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一场战争。六出岐山,北伐中原”不是所谓的妄动干戈,也不是“穷兵黩武”,更不是自取灭亡,这种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不仅是积极的,还是一种很有效、较成功的战略。
【关键词】 诸葛亮;北伐;六出岐山
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有争议的战争,对于这场战争,有人认为是妄动干戈;有人觉得是“穷兵黩武”;还有人觉得是自取灭亡。我觉得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1 诸葛亮北伐并非是妄动干戈,而是待机北伐
如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春)之机是: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继位后大修宫殿,百姓有怨言,且司马懿被贬家中;第二次(公元228年冬)北伐的背景是魏国中诈降计,曹休出兵伐吴大败;同时曹魏大***南下,后防空虚。第三次北伐之机(公元229年春)是:二次北伐刚结束又立刻发动攻击,可收奇袭之效 。正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第四次北伐(公元231年)的背景是:230年曹真大***伐蜀,因大雨等因素折回;同年孙权派兵攻打合肥,魏国后方空虚,诸葛亮乘机北伐,与吴国形成两路夹击之势。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之机是233年吴国攻打合肥、新城。234年5月孙权应蜀国之约,发兵分三路攻魏。可见,诸葛亮北伐不是乘敌内患(如第一次北伐),就是乘敌无备(如第三次北伐);不是乘敌兵力东下,关中空虚之机(如第二、第四次北伐),就是因与吴国联合出兵、互为犄角之势(如第五次北伐)。更何况,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蜀***山战能力胜过魏***,在山区正面对决胜算非常大(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懿一直躲在城塞里不肯出战的原因之一)。因此,妄动干戈纯属无稽之谈。
2 诸葛亮北伐并非是“穷兵黩武”,而是得到群众的拥护
诸葛亮为谋求统一,光复汉室,而进行北伐,符合当时群众的愿望,因此即使连年用兵,北伐没有成功,但百姓仍然信任他、支持他,并没有要他下台。更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在北伐的同时,善于治国,能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使得蜀国国内井然,出现了“田畴僻,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蜀国人口也从章武元年90万人增加到蜀国灭亡时的94万人(要不是姜维九进中原损失太大,可能会超过百万)。可见,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岐山是“穷兵黩武”的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3 诸葛亮北伐并非是自取灭亡之道,而是一种扰敌之术,体现了诸葛亮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
当时三国之中,蜀国最弱,魏国最强。以弱抗强,失败是正常的,灭亡也是符合常理的。然而,必然之中蕴含着偶然,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们的基本战略大多是先慢慢消耗敌人的实力,等到对方疲惫,露出致命破绽,再一举消灭对方,更何况世界***事史上一战而改变天下格局的战例,比比皆是,如曹操的官渡之战,陆逊的夷陵之役,淝水之战,钜鹿之战,滑铁卢之战,诸葛亮多次北伐,正是在积极地寻找有利时机,而准备扭转乾坤。
所以,诸葛亮北伐骚扰魏国以消耗其***力、国力是完全符合弱国战胜强国的规律,是一种积极的措施。当然,蜀国当时的总兵力只有30万,而魏兵边疆的驻守部队就达20多万,显然派少数兵力进行骚扰是无法震动魏都洛阳的。所以,诸葛亮必须虚张声势,派大***正面出击。蜀国出动大***北伐虽然也会消耗不少物资,但相对来讲,魏国的损失更大。因为诸葛亮有主动优势,准备也比较充分;而曹魏匆忙应战,***资后勤难以妥善,必定会形成浪费;而且诸葛亮善于把战场搬到魏国的领土上,常用魏国的物资、人员去打击魏国。诸葛亮每次北伐大多相隔不久,蜀汉经过一段时间建设准备,尚足以承受;而魏国烦不胜扰、疲于奔命;甚至因不堪其扰。可见诸葛亮扰敌战术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诸葛亮北伐不仅是积极的,而且还比较成功:一是通过北伐,表明了汉室正统继承者的立场,既振作了民心士气,又巩固了吴蜀联盟,共同骚扰魏国;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持三国分立,延缓蜀汉灭亡的目的。二是渐渐蚕食对方,创造了有利局势。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蚕食的方法与魏国争夺凉州,不但夺取了土地和资源,更重要得是在当地建立了蜀汉***队的威望,获取了当地人民的心,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当地至今流传着“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的说法。三是诸葛亮北伐失利往往只是粮草不继所致,不仅不能算败,还取得局部胜利:四是诸葛亮在北伐期间还为战胜曹魏创造了基本条件:他通过武器装备的技术革新,部分弥补了兵力不足这个劣势。并在汉中黄沙和前线敌境屯田,建立粮仓,以利长久之战。若非诸葛亮病死,此法之效恐怕不可估量。
4 出师北伐可以树立威望,凝聚蜀汉人心
若不北伐,人们的正统思想将逐渐淡化为零,凝聚力、向心力也将变得更弱。因此,灭魏虽然困难重重,但以诸葛亮之足智多谋,灭魏也并非不可能。
总之,诸葛亮“六出岐山,北伐中原”不是所谓的妄动干戈,也不是“穷兵黩武”,更不是自取灭亡,这种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不仅是积极的,还是一种很有效、较成功的战略。
收稿日期:2008-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