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是民族文化展示的舞台,是民族生活最集中的表现。
当我们离开温馨的母腹,啼哭着来到陌生的世界,睁开眼睛去捕捉五彩斑澜的新生活时,民族节日就如影随形,与我们一生结伴同行。
按照我们白族的习俗,孩子还在母腹的时候,就开始在祭祀本主的活动中祈望本主赐予母子平安。出生后第一件事就要祭祀本主,宴请亲朋好友为新生儿取名,意思是新生命的名字是本主赐予的。如果婴儿出生赶上当年农历6月25日的火把节,家长还要主动地邀约同年有小孩出生的左邻右舍(通常以村寨为单位)共同筹划本年竖火把仪式。春节期间,同样要邀请同年有小孩出生的左邻右舍(通常以村寨为单位),筹划接本主、立秋千等活动。当然,这些都是在我们记事后。
随着年龄渐长,自己也开始从被动参与转变成主动投身到各种节庆活动中。
以我们的家乡凤羽为例。长到4―5岁时,一年一度春节的第一天早上,第一项重要活动是根据家长的指派给左邻右舍的长辈端汤圆。汤圆通常都是由大人准备好,三至五个一碗,撒上些许红糖,放在小托盘里,每次2―3碗分别端到各家家中,有时甚至要端到年岁高、行动不便的长辈床前或火塘边。接受汤圆的长辈自然也说几句勉励的话,多寡不限地给些压岁钱。整个春节期间是最热闹的,几乎每天都是欢蹦乱跳地跟着大人们接送本主,走村串寨看戏,看耍龙灯,狮灯……
上学读书,粗通文墨后,大人自然就会在一年一度的农历七月十四日(汉族七月十五日,又称中元节)到来前夕,教你一笔一划地按传统的格式,书写冥衣、衣包上的各种文字。七月十四日晚上烧包时,又要一包一包地诵读后烧化,不认识的字或不清楚的地方,大人自然会悉心教诲。年复一年,在焚化冥衣冥钱的火光中,似乎渐渐感悟到了祖先们对子孙读书上进,耕读传家的欣慰;看到先人因子孙肖贤,薪火相接而绽放在脸上灿烂的笑容。
岁月的车轮将自己从少年载入青年。谈婚论嫁,父母自然要忙碌一番。择吉日,订婚期,最后的准备工作就是赶当年的渔潭会。在双方长辈的带领下,男女双方第一次共赴渔潭会,共同采买结婚的必需品。玉镯头自然是少不了的,据说玉可陶情养性,新娘戴上玉镯头,就会变得温良贤淑。大红箱子无论是皮箱木箱也要采买,这是大喜之日随同喜柜等其他嫁妆伴随新娘进入未来的新家。人们常说,结婚不赶渔潭会,婚姻就不算圆满。当然,今天,年轻人视野开阔,渔潭会已装不下浪漫的爱情,旅行结婚也走进寻常百姓家,这是民俗活动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为人父母,当年作为婴儿参加火把节的我们变成了为子女筹划火把节的家长了。抬火把树,扎火把树,准备果酒烟茶,忙里忙外,当盛着果酒的托盘在长辈们面前端过,收获着长辈们在轻斟慢酌中的一句句赞颂,心里自然是乐滋滋的。在年复一年的火把节中,“火烧松明楼”的故事讲了一代又一代,为表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少女们用凤仙花染红的指甲换了一茬又一茬……
民族历史在节庆活动中被反复述说,民俗风情在节庆活动中一次次再现……自然,民族文化也就这样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地流淌。
没有人刻意给自己介绍白族是什么?也没有人系统地为自己讲述白族的昨天和前天,然而,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白族节庆,通过年复一年的参与,自己也就无师自通地明白了自己是白族,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白族的精神家园。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白族聚居区大理的有代表性的节庆活动外,在白族散居的地区,也同样有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居住在湖南省桑植县的白族,就有四齐节、尝新节、赶会(即赶本主会或庙会)、冬至祭祖;又如玉溪元江因远白族的天子庙会、火把节;再如怒江兰坪白族的拜日望会等。但其中一些节庆活动的宗教文化内涵与大理节庆活动异曲同工,如赶会、天子庙会,就类似是大理白族过的本主节。
白族节庆文化的产生
白族节庆文化的产生一是源于人文自然条件,二是礼赞农耕文明的牧歌,三是流淌在古道交汇上的共荣文化。
就人文自然条件而言,大理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另一位明代状元杨升庵落魂后谪居大理,留下了许多赞美大理山水的辞赋,其中一篇写道:“余自为■人,所历道途万有余里,齐、鲁、楚、越之间,号称为山水者,无不游已。乃泛洞庭,越衡庐,出夜郎,道碧鸡而西也,其余山水盖饫而厌见矣。乃至叶榆(大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尾关(下关),且行且玩,山则苍茏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廓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向者未尝见山水,而见至今始。”而苏格兰友好协会会长布鲁斯・康那利干脆称大理为“地球上的天堂”。
大理因其集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而让人心驰神往。仅在今天大理州辖区内,就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33处,州级33处,县级数百处。由于大理地区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文物古迹,1982年3月大理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年12月,大理又被***公布为第一批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94年,巍山古城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正如白族著名学者马曜所说:“环顾城内名胜,既饶壮丽之自然景观,又富悠久历史文化,兼之者其大理乎!”像这样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风景名胜区和部级自然保护区为一身,这在全国也是罕见。大理又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作为南诏大理文化直接承传者的白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广泛吸收并包容了汉族文化、彝族等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的精华,从而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浩瀚博大的文献典籍,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遍布苍洱的名胜古迹。
山水毓秀的苍洱胜景是大自然对白族人民的青睐。诗意的栖居环境自然也就培育了白族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神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理念,成为白族节庆文化生长的摇篮。
就礼赞农耕文明的牧歌来说,白族是一个近水居住的民族,大小湖泊河流灌养的肥田沃野形成了一个个四山环绕的盆地,当地俗称“坝子”,根据考古发掘,洱海东岸的宾川白羊村遗址说明苍山洱海地区在4000年前已进入农耕文明时期。
正因为如此,白族节庆中除与其他民族一样,有自然节日,宗教节日,社会节日、文化节日等,其中与农事活动有关的节日占很大的比例,即便是其他节日,内容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农事活动,祈望丰收的内容。既然是农事活动,当然水是离不了的,所以,在白族节庆活动中,耍龙灯就成为逢节出现的重头戏,白族能工巧匠将自己高超的创意都融入制作各具情态的各种龙中,男女青年也以能参加耍龙为荣,尤其是耍龙头,不仅需要技术,更需在群众中有声望。龙作为行云布雨的神■,除在节庆中纷纷登场外,平时白族爱龙崇龙,赋予龙以人的情感。
正因为如此,白族的许多节庆活动就成了礼赞农耕文明的牧歌,并且逢节庆活动就耍龙舞。
就流淌在古道交汇上的共荣文化来讲,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又是祖国西南最早开边置郡的地区,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在这里交汇,大理成为中原文化、秦蜀文化、古越文化、荆楚文化、吐蕃文化和古印度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理想栖息地,从而形成了以白族文化为主多元文化共荣的大理文化。
有些学者将大理称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所谓十字路口,是说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在这里交汇,使大理成为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南方丝绸之路”,又称“蜀身毒道”,是一条从四川经大理通印度及中亚的民间商道。从成都到大理的路线实际上有两条。一条称灵关道,也称西路,是从成都经雅安、西昌、盐源、会理、大姚到大理;另一条称五尺道,也称东路,是从成都经乐山、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到大理。从大理经永平、保山、腾冲到缅甸、印度一段称博南道。大理刚好在灵关道、五尺道和博南道的交汇点上。
这种多元文化的共荣发展体现在白族节庆文化中,就是各种文化的相互包容。如剑川石宝山歌会,山峦上坐落着庙貌辉煌的寺观,庙宇里端坐着庄严肃穆的神像;山沟里却是男女青年们的欢声笑语。又如绕三灵,既有在佛都、神都、仙都里的虔诚祭拜,又有在蓝天白云下男女的尽情欢歌。
节庆文化是白族的精神家园
“天人合一,珍爱生命”的理念。白族节庆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智慧的结晶,这在白族地区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弘扬。白族人赋予鸟兽鱼虫,山水花木以生命的灵气和人的情感。他们与大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或此消彼长,而是和谐共存。
白族人民热爱自然,勤劳俭朴,从不暴殄天物,在许多县志记载和村规民约中,《种松碑》、《禁止七月入山伐童松碑》,禁捕杀鸟类告示很多。许多行为规范白族人民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和启蒙教育之中。农历2月14日是大理白族人民的“朝花节”,古代又名“太平会”,俗话说“苍山十九峰,峰峰积雪,大理三千户,户户栽花”。节日期间,人们在大理古城的入口处,用鲜花扎成艳丽巍峨的牌坊,里面则用精美的花盆和名贵花卉垒成一座座花山,花亭和花台。农历3月梨花盛开的时节,剑川白族人民要举办梨花会。剥开神秘的面纱,白族人民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共融共美的优良传承代代相袭。这与我们今天认识自然,保护生态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白族节庆,除了特有的与农事,祭祀有关的仪式内容外,许多都是在风情摇曳的亲情、恋情、爱情光环笼罩下彰显对生命的珍爱。“绕三灵”活动中,领队的男女手握杨柳枝象征生命力旺盛,杨柳枝上挂葫芦寓意孕育婴儿的母腹。剑川石宝山歌会期间,男女情投意合可以双飞。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火把节竖火把时,当年生男孩的人家负责砍火把树,当年生女孩的人家负责挖洞是寓意男女。这在白族的崇拜和祭祀也得到证明。在剑川,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石宝山石窟第八窟中雕刻的是女性生殖器,白语叫“阿央白”,由于前来跪拜的妇女太多,座前的石板上有两条深凹下去的痕迹,这种现象引起了中外学者们的极大兴趣,长途跋涉前来探微阐幽。在凤羽起凤(又名包大邑)村背后,也有一处形似女阴的天然石缝,白语叫“召嬷杲”,(汉语意为“崖母阴”),崇拜的多为妇女,至今香火不断。这种对女性生殖器崇拜的现象,据学者们考证,在白族其他地区也有存在。这些都是白族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妇女尊重的历史见证。在白语中,以母为尊的现象俯拾皆是。如天,叫“亥嫫”(嫫为母亲之意),地叫“纪嫫”,蜂王叫“富娥嫫”等。
白族节庆文化体现了“倡导和谐,弘扬友善”的精神。民族文化因承前启后而能源远流长,民族精神因世代相传得以发扬光大,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白族在饱啜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并不断补充、吸收各个时代之中的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向世人奉献出了流光溢彩、记录了本民族精神生活和心灵历程的宏篇巨著。但无论是文字记载的精英文化,或是口耳相承的大众文化,都无不贯穿了倡导和谐,弘扬友善的精神特质。
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C.P.费茨杰拉德在大理一住就是3年,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写下了《五华楼》一书。他在书中写道:
“联接中国和缅甸的茶马古道的北面,在滇西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块狭长的,富饶的稻米之乡镶嵌在苍山和洱海之间,这里就是大理民家(白族)的家。在云南,民家是人口最多,最文明开化的少数民族群体之一。”
“民家生性活泼、健谈快乐,还具备值得称赞的公共道德和礼仪。”
白族人民好客远近驰名。白族人俗语说:“出门人没有顶着房子走的”,“炊烟飘起的地方就可以吃饱肚子”。“夜夜做贼不富,天天待客不穷”。“街面上米昂贵,甑子里饭便宜”。这些待人处世的格言口耳相传,成了白族人民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生活在怒江地区的勒墨人(白族支系),生活虽然十分清苦,但好客如故,他们从不锁门,客人进家,可以自己翻箱倒柜做饭吃。离开时只要在火塘边摆好碗筷,主人回来后,从碗筷的数目就知道来了几位客人,来客越多越高兴。
以白族火把节为例,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每当一年一度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来临前夕,当年生有子女的家庭负责操办火把节,人们自觉自愿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筹办当年的火把节。竖火把的当晚,全村男女老少齐集“火把”周围,主办各家就用自备的烟、酒、糖、茶,由婴儿父母逐一向参加火把节盛会的男女老少或递烟敬酒,或送糖献茶。怀抱婴儿的爷爷奶奶向邻里乡亲一一问好,邻里乡亲均用美好的祝福愿小孩将来读书上进,前程似锦。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成为和睦邻里,融洽乡情亲情的吉日良宵。
这种亲仁善邻、热情好客的处世原则,反映在本主信仰中就是许多其他民族,外籍在大理的人士,只要为白族人民做了好事,或做了合乎白族人民倡导的道德规范的善事都可以成为白族本主。
共同的本主信仰使白族从小家走向大家,平时祭奠本主,人们都喜欢邀朋呼友,一年一度的迎送本主节,更是举村的盛大节日,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平时的恩恩怨怨在迎送本主的大喜日子里自然化解,白族人常说:“结婚不请可以不去,丧事不请自来。”久而久之,白族人之间自然形成了里巷相帮,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
白族节庆文化体现了“开放包容,祈祥纳福”的愿景。邓赕诏妃柏洁夫人(又名慈善夫人),在部落争斗中失败殉国,胜利者皮逻阁却容许她被奉为柏节夫人本主,受到大理很多白族村寨供奉;唐将李宓奉唐朝派遣,千里迢迢征伐南诏,结果“二十万人,弃之死地,支轮不返”,他自己也魂断苍洱,死后却在苍山斜阳峰麓‘李将***庙“中被作为本主享受祭礼,且香火鼎盛;唐西泸令郑回在南诏王阁逻凤率***征战西川时被俘,因其精通儒学,被阁罗凤聘为帝师,异弁寻继位后位居清平官(南诏宰相,共6位)之首,死后也被奉为本主。至于自然神灵,民族英雄,南诏大理国主,中原王朝派往大理的部分文臣武将,只要对人民做过好事,都可作为本主被崇拜,这在全世界异彩纷呈的各种民族文化中可谓独树一帜,它充分体现了白族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剑川石宝山歌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在石宝山举行,届时滇西北三州八县白族和其他各族群众纷至沓来,弹弦对歌,以歌觅偶,这种万人对唱、昼夜相接、欢歌笑语响彻幽谷的场面十分壮观。而有趣的是,山谷间是人性真情的自然迸发,而近在咫尺的宝象寺里,却是神像庄严,晨钟暮鼓,诵佛念经不辍。临近的石宝山石窟中也是菩萨明王,南诏王室,女性生殖器崇拜同排并列。无独有偶,在白族文化积淀深厚的洱源凤羽,同样有灵鹫寺,本主庙,形似女性生殖器的“崖母阴”同处在一个区域,共同享受白族善男信女们的崇奉。难怪许多从事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的专家学者都要来大理寻觅破解这其中的奥秘。
白族人可谓一年四季都有节日,他们常说,“愁愁苦苦过一天,欢欢乐乐也过一天”。没有一个人笑着来到人间,承受各种苦难与人类似乎如影随形,然而,人生的苦难虽然无法避免,但创造快乐去战胜苦难靠的却是人类的智慧与创造,白族就是这样的民族。白族的许多节庆活动都具创造快乐、舒缓压力、释放忧苦、娱乐身心、增进融洽的功能,同时又是祈祥纳福。
一年之际在于春。春节白语称“过哲旺”,是所有节庆中时间最长,活动最多,全民参与的重大节日。在洱源凤羽,还有一种深受老百性喜爱的“尹尹悟”活动。每年正月初五晚上,凡7―12岁男女儿童,以街巷为单位组成若干小队,挨门挨户去进行“尹尹悟”祝岁。无论儿童贺年队走到谁家,都会受到热情欢迎。主人将他们迎进厅堂,排好队后,领队就指挥大家齐颂“尹尹悟!尹尹悟!新年新遂,万年万遂,尼格亥斯(汉语意为身体健康),格歹汉非(汉语意为鸡猪饲养得好),顺顺遂遂!”主人家齐声回答“好!好!好!”在热烈祥和的祝福声中,儿童向主人告别,主人捧出***扇、香肠、饵块馈赠。活动结束,孩子们聚在一起,在大人们协助下“搭拼伙”(汉语意为聚餐),尽情欢乐。深夜12点后才散去。“尹尹悟”起于何时,无从稽考,但它所反映的白族人安我亦乐的友善心理,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
观音在白族人民心目中是仁慈、吉祥、幸福的化身。观音经常以排忧解难,逢凶化吉的美好形象生活在白族人民心中。“观音伏罗刹”说的是观音以超凡的智慧和神通制服了在苍山洱海间专食人眼的罗刹,从而使白族人民免遭剜目之苦;“观音负石阻兵”说的是观音为让苍洱免受刀兵之苦,化成一老妇身背巨石吓退进犯大理的兵将,从而避免了苍山洱海间的血雨腥风;观音为让挖银矿的矿工免遭矿井崩塌伤亡的厄运,化一身背竹篮装鱼的妇人在洞外叫卖,吸引矿工出洞观看。类似的传说,在白族地区很多,自然以祈祥纳福为主旨的观音会也就盛行在白族地区。
一年一度的“花子会”。有钱的都要早早备下布施的钱财,赴会时依次馈赠;与此同时又从乞丐们手中要回少许粮米拿回去放入米缸或做给小孩吃,据说这样可保阖家健康,清吉平安。在这里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大家共同祈祥纳福的美好心愿。
白族节庆文化体现了人神和谐的宗教观。白族是一个开放、包容,同时对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融合能力,因此多种宗教在大理都有存在的空间。佛教、道教、***教、儒家思想乃至近代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大理地区都有人信仰。其中尤以佛、儒为最。佛教和道家在白族地区经历了白族化和地方化的整合后,形成了被一些学者称之为“白族密宗佛教”的阿吒力教派,影响最广泛和深远。
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白族的中,有的地区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大部分地区以崇拜本主和信仰佛教为主。元人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写道:“此邦之人,西去天竺(印度)为近。其俗尚浮屠,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绝不茹荤饮酒,至斋毕乃止。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记”。足见当时佛教的盛况。大理古代称为“妙香国”或“佛国”,说明白族人民信仰佛教既普遍,又虔诚。
白族化的观音或男或女,或老或少,她不是高踞于白族人民之上,而是生活在白族人民之中。她不是遭逢危急时千祈万祷才出现,而是哪里有白族人民活动,哪里就有观音。难怪白族人民干脆起名叫李观音得,高观音明等。
在洱源凤羽有一座横跨大涧河连结十多个自然村的石桥,桥南端有一院地藏宫,桥北头有一组石浮雕雕刻了十八层地狱中人们遭受种种折磨的画面,两边楹联写道:“书不尽言绘出阴间警阳世;教亦多术刻来古像化今人”。“忠臣孝子出入是门无愧色;义夫节妇往来此地有和颜”。洱源五冲有一本主庙联也写道:“谋人妻、夺人产、霸人钱财纵然磕头也无益;忠于君、孝于亲,友于兄弟,即使不拜又何妨!”这就是白族人民对宗教的认识,它不是报应在来世,而是贯穿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白族中,体现白族人民“人神和谐”最具代表性的是白族最富民族特点的本主崇拜。
我们常说,世界需要和平,要和平就需要处理好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要发展,要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白族这种人神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美德具有人类共同追求的普遍意义。
白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白族节日除与汉族大同小异的春节、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冬至外,最富民族特色的有三月街、绕三灵、栽秧会、耍海会、火把节、石宝山歌会、骡马会、渔潭会等。至于村村寨寨的本主节,更是时间各异,异彩纷呈。有人说,白族天天都过节,这决非夸张。有的是全民都过,有的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民族节庆的民族性、传承性使离开故土700多年的湖南桑植白族,依旧保留了与故乡大理相近的节庆活动,如“过四齐年”“尝新节”“赶会”“冬至祭祖”;玉溪元江因远白族的天子庙会、火把节等。
1、果哲旺(春节)
白族人民都有过春节的习俗,虽然各地过春节的礼仪不尽相同,但辞旧迎新、祈祥纳福的愿望是一致的。
2、朝山会
大理地区朝山会分别在宾川县鸡足山和巍山县巍宝山两地举行。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日。巍山县和邻境大理、洱源、弥渡、南涧、漾濞、凤庆、云县等市县的各族人民群众身穿自己的民族服装,怀着喜悦的心情到巍宝山朝山赶会。
3、葛根会
在大理古城西北崇圣寺三塔下的三文笔村,有一个别具一格的集会――“葛根会”。会期为农历正月初五。
4、沐浴节
春节刚过,辛劳了一年的妇女们都要呼朋邀友,携儿带女,自备食宿用具到洱源县城东,茈碧湖畔的九气台村中沐浴,时间一般三五天。但由于来自四面八方的妇女络绎不绝,通常从春节持续到立夏前后。人们通过沐浴休闲,洗去一年的疲乏,强身健体,去迎接一年一度的栽插。
5、青姑娘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剑川的青姑娘节,主要是悼念不幸亡故的青姑娘,表达妇女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
6、本主会
本主,是白族人民奉祀的民族神,本主者,本境之主也。
白族本主庙一般建在离村寨数百米的山地上。前临绿水,背靠丛山,面朝本村,个别也有盖在村寨中的。地势高,向阳,周围宽敞空旷,松柏掩蔽,环境幽美。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尤其以农历正、二月和六、八月为最。
白族本主在白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型的祭祀活动,通常一年两次,一次是农历六月,家家都要到本主庙祭祀,俗称“送平安子”,主要是祈求合家欢乐、无病无灾、一年平安。一次是正月本主节迎送本主。此外,人们结婚、生小孩、盖房、远出或归来、新生婴儿取名、上门的新姑爷改名,都要到本主庙祭祀。如有人久病不愈,也要到本主庙祈祷、招魂。
7、二月八
农历二月八是剑川以祭祀“太子”(释迦牟尼)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民俗活动,活动中心是剑川金华镇和沙溪寺登街。
8、花潮节
生活在点苍山下,洱海之滨的白族人民,对花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们爱花成癖,素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美誉。史书上早有“南中山茶被陵谷,家家移植成风俗”的记载。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是这里的一个十分隆重的“花潮节”。
9、庄稼会
洱源县的三营坝子,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都要举行庄稼会,又名“树花会”,它由一个优美的传说演变而来。
10、观音塘会
传说农历二月十九目为观音的诞生日,六月十九日为观音的修行日,九月十九曰为观音的得道日,每年的这三天,从古至今都如期举办观音塘庙会。
1961年郭沫若先生游观音塘时曾留诗云:
***负巨石,曾阻敌兵侵。
此必农家母,断非观世音。
观音之说附会耳,只表人民爱国心。
郭老的诗言简意赅地揭示了“负石阻兵”传说的审美价值,也是观音塘庙会久传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11、三月三
每年农历三月三,保和山有朝山节,大理又称“小鸡足歌会”。从三月一日开始,游人盛装云集保和寺,男女对唱白族“花柳曲”、跳霸王鞭、游小鸡足,人流如潮,通宵达旦。白族有句俗话:“三月三日开曲头,唱到九月九”。意思是三月三日朝小鸡足山后,大理坝子就可以唱白族调了。
12、“尚旺紫”(三月街)
被称为“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的大理三月街,每年农历3月15日至22日在苍山中和峰下,大理古城西举行。三月街历史悠久,古代又称观音节或观音会,它与《观音服罗刹》的美丽传说一起在民间流传。清代白族音乐家李燮羲用《竹枝词》对三月街盛况作了如下描述:
昔时繁盛几春秋,百万金钱似水流。
川广苏杭精巧货,买卖商场冠亚洲。
13、梨花会
居住在剑川的白族人,在每年梨花盛开的时节,都要举行传统的梨花会。
梨花会是春游的盛会。人们三五成群,或亲朋同聚,或举家共乐,纷纷到梨园里野餐。
14、“观尚南”(绕三灵)
绕三灵,白语叫“观尚南”,也是白族传统盛大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在大理举行。清代杨琼在他的《滇中琐记》中写道:“大理有绕山林会,每岁季春下浣,男女坌集殆千万人,十百为群,群各有巫领之。相传起于南诏,数千年不能禁止。盖惑与巫言,祈子嗣,攘灾病。”清代喜州人赵来五用《竹枝词》描述绕三灵盛况:“三塔寺前新梦杳,一夜钟声敲到天初晓,真好心情哥也嫂,三灵约着对来绕。人山人海争大道,十里塘前还让人家早。四月清和天气好,一场兴趣知多少,曲唱民家随口到,竹杖斜抱弯挂葫芦稍。一路打通真不老,霸王鞭下长街扫……。”难怪有人说,这是白族人民的“狂欢节”。
15、蝴蝶会
在苍山云弄峰麓神摩山下的蝴蝶泉边,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白族人民都要在这里举办蝴蝶会。
关于蝴蝶泉的由来,白族人民世世代代流传着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故事,其中猎人杜朝选宰蟒的故事最流行。
16、花子会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在大理市大理镇西门村东岳庙旁举行。
相传农历3月28是东岳大帝的生日。东岳大帝是封神榜上的武成王――黄飞虎,执掌阴间事务。他的心很好,生日这天把死鬼放出来游玩一天,让叫花子也来接受施舍。
花子会又叫施舍会,当地白语又叫“的则悔”(即“打斋会”)。
17、栽秧会
白族是种植水稻较早的民族,从古至今,白族人民在栽秧的第一天,就要举行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集会,称为“栽秧会”,俗称“开秧门”。
在欢乐的歌舞中,大家衷心祈愿四季风调雨顺,年年五谷丰登,日子红红火火。白族人民将一天的劳动汗水化作了欢腾的村寨,以特有的文化方式,把紧张繁忙的生产劳动变作了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反映了白族人民将劳动和歌舞结合在一起的特殊习俗。
18、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汉族过,白族也过,但形式和内容有明显的区别。汉族过端午节,主要是纪念屈原,颂扬他忠君爱国的精神;白族也过端午节则是突出驱邪祛病,强身健体。
19、“赏止”(田家乐)
“田家乐”,白语叫“尚止”,主要在白族聚居的凤羽坝举行。栽插结束,以村寨为单位,通常都要举办“田家乐”,白语叫“尚止”(汉意为“解散秧事活动”)人们扮演渔、樵、耕、读等各种角色,艺术再现各种劳动场景,自娱自乐,在欢乐祥和中祈祷五谷丰登,期盼来年再聚。这种把劳动诗化和诗化般的劳动充分体现白族人民与自然的共融共美。
20、清源洞会
清源洞位于凤羽天马山南,苍山十九峰云弄峰北麓。
清源洞水是凤羽河的主要水源,灌溉着凤羽坝东片的良田,是洱海源头第一泉。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清源洞龙王会期,受益的村寨要搭台唱戏,杀猪宰鸡祭祀,远近村民扶老携幼来赶会,届时凉棚相接,买卖兴隆,热闹非常。
21、火把节
火把节,又名星回节,来源于白语“福旺舞”、“堆灰嘴”,汉意为“六月狂欢”、“火把节”。有的地方叫“搭系回”,汉意直译为“搭薪火”。通常在农历6月25日举行。怒江白族在8日至20日之间任选一天过节,但多半选逢“猎日”,且连续热闹三个晚上。彝族火把节则在农历6月24日进行。
作为白族传统节日之一,火把节活动丰富多彩。
22、烧包节(中元节)
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属道教的节日,相传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这一天,众鬼获得暂时自由,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盂兰盆会。
白族也过中元节,但时间是农历7月14日,且有许多个性特色。
七月十四日除追念自己祖先外,有时还要到门外路边烧化香烛纸钱,冥衣冥鞋,冷水泡饭(白语叫“更虚敢著”)让漂泊在村寨山野,没有后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也能共享温饱。
23、海灯会
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和二十三日夜晚,洱海茈碧湖畔的渔家都要举行传统的海灯会。此时,正值茈碧花盛开的时节,满湖都飘荡着一股股淡淡的幽香。据传后人为了纪念一位渔家姑娘,每年都要举行海灯会,以寄托对她的哀思。一直欢腾到深夜,一年一度的茈碧湖海灯会才算结束。
24、石宝山歌会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在剑川石宝山举行。
在石宝山歌会期间,最引人注目的还要数那男女青年的对歌。除了嘈嘈切切的三弦声、悠美婉转的山歌调子声外,还有饶有特色的口弦声、短笛声、整塞声、唿哨声,缭绕在山林间。特别是“整塞”声,听来别有风味。“整塞”就是树叶子,这满山遍野的绿色植物,到了聪颖的白族青年男女手里,就变成了有生命的能够传情达意的乐器了。他们用它吹出抑扬顿挫、优美动听的声调,在山林间遥相呼应。
25、八月十五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白族也过,但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如对天地日月的崇拜,使它更具有地域特色和白族特点。
26、渔潭会
渔潭会是滇西仅次于三月街最大的物资交流会,以经营嫁妆为主。会期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因八月十五日始会,又称“八月十五会”、“嫁妆会”。地点在洱源县沙坪渔潭坡,它与观音降服鱼精的传说世代相传。
27、耍海会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爱好体育活动的民族。逢年过节,各村各寨都要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耍海会”就是居住在洱海沿岸的白族人民从农历的七月二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三日,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相传为纪念义士段赤诚斩蟒。羊皮村附近的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把蟒蛇的尸骨烧成灰,和上泥土来烧砖,为段赤诚修建了一座纪念塔。这就是今天在羊皮村附近的蛇骨塔。
节庆是每个民族的文化百花园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如果说文化所彰显的是各民族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那么节庆就是各民族浓缩在特定时间空间的生活集中展现。它既是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的延续,同时又是各民族哲学思想、的演绎,多姿多彩生活兴趣的展现。要了解一个民族,应该了解这个民族的节庆。对于民族自身,节庆文化是凝聚民族团结的纽带;节庆期间,每个民族成员都会自觉地调适自己与整个民族的关系。
■赵寅松:白族,1950年出生于洱源凤羽、中共***员、中学特级教师。主编有《情系大理・白族作家丛书》32卷、《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州12县市卷)、《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云南甲马卷》、《白族研究百年》(4卷)、《白族文化研究》(年刊2001~2009)。著有《茶马古道上的世外桃源―凤羽》、《和谐的社会―中国白族本主文化》、《守望精神家园――中国白族节日文化》、《白族的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