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浓篇1
那是故乡!是故乡的情!故乡的音!故乡的泪!故乡的纯洁!故乡的高昂!故乡的贫穷啊!我的思绪因你而飞扬!
——瞬间的悲凉,何时我可以再踏故土的征途,再探那泥洼的小路;何时我可以再见那亲切却又腼腆的过山风,轻轻梳理我紊乱的思绪;何时我可以再品那温蕴而又清香的绿茶,透过山石聆听淙淙的流水……
想起祖祖辈辈的心血和汗水都全部浇灌在这片贫瘠的山梁,而我却在城市里挥霍几多情殇?……
一切只是冥想,却是那般的遥远……
又是阴雨连绵的夏日,就在午后豁然开朗了来,蝉儿傻傻地再次拉长了那不知疲倦的歌喉。窗外的柳树还是那样袅挪多情,只是叶间挂着像星星那样剔透的露珠。故乡,有曾经——许许多多的曾经瞬间从脑海中翻阅……
爱恨交织,在灯红酒绿、膨胀欲望的城市逃亡,似乎我闻到了一切故乡的味道:那是篱笆斜斜蔬疏疏,田地宛转缠绵,房舍炊烟袅绕的味道。那是旱天祈雨、收获大豆、苞谷、洋芋的味道。那是浓浓的香音、地地道道的土话的亲切的味道。
多少次,倚在迷茫的窗口眺望,望那片片金色的麦田,而后却是近在咫尺的墙壁。
多少次,蓬勃在心坎上的乡愁,看那富足却贫穷的土地,而后只是一阵心酸的割舍。
多少次,渴望用双手抚摸奶奶那慈祥的面孔,儿时依偎在怀抱中的温暖,而后只是空虚。
罢了,就让那说不清,道不尽的乡情清苦追忆,就让那生长童年浪漫的摇篮随我的思绪送走那缕缕情怀……
片刻,心随乐飞……
乡情浓篇2
下课时,语文科代表在黑板上写了五个大字——浓浓的乡情。字的旁边还画了几个气球和一朵大红花。
活动开始了,只见主持人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上了讲台,她们环视了一下整个教室,自然大方的向大家行了礼,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报出了一个个节目和表演者的姓名。先是“ABC”小组,又是×××和×××一起朗诵诗词。
后来到我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里。我从偷偷的用手一摸,啊!还好,心还在,不过心跳比原来快了好几倍。我正要往上走,又怕上去后紧张的忘记歌词,便把歌词本子也拿上了。我唱的是张明敏的《龙的传人》。要是平时,我唱这首歌时总是很激动,也唱的很好,可那时一上台就“卡带”了,觉得自己唱的声音也很平常,但却得到了掌声。
接下来是我们班的那个吴恩栋,他拿着一个萨克斯,鼓着腮邦子,把脸憋的通红的吹了一曲《故乡情》,全班上下激动万,随着音乐打起了节拍,当然也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要求他再吹一个,再吹一下,直到把他的看家本领都拿出来方才罢休。
乡情浓篇3
***在吉林工作和生活了近30年,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见到家乡的代表,更是倍加亲切。“各位代表,作为吉林人,我今天来看看家乡人,说说家乡话,唠唠家乡嗑。”***未改的乡音、亲切的笑容,浓浓的乡情、殷殷的期望,让现场充满温情、暖意融融。
“我是1998年9月离开吉林的,时间过得很快,到现在已经14个年头了。”
在离开家乡工作的10多年里,***仍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吉林的变化,关注着家乡的振兴发展。他对吉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感到非常高兴,他说:“近年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省***府的带领下,吉林发生了很大变化。去年经济总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年GDP突破1万亿元。地方财***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感谢省委、省***府带领全省人民,在吉林这块热土上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
乡情浓篇4
语文课代表赵雨晴领先发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桂花雨’和‘摇花乐’两件事,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思恋。”在王老师赞许的目光下,赵雨晴带着自豪的微笑坐下来。
谁知,小精灵鬼刘泓凯又故意出起了难题,问道:“既然课文主要写了‘桂花雨’和‘摇花乐’两件事,那为什么作者还要写杭州的桂花呢?”
赵雨晴立即站起来说:“王老师以前讲过的,这是侧面描写。通过比较家乡的桂花和杭州的桂花,突出家乡桂花的美好,以表达作者和母亲的思乡之情。”
没想到刘泓凯又接着问:“我就知道你会这样说。那我问你,在比较的过程中,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难道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还香吗?你看,课文中写家乡的桂花‘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而写杭州的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作者也明显认为杭州桂花的香要胜于家乡的,那又怎么突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在刘泓凯连珠炮式的发问下,全班同学都陷入了沉思。
这时,王老师说:“刘泓凯同学的发言很好,说明他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古诗说‘月是故乡明’,为什么同一个月亮,作者会觉得家乡的更明亮呢?主要是作者的心理作用。同样,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自然比不过杭州那一山桂花,可母亲依然觉得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也是心理作用。这样更突出了母亲对家乡院子里桂花的喜爱,也更突出了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因此,应该说香起思乡情更浓吧!”
乡情浓篇5
故乡的风很随和,想吹就吹,想停就停;故乡的风和温暖,吹到孩子们的脸上,孩子们感到温馨;故乡的风吹到柳树的树枝上,宛若轻抚少女的秀发。它吹呀吹,吹过一片片的稻田,吹过了春的绿色。听啊,风在唱歌了,“哗啦,”“哗啦”。音乐响起,那是风过竹林,情不自禁地为这美好的景象所陶醉,忘情地歌唱。
在我小的时候,我在田野上奔跑,风也追逐着我们。我笑着,跳着,飞快的跑着。我不明白,为什么风总能追到我,是我跑得不够快吗?妈妈说:“不是的。你可以跑的比风快,但是你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是故乡的风啊!”
故乡的雨很温柔。在夜里,她悄悄的来了。听“沙沙,沙沙”,那是她轻盈的脚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轻柔的唤醒绿叶,唤醒花草。
我喜欢在那纷纷的春雨中游玩,让那连头发都淋不湿的细雨落在我们身上。天街小雨润如酥,雨在墙壁上留下了斑斑点点。
故乡的人们和睦为家。大家你帮我,我帮你。秋天到了,故乡的人们忙着收果实,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在这里流汗,在这里收获,他们从不奢求什么,只是老老实实的劳动,这才是最可贵的!
乡情浓篇6
豌豆杂酱面,简称豌杂面,是重庆著名的特色美食,色、香、味样样俱全,也是每个外地人到重庆时,必须品尝的一道美食。
豌豆杂酱面里有很多配料:又面又香的豌豆、充满酱香的肉末、清新爽脆的莴笋、生脆可口的芽菜……把简单又便宜的食材同普通的面条一起放进锅里熬煮,在煮的同时,再加点调味的佐料,放上些辣椒、豆豉之类的调味品,不一会儿便可以上锅了。这还没完,再在上面淋上一层香喷喷的杂酱肉末和软糯化渣的豌豆,那味道,真是太棒了!
刚出锅的豌杂面热乎乎的,冒着热气,要是放在冬天,一定很抢手。面条颜色十分鲜艳:金黄色的翻沙豌豆点缀在雪白的面条中;酱棕色的肉末、面汤,衬上青绿色的莴笋叶;再加上几片零星的辣椒,显得格外好看,活像一件艺术品,让人很有食欲。豌杂面得拌匀后才能吃,用筷子把下层的面条挑起来,把肉酱和豌豆拌匀。拌匀后,香味就出来了。面条的热气伴着蔬菜的清香、肉末的酱香一起吸入鼻孔,让人食欲大开。
豌杂面不仅好吃、好闻,就连口感也是一流的。豌杂面的面条细滑、软嫩,因为长时间的熬煮变得膨松而富有弹性。豌杂面的豌豆在锅里就煮烂了,翻了沙的豌豆面面的,不费一点咬合力。莴笋依然嫩嫩的,脆生生的,好像还有一点甜味。深秋的重庆,虽没浓浓的寒意,可毕竟是深秋,天气凉飕飕的。这时候,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喝一口面汤,就像有一股暖流从嘴里流到喉咙,又通过肠子流到胃里,不仅暖了肠胃,还暖到心窝里去了。在凉凉的早晨,吃一碗热乎乎的豌杂面,我想,就算是古代的皇帝,也不会有这样的生活。
豌杂面不仅是重庆的著名美食,还是重庆人智慧的结晶,更是重庆的代表,重庆的骄傲!我爱这一碗小小的重庆豌杂面,更珍惜豌杂面带给我的这一份浓浓的家乡情!
乡情浓篇7
巴里坤乡间的婚宴,俗称土席,是当地面食、肉食、菜食类饮食的一次高规格集中亮相。看似简单的原料,在蒸、煮、煎、炸、炒、烩多种烹饪技艺的操作下,点“食”成金,既满足了人的口腹需求,又呈现出一种多年沉淀积累形成的浓郁乡情。但凡感受过一次的人,都会为那特有的风味和热闹的氛围所折服。
巴里坤人热情实在,一家的婚宴往往是全村的喜事。婚宴大都选择在农闲时间举行,主人家可以从容准备,前来帮忙的人也腾得开时间。一场婚宴热闹与否,也是对主人威望高低和人缘好坏的检验。
一般来说,在“正席”开始的前三天,忙碌的序曲便拉开了。乡里乡亲遇到这样的喜事,都责无旁贷的搭手帮忙―――幼年记忆中的场景往往是女人们带了自家的菜板和切刀赶去切菜;男人卸了大门上的门档拉去搭帐篷;年轻小伙负责搬来左邻右舍的桌子;小孩子们见缝插针帮忙提板凳;会泥活的人砌做菜烧茶用的马槽炉子;厨艺精的早早被安顿好负责掌勺炒菜;腿脚利索的往来穿梭端盘子上菜;嘴巧会说话的那就是业余“招待”;再加上一个运筹帷幄的“助东”坐镇指挥,一场婚宴便热热闹闹又不失条理地开始了。现在有了专门租赁伙食家具的地方,虽然不再有上述般的“兴师动众”,但大到杀牛宰羊,小到捡菜剥蒜,村里人还是个个分工明确,卷起袖子乐颠颠地忙。
婚宴的关键词是“吃好”。正席开始的前两天,吃的主食也不尽相同。第一天吃包子,自家地里长出的大白菜、莲花白、胡萝卜、白萝卜、土豆、大葱加上自家喂养的牛羊肉,剁出来的馅儿味道纯正又鲜美。白白胖胖的包子意味着生活圆圆满满,农家土灶上蒸出来的包子皮儿薄、馅儿足、够火候,有着外面餐饮店里做不出来的味道,不知不觉就引诱你吃到发撑。
第二天吃臊子面。因为碱面擀出来的面条柔韧细长,有着长长久久的寓意。在巴里坤户儿家(农户家),不论是老人过寿、小孩满月,还是春节团聚、嫁女娶媳等大大小小的喜事里,臊子面都不可或缺。吃臊子面,臊子汤烧的好不好是关键。在巴里坤当地,烧臊子汤还有个更形象的说法是“滚臊子”,一个“滚”字便立显那种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诱人场景。
臊子汤的做法很有讲究,把当地的羊肉、胡萝卜、白萝卜、野蘑菇以及豆腐、木耳等原材料切得细碎,用葱、姜、蒜、酱油煸炒出香味后,慢火熬出,最后放入香菜、胡椒粉调味儿,浇在劲道的面条之上,再搭配上自家腌制的野菜、蒜瓣、油泼辣子,立马喷香诱人。用巴里坤话说,那真是“一吃一个不言传”。
说起臊子面的来历,巴里坤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据说曾有一位大户人家娶了一位聪明的媳妇,按照习俗,新婚后的第一天早上,新媳妇要摸黑走进厨房做饭。淘气的小姑子想考考嫂子的刀功,在嫂子擀好碱面之后,趁她不注意,偷偷在中间夹上一块薄布。谁知新媳妇不但利索的切好了面,还很快熬制了一种汤浇在面上。端上桌后,一家人吃得赞不绝口,小姑子情不自禁地说:“新嫂子做的‘嫂子面’真好吃。”由此“嫂子面”的叫法便传开了,时间长了,慢慢演变成了“臊子面”。
第三天是娶媳妇嫁女儿的正日子,也是主人家“正席”上的菜品集中亮相的日子。生活在巴里坤的老一辈人都有记忆,当地民间婚宴曾有两种最高形式―――“碗”和“九魁席”。
所谓“碗”是指一张八仙桌坐八个人,用清一色的大碗上四荤四素八道菜。所有菜品在选料、刀功、火候的掌握以及配料的选择上都颇有讲究,既营养丰富,又经济实惠、搭配合理,色、香、味、形俱佳。这大概源于清初到清末,巴里坤有大量的旗人进驻,其中满洲贵族为数不少,“碗”里有满汉全席的影子。
“九魁席”则源自回族的“九碗三行子”,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同时,九只碗要摆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这样,从东、南、西、北任意一个方向看都成三行。菜的摆放也自成规矩,一般先上四个角的“肉菜”,然后再放四个边的“门子”菜,而且“门子”菜花样和原料虽有区别,但形式要相同。如果东边是“羊肉丸子”,西边的菜则必须是“牛肉丸子”。
随着时代的演变,虽然一些菜品被逐渐取代,而且一桌菜的数量早已远远超越了“碗”“九魁席”的规格,但“羊肉烧条子”、“汆汤丸子”、“粉蒸肉”、“红烧鸡块”、“糖醋里脊”、“烧排骨”等特色大菜被保留了下来,依然是巴里坤乡间婚宴上的主角。
农户家庭院宽敞,在避风的角落用帐篷搭起一个临时的厨房,硕大的铁皮盆一字排开,掌勺的大师傅胸有成竹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只待一阵鞭炮响过,出嫁的女儿离开或者娶来的媳妇进门,“助东”在院子里中气十足地喊一声“开席了”,便利落的手起勺扬,各种菜品依次出锅。
乡情浓篇8
说话的口音会改变,生活习惯也会变,你回到家乡可能像是外地人,但我们的根不会因此撼动。家乡情像是一条绵延而坚韧的透明丝带,无形、无色,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与我相伴。山,搁不住啊;水,挽留不住,一头是我的故乡,而一头就是我的心。
故乡是思绪中的一把小提琴,偶尔你会弹奏起他,奏上一曲曲悠扬而又凄凉的旋律,这就是思绪时的安慰。故乡是悲剧中的一把座椅,当你疲惫不堪之时,总会拿出他来,放松身心。故乡是童年的画卷,当生命之书在异国他乡翻腾时,总能找到那童年时缤纷的画卷。故乡啊,你果然是游子在落魄时的避风港,是伤心时的创可贴,是凄凉时无声的安慰。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游子也是这样,虽然身在异国他乡,却情系家乡,又有多少才华横溢的游子用自己的文笔来抒发自己的思乡情。我想,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总不至于会忘却自己的家乡。应该是人走到哪里,根就会飘到哪里,在异国他乡的生活虽然苦涩,但我想这根任会想原来一样坚韧、纯净。谁都不会忘记自己在家乡的土生土长。
乡情浓篇9
喔唷,一面孔个大学生,依算身浪着西装!(你一脸大学生的样子,你算是身上穿着西装了)
其实是一个穷光蛋!诺,屋里住拉阁楼浪,困末要困呒脚床,(其实是一个穷光蛋,诺,家里住在阁楼上,睡么要睡没脚床)
鱼肉荤腥吃勿起,吃一只咸菜豆k汤,(鱼肉荦腥吃不起,只好吃一碗咸菜豆k汤)
搿两日穷来嗒嗒滴,呒没铜钿开伙仓,(这两天穷得精光,没钱买饭吃)
大概侬个中饭还勿曾吃,肚里饿脚里有眼晃K晃。(大概你还没有吃午餐,肚子饿得脚下直打晃)
看呀,看呀!饿得来嘴唇浪向清水嗒嗒滴,还要叫伲小姐出来当面讲,侬明明存心不良敲竹杠。(看呀,看呀!饿得嘴里口水淌,还想要我们小姐出来当面讲,分明是存心不良想敲竹杠)
等到铜钿骗到手,马上走到饭店里,叫堂倌三碗白饭两块咸肉豆腐汤,一顿夜饭铜钿绢头浪向侪着港。(等到钱骗到手,马上跑到饭店里叫店员来三碗白饭两块咸肉加上豆腐汤,你的晚饭全靠这块手帕就全有了着落)
沪剧《叛逆的女性》演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受过新思想熏陶的大学生周民伟在公园内邂逅新寡徐纫秋,对这位即将被迫去婆家守节的女性深表同情。后来周民伟毕业回家,不意在家中又与徐纫秋相遇,原来她竟是自己的嫂嫂!
周民伟对徐纫秋由怜生爱,却碍于叔嫂关系,彼此不敢表白。后经表兄和婢女阿菱撮合,两人暗中结成伴侣。此事在封建大家庭中被视为大逆不道,在父亲逼迫之下,周民伟另娶高门,就在民伟成亲之曰,纫秋服毒自尽。
这段唱发生在徐纫秋在公园内遗失的一条手帕被周民伟拾得,婢女阿菱前来索讨,当听到周民伟要手帕的主人自己来取时,阿菱便对周民伟出言讥刺。唱段以方言土语十分到位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小市民心态和世俗人情。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聚集了许多来自各地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经济条件一般较差,但为维护自己的形象,在衣着打扮上大都比较注意。由此,有人形容他们是“宁让家中天火烧,不能路上跌一跤”。因为若是跌倒在地,考究的衣服便脏了,没得替挽而“家中”只是租别人的房子,设施条件极差,有的甚至连床也没有、只能在阁楼上搭地铺过夜(没脚床),就算起火也没有关系。从表面看,这段唱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丫头对贫穷知识分子的讥诮,其实代表了当时上海小市民看不起穷人的普遍心态,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其实,这小丫头的心地并不坏,后来还为周、徐两人的结合帮了很多忙。在社会上,一个平头百姓的想法和行为是很容易被世俗风气所影响的,这与个人的品质并没有多大的关连,我们不能去苛求一个心直口快的黄毛丫头。
《叛逆的女性》是一出典型的沪剧西装旗袍戏,这种戏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十分流行,主要是因其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与大多数地方戏曲不同,沪剧的剧目主要是表现现实题材,古装戏很少,称之为“厚今薄古”也不为过。因此,沪剧唱词与对白中华丽、典雅的词藻较少,主要以当时社会的通行语言为主。
这段唱使用了很多方言。方言包括语音和语词,其中绢头(手帕)、着港(着落)就是方言语词。“嗒嗒滴”更是上海话中的特有语词,有多种含义――“穷得嗒嗒滴”,表示穷得精光“嘴唇浪向清水嗒嗒滴”则表示口水滴滴嗒嗒淌下来了。对上海观众而言,这些语词生动亲切,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方言语词的运用,会产生特殊的表达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性。
沪剧是由方言说唱衍化而成的戏曲剧种,因此,沪剧的板腔比较自由灵活,对当地人的对话不论句式长短均可编成唱词,且明白如话,通俗易懂。
乡情浓篇10
可是,时针只要倒拨7个365天,刚刚从镇机关下派不久、年仅27岁的白龙荡村***总支书记李亚东,看到的是一群被废气熏倒的村民。他们有的被紧急送往医院,有的在醒来后加入了“找村委会算帐”的行列。
地处金坛城郊的白龙荡,这里塘多荒滩多,成了当时金坛城填埋垃圾的最佳去处。这里不仅遍布生活垃圾、工业废渣,还是化工厂“废气”的集散地。
“你们扪心自问,哪个人愿意天天生活在又臭又毒的空气中!”村民的指责,因污染而导致频繁的群体性上访事件,久久地敲打着白龙荡支委会、村委会一班人的神经。
最让李亚东不能忘怀的是5组村民高小梅几乎绝望的眼神。她迎着风,静静地伫立在堵路队伍中,一句话也不说,泪水已经不止一次被风干。当李亚东的目光再一次与她碰撞时,她的泪水再一次夺眶而出。这位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人,当年辞掉了代课教师,迁来白龙荡村。她,不***别的,只***当年白龙荡空气好、天蓝水清。因为,她的娘家原先就处在乡办化工厂的下风,一股怪怪的味道,憋得她在讲台上无法换气!如今,务农的她,和丈夫,和一批上世纪60年代迁居到白龙荡的1800多名姑娘小伙一起,都老了,都该安享晚年了,但却还要忍受污染的侵害。
高小梅绝望的眼神,让李亚东寝食不安。那是无法回避的目光!面对盲目发展、无序发展、掠夺式发展和不协调发展的后果,我们需要太多的自责、自省和自强!此时不纠偏,又待何时?此时不还债,又待何时?“危情宣言”。引出“老人生态别动队”
感谢高小梅绝望的眼神。它让村两委终于找到了发展的最大症结。“坚决地造一枚最出彩的生态***章给自己盖!”“坚定地趟出一条生态发展之路!”当李亚东把《白龙荡村生态发展规划》提交***总支、村委会讨论时,反响空前强烈。
可要迁走这些动辄年产值千万元的化工厂,无疑是“割肉”、送走财神爷,谈何容易!
此时,恰逢国庆长假期间,一家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在紧急妥善处理此事的同时,村两委领导把所有化工企业的老板,召集到受害者的病床前,请他们“坚决地给白龙荡村盖一枚生态***章”,控污、转产、停业,甚至迁移。老板们心事上身了,因为,他们见到的是李亚东斩钉截铁的神态,还有,坚不可摧的目光。那神态是对村民生命极度尊重的“危情宣言”,那目光是生态自救、开启未来的“真情告示”!
之后,村两委把驻扎在白龙荡村的58家企业的老总,又召集到一起。会上,不让老总们说一句话,只听3名白龙荡最年长的老人说。老人们是带着情带着泪平静地叙述着的。他们已经失去了亮色的瞳仁,映出的是金沙八景之一的“白龙澄碧”,是一派朝显水碧暮饮山绿的美妙画卷。听着听着,有的老总低下了头。
更绝的是,村两委为每个有污染的化工企业,配备了三到五名“恢复生态联络员”,全是老人。老人们时不时登上老总的门,也不过说一句经过村两委教化的、程式化的话:“不恢复生态,我们白龙荡就天天面临出路恐慌啊!”
此时,适逢金坛市大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上“太湖蓝藻事件”后的环保整治推力,“老人生态别动队”的直接效果是。化工厂知趣地、自觉地转产了、升级了、关停了、搬迁到化工集中园区去了。
“堵”、“疏”并举,让劣势变成优势
在消除工业污染源的同时,白龙荡村两委一班人,从“大禹治水”的经验上获得了启示,以“堵”、“疏”并举为路径!
“堵”,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短期的发展和效益,坚决堵住一切污染项目。村里投入19万元安装了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堵住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渗透。
“疏”。通过引进生态农业项目,把既污染又荒废土地的垃圾池、废渣堆开发出来,景观河与水利枢纽配套,高水平地实现“三清一绿”、“五化三有”。
可是,“堵”、“疏”、“建”都需要钱啊,钱从哪里来?当村两委把招商选资来的“白龙山庄”休闲旅游项目;国内最大的泥鳅规模养殖项目;华东最大的赛鸽训养中心项目;投资1360万元的土地整治、水系改造和国家农田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六大项目,提交村民议事会讨论时,白龙荡人惊诧了。这些项目,不光真正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还借财来切断污染源、整理土地、举建生态发展工程,“一箭三雕”!这是“又好又快发展、打造乡村生态绿花园”的高招啊。
可是,等到请村民们让出承载这些项目的土地时,村民们却踌躇不前了。因为11公里长的圩堤围起的白龙荡村,除去5000多亩荒滩洼塘,耕地仅有2980亩,耕地稀缺。引进的项目是要成片开发的,难免要征用到废弃化工厂、垃圾池四周的耕地。数百名高小梅这样的老人,开始围着村两委干部,一句句说着经过加工了的、程式化的话:“没有土地,我们这些老人就天天面临出路恐慌啊!”说到激动处,10多个老人,还揪起村两委领导的衣领:“不解决我们老有所养的问题,不要想我们让出一块田!”“老有所养?!”李亚东一个激灵:“对呀,解决了乡亲们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土地征用问题不就迎刃而解?!”
于是,三项相关***策出台了――
分别从村积累中拿出186万、230万,为失地农民解决养老问题,为没有子女的老人兴建老年公寓。
让农民被征用的土地获得比种植更高的收益。
整治废弃化工厂、垃圾池获得的土地增值资金和出让获益金,全部用于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第一、第三条都好解决,第二条靠什么来保障呢?靠“土地股份合作社”!村两委摸过底,村民在土地上劳作一年,剔除生产成本,每亩最多受益不超过200元。白龙荡村果断地采取以土地作资本参股“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方式,吸收村民土地1880余亩,依托新开项目进行流转,村民在享受每亩最低500元年租金的同时,还能得到“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分红,每年增收百万元以上。听到这个消息,老人们又开始围着村两委干部,一句句说着经过重新加工了的、程式化的话:“赶快把我家土地流转出去吧,我们这些老人天天就盼消除出路恐慌这一天啊!”
不动摇不折腾,“生态***章”意味深长
短短两年,白龙荡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为农民流转土地千余亩。
节水灌输工程、康居工程、中心河整治工程、土地整治工程,4个投入在千万元以上的省级项目竣工了。向阳垂钓中心、赛鸽中心、禹阳泥鳅养殖基地、白龙山庄,总投入6000多万元的4个农业项目建起来了。散落在项目基地上的4个自然村的村民,也搬迁到了投入1750万元建成的白龙荡村农民公寓、老年公寓。
百亩以花卉苗木为主体的生态园,百亩以农作物展示为形象的植物园;百亩重新恢复的连片滩涂水域芦苇荡;百亩传统农具作业游乐园,3个垂钓中心,在白龙荡拔地而起。“塘沟菱藕交映、滩涂芦苇造景、龙船游于河中”的江南自然景观园区初显特色。
如今,作为江苏省生态村、省康居示范村、全国“美在农家”示范点和省新农村建设一面旗帜的白龙荡村,“香果伴乡民,绿波溢景园”,呈现一派“城郊绿花园”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