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动反映了人口在时间上的分布,人口流动反映了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彝族是我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其人口变动决定了民族未来的发展性质,其人口流动决定了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
彝族人口变动人口流动
变动和流动是分析人口的两个基本维度。变动表明了人口的时间变化,流动显示了人口的空间变化。以此来分析一个具有庞大数量的群体,即使不会仔细深入,也不会显得空洞偏离。流动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的发展使人的流动变得便捷,人的自由流动又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彝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动关系到他们对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的享有,体现了他们对法定权利的行使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其民族的一些基本情况。自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慢慢确立,经济市场化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人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人的流动往往加速了资源的空间分配。
一、彝族的人口分布
彝族旧称“古夷人”,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历史巨著记载,自称为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族”。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但是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截至2010年,全国彝族人口共有871万,其中云南省分布最多,约占总数的57%,然后是四川省,约占30%,贵州所占比例约为9%,云贵川三省彝族占全国彝族总数的98%,其中彝族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四川省彝族人口的87%分布在这里。其他彝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为江浙闽粤等,都是地处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
从表1可知,彝族男女总数在20年里大致保持平衡的状态。1990年,彝族总数为658万,男女人数分别为335万和323万,男女人数相差12万,到2000年男女人数差上升到22万,到了2010年又缓慢下降,男女人数相差20万。单是看数量显得有点小,看起来问题不严重,但是在基于彝族人口总数也不高的情况下,这个数量还是显得有点高。在人数变少的省份中,首当其冲的是东北三省,2000年相比较于1990年,彝族人口呈现增长态势,但是2010年却出现了下降,究其原因,跟东北老工业区的衰落一脉相承,有研究显示,东北地区是持续的人口净流出地区,经济不景气,导致了该地的人员流失。总体来看,最受彝族欢迎的地区并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北上广深,而是浙江。浙江商品经济发达,20年里吸引了大量的彝族同胞流入。
二、彝族的人口增长
1990-2000年这10年时间里,全国彝族人数增加了大约120万,其中云南彝族人数增加了64万,占增加人数的53%;四川彝族人数增加了34万,约占增加人数的30%;贵州彝族人数增加了14万,占增加人数的11%。在增加的比例上,三个省份增加的比例跟各个地区所占总人数的比例基本上是一样的。2010年人数增长速度比2000年缓慢,10年里增长人数下降到了100万,其中云南和四川彝族分别增加了34万和52万,增长比例占增加人数的34%和52%,跟两省2000年的数据几乎是相互置换了。贵州省的彝族人数出现了下降,人数减少了9万,其原因应该是2010年统计口径的变化造成的。
跟1982年人口普查数据相比,1990年全国人数增长率为12.61%,之后增长率持续下降,2000年和2010年分别降至9.92%和5.84%。跟全国人口增长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呈现出总体高,下降快的特点。1990年,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增长率大概是全国的3倍,到了2000年降为全国的2倍,至2010年下降到大概与全国的水平持平。彝族的情况又跟少数民族总体情况有点不同,它的最高点没有少数民族总体的高,最低点也没有少数民族总体的低,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跟全国情况相比,彝族增长率始终在全国水平的2倍左右。
三、彝族的城镇化水平
2000年彝族的城镇化水平为14.4%,到了2010年则为24.9%,10年时间只增加了10.5%,在经济快速发展的10年里,彝族城镇人口只以年均1%的速度增加,可见其基本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福利。在这十年里,彝族,跟哈尼族一样,在所有民族中稳居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倒数一二位。究其原因,跟其分布位置是相关的,彝族多分布在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大山里,因此,彝族的城镇化水平自然无法跟位于优越区位,或者易于迁徙的少数民族相比。
四、彝族的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是指不以改变常居住地为目的的跨越一定地区的人口移动行为;从流动的地区差异看,可以按跨越地区行***区的大小来划分,有国际流动和国内流动,省际流动和省内流动等。本文主要比较彝族人口的省际和省内流动。
彝族自古以来就是流动性很小的民族,由于其民族特性和闭塞的交通环境,其一直生活在聚居地不轻易流动。著名人口学家盘小梅研究了珠三角彝族务工人员的流动迁移方式,她发现,彝族务工者的输出地往往在同一地域,务工者之间存在着亲属或是同乡关系,将彝族务工者群体凝聚起来的文化纽带和社会网络是仍然发挥着身份认同和道德约束作用的“家支”体系。而段成荣的研究发现,彝族流动人口占全部少数民族人口的7%,并且云贵川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90%以上来自本省。
五、小结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第七大族,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对彝族的研究并不足够,大多是基于对彝族文化的研究和零星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宏观的和中观的社会学研究的缺乏,已经长时间的动态的同期群追踪等等视角的缺失,使得彝族同胞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面临这巨大的不公,彝族并没有藏族、***族等引人注目而受到重视,人数众多的彝族却面临着数量庞大而不为人所知的困境。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应该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马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关系[J].西北民族研究,2015(2).
[2]盘小梅.关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模式多样性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3).
[3]段成荣.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研究[J].人口学刊,2011(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彝民族人口变动和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