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循环换气最早起源于唢呐的“鼓腮换气法”,竹笛演奏一代宗师赵松庭把它移植到了竹笛的演奏中,定为“特长音演奏法”,笛子演奏家胡结续后来又发展了这一方法,使其又有了新的发展。
关键词:鼓腮换气 特长音 循环换气
在一场民族音乐演奏会或一台竹笛独奏专场音乐会上,观众常常会看到这样一幕,演奏者忽然间一口气把一段旋律或某一个长音不间断地吹奏下去,而没见之换气。面对这种神奇的技巧,观众通常会掌声四起,叫好声不断。这就是竹笛演奏中的“循环换气法”。
大约在1957年,竹笛演奏一代宗师赵松庭先生把唢呐的“鼓腮换气法”,运用到了竹笛的演奏中,重新定名为“特长音演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种鼓腮换气法,虽可以解决笛子的特长音演奏,但效果并非尽善尽美,它存在以下几个缺点:第一,唢呐属双簧哨片管乐器,演奏者需用嘴包住扁圆形的哨片,通过气流的运动使哨片振动而发音。也可以说,只要有一定的气流强度就可以吹响。所以,当鼓腮吹奏时口型外表虽有变化,只要口不漏气就不会影响演奏效果。笛子是以边棱振动而发声的吹孔乐器。它是靠“风门”将气息送入吹孔而发音。有一半左右的气流会吹出管外,所以,当两腮鼓起之后,口型就较难保持原样。风门如有变化,笛子就不能正常发音或者出现中断;第二,唢呐这种管乐器,哨片下面有一个挡片,这个挡片可以帮助控制口型,当鼓腮换气时,双唇有力地顶住挡片增加了腮肌的压缩力量,同时,也就增加储气和排气的挤压力。而在笛子上却没有这个挡片。鼓起两腮演奏,不但吹起来很费力,外表上也不雅观。另一方面,它还有一个不足之处,靠鼓起两腮储存的气息量非常少,强度也较差,往往吹到高音区域的特长音或者大段旋律性乐段时,就会容易使笛音中断,乐曲整体就失去了连贯性。
上世纪50年代末,笛子演奏家胡结续在原鼓腮换气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琢磨、练习和演奏实践,使这一技巧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把这一技巧正式定名为“循环换气法”。这种“循环换气法”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可以使吹奏中的口型不发生变化;第二,不致使观众因鼓腮而分散注意力;第三,扩大了气流的储存量,不但可以吹奏特长音,还可以吹奏高音区域和整段乐曲。胡结续把这种练习分为三步:1.先练习储气和呼气。先将下颚储存的气呼出,方法是舌根往后收缩,形成发“欧”字音的形状,把气储满下颚部。下颚往上收缩(舌头自然向前伸)把储存的气呼出。此时关键是要保持住吹笛时的口型,风门不能变化不能抖动,否则笛子就无法吹响,音吹得越长越好。2.在第一步完成的基础上,加用鼻子吸气。这里要注意吸气要快,先一口气一口气分解练习,不要急于去连续进行。一定要在呼气的同时用鼻子吸气(即口呼鼻吸同时进行),这一步比较困难,但只要第一步打好了基础,后面也就容易了。3.从鼻子吸进气后进入肺部,然后呼出去。鼻子和嘴需要有一个连接转换过程,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循环不断地连接练习。胡结续奠定了“循环换气”的基础理论,为以后众多的演奏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循环换气表面上是换气两字,其实难在换气时的循环上。呼与吸就像四季更替一样有规律可循。在初步练习时,最好用曲笛来练,选择的音域最好是中音区。
我们知道,循环换气时利用了口腔下颚肌和舌骨肌的收缩,在空气排出口腔的一瞬间,同时用鼻子把空气吸入肺部,这时,一般人的口腔中所储存的气大约不到半秒钟就用完了,通过强化练习后,可以达到一秒钟左右,这些口腔的动作为循环换气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那么,演奏者的整个呼吸系统是什么呢?余逊发认为,循环换气实际上是胸式呼吸法。这种胸式呼吸法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只用肺部呼吸不用腹部储气的错误呼吸法。从实质来说,它还是一种胸腹式呼吸法,只不过是腹部始终都用腹部肌肉控制着,为胸肺的气息交换起支撑作用。就像一杯茶水,下半杯就是腹部的控制,上半杯就是肺部的呼吸控制,当一杯茶喝到一半或将近一半时,我们通常会再续满它,很少喝到见底时再给它续水,那样茶的味道就变了。循环换气的用法如同此理。当胸腹都吸满气息时,循环换气开始进行,肺部气息将要吹完时,就要吸进下一口气来补充肺部的气息。切记不要吹完了肺部的气再来用腹部的气。腹部的气是用来起支撑作用的,支撑的基础没有了,气息就形不成循环了。
近些年,笔者通过学习和思考,总结出了与上述不同的口腔控制方式,那就是下颚处不必向外扩张。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维良有一个观点,他认为,循环换气时,口腔的空间是非常小的,没有必要让口腔空间扩大。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向思义的观点是,在吹奏一个乐句或一个长音即将结尾时,口腔体都会有一些余气。它的尾音余气就可作为储存气流。那么,笔者认为这种尾音气流完全可以作为鼻子快速吸气的支撑条件,实际上,尾音气流就是一口气吹完时的一个惯性,有了这个惯性,就给鼻子吸气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条件。不过,只用这个气流的惯性,把笛子吹响,然后用鼻子吸气使演奏循环自如是不够的。因为还缺乏一种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在腹部的控制下,通过从肺部吹出来的“自然气流”所产生出来的“惯性力量”和口腔剩余气流的衔接。这种“惯性力量”所挤压出来的气流衔接,再通过鼻子的快速吸气完全解决了口腔肌肉群的紧张感。这时,高、中、低的音域都可保持口腔内空间不变,口型、风门自然也会保持不变。从外观上看不出循环换气,在演奏时可使演奏者处在一种放松自然的状态。这些方法在笔者的演奏和教学中得到了证实。
“循环换气法”这项技术在实际的运用和练习中还是比较难以掌握的,因为个人的领悟力也各有不同,快者一到两个月就可以学会,慢者要靠更多的时间去练去领悟。不过,笔者相信,只要锲而不舍地去练去悟,就能学好它。
参考文献:
[1]胡结续.竹笛使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刘晓鹏.竹笛考级教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谈竹笛演奏中的循环换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