哪种方式合适就必须针对***的性质而言。当然,及至今日,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思维过程,这其中有比较,有选择,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飞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0篇

学习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写家乡特产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家乡的特产作文100字,我家乡特产的作文400字。文后提示对例文要点做了简明概括,帮助学生把握例文和习作要领。习作要求提示部分启发学生选择家乡与众不同之处,激发写作欲望。明确提出了本次习作

学习

季度出纳工作总结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季度出纳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出纳年终工作总结合集7篇,出纳月工作总结和下月计划合集。年初我们制定了科室学习计划,坚持正常的科室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科室人员学习***治理论知识和财经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

学习

模拟药店实训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模拟药店实训总结,内容包括模拟药房实训心得模板,模拟药房实训总结1000字。目前商务礼仪课程在药品营销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商务礼仪课程缺乏具体与药品销售人员礼仪相吻合的课程。商务礼仪

学习

班主任培训日常模板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班主任培训日常模板,内容包括班主任工作培训标题大全,班主任培训的内容及安排。针对中小学班主任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安排,围绕“班主任每一天”、“班主任每一学年”、“班主任与每次活动”、“班主任与每个班级”

学习

法院实习自我总结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法院实习自我总结,内容包括法院专业岗位实习自我总结,法院实习自我总结300字。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指导我们工作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资源。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学习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范文,我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批语。我喜欢的故宫,是端庄美丽的故宫,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去了还想再去的地方。每一次和爸爸妈妈去北京玩,我都会让他们带我去故宫看

学习

绝活作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绝活作文10篇,内容包括绝活100字作文,绝活作文。又有一次在特长班里,因为莫为同学老是干扰我,我不分三七二十一的追着他满教室跑。可是刚追到教室门口,老师进来了我和老师撞到了一起,老师就此把我请到了办公室。老师问我为什么

学习

关于第一场雪的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第一场雪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第一场雪的作文,关于第一场雪的作文不超过四百字。曾听一些长辈说过,冬至后,一九开始,谚语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虽然此时已不是一九二九,却同样寒冷。可是在大雪飞纷中,我并没有

学习

月工作总结与计划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月工作总结与计划,内容包括月工作总结和下月计划,月工作总结及计划表。电价矛盾是当前电网经营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合理的电价是保证电网实现经营效益的前提,是公司发展的生命线。二、继续强化预算管理,确保资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学习

互联网营销方案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互联网营销方案,内容包括互联网营销案例和方案,做互联网营销方案。一、网络营销策划的概念策划就是谋划。任何策划活动,都是根据外部环境条件与内部实际情况对未来活动做出的系统的、科学的安排。企业网络营销策划也是如此。

学习

童真作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童真作文10篇,内容包括童真作文范文600字,童真作文100例。童真如水,前进而不止。水是前进着的,它不曾停止,童真亦是如此。拥有童真的人,他所拥有的童真,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前进,而这份童真,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升华,变得

学习

中秋见闻作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见闻作文10篇,内容包括中秋作文十篇,中秋见闻作文500字。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月饼是团圆的象征.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

学习

个人统计工作计划模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统计工作计划模板,内容包括个人工作量统计表模板,工作计划统计万能模板。办公室信息处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2011年公司办公室工作计划文学社工作计划2011年学校办公室工作计划县扶贫办公室工作计划志愿者协会办公室工作计

学习

因果关系鉴定申请书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因果关系鉴定申请书,内容包括因果关系鉴定申请书,做因果关系鉴定的流程。三、建立工伤认定行***、经办部门联办机制。在工伤案件调查认定工作中,建立工伤经办机构提前介入机制,经办机构与工伤认定部门共同参与工伤案件的调查

学习

苏东坡传读后感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苏东坡传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苏东坡传读后感怎么写,苏东坡传读后感评语。当然,那么厚一本书,那么多章节,自然不可能一一有感而发,也许是读前半部分比较认真,就大部分谈前面的了。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

学习

余华活着读后感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余华活着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余华活着读后感范文精选,余华的活着读后感200字左右。余华的名著《活着》,悠悠在飞机上就几乎一口气读完一半,很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强烈感觉。可惜,飞机总不能始终在天上飞。当硕大的飞机在沉闷的发

学习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读后感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100字,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30个字十篇。当我读到小女孩几次划着火柴的幻想这一段时,心里不由得再一次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叹息。在这不平等的黑暗社会中,小女孩看见

学习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悟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悟10篇,内容包括窗边的小豆豆感悟100字,窗边的小豆豆我喜欢读后感悟。小豆豆对不能立即乘上电车感到特别遗憾。但她还是听妈妈的话,便大声应道:“好吧!”然后又补充了一句:“我可喜欢这个学校啦!”妈妈很想说

学习

你为谁工作读后感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你为谁工作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你在为谁工作的读后感,我为谁工作读后感。同样,要作为一名优秀员工,要迈向成功的彼岸,同样要具备这些因素。你在为谁工作?这是一个问句,也是一句鞭策自己的警示语,我们要时刻问自己,我们来这里工作是

学习

祥林嫂读后感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祥林嫂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适合祥林嫂读后感的标题,五年级祥林嫂读后感100字。一般人解读《祝福》时,仅仅把“我”当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好像“祥林嫂的故事”是由我来告诉读者的,其实不然,“我的故事”是小说的暗线,从开始到结

学习

稻草人读后感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稻草人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稻草人读后感十篇二年级,稻草人读后感。对我来说《稻草人》这则童话是很小的时候看过的,对他的记忆保留在了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一个草人。插在庄稼地里,用来驱赶叼稻子的麻雀。他虽然不能动,也不能

学习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朝花夕拾的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朝花夕拾1章的读后感,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作文。提起鲁迅的父亲,大家一定会想到《五猖会》这篇文章吧。在文中,父亲的形象是严厉、专制、古板和迂腐的。他会在孩子急切想去看迎神赛会的时候,忽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