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鲁迅萧红笔下童年生活的分析,探讨文章的内涵即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爱玩好奇又有些破坏性,只要曾经有长辈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予他们关爱与包容,他们就能快乐健康的成长。童真童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消失,可是童年时代快乐无忧的生活片段却在脑海中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同时分析他们童年快乐的不同原因,来加深对作者其文其人的认识
关键词:鲁迅; 萧红;尊重天性; 平等;伙伴
中***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04-02
童年生活是许多作家钟爱的题材,在中学课本中这类作品也为数不少,如贾平凹的《月迹》,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等等,但特别能打动人心,引起学生共鸣的,我觉得当属鲁迅和萧红的作品。
鲁萧二人的关系近乎师徒,他们也不约而同都选择了自己的童年经历作为素材,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有意思的是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并非"好孩子"形象,不算很好学,似乎也不算很乖巧(这应该不是他们在刻意谦虚)。例如萧红写自己小时候看到祖父在劳作,就模仿祖父的做法,也去进行所谓的劳动,可实际上就是在添乱,当祖父见她将农作物拔掉而留下野草时,就教她如何区分这两者,但是"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紧接着就忙着"又去吃黄瓜了",然后玩的也是三心二意,十分随意。鲁迅笔下自己小时候也很贪玩调皮,在百草园为拔何首乌而毁坏泥墙根,无聊时还"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在三味书屋上学和许多同学一样到时间拖拖拉拉不肯进教室,上课时常趁老师不注意在下面画画儿,在桌子上刻"早"鲁迅可从没说起。在祖母那儿消夏觉得快乐的首个原因竟是不用念书,更出格的是看戏回来,因怕八一公公责怪他们擅自用了船上的盐柴,居然准备骂人家"八癞子",还准备强词夺理"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取的一枝枯桕树"。只看这些行为,你会想到他们将来成为了文坛巨匠吗?我们如何向学生解说?这恐怕不单是封建教育内容制度陈腐落后所能解释的清的。
其实两位作家在回忆童年的快乐时都告诉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但这种破坏性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好奇心使然,另一方面,这种破坏性又源于孩子对大自然的亲近,所以鲁萧二人在记叙童年生活是,都以儿童的眼光和语气对周遭动植物的颜色,质地,形态,声音予以生动细致的描摹。还有一点也不能忽视,即孩子对大人的模仿。当然因为年幼无知少不更事,不可避免会造成一些破坏,但他们的文章也表明,这种破坏性首先是没有恶意的,没有真正伤害到谁,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的确确是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兴趣。面对孩子的这种言行,文章中的长辈无一例外表现出宽容甚至是鼓励:萧红的祖父对孙女的诸多"破坏"是听之任之,只是适时传授些有用的知识--如何区分谷穗与狗尾草。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迅哥儿的父母也没有因他弄坏泥墙根,扔砖头责罚他(尽管迅哥儿疑心父母送他去书塾与此有关),八一公公与六一公公对孩子们偷柴偷盐偷豆的行为也未多加指责。即使迂腐如寿先生,对迅哥儿看"杂书"很是不快,也仅仅以一句"不知道"回复后就不了了之了,而没有喋喋不休一番看闲书杂书危害多多,影响课内学习乃至于今后人生道路的长篇大论。
仔细品味他们的文字,不仅看到了童真童趣,更可以看到了大人对孩子天性的呵护与引导。诚如丰子恺所言"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鲁迅萧红在长大的过程中目睹了社会的黑暗,经历了世态的炎凉,但只要曾经有长辈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予他们关爱与包容,他们就能快乐健康的成长。童真童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消失,可是童年时代快乐无忧的生活片段却在脑海中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而他们又会在这美好的回忆中获得足够的力量与黑暗不公的社会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不过尽管两人都在叙写自己童年的快乐,但快乐的原因却各有不同。
鲁迅笔下童年生活的快乐主要源于他的那些伙伴,带给"我"的全是美好的回忆。不管双喜还是闰土,不管是看戏偷豆还是捕鸟刺猹,多少年后提起都是兴致盎然的。
深究一下"我"与小伙伴在一起如此快乐的原因,首先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在平桥村,小伙伴虽然辈分很有些差距,但哪个人打了太公辈的同伴也不算是"犯上";迅哥儿虽然是他们中间唯一读过书识字的,但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其他同伴并不曾多么高看"读书人"这样的身份,"我"与闰土是主仆关系,但二人小时候称兄道弟,无话不谈,"我"的家人也毫不介意。正是不论长幼,不论文化,不论尊卑,大家在人格上平等相待,人与人的关系才格外和谐亲密。《故乡》中描绘的理想境地,海边那片碧绿的沙地,不也是隐喻着众生平等吗?这片平坦碧绿的沙地的背景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之下,正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白天)中,它只在作者记忆深处童年的那段时光中。作者要追求的,要奋斗的,正是将这美妙的回忆与梦想变为现实。
另一个原因是劳动,因为作者的平等观念,对农民的深厚情感,他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国传统观念是极其否定的,《孔乙己》一文也对此予以讽刺,相反,对劳动的推崇随处可见:不论是闰土高超的捕鸟技巧,还是双喜及伙伴高超的划船水平作者都予以热情的描述与赞颂。
当然还有一点也不能忽视,那就是童年的农村相对多年后的"故乡"还是比较富足的。这从大家对偷豆的不以为意,甚至六一公公被"偷"后还颇有兴趣的比较各家罗汉豆品种的优劣,以及闰土颈项上的银项圈,"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描述中都能看出来。
相比之下,萧红的童年幸福要来的简单许多,就是祖父和那个大花园。
大花园只有小萧红与祖父,显得那样空旷与寂静,那里的蜜蜂蝴蝶也只是匆匆过客"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小萧红家条件不错,但她的快乐还真与此关系不大。她所有的快乐只源于她的祖父。显然,与迅哥儿对伙伴的渴望(闰土来了,迅哥儿是"飞跑的去看")相比,小萧红显得有些孤僻。迅哥儿感觉"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对自己"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的遗憾相比,小萧红望着天空,感觉"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她的内心与外面的世界是有距离的,她并不向往,尽管后花园也是美好的--因为她能在那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对着祖父捣乱,撒娇,但童年的快乐仅来源于此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对此,茅盾是这么说道"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所以"给我们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原来这大花园的童年生活正是彼时萧红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寂寞?茅盾分析说"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己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颇为悒悒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会倍加的寂寞;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萧红用小萧红仅得了祖父的宽容呵护就无比快乐来隐射自己想有这样一个人都不可得的深切的悲哀。纵观萧红一生,颠沛流离,受尽苦难,而最爱她的祖父陪伴她十几年去世后,与她有过婚约的丈夫弃她而去,与她共同患难的爱人萧***另觅良人,与她亦师如父的长辈鲁迅过早病逝,成为她丈夫的端木蕻良在她最无助时又总不在她身边。
萧红写到"太阳在园子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祖父于她而言,犹如太阳之于后花园,其实在祖父离世后,鲁迅,萧***在她心中又何尝不是她追寻的另一个祖父式的人物,只不过有他们时,她总想再拥有追求更多的世界,她曾以为祖父给予她的后花园的天地太狭小了。然而人生旅途中太阳的离去,陨落使这个世界走向黑暗,不再有生机 ,只有寂寞的悲哀。此时萧红是多么怀念童年时光,那时,祖父这个太阳永远在她头上。是的,对萧红而言有一个爱她,呵护她,能宽容她的人陪伴在身边这就是幸福的所在。不管她长到多大,走到哪里,其实她内心始终还是后花园的小女孩,从来也不曾长大过。
当认真品读了鲁迅萧红的作品,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些文章能如此打动我们了,因为不管是对外部理想世界的追求,还是对内心世界的幸福的理解,他们两人的作品都写出了我们的心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简析鲁迅和萧红笔下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