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的诗意10篇

宿建德江的诗意篇1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中共有三首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是一首思乡之作。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诗人在望湖楼所看到的暴雨急来急去的壮观景色。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前两句写了暴风雨急来时的景象,后两句描写了雨后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最为活跃。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品读从而达到对古诗词的识记。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加强理解,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孟浩然的古诗,因此对这位诗人并不陌生。教师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孟诗,从而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宿建德江》。

1.首先欣赏诗歌的插***,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交流反馈:

(1)师: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孤独、凄凉)诗中哪个字最触动你的心?(愁)

(2)“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那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3)诗人独自一人夜宿在建德江,他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如果你是诗人,你这时候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4)诗人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独自一人,只有天上的月亮相伴,这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

5.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四)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解题:请学生说说从诗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醉书”意思是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给古诗划分节奏。

3.想象下雨前的画面,理解“翻墨、未遮山、跳珠、乱入船”的意思,学习前两句诗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三、四句所描绘的画面。

(五)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解词题。

一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注重点词句,解词意。

自由朗读,读完之后学生交流有没有不懂的字词。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

抽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3.想象画面,景中悟情。

4.联系生活,内化感情。

请学生说说从“路转溪桥忽见”中感受到什么?

师相机引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不畏惧,勇往直前,那么,前方将充满光明与希望。

(六)课堂总结。

这三首古诗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宿建德江》中后两句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空旷辽阔的原野,倒映在清澈江水中的明月,表现出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前两句诗人通过生动描写暴雨来袭时的景象,表达了赏雨的愉悦心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词人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描绘了黄沙道的夜景,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三首古诗,都属于写景抒情之作。因此我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的感情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

黑云

墨水

雨之急、大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白雨

跳珠

大风

吹散——去得快

湖水

如天——奇(景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

热爱大自然

宿建德江的诗意篇2

没有意境就没有诗歌。我国古诗词的创作非常注重表现意境。因为意境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晴空一鹤排云上”描绘的是秋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边塞的壮丽景象。它以一种洗练、含蓄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感情上的影响,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什么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是自然景物与作者心中境界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是包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

在教学中如何探寻诗词意境,再现意境,体味古典诗词的魅力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想象诗中之“画”,体会诗中之“情”,领悟诗中之“理”。我是这样做的: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还原古诗画面。

诗人借助语言把自己的生活体验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读者就要运用联想和想象把用语言所描绘的一切还原为生活中的画面,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不仅如此,还要根据作品中所表现的部分去想象、意会那些没有表现的景和情。因为诗词的想象和意境,不只包括直接描绘出的有限的景与情,更应包含无限深远、无限广阔的意蕴和情趣,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同时,在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注意知人论世。诗人的阶级出身、文化教养、性格、遭遇等的不同,诗词表现的思想感情也是千差万别的,要注意考虑诗人受各种原因的影响,特别是民族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的一致,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等等。如《咏梅》诗,陆游与***的诗风格不同,表现的意境也迥然不同。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者的操守与傲骨。

(二)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来创设意境。

古人好讲含蓄之美,往往移情于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充分发挥电化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的优势,通过画面、音响渲染、声画联璧等手段有助于表现抽象的的意境,给学生比较直观的感受。 如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我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用画面再现以下镜头:(主观镜头):故乡、亲人、团聚,同样是明月皓空,觥筹交错,众宾喧哗,天伦之乐!倏地(闪回现实镜头):月落江底,江水潋滟,(声响)喧哗之声,萦绕在耳。顿时,诗人思接千里,犹如故乡就在眼前:好近啊,故乡的明月!

(三)利用语言描述再现意境。

假如缺少教师的语言描述,就会将再现古诗意境变成盲目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教学。相反,教师贴切、优美的描述语言,不但能将学生带入诗歌中的情境,还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语言美的享受。

教师重视古诗文中关键词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古诗用词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明白该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观察什么,联想什么,这时候老师再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去启发他们,学生自然会置身于诗歌的意境之中,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进而感受意境之美。

例:《山居秋暝》的意境描述: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叶摆动,渔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三)通过诵读体会意境。

“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的有效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避免单一的读,要默读、诵读相结合,个别读和集体读交错使用,重点篇目做反复读,声请并茂的读,读中有感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加深对古诗的体会。

宿建德江的诗意篇3

1、新是增添的意思。意思是暮时分新添忧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2、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宿建德江》,原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来源:文章屋网 )

宿建德江的诗意篇4

鹅且!!武汉的天气在国庆期间很适合游玩有木有!!开森~

国庆节:武汉黄鹤楼、船游三峡大坝、清江画廊、三峡人家

行程安排

第 一天

早7:30火车站南广场集合,由领队统一分票,讲解注意事项后,乘火车K1162前往武昌,开始我们美好的旅程,沿途站点均可上车。

住宿:火车上

餐:无

第二天

清早抵达武昌用完早餐后乘车赴长阳国家AAAAA级风景区【清江画廊景区】(门票100元赠送,游船58元已含)。抵达清江画廊旅游专用码头,乘船欣赏清江倒影峡风光:天下第一大天然生成的石佛―清江大佛、天然生成的孔雀开屏山:白虎亭欣赏清江风光,德济亭听德济娘娘养育土家儿女的动人故事,向王庙祭拜土家祖先在天之灵, 石神台触摸神石为您带来好运,观看土家族先祖繁衍生息的赤褐二穴;乘船至仙人寨观看清江植物王国野生猕猴群、仙香草后返回旅游码头;乘车返回宜昌。

餐:早、晚特色餐

住宿:宜昌市区准三星酒店住宿

第三天

早餐后游览【三峡大坝】景区(景区环保车35元自理):至坛子岭体会***诗句“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豪迈情怀览工程微缩模型、万年江底石、观三峡大坝全景、世界最大的内河船闸——双线五级梯形船闸;185平台近观大坝雄伟英姿、高峡平湖壮观景象等;截流纪念园再现大坝截流辉宏场景等。在游轮码头登船,乘【交运两坝一峡豪华游船】(160元已含)观万里长江第一坝——长江三峡葛洲坝水利工程,游那段唯一没有被淹没的老三峡——长江三峡西陵峡的原始峡谷风光,船观三游古洞之摩崖石景。晚餐后入住酒店休息。

用餐:早、中特色餐

住宿:宜昌市区准三星酒店住宿

第四天

早餐后乘车赴【三峡人家】(含门票150元,摆渡船票35元已含),三峡人家是三家人家风景区地处宜昌市,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腹地,地处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是宜昌“两坝一峡”旅游线上的中心地段,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历史的车轮好像有意在此停止了前进,遗留下一片古老而又充满神奇的世外桃源,供世人寻觅历史的遗踪。位于三峡之一的西陵峡腹地,地处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是“两坝一峡”旅游线上的中心地段,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历史的车轮好像有意在此停止了前进,遗留下一片古老而又充满神奇的世外桃源,供世人寻觅历史的遗踪。(景区电梯费30元自理)。下午适时乘车返回武汉,入住酒店

用餐:早

住宿:武汉准三星酒店住宿

第五天

早餐后参观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在此题下《登黄鹤楼》一诗,使它闻名遐迩。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京广铁路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适时乘车前往火车站,乘坐16:28分的K1476次火车返回烟台。

第六天

傍晚约7:00左右抵达烟台,结束美好愉快的三峡之旅。

你有一份国庆武汉出游指南待查看......

打卡必去:户部巷

地处繁华的武昌司门口闹市,清朝时,这里曾因毗邻藩台衙门而得名。这条百余米长的小巷上,集中了武汉各类老字号和全国各地知名的小吃品牌七十多个,现已成为汉味小吃的代名词。名小吃:蔡林记热干面、三鲜豆皮、汤包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自由路与***路交叉口

艺人文化 吉庆街

吉庆街夜市大排挡宽十几米,路面凸凹不平,白天冷冷清清,一到晚上,它的魅力便凸现出来,卖花的卖唱的、拉琴的、吃饭的、服务的……几百个台位挤得满满的,热闹非凡,到午夜12点以后,整个气氛达到高潮。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大智路与江汉路之间

吃虾宝地:万松园

下班后,几个朋友聚在一起,点上两盆虾子,再来几瓶冰啤酒,舒服!巴厘龙虾、靓靓蒸虾......这里是武汉人最喜欢撮虾子的地方,这个季节如果没得虾子肯定还有别的美味。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雪松路

当然,这些只是最有代表的武汉小吃聚集地,还有香港路、台北路、首义园等小吃也特别不错哦~

第二站:玩

光谷广场

光谷广场位于武汉市的东大门,倚立“中国·光谷”入口处,位置得天 独厚。虽说光谷通常都是人山人海,但小伙伴们可以去逛一逛哦~各种美食,商场,超市,电影院,KTV……应有尽有,一起走一波吧~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

昙华林

文艺小青年聚集地,一条文艺的街道,各种小清新古朴店铺,可以给异地的恋人家人寄去明信片,也非常适合女生拍照哦~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胭脂路

黄鹤楼

黄鹤楼是武汉的象征,高中大家都学过崔颢的《登黄鹤楼》吧。到了武汉一定要去看看的地方哦~

地址:武汉市蛇山西山坡特1号

欢乐谷

欢乐谷由梦想大道、卡通工厂、欢乐时光、极速世界、渔光岛、羽落天堂、飓风湾、欢乐江城等八大主题区域组成,全新设置了100多项娱乐体验项目,包括30多项游乐体验设备、40多处生态人文景观、10多台文化演艺精品和20多项主题娱乐游戏,精彩诠释多元欢乐。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欢乐大道196号

江汉路

大名鼎鼎的江汉路,最古老的年轻商圈,如果没去江汉路,那就相当于没来武汉,最近江汉路在各种挖,但是这里依旧人来人往。江汉路步行街、万达商业广场、中心百货、新世界百货、大洋百货、王府井百货、凯德 · 新民众乐园...应有尽有,想不剁手都难!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

武广商圈

宿建德江的诗意篇5

一、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

诗歌语言凝练,在学习时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

如我在教学《琵琶行(节选)》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教师示范后,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的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本诗换韵频繁,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第一层,感受诗的韵脚。通过这一步,学生既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又初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步感知,体会画面美

我国很多古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画。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体会古典诗词的画面美。

如《过故人庄》描绘了一幅农村恬静优美的田园***。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体会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安逸。《江雪》作者以极其洗练的文笔,勾画出一幅渔翁汉江垂钓***。我们应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把“江”“雪”与“渔翁”有机联系在一起,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的美。《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勾画了一幅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我们应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宏观勾勒、动静结合描绘出的北国草原壮丽富饶风光的独特美感。

三、深入理解,挖掘思想美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就该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让如诗如画的祖国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让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学习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样,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壮胆气、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剪梅》(李清照)等,就应引导学生如何珍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学习《过华清宫》《石壕吏》《涉江》等,就该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憎恶之情。

四、发挥想象,领悟意境美

发挥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再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头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旅途的艰苦;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偶得投宿处的喜悦。诗中末句的“归”,意境深远,既写出了诗人从风雪迷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处的狂喜心情,又表现了山民热情、好客、纯朴的良好品性。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⑴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⑵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⑶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⑷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对诗人来到柴门边,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景进行表演。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宿建德江的诗意篇6

一、春夏秋冬均可别,春花秋月别韵长

从大的季节来讲,一年四时都可以别离,无论是和煦花开的春、炎热烦闷的夏,还是草木枯黄的秋、冰冷凄寒的冬,人们总会离别。宋朝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夏日的美景中洋溢着惜别浓情,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冬日的酷寒中气势磅礴激昂慷慨而又充满着离愁和乡思。可是,古代诗歌中离别的季节更多在春秋。诗人们往往借助春的盎然、秋的凄凉或烘托或渲染传达离别的情意。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莺飞草长,杂花生树,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离别,让人倍感怅惘。“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豪迈奔放的诗仙无限惆怅;“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淡泊洒脱的“诗佛”也感慨万千。当然,离别诗的征候最好最多在秋季,金桂飘香,秋风萧瑟,秋雨绵绵。“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秋的冷落寂寥让柳三变潸然落泪;“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送魏二》),橘柚飘香的秋季的风雨使七绝圣手内心凄婉悲凉。

当然,与季节有关特别是与春秋有关的自然意象也是常常出现在离别的诗词里面,“春草”“春水”“东风”“西风”“霜风”“秋雨”“秋霜”,季节的生机盎然与冷落清凉渲染出离别的无奈与依依不舍的真情。

二、十二时辰均可别,暮色苍茫愁思长

从小的时间范围来讲,许许多多的诗人往往把离别与傍晚、月夜等联系起来,悲凉的环境有助于突出传达离别的伤感孤独。常见的这一类的意象有:“日暮”(黄昏)、“斜阳”“夕阳”“落日”“残照”“晚风”“暮雪”“暮钟”“新月”“弯月”“明月”“残月”等。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孟山人的旅途的忧愁苦痛可见一斑;“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送别友人时内心沉重感伤。“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送灵澈》)刘长卿描写友人所去之地的自然环境,以表崇敬留恋的心情。“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丹阳送韦参***》)严维诠释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种真挚感情。

三、亭陵道楼作意象,难分难舍真情永

离别地点的安排,古人也很讲究。古代的离别诗,常常出现这样的处所――“离亭”“长亭”“劳劳亭”“谢亭”“北梁”“灞桥”“霸陵”“灞陵亭”“古道”“歧路”“渡头”“阳关”“西楼”(高楼、小楼、危楼)等。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送别》)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I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的句子。

在中国古代诗词里,“灞桥”是最富有离情气息的经典意象。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送别习俗。其后经过历代墨客骚人妙笔的润饰,日久天长,灞桥竟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全唐诗》中直接描写或提及灞桥(灞水、灞陵)的诗篇就超过110首。李白叹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忆秦娥》),岑参写道“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刘禹锡唱道“征徒出灞澹回首伤如何”(《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不一而足。

四、离别水路作意象,江水滔滔别意涨

南方的交通以水路为主,平原广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所以在送别诗中“南浦”的意象相对颇多。“南浦”是水路登舟送别地点的泛称,用“南浦”来表达离愁别绪情怀的离别诗作,屡见不鲜。

宿建德江的诗意篇7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是杜甫《哀江头》诗中的末两句。关于“欲往城南望城北”的解释,虽然历来说法很不一致,但是对于把握杜甫之“哀”至关重要。诗题作《哀江头》,“哀”字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自然也是解决上述纷争的钥匙。从杜诗的行文来看,他“潜行到曲江”,一为“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而“哭”,离黍之感倍增哀情,二为“苑中万物生颜色”“同辇随君侍君侧”的“昭阳殿里第一人”而“忆”,赏心乐事再倍增其哀,三为“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而“泪”,生死别离加倍增其哀,最后为“欲往城南望城北”而“感”,触景生情则更哀。诗的末两句互为因果,将造成“黄昏胡骑尘满城”的结果放在前面,最后指出造成这种结果之原因是唐玄宗“欲往城南望城北”,形象地、艺术地、真实地再现了唐玄宗在天宝末年先是穷奢极欲,继而养虎遗患,最终逃亡的丑行,讽意尖锐,耐人寻味。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是杜甫《哀江头》诗中的末两句。关于“欲往城南望城北”的解释,虽然历来说法很不一致,但是对于把握杜甫之“哀”至关重要 。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云:“老杜《哀江头》云:‘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言方惶惑避死之际,欲往城南,乃不能记孰为南北也。然荆公(王安石)集句,两篇皆作‘欲往城南望城北。’或以为误,或以为改定;皆非也。盖所传本偶不同,而意则一也。北人谓‘向’为‘望’,谓欲望城南,乃向城北,亦惶惑避死,不能记北之意。”此解清朱鹤龄从之:“‘黄昏胡骑’二句,放翁谓惶惑失道,正合当时情景;且与起二语相应。”[1]现代一些学者也有采用陆游说法的,或言“欲往城南句,写极度悲哀中的迷辋心情”;[2]或言“这说法比较圆通些”,“作‘忘城北’,或‘望南北’,虽都是一个意思,不过‘忘’字写的是心理活动,既凌虚不实,又显得直陈心曲,反而有矫揉造作之态,都不如‘欲往城南望城北’,写得来比较形象:心里愈来愈迷惑瞀乱了,想走回城南我的下处去;低头走了半天,才发觉我是在望(向)城北的方向走着呢!”[3]

陆游首倡的“惶惑避死之际,欲往城南,乃不能记孰为南北也”的说法却被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所否定。他说:“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有作‘忘城北’又有作‘忘南北’者,讫无定本。今按曲江在都城东南。《两京新记》云:‘其地最高,四面宽敞’,灵武行在,正在长安之北,公自言往城南潜行曲江者,欲望城北,冀王师之至耳。他诗‘都人四面向北渧,日夜更望官***至’(《悲陈陶》),即此意。若用‘忘’宇,第作迷所之解,有何意义?且曲江已是城南矣,欲更往城南,何之乎?”[4]此说影响颇大,风行海内的《唐诗三百首》注本即采胡氏之解,如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说:“曲江在城南,地势最高。肃宗在灵武即位,地在长安之北。望城北,望王师的北来恢复京师。”[5]现代学者亦有持上述说法的,如萧涤非《杜甫诗选》认为:“欲往,犹将往。杜甫这时住在城南,时已黄昏,应回住处,故欲往城南。望城北者,望官***之北来收复京师。时肃宗在灵武,地当长安之北。旧注云:‘北人谓向为望,欲往城南乃向北,亦不能记南北之意。’杜甫恐不至如此神志不清。”[6]

现代亦有既不同陆氏之说的,又不同意胡氏之说的,如徐仁甫《杜诗注解商榷》就作这样解释:“杜甫家居城南,‘春日潜行曲江曲’之后,自当回到城南。然当‘黄昏胡骑尘满城’之时,心念朝廷,故不免累望城北耳。唐朝廷在长安城北,白居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回车叱牛牵向北’可证(意本陈寅恪说)。杜甫《秋兴》‘每依北斗望京华’,与此同意。‘望城北’三字正表达了诗人忧国之情,绝非心乱目迷的形象。”[7]

如是三种观点,其实都值得商榷。倘说杜甫“惶惑避死之际”竟然不能辨别“孰为南北”,大敌当前,社稷焚毁,人民涂炭,杜甫这样的举措岂不是怕死鬼的形象吗?《哀江头》写于至德二载(757)的春天;在这之前的至德元载(756),长安陷落,“自京畿、鄜坊至于岐、陇皆附之(叛***)”,杜甫从长安逃出“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8]又被送到长安。在兵荒马乱、人命难保的情况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羸服欲奔行在”,其精神和胆识已非常人所具有,却怎么会“惶惑”到连东西南北也不知道呢?既然如此胆小,怕死,“惶惑”,怎么会于此年“今夏草木长”的四月,“脱身得西走”而“麻鞋见天子”呢?难道他不怕掉头吗?所以陆游的“惶惑”说不能令人折服。又倘说曲江“‘其地最高,四面宽敞’,灵武行在,正在长安之北,公自言往城南潜行曲江者,欲望城北,冀王师之至耳”,也似于理不通,诚如傅庚生质疑:“当然,谁也不能说当时老杜不冀王师之至,他是在万分殷切地伫望着的;问题只在这一句诗的原意是否即在北望灵武?以理度之,倘欲北望,在任何高处都可以,何必到南郊高处再隔城以望北呢?眷念官***,心‘向’北方的行在就可以了,何必当真用目去望?灵武虽在北方,相居数百里之遥,定能真个望见?原诗明明说的是在‘黄昏’,既已‘黄昏’,又云‘欲往’,然后再去‘望城北’,还能望见什么呢?”[9]中的之论,解人之未解;但傅先生的结论却回到陆游的“惶惑”说上去,恕笔者不敢苟同。再倘说“唐朝廷在长安城北”,杜甫“心念朝廷,故不免累望城北耳”,也好象有些不近情理处。杜甫“潜行曲江曲”的当儿,“唐朝廷”在长安已不复存在,玄宗蒙幸成都,肃宗即位灵武,“望城北”岂不是空望?何况杜甫对于安史之乱前“唐朝廷”早已心怀不满,颇有讽刺了。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云:“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且战慄。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诗用对比手法,极写贵族豪华奢侈,宫墙咫尺,荣枯分明,判然两个世界,稍有良心的朝臣,谁不为之战慄恐惶,这样下去,国家要出乱子的!明刺群臣,实讽人君——玄宗!待到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蜀,杜甫更是入木三分地讽刺和揭露昔日“唐朝廷”的荒***误国:“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北征》)。他寄希望于肃宗,又称快于陈将***(玄礼),就是对玄宗朝廷的鞭挞和否定。足见杜甫“忠君”绝非愚忠,他往往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忠君爱国”。《哀江头》诗中的“望城北”断非诗人“累望”那个玄宗之“朝廷”。

综上所析,前列三说,均不能释笔者心中之疑。我认为诗题作《哀江头》,“哀”字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自然也是解决上述纷争的钥匙。“江”指“曲江”。《太平寰宇记》:“曲江池,汉武帝所造,名为宜春苑,其水曲折有似广陵之江。故名之。”《剧谈录》:“曲江在宜春苑,在汉为乐游园。开元疏凿,遂为胜境。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江头菰蒲葱翠,柳阴四合,碧波红叶,依映可爱。”这里当是唐朝廷皇室贵戚游宴享乐文人学士赏景览胜之地,据傅庚生先生考证,杜甫那时可能就住在长安城南,朱雀街东的地方,常在这里盘桓。[10]诗人“潜行”到此,“本哀贵妃,不敢斥言,故借此江头行幸标为题目耳”。[11]杜甫面对“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回顾昔日繁华热闹胜地,抚今追昔,意多哀悼,通过对比,触景生情,旨在揭示出国破家亡的根源,实由于玄宗朝廷的骄奢荒***,统治者以“明眸皓齿”化作“血污游魂”而自食其果。这“哀”颇有白居易《长恨歌》中所谓“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恨”的意思,就是说“哀”而含怨,“哀”而含刺,即“过伤心之地,《江头》定激哀衷”。[12]《杜诗博议》的作者云:“赵次公注引苏黄门,尝谓其侄在进云:《哀江头》即《长恨歌》也。《长恨歌》费数百言而后成。杜言太真被宠,只‘昭阳殿里第一人’是矣。言从幸,只‘白马嚼啮黄金勒’足矣。言马嵬之死,只‘血污游魂归不得’足矣。按黄门此论,止言诗法繁简不同耳;但《长恨歌》本因《长恨传》而作,公安得预知其事而为之兴哀?《北征》诗‘不闻殷夏衰,中自诛褒妲’,公方以贵妃之死,卜国家中兴,岂应于此为天长地久之恨乎?”[13]所引苏辙之论,颇能启发人。但是他否定杜甫由玄宗的荒***误国而预知唐王朝之兴衰是失之于对诗人的全面了解,仍然视杜甫为“愚忠”,实在太遗憾了。其实在苏辙看来,《长恨歌》和《哀江头》所写的是同一题材,只是白居易侧重于纪事,杜甫则侧重于抒情罢了。但是却都写了悲剧主人公的形象,或恨或哀,不无黍离之悲。不过白居易之恨“既有男女风情的寄托,也有感伤世事的同情,是寄托和同情所编织起来的对悲剧人物的讽怨”,[14]带有中唐文人普遍的社会心理;杜甫之哀纯粹是清醒者对盛极而衰的现实的埋怨、讽刺和批判。苏辙肯定的是杜甫“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的行文之道,欣赏的是杜甫“事不接,文不属,如连山断岭,虽相去绝远,而气象联络”的大手笔,是那种跌宕跳跃、挫顿有致而“转折矫键略无痕迹”的抒情风格;他认为白居易那样“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则是极笨的法子。[15]应该说,“纪事”以“词气”为主,“注波蓦涧”,不怕顿转间断,固然可以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但不能认为详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的写法就很不好。可是苏辙这种比较法给我们以很重要的关键性的引发:既然《哀江头》的题材跟《长恨歌》相同,既然杜、白同写悲剧主人公,则笔者则认为“欲往城南望城北”恐怕就不是诗人的形象,而是悲剧主人公之一—唐玄宗的形象了。

首先,从杜诗的行文来看,他“潜行到曲江”,一为“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而“哭”,离黍之感倍增哀情,二为“苑中万物生颜色”“同辇随君侍君侧”的“昭阳殿里第一人”而“忆”,赏心乐事再倍增其哀,三为“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而“泪”,生死别离加倍增其哀,最后为“欲往城南望城北”而“感”,触景生情则更哀。“哭”的“忆”的“泪”的“感”的是诗人,而所“哭”的所“忆”的,所“泪”的所“感”的当是悲剧主人公——杨、李。而且就这首诗而言,制造悲剧的责任杜甫认为应由李隆基来负。诗不言哀但以哀字贯穿始终,笼罩全篇很切题,很有现实性,很有时代感,他绝不是抒发自己陷于叛***的个人哀怨,而是以眼前景联想到唐皇室,联想到整个国家。读者到此,不禁发问谁把国家弄到这地步?前人有悟出其中道理者,如黄生《杜说》所云:“此诗半露半含,若悲若讽,天宝之乱,实杨氏为祸阶,杜公身事明皇,既不可直陈,又不敢曲讳,如此用笔,浅深极为合宜。”且云:“善述事者,但举一事,而众端可以包括,使人自得其言外,若纤悉备记,文愈繁而味愈短矣。”[16]这是很得诗人之意的。 其次,考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至德元载》:“(哥舒翰)麾下来告急(指潼关失守),上(玄宗)不时召见,但遣李福德等将监牧兵赴憧关。及暮,平安火不至,上始惧。壬辰,召宰相谋之。杨国忠自以身领剑南,闻安禄山反,即令副使崔圆阴储侍,以备有急投之。至是首唱幸蜀之策。上然之。癸巳,国忠集百官于朝堂,惶惧流涕;问以策略,皆唯唯不对。国忠曰:‘人告禄山反状已十年,上不之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过。’仗下,士民惊扰奔走,不知所之,国忠使韩、虢入宫,劝上入蜀。甲午,百官朝者什无一二。……是日,上移仗北内(玄武门内)。既夕,命龙武大将***陈玄礼整比六***,厚赐钱帛,选闲厩马九百余匹,外人莫之知。乙未黎明,上独与贵妃及亲近姊妹、皇子、妃、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出延秋门,妃、主皇孙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及至马嵬兵变,贵妃赐缢,国忠被杀,“丁酉,上将发马嵬,朝臣惟韦见素一人,乃以韦谔为御史中丞,充置顿使。将士皆曰:‘国忠谋反,其将吏皆在蜀,不可往’。或请之河、陇,或请之灵武,或请之太原。上意在入蜀,虑违众心,竟不言所向。韦谔曰:‘还京,当有御贼之备。今兵少,未易东向。不如且至扶风,徐***去就。’上循于众,众以为然,乃从之。……已亥,上至岐山。或言贼前锋且至,上遽进,宿扶风郡。……辛丑,上发扶风,宿陈仓。……壬寅,上至散关……丙午,上至河池郡。……”[17]恕笔者繁引史料,因与“欲往城南望城北”之解关系重大。当“胡尘轻拂建章台”的时候,“圣主西巡蜀道来”(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这个逃亡天子李隆基原来是“然之”杨国忠“首唱幸蜀之策”,即决定“千乘万骑西南行”(白居易《长恨歌》);不料马嵬兵变,“虑违众心”,以采纳韦谔“不如且至扶风,徐***去就”的建议为幌子,宿“扶风”上“岐山”“宿陈仓”上“散关”“河池”绕了个大圈子,最后还是到了蜀地成都。上述所经之地如“扶风”“岐山”,均在长安城之西北,玄宗意在逃往长安西南之成都,都围绕经过长安西北州郡,岂不是“欲往城南向城北”吗?“北人谓‘向’为‘望’,谓欲往城南,乃向城北,”把“向”释为“望”不是更顺理成章吗?可见杜甫诗中所写的,乃是史实。诗人“潜行”于“曲江”,看到眼前“黄昏胡骑尘满城”的情景,当时“九重城阙烟尘生,千骑万骑西南行”的惨象一幕幕出现,自然又想到“欲往城南望城北”的唐玄宗。这样的狼狈下场难道不可哀吗?当年“霓旗下南苑”的威武一去不复返了,只落得绕道奔蜀,逃命,“明眸皓齿”的贵妃,也只剩下“血污游魂”。“江草江花岂终极”,这衬托之笔,极言花草无知,年年依旧,蒲柳自绿,又何足怨呢?倒是“人生有情泪沾臆”,“此恨绵绵无绝期”啊!这也就是杜甫“哭吞声”的原因所在。真可谓‘黄昏胡骑’二句”才真正“含当时情景且与起二句相应”。杜甫挖掘重大的历史题材,以哀情出之,既总结了亡国教训之痛,又表达了自己爱国之忱。以笔者拙见,诗的末两句互为因果,将造成“黄昏胡骑尘满城”的结果放在前面,最后指出造成这种结果之原因是唐玄宗“欲往城南望城北”,形象地、艺术地、真实地再现了唐玄宗在天宝末年先是穷奢极欲,继而养虎遗患,最终逃亡的丑行,讽意尖锐,耐人寻味!在仅有的二十句诗中,熔“纪事”“抒情”于一炉,诚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又如“连山断岭,虽相去绝远,而气象联络”,前人把它跟脍炙人口、千古不朽的《长恨歌》作比较,不是没有道理的。[1]

所以《哀江头》末两句可散绎为:暮夜降临,叛贼在长安城内烧杀掠抢,闹得乌烟瘴气,血腥满城。一年前,皇帝玄宗“千乘万骑西南行”的惨象似乎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这绕道逃亡的血的历史可千万别重演了,“欲往城南望城北”的历史悲剧多么悲哀啊!我只盼望早日收复长安,快点结束战乱,“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三)!

参考文献:

[1] 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 傅庚生.杜诗析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779.

[4] 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7] 徐仁甫.杜诗注解商榷[M].北京:中华书局,1979.

[8] 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杜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 傅庚生.杜诗析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

[10] 傅庚生.杜诗析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

[11] 陈婉俊补注《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国书店,1991

[12] 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3] 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4] 康怀远.白居易之恨求解[J]..太原:名作欣赏,2005,4.

[15] 曾枣庄 舒大刚.三苏全集[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16] 黄生.杜诗说,清康熙三十五年一木堂刻本.

宿建德江的诗意篇8

忍草庵的历史相当悠久,在清代是江南文人雅集之地。名词人纳兰性德扈从康熙南巡到无锡时,尽管逗留时间很短,还是到那里流连一番,因为他的好友顾贞观曾在忍草庵与陈维崧等人结过诗社,而顾、陈等人都与纳兰性德交好,可见纳兰性德确是重友情的人。

纳、顾的友情佳话,却也带出以讹传讹的纳、顾两人在忍草庵“乘月夜谈”的词坛掌故,道光、光绪时甚至还有人写出当时已去世的陈维崧与纳、顾等人一同聚会的荒唐话,这都是治史者读书不认真,或不全面所致。

目前,所谓的纳、顾两人在忍草庵“乘月夜谈”之事,在无锡仍被奉为圭臬,由无锡市地方史权威部门编纂的《无锡市志》仍记载此事,误导着人们。前不久无锡某内刊还接连有数文以学究姿态乐道津津地提及此事。这些都是很不“文化”的事。现旧话重提,期待不同意见者争鸣,但错的,还是改正了好,与其由外埠史学家来指点评说,还不如无锡人自己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无锡并不缺“文化”,缺少的是发现“文化”的眼睛。

康熙二十三年(1684),著名词家纳兰性德以一等侍卫身份扈从康熙帝南巡。这是纳兰性德唯一的一次江南之行,历来备受人们的注意,特别是他在无锡活动的史事,更是广为传述。本文所说的纳兰性德无锡史事是指他与顾贞观曾在惠山忍草庵贯华阁“乘月去梯,中夜对谈”。此事200多年来一直被视为词坛佳话,但自上世纪30年代始,已有史家对之持否定态度。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一史事仍然众说纷纭,真伪莫辨。本文拟就此发表一些看法,并就正于学术界。

流传200多年的纳兰性德与顾贞观在无锡惠山忍草庵

贯华阁“去梯夜谈”的词坛掌故,其雏形最早起于乾隆年

间无锡一文学家所作诗的注解。

广泛检读这一史事的有关资料,可以发现纳、顾两个人自己的诗文并无涉及他们在无锡惠山忍草庵贯华阁“乘月去梯,中夜对谈”的内容,他俩朋友们的著作以及同时期的无锡地方文献也无类似的记载,此事实际上是后人提出来的。据笔者检索所及,有关此事的记载虽多,但具较大影响、且具传承脉络的有以下三例,其中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无锡秦瀛一首诗的自注:“贯华高阁倚空潭,满坞松云冷佛龛。名士倾城等销歇,一僧闲坐夕阳庵”,诗后有注“忍草庵在惠山春申涧侧,其最高处为贯华阁,顾贞观尝招纳兰成德、陈维崧、姜宸英至宿于是。成德留一小像而去。”(1)这是史事的雏形,但尚未标定发生时间。秦氏累世为无锡望族,秦瀛本人官至兵部侍郎,且是本埠著名的文学家、方志学家,家世、声望显赫,因此,他关于纳兰性德在无锡活动的说法颇具权威性并易为人们接受。

道光十二年(1832),震泽人赵函撰《纳兰词序》,在继承了秦瀛说法的同时,还作出了自己“贡献”——注明史事发生的年份:“余尝登惠山之阴,有贯华阁者,在群松乱石间,远绝尘轨。容若扈从南来时,尝与迦陵、梁汾、荪友信宿其处。旧藏容若绘像及所书贯华阁额,近毁于火,为可惜也。因序其词,并记于此,以为异日词家掌故云。”此段话中的“扈从南来”即是指康熙二十三年纳兰性德唯一的一次江南之行。赵函此序刊于汪元治所刻《纳兰词》的卷首,流传很广,影响远胜秦瀛的诗,史事为更多的人们熟知。

光绪十三年(1887),无锡刘继增编纂刊行《忍草庵志》,更加渲染此史事。他未作全面、深入、认真的考证,就提出忍草庵即为“桑榆墅”,以便能和顾贞观词中的一个注解印证,进而认定纳兰性德的诗《桑榆墅与梁汾夜坐》写于无锡,然后在这基础上对史事凭空作了大胆的细节描写:“二十三年,性德扈驾南巡抵无锡,访贞观于家,偕严绳孙、陈维崧至庵中。庵右有贯华阁为最胜境,性德尝月夜同贞观登第三层,摒从去梯作竟夕谈。又尝品茗二泉。性德年甫三十,丰采甚都,贞观长性德十八岁,须鬓已苍,两人往来空山霭烟中,携手相羊,人望之,疑为师若弟,而不知忘年交也。”(2)时间、地点、人物具体,细节生动,丝丝入扣,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人们读之,仿佛亲眼目睹,往往不由自主信以为真。

至此,内容从简单的“至宿于是”演绎到格调风雅的“月夜竟夕谈”,形式从诗的注解发展到词家掌故再到史籍记载,经过百余年时间,纳兰性德无锡史事终于层累形成。这种看似有根有据的“信史”为历代的各家文章、史料竞相袭用。在无锡,1918年之忍草庵石碑《无锡县***府告示》、1925年之忍草庵贯华阁刻石《重修贯华阁记》等均述此事。这些碑刻至今在惠山忍草庵(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还可看到。上世纪末最新出版的、权威性的《无锡市志》也对此史事照抄不误。

其实,如果能扩大视野,认真读赵函、刘继增两位前人的上述记载,发现其错误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对清初词坛稍加涉猎,对陈维崧、顾贞观、纳兰性德等名词家行止稍为熟悉的人都会知道,“二十三年,性德扈驾南巡抵无锡”时,陈维崧已去世两年了,而严绳孙正在北京参与主持“北闱”乡试,他们此时根本不可能与顾贞观或纳兰性德在无锡忍草庵贯华阁有任何活动。然而,笔者认为,这种错误固然荒谬,但也只能说明赵函、刘继增两人治学态度有不够严谨之处,尚不能直接证明纳兰性德无锡史事也是错误的,要否定纳、顾曾在无锡惠山忍草庵贯华阁有过所谓的“去梯玩月”之事,还需要另外拿出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对前人、对历史认真负责的态度,以理服人的态度。

早在1930年代始就有史家对纳、顾在无锡惠山忍草

庵贯华阁“去梯夜谈”之说提出否定意见,但在无锡此

说却被确信无疑,一直流传至今。

1930年,张任***先生的《纳兰性德年谱》发表。(3)该谱率先批驳赵函谬见,否定史事:“按赵函序,谓容若扈从南来时,与迦陵、梁汾、荪友信宿其处,此事不确”,理由是“是年荪友、梁汾俱在京师”,而陈维崧已卒于康熙二十一年。

此后,张裕京等数家纳兰性德年谱并出,虽也都对纳兰性德无锡史事持否定态度,但所用资料都取自张任***的《纳兰性德年谱》,显得论据简略,考证粗疏,因而未能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1935年无锡县***府所编的《无锡概览》中“贯华阁”条目下照旧称“清纳兰容若尝与顾梁汾月夜登最高层,摒从去梯,清谈竟夕”。(4)

1964年,柴德庚先生在香港《大公报》著文,再次批驳赵函谬见,否定史事:“容若随康熙第一次南巡在廿三年九月,时严绳孙正服官京师,梁汾亦到京,容若到无锡后曾寄书京师以告梁汾,何能同宿贯华阁?至陈迦陵已卒于康熙廿一年。赵函既为容若撰词序,而于容若与诸名士往来之迹,舛差若是,岂不可怪?”(5)很明显,柴德庚的批驳说法更为直捷明白,然而他所用材料的范围仍没有超出张任***的《纳兰性德年谱》,缺乏必要的新的论证,要彻底否定史事,尚有份量不足之嫌。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黄天骥先生“在充分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著有力作《纳兰性德和他的词》一书出版,书中以附录形式刊有黄先生自己所编的纳兰性德年谱。该谱肯定史事:“在江南期间,纳兰性德曾和顾贞观相聚,写了《桑榆墅同梁汾夜望》一诗。桑榆墅是顾贞观在家乡的房子。按,顾贞观《弹指词》在《大河东去》一词自注云:‘忆桑榆野(墅)在三层小楼,容若与余昔年乘月去梯中夜对谈处也。’”(6)在该书的其他部分,黄先生对史事还有进一步的发挥。(7)

笔者注意到,与黄先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夏承焘先生主编的“天风阁丛书”之一《饮水词》一书中只全文收录了张任***的《纳兰性德年谱》。

这一时期,史事在无锡还是风靡一时。无锡编印、出版的有关文献、著作、资料、文章都是“一边倒”,对史事沿用不疑,如列为国家档案的《江苏省无锡市地名录》称:“康熙二十三年(1684),满族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随康熙南巡,与顾贞观夜登贯华阁作竟夕谈,成为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8)无锡地方史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印的资料、刊物等也作如是说。

这半个多世纪来,史事时正时反,扑朔迷离,已成为神秘的迷团。

纳、顾在无锡惠山忍草庵贯华阁“去梯夜谈”的证据

“一诗一注解”,说的不是同一件事,后人将之作为“证据”,

是未经严肃考证之举,造成了张冠李戴式的错误。

就史事来说,自秦瀛发端到现在的200多年时间里,不论是肯定或否定论者,都未能发现新鲜材料来作自己见解的佐证。这原因张任***先生已作过确切的说明:“太傅公(指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笔者注)为郭琇疏劾削官,及先生弟恺功涉拥立皇太子胤禩事,雍正初,夺其谥。又其后和珅与***,藉故籍家产。有此三厄,当时文士均不无贾祸之惧,即有传记文字,而复自删抹者,殆不免焉。”(9)

然而,尽管在史料方面存在着这样的困难情况,笔者还是认为只要全面、深入、认真地运用、分析现有的纳、顾两个人的诗文及其他有关资料,就有可能找出证据,用来辨别史事真伪,解开谜团。

肯定论者认为史事存在的依据是上一节中黄天骥先生所引顾贞观《大河东去》词中的自注和纳兰性德的诗《桑榆墅同梁汾夜望》(该诗在刘继增《忍草庵志》作《桑榆墅同梁汾夜坐》——笔者注),诗是这样写的:“朝市竞初日,幽楼闲夕阳。登楼一纵目,远近青茫茫。众鸟归已尽,烟中下牛羊。不知何年寺,钟梵相低昂。无月见村火,有时闻天香。一花露中堕,始觉单衣裳。置酒当前檐,洒若清露凉。百忧兹暂豁,与君各尽觞。丝竹在东山,怀哉讵能忘!”(10)

纳、顾两个人的诗词大都未注年月日期。纳兰性德的这首《桑榆墅同梁汾夜望》不明写作时间,顾贞观《大河东去》词自注中的“昔年”同样不明具体年份。所以孤立地拿这一注一诗作肯定史事的证据,似乎是非常雄辩的,但在综合其他资料全面分析之后,史事的破绽就显露出来了。

首先看纳兰性德是什么时候到无锡的。据《康熙起居注》载,康熙二十三年康熙首次南巡前往苏州时,中途未曾在无锡停靠。而纳兰性德自己有《病中过锡山》诗二首,记述康熙帝一行船队从镇江而来经过无锡北门外运河时的情景。康熙只是在从苏州北上返京途中才到无锡游览,时间是十月“二十七日己未。……是日,启行往江宁府,驻跸无锡县南门。二十八日庚申。上幸观惠泉山。……是日,上驻跸丹阳县南门。”(11)这说明纳兰性德在无锡停留不过匆匆一夜与翌日游览惠山的个把时辰——至多两三个小时吧,就随驾离锡到了丹阳,并不是黄天骥先生所说“在江南期间”那样较为长久的一段时间。

其次看纳兰性德在无锡逗留时的时间、物候等特征能否与那一注一诗对上号。纳兰性德在无锡住夜的具体日期既然是康熙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夏历),此时已近月夕,夜间人们几乎看不到月亮,纳兰性德在无锡度过的就是一个无月光的暗夜。而顾贞观在《大河东去》词自注中所说“余昔年乘月去梯中夜对谈”,说的是月色溶溶的月明之夜,当是望日前后夜晚的事情,两者在时间特征上不对号。所以顾贞观的自注说与纳兰性德乘月夜谈的事,决不能与纳兰性德在无锡过夜的事情混为一谈。

纳兰性德诗中“无月见村火”之句,倒是颇有暗夜氛围的,但他同时还说到了夜里露水的事“一花露中堕”,这就与他在无锡时的时令节气产生了矛盾。夏历十月二十七日,按公历算已进入12月上旬,在时令上讲已进入冬季,在节气上讲“霜降”已过一个多月,“大雪”即将来临,天气已经很寒冷了,此时无锡夜间寒气袭人,看到的恐怕只是结冰挂霜的情景,根本不可能出现露水,更不会出现露珠堕落的现象,而且此时在无锡花卉中只有菊花尚能凌寒吐艳,而菊花一般只会枯萎,不会“露中堕”的。所以纳兰性德诗《桑榆墅同梁汾夜望》说的决不是他在无锡的事。

第三看“桑榆墅”是否就是忍草庵。刘继增称忍草庵就是“桑榆墅”,而黄天骥先生则认为“桑榆墅是顾贞观在家乡的房子”,这两位史事肯定论者在这个问题上互相矛盾了。同时他们关于忍草庵就是“桑榆墅”,或“桑榆墅是顾贞观在家乡的房子”的说法,都不见于纳、顾两个人的诗文以及无锡的各种县志和其他著作,且清代甚至直至现在的忍草庵,乃至无锡惠山一带并无名为“桑榆墅”的别业书斋之类的建筑,既无资料佐证又无事实根据,显然纯系他们个人“想当然式”的附会臆断,是不能成立的。

综上所述,人们已可以初步论断,纳、顾两个人的这一诗一注与无锡无关,以它们作证据证明“去梯玩月”纳兰性德无锡史事的存在,完全经不起推敲,这只是史事肯定论者张冠李戴、以讹传讹的错误结果。

那么对这“桑榆墅”该怎么解说呢?笔者认为“桑榆墅”既然能够不约而同地出现在纳、顾两个人的诗词中,而且说的还不是同一时间的事,足见那个地方是他俩常去的所在。笔者在浏览了纳兰性德的全部诗文,并结合考察顾贞观在北京的全部行止之后,觉得这“桑榆墅”不在无锡,应在北京,很可能是明珠家在北京西郊的别业。纳兰性德有《偕梁汾过西郊别墅》诗云:“迟日三眠伴夕阳,一湾流水梦魂凉。制成天海风涛曲,弹向东风忽断肠。”纳、顾亦友亦师,趣味相投,顾贞观又长期逗留北京,他俩有充裕的时间常去那些风景幽雅的地方流连,因而写下《偕梁汾过西郊别墅》诸如此类的诗文。

纳、顾自己的诗文及无锡地方文献中的相关记载从多

个方面证明了并不存在他俩在无锡见面之事,更毋论所谓

的“去梯夜谈”!

张任***先生批驳赵函谬见的理由是康熙二十三年顾贞观在京师。这是正确的,但又说得不够全面,因为这年顾贞观确曾回无锡并停留过一段时间,这一点张先生未在《纳兰性德年谱》中提及。另外,顾贞观这年既在无锡停留过,那么他又是何时离锡赴京师的,在纳兰性德到锡之前还是之后?在这个决定纳、顾能否在无锡夜谈的关键问题上,张先生未作出说明。柴德庚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有所进步,说是“九月”梁汾已到京,却未能够举证。

为了解决这个关键性的问题,笔者又检读了顾贞观的全部诗文及大量相关史料,发现顾贞观本人曾记下自己康熙二十三年的一系列活动:“甲子(即康熙二十三年——笔者注)秋,余即先端文公山祠,构‘积书岩’于芙蓉亭遗址之侧,为堂三楹,累石疏泉,颇得幽居之乐。因忆山中故事,遂仿旧制作两炉,炉成,赋近体一章,邑人闻者,竞赓原韵。会余入京师,携其一以行,拟乞题于辇下文章之士。一日坐成侍中容若通志堂,出书画共赏,得一卷,则王、李风流依然合璧,而吴文定、谢文正诸公赠冰壑先生诗记附焉。余因乞此卷归置岩居,即颜其堂曰:‘新咏’。容若欣然许为余书之。”(13)

顾贞观的学生邹升恒作《顾先生传》,也有“甲子(即康熙二十三年——笔者注)夏,旋里,奉庸庵公主崇祀乡贤,复修端文公专祠之在惠麓者,祠旁构精庐数楹,颜曰:‘积书岩’”之说。

这两方面记载说明,康熙二十三年夏秋顾贞观确曾回到无锡,并大忙了一番:将亡父牌位入祀乡贤祠,修葺惠山顾宪成祠堂,并在其旁建书屋“积书岩”,仿照竹炉山房明代***式制作两只竹炉,炉成后又与邑人就竹炉唱和。这一系列五个活动记得清清楚楚,就是没有记下所谓的与纳兰性德在惠山忍草庵贯华阁“去梯玩月”的事,为什么?这说明纳、顾两个人根本未在无锡相聚见面,更谈不上到贯华阁夜谈了,没有发生的事,顾贞观以及他的学生当然不会凭空乱写。上述所引的这些资料可补张、柴两先生举证的不足。至此,人们完全可以断定“去梯玩月”的纳兰性德无锡史事纯属子虚乌有。

关于此史事纯属虚假,实际上人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佐证。

柴德庚先生批驳赵函谬见时,曾提到纳兰性德“到无锡后曾寄书京师以告梁汾”事。纳兰性德的这封信现在人们还看得到——这信一方面报告自己扈驾南下途中的观感,初至江南的欣喜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另一方面又有“惟是登封大典,旷代希逢,趣马微劳,臣职已定,老父艾年尚勤于役,予小子敢惮前驱”(14)等语,向好友剖白自己身不由己例行官差的苦衷。纳兰性德的许多江南朋友常向他介绍江南的旖旎风光,无锡是顾贞观的家乡,他更是神往已久,但这次他到了无锡,却因顾贞观北上赴京未能相聚,所以信中纳兰性德还发出了“启跸遄征,远离知己,君留北阙,仆遂南方”(15)的感叹。

从纳兰性德的这封无锡之函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顾贞观忙完无锡的一系列活动后即离锡赴京,时间是在九月,此时正好纳兰性德扈从出巡,两位好友一南下一北上,失之交臂,终于未能在无锡相聚见面。也正因为未能在好友故乡见面,纳兰性德才会有在无锡给顾贞观写信之举。

此外,顾贞观仿竹炉山房***制竹炉,是风雅轰动之举,“邑人闻者,竞赓原韵”。如纳兰性德真在无锡与顾贞观见面,遇上此等韵事,必会写下热情的诗词吟咏赞美之,但纳兰性德却没有任何关于他在无锡参与竹炉诗会的诗文,他只是说:“惠山听松庵竹炉岁久损坏,甲子(即康熙二十三年——笔者注)秋,梁汾仿旧制复为之,置‘积书岩’中,诸名士作诗以纪其事。是冬,余适得一卷题曰:‘竹炉新咏’,则明时王舍人孟端、李相国西涯诗画并在,实听松故物也。喜以归梁汾,即名其岩居曰:‘新咏堂’,因次原韵。”(16)此语再次证明纳兰性德未在无锡与顾贞观见面,他还是在回到京师之后听了顾贞观介绍此事才写了相关诗文,对竹炉韵事作出回应。

上述事例说明,治学切忌有先入之见,更不能胡乱猜测。只有经过全面、客观地分析资料,才能得出正确结论,避免或纠正所谓纳、顾“去梯玩月”无锡史事这样的错误,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始作俑者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后人却无知地仍然以讹传讹,

纳、顾在无锡惠山忍草庵贯华阁“去梯夜谈”之谬说在光绪年间

最后“定型”的过程,可为后世治史者戒。

柴德庚先生对于“赵函既为容若撰词序,而于容若与诸名士往来之迹,舛差若是”的情况,很感困惑,不禁发出“岂不可怪”的疑问与惊讶。笔者认为在学养颇好的赵函身上发生这种情况确是少见,不过,若是能够了解到赵函的师承关系,也许就可以较为合理地解释这个问题,而不感到惊讶了。

赵函父亲赵基,乾隆中官金匮县学训导。赵函随父寓居无锡,并从学无锡著名文学家杨芳灿。(17)杨芳灿很喜爱纳兰性德的词,有纳兰词钞本行世。同时杨芳灿与秦瀛也是好友,时常诗文相酬。

秦瀛是纳兰性德无锡史事的始作俑者。他的《咏梁溪杂事一百首》卷首有序:“癸巳(即乾隆三十八年——笔者注)夏五月,余之津门,舟中无俚,系怀乡土,偶有所记,辄成断句,诗成共得一百首,语无诠次,聊以志一时托与云尔。”本文第一章开头所引那首有注的贯华阁诗就是这百首之一。

据记载,无锡惠山忍草庵在清初确是颇有名气并具有文化色彩的伽蓝。当时顾贞观、陈维崧、严绳孙等人确曾在庵中进行过诗社活动,如陈维崧《迦陵词》集中就有一首词名《寒夜登惠山草庵(即忍草庵——笔者注)贯华阁》,足见那个地方是这些名士常去雅集的场所。至于纳兰性德扈驾到了无锡,逗留时间虽很短,抽出时间去距离二泉不远的忍草庵游览,探望朋友们早年诗会活动之地,符合纳兰性德的诗人气质,也是纳、顾友情真挚的体现,符合情理。秦瀛在旅途中凭记忆和想象写作,一时把这两方面的事混淆在一起,就开了纳、顾两个人在无锡夜宿贯华阁错误记述的先河。赵函因杨芳灿的关系读到秦瀛的一些诗,并对诗中所说纳、顾在惠山忍草庵雅集一事留下深刻印象,也是非常自然的事。

秦瀛毕竟是文学家、方志学家,他后来发觉了自己几十年前的这个错误,并悄悄地作了改正。嘉庆十五年(1810),他总纂的《无锡金匮县志》对忍草庵发生的事是这样说的:“国初,顾典籍贞观尝邀陈维崧、姜宸英、严绳孙辈结诗会于庵中之贯华阁。纳兰成德尝过焉,留小像而去。”(18)此段文字写得很清楚,顾贞观等结诗会是一件事,纳兰性德“尝过焉”又是一件事,两者明确分开,这是正确的记载。秦瀛实际已否定了自己早先关于纳、顾等人在忍草庵“至宿于是”的错误说法了。

令人遗憾的是,秦瀛的这个更正,未被赵函注意到。至道光十二年赵函作《纳兰词序》时,仍然不忘自己早年读秦瀛诗中关于纳、顾等人在忍草庵“至宿于是”的说法,还自作聪明地加上了事情发生的具体年份,并将之作为“词坛掌故”写进自己的文章中,结果以讹传讹,使错误史事更加扩展,为以后百多年的学者作了错误的导向。也许,赵函终其生都不知道他引用了秦瀛的错误的诗注,这是可叹惜的事!

至于清光绪时无锡刘继增作《忍草庵志》,完全有机会对这一错误史事作出订正,但他缺乏综合性阅读,视野不够开阔,如陈维崧,这位清代大词家是宜兴人,又为词坛“阳羡派”领袖,文学地位还高于纳、顾,而刘继增对之却是若明若暗,又疏于考证,以讹传讹,闹出当时已去世的陈维崧还与活着的纳、严等人同游忍草庵的笑话。更离谱的是凭空渲染,使得并不存在的纳、顾忍草庵“去梯玩月”之事成为无锡地方上的“信史”,谬见流传至今,还广为传诵,这是更可叹惜的事!

注:

(1)秦瀛:《咏梁溪杂事一百首》。

(2)刘继增:《忍草庵志》卷一《总志》。

(3)原载国立北京大学一九三零年《国学季刊》第二卷第四号。

(4)民国二十四年无锡县***府编:《无锡概览》第5页。

(5)柴德庚:《史学丛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0-322页。

(6)(7)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第227-228页,第83页。

(8)1983年无锡市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无锡市地名录》,第193页。

(9)张任***:《纳兰性德年谱·自序》。

(10)(12)(14)(15)(16)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三,卷五,卷十三,卷四。

(11)《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版,第1244页。

(13)顾贞观:《竹炉新咏卷诗序》。

宿建德江的诗意篇9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语文教学;诗的意境

一般认为“意境”的正式提出始自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意境,它抓住了诗词艺术美的特征,作为抒情性作品中广阔的自然和生活***景,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哲学基础为先秦时期庄子的游心哲学;意境的准备期为两汉魏晋;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通过对境象的把握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诗歌的美不仅在于诗歌的语感,更在于诗歌的意境。因此走进诗歌的意境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本引入了大量的古代优美诗词,大家都知道,领会古诗的意境既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又是古诗教学的难点。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抓典故

古诗中诗人常用典故来蕴含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碰以此类古诗教师必须要向学生讲明典故的出处,明确典故的场景,从而体会用典故所需表达的不尽之情意。

二、变换角色

唐代诗人喜漫游天下,赠别诗因之空前繁荣。在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每一位诗人都写过赠别诗。在那些传唱不衰的唐诗中,有许多都是别离之作。南宋严羽在《论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戎、乡旅、迁谪、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是啊,从古至今,友情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古时候的文人雅士吟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金易得,知音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们又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让学生们摇身变做千年前的“小李白”、“小杜牧”来体会诗人在与朋友离别时,那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会怎样说?又会怎样做?

三、扑捉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对于诗词意境的营造显得尤为关键。如“孤雁、枯藤”等意象描绘的意境的多为给人以“忧愁、忧伤”之感;而“青山、绿水、红杏”等意象所营造出来的则是欢快的意境。因此扑捉意象对于把握整篇诗词的意境是一个关键点。意境的创造依赖于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假若我们把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艺术形象看成诗中意境的本质内容,那么分析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认识其艺术形象,则是分析意境的重要一环。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们首先可以扑捉该诗词的意象: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来想象该诗的意境:江水从远处奔流而至,把南天门从南天门从中切断,两山夹峙,像一座巍峨的大门,为浩浩荡荡的江水打开。长江碧水,向东倾泻,因地势之故,急转回流,声势倍壮。两岸青山,夹江对峙,奇峰争出,神态如飞。晴空万里,沿江眺望,忽见一只鼓着风帆的小船,远远驶来,小船就像来自小船的近旁。抒发了作者雄放的豪情壮志。

四、了解写作背景

由于学生和诗人不是处在同一时代和同一环境,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器物、服饰、风土人情、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在理解上有隔阂,并不利于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古诗词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首先需要学生理解这篇诗词的写作背景,要知道诗人写这篇文章的心情如何,要表达的思想如何,以及诗人的词风如何,只有明确了系列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好的来理解、来把握整篇诗此,进而领略其中的意境。

宿建德江的诗意篇10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小小读古诗:

身后的山城中的家家户户在朝晖里一片寂静,临江而建的楼宇矗立在青翠中。连着两天就在小舟里过夜,听到渔人半夜里还在泛舟打鱼,初秋光景,燕子又开始迁徙了。我也想学学匡衡,刘向,帮助君王治理国家,却总是事与愿违。年少时的同窗中有很多已得了高官厚禄,衣裘骑马富贵显赫,但却还没有放弃追逐功名利禄。

山郭里的千家万户在朝晖中静静的,长江岸边的楼台这时像以往一样坐落在青翠里。连着两日睡在小船上,半夜里总有渔人出来泛舟捕鱼,秋意清浅的时候燕子又开始了迁徙。匡衡可以直谏,刘向校对了大内的五经秘书,我空有抱负,想助君王一臂之力,但事与愿违。少年同窗里有多人已做了大官,每日衣裘骑马,富贵一时的他们为了更奢侈的享乐依然追逐着功名利禄。

小小的读后感:

这首诗依然写于长江上的夔州,与上一首不同的是,这首作品里写的是清晨时的夔州。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心理活动。

清晨的夔州朝阳温和,撒下一片清辉,人家多还在梦中,一片寂静。和往常一样江楼四围的山色在这时节里青翠满目。连着两夜诗人栖身在小舟上,因此注意到有渔人夜半时泛舟打鱼,白日里见到了又在清秋里迁徙的飞燕。这是诗的第一部分,写景。

西汉的匡衡被元帝赏识,直谏言***,多有功绩,但“我”却没有这样的机会,依然薄有功名;刘向作为经学家,曾经校对了大内的五经秘典,“我”想和他一样,做帝王家的一名大学士,可惜也事与愿违了。再说那些和“我”同窗读书的少年里,现在多已是高官做着,厚禄拿着,整日像富豪显贵一样生活,但少见有满足的,追逐起奢侈的享乐来生怕落在了人后。我想诗人心里的意思是:匡衡刘向之辈,正直,忠心,为国为民,却在历史上薄有功名,追逐名利,贪***奢华的人却常常受到了重用。诗人以此为自己的不得志报不平。这是诗的第二部分,将诗人心里对朝***黑暗的不满和壮志未酬的辛酸写了出来。

宿建德江的诗意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宿建德江的诗意10篇

学习

清明节的古诗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节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清明时节雨纷纷古诗,清明节的古诗儿歌。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

学习

孟夏草木长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孟夏草木长10篇,内容包括孟夏草木长全文,孟夏草木长文案。《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宋代】司马光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欢趣何妨少,闲游勿怪稀。林莺欣有吒,丛蝶怅无依。窗下忘怀客,高眠正掩扉。春天总是很短暂,稍纵即逝,留春

学习

坚持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坚持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坚持作文汇总10篇,坚持的作文。那是几年前一个舞蹈比赛的奖状。尽管它已经过去了很久,但依然给我着无可磨灭的回忆。六年前,刚刚一年级的我怀着满脸稚气,坚定地想要报舞蹈班。而在我踏进一个巨大教室

学习

艾青的诗歌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艾青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艾青十首经典诗歌,艾青诗选十篇诗歌读后感。在你游学西方时,我还没有出世。当我远涉重洋后,你却告别了尘世。艾青,我于近处看你,你是诗人的艾青。我在远方看你,你是世界的诗歌。没有时间,没有距离,你站在那

学习

队列队形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队列队形10篇,内容包括队列队形比赛,队列队形口令文字展示。1.分组分组时,利用语言让学生立即爱上你。高的孩子站后边,不停地夸她(他):你肯定是个不挑食的好孩子,看你长那么快,真乖!她(他)听到你的夸赞,会非常开心地上体育课;对于矮个的

学习

关于老师的名言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老师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人人都是老师的名言,赞美老师的名言名句。3、历史是时代的见证,真理的火炬,记忆的生命,生活的老师和古人的使者。西塞罗4、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5、桃李满天下,

学习

经典的营销方案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的营销方案,内容包括书店营销活动方案3篇,营销方案30篇。目前,国内很多院校的同行对于《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有益的思考。如张秀英[1]总结了目前高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教材选用不当、教学方法单一

学习

护士个人扶贫工作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护士个人扶贫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关于护士脱贫攻坚心得体会,护理扶贫个人总结。“***爱民来民拥***,***民团结一家亲。”为扎实做好新时期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分区积极协调市委宣传部,利用**国防教育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广国防教

学习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内容包括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完整版。**市委***、***法委书记魏福友说,以前往往因时间紧、任务重,对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没等把存在的矛盾摸清并处置好就仓促上马,想抢

学习

法律担保书模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法律担保书模板,内容包括法院担保书模板,反担保书范本。请将此次“提款”之款额付入(银行帐户)帐号我公司确认:(甲)“借款合同”第14条所载的声明及保证,如按今日存在的事实和环境予以重申,仍是真实和正确的;

学习

小班下学期家访总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小班下学期家访总结,内容包括小班家访总结,幼儿园小班下学期家访总结。1,班主任工作非常辛苦,事务繁忙。怎样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又能抽出更多的时间,研究备课,研究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辅导学困生本人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作为班主

学习

祝福老师的话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祝福老师的话10篇,内容包括老师退休祝福赠言,毕业祝福老师的话。4、徒曾迷惘,难寻理想,师如明灯,前途照亮;徒曾失落,前路迷茫,师如慈父,循循善诱;徒曾努力,奋发向上,师如幼童,喜不自胜;徒已长大,展开翅膀,师却老矣,两鬓如霜。教师节到,5、无

学习

人事统计工作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人事统计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年度人事工作总结报告,人事统计工作总结。三、切实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一是加强人事***策法规的学习。及时贯彻将上级劳动人事部门有关会议、文件和***策精神,认真做好组织实施。二是加强业务培训。

学习

爱情古诗词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爱情古诗词歌曲,爱情文案古诗词。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这首诗被称为唐朝七绝之首,可见其地位之高。而王昌龄也有一个非常响亮的绰号,叫七绝圣手,这也足见得

学习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望庐山瀑布的诗意10篇,内容包括望庐山瀑布简单的诗意,望庐山瀑布的诗意与赏析。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知道庐山在哪吗?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当播放

学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10篇,内容包括关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古代一个人到外地去客居,没有人关心他,是很孤寂的。特别是碰到过节的日子,见到别人全家欢聚,会更加想念自

学习

宿建德江的意思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宿建德江的意思10篇,内容包括宿建德江意思解析100字,宿建德江的意思简短20个字。4、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来源

学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意思10篇,内容包括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全文意思讲解,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简短版。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

学习

游子吟的诗意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游子吟的诗意10篇,内容包括游子吟的诗意解释,游子吟诗意10字。(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咏柳的诗意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咏柳的诗意10篇,内容包括咏柳的诗句所有的诗意,咏柳整首诗诗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3、赏析全诗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将树拟人化,把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让柳树的形

学习

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10篇,内容包括早发白帝城诗词意思,早发白帝城古诗每句的解释。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释义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江两岸的猿声

学习

枫桥夜泊的诗意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枫桥夜泊的诗意10篇,内容包括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意,枫桥夜泊的诗意和感悟。唐代诗人张继,是唐代诗人中的及普通的一个诗人。诗作流传也不多,由于一首诗的缘故,张继享有极大的声誉,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我想把我对这首诗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