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译文10篇

捕蛇者说译文篇1

(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

可译为“到”、“往”。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三、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四、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⑤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⑥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五、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

①苛***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六、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捕蛇者说译文篇2

七年级上册《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课本注释:“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显然,这里采用的是直译和对译。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无不妥。但略加推敲便会发现问题:按此种译法,极易被认为“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潭水”都“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事实上,“白色的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着清波”,却难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而潭水较为平静时方可现出其“碧绿”,也才可“倒映着”岸边的“各种景物的影子”。因此,译文应变更为“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课本注释:“空乏,穷困缺乏。”“空乏其身”译为“使他受到贫困之苦”,“行拂乱其所为,意思是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显然不妥,注者就添加“穷困缺乏”二字强释。笔者每每读到此处,总有点感觉不通畅。“空乏其身”,译为“使他受到贫困之苦”,难以窥测“身”的具体意义,因为“身”在句中乃是“自身、本身”的意思。“行”乃“行为”之意。其实,只须将句子的停顿画在“行”的后面,便迎刃而解其意。因此,应该这样注释:“使他本身受到贫困之苦,使他行为受到阻挠干扰。”

九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课本注:“请,询问。”“请”在文言中它没有“问、询问”的意思。一般“请”为“请求”的意思,并通常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请求别人怎样;另一种是请求别人允许自己怎样。从课文内容看,此处“请”字的用法属于第二种,全句意思应该是“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因为据前面所述,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曾主动请求为他治病,然而蔡桓公都没有批准,直至桓公病入膏肓,扁鹊才“望桓侯而还走”,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不请求为他治病,当然可以“不再询问”或“不问”,但将“请”解释为“询问”纯粹错误。又如此册中的《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课本注:“专其利,独自享有这种好处。”“专”的本义是“纺锤”,借用为“专一”、“专独”、“专擅”之“专”。在当代诸家辞书中,“专”没有享有的意思。“专”由其“专独”义可以引申为“独占”、“独享”义,其意思也重在“独”而不在“享”。因此,课文中 “专其利” 应解释为“独占这种好处”。因为当初听说捕蛇可以免税,“永之人争奔走焉”,但后来不畏生命危险坚持到最后的只有蒋氏。因此才“专其利”。再则,这样解释能与下文“而吾以捕蛇独存”句相照应。课本注释忽略了代表“专”的核心义素“独”,而仅仅取其临时性附加义素“享”,所以导致错误。

九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课本注:“风烟,指烟雾。”从课文前后两分句的关系看,分明是对偶句,而且对仗极为工整。“风烟”对“天山”,“俱”对“共”,“净”对“色”。 “天山”既然是“天”和“山”两种事物,“风烟”当然也不能只是“烟雾”而已。因此,“风烟”应该正确解释为“风和云烟”。之所以不解释为“风和烟雾”,是因为“烟雾”含义太宽,“火烟”也可以叫“烟雾”,而文中所属,指的是江上景观,只可能是“云烟”而已。

捕蛇者说译文篇3

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①,以刑罪当传②西之长安。

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③,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④,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⑤,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亦除肉刑法。

(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注释】①意:即缇萦之父淳于意,名医。淳于为复姓。②传:押解。 ③廉平:廉洁、正直。④不可复续:不可能再生。⑤官婢:官府的奴婢。

【导读】这篇古文叙述了汉文帝四年中,淳于意的小女缇萦为了赎回父亲的肉刑罪,大胆上书皇帝,自愿纳身救父的感人故事,表现了缇萦的刚烈及对父亲的真诚孝心。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__________

(2)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的词指代的内容。

(1)齐中称其廉平__________

(2)上悲其意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

(2)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

(3)今坐法当刑()

(4)虽欲改过自新()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书闻,上悲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可看出缇萦是怎样的一个人?原文中最能体现缇萦孝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④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⑥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选自 《北史・李惠传》)

【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④群下:部下,属员。⑥实:事实,真相。

【导读】的确,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美好的现象,这或许是人们的私心使然。不过,我们要相信这句话:世间自有公道,付出终有回报。也就是说,是你的就是你的,别人抢也抢不去,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你争也争不来。只要善于辨别,事情的真伪自然显现,贪心者必将为他的贪念付出代价。所以,为人要诚实,不能太贪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2)顾州纲纪()

(3)咸无答者()

(4)得其实矣()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在文段中找出同样句式的句子。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读过像李惠这样智者的故事吗?试讲述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河间游僧

河间有游僧①,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②于佛,而捧盘进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 ②祷:祈祷。

【导读】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正如和尚用磁石吸引含铁的药丸来骗人一样,看似非常神奇,好像是神仙显灵,其实,只要仔细观察,骗人的把戏终究会露出马脚。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多动脑子,勤于思考,以免自己上当受骗。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佛作引手取物状()

(2)举国信之()

(3)见其闭户研铁屑()

(4)其佛手必磁石为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一铜佛置案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卖药于市

B.后有人于所寓寺内

C.而装金于外

D.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用一成语概括文中“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一句话的含义,以比喻外表华美,里面一团糟,这一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结合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一下和尚骗人的花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吴王欲伐荆

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①荆:楚国的别称。②舍人:国王的侍从官。③少孺子:年轻人。④委身:弯曲着身体。

【导读】劝谏本是对君王效忠的一种表现,但专制时代,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劝谏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向吴王进谏的年轻人自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以一种很巧妙的方法进谏: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说理,一则避开杀身之祸,二来又点明了伐楚的坏处,最终说服吴王放弃伐楚的念头。此则故事启示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

(2)如是者三旦()

(3)螳螂委身曲附()

(4)黄雀延颈()

2.翻译下列句子。

(1)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孺子“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样的劝谏方式,其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故事,概括出一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②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1),以刺刀攫③其首(2),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3),已破裂云。

(选自蒲松龄《螳螂捕蛇》)

【注释】①觇(chān):窥视;观测。②倾跌:滚动跌打。③攫(jué):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闻崖上有声甚厉()

(2)渐近临之()

(3)久之,蛇竟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2)以刺刀攫其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3.张姓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观察“螳螂捕蛇”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螳螂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具体分析文中画线的三句话,说说螳螂置蛇于死命所运用的方法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造酒忘米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①,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②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③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④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人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明・江盈科)

【注释】①曲:酒曲,酿酒所用的发酵剂。 ②诮(qiào):责备。 ③第:只是。 ④并:连。

【导读】酿酒需要遵循酿造之法,最基本的原料必须要齐备,否则,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结果自然是不能酿制出酒来。本来由于自己健忘,导致把最基本的原料都遗忘未加,却反过来找别人的麻烦,岂不可笑!学习知识也是如此,立志求学是好事,如果只是好高骛远,不善于打好基础、把握主要的东西,结果无异于空中楼阁,最终是难有所成的。

1.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犹水也(尚且)

B.乃往诮酒家(去、到)

C.循我法耳(遵循、按照)

D.及于不得酒(到、等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不传与真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第不循我法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异于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原文解释“世人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句中加点的“本”、“末”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本:___________末: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个道理应用到学习中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惊弓之鸟

异日者①,更羸②与魏王处京台③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魏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④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雁群也。故疮未息,而心惊未去。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⑤也。”

(西汉・刘向《战国策・卷十七・楚策四》)

【注释】①异日者:昔日,从前。②更羸:战国时的名射手。③京台:高台。④孽:指幼鸟。⑤故疮:旧伤。⑤陨:坠落。

【导读】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同时又告诫人们,如果失败了,应尽快摆脱余悸,找出对策,以避免再次受害。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2.翻译下列句子。

(1)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雁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更羸是根据什么判断这是一只受伤未愈的雁的?(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中我们常用“惊弓之鸟”形容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知道,生活教人学会反思。读了这则寓言,从大雁身上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1)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2)名词用作动词,西行、往西走

2.(1)淳于意 (2)缇萦

3.(1)就在这个时候(2)小女儿(3) 因……定罪(4)即使

4.(1)汉文帝四年,有人上书诬告淳于意。(2)缇萦的上书被皇帝看到了,皇帝同情她内心的痛苦。

5.是一个孝顺、勇敢、有胆识、有献身精神的好女儿。“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译文】汉文帝四年中,有人给汉文帝上书告发淳于意。因为当时实行肉刑罪,所以就用驿站的车马将淳于意向西解送到长安处置。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解送淳于意时,她们都)跟在他后面哭泣。淳于意大怒而骂道:“生孩子没有生男孩,遇到了紧急的事情没有能用得上的人!”这时,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为父亲的话感到悲伤,于是跟着父亲向西到长安。缇萦给汉文帝上书说:“我的父亲在齐国(封地)做官,齐国的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如今因触犯法律而承受肉刑罪。我深切地哀伤死的人不可以再生,断了肢体的人不可能再接上,即使想悔过自新,却无法走上这条路,最终不能得到改过的机会。因此,我自愿纳身作官府的奴婢,以此来赎回父亲的肉刑罪,使父亲能悔改前非,重新做人。”

缇萦的上书被汉文帝知道后,汉文帝为她的诚意感到悲伤,在这一年废除了肉刑的法律。

二、1.(1)用 (2)回头看 (3)都 (4)事实、真相

2.状语后置句同释重担息树阴

3.(1)用手杖(棍子)敲打羊皮,看见有少量的盐屑(掉下来)。 (2)背柴火的人才低头承认了过错。

4.李惠是一个聪明机智、生活常识丰富、经验很多的人。(意思对即可)

语句: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5.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狄仁杰审案等等。

6.提示: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遇事要善于动脑筋。

【译文】有一个背盐的和一个背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要走的时候,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坐卧和披背用的东西。李惠让他们出去,回过头对主簿说:“拷问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部下都没有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背柴的人才承认了过错。

三、1.(1)伸手 (2)全城 (3)研磨 (4)做

2.(1)把一尊铜佛放置在桌子上。(2)经过检验,确实是这样,那和尚的骗术也就败露了。

3.D 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5.略。(利用磁铁和铁相吸原理来解释即可)

【译文】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他)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用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铜佛的手里;如果病难治好,盘中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的盘子里的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铁屑,有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以掩人耳目)。经过检验,确实是这样,那和尚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四、1.(1)怀揣(2)这样,代“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3)同“跗”,脚背骨(4)伸长

2.(1)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

(2)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3.为了引起吴王注意,以便在吴王面前劝谏。

4.好处是既能把伐楚的坏处告诉给吴王,而又使自己不致被吴王处死。

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患。

【译文】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他警告身边的大臣说:“有胆敢向我进谏(劝阻我攻打楚国)的,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怀揣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它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它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五、1.(1)听到(2)从上往下看(3)终于

2.(l)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2)用锋利如刀的脚去抓它的头。

3.登觇、审视、渐近临之

4.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5.(1)占据有利位置;(2)发挥自己的长处,攻其短处;(3)抓住要害。

6.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译文】有个姓张的,偶然走到山谷的溪水边,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声音。他寻找一条路径爬上去看,只见一条大蛇,身围像碗口那样粗,在树丛里摇晃着,伸着尾巴拍打着柳树,柳条都折断了。(看那)翻来覆去滚动跌打的情状,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捕捉制服它,但仔细察看,却什么也没有,他很是疑惑。慢慢地走近蛇俯视,只见一只螳螂盘据在蛇的头部,用锋利如刀的脚抓着它的头,甩也甩不掉。长时间后,巨蛇竟然被弄死了。看蛇的额头,皮肉已被撕破了。

六、1.A

2.(1)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2)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罢了。(3)和这又有什么区别呢?

3.舍本逐末(忘本逐末)比喻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而在枝节上用功夫

4.米酒曲、水

5.(1)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2)做事要细心,要多自省,少埋怨。(3)学习知识要把最基本的掌握牢靠,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译文】有一个人向一个做酒的人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告诉他:“一斗米,加上一两酒曲(酒引子),再加上二斗水,相互掺和,这样过了七天,就变成酒了。”然而这个人比较健忘,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引,就这样掺和起来做酒了。过了七天后尝一尝,还跟水差不多,于是就跑过去责怪酒家,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罢了。”这个人说:“我是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引子。”酒家问他:“米放了没有?”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唉,连酿酒最基本的原料都忘了放,想要酿酒,等到酿不出酒来,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不好。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次要的东西,因而学习不能成功,和这又有什么区别呢?

七、1.停留。

2.(1)飞得缓慢,是旧伤疼痛;叫声悲凄,是离群已久。(2)听到弓弦的声响,便拼命高飞,旧伤发作,因此跌落在地上。

3.飞徐者,故疮痛也。

4.受到过惊吓或遭受过打击,遇到一点动静或事情就心有余悸的人。

5.遇到挫折或打击后,不能从打击和失败的阴影中恢复过来,遇事仍心有余悸,将会遭受更惨重的失败。

【译文】昔日,魏臣更羸和魏王站在高台之下,抬头看见飞鸟。这时更羸对魏王说:“我只要虚拨一下弓弦,就可以把鸟射下来。”魏王说:“你的射技有如此之高吗?”更羸说:“可以的。”

捕蛇者说译文篇4

在叙事美学的探求上,这些作家之间并不一致。像陈崇正等作家的写作,带有浓重的后现代色彩,注重引入武侠、言情等通俗文学的手法,也注重不同主题的拼贴或糅合。在他们的笔下,乡土世界已经寓言化了。而在林培源等另一些作家的笔下,乡土叙事则有景观化的倾向;他们在尝试向没有乡土生活经验的读者讲述乡土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乡土世界在他们笔下,也更多是一种背景式的存在。他们所描述的人性遭遇,实际上超出了乡土与城市的架构,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充满了现代感。

曹永也是乡土叙事坚定的实践者。与上述的写作路向不同,这位1984年出生的贵州作家所书写的,似乎是原生意义上的乡土。他的叙事手法非常朴素,时常是直陈式地讲述他所见的与所想象的一切。他的《龙潭》等作品,甚至读来与上一世纪二十年代的蹇先艾等乡土作家的作品并无太大的差异。当然,他的《捕蛇师》等作品,也涉及“80后”这一代人的存在经验。

为了更好地对他的写作进行梳理,本期特意邀请了吴佳燕、刘芳坤两位青年批评家来参与评论。

吴佳燕的《乡土传奇背后的生命绝望》一文,围绕着曹永的当期作品《捕蛇师》进行了非常有洞见的细读。她在文中先是详细讨论了招蛇术的文化意义,接着重点对老獾和多福这两个主要人物及其遭遇进行细读。通过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她得出的结论是:“从根底上,《捕蛇师》关注的不是神秘的乡土传奇,而是在现代文明的侵蚀和挤压下农民的精神出路问题。如果说曹永以前的乡土小说写出了封闭状态下乡村的贫穷和愚昧,在《捕蛇师》里我们却看到了现代文明洗礼下两代农民所面临的同样的走投无路。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无论上一代还是下一代,无论闭塞还是敞开,无论离去还是归来,举步维艰的都是农民,饱受着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带给他们的深重伤痛。”

刘芳坤擅长文学史研究,她的批评文章也时常有文学史和社会学的视野。在《边地“80后”的故事与沉默》一文中,她首先把曹永放在二十世纪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和“80后”写作这两个不同的坐标中来进行定位。在文章中,她还对曹永小说的叙事美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认为“曹永非但以残酷凌厉、现实感极强的故事情节取胜,他的故事里更有着生动的文学要素,这些要素浑然地参与到历史的互动中来。”与冷峻的逼视相联系,在曹永的小说中,“驳杂的围观和失语的沉默相生相伴。一方面,曹永经常热衷于描写迎春社村民的热烈讨论场景;另一方面,小说的主要人物却在众声喧哗之中难以找到话语的支撑。”

这些阐释和论断,读者们在阅读曹永的小说时不妨作为参照。

捕蛇者说译文篇5

[关键词]希区柯克 悬念 预叙 行动 蒙太奇

悬念是一种艺术技巧。即运用一切手段使观众对剧中人物和故事情节持有一种紧张的期待心理,一种欲探知事物究竟的心理活动。观众常常从影片一开始便受某种好奇心的驱使,怀着某种期待观赏影片。直到最后一刻悬念解开,从中获得心理愉悦。2006年风靡大江南北的电视连续剧《暗算・捕风》,刻意营造“希区柯克”式悬念效果:将一枚炸弹放在桌子底下,预先告诉观众而剧中人却不知道,制造一种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牢牢抓住了广大观众的“眼球”。

一、巧妙地通过对话、画外音和典型情节进行预序,剧集顺序以后发生的事情,前呼后应铺垫情节:“告诉观众炸弹放在那儿,并且肯定会在1点钟爆炸”,吸引观众的兴趣

预序即“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如果事先讲述的内容发生在故事当中,则可以视为“内预序”;讲述的内容若发生在故事以外,旨在预告事件或人物的未来结局,给观众的延伸想像设立一个目标,则是“外预序”。《暗算》三部剧集各自***成篇,但是彼此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编导匠心独运,把按照原生态故事时间本应该放在前面的第三部偏偏安排在最后,将故事时间里先发生的“特使行动”事件往后挪,在此以后发生的《听风》和《看风》的事情,以及《捕风》开头的故事叙述过程中精心布局,把后面剧情的片段和结局提前交代,穿针引线,预叙设谜,为人物命运归宿的情节制造悬念铺垫。如此目的就是事先告诉观众:安在天的父母是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是中共***员,为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然后再倒叙讲出上世纪三十年代血与火的***斗争故事,父母牺牲及其战友命运之谜的情节预序,其实早就埋下了很多伏笔,以便观众头脑里有根“弦”;就是知道下面将有“地下***故事的炸弹,三天之内将在***派阵营里爆炸”,前设谜团后揭密,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一)人物对话式的预序

《听风》中的对话:

1、安在天和金鲁生的对话:“你父母都是铁院长的战友?”安:“三几年一起在上海做地下工作,不过他们没有铁院长这么幸运,没有看到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天,就牺牲了。”

2、安与丁姨的对话:“铁院长在上海的时候叫火龙,您叫什么呢?”丁:“老虎!”安:“您叫老虎!”丁:“他是发报员,我是译电员……大家都称我们是“地下的天空”。安:“我父亲和我母亲有没有代号?”丁:“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小组一共十二个人,按照十二属相分别起了代号,你母亲叫公牛……”“我父亲呢?”“毒蛇”。

3、铁院长与安在天的对话,铁:“你不是一直想知道你母亲为什么要改嫁吗?……”安:“大白兔已经告诉我,……我母亲发展那个人成为了我们的同志,送出不少***统的机密情报。后来他们不幸暴露了,半年后又双双被杀害……所以我确定她牺牲的那一天,是1936年4月7日。”

4、《看风》里安在天与黄依依的对话“听说你从小是孤儿?”。安:“至少10岁之前不是,那时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上海的地下***。父亲也是搞破译的……我10岁那年,父亲为了送出一份关乎上海地下***生死存亡的情报。牺牲了。”

上述第一、二、四是内预序,因为《捕风》中有这些内容详尽的揭密情节,但是有关母亲牺牲的对话(第三)是外预序。这里在把当下事情作为叙述主体的同时,为后面的剧情巧设预叙机关。

(二)画外音渲染的预序

画外音指影视片中由画面外的人物或物体发出的声音。它是影视片处理伴音的一种方式,对观众起提示或解说作用。《捕风》中关于父母牺牲之谜中也有这样的画外音。童年的天天送父亲去上班。这时响起安老的画外音:“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三年以后,母亲也离开了我,没能够看到他们的儿子长大,也没能够看上一眼他们为之流血牺牲而打造的新中国”。还有,钱总一跳探戈时的画外音:“这可以说是父亲预知暴风雨来临前一次内心的抗争,也是曾经沧海阅历无数的他最为外露的一次精神体现。”再有,钱之江遗体安放家中的画外音:“父亲就这样被母亲开膛破肚,在他的肚子里,果然找到了那串佛珠,每一颗珠子都刻下了他的“绝笔”!……最终把情报传递给了组织。”以上关于父亲的画外音都是内预序,因为剧中有他舍命传递“特使行动”情报、以及从其肚子取出佛珠的情节,而关于母亲的画外音则是外预序,因为没有表现她具体牺牲经过的剧情,只是通过上面《听风》中安在天与铁院长的对话交代出来。

(三)典型情节预序

1、安在天龙华***陵园扫墓:年愈八旬高龄的安老在上海龙华***陵园祭奠父母时接受记者采访时披露:父亲是我们这一行(秘密战线)的元老,***初期的老***员。一直卧底在敌人的内部从事地下工作,他牺牲的时候我才十岁。预示下面将要讲述的是父母在上海从事***斗争的故事。因为前面的《听风》与《捕风》,讲述安在天风华正茂献身***和国家秘密战线的故事,而现在的主角转为父亲,所以开头要有一个情节过渡向观众交代。

2、父母关于生死的讨论:父亲在书房里告诉母亲:在接受“特使行动”任务时。被同志们推进暗道才逃脱敌人的追捕。并且表示:“有时候我们不得不用自己的手切断动脉、喉管,用自己的牙齿咬断舌头,或者用一粒毒药结束生命。”这里预示“暴风雨”即将来临,父亲是以服毒自杀的方式为***流尽最后一滴血。

3、夫妻、父子诀别:母亲、天天最后一次送父亲离家值夜班,这时天空中突然打了一个响雷要下雨了,风雨欲来,天天连忙从屋里拿伞递给了爸爸。目送父亲走远。“伞”――散,打雷下雨,都凸现了其象征意义,隐含着深刻的寓意。借景寓情,预示父子情深、夫妻相濡以沫,为了“将来的中国,必是一个新中国”,一家三口从此生离死别,妻离子散,天天在***斗争的风暴中不幸成为孤儿。自然物象与人物情感命运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诗意效果。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捕风》一开篇就安排了这三个典型情节对故事结局进行内预序,抛“弹”引“炸”,接下来才循序渐进展开具体剧情。解密疑云。

二、首尾接续式的故事行动。通过接二连三阻断或否定行动来打破观众的期待,因此造成情节曲折跌宕的悬念,让观众猜不到情节,从而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

好莱坞著名“悬念大师”希区柯克认为: 假设一个场景,我和你坐在房间里漫无边际地聊天,插入一个炸弹的镜头,告诉观众炸弹放在那儿,并且肯定会在1点钟爆炸。然后再插入一个挂在墙上的钟的镜头,显示现在是差10分1点,再切回到谈话场面。我们仍在闲聊,对面临的危险浑然不觉,但观众却在接下来的10分钟里一直处于紧张焦虑之中。经过前面《听风》、《捕风》的预序铺垫,观众已经知道安在天父亲钱之江是与“魔鬼”打交道的人,战斗在敌人的“心脏”,誓为他人不为家,“刀尖上行走”,每时每刻都要面对生与死的考验,用自己的智慧和信念缔造共和国大厦,也就是说编导做足“功夫”,让人们知晓有一颗“地下***特使行动的定时炸弹”放在敌人内部。而且三天之内将要“爆炸”了。但“炸弹”从第一天到第三天整个过程是以怎样的方式爆炸呢?即钱之江及其战友们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大家摸不着头脑,只能一集一集地关注守望,期待剧情有一个具体交代,这便有赖于故事行动的安排了。

行动是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首尾接续式故事行动一个行动的结果成为另一个行动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环接一环的情节链,使故事得以一直延续下去。《捕风》围绕父亲要在三天之内把关乎地下***组织生死存亡的情报传出去展开故事,行动至始至终,整个过程几乎全部都是以否定的形式出现行动由于某种原因被阻止或取消,行动失败,没有达到目的,从而导致故事发展方向的改变或出现新的序列,经过主人公的排除万难。最后终于使行动变为现实,取得结果。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行动都因为种种原因遭到挫折,情报几经阻滞仍然无法传送,由此产生出更多的故事线索。剧情一开始就展现“毒蛇”布置“特使行动”遭到敌人伏击,被同志们推进暗道才得以逃脱:接着破译南京密电。并且立即送出“取消特使行动,新频率1234567”的情报。由此展开父亲送情报,敌人拦截情报的行动。由于叛徒“断剑”的出卖,小马驹、警犬相继牺牲。十万火急的情报“断了线”。而钱之江再次精心策划,从车上扔下并有望送出的情报,又因为“耗子”没有及时“接收”在雨水里泡了汤。与此同时。敌人紧急围捕地下***,追查“毒蛇”及其同***。父亲身陷囫囵,尽管心急如焚,困兽犹斗,里应外合制造“胃出血”和“天天被绑架”。以及“飞刀”拼死“闯”七号楼等等,但都无济于事。果真是穷途末路,无计可旌了吗?第三次父亲吞食毒丸,选择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方法,用自己的尸体送出情报,使***的事业免遭灭顶之灾。由始至终,三次送情报的行动形成一环接一环的情节链,“毒蛇”布置“特使行动”被追杀,随即回敌巢破译南京密电。显然。这个行动意味地下***与之间将有事情发生,而且也为下一步“送情报”的行动发生提供了条件。钱总把情报顺利传给下线小马驹,行动开始进行。但是,叛徒的出现使敌人第一时间察觉我***动向。致使情报到警犬这一环节中断。以后一再受阻被迫暂时停止。被软禁“笼中鸟”插翅难飞,如何才能把情报传出去呢?

首尾接续行动模式设置的悬念实在太精彩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传递情报的行动一而再,再而三被阻止或取消,使人物经历了几次推到从头再来,百折不挠的奋斗。“三跳探戈”便是三次行动从可能变为现实,取得结果形象而生动的浓缩体现。从而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此举令剧情错综复杂,长于制造矛盾又善于统一矛盾,一波来平一波又起,解决了一个矛盾又出现新的矛盾,眼看胜利在望了,往往又杀出个拦路虎,不断打破观众对情节发展的期待,每一集都留下一个有待破解的谜团,层层深入,设密解密。环环相扣,疑云重重,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然后抽丝剥茧,步步为营。钱之江“以死伏生”传递情报,母亲开膛破肚取情报。人们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情节铺设出人意料又令人信服,人物命运跌宕起伏,以至于几乎每一个情节会如何发展,不看到结尾根本不能预知谜底。观众不甘心原来对故事行动的期待被一再打破而不肯放弃,却又无法推测下一步行动而“穷追不舍”,迫不及待非要看到水落石出不可。

三、平行蒙太奇齐头并进叙述敌我双方展开惊涛骇浪的“特使行动”叙事主题,使得观众一直处于一种狐疑、窥探、紧张、焦虑的状态,对未知剧情保持长时间的强烈好奇心

蒙太奇是指电影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构成与组合。平行蒙太奇就是指两条在空间上间隔,在时间上平行发展的叙事线索,它们构成影片情节的某个叙事段落。通过两条叙事线索的频繁中断和交切来达到共时呈现。由于两条线索之间原本存在着叙事联系,共时性的平行叙事更有利于揭示和强化这种联系。随着剧情的深入展开,观众不仅知道“***的炸弹”放在哪里和何时“爆炸”,同时还知道在我***和的***档案上都有安在天父亲的名字。敌人怎么也想不到,他们所怀念的人,却是他们最凶恶最强大的敌人,可是这一切剧中的特务始终蒙在鼓里一无所知。再有,安老接受记者采访时披露:父亲可以说是被杀害的。也可以说不是。这都使得观众满腹狐疑:为什么?越是未知越要知,对于这个暂时未知的事情他们感到很新奇,当然迫切想要了解窥探清楚。编导者就抓住人们好奇的心理,淋漓尽致地运用平行蒙太奇,通过左右并连式的故事行动在剧中进行全面的解密表现。左右并连式的故事行动即同一事件序列中的行动可能通过变换角度而形成平行对应的两个序列。《捕风》使用平叙手法交代敌我双方围绕“特使行动”展开的围剿与反围剿斗争,一条主线叙述***派疯狂杀戮***,另一条主线叙述***人“从地上爬起来,擦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志的尸体,唾弃眼泪和哭泣,又要继续战斗”。一边是地下***侦听,一边是南京方面反侦听。一边是敌人千方百计拦截情报,要将地下***一网打尽:一边是钱总深入虎穴,迎风而战,机智沉重应对代主任和刘司令不断地试探和考验,用“生命和智慧”传递价值连城的情报。双方明争暗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激烈的“谍战”牵扯出“国共”的搏斗反击、,正反行动线索对应发展,并驾齐驱,一组组平行蒙太奇镜头共时呈现,往往我方没说完就说敌方,敌方还没说完又再说我方,“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两条叙事线索平行交替,不断反复推进,讲述双方行动的叙事时间平分秋色,由此造成了故事情节刺激的紧张感,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用12集相应简短的影视画面话语叙述三天相对较长时间里发生的事件。叙述步速越来越快,惊险曲折的情节紧张刺激,扣人心弦,一开场观众就猝不及防地进入了钱之江接受“特使行动”时***林弹雨的危急关头,“毒蛇”怎样冲破千难万险。完成神圣使命呢?从而造成强烈的悬念直至剧终。

所谓的悬疑必须是假设以观众群为主线,透过提供观众剧中角色陷入危机的情节来发展,但是观众却无法得知这些角色与危险是谁而造成、或是会再造成什么样的危险的这种紧张气氛。但是为了达到能令人印象 深刻和感情印象,又必须让身处其中的无辜者不会受到伤害,于是男女角色之间的互动,都呈现在观众面前。唯剧中的男女主角彼此都毫不知情。我们可以藉由故事的叙述发展来了解男女演员之间的错综复杂,但是却无法推测下一步!《捕风》就是以这样的形式,使用平行蒙太奇双线发展着力铺垫悬疑剧情,让观众的精神始终处于疑窦丛生的状态:“断剑”叛变,敌人在牺牲的“警犬”处截获“毒蛇”传递出去的情报,由此洞察到内部有***“卧底”,可是叛徒和特务都不知道那条“王牌大鱼”是谁。于是布下了天罗地网,穷追猛打,敲山震虎,软禁甄别三个南京密电最先知情者,威逼利诱。誓要查出“汪、钱、唐,你们谁是共***?”白色恐怖,血腥镇压,特务零距离贴身追击,令人窒息的剧情和肃杀的气氛,让人们紧张压抑到极点,心跳加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父亲大义凛然,沉着冷静与敌应对周旋,“毒蛇”同志和代主任棋逢对手,旗鼓相当,斗智斗勇,一场接一场诡异险恶的对弈。心口不一。特务设下了一个又一个圈套,软硬兼施,恩威并重。“囚徒”只要稍有闪失破绽,就会暴露身份。把一举拿下,这一切都被他坦然自若地――化解。即使后来情报送出去了,但敌人仍然无法确定谁是***。最后的晚餐实际上是一场生死较量的撕杀,钱、代二人谈古论今,谈吃谈喝,从中表明了各自的信仰与境界。既是心理战,也是面对面没有硝烟的“肉搏战”。钱之江破釜沉舟,置于死地而后生,强敌面前从容制胜。该剧人物关系与模式推进基本上围绕公开身份是上海警备司令部总破译师钱之江来建立,而且主要都是在他工作战斗的破译室与“七号楼”封闭的空间里展开剧情。父亲身边敌我双方的人物:汪、唐、刘、代、阎、裘、母亲、“大白兔”等,与其关系从一开始就建立,一直延续到结束。观众藉由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发展来了解国共错综复杂的纠葛,却无法得知这些人将会给钱总造成什么样危险?而他又有何法术保护自己最后送出情报?直到父亲的尸体被送回家时,仍然百思不得其解:“人都死了,情报咋送呢?”这便是“希区柯克式悬念”“抓人眼球”的无边法力了。

四、“开膛破肚取情报”完成对***组织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堪称交叉蒙太奇设置经典,将钱之江的壮烈牺牲。与“特使行动”的成功。敌人的失败三条线索交叉在一起,通过不断的交切来建构惊险场面,取得悬念的预期效果。

交叉蒙太奇在形态上与平行蒙太奇相似,两条叙事线索也是在在空间上间隔,在时间上平行发展。但不同之处在于,这种平行关系并不是贯穿始终,而是随着情节的进展,两条叙事线索在空间上间隔越来越接近,最终实现交叉并汇合成同一条叙述线。此前,《捕风》一直以“三跳探戈”为平行蒙太奇叙事的典型体现,全面展开敌我斗争情节,淋漓尽致地彰显了父亲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人格魅力!千言万语尽在舞步中,孤身奋战,浴血谍海,永不言败,视死如归。第一次是接受“特使行动”之前,一边是阎京生凶残地在母亲罗雪眼皮底下***杀***人“大马驹”,一边是钱总在***人舞会上潇洒热舞,单***匹马的父亲如何“与狼共舞”?第二次是“毒蛇”破译刘司令给自己的“判决书”,马上意识到情报还没有送出去,预知暴风雨来临却波澜不惊,泰然自若在几乎与世隔绝的七号楼旋转舞步。“毒蛇”的步履如何在“刀尖”上行走舞蹈,化解抗争敌人的怀疑排查呢?第三次是钱总决心“死里伏生”,反败为胜,完成对***组织生死存亡“最后一分钟营救”之前,餐桌上翩翩起舞“最后的探戈”。与此同时,也是双方“特使行动”的华彩落幕。地下***的险情一直维持到最后关头,主人公“甘洒热血写春秋”!钱之江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使我***脱离险境,转危为安,再次迎来发展壮大的勃勃生机老奸巨猾的代主任为地下***精心设计的“葬礼”落空了。不甘失败的***国鹰犬“格杀勿论”,把“七号楼”的人全部干掉。至此,三条线索交叉在一起,不断加速,伴随着情节的张力,原先国共激烈交锋两条线索之间的切换速度越来越快,最终与钱总“杀身成仁”交织叠加结束剧情。这里玩得就是心跳,由此形成了惊心动魄的叙事节奏。

捕蛇者说译文篇6

在教材中,有许多复音虚词,对它进行系统整理,有助于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

1、而已,译为“罢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何其,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深,译为“多么”,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4、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5、若属,译为“你们”“你们这些人”,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若夫,译为“像那”“至于那”,常用于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议论。如:若非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7、若何,译为“怎么样”,如:使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崤之战》)

8、所以,1表原因,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凭借,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9、是以,译为“因此”,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10、于是,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连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属介宾短语,做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不同情况译为“从这”“在这”等。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11、然则,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2、得无,译为“莫非”“恐怕”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无乃,译为“莫非”“恐怕”,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捕蛇者说译文篇7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②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1),以刺刀攫③其首(2),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3),已破裂云。(选自蒲松龄《螳螂捕蛇》)

①觇(chān):窥视;观测。②倾跌:滚动跌打。③攫(jué):抓。

有个姓张的,偶然走到山谷的溪水边,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声音。他寻找一条路径爬上去看,只见一条大蛇,身围像碗口那样粗,在树丛里摇晃着,伸着尾巴拍打着柳树,柳条都折断了。(看那)翻来覆去滚动跌打的情状,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捕捉制服它,但仔细察看,却什么也没有,他很是疑惑。慢慢地走近蛇俯视,只见一只螳螂盘据在蛇的头部,用锋利如刀的脚抓着它的头,甩也甩不掉。长时间后,巨蛇竟然被弄死了。看蛇的额头,皮肉已被撕破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闻崖上有声甚厉

(2)渐近临之

(3)久之,蛇竟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2)以刺刀攫其首。

3.张姓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来观察“螳螂捕蛇”的?(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回答)

4.文中的螳螂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5.请具体分析原文,说说螳螂置蛇于死命所运用的方法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1)听到;(2)从上往下看;(3)终于。

2.(l)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2)用锋利如刀的脚去抓它的头。

3.登觇、审视、渐近临之

4.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5.(1)占据有利位置;

(2)发挥自己的长处,攻其短处;

(3)抓住要害。

6.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

造酒忘米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①,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②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③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④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人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①:酒曲,酿酒所用的发酵剂。 ②诮(qiào):责备。 ③第:只是。 ④并:连。

有一个人向一个做酒的人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告诉他:“一斗米,加上一两酒曲(酒引子),再加上二斗水,相互掺和,这样过了七天,就变成酒了。”然而这个人比较健忘,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引,就这样掺和起来做酒了。过了七天后尝一尝,还跟水差不多,于是就跑过去责怪酒家,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罢了。”这个人说:“我是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引子。”酒家问他:“米放了没有?”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唉,连酿酒最基本的原料都忘了放,想要酿酒,等到酿不出酒来,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不好。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次要的东西,因而学习不能成功,和这又有什么区别呢?

1.对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犹水也:尚且

B.乃往诮酒家:去,到

C.循我法耳:遵循,按照

D.及于不得酒:到,等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不传与真法。

(2)尔第不循我法耳。

(3)何异于是!

3.本文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原文解释“世人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句中的“本”、“末”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本:___________末: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个道理应用到学习中去?

1.A

2.(1)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

(2)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罢了。

(3)和这又有什么区别呢?

3.舍本逐末(忘本逐末)比喻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而在枝节上用功夫

4.米、酒曲;水

5.(1)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2)做事要细心,要多自省,少埋怨。

(3)学习知识。要把最基本的掌握牢靠,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惊弓之鸟

异日者①,更羸②与魏王处京台③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魏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④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雁群也。故疮未息,而心惊未去。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⑤也。” (西汉・刘向《战国策・卷十七・楚策四》)

①异日者:昔日,从前。②更羸:战国时的名射手。③京台:高台。④孽:指幼鸟。⑤故疮:旧伤。⑤陨:坠落。

昔日,魏臣更羸和魏王站在高台之下,抬头看见飞鸟。这时更羸对魏王说:“我只要虚拨一下弓弦,就可以把鸟射下来。”魏王说:“你的射技有如此之高吗?”更羸说:“可以的。”

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边飞来,更羸用空弦(而不带箭)拉了几下,(就)让大雁跌落在地上。魏王说:“可是,射雁怎么可以达到这种(高明的)地步呢?”更羸说:“这是一只受伤的雁。”魏王说:“先生,你是凭什么知道这种情况的?”更羸回答说:“它飞得缓慢,是过去的伤口在作痛;叫声悲哀,是失群的时间太长了。老伤口未长好,并且受伤惊吓的心情未除去。听到空弦的声音后,挣扎着向高处飞,老伤发作,因此跌落在地上。”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

2.翻译下列句子。

(1)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雁群也。

(2)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3.更羸是根据什么判断这是一只受伤未愈的雁的?(用原文回答)

4.生活中我们常用“惊弓之鸟”形容什么样的人?

5.我们知道,生活教人学会反思。读了这则寓言,从大雁身上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1.停留。

2.(1)飞得缓慢,是旧伤疼痛;叫声悲凄,是离群已久。

(2)听到弓弦的声响,便拼命高飞,旧伤发作,因此跌落在地上。

3.飞徐者,故疮痛也。

4.受到过惊吓或遭受过打击,遇到一点动静或事情就心有余悸的人。

5.遇到挫折或打击后,不能从打击和失败的阴影中恢复过来,遇事仍心有余悸,将会遭受更惨重的失败。

吕不韦贾于邯郸

吕不韦贾①于邯郸,见秦质子②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③,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④可以遗世⑤。愿往事⑥之。” (选自《战国策》)

①贾:做买卖。②质子:留在国外做人质的王子。③力田疾作:努力种田,辛劳耕作。疾:急忙地从事,引申为辛劳。④泽:恩惠。⑤遗世:传留给后代。⑥事:从事。

吕不韦在赵都邯郸经商,看见秦国在赵国做人质的公子异人。回家后,便问他的父亲:“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又问:“贩卖珠玉,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那不可以数计。”吕不韦说:“现在农民努力从事耕田劳动,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若是建国家,立一个君主,获利就可以传至后世。秦国的公子异人在赵国做人质。住在丛台,我愿去为他效力。”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吕不韦贾于邯郸:

②归而谓父曰:

③耕田之利几倍:

④今力田疾作:

⑤泽可以遗世:

⑥愿往事之:

2.解释下列句子。

(1)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2)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1.①贾:经商,做买卖。 ② 谓……曰:对……说。 ③利:赢利。 ④力田:辛勤耕作。⑤泽:恩泽。 ⑥之:指代秦公子子楚。

2.(1)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

捕蛇者说译文篇8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捕蛇者说译文篇9

一、直译的方法

翻译跟断句一样,先要细读原文,综合运用学过的古汉语知识,处理词义,弄懂句意,理清层次,领会段意,了解写法,掌握原文的全貌,还要了解原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路线。直译时可采用“对”“换”“留”“删”“补”“调”等方法。

(1)“对”,对照。即翻译句子时,对照文言句子,逐字逐句,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或短语,如:

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后汉书•李膺传》)

对照原文,可译为:社会就要大乱了,天下英雄没有超过曹操的。

伯乐一过冀州之野,而马群遂空。(《送温处士序》)

可译为:伯乐一经过冀州的原野,那里的马群就空了。

(2)“换”,替换。是指那些古今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一类词,在翻译时,要把古代汉语替换成现代汉语。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促织》)

例句中的“而”“翁”“汝”应分别替换成“你”“爹”“你”。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例句中的“目”应替换成“眼”。

(3)“留”,保留。指文言文中,有些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基本词,如山、水、飞、游、小、长等,以及古代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人名、官职名、朝代名、器物名、年号、度量衡单位、数量词等,翻译时可以保留,不用翻译。如: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石钟山记》)

“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七、六”是数词,“年、月”是基本词,“齐安、临汝、德兴”是地名,“迈”是人名,“饶”是州名,“尉”是官职名。可以保留,不用翻译。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华山”均为山名,译时可保留。

(4)“删”,删去。主要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代替,如果勉强翻译,反而会使句子显得别扭或累赘,这就应当删去。如发语助词“夫”,凑足音节或起提宾作用的“之”“是”等等。如:

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识马,安能空其群耶?(《送温处士序》)

“夫”为发语助词,翻译时应删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之”只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应删去。

(5)“补”,补充。文言文中,存在很多省略部分,在翻译时补充上省略的成分,会把意思理解得更完整。注意:补出的省略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译时在第二、三、四分句前应分别补出省略的主语“异蛇” “异蛇”“草木”。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译时在“再”、“三”后应补出谓语动词“鼓”。

(6)“调”,调整。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比较,在句式上有许多特点,比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词组后置等,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依照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它们调整过来。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可调整成“古之人不欺余也”的形式。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志》)

可调整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的形式。

以上介绍的文言文直译的方法,可用一句话来巧记:

一 对 耳 环,一 溜 一 闪,不 掉。

这句形象、生动的语句,运用谐音,巧妙地将文言文直译的六种基本翻译方法包含其中。句中的“对”对应“对”字,即对照;“环”对应“换”字,即替换;“溜”对应“留”字,即保留;“闪”对应“删”字,即删去;“不”对应“补”字,即补充;“掉”对应“调”字,又“调”字常用有“diào 、tiáo”两个读音,故可理解为“调整”之“调”。具体如下***所示:

一 对 耳 环,一 溜 一 闪, 不 掉。

对 换留 删 补调

对照替换 保留删去补充 调整

二、意译的方法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需要用意译而不宜用直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有修辞的地方

1.比喻

例如:(1)“秋毫不敢有所近”(司马迁《鸿门宴》),句中“秋毫”若直译为“秋天里野兽的毫毛”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最细小的东西”,才能明确。(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司马迁《屈原列传》),句中的“瑾”和“瑜”就不能直译为“美玉”,而应取其比喻义“高尚的节操”。

2.借代

例如:(1)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司马光《赤壁之战》)残:残暴。秽:污秽,比喻恶势力。除残去秽,即清除社会上的残暴、腐朽势力。此处的残秽指代曹操。(2)沛公不胜杓,不能辞。(司马迁《鸿门宴》)“杓”是盛酒器,这里代酒。

3.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

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委婉地说出来,即所谓婉曲的修辞。

例如:(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句中的“日薄西山”是喻指祖母刘氏寿命将尽,用的是委婉说法。在翻译时可意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河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句中“山陵崩”是诸侯帝王死亡的委婉语。整句可意译为:一旦您死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3)“ 舒祺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之。”(《触龙说赵太后》),“填沟壑”即填尸于沟壑,指死。多用作婉辞。

4.用典故的地方

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例如:(1)“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一句中就运用了两个典故: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能,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李广,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王勃此处是借这两个典故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中有个典故,说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它,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同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同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此处作者是借廉颇的遭遇说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施展的无比痛苦心情。

5.“互文”现象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实际应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又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即“木兰到各处的集市备办各种战具”。

(二)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庙号、年号等专有名词虽可不译,但是各个领域中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翻译时也应该引起注意

例如:(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用一些专用术语。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除”,授予官职。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降级使用,贬官。(2)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特定称谓。如《论语・为***》:“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后代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知命之年”,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三)有些句子,为了增强语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直译显得太呆板。

捕蛇者说译文篇10

关键词: “虎”学 内涵 汉英互译

1.汉语中“虎”学的内涵

虎文化是中国典型的民俗文化之一。千百年来,中国百姓将“虎”这一概念揉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虎的联想有褒贬两个方面。从褒义方面说,虎英勇大胆、健壮有力、坚决果断。从贬义方面说,虎凶猛残忍、冷酷无情。下面我们就这两方面分别举例说明。

1.1“虎”的褒义色彩

1.1.1“虎”多用于比喻人的勇猛、威武。

我国古时战事频繁,出现了许多词语形容将领驰骋沙场时的威猛气势。比如用“虎将”比喻勇将、勇猛的人;“虎威”比喻武将的威风;“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比喻勇猛的***队;“虎贲”指勇士、武士,如:“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书・牧誓序》。

现在我们也常用带“虎”字的词语,形容人的生机活力、矫健威猛。“虎生生”形容威武而有生气,如:“他看着这群虎生生的新工人,感到十分高兴。”“虎气”形容有气势,如:“小伙子方脸大眼,瞧着挺虎气。”

1.1.2“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其特殊地位,中国人对龙始终抱有尊敬、崇拜的心态,汉语中“虎”和“龙”搭配的词语,用来表示刚强、有胆魄、有生气和活力,代表那些才能优异、杰出非凡的人。例如:

“生龙活虎”:形容活泼壮勇的姿态,如:“这群小伙子干起活儿来生龙活虎一般。”

“龙腾虎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如:“工地上龙腾虎跃,热气腾腾。”

“藏龙卧虎”: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

1.1.3“虎”有时用来表示人的体形、身材与姿态的魁梧、健壮。

“虎背熊腰”:形容人的身体魁梧,体格健壮。如:“只见里面有两个少年大汉迎了出来,都是虎背熊腰,相貌非凡。”――清・李汝珍《镜花缘》

“虎势”:形容健壮。如:“这小伙子膀大腰粗的,长得真虎势。”

“虎头虎脑”:形容浑厚雄健之貌。如:“是个年壮力足虎头虎脑的英雄。”――老舍《赵子曰》

1.1.4形容开头造大的声势。

“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如:“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不是我节外生枝,囊里盛锥,谁著你夺人爱女,逞己风流,被咱都知。”――《元曲选・李逵负荆》

“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做事前紧后松,有始无终。

1.1.5形容小孩健壮、活泼可爱。

至今,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灵手巧的老人们还是给孩子们缝制虎头帽、虎头鞋、虎形枕,包括给孩子起名,也偏爱“虎妞”、“小虎子”之类,寄予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他们长得个个像小老虎一样结实。

1.2“虎”的贬义色彩

1.2.1“虎”字有“危险、贪婪、凶残”之意。

在我们熟知的一些文言文中,不乏“虎”这一形象。如:“苛***猛于虎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或问酷吏。曰:‘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均喻指虎残酷、凶暴的本性。“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易・颐》,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1.2.2由于“虎”和“狼”有着“凶狠残暴、贪得无厌”的相似习性,因而两者搭配更进一步彰显其程度之深。

“虎狼”:比喻凶恶残暴的人。如:“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如狼似虎”:比喻非常凶暴残忍。如:“一人之兵,如狼似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尉缭子・武议》

1.2.3用“虎口、虎穴”等比喻“危险的境地”。

“虎口余生”:比喻经历大难,侥幸保全下来的性命。如:“况我本是虎口余生,诸事久已看破。”――清・李汝珍《镜花缘》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危险的境地。如:“不探虎穴,不得虎子。”――《东观汉记・一六・班超传》

1.2.4“虎”还被用来比喻“恶人、坏事或恶势力”。

“纵虎归山”: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养虎遗患”:留着老虎不除掉,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

1.2.5形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我们也常用“虎起脸”指露出凶相;“虎”指吓唬,恐吓;“虎唬”指威吓;“虎吓”指吓唬。

2.西方“虎”学的涵义

在崇拜狮子与鹰的西方人眼里,老虎并不是最威严的王者,而是代表一种同样强大但更神秘的力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他们看来,“虎”蕴含东方的异国情调,华丽妖艳,精力旺盛,桀骜不驯,像魔法一样难以捉摸,同时也能激起雄性的征服欲和占有欲。“虎”内涵了一种惊涛骇浪般的威力和燎原烈火状的恐怖。18世纪英国天才诗人威廉・布莱克在参观伦敦塔动物园后写下《老虎》一诗,它或许就是对西方视角下老虎形象的完美诠释,两百多年来传诵不衰。诗中把老虎既匀称又望而生畏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竭尽全力描摹深夜莽丛中火焰似烧红的老虎,赞叹它的雄厚与威力,赞叹造化的伟力。

The Tiger 老 虎

By William Blake 威廉・布莱克(郭沫若译)

Tiger,tiger,burning bright,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燃烧着煌煌的火光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In what distant deeps or skies, 你炯炯的两眼中的火

Burnt the fire of thine eyes燃烧在多远的天空或深渊?

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 他乘着怎样的翅膀搏击?

What the hand dare seize the fire 用怎样的手夺来火焰?(节选)

3.英汉互译中“虎”学的处理

《牛津英汉双解词典》中“tiger”一词的释义为“large Asian animal of the cat family,with a yellow-brown coat with black stripes”,延伸义为“fierce,energetic,or formidable person”,强悍的人、劲头十足的人;勇士。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含义与东方的“虎”学意义相近。然而,在中英互译的过程中,还是要从其文化根源、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入手,及时变通,做到形神兼备。

在英汉“虎”学互译时,译者要灵活运用直译与意译的方法。翻译时要善于分析两种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找出两种文化的异同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生动地生成译文,使目的语读者有着与源语读者相同的理解感受。

3.1采用直译法

对于能够采用直译的词语,译者应尽量选择直译或对应的翻译方法,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语的风格和味道,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更强。如:“纸老虎”可逐字直译为“a paper tiger”,由于无论在中国还是欧美国家,“纸”都会被认同为有着易碎易裂、不强韧、不持久的特性。因而虽然称其为“老虎”,却是纸做的,其引申义也很自然地表达出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直译为“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并不会产生任何歧义,通顺易懂。英译后,既保留了源语的本意,又恰当地传达了寓意,外国人看后也能理解和接受。

3.2采用意译法

然而,很多谚语若是只采用直译很难做到形神兼备。所以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谚语中的内涵、寓意,还需要采用意译,甚至添加说明解释的方法。如“母老虎”一词是极具汉语文化特色的词,指的是语言气势汹汹、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女性,要是简单生硬地译为“the female tiger”,不免会让西方人感到理解困难,毕竟他们没有东方的语言环境和生活背景。所以应译成“lioness at home”,这样就更为地道,也容易让西方人接受。

由于汉语特定的文化习俗,长时间使用后形成特定的习惯说法,为了用英语表达同样特定的文化内容,必须译成在英语文化中有相似寓意的语言,所以使用了其它动物词汇。这类词汇错位的翻译十分常用:诸如“虎”、“龙”等动物在西方的地位并不如同东方,甚至南辕北辙。这样,在互译的时候我们就要格外留意。“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帝王的象征,我们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对龙顶礼膜拜;而“龙”在西方却被认为是邪恶的,龙在基督教、犹太教中被认为是恶魔的象征,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祸害人,被神消灭的命运”,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英文报刊将“亚洲四小龙”译为“Asian four tigers”,而非“Asian four dragons”。这样一来,东方人心中的“龙”,与西方人所说的“tiger”就同有“强劲、雄起”之意了。再比如,汉语中的“虎”在英语中常用 “lion”表示,而非“tiger”,这与两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地理特征是分不开的。西方的百兽之王是狮子,它在西方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国国旗是以狮子为***案,代表着勇敢和庄严;出产的动画片《狮子王》以狮子作为塑造对象,却并没有“虎王”一说;埃及金字塔也是狮身人面像;还曾将中国形容为“东方睡狮”……因此,我们也就有了一系列“狮假虎威”的语言用法:“拦路虎”译为“a lion in the way/path”;中国的俗语“老虎屁股摸不得”,在英语中对应语为“Don’t beard the lion.”(不要狮子)另外,虎狼一家,有时也会将“虎”译为“wolf”,例如:“狼吞虎咽”(wolf down);“骑虎难下”(have/hold a wolf by the ears)。

在英译汉时,也要遵循以上的原则,例如“work like a tiger”就可以直接翻译为“生龙活虎地干活”,这样就足以表达它要传达的意思。而英语有关“狮子”的习语译成汉语时也常用“虎”来代替,如:like an ass in a lion’s skin(狐假虎威);to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虎口拔牙);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另外,an American tiger译为“美洲豹”,并非“美洲虎”。

因而,翻译时我们应根据需要,将源语中的“虎”语或删除,或补充,或用相对等的词汇充分表达出来。由于翻译手法的灵活性,并没有必要拘泥于一种翻译手法。对于同一条词语,只要能传达出源语的文化内涵,翻译时就既可采用直译,又可采用意译,或者二者结合。

4.结语

由于不同民族在地理、民俗、宗教与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每个民族心理特征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相同的动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不同的意蕴。掌握各民族词语的不同文化背景、深层含义及其差异所在,对于我们进行跨文化交流起着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3]韩作黎.新华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孙艳.论英汉名词性动物隐喻的文化异同及翻译[J].时代教育,2008,(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捕蛇者说译文10篇

学习

给母亲的一封感恩信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给母亲的一封感恩信10篇,内容包括给母亲的一封感恩信100个字作文,给母亲写一封200字左右的感恩信。

学习

远足感受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远足感受10篇,内容包括远足的收获与感悟,远足的感想。

学习

单位岗位竞聘演讲稿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单位岗位竞聘演讲稿,内容包括校长岗位竞聘10分钟演讲稿,专业技术岗位竞聘演讲稿范文。来到XXXX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工作作为自己的处事态度,在组织的培养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刻苦学习,积极工作,曾在去年获

学习

业务风险管理论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业务风险管理论文,内容包括高项项目风险管理论文范文,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2.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力度不强在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控制中,还有一些企业没有组建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没有具体的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人员开展工

学习

古今故事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古今故事10篇,内容包括今古传奇100个故事,中外古今故事。2、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学习

科技发展弊大于利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发展弊大于利10篇,内容包括科技发展利大于弊10条,科技发展利与弊总结。首先,科技发展带来最大的弊端是:使我们的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为了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8时15分,广岛市内投下一颗

学习

最美的老师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最美的老师10篇,内容包括最美幼儿园老师,最美的老师作文。这是最美的老师,在我心中闪耀着神圣的光芒,在我的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六年级:施汶汝

学习

这就是我的作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这就是我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这就是我作文范文,这就是我的作文305字。刚下舞蹈课,我就收到了被迫送人的“小可怜”——一只小猫咪。那天很冷、路也很滑,可你却很有安全感的睡在我的怀里。一阵寒风刮来,你慵懒地在我用衣服裹得

学习

个人求职简历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求职简历10篇,内容包括个人求职简历电子版,个人求职简历基本内容最新5篇。性别:女年龄:22民族:汉族户籍:湖北襄樊最高学历:本科现所在地:广东广州毕业院校:西安科技大学所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培训2004年9月-2008年6月

学习

小班家长育儿心得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小班家长育儿心得10篇,内容包括小班家长会总结与心得,阅读打卡家长心得小班。幼儿健康饮食习惯养成的价值众所周知,幼儿期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养成的健康饮食习惯会伴随幼儿的一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

学习

本科生导师制自我总结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本科生导师制自我总结,内容包括本科导师制总结怎么写,导师制学生个人总结。本科生导师制始创于19世纪末的牛津大学,在国外被称之Seminar,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大学里普遍实施的指导本科生从事科学实践研究的教学制度。

学习

一棵开花的树朗诵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一棵开花的树朗诵10篇,内容包括一棵开花的树名家朗诵,一棵开花的树美文朗诵。这次艺术节让我受益无穷,争做四好少年,是我们每个少先队员应尽的责任。乌兰浩特市兴安二小四年级:孙?博

学习

同学聚会策划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同学聚会策划10篇,内容包括同学十年聚会策划,同学聚会策划文案。一、聚会目的:一年前,我们曾携手并进,走过人生中最灿烂,最充实的日子。一年后,我们各自高飞,去了不同的地方追求自己未完成的梦想。离别割不断思念,距离冲不淡友谊。

学习

企业决算工作总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决算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企业决算报告范文,公司决算工作总结。1、在***治思想上,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拥护***的领导,深入把握其精神实质。伴随行业改革的深入和不断规范,行业发展也越发引得烟草人的关注。怎样领会和实践市局*

学习

伤仲永译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伤仲永译文10篇,内容包括伤仲永文言文注释,伤仲永译文大全。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

学习

东施效颦译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东施效颦译文10篇,内容包括东施效颦原文及注解,东施效颦译文20字。西施①病心②而颦③其里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⑥妻子而去⑤之走。彼知颦美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学习

颜氏家训译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颜氏家训译文10篇,内容包括颜氏家训全文及译文,颜氏家训勉学篇译文。《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全书二十篇,涉及范围广,从知识技能到道德修养,都有详细深入的阐述。作者颜之推生活在南北朝后期,一生历仕梁、北齐

学习

翻译文章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翻译文章10篇,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最美十篇古文翻译,翻译短文100篇。4、多多练习,熟能生巧。(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乡愁》英译文本比较研究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乡愁》英译文本比较研究,内容包括乡愁最好的英译版,乡愁文本解读。《乡愁》是一首风格典丽的现代诗。余光中先生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学习

巴金《夜鹰与蔷薇》译文赏析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巴金《夜鹰与蔷薇》译文赏析,内容包括夜鹰和蔷薇的思维导图简单,巴金夜莺与玫瑰译文。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大作家也是大翻译家。他的译作《夜鹰与蔷薇》堪称杰作。译文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

学习

女性译者的性别意识在译文中的彰显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女性译者的性别意识在译文中的彰显,内容包括论小说翻译中的女性叙事视角,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在研究译者主体性时,除了研究译者的翻译目的、时代背景、翻译策略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