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一面反映社会的镜子,这就必然会真实地揭露社会的矛盾和弊端。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恰恰是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社会和人民的普遍矛盾,尤其是反映了所谓的“现代文明”对乡村宗法制的冲击,从而表现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和生活,表现了哈代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的入侵哈代觉得根本无力阻止,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常常表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和悲观情绪,并对现实进行严厉的批判。哈代作品中的思想倾向是和当时大多数人们的思想倾向一致的。
一、托马斯・哈代小说悲剧意识形成的因素
托马斯・哈代成就最高的一类小说就是其“性格与环境小说”,而这些小说绝大部分都是悲剧。构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社会的经济、***治、文化、教育、婚姻、法律、宗教等制度造成了一定的客观环境,工业***的进程严重破坏了农村的宗法制度,这些是社会因素;二是小说中提到的那些由自然意志所决定的宇宙问题,人类本身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所谓的宿命论因素;三是人物自身的缺陷,即性格因素;四是历史的、家族的遗传因素。这四种因素归纳起来为外部因素(环境)和内部因素(性格),这和哈代自称的“性格与环境小说”正好相契合。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就是在内外因素的影响支配下最终走向苦难的终极。
二、托马斯・哈代小说的悲剧性特征
(一)托马斯・哈代小说悲剧性的艺术表现
1.小说中的人物与自然环境
在哈代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是神奇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所有的自然景物仿佛都是他作品里永不消逝的精灵,充满了人性与灵性,哈代将浓厚的情感渗透进这些自然景物中,使它们像人一样活动着。
《森林居民》中有关树木的描写有这样两段:“……附近树林中有两根挤得太紧的树枝吱吱咯咯的响声(他们互相摩擦,弄得遍体鳞伤),以及树木发出的其他种种悲戚的声。”“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树木紧紧挤在一起为生存而搏斗,他们的树枝由于摩擦和攻击而伤痕累累,扭曲变形……”通过把树木进行拟人化描述,不仅形象地表现了树木之间的生存竞争与厮杀,同时也影射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弱肉强食的残酷生活。这种生动活泼的拟人化景物描写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作者强烈的情感,给人以无限联想的空间,回味无穷。
哈代的景物描写最妙的地方就是他可以把景物描写、人物心理描写以及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在其小说《还乡》中,人物的命运和荒原是紧密相连的,荒原是封闭的、贫穷的、凄凉的,也是宗法制社会的象征。它报复每一个叛离它的人,形成了悲剧产生的土壤。而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对乡村的冲击,农民因此失业所造成的悲剧。
在哈代的另一部作品《卡斯特桥市长》中描写了很多古代罗马的历史遗迹,小说中对地方的建筑进行了大量的描绘,比如:“竞技场有一圈巨大的圆形土岗围墙……这个历史意义的圆形场地令人伤怀、难忘,孤独荒凉却又和所有的地方都交通方便,所以成为偷偷约会的场所,阴谋诡计在这里筹划过,试***化解隔阂和冤仇的会商在这里举行过。”从这些描写中便可以让人们有这样的感觉:哈代是想把自己的想象力凝固在这座城市里。古老而封闭的城市,传统的习俗被资本主义经济冲击着,必然会产生悲剧。
2.小说中的人物性格
《卡斯特桥市长》这部小说的问世,标志着哈代由以往的重环境描写开始转移到对人物性格的精心雕琢上,开启了哈代小说创作的新篇章,即以主人公的悲惨死亡作为小说结局。哈代在他的小说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性格决定命运”,他用不同人的不同性格来表现他们各自的不同命运。下面我们仅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来阐述,在这部小说中,哈代给我们描绘了一位纯洁善良的姑娘苔丝的倔强性格。苔丝是一个性格鲜明、敢爱敢恨的人。面对她不喜欢的男人的纠缠她敢于说:“我一点也不喜欢你!我讨厌你,我恨你!”对于她喜欢的克莱,她情愿做他的“奴隶”,但是克莱却是一个自私的人,他可以容忍自己的不忠,却不允许苔丝的半点不贞,即便这不贞是被恶人糟蹋的。在新婚之夜,克莱自私的面目展露无疑,就这样苔丝被推向了生活的深渊。哈代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突出了苔丝三方面的性格特点,即纯洁性、反抗性、道德保守性,从而表现了她的悲剧命运,生活的艰辛、贫困是压不倒她的,反而是世俗观念、社会舆论以及传统的基督文明对她的残害才是最严重的,从而使小说的社会批判力和悲剧色彩更加强烈。
3.小说结构的安排
我们都知道,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都离不开结构的设计和安排,哈代小说中的结构不是凭空捏造和滥用巧合,而是精心设计安排的。在其小说中,巧合、偶然事件以及多角关系的设计都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哈代的小说中人物的关系通常会表现为三角关系,即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或者是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感情纠葛。在其小说中,一旦这种三角关系摊开,小说的故事情节就立刻被调动起来,相关的人物也被卷进这样的矛盾冲突中,进而达到小说故事的悲剧高潮。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是苔丝―亚雷―克莱,在《还乡》中是游苔沙―韦狄―克林,在《无名的裘德》中是艾拉白拉―淑―裘德,都是三角关系,作者以明线或是暗线相互穿插描写,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纷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在其中可以很好地展现出来。
(二)哈代小说悲剧性的思想特征
哈代的小说在思想上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从赞美威塞克斯农村田园般的生活,到逐渐描写资本主义的入侵给这个村庄以及这里的人们所带来的悲剧性后果,后来发展到强烈地抗议和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婚姻以及宗教。
哈代的前期小说是其“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代表作品,例如《远离尘嚣》《绿荫之下》等。《远离尘嚣》是以乡村为背景的田园式小说,展现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般的村庄,这里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的入侵,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宗法社会。但是小说同样也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远离尘嚣的村庄实际上离大城市的喧嚣并不遥远,所谓的世外桃源已经渐渐受到了尘世的污染,生活也是不平静的,从而我们便能够感觉到悲剧的降临。
《绿荫之下》描写的是19世纪30年生的事情,而《远离尘嚣》描写的是19世纪70年代的事情,由于时代变了,社会也就随之变了,那么故事中斗争的结果也就变了。《远离尘嚣》中已经含有一些悲剧的成分,作者已经意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协调自然的生活”在新经济的冲击下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还乡》是作者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小说,标志着哈代小说创作的一个新的起点。这部小说还标志着哈代已经从田园式的生活幻想中解脱出来,对宗法制社会和现实的矛盾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反映,由于作者仍然看不到社会的出路,因而作品又转向悲观主义情调。在他的其他作品如《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中也是如此,我们应该看到,哈代的小说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以他的创作,对其所属的时代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三)哈代小说悲剧性在女性形象中的体现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男性至上的时代,女性普遍受到歧视。在哈代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女性形象,悲剧色彩浓郁的如芭斯谢芭、苔丝、淑;平凡的女性如姚伯太太;具有个人享乐主义并且缺乏责任感的如艾拉白拉、游苔莎等。妇女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所有的宗教习俗以及当时的舆论法律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紧紧地套在女性的脖子上,成为她们无法摆脱的枷锁。接下来我们仅以《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为例进行解读。
苔丝这个人物形象是哈代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最高峰,作者描写了她一生的悲剧命运,体现出向传统的伦理发起了公开的挑战。可以看出苔丝这个女性形象作者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苔丝在她极其悲惨的命运中也做出了无数次的抗争。在她不幸被玷污以后,她敢于同这个社会抗争,重新追求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她不在乎礼教的束缚,勇敢地和克莱倾心相爱;对于第二次遇见亚雷,她敢于揭露亚雷的丑恶嘴脸。正是因为这种追求和反抗精神,她一次又一次经受磨难痛苦,最终被这个社会所吞噬,这具有十分浓郁的悲剧色彩。她越是要反抗,命运就越是捉弄她,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反抗中凸显了她顽强的生命力。作者对苔丝形象的塑造,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压迫下农民的悲惨境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哈代否定了资产阶级的宗教和道德。《德伯家的苔丝》有一个极具挑战姿态的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性”,我们知道苔丝在小说中是一个“既犯奸又犯杀人罪”的女人,作者这样的称呼说明作者认为苔丝是无辜的,并说“触犯了一条毫无自然基础的社会法律,是一个礼法的罪人就是了”。所以哈代认为苔丝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在道德上却是一个纯洁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 孟丽.从苔丝的悲剧看哈代的悲剧意识[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04).
[2] 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3] 郭玉鑫.一个纯洁女人悲剧的根源―――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1).
[4] 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 曾高.论哈代小说的悲剧效果[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
[作者简介]
杨永艳(1976― ),女,山东招远人,辽宁科技大学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托马斯·哈代作品的悲剧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