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导性是新闻价值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我国流行的多种新闻教科书和普及类读物中,提到新闻学的概念,往往要从新闻的定义、新闻的价值等名词术语讲起。现在通用的“新闻”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构成了新闻学的基础,13个字里道出了新闻的几个要点:“新近发生”、“事实”、“进行报道”。历史上的事,没有发生的事,不真实的事,都不能构成新闻。事实已经发生了却没有进行报道,也不能构成新闻,如中国的重要***事科研,某个企业的发展秘诀,某个女演员的个人隐私,都不被允许报道,也不能构成新闻。按照什么标准来筛选出“新近发生的事实”呢?也就是说,怎样判定新闻到底有没有价值呢?各种书籍所罗列的判断方法不太一样。有的说是“重要性”、“时间性”、“贴近性”、“趣味性”、“异常性”,还可以列出几条。这些说法已经得到了公认,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而在这之外,在当前形势下,我认为在关于新闻价值的理论中,还应该强调和重视新闻的“引导性”。
我***的思想***治工作中,近年来提出了四句话,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新闻与舆论是密不可分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新闻工作极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对人民进行引导。因此,把新闻的引导性加以强调,列入到判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条件里面去,把它看成
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是合乎科学、合乎实际的。
二、重视新闻引导性是新闻事业的客观规律
用新闻进行引导,特别是利益性的引导,几乎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世界上不存在“为艺术而艺术”,同样也不存在着“为新闻而新闻”,即使是在处于较原始状态的新闻,如人们日常的口头谈话里,也能够看到其利益取向。一名小学生和他的母亲对话,母亲向他“新闻”说,邻居家与你同一年级的小朋友某某,学习可上进了,还会帮妈妈干活。这就是利用“新闻”进行引导,想达到的效果是:让孩子“见贤思齐”。这名小学生有点儿调皮,他也会“新闻”,说我们班的某某,还赶不上我呢。这也是一种引导,是与妈妈逆向的引导,想让妈妈对自己宽待一些。对于与己无关的事,也就是说,对于无贴近性的新闻,人们的态度还是较为宽松的,无所谓引导不引导。但是,对于较为贴近的新闻,有可比性的新闻,人们是格外重视其引导性的。比如,在世界热点地区有一些派别在互相争夺,与此无关的国家,其新闻报道就比较随意,无所谓倾向性,而对其中某一派别有所倾向的国家,其报纸也会有意引导读者支持、同情自己倾向的派别。
重视新闻的引导性,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个传统。过去我国新闻界长期重视先进人物、英雄模范的宣传,在今天,我们的报纸上,仍然有大量对于各行各业先进人物的报道,如《人民日报》开辟了“时代先锋”专栏,连续报道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这个专栏就是在延续着过去的传统,着力用先进模范人物引导人民。报纸的引导性也不是仅仅体现在先进人物的典型报道上,这只是其中一个有连贯性的方面。新闻界有一种提法,叫做“正面宣传为主”,这也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引导性原则。报纸上的好事、坏事,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这之间应该有一个正常的比例,这才能更准确、更科学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才能引导群众看清形势,意气风发地建设更美好的生活。
其他国家的新闻界,也同样重视新闻的引导性。在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新闻的引导性就更加明显。2001年4月在中国的南海上空,发生了美国侦察飞机撞毁中国***用飞机事件,美国飞机迫降到海南岛某机场,中国并没有立即释放美国机上人员回国。其基础事实是,美国飞机是在对中国进行***事性质的侦察活动,并因此而导致了飞机相撞事件。可是,美国的报纸却有意引导,有的在报纸上刊登照片,照的是美国大街的马路栏杆上挂满了黄丝带,人们用这种方式祈祷那些机上人员快点儿回来;有一张照片是一个美国老人正在看相关报道,说明词介绍说:这位老人的儿子被扣在中国海南岛了,老人也许永远看不到儿子了。这样煽情的照片及其他报道,把不明真相的美国读者引到了为美国***府错误举动叫好的方向上,这正是办报纸的人所希望的。美国在阿富汗驻有***队,经常进行***事行动。当美国飞机因为情报错误,把参加婚礼、赶集的平民当成轰炸,被事实证明是误炸之后,报纸上的照片往往是远镜头,反映不出平民死亡的血腥场面;而美国士兵被袭击而死亡的照片,则常常是用近镜头,给人以力透纸背、过目难忘的效果,其引导方向是不言而喻的。若干发达国家里,各种报纸往往是由******主办的,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新闻,引导读者产生明显的倾向性,拥护这个******的主张。
新闻是一项事业,特别是现在的新闻业,其技术设备相当先进,所需资金格外密集。报纸上、电视上的每一条新闻,如同可口可乐生产线上出品的每一个易拉罐饮料一样,都是新闻生产线上的最终产品,在其背后是巨大的金钱投入。不可能想象,这个巨大商业链条的最终产品,会损害投资人的利益。投资者办报纸,肯定是要引向对投资人有利的这一方面。对于我们来说,中国的新闻事业,应当也只能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为人民提供良好的新闻产品,让国家和人民受益。
报纸是由编辑办的,稿件是由编辑选的,所谓“文如其人”,也可以说,版面如其人,报纸如其人。怎样运用新闻的引导性来选稿发稿,客观地反映出了编辑的水平高低,反映了报格的高低。
新闻界有一些流行词汇,如“抓带响的新闻”、“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说到底,都是指新闻对群众产生了较大的引导作用。2006年,我所在的《大连日报》组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时”系列报道,把读者的眼光引向了农村建设,《新闻战线》杂志2006年第5期发表文章给予肯定;《新商报》组织了“以纸换树”报道,引起群众积极参加,大连市由此建立了一个公共活动日,就是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为全市的“以纸换树日”。《大连日报》组织的“孙剑擦痰”组合报道,对一个记者发自内心的个人行动推波助澜,形成了大连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具创意的一种群众性行动,《新闻战线》杂志2007年第1期、《今传媒》杂志2007年7月号都对此做了较高评价。这组报道已被辽宁省记协推荐申报中国新闻奖。这是新闻引导性发挥得好的几个例子。
现在报纸的出版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码化,一个版面,从接触稿件到半夜开印,也不过就是几个小时的时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也就经常会看到一些在引导性上有缺陷、有瑕疵的稿件。比如有篇稿子,是介绍外国大富翁生活的,按照新闻价值中的异常性、趣味性来看,这篇稿子是可以发表的,但是编辑在匆忙之中加的题目是:《看看人家,那才叫生活》,一行大字标题,呼应出了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倾向。某地有一位老年人拣了一块石头,他说是石头的模样很像著名演员赵本山,就给赵本山送去了,赵本山也出来接了,我们的报纸上,有文字有照片报道了这条新闻,这实际就是在引导群众“追星”,而且“追”到了很荒谬的程度!有的报纸在报道打击金融犯罪、盗窃犯罪的时候,描写的手法相当细致,容易引导心术不正的人由此掌握犯罪技巧,这也是对新闻的引导性重视不够的表现。
四、引导性不能抹煞群众的知情权
需要补充的是,引导性不能与真实性相对立,引导性不能抹煞群众的知情权。新华社在2005年9月17日“新华时评”专栏播发了《如此“控负”无异掩耳盗铃》一文(作者任卫东、朱薇),文中指出,“控负”的含义是“控制对本地区、本部门的负面报道”。 “控负”行为反映出的是一种正在滋长和蔓延的对待舆论监督的错误态度。由此而产生的种种不当做法,也许一时掩盖了自己脸上的灰尘和疮疤,却留下了更大的隐患,不仅会害了自己,而且会影响社会公正,甚至毒化社会风气。而从我了解到的各地情况来看,所谓“控负”,一方面是控制本地媒体不得发表负面报道,一方面是对中央新闻单位做工作,减少或阻止它们发表本地的负面报道。也许“控负”组织者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引导群众着重看本地的好的方面,避免产生混乱。但是,这种认识和做法,背离了***的新闻事业的宗旨,背离了全国人民和当地人民的利益,而且,在信息时代,这种做法也根本不灵!还有些地方,一旦发生矿难等带人为因素的灾害,也是采取封锁消息等办法,这也是一种引导性,但这是向错误方向的引导,是欺上瞒下的引导,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践踏。这样的引导性不符合人民利益,不符合新闻规律,它是不足取的。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能否熟练运用新闻的引导性,应该成为衡量编辑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而在当前,新闻界尤其是纸面媒体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把吸引读者、争取订户放在空前重要位置的情况下,我们尤其要重视新闻的引导性。
(作者单位:大连日报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闻的引导性是判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