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220年,曹丕筑受禅台,接受汉献帝的皇位禅让,完成了汉魏两朝的递擅。曹魏代汉,其原因主要有东汉末年乱世、刘协帝位危机、曹魏代汉已成必然。受禅台现已经被***命名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汉献帝;曹丕;禅让;
[中***分类号]K9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67-02
受禅台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西北约55公里的临颍县繁城镇(北距许昌10公里),为中国唯一的禅让活动纪念地。台高约10米,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40米,筑成于东汉黄初元年(220),是当年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登基称帝的地方。2001年7月,受禅台被***定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建安二十五年冬,魏王曹丕在繁阳(今临颍县繁城)筑灵台,举行受禅大典,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是为魏文帝。从此结束了汉王朝400年的历史,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
一、受禅台概述
现在的受禅台紧挨着临颍县繁城镇的南面,包围在一片田地中间,底部呈不规则多边形。当地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人员介绍:当年的受禅台要大得多,分3层,每层27级台阶,共81级台阶通到顶端(符合古人崇尚3的倍数的习惯),时隔1800余年历史,已无法判断当年受禅台的宏大规模。如今,最下面的一层已经踪影全无了。据史书《三国志》裴松之引《献帝传》注云:“魏王登坛受禅,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①可以想象当年曹丕接受禅让时,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当时受禅台的气势不凡。
清代史家赵翼言:“古来只有禅让、征诛二局,其权臣夺国则名篡弑,常相戒而不敢犯。王莽不得已,托于周公辅成王,以摄***践阼,然周公未当有天下也。至曹魏则既欲移汉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弑之名,于是假禅让为攘夺。”②。王莽代汉是对上古社会禅让制的一次尝试,但由于汉朝刘氏势力太强大,远没有到气数已尽的程度,加之王莽改制失当,这次“禅让”以失败告终。曹魏代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禅让”,是一次了不起的创举,也是汉魏史上颇具研究价值的一件大事,而这次禅让地址就在繁城受禅台。
受禅台名为“受禅台”而非“禅让台”,道出了主角的不同,名为“受禅”乃是以接受者为本体记述这件历史事件。当时曹丕手掌重兵、大权在握(时任丞相、魏王),而汉献帝刘协手无一兵一卒,连自己的皇后和皇子都无法保护,禅让自是被逼无奈。因主角是曹丕,因此连交接皇权的台子也只得命名为“受禅台”了,其间苦衷,只有自知。
二、上古禅让之传说
西汉自武帝以来,儒家思想逐步取得了正统地位,而中国古代儒家信奉的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如何让有德者居之?儒家追求的是兵不血刃的禅让。然而据《竹书纪年》、《韩非子》等文献记载,上古并无禅让之制,舜即位也是采用暴力手段。关于尧、舜之间的故事,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即使古传有禅让之说,却无史书记载,更无确切地址可考,但这为汉末曹魏代汉的禅让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于是出现了史书记载的第一次禅让大典(献帝禅与曹丕),此事在《资治通鉴》、《三国志》、《后汉书》、《东汉会要》、《二十五别史·帝王世纪》均有记载,尤以《三国志》记载最详。
三、汉魏禅让之原因
(一)东汉末年之乱世
1.皇帝短命。从和帝到灵帝共9帝③,没有一个皇帝活过36岁,9个皇帝平均寿命不及20岁。特别是殇、少、冲、质四帝,在位时间总共3年零3个月,登基时最大的质帝8岁,最小的殇帝只有3个月,死时最大的质帝9岁,最小的殇帝才8个月。由于皇帝短命、更换频仍,于是窦家、邓家、阎家、粱家等外戚,以及与他们对立的张让、赵忠、孙程等太监轮流专权,导致***治腐败,百姓遭殃,社会矛盾激化。
2.***治腐败。汉灵帝执***时,宦官把持朝***,横行天下。灵帝曾公开宣称:张常侍乃我父,赵常侍乃我母。当权宦官、私奴交结权贵,收受贿赂,在朝廷兴风作浪,插于地方的亲戚也贪婪残酷、侵掠百姓、为害一方。光和元年(178),灵帝设西邸,公开出卖官职,连公卿这样的高位也均明码标价。把握地方大权的官员,多怠于行***,精于逐利,往往贪赃枉法,专纵私情,残害民众。崔寔在《***论》中所揭露的“***令垢玩,上下怠懈”,正反映了当时国家***治全面腐败的情形。
3.战乱四起。公元184年发生了黄巾大起义。虽然起义被镇压下去了,但继之而起的诸多***,最终让东汉王朝走向了灭亡。西北有马腾、韩遂等人割据甘肃,东北有张纯,杀了右北平、辽东太守及“护乌桓校尉”,南边湖南有观鹄,自称“平天将***”,北边山西有郭大,起事于西河县白波谷,胡人休屠各,也在骚扰山西,并州刺史也被他们杀了。因此,各地都不太平。
4.董卓专权。董卓进入洛阳后,排挤了袁绍,做了司空,把持了朝***大权。后又废少帝立献帝,自拜“相国”。他又把西凉人***纪不严的作风带到洛阳,随意杀人,为所欲为。破坏五铢钱制度,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后出现了以袁绍为盟主的反卓同盟,世事更是混乱不堪。
(二)刘协帝位之危机
公元189年4月,孝灵帝刘宏去世,皇子刘辩即位,是为少帝,封弟刘协为渤海王。7月,改封刘协为陈留王。8月,张让等杀大将***何进,董卓入京,9月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皇帝。刘协帝位的取得是在董卓的操纵下进行的,因此其帝位非常不稳固。公元196年,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迎接刘协入驻洛阳,献帝赐曹操节钺,标志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时代开始了。随后曹操胁迫刘协迁都到许,改称许都。但献帝不满曹操大权独揽,不甘心充当傀儡,于建安五年(200)暗下衣带诏,令车骑将***董承、偏将***王服、越骑校尉种辑诛杀曹操,结果事情败露,董承等人被曹操诛杀,怀孕的董贵人也被绞杀。建安十九年(214),曹操杀伏皇后,灭其族及二皇子,连自己的皇后和皇子都不能保护的汉献帝,其帝位自是如履薄冰,危机四伏。
(三)曹魏代汉已成必然
1.汉数已尽。东汉末年,皇帝短命、***治腐败、战乱四起、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不只士大夫阶层对统治者丧失信心,广大老百姓也对东汉王朝丧失了信心,此非亡国之君(汉献帝刘协)一人之过也。
2.曹氏羽翼渐丰。曹操用武力扫平群雄,黄河以北尽为其所得,按当时中华之形势,其已得天下三分之二。同时又将拥护东汉的贵族、外戚势力逐一翦除,苦心经营了三十年,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本。但曹魏代汉仍非易事,因为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身边,就等于承认了汉献帝的合法性、正统性。身为汉臣的曹操要取代东汉,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禅让的模式。然而禅让并不容易,尧舜传说不可靠,王莽代汉又以失败而告终,钱穆说:“王莽失败后,变法禅贤的***治理论,从此消失,渐变为帝王万世一统的思想。”所以当手下谋臣武将劝他称帝时,他却无奈地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后,曹丕继位,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依曹丕的文韬武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统一大业(当时久经战乱,人心思安),对于曹丕来说,国内的形势已经基本稳定,代汉称帝也已水到渠成,但是怎么代汉呢?如果废君弑主,就会给刘备、孙权以借口,一旦吴、蜀二国打着为汉献帝报仇的旗号,共同伐魏,就会给曹丕造成很大的威胁。
3.尧舜禅让的理论依据。虽然尧舜之禅位无史书记载,但是在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东汉末年却甚受赞扬,加上战乱日久人心思安,因此,曹丕以禅代的形式来完成改朝换代是极其高明的谋略,他向天下人昭示,给自己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同时,也在形式上走过了五德终始说所规定的必不可少的程序。曹丕代汉表面上看获得了天下臣民的拥戴,其实并非如此,公元228年,诸葛亮平定南中进行北伐,这时距曹丕代汉已经过去了8年,曹魏的皇帝已经更换,但诸葛亮的北伐大***还没有到达,南安、天水、安定即叛魏应亮,④其缘由,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人心思汉”。
尽管汉魏禅代是曹丕逼迫汉献帝逊位,但仍然符合中国古代的仁***精神和礼治原则。它仅以汉代帝王一姓一族权力的终结,换来了曹魏时代的到来。这种以社会最小的成本来换得***权平稳地交接,相对于武力***所造成的广泛杀戮而言,无疑具有积极意义。而昭示这次禅让活动的遗迹便是中原受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