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黄河的诗句篇1
黄河
〔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①,一支黄浊贯中州②。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③。
注释:
①派:别支,支流。
②中州:古豫州为九州之中,故称中州。
③屋闾(lǘ):指倾泄海水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从黄河发源地着笔,直写到黄河入海“无处求”,气魄宏大而不空泛,展示出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首句写黄河为昆仑山消融的冰雪分流而成,追溯其源头。次句特写中州境内的黄河,因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增大,水色浑黄,故称“一支黄浊”,准确把握住了黄河的特征。最后两句概括写黄河几千里河道,时南时北,曲曲折折,终归大海。全诗雄视黄河上下,显示出诗人的胸襟和气魄。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①,朝朝马策与刀环②。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④。
注释:
①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②马策:即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
③青冢: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
④黑山:在今内蒙古。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第一句用“金河”和“玉关”两个著名的边关名,点出将士们的东西奔走;第二句用将士的战时用品“马策”和“刀环”,勾勒出将士们跃马横刀,征战不休的生活状态。这两句又以“岁岁”“朝朝”相对,再加上“复”字、“与” 字,突出了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后两句写景,白雪青冢和黄河黑山这两幅萧瑟凄冷的***画,不仅展现了征战之地的寒苦与荒凉,更流露出征人的疲惫无奈与内心的凄苦。全诗布局巧妙,格调雄浑。
赠裴十四
〔唐〕李 白
朝见裴叔则①,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注释:
①裴叔则:晋人,名楷,仪表飘逸俊美,当时的人说见到裴叔则如同见到玉山,光彩照人。这里借裴叔则来称赞标题中提到的裴十四的风度。
赏析:
这里节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这四句赞美了隐居者裴十四的风度。前两句书写裴十四的外在美,说他像玉山一样仪表堂堂,光彩照人。三、四句赞美他的内在气度,说他的胸襟好像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黄河一样浩大,诗人用黄河波澜壮阔的气魄来比喻友人的胸襟,新颖独特,令人印象深刻。同时在友人的精神风貌里,我们也看到了诗人自己的襟怀和人格。
【“黄河”诗句集锦】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唐〕李白《公无渡河》 )
大意:黄河西出昆仑山,奔腾而下,东行万里,咆哮龙门。写出了黄河冲决的力量和浩荡的气势。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唐〕白居易《生离别》 )
大意:在白水黄云的衬托下,诗人***黄河畔,黯然神伤。一个“愁”字点题,渲染了诗人“生别离”的痛苦,情景交融,真挚感人。
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唐〕高适《九曲词》 )
大意:《九曲词》是诗人为歌颂唐朝名将哥舒翰收复九曲而作的三首组诗,所选诗句是其中一首的最后两句。意思是如今将去青海湖边饮我战马,黄河边已不用重兵驻守。诗句表达了多么美好的憧憬,蕴涵着一种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
(〔唐〕王昌龄《出塞》 )
大意:这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达思念京都之情如黄河之水奔流不息。用无尽的黄河水表达思念之情,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
长江——
临江仙
〔明〕杨 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①。是非成败转头空②。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③,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释:
①淘尽:涤荡一空。
②转头:即转眼,时间短暂的意思。
③渔樵:渔夫和樵夫,即打渔和砍柴的人。 江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赏析:
这首词是明代诗人杨慎创作的长篇弹词《廿一史弹词》中的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廿一史弹词》是以正史所记事迹为题材,用浅显的文言写成的通俗历史读物。这首词将历史兴亡的感慨和人生浮沉的叹息融为一体,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上片咏史,首两句化用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和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句的意蕴,比喻历史进程和英雄已成往事。“是非成败”句总结历史规律,暗含淡泊名利的思想。又以“青山”和“夕阳”象征自然的永恒存在,与历史的兴衰更替形成对照。下片写人,以白发渔樵喻哲人高士,表现作者鄙夷功利、超脱尘俗的豁达情怀。全词风格豪放流畅,意境清空深远,语言洒脱畅达,读来慷慨悲壮,荡气回肠。
《三国演义》开篇就引用了这首词,不是没有理由的。
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赏析:
这首诗写初秋的一个晴天在江边眺望长江时的所见之景。首句扣题,点出秋日八月长江晴空万里的时空背景,后三句写所见的水天一色、帆影点点的秀丽美景,赞叹长江的一望无际,表达了对长江磅礴气势的赞美之情。
卜算子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①?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
①休:停止,这里指江水枯竭。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词作,语言通俗,构思独特,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以长江之水起兴,上片写相离之远和相思之切。两人天各一方,相逢很难,相思很深。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热切的期盼。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又回环往复,质朴清新又委婉曲折,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长江”诗句集锦】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大意:不知道江月在等待谁,只见长江永不停息地奔腾向远方。使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味一种深刻的自然和人生的道理。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唐〕王勃《山中》)
大意:秋天是长江的枯水期,水流平稳像凝滞了一样,而自己长期被阻隔滞留,盼望早日登上万里归程。写久客思归之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长江那可到?行客替生愁。
(〔唐〕贾岛《寄令狐相公》)
大意:借行客的反问和替他发愁,写前途尚远,还须继续跋涉。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唐〕李白《送储邕之武昌》)
有关黄河的诗句篇2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歌大意
轻车简从去慰问边疆,我作为使者经过居延。
像一根蓬草飘出汉塞,像一只归雁飞入胡天。
茫茫大漠中烽烟孤直,滔滔长河上落日浑圆。
在萧关遇到我方骑兵,说都护正驻扎在燕然。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前人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律诗、绝句,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他善于感受自然之美,山水诗写得尤其出色。
这首诗是王维早期的代表作。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出塞赴边慰问,并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实际是将他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这次出使途中。
内容赏析
这首诗通过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反映了紧张的边塞生活,流露出作者关心边疆战事,并希望边疆早日和平安定的感情。
本诗前两句,首先点明诗人出行的身份(“属国”)和目的(“问边”)。接下来,三、四句用了“征蓬”“归雁”两个形象,来形容此番漫漫长途的孤寂和艰辛。这两个比喻,在古典诗歌中本是常见的写法,而此处因为特别契合诗人此行的实际情形,所以显得格外生动感人。五、六句直接描绘了塞外边疆的自然风光:浩瀚无际的茫茫沙漠上,一条烽烟孤立而直挺地升上天空,在滔滔奔流的黄河上游,浑圆的落日正缓缓隐入河面。这两句,由于突显了边塞特有的雄奇景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七、八句结束全诗,讲明自己与守边***队相遇的情形。
诗歌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塞外风光的描写:大沙漠中的“孤烟”本是单调的,用了一个“直”,却表现出劲拔、壮毅之美;黄河边上的“落日”本来会让人感到伤感,用了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又苍凉之感。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诗句中的“神品”。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诗人的行踪描写边塞的风光,感触深切,境界开阔,比喻生动,形象鲜明,达到了高妙的艺术境界。
中考链接
1.(2014江苏苏州卷)大漠孤烟直, 。(王维《 》)
2.(2012四川南充卷)古人写诗,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的佳句。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皆属上品;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中“ , ”均显边塞独特风景。
3.(2012广西柳州卷)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 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 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 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于前线击溃敌***的***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
B. 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有关黄河的诗句篇3
关键词: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
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之一,为人豪放,常击剑悲歌,以参加科举考试为耻,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均有唱和,交往颇深。《全唐诗》仅存录他的六首绝句,其中七绝《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和五绝《登鹳雀楼》是古今传诵的名作。
鹳雀楼,也叫颧鹊楼,是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原楼高三层,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当时常有似鹤的飞禽鹳雀栖息在上面因此得名。登楼可以“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晋南风光,尽收眼底。唐代许多诗人都到这里登临眺望,留下了不少诗章。其中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仅四句二十个字,却是其中的压卷之作。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畅诸二人的诗已寂寞无闻,唯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名垂千古,独占鳌头。
《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前二句写诗人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描绘了登临鹳雀楼所看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豪放雄劲,气势磅礴。诗人运用朴素、浅显的词语,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登楼所见的广袤河山的情景: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云遮雾绕,可阳光依然炽烈。远处,一轮夕阳逐渐落进了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依然耀眼的太阳从山旁缓缓西沉。这是远景、空景。近处,楼下黄河滚滚而来,一泻千里,从西北天际向东方大海奔流而去。这是从地面写到天际,视线是由近及远。这就把上下、远近的景象,全都容进了诗中,形成了一幅粗犷、明快的山水画,而且画面显得宽广、辽阔,意境深远。这两句大笔挥洒,线条粗犷,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这十个字的容量之大,可谓包罗万象,“纳须弥于芥子”。
后两句写诗人所想,由前面的描写景色转向抒感,阐发了朴素易懂而意义深刻的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写了登临者的心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里既包含着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欲穷千里目”,表现了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要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会有什么景象?诗人不说了,留给读者去想象。看似平淡,实有言外之意,含蓄有味。“欲穷”“更上”两个词语告诉读者只有“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到更加广远、更加雄壮的景象,将意境提到一个更加高远的层次,渗透着诗人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与活力,体现了诗人对更加美好的事物的向往。这两句富有深刻的哲理,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揭示了一个真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它告诉人们,在人类的生活中,要开辟新境界,要看到新天地,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不断创造、勇于进取,因为更新更美的事物是在加倍努力之后出现的。这两句能够世代相传,其永恒的价值,就在于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不断追求与进取心理。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类的知识与前途,一如这浩渺世界广阔无边,应当永不停息地奋斗。
关于诗中“白日”所依之山是哪座山,历来说法并不一致。有人说既然此楼“前瞻中条”,而且当地最大的山脉就是中条山,那么白日所依之山自然就是楼东面的中条山了;因而“白日”也就只能解释为“白天之日”“初升之日”了;“依山尽”也就只能解释为被山挡住了。这样解诗恐怕有失通脱,因而也有损诗人之意。其实鹳雀楼的西面也有山,太阳依山而落是极其自然的现象。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在《说王之涣〈登鹳雀楼〉》一文中指出:“‘白日’一词,本极平常,但古人每用以写黄昏时的落日。”
汉代以后,诗赋中逐渐形成了借登楼抒写离人思乡情感的传统。王之涣《登鹳雀楼》一改旧俗,树立新风,前无古人,后有来者。这首诗境界开阔,气魄雄大,表达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远大的胸襟抱负,给人以人定胜天和高瞻远瞩的启示,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一写时间的运行,一写空间的延展。日出日落,百川归海,此皆宇宙万物在时间和空间中自然亦必然的律动。白日依山而尽的过程也正是诗人登楼凝望、欣赏、沉思的过程;黄河入海则既是写眼前所见,又是写心中所想。诗人的神思由自然的时空而跃入想象的时空,诗意由此而大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理趣也就水到渠成、自然逸出了。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中评论此诗说:“前二句写山河胜概,雄伟阔远,兼而有之,已如题之量。后二句复余劲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
在写作艺术上,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平仄和谐,工整自然,达到了形式上和意义上的完美境界:“白日”对“黄河”,“依”对“入”,“山”对“海”,“尽”对“流”,“欲”对“更”,“穷”对“上”,“千里目”对“一层楼”,不刻意求工而自工,毫无斧凿痕迹,自然流畅,琅琅上口,真乃千古佳句,佳句千古!
参考文献:
[1]吴小如.古典诗词札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2]俞陛云.诗境浅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
[4]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有关黄河的诗句篇4
讲授古诗《凉州词》时,我首先在学生熟读预习的基础上对疑难词、句进行解答;后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简笔画勾勒出诗的意境。如读:“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句,我先让学生说说诗句写了哪些景物,并分别说出“远上”“白云间”的意思。重点词句理解后,我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把这一诗句的内容画出来。(一生上台画出汹涌澎湃 、 波浪滔滔的黄河像一条丝带迤逦飞入云端的生动画面。)大家评画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要把黄河画成好像飞入了云端。教室里有十几双小手一下子就举了起来。有的说黄河气势磅礡,直逼云端;有的说诗人远眺黄河,看到黄河曲曲折折地流向远方,直消失在白云之间……我对同学们的分析和画进行了肯定,再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了“一片孤城万仞山”。(一生在万仞高山之上,画出了一座城,显得那么孤立。)对照***文,我引导学生说出这两句诗摄取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学生观察发现:摄取了黄河、 白云、 孤城 、高山的意象,描绘了一幅荒凉 、 壮阔的景象。)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是本诗的重点,教这两句时,我让学生先弄清楚“羌笛、杨柳、春风不度”意思及所蕴含的寓义。突出了在边塞作战的将士们得不到统治阶级的顾恤,守关戌士内心”的不满,“春风不度”比喻“皇恩不及塞外”。学生理解后,我又请了一个学生上台,只见他上台思索了一会儿后,便拿出粉笔在孤城之上画了一个士兵背影,他手握羌笛,眼望京城方向,一股思乡之情在这幅简笔画中浓浓散开。就这样,一幅简洁明快的***画呈现在黑板上,“黄河 、白云、 孤城 、 士兵”构成了边塞风景***,也体现了处于前线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再如:我教《宿新市徐公店》的课堂实录:
师:刚才,我们利用工具书,以及身边的一些参考书,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诗意画简笔画。
生:小组讨论、商议,共同完成作品。
(10分钟)
师:把部分作品贴在黑板上,集体评议。
生:我觉得第三小组把课题的意思画出来了。旅店的左侧树着一个招牌一样的标志物,上书“徐”,可见,这是姓徐人家开的店。但第三小组没有把“急走”这个词语表现出来,画上的儿童只是站在那里逗蝴蝶。
生:第七小组“儿童急走追黄蝶”表现出来了。但第七小组的“树头花落未成阴”表现得不好,好像是棵冬天的树,应该像其它小组那样,点缀几片新叶。
生:第六小组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出了奔跑的儿童,从她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她们很开心。可是遗憾的是“一径深”没有表现出来,要是画面上补画一条向远处伸展的小路就更好了。
……
师:看来,要想把这幅画画好,就要读懂这首诗中每一个字的意思。谁来读一读。
生:读书,摇头晃脑。
师:读诗就应该这样,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请同学们画出这首诗的节奏,再读。
篱落/疏疏 // 一径 / 深,
树头/花落 // 未 / 成阴。
儿童/急走 // 追 / 黄蝶,
飞入/菜花 // 无处 / 寻。
有关黄河的诗句篇5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朝庭的使臣轻车从简,将到边关慰问,行走到居延这个地方。你看,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飞入这北方的天空。广漠的沙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那道孤烟冲天而起,在蜿蜒曲折的黄河的映衬下,落日变得更红更圆。他们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向他们报告都护在前线大破敌***。
【写作背景】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情,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这首诗即王维在出塞途中所作。
【内容主旨】
这首边塞诗通过描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反映了紧张的边塞生活,流露出作者对边疆战事的关心,表达了诗人希望边疆早日和平安定的感情。
【诗中意象】
这首诗重点写景,诗人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表现手法】
这首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侧重于写景。而在写景时,着笔简洁,将多种景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奇特的画面,震撼人心。同时,此诗还采用了两两对照的写法。用“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用“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大雁北归,而诗人却迎着漫漫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
【重要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对仗工整,描写了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伟,堪称千古名句。其中“直”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苍茫感。这两个词极状沙漠地区的平旷,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还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入在广阔的景象中,触动人心。
【诗歌风格】
笔调简练,意境雄浑。
【中考链接】
1. (2012四川南充卷)古人写诗,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的佳句。杜甫《望岳》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皆属上品;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显边塞独特风景。
2. (2012广西柳州卷)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下列题目。
①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于前线击溃敌***的***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②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
B.第二联用“出” “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 “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有关黄河的诗句篇6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帖,可汗大点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乙]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丙]
木兰从***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之事因益信。
[丁]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黄。昔为***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选自《木兰诗》)
探究练习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黑体词语。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2)赏赐百千强()(3)著我旧时裳()(4)双兔傍地走()(5)少习骑,长而益精()(6)木兰乃易男装()(7)市鞍马()(8)朔风裂人肤()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3.体悟[甲][丁]中画横线语句,分别提取一个成语______、______。
4.[甲]文中与[丙]文中的“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是哪三句?
5.[甲][丙]两文均写到了木兰代父从***的原因,请分别找出有关的句子。
6.[甲]文中的哪句话反映了[丁]文中的“秣马备戎行”这一内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7.选出对[乙]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诗人一开头就用一个“作”字把北朝民歌《木兰诗》的诗意高度概括出来。这个“作”字很传神,它既突出地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生动地描绘出这位女英雄女扮男装“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要不,“同行十二年”,伙伴们怎么竟“不知木兰是女郎”呢?
B.诗人在诗句“梦里曾经与画眉”中借取《木兰诗》“当窗理云鬓”的意境,运用一真一梦、一主一辅的衬托手法,借助梦境,让木兰脱下战袍,换上红装,运笔尤为巧妙。
C.诗句“几度思归还把酒”刻画了木兰矛盾的内心世界,“几度”二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种内心矛盾的深刻性。
D.诗人通过“把酒”“祝明妃”,把木兰对明妃的敬慕之情暗暗地透露出来,把木兰内心的矛盾统一起来,运用对比手法,使木兰和昭君灵犀一点,神交千载,倍觉委婉动人。这无疑也正是本诗值得特别称许之处。
【李国辉/设题】
本期参考答案
有关黄河的诗句篇7
“春风不门关”的上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这句出自诗人王之涣的《词二首》。
原文: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创作背景: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来源:文章屋网 )
有关黄河的诗句篇8
一.把握语境
词语的选择有两个层级的要求:一是选准词语,使语句稳妥;二是锤炼词语,使语句生辉。
语境包括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创作个性常常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性。创作个性是形成独特语言风格的内在动因,特定的话语情境则是它的外在表现。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作品,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宏阔,极富阳刚之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何等壮观之奇景呀!“穿”,形容山崖高耸入云,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有气势,“卷”不用“激”,表现的是一种形态美。寥寥数语,就把读者带入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之界。婉约派词人柳永,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极富阴柔之美。他的《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无语”二字乃“静静的,不声不响”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柔肠寸断,痛彻心扉。
二.准确妥帖
唐·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竺可桢先生经过研究,他认为这是将“黄沙”写成黄河之故,“沙”与“河”草写时的字形很相似,容易出错。凉州和玉门关一带没有黄河却有沙漠。诗的第一句写成“黄河远上白云间”大概以讹传讹,从写实来说,“黄沙远上白云间”描写的是沙漠中风卷黄沙直上云霄的自然景象,取“黄沙”是准确的。但我以为这首诗只是他的想象之作,虚与实是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方法。“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虚写,因为黄河不可能上至白云;就像写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是的想象之作,极目远眺,遥想北国,这个“千里”“万里”“长城内外”都远非目力所及,都是虚指。那么放在语境中,“黄河远上白云间”虚实相生,美不胜收,远比“黄沙远上白云间”的实写美得多。正是由于超越了有限空间,诗才显得雄伟苍劲,气象万千。
三.生动形象
人们赞美一首诗写得好,常常用“有声有色”来形容。锤炼词语要生动形象,应“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作过如下评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闹”字它妙就妙在运用了“通感”。晓寒“轻”,这个“轻”是有重量的,它是可以掂出来的,是感觉的错位,暗示寒,但是轻微的,一种肢体的感觉,“轻”在语感上显得“静”、“淡”,它和“闹”形成一个对比。春景是可见的视觉范围的画面,而“闹”是听觉方面的感知,作者用一个“闹”字,化静为动,将无声的画面,变成了花开的喧闹之态,视觉中有了听觉的感受,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蜂蝶飞舞,群鸟竞唱。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浓郁的春意就在这喧闹的“红杏枝头”活现了。
“红杏枝头春意闹”与朱自清的《春》有异曲同工之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与其说这是描绘中的点睛之笔,毋宁说是作家心中绽开的芬芳花朵。
有关黄河的诗句篇9
试 题 回 眸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问题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案 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全词结构的整体把握。这首词创作于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通篇对比手法鲜明,“想当年” 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到而今”写眼前所见的铁蹄践踏,民不聊生的惨痛情景。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一句描写了歌舞升平的景象,与“千村寥落”形成强烈对比。其中“珠翠”,本指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问题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答案 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筛选、概括。从诗歌的结构来看,“风尘恶”的景象主要由“到而今”加以表现,研读词的相关内容,不难加以提炼概括,提取信息注意全面,关注题干中关键词“哪些”景象。
问题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案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 本题着眼于整首词感情的鉴赏。“想当年”与“到而今”,昔盛今衰对比悲慨。一“叹”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悲苦;“何日请缨提锐旅”,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待重头,收拾旧山河”,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情绪洋溢于字里行间。
考 查 特 点
自200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自主命题以来,“古诗词鉴赏”题有如下特点:
1. 唐诗宋词为主,诗词兼具。从选材方面来看,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的要求。自主命题8年来,选材唐诗5次,宋词2次,2006年选择了诗人魏初的一首元词。唐诗宋词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是高考命题者的首选,重点关注“名家非名诗”,对“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也应予以适当的关注,备考的视野应宽一些。
2. 内容广泛多元,题材多变。从题材的方面来看,主要考查了对边塞诗、送别诗、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的鉴赏,考查的内容较为广泛,题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中2005、2006、2011年考查了对思乡怀人诗的鉴赏,2007、2010年考查了对送别诗的鉴赏。备考注意从诗歌“类”的角度,积累如咏物诗、咏史诗、边塞征战诗等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鉴赏分析角度。
3. 注重整体把握,由点及面。从命题的角度来,设题注重诗歌的整体理解把握,例如2004年要求结合诗题“征人怨”,分析句句“怨情”;2005年要求同学们对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作具体说明;2011年设题为“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同时,又注重对炼字、炼句、修辞手法的考查,题量为三道,一题多点,综合设题,将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评价综合考查。
应 对 策 略
1. 夯实考点,注重积累。
古代诗词鉴赏考什么?《考试说明》对这一考点有具体要求,即“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诗词鉴赏要求高、难度大,在复习备考中必须夯实各个考点,在量化诗歌鉴赏积累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品味语言,咀嚼词句,赏析语言风格;积累意象,知晓常见意象的含义,体悟诗歌意象构成的意境;注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区别,结合诗句能准确辨别常见表现手法和常见修辞手法,体会、积累其表达上的作用;分“类”积累诗歌情感,能准确把握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等诗歌的思想感情。
2. 立足诗本,学会分析。
在鉴赏中常有同学忽视了对诗本的分析,或架空分析,或拔高分析,忽略了对题干中信息的把握,造成答题偏差或错误。因此诗歌鉴赏必须立足于诗本,抓住标题、序言、注释、作者、题干等一切信息,解读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从诗题、文本入手,了解诗歌大意;关注注释、联系作者,了解诗歌背景;注意炼字、炼意,分析意象,把握意境氛围;领会诗歌主旨,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实际的诗歌鉴赏中,同学们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读懂一首诗歌,要进行有效的诗歌解读,除了以上说的几点外,还需要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诗歌常识,例如古诗中的绝句、律诗、词的基本常识,古代诗歌讲究韵律和谐,多用整句、对仗等。此外,古代诗歌中的倒装、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也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3. 明晓题型,规范表达。
概括起来,古代诗歌鉴赏的题型主要有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炼字型、一字或一句领全诗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鉴赏题,有不同的答题模式。规范的答题,层次清晰,要点齐全。例如炼字类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步骤是:①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②展开想象,将该字放入原诗句描摹景象;③探讨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诗歌鉴赏答题中,还要注意题干中一些信息的挖掘,用好题干,理清答题思路,明确答题方向。例如,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这一类同属于信息筛选题,只要对相关信息加以筛选、摘取就可以了。有些是鉴赏分析题,就需要联系诗句,结合全诗分析。读题还要注意“哪些”“那种”的区别,答题力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蔓不枝。
远大的希望造就伟大的人物。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 “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
2.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
有关黄河的诗句篇10
关键词:古诗文;地理教学;学习兴趣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里积淀了古人的大量优美诗篇,其中不乏许多蕴藏着地理意义的古诗句。这些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古诗文可以运用到地理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地理课上,巧用诗句
1.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新课的导入很重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高二地理教学中,在导入中国地形这一课时,我引用了几句古诗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然后问学生,这些诗句反映了我国大部分河流向哪里流,学生说向东流,我继续追问河流为什么向东流,学生说是因为我国东边低,西边高,我顺势总结出我国的地势特点,并引出本节内容。
再如,讲必修一“喀斯特地貌”时,我借用了“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几句诗句,展示了桂林山水的一些***片,学生在赏析了这些诗句和***片后,会对桂林山水产生向往之情。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进诗词,深入阐述知识
在讲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巧妙地穿插一些地理诗句,能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并能加强记忆。
比如,讲“气温的垂直递减”时,可以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来解释在对流层中,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 ℃;山地中的景观也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就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规律,山上温度比山脚温度低,所以桃花开放的时间要晚点。当然类似的还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
讲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时可以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阐述。这句诗的意思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是春风不度造成的。这句诗句里的“春风”就是指夏季风。我国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称为季风区,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两者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为季风区,以西为非季风区,而玉门关在这条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因此就“春风不度”了。
讲锋面类型时用到的诗句就更多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的是冷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反映了暖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则讲准静止锋。
3.敢于质疑,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地理教学讲究实事求是,特别是自然地理。但有一些古诗文内容蕴涵很美,却不符合地理科学。对于这些诗句我们应该敢于批判,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例如,我在导入“水循环”这一课时用的是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由这句诗引出问题,导入新课。而在这节课结束后,我反问学生这句话从地理角度来解释对不对。学生在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之后,指出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但是却能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和降水又回到黄河中去。这样一来,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学会了质疑,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对于诗句的运用要注意几点
1.穿插要巧妙且适当
如果我们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不恰当,生搬硬套,反而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学生讨厌地理课。
2.举例精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有关黄河的诗句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