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句篇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唐)《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行七首之三》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边塞诗句篇2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b,不教胡马度阴山c。
注释:
a乐府《横吹曲辞》旧题,为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常用诗题。 b龙城:即黄龙城,在今辽宁朝阳。 飞将:指汉之“飞将***”李广。 c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阴山:在今内蒙古至河北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是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界线之一。
边塞诗句篇3
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⑴本诗首句“走马西来欲到天”历来为诗家所称赞,请予以简要评析。(4分)
⑵本诗末句“平沙莽莽绝人烟”以景结情,请赏析其妙处。(3分)
【参考答案】
(1)“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着笔,气象壮阔。(1分)“走马”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2 分)本句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1分)
(2)①末句融情入景,给人留个充分想象的余地;②明月照耀,荒凉大漠无际无涯而又朦胧隐约;③苍凉景色与作者从***边塞的壮志豪情融为一体。(每点1分,共3分)
啧中作赏析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边塞诗句篇4
意象入手,再现场景
边塞诗中往往有很多具有边塞特征的意象,例如:关山、楼兰、瀚海、玉门关、号角、辕门、单于、烽火、旗、干、羌笛、胡笳、琵琶等。这些意象或是边塞的地名,或是战争密切相关的人、事、物。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可以抓住这些意象,结合相关知识,进行丰富的联想再现场景,从而帮助大家解答题目。
例如,2004年的高考题《征人怨》,作者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歌第一题就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标题中写了“征人”,怎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征人呢?笔者想,应该就是在外征战、守卫关山之人了。然后再看诗句,我们可以圈出这样的词:“金河”“玉关”“黑山”。这些都是诗歌中较为常见的边塞地名。“青冢”一词学生早在杜甫《咏怀古迹》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就学到过,“青冢”一词也因为王昭君染上了一层边塞独有的凄凉之感。“马策”是马鞭,“刀环”是刀上的圆环,这都是战士战斗必备工具。由这些意象可见,这是首边塞诗便无疑了。
抓关键词,梳理结构
当然,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还可以运用的一种方法便是抓关键词,通过这种方法来梳理整首诗歌的思路,推断诗歌的大意。
以2012年南京市一模试卷中的《幽州夜饮》为例: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首联中抓“风”“雨”“林”不难发现,这首诗写的是夜晚饮酒的环境,包括诗歌的第一问也有相关提示。再看这几个词的形容词“凉”“夜”“寒”,凉风夜雨给人萧瑟之感,寒林更是让人倍觉荒芜。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首联描写的景象颇具边关的萧瑟、荒凉的特点,也给全诗奠定了愁苦的情感基调。
颔联中抓“高堂宴”,可见,诗人从写环境转入写宴会场景。后半句中的“迟暮心”是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的《离骚》都学过,结合文下注释,作者相继被贬,所以可以推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因为年老,仕途不顺而产生的愤懑之情。
颈联较简单,描写了宴会的高潮,有舞剑、有胡笳的呜呜声。但是赏析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作者眼前所见的是欢快的舞剑,耳朵所闻的是边塞胡笳的呜咽声,那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也如胡笳的声音般豪迈中透着丝丝的悲凉。
尾联中抓“边城将”,说明作者现在的身份是边关将领。“谁知恩遇深”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应该是对皇上的感激。但是,我们要注意整首诗歌的基调,再结合最后一个问题,所谓“托意深婉”就是有深层的含义,那就不会是表面上那么简单的意思了。“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我想任何一个想要建功立业的人面对这样连续的贬黜,心中难免会对朝廷有所怨恨,对官场心灰意冷,这样最后一个问题便也迎刃而解了。
知人论世,体味情感
江苏《考试说明》特别强调“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所以,理解领悟诗词的思想感情是江苏卷诗歌鉴赏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知人论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知道边塞诗歌多是以边疆地区的***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主题。唐朝时期,边塞诗又进入黄金时代,高适、王昌龄、骆宾王等是其杰出代表,平时复习积累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对这些人的生平要有一定的了解。
当然,这些诗歌的情感也不是毫无章法可言的。笔者大致归纳一下边塞诗歌的思想情感,唐朝的边塞诗人往往用诗歌反映独具风格的边塞山川和风土人情;表现从***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和豪情;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他们不为国家的富强、普通百姓的生活着想;长期的战争使人产生厌战,渴望和平的情感;感叹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控诉战争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结束语
边塞诗句篇5
边塞诗词是反映以边塞生活为主题的诗词,这类诗词大多和战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所抒发出来的情感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边塞诗词的创作形式大多为古风(考虑到高考命题使用长篇古风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数量较少。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题时,应掌握下面几种方法:
第一,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绮丽俊俏,雄浑挺拔,或清新优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行云,或低回浅唱,感慨万千;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第二,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先看一下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艺的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炊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现象中,霎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美景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发出了对为国御敌戍边,立功异域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凉飕飕。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蓄势。可见景不同,情各异,而这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没有多读,多练,是很难找到这把钥匙的。
第三,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儿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对中学生而言,要找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去挖掘出来呢?一定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与人、事、物,如楼山、阴山、凉州、长城、琵琶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还以王昌龄的《从***行(其五)》来作个剖析:“红旗半卷出辕门”中的“红旗”指的是战旗,它“半卷出辕门”,说明部队为了提高行***的速度和不被敌人发现,他们半卷红旗,飞速前进,虽然作者没有告诉人们这支部队究竟要干什么,但透过紧张的气氛,读者自然会知道其中的奥妙。而“前***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中的“洮河北”是前方战场,最关键的是末句,写唐***已生擒敌酋“吐谷浑”取得了丰硕的战果。“擒贼先擒王”,敌人已经群魔无首,只能狼狈逃窜,如鸟兽散。至于怎样生擒敌酋,残敌如何逃窜,那就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一构思非常巧妙,极富戏剧性,极富弦外音。
边塞诗词的鉴赏方法有了,而且不只一种,这就需要考生灵活运用,对具体的诗词做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找到相对应的方法,正确做出解答。
边塞诗句篇6
十才子之一的李益过了十年戎马生涯,所写边塞诗广泛流传,乐工常常被诸管弦。唐宪宗召为秘书少监。有《李君虞集》。李益的诗歌题材广泛,有边塞诗、宫怨诗、怀古诗、怀乡诗、闺怨诗等等,如大家熟悉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宫怨》、《江南曲》等,都是情真意挚的上乘之作。当然,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还是边塞诗,尤其是七言绝句,其境界之蕴藉,语言之隽美,音韵之流畅,确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是时大历诗坛中衰,白居易尚未登上诗坛,李益却以其风姿独具的“抑扬激厉悲离之作”驰骋其间。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道:“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北征》、《受降城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
由于李益和王昌龄的边塞诗风格相近,前人往往将他们相提并论。并且有别于高适、岑参。高、岑擅长用七言古诗描写悲壮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气势雄浑奔放;李益和王昌龄则将笔触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着力写征人思乡的感情和安边定远的愿望,风格蕴藉有致。但相比之下,李益的边塞诗所表现的内容更为丰富,手法更含蓄,感情更深沉,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而且他也是七绝的能手。
李益的边塞诗在思想内容上:最值得重视的是,热烈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表现将士的英雄主义精神,豪放遒劲。
如写部队凯旋而归的场面,《度破讷沙》(其二):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诗由惊起雁飞暗示战场归人,第三句点明时间,仍未写出这场在夜间进行的战争的紧张激烈程度。末句是使全诗灿然生辉的一笔,盔胄在朝阳下闪闪发光,与砂砾的反光交相辉映,象征战士们威武豪壮的英雄气概和满怀胜利的喜悦心情。如《塞下曲》: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这首诗以汉代的马援和班超互相比较,表现了将士的爱国主义精神。马援曾被封为伏波将***,《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的话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班超曾被封为定远侯,《后汉书·班超传》说,班超在边地年老思归,曾上书给皇帝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首诗的头两句“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意思是说应该像马援那样,甘心死于边疆,不要像班超还希望活着回来。这两句表示为了国家愿意终生战斗在边疆的决心。第三句“莫遣只轮归海窟”,是说不要让敌人有一辆战车逃走。第四句“仍留—箭定天山”,用《旧唐书·薛仁贵传》的典故,薛仁贵曾在天山连发三箭,射死三个敌人,使敌人全部投降。***中歌曰:“将***三箭定天山”,这里的“仍留一箭射天山”,意思是说要留守在天山,随时准备迎战入侵的敌人。
又如《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诗人用流畅明快的笔调,描写战士们的纵马驰骋和放怀高歌。由意气风发显示其骁勇善战,由广阔草原展示其生龙活虎,笔端倾注了诗人的热烈情感。这几首诗都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士兵的豪迈忠勇是从战场和练兵这两个侧面加以表现的。角度的选择新颖别致,风格雄健激越,诚为盛唐高唱的余响。
李益本身便是一个“慷慨意气,武毅犷厉”的诗人,他在《从***诗序》中说:“吾自兵间,故为文多***旅之思。或***中酒酣,塞上兵寝,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气。”所以他不仅把边塞生活写得生机勃勃,而且在抒发抱负时也满溢着高昂情绪。如《赴?宁留别》云:“幸应边书幕,横戈会取名”;《上黄堆烽》曰:“年发已从书剑老,戎衣更逐霍将***”,这些诗句都充满了自信乐观的进取精神和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
但李益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写战士思乡的痛苦,并常以月色、角声渲染气氛。或直接写征人,或从侧面借塞鸿表现征人,都很耐人寻味,但是感情比较消沉。
中唐国势衰微,藩镇割据,边防不固,内乱频仍,李益的家乡凉州就是陷入吐蕃之手的。时代的风雨不能不在诗人的心灵上留下一道阴影,在李益诗集中,像高、岑那样描写雄伟壮阔的征战场面的作品几乎没有,歌唱胜利的声音渐渐?哑了,大***出征的雄壮场面,我们也很难准找见,更多的是对边疆紧张形势的担忧焦虑。
《回***行》写一支部队的败退:“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沙云古战场。表请回***掩尘骨,莫教土卒哭龙荒。”
《观回***三韵》是写将***阵亡,部队回撤:“行行上陇头,陇月暗悠悠。将***万里没,回旌陇戌秋。谁令呜咽水,重入故营流。”
《上汝州郡楼》写边防空虚,中原陷入战乱,也像边疆州郡一样了:“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统汉峰下》反映边疆战守无人的现状:“兢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诗中所流露的怨愤失望的情绪是十分明显的。
同时,李益还谴责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士兵们带来的不幸,表达了对阵亡将士的深切同情。他的《从***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就是一首极其哀婉悲壮的长篇悼辞:
“我行空碛,见沙之磷磷,与草之幂幂。半没胡儿磨剑石,当时洗剑血成川,至今草与沙皆赤。我因扣石问以言,水流呜咽幽草根。……风飘雨洒水自流,此中有冤消不得,为之弹剑作哀吟……又闻招魂有美酒,为我浇酒祝东流。殇为魂兮可以归还故乡些,沙场地无人兮,尔独不可以久留。”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招魂的形式表达对战死沙场的将士的沉痛哀悼,整首诗弥漫着苍凉悲怆的情调,读之“令人凄断”(《唐音癸?》),非亲历沙场之人不能为之。
中唐时代国势的衰落在李益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像这样的诗在王昌龄、高适、岑参集中难以找见。
李益诗集中有很多抒写征人怀土思乡之作。由于他身居边塞数十年,对于战士们的甘苦有深切体会,像思乡这一类感情,是久戍在外的人所共有的,他的这些表现离恨乡愁的诗就特别能够打动人心,是广为传布人口的优秀诗篇。如《从***北征》和《夜上受降城闻笛》: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两首诗用意相同,都是写气候的寒冷,月色的凄清,笛声的哀怨,以及由景物触发的征人之乡愁。前一首写行***途中的情景。诗人首先点出天山气候之严寒,战士们顶着寒风、踏着冰雪夜行***,其条件之艰苦不言而喻。偏偏在这个时候,横笛却吹起《行路难》的曲子来,士卒本已沉重的心情更添了几分凄凉,思念家乡的愁绪强烈地攫住了每个人的心灵。三、四两句,用“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这样略带夸张的数字和动作,有力地强化了这种乡思之情。后一首塑造了塞外月夜的凄清环境。前两句是所见,那似雪的沙,如霜的月是征人眼中所见,这既是塞外特有的景象,又间接写出了征人心情的落寞。第三句写远处传来的哀怨缠绵的芦笛声,一声声都在撩拨着征人伤感的心弦,于是乎,征人一夜未能入睡,“尽望乡”正反映了他们思乡之情切。
这些久戍思乡的作品有其共同的特色,即皆以环境来烘托气氛,笛声、月光、霜雪、秋风、鸿雁是诗中经常出现的物象,笛声之哀怨、月光之清冷、霜雪之严寒、秋风之萧瑟、鸿雁之哀鸣,形象地映衬出戍卒的满腹愁情。由这些物象组成的画面,既是触动乡愁的典型环境,也是戍卒凄苦心境的写照,带有强烈的感彩,诗中声、色、情和谐地融为一体。
如后一首诗,正因为征人的心情颇感寂寥,所以才会有“沙似雪”、“月如霜”的感觉,而这又是塞外特有之景,那远处飘来的笛声似乎也带上了寒气,和景色一样的凄清,也和戍卒的情感一样的缠绵。这种互相映衬的手法,使诗歌显得格外深挚委婉,含蓄动人。尽管这些诗里的意象略同,但表现手法有异,使读者不嫌其重复。如上面两首诗写乡愁,前一首用“一时回首月中看”这个动作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后一首则直截地写征人望乡,但那离恨乡愁究竟到了何等程度,诗人没有明说,只用一“尽”字来揭示,让读者自己去玩味体会。此种同中有异、蕴藉有致的表现方法,使得李益的这类思乡之作各尽其妙,耐人咀嚼。
语言的精炼是李益的这类诗具有高度艺术性的重要因素。从上面两首诗中,我们就可窥见这一特色。他善于运用准确的数词和副词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展示人物的心理。如“碛里征人三十万”说明思乡的人数之多,以“一时”强调征人的共同感受,以“一夜”表现征人愁不能寐的状态,表明思乡之情深。再如“偏”这个副词,下得极好,它真切地反映了士兵不堪身心之苦的心理状况。“尽”字和“一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旨在揭示征人的感受。这些数词和副词贴切鲜明,表达出强烈的感彩。
李益的征人思乡诗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不言愁而其愁自现,不言情而情溢出,抒情浓郁真挚,塞外独特的景色和人物感情的抒发融合无间,从而造成了浑融完美的意境。
和王昌龄一样,李益写宫怨也很出色。如《宫怨》: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边塞诗句篇7
一、边塞诗,战争现实的揭露
边塞诗反映了唐代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抒发了老百姓的心声。可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之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它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历史长河中焕发着耀眼的光芒。
王昌龄,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这首诗里,诗人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王昌龄在《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里,则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读此诗,似乎看到了白骨森森,散落于蓬蒿之中。使人油然而生悲凉凄苦之情。而心上人,也许正翘首期待丈夫早日凯旋,真真就是陈陶笔下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而另一位边塞诗人岑参,在其《行***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首诗里,把***旅苦闷,思念家乡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是九月九,家乡的习俗是登高饮酒,可在这里,一切都消失殆尽。勉强登上高处,也没有兄弟送酒来,遥望家乡,故园旁边的应该开了吧,只是家乡也变成了战场,可怜的不知道有没有被战火摧残。
二、叙事诗——战争无情的反映
战争过后多年,战场依然暗淡凄凉,漫漫的黄尘,杂乱的蒿草,白骨散弃其中,永远被人遗忘。无论死者是哪一方的,对其本人和家庭来说,都是凄惨的悲剧。
岑参的另一首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此诗表面看是一首送别诗。但我看其中的战争味道还是非常浓的。将***角弓和都护铁衣均透漏出了镇守边关的将士们的信息。虽然不是战时,但在奇冷的“胡天”镇守边疆的艰苦尽通过作者的描写反映在纸面上。
另一位诗人沈佺期在他的《杂诗》中这样描写***旅之苦——“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常在汉家营。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听说驻守黄龙的***队,多年来都没有撤换。使得本应照在闺房的月亮,却常年照在边关的***营里。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情意绵绵永无尽期。谁能率领***队,金戈铁马,一鼓作气,荡平敌人,拿下龙城,消除战争,社会安定,使得亲人团聚。作者通过儿女之情写征戌之苦,在表现厌战、反战情绪中,寄托了用武力维护边境和平的理想。
诗人陈陶的一首《陇西行》——“誓扫匈奴不罢休,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通过春闺梦里人,把战争的残酷描写到了极致。诗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让人潸然泪下。
诗人柳中庸则直接用“征人怨”做题,直抒胸臆,表达出对迁延无边的战争的不满。此诗写征人久戍不归的怨恨。《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年年驻守金河和玉门关,天天不离马鞭和刀环。昭君墓上白雪落满,万里黄河围绕着黑山。远离家乡的征人,年年转战于西北苦寒之地,天天与兵器打交道。暮春三月本来是征人家乡春暖花开的时候,但边塞之地仍然白雪纷飞;黄河九曲,环绕着沉沉黑山。一切都那样零落荒凉。诗中没有一字是怨,但字字是怨,把征战之人厌倦戎马生涯的怨情寓于其中。
三、 抒情诗——报国之志的反映
在唐代的对外战争中,许多文人参与进去,对边塞和***旅生活有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写诗描绘苍凉的边塞风光,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诉说自己的报国之志。
在诗人王昌龄的眼里,战争正是男儿报效祖国的最好时机,正所谓“箭在弦不得不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人视死如归,不赶走敌人誓不还家,既鼓励了边塞的将士的士气,也抒发了诗人自己的爱国情怀。又如:《从***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此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战士们豪迈情怀,抒写了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边塞诗句篇8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附有序言“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可见这是一首唱和诗。序中张公指的是当时的辅国大将***、右羽林大将***兼御史大夫的张守。
据《旧唐书・张守琏传》记载,“(开元)二十六年,守琏将赵堪、白真陀罗等,假以守之命,逼平卢***使鸟知义,令率骑邀叛奚余烬于潢水之北……及逢贼,初胜后败。守琏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事颇泄。”高适《燕歌行》所述正与本次战事有关。
全诗为七言歌行,共28句,197字,四句一转韵,完整叙述了唐朝边防***由出征到战败的过程,讽刺了过分轻敌和战时仍过着奢糜生活的唐***统帅,表达了对战死将士深深的哀悼之情。
诗文前八句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唐朝边防***出征的目的和战局的走势。“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点出了要征讨的是在东北的奚族和契丹(以当时唐朝首都长安为参照),而“残贼”一词也为唐***统帅的“轻敌”埋下了伏笔。“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男儿”显然特指***队统帅,暗中点出发动战争的原因只不过是为了皇家和将领一己的私利。
“金伐鼓下榆关……单于猎火照狼山”四句,概括了唐***作战失败。先出山海关(即榆关),一路金鼓震天,好不威风,大***中林立的旗帜迤逦在渤海之滨(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另有一说,古碣石山在渤海之滨,但六朝时就没入海中)。然而甫一交锋,***情不利的加急文书就飞越沙漠(时奚族和契丹聚居在夸内蒙古自治区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古人曾以“瀚海”形容沙漠,唐代时也指代内蒙古高原大沙漠)而来,原来敌***强大,双方实力悬殊,在敌酋看来这简直是一场畋猎,而他们的猎火已经照彻了狼山(或为狼居胥山,或为泛指)。显而易见,唐朝边防***统帅的轻敌情绪令人发指,情报工作一塌糊涂,原本以为奚族、契丹只是“残贼”,如今对阵的唐***却成了“残贼”的“猎物”。
“山川萧条极边土……力尽关山未解围”八句叙述了战况的惨烈,点明了唐***失败的根本原因。唐***阵地平缓开阔,无险可守,而胡骑却从高地上像飓风一样席卷而来。将士们在阵前拼杀,出生入死,***队统帅却在帐中欣赏歌舞。时值深秋黄昏,边草已经枯萎,孤城外的沙场上生还的士兵已经非常稀少。看看***队统帅身受皇家的恩宠,却轻敌冒进,结果被困关山,无法突围。
在这里,诗人有力鞭挞了唐***统帅的昏聩无能,首先在战场上没能占据地利,其次不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再次轻敌冒进,最终陷入重围,其中一联“战士***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通过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唐***统帅层的腐朽与麻木。统帅如此,有再勇猛的士兵,也打不了胜仗。
“铁衣远戍辛勤久……寒声一夜传刁斗”八句,表达了诗人对唐***将士深深的哀悼和同情。他们身披铁甲。长年驻守边关,家中的妻子哭泣不止。虽然思念不绝。但相隔千里,她们的思念之情如何才能到达遥远的边塞?边关的战争是多么残酷,那里的杀气终年不散(三时,意指历时很久),凝聚成云,就连在半夜,营地之中也回荡着警报声。
全诗在最后四句情感达到高潮,前线的将士们直面雪白的刀刃和飞溅的鲜血,为国捐躯又哪里是追求个人功勋?然而,如今边疆战事不断,***队连年征战,造成民间深重的疾苦,让人不禁怀念起西汉的李广将***来。普通将士慷慨赴死与高级统帅拼命邀功,甚至将败仗说成胜仗的龌龊行为形成对比:西汉爱兵如子的李广又与不顾将士生死,作战时还一味享乐的愚昧唐***统帅形成对比。此诗深刻揭露了唐朝边防***将领腐败无能的现状,又紧扣开元二十六年潢水之败的时事,这使得全诗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和现实色彩。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高适的《燕歌行》,代表了唐朝边塞诗的两大重要部分。其一是歌颂正义的战争,赞美唐朝***队的威武雄姿和不畏艰险的气魄,诗篇气势雄壮豪迈。综合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给读者昂扬向上的精神愉悦感。其二是敢于讽刺穷兵黩武的战争,并对这种战争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对长期服役的边关士兵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为他们的战死而哀悼,为他们远离家乡而忧愁,这类诗篇大多语调悲壮,气韵低回,往往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
边塞诗句篇9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贬官华州后,当地发生饥荒,诗人乃弃官去了秦州。当时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战事紧张,音信不通,夜月、秋露引起了诗人对弟弟的强烈思念,于是在边塞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写对战乱中弟弟的思念。
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的更鼓一声一声地响着,由于战事频繁、激烈,秋夜,边塞的路上已不再有行人的踪影,只是偶尔传米一两声孤雁悲切的鸣叫。边地、秋月、雁声,此地此景使客居异乡的诗人倍思亲人,于是便借渲染边塞秋天浓重的悲凉之景以抒发心中强烈的怀念舍弟之情。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题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时令已是秋天,霜露在今晚显得分外的惨白;月光洒满大地,诗人对月心乡,故乡的月亮该比他乡更圆、更明吧?这两句诗不只是单纯写景,而且也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普天之下一轮明月本无差别,作者却偏偏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这是诗人思念家乡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时也点明了题旨。
颈联承上启下,诗人由望月转入抒情。“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在这清冷的月夜,诗人对月怀人,在这战乱岁月中,可怜兄弟们都已离散,“家”已不再存在;弟弟们是生是死,我又如何去打听?诗人到秦州,除最小的弟弟杜占同行外,其他的三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分别在河南、山东客居,而此时这两地正处于战乱之中。两句诗在绵绵的愁思中夹杂着对兄弟生死离别的焦虑与无奈。
尾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亲人们四处离散,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送达,更何况现在烽火连天,生死难料!尾联不仅表明了对家人的担忧,而且寄寓了作者对国家破碎的沉痛的心情,深化了主题。
边塞诗句篇10
1. 概括这类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
2. 归纳此类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
3. 了解此类诗歌常见的考点。
教学过程:
一、概念阐释:以描写边塞的***旅征战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
二、分析概括此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1. 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报国和建功立业。如①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王昌龄的《从***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③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 抒写边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如①王昌龄的《从***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无奈,只无法消除思亲之愁]②李益的《从***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回乐烽均为地名]
3. 表达作者对战争深层思索,或写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或写对和平的向往,或写对***中某些现象(譬如苦乐不均、将帅无能)的不满。如①常建的《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②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③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百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金河、青冢、黑山均是地名]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以上只是大致的归纳,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诗中呈现出的情感也是很复杂的。如王翰的《凉州词》中既充满慷慨之气,又夹杂着一种悲凉。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其中既有对家乡深沉的思念,又隐含着将士戍边报国的责任,二者交织,慷慨悲凉。
三、归纳此类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
标示边疆、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关山、青海、玉门关、楼兰、边、燕然、沙场、大漠;
边塞特有的事物:烽火、城楼、(细柳)营、琵琶、戍鼓、横笛、羌笛、芦管、芦笛;
与战争有关的武器:角弓、鞍、马、刀、号角;
与战争有关的人称称谓及历史名人:将***、都护、兵、***、征人、李广(龙城飞将);
表达征人思乡常用的意象:月、羌笛、芦管、雁;
与战争有关的关键词:征、战。
四、与此类诗歌相关的考点阐释
1. 形象
1)鉴赏诗中出现的景物(即画面)的整体特征
例如读王昌龄《从***行》,诗的第一、二句描摹了一幅?摇 ?摇?摇?摇?摇?摇?摇的画面。(开阔、悲壮、迷蒙、暗淡)
2)鉴赏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例如,读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试鉴赏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参考模式:诗中塑造了(什么样)的(谁)的形象。“什么样的”应指出人物在什么环境下干什么、想什么所表现的精神品质,“谁”应指出是哪一类人的形象(例如农民、工人、思妇、征人等),并应关注本诗诗眼(即最后两句)。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在恶劣的环境中不畏艰苦、英勇奋战,
立业的边疆将士的形象。(注:必须有对诗眼的阐释)
3)鉴赏诗歌表现的情感内容
例如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语言
1)鉴赏诗歌整体语言风格
例如读陈羽《从***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这首绝句写风雪行***,十分壮美。试从语言角度,分析一下“壮美”的特点。
参考答案:首句用了一个“裂”字,次句用了一个“折”字,点染了严酷悲壮的背景:天山脚下寒风尽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吹断。尾句用了“直上”一词,展现出一幅壮美行***画面: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这“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勃。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2)考查炼字技巧
例如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为地名、回乐烽为烽火台名]分析第四句中“尽”字的妙处所在。回答此类题一定要有固定的思路。即释句、释词,析妙处,连主旨。
参考答案:不知哪里传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于是征人一整夜都朝故乡的方向遥望。“尽”字既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望乡,点出望乡人之多。一个“尽”字,把征人思乡的主旨表现得淋漓尽致。
3. 表达技巧
1)考查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例如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前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开头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远观,回乐烽下,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观,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光,如秋霜那样望而生寒。这些正是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从另一角度说,如雪之沙,如霜之月光,既形象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切合了征人思乡凄凉、哀怨的心境,景与情紧密交融在一起。
2)考查塑造人物所运用技巧(从描写角度可分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从描写内容可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从用笔墨多少可分白描、工笔等)
例如读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设题:请结合诗句对如何刻画将***这一形象略作分析。这首诗通过写将***夜猎这一典型情节,成功地刻画了警觉、镇定、勇武的将***的形象。这首诗首句写将***夜猎场所是幽暗的山林,杂生茂密之草。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这里运用了环境烘托。一“惊”字,渲染了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是何等警惕。第二句写将***动作:弯弓猛射。“夜引弓”的“引”,让人想象、体味将***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后两句写天亮一看,箭竟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结尾箭入石中,或许带有一点夸张色彩,却侧面展现了将***的神勇。
3)考查诗中运用的抒情技巧(一定要分清问得是作者的抒情方式还是诗中人物的抒情方式)
例如读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辨析诗中最后两句的抒情手法。参考答案:直抒胸臆。
五、典型例题
例1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前两句通过对严寒景物的描写,反映了?摇?摇?摇?摇?摇,
采用了?摇?摇 ?摇?摇?摇描写的方法。
(2)五、 六句选取了一天的生活进行具体描写,表现了?摇 ?摇?摇?摇?摇?摇?摇,采用的是?摇?摇?摇 ?摇?摇描写的方法。
(3) 七、八句采用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将士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三问中“反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是针对内容的考查,应联系诗歌主旨(即塑造英勇的将士形象)回答。关于“描法”的考查和对“抒情方式”的考查属于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问得比较明确,只要有相关的知识积累即可。
学生组织答案。
例2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看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说得对不对?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分析:本题是针对炼字技巧进行的考查。回答的要点应包含:①对全句意思的把握(即句子翻译),②这个字突出了景什么样的特征,③对画面整体特征的阐述,④景与作者情感是如何交融的。[一般的炼字技巧的题都可参考这个思路]学生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