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利是个懂事、听话、不善言辞的孩子,五年前他父母在车祸中不幸双亡,自那之后和奶奶一直相依为命。前几天我和他的语文老师走访了这个特殊的家庭,见到了祖孙俩,那段悲情、那段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一进门,善良淳朴的奶奶就开始忙活起来:擦桌子、冲茶、找烟……我们几次让老人停下来,都无济于事。一切就绪后。老人终于坐下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俺这孩子闯祸了吧?”我们深感意外,原来老人误解我们了。我连忙解释说:“您误会了,大娘。福利在学校勤奋好学,遵守纪律。我们今天来是了解一下孩子在家的情况……”老人认真的听着,唯恐漏掉一个字。终于明白了,老人稍稍舒了口气,心头的那块石头也卸了下来。过了一会,老人拉住了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这孩子命苦啊!”。说完后已是老泪纵横。我有些始料未及,顺势握住了那双粗糙、干瘪但却有力的老人的手。我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只是这么牢牢的握着老人的手,任凭泪水肆意的纵横。局面一下子沉默下来。
我偷偷地擦掉眼泪,开始环视这个家庭。这是村子的搬迁房,大约60平米,但是显得特别空洞,冷清,屋内没有像样的家具,唯一一件可以称得上是家电的应该是放在最显眼位置的一台小黑白电视了。一张圆桌摆在客厅中央,没有上漆,伤痕累累。从奶奶刚才提水的方向看去,一个空心壶放在楼前面,旁边是麦秆,豆秸,这是奶奶不舍得用天然气,捡了柴火烧水做饭。
我不忍心再看下去了。孩子的情况事先我有所了解,但并不深刻,今日所见我切身体会到什么是“相依为命”。 我为自己的工作不细致深感懊悔,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深表同情,为这位坚强的奶奶深表敬意。我努力调整了一下情绪,打破了僵局。我们和老人聊起了家常,老人的话很多,他讲的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卖粮食给孩子交学费、路灯下等待放学的孙子、陪孩子做功课、目不识丁的她凭借简单的符号判断孩子的试卷等等等等。我终于明白福利为什么如此的懂事,原来是奶奶的言行感染教化着他。老人娓娓的讲述着祖孙俩的生活,脸上的皱纹时而紧缩时而舒展,我知道老人信任我们,在她的内心深处,孙子是她的唯一,更是她的精神支柱,所以她信我们。言语中老人表示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上学,即使考不上高中也要上技校。她说“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孩子是她的全部,胜过她的生命。我们把学校的优惠***策给老人做了说明,并且保证如果福利进入高中或技校,我们仍会从各方面竭尽全力帮忙的。老人听后像抓到了救命稻草,再一次老泪纵横。我不敢看那双眼睛,因为视线已模糊,一切尽在无言中。
离开福利家时,已近黄昏。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老人的善良、执着、坚强感染着我,震撼着我。她用苍老瘦弱的身躯支撑着整个家族的希望。作为福利的老师,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关注孩子。
我想:不知道还有多少个像他这样的家庭,面对一个个孩子,我们对于他们的家庭了解多少?对他们的内心世界又知道多少?有的孩子是背负着多大的压力在生活啊!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家族,他们把唯一的希望托付给我们,我们没有理由让他们失望,拿出我们的良心、爱心与耐心来善待我们的孩子吧,特别是那些特殊的孩子,伸出我们的手,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怀抱,献出我们的爱,给孩子一片广阔的天。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阳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不为别的,就为那一个个信任、期待、沧桑的眼神。这次家访,留给我的不再是失望和无奈,更是一种动力和责任,我要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唤起他们对学习,对生活的希望。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师、家庭、社会互作用的结果,家访是联系学校、社会、庭的桥梁,是教师了解一个学生家庭环境和背景的最好途径,是把握学生个性特和学习动态的主要渠道。它在教育教学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不可小,更不能忽视。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不可能完成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极其细致的复杂的任务。家访是一门科学,教师要多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家访给学生送希望,给家长传方法,使学生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下得以健康成长。心灵的共鸣会使家访的教育意义更加长远!
家访这条路我要继续坚持走下去,并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位孩子的心灵,只有用心才会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篇章,只有用爱才会浇灌出茁壮成长的幼苗,相信只要有家访在延续,奇迹无时不刻都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