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欣赏篇1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欣赏
一、吟唱欣赏
吟唱古诗词是吟诵的继承和发展,所谓吟,就是诵读,一种不急不慢,韵律性、节奏性极强的诵读。所谓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歌唱。在追求古风古韵,又符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心理的同时,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国经典古诗词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王直方诗话》中记载的一个故事:“东坡守钱塘,功父过之,出诗一轴示东坡,先自吟诵,声振左右;既罢,谓坡曰:‘祥正此诗几分来?’坡曰:‘十分来也’。祥正惊喜,问之。坡曰:‘七分来是读,三分来是诗,岂不十分也。’”一首原本写得并不很好的诗,经作者一番声情并茂的吟诵,坡评委给了他满分。虽然是开玩笑,但这个故事足以说明吟诵对诗词的重要。如,谷建芬老师的20首小学古诗,就是采用吟唱的方法让学生去欣赏古诗词,教学时也可借鉴。
二、字词欣赏
诗歌中精妙的字词,说白了就是“炼字”,是诗人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赏析诗歌中的炼字首先就要分析诗人要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或者主张,而使用炼字的目的就在于,这样的词汇才能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僧敲月下门”的“敲”,这些字无不体现了诗人“炼字”高超的技术,也突出体现了诗词的艺术水平。
三、想象欣赏
想象是古诗词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大多数古诗词都是因景而生情的。如,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在欣赏这些诗歌时,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四、诗词***欣赏
一首古诗词常常就是一幅画,我们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结合古诗词的内容联系自己的想象画***,通过这种方法,也是古诗词的欣赏。实际上,在小学的古诗词里,许多古诗词都配制***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道理。
古诗词欣赏篇2
一、趣味式欣赏
趣味,就是让学生为美而陶醉,为美而震撼。
1.引领学生抓住诗句中的“诗眼”、点睛之笔去欣赏
抓住了“诗眼”,即抓住了“纲”,“纲”举了,“目”便张了,自然不需去字字讲、句句讲。如:欣赏“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指导学生去感悟“闹”“绿”的妙处,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及后人的评价,这样整首诗的意韵、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2.引领学生感悟诗句的“弦外之音”
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引领学生走进诗人描绘的具体情境,实现情感迁移,意念迁移,进而感悟诗句的弦外之音。
3.引领学生感悟比喻的精妙之处
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启发学生想象,进而感悟比喻的生动形象。
二、应用式欣赏
学生感悟到古诗词浓浓的美后,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这时,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大显
身手。
1.举办古诗词诵读沙龙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深情朗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再让学生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演绎出自己心中的那个“哈姆雷特”。
2.让学生诗画互配
(1)让学生为名画配名诗
画配诗,既能激发学生读古诗词的兴趣,又能加深对诗词意境的体会。如:宋代名画家郑南的《》***,让学生配上咏的诗句;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可配上柳宗元的诗《江雪》。
(2)让学生自己为诗词配画
学生欣赏了古诗词后,为诗附画,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学生或许涂一抹云霞,或许勾一泓清溪,或许描三两青峰,那都是学生欣赏的收获,是一种美的放大与提升。
(3)让学生根据实际情景配诗
古诗词中有大量描写四季景色、山水树木、花鸟虫鱼的诗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生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吟诵相关的诗词。如:见时吟诵《咏菊》《赠刘景文》;赏月时,吟诵《静夜思》《春江花月夜》。学生见识多了,积累厚实了,则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能引得他们“诗兴大发”,久而久之,学生便“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4)作文中主动运用诗句
鼓励学生作文时引用相关诗句,不仅可以为文章增色,同时还能赋予学生成就感,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信心。
三、表演式欣赏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唱爱跳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唱古诗、随音乐舞蹈,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首先,学校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古诗韵氛围:走进校园,你会看到一个立体的古诗词“雕塑”――花园里、橱窗中、教室内都呈现着斑斓的古诗词;走进校园,你会听到悦耳的童声古诗词歌曲演唱――学校的铃声就是童声古诗歌曲演唱。其次,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师生古诗词朗读比赛,师生古诗词绘画比赛等等。再者,让古诗词欣赏切切实实走进教材,音乐课唱古诗词歌曲;美术课给古诗词配画;各科课堂前两分钟诵读古诗词。
古诗词欣赏篇3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者成为一名世界***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意思: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鉴赏: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赏析: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古诗词欣赏篇4
1 古诗凉州词王之涣带拼音版
liáng zhōu cí
凉州词
wáng zhī huàn
王之涣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 , 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 古诗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
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连绵不断的高山上,筑有一片城墙。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一起学习一下古诗凉州词王之涣带拼音版,古诗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凉州词王之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吧!
古诗词欣赏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诵读;意象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指出:“让中华诗词陶冶学生情感,活跃学生思维,融入学生心灵,铸造校园辉煌。这是时代与形势的需要,是国家与民族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诗词曲往往出现在《诵读欣赏》教学版块里,我们教师教学注重于“诵读”,“欣赏”常常坐冷板凳,或者局限于教参。学生自然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答题也就是生搬硬套,不知所云了。这一现状和课标明显有较大距离,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诚然,古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是以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知识为基础,相应的还应该具备和古诗词有关的知识。作为中学生,社会经验和生活知识都相对较少,如何学习鉴赏诗词呢?
一、营造原境――看诗
要鉴赏诗词,一定得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弥补社会经验和生活知识的不足。
首先,题目要细看。古诗词的题目内涵丰富,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创作的时间(季节)、地点、事件、主旨等信息,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抓手,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重要信息。
其次,从诗(词)人的生平经历、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
“诗(词)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词)言志”主要是指诗应当表达人们的志向与愿望。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所以人们在诗词所反映的志愿也不一样。
再次,古诗词鉴赏必须对其背景的加深了解。不还原到作者的时代背景中去,很难深刻理解诗意。
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变迁、生活经历、思想主张、个人遭遇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很可能就是诗歌创作的动机。因而,我们要想深入鉴赏诗歌,就应当综合诗人个人的经历、创作的背景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二、品味原色――读诗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词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很需要重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味,领悟诗歌的内涵。
(一)配乐朗读。古诗词配上古声乐,读起来会渐入佳境。古声乐有《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琵琶语》《踏古》《欢沁》等等。
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就可以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音乐,比较安静,节奏起伏不是很大的,朗读的时候不会喧宾夺主。
(二)名家范读,最好是教师范读。
名家范读。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朗读:虹云) 《次北固山下》(朗读:方明) 《观沧海》(朗读:张筠英) 《过故人庄》(朗读:曹灿) 惠崇《春江晚景》(朗读:张家声)。播放名家的诵读,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节奏感,音乐美,可以体会出名家对于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的诠释,产生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在以后的早读或其他时候能有一个模仿的参照。
教师范读。此时教师俨然就是作者,“抚琴而歌”,用“读”去传达心音,抒感,寻觅知音。学生更会模仿尝试,学上高层。
(三)最重要的是学生读,通过看诗,听诗之后,自我感悟,反复诵读。首先,学会模仿名家或者老师的范读,掌握一定的方法;其次,大胆自我理解读,注意体会诗人写作诗歌时的情感,尝试从诗人的角度感受诗歌的深层内涵。
诗词是文学中的精粹,简单读容易,读出韵味不易。学习诗歌不能真正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是不够的。
三、把握原旨――想诗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于诗歌的阅读,反复诵读是一个极好的方法,读多了,读深了,自然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了。通过恰当的想象,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所表现的形象。
初中课本上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学习时,引导学生在脑海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冷清气氛和色彩灰暗的秋郊夕阳***,学诗词如同欣赏一幅画,这样更容易感受出游子思念故土的苦闷心情。
古诗词欣赏篇6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诵读 感悟 欣赏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单元后都有一到两篇的诵读欣赏,六册教材中,“诵读欣赏”选录的古代诗词有43篇,古文7篇,现代诗14篇,其中诗词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选录“诵读欣赏”的是一些语句优美、意韵隽永的经典诗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其中大多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刘禹锡的《秋词》,杜甫的《登岳阳楼》,等等;有激励人们去开发生活的宝藏,体验生命的价值的,如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等;有中国现当代文坛名家名篇的精彩片断,即教材中的“文笔精华”;还有传播异域文化、展现他国风情的外国佳作,如泰戈尔的《金色花》等。
“诵读欣赏”属于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范畴,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精读课文,不要求精讲细解,条分缕析,而讲究诵读,重在培养语感;同时它也不同于略读课文,我们不能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它讲究欣赏,旨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正因为如此,教师若对它重视不够,易陷入“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的简单教学模式。诵读欣赏课既要诵读,更要欣赏,还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点既是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向指引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师发出了更高的挑战。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一、在培养良好的语感中学会欣赏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很讲究语言的提炼,大多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尤其是古典诗词很讲究节奏韵律之美。诵读欣赏是很讲究诵读的,这种诵读不是那种停留在表面的朗读,它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读出诗中真挚的感情。所以在教学中要严把诵读关,力求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将诗歌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达到欣赏含蓄美和音韵美的目的。
1.梳理节奏,理清韵律。
如学习现代著名诗人朱湘的《少年歌》时,在朗读前先划分它的节奏,找出韵脚,注意朗读时要稍做停顿的地方。
“我们/是小羊(yáng),
跳跃过山坡/同草场(chǎng),
提起嗓子/笑(xiào),
撒开腿/来跑(pǎo),
活泼/是我们的主张(zhāng)”
2.教师范读,学生交换方式多读,注意揣摩文中的感情,读出诗词的韵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都告诉我们多读的重要性。在诵读时还要注意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题喜则声调昂扬,主题悲则语气沉婉。如同样是写秋天,马致远的《秋思》讲述的是游子思家之情,所以诵读时要读出一种哀怨悲伤之情;而刘禹锡的《秋词》豪迈激情,写出一种美妙的诗情画意,因此诵读时要读出一种喜悦豪迈,表达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二、在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中学会欣赏
诗词散文是节奏鲜明韵律优美的文学样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配以音乐,效果会怎么样呢?心理家的实验结果证明,美妙的乐曲能直接刺激大脑的兴奋,使人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在音乐中诵读学生能更好地调节感情,更容易与作者的情感融合,促使学生读好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可尝试着找一些经典的乐曲,如《二泉映月》、《梁祝》、《秋日私语》、《献给爱丽丝》等中外名曲,然后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选用适合学生情趣、感情基调与诗文相适应的乐曲来配音朗读。主题悲的就选择低沉之乐,主题喜的就选择欢快之乐。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入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中去,使他们在文章与音乐的交汇中神游,诵读的效果会更明显。如在诵读杜甫的《登岳阳楼》时,学生读不出杜甫的沉郁忧伤的感情。当低沉、悲凉的《二泉映月》的乐声缓缓流出时,学生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了,全身心地去感受、体会诗歌。通过配乐朗诵,学生的情感被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收到了入其境、体其味的效果,也提高了欣赏的能力。
三、在想象的加工创造中学会欣赏
诗歌不像散文、小说那样借助篇幅优势可以详细地叙事、尽情地抒情,也正因为这一点,诗词留给学生的再创造空间很大。而且古人写诗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然可以发挥想象,画出***画来。所以对一些意味悠长、想象空间较大的诗词,应引导学生把对作者所描述的内容的理解融入诗词的意境中,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在想象世界中对诗词留余的空间进行再创造,扩充情节,设置对话,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然后用讲故事的形式口述出来。反复朗读,变成头脑中活生生的画面,进行想象绘画。
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构思巧妙,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这首小令既有写景又有写人,这就特别适合想象和绘画。我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以第一人称描述“我”见到的景色,内心涌动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反响很热烈,纷纷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效果很好。同时就它的意境进行绘画更加深了学生对该诗的理解,“欣赏”的主题非但没有冲淡,反而得到加强,一举而多得。
古诗词欣赏篇7
一、品诵
一方面,品诵要采用新颖灵活的方式,初中所学古诗一般都为绝句,具有固定声调音律,而词在古代本来就是唱出来的,两者都具有丰富的音韵内涵,教师可从其本身特点着手,引导学生诵读。另一方面,诵读时要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在诵读过程中了解诗词大意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苏轼所著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一词时,我为学生设计了如下品诵教学步骤:
师:同学们先听一听词朗诵,然后自己有感情地自由诵读两遍。
师:大家已经读了两遍课文了,对这首词有了一个大致印象,那么同学们知道词在宋元以后是用什么样的形式表达的吗?
生:是唱出来的。
师:很好,词开始是用来为某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
教师普及诗词曲三者差别与联系,重点讲解词的发展历史及特点,并介绍《水调歌头》词调及本词作者等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诗词情感及内涵。
师:说了这么多,我们来欣赏传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词调与著名歌手王菲所演绎的歌曲《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比较哪一曲调更契合原词情感。
生:王菲的。
师:同学们从多角度品诵了苏轼所写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现在请同学发言,结合教材中对原词部分词语的注解,用白话文对原词进行翻译,并解读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
中国有句古谚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读得通,也就自然而然能通晓文章大意。品诵是古诗词学习的第一步,通过有技巧的反复品味诵读学生能够初步理解诗词大意及情感,发掘诗词中蕴含的文学美,从而帮助学生开启诗词学习的大门。
二、欣赏
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我国数千年古诗词文化的代表之作,作为经典,往往都是寥寥几字便将意境、情感营造得生动鲜明,文学内涵及其丰富,要学好古诗词,必须对其进行深入欣赏、钻研。
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一词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经过品诵,对这首词的大意及情感有了初步了解,同学们觉得词中那一句最好呢?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那你们为什么觉得它写得好呢?你又从这两句词中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同学做出具体赏析。
师:我们再纵观全词,词第一节中有“我欲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词第二节第一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将两者对比欣赏,两句词分别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在全文中又有何意x?
师:第二节还有一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教材中对这一句做出了解释,结合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问出这样一个问题。
欣赏是在品诵的基础上,对诗词进行进一步赏析,赏诗词意境、赏诗词精彩句子、赏诗词文学内涵,通过深入欣赏、解读诗词,提高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达到基本教学目标。初中生学***验有限,教师可以巧妙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赏析,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三、感悟
在品诵与欣赏中每个学生都是得到一个差不多的答案,虽有思考,但学生是站在语文、站在文学的角度来学习,缺乏带有自我情感与自我意识色彩的解读、感悟或体会。教师在教学中要加深学生理解,提高学生主观感受,必须引导学生去悟、去想象、去思考。
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一词时,教师可以在讲解中播放一段与原词情感匹配、较为轻柔的音乐如《song from Secret Garden》,通过刺激感官唤起学生情感,再让学生随音乐节奏轻声朗读诗词,并回忆自己过去十三、四年的生活,是否有重要的人与现在的自己是离别状态,想象以前在一起的生活,现在他又在哪。最后再深入感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并仔细思考,对当下生活、身边的人应该抱有何种态度。
古诗词欣赏篇8
本课将美术和语文两学科相整合,通过对古诗的诵读和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用已学的水墨画技法表现画面,让学生感受两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本课以春天为主题,鼓励学生说说、写写、画画有关春天的古诗,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掌握,而对中国的水墨画技法也有所了解,所以,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巧妙地运用水墨技法进行诗配画创作。
三、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欣赏,感受水墨表现情趣,学习诗配画的创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和对水墨能力的运用。
技能:运用传统的笔墨技巧,以春天的古诗为主题,合理构思构***,恰当表现古诗意境。
情感:感受诗、画两种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诗配画的创作方法,熟练运用笔墨技巧及传统水墨技法表现诗配画,将二者巧妙结合。
难点:巧用笔墨、表达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准备
PPT、水墨画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知识回顾
课前连续播放山水画***片,学生欣赏作品,初步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尝试了解学生:你画过水墨山水吗?你对水墨画了解多少?
生:中锋、侧锋的运用,山石的勾勒、皴擦等等。
生小练笔,师简单评价。
2.导入古诗
出示一张水墨画,问:你觉得这幅水墨画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生:桃树、竹子、鸭子戏水。
师:让我想起了苏轼的一首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学过吗?
生读一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师:画面表现了诗中哪两句内容?(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3.完成诗配画,揭示课题:像这样根据古诗内容表现画面,把古诗的意境表达出来,称为诗配画。(板书课题)
【设计意***】通过欣赏,感受水墨山水的魅力,温顾前面学习的相关水墨画知识,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运用水墨画知识,结合语文学科中的古诗,给诗配画。
(二)技法交流
1.交流古诗
师:春天,万物复苏,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除了这首《惠崇春江晚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呢?
生:《春晓》《清明》《咏柳》《鸟鸣涧》。
拿出纸,写出有关春天的古诗或诗句。
师:唐代诗人王维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春天,送走了他的一位故友,写下了这首《渭城曲》。
PPT出示王维古诗《渭城曲》。
生读一读。
师:如果给诗配画,可以抓住古诗中哪些关键词句来表现画面?
生:柳树、细雨、饮酒的故人。
师: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境?
2.访问艺术家
出示现代画家傅抱石《渭城曲》。
师:青苍的柳色,带着浓浓的雨意,成为画面的主体,把诗有的惜别之情表现了出来。这就是诗的意境。(板书:意境)
师小结:所以给诗配画,首先就要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再进行景物的描绘。(板书:抓住词句、描绘景物)
师:仔细观察,画面中用到了哪些水墨技法?
生交流、师小结技法:中锋勾勒枝条、人物,绿色晕染出柳色、淡墨晕染远山、云雾,突出整首诗的意境。(板书:突出)
【设计意***】以春天为主题,让学生先说说、写写有关春天的古诗。通过欣赏大画家的作品,感受诗的景物描写与画面表现之间的关系,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及诗配画的创作方法,体会诗配画的意境美。
3.欣赏学生作品
出示学生作品两幅《绝句》《游园不值》。
师:与大师相比,学生的诗配画又有着怎样的异曲同工之处呢?
学生欣赏,比较作品的意境、技法的运用。
4.教师示范
以古诗《忆江南》为例,示范。
出示古诗,可以抓住古诗中哪些关键词来表现景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可以用哪些水墨技法表现画面?(浓墨中锋表现房子、河岸、皴擦泥土,逆锋表现江边的树,大红和曙红点染桃花,淡墨晕染远山、花青晕染江水)
【设计意***】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之在,通过欣赏学生作品,了解更多的诗配画表达的诗的意境,教师的示范中将更多的水墨技法呈现,让学生不仅了解诗配画对诗的传递的过程,更能深刻掌握水墨画的构***与章法。
(三)自主表现
给刚刚的古诗配画。想一想可以抓住哪些关键的景物表现画面,用熟悉的水墨画技法突出古诗的意境。
(四)评展作品
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评价作品。对画面的构***、意境的表达、技法的运用、墨色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大胆用笔,自主创新。
(五)课后延伸
出示完成的画作:在《忆江南》诗配画空白处写下古诗句,让学生注意字句的排列,从右往左书写,最后落款,刻上印章。
鼓励学生课后也能在画面空白处添加诗句,将绘画与书法巧妙结合,完善作品,体现诗配画的内涵。
【设计意***】将古诗与画面相统一,二者结合,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更加完善作品,真正体现诗配画特有的魅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七、板书设计
诗配画 水墨画
抓住词句 中锋、侧锋
古诗词欣赏篇9
关键词: 美术欣赏课模式方法
在苏教版初中美术教材的内容中,除了造型表现课和综合探索课外,欣赏课占了30%左右。美术欣赏课在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现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开发其心智、开发其潜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以传授基本技能为主,在遇到欣赏课时就简单草率而过,或轻描淡写介绍一下,或让学生自己看课本,让学生花个几分钟讨论一下,然后就让几位学生发表评论,结果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发言,但是都是看***说话式的、平铺直叙的评论,完全没有美术欣赏课的深度。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切身体验到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就无法实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教育目的,也将偏离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为此,我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美的情境,尽量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以下我就美术欣赏课的方法与模式谈几点感受。
一、诗词结合于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模式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情画意是我国古典诗歌特有的传统。唐朝诗人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有机结合,创造了一个个诗情画意的境界。其实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将诗词应用于美术欣赏课教学,能使学生提高对诗词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审美情趣。在欣赏中最大的难度是让学生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又各不相同,教师只有采取触类旁通的迂回战术,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对初中生来说,在语文课中已经学过大量的古诗,而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古诗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有很多相同之处。通过以上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欣赏水平、审美能力也提升了。
二、音乐应用于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模式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而美术欣赏也离不开情绪的调动,没有充满感情的欣赏过程,就会大大降低欣赏的效果,导致学生得不到完美的情感的体验,认知也随之大打折扣。因此,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可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如我在教学《中国古代画作欣赏》时,选了一些优秀代表作品,如《溪山行旅***》、《早春***》等,配上古代音乐《春江花月夜》,***了有关风景的录像,使学生看了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其次展示风景照片与绘画作品,要求学生思考自然界与艺术品有何联系与区别,着重培养学生的品评能力。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增进其对作品的理解与欣赏的信心。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教学手法的模式
21世纪,是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的时代,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技术全面进入人类生活。网络技术不仅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强烈冲击和改变了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了教育教学的环境、过程和方法。
多媒体融科技与艺术于一体,不仅具有展示、欣赏的功能,而且具有训练、创作的强大的功能。网络教学给美术学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更能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合作学习的环境。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欣赏,不理解的可以自己查阅其他相关信息,或是通过同学之间交流解决问题,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有着巨大的挖掘潜力。但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要求教师会熟练操作电脑,熟知网络知识。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要事先上网,课中为学生提供网站、网页等。
作为网络时代的美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学校的美术欣赏***片库,编写自己的欣赏性文字,链接优秀的美术专业网站,建立网络留言板,在此基础上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个性。这是一个工作量巨大但极具意义的工程。
四、与生活结合的美术欣赏课的模式
教师可把美术欣赏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关心时代的发展,加强社会责任感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也可将美术欣赏与生活中的服装欣赏、建筑欣赏、工艺品欣赏、自然风光欣赏等结合。
在美术欣赏课上,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去博物馆或参观艺术展览。在引导学生走进文化遗产和美术作品时,教师不要将固有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意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讨论,避免积极性压制,这直接影响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古诗词欣赏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歌阅读;能力培养
新的语文课程设置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这样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要实现这样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是开放的,必须是富有活力的,又必须在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上下工夫,力求学生通过实践去领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律。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上做了一番尝试,尤其在让学生阅读欣赏诗歌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拙笔于此,权且得到大家的斧正。
一、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确古诗文在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地位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内容之多,涉猎范围之广,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的优秀诗文。小学以纯诗词为主,到了初中背诵篇目除去诗歌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短篇散文。这些诗文多是让学生读读背背以增加积累。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诸多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毫无背诵的雅兴,究其原因是时间紧,其他学科课程学习的压力大,而绝大部分学生则认为囫囵吞枣的积累无多大意义,即使是教材篇目中的诵读欣赏,不少学生也懒得去背诵!这就需要我们去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学生能从逐步的阅读欣赏中去认识古诗文背诵的意义。为什么要去背诵古诗文?这要从古诗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古诗文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去让学生逐步领略。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古诗文短小精悍但有些诗词则是千古绝唱。诗文哲理性强,通过阅读、欣赏、背诵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诗歌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很好地阅读欣赏古诗文则能从熠熠生辉的明珠中敞亮我们的心扉,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进而培养起建立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想方设法让学生品味诗词的画面意境、语言,掌握鉴赏的途径
学生所必备的古诗文知识包括语文教材中诵读欣赏的古诗文,都距学生的生活较远,而学生又缺乏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谈不上丰富的历史经验,这就给学生去诵读尤其是欣赏古诗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会使学生失去欣赏的信心。但我们必须充分地看到,解决难题的方法肯定会有的。笔者以为在平时的古诗文学习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去创新性地学习,尤其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在意境领悟、语言品味、情感共鸣等方面举一反三,进而形成较强的迁移能力,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登岳阳楼》时,我就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分析角度的要求,即可从人的情感角度去进行探讨,学生经过自主的分析,还真给了我耳目一新的见解。杜甫的《登岳阳楼记》感人真挚,写景虽寥寥几字,但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恢弘,学生通过讨论,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泪流”悟出了诗人的伟大爱国之情。尤其注意在平时的诗歌学习中让学生从一般性的认识和理解转向以欣赏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鉴赏中让学生学会主观性的表述。如我们所学的诗歌中,学生所必背的诗歌包括不少的离别诗和送别诗,这些诗歌的情感丰富,其哲理性非常强,每每碰到这样的诗歌时我都极力让学生去进行一些深层性的感悟。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便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品味,笔者则让学生简述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蕴含的哲理,并表述此诗为何能成为古代送别诗中的别具一格。笔者在让学生品味感悟前做了这样的提示,即要在一般理解的基础上思考《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局部或整体的个性特点,才能使得问题迎刃而解,学生经过深层次的感悟,对“清真其友远亦近”的道理有了充分的认识,王勃与杜少府的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使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在摆脱低沉、伤感的情绪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三、想方设法综合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诗歌阅读的水平
诗歌作为文学作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之所以能够熠熠生辉,从一定意义上讲作者创作诗歌时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状物,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即使是状同一物,他们都能令读者耳目一新。那么在平时的诗歌阅读欣赏中,我们能否让学生去进行一些延伸呢?笔者以为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也完全需要。虽然这样做难度比较大,尤其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一些负担,但却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鉴赏能力和迁移能力。平时课堂教学中每学习一首古诗时,都要尽可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去积累、感悟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了让学生能够提高品味、亮出个性,笔者还注意搜集一些中考试题让学生去做,因为近几年来,古诗词的考查已逐步与新的课程标准相对接,重在考查学生的欣赏能力和主观性表述。大家都知道,西楚霸王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但对同一历史人物项羽的看法和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宋朝李清照说项羽虽败犹荣,敢作敢为,令人敬仰。宋朝王安石则认为项王之影响力已弱化,回不回江东都难现昔日之辉煌。唐朝杜牧则认为:“胜败兵家更不期,色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让学生简述三者对项羽的看法和评价,学生均能从作者所处的年代,自身的经历、处境、性格、志向等方面进行考量,做出主观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