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秘篇1
文秘在企业中是一个重要岗位,文秘是指经过学习,掌握公关与文秘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现代文书学、秘书学的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能熟练地从事文书、秘书事务等工作。
法律文秘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为社会,尤其是司法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一线输送掌握相当法律知识,兼备文秘业务能力的辅助型法律人才:包括法院、检察院书记员、律师助理、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文秘人员等。
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形势与***策、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学导论、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律师制度与实务、民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国际法、证据法、中国法制史、婚姻家庭继承法、知识产权法、劳动法、行***法与行***诉讼法、公务员基础知识、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应用写作、英语、法律文书写作、秘书学理论与实务、专业技能操作等。
法律文秘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各级人民法院任书记员。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各级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从事书记员等相关工作。
就业岗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部门的文秘及相关岗位。
法律文秘专业就业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现在全国已积累了成百上千万大专毕业生,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有些用人部门对员工提出了限期达到本科层次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专科毕业生要求提高学历层次。
温馨提醒,选专业要尊重以下两个原则:
1、选的专业是自己感兴趣的;
2、选的专业是自己比较熟悉的。
满足其中之一就可以选定这个专业,不管是否是自己本专业,只要坚持读,就可以读好。当然读自己的专业或者相关专业,无论从复习还是从升本的概率讲,都比较容易,毕竟自己在大专的时候已经学习了一年半到两年的专业知识,复习的时候会轻松,而且容易掌握。
法律文秘专业就业就业薪酬统计
通过38份法律文秘专业就业状况分析,法律文秘专业平均薪酬水平为4840元。
若按照工作经验和工龄来统计,法律文秘专业应届毕业生工资3580,0-2年工资5000,3-5年工资6400。
你认为上面关于法律文秘专业的就业薪酬统计准确吗?太高还是太低了?
法律文秘专业就业排名统计
法律文秘专业在所有 1099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351;
法律文秘专业在法律22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6;
法律文秘专业在法律实务类8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4。
法律文秘专业就业区域和方向统计
法律文秘篇2
学法律文秘好就业吗
你要真指望这个专业文凭,还拿个专科学历,就业的话没有“关系”,估计难了。
问题在于你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了?文职人员?撰稿人?编辑?还是秘书?
我的建议是想好你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并朝其发展。如果是秘书,那就去学速录,这个比较特殊,在文秘中,这个是特别的专长。如果是文职,你没有特定专业的文凭,很吃亏,所以建议你去考自考,然后去考专业证书,再就业“中文专业,自考里面有的,到海师报名”。如果是新闻方向的,如报社,甚至是法律向的,你可以先去问问试试,有点困难,但并不是没有机会。
如果想清闲点,做吃等死的话,去考司法考试。考过了,前途无量。中国三大证书,注册会计师,国家二级建筑师,律师证。估计你也只能向着最后的那个方向去考,那个考出来,你为必须要就业,每个公司都需要法律咨询顾问,你可以挂靠在公司上面,不去工作,每月照样拿钱。懂否?
第一阶段课程通常比较宽泛,只有进入第二阶段攻读学士文凭和硕士文凭时才能真正开始专业化定向。在法国,法律专业的这第一个真正的大学文凭需修完三年高等学业课程后才能获得。这专业学位文凭对至少学过两年法律的外国留学生开放。
法律学士的教学大纲上有商法、社会法、国际法、民法和行***法。这个阶段的学业还不算太专业化(某些职业学士文凭除外,例如,纳尔波纳大学的法律与葡萄产业管理职业学士文凭或里昂第二大学的法律与农业及农业食品企业管理职业学士文凭),但从学士以后的硕士阶段则变得更为专业化,届时得选定专业方向。因为,法律专业硕士阶段可以在普通学科硕士文凭和选科硕士文凭之间选择。
普通法律硕士文凭设立学校有:埃克斯-马赛第三大学、阿尔***瓦大学、尚贝里大学、巴黎第十二大学、留尼汪大学、圣艾蒂安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
其它可以修读专科硕士学位的专业有:欧洲法、企业法、欧洲法与比较法、税法、法国法、西班牙法、欧洲法与西班牙法、国际法、法国与德国国际法、公证法、私法、欧洲私法、公法、欧洲公法、专门公法、欧洲比较商业国际法。
法律文秘篇3
【摘要】
本文通过对民法上的侵权行为一般原理和侵权归责的一般分析,探讨了商业秘密侵权的各种类型及其归责原则。商业秘密侵权的归责原则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辅之以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一、关于商业秘密保护的侵权法一般理解
“商业秘密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保有的有关其社会竞争和物质利益的、符合商业秘密法律规定的信息,商业秘密是商业秘密权的对象。”[1]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关于商业秘密的性质尚未统一的结论,有人格权说、信息权说、企业权说、知识产权说等。[2]
不论是哪一种学说,商业秘密作为一种权利却已经是不容置疑。是权利,就有被侵犯的可能,就有保护之必要。权利只有当它被侵犯时,能及时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救济才具有生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商业秘密侵权案件倍增,商业秘密保护的呼声高涨。由于商业秘密具有秘密性、技术性等特点,使得它的保护难度加大。从各国商业秘密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保护理论:〈一〉合同法型保护理论,以英国为代表;〈二〉侵权法型保护理论,以美国为代表;〈三〉反不正当竞争型保护了理论,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其实,各国都不是单独地采取一种方式来保护商业秘密的。例如在商业秘密保护比较发达的美国,商业秘密权利人可根据侵权法、财产法、合同法理论之一进行,而法院可以适用一种,也可以同时适用三种理论作出判决。
基于商业秘密的特殊性及其各种保护理论的不完善性,采取各种手段来对此进行保护是很有必要的。我国对商业秘密的规定主要分散在《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国家工商行***管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中。从这些法律法规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是利用合同法进行保护的,有些是利用侵权法进行保护的。从基本原理来说,侵权法理论和合同法理论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理论。但是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国内学者在论述我国商业秘密侵权行为时,将两者理论混为一谈的较多,有的虽然也注意到了两者的区别,但也是扶过掠影。不可否认,侵权与违约有时会发生竟合现象。但是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在商业秘密保护上是侵权和违约的竟合,[3]在此笔者不敢苟同。例如受害人在自己商业秘密被盗的案件中,如果是以违约来,不免有点牵强附会。而在有商业秘密合同保护的情况下,又以侵权论,似乎有点不太适宜。虽然在商业秘密保护上,侵权和违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两者的区别大致如下:1、两者行为产生的前提不同。违约行为产生的前提是,当事人之间必须存在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其性质是相对权。侵权为产生的前提是,并没有或无须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其性质是绝对权。2、行为违反的义务的性质不同。侵权行为违反的义务是法定的义务;而违约违反的义务是约定的义务。3、行为的主体不同。侵权行为的主体是不特定的,违约行为的主体是特定的。4、行为侵害的对象不同。侵权行为侵害的对象必须是绝对权;而违约行为侵害的对象是合同债权。5、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有所不同。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有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晌等;而违约是不能适用这些责任形式的。笔者认为如把两者简单地搅和在一起可能从表面上看是方便了诉讼,有利于当事人的保护,但实质上是一种过于草率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真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种类及归责原则
〈一〉,民法上关于侵权归责原则的一般原理
“归责原则,是侵权行为法的统帅和灵魂,是侵权法理论的核心。”[4]归责原则就是确定侵权行为人损害赔偿责任的一般准则。在民法学界对侵权行为的理解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是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之一;而另一种观点则与此相反,该观点是,无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只要该行为造成了实际的损害就构成侵权行为。显然,对侵权行为的定义的理解成为我们讨论该问题的基础,在此我们并不打算对侵权行为是否要以过错为要件进行讨论。只想简单介绍以下当前侵权理论中几种归责原则。
在各国民事立法实践和理论中主要有: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现简述如下:
1、过错责任原则。也称过失责任原则,是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构成要件和归责的最终要件,同时以过错作为确定行为人责任范围的重要依据。[5]简单的说,就是有过错就承担责任,无过错就无须承担责任。
2、过错推定原则。也称过失推定原则,是指如果原告能证明其所受的损害是由被告所致,而被告又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应推定被告有过错并应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可见过错推定原则仍是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基础的,它从根本上要求找到有过错的一方,并令其承担责任,只是在不能以确切事实确定哪一方有过错时,则根据法律的规定和事实的推定来确定责任的承担者。
3、公平责任原则。其也称衡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害给予适当的补偿的原则。从性质上说,公平责任原则是以公平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来确定责任的。但适用公平原则,并非仅依道德观念,而不依据法律规定。公平责任要使法院审判人员内心的公平观念在归责时发挥作用。可见,公平原则是一项弹性较大的归责原则。它给予了司法审判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使他们能针对案件的具体情况,公平合理的作出判断。
4、无过错责任原则。其也称无过失责任原则,是指当损害事实发生后,不考虑当事人是否有过错,法律都规定加害人均应承担对受害人的侵权责任。
从归责原则的历史发展来看,其一直处在有过错责任原则或无过错原则向过错推定、公平责任、无过错责任等多种归责原则综合起作用的多元化的归责的发展之中。特定的归责原则只在特定的具体历史环境条件下才会发挥其对社会发展应有的作用。面对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以及现代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侵权行为归责原则必然会随时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不能固守单一的过错归责原则。在我国,关于侵权归原则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元论者认为,我国目前只有单一的过错归责原则;二元论者认为,过错归责原则和无过错归责原则并存;第三种观点认为,目前对一般侵权适用过错归责原则,对特殊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对无行为能力致人损害的监护人所承担的责任适用公平责任原则。此外,还有学者主张在特殊侵权适用严格责任原则。
根据侵权法有关理论,笔者认为,商业秘密侵权可分为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
〈二〉、商业秘密的一般侵权行为及归责原则
一般侵权行为是相对于特殊侵权行为而言,它是行为人因过错而实施的,使用过错责任原则和侵权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的侵权行为。[6]很明显,一般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商业秘密的一般侵权行为的种类有:
1、不正当争竞获取商业秘密行为。美国统一商业秘密法(1985年修改)在其定义中明确规定,“不正手段”包括盗窃、贿赂、虚假陈述、违反或诱使违反保密义务、或通过电子或其他手段进行间谍活动。有人认为这一规定说明侵权行为理论彻底摆脱了合同法理论。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禁止“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它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这里的规定就是最为典型的侵权行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手段,包括盗窃、利诱、胁迫等。很明显这里的行为人都有过错的心理,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2、因过失或意外获得商业秘密。“过失获取商业秘密应该构成侵权。”[7]在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里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过失获得他人的商业秘密构成侵权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侵权法的一般理论也可以推导出其构成侵权。侵权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一是有违法行为;二是有损害事实;三是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构成因果关系;四是主观上有过错。其中过错包括故意与过失两种形态。从商业秘密保护的角度看,只要商业秘密权利人通过合理保护措施,已经表明其行使权利的意***。其它任何人都应尽合理的注意义务,避免使用不正当手段获得商业秘密,或因疏忽未尽合理注意义务而从商业秘密权利人那里获得商业秘密。就是说,侵害人应该知道是他人的商业秘密,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应该构成侵权。过失侵权在美国、英国的法律性文献、学者的著述中都可以看得到。例如美国统一商业秘密法第一节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侵占是指“明知或应知是使用了不正当手段获得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人,获得该商业秘密。”这里使用了“应知”一词,很明显是过失侵权。因意外获得商业秘密的情况比较复杂。要考虑的因素有,一是商业秘密权利人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二是行为人是否意识到了自己意外获得的是他人的商业秘密。我们认为只要具备一个条件就应该构成侵权。美国侵权法重述第757节正文中规定行为人知道是商业秘密的情况下,对意外或失误获得的商业秘密进行使用,构成侵权行为。实际上这里也是采用了过错责任原则。从其反面讲,如果行为人知道,也不应该知道是他人的商业秘密而使用的就不构成侵权。
3、违法使用、披露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构成侵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违反该条构成侵权的前提是“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了该商业秘密”。相反我们也可以推出,如果行为人是以正当手段获取了商业秘密,违反了商业秘密保护合同的义务的情况,应该是一种违约的情况,应适用合同法有关违约的规定。这正好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当然在此不排除侵权与违约竞合的情形,如果发生竞合,根据我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受害人可以选定其一提讼。
4、第三人侵权行为。第三人侵权行为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恶意第三人侵权行为,这种情况都认为构成侵权。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二款有类似的规定,“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二是善意第三人有上述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在理论上、在各国的立法实践中有不同的观点和规定。我们认为善意第三人不构成侵权。因为根据侵权行为的四个要素来看,缺少主观要件。善意第三人在主观上无故意,也无过失,不符合侵权的构成要件,不能适合过错原则,也不能归属到特殊的侵权里面去。当然,在善意第三人知道自己所用的是他人侵权的商业秘密后,除开法律规定特殊情况外(如为使用该秘密已经有了很大的投资。但是以后使用须向商业秘密权利人支付一定的费用),应该停止使用该商业秘密。但是不论什么样的情形都应该负有保密义务。“知道或者应该知道”就成为侵权的标准线,也是过错责任原则的基本点。关于这一点,日本有“通知”制度。在行为人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是他人的商业秘密后,如继续使用的就已经构成了侵权行为。三是侵害债权。我国《民法通则》对此没有作出规定。“如果双方当事人事先存在合同关系,但一方当事人与第三人恶意通谋。损害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则由恶意串通一方当事人与第三人的行为构成共同侵权。”[10]“债权具有不可侵犯性,债的关系之外的任何第三人不得无视或侵害之,否则承担侵权责任。”[11]在商业秘密侵权中,如果第三人唆使他人对权利人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或者使得他人的商业秘密合同不能履行,也应该构成侵权。在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一版)第757节评论i中有这样的规定。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二款没有对侵犯债权的情况作出规定。
(三)商业秘密特殊侵权行为及其归责原则
“特殊侵权行为是相对于一般侵权责任而言的,是指欠缺侵权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并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和无过错责任的原则归责的侵权行为,其侵权民事责任的形式,是间接责任。”[10]一般侵权与特殊侵权的最重要的区别是承担侵权的责任的方式不同。特殊侵权的责任的基本性质,就是替代责任,责任人与致害行为人(包括损害之物)相分离,责任人替代行为人(致人损害之物)请求赔偿。在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研究殊侵权是一种比较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侵权行为。
1、法人的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是指法人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致人损害由法人承担的行为。在商业秘密大战中,法人实施侵权行为都是通过其公司职员(商业间谍)进行的。因此这一类侵权事件大量存在。我们是追究法人的责任还是追究法人职员的责任,并且适用上样的归责原则?首先应该肯定的是法人应负有侵权责任。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规定的侵权主体是“经营者”。这就表明法人是完全可以成为侵权的主体。当然,“经营者”范围不排除个人等各种情况,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没有明确规定,是一不足。一般认为法人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原因是,适用无过错责任,对加害人过于苛刻容易侵犯法人的利益;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对受害人过严,不利于受害人利益保护。同时有些情况还应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在法人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或者不能证明无过错的情况下,如果一概免除其赔偿责任,将会由受害人承担全部损失。如果如果受害人也没有任何过错,要他承担全部损失有失公平。为公平起见,适用公平责任原则。至于法人的工作人员是否有过错,不是本文探讨之例。因为法人的工作人员有无过错以及过错大小只是法人在行使追偿权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2、雇佣人的侵权行为。与法人工作人员侵权行为,具有基本相同的性质。之所以还在这里提出来,主要是考虑到我国还存在大量的非法人机构、企业、个体户等经济组织形式。这些经济组织形式同样有侵犯商业秘密的可能。在它们的雇佣人员侵犯他人商业秘密时,同样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同时,辅以公平归责原则。
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不足之一就是没有强调***府对商业秘密保护义务。在Trips协议中是明确规定***府与***府机构的保护义务的,这也是我国仪商业秘密立法与国际的差距之一。事实上***府侵害商业秘密的情况是完全可能的。国家机关侵害商业秘密导致公开,权利人可以根据《国家赔偿法》有关规定请求赔偿。[13]对于国家侵害商业秘密权的归责原则,我们认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归责。原因是,国家及其工作人员负有法定的保密义务,一旦自己的行为是“违法行使职权”就应该负有赔偿责任,而不应考虑是否有过错。
三、简短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秘密侵权归责原则是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以过错推定原则、公平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为辅的归责原则体系。以上只是对一些侵权行为的分析,在实践中还有大量的商业秘密侵权行为存在。本文把侵权法理论运用到商业秘密侵权的研究中来,只是一种尝试,还有待于对商业秘密侵权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第33页。
[2]参看吕云鹤等著:《商业秘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第537页。
[4]杨利新:《侵权***》(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26页。
[5]王利民:《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1997年8月第4次印刷,第32页。
[6]王利民、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132页。
[7]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0月出版,第496页。
[8]杨利新:《侵权***》(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第265—266页。
[9]参看王文钦《论第三人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载《民***丛》(第四卷),法律出版1996年第2号。
法律文秘篇4
高职法律文秘专业旨在为法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基层***府培养既懂法律又具有文秘技能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由此造成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思想和能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本文基于此出发点,对于高职院校法律文秘专业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思路探索。
关键词:创新型;高职;实践
***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其强调要把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既是适应目前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战略举措,又是推进“中国梦”得以实现的关键助力。2005年7月29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老这一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仅成为社会各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疑问,而且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面对的疑问,更成为整个教育界及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正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疑问。
一、什么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二、高职法律文秘学生应具备的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是意识和心理活动,更是一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所以,创新型人才应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具有较强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二是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创新的能力。作为高职法律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以下具体能力。
(一)具有创新性的学习能力
“专”与“博”结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快速实现知识的更新和迁移。善于根据个体需要去主动选择学习材料和目的。
(二)具有较强的法律思维能力以及适应能力
对于高职法律文秘专业学生来说,尽管未来从事的主要是法律辅工作,但法律思维能力仍是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和素质。法律思维能力即是准确掌握法律概念、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以及法律推理和对法律裁决和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不仅如此,高职法律文秘学生的就业岗位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事物的发展态势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随时调整、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可以轻易地摆脱思维惯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三)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积极的处世态度,善于和他人合作
创新型人才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敢于面对现实,善于总结分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所以高职院校在确立自己的培养目标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要让学生成为拥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
三、高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法律人才不仅仅是传统的知法、懂法、会用法,更多的需要创新应用型的法律人才。创新应用型的法律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法律教育作为法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培养法律技能型人才,是为法律职业者提供辅助服务的技术性人才,而这些人才在市场上的需求量较大,同时,社会对于这种人才的要求更倾向于实践能力。所以创新实践能力对于高职法律文秘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体下降,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法律毕业生要想再就业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仅仅靠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对高职法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以培养出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迫在眉睫。
四、高职法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普遍是以求同思维见长,求异思维见短。缺乏创新意识,究其原因,除历史传统的和文化背景外,主要是教育塑成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就是课堂讲授,高职法学教育也不例外。当然,就知识传承而言,传统课堂讲授模式有其合理之处,可以使学生对法学的基本概念、原则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对法学理论知识的认识不会有太大偏差。但其缺陷也非常明显:老师的教学生硬、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条文的讲解,不能有效的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工作衔接,使学生缺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无法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得实践能力低下和思辨精神欠缺;同时,课程考核长期延续“一纸考卷定终身”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往往只是应付考试的机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旦经历实践检验,便会暴露出实践能力差、缺乏法律思维能力、职业伦理观念不强、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善于与人合作等诸多缺陷。
(二)开展实践教学有较多的瓶颈
在校内课程实践教学方面,高职法律专业探索了庭审观摩、案例讨论、模拟法庭、专题辩论等多种办法,但如何将案例设计贴合实际,使实践过程更吸引人,让学生全员参与,也是实践中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校外实践教学方面,一方面***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等实习单位对高职院校的实习生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即使学生找到了对口的实习单位,但往往实习的业务范围比较单一,造成很多学生有“打杂”之感,觉得实习无所收获。
(三)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
近年来,高职学生入学分数越来越低,许多学生缺乏较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以及抗挫能力相对较差,很难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加上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熏陶下,很多学生缺乏主动思维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四)过度功利化的“个人发展”成为创新的另一个不良极端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场景中“,个人”发展正在逐渐演化成为功利化和强调自我利益。部分学者认为,这种“个人发展“是市场体系培育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状态,不必过分在意。然而,如果我们回顾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在面对封建社会的“人性压迫”时“,文艺复兴”和自由主义精神推动了市场经济发展。然而,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过度追求“自我利益”却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条件。正因为如此,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体系,用以约束“过度膨胀的自我利益”。毫无疑问,在培养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创新能力的同时,这种过度功利化的“个人发展”又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因为,首先,从社会发展全局来看,如果每个人都只强调自我利益,那就会陷入相互争斗的“霍布斯丛林”之中。如果每个人都只注重功利化的短期目标,那就会形成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其次,从学生的个人成长来看,过度功利化和过度强调自我利益也不符合个人健康发展的规律。当他们陷入不断追逐更大利益的“自我强化”过程中,将会逐渐丧失精神层面的追求。只有他们超脱于“物质利益化”的社会氛围,具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才会真正地健康发展。
五、培养高职法律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措施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强化了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作为高职院校法律专业,以培养辅人才为目标,更要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并重,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会“做事”,实现就业目标,更能学会“做人”,实现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二)着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素养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是一条基本的教育规律。对于创新教育来说,能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师资很关键。教师自己都没有创新意识,不知道什么是创新,更不知道如何去创新,那又何谈培养创新性人才?专业师资队伍当中一定有具有创新素养的师资。因此,要对师资进行深度改造和培训。不仅要提高学历层次,更要去实践、去挂职锻炼,老是在课本里打转转,就不可能开阔眼界,更谈不上创新。打破常规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人物,大量补充高质量兼职教师队伍有利于与提高创新教育师资的整体水平和创新活力。
(三)着力打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
一个没有经历过实践锻炼的人很难培养***思考的能力,更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所以,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性人才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不可忽视的基础环节。因此,首先要有稳定的外部基地,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吧产、学、研结合起来,要有强烈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通过学校、***府和社会多方联动,共同打造创新实践基地。其次要充分整合内部资源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多创造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
(四)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启发式教学
行为主义主导下的传统教学观和以传统教学媒介为技术条件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种种的弊端,突出的体现为教师的“权威———中心”主义和教学传播的单向性,事实上,教师的职责范围应当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启发、提供思维训练机会,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之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开设多种“第二课堂”,组建校友会,建立毕业生反向监控制度
开设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题的讨论课、方法课、经验介绍会,新老校友恳谈会。组织校友会是最有效的发展和维护校企联合的方法。这种努力有多方面的益处:其一,便于在校学生的实习安排;其二,有利于专业人士介入课堂实践性教学;其三,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做出及时调整;其四,保证学生就业率的稳定;其五,扩大校友圈的范围和规模,为实践性教学模式扩大资源。同时,着力拓宽反向监控渠道,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把毕业生竞争力作为终极质量标准,反过来分析培养方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毕业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不断增强质量监控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六)积极开展“做学结合”
积极开展“做学结合”,必须腾出一段时间去相关法律实务单位实习。实践是锻炼学生综合技能和提高法律素养的最有效的载体,通过实践,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性认识,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寻,通过接触大量真实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
参考文献
[1]郭琴.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思想的局限性及其匡正[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2]胡建华.大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性人才培养[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刘尧.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转变的教学观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4]韦成龙,钟华,刘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问题刍议[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4).
法律文秘篇5
关键词: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侵权;商业秘密侵权认定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商业秘密的问题备受关注,世界各国对商业秘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他法律中对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规定过于简练,而商业秘密侵权行为又是一个非常复杂性的问题,本文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法律认定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商业秘密侵权认定相关法律。
二、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现状及问题
1.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还未有专门设立的商业秘密法,关于商业秘密和侵权的规定是在各个法律中分散阐述,而且在每个法律中的侧重点不同,很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统一性。如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则强调的是商业经营者间的竞争关系,针对的是行业间各个企业存在的不正当竞争;《劳动法》则强调的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劳动合作中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刑法》中则强调对侵犯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依照商业秘密罪给予处罚,但是对处罚的数额并未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商业秘密侵权行为和商业秘密罪间的界定也并非明确。这些都使得很多人将商业秘密作为一项知识产权,或约束职工的道德规定,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2.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秘密对于国家、企业和自然人之间的重要性会越来越突出,而我国在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中仍存在缺陷,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尚未设立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这是我国法律有待健全的一部分;二是在商业秘密侵权主体方面,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只强调了对企业或经营者商业秘密的保护,并未强调对具有***创造发明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团体的保护;三是在程序诉讼方面,《民事诉讼法》虽然作了商业秘密的案件可以不公开审理的规定,但对于如何将商业秘密不丧失,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四是目前国家对于公职人员对保护商业秘密的义务未作相应的规定,这也是我国各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所存在的明显缺陷。
三、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完善
1.完善商业秘密侵权行为主体范围
我国法律中规定“自然人和法人应当有可能防止他们合法控制的信息未经他们的同意而被披露、获取或者使用”,从这条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商业秘密主体的保护是自然人和法人。但在英美等国的法律中,对于商业秘密主体保护的范围更加广泛,美国《统一商业秘密法》中的“人”所指的是自然人、公司、不动产、合伙人、合资人等其他具有法律效应的商务主体。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主体具有局限性,片面的要求对市场的经营者商业秘密的保护,但在实际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商业秘密的侵权行为并非局限于经营者之间,因此应该适当的扩大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主体。在我国颁布的《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的若干规定》中,已经对我国商业秘密的保护主体进行了适当的扩展,即“本规定所称的权利人是指依法对商业秘密享有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而笔者认为权利人同行业的竞争者、企业的合作单位、法律顾问、单位等都应纳入到商业秘密保护的主体内。
2.完善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类型
在我国商业秘密的侵权行为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以不正当的行为或手段侵犯商业秘密;二是简介的允许或使用不正当手段让他人取得商业秘密的行为;三是违背了合同本来的规定使商业秘密泄露出去;四是关于第三人侵犯到商业秘密的行为。对比美国的商业秘密保护系统和法律,我国各部法律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条款过于简练,随着商业活动的频繁发生,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或侵犯的相关法律必须完善。
首先,我国关于商业秘密侵权行为中缺乏对“不视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规定,在实际的市场活动中,通过某些途径获得的商业秘密是合法的,如***开发等。在美国《统一商业秘密法》中对于正当取得商业秘密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如***开发、“反向工程”、商业秘密所有人允许、公开获得展出的信息等。其次,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活动中,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只列举了四种,无弹性的条款或规定,这点很难适应复杂性或多样性的商业秘密侵权行为。最后,我国缺乏对***府公职人员对于商业秘密保护的明确规定,针对这一立法中存在的漏洞应不断的完善。
3.对善意第三人问题的完善
商业秘密的披露存在恶意和善意之分,简单来说恶意的商业秘密行为是指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而善意是指第三人获得和使用有瑕疵的商业秘密的行为。目前,我国缺乏对善意第三人获得和使用有瑕疵的商业秘密的相应规定,一般来说对于善意情况下获取到商业秘密,是不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的,因此在界定商业秘密行为获取的善意与恶意间应有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障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国外发达国家对善意第三人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依照本国实际情况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四、结束语
商业秘密是一种特殊性质和形态的知识产权,在商业秘密的获取上具有善意与恶意之分,而众观国家的各项法律,对于商业秘密的规定是分散的、零散的穿插在各个法律之中,并未形成较为统一的体系。商业秘密关系到国家的知识产权、关系到每一位经营者和自然人的合法权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商业活动的发展,商业秘密的保护应该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杨力,张慧,郝磊等.商业秘密保护及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J].黑河学刊,2011,5(7):28-36.
[2]郝健伟,蒋红莲.商业秘密侵权诉讼中的证明责任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9(14):46-55.
法律文秘篇6
[关键词] 商业秘密 法律保护 反不正当竞争
商业秘密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凝聚着生产经营者巨大的资金和智力投入。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商业秘密已成为参与市场竞争者在激烈的商战中保持其竞争优势的“秘密武器”,战胜同行业对手的一大法宝。然而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始终并存,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广泛存在,商业秘密一旦被泄露或被他人盗用,就会给权利人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在法律上给予商业秘密充分有效的保护,是每一个商业秘密持有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在各市场经济国家已达成共识。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国内经贸关系的不断广泛深入发展,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日益宽泛,保护力度日益加强,也正日益国际化、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简称Trips协议)对商业秘密的界定则把这一趋势推向最高朝,与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正相因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拥有商业秘密,谁就能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占领市场,给经营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保护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中国先后颁布了民事、行***、刑事等法律、法规。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首先使用了“商业秘密”这一法律术语;1993年9月2日出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了商业秘密的定义;1997年新刑法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罪”。这些法律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对商业秘密进行了保护,可以看出,中国用十多年的时间,基本建立了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体系,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上百年才走完的立法历程,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一、Trips协议规定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制度
20世纪90年代,关贸总协定的一百多个成员国及申请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签署了《与贸易(包括假冒商品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该协议特别将商业秘密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其中Trips协议第39条对“未披露信息”,即商业秘密的保护做了如下规定:
1.在确保依巴黎公约1967年文本第10条之2的规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提供有效保护的过程中,成员应该依照以下第2款保护未披露的信息,应该依照以下第3款保护向***府或者***府的机构提交的信息。
2.只要有关信息符合下述条件,则自然人和法人应有可能禁止他人未经允许以违背诚实商业行为的方式,披露、获取或者使用处于其合法控制下的信息:――其在某种意义上属于秘密,即其整体或者要素的确切体现或组合,未被通常涉及该信息有关范围的人普遍所知或者容易获得;――由于是秘密而具有商业价值;――是在特定情势下合法控制该信息之人的合理保密措施的对象。
3.当成员要求提交未披露的实验或其他数据,作为批准使用新化学成分的药品或农用化学产品上市的条件时,如果该数据的原创活动包含了相当努力,则成员应该保护该数据,防止不正当的商业使用。同时,除非有保护公众的必要,或者已经采取措施保证该信息受到保护免于不正当商业使用,否则成员应该保护该数据防止泄露”。Trips协议关于商业秘密的规定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整体上界定了商业秘密作为一种知识产权的法律属性。第二,第39条第2款规定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包括“其在某种意义上属于秘密,即其整体或者内容的确切体现或组合,未被通常从事有关信息工作的人所普遍所知或者容易获得”;“由于是秘密而具有商业价值”;“合法控制该信息的人,为保密已经根据有关情况采取了合理措施”。同时,协议第39条第2款规定:“在保证按照巴黎公约1967年文本第10条之2的规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提供有效保护的过程中,成员应依照本条第2款保护未被披露过的信息……”即协议还从反不正当竞争角度出发保护商业秘密。可见,协议是以财产权理论和公平竞争理论为基础对商业秘密提供法律保护。Trips协议规定的商业秘密法律救济制度如下:
(1)举证责任倒置制度,Trips协议第43条1款规定:“如果一方当事人已经提供足够支持其权利主张的,并能够合理取得的证据,同时指出了由一方当事人控制的证明其权利主张的证据,则司法当局应有权在适当场合确保对秘密信息给予保护的条件下责令另一方当事人提供证据。”
(2)禁令救济制度,包括临时禁令和永久禁令。
(3)损害赔偿救济制度。
(4)证据或财产保全制度。
(5)民事、行***和刑事程序救济制度。Trips协议第61条规定:“全体成员均应提供刑事程序及刑事惩罚。可以采用的救济应包括处以足够起威慑作用的监禁,或处以罚金,或二者并处,以符合适用于相应严重罪行的惩罚标准为限。在适当场合可采用的救济还包括扣留、没收或销毁侵权商品以及任何主要用于从事上述犯罪活动的原料及工具。成员可规定将刑事程序及刑事惩罚适用于侵犯知识产权的其它情况,尤其是有意侵权并且以商业规模侵权的情况。”
(6)贸易报复措施。Trips协议第64条1款规定:“除本协议的特殊规定之外,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文木就解释及适用总协定第22条和第23条而达成的解决争端的规范和程序的谅解协议,应适用于就本协议而产生的争端的协商和解决。”
二、中国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制度
中国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制度起步较晚,1987年实施的技术合同法是中国有关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第一部法律,其后施行的民事诉讼法对审判活动中所涉及的商业秘密的保护作了规定。
1.民事法律保护制度。中国现行立法对商业秘密侵害予以民事救济的规定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合同法保护。所谓利用合同法律制度保护,是指在有关规范各种合同关系的法律法规中对涉及商业秘密的合同关系都作了严格具体的规定。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来保护商业秘密是目前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在总则第43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从该条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了合同对方当事人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如果对方当事人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则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将属于商业秘密的内容写进合同条款,要求对方当事人保守商业秘密。这种保护形式对于那些接触商业秘密的人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2)侵权行为法。侵权责任是指权利人与侵权人没有协议,后者以不法手段侵犯权利人商业秘密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在中国的《民法通则》中,对民事主体享有知识产权也作了专门的规定。商业秘密是权利人的智力劳动成果,属知识产权范畴,对侵犯商业秘密的侵权行为,就可以根据《民法通则》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民法通则》第118条规定:“公民、法人的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受到窃取、篡改、假冒等侵害时,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商业秘密属于“其他科技成果”的范畴,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与合同法不同的是侵权行为法可以及于任何第三人,而不仅限于合同当事人。使用侵权行为法保护商业秘密,有两个潜在的障碍:一是受害人必须证明自己是某一个合法权利(或者利益)的享有者,二是受害人必须证明侵权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这两点使商业秘密持有人在侵权诉讼中承担了很大的举证责任。
(3)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9月2日,八届全国人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其中将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列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商业秘密的定义及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手段进行了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的初步确立。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有三种责任,一是民事责任,二是行***责任,三是刑事责任。第20条规定,侵犯权利人商业秘密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2.行***法律保护制度。在《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中规定了预先强制措施。被申请人违法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的,应权利人请求并由权利人出具自愿对强制措施后果承担责任的书面保证,工商行***管理机关可以扣留被申请人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载有商业秘密的***纸、软件及其他有关资料,责令被申请人停止销售使用权利人商业秘密生产的产品。
3.刑事法律保护制度。刑法是通过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来实现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的,它是各种法律形式中最严厉的一种,应当在商业秘密保护方面发挥它应有的作用。1997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修改通过的新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七节“侵犯知识产权罪”第219条明确规定:“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犯罪主体既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单位。如果是单位犯此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自然人犯罪之规定处罚。并且还规定:“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论”,还将商业秘密的权利人界定为“商业秘密的所有人和经商业秘密所有人许可的商业秘密使用人”。2004年1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签发的《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开始实施。该法律文件在中国知识产权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它能对菌株、技术诀窍、工艺流程、医药产品等提供非常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从惩罚力度看,中国法律已经不低于西方国家,中国参与了Trips协议的谈判,且中国商业秘密立法汲取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商业秘密立法的最新经验和有关国际组织立法活动的最新成果,中国现行法律与Trips协议的规定基本一致。
三、商业秘密法律制度产生的内在动因
法律制度的产生有其背后的文化、经济背景,商业秘密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在古代中国,商品交换虽不兴盛,但五千年绵绵不息的农业文明积累下的各种密技与绝活依旧为数众多,如响誉中外的宣纸工艺、景泰蓝的制作以及各式各样独特的烹饪技法等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秘绝的掌握者通过拥有一般同类生产者不具有的特殊技能和方法,能够生产出超乎常规产品特性和优点的产品,在吸引更多的购买者,为该种产品赢得远播的声名的同时,还能为自己带来丰厚的收入。由于中国传统的法律体制中不存在商标、专利的概念,也就没有商标、专利的保护意识,更没有专门针对各种绝技、秘方进行保护的法律,拥有某种特殊生产技能和秘密的生产者,只能通过对秘密的严格保守和家族内部的传授来维持对这种秘密技术的专有和垄断地位,但从其采取的保密手段看,与今天的商业秘密的保密途径已经完全相同。现代意义上的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起源于英美的判例法,随着产业***的不断深入,社会积聚的新技术、新方法日益增多,市场中的竞争主体发现,技术秘密可以帮助提高劳动生产率,经营信息开始在企业的竞争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众多的客户信息、营销计划、经营策略、管理措施、雇员薪金对于经营者来说,作用不可低估,而这些经营信息只有在保持其秘密性时,作用才能最大发挥。人们把1851年Morison v.Moat一案作为英国进行正式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具有开创性的判例,把1868年的Peabody v.Norfolk一案作为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在美国真正确立的标志,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商业秘密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随着法律人类学的进步,人类学家格尔茨清晰的指出文化在法律生成、发展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法律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合,由不同的人群根据不同的想法创造出来的。人在创造他自己的法律的时候,命定地在其中灌注了他的想象、信仰、好恶、情感和偏见,表达了特定的文化选择和意向,它从总体上限制着法律(进而)社会的成长,规定着法律发展的方向。在当今Internet文化的兴起,对信息的生产、分配、消费等问题提出新的挑战的情况下,只有站在民族的思想积淀的肩膀上,才能有益于建立、完善中国现代化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制度。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商业秘密的保护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国际间多边、双边谈判推动了各国对商业秘密的重视和保护。尽管在商业秘密保护方面各国还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世界的一体化趋势,这种差异会逐步缩小,Trips第39条的规定就是向趋同趋势迈出的一步。当前,中国已经制定了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推进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战略,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机制在实现这一重大战略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的基础,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中国履行国际承诺、创造良好的贸易和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更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科技创新、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提高的需要。
四、进一步完善对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设
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势在必行,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形式趋向专门法化发展,主要原因是法律保护上的分散给司法实践带来诸多的不便,越来越不适应商业秘密保护的需要。合同法的保护仅限于合同当事人之间,无法对付合同外第三人的侵权。侵权行为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合同法保护的不足,但商业秘密不具有完全排他性权利,范围不象专利那样明确,其核心内容还处于保密状态,这样,在对侵权行为时,所有人要提供证明,在公开场合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制定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势在必行。中国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法》时,要以Trips协议的财产权理论和公平竞争理论为蓝本,把中国《商业秘密保护法》建立在财产权理论和公平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既要保障商业秘密所有人的利益,又要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纵观Trips协议对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法律救济制度,可以看出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关于禁正侵犯商业秘密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侵害商业秘密的法律救济方式突出了行***救济手段,并且带有“国家本位”的滞后做法,不能充分体现“私法自治”原则。因此,中国对商业秘密侵权的法律救济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在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法》时应引入惩罚性赔偿的规定,但应限制其适用范围,以加大对商业秘密保护的力度。《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损害赔偿救济制度对所有人保护不力,对侵权者起不到应有的威慑作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规定的赔偿包括原告的实际损失或被告的违法所得利润和权利人调查侵权行为支付的费用。对于实际损失赔偿额的计算采取了选择的方式,如果赔偿额能计算的,则按原告实际损失计算赔偿额;原告的实际损失无法计算的,则按侵权人在侵权期间所获得的利润赔偿。这无疑是科学的、灵活的,便于实际操作,有利于保护所有人的合法利益。但问题在于没有对故意侵害商业秘密的行为在损失赔偿救济制度中做出规定,这不仅减弱了该法本身的效力,更重要的是会助长故意侵权的泛滥,进而扰乱社会经济秩序。(2)在商业秘密保护立法中禁令救济制度纳入其保护措施中,完善中国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制度。在商业秘密保护的众多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请求禁止的民事救济制度,而是用行***禁令代替停止侵害的民事责任方式。这对保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效益会有不利影响,民事救济制度侧重于私权的保护,利用停止侵害等民事方法有利于所有人充分行使其权利。但对于采用正当手段,如***开发、反向工程或善意获得商业秘密的行为不应禁止,这些行为应作为对商业秘密权的限制。(3)对商业秘密侵权主体作扩大解释,改变以经营者侵权主体的局限性,把商业秘密所有人以外的任何人都可以作为商业秘密的侵权主体,以便更好地保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利益。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2款规定,第三人侵犯商业秘密是以经营者违反该条第1款为前提的。所谓经营者,按照该法解释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的法人、其它组织和个人。显然雇工不属于经营者之列,如果他泄密给第三人,只能认为是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而不是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既然如此,认定第三人违反该法也就失去了基础,造成第三人事实上的免责,这样就削弱了保护权利人商业秘密的力度。因此,有必要对此条出切实可行的解释。
参考文献:
[1]郑成思:WTO知识产权协议逐条讲解[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2]韩世远:合同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2006
[3]王利明:侵权行为法[M].法律出版社,2000
法律文秘篇7
[关键词] 知识产权;商业秘密;Trips协议
一、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分析
(一)商业秘密的界定
商业秘密(Trade Secrete)是一个已得到广泛承认的术语,在我国台湾法中称为营业秘密,在WTO的Trips协议(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中被称为未披露的信息(Undisclosed Information)。我国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制度虽然起步较晚,但与西方各国的立法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保护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专有技术”的概念作了界定,《技术合同法》规定了技术秘密。商业秘密首次作为法律术语使用是在1991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4条,商业秘密“主要是指技术秘密、商业情报及信息等,如生产工艺、配方、贸易联系、购销渠道等当事人不愿意公开的商业秘密。”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1995年国家工商行***管理局的《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对商业秘密的内涵和外延作出了较明确的界定,“本规定所称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可见,从保护范围上看,我国商业秘密在十几年间经历了由专有技术、技术秘密、工商业秘密到商业秘密的发展过程;从构成要件上看,可概括为秘密性、价值性和实用性。
(二)商业秘密的种类
商业秘密从种类上看主要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从理论上说均可得到保护,但在实践中,二者的地位存在着不平等,人们对技术信息的认识与了解要远胜于经营信息。表现在法律方面:在立法上无论是措辞,还是术语的使用,都是从技术信息的角度来界定商业秘密的。例如,美国《侵权行为法第一次重述》第757节评论b在说明如何确定商业秘密时提到的6项要素,主要围绕技术信息。《统一商业秘密法》有关评论在说明获得商业秘密的正当手段时,借用的也主要是技术信息的语言,如***开发、反向工程等,甚至在有些国家经营信息是否受法律保护还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涉及技术信息的案件一度成为有关商业秘密案件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技术信息与经营信息相比,财产特征更明显,更不容易受到经济理论、市场竞争理论的影响。然而,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经营信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人们的关注。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经营信息,可促进经营创意不断更新,使不同的经营者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求。客户名单就是经营信息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
二、解读Trips协议第39条
尽管国际商会1961年制定了《有关保护know-how的标准条款》,联合国1974年制定了《联合国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然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Trips协议则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创造性地将未披露的信息(即商业秘密)纳入知识产权的范畴中加以保护,反映了当代科技、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也说明了知识产权与上升为各国的外贸***策的重要内容,成为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的组成部分,其在对外贸易和经济关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Trips第39条对未披露信息的明文规定,就是对商业秘密保护的规定,这是国际公约上的第一次,虽然它采用的是“未披露信息”的措辞。其具体规定如下:
1.在确保依巴黎公约1967年文本第10条之2的规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提供有效保护的过程中,成员应该依照以下第2款保护未披露的信息,应该依照以下第3款保护向***府或者***府的机构提交的信息。
2.只要有关信息符合下述条件,则自然人和法人应有可能禁止他人未经允许以违背诚实商业行为的方式,披露、获取或者使用处于其合法控制下的信息:
——其在某种意义上属于秘密,即其整体或者要素的确切体现或组合,未被通常涉及该信息有关范围的人普遍所知或者容易获得;
——由于是秘密而具有商业价值;
——是在特定情势下合法控制该信息之人的合理保密措施的对象。
3.当成员要求提交未披露的实验或其他数据,作为批准使用新化学成分的药品或农用化学产品上市的条件时,如果该数据的原创活动包含了相当努力,则成员应该保护该数据,防止不正当的商业使用。同时,除非有保护公众的必要,或者已经采取措施保证该信息受到保护免于不正当商业使用,否则成员应该保护该数据防止泄露。
Trips关于商业秘密的规定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界定了商业秘密权的知识产权属性。有关商业秘密权的属性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的理论界与实务界,而有关商业秘密权的权属性质往往决定一国的商业秘密保护的基本理论,是明确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依据、保护方式和保护程度的关键性问题。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财产权说、人格权说、信息权说、企业权说、知识产权说、全新的权利类型说等。上述学说、理论是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研究的各个阶段的成果,虽然在权属性质的认定上学者们各持己见,难以达成一致,但各种学说恰好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揭示出商业秘密权的特点,只是各有侧重。但TRIPS协议创造性地将商业秘密权纳入其调整范围,无疑是将商业秘密权界定为知识产权,这一界定是基于充分保护商业秘密权的考虑,不仅符合法理,更体现了一种务实的态度。鉴于世贸组织的成员方已覆盖全球大多数国家,而TRIPS协议又是WTO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各国必须一揽子接受的内容,这一界定平息了理论界的纷争,为各国的商业秘密保护立法提供了统一的理论基础。
其次,强调了巴黎公约的基础地位。商业秘密的国际保护最早可以追溯到1883年的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中,《巴黎公约》1967年文本第10条之2规定:“本联盟各成员国,有义务对国民提供有效保护,反对不正当竞争。”虽然其规定只要求各成员国承担反不正当竞争的一般义务和应特别禁止的三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没有单独提及商业秘密概念,但《巴黎公约》1967年文本却成为以后几个国际公约关于商业秘密保护的基准性法案。Trips协议第39条在第1款中就规定了应确保巴黎公约中有关规定的实施,明确了其基础地位。
第三,归纳了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第39条第2款规定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包括“其在某种意义上属于秘密,即其整体或者内容的确切体现或组合,未被通常从事有关信息工作的人所普遍所知或者容易获得”;“由于是秘密而具有商业价值”;“合法控制该信息的人,为保密已经根据有关情况采取了合理措施”。上述内容可概括为三项,即新颖性、商业价值性和保密措施。从这三项要件的关系来看,是彼此紧密联系的。新颖性将商业秘密与一些公知信息区别开来,其商业价值性正来源于新颖性,而保密措施反映的是权利主体对待这种信息的主观态度,有时对于信息新颖性、商业价值性的认定也是有影响的。
第四,第39条第3款专门规定了向***府或***府的机构提交的医用或农用化工产品相关数据的保护。发达国家在技术转让领域的公共管理的作用,是一个长期有争议的问题。Trips协议第39条第3项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企业不仅在日常商业交往中有泄露其商业秘密的危险,而且,在与***府打交道中间同样有这种危险。在许多情况下,企业要按照法律要求向管理部门或者***机关提交商业秘密,而此间其商业秘密泄露,就会损害其竞争优势。这种提交包括申请审批时的提交,调查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提供的信息等等。TRIPS协议第39条第3款主要针对的就是这种情形。实际上在技术转让领域的公共管理问题,涉及到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限度和权利冲突问题,相当复杂。TRIPS协议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Trips协议第39条的规定为成员保护商业秘密提供了基准。虽然,这些规定都是原则性,其目的是给成员方以自由,让成员方可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实施规定。但对于尚未建立起完备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体系尤其是还未对商业秘密实施法律保护的国家而言,Trips协议第39条的规定都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我们也注意到,Trips协议第39条没有规定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这意味着这种知悉商业秘密的方式可以作为正当的竞争方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承认反向工程权无疑是高效率的。对于技术上的后进者而言,是切合实际的。这种权利可以赋予竞争对手发现和使用非专利信息的能力,但条件是,必须通过花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进行工程和设计上的努力。从总体上看,在商业秘密保护制度中允许反向工程,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极有好处的。
三、入世后中国完善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思考
(一)完善立法,企盼《商业秘密保护法》尽早出台
早在1994年国家经贸委就受委托成立了《商业秘密保护法》起草小组,先后拟出了《商业秘密保护法(征求意见稿)》和《商业秘密保护法(送审稿)》,可是立法何时能完成还不得而知。虽然对商业秘密法律保护问题的研究正在向纵深发展,但在实践中涉及商业秘密的法律纠纷也呈现出案件数量逐年增加,涉案金额不断上升,案件复杂性日益增强的趋势。现有的关于商业秘密的分散立法的模式已无法适应实践的需求。制定一部统一的《商业秘密保护法》是实践和理论的一致需求,也是我国作为WTO成员兑现承诺,履行入世义务的要求。
(二)厘清商业秘密构成要件,明确商业秘密权的权属性质
虽然说,我国现行法律文件中对商业秘密的界定,在内涵和外延上基本上与国际趋势保持了一致,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法律对商业秘密构成上的要求还是要严于美国等国家相关法律的要求,郑成思先生曾指出:“在商业秘密领域,合格的受保护信息并无‘实用性’要求,是Trips明文规定的。”而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商业秘密应“具有实用性”。实用性的标准要严于价值性的要求,它有可能将尚未完成最终研发,但价值性已确定的信息因为无法具备实用性而被挡在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外。在今后的立法中,我们应作相应修订,使之与Trips和国际通行法律规定趋同。在已经起草的我国《商业秘密保护法(送审稿)》中已经反映了这一点,其中第一条第一款规定:“本法所称商业秘密,是指具备下列条件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一)不为该信息应用领域的人所普遍知悉;(二)具有实际或潜在的商业价值;(三)经权利人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送审稿的规定将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要求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变更为“具有实际或潜在的商业价值”。
有关商业秘密权的定性问题,之前曾在理论界引发争议,但从周延地保护商业秘密的角度出发,将商业秘密权界定为知识产权的一种是恰当的选择。在诸多国家的立法、众多国际法律文件都将商业秘密权明确界定为商业秘密权的背景下,将商业秘密权认定为知识产权也是现实的选择。
(三)填补立法空白,规范***府或***府机构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从向***府或***府的机构提交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上看,必须承认,我国在这一问题上尚存在立法空白,只在国家工商局的《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中提到“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在履行公务时,不得披露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正如上文所述,有关信息转让的公共管理问题相当复杂,问题的实质涉及商业秘密权的权利保护边界问题,触及商业秘密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对此问题的理论研究,尚待深入。但至少,关于公共管理的内容,应该在将来的立法中有所体现。
商业秘密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重视,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其给予充分强调,是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来临直接相关的。在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革新者从其技术革新中获取充分的收益,这是至关重要的。入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不仅限于货物贸易领域,对知识产权领域的冲击恐怕更大。为此,我国必须把握各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发展的总体趋势,深刻领会WTO各项法律文件的相关规定,构建起既符合WTO法律文件要求,又能适应我国发展需求的科学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体系,以应对挑战。
参考文献:
[1]张玉瑞.商业秘密·商业贿赂法律风险与对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孔祥俊. WTO知识产权协定及其国内适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法律文秘篇8
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理论经历了以合同法理论保护的阶段、侵权法理论保护的阶段、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理论阶段及财产法保护的理论阶段。以英国为代表的合同法保护理论中,刑法法律关注的只是当事人之间是否在合同中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约定了对商业秘密进行保密的义务,当事人如果没有在合同中约定对商业秘密保密的义务,即使商业秘密权利受到侵害也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护。以美国为代表的侵权法理论中,相对于英国的合同法保护理论有了一定的进步性,弥补了只保护在合同中约定的商业秘密权利的缺陷,规定了只要行为人侵害了能给持有人带来经济利益的商业秘密,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德国为代表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理论中,法律主要从行为人的犯罪主观方面及客观方面分析是否侵犯了商业秘密,行为人只要是出于故意的心态,并且采取盗窃、威胁、利诱等不合法的手段获得不属于自己的商业秘密,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理论明确否定了商业秘密具有财产属性。以日本为代表的财产权理论中,将商业秘密认定为财产,如果行为人侵犯了商业秘密,商业秘密的持有人就可以按照民法中有关保护财产的规定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进行救济,获得赔偿,并且享有与其他知识产权类似的诉讼权利,使得商业秘密能够在最大限度得到保护。
一、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
商业秘密作为企业竞争中的新优势,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法律对商业秘密范围的界定已不能满足企业对商业秘密的需求,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也逐渐被世界各国重视。
(一)英美法系国家中有关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
以美国为代表,美国作为典型的判例法国家,通过长期的案例积累,以及制定《统一商业秘密保护法》和《侵权行为法重述》等法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但是,“据有关数据统计,美国1000家公司每年因商业秘密被窃造成的损失约为450亿美元。”网络信息的高速传输,人才的频繁流动,更为隐秘的商业间谍盗窃手段,使得美国不得不重视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由于美国各州都具有刑事立法权,在商业秘密被频繁盗窃的当今,截止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有绝大多数的州对于故意或以其他不正当方法侵害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施以刑事制裁比。为了更好的保护商业秘密不受侵犯,防止外国企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美国本土企业的商业秘密,联邦立法机关于1996年11月17日通过了《经济间谍法》,并且规定了商业秘密犯罪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第1831条中规定的经济间谍罪,而另一种则是在1832条中则规定的侵夺商业秘密罪。美国的经济间谍法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的犯罪规定较高的刑罚,同时该法也具有域外效力,除了对发生在美国本土的商业秘密侵权行为有管辖权,还对行为人是美国公民、具有永久居留权的人,或者是根据是美国法律成立的商业组织在美国境外发生的侵害行为具有管辖权。
(二)大陆法系国家中有关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
以德国为代表,对于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主要体现在《不正当竞争防止法》中,德国在其《不正当竞争防止法》中并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给商业秘密下定义,因为商业秘密所涉及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复杂化,任何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信息都有可能成为商业秘密。明确定义商业秘密已不现实,所以在对1896年的《不正当竞争防止法》进行审议时就故意回避了这个司题,而德国在这部法律中有关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则被认为是最完备的。虽然没有美国在其经济间谍法中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的刑罚重,但是,却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犯罪都规定了刑罚。在该法第十七条中规定:“在雇佣关系存续期间,企业的职员或者工厂的学徒,为***自己之私利或竞争之目的损害企业经营者,而将因雇佣关系所知悉的生产经营秘密,无正当理由披露于第三人,处三年以下自由刑或科罚金。”第十八条中则规定:“行为人为***自己之私利或出于竞争之目的,将自己获得的技术文件,特别是设计***纸、机械模型、产品配方、式样、模板、制造方法等,无正当理由披露给他人或者加以利用,将处以二年以下自由刑或科罚金。”从德国《不正当竞争防止法》中有关商业秘密刑法保护的规定,可以看出德国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进行了十分详细的列举,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责任承担方式,对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
长期以来,我国对商业秘密安全重视不够,在技术经济时代,商业秘密取得方式较为简单,涉及的范围也较广,对商业秘密的定性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来维护企业因失去商业秘密所承受的损失。我国主要是通过设置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对商业秘密进行刑法保护,但是现实中存在竞合的情况即侵犯商业秘密罪与涉及国家商业秘密犯罪的法条竞合,商业秘密的一部分内容可能会涉及到国家的重大利益,出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外交、国防的需要,无论哪个国家,均会对民间开发利用商业秘密的行为,进行导向和规范。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高科技产业研发出来的对国家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以及虽然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依然控制着中国经济命脉的大型国有企业所掌握的商业秘密,因为涉及国家的重大利益,而“上升”为国家秘密——如上海力拓案。笔者认为,在刑法中所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罪过于原则,不能很好的处理现实中所发生的案例,而且,当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已经严重危害到了国家安全时,我们就更应该通过较严的法律来惩罚行为人或组织,当国家的经济安全遭受这种侵害时,应该按照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去处理。
三、中外商业秘密刑法保护之比较
(一)中关商业秘密刑法保护的区别
1.由于分属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国和美国在商业秘密刑法保护上的法律渊源就有所不同,我国关于商业秘密刑法保护的渊源主要来自成文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法规、***府部门的规章、地方性法规及国际条约。而美国关于商业秘密刑法保护的渊源主要来自其国的判例。2.中国对于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仅在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和二百二十条中规定了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条件和相关的刑罚,并且刑期和罚金都相对较轻,在商业秘密被频繁侵犯的今天,已不足以保护企业在被侵犯后的合法权益,美国不仅具有统一的商业秘密法,而且根据侵害商业秘密犯罪日益严峻的形势,制定了《经济间谍法》,对于严重危害国家和企业利益的个人和组织的间谍行为处以较重的刑罚和罚金,并且区分了一般的侵犯商业秘密罪和经济间谍罪。3.我国刑法中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定并不具有域外效力,而美国的经济间谍法的一大特色就是具有域外效力,该法不但对在美国发生的侵害商业秘密行为可以管辖,而且对于发生在美国境外的侵害商业秘密的行为也可以管辖,只要行为人是美国人,或按照美国的相关法律成立的商业组织。为了维护本国企业和个人对于商业秘密的有关权益,对于这种处罚都非常严厉,即使侵害人在国外,只要其在美国本土有相应的资产,美国法律就可以对企业和个人的财产进行查封等。
(二)中德商业秘密刑法保护的区别
1.商业秘密定义的形式不同,我国在其《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中明确规定了商业秘密的概念:“即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而德国在其早先审议《不正当竞争防止法》时就直接跳过对商业秘密的定义,而只是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作了具体的法律规定。2.中国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规定较为笼统,在实践中,适用范围较窄;而德国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的犯罪规定得十分详细,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规定了不同的科刑和罚金,相对于我国来说,法律适用范围广,刑期长,在商业秘密刑法保护上起了重要的作用。3.两国关于商业秘密刑事保护的立法体制不同,我国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的立法采取的是直接在刑法典中规定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处罚因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商业秘密的行为。由于我国对于犯罪的处罚只能在刑法中规定,所以在其他法律中只是规定了因侵犯商业秘密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而德国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立法采取的则是在刑法中规定相关的处罚条文也在《不正当竞争防止法》中规定处罚条文。并且详细列举了侵犯商业秘密可能涉及的行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我国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建立较晚,存在缺陷,虽然在加入WTO以后,我国完善了商业秘密保护的机制,使得许多规定都与TRIPS协议下有关商业秘密保护的条款相接轨,但是商业秘密刑法保护起步较晚,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不能很快的提高我国对于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水平,将会成为我国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水平提高的巨大障碍。
法律文秘篇9
[关键词] 商业秘密法律关系主体 知识产权法立法宗旨 权利主体 义务主体
一、商业秘密法律关系主体制度概说
1.商业秘密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
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法律关系并享有权利、承担义务者,而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与商业秘密开发、利用与保护有关的法律关系当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者。按照所处的地位不同,商业秘密法律关系主体可以分为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按照主体之间的不同关系,商业秘密法律关系又可分为纵向法律关系(如行***关系)与横向法律关系(如民事关系),限于篇幅与学识,笔者仅探讨与后一法律关系当中主体相关的问题。商业秘密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以及地位等直接关系到与商业秘密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关的社会关系中权利的行使、义务的履行以及责任的承担等基本问题,由此决定着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应如何构建。
2.建构商业秘密法律关系主体制度的准则
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以及地位等问题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立法者的价值取向双重制约。就商业秘密法律关系主体而言,其范围与地位等既取决于经济基础(例如商业秘密的特性以及一国国情等),又受该国立法者价值取向与立法宗旨制约,本文着重从后一因素角度阐述。
规制商业秘密的法律规范的价值取向与宗旨和该规范所在法律部门的属息相关。此前,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将商业秘密作为其保护对象,而我国1997年修订的刑法将侵犯商业秘密的犯罪行为纳入侵犯知识产权罪一章当中加以制裁。这说明,中外立法均认同了商业秘密属于知识产权客体而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应当通过知识产权法来完成的观点。因此,规制与商业秘密有关的法律关系应当遵循知识产权法立法的宗旨与价值取向。
知识产权法的根本宗旨在于鼓励技术进步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此立法者既要充分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以激发与保持其从事科技开发的积极性,又要对其权利加以适当限制以防止权利人垄断知识与技术而阻碍社会的进步。规制商业秘密相关领域的法律规范在体现以上宗旨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到这一领域不同于对传统知识产权领域的特性,例如,因商业秘密权不具有专利权那样的专有性而权利主体极有可能为两个以上,由此产生这些主体利益应当如何得到维护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又例如,基于商业秘密的秘密性其权属状态往往不为外人所知,由此引发善意取得商业秘密者是否享有一定权利的问题。据此,笔者认为立法者在构建商业秘密法律关系主体制度时应当遵循以下准则:第一,全面与清晰地界定权利与义务主体的范围,在确保对商业秘密进行开发及以合法方式取得者悉得以对商业秘密享有权利,同时保证这一权利得以在社会上得到尽可能多主体的尊重;第二,对主体的商业秘密权加以适当的限制并令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义务,以此防止其滥用权利损害其他商业秘密权利主体的利益与社会公益。
二、我国商业秘密法律关系主体制度现状及不足
1.我国现行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合同法第92条以及劳动法第22条,商业秘密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有市场经营者、劳动关系中的用人单位、合同关系当事人以及公司,义务主体包括市场经营者、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合同关系当事人以及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2.对现行规定的研判
以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宗旨以及笔者在第一部分结尾提出的准则观之,以上规定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就权利主体方面而言:第一,范围过于狭窄。现行法将很多可能通过开发与受让等方式获取商业秘密的人排除在商业秘密权利主体的范围之外。由此就导致了以下两方面弊端:一方面,当商业秘密被他人以非法窃取与利用等手段侵害时这些人难以依法得到救济,势必会打击其从事技术开发的积极性由此有违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宗旨;另一方面,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39条2,一切合法控制商业秘密的人都对商业秘密享有权利,其保护的主体范围明显宽于我国。这就导致我国所提供的保护标准达不到世贸组织的基本要求,显然不利于我国全面履行入世时对国际社会所作出的承诺。第二,界定过于模糊。关于权利主体与非权利主体的界限我国现行法几乎未做规定,这就在实践中认定权利人的身份造成了障碍。例如,从非法披露与使用人处善意并以对价方式受让商业秘密者是否能够成为权利人?对此根据现行法难以做出判断。由此对类似案件处理悉凭审判员自由裁量,当善意取得者被判定不能取得对商业秘密的权利反而要向原权利人返还一切利益时,善意人的损失即难以得到补救,这一后果在其对商业秘密做了后续开发的情况下尤甚。由此使其动辄得咎而不愿或者不敢进行科技开发与技术创新,从而会阻碍科技进步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有违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宗旨。
就义务主体方面而言:第一,与权利主体类似,义务主体范围也失之过窄。我国现行法未象TRIPS第39条2,以及多数发达国家的规范那样将义务人规定为一切社会主体,这不仅违反了知识产权属于绝对权从而义务主体不特定的基本法理,而且为某些市场经营者、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合同关系当事人以及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以外的人以盗窃、利诱等非法手段获取与使用商业秘密大开方便之门,不特权利人的合法利益将遭受损害,而且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也势必被扰乱,从而必将贻害无穷。第二,未对权利主体课加相应义务。欲提高生产力以促进社会进步立法者应当对权利人其课以一定义务以防止其滥用权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与他人权益。一些发达国家立法时对此已作了相应规定。例如根据美国侵权法重述第757节的评论,为实现公共利益商业秘密权利人应当披露商业秘密的内容;而如果权利人与他人之间有关于转让与许可使用商业秘密的协议,则前者不得擅自披露该商业秘密。我国现行法没有类似的规定,这就为商业秘密权利人滥用其权利妨害公共利益与他人合法利益实现提供了可能。
三、对完善我国商业秘密法律关系主体制度的建议
针对上述不足,笔者建议对我国现有的商业秘密主体制度做如下方面的完善:
1.全面与清晰地界定权利人的范围
一方面,原则上一切民事主体都得以成为商业秘密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之所以如此,除了出于对最大限度地保护商业秘密开发与使用人利益以彰显知识产权法宗旨以及与国外先进作法接轨等因素的考虑外,还因为对商业秘密的权利在性质上属于民事权利之一的知识产权,由此对商业秘密权利的享有与行使应当体现民法的平等原则。另一方面,商业秘密的权利人包括其所有人与使用人,所有人基于原始取得(如开发)与继受取得(如通过买卖、继承与受赠等受让)的方式获得永久支配商业秘密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使用人基于所有人许可使用以及其他合法使用获取一定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商业秘密的权利。
基于商业秘密的秘密性要件,其权利人的身份往往不为外人所知。由此产生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当非法获取商业秘密者向他人披露或者转让商业秘密,而受让人对此并不知情并给付了对价甚至对商业秘密进行了后续开发时,其是否能享有对商业秘密的权利?对此世界各国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立法例,一为禁止取得例,采用该例的为德国以及东欧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一为允许取得例,采用该例的为英美法系国家以及除德国之外的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笔者认为我国宜采后一例,其理由是:假使受让人在对无权处分一事不知情(即通常所说的“善意”)并为商业秘密取得了对价甚至做了后续开发的情况下仍不能享有对商业秘密的权利甚至还须向原权利人承担损害赔偿等责任,就会使其承担过多的风险从而既有违公平正义理念又束缚了其科技创新与正常交易活动的手脚由此阻碍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步伐。
2.拓展义务人的范围并对权利人课加一定义务
一方面,任何社会主体都应当承担尊重而不侵害商业秘密之上的权利的义务。另一方面,商业秘密权利主体同时应当成为义务主体,在享有权利同时还应当履行一定义务。之所以提出此立法建议是基于以下理由:其一,根据民法一般原理为实现公共福祉任何权利(包括商业秘密权)皆应受到限制,主要体现之一即权利主体承担一定的义务。其二,商业秘密保护领域还关系到权利人其他相关利益,譬如商业秘密的利用所影响到的社会利益、商业秘密权利人合同相对方的利益以及商业秘密善意取得人以及后续开发人的利益等,知识产权法立法宗旨往往要靠这些利益所形成的合力来实现。具体而言,商业秘密权利人应当承担以下几方面的义务:第一,基于公共利益需要应当将商业秘密的内容以适当方式公开;第二,当与他人之间就商业秘密的利用等事宜订有合同时,应当根据约定履行保密以及不擅自使用的义务;第三,对于善意取得商业秘密者行使商业秘密的权利(包括进行后续开发的权利)的行为予以容忍。
参考文献:
[1]沈宗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82
法律文秘篇10
关键词:商业秘密;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个体财产
商业秘密作为一种无形财产需要法律的保护,但是由于商业秘密的特殊性以及保护商业秘密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对商业秘密和加强商业秘密的保护进行研究和论述,明确保护商业秘密的意义,以及改善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一、商业秘密的概述
(一)商业秘密的概念和特征
1993年我国通过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由此可见,具有秘密性、保密性和价值性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称为商业秘密。商业秘密因为具有价值性,能够给权利人带来过去的、现在的或者将来的经济利益,并且能够为人可控制,因此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商业秘密不同于专利权和商标权等其他传统知识产权,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绝对的排他性。它的第一个获得者在无任何第三者掌握同一商业秘密时,具有事实上的独占权。如果其他人以合法方式如***开发研制而取得同一内容的商业秘密,他们就和第一个人一样,在一定范围内对该商业秘密在事实上享有着相对的独占权。而各个权利人的地位是平行的,互不排斥。[1]而传统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即知识产权享有者在没有同意的情况下,阻却其他人对该权利的利用。第二,取得方式的特殊性。专利权申请者必须将发明创造公开,且由国家专门机构进行审查才能取得。因此专利权的主体、客体以及受保护范围是确定的。而商业秘密却不同,其不将信息进行披露,具有隐蔽性。第三,商业秘密的保护期限是不确定的,因为这取决于权利人对此商业秘密公开的时间。而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是法定的。
(二)加强对商业秘密保护的原因与意义
加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是很有必要的。商业秘密作为一种财产权,能够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法律应当对其予以保护。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愈演愈烈。虽然我国在1993年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对商业秘密的保护规则,但由于法律的相对滞后性,面对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显现出一系列真空地带。商业秘密在法律上的保护一定程度上得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加强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是很有必要的。
保护商业秘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需要。一个企业的商业秘密遭受侵犯,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对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不仅仅是对作为财产权的商业秘密的侵害。因此需要法律对商业秘密进行保护,打击和惩罚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进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
保护商业秘密有利于促进经济贸易发展。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其拳头产品。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国际社会中,打击工业间谍,加强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至关重要。
二、有关商业秘密的保护理论
在某些案件中,“商业秘密”被视为财产,在另一些案件中,又被称为合同,而在其他案件中,又基于信任和信托,[2]商业秘密保护理论经历了从合同义务到信任关系再到侵权理论的演变过程。
(一)合同义务
商业秘密基于合同有义务而进行保护。合同义务存在于雇主和雇工之间、制造商和经销商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当事人之间签订所涉及商业秘密的合同是商业秘密受到公权力保护的基础。但是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只在合同当事人之间有效,因此,对合同以外的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商业秘密的不到充分保护。因此,基于合同义务而保护商业秘密的立法是欠妥当的。
(二)基于信任关系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信任关系不是对合同理论的摒弃,而是在合同义务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3]根据这一理论的要求,除合同相对人以外,基于信任关系而取得商业秘密的第三人对商业秘密也负有保密义务。这是因为双方建立了一种受到法律约束的信任关系,法律通过设定权利、义务和行为后果来维持这种信任关系,进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维护法律所确定的这种社会秩序。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基于信任关系而对商业秘密进行保护仍热是存在缺陷的,因为它是无法约束与商业秘密持有人无合同义务和信任关系的第三人。
(三)基于侵权理论
基于侵权理论而对商业秘密进行保护在目前是相对合理和完善的。任何人以非法方式取得和披露他人商业秘密都被视为民法上的侵权行为,商业秘密持有人可以对此提讼。所谓“非法手段”,既是违反法律对商业秘密保护的禁止性规定。当然,有五种手段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正当的手段,这五种手段是:(1)以***的发明发现商业秘密;(2)以反向工程发现;(3)在商业秘密所有人授予的使用许可下发现;(4)从公开的使用或展出中观察得来;(5)从公布发行的文件中取得。
三、我国法律对于保护商业秘密的不足
(一)目前我国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过于分散
我国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主要规定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当中,例如第10条禁止“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披露、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主要也是一些禁止性规定。在《新劳动法》也有涉及,但只是从规范企业与职工之间劳动合同角度,对商业秘密做了一些原则性规定。在《环境保护法》第14条、《水污染防治法》第18条、《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5条对于商业秘密的公权力限制也作规定。因此,法律对商业秘密保护的规定过于分散。
(二)现行法律对商业秘密保护力度不够
现行法律对于保护商业秘密的责任分配没有规定,损害赔偿也缺乏明确规定,因此在侵犯商业秘密的赔偿案件中,同种案件的差异性也会比较大。当然另外一点就是对商业秘密财产性质问题规定不足,因此在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件中,对于基础问题的把握也容易出现分歧,导致整个案件的判决出现多个符合法理的但差异较大的结果。
(三)对于商业秘密的程序性保护不足
目前,我国对于商业秘密的保管机制缺乏有效统一的规定,因此,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中商业秘密侵权事件也越来也多。在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件审理中,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缺乏有效和明确规定,因此容易使商业秘密从涉案人员或判决书中中不经意泄露。
四、加强对商业秘密保护
(一)建立统一的《商业秘密法》
对商业秘密进行统一立法,使得商业秘密得到更加统一有效的保护。法律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是基于侵权理论,当人也涵盖合同义务理论和信任关系理论。把商业秘密视为一种特殊财产加以保护,在商业秘密遭受侵犯时能够得到有效救济。
对已经存在的法律规范进行简单整合当然不够,还需要新的规则,这些规则主要包括:
1.对侵犯商业秘密主体的主观方面予以规范
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的侵犯、过失的侵犯和意外事件。对于基于主观故意而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人应当课以惩罚性赔偿。而对于过失情况下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人应当对商业秘密所有人进行赔偿,这个赔偿标准既是因为商业秘密遭受泄露而产生的损失或第三人使用商业秘密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在这两方面上直接侵害行为人与第三人之间是连带责任。之所以是连带责任,是因为第三人对于此商业秘密负有审查和鉴别义务,当然,如果第三人没有这个能力时,可以是按份责任,即第三人将获得的经济利益予以返还。如果是基于意外事件,则只需对商业秘密所有人进行适当补偿即可,善意第三人因此而获得的利益可以不予返还的。
2.对商业秘密被侵犯的原因与后果之规定
商业秘密被侵犯的原因可能是基于所有人和侵害人双方共同过错,如果只把侵犯商业秘密之责任单纯归责于侵权人就会显失公平。商业秘密所有人因商业秘密怠于管理和保护而导致第三人对其侵害,那么商业秘密所有人也应对此承担不利后果,这是基于法律保护商业秘密不被侵犯,避免市场的恶性竞争,维护好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3.对商业秘密的公权限制
在环境监督管理中,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环境保护局等国家机关有权依照环境保护法的明确规定行使现场检查权,责令排污单位提供或披露有关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生产工艺、治理技术等技术资料或业务资料,有关单位不得以保护商业秘密为由予以拒绝。[4]对商业秘密进行公权限制是基于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应当是必需的。法律在某些情况下对商业秘密的限制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法律所追求的秩序价值,当然也要确保正义价值与自由价值。但在实践中应当慎重适用,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必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2)以执行职务为限,即国家机关只能在行***法的合理限度内获得或知悉权利人的一定范围的商业秘密;(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依法执行职务获得商业秘密后负有保密义务。[5]因此,商业秘密因何受公权力限制,需要明确、统一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履行保密义务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也要明确规定。
4.完善诉讼程序中的举证责任问题
有另外一点的就是举证责任,对于此种情况下的举证责任方式如何是有必要探讨的。相对于公权力而言,私权利一般情况下是处于弱势的,因此在举证上是比较困难的,这也将会导致公权力对商业秘密的侵害加剧,商业秘密得不到有效救济,私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但是,如果举证责任倒置也不合适,因为这样势必加剧行***成本,降低行***效率,使得行***手段维护市场秩序的手段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公共利益的保护。因此需要严格规范行***行为,当公权力对商业秘密进行限制时,需要开具通知书等一类文书,将原因、时间、法律规定以及查阅商业秘密的范围详细列明,交由商业秘密所有人并备案。一旦进入诉讼程序中,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除符合法律规定外不得自行搜集证据,进而确保两方利益之间的平衡。同这一点相似的就是强制披露,即上市公司需将相关的经营信息及时向股东披露。但不同于对商业秘密的公权限制的是,强制披露将使商业秘密丧失秘密性,成为公知信息。
(二)建立统一的商业秘密保护机制
建立统一的商业秘密保护机制是遏制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重要途径,不容忽视。主要从以下两点做起:(1)加强和完善保密制度。确立商业秘密保管机构以及专职、兼职人员,明确商业秘密存放、使用、转移等环节的管理制度。(2)对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机制予以强制性要求,并列入企业监督范围。
(三)加强民事保护、行***保护和刑事保护的有机结合
目前我国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主要为民事责任、行***责任和刑事责任。在民事责任中主要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商业秘密独占使用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提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排他使用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和权利人共同提讼的,或者在权利人不的情况下,自行提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6]关于行***责任则主要规定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国家工商行***管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问题规定》中,主要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和罚款。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219条规定,侵害他人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加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是各国所普遍所关注的。加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避免恶性竞争的出现,保护权利人财产和促进国家之间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新情况的出现,我国法律对于保护商业秘密的规则还不够完善,因此,加强对商业秘密保护的立法工作显得略为紧迫。进一步完善商业秘密立法,加强商业秘密的保护,对于促进我国市场积极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明添主编,《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16页
[2]孔祥俊.《WTO知识产权协定及其国内适用》,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3]陈添明主编.《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18页。
[4]参见我国《环境保护法》第14条、《水污染防治法》第18条、《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