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学者朱起凤,曾因不清楚“首尾两端”“首鼠两端”可以通用,结果误批了学生的作文,受到人们的耻笑。从此,他发奋学习,收集了三万多条词语,加以编排,博举例证,一一解释,编著了三百多万字的《辞通》。后来,这本书成为人们学习古文的必备工具书之一。
朱起凤在嘲笑中奋发努力的事迹,使我很受感动,很受启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总会暴露自己的许多缺点,有时则会犯可笑的错误。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由于读的书不多,阅历浅,经验少,这类事就更容易发生。这就需要有朱起凤的奋发精神,把各种嘲笑、讽刺、挖苦化为动力,从失败中奋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耻而后勇”。
古人在这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佳话。秦穆曾经被晋国打败过三次,但他不服输,养精蓄锐、最终亲率大***杀败了晋***,威震诸侯。越王勾践,被俘后在吴国养马多年,卧薪尝胆,历尽磨难。回国后发愤***强,最终横扫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宋朝岳飞时时不忘“靖康耻,犹未雪”,率岳家战疆场,立下汗马功劳。苏秦,也曾在落魄时受家人的冷落,后来他发愤苦读,“头悬梁,锥刺股”,成为一代雄辩之士,终挂六国相印,名扬天下。蒲松龄曾屡次落榜,但他后来精心著就的《聊斋志异》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明珠。这些都是“知耻而后勇”的典型范例。
我们在学习中常犯一些错误,如在课堂上当众读了错别字,与同学谈论历史人物时张冠李戴,写作文时文不对题,这些都容易引来同学们的嘲笑。同学犯了错,不应该嘲笑他,但假如自己出了错受到嘲笑时,又该怎么办呢?对于嘲笑,既不要充耳不闻,继续犯低级的错误,也不要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掩饰、辩解,当然更不能去报复同学,而应以此为“耻辱”,发愤学习,以此弥补自己的不足,把嘲笑转化成动力,让动力推动学习,学习成绩上去了,还会有嘲笑的事情发生吗?
同时,我们还要主动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多向老师、同学请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努力改其“过”,才能不断进步。
“知耻而后勇”,这句话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
点评:
本文先从清末学者朱起凤的故事谈起,然后联系中学生的实际,引出文章要论述的论点:“知耻而后勇”。在论证的过程中,文章恰当地运用了例证法,列举了穆公、勾践、岳飞、苏秦、蒲松龄等人“知耻而后勇”的典型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接着又联系生活实际,谈“知耻”补过和改过的必要性,针对性强,现实意义大,值得中学生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