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阅读答案10篇

秋夜阅读答案篇1

〔中***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121―01

高考诗歌鉴赏千头万绪,但剔除枝蔓,抓其纲领,不外乎三个方面,若用一字来概括,即“景”“情”“事”。下面举例论述。限于篇幅,每项只举两例。

一、“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例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意境凄凉,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衬托作用。

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雨、黄叶树、孤灯、白头人,字字写景,又字字传情。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情”。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都离不开“情”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古代诗歌阅读。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三、“事”。叙事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强项,诗歌中的事是通过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例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秋夜阅读答案篇2

中秋月晏殊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诗句“未必素娥无怅恨”含义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所蕴含的画面。结合具体的语句,说一说这种环境下,作者的心境是什么?

(1)本题考点诗句的理解.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诗句“未必素娥无怅恨”含义是①想想月中的嫦娥,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②其实作者是借嫦娥,真正想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

(2)①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绘为:中秋佳节,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独自惆怅.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写出作者身在异乡,在中秋之夜,无法与亲人团圆那种哀怨与忧愁的心境 ,表达出凄怆的游子心情.

答案:

(1)①想想月中的嫦娥,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②其实作者是借嫦娥,真正想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

(2)中秋佳节,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独自惆怅.写出作者身在异乡,在中秋之夜,无法与亲人团圆那种哀怨与忧愁的心境 ,表达出凄怆的游子心情.

译文:

中秋月圆,月光洒在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

中秋月晏殊明月的含义是什么

霜影即月影,“十轮”是因为月光筛过梧桐影,落在地面就在叶影间成像,显得不止一轮。素娥即嫦娥。月中有桂花树,你一定知道吴刚嘛。

银河泻影,佳节又中秋,月光柔柔地落满院中梧桐。而如此良夜我却羁旅他乡,一个人孤独地站在角落,无法团圆。

也许嫦娥也像我一样,她也未必没有惆怅和怨恨!你看,那月宫也是清冷的,连桂树也在孤单摇曳!

主旨,是乡愁。

中秋月

作者: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秋夜阅读答案篇3

鉴赏羁旅诗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

1.把握情感类别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为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之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等。

2.挖掘关键字词

羁旅诗中有一些关键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是鉴赏的切入点。如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词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如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和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都写于特殊的节日。

3.留心四种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望月怀远”,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鸿雁传书”,如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折柳送别”,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杜鹃啼血”,如晏几道的《鹧鸪天》等。这些意象都具有独特的抒感的作用。

4.注意两种手法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用春光融融来反衬客居思归的情感。

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阅读训练一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请分析诗人当时的心境。

2.诗评家认为这首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简要分析。

3.《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阅读训练二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首联中“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颔联这两句诗的妙处。

3.颈联“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4.尾联抒写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阅读训练三

南乡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请简述这样写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阅读训练四

蟾宫曲・九日[注]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望远的习俗。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请简要分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渲染怎样的气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阅读训练五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特别推崇首联的“偏惊物候新”一句。诗人所“惊”的是什么?“惊”字与全诗有什么关系?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诗人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训练六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面对诗中的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心惊”中“客”指登临之人。

B.“三边曙色动危旌”一句中,“危”是“颓危、将倾”的意思。

C.“沙场烽火连胡月”一句中,“烽火”一词表明战事是由外敌入侵而引起的。

D.“投笔吏”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请长缨”则是用终***请缨的典故。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临燕台遥望蓟门,以“心惊”感受引出下文对战场的刻画。

B.“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来渲染了战斗场面的宏伟背景。

C.“海畔云山”描写出蓟门地势的险峻,“拥”字则烘托出蓟门的坚如磐石。

D.全诗着力运笔勾勒出山川形胜,极言河山之壮美,并欲以此激发人们的抗敌热情。

3.结合全诗,从写景抒情的角度谈一谈“望”字在全诗的地位和作用。

阅读训练七

诉衷情

晏几道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八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面对诗句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对偶、互文的修辞方法,写旅途所见大江两岸景色,“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同样是写两岸景色,其中“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的意思。

C.颈联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景中含情,景中出理。

D.尾联写泊舟后的思乡感受,与首联呼应。

2.“潮平两岸阔”中“阔”这个字表现出了怎样的一幅情景?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话脍炙人口,请简要分析。

阅读训练九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词人描绘此景的目的是什么?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古诗阅读之羁旅诗》

阅读训练一:

1.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来表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3.“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阅读训练二:

1.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衬托出心境的凄凉,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耳闻目见动静结合,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选景典型,韵味清远。

3.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人不禁生发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4.尾联表现了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阅读训练三:

1.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色晚了,思乡而不得归,更突出强调了思乡之情。

阅读训练四:

1.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来看,本文的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揭示主题的句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3.“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发白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要“倦思”故乡。

阅读训练五:

1.让诗人“惊”的是春来江南万象更新的景色。“惊”字是全诗的诗眼,不仅领起中间四句所写春景,还从眼前景带出故园思,景色越美越动归心,着落在“闻歌古调”而“沾襟”上,使全诗充满了宦游人怀乡之情。

2.归思(思念家乡的感情)。颔联、颈联借景抒情,尾联直抒胸臆。

阅读训练六:

1.B(危,高耸)

2.D(不是“极言河山之壮美,并欲以此激发人们的抗敌热情”,而是借对壮阔战斗场景的描绘表达自己渴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3.“望”在全诗领起所见:寒光、积雪、曙色、危旌、烽火等物象,渲染了战斗景象气势之盛;全诗行文,由望中所见,生望中所感(“心惊”之感受,“论功”之壮志),情景交融,使诗人由望而感,渴望建功立业的抒发水到渠成。

阅读训练七:

1.先写花点明时令,远景近景结合,写树上红叶、鸿雁碧天充分体现季节特征。描写树叶夹杂的疏黄,浓淡相宜,格调优美,而且注意了动静结合,如流水、碧天、远村、红树。

2.词人登高望远,面对自己仕途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路茫茫,难以把握。

阅读训练八:

1.B(“两岸景色”应为“江上景色”,“风正”是风从正面吹来)

2.“阔”既写出了长江水波激荡,江面广阔浩渺,又写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3.诗人用“生”“入”二字,将景物拟人化,使之富有生机,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阅读训练九:

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作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秋夜阅读答案篇4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师:这里指船夫。

临圻: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

(1)这首诗在所抒之情方面表现出盛唐诗歌的什么特点?

(2)王维的诗,语言生动凝练,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清幽淡远。前人评论这首诗的三、四句说:“工于比喻,善于言情。”你同意吗?试结合全诗赏析。

2.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你认为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此首诗后两句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诗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其中的诗眼分别为哪两个字?它们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用两个四字格短语概括洞庭湖的特点,并简要说明景物描写在诗中的作用。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咏柳”诗,是托物言志之作,其寓意是什么?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文意也通,你觉得那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外弟:即表弟。

(1)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2)简析“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小 园

[清]黎 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

(1)你认为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

(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赏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中“红”“绿”二字的表达效果。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

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谢石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

(1)本首诗咏叹的主旨是什么?

(2)“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句有何深意?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

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本诗的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

(2)在尾联中作者化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泊江州

陶 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

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

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1)你认为这首元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主题?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

1.(1)该诗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

(2)同意。诗人展开奇妙的联想,把对友人惜别的心情比作遮拦不断的江南江北的春色,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化虚为实,想象奇特、新颖。使景与情妙合无间,即景寓情,不着痕迹。不但写出了彼此深厚的友情,而且将惜别时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生动地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使人真觉得相思之情充溢于江南江北,可谓“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2.(1)“秋”字用得好。一语双关,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表达人的情绪,作者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2)诗的后两句写走后对韦参***的深切思念。第三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江水的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就连使人感伤的乌鸦此时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了无限思念的深情。情景交融,真切自然。

3.(1)“蒸”和“撼”。“蒸”字活现出雾气笼罩蒸腾的缥缈之感;“撼”字极写洞庭湖水澎湃动荡的力量之大,仿佛有撼山动地的伟力。

(2)洞庭湖:烟波浩淼,气势雄伟

用了比兴手法,由洞庭湖广大无边,引出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洞庭湖暗喻仕途。

4.(1)讽刺、揭露得志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2)原句好。原句中的“天地”着眼于空间,突出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有诗人的主体感,能显示诗人正气浩然之志。改句的“秋后”没有上述之意,且与“清霜”有重复之嫌。或改句好。“秋后”着眼于时间,强调了小人可以猖狂于一时,却不可能猖狂一世;“秋后”与“清霜”呼应,且与俗语“秋后算账”暗合。“秋后”的使用使诗意更显豁。

5.(1)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时候,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诗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交谈的气氛之热烈,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

(2)“秋山又几重”一句中“秋”字的作用有二:一是点明作者与表弟乍见又离的时令;二是烘托悲凉的气氛,“秋”使人产生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的联想,表现作者伤别的情怀。

6.(1)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答案三:“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

(2)幽竹寒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然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7.(1)“复”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蒙眬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2)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坡在***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8.(1)词人展开想象,极写归家之后调弄银笙、点熏心香的温暖生活,使思归的心情显得更加急切。

(2)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红”“绿”二字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词人借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9.(1)感叹朝代兴亡之变化,盛衰无常,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诗人以《玉树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

10.(1)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抹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的残酷现实,表达出诗人无所依托、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这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

11.(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辽阔苍茫。

(2)运用典故。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

(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离愁。

12.(1)“倦客思家”。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游子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秋夜阅读答案篇5

首先,要欣赏即景(事)感怀诗的“景”(事)与“怀”结合得是否巧妙自然。如《泊秦淮》,此时此景此事,商女吟唱的此曲,无不自然触发起诗人对晚唐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这一现实情景的深沉的兴亡之感,此诗“景”“事”“怀”融合可谓巧妙自然。

其次,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如崔护《题都城南庄》,整首诗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情景,所以回忆便特别充满真情,因此才有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而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回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情景的怅惘,于是便产生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真挚感怀。那最动人的一幕,将激起读者对前后情景多少美好的想象啊!

其三,我们还要细加鉴赏诗人“写景”“抒怀”的艺术技巧。如杜甫《绝句两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一二句写了色彩丰富的四种景象,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其中一个“欲”字,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感的特点。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三四句承上运用乐景写哀的手法,面对如画之景,不觉勾起漂泊伤感,最后一句流露出归心殷切的思乡之情。

【典型例题】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1. 诗人因何而“黯然”?请作简要分析。

2. 有人评价颔联“十字咏尽秋日佳趣”。如何理解这样的评价?

3.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易错点】

第1题:①诗人面对秋天“黯然”的风物而引发出人生的伤感。②秋天是令人伤感的季节,加上诗人壮志难酬,因而“黯然”。③秋天唤起人内心的忧愁,想到自己年长体衰,一事无成,不免“黯然”。

第2题:①颔联通过秋风、酒旗、细雨和等意象,抓住了特征,表现了诗人内心无限伤感的情怀。②此联抓住风、旗、雨和花等,借景抒情,写出了诗人的伤秋情怀和对自己人生的悲叹,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第3题:①因对现实不满而向往归隐园田的思想感情。②诗人借秋景寄托情怀,表达了壮志难酬、不满现实和归隐农田的情感。

【错因分析】

第1题:(1) 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想当然地认为“黯然”只因伤秋,完全不顾此类诗先景后情的规律,对后面的描写视若无睹,又不能“知人论诗”(欧阳修的***治家身份),是典型的“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做法。(2) 审题不细心,答题不全面,甚至空泛笼统。如错答①,“人生的伤感”具体指什么?要结合语境作具体分析。

第2题:(1) 审题不准确,不顾“咏尽”(要从写法这一角度分析用了何强化性的表现手法)和“佳趣”(很好的趣味性)的提示,又不认真研究几个意象的基调,尤其是对尾联不加推敲,导致理解与原诗内涵相去甚远。(2) 或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既无狭义语境(上下文)的分析,也无广义语境(知人论世)的研究,答案便难免不准确、不全面。(3) 不注意构建基本的答题模式,答案空泛如错答②。注意:从情景再现到点明手法再到分析作用,是答这类题型必要的几个步骤。

第3题:因前两题理解偏差较大,此题自然难以达到准确全面理解的要求。可见不从整体把握全诗的思路和内涵,往往会造成连锁性的错误。所以,诗词鉴赏离不开对具体语境的感悟和对背景知识的联想,而逐句把玩,理清思路,“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知人论世,显然是诗词鉴赏的基本功夫。

【正确答案】

第1题: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苍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所以由感秋而心生“黯然”情怀。

第2题: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盛开。不用一个动词,不着半点雕饰,以纯白描的手法,不仅写出了典型的季节风物,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出语平淡而寄情深邃。

第3题:表达了诗人憎恨与世同流、苟且度日的生活,向往躬耕田亩、超然物外的田园生活的感情。

【例题解析】

此诗鉴赏的第1题要求分析诗人“黯然”的原因,其答案的来源显然是梳理诗歌描述的思路脉络,断章取义是答这类试题的大忌;第2题是就别人的评价谈自己的看法,“咏尽”、“佳趣”内涵的理解是答题准确全面与否的关键所在;第3题是典型的情感分析题,答这类题要特别注意:“向往”那样的生活往往是由于憎恶眼前的生活,所以答题时不可顾此失彼。

【矫正方案】

1. 要针对诗歌题材类型的特点来确定诗歌的内容与主旨。此处选读的《秋怀》作为即景感怀诗,阅读鉴赏时一定要紧扣“景”“事”的特点,理清景与情、事与感的关系,否则答题便难免或流于空泛,或指东说西。

2. 抓准即景感怀诗的常见手法分析其写作特色。如写景常用的手法有:常见空间角度有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还有动与静的问题,如动静结合或具体为化静为动、以动衬静等;虚与实的问题,如虚实相生的手法等;常见感官角度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幻觉等;常见景情关系除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景带情等,还有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和哀景乐情等情况;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和反问等;

3. 抓住即景感怀诗常见意象鉴赏其思想内容。本诗中就出现了西风、酒旗、细雨、以及鹿车、东田等,准确理解这些意象的特点和内涵显然有助于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鉴赏评价。

4. 规范答题,提高得分率。适当地总结答题规律、构建基本的答题模式是必要的,只是在具体解答时要灵活运用,切忌生搬硬套。

现 场 练 兵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 诗题曰“倦夜”,但全诗却有“夜”无“倦”,“倦”在本诗里指的是什么?和诗歌主旨有什么关系?

(2) 从诗歌的结构角度鉴赏本诗的表达技巧。

(3) 本诗的突出特点是融情于景,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一下。

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怀(其二)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1) “冷露滴梦破”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 “郊寒”是人们对孟郊诗歌特征的评价。请从内容上概括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寒”的特征的。

答案见***博客

秋夜阅读答案篇6

桂州腊夜

戎 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①赊:长、远。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尽”“仍”“赊”的表达效果。

(2)颔联“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在写法上有何独到之处?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3)诗人丰富的感情蕴含在人物活动和景物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经华阴

崔 颢

岧峣①太华②俯成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畸③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注】①岧峣:高峻、高耸的样子。②太华:华山。③畴: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1)诗歌前两联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描写方法上有何特点?

(2)颈联“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畴平”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解析。

(3)诗歌的尾联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秋

杜 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1)诗歌的首联是如何照应题目中的“新”这个词进而描写景物的?

(2)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否替换为“处处”“家家”?为什么?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舟中

戴复古

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

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1)诗歌的第一句“满船明月浸虚空”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2)诗歌的颈联“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参考答案:1.(1)“尽”,意思是诗人在除夕夜一直坐到三更已尽;“赊”、“尽”对比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仍”,表现出诗人不得已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2)①以动衬静。上句写没有入睡时听到的声音,表现环境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下句写梦中思念家乡的情感。②虚实结合。上句实写,下句虚写。③寓情于景。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3)该诗描写了诗人除夕夜由坐到睡、由睡到梦、由梦到醒的过程,描写了雪落竹林的凄清声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破晓号角的悲凉、昏黄孤灯的余烬,表现了诗人长夜难眠、悲凉落寞的心境。

2.(1)首联描写远景。上句是总写,表现出华山的高峻;下句是分写,以三峰作为典型,照应上句的“岧峣”。颔联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是近景。两联诗句远近结合,表现华山的高峻、三峰的巧夺天工、武帝祠的烟云聚散、仙人掌山的青绿。(2)“枕”、“连”二字。“枕”,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河水环绕秦关的景象,表现出景色的阔大、雄奇;“连”,表现出到京城路途的平直。(3)尾联用“名利客”和“学长生”作对比,通过写诗人劝慰路旁追求名利的人不如学习长生不老术来表现他对名利的淡泊。

3.(1)诗歌首联上句描写了夏日的火云(红色的云彩),表明盛夏的威力还没有过去,傍晚的云峰还在变换着各种形态;下句写有凉意的风、一片落叶,表明已经到了秋天。首联紧紧围绕“新”字选取景色,写云表明是刚刚过了夏天,写风表明已经进入秋天。(2)不能。诗歌描写的是初秋的景象,“几处”的意思是园林中有几处可以看到秋天景象。“谁家”,有几家,意思是有几家人已经开始做秋天的衣服了,如果是“处处”“家家”,就应该是深秋了。

秋夜阅读答案篇7

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能力提出了要求。自2016年开始,福建省高考又转为使用全国卷,诗歌鉴赏的分值由6分提高到11分,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考诗歌复习中,我们常常遇到学生这样的疑问:“老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在诗歌鉴赏题上拿高分?”“老师,诗歌题得分太考验运气了,运气好的时候分数就高,运气不好的时候甚至只得一二分。怎么做才能保持高分?”“老师,我明明熟练掌握了诗歌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为什么分数还是不高?”细究原因,很多学生并没有读懂诗歌,或者说没有完全读懂,只能凭借注释的提示或是诗歌中看懂的一些词句断章取义地来揣摩诗歌的情感内涵,于是就出现不完整甚至与诗歌的本意完全相反的答案。

一、古代诗歌鉴赏中存在的问题

在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中考查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

新秋夜寄诸弟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z。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83年。这一年初夏韦应物外调为滁州刺史,因秋来思念诸弟,感秋有此作。②人瘼:人民的疾苦。③无将:不要。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对诸弟的思念之情。②对百姓疾苦的忧虑之情。③对自己的劝勉之情:珍惜时光,勤***爱民,有所作为。

阅卷后分析学生的解答,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

其一,没有读懂诗歌。读懂是鉴赏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基础。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往往忽视了这个基础,而一味追求方法、手法等,在没有理解诗歌的情况下就匆忙做题,其结果可想而知。在《新秋夜寄诸弟》试题解答中,很多学生都只答出了第一点,忽略了后两点,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看懂全诗,尤其是没看懂诗歌的后两联。

其二,断章取义。很多考生没有抓住诗歌的整体,只看到了诗歌中的只言片语,只了解了部分意思或者表面意思,没有考虑其深层次含义。很多学生只从《新秋夜寄诸弟》题目中看到了“诸弟”,或者有的学生看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但忽视了诗人对自己的劝勉这层理解。

其三,没有把握情感内涵。情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灵魂。古代诗歌都是诗人在心灵自由、思维活跃、情感奔放时创作的,集中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心态。没有把握作者的情感内涵,就不能真正把握整首诗歌,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离不开对景物的分析。《新秋夜寄诸弟》中,“秋夕”“星河”“高桐”“空斋”都渲染上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二、读懂古代诗歌的思路与方法

学生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提醒了我们,在教学中我们或许过于注重诗歌答题的形式和技巧,忽略了更为本质的内涵。如果一首诗,学生根本没看懂,哪里能够准确地答对题目呢?可见,读懂诗歌才是解答各种题型的关键和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呢?

1.读标题

阅读题目对于帮助我们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标题是诗歌内容的重要提示。有的标题直接概括了诗歌的内容,揭示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主旨等,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含山店梦觉作》即点明了时间――夜里、地点――含山店,和诗人的精神状态。有的标题则揭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如陆游的《书愤》诗题点出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愤”。还有的标题则点出了诗歌的题材,如2013年高考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送”字说明了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歌的题目使我们首先对诗歌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带着这样的认识来阅读诗歌,作答题目,避免了一无所知的茫然。《新秋夜寄诸弟》这个标题点出了时间――秋夜,点出了人物――兄弟,还点出了事件――在秋天的晚上写诗给兄弟。

2.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无外乎有以下几类。

一是作者介绍,包括作者的籍贯、成就、流派、经历等。学生最“喜欢”这一类,尤其是遇上作者有贬官的经历时,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总是能捞上几分。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的注①就属于这种。

二是时代背景。如一道关于曾几《发宜兴》的鉴赏题,注:“①曾几:南宋爱国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作此诗时,岳飞被秦桧谋害,抗金形势急转直下。②阳羡:宜兴。③张公、善权:分别指张公洞、善卷洞,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第一和第二点就是我们平时在诗歌教学中尤其强调的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作者经历和创作年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是影响诗歌理解的字词的解释。如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的注②和注③。

四是典故的运用。如李商隐的《菊》中“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注释是《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学生多数会知道“陶令”是指陶渊明,但如果不看注释,“罗含”估计学生就基本不会知道。

3.读关键词

在通读诗歌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关键字词。何谓关键字词?在这里指的是诗歌中直接抒情的词,如喜、怒、哀、乐、愁、愤、忧等;以及能表现喜怒哀乐的原因的词,如“飘零”“烽火”等,我们可以称这些词为气氛词。如韦应物的诗《新秋夜寄诸弟》中“忧”就是直接抒情的词,“归思多”“人瘼”和“蹉跎”就是提示情感的气氛词。

4.读意象和意象的修饰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句话是说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听到的就是“寒蝉凄切”。可见诗人描写的外部环境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诗歌中描绘的景物以及景物的修饰词来理解诗人的情感。

如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诗中:“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高梧是指高高的梧桐,是眼前景物的描写。在古代诗歌中,梧桐很多时候还是离情别恨的象征,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是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离别之后的情景。诗人在此特别选取“梧桐”作为情感的载体,与下一句 “归思”形成呼应。

5.注意诗句的结构

诗歌的语言非常简短,诗歌的魅力就在于蕴藉,“文已尽而意有余”。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充分展开想象,找到诗句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如何找到诗句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从诗歌的结构入手。

秋夜阅读答案篇8

三、描法

描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两大类。

正面描写

1.空间视角。同一景物,由于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呈现出来的视觉形象就会不同。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全方位的感受。答题时常用到的术语有“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俯仰结合”等等。

2.动静关系。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采用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它包括“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便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3.多种感觉相结合。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高明的诗人不仅善于观察,而且还善于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来表达对外界的感受。

4.渲染。即对环境、景物或人的作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修饰,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很多时候渲染和烘托结合作答,但渲染属于正面描写,而烘托属于侧面描写,一般表述为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5.联想想象。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6.虚实结合。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中的虚写包括以下四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遥想公瑾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设想的未来之境。所写之境是还没有发生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例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设想别后的场景。(4)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如实地勾勒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可用于写景,如《天净沙秋思》;用于写入,如《卖炭翁》;用于叙事,如《寻隐者不遇》。

8.细节描写。是指对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的描写。如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还有生活环境等。如张籍《秋思》中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侧面描写

1.对比、衬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达技巧。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达技巧。衬托分正衬和反衬。“衬托”和“对比”的区别还在于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而对比双方不分主次。

2.烘托。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达技巧。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奇妙动人。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3.对面落笔。是指思乡、怀人、送别等类型诗歌中,作者往往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着力描绘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一种手法。这样,更显示出亲友之间思念之情的浓烈,更能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力。典型的如杜甫的《月夜》、高适的《除夕夜》。

对面落笔是一种间接描写.也是一种艺术构思技巧,同时也夹杂着联想想象,属于虚写。具体答题时,只要答出一点即可。

四、结构技巧

诗歌创作中行文结构的技巧,主要包括先景后情、以景结情、卒章显志.开门见山、重章叠句、伏笔照应、过渡、铺垫等。

1.以景结情。诗歌中的景情顺序,可以分为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其中以景结情是考查的重点。以景结情即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全诗,引起读者联想,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结尾一句,便是典型的以景结情。

2.卒章显志。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体现诗歌的结构美,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从抒情角度看它是直接抒情,从结构方式上看,它是卒章显志。

3.重章叠句。是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歌的结构技巧还有很多,如开门见山、伏笔照应、铺垫、过渡等,但大多与现代文手法有共通之处,诗歌鉴赏考查也鲜有涉及,在此不一一赘述。

解答表达技巧题时,一定要注意审题,具体包括:(1)审题型。看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是从大角度笼统地考表达技巧,还是详细地考“修辞手法~抒情手法”等。尤其要识别出“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都是在暗考表达技巧。(2)审考查区间。弄清是考某句、某联的局部型还是考全诗型。(3)审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哪种”“哪些”“主要”。这样才能确保答案更规范准确。(4)审分值。分值少时,答案字数可少些,抓住要点即可;反之要进行详细阐述。准确判断表达技巧时,要注意先整体后局部:涉及的表达技巧较多时,应优先考虑最主要和特征最明显的技巧。

【同步突击】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听蜀僧F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全诗在描写音乐时运用的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元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试分析上面这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及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蝶恋花 别范南伯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划(chǎn)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词的上片是如何抒写离别之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句写友人“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请结合本句的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夜阅读答案篇9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活动,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等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都离不开朗读。但是,因为初三教学的特殊性,很多教师在讲解阅读理解的时候,都是带领孩子进行理性地分析文本,而放弃了朗读这一学习活动。其实,朗读真的是一把打开阅读理解大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孩子们才能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提高自己阅读理解的能力。

【关键词】

朗读 阅读理解 初三教学

朗读是什么?笔者不想从专业的角度给它下专业的定义,因为这样的定义不足以表明朗读的真正魅力。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先生这样为朗读下定义:

朗读,是讲求语言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

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

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

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朗读的内涵很丰富,笔者在此不做讨论,只是想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朗读在初三阅读教学的作用。初三教学与初一初二相比,有它的特殊性。它的应试功能占的比例更重一些。在语文上,重头在阅读和作文,当然,大部分的时间肯定花在了阅读和作文上。那么,有很多老师和学生会发现,阅读上花了时间了,可是阅读能力上不去,该怎么办呢?笔者也曾有过同样的困惑,经过不断的尝试和调整,笔者发现朗读是一把打开阅读理解大门的钥匙。

一、朗读能带领学生走进文章内容

初三太多的阅读理解的理性分析与讲解,让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但是朗读会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无穷魅力。记得在讲《秋天的黄昏》这篇阅读理解时,基于散文很散,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这一特点,我在上课铃声响起时我缓缓地有感情地读起了文章:

“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我明显感觉到他们走入了情境,那村庄里的一景一物已经映在他们的脑海中了,读完后,让学生谈一谈他们听完之后的感受,那个畅所欲言,是任何理性分析的课都比不上的,我知道,我的学生已经走进文本,走向文章的深处了。那么老师根本不用多讲什么,朗读出来就好,经过朗读的熏陶,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文本的魅力,自然会感受和领悟了。

二、朗读能攻克题目的难点

初三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老师会交给学生很多阅读理解的思路与方法,可是,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老师,我思路都背上来了啊,可是为什么总是扣分呢?”其实,是没有真正的读懂题目,读懂文章,那么如何去读懂呢?朗读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举个例子,在《审丑》这篇文章中第12题: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说说第(4)段画线句的作用。答案为:“晚秋”“灰色的风”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暗示了老人晚年境遇的凄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暗示老人生活的艰辛。第四段内容为:

“晚秋,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上课时,我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有个男生站起来,开始读答案,读完之后,我问他扣了几分,孩子回答说1分,我说现在知道扣在什么地方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调侃道:动脑筋想想呢?孩子愣了一会,说想不出来。我顺势说道:“老师教你一个方法,不用想就能答出来。”孩子一听,来了精神。我说现在你假设自己就是那老头,来读。孩子第一遍不好意思,只是把文字读了一遍。我问读出什么了?他说还是没有。于是,我示范了一遍,声情并茂。他说老师我知道了,我说不要说出来,再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来,孩子这次放开了,读出声来,读完之后,迫不及待地说老人真凄惨,连个破塑料袋都要捡,真不容易。我说对了,答上去。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里不一一枚举。总之,朗读能帮助孩子攻克题目中的难点。

三、朗读在考场中的运用

秋夜阅读答案篇10

如教师在教第一册中《秋天到了》这篇看***学文时,用录像放映美丽的秋景***。用幻灯打映课文中的插*** ,从***入手,教给儿童进行有序观察的方法:先看天空,后看地上;先看近处,再看远处。接着要求儿童边观 察边思考,寻找表现秋天景物特点的画面,并让其说出来。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本课6个生字及新词,理解 “秋天到了”的特征,用录音示范教读课文。课中做“秋天到了”的游戏,巩固练习时让儿童想象还有哪些现 象说明秋天到了,并让孩子们通过想象自画秋景***。最后编出儿歌:“我们爱秋天,秋景实在美。秋季多迷人 ,祖国最雄伟!”儿童边唱边拍手,这堂课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顺利结束。教学中***文密切结合,看、听、读 、说、画多种感官参与,学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诱发。

2.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儿童思维的自觉性 儿童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 深入,又在验证答案和应用知识中不断发展。因此,在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中,要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读的同时质疑问难,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会解答问题,激发 他们思维的自觉性。

如教第一册中《小小的船》,为了强化文中句子的训练,让儿童结合插***,自觉、主动地化解难点,教师 设计了如下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

2.1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一句讲的是“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为什么说月儿像小船呢?( 诗的第一句是理解的难点,要结合插***帮助学生弄清月亮和小船的关系,让学生看月亮***想小船的样子,弄清 月牙儿和小船都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它们的形状很相像。)

2.2 小女孩怎么能坐到月亮上去呢?(结合插***帮助学生弄清小女孩和月亮的关系:因为夜空太美了,小 女孩已经把辽阔的蓝天当作大海,将弯月比作船了,所以才很自然地想象自己坐到船似的月牙儿上去了。)

2.3 小女孩在月儿上为什么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呢?(要帮助学生弄清这是一个晴朗的夜空才能出 现的景色。同时借助插***帮助学生理解叠词“闪闪”、“蓝蓝”。这两个词,是描绘美丽夜空的情景的:“蓝 蓝”一词,不仅描绘了夜空的颜色,而且给人以广阔而寂静的美感;“闪闪”,又给人以动态的美。从中使学 生领略到夜空不仅美,而且充满情趣。

以上提问,让儿童怀着对星空好奇的心理,自觉地进行思维,主动作答,加上教师的恰当点拨、分析,最 终使学生理解全诗意义。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有个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这个小女孩是怎样 飞上天坐到月亮上去的呢?”教师对学生的大胆提问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告诉学生:由于夜空太美了,月 儿很像小船,小女孩是想象自己上了天坐到月亮上去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联想,可以让对儿歌诗意已理解的 学生帮助作答。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消除教师代替学生思维的弊病。

3. 分析课文重点词句,培养儿童思维的准确性 儿童知识少、阅历浅,认识事物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准确地抓住特征。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童心 理特征,抓课文重点词句,抓对插***的有序观察及***意口述,充分发挥他们的智能,逐渐培养他们思维的准确 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秋夜阅读答案10篇

学习

母亲节祝福信息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祝福信息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快乐动图祝福,母亲节发祝福给朋友。【母亲节祝福语3】要变成妈妈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不得不变得坚强《恋空》【母亲节祝福语4】重要的是你自己要相信你的妈妈,即使她真是历史xx,她仍然是个伟

学习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意义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节由来和风俗意义10篇,内容包括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作文,端午节意义和风俗。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

学习

古代关于爱情的诗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关于爱情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古代关于爱情的诗句100句,古代关于爱情的诗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

学习

母亲节朋友圈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朋友圈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语录朋友圈,母亲节朋友圈模板。是您教会我走路,我却舍您离开家;是您抚养我长大,我却还让您牵挂。亲爱的妈妈,今天是母亲节,愿您平安快乐!2.我的妈妈个子不是很高,留着长发,眼睛很有神,平时对人总是

学习

六年级毕业考试答案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六年级毕业考试答案10篇,内容包括六年级毕业试卷十篇,六年级毕业考试真题及答案讲解。()3.A.meB.bedC.red()4.A.glueB.runC.us()5.A.nightB.ghostC.daughter二.找出下列英文单词所对应的中文意思。(1)undergroundA.电影院(

学习

推敲教学设计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推敲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推敲教学实录苏教版,推敲小古文教学设计。模型;建筑设计;立体空间;辅助0引言物理模型的实体属性最接近建筑完成状态,成为了建筑设计推进的重要工具。即使在各种数码软件介入的今天,物理模型同样具有数

学习

中小学生安全素质教育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中小学生安全素质教育10篇,内容包括中小学生安全素质教育2018完整版,中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完整版。中小学生游泳不能在没有家长的带领下独自去游泳,不能和不会游泳的家长游泳,要和会游泳大人一起游泳,还不能去不知水情的地方游泳

学习

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一年级,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20字。2、《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3、《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

学习

庆五一诗歌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庆五一诗歌10篇,内容包括庆五一诗歌朗诵大全范文,庆五一文体活动的诗。2、每一个花开的瞬间,都凝聚着汗水的挥洒,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都灵动着生命的荣华,这就是红五月的赞歌。下面请欣赏团风中学带来的配乐诗朗诵《五月的赞歌》,

学习

我的香脚阿姨10篇

阅读(20)

我急忙往回跑,可到了那儿一看,阿姨已经走了,想起刚才阿姨说的明天不会再来,我心里十分沮丧:看来,钱包是找不回来了……舍不得钱包,舍不得里面的五元钱……第二天,我一直闷闷不乐的,还沉浸在丢失钱包的不乐中。放学时,我一个人走着,忽然,我被一...

学习

校本教案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校本教案,内容包括校本教案优秀案例,校本教材教案范例。一、本科院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教学档案是衡量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反映高校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之一,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

学习

母亲节话语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话语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祝福话语,母亲节暖心话语。4、您快乐了,我安心了;你幸福了,我放心了;你平安了,我开心了;你健康了,我顺心了;母亲,今天是您的节日,祝您长寿安康,幸福快乐。5、千千万万个男士,抬起头来吧,在这个给女性的日子

学习

讲教育课材料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讲教育课材料,内容包括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报告范例6篇,教育教学专题发言内容。第一个问题:当前***风廉***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形势腐败主要表现为***治腐败、社会腐败、权力腐败和行业腐败等。不同层次的腐败具有不同的特点,权力

学习

鼓励孩子高考的话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鼓励孩子高考的话10篇,内容包括孩子高考家长鼓励寄语,高考鼓励人的经典语句。3、送报晓金鸡看今年硕果飘香迎佳绩,迎吉祥犬吠待明朝笑傲高考创辉煌。4、试纸粘墨香,金笔下千言。思虑心平定,谨慎落笔闲。且喜平常度,切忌神慌乱。

学习

六年级毕业考试答案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六年级毕业考试答案10篇,内容包括六年级毕业试卷十篇,六年级毕业考试真题及答案讲解。()3.A.meB.bedC.red()4.A.glueB.runC.us()5.A.nightB.ghostC.daughter二.找出下列英文单词所对应的中文意思。(1)undergroundA.电影院(

学习

信任阅读答案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信任阅读答案10篇,内容包括信任阅读题答案大全,信任的境界阅读答案。②某次他去买东西,不料已经到了闭店时间,老板说:先生,你可以继续挑选,不过我要回家了,自动收款机就在出口处。另外劳驾您走时替我顺手把店门关好。祝您晚安!③

学习

沙尘暴阅读答案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沙尘暴阅读答案10篇,内容包括沙尘暴阅读答案三年级,沙尘暴阅读答题。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的物理状况,一般指2~3天内某地的大气变化。描述天气特点时学生应从天气现象和天气指标两方面来考虑。天气现象指风云雨雪、冷暖干湿的

学习

伤仲永阅读答案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伤仲永阅读答案10篇,内容包括伤仲永阅读,伤仲永的阅读题答案。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

学习

马戏团阅读答案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马戏团阅读答案10篇,内容包括马戏阅读题答案重大意义,马戏团答案。一、思想认识有严重偏差,阅读欣赏流于形式高考不仅仅是针对高校的选拔性考试,而且是中小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命题的改革直接牵动着中小学教学,用一线老师的话

学习

半截蜡烛阅读答案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半截蜡烛阅读答案10篇,内容包括半截蜡烛阅读短文答案,半截蜡烛阅读。第三步:教师课下认真批改作文,找出通病,整理典型案例。接下来,正式上课――作文讲评与课文教学同步进行。一、从独特的命题和首尾入手,学习再现深刻的主旨和巧

学习

散步阅读答案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散步阅读答案10篇,内容包括若是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阅读答案,散步短文阅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我

学习

课时特训答案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课时特训答案10篇,内容包括课时训练试卷参考答案,课时训练100个答案。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课程。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动态发展的边缘学科,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