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有史以来成本最昂贵的电影,以2D、3D和IMAX同时上映的《阿凡达》,取得了票房和影评双丰收。本文试从技术与艺术两个层面去分析成因,探讨在高科技3D技术基础上,影片的叙事结构和艺术精神,解读导演传达的价值导向以及受众审美需求的转变。
[关键词] 《阿凡达》;数字特效;人性审视
从“终结者”走到“深海时代”,再到“巨轮传奇”的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再一次带给无数影迷一部数字特效电影的典范――《阿凡达》(Avatar)。从在好莱坞创立电影“终结者”模型时代特效巅峰,到创造前所未有的电子成像技术和水下特技效果结合的《深渊》,再到电影史上票房神话与爱情产物的《泰坦尼克号》,卡梅隆的每次出现,都用他不断的创新和激情,激发着无数影人观影的渴望。2009年12月,人们又一次被他这部数字特效与人性审视完美结合的杰作《阿凡达》所折服。对于每次都会超乎一般导演想象的“发明家”而言,潘多拉的出现也就那样的合乎情理而超出想象。日渐成熟的数字3D虚拟技术为卡梅隆实现自己超乎寻常的想象插上了翅膀,用卡梅隆自己的话说:“3D技术所挑战的并不仅仅是特技效果的革新,而是一种观影方式和观影感受的革新。”当人们的目光被美丽的潘多拉星球,色彩斑斓的奇花异草,体型巨大的怪鸟猛兽所吸引的时候,退役***人杰克在地球上日渐消磨的人性也在潘多拉上被唤醒。
据统计,有史以来成本最昂贵的电影,以2D、3D和IMAX同时上映的《阿凡达》,以最快的速度在全球达到10亿美元的票房,在中国同样掀起了一阵观影狂潮,在上海等地甚至一票难求,是什么样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们的眼球?是什么让影人们观影后直呼过瘾?应该得益于导演卡梅隆在数字特效基础上细腻而又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在色彩绚烂的全新空间内人物种种新奇的经历及心灵深处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从技术层面到艺术层面的完美结合,迎合了受众审美需求的转变,也造就了《阿凡达》非凡的成就。
技术层面:数字特效里程碑式的革新
(一)全新的内容载体
观众在导演的指引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毫无疑问,《阿凡达》是一部有着狂野想象的3D作品,卡梅隆曾说:“毋庸置疑,是特效公司和数字技术成为内容的载体。”卡梅隆经过不断的探索,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我们,CG(计算机***形学)不仅可以是电影的辅助手段,而且能够成为电影内容的主要载体,完整地服务于艺术需要。CG即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形象设计和生产,它广泛应用于影视特效制作、三维动画制作等领域,在电影中常采用计算机三维影像制作、***像处理与合成等CG 技术来实现视觉特效。[1]但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卡梅隆和他的团队并没有拘泥于现有的CG技术,而是开发出一项新技术:虚拟摄像实时监察技术。业界广泛使用的绿幕技术,使导演无法在现场看到后期CG后的效果,而采用了这种新技术,使导演能够在现场实时看到演员的表演与CG效果后的场景,及时指导演员以达到导演追求的艺术效果,使得CG这种全新的内容载体完全服务于剧情的需要,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统一的基础。
(二)多元的技术支持
全新的立体三维摄像机,协同虚拟摄像机、面部捕捉头戴设备、Tesia S1070 GPU超运算服务器等高科技设备的使用,三维立体摄影系统、面部表情捕捉还原系统、预行光线计算追踪引擎、高效能动作捕捉等先进技术的实现,让演员在虚拟的摄影棚中,对着空无一物的幕布,凭借对剧情的理解,将人物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高科技设备的完美表现,使片长长达150多分钟的《阿凡达》让人丝毫没有感觉到冗长,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惊喜!新一代功能强大的***像处理硬件和出众的色彩校正软件所组成的一个高度整合的校色系统,搭配了Quantel Stereo 3D工具集之后,可以为操作者提供真正“所见即所得”的3D 后期制作工作流程,包括预览、编辑、特效、彩色校正、剪辑、成片等,[2]所有这些都让《阿凡达》如此完美,将观者带入一场奇异的世界之旅。创新的技术***,《阿凡达》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第一次由2D向3D过渡的历史性尝试,成为好莱坞技术革新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三)绚烂的色彩冲击
整部电影都带有强烈的科幻色彩,电影的画面带给观众的不仅是叙述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超越想象,展现一个前所未见的世界,要让观者不去质疑所见到的一切,就要让影片的画面真实。《阿凡达》恰恰在强大的技术支持下做到了这点,在观看过程中几乎每分钟都会被绚烂的色彩冲击着,电影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将人们引入电影的情景中,用虚拟的人物演绎的剧情同样能实现情感的表达。色彩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引起身体的触感和嗅觉,更能够在受众心里达到共鸣,准确的叙述故事和传达信息。将这些付诸实施的就是IMAX银幕,IMAX是Image maximum的缩写,意为“影像最大化”,是全球最好的视听影像系统,银幕最大,***像最清晰,精密度也最高。IMAX影院使***像呼之欲出,让观众身临其境,融入电影画面当中。[2]正是由于有了制作过程的数字特效以及观影中的IMAX,增大了影像的吸引力,让《阿凡达》在传播的过程中,将色彩的张力表现到极致,带来了绚烂的色彩冲击。
艺术层面:人性的重新审视
(一)传统的叙事结构
毫无疑问,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肯定的,当今世界的文化冲突中,何种价值体系能够实现全球化,《阿凡达》的故事就从这个角度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情感价值观之间的紧张、冲突以及人们探寻出路的冲动。卡梅隆不是一个复杂的导演,简洁的剧情反而使这个发生在半人马座的阿尔法星系中的潘多拉上的故事情节非常流畅。《阿凡达》好莱坞套路式的剧情模式却在艺术层面上实现了对人性的重新审视。
毫无悬念的剧情却在叙事结构上实现了受众的接受,其组织结构完全符合最佳的传播策略,形象的陌生,情感的熟悉,易于在观者中产生情感共鸣,易于被受众所接受,也易于从影片的叙事构思中解读出其传播的本意。这种叙事结构的安排更易于满足广大受众急于投入同情心的心理需要,并在弱者获胜后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和安慰。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人性这个深层次的主题被激活,在各种群体相互冲突与发生分歧的时候,人性的刻画也就凸显出来。随着矛盾的发展,直至最后化解,上述的人性冲突归结为各种价值观之间本质的差异。对矛盾分歧的消除,就是对大众接受的价值观的选择。简洁的剧情让观者不至于在异域的环境中迷失了故事的线索,如果采用更文学的艺术叙事,太深入于影片的精神世界,着力于人物的道德与人性审视,反而将这些主题弱化,难以让受众接受和认同。《阿凡达》的过人之处就在于用高科技制造了全新的叙事空间,用简洁的叙事方式,易于引起情感共鸣,完整地表达了导演的传播本意。
(二)人性的重新审视
当观者看到如若仙境的潘多拉时,在脱离了地球这个框架后,构建的全新世界里,在没有任何破坏的热带大丛林中,有着与生物、植物和谐共存的纳美人,构筑了一个没有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自然能量循环体系,这一切让人们感到熟悉而又陌生。的确,那就是在我们的地球中变得越来越少的森林在很多年前的模样,然而现在的地球,这一切已不复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人性的贪婪,是人类对财富对权力的无限追求的恶果。在人类试***成为地球中最强大生物的过程中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这就是受到的惩罚。当因战争而瘫痪的退役海***陆战队士兵杰克•萨拉第一次化身为阿凡达,看到自己能够转动的脚趾,还可以站立、走动时,兴奋地冲出实验室,不顾一切竭力狂奔时,那是一种人性压抑后的倾诉、发泄,对战争的无限控诉,对失去事物的无限向往。当杰克为了***瘫痪而不得不代替哥哥,去潘多拉工作时,这是人性在生活的面前不断低头、被压抑、扭曲、不断妥协,同时也是对价值观的质疑。当杰克在这座神奇的星球上接触到各种各样珍奇禽草时,从他眼里流露出孩童般的天真与好奇,那是在生活中不断丢失,最终淹没的人的本性。当欧马提卡亚族人为了救治格蕾丝而齐聚于灵魂之树下时,这映照的是人间大爱,是人与人之间无私的付出,嘲讽了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中缺失的挚爱。当杰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可以与生物通过接触,形成缔结的时候,人与动物建立起一种彼此的信任,彼此承担的责任,缔结出人类与世间万物的相互依存,牢不可破的亲密情感。当参天大树在战争中轰然倒下时,是原始力量在人类的文明下丢失的过程,然而,这一切最终将会颠覆,自然同样会惩罚文明的力量,用自然的方式。
诸此种种,让人类汗颜,导演含蓄地通过构建一个虚拟的全新世界传达给我们这样的信息:人类需要对人性重新审视,对越来越发达的文明之路要重新审视,对人性的剖析,让人类明白真正需要的东西。在具有多元价值观的今天,告诫人类无论如何,珍惜自然、珍爱友情、珍惜亲情、珍重信任。
(三) 审美需求的转变
较之与以往的科幻电影,《阿凡达》不仅仅重视打造极富色彩冲击力的画面,而且更加极力塑造富于深度的人文思考,在观影过后能提供进一步的思考和感悟。导演卡梅隆不仅仅关注影片表面,为受众提供视觉,同样关注影片内涵,为受众提供深度的人文关怀。影片缘何构造全新的星球体系,意***是将潘多拉星球与地球做比较,将纳美人与人类做比较,在比较中对受众传达价值选择,力求对科技文明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人性的停滞不前甚至退化在受众中引起反思。
这种变化体现在电影艺术上就是受众审美需求的转变,也就是由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的转变,就是由视觉上对绚丽色彩、逼真画面的追求,进而到在情感上对人性审视的渴求,这正是受众由影像的追求到情感体验的感受上的转变。由过分强调视觉效果,忽视叙事表达,道德伦理的思辨,转变到重视人文关怀的终极审美需求。贯穿于整部电影中的环保、反战、和谐、持续发展等主题都是受众关注的,在多种文化共存的格局中,何种文化体系能够引领潮流,已经不是单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而是要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人类存在诸多共同利益,同在一个星球,同时受到污染、战争、环境破坏等因素的困扰,必须寻求理解和融合。这不代表建立单一的审美标准和价值体系,而是各个民族、国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理解、包容,探讨人类共同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即建立所谓的文化世界。由此可见,由追求传统科幻电影的视觉效果到反思主题的深化,体现了受众审美需求的转变,而本片完美地平衡了视觉效果与人文主题,实现了技术为内容服务,内容为内涵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刘敏,彭怡平.《阿凡达》玩的就是心跳[J].电影世界,2010(01).
[2] 吴樵.《阿凡达》:最先进视觉效果的3D电影[J].影视制作,2010(02).
[3] 薛雯.《阿凡达》的叙事构思与传播策略解析[J].文艺争鸣,2010(06).
[4] 刘达.关于影片《阿凡达》的几点思考[J].现代电影技术,2010(03).
[5] 李正良.传播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6]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 曹锦锦(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 王静(1980― ),女,宁夏固原人,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传媒学及公共关系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阿凡达》:数字特效与人性审视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