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第1篇
一、学年总结和鉴定的目的
(一)班级学年工作总结是由各班主任组织全体学生对本班的全面工作进行一次回顾和总结.
(二)班主任工作总结由本人针对自身一学年来在为学生服务,做学生思想***治工作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回顾总结.
(三)学生学年鉴定是对学生过去一学年的全面总结,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过程.通过鉴定,实事求是总结班级和学生已取得的成绩,同时找到存在的不足,从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四)学年鉴定是对学生过去一年的定性分析,是学生进行德育测评和评奖、评优的基础,同时也是供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材料.
二、组织领导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具体由院团总支统筹安排,班主任组织实施.
三、总结和鉴定工作内容
(一)班级工作总结
(二)班主任工作总结
(三)学生学年鉴定
1、学年鉴定包括学生自我鉴定、小组鉴定、班级鉴定和学院组织意见.
2、学生自我鉴定要从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
四、方法步骤
(一)班级工作总结由各班主任组织全体学生对本班的全面工作进行一次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由班团干部会议综合归纳,写出班级工作总结材料,于6月30日前交各班主任审报.
(二)班主任工作总结于每年7月10日前交学院***总支.
(三)学生鉴定工作,主要包括:
1、各班级要切实加强对学年鉴定工作的领导,做好动员,尤其要认真组织好班级鉴定.
2、学生在个人总结的基础上,认真填写《安徽科技学院学生学年鉴定表》(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上一学年在思想、学习、生活、社会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3、各班班委会和团支部要在做好学生自我鉴定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召开班级民主评议会,根据日常量化考核及平时表现,组织班级成员进行总结交流和相互评议,形成班级评议小组的鉴定意见,填入《学生学年鉴定表》.
4、班主任综合写出班级鉴定;
5、《学生学年鉴定表》于每年9月10日前交学院团总支.
6、学院作出组织意见.
五、要求
(一)各班在总结鉴定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严密组织,防止走过程.
(二)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夸大成绩,又不掩饰存在的问题,并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三)总结要抓重点,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提出对学生管理工作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意见.
(四)学生本人在认真总结上学年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如实填写此表.在填写过程中必须认真书写,不得使用不规范用字、错别字或同音字,字迹要清楚、工整.
(五)担任职务填写该学年担任班级、学院、学校各级社会工作职务情况.社会实践记录填写暑期社会实践等情况.
(六)学生鉴定工作,在学生自我鉴定基础上,各班委会和班主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综合表现,如实填写评语,要真实、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要防止只写优点而不提缺点或千人一面的现象发生.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第2篇
一、规范的知识体系
万丈高楼拔地起,做鉴赏题的前提是要有深厚的古诗知识储备。经过一轮的复习,老师引导建立较规范的知识体系,其知识体系的建立贵在老师只做框架,学生自己动手填充,这样也便于学生掌握。
1.积累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2.整理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语言的风格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诗歌的风格。一般来说,可以从总体上把风格分成阳刚和阴柔两大类,前者包括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后者包括婉约、含蓄、清新、风趣。
(1)常见的六种:清新自然 、平淡质朴、含蓄隽永、生动形象、明快简洁、绚丽飘逸。
(2)再提供一些常用语供参考(答题时可依具体情况选择一些词语搭配):简练明快、朴素平易、轻艳浪漫、清雅清逸、峻拔雄奇、沉郁顿挫、凄婉悲壮、隽永婉曲、旷达洒脱、雄浑刚健、豪放飘逸、热情奔放、大气磅礴、气势畅达、笔力雄健。
(3)梳理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有:①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描写、抒情
叙述: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比拟)、夸张、对比、对偶、借代、双关、用典、反问、设问、反复、互文、通感等。③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象征、衬托(正衬、反衬)、借古讽今(用典)、虚实相生、先抑后扬、以动衬静、想象、渲染、烘托等。
二、审题规范,善于解读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古代诗歌鉴赏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因此,我们只有准确的将问题与古诗鉴赏的考点一一联系起来就行,即该问题考查古诗鉴赏的哪个考点。明白了考点也就掌握了解题的钥匙。
高考的最大特点是灵活和变化,它总是对《大纲》中的每个考点变种形式考查。我们在二轮中必须注意一些变体提问,并要重点突破科学解读。每年的高考会在变中求新,具体表现在命题形式的变化。古诗鉴赏题的发问形式也在变化着,只要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才能游刃有余的解答好题。但好多学生在考试中往往没有火眼金睛。在一轮复习中,我们掌握了四个考点的命题类型及答题要领,在二轮的教学中,我们要找特殊的命题形式进行解题突破训练。例如2011年山东卷《咏山泉》的问题: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如果学生不善于解读,不知道考查的是诗歌的事物形象,那就很难答出好的答案。 2010年的广东卷《望江东》的第二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我们认真审题就不难知道此题考查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规范的解题思路
(1)诗歌形象类。第一步:找出并形象的描述诗歌的形象;第二步:概括形象的特点;第三步:由形象转到对作者的情感表达。
(2)诗歌语言类。第一步:用术语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谈谈语言特点是怎样的体现;第三步;指出通过该语言特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表达技巧类。第一步:区分鉴赏要求,即试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从表现手发角度或篇章结构阐述,还是兼而有之。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何种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指出这种技巧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第三步:解释这种手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及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
(4)思想感情类。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的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主旨,表达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
四、规范的书写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第3篇
一、传统教育史学的片面性
中国的教育史学科的诞生有两个标志:其一,是在大学和师范学堂中有了以中国教育史为内容的教学;其二,是有中国学者自撰的教育史著作出现。前者出现在1904 年癸卯学制颁布后,后者即为1910 年由黄绍箕、柳诒徵所著的《中国教育史》。可见,中国的教育史学科最早是作为师范学校的教学科目出现的。张斌贤认为:由于我国的教育史学科(也包括大多数教育学科)源于师范院校的教学科目,因此,教育史学科往往被作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基础科目由于在实质上把教育史作为一个教学科目,并主要从课程教学的角度探讨教育史学科建设,因而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教科书传统,这同时也是整个教育学科的共同传统。中国自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许多原来没有学术基础的学科纷纷建立。这些学科在建设之初就是作为一门教学科目而出现的,并非学术自身发展的结果,因而带有浓重的学科性,也就是张斌贤所说的教科书传统。这种特点在缺乏学术基础的科目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教育史就是其中之一。
教科书所强调的主要是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的是知识的宽度而非深度,关注的是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造。这种状况如果仅仅限于教科书的编写,还不至于造成不良的后果,但现实是它恰恰成为了教育史学科建设的一种重要的思路,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史的研究方式和方法。 教科书传统形成了教育史学的思维定势。一个世纪以来,教育史学家们用编纂教科书的思维方式进行学术研究,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教育史学的片面性就是其中之一。已有的教育史著作大部分是以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体例展开的,一方面,教育史成为伟大人物的思想史,伟大教育家在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被无限地夸大,以至于成为唯一的历史主人;另一方面,教育制度被误解为是孤立静止的发展过程,这不仅无法体现教育制度发展的连续性,更不能揭示它与社会经济、***治和文化等领域的互动关系。教育史并不仅仅是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正如历史并不仅仅是思想史和制度史一样,它包含着更为广泛的内容。人为地将教育史划分为教育制度史和教育思想史,是为了在教学中系统地组织和理解教育史,是一种为方便教学的权宜之计,然而这种划分却掩盖了真实的教育史世界的复杂性和完整性。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简单的二分法的认识模式一直沿袭至今,固化为认识教育史的唯一模式,限制了教育史研究者的史学视野和史学思维,造成了教育史学研究的片面性。
对此,部分教育史学者已有所察觉,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如廖其发曾提出要突破狭隘的教育史观,树立大教育史观。梁淑红和杨汉麟认为传统的教育史学研究范式在研究对象上,采用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二分法,破坏了教育世界的完整性。张斌贤认为教育史学研究者对教育历史的性质存在着片面和狭隘的认识。周洪宇认为教育史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的说法是不完善的,这种说法遗漏了教育史研究的另一个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的对象教育活动史,并提出以活动为基础与主轴,以思想与制度为派生与两翼的教育史研究对象理论。这些思考都提到了传统教育史学研究中具有的片面性,并提出了扩展教育史学视野的思想。
二、年鉴学派总体史观的启示
片面性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教育史学研究中,也存在于其母学科历史学中。针对历史学的片面性问题,法国年鉴学派提出了总体史观的对策。
总体史观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传统史学占主导地位的年代里,总体史观一直处于史学的边缘地带,直到年鉴学派形成以后才将其发扬光大,并树立起总体史观的中心地位。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年鉴学派自身的演变,总体史观在年鉴学派内部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第一代年鉴派史学家代表费弗尔(Lucien Febvre)和布洛赫(MarcBloch)认为总体史包括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弗尔认为:历史是关于人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过去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物或思想的科学。因此,研究历史也即研究人,研究人的过去,把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一切作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纳入到历史研究的范围。布洛赫指出: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这样的历史包括人类社会的全部层次:***治、经济、社会、文化、人口、心态等等。历史是一个整体,不能把人类整体的历史分割开来,把一些归结为事件,把另一些归结为思想,使得彼此毫无联系,这样分隔、孤立地看待历史并不能了解历史的全貌。第二代年鉴派史学家领袖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提出长时段理论,把对总体史的理解提升到另一个层次。布罗代尔认为历史时间具有不同的节奏和多元性,大体上可以将历史时间分为三个层次:短时段、中时段、长时段,也可称为个人时间或事件时间、社会时间、地理时间,分别对应三种不同层次的历史运动,即社会表层的***治、***事、外交等事件的历史运动;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文化的变动等局势性的历史运动;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经济结构、***治结构等结构性的历史运动。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超越了传统史学只关注社会表层历史运动的局限,将视线转向变化更为缓慢而作用更为根本的社会局势和社会结构,实现了总体史的纵向扩展。随着史学新领域的不断开辟和史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展,历史学家们感到越来越难以做到真正的总体把握,而且很可能在具体研究中并不需要这种把握。面对整体与局部这一认识论难题,第三代年鉴学派史学家勒高夫(Jacques Le Goff)认为:
强调在各领域深入进展与分化的同时,还始终保持总体史的方向,使史学始终在一种整体化的方向之下演进,从而避免滑向新的实证主义。而对特定时空的历史做出尽可能完整的总体分析,也确实有助于人们把握这一历史的真实结构和内容。 人类历史几乎是一个没有边界的对象,从这一点来说,对其进行总体的把握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这一现实,第三代年鉴派史学家认识到总体的相对性,把总体史的研究重点转向特定时空的历史,而不再强求对整个人类的总体历史的把握。他们的历史著作很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往往选取某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和一个具体的时段为对象,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深度研究,试***从对这一特例的尽可能完整、全面的研究中表达对总体历史的理解。通过对年鉴派总体史观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看出,总体史观具有四个方面的意涵:一是总体史包含***治、经济、文化、思想、心态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历史。总体史观认为分门别类的***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只是人类总体历史的一部分,仅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并不能了解历史的全貌和真相,因此要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总体历史。二是总体史不仅包括短时段意义上的社会表层的历史运动,还包括表层运动之下的中时段和长时段的深层历史运动。这就要求历史学家不能只把视野局限在变化频繁的具体的历史事件上,还要注意经济结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历史因素以及地理、气候、农业等极少变化但起基础作用的历史因素,从更深层探讨历史的运动。三是总体史观要求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费弗尔和布洛赫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孤立地看待历史的现象,不仅是因为专业的史学家固守各自的领域,更因为各门学科间缺乏交流和联系。因此,要进行总体史研究,就必须打破这些领域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四是总体史意味着建立以史学为核心,综合其他社会学科的研究体系的可能性。学科的分化与综合是一个正反合的辩证发展的过程,学科的分化是为了更进一步深入研究,而过度的分化则会导致学科的孤立和发展受阻,从而呼唤新的综合。新的综合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如此循环上升。总体史观不仅是历史学科在分化之后的重新综合,也是整个社会学科在分化之后的重新组合。
三、教育史学整体史观的涵义
总体史观是西方现代史学,尤其是法国年鉴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正是针对传统史学在内容上的狭隘,方法上的自我封闭而提出的。西方传统史学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要表现为:在视野上只关注社会上层精英分子,在内容上局限于民族国家的***治史,在方法上单纯注重史料考证。西方传统史学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暗合我国传统教育史学的缺陷:在视野上只关注大教育家,在内容上局限于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方法上局限于文献法。因此,借鉴年鉴学派总体史观理论,提出教育史学的整体史观,将对解决教育史学片面性的问题大有裨益。
(一)整体的教育史包括历史上与教育相关的一切事件
教育史是一切过去的教育事件的总和,包括历史上与教育相关的一切事件。传统的教育史学只关注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把纷繁复杂的教育历史简化成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史和历朝历代的教育制度史,忽视了教育历史的完整性。整体的教育史不仅包括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还包括作为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基础的教育活动史、历史上的教育主体的教育生活史、作为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的教育物质史、中外教育交流史等等;不仅包括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史,还包括非制度化的社会教化史和家庭教育史;不仅包括大教育家的教育史,还包括籍籍无名的普通教育者的教师史和学生的学生史;不仅包括正统知识的教育史,还包括民间技艺传承的教育史;不仅包括外部的教育环境的教育史,还包括教育者和学习者内心状态的教育心理史;不仅包括儒家教育史,还包括道家教育史和佛教教育史;不仅包括汉族教育史,还包括少数民族教育史;不仅包括整个国家的教育史,还包括地方教育史整体的教育史是没有边界的,任何一个与教育相关的事件都有它的历史。提倡整体教育史观并不是要求每一个教育史学者都对教育史进行整体的把握,这是不切实际的。提倡整体教育史观的目的是要唤起教育史学家们对被传统教育史学所忽视的领域的关注,用一种整体的视野去看待教育史。
(二)教育史学整体史观要求探讨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其研究对象与时间是分不开的,历史一词首先指的是时间的延续,而时间只有通过事物的变化才得以显现出来。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每一种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变化轨迹与节奏。在历史中,各种不同运动节奏的事物很难用统一的时间标准去度量,因此,每一种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时间。布罗代尔指出:传统史学的缺陷是用单一的时间量度去衡量一些既无同样延续性,又无同样发展方向的运动。其中一些运动适合以人的时间量度,这是以我们短暂、仓促的生命为量度的运动;另一些则适合以社会的时间量度,对于这一量度而言,一天、一年并不意味着什么,整个世纪常常只是这种时间延续中的短短一瞬因此,并不只存在一种简单节奏的社会时间,而是存在具有千万种速度、频率的社会时间。 布罗代尔大体上把历史时间分为三种,即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分别表示三种不同层次的历史运动,而他本人更强调长时段的历史研究。短时段的历史是社会表层具体事件的历史,变化频繁,最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中时段的历史是局势的历史,往往是一段时期内的经济、***治、社会等的形势,可以对短时段的历史事件做出解释;长时段的历史是结构的历史,很少变动,也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但却是历史中最稳定的因素,决定着历史的本质和其他历史事件。年鉴学派总体史观注意到历史的不同层次,强调对历史作立体式的研究,特别注重被传统史观所忽视的社会表象之下的深层次历史运动。这是年鉴学派对历史学的一大贡献。
我国传统教育史学与西方传统史学共同的缺点是仅关注社会表层的历史事件,忽视了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层次原因。由于教科书传统的影响,传统教育史学仅仅满足于弄清楚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去深究为什么的问题,所关注的仅限于短时段的教育事件,对于教育历史的解释只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使得教育史成为一种缺乏内在联系的记忆材料。传统教育史学一直把探索教育历史的发展规律作为教育史学的目的,然而时至今日教育史到底有哪些规律恐怕没人说得清,通常所说的那些规律也是从历史唯物主义中推衍出来的。事实上,探索教育历史发展的规律并没有错,但这并不是只满足于对现象描述的传统教育史学所能胜任的,必需突破短时段视野的限制,进入中时段和长时段的研究,再更深层次探讨教育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比如中国古代教育为什么特别重视忠、孝、仁、义、信等义务性的道德,而轻视自由、平等等权利性的伦理,这不是单靠教育所能说明的,而是由专制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再比如中国传统教育缺乏科学技术教育,这是由崇尚经验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决定的。
人生长于一种文化之中,受到这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常常会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但恰恰是这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才是这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本质区别,才需要对其进行认真探讨。这些习以为常的现象也就是布罗代尔所说的长时段历史运动。它一经形成就具有绵长的生命力,潜伏于历史之河的深处,波澜不惊,却主导着历史的走向。历史即时间,时间即变化。历史虽然是永恒的变化之流,但如果历史只是一味地变化,历史的规律从何而来?实际上,历史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变化是历史的表象,具有长期延续性的历史运动更接近于历史的本质。教育史的规律也只有从变化的表象之下去寻求。
(三)教育史学整体史观强调跨学科地开展教育史综合研究
传统教育史学发展缓慢的一大原因在于其自我封闭性,集中体现为教育史学内容的狭隘和方法的单一。传统教育史学在内容上局限于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在方法上保守于文献法和考据法,单纯通过史料的鉴别和整理来说明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史的学科化。近代以来知识的学科化导致了各领域知识间的隔离和孤立,阻碍了学科间的交流,使许多学科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一困境呼唤着学者们打破学科藩篱,加深学科间的交流。现代科学的发展也证明了科学创新很多时候出现在一门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地带,证明了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跨学科研究在很多社会科学领域都有所体现,但明确提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并取得显著成就的当属年鉴学派。年鉴学派从一开始就主张总体史观。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总体史观也就意味着研究与人类有关的方方面面,经济的、***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地理的、人口的、心理的都在总体史的研究范围之内。年鉴学派成立之初创办的杂志《经济社会史年鉴》很明显地体现了跨学科这一特征。杂志的责任编辑有10 人,主编为布洛赫与费弗尔,编委8 人中,史学家有4 人,地理学家1 人,社会学家1 人,经济学家1 人,***治学家1 人。杂志在创刊词中也明确提出其办刊方针:打破史学研究的专业局限与学科局限。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是解决学科化困境的一剂良药。传统的教育史学科是作为一门教学科目出现的,是学科建设的结果。由于没有一定的学术渊源作基础,使得教育史学科自诞生起就缺乏自身的理论基础。而作为历史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史学处于一种两不管的尴尬境地,更加深了其理论基础的缺乏。长期以来,教育史学在师范院校艰难生存,墨守成规于教科书传统,只求满足于教学要求而无力开发自身的学术价值,其生存困境愈加严重。要走出困境,就必须打开胸怀,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特别是历史学科和教育学科的长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其他领域的研究,创造一种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新气象。
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教育史学要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尤其是历史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成果。从根本上来说,教育史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天然带有历史学的特性,借鉴历史学的理论成果也是水到渠成;教育史又是与教育相关的专门史,是带有教育性的历史,在研究中要学会用教育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此外,还可以借鉴***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教育史研究。与此同时,教育史学也要积极地参与到其他领域的研究中去,比如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教育交流史、一带一路战略中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和丝绸之路国家的教育历史研究等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能够拓宽教育史学的视野,为教育史研究指明方向,是教育史学在新世纪发展所应具有的战略眼光。
(四)教育史学整体史观认为教育史具有综合其它教育学分支学科的潜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年鉴派史学进入鼎盛期,最主要的标志在于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六部经济和社会科学部的建立。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直属于法国的科学研究最高机构,本没有历史学研究部分。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费弗尔于1947 年提请***府批准设立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六部经济和社会科学部,并着手组织以史学研究为核心,综合其它社会学科的研究体系。虽然第六部的名称经济和社会科学部,并没有包含历史学,但正是在含义更为广泛的经济与社会科学这一名称下,历史学显示了其巨大的包容性,成为综合其它社会科学的基础。到1975 年,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六部***出来,成为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这标志着以年鉴派史学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体系的完全确立。历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任何学科都有其历史,任何事物都处于历史之中。因此,历史有足够宽广的胸怀容纳其他学科,新的学科综合提供了粘合剂和基质。
教育学在产生之初只是一门学科,发展到现在,衍生出众多分支学科,各分支学科间壁垒森严。如果各门学科间缺乏交流与相互合作,如何才能对教育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这种忧虑呼唤着统一的教育学科的出现。事实上,教育科学在这种分化的表象背后有着深厚的统一基础一门分支学科只能触及教育活动的一个方面。教育活动的丰富性使这种单支的探索缺乏力度,他需要综合所有的学科,创造性地利用这些分支学科。作为历史学科分支学科的教育史在一定范围内(即教育学的范围内)也具有历史的巨大包容性的特质:一方面教育史学整体史观认为整体的教育史包括历史上与教育相关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所有的教育学分支学科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教育史以其特有的包容性超越了其他教育学分支学科,具有综合所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潜力。
以教育史为基础综合其它教育学分支学科,不仅是内容上的综合,也是方法上的综合。一方面教育史研究应扩大研究范围,研究教育哲学史、教育社会学史、教育心理学史、课程(论)史、教学(论)史、教育管理史、高等教育史、成人教育史等等;另一方面,应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田野研究、调查研究、访谈法、比较法、模拟法等等。当然,以教育史为基础综合教育学研究只是教育学科统一的一种思路,是当前分科研究的矫正和补充,并非唯一的研究模式,不能走向极端。
四、教育史学整体史观指导下的教育史研究路径
传统教育史学的片面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视野局限于教育家;研究内容局限于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法。教育史学整体史观是针对传统教育史学片面性而提出的,在具体的教育史学研究中,整体史观强调研究视野扩大化、研究内容多元化、研究方法综合化。
(一)研究视野扩大化
教育是人成为人的必要条件,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因此教育史应该是所有人的教育史,而非某一部分人的教育史。但是,翻开任意一本教育史著作,看到的总是许多熟悉的名字:孔子、朱熹、蔡元培、苏格拉底、卢梭、杜威......整个人类的教育史被简化成几十位教育家的教育史。当然,教育家因其在教育上的突出贡献理应受到重视,但教育家并不能代表教育的全部。传统教育史学只看到教育家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却忽视了普通民众在教育史上的实际意义。
教育史学整体史观强调扩大教育史学视野,认为教育史是全人类的教育史,不仅要关注伟大教育家的教育历史,也要关注普通民众的教育历史。教育家是人类教育智慧的代表,往往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地区的某种教育理念的集大成者。研究教育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历史上主流教育理念的变化发展轨迹。普通民众是教育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其教育活动构成了最基本的教育史实,只有研究普通民众的教育活动才能了解到教育历史最普遍最真实的状态。因此,必须突破传统教育史学狭隘的史学视野,关注普通民众的教育史实。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大教育家之外也要研究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动,如乡村塾师的日常教育活动,普通家庭的家庭教育等等。此外,学生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史也是教育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史也是教育史学整体史观的要求,比如古代太学生及府、州、县学等学生的学习生活史,近代大学的学生运动史等等都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选题。
(二)研究内容多元化
受教科书传统的影响,传统教育史学的研究内容仅仅局限于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忽视了教育历史的复杂性和完整性。教育史学整体史观认为教育史包括历史上与教育相关的方方面面,不是只用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就能概括的。教育史学整体史观强调教育史学研究内容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内容的多样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种要素构成,在教育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每一种构成要素也都有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比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都有其自古至今的历史变化过程。这些要素都是教育的必要条件,其发展历史是教育史不应忽视的内容。教育史学整体史观认为传统教育史学以思想和制度二分教育史的做法忽视了教育史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要打破这种简单的二分法的限制就必须扩展教育史学的研究内容,还原复杂多样的教育历史事实。二是研究内容的多层化。
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理论揭示出历史运动的不同层次,强调对历史进行立体式的多层次研究,这对传统教育史学平面化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启示。传统教育史学只满足于描述历史上的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很少探讨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使得教育史成为一种缺乏内在联系的描述性的记忆材料。教育史学整体史观借鉴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理论,不仅关注教育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还关注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历史现象,这不仅要了解教育历史的表象,还要深入挖掘出现这种历史表象的深层次原因。
(三)研究方法综合化
研究方法的单一和保守是造成传统教育史学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教育史学研究方法,除了普遍意义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之外,应用最多的是文献法。学科发展的一大动力来自于对其他学科的借鉴,特别是研究方法上的借鉴。传统教育史学固守自己的学术传统,很少从其他学科吸收营养,最终导致学科发展缓慢,逐渐落后于学术潮流。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第4篇
关键词:思想表达二分法;有限表达;场景原则;借鉴
中***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3-0032-02
一、问题的提出
爱情,是电视剧永恒的主题,琼瑶式的爱情小说、影视作品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具有大量颇为经典的构思和思想。也正是由于琼瑶爱情剧的经典地位使得在后的作品,尤其是爱情上的桥段难免有借鉴行为,因此,著作权法上借鉴与侵权的界定就会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从琼瑶诉于正案展开,围绕著作权侵权问题中的合理借鉴,充分分析著作权的借鉴行为,浅述笔者对此类著作权保护范围的认定以及侵权判断。
二、借鉴行为侵权判定的前提――思想表达二分法
借鉴,包括单纯利用思想非表达行为,也包括合理使用。虽然我国著作权法律法规没有对“借鉴”作出明确定义,但我国著作权在先判例已经确定了借鉴不构成侵权。
在文学创作领域,借鉴他人作品的手法是常见的创作手段,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没有文学上的“借鉴”,我们可能与许多优秀的作品失之交臂。每个创作者出生伊始皆是白纸,经历了成长与教育才有了对于世界的认知,创作者创作的过程就是对于人事感知与认知的表达,这种表达不可能脱离所汲取的来源百分百独创的存在。赋予创作者汲取前人作品中思想、构思及灵感的权利,是作品创作的自由[1],也正是在保护著作权的基础上允许文学上合法的借鉴,才使得文学的创作百花齐放。
著作权中,区分侵权与借鉴首先是要明确思想与表达的界限。著作权法立法的目的既要激励创新,又要促进传播,以保障作品创作与利用之间、权利人合法权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平衡为价值皈依[2],因此,在划分著作权保护范围时就需要把握其最适当的保护程度,保护过高会抑制创作的进行,而过低则直接影响到著作权人的切身利益。现行的著作权保护的范围仅包括对思想的表达,而不延及于思想本身。将思想排除在外,因为“思想和空气一样是免费的”,若圈禁了思想,则将因权利人对思想的垄断而禁锢了在后者的创作空间,并不适当地增加了在后者的创作成本,不利于公共福利的积累[3]。
以琼瑶诉于正案中偷龙转凤的情节为例,于正在创作时借鉴了爱情剧中偷龙转凤的思想,且从整体上按照自己的需求完成的创作,此时在判定是否侵权时不仅关注该情节的沿袭,更应从语言表达、人物关系、情节架构、故事发展等去判定独创性的表达。没有人不是在前人走过的成功或失败路之后,总结探索出自己的路的。因而著作权侵权问题上,未涉及侵害在先作者的独创成果的借鉴通常不被认定为侵犯著作权的情形。
三、借鉴行为侵权判定的进一步细分――借鉴比例
思想上的借鉴不认定为侵权,而实践中要认定借鉴非侵权,则需考量贯穿整体情节设置的借鉴内容所能达到的比例。这个比例的衡量包括两个维度:量与质,包括借鉴内容在作品中数量上的占比及分布;以及从借鉴内容表达的独创性角度去分析是否足以使观者从借鉴内容联系迁移到特定的在先作品。
(一)借鉴比例的量化考虑
思想无论深度,落实于笔下就成为表达,表达愈具体,著作权法的保护愈强,而反之,边界即愈模糊,保护愈困难。对于剧本在实践中的认定更为复杂,除了分析文字表达的相似度,还需要研究作品整体结构、情节设置的相似度,也就是认定相似情节在作品中的占比,若两部作品之间的相似部分达不到一定的百分比就不认定构成实质性相似。
琼瑶诉于正案一审判决中认为:《宫锁连城》剧本及电视剧实质性整体改编了《梅花烙》,其现有的人物设置、人物关系、重要情节及情节串联整体的创作表达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梅花烙》。然纵观两部作品,《梅花烙》与《宫锁连城》都有男女主人公之间纯粹爱情故事的描述,琼瑶在一审中主张的与《宫锁连城》相似的情节为剧本《梅花烙》中的21个情节以及小说《梅花烙》中的17个情节,法院判决最终认定9个情节侵权。就该部分相似的爱情故事情节分析,首先其与《宫锁连城》剧本900个以上情节在数量上存在巨大差异,无法涵盖作品的整体框架,其次,这21个情节有些属于上位概念,有些则只是剧情设置的细节描述,分布于作品各处,无法相提并论。扼杀大量创作中具有独创性的表达,进而认定侵权判决停播,不应仅以一小部分的情节相似,否则就好比因几间房屋的风格认定相似而将整幢摩天大楼推倒。何况,《梅花烙》仅一条故事主线,《宫锁连城》则同时围绕三条主线交叉展开,除爱情,还包含了阴谋复仇、家族和宫廷斗争,其主要人物不仅是《梅花烙》剧数倍以上,而且除了典型的君臣、夫妻、父母子女、妻妾、主从关系外,还包括了、爱恨情仇、家族恩怨等诸多关系。
(二)借鉴比例的质的考量
要认定著作权侵权不仅仅要关注借鉴内容的占比,同时也需要观者在观赏过程中对两作品产生整体近似的联想,其考量除了从借鉴内容的重要性来分析,同时要体现出其独创性表达,即赋予被借鉴作品新的个性。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第5篇
***的十以来,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守***人的精神家园,谨防“方向迷失”。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具备出色的***治鉴别力,才能在现实是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治头脑和正确的***治方向,防止“方向迷失”,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效地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和影响,确保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健康、顺利地发展。
防止“方向迷失”,要勇于研究新情况。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理论研究新情况,在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不断增强***治鉴别力。世界总是在变。对于人的实际经验而言,过去没有,现在或将来才感受和遇到的变化,都可以称之为新情况、新问题。世界的变化总是以新情况、新问题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新情况、新问题是世界发展变化的标志和载体。客观世界的变化永远快于和高于人的认识。人的思想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必须及时地研究新情况。要勇敢地承认,我们的认识和思想水平还会经常地落后于客观实际,落后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必须以更大的勇气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继续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把***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落到实处。
防止“方向迷失”,要善于以史为鉴。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对于领导干部增强***治鉴别力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的“史”,既包括我国的历史,又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也就是力求从更大的时空范围,用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去研究总结中外***权、******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智慧,用以指导执***实践。酷爱研读历史,他在研读历史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主线,为我们树立了以史为鉴的榜样。通过研读历史和斗争实践,不仅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总结出“***里面出***权”的真理,还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战术。第一次大***失败后,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结合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教训,强调要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并指出“强大之***打败仗,弱小之***打胜仗”的战例是屡见不鲜的。他列举了中外历史上十几次战役,说明“以少击众、以弱胜强”是可能的,从而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一部中国现代***史,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鉴,积极创造新的历史的过程。
防止“方向迷失”,要培养超强的洞察力。以超强的洞察力,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稍纵即逝的苗头现象,进行追踪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决策,是一个领导者应当具备的本领,也是衡量领导者素质高低的标志之一,更是领导者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的源泉和力量所在。领导者尤其要注意在***治上增强洞察力。当某种社会思潮刚刚出现时,就要看到其中隐藏的***治因素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当不良风气露头时,就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当消极的东西还只是表现为一般言行时,就要意识到在思想上***治上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把工作做在前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德两***对峙,一名法***参谋用望远镜偶然观察到对面山包上有一只家养波斯猫,这只名贵品种的波斯猫每天都出来晒太阳。根据观察结果,法***分析研究了各种时空条件,决定对这个山包实施炮轰,果然炸毁了一个德***高级指挥所。这充分说明,领导者必须具备超强的洞察力,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抓住了万千社会现象中的“亮点”,借机而上,乘势而动,就能够抢占领导活动的制高点,夺取领导工作的主动权。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教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第6篇
关键词:高考 诗歌 五看 五明 知识储备
高考是考学生的短处而非长处,换句话讲,在考试中谁的短板少,谁就会成功。而诗歌鉴赏正是学生的“短板”,历来是众多考生得分的“瓶颈”。如果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就可避开短板,突破瓶颈。
一.汝果欲解诗,真义在诗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诗歌虽然在学生眼中高深莫测,但其实它有自己的规律:诗人常常在题目、序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的捷径。笔者认为,只要做好“五看”功,读诗自然可事半功倍。
1.看作者。即知人论世,理解诗人的简况。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其经历、代表作、所处的时代特、征作者的***治主张、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更应关注诗人的生平活动。
2.看标题。标题,往往表明诗歌的题材,从客观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如骆宾王的《咏蝉》,就表明此诗为咏物质;张籍的《秋思》,则表明此诗为思乡思亲(行旅)诗。
3.看序言。部分诗歌标题下有序言,交代作诗的时间、地点、创作背景等,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对我们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琵琶行》前的小引。
4.看注释。诗歌的注释或解释诗疑难词句(包括典故),或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说明,这些同样有助于诗歌内容的了解。
5.看题向。认真研读题干,有助于弄清诗歌鉴赏的题型,明确答题方向和答题模式。
二.掀开盖头明诗义
“文贵隐,诗贵藏”,一首诗歌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大量的形象要素和情感要素,就要通过其外显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蕴涵深层的潜信息,越是卓越的诗人就越注重其诗歌的内涵,也就是说,越优秀的诗作其内在的潜信息越多且能有机地组合。就诗歌而言,内在信息一般不外两种:形象和情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诗歌中所书写的对象也不外人、事、物、景、情,但因其语言凝练,内容又高度集中,所以,在字面之外隐藏着大量的人、事、物、景(形象)和情(情感),我们称之为潜在信息。我们掌握“五明”法就可让“欲说还羞”的诗歌明朗起来。
1.明类别。诗歌分田园诗、山水诗、咏怀诗、送别诗、边塞诗、闺怨诗、禅理诗、叙事写人诗等。明确诗歌类别,有助于明确诗歌的题材、特点和表现要点。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这是三首送别诗,送别诗的特点(意象)主要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桥、南浦等,表现的要点是离情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等。
2.明形象。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化、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人物形象主要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如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李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杜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陆游等。景物形象,如杜甫《旅夜书怀》所描绘的景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现主观感情的,诗景物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事物形象,更多为咏物诗,往往表现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骆宾王的《咏蝉》等。
3.明情感。任何诗歌都寄托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忧国伤时,或建功报国,或思乡情人,或伤春悲秋,或隐逸之情,或山水之情,或吊古伤今,或登高揽胜等,明确情感,有助于浅析硕士论文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明手法。手法既包括修辞手法,也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对偶、设问、反问等。诗修辞手法,容易识别,分清其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即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起兴、虚实结合、用典、衬托、烘托、渲染、象征、抑扬,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物抒情、托物意志等。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年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连用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5.明风格。即明确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包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如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陶渊明朴素自然,苏轼雄健豪壮,李清照婉约凄切等。
三.“闻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学生必须拥有相应的诗歌知识储备。调动储备法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与诗歌有关的所有知识,完成诗歌鉴赏活动的一种方法。
1.文学知识储备
如果所鉴赏的诗歌作者是熟悉的诗人,我们就要充分调动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陆游为例,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大都表达了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以及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欣赏陆游的诗作,我们可以从其生平和诗风推测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2.史学知识储备
同一时代的诗人会有着某种共同性,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又有着某种不同之处,因为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从文学的角度积累史学知识,联系史学的知识鉴赏文学作品,既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有助于准确欣赏诗歌。
3.诗歌知识储备
诗歌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最主要的是要知常识。首先,应让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派有相当清晰的认识。其次,应让学生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平仄、对仗等知识。对此,前人多有定论,不妨让学生采用“拿来主义”。
运用文学典故是古典诗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诗歌中的典故通常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传说、小说和诗文掌故等。古典诗歌中的典故被诗人或正用或反用,或明用或暗用。诗人臧克家说:“典故往往给今日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两句诗引用了典故,不把它们的意思弄清楚,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鉴赏古典诗歌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让学生必须查清、理通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但查清、理通典故并不是目的,关键是搞清作者用典的意***,即他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知识储备可以利用的内容很多,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勤于积累、勤于归纳、勤于总结。陆游有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无论学诗还是赏诗功夫都在诗外、在平时。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第7篇
在思想***治方面,本人具有优秀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治觉悟和道德修养,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及其它各项法律规定。
在专业学习方面,我学习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胜任外向型经济工作和适应国际竞争的专门人才。本人学习态度端正,在课下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自己钻研并时常去***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我也非常喜欢去***书馆学习,迄今为止大学阶段已看课外书籍一百多本。进入大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也在不断地成熟。***书馆就是这样一个改变人思想的地方。
在综合能力方面,本人还注重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每逢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完成实践报告。大学四年来一直担任班级组织委员,在这锻炼中提升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包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做人与处世的能力等等。另外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工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我的爱好也比较广泛,对体育方面都比较感兴趣。曾代表班级参加校首届体育知识竞赛并获得了三等奖。课余生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最大的爱好是踢足球。在去年的校首届足球联赛中,我作为主力参加了国贸专业队,并在六场比赛中打入了五球,其中包括联赛首球和决赛第一球,最终我们专业夺得了冠***。
在生活上,我崇尚简单质朴的生活,不铺张浪费,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我热心待人,诚实守信,具有创新和开拓意识,勇于挑战自我,有思想。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我与同学关系极其融洽。
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收获了了很多。我自信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正确面对挑战,不断实现自我的梦想和人生价值。
最新研究生毕业自我鉴定模板
毕业审核就业推荐自我鉴定
本科函授毕业大学生自我鉴定范文
表现一般的大学生毕业自我鉴定
高中毕业生个人自我鉴定范文
2019电大毕业生个人自我鉴定
优秀毕业生***员自我鉴定范文
毕业实习鉴定表总结
大专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范文
大学毕业生的自我鉴定范文2019
历史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
空调制冷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