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赵孟 与元代书法
(一)赵孟 的艺术成就
纵观宋代书法,尚意之风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书法发展到宋末元初之时,追寻尚意之风日甚而又不能得传统之精髓,晋唐古法已经非常衰弱,达官贵人又只知趋时附贵,书风每况愈下,所以要振兴书法,唯有积极恢复晋唐古法,以复古为革新。此时赵孟 以其博学多才、潜心传统,开创了元代书坛复古之风。
赵孟 (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赵德芳后裔。入元后应诏为集贤直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元世祖曾将他比作唐朝李白、宋朝苏轼。他去世后,又被封魏国公,谥文敏。世称赵松雪、赵承旨、赵文敏。
赵孟 是一位历史上罕见的全能艺术家。无论诗词文赋、音律书画、鉴赏篆刻,皆有独到的造诣,尤其在书画篆刻领域,更是开创一代风气的宗师,在书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元史》本传讲,“孟 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书法方面,他不满宋代摒弃古法、随意挥洒的书风,竭力提倡恢复二王传统。在他的影响下,元代书坛一时形成复古风气,使二王书风的一脉正传又成为书法发展的主流。
赵孟 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是分不开的。他的书法初学宋高宗,继学黄庭坚,又从张即之学得米芾真传,后转师钟、王,尤其对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十七帖》反复临习,深得右***神韵,晚年参邕行书,增其纵逸之气,终于博采众长而自成一体。
赵孟 是元代书法的开创者,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他却能精研各体。赵孟 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上,还体现在他的书论上。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赵孟 传世书迹很多,楷书有《妙严寺记》、《胆巴碑》等,小楷有《汲黯传》、《道德经》等,行、草书有《洛神赋》、《千字文》等。
《道德经》是赵孟 的小楷代表作之一,为63岁时所作,字体工整秀丽,笔法稳健,独具风格。《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行书作品《洛神赋》。全卷共80行,末署款“子昂”。行书带有楷意,点画、结体深得二王遗意,尤其得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点画丰腴,运笔圆润,结构端正,密中有疏。同时,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
赵孟 是一代书画大家,他的一生经历了矛盾和尴尬,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尤其是清代的傅山因其以赵宋王孙而仕元,有亏民族大节,“薄其人遂薄其书”。世人贬低赵孟 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 的为人。尽管很多人因赵孟 的仕元而对其书艺提出非难,但是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艺术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
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 顺便借病乞归,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 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士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
(二)元代其他书家
与赵孟 同时而并称的书家有鲜于枢和邓文原。只是邓文原传世作品不多,成就与影响远不及赵孟 与鲜于枢。
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邓巴西、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迁寓浙江杭州。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又称邓文原为“邓巴西”。历官江浙儒学提举、江南浙西道肃***廉访司事、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翰林侍讲学士,卒谥文肃。其***绩卓著,为一代廉吏,其文章出众,也堪称元初文坛泰斗,《元史》有传。著述有《巴西文集》、《内制集》、《素履斋稿》等。擅行、草书。传世书迹有《临急就章卷》等。元代的邓文原与赵孟 、鲜于枢齐名,号称元初三大书法家,邓文原尤以擅章草而闻名。
鲜于枢(1256-1301),字伯机,晚年营室名“困学之斋”,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祖籍金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官至太常典簿。鲜于枢的主要功绩在于与赵孟 共同振兴晋唐古法,“以复古为创新”,使传统书道免于中断的厄运。他好诗歌与古董,文名显于当时,书法成就最著。其小楷取法钟繇,行书类唐人,以草书成就最高。他的草书师法王献之、怀素,有较深厚的楷书功底,所以落笔一丝不苟,点画精到,骨力劲挺,笔法圆劲,气魄恢弘。他的传世墨迹有《草书杜甫〈兵车行〉》、《草书韩愈〈进学解〉》、《草书青天词》、《草书苏轼〈海棠诗〉》等。
书法发展至元代中后期,整个书坛呈现出活跃的状态,书家颇多,但始终未能突破赵孟 的影响,因此成就都不高。在这个期间,能够摆脱赵孟 影响,取得较高成就的就是杨维桢和康里巎巎。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人。官至江西儒学提举。生平气度高旷,与陆居仁、钱惟善被称为元末“三高士”。其书法师法唐人,直追汉晋,能突破赵体书势,独标一帜。其行草放纵不羁,圆熟流畅,苍劲浑脱,以“狂怪”闻名。虽然不合常规,但清劲可喜,能不失法度而有奇趣。传世书迹有《草书七绝诗轴》、《行书诗册》、《寄元镇诗迹》、《书巫峡云涛石屏志跋》等。
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又号蓬累叟。西域康里部色目(元代属钦察汗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人。自幼入学国子监,又得家传,刻意翰墨。曾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博通群书,擅楷、行、草等书体,其书楷法虞世南,行草以钟繇、二王为师,旁及米芾,笔画遒媚,转折圆劲,刚健洒脱,颇有晋人气韵,善以悬腕作书。有墨迹《颜鲁公述张旭笔法记卷》、《谪龙说卷》、《渔父辞册》、《柳宗元梓人传》、《临十七帖》、《李白诗卷》等传世。
宋元时期是我国书法发展的转折时期。宋代的“帖学”,经过元代复古潮流的推波助澜,成为直至清代中叶书法发展的主流;但是宋人的“尚意”,也影响了多姿尚态的明清书坛。所以说,在书法史上,前代的书风趋向必然对后代的书风有着导向的影响,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是一种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宋元时期的书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