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终止经营及会计问题研究
(一)终止经营的界定 目前,终止经营会计问题引起会计界广泛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都出台了相关的终止经营会计准则,将终止经营在制度上予以规范。我国只在2002年颁布《终止经营征求意见稿》,随后***于2007年颁布新的会计准则,旨在使新准则与国际趋同,但在准则内容上缺失终止经营。在证监会网站上查阅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时发现,我国不少上市公司涉及到终止经营业务。由于终止经营和清算破产都是业务的终止,因此,容易将两者混为一谈。事实上,终止经营和清算破产截然不同。终止经营是因为主要业务或主要经营地区的竞争导致效益下降,或者企业战线过长、业务范围过大而主动的调整战略的行为。终止经营的业务是主体的一部分,不是整个企业的终止,终止经营业务的核算前提仍然是企业整体的持续经营。企业终止经营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资金运动继续进行,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终极目标。通过区别持续经营与终止经营可以帮助报表使用者更好的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清算破产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被迫宣告破产导致的企业清算。清算破产终止的是主体的全部业务,企业整体终止经营是破产清算的特有假设。企业清算的目的在于偿债,原有的资金运动经营停止,终点上的资金是用于偿债,而不是投入生产经营。我国终止经营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不符合准则规定的重组、交易等不作为终止经营。
(二)终止经营会计问题研究 自2002年以来,学者们开始着手研究终止经营会计问题。主要研究了终止经营会计准则的解读与比较,终止经营概念的界定与修正,终止经营的确认、计量和表外披露。皮羽(2011)认为如果企业组成部分被划分为终止业务,无论其盈利与否,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将持续经营与终止经营会计信息分开处理;盖地(2008)认为各国企业中出现了不少终止经营情况,终止经营与持续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量方式不同,应采取不同的会计方法,出台相关的会计规范;朱康萍(2009)认为区别持续经营与终止经营的信息,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正确的理解和评估企业的过去、现在、未来极为重要;秦白云(2004)认为我国的《征求意见稿》只侧重终止经营披露的规范,应借鉴国际做法,规范终止经营的确认和计量。
王霞(2004)在《关于终止经营期间损益确认问题的探讨》中提出在利润表中将终止经营损益与持续经营损益分开列示,更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吴珊(2007)在《终止经营会计问题研究》中探讨了事项理论、正外部性理论和会计加***论对终止经营列报的启示。但是,当前对终止经营的列报研究明显不足,终止经营列报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文章在阐述国际终止经营信息的处理模式上,结合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和我国的实际,探讨了终止经营的列报问题。
二、终止经营列报的必要性
(一)会计目标的真实体现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指出:性质或功能不同的项目,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但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除外。并指出应该对已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终止经营税后利润的金额及其构成情况等。如果把企业的业务按照持续性划分,终止经营与持续经营在性质和功能上完全不同,当终止经营业务满足重要性特征,或者说,不予以列报中将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时,就应该在财务报表内与持续经营业务分开列报。同时,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是一个信息整合过程,如果列报的终止业务项目尚不能真实完整的表达终止经营的信息,可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做相应的补充说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了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分别从企业外部使用者和内部所有者的角度反映会计工作的目标要求。就内部而言,终止经营既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成果,又会影响到当期和未来的财务状况。就外部而言,单独列报终止经营才能更真实的反映企业利润的构成、性质和质量,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的进行决策。因而,终止经营的列报和披露更真实的体现了我国会计工作的双重目标。
财务分析的主要依据是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的数据资料计算相关的财务指标,然后依据财务分析的结果做出经济决策。那么财务数据的表达方式,整合或坼分都直接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如,某企业持续经营的净利润为54000,终止经营的净利得为21000,流通在外的股份为20000股。假设不考虑其他特殊项目,如果不加以区分持续经营利润与终止经营利得,计算出的每股收益应为(54000+21000)/20000=3.75;如将两者区别列报,则持续经营的每股收益为54000/20000=2.70,终止经营的每股收益为21000/20000=1.05。显然,两种不同的计算结果表达的财务信息也截然不同,最后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不同的决策结果。终止营业是一次易,该业务所形成的利得和损失会增加或减少企业利润总额,但就利润的质量和企业的稳定性及成长性分析,应该剔除终止经营的利得部分,以便于财务分析人员更好的做出科学的决策。因此,将持续经营业务与终止经营业务分开列报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的观察、判断和科学决策。
(二)会计实务的迫切需要 由于我国没有单独的终止经营会计准则,终止经营的确认和计量由其他会计准则予以规范导致会计人员对终止经营业务的处理自由度相对较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判断,根据经验和职业能力去操作。2002年***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终止经营》征求意见稿,旨在区分终止经营与持续经营信息,提高报表使用者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的能力。但是仅仅在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终止经营业务远远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不能通过在表内项目中分开列示终止经营与持续经营业务财务数据直观的表达企业的资产组合性质、利润的构成及质量以及现金流的方式等。
根据上海证劵交易所披露的2008-2011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我国的上市公司基本没有单独列报终止经营业务,但有个别公司遵循国际规范处理终止经营业务,从而更加真实、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在查阅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时发现,中国联合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050),连续四年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单独列报和披露终止经营业务数据,如它在2008年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中说明: 按照2008年6月2日订立的CDMA出售框架协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终止经营”的规定,本集团CDMA业务分部被确认为终止经营业务。对于终止经营业务的列报,因企业会计准则并未明确规定,为了直观的体现持续经营业务和终止经营业务的经营成果,提供更相关的财务信息,本集团参照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待出售非流动资产及终止经营业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对于终止经营业务列报的规定,CDMA业务分部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已作为终止经营业务单独列示于本集团2008年度合并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当中,本集团合并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于2007年度的比较数字亦相应进行重列以反映终止经营业务。
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在处理终止经营业务时无据可依,为了更好的体现本企业的利润构成和现金流量信息,采用国际处理方法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终止经营业务,从而更真实的反映了企业的财务面貌。这种突破简单披露的处理方法无疑是一种挑战,由于终止经营在制度上的真空,导致企业在处理类似业务时五花八门。多数企业表外披露,少数企业表内列报并表外披露,从而使得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会计信息可比性减弱,行业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更无从谈起。
(三)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1973年,在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第30号《报告经营成果—报告处置业务分部、非常项目、罕见和非频繁发生的事项和交易的影响》(APB30)涉及到终止经营,首次要求区别列报持续经营与终止经营收益。1995年3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了《长期资产减值和待处置长期资产的会计处理》(FAS121),但FAS 121没有表述APB30中说明的属于终止经营的企业分部的会计处理方法。在2001年8月FASB又了《长期资产减值或处置的会计处理》(FAS144)以取代《长期资产减值和待处置长期资产的会计处理》(FAS121)。在FAS144中要求企业单独列报持有以备出售的长期资产和负债,并在附注中列示其类别,同时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区别终止持续经营和终止经营业务。
2005年1月1日,国际财务会计报告第5号公告(IFR5)中指出企业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上区别列报持有以备出售的资产,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终止经营的成果,同时要求会计主体在全面收益表附注中披露关于终止经营的有关信息。2008年,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修改终止经营的定义,并要求将企业终止经营中已被处置或划分为持有以备出售的部分单独列报。
可见,终止经营在国际上有明确的会计规范,我国无具体的终止经营会计准则。在2006年我国以国际会计准则为蓝本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求达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是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没有涵盖终止经营具体准则。然而,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实务中出现了不少终止经营业务,如果仅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终止经营业务势必掩盖了重要性的会计信息,不能反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从而也没有从实质上做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当前,关于终止经营的处理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是列报加披露的模式。如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对终止经营的财务信息既在财务报表项目中列示,又在附注中披露。二是简单的披露模式,如我国的征求意见稿,有关终止经营的披露仅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不涉及报表项目的列示。可见,我国对终止经营的会计处理并没有做到与国际趋同。
三、终止经营的列报构想
首先,国家应尽快颁布终止经营业务的会计准则,以明确终止经营的会计确认与计量,从制度上规范终止经营业务的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促使终止经营会计准则趋同于国际准则。其次,企业应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示终止经营,如在资产负债表上单独列报列入终止经营的持有以备出售的长期资产;在利润表上区别持续经营业务利润与终止经营的净利润,单独计算持续经营的每股收益与终止经营的每股收益;在现金流量表中区别列报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中的终止经营的现金流量。此外,结合信息披露的原则,企业可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补充说明关于终止经营的相关信息:如终止经营的业务类型、终止经营所处的分部、处置时间、处置方式和计划情况等。在资产负债表日与财务报告日之间的终止经营则也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作披露说明等。
结合终止经营的国际处理惯例和我国的会计实际,笔者在不改变我国当前会计报表基本结构的前提下,吸取国际终止经营的列报方式,进一步构建新的三大财务报表结构框架。具体格式见表1、表2、表3。
参考文献:
[1]秦白云:《我国终止经营与国际准则之比较》,《会计研究》,2004年第8期。
[2]皮羽:《持有待售资产准则解读与分析》,《新财经》,2011年第12期。
[3]***:《终止经营征求意见稿》,2002年颁布。
[4]盖地:《终止经营的确认与计量》,《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朱康萍:《终止经营披露问题研究》,《财经论坛》,2009年第1期。(编辑 园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