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古诗篇1
赠刘景文描写的是秋末冬初的季节。《赠刘景文》是宋代苏轼的诗作,全诗为: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根据“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句可以看出,荷花已经凋谢了,连那擎雨的荷叶也已经枯萎,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据此推断,是在秋末冬初的季节。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
(来源:文章屋网 )
赠刘景文古诗篇2
诗词作品的前面一般或写景或叙事,后面或抒情或议论,以点明主旨,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赤壁》《水调歌头》都是如此。然而在《过零丁洋》一诗中除了首联外,叙事与抒情皆融为一体,诗人既是在叙事,又是在抒情,让人分不清哪是叙事,哪是抒情。叙事抒情水融,浑然一体,从而更深一步地将诗人那一腔爱国热忱抒发了出来,最后达到了感情的炽点。可以说,《过零丁洋》是一首较为成功的抒情诗。而《山坡羊潼关怀古》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既凸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写法上又别具一格。
二、诗歌用典寓意
用典寓意是古诗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善用典故能够曲折表达感情,含蓄而隽永。
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烂柯人”“闻笛赋”两个典故表达对亲戚朋友的思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朽烂。他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了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他自己经过嵇康故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再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运用“山河表里”这个典故,把“外河内山”的***事要地潼关,形象地显现在人们的眼底。春秋时期,楚国的***队在地背后驻扎,晋侯担心他们来偷袭晋国,听到童谣“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足谋”,晋侯更加担心了。子犯进谏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晋侯就决定依据地势而进攻了。
1.(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 。
(2)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3)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什么哲理?
2.(2010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赠刘景文古诗篇3
关键词:曹氏文人群;游赏活动;山水描写
中***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4405
收稿日期:20101124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使才任气的放歌――曹氏父子的艺术人生与文学创作”(2008SK324)资助
作者简介:周朝生(1956-)男,安徽淮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Cao clan literary group’s travel tour and their poetic creation
ZHOU Chao-sheng,WEI Hong-can
(1.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Media,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Anhui 232001,China;2.Department of Chines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Anhui 236200, China)
Abstract: Cao clan literary group are eager to perform their self-desire and pursu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life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awakening of huma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ure”, so they have a strong tour awareness and frequent travel tours. Poets sing on the way of their traveling, creating a number of landscape poems like The Banquet, Miscellaneous Poems, Presentable Poems, which provide a strong foreshadowing for the landscape poetry writing of Song and Jin dynasties.
Key words : Cao clan literary group; travel tours; landscape description
建安时代,曹氏文人群喜爱游赏,他们频繁出入于园林山水,诗文唱和以往还。创作了一些题为《公宴》、《赠答》、《杂诗》等而实为山水诗的诗,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为晋宋山水诗的写作提供了艺术经验。本文仅就曹氏文人群的游赏活动及其文学艺术创作略作论析。
一
汉献帝建安年间,天下权柄已操在曹氏父子手中。曹氏父子喜好文学,热衷风雅,凭借优胜的***治地位和不凡的文学素养,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强烈的凝聚力。那些因社会***而被迫流亡于各地的文人学士先后西栖止于邺城,围绕在曹氏父子左右,形成一个以三曹为核心,以“七子”为羽翼的曹氏文人群。宾主之间虽首要为***治关系,但他们往来极密,“行则连舆,止则接席”(曹丕《与吴质书》),游处堪称融洽。他们大都经历过颠波流离的痛苦,有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对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复杂的现实冲击着他们的心灵,并在情绪上引起强烈的回应。在“人的觉醒”的社会环境中追求消失的自我,更渴望表现现实的自我,尽情度过人的自然生命的有限性和今世生活的有效性,把目光转移到自己周围存在的事物上,园林山水等大自然的风光与文人的生存状态发生了联系,激发起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因而,他们亲近山水,留连美景,游宴过从,宾主共享游猎之乐,声色之欢,形成感情上的交流。可以说,崇尚游赏宴会是这个时代文人精神风貌的显著特征。《三国志•魏书•鲍勋传》云:“文帝将出游猎,勋停车上疏曰‘……陛下仁圣侧隐,有同古烈,臣冀当继踪前代,令万世可则也。如何在谅暗之中,修驰骋之事乎?臣冒死以闻,唯陛下察焉。’帝手毁其表,而竟行猎,中道顿息,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侍中刘晔对曰:‘猎胜于乐。’勋抗辞曰:‘夫乐,上通神明,下和人理,隆治致化,万邦咸义,故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况猎,暴华盖于原野,伤生育之至理……’。因奏:‘晔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帝怒作色,罢还,即出勋为右中郎将帝”。这虽是“帝视乐府,实与田猎游戏之事无异”[1]的一段记载,但从中可见出建安文人的贵游意识,这种意识流露于他们的诗中,如:
曹操《步出夏门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
仲长统《述志诗》:“邀翔太清,纵意容冶。”
这一情怀,建安“宴”、“赠答”、“杂诗”等诗歌中,尤其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试看:
曹丕《芙蓉池作》:“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于玄武陂作》:“忘忧共容与,畅比千秋情。”
曹植《公宴》:“飘遥放意志,千秋长若斯。”
王粲《杂诗》:“回翔游广囿,逍遥波诸间。”
《杂诗》:“白日已西迈,欢乐忽忘归”
《公宴》:“今日不极欢,含待谁?”
刘桢《公宴》:“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
《杂诗》:“释此出西城,登高且游观。”
陈琳《诗》:“翱翔戏长流,逍遥登高城。”
他们有着比以往任何一代文化人都更为强烈而深沉的游赏意识和感情。对于曹氏文人群来说,园林山水不仅仅是审美观赏的对象,而且也成为了他们情感寄托的对象。他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情致化了,怡情园林山水成为这群文士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文士的交游大都是以园林山水为依靠,于山水之间,陶冶性情。他们已悟出自然山水是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对象,从中获得的是感情的愉悦和精神的***。所以,近则园林别墅,远则僻野幽境;小则曲溪清流,大则高山沧海;诸凡灵山秀水,奇峰怪石,茂林修竹,奇花异草,只要可游可赏,他们都尽情地享受,游赏良辰美景就是这个时代最突出的审美活动。于是,他们经常投身于“珍木郁苍苍,清川过石渠,流渡为鱼防。芙蓉散其华,菡萏溢金塘”[2]的邺官西园。从其诗歌中可以看出他们的频繁活动:
曹丕《芙蓉池作》:“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
《于玄武陂作》:“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
曹植《箜篌引》:“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
《公宴》:“清夜游西园,飞暮相追攀。”
《赠徐干》:“聊且夜行游,游彼双阙间。”
王粲《杂诗》:“日暮游西园,冀泻忧思情。”
《杂诗四首》之一:“吉日简清时,从君出西园。”
刘桢《赠徐干》:“步出北寺门,遥望西苑园。”
据史载,邺下文士游园宴会“众宾百数十人”[3],可见其盛况。他们“朝日乐相乐,酣歌不知醉”(曹丕《善哉行》),形成一股“游宴集会”热。其情形诚如谢灵运在《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所云:“建安末,时余在邺官,朝游夕宴,究欢愉之极。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今昆弟友朋,二三诸彦,共尽之矣”。
表现他们这种自觉“遨游快心意”的游赏意识的集会活动,还有人们交口称赞的发生于建安十七年五月的“南皮之游”,曹丕、曹植、吴质在各自的诗文中都记载了这次曹氏文人群风流倜傥的文学盛会的实况。曹丕《与吴质书》云:“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骋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起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凄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这真可谓是两汉四百年来从没有过的盛大游乐活动。此类活动,宋、清时代虽有之,但没有女乐演奏,其游范围也不过是衙内的庭园,当然不能与这群文士的“西园之游”和“南皮之游”相比。正因为曹氏文人群游乐过甚,作为这个群体的主要领导人曹植才提出节游的主张:“嗟羲和之奋起,怨曜灵无光,念人生之不永,若春日之微霜。谅遗名之可纪,信天命之无常。愈志荡以***游,非经国之大纲。”[4]
当然曹植本人并非不游不会不宴,良辰美景难得,赏心乐事不常,他也朝游夕宴,谢灵运就曾说他“不及世事,但美遨游”。由此观之,曹氏文人群虽然是曹氏***权的角色,但从其游赏活动看,视其为山水旅游群体也较合乎实际。
二
曹氏文人群这种游赏活动,恰标志着他们的山水意识的增强,这势必把诗人的注意力引向广大的自然界,为抒感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从客观上促使作者发现自我和周围人情的个性,很自然的把目光转移到自己周围存在的事物。原来以***治伦理功利与***社会所构成的人生意识,在他们的这种浓厚的游赏意识中已淡化,代之而起的是人情意识逐渐强化,并成为诗人创作激情的新源泉。他们置身于游乐活动,沉醉于审美之境,不再有世事的纷扰,情感在这种审美的情境中得到畅发,情感的表达和满足成为山水之游的主要功能。所以美景在目,心意所感,吟诗作赋,便成为盛行一时的风气。曹操“登高必赋”,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下了有“吞吐宇宙气象”的《观沧海》;魏文帝南望“蒜山无峰岭,北悬临江中”而歌[5];曹植“感夏日之炎景兮,游曲观之清凉。……飞轻翰而成章[6]”。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说:“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这种“遨游”的生活行为和“仰而赋诗”的举动,正是在大自然寻找自我价值的表现。强烈的内在情感借助大自然的物质外壳表现出来,大量讴歌园林山水自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无限神圣温柔的情感全部融注于喷薄的日出、雄伟的海洋、寂静的月夜、奇峭的山岩、凋零的春花、恬淡的山野、苍劲的松柏。正如刘勰说的那样:“文帝、陈思,纵辔以聘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7]他们所创作的公宴诗、赠答诗、艳情诗、《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清河作》、《游览诗》以及《游观赋》、《游海赋》等,都是在游赏活动中完成的。这些诗赋,极言其游赏意识与感怀往昔之情。这一由衷的相惜相契,正是此时公宴、赠答诗最重要的情意内涵。而所谓的“西园之游”,“南皮之游”、“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等的频繁互动,乃是其彼此所以能建立深情厚谊的基础。于是,相聚的贵游之乐与别后的顾念之情,遂成为这个时期的诗赋创作的主要内容。这些诗歌,或委婉,或激昂,或清丽,或淡雅,或忧伤,或欢快,从不同的角度强化了建安诗歌的抒情气氛,渲染了动荡不安而又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腾发出骏爽之气,二者在慷慨悲凉的氛围中得到和谐统一。这正是建安公宴诗、赠答诗、杂诗的特点。前人称这部分诗为“建安正格”,为建安文学的代表,确为精当之论。而今有学者评说“建安风骨”,只注重那些反映社会***的诗篇,而对这部分诗却熟视无睹,实在有失公允。所谓“建安风骨”,乃是这种精神的升华,也只有从当时邺下文人的这种新风貌去考察,才能理解建安风骨的真正成因及内涵。
曹氏文人群的这种游赏意识与活动,不仅促进了建安文学的发展,而且也是后世文人游乐集会活动如竹林之游、金谷雅集、兰亭聚会、乌衣之游、山泽之游等的滥觞。这些游赏活动,激发他们狂热山水,造就了他们浓厚的游赏意识与山水意识,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名士雅集游宴吟诗。南朝谢氏家族可谓是典型代表。谢安不仅本人放情丘壑,“又于土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8],用山水之美陶冶其下一代,而且又与王羲之共同倡导发起“兰亭修禊诗会”;大小谢的怡山悦水,更不在其先辈之下。谢灵运为永嘉太守时,“肆意遨游,遍及诸县,动径旬朔”[9]。这种狂热山水的情趣和放游山水的生活方式,尽管是当时的谈玄风尚使之然,但曹氏文人群的游赏风尚的侵染与启迪,则不容忽视。他们在百姿千态的山水中寻找表现自我的最佳模式,把喜怒哀乐倾注于山水之中,因为他们懂得要作山水诗文,首先神情要关乎山水。正因此他们“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使山水自然真正进入了文学的殿堂,创作出大量的山水文学作品,使之日臻完美成熟。山水文学由建安时代的涓涓细流到刘宋时汇成波澜壮阔的江河。此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山水文学的兴起始于建安,它是伴随着文学、人性与自然获得彻底的***而来,并非刘勰所说的“刘宋之初”,也不能把西晋视为山水诗步入文坛的起点。
三
曹氏文人群写社会,写人生,抒情述志,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山水自然的描写来完成的。他们对山水自然景色体验的逐渐深人,其山水描写经验也日益丰富,为晋宋山水诗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结构模式
谢灵运历来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对诗坛的统治,给当时的诗歌注入了新的血液,开创了山水诗派。而以其为代表的晋宋山水诗,存在着程式化的倾向,即“叙事――写景――说理”这个模式。对此,黄节先生曾明确地指出过:“大抵康乐之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故末语多感伤”(萧涤非《读书三札记》)。谢灵运山水诗的这种模式,有人认为与汉大赋相关,这种看法自有其道理。但任何有成就的文学大家决非单纯地接受某一文学传统的影响,而是广泛地纳入前代文学创作经验,与其说这种程式源于汉赋,不如说是从建安诗中脱胎而来更符合实际。早在他近二百年前的建安时代,曹氏文人群进行诗歌创作时就已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模式,如曹丕《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刘桢《杂诗》、曹植《公宴》等。这里以曹丕的《芙蓉池作》为例加以说明之:“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卑技指羽盖,修条摩苍天。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鲜。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遨游快心意,保已终百年。”这是曹丕建安十七年于夜游西园宴会宾客时所作。首二句点明游赏的时间和地点;中十句描绘铜雀园的美丽夜景;末四句议论。全诗确由叙事、写景,议论三段构成。但不生拼硬凑,而层次井然,开合有致;写景、抒情、议论浑然一体;对偶工整,词采华茂,呈现出整齐对称之美。
再从细节方面看,更可以发现他努力发掘山水自然之美的匠心独运之处。吴淇《六朝选诗定论》云:“此诗只写‘夜行游’三字。于‘步西园’上著“逍遥”二字,盖逐一细看,故逐一细写。‘双渠’四句,是俯写游。‘相溉灌’,见池之美。‘嘉木’句,因池及木……曰‘绕通川’者,逐地势而成。‘卑枝’二句,单承写木,一卑一修,见木之嘉,益见池之美。‘惊风’二句,平写行游。惊风吹后,飞鸟鸣前,我身适在池上。‘云霞’四句,仰写夜。然何地无星月,何地无云霞,自文帝写来,亦若池上固有之景,移他题不得。”
吴氏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此诗的突出特点是写景铺叙详尽繁富,层次分明,仰观俯察有情,审目辄书,犹如一幅山水的大全景。这种俯仰周览的观景方式,在建安诗歌并不少见。这正是晋宋山水诗中好用上下俯仰、左右眺顾、远近飘瞥的结构,晋宋诗人如谢灵运、王羲之等莫不是流观四方,放眼千里。这就使晋宋山水诗形成了大全景式的构***。这种构***的缺点在于造成了为后人所诟病的上句写山、下句写水的固定格式。但从山水诗的长远发展来看,又为中国山水诗画找到了以流转曲折的散点透视全面表现空间万象节奏起伏的基本方式,它使山水诗的境界不受具体的时间和固定的视点限制,一个顺应自然之道的和谐完整的境界,构成诗人心灵中的宇宙空间,这正是中国山水诗时空意识的主要特征所在。
(二) 声色大开
清人沈德潜《说诗啐语》谈到谢灵运、鲍照为代表的宋诗时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这就是说,山水诗发展至谢灵运时代,已大张旗鼓地描绘客观景物的声色。山水诗的这种声色大开的传统,可以说直踪邺下诗人。建安诗人懂得“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的奥妙.因而他们写诗“叙景已多.日甚一日”,从不同角度加强文学的抒情气氛,渲染建安时代动荡不安而又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在建安诗人那浸润着浓郁感彩的景物描写中,萌发着有其自身***价值的声色并茂、形貌逼真的写景诗句,为晋宋诗的声色太开、极貌巧似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如上引曹丕的《芙蓉池作》,结合视觉与听觉.描绘西园夜空的奇光异彩鸟鸣,声色并茂.方东树称之为“写景如画”,“极写人所道不出之景”[10],又被陈祚明称为“建安正格,后人非不追做,然正不易似”[11];《于玄武陂作》写景别具一格,真可谓“柳垂有色,色美在重;群鸟有声,声美非一;水光泛滥,与风澹澹。佳处全在生动”[12],色泽,声韵、静物、动景,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有声能动的画面。曹植《公宴》,其意境与子桓《芙蓉池作》相似。然刻画自然景物的声色形貌别开生面,新奇独特,仰察、俯视、耳听、嗅闻,从不同方位展现西园美景。其《赠徐干》、《赠丁仪》、《赠白马王彪》等诗中的写景状物,色彩鲜明,语言骈丽,注意炼字之功,富有声色之美,而且具有多层次结构和立体感,明显地表现出由社会向大自然开拓,由情语向景语发展,由略貌向形似挺进,把山水景物描写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刘桢《公宴》诗,句句写景,声色俱佳,是一首清新别致的山水诗。其《赠徐干》“细柳夹道生,方塘舍清源”,写树有姿,塘有形,泉有色,可谓形色俱备,出神入化。他们在自然景物声色的描绘上追求新颖独特,追求纤密之巧,明显地展示出晋宋山水诗的某些特点,这对晋宋诗人“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的追求,确为导夫先路。两晋以下的巧构形似、声色大开的写景名家,无不受到建安诗人的沾灌。晋宋山水诗在建安诗的启迪下,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已扩展到各类诗歌中去了,并且注意声色描绘,骈偶的景句大大增多,炼字更为注重,甚而通篇都用偶句绘声绘色,以至晋宋之际,形成了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派。钟蝾说谢诗“其源出于曹植”,的确如此。
(三) 清雅情趣
晋宋人吟咏山水,追求清雅情趣。谢灵运诸多山水诗中,明显地表现出对清景澄趣的喜爱,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十分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种审美情趣:“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可以说追求清趣是晋宋诗人模山范水的一个突出现象。建安诗人已开其端,在西园、南皮之游中已透露出山水清雅之趣萌生的讯息。曹丕、曹植、刘桢的公宴诗值得我们重视。曹子建《公宴》诗云:“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此诗是曹植随曹丕夜游西园时所作,这中间六句写景很值得注意。这是一幅多么清幽秀美的景致啊!清光澄彻,星宿疏落,气韵可谓清微。这同刘桢“皎月垂素光,玄云为仿佛”(《诗》)、王粲“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杂诗》)等,都是这一时期诗歌史在写景之中最早表现出一种清雅情趣的诗句。清趣自晋代开始,特别是在南朝,逐渐弥漫成为一种遍及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子建、王粲、刘桢等人的诗,正是这种审美情趣开始萌发的端倪。
在建安诗歌中,曹操的《观沧海》和刘桢的《杂诗》也不容忽视。这是因为,这两首诗为南朝山水诗提供了很好的艺术养料。《观沧海》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有名的全景山水诗。它并不着力描绘大海的外在形貌,而旨在捕捉大海的内在性格,表现大海的内在力度。诗中的意象是诗人天下意识的投射,是以天下为己任,志在一统神州,再造太平盛世的精神风貌的外化。这种诗,尽管在当时极为罕见,但在宋齐梁年间却是普遍的创作现象,它的出现,为宋齐粱山水诗人表现其对自然人生的体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式,但是晋宋诗人词藻日丽,雕饬日甚,失去了曹操山水诗的吞吐日月的气质与精神。刘桢的《杂诗》:“职事相填委,文墨纷消散。驰翰未暇食,日昃不知晏。沈迷簿领间,回回自昏乱。释此出西城,登高且游观。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安得萧萧羽,从尔浮波澜。”它似乎从未引起文学史家的注意,其实这首诗很重要,它早在建安之际就已经预示了山水诗之必然兴起了。全诗写诗人因厌倦文牍事务而向往自在遣遥生活的心情。前六句写工作的繁忙杂乱,昏乱不清,后六旬写出城游观,表现出诗人对自由平静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表达了一种要解脱令人回回昏乱的日常职事以逍遥于自然之中的意向。这种萧散的意趣,正是后来大小谢等人所十分突出地体现了的。“所以刘桢的这首诗,已经是萧散意趣作为南朝风行一时的一种审美趣味,开始在中古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线晨光”[13]。
由上所述,我们清楚地看到:曹氏文人群的游赏意识与活动,促进了建安诗歌的繁荣与发展,催化了山水文学的兴起,不断地积聚着成功的艺术经验,为晋宋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晋宋之际的山水诗,就其结构布局、运辞构句,色彩格调,审美趣味等,基本上是沿着建安诗歌的模式发展下去的。曹氏文人群导晋宋山水诗之先路,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75.
[2] 刘桢.公宴诗[M]∥俞绍初,建安七子集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46.
[3] 陈寿.三国志•邴原传注引邴原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350.
[4] 曹植.节游赋[M]∥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63.
[5] 刘桢.京口记[M]∥俞绍初,建安七子集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102.
[6] 曹植.娱宾赋[M]∥赵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91.
[7]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04.
[8] 房玄龄.晋书•谢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76.
[9]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86.
[10] 方东村.昭昧詹言卷二[M]∥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88.
[11] 陈柞明.采菽堂古诗选[M]∥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113.
赠刘景文古诗篇4
巴山楚水②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③。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④烂柯人。
沉舟侧畔⑤千帆过,病树⑥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⑦歌一曲,暂凭⑧杯酒长精神⑨。
【注释】
①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 ②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之地。 ③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弃置,抛弃,搁置。 ④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⑤侧畔:旁边。 ⑥病树:枯朽的树。 ⑦君:指白居易。 ⑧暂凭:暂且凭借。 ⑨长(zhǎnɡ)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品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回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当时淮南节度使王潘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他先被贬朗州,再贬连州,调夔州、和州,未离谪籍。“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的好友嵇康和吕安为司马氏所杀,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闻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故友的怀念。另一个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村,才知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死尽了。“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世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诗的颈联,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向荣。面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诗人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诗的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似乎写得很平淡,说的是酒席上的事情,其实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考点预测】
1. 理解典故。“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描述画面。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 品味诗句。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真题链接】
1.(2010贵州毕节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甲)诗中“左迁”的意思是 ;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
(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的两个人物分别是 和 。
(2)请你简要分析(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2.(2011青海西宁卷)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诗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 。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在诗中的本意是什么?后人运用此句的比喻义又是什么?
3.(2011广西柳州卷)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二十多年来遭贬流放的经历。
B.颔联写诗人回到故乡听着幽幽笛声而勾起对旧友的怀念。
C.颈联写诗人对待世事变迁、仕宦沉浮的达观态度。
D.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赠诗的题意。
(2)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标题看,这是作者刘禹锡写给好友白居易的回赠之作。
B.诗歌借用两个典故把自己对亲朋凋零、世事沧桑的伤感表达得委婉、含蓄。
赠刘景文古诗篇5
【关键词】名媛诗归;作者考辨;特征;价值
导语
《名媛诗归》是明末竟陵派诗人钟惺所编的一部历代女性诗歌作品总集。全书收录自上古神话人物皇娥嫘祖《清歌》至明代王微《留别林天素》,共约350位女诗人,1600首作品。前有题名“景陵钟惺伯敬父”所作《古今名媛诗归叙》。
《名媛诗归》作者考辨
关于《名媛诗归》作者是否为钟惺,一直以来多有争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旧本题明钟惺编。取古今宫闺篇什,汇辑成书,与所撰《古唐诗归》并行。其间真伪杂出,尤足炫惑后学。王士禛《居易录》亦以为坊贾所托名……”
清人朱士楷也说:“不知《名媛诗归》乃吴下人伪托钟惺名字,非真出二公之手,何足深辩? 又向来坊间有《明诗归》,更俚鄙可笑,亦托名竟陵,又足辩耶! ”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尚不足为信,理由如下:
(一)清代官修大书,凡有前人成书为基础的,总是对前人成书进行贬低或秘而不宣,以抬高新修官书的身价。对明代作家、作品更是多有诋毁。
(二)而证明《名媛诗归》是钟惺所编的亦有以下几条理由:
(1)《诗归》收古逸诗至晚唐诗共三千三百余首,而其中所收女诗人,以唐代为例,仅12家,作品12首,其中对女诗人作品评点极简(多仅有一句总体评点),与其评男诗人作品不对称。钟惺很可能对妇女作品另作一书专门收录。
(2)对比《诗归》、《名媛诗归》评语,亦可找到些依据。
《唐诗归》中长孙皇后《春游曲》钟云:“***圣母,亦作情艳,恐伤圣德”,则天皇后《如意曲》钟云:“老狐媚甚,不媚不恶”, 郎大家宋氏《拟晋女刘妙容婉转歌》“情在一字”,相对应篇目中,《名媛诗归》的评语都引用了《唐诗归》中的全部评语,且更具体详细地加以评论。
针对不同作品,《唐诗归》和《名媛诗归》的评语也都具有明显的竟陵派特征:
论诗观念。如名媛诗归》中长孙皇后《游春曲》有“诗中连用井上、薝边、花中、树上,一气读去,不觉其复。可见诗到入妙处,亦足掩其微疵。休文四声八病之说,至此却用不着”;《唐诗归》中王维《赠刘蓝田》有“厚甚,为此一句不入律内,然盛唐人不拘”。两书都讨论了诗歌内容与诗律的关系,并且都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
评诗关键字:《名媛诗归》中评语如深细、厚、雅、气、幽、真、艳、庄、淡、情、清、孤等词都具有明显的竟陵派特征。以“深细”为例,《名媛诗归》有“何等深细”(《游春曲》),“亦觉观1物之细”(《秋风函谷关应诏》),“可见诗贵深细”(《赋得北方有佳人》),“入事俱细泽”(《游嵩山》,“即深于体物矣”(《池上竹》),“穿字说出深曲”(《寒食城东即事》)等。
《唐诗归》有“散字,写景细”(《桃源行》)、“四字甚深”(《西州诸公见过》)、“此尽字说得深”(《饭覆釜山僧》)、“极真极细消人宦况”(《休假还旧业便使》)等。
(3)都注重对诗句用字的评点。如《名媛(下转第100页)诗归》“三字有孤赏,独赏之意”(上官婉儿《其八》),“怕字、类字、当字,俱丑”(《其十一》),“今日两字,用来挻然,入口自能知之”《其十二》),“失却二字,惊情痴语”(蒋蕴《赠郑姑意》),“烛用香字亦奇”(《白蜡烛诗赠人》),“握荡二字,说酒亦有意味”(《谢人送酒》),“挂叶二字,便新,若入柳叶等语,却陋极矣。”(江采苹《谢赐珍珠》)等。
由上我们可以推断,《名媛诗归》应该是钟惺所编。
《名媛诗归》特征
(一)按作者时代先后编排。
《名媛诗归》大抵按诗人所处年代先后进行排列,而不在乎其身份地位的高低。以唐代为例,《全唐诗》将则天皇后列于徐贤妃前,因为按地位而言,武后要高于贤妃,而《名媛诗归》将贤妃列于武后之前。
(二)《名媛诗归》小传
1,小传的内容包括叙述家世、人生事迹,对其德行评价,说明成诗背景,以及注明姓名之他作,概括诗歌风格等。
德行评价。武后小传“然性多***乱,嬖幸诸臣,紊乱朝***”,对其诗亦有“造语造想,必使奇尽露,可以想其心手之辣”、“专欲以巧取胜,不知其为妖矣”、“老狐媚甚,不媚不恶”,当然对诗句中值得称道之处也给予肯定,如评语“低字稠叠纷披,确然其览,非形容如此。然尤在捶字,生得有力”、“入事俱细泽”等等。
成诗背景。如江采苹“帝每念之,时在在萼,夷使贡珍珠者至,命封一斛密赐妃,妃不受,以诗付使者,曰:‘为我进御前也。’上览诗,怅然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号一斛珠曲,名盖从于此”。
注明他作。卷十杜恙妻赵氏小传有“一作刘氏”,卷十蒋蕴小传有“一名馥”。
概括诗歌风格。刘令娴小传中有“辞甚凄怆,父勉本欲为哀辞,及见此文,乃阁笔,萧韶称:‘刘孝仪诸妹,文彩艳质甚于神人也’”。上官婉儿小传中有“又常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公主诸篇,采丽益新。时属辞者大抵浮靡,然所得皆有可观,昭容力也。”
(三)《名媛诗归》评语
这是《名媛诗归》区别于当时其他女诗集的最大特征。这些评点不但可以让读者更易于理解诗歌作品,领悟其艺术魅力,而且在无形中构建起女性创作价值的评论体系。《名媛诗归》的评论是由《古今名媛诗归叙》、小传、句间评语及终篇评语共四个层次构成的。 《古今名媛诗归叙》是评语的纲领。钟惺在此提出了两个关键词: "自然"、“清”。
句间评语是主体部分。这部分是整部《名媛诗归》最精彩的部分,是研究竟陵派诗论的重要资料。卷九评赵氏《拟古》“骤雨满空来,当轩卷罗幕”为“入口亦觉凉气飒然”,评“度云开夕霁”为“度云二字,有升眺清远,势尽川陆之意”,评“孤鸾伤对影”为“伤对影,便幻,若止说伤影,便直”,评“摇心欲何托”为“摇心,‘摇’字妙,泛泛无所适从也,用遥远‘遥’字,便恶俗极矣”。
篇终评点,一般是对诗作的整体艺术风格进行概括。如赵氏《拟古》,其篇末评点为“清适自喜,正以平静为古,拟古中有慷慨深兴一流,却似此和正,亦不失为温纯之质也”。这正是《叙》中所言“三百篇,……唱为怀人之祖,要以不失温柔敦厚而已”的具体运用。
《名媛诗归》的文献价值
(一)文献价值
1,它是一部通代的妇女诗歌作品集,是明代诸多女诗总集之一。对女诗人作品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竟陵派在明末的兴盛,而使女诗地位迅速提高,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保存了女诗人作品字句的不同版本。对比《名媛诗归》卷九和《全唐诗》卷五如下:
结语
《名媛诗归》是一部具有较大价值的总集,它是自嘉靖年间起日益兴起的女性文学结集和研究的代表作品,然而对这部作品集的研究并没有很好地展开。本文只是浅略地对其作者、成书及文献价值作了些梳理,很多问题值得我们作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 1 ] 钟惺.名媛诗归 上海有正印刷所排印 民国七年初版
[ 2 ] [清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m]. 北京:中华书局 ,1997.
[ 3 ] 郑艳玲.题名钟惺评点的《名媛诗归》[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
[ 4 ] 胡文楷.历代妇女着作考[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5 ] 王艳红.解读《名媛诗归》[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年第1期.
赠刘景文古诗篇6
关键词:元代;送使安南诗
有元一代,对外交流频繁,其中与安南(安南,古称交趾,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的往来也较为密切,有史记载的,元朝曾有三十七次遣使安南。在出使安南过程中,作为使臣的文人,也留下了诸多记载安南之行的诗作。同时,在出使前,为这些使臣赠诗送行、寄托情意,也成为当时文人赠答唱和的一种方式,故而元代产生了送使安南诗。笔者打算在前人的基础上,试***对元代送使安南诗作一个全面的辨别与梳理工作,为以后元代送使安南诗的研究打下一个基础。
首先,汤开建《元代安南诗辑校》中篇:元人送使安南及安南人酬唱诗,中收录了元人送使安南诗共52首。其中是安南送使诗且与《全元诗》中重复的有33首;其收录的在《全元诗》中所没有收录的元人送使安南诗有11首;还有8首不算是安南送使诗。其次,周思成的学位论文《诗人、使臣集一身――元代安南纪行诗人群体研究》,在汤开建《元代安南诗辑校》的基础上增补诗歌5首,其中4首都符合,1首恐误。且存疑1首。最后,翻阅《全元诗》《安南志略》,增补5首。故目前,元代送使安南诗有54首,其中1首存疑。
一、《元代安南诗辑校》辑录情况
(1)《元代安南诗辑校》中确为安南送使诗且与《全元诗》中重复的有33首为:
1.送尚书柴庄卿出使安南 王盘;2.送尚书柴庄卿出使安南 侯宗礼;3.送尚书柴庄卿出使安南 阎复;4.送尚书柴庄卿出使安南 庾恭;5.送柴尚书辈西南行 胡祗y;6.送柴尚书云南开府三首 胡祗y(三首);7.送尚书柴庄卿出使安南 王载;8.送柴尚书庄卿出使安南 侯谦;9.送柴尚书庄卿出使安南两首 李清(两首);10.送李两山奉使安南二首 董文用(两首);11.送李两山再使安南 阎复;12.送梁贡父尚书使安南诗并引 姚燧;13.送李萧二君奉使安南 王恽;14.送萧郎中出使安南 信世昌;15.送萧郎中出使安南 刘岳;16.送则平使安南 臧梦解;17.送萧郎中方奉使安南 董文用 ;18.送萧郎中出使安南 陈俨;19.送礼部侍郎乔元朗使安南 程夫;20.送南宫舍人赵期颐奉使安南 王约;21.送南宫舍人赵子期宣诏交趾 虞集;22.送赵子期使交趾 陈旅;23.送南宫舍人赵子期出使安南 苏天爵;24.送傅汝砺之安南 黄;25.送傅与砺出使安南 宋沂;26.赠刘宗道使安南(《全元诗》中题目为《赠刘宗道使日南》内容一致,且日南也是安南一部分,故判断为同一首诗)(此诗采用《全元诗》版本)李源道;27.送文郎中赴交趾 柳贯;28.安南行(送李景山侍郎出使)袁桷;29.送李景山侍郎使安南 程夫。
(2)《全元诗》中没有收录的但在《元代安南诗辑校》中有提及的元代送使诗,共11首:
1.送礼部尚书柴椿使安南 李宏;2.送柴椿使安南 王构;3.送礼部尚书柴椿使安南 王之纲;4.送礼部尚书柴椿使安南 王希贤;5.送李b使安南 王沂;6.送兵部郎中萧泰登使安南 宋渤(两首);7.送傅与砺从事安南 揭菟;8.送傅与砺佐使安南 欧阳玄;9.送傅与砺使安南 倪道原(两首)。
(3)其中不是元代送使诗的8首:
1.夺锦标――送李景山 滕宾;2.满江红――送李景山使交趾 姚燧;3.送江西傅与砺赴广州教授 贡师泰;4.送傅与砺广州教授 黄;5.送傅汝砺使安南 谢端;6.送傅与砺使安南 贺方;7.赠傅与砺使安南还 危起;8.赠傅与砺使安南还 张翥。
《夺锦标――送李景山》、《满江红――送李景山使交趾》是词,不是诗歌,汤开建先生将其纳入入《元人送使安南及安南人酬唱诗》的范围内,有不妥之处。贡师泰的《送江西傅与砺赴广州教授》、黄玫摹端透涤腠鹿阒萁淌凇贰⑿欢说摹端透等觏率拱材稀贰⒑胤降摹端透涤腠率拱材稀贰⑽F鸬摹对傅与砺使安南还》、张翥的《赠傅与砺使安南还》为傅若金出使安南之后,去广州任职时,各名家的送别之作,不是为其出使安南所作的送别诗,故不能算作元人送使安南诗。贡师泰的《送江西傅与砺赴广州教授》、黄玫摹端透涤腠鹿阒萁淌凇反颖晏饩涂梢耘卸掀湮赴广州时的送别诗。谢端的《送傅汝砺使安南》、贺方的《送傅与砺使安南》虽从标题上看似乎为其出使安南时的送别诗,但在《全元诗》中的标题则分别为《送傅与砺赴广州教授》、《送傅与砺赴广州教授》,可见,这两首诗,为傅若金赴广州时友人所作。危起的《赠傅与砺使安南还》、张翥的《赠傅与砺使安南还》,危起的《赠傅与砺使安南还》在《全元诗》中标题也为《送傅与砺赴广州教授》,且有注释:“后至元初,傅若金出使安南还朝,授广东路儒学教授,朝野为其送行,危起也以诗相饯”亦可证明其为傅若金赴广州时的送别之作。张翥的《赠傅与砺使安南还》在《全元诗》中无对应之作,但也为傅若金出使归来的后续诗作,不在安南送使诗的范围内。
二、周思成论文增补情况
周思成增补的5首诗,其中王恽的《赠孟文伯》、梁曾的《送兵部尚书柴椿使安南》①、陆友《送赵子期使交趾》、刘敏中《送乔元朗奉使交趾》四首,确为送使安南诗;但其中增补的薛玄曦的《送文郎中奉使交趾》,实为柳贯的《送文郎中傅交趾》。周思成增补薛玄曦的《送文郎中奉使交趾》是从《元诗选二集・上卿外史薛玄曦》中辑得,诗原文为“天子龙飞统万邦,玉符封检下殊方。远人尽是雕题僚,奉使唯应粉署郎。翡翠飞时铜柱湿,鹧鸪啼处石门荒。炎风苦雨烦珍重,蒌叶槟榔取次尝。下面注云:“《提要》《正题》俱作柳贯,《待制集》中不载” ②指出,此篇作者可能为柳贯。《安南诗辑校》中此诗被列入柳贯的名下,但也有注云:“作者,《元音》卷7题为‘薛元羲’,待考”,可见作者为薛元羲还是柳贯,不确定。《全元诗》中,薛元曦的诗歌中,没有收录此篇,但柳贯诗作中可见此诗《送文郎中赴交趾》“天子龙飞统万邦,玉苻封检下殊方。远人尽是雕题僚,奉使唯应粉署郎。翡翠飞时铜柱湿,鹧鸪啼处石门荒。炎风苦雨烦珍重,蒌叶槟榔取次尝。”可见,作者,已经将作者考证确认为柳贯。故此诗实为柳贯的作品,周思成的增补有误。另外,他还指出存疑诗歌1首:杨载《送李侍郎使安南》由于诗作没有序言、注解等其他信息,单凭李侍郎难以断定,送别对象,故暂且存疑。
三、据《全元诗》、《安南志略》的增补情况
另外,本人在在翻阅《全元诗》、《安南志略》基础上,也增补3首元代送使安南诗:袁桷的《送文子方著作受交趾使于武昌长律二十韵》、胡宽的《文子方郎中奉使交趾》、袁桷的《送李景山使交趾》。另外,《安南志略》中收录的黎〉2首诗――《送侍郎智子元使安南》、《送文史傅与砺佐天使安南》,也可以算作元代送使安南诗。黎∷湮安南人,但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元师人安南,第二年,黎榻等朐,后居汉阳。其送使诗是在居于元朝时所作,可以算作元朝送使安南诗的一部分。
根据以上分析,目前,可以确定元代送使安南诗共有54首,其中1首存疑。(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注释:
①汤开建《元代安南诗辑校》将梁曾的《送兵部尚书柴椿使安南》列入了《元人使安南诗》,恐误。
②(清)顾嗣立.元诗选(二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7:1355.
参考文献:
[1]杨镰编.全元诗 [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赠刘景文古诗篇7
最是橙黄橘绿时。赏析: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全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全文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来源:文章屋网 .wzu)
赠刘景文古诗篇8
【中***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5―0090―03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课外背诵古诗词”部分,收录了李白的诗《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其中“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诗后的注释是:谢I,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其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并列,称他为“小谢”。很多研究者又都认为,李白诗中的“小谢”,指的就是谢I。但我们通过钟嵘、李白、谢灵运以及唐以前(包括唐代)文人对谢I和谢惠连的评价和称呼,以及李白的思想抱负、行文习惯、诗题、诗歌发展脉络和诗歌特征等方面,进行细微的分析和论证,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小谢”并非指谢I,而是指谢惠连。
李白的名篇《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广为传诵,其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中的“小谢”,大部分人包括当代学者朱东润、王运熙、刘学锴、裴斐诸先生皆认为是指谢I。理由有:谢灵运是南朝宋人,世称大谢,谢I与谢灵运同宗,因比之晚生了近八十年,为齐人,所以世称小谢;“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清发”符合谢I的诗风,诗题中有提到谢I。此外,也有王琦、赵善嘉、熊飞等研究者认为“小谢”是指南朝宋文学家、诗人谢惠连,而笔者比较认同后一种说法。
其一,多数人认为“小谢”是专指谢I,并有例为证。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和维度来考察。其实在钟嵘《诗品》中,谢惠连即有小谢之称,如,“小谢才思富捷,恨其兰玉夙凋,故长辔未骋”等等。而谢惠连素为李白所钦慕,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文中云:“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李白将谢灵运与谢惠连二人并提,而谢灵运是大谢无疑,可见其也是以谢惠连为小谢的,所谓“群季”之“季”意为“小”也。不仅如此,李白这首诗中的部分诗句的意境与谢惠连的《秋怀》诗有较明显的相似,两相对照,可以看出两诗所写之景相类似(秋夜、明月、长风,云雁),所抒之情相通(忧、愁、颓放)。正因如此,清人王琦为此诗做注解时,也认为“小谢”就是指谢惠连。而《谢氏家录》云:“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尝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常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就是在梦中见到谢惠连而写出来的。作为唐代最负盛名且以才气胜人的大诗人李白,不可能不欣赏与他同样有才情的谢惠连。反观谢I的诗歌,《诗品》云:“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 钟嵘认为,谢I诗歌起句往往绝妙,而结句却不能与之相称,原因是才力不足。单从才力来说,谢惠连是胜过谢I的,李白把谢惠连与谢灵运并提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后人误认为小谢是谢I,可能是因为谢惠连英年早逝,留下来的作品少,而谢I则作品颇多,影响力大所造成的。
其二,谢I在唐以前并无小谢之称,在唐以前有关谢I的史传诗评只是称其为“谢I”或“I”。如,钟嵘《诗品》称:“齐吏部谢I”,“I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述其文” 。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谓:“至如近世谢I、沈约之诗,任P、陆之笔,斯买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刘孝绰当时既有重名,无所与让,唯服谢I。” 即使在唐代,也未见有称谢I为“小谢”的。如,刘长卿《奉和赵给事使君留赠李婺州舍人兼谢舍人别驾之什》:“玄晖翻佐理,闻到郡斋频。” 刘长卿《奉陪郑中丞自宣州解印与诸侄宴余干后溪》:“林中阮生集,池上谢公题。” 刘长卿《送柳使君赴袁州》:“惟有郡斋窗里岫,朝朝空对谢玄晖。”李商隐《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谁知杜武库,只见谢宣城。”李商隐《和韦潘前辈七月十二日夜泊池州城下先寄上李使君》:“正是澄江如练处,玄晖应喜见诗人。”李商隐《怀求古翁》:“谢I真堪忆,多才不忌前。”而李白对于谢I,在其诗中或称“谢公”,或称“玄晖”,或直称“谢I”,也未见称“小谢”的。如,李白《新林浦阻风寄友人》:“明发新林浦,空吟谢I诗。” 李白《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I》:“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李白《秋登宣城谢I北楼》:“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答杜秀才五松见赠》:“闻道金陵龙虎盘,还同谢I望长安。”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卿》:“曾标横浮云,下抚谢I肩。”李白《送储邕之武昌》:“洞庭张乐地,山逐汛舟行。诺为楚人重,诗传谢I清。”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我吟谢I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I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题东溪公幽居》:“宅近青山同谢I,门垂碧柳似陶潜。”李白《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三山怀谢I,水澹望长安。”通过以上例证,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以前(包括唐代),都没有称谢I为“小谢”的,这也就充分证明了“小谢”是谢惠连无疑。
其三,从李白的思想抱负看,我们知道,李白是一位胸怀远大的封建文人,他的理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候浮五湖,戏沧洲。” 做一个名标青史的***治家是他一生的梦想,他一直都是以伊尹、姜尚、管仲、晏婴、范蠡、张良、诸葛亮、谢安等***治家自诩。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这种自诩之辞。如,“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姜尚)、“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谓”、“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鲁仲连)、“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张良)、“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诸葛亮)、“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谢安)。在***治上,他认为自己即使做不了伊尹、姜尚、范蠡、张良,也要做“诸葛亮”、“谢东山”。谢I一生只活了三十多岁,与李白祈求长生的理想不侔;而无情未必真豪杰,谢惠连是个重情重义、情深意重的性情中人,这与李白的个性不谋而合。从谢灵运《酬从弟惠连》的“凌涧寻我室,散秩问所知”一句中可以看出谢惠连强烈的求知欲望,又从谢惠连《秋怀》:“未知古人心,且从性所玩。宾至可命筋,朋来当染翰。高台骤登践,清浅时陵乱。”中可以看到谢惠连对***治的狂热躁进,这与李白的***治态度一致。因此,笔者以为李白是不可能以谢I自拟的。
其四,从谢灵运与谢惠连的情感认同与赏识共游的关系来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与前期同谢瞻等人的赠答诗相比较,丝毫不见玄言气息。该诗分为五章,第一章“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说自己在幽栖独处,心情苦闷时有幸结交了从弟惠连。第二章追忆与惠连一起的美好时光,“悟对无厌歇”一语足见真情。第三章“别时悲已甚,别后情更延”,写与惠连分开后的痛苦。第四、五章是写他希望惠连返归山,共赏盛春美景。最后一章的写景较他的纯山水诗更加古朴自然,不见雕琢。整首诗语言流畅,典故甚少,丝毫无凝滞之感,充分表达了对谢惠连的深厚感情。又如,他的《答谢惠连》:“怀人行千里,我劳盈十旬。别时花灼灼,别后叶蓁蓁。”两人于孟春时节分离,转眼间不见桃花灿烂,唯有桃叶蓁蓁,时光易逝,相思难抚。谢灵运不仅巧妙地借用《诗・周南・桃夭》的典故,而且表达出对从弟的无限相思,并且以自己的深情拓展了典故本来的涵义。“灵运既东,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璋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与其他贵族子弟一起“文章赏会”,辩难析疑、畅叙幽情,这样,时时督促、训导,时时切磋、碰撞,不仅是谢惠连,即便是谢灵运本人,其文学潜质都因此得到激发、锤炼和提高。从情感认同和共游方面,充分反映了二人的亲密关系和意气相投的特殊关系,这是谢I无法比拟的。
其五,从行文习惯看,李白的诗文,凡涉兄弟、叔侄关系,均没有将谢灵运、谢I放在一起言者。李白作品中,有多篇涉及兄弟者,言兄弟关系,多用大小谢、白眉、琼树等故事。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书情寄从弟州长史昭》:“昨梦见惠连,朝吟谢公诗,东风引碧草,不觉生华池。”《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梦得春草句,将非惠连谁?”《泾川送族弟》:“置酒送惠连,吾家称白眉。”均以惠连谓弟,以灵运自拟,而凡涉叔侄关系,却没有一例用谢灵运、谢I或大小谢作比者。如,《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复如竹林下,而陪芳宴初。”王琦注引《晋书》云:“阮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用阮籍、阮咸叔侄故事。《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季父有英风,白眉超常伦。何时竹林下,更与步兵邻。”谓叔父兄弟有如白眉,自己和叔父有如大小阮。《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一:“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亦用大小阮故事喻指叔侄关系,且李白以小阮(咸)自拟。因此,从李白行文习惯看,说他用大小谢故事喻叔侄关系,进而说他以谢I自拟是站不住脚且无根据的。
其六,认为“小谢”就是谢I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就是因为这首诗的诗题中有谢I二字,因而诗中的小谢自然指谢I。登谢I楼而缅怀谢I,似也在情理之中。但此诗却另有诗题为《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假如以此为据,可能许多人就不会认为是谢I了。为什么同一首诗,又有两个不同的题目,且两个题目都没有错呢?这与唐人的习惯有关。唐人唱和诗,多同时收入唱和两方集中,如今较早的集本像宋本唐集就随处可见。李白在宣州谢I楼与李云、李华饯别之时写下的“弃我去者”这首诗,也同时收进了李白、李云、李华集中。李云集所收者,可能就题为《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李华集所收者,可能就题为《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实际这两个诗题,都有与此诗内容不甚相符处,李白集所收者,才应该是正题;但李白集原收之题恰好佚去(据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今所见者,却是从李云、李华集得来。而李云、李华集,又在《文苑英华》编定后佚失,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才是这样两个并不十分切题的诗题。
其七,从诗歌发展脉络和诗歌特征来看,钟嵘认为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谢惠连其诗的重要特点是善于将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性情一并融入诗中,这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而谢I诗“其源出于谢混”,谢混诗“其源出于张华”,张华诗“其源出于王粲”,王粲诗“其源出于李陵”,李陵诗“其源出于《楚辞》”,所以谢I也符合建安风骨的诗风。因此,“蓬莱文章建安骨”这一句话应该是称道三谢的诗风,自然也就包括了谢I,这就避免了诗题中登谢I楼不缅怀谢I了。然而,就“中间小谢又清发”来说,“清发”一词极为重要,“清”意为清新,“发”意为草木欣欣向荣的样子,所以“清发”意为清新绮丽。这与谢惠连诗歌语言的清新绮丽极为相似,故这首诗中的“小谢”应是南朝宋文学家、诗人谢惠连。
通过钟嵘、李白、谢灵运以及唐以前文人对谢I和谢惠连的评价和称呼,以及李白的思想抱负、行文习惯、诗题、诗歌发展脉络和诗歌特征等方面进行细微的分析和论证,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小谢”并非指谢I,而是指谢惠连。
参考文献:
[1](梁)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周振甫.《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王利器.《颜世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赠刘景文古诗篇9
1.根据汉语拼音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写上相应的词。
突然,一幕人们意想不到的场景出现:绿衣人周身亮起银光,宛若万点繁星,组成一支振翼欲飞的和平鸽,晶莹tī tòu________,满场生辉。继而,演员们身形一变,翠绿如初,瞬间在场中央搭起一个巨大的“鸟巢”,shǎn shuò
________ 着绿银交织的光芒。这一幕声、光、电在人体上màn miào________变化,充满灵性和神奇,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2.这是一位初中生写的日记,其中有3个错别字,请你帮助他改正。
2008名演员在开幕式欢迎仪式开始时击矢而歌,欢迎来自全世界的朋友。发明火药的中国以制造神奇的焰火闻名于世,但运用焰火达到鬼斧神功境界的莫过于今晚。在《历史的足迹》一幕中,象征奥运历史足迹的29个“巨人脚印”,用焰火接力的造形,洛印在北京夜空。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3.新闻媒体在报道比赛胜负时往往避开“胜”“战胜”“获得”等一般用词,而是根据人名(或国名)的特点推敲动作性语句,制作标题,亮出创意,吸引眼球。2008北京奥运会上,媒体用的标题《“威”加海内兮》,就是指杨威获得体操个人全能冠***。8月14日,中国运动员刘子歌获得女子200米蝶泳冠***,请你按照上述要求,拟一条有创意的标题(不超过12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欣赏了北京2008奥运会精彩的开幕式表演,你一定会陶醉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对开幕式上亮出的(或喊出的、吟颂的)古籍名句有更深刻的记忆。请你写出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两句。
①________②________
5.默写古诗词
①当举重运动员夺冠时,人们经常用项羽的一句诗“________”来形容运动员的风采。
②古诗词中经常写到梦境,有的写思乡之梦,如“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梦范仲淹的《苏幕遮》);有的写壮怀之梦,如“__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有的写哀痛之梦,例如李煜在《浪淘沙》中用“________”这两句诗形容现实与梦境的无情差距。
③我国的酒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酒经常成为古今诗人抒发各种情感的载体。请按照要求写出相应的诗句。
(一)相思酒,怀念情:“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二)送别酒,难舍情:“________,________”(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三)出征酒,旷达情:“________,________。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四)迎宾酒,敬仰情:“________,________。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卜算子•咏梅》)
6.2008北京奥运会上的耀眼明星,媒体都给了诙谐有趣的绰号。请你说说下列绰号所用的修辞手法(按序号填空)
①“李小鸟”――男子团体体操和双杠冠******。(性子急,签名特快,字像小鸟飞舞,故名)
②“微波炉”――中国女篮名将李楠。(她一上场就能进入状态,故名)
①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①北京奥运村的建筑美仑美奂,空间十分开阔,令人心旷神怡;②餐厅的菜肴品种多样,大饱口福:③休闲场所的器械设施应有尽有,运动员们尽情享受,留恋往返;④大厅里可以自由交换纪念品,那些精美稀少的纪念章炙手可热,很难换到。
①用错的加点成语是________。
②第________句是病句,可这样修改:
________ 。
8.口语与交流
班级举行“思考奥运,享受奥运”主题班会。你是班上的一员,请你就主持人提出的话题发表意见。发言要有观点有材料,简明扼要。
①主持人:北京奥运开幕式震撼世界。我班的奥运快报需要一副对联,上联已经拟好,谁来拟下联(宽对)?
上联:中国长卷世界惊艳
下联:________________
②8月13日,中国***团四次夺冠。我班奥运快报用了“神州勇士再挂四枚金镶玉”这一标题。这里的“金镶玉”用得对码?换成“金牌”好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奥运会主题歌在开幕式前被列为“终极悬念”之一。开幕式上,一曲《我和你》亮相,由刘欢和英国歌手布莱曼演唱,这引来了不同看法。有人将它与亚运会主题曲《亚洲雄风》比较,说《我和你》“不够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现在我把两段录相放一遍,请大家作欣赏比较,然后谈谈你的看法,说的时候尽量有理有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北宋杨万里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9.根据诗意,你认为这首诗赞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首诗的意境和刘禹锡的两句名句的意境很相似。请你写出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台湾原***连战访问大陆后,中共中央***主任***林在机场为连战送行,触景生情的陈主任吟诵杨万里的这首诗赠连战。你认为杨主任此时吟诵这首诗要表达的特殊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果以这首诗赠给你崇拜的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你会赠给谁?请简要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赠刘景文古诗篇10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真挚友谊
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情与亲情、爱情鼎足而三,成为除血亲、姻亲之外的以道义、志趣相维系的一种重要感情。在崇尚友情的中国古代社会,不少侠义之士甚至把这种感情看成比姻亲感情更为重要的一种感情。所谓“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即是这种朋友感情重于姻亲感情的最好注脚。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提倡这种“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狭义的朋友情感,只是证明友情的重要而已。庞坚先生在《海内存知己》中说:“如果说没有亲情,社会将紊然无序;没有爱情,生活将索然乏味,那么没有友情,世界也将黯然失色。”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在他的经典著作《论语》的首章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实际上孔子是在教给他的学生求学、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有朋友。《礼记·学记》中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明没有朋友对于成就一个人的学问是很可怕的障碍。要在社会上立足,没有真挚的友谊更是不行,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友情是一个多么亲切的词汇,友情对于人生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人生离不开真挚的友情,事业离不开志同道合的朋友。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洋溢着关山难阻,心心相印的真挚友情。朋友只要知心,就不会因为分隔万里而彼此疏远,即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会觉得好像近在咫尺一样。明代陈子龙的《仲夏直左掖门送夏彝仲南归》诗中也写过类似的诗,“丈夫重知己,万里同一乡。”意思是说大丈夫交友看重的是知己,即使远隔万里,也象是同在一乡一样感到亲近。正是因为这种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才使好友之间的离别呈现出一种高昂的气势和壮阔的情怀,可见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对彼此的鼓舞和砥砺是何等的重要。
重视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流传着多少动人的心心相应的友谊故事啊!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中记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心友情,至今仍振聋发聩。钟子期亡故,伯牙痛失知音,伤心欲绝,将琴摔碎,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以表示对知心朋友的哀悼。也正因为这感人的真挚友谊,《高山流水》的古琴曲一直流传到今天。1977年8月22日,《高山流水》作为友谊和“知音”的象征,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发射到太空,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地球人类文明的信息,向宇宙其他星球的高级生物寻求友谊和“知音”去了。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有多少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章在广袤的大地上流传啊!可以说,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产生了人类追求真挚友谊的诗章。《诗经·小雅·伐木》中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以幽谷的鸟寻求和鸣之声来比喻人对朋友的寻觅。从西汉开始,随着社会的***,产生了一大批抒写朋友离别之情的诗。如《文选》中收录的四首苏武诗,其中第四首中的“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就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离别,天各一方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别意萦回。此后历经各代,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便不绝如缕,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大观的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所谓“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更是说明了这些诗篇中所描写的朋友之间的情谊之深。古往今来的歌颂友谊的诗篇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人类最美好的朋友之情,堪称中国古典诗歌这个丰富的矿藏中一批熠熠生辉的珍宝。
一、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的形式
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大多在形式上有明显的标志。一是挚友不在身边而生思念挚友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寄”,如王僧孺的《春日寄乡友》和庾信的《寄徐陵》;“怀”,如谢胱的《怀故人》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如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得”,如元稹的《得乐天书》和陈与义的《得席大光书因以诗迓之》;“思”,如王安石的《思王逢原二首》;“闻”,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赠”,如曹植的《赠王粲》和陆凯的《赠范晔》。二是偶遇挚友而引发叙旧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逢”,如严羽《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和徐熥《酒店逢李大》;“遇”,如吴伟业的《遇旧友》;“会”,如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三是送别挚友而抒发依依不舍之情。这类诗作常用“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和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别”,如谢胱的《别王丞僧孺》和何逊的《与苏九德别》;“留”如叶清臣的《贺圣朝·留别》和刘辰翁的《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此外还有两者皆可用的有“示”,和“酬”等等。前者如王安石的《示长安君》;后者如朱彝尊的《酬洪异》。最为感人的是“见”和“哭”。前者的“见”并非指人,而是见到挚友的诗作,而陡生思念挚友之情。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全诗短短28个字,写出了元、白之间珍贵的真挚友谊,正象赖汉屏先生所说的,“尤其可贵者,结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用细节刻划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往往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则见寸寸搜寻;柱言‘绕’,则见面面俱到;诗言‘觅’,则见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拭,仔细辩认的动人情景。且七言中三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节奏短而迫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出诗人匆遽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音乐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深深地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挚情意所感动。”后者的“哭”则表示了挚友亡故后自己的悲痛之情,正是由于悲痛,更显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如李商隐的《哭刘蕢》:“上帝深宫闭九阍,巫成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李商隐和刘蕢有着共同的***治倾向的好朋友。刘蕢是唐敬宗宝历二年进士。唐文宗时曾召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刘蕢在对策中曾大胆地揭露了当时朝***的黑暗腐朽,引起了考官的激赏,但也触怒了掌权的宦官。李商隐出于哀时忧国和痛恨宦官乱***,对刘蕢的高风亮节表示异常的钦佩,把刘苜引为知已,并写过《赠刘司户蕢》一诗。该诗把同情知友之情和忧时愤国之情结合起来,抒写了自己对刘蕢的敬佩和同情。刘蕢去世后,李商隐又先后写了《哭刘蕢》、《哭刘司户二首》、《哭刘司蕢》等诗。这些“哭”诗,特别是这首《哭刘蕢》,不但表达了李商隐对刘蕢的真挚情谊和由衷敬佩,也显示了产生这种情谊的共同的思想***治基础。由于全诗深挚的感情和朴素真切的表达,该诗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评价。清代大诗人纪昀称这首诗“一气鼓荡,字字沉郁。”
二、歌颂真挚友谊诗篇的内容
在中国古典诗歌这个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歌颂朋友之间真挚友谊的诗篇是其中最为绚丽夺目的花朵。无论是歌颂友谊篇章的数量,还是它的质量,其成就都是相当可观的。朱光潜先生说:“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朋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苏李、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性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这些歌颂友谊的诗章,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要而言之,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抒发挚友之间互相眷恋的无限深情
朱先生在论述中国文学史上这些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时,列举了苏李、建安七子等文学史上传为美谈的佳话。其中最为感人的是李白和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唐玄宗天宝元年(745),44岁的李白和33岁的杜甫第一次在洛阳相遇。尽管他们年龄相差11岁,但由于两人都有着相同的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伟大理想,都有着对朝***腐朽不满的愤慨之情,都有着对黎民百姓凄惨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之心,更有着用诗歌来作为武器,抒发心中块垒的不平之气,因而两人一见如故,只恨相见太晚,真所谓“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短暂的相见,成就了文学史的一段真情佳话。李白和杜甫同游鲁郡,并于东石门分别。李白写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全诗追叙了两人相处的欢乐岁月。“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我们马上就要像飞蓬一样各奔东西了,何时再聚首欢饮呢?暂且让我们喝个痛快吧!短暂的诗章道出了两人间的兄弟深情。此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但彼此都十分牵挂。后来,李白写了《沙丘城下寄杜甫》,其中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写出了李白对杜甫的无限深情。李白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就象这浩浩荡荡的汶水,伴随着杜甫向南方悠悠流淌。诗人寄情于流水,流水不息,相思不绝,可见李白对杜甫的一番真情。而杜甫写给李白的作品更多,他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隐居》,就真实地描写了两人之间亲密无间,胜如兄弟的生活。另外的《春日忆李白》,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杜甫对李白诗歌的倾慕,对李白兄弟般情谊的思念,写得深厚无比,情意绵绵;《天末怀李白》写因秋风起而思念李白,全诗感情千回百转,思念之情萦绕心际。吟读全诗,其思念的殷切,关注的细微,感情的真挚,令人反复咏叹,婉转低回,不能自止。尤其是《梦李白二首》,写杜甫思念李白,积思成梦,其情之真切,其爱之深细,更写出了杜甫对李白的情谊之深。古代李杜并称,不仅因为他们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并称为诗仙诗圣,更因为他们之间的友谊不同寻常。千百年以来,历代读者读李白、杜甫互相思念的诗章,仍不得不为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而感动,可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是何等的感人。
2、抒发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江淹的《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由于交道工具的缓慢,道路的险阻和通讯方式的陈旧,因而把朋友之间的离别看得非常重。所谓“长亭送别”,“折柳惜别”等无一不反映了古代离别给彼此双方带来的痛苦和思念。正因为如此,古送别的诗歌或留别的诗歌就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蔚为大观的景象。汉代李陵的《与苏武诗》中的“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写出了相逢的欢乐和即将离别的伤感。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去阳关无故人”,写出了“无故人”的悲酸。唐代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中的“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和宋代陈与义《别孙信道》中的“如君那可别,老泪欲沾衣”,更写出了朋友间离别的深情。有相逢就有离别,挚友之间的离别,必然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这种抒发挚友离别之际依依惜别的深情,令后世读者无不为前人的真挚友谊而感动。正是这种感动,成就了中华民族重友惜情的美好情感。如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好友乘船东去,诗人依依惜别,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正象著名学者陈贻掀先生所分析的:诗人“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像,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不仅表现在作者送别挚友之时,也常常表现在作者离开友人留给朋友之时。最著名的留别诗当首推李白的《赠汪伦》了。天宝十四年(755),李白在安徽泾县游览桃花潭,临行时,汪伦来送李白,感于汪伦的情谊,李白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留别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即地起兴,以潭水之深来比喻友情之深,巧妙地将送别地点与友朋的情感勾连起来,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但还不及汪伦送别我时的情谊之深。“不及”二字,将汪伦对作者自己的情谊描写得淋漓尽致,语浅情深,意近神远,深得后人赞赏。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正因为李白写出了自己和汪伦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使得全诗具有了一种沁人心脾的感人的艺术力量。
3、抒发对挚友的慰勉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