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10篇

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篇1

2、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白露》

3、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月夜忆舍弟》

4、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

5、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

6、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赠李白》

7、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

8、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9、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10、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禹庙》

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篇2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

白鹭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说出译文。

6、结合***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篇3

一 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重视。在分析鉴赏时,必须把握修辞效果。因此学生不但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且能说明作用。如比喻是为了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反问为了强调;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

二 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三 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四 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主要包括:(1)神仙鬼怪和梦境,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象中美好的仙境。(2)已逝之景之境,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3)设想未来之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别后之景。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行人”想象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五 声色结合,绘形绘色

诗歌中把声音和色彩相结合,构成活泼且又绚丽的一幅幅画面,景物如在眼前,富有生活气息。如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诗中前两句绘形绘色,运用色彩美,展现了一幅美丽***画:红红花瓣上带着隔夜雨滴,碧绿的柳丝在早晨轻烟中更是迷人可爱。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六 观察角度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七 白描工笔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那么,白描法绘景有什么特点呢?一是绘景的语言要朴素、简洁,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二是景物描写鲜明、准确,它要求的是既简洁,又传神。

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父子辛勤劳作、管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构造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篇4

关键词:人物形象;客观景物;特殊含义

I207.22

在古诗阅读中,首先要把握的就是形象,因为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方面的问题都是由形象而来,缘此,本文拟就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以及由此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举例分析。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三种:人物形象、客观景物、特殊含义的意象。文学作品必须通过对形象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和立场观点态度,诗歌也是如此,所以,在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抓住诗歌中描绘刻画的形象,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分析和把握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在诗歌中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杜甫;另一N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往住采用第三人称。但不论是哪一种,既然是人物形象,就必然要运用到我们常见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如:

秋 夕(杜枚)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首先我们要学会捕捉诗中有关人物形象的信息。“天阶”指皇宫中的台阶,“轻罗小扇”是古代女子所用之物,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诗中的人物是一个宫女。接下来看诗中描写的环境,“银烛秋光冷画屏”这一句描写的是暗淡而幽冷的环境,“夜色凉如水”则告诉我们夜已深沉,寒意袭人。再看人物“扑流萤”“坐看”的动作,可知这个宫女的生活+分寂寞无聊,孤独凄凉。而诗歌的标题“秋夕”是指农历七月初七,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渡过天河相会的日子,世间喜鹊都要飞到天河为他们搭桥,第四句中的“牵牛织女星”所言即此。至此,把诗歌中的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综合起来,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少女:她生活在深宫之中,打发无聊的青春岁月。然而,在七夕这个特殊的夜晚,她却难以入眠,牛郎织女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使她联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真挚爱情的无限向往,因此,虽已是夜凉如水,可她却无法睡去,满怀心事、满腹哀怨、满怀向往地坐在台阶之上,举首仰望那象征爱情的牛女双星。作者对这个女子形象的刻画,是带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的。

客观景物

诗人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写景抒情,二是借物抒怀。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先要紧紧抓住客观景物的形象特征、自然属性,然后再联系这些特点对景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即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或表达的寓意进行分析。同样来看两个例子。如:

瀑布联句(香严闲禅师、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香严闲禅师)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唐・李忱)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瀑布。诗歌紧扣瀑布的特点,对其形象进行描写。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曲折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美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P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第二句是仰观瀑布,写其“出处高”,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整首诗为我们展示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然而,透过这一艺术形象,联系作者的背景(李忱即后来的唐宣宗,此刻为避免皇室的倾轧),我们不难看出,这实际上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寄寓了作者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联系人生,这首诗也启迪人们,哪怕目前的处境比较艰难,但只要有勇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就一定会克服困难大有作为。

特殊含义的形象

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使得诗歌中的很多形象甚至人的行为具备了某种特定而稳定的含义,成为了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因此.依据语境对特殊意象的感知和欣赏也成为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如:

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柳宗元)

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

晴天归路好相逢,正是峰前回雁时。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写到了“(回雁)峰前回雁”,从这里可以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大雁,也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这种候鸟,春秋两季迁徙,春天,它奋力向北飞回旧巢,这种情景往往最能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歌中常用以表现乡愁。在这首诗中,洋溢着一种枯木逢春般的喜悦、期望之情。十载谪居,终于等到了还京的诏命,虽然还不知道将有何新的任命,但总算有了希望,因而欣喜之情跃然纸上:首句写思归故乡的热切心情;次句以楚树新花象征人生有了新的机遇,新的希望。三四句敦促弟弟也快点启程。由于心情好,就觉得天气也好,路也好,而且恰逢大雁北归,是很好的兆头。诗人用欢快的语气掩住了十年谪居的“酸楚”。他不知道再贬柳州的命运正等着他。在后人看来,诗人真是天真得太可爱了。

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还有很多,例如:松往往寓含坚贞,竹往往寓含节操,杜鹃表示悲苦,红豆表示相思,长亭表示离别,银河表示离散,流水传达的是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斜阳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总之,一系列的意象都为我们评价诗歌的思想和感情打升了门径,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该注意积累。

综上所述,我们在鉴赏诗歌形象的时候要注意诗歌中描写塑造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和分析,体会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对诗歌的鉴赏评价。

参考文献:

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篇5

关键词: 诗歌鉴赏 情景关系 实用角度

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清人王夫之说:“情境虽有在心在物之分,然情生景,景生情,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所谓情景交融,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文艺理论,以情景交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关键:情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

一、古人笔下的情与景

中国古代诗人们的情感特别丰富,凡所见之物,所听之音,所遇之事无不可万般感慨,形之于笔端,造就了浩如烟海的,风格各异的诗歌王国,其所抒之情无所不及。有李太白的不慕权贵、豪放洒脱,杜子美的心忧天下、忧国忧民,亦有陈子昂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陆游、辛弃疾的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王翰、王昌龄的献身边塞、反对征伐,还有柳永的爱恨难断、情意绵长,李煜、李清照的国难家愁、时光不再,等等。诗歌由于篇幅等各方面的限制,且抒情讲究含蓄蕴藉,很多时候他们的这些情感情绪都是通过借助一定的景物来宣泄,中国古典写景抒情诗就形成了一大门类。

为使曲尽其妙,诗人们在诗歌中布置景物时相当讲究,所以今天我们在鉴赏这些诗词时就要特别注意他们设置景物的角度才可能进一步探究他们当时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感。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2)把握和分析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3)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人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含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绘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慕(“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二、古典诗歌中情与景的组合方式

1.先景后情,触景生情。诗歌先有景后有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景乃诗之媒”,人物一开始心情是比较平静的,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面使之得以激发,引得作者将其表达出来。触景生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景,二是创作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能因景激发出主观感情的心理灵敏感,三是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因此生成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如杜甫《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登到夔州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寥廓的秋景,辽阔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

2.先情后景,缘情写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由情及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并把这种激动的心情渗透到了目光所及景物之上,高兴时看到的一切景物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如李白《哭晁衡》:“日本晁衡辞,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诗人悲痛万分,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看景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观感彩,天宇愁容满面,层层白色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仿佛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3.移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移情于景,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让它为人事而动情,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浓烈。杜牧《赠别二首》(其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通过写蜡烛,把离人相对垂泪,终夜不寐的凄哀婉转的别情表达得含蓄、缠绵、别致。(2)“寓情于景”,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诗人的情感不外露,全都寄托在所写的景物之中,寓情于景,能使诗歌收到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功效。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首诗句句写景,然而无一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3)情景交融,“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姜斋诗话》)。抽去感情,孤立写景,诗歌就会失去灵性与感染力,从而失去生命。单纯写情,离开了景的烘托,诗歌又会显得突兀、不自然,缺少形象性和含蓄性。惟有心物融合,才能写出意境浑成的佳作。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花鸟虫鱼、山石竹木、斜阳古道、溪流沙漠、梧桐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景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4.以景衬情,倍增哀乐。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夫之)。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但也有以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1)景、情反衬。景、情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①以哀景写乐情,人的情感往往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人们一遇哀景,情感便不觉地哀愁起来,以哀景写哀乐情的运用往往能给人一种强烈的新鲜感。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环境条件和紧张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坚强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全然不见悲哀,而是用来反衬酣战、壮烈的豪放之情的。再如杜甫《江汉》:“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却比喻了诗人虽处暮年,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以乐景写哀情,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来写哀情,能到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融融怡人的春光越发衬出诗人归心的殷切,作者迁情于景,景随情变了。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心的愁思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2)景、情正衬。景情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事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①以哀景写哀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句的天地惨愁之状,衬托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白居易《琵琶行》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狄花秋瑟瑟。”萧瑟的秋景正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的。李商隐《无题》有“相见时难别易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句,选择了一个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色作为分离的背景,必然倍增离恨,所以“别亦难”。②以乐景写乐情。李白《丹阳湖》:“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再现了清风送爽、水天相接、浩瀚无垠的雄奇风光,刻画出鸟飞鱼跃、轻舟摇曳、菱歌悠悠的动人场景,这种清幽闲静的乐景反映的是诗人闲适舒畅、与自然相和谐的快乐之情。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外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以景结情,含蓄悠长。所谓以景结情,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用于抒情,最后以写景来收束全诗。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到紧要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如戴叔伦《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诗的前两句悬空落笔,以慨叹之笔抒情,直将屈子一生的悲愤写得无以复加,再接下去似乎非常不易,高明的诗人别具匠心地写景来收束,后两句全不用意,却让人觉得幽怨不尽,情伤无限,可谓空际传神。

6.以情结景,画龙点睛。所谓“以情结景”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情之笔。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一笔点活全诗,使诗前半所写之景都变成主观之景,染情之景,引人回味无穷。如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诗的前六句写诗人登谢朓北楼所见的事物,末两句抒发的苦闷,孤独之情让读者品出了前六句中的“秋味”。

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诗歌追求的境界,以上所列种种情景方式只是为了便于掌握特征而分列,实际上一首诗往往几种方式兼用,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创造出诗歌美好的意境。

参考文献:

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篇6

关键词:鉴赏教学 意象意境 情感把握 古诗词

诗是诗人感情的倾诉。《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的“志”就是指诗人的情感、思想、意愿、抱负、志趣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指情感是诗歌的根本,是诗词的灵魂。当外物(景)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碰撞或交融时,就会形成动人的诗篇,甚至产生千古绝唱。因此把握诗词感情是阅读古诗词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从理解古诗词意象的含义、特点、作用的角度,探讨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把握诗词情感。

一、准确理解意象和意境含义

意象和意境都是美学概念。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在创作中诗人都会借助描绘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

意境是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描绘的情境,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美好艺术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景和境界。意境是意象的灵魂,所有意象构成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中的意象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10种事物。这些事物所构成的意境是:秋天黄昏时的凄凉萧瑟的景色。通过这种意境所抒发的情感是:异乡游子的凄凉孤寂、悲秋思乡之情。

二、善于捕捉古诗词的意象的特征

1.象征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意象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情感和品质的象征。古人常用意象的特殊象征意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习惯,后折柳借代惜别怀远之意。“松柏”常象征孤直坚强的品质,如“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红豆”常象征爱情或者相思之情;桃花常象征美人;牡丹常象征高贵;常象征品格高洁的人,如“秋菊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鸳鸯,指恩爱的夫妇的,如“得成比目保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2.多义性

古诗词中,同一个意象常常会有多种象征义,表达不同的情感。如: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情感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如“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仔细揣摩意象设置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古代诗词中意象的设置对情感表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烘托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使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显得委婉含蓄;突出强调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可以说,没有对意象的精巧设置就没有优秀的诗词。

1.烘托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

雁门太守行摩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描写于诗人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的经过。首联写景,借“黑云压城”和“甲光向日”两个意象写出了攻守双方的紧张态势。颔联中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地响起来。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写出了战争的规模之大、敌***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在号角之声的鼓舞下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燕脂凝夜紫”这些意象,渲染战场的悲壮和残酷。以上三联描写了战斗的残酷,这些意象烘托了诗人决心“为君死”的思想感情。

2.使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显得委婉含蓄。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该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当时诗人在滁州任刺史。他对西涧一带的幽美景色非常喜爱。常去欣赏、吟咏,还在涧边种了柳树。诗人设置的“涧边幽草”、“深树黄鹂鸣”、“春潮带雨”、“野渡舟自横”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委婉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向往自然,恬淡自适的生活情趣。

突出强调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出自宋朝一代名臣范仲淹之手,他在***治和***事上叱咤风云的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他的这首((苏幕遮》词,词笔绚丽,深情惟妙,体现了他别样的性情和才华。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词的上片,“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绵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的略带寒意的秋烟。“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从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上片中写景,通过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斜阳,芳草,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突出强调了作者所要抒发的思乡羁旅之情。

四、领会传神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1.关注意象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古诗词往往由众多意象组合而成,而且这些意象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鉴赏古诗词时必须把抓住意象之间的关系。比如,“胡地”“天山雪”“玉门关”“桑干河”“战马”“美酒”等,都是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常通过它们或表达戍边卫国的爱国之情,或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策的不满,或表达旷夫怨妇念亲思乡的情感。又如,“暮春”“流水”表现的常常是年华已逝、英雄迟暮、报国无门之情;“落叶”“落花”表现的往往是伤春悲秋之情;“捣衣”“玉门关”表现的通常是思念征夫之情。注重平时积累,厚积薄发。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其表达的情感往往是相对固定的。因而,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积累,善于积累,关注意象与作者情感之间存在的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逐层深入地分析出它们各自的含义,然后再进行整体把握。例如:王维的《竹里馆》只有简短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四句,但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跃然纸上。诗中的幽徨、深林、明月这些意象,***地看都平淡无奇,但把它与写人(独坐、弹琴、长啸)的情景联系起来看,就可以体味出诗人以自然白描的手法所描绘出的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意境。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亮光,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其实是匠心独运,巧妙地构成了一幅清幽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感。

又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篇7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篇8

那么,什么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是自然景物与作者心中境界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是包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

在教学中如何探寻诗词意境,再现意境,体味古典诗词的魅力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想象诗中之“画”,体会诗中之“情”,领悟诗中之“理”。我是这样做的: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还原古诗画面。

诗人借助语言把自己的生活体验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读者就要运用联想和想象把用语言所描绘的一切还原为生活中的画面,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不仅如此,还要根据作品中所表现的部分去想象、意会那些没有表现的景和情。因为诗词的想象和意境,不只包括直接描绘出的有限的景与情,更应包含无限深远、无限广阔的意蕴和情趣,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同时,在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注意知人论世。诗人的阶级出身、文化教养、性格、遭遇等的不同,诗词表现的思想感情也是千差万别的,要注意考虑诗人受各种原因的影响,特别是民族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的一致,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等等。如《咏梅》诗,陆游与的诗风格不同,表现的意境也迥然不同。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者的操守与傲骨。

(二)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来创设意境。

古人好讲含蓄之美,往往移情于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充分发挥电化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的优势,通过画面、音响渲染、声画联璧等手段有助于表现抽象的的意境,给学生比较直观的感受。 如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我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用画面再现以下镜头:(主观镜头):故乡、亲人、团聚,同样是明月皓空,觥筹交错,众宾喧哗,天伦之乐!倏地(闪回现实镜头):月落江底,江水潋滟,(声响)喧哗之声,萦绕在耳。顿时,诗人思接千里,犹如故乡就在眼前:好近啊,故乡的明月!

(三)利用语言描述再现意境。

假如缺少教师的语言描述,就会将再现古诗意境变成盲目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教学。相反,教师贴切、优美的描述语言,不但能将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情境,还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语言美的享受。

教师重视古诗文中关键词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古诗用词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明白该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观察什么,联想什么,这时候老师再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去启发他们,学生自然会置身于诗歌的意境之中,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进而感受意境之美。

例:《山居秋暝》的意境描述: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叶摆动,渔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三)通过诵读体会意境。

“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的有效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避免单一的读,要默读、诵读相结合,个别读和集体读交错使用,重点篇目做反复读,声请并茂的读,读中有感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加深对古诗的体会。

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篇9

节令诗: 万家灯火闹春桥,每逢佳节倍思亲

【备考宝典】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是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起***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纳入法定假日体系,此举有利于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节令诗对引导同学们有意识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考生对节令诗应予以高度关注。

对节令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鉴赏节令诗的关键是要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如人日为正月初七,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人们常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清明,是祭祖扫墓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上巳(阴历三月初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端午,五月初五日,吃粽子,赛龙舟。七夕,阴历七月初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团圆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远方的亲人。重阳,九月初九日,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天中的子时,古人认为是阴极阳生之时。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2)有些古诗,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字眼,鉴赏时要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所反映的节令。

【高考链接】(2005年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答题。

[越调]小桃红 江岸水灯

(元)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1)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_____________的盛况。

(2)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元宵节。(2)本诗以点面结合的手法,亦幻亦真的构思,选取“闹”“照”“舞”“翔”“涌”“乱”“飞”等一系列跃动感强烈的词语,着意渲染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起笔总写元宵佳节盛况,一个“闹”字,烘托出灯火的繁盛,色彩的缤纷。一个“涌”字,不落窠臼,诗人以虚托实,以幻写真。由于是在夜间,这茫茫江面上浮现的辉煌璀璨的灯船确实给人以宛若仙山琼阁之感。船儿飘摇,香烟缭绕,笙歌齐发,人声鼎沸,一起飘向云空,飞上华丽的高楼。此情此景,怕是九霄云外天上宫阙,也在偷偷窥视:人间好不热闹!全曲在幻觉般的境界中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田园诗: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备考宝典】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意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歌,就内容而言,有对农村自然景物与田园生活***景的描绘;有对农忙欢歌及多彩乡村生活的描写;有对农民劳动艰辛、生活惨痛的反映和对官府剥削、赋税苛重的深刻揭露;也有对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以及旅途情景的叙述等。

鉴赏田园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像,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歌的特定情感服务。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既要感知作者的身世,做到知人论世,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又要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境界。

【高考链接】(2008年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溪,

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

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

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

散诞[注]闲身信马蹄。

[注]散诞:逍遥自在。

(1)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3)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

【参考答案】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田园诗人,与陆游、杨万里、尤袤一起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他写了不少歌咏江南水乡的田园诗。(1)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2)B(3分);A(1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命题组对该题的答案和赋分作了如下规定:答B给3分,答A给1分。因为B项由景到情全面概括了颈联在律诗中的作用,而A项只赏析到景物这一层,没能深入体会景中之情。这是上海语文高考第一次对分层评估、分层给分问题进行的探索。由于考生在知识结构、阅读的量和面等方面有一定差异,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有一定程度的区别,有深浅之分,因而根据考生不同程度的解题情况进行分层给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

题画诗: 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备考宝典】题画诗,广义地说是指一切题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画“诗画合一”艺术精神内核的外化。题画诗有抒写怀抱、持赠他人和艺术评论等,往往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这种题画诗的创作,是诗人参透了画家之画的神韵情思,从而与画家产生共鸣,诗画融通,画如己出,于是以诗应之。其素材、情思均与画同,正如高山流水的契合,使鉴赏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可谓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鉴赏题画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写活写动,写得画中之物跳出画外。画是诗的脸面,诗是画的神韵,是对画的提炼和概括,也更赋予了题画者自己特有的观感和情思。

(2)题画诗多采用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即借景抒情,借对画中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自己的感情,延伸画意,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景致与情怀相互融通,达到和谐统一。

(3)了解题画诗在创造意境方面的三大特点:一是寄寓主观情思,二是展开艺术联想,三是借题发挥、抨击时弊。

【高考链接】(200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咏史诗: 古今多少兴亡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备考宝典】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者的荒***。它们大多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精辟的议论,耐人寻味的哲理意蕴,博得了人们的青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鉴赏咏史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了解解读程序。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诗篇时的有关背景,要读好注解,这是读懂咏史诗的一把钥匙。

(2)在鉴赏时要抓住历史人物、事件与时局、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从而领悟诗人真正的写作意***和感情。

(3)了解咏史诗常见的情感抒发模式。如借古喻今,揭示今不如昔;崇敬古人,要效法古人;怀古伤今,揭露社会现实;反思历史,警示后人。

(4)熟悉鉴赏咏史诗的常用语。思想内容方面,如哀叹国运、忧国忧民、昔盛今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缅怀先贤……表现手法方面,如借古讽今、用典(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欲扬先抑……语言特点方面,如含蓄隽永、生动形象、雄浑深沉……

【高考链接】(200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__________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________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1)燕子、兴亡(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咏物诗: 花鸟草虫皆有品,仔细体察物关情

【备考宝典】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草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留下了一首首精美的咏物诗篇。

鉴赏咏物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诗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住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

(2)品味寄托。由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分析其内在品性,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明辨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4)了解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如:月,思乡;莲,高洁;柳,送别;花,美好;松,坚忍不拔;梅,孤高,不落流俗;菊,品格坚强,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

(5)了解鉴赏常用语。如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贬词褒用、形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

【高考链接】(2006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参考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像新颖,灵巧别致。

送别诗: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备考宝典】送别诗一般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或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愁别恨,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送别诗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

鉴赏送别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2)领会诗词中所蕴含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3)抓住送别诗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像的细小情节,抓住了细节,才能以小见大,透视全篇。

(4)品味语言。如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送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送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丝”谐“思”等。

(5)了解诗中常见的意象。如:斑马,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长(短)亭、南浦、柳岸、西楼,表示送别地或悠悠愁绪;烟波、浮云、秋蓬,比喻离别后漂泊无依;落花,伤春之意;落叶,秋愁之感;杨柳、劳歌、阳关、渭城,送别之曲;夕阳、落日,离别时的心情或表示暮年、老年。

(6)了解鉴赏时的常用语。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烘托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高考链接】(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惟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边塞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备考宝典】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由于每个朝代不同时期的国力或盛或衰,导致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盛唐之时的边塞诗就普遍带有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的气概:即使是写战争艰苦,也显出壮烈之气,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而中晚唐,国势日益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不少悲壮,不少惋伤,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鉴赏边塞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如李颀的《古从***行》,此诗写当时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对当时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了解诗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取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区别。

(3)分析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的不同诗人,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所表现出来的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4)了解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羽书、边关戍楼、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投笔”表示弃文从武,“长城”表示守边的将士,“楼兰”表示边境之敌,“吴钩”表示武器或勇武豪情。

【高考链接】(20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羁旅诗: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备考宝典】有些诗人长期客居、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这些诗篇就叫做羁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或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珍重,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鉴赏羁旅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景,展开想像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2)熟悉羁旅诗的常见意象。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寒蝉:悲凉。猿猴:哀伤。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沙鸥:飘零,伤感。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了解羁旅诗的常见主题。如:①文人失意;②漂泊哀伤;③思念亲人;④生活潦倒;⑤互勉互慰;⑥孤傲不群;⑦珍爱友谊。

(4)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高考链接】(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

***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篇10

(一)利用朗读体会意象

古代诗词具有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点,因此对诗词的诵读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学生可以通过对诗词的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展示的画卷之美。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作者在诗中通过对明月、松林、渔舟、清泉的描绘,向读者展现出雨后秋天的美丽景色。东晋诗人陶渊明用“荒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诗句来描述世外桃源景色,这幅田园风光***让人百读不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通过对经典语句的诵读,感受作品的意象。教师在进行诗词诵读指导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诵读时要情感充沛,节奏分明。好的诗词都有一定的节奏,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诵读时,需要把握好诗词本身的节奏,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音节的错落,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如李白的《蜀道难》中,“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脱口而出的,前面的语气词应当读得重一些,“乎”和“哉”这两个语助词应当适当延读,整首诗应当读得充满声势。第二,要反复诵读,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从多方面比较诗词中的美感,品味出诗词中的意象之美。

(二)利用想象捕捉意象

意象是构成诗词意境的重要因素,也是读者揣摩诗词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关键。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及时捕捉诗词中的意象,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整体上感知诗词,体会到诗词的真实意境和作者的真实思想,对整个诗词的把握才更加游刃有余。在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诗词时,应当从描写意象的手法开始,逐步对意象的色彩、动静和虚实等展开联想,最终准确地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如对王昌龄的《采莲曲》进行讲解时,分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一句时,应当引导学生对“荷叶”“芙蓉”“罗裙”等词语表达的色彩和形状进行想象,学生可以想象出采莲女脸似荷花,裙如荷叶,美丽端庄,荡舟在荷丛中,在水上放歌的画面,这些意象共同组成了一幅完整美丽的采莲***,学生通过想象能够感受到作者写作时欣喜的情感。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开启想象力,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作者写作的场景中,切身体会到作者的真实情感。

(三)利用色彩感知意象

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对诗句、字词进行精细解读,才能够准确地捕捉诗词中的意象,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要达到对诗词中诗句和字词的准确理解,学生必须和教师相互配合,对诗歌中的意境进行认真研究,才能真正体会到诗词中所营造的意境。比如在讲解杜甫的《登高》的时候,前面四句主要是对登高时耳闻目睹的凄清秋景进行描写,首联通过对风、天、猿、沙、鸟等景物的描写,用急、高、哀、清、白等形容词加以修饰,渲染出了江水滔滔、秋风萧瑟的景象。后面四句主要是抒发登高时产生的孤独感。整首诗前半首着重写景,后半首意在抒情,将景和情高度融合,更加凸显出作品深远悲凉的意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诗歌中的丰富意境,全方位地感知诗词中的意象。

二、结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10篇

学习

少先队诗歌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少先队诗歌10篇,内容包括少先队儿童诗歌,少先队诗朗诵。男:当大地从酣睡中早早醒来。女:月儿恋恋不舍地落下西山。男:当一棵大树即将吻合第67个年轮。女:当一艘巨轮即将驶离第67个港湾。群:这一刻亿万双耳朵屏息聆听,倔万双眼睛凝

学习

社会实践自我鉴定总结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实践自我鉴定总结,内容包括社会实践自我总结200字,社会实践自我鉴定80字万能。一:挣钱的辛苦整天在公司辛辛苦苦上班,天天面对的都是同一样事物,真的好无聊啊!好辛苦啊!在那时,我才真真正正的明白,原来父母在外打工挣钱真的

学习

高中英语说课稿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英语说课稿10篇,内容包括高中英语说课稿的范文,高中英语说课范例完整版。Part1TeachingMaterialThecontentofmylessonisareadingmaterial,throughthelearningofwhich,I’llenablestudentstok

学习

应用文写作教案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应用文写作教案10篇,内容包括应用文写作案例教程,应用文写作练习题教案。应用文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应用文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在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

学习

触碰心灵的话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触碰心灵的话10篇,内容包括触碰心灵的话,触碰心灵的感悟精彩句子。4、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5、在两个人的感情世界中,一锤定音的,不是心有灵犀的

学习

科研述职报告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科研述职报告,内容包括科研骨干述职报告,科研基地管理述职报告。(一)强化,坚持1.科研贴近市场,推进技术创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作为面向市场的单位,近年来我公司在选择科研方向、开展科研工作中,始终坚持科研选

学习

八年级物理教学总结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八年级物理教学总结,内容包括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总结,关于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合集七篇。期:__________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总结物理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和进行物理实验的主要场所,是物理探究学习的主要资源。学校一

学习

软件推广方案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软件推广方案,内容包括软件项目推广方案怎么写,软件产品推广方案。主要任务各部门、各乡镇要对本单位使用正版软件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办公软件(WPSOffice、MicrosoftOffice等)、杀毒软件使用情况。凡是使用未经授

学习

奉献精神的诗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奉献精神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奉献精神的诗句或优美句子,歌颂奉献精神的诗句优美。司马迁,想到你就想到你的《史记》,和你遭受的酷刑,为了《史记》,你奉献了超出生命的代价。当你遭受刑罚之时,我知道司马迁已经死掉了,可是你的史记

学习

边塞诗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边塞诗句10篇,内容包括边塞诗句摘抄,边塞诗句大全100首经典。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行》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

学习

工作能力总结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能力总结10篇,内容包括工作总结的十个方法,个人工作能力总结精辟简短。1、推进了两项工作。一是推进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施工作业批准制度。在加强电力行******工作的同时,我们从保护电力设施源头入手,10月份将在电力设施

学习

关于路的名言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路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关于路的名言和诗句,关于路的名言名句与作者。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4、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

学习

班会期中考试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班会期中考试总结,内容包括期中总结主题班会记录,期中总结班会。班长:同学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期中考试已圆满结束。今天,我们召开一次期中考试总结班会,总结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端正学习态度,改

学习

描写雨的古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雨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雨的古诗,描写雨的古诗句加赏析。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_志南《绝句》。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___

学习

关于思乡的古诗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思乡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思乡的古诗句10句。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描写动物的好词好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动物的好词好句10篇,内容包括动物好词好句好段摘抄,描述动物植物的好词好句。3、狗的叫声不像猫的咪咪声那样有气无力,也不像老虎的叫声那样恐怖,而是中气十足,使人听起来有雄壮干脆的感觉。4、小花猫的脑袋圆圆的,顶着一对

学习

春夏秋冬的古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春夏秋冬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春夏秋冬的古诗配图,一年级春夏秋冬古诗。《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学习

描写秋天景色的诗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秋天景色的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秋天景色优美段落,秋天景色的诗。宋柳永《八声甘州》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音同贺):山谷。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败荷:残荷。元

学习

眼神描写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眼神描写10篇,内容包括描写眼神的句子,描写眼神的10个片段。3、但他的眼睛经常充血而且混浊,有时像死人般的停滞不动。4、父亲的眼睛神神秘秘,仿佛可以给我编出许许多多快乐光明。5、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6、顺着眼

学习

描写景物的诗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景物的诗10篇,内容包括小池诗中描写哪些景物,描写景物的诗300首。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注】然:通“燃”。结合诗中景物描写,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

学习

关于秋分的古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秋分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秋分当天的古诗,简单的秋分古诗怎么写。古诗人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一般是借秋色、秋景、秋物、秋风、秋声、秋叶等一些具体意象来表达羁旅怀思、感世伤生、老病之哀、家国之痛的感喟。本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