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面的谚语篇1
1、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
2、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3、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4、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5、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6、读一书,增一智。
7、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8、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11、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12、有经验而无学问,胜于有学问而无经验。
13、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4、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5、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16、熟能生巧。
17、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18、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19、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20、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21、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22、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23、收集关于表示学习方面的谚语: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24、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25、由经验而得的智慧,胜于学习而得的智慧;一次亲身的体会,胜过两次的教师教导。
26、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
学习方面的谚语篇2
2、知识是智慧的火炬。关于学习的英语谚语
3、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4、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
5、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6、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10、有经验而无学问,胜于有学问而无经验。
11、由经验而得的智慧,胜于学习而得的智慧;一次亲身的体会,胜过两次的教师教导。
12、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来源经典语录大全
13、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14、熟练来自经验。
15、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16、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17、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
18、熟能生巧。
19、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20、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21、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22、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23、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24、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25、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
26、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27、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2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学习方面的谚语篇3
关键词:***族;谚语;文化
中***分类号:H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表达方式,作为语言的精华,沉淀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出一个民族独特的***治制度、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具有鲜明浓厚的文化特色,它是一个民族聪明才智和民族文化的结晶。***习语尤其如此,在***习语中就有这样一句谚语 “男人的壮观在于胡须,语言的精华在于谚语――”而习语一般包括成语、谚语和俚语。
***习语是***语语言艺术的结晶,它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词语,短小有力、节奏鲜明的句式充分展示了***语的精华。***谚语又植根于本民族社会生活的土壤中。不同的社会历史、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及性格特征,这些都在谚语中鲜明地反映出来,形成了***谚语独特的文化特征。
***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混融的文化体系。公元9世纪中期,***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生活在漠北草原的***先民回鹘因天灾人祸举族西迁,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转向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与此同时,以信仰萨满教为主体的***民族草原游牧文化与西域的佛教、摩尼教等文化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先民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吸纳了其他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养份,丰富和发展了本民族文化。公元10世纪末,***教传人天山南路,至16世纪,***教完全与***传统文化相融,并占据了主导地位.谚语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显著的文化差异和民族特色。
下面我就***谚语与文化的关系,简要提出以下四种意见:
一. ***族谚语所反映的人类生活哲学
***族谚语往往突出反映出人类的生活哲学。***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即人类所有生活实践和生活方法的总结。它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同时也包括了人类利用这些物质财富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内容方面将这些表达内容丰富的谚语分为表示物质生活的谚语和表示精神生活的谚语两大类。
表现物质生活的谚语包含了人类生活中的劳动,饮食,行为举止等内容。在这类谚语中它指出物质财富和幸福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人们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的,它强调了生产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借助科学方法明确了人类生活的生存法则。如:
表现精神生活的谚语包含了思想,文化艺术,道德品质方面的内容。在这类谚语中表现了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人们共同遵循的道德标准。这类谚语反映了***族人民精神方面的发展水平。如:
***谚语中反映出的人类生活范畴,具体来说,可以分为表现职业生活的谚语,表现家庭生活的谚语和表现社会生活的谚语三大类。
1.表现职业生活方面的谚语以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职业和所任职务为主要内容。如:
从这些谚语中可以看出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们挑选不同生活方式的情况。
2.反映家庭生活的谚语包括爱情,家庭生活等内容。如:
3.表现社会生活的谚语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
二. ***族谚语与***族人民的自然观
***族谚语反映出***族对于自然的观点。一个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会对这个民族的文化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这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产生影响。因此,一个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会以这个民族的语言作为借鉴,在谚语中反映出来。
***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观察气象的每一种变化,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经验,甚至于现在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仍在使用。这些经验按照既定规律和理论知识运转。***族人民获得的这些理论知识和经验在自己的谚语中反映出来。如:
以上谚语我们可以看出***族计算天数的方法,把一个月分为两个阶段。
还有一部分表现在谚语中的自然现象反映出***族的时间观并且反映出***族的农业观。如:
三. ***族谚语与***族的关系
每一种信仰都属于人类的精神世界,它的范围非常广,包含了宗教,习俗信仰,道德,妖术等等。精神信仰同经济的、文化的习惯不同,它是一种精神现象。
宗教――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具有强大的民族特点。宗教文化指由民族的、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人类的历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治、经济、科学、艺术、文学以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族的内容在谚语中有各种迷信观点,这些迷信观点以的形式出现,在封建社会所形成的牢固思想。如:
在***谚语中还能看到一部分自然信仰的内容。如:
这些谚语反映了***族人民对水的信仰崇拜。
四. ***族谚语与***族历史的关系
***族谚语除了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每一方面,反映他们的生活观,自然观,宗教观之外,还会反映***族在每个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情况。
历史文化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谚语,它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封建统治时期。有的谚语就叙述了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极大的仇恨,揭露了封建统治着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如:
总之,***族谚语是***族人民口头文学宝贵的遗产。***族谚语同***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它是***族人民几千年来各个方面经验的总结概括。***族谚语就像是我们了解***族文化的一面镜子,通过谚语,我们可以看到***族人民的世界观,历史观,风俗习惯及等内容。
参考文献:
[1]海友尔・阿布都卡得尔 《谚语对照词典》[M]***:喀什***文出版社,1999.6
[2]李祥瑞等编 《常用俗语词典》[M]***大学出版社
[3]艾力・扎依提等编著 《成语词典》[M]***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4]史震天主编 《互译实用教程》[M]***教育出版社
学习方面的谚语篇4
一、引言
谚语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精华所在,它反映人们在长时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的体会或经验,短短的一、两句话每每寓意深长,读起来耐人寻味。有的喻事明理,给人以某种启迪;有的概括反映某一方面的知识、经验或教训,供人学习与借鉴。每一条谚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都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它们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又有着优美的语言,不是道破了世情的奥秘就是给人们指点了生活的航程
二、谚语在文化中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语言势必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决定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交流上的障碍,即文化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了该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因而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差异上,比其它语言成份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正确把握这两种谚语必须建立在多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在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谚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1)形式对称,表现力强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这句谚语,在形式上对称工整,语言简洁,所表达的意思不言自明,着重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用这样的谚语来“论证”,往往胜过冗长而枯燥的说理。speech is silver, silence is gold.雄辩是银,沉默是金when wine sinks, words swim.美酒一下肚,话匣关不住。在大量的谚语中,较多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借代、对偶、排比、夸张等,这使得谚语在形式上更为生动活泼,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
(2)影射哲学思想,具有教育意义
“谁往天上吐痰,掉下来说会落在他自己脸上。”,这句谚语通过日常行为的简单描写,但反映出的哲理却是深刻形象的,让人深深体会到“害人终害己”的基本道理。“instead, life is like revolving door, when it closes it also opens.”(其实,生活就像一道旋转门,当他关闭时,也为你打开了另一扇);“to know everything is to know nothing.”(万事皆通等于万事不通)。no pains, no gains.一分耕耘一分收获never say die.永不言败
(3)言简意赅,富含深意
“隔行如隔山。”寥寥五个字,却道出:不是本行的人就不懂这一行业的门道。“家合万事兴。”,这句家喻户晓的谚语,让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家庭和睦是至关重要的,是事业兴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重要之保障。“there is a skeleton in every closet!”(家家有本难的经)a snow year, a rich year.瑞雪兆丰年。
当然,由于谚语是时代的产物,因此,不免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有的不一定全面,不一定科学,在学习与运用时,需要我们进行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此外,由于语言具有相通性,一些谚语和俗语、惯用语、成语相互渗透,难分彼此,融为一体,但是,这并不影响谚语本身的使用,相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些谚语的表现力已经大大扩张。
谚语的起源,十分简单,一是来自平凡人民,二是来自名人。民间的大抵通俗的、有调侃的、风趣的话,如“he is the life of the party.”(他是聚会的灵魂人物);“travel broadens the mind.”“you are what you eat.”(吃什么像什么);大多数英语都反映了人们的观点,如:“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 easy.”(万事开头难);“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通过学习英语谚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些欧美文化,而倘若你对英语谚语一无所知的话,便会闹出许多笑话倘若你正在给一个人讲一件繁琐冗长的事时,对方问你:“what’s the beef?”(重点在哪儿?),而你却以为他是在问你“牛肉是什么”,那时你会恨不得挖个洞钻进去。还有当别人对你说:“you are really something else!”(你真是百里挑一),你却以为他在骂你而狠狠地k他一顿,那么恐怕麻烦就大了。
在日常的谈吐中,我们可以用一些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如果我们能在讲英语的时候穿插一些谚语,则会使我们的谈吐显得风趣幽默。如当你发现某人说错话或做错事时,你可以对他说:“you put your foot in your mouth.”(你错了);当你请别人吃饭时,可以说:“this is my treat.”(这顿我请客)以显示出你的大方;当你夸张别人时,可以说:“you are a walking dictionary.”(你是本活字典。注:形容学识渊博),这足以让对方心花怒放。再想,如果你一打开活匣子,脱口而出的是许多生活化的词汇,那足让你兴奋不已,比如一些简单易记的:“that’s easy as pie!”(小事一桩);“you bet!”(当然);“it’s now or never.”(现在正是时候)等。
三、英语谚语经过长期的积累,科学的概括,艺术的提炼,形成了鲜明的语言特色,是语言教学的好材料。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日常生活的积累,而学好英语谚语的办法就是多查,勤记,善用。总之,学习英语谚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谚语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转贴于论文联盟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谚语短小精悍、音韵和谐、琅琅上口,通过朗读或背诵谚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语感,提高学习效果。如:
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
every dog has its day. (又作all dogs have their days.) 人人皆有得意时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帮助学生学习修辞和语法
英语谚语中包含了多种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修辞手法和常见的英语语法,如动名词、定语从句、比较级等。如果将修辞、语法知识通过相应的谚语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谚语掌握修辞和语法规则,无疑是一种快捷有效的学习途径。
(1)明喻
a word and a stone let go cannot be recalled. ①
说出的话像抛出的石头,是收不回的
ill-gotten wealth is like a palace built on the sand. ② 不义之财宛如建在沙滩上的宫殿
(2)拟人
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行动比语言更响亮
(3)夸张
a thousand years can’t repair a moment’s loss of honor. ③一失足成千古恨
(4)反复
like father, 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a snow year, a rich year.瑞雪兆丰年④
(5)反论
more haste, 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
no news is good news.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⑤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如能恰当运用谚语作例句,能使枯燥、复杂的语法和修辞结构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谚语的同时对其所包含的语法、修辞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语言素材,在英文写作中如能恰到好处地使用英语谚语,可以使语言增添文采和感染力,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教育影响鞭策学生
英语谚语不仅在语言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一些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谚语结合课程具体内容,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得到了思想教育。如: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one false step will make a great difference.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习方面的谚语篇5
一、运用英语谚语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英国学者埃克斯利(Eckersley)认为,呆板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即便他拥有装满一间房子的证书也是白搭,好教师以他的热情活泼使其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教师在授课时,适当地传授一些英语谚语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我给高一学生上过一堂课,引用一些谚语、名言,几年后学生回校看我,谈到时还是记忆犹新。譬如,就如何学英语我用到了爱因斯坦的一个公式:Sueeess=X+Y+Z。在这个公式中X=Goodmethod,Y=Hard work,Z=Stop talking and getdown to work.要学好英语,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爱因斯坦的另一句名言:Success is1%inspiration and 99%perspiration.引导学生从现在开始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告诉他们这些格言:Rome is notbuilt in a day.Good beginning is halt done.鼓励学生尽管目前英语成绩不太理想,但相信三年的努力可以改变一切。赠送一句: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这样的课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积累的重要性,而且让英语课堂生动有趣,带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其求知欲。同时为进一步运用谚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英语谚语在教学中的运用
1. 借助英语谚语渗透词汇教学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高中生应掌握3500词左右,比旧大纲几乎增加了一倍。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词汇比以往教材大大增加,对高中教师而言,这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为此,我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有时课堂上我会自然地教给学生一两条谚语,其实有时是我精心设计的结果。我尝试让学生在谚语中学习词汇,特别是学习构词法。三年下来,学生通过谚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构词法知识,词汇量得到很大的扩充,阅读理解自然也就能够轻松面对。在高考中,学生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得分较高,这与我平时重视词汇教学是分不开的。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做法。
(1)在英语谚语中学习词的用法
在词汇教学中,所用例句多是词典上的原句、格言或谚语,这样的句子地道且方便记忆。例如讲lose一词时,借用谚语:Graspall,lose all.(贪多必失)让学生猜出lose的词义是“失去”的意思。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lose的其他用法。
(2)在英语谚语中复习短语和固定搭配
高中英语教学中,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学生对已学过的短语或固定搭配遗忘率会增高。教师可借助英语谚语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譬如:复习短语lead to“通向”,教师可以借用“All roads lead t0 Rome.”这句谚语,效果很好。
(3)在英语谚语中学***义词、反义词、同义词
学生学习一些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时,教师可以借用谚语帮助他们学习记忆。例如:教师借用“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这个谚语帮助学生记忆failure和success这两个互为反义的单词,效果要比死记单词好。
(4)在英语谚语中学习构词法知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应具备较高的综合阅读能力,如:“能利用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通过构词法领会猜测生词。构词法是词汇知识的一部分,掌握构词法知识对英语学习很有必要。譬如:教师借用谚语“A knife will rust if not sharpenedregularly.”(刀不磨会生锈)帮助学生学习sharpen为sharp的动词,en为动词前缀或后缀,再拓展学习encourage,enrich,enable,widen,broaden等词汇。
2. 借助英语谚语渗透语法教学
在高中阶段的语法教学中,借助英语谚语语法教学效果会更好。因为英语谚语语言生动,寓意深刻,可使学生在兴趣中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语法知识。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在语法教学中将谚语与语法教学融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对于语法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使用He who doesn’t cometo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Lrue man.(不到长城非好汉)学习在定语从句中指人时,用“who”或“that”指代先行词。教授让步状语从句时用Small as it is,the sparrow has allthe vital organs.(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谚语。非谓语动词也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语法知识。我用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来教授-ing形式在句中的用法。
3. 借助英语谚语提高写作能力
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谚语或俗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而且可以为文章增加很多亮点。如写人物时,常用:Bettyis the only daughter of the Smiths.She is theapple of her parents’eyes.又如写到正反两面的议论文。表示转折时常用:But as the oldsaying goes,“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三、通过英语谚语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渗透英语文化
目前,很多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外语而不学其文化是徒劳之举,脱离文化的外语教学会堕落成单纯的形式和词汇学习。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适当的文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了一些英语谚语,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有些谚语从内容到形式与中文都相同,就按字面译: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和A snow year,a rich year.(瑞雪兆丰年)。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时学生在阅读时,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在理解上就存在着困难。这时需要我们理解文化差异再正确翻译。比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3 word power中出现:as strong asa horse(体壮如牛);to sleep like a log(睡得很沉);模块一Unit2 word power中It’smining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运用英语谚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了解中英文化的差异,提高文化修养,提高说英语的兴趣和造句能力。英语谚语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魅力无穷,它在教学中的运用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教师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出版社,2008年6月
2.梁丽容,英语谚语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9期
3.中报教育网,如何将谚语巧妙地贯穿到高中英语教学中2008-07-13
4.周卉,教学月刊(中学版),浅析谚语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英语,2006年第5期,
学习方面的谚语篇6
[关键词]西班牙语谚语 西班牙语教学 运用能力
[中***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73-04
谚语具备“诗的活泼、文的凝重和熟语的简练”。因此,谚语从形式到内容不但音韵美、结构美而且寓意美。此外,还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学中运用谚语来进行语感的培养、词汇的讲解和例句的操练等,可以生动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目标语的文化素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而兴趣与动力则是学习掌握任何专业知识的基础,所以通过谚语的引用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我们从以下列举的几个途径,把西班牙语谚语运用到教学当中,作为教学手段的一种尝试以及教学素材的适宜补充。
一、运用于语音教学中,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谚语的语言结构对应,音韵和谐,富有音乐感,且读来如诗,朗朗上口。在语音阶段以适宜适量的谚语为实例,让学生感受对称优美的音律和活泼的音节发声,能激发初学者的学习兴趣,使初学阶段便可领略这门语言的魅力,培养语感,提高学习效果,树立学习的信心。
(一)押韵
La letra con sangre entra.(若要学好,功夫得到。)①
El hombre propone y Dios dispone.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ada maestrillo tiene su librillo. (一个和尚一本经,指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和做法。)
Las noticias malas, traen alas, y las buenas, no se oyen apenas. (喜讯难听闻,坏事传千里。)
(二)对仗
Manda potros y da pocos. (许诺多,兑现少;口惠而实不至。)
A la noche, chichirimoche y a la manana, chichirinada. (朝三暮四;变化无常)
Casa renida ida, casa regida.(严才能管住家。)
(三)省略(动词)
A otro perro con ese hueso. (鬼才相信这一套。)
Nunca más el perro al molino. (不再干了。)
Palabras de santo, ni as de gato. (口蜜腹剑;两面三刀。)
Ni mesa sin pan ni ejército sin capitán.(饭桌不可无面包,***队不可无***官。)
以上谚语生动活泼地体现了西班牙语的音韵和语调特点,突出了该语言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西班牙语的独特魅力。通过此类韵律和谐、结构对偶的谚语进行课堂语音教学,既富有情趣,又快捷有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这样的谚语,学生可在文字游戏中体会语言之美,从而化苦学为乐学,实现情感化、美感化的学习,有利于快速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运用于语法教学,以巩固语法知识
语法知识的传授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者掌握语法要点方可正确地使用所学的语言。在语法的讲解过程中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谚语,不但可以增强语法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掌握语法内容,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法现象的记忆。因此,我们在讲解西班牙语的语法或者语言点时,可以向谚语求助,谚语有朗朗上口等诸多优点,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谚语,而且使学生对该语法点记得更加牢靠,不易忘记。作为一种辅教学手段,可以使用此类谚语进行以下几种语法内容的讲解:
(一)用于复合句的学习
1.时间复句
Cuando el gato no está, los ratones bailan.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Cuando el río suena, agua lleva. (河响必有水流;无风不起浪。)
2.让步复句
Aunque mucho sabe la zorra, más sabe el que la toma.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Aunque la mona se vista de seda, mona se queda. (沐猴而冠,难移猴性。)Aunque vestido de lana, no soy borrego. (别看我身披羊皮袄,我可不是羊羔;人不可貌相。)
3.形容词复句
Lo que has de dar al rato, dáselo al gato.(宁可拿去喂猫,也别让老鼠咬,表示钱要花在有意的地方,以免浪费或被盗。)
Más vale el que quiere que no el que puede. (能***如肯干。)
El que no compone la gotera, compone la casa entera.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意指防微杜渐。)
4.地点复句
Donde menos se piensa salta la liebre. (意料不到的地方会蹿出一只野兔来,指料想不到的事却偏偏会发生。)
Donde fuego se hace, humo hace. (只要烧火,就会冒烟,意指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Donde fuerza viene, derecho se pierde. (哪里有权贵高压,哪里就没有正义。)
(二)用于对否定形式的认识
No es tan fiero el león como lo pintan. (狮子并不像人们描绘的那样可怕,意指某人或者某物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难对付。)
Nunca más perro al molino.(不再干了;不再重复了。)
No por el asno, sino por la diosa.(不看僧面看佛面。)
(三)用于时态的变位练习
1.简单过去时
No se hizo la miel para la boca del asno.(驴嘴不知蜜甜。)
Habló el buey y dijo mu! (要么不开口,一开口就说蠢话!)
2.过去未完成时
Sonaba aba el ciego que veía, ysonabaaba lo que quería. (瞎子梦见复明,想得美。)
(四)用于讲解命令式和虚拟式
No te fies de mujer, ni de mula de alquiler.(不可轻信他人。)
Nunca ligues la trompa de una elefante.(永远不要搭讪母象的鼻子;别在太岁头上动土。)
No la hagas y no la temas.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五)用于解释部分特殊的句式
Quien con lobo anda, a aullar aprende.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 buen hambre no hay pan duro. (饥不择食。)
Más vale malo conocido que bueno por conocer.(熟悉的人再糟也比不认识的人好;东西总是熟悉的好。)
在语法教学中以谚语作为添加剂,为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但由于谚语自身的结构特点,从语法的角度上讲有些并不规范,所以,不是任何谚语都适用于语法教学,在借用之前必须经过筛选。另外,谚语的应用在语法教学中并非主导角色,而是起到一个点缀和辅助的功用,只宜画龙点睛,切不可喧宾夺主。
三、运用于扩大词汇量
笔者认为,要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必须有扎实和稳固词汇的基本功,让学生从语言的各种形式中增加语言材料的积累。谚语的句型结构比较特殊,加之语句生动活泼,运用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便于他们在具体的语境中记忆所接触的单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内容需要,采用相关引用法,增加一定量的谚语,让学生们慢慢累积和熟悉,正所谓Muchos pocos hace un mucho (积少成多),使他们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更加自信,更有说服力。与此同时还可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对提高西班牙语的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一)用于固定短语的积累
1.前置词短语
De noche todos los gatos son pardos.(所有的猫仔夜间都是棕褐色的,指黑暗中好坏难分。)
Por todas partes hay una legua de mal camino. (无处不有艰难险阻。)
2.副词短语
Poco a poco se va lejos. (不积跬步,难至千里。)
(二)用于词性的学习
1.过去分词
Unos nacen con estrella, y otros nacen estrellados. (人各有命。)
Hecha la ley, hecha la trampa. (法律刚定好,空子便钻到,指一切法律均有可钻空子的地方。)
Obra comenzada, medio acabada. (着手一干,完事一半;万事开头难。)
A moro muerto gran lanzada. (死虎面前大逞英雄,用于讽刺对已经没有危险的事物表示勇敢。)
2.副动词
Hablando del rey de Roma, por la puerta asoma. (说曹操,曹操到。)
A Dios rogando, y con el mazo dando.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与此同时,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谚语只是词汇教学的辅助工具,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不要喧宾夺主,偏离了词汇教学的目的。
四、运用于主题教学中
在主题单元教学中,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谚语,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比如,在有关动物和食品内容的教学中适当导介如下谚语,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切入主题。
(一)动物
A perro flaco, todo son pulgas. (瘦狗身上跳蚤多。)
Gato con guantes no caza ratones. (戴上手套的猫逮不住老鼠,比喻不必要的高雅考究会使人不自在。)
Una golondrina no hace verano. (一只飞燕不成夏,指不可凭个别现象下结论。)
Cada oveja con su pareja.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A caballo nuevo, jinete viejo. (新马要老手骑。)
(二)食品
A falta de pan, buenas son tortas. (没有面包饼也好;饥不择食。)
Al pan, pan, y al vino, vino. (有啥说啥,直言不讳。)
五、运用于文化教学中
Sapir认为“语言有一个环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1921:186)”。谚语作为语言形式的一大分支,在体现民族文化的特征中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文化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根据学生在语言学习的不同阶段渗透相关文化知识是教学策略的一种选择,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他们的见识,获得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语言中了解文化,又从文化中习得语言。谚语教学在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排除他们在缺乏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在理解上产生的困难,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借助于目标语的谚语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
(一)谚语背后的典故
1.典出名著
各个民族文学名著对谚语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出自《三国志》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演义》中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Hoist with one’t own”(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等。西班牙语谚语也不例外,西班牙语中最早的文字记载有关“狗(perro)”的谚语出自文学作品《塞莱斯蒂娜》第二幕中主人公卡里斯托的仆人帕尔梅诺的一段话:Destruya, rompa, quiebre, dane, dé a alcahuetas lo suyo, que mi parte me cabrá, pues dizen: a río buelto ganancia de pescadores. “i Nunca más perro a molino!” 。意指当一个人遇到不幸的事情后,告诫自己尽量避免类似的不幸再次发生。
2.典出民间故事
谚语是语言的精华部分,是浓缩了的文化,因此对目标语言的谚语学习是快速获取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课堂内容的需要,以讲故事的方式作为文化教学的手段,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此同时,又有助于对目标语谚语的正确理解与使用。比如:Lo conocen hasta los perros. (连狗都认识他;表示被众人所知的人物。)
该谚语出自18世纪末的一个民间故事。话说当时马德里市的市长堂佛朗西斯科・德・勤奇亚经常带着警卫出门巡视,尤其喜爱到市场这种既热闹又有生活气息的地方维持秩序,在他的管理下社会生活比较安定。他为人不怒而威,性情和善,没有一点官架子,因此家喻户晓,留下芳名。
3.典出宗教节日
作为天主教国家的西班牙,宗教影响到社会活动的许多方面,其中包括语言。以含动物名称的谚语为例,在西班牙中世纪的动物志中,“猪”用于指那些不贞洁的人。有关“猪(cerdo或puerco)”的谚语最常见的是:A cada cerdo le llega su San Martín. 译为猪总有挨刀的时候,比喻在劫难逃,或喻指比较倒霉的人物。该谚语源自西班牙的传统节日圣马丁节(fiesta de San Martín),该庆祝活动中所准备的食物以猪肉为主。
4.典出外来文化
例如:Me lo ha contado un pajarito. (一只小鸟告诉我的)。该谚语来自阿拉伯民间艺人加工创作的《一千零一夜》。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进入西班牙,用了7年的时间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在将近八个世纪的统治时期,西班牙处于基督教文化、***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并存的状态。
(二)中西文化的异同
由于民俗习惯、地理环境、价值观念、历史背景和的不同,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会有不用的认识和诠释,导致谚语所传达的信息和涵义也有所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一门外语就是了解这一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的过程。然而,谚语是一个民族对日常生活百态中酸甜苦辣的精辟总结,因此,虽然国别不同,但是人民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却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通过对中西谚语的学习和总结,我们发现:
1.两者的表达形式与内容相同
El que no llora no mama. (不哭的孩子吃不上奶。)
Al que madruga Dios le ayuda.(老天不负起早人。)
A quien a buen árbol se arrima buena sombra le cobija.(大树底下好乘凉。)
2.两者的表达形式不同,但所表达的内容相同
La manzana podrida pierde a su companía. (一粒老鼠屎,弄坏一锅汤。)
Para muestra, (basta) un botón.(窥一斑可见全豹。)
Quien siembra vientos recoge tempestades.(谁播风,谁就收获风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Más vale ser cabeza de ratón que cola de león.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Cada oveja con su pareja.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以上所述情况都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讲解和注释,以解除学生在阅读及运用时出现的疑惑,并且可以弥补他们在背景知识上的缺乏。
可见,将西班牙语谚语运用到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西班牙语的文化内涵及个性,在对比中深入对这一目标语文化的认知和掌握。让学生了解这些异同,可以帮助他们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冲突,减少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交际障碍,增强他们在交际过程中的信心和优势,提高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提醒学生注重积累收集谚语,以便在写作时可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谚语是一种结构特别且内涵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语言艺术。由于谚语具有准确、精炼和易记的特点,具有其他语料素材不具备的优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适当地运用谚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使目标语言适用于不同的语境;帮助学生加强对语法的理解和掌握,体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加强谚语的学习并且恰当地运用,必然会增强学生言语的表现力,有利于实用交际能力以及写作技能的改善和提高,使语言运用起来更加充实和生动。”
另外,由于谚语具备幽默诙谐且令人喜闻乐道的特色,适当地运用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地习得目标语语言知识,而不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在逐步积累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们将谚语潜移默化地投入到实际运用中,学以致用,这样他们便会对西班牙语的学习产生一定的成就感。
本文通过对西班牙语谚语的分析以及将之融入教学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浅显地探讨,希望能够以此为切入点,挖掘出更多为西班牙语课堂教学服务的视点和策略。
【注释】
①文中出现的谚语均为西班牙Espasa Calpe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谚语词典》、西班牙Banco Bilbao Vizcaya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谚语词典》以及199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西班牙语成语词典》收录的词条及注解内容。
[ 参 考 文 献 ]
[1] 屈丽芳.水滴积多盛满盆谚语积多成学问――将英语谚语运用于英语教学的一点尝试[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2,(Z1).
[2] 刘文嫔.英语谚语与大学英语教学[J].新西部,2010,(14).
[3] 王家全.简议谚语和习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4] 陈星.谈谚语在西班牙语基础阶段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14).
学习方面的谚语篇7
【关键词】谚语;认识
谚语,是语言中最生动、最简洁、最风趣、最富生活气息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谚语的洗炼和深刻是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语言文化发展史中大浪淘沙、去粗取精的结果。无论是中国语言文化、俄语语言文化还是其他语言文化,谚语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即社会性、广泛性、生活性、通俗性、简洁性、传递性和教化性等等。谚语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既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一个民族的天才、智慧与精神都可以在谚语中找到。”(FrancisBacon)[1]所以,对谚语文化的比较研究和翻译一直是语言研究界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但是,谚语作为民族文化传递的使者,如何发挥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标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传递与获得的途径很多,如了解目标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治以及欣赏目标语国家的电影、电视等文娱节目等等,都是获得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谚语作为语言的精髓部分,是浓缩了的文化。因此,对目标语谚语的学习是迅速获得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文化知识的获得又有助于对目标语谚语的正确理解。谚语作为语言的精华部分,理所当然地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只有理解了目标语谚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才能理解谚语本身。因而,谚语学习的过程也是文化的传递过程。
所以,在俄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谚语的重要性。本文试***在谚语的定义、性质、概念及特点等方面加强我们对谚语的认识。
1、 谚语的定义
谚语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智慧的结晶,是语言文库的明珠。谚语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熟语,它是人民群众经验积累的形象而富有意味的概括,所以在内容上充满了哲理和智慧色彩。它是民间流传的言简意赅而又具有训诫意义的箴言,通常包括形象叙述和道德告诫两个部分[2]。谚语的对比对于我们和俄罗斯人的交际、外语学习、掌握汉俄文化差异等方面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谚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固有的睿智、过去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谚语是俄罗斯文化的沉淀,它包括了长时间以来民族的传统和习惯的资产,它具有超越适口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谚语形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3]。
2、 谚语的性质
谚语是俄罗斯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同词汇一样,它不仅是重要的载蓄手段,而且是积极的交际手段。从语言国情学角度对谚语进行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增强对俄语及其文化的认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谚语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俄语是形态丰富的屈折语,它拥有更为关阔的表达交际结构的自由空间。俄语谚语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是其固有的特点,两者紧密相关,相辅相成。俄语谚语就如同一面镜子,折射着俄罗斯民族的缩影,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俄罗斯民族个性这一涉及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核心问题的特征。
从人民群众的智慧这个方面来讲,因为人类共同的特性,各个国家的谚语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共同点。在俄罗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巨变的今天,同世界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加之在世界范围内全球一体化的取向的影响。人类的共同进步,民族之间的差异会缩小,相交的部分会扩大。人类在客观实际中的共性,同样会反映在中俄两国语言负载的文化中。所以中国学生在今后俄语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谚语应该根据其国情来理解和应用。
3、谚语的概念及特点
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谚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它短小精悍、寓意精辟、形象生动,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可是,究竟什么是谚语,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
根据《辞海》中记载,“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也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苏联百科字典》中对“谚语”是这样定义的:“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是结构紧凑,形象生动,语法、逻辑上完整的有一定韵律组织形式且带有教育意义的语句”[4]。这两种解释都总结出谚语是语法、逻辑上完整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语句,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们可以对谚语下这样一个定义:谚语是劳动人民的创作,是流传久远的具有特定转义性教义的语言简洁、形式固定且有一定韵律的语言。
总之,对谚语中折透出来的语言世界***景进入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认识中俄民族及其文化内涵。对民族性、动态性的理解和认识是我们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基础。
谚语是俄罗斯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同词汇一样,它不仅使重要的载蓄手段,而且是积极的交际手段。从语言国情角度对汉俄语进行对比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增强对中俄文化的差异和共性的认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张冬贵,《谚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6卷,2002年6月。
[2]彭在义,俄语成语释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第1页。
[3]陈亦燕,《谚语:管窥他国文化的窗口》,《西安外国语学校学报》,2003年6月第11卷,第2期
[4]吴国华:《文化词汇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Brief Analysis on Deep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Proverbs in Teaching Process of Russian
Yu Yi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Jilin 132101)
学习方面的谚语篇8
关键词:英语谚语 文化背景 探究学习 文化交际
笔者曾经帮助学生直接翻译过一些英语谚语,在过后不久的一次英语考试中,有一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的谚语又与同学们重逢了,本以为他们会得心应手,但结果却是正确率勉强过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未曾了解谚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囫囵吞枣”地接受知识,只能肤浅地记忆“理解”。同时,笔者也发现高中英语教师往往过度重视读写教学及训练,而忽略作为语言精华的谚语的探究学习。英语谚语涉及丰富的文化,不但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与思索,而且音韵铿锵, 言简意骇,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我们不应对其“一带而过”。
一、英语谚语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英语谚语言简意丰,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概而言之, 英语谚语大致有以下特征:
1.丰厚的文化内涵,一语中的
英语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能反映出英语民族发展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价值。透过谚语“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喻:伟业非一日之功。)可见昔日历史上辉煌的罗马文化与风俗渗入大不列颠。西方国家古时的酒店常在店门前悬挂一束长青藤作为招徕顾客的标志。那些酒醇肴佳、遐迩闻名的酒店毋需悬挂藤条, 仍是终日顾客盈门。由此人们创造了“Good wine needs no bush.”(酒好无需挂幌。)这则谚语,反映出人们从业经商的习俗。英国不仅经常下雨,而且雨下得很大,因此产生谚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英语谚语是我们英语学习者研究英语文化的重要材料,只有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的了解,才能提高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2.丰富的修辞句法,生动优美
英语谚语具有音美、形美、意美的特征。从语言形式上看,往往措辞简练、对仗工整、充分使用各种修辞方式。从音韵角度来看,英语谚语又富有乐感、音韵和谐、便于记诵,请看以下数例谚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美妙的韵味。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趁热打铁。)它借用比喻手法暗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利时光获得成功。
Hedges have eyes and walls have ears.(篱有眼,墙有耳。)运用拟人手法。
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时间的浪费者。)虽是反语,却无讽刺意味,只是善意的幽默。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对照鲜明、音、形、义俱佳。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押韵使音调和谐有美感。
英语谚语中修辞格的广泛运用,使之精练简洁、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3.深邃的哲理思想,催人奋发
英语谚语富于韵律之美而不失含义的深刻。英语谚语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与思索。以含fish的一些谚语为例,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哲理。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原意为:决不要教鱼游泳。)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原意为:捉鱼不要怕鞋湿。)
学习方面的谚语篇9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动态对等原则
1、引言
谚语是一种承载着文化信息的话语,它凝聚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劳动经验。谚语中涵盖的智慧精华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地更新。汉语中的谚语和英语中的谚语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因为历史背景的不同,这些谚语的翻译往往并不能传递谚语本来涵盖的文化含义,读者也就不能很好地吸收其他语言中的智慧。因此,作为一个负责的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在进行谚语翻译的时候,要与谚语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再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文化涵义的缺失。
2、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比较
2.1 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语言特色
明喻是一种用比喻词指出两种事物之间联系的一种修辞方法。英语中有很多运用明喻修辞手段的谚语。例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汉语中同样有这样的例子。例如: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暗喻是指没有比喻词的提示,但是用一种事物说明另一种事物。英语中例子例子有:Smile is a good medicine. 汉语中:话是开心的钥匙。
换喻不像明喻、暗喻等比喻形式那样利用不同类对象的相似或类同点构成比较,而是利用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来唤起他人的联想,从而避免直说。汉语中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这个谚语中,用老骥来代替老年人,用千里来指代更高的追求。英语中的例子:Good hand, good hire. 在这个谚语中,用”good hand” 来指代有能力的人,也是换喻的体现。
拟人也在谚语中大量出现。汉语中的例子有:失败是成功之母。把失败看成是成功的母亲,赋予失败生命力,整句话显得鲜活生动。英语中的例子:Fact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本身事实不会说话,在这句谚语中,赋予事实人的言语功能。
2.2 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来源
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谚语都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经验。谚语体现出的是大家公认的真理,指导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下面的例子说明了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对谚语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1)A great ship asks deep waters.
(2)A small leak may sink a great ship.
(3)春天不忙,秋后无粮。
(4)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文学作品是谚语的重要来源,每个民族的文学作品对该民族语言的谚语的影响是很大的。下列这些谚语都来自汉语或者英语的文学作品。
(1)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writing an exact man.(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精准。From Francis Bacon, of Study)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Everything is ready except the east wind that is crucial.----The Three Kingdoms 《三国演义》)
2.3 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区别
中国人和英国人生活环境不同,导致他们拥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英国人习惯放牧,捕鱼和航海。所以英语谚语中有很多跟捕鱼和航海有关的谚语。例如:
(1) No fishing like fishing in the sea.
(2)The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
中国人以农业为主,所以汉语谚语中有很多和种田有关的谚语。例如:
(1) 种田不用问,用好水和粪。
(2) 好树结好桃,好种出好苗
中国和英国的气候不同。中国的春天刮东风,英国冬天刮东风。这两个民族的人对东风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人认为东风温暖湿润,英国人认为东风寒冷干燥。因此在谚语中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例如:
(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When the weather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 is at the best.
3、动态对等与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动态对等”理论由尤金・奈达于1964年首先提出,在圣经翻译领域颇具影响力。这一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力求目标语对译文读者产生的影响等同于源语言对原文读者产生的影响(Nida 1984:118)
在动态对等原则的指导下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来进行谚语的翻译,这样才能翻译出谚语中的文化内涵,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谚语的意思。下面介绍几种翻译策略,分别用不同的例子阐述不同种类的谚语适合那些翻译策略。
3.1 直译
直译是指要完全保持源语的意象以及结构的翻译方法。直译的好处是可以原汁原味地保留语言的特色。如果英语汉语中的谚语含有同样的意象和寓意,代表完全对等的文化色彩,那么就可以用直译的方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is literally translated as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 no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这句谚语的翻译采用直译的方法,实现了意象和意思的完全对等。
3.2 意异
有时候,谚语不能采用直译的方法,这样会造成误解。在这种情况下,要采用意异的翻译策略。例如:有眼不识泰山被翻译成Do not recognize somebody’s eminence. 在这句谚语中,泰山是文化负载词,西方国家的人不了解泰山在中国人心里的地位,所以为了避免误解,采用这种翻译方法来实现意思上的对等。
3.3 直译加注释
在汉英谚语翻译的时候,直译并不能完全表达清楚谚语所含有的寓意,然而为了实现对等,需要使用直译的方法保留原文的意象和文化色彩。为了读者更好理解翻译过来的谚语所表达的本来意思,注释是必不可少的。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的原汁原味,又可以让读者充分吸收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实现功能上的对等。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A lover sees a Xishi in his beloved. Note: Xishi i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ancient China.)
4. 结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参与跨文化的交流。不同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谚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因为两种文化的差异,谚语的翻译需要一定的策略来处理两种文化下的读者对同一个谚语产生的不同反应。为了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使得目的语的读者看到翻译的谚语时产生与源语相同的反应,不同的谚语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为了实现各种目的,可以分别使用直译、意译以及直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进行汉语谚语的翻译。
参考文献
[1]Nida, E.A. (1984). “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in the Western Worl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22:9-15.
[2]Nida, E.A. (2002). Language and Culture:C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学习方面的谚语篇10
【关键词】英语谚语 学习英语 学习人生哲理
一 引言
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的一个精华,从形式到内涵独具特点,它简洁凝练,句式多变,音韵和谐优美,描写生动逼真,内涵丰富,蕴含了说英语国家人们的人生哲理,警喻功能明显。英语学习者可通过领会英语谚语的形式特点来学习英语,同时通过领会英语丰富的内涵,学到人生哲理,知晓如何为人处世。
二 抓住英语谚语形式特点来学习英语
形式上,英语谚语简洁凝练、句式多变、语音和谐、描写生动。学习者可以模仿英语谚语来遣词造句,灵活运用所学的语法结构、语音、修辞知识。
英语谚语既简洁凝练又句式多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Accidents will happen(天有不测风云);Bare words, no bargain(空话不能成交);Be not hasty to outbid another(不要锋芒毕露)。英语谚语语音和谐优美,这具体体现在押韵、重复和对仗等形式上,如A faithful friend is hard to find(知音难觅),Call a spade a spade(有啥说啥,直言不讳)和Great boast, small roast(牛皮吹,收效微)。英语谚语描写惟妙惟肖,常可分为直描、比喻和拟人等,例子俯拾皆是,比如Great weights hang on small wires(千钧一发);Business is the salt of life(事业如盐,是人生所必需);Complacency is the enemy of study (自满是学习的敌人)。
英语学习者可抓住上述形式特点来学习英语,用英语简洁明白地表达,又结合多变的句式、和谐的语音、传神的描写,使语言鲜活起来。另外由于具备以上形式特点的英语谚语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学习者可寓学于乐,能很好地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和动力,更好地学好英语。
三 抓住英语谚语内涵特点来学习人生哲理
根据英华大辞典,谚语是箴言。箴言乃警世喻人之语。英语谚语内涵上颇具警喻功能,包含的人生哲理比比皆是。
英语谚语的人生哲理从涉及动植物、饮食、身体、颜色、服装、数字、时间、天气和四季、婚姻和家庭、职业和阶层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比如A bird never flies on one wing (孤掌难鸣),As long as the green hill lasts, there’ll always be wood to burn(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A good appetite is a good sauce(胃口好,吃什么都香);A deformed body may have a beautiful soul(残缺的身体也可以有美好的心灵),A green wound is soon healed(新伤好得快);Clothes do not make the man(人品好歹,不在穿戴);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富不过三代);A moment’s error can bring a lifelong regret(一失足成千古恨),A spell of autumn rain, and a spell of cold(一场雨一场寒);A house pided against itself cannot stand(家和万事兴),A good wife and health is a man’s best wealth(良妻和健康是男人最好的财富);A great teacher produces a brilliant student(名师出高徒)。道出人生哲理的英语谚语,不胜枚举,语意丰富,不管是严厉警示,还是温和的提醒,都给人以人生启迪。
四 结论
英语谚语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妙趣横生,寓意深远,体现了不少人生的真谛。英语学习者可抓住英语谚语的形式特点来学习英语,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又可抓住其内涵特点学习人生哲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这样既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水平,又能提高做人的素质,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卢晋.英语谚语2000(英汉对照)[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学习方面的谚语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