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的义和团运动,但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却各有不同,传统的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但最近有很多精英分子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种非常愚昧的,用落后的、旧式帮派形式组织起来的运动,祸害了百姓,也给列强们制造出兵中国的借口。笔者认为,分析历史问题必须坚持唯物史观,一要全面把握历史史实,不可偏听偏信,更不可采信明显缺乏公正的史料;二要把历史事件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不能用当代人的价值观点去苛求历史人物。按照上述分析方法,笔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带有局限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兴起时,受天地会的影响,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兴起后转变策略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受到清***府的镇压,运动失败后,其余部又提出了“扫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斗争的对象始终离不开帝国主义,与清***府的关系的变化则是由满清对义和团***策的变化决定的。我们也不能由此怀疑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质。事实上要求当时的农民分别清朝朝廷和中国(清帝国)也是办不到的,特别是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时候。因此不能把“扶清…‘保清”简单理解为扶清***府、保清***府,它也包含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内容。“灭洋”可以解释为反帝,但也有排外的内容。反帝应该肯定,而排外则要具体分析。不加区别地反对来自国外的东西,从洋人、洋物到外来的新思想,是小生产者的狭隘的表现,是愚昧落后的标记。但是义和团的“排外”也有其具体原因,外国资本的涌入造成了大量小生产者的破产,先进的生产方式用不文明的方式侵略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大量的小生产者陷入生存危机。正如恩格斯所预言:“英国资本家极力要修建中国的铁路,但是,中国的铁路意味着小农经济和家庭工业的整个基础的破坏;由于那里甚至没有中国的大工业来予以平衡,亿万居民将陷于无法生存的境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8卷,467页。)不同的民族之间,总有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先进的思想应该代替落后的思想,先进的工具应该代替落后的工具,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但这个过程不应该是血淋淋的,更不应该以牺牲另一个民族的利益甚至人们的生存为代价,否则便是大国沙文主义,大民族主义。
义和团运动失败了,它的失败一是由于敌人的强大,帝国主义和清朝***府勾结起来;二是由于这次运动是农民自发斗争,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从根本上讲是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无法战胜先进的生产方式。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处于落后阶段就放弃对外民族欺侮的反抗,这是现代洋奴的典型主张。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权,面对,勇于反抗的爱国主义精神,显示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让帝国主义不敢吞并中国。连英国人赫德都说:“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它们使外国列强慑于群众起义,特别是在经历了义和团起义的恐怖以后,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其次,义和团运动也让中国人民彻底认识到了清***府的腐败。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不久,资产阶级***就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了。
否定义和团运动的人把义和团攻击铁路、电线、机器作为排外的突出表现,作为反对新的生产方式的证据;加上义和团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用画符念咒、请神附身等“术法”动员群众,广泛宣传“持符念咒、神灵附体、刀***不入”来鼓舞斗志。因此认为义和团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愚昧迷信运动;认为从社会进步意义上讲义和团运动的意义也远远赶不上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其实,这些人没有认识到义和团破坏铁路,是***事上的需要(百团大战中八路***也破坏铁路,也下令炸毁钱塘江大桥),当然也有小生产者受社会化大生产排挤而求自保的原因。在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上,反对帝国主义态度的坚决上面,义和团要高出同时代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派。改良派受帝国主义的蒙蔽,把英国和日本看做可以依赖的朋友,以为可以跟他们结为同盟。资产阶级***派对帝国主义也抱有幻想,希望寻求帝国主义的同情和帮助,甚至以出***家利益为代价,辛亥***成功后颁布的《临时约法》里继续承认不平等条约为有效。义和团动员群众的方法固然有很大问题,但我们不能要求处于二十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小生产者有当代人的觉悟和水平,用现在的价值观去衡量历史人物。而有些人大量摘录传教士的回忆录、大官僚的笔记来攻击义和团滥杀无辜,不但其世界观立场出了问题,研究历史的方法也出了问题。义和团斗争的对象是外国传教土,却采用传教士的回忆录作为论据,采信明显失去公正的材料,是任何有理性的学者都不会同意的。有些人认为义和团运动引来了外国的侵略,则纯粹是颠倒黑白,在这些人看来,面对外国人的侵略,我们不能反抗,反抗会引起更强烈的镇压,这样的逻辑居然能大行其道,令人深思。
对义和团运动,我们不能任意拔高,这样不符合历史事实,我们应该认识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和局限性;但我们也不能任意贬低,我们必须认识到义和团运动伟大的爱国意义,这才是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研究历史问题必须坚持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