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乐教授所提倡的“生本教育”理念中强调“以生为本”,让每个学生都爱学习,并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好,把“教能”转化为“学能”,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究的过程,那么承载着人类文明传递责任的教师在这里应当充当什么角色呢?生本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这里的帮助者便是教师在生本教育中的角色。
一、教师是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课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有时候讲到动情处也时常会孤掌难鸣,这往往造成了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尴尬情形。在生本理念下,郭教授提出“有困难找学生”,那么在课堂上的这些困难,教师可以在课前放手给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为课堂上的百家争鸣做好基础。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语文课的课堂内容设立开放的、有研究性的前置性作业,让孩子初步去探知,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做到有的放矢。而教师也能根据前置性作业探知孩子们的学情,从而制定本课的步调――教学目标,同时高度尊重学生。如在设计《桥》的前置性作业时,除了一些常规方面的生字词外,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们自己感知的题目:你认为文中的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能阐述你的理由。这样孩子们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自己解析、自己总结从而高质量地在课堂上交流后,老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孩子对文本的解读也更加深入。学生在这种自愿自觉的状态下学语文、用语文,慢慢形成个人的学习个性。所以教师对前置性作业的优化设置是一个重要的“激趣点”。
二、以小组学习展示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不现自我”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以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语言表达、教材熟悉程度、师生配合程度等为重要指标,所以教师力求突出自身,要求学生在预设的答案中完成课文归纳与概括、理解与分析。这样,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配角。传统的语文课堂伴随我们的时间很长,我们要提取她的精华,让她与生本理念相融合。“生本”语文教学更关注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学了什么”,如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情感是否得到熏陶等。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中走出来,转向教材研究与开发、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从而使教材发挥好“例子”的作用,使教学效应最大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步骤可以这样:阅读――感悟――交流――表达,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感悟、交流、表达建立在阅读之上。所以我们必须强调重视学生的阅读,要推进大阅读的开展,课堂上孩子们的“说多少”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读多少”的基础上。所以课堂上小组之间学习、交流、展示的成效有赖于他们对文本的思考、感悟能力,更深层的来说来源于孩子们的阅读量。记得在我们班上《将相和》一课时,孩子们在概括小标题时让我深受触动,文章的第二部分――“渑池之会”,有的孩子概括成了“以牙还牙”,有的孩子还用“鸿门宴”来进行概括,可以说这是孩子们读课外书的收获。可见,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才是我们教育里的珍宝。学生思维的异彩纷呈不被教参、资料中的信息给固住,“不现自我”并不是真的不需要老师,老师的点拨引导会把孩子们推向更高地。课堂上的热闹繁华不只是孩子们照搬知识的展示,而是师生共赢的精彩。
三、教师是学生大阅读的“导火索”“助燃器”
阅读不光要读精还要有广度。教师在课堂上以一篇文本为引子进行拓展,推荐或者进行引读一些书目,从而沟通了课内与课外。教师的推荐和引读成为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导火索。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教师成为同路人,对文本的交流,对文本的推进,以及最后对文本的提升都有赖于老师这个助燃器的推动作用。这样,大阅读的效果又能循序渐进提高学生思考、感悟的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大量的阅读中逐渐“高出”,逐渐去提升。另外,很多老师实行的“引进习作法”效果也不错,在阅读文本之后,补充介绍学生自己的习作,更加贴近学习者。这样,才真正实现了郭思乐教授所说的“使学习带有与他们的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因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语文学科“学以致用”的工具性,大大增强了学习效果。
在生本教育中,教师看上去“无为”,但实际上对教师自身的要求更加高了,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面,更要站在高处,在孩子们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施加推力,引导孩子向更高、更广的领域前进。所以教师这个角色绝非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把握好我们的历史使命,为孩子们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好的努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